首页 第三讲 应用语言学的理论

第三讲 应用语言学的理论

举报
开通vip

第三讲 应用语言学的理论第三讲应用语言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交际理论第二节动态理论第三节中介理论第四节层次理论第五节潜显理论第六节人文性理论第一节交际理论一、交际理论的基本思想、目标和地位(一)基本思想1、语言的定义(中外大家的观点及现在的共识)(1)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语言的学说斯大林在1904年说:“语言是发展和斗争的工具”。(《社会民主党怎样理解民族问题》)列宁在1914年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论民族自决权》)这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有影响的定义。(2)我国语言学界对这一定义的认...

第三讲 应用语言学的理论
第三讲应用语言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交际理论第二节动态理论第三节中介理论第四节层次理论第五节潜显理论第六节人文性理论第一节交际理论一、交际理论的基本思想、目标和地位(一)基本思想1、语言的定义(中外大家的观点及现在的共识)(1)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语言的学说斯大林在1904年说:“语言是发展和斗争的工具”。(《社会民主党怎样理解民族问题》)列宁在1914年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论民族自决权》)这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有影响的定义。(2)我国语言学界对这一定义的认识过程我国五四以来,关于语文是工具的认识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只有观点,没有论证。少数学者在研究中顺便提出:“语言是工具”的观点,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如:我国现代第一代语言学家黎锦熙在1924年从文字的角度考察有关问题时说到:“夫文字,工具也,利器也。”“要使文字和语言一致。文字以语言为背景,才是真正确切的符号,才能作普通实用的工具。”(商务印书馆《新著国语教学法》)叶圣陶在1942年从口头语和书面语的角度谈论说:语文“在生活上是必要工具中的一种”;1948年他又说:语言“是表达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的唯一工具。”第二阶段,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接受斯大林观点并作大量论证。1955年叶圣陶先生在《关于语言文学分科的问题》(《人民教育》1955年8月号)一文中明确指出:“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语言的学说,语言是‘交际工具’,是‘社会斗争和发展的工具’。”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纷纷撰文阐述语言是工具的观点。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期。语言是工具的观点得到进一步确认,同时进一步阐述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叶圣陶1980年在一次谈话中指出:“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缺的工具。”吕叔湘先生1983年说:“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人们由阐述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思维的工具,进而阐述语言的文化内涵。1996年国家教委审定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确认:“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学者认识到语言不是一般的工具,语言还具有人文性。(3)现在的共识: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思维、交际的工具。事实上,讲语言不能离开人,不能离开语言的发展,不能从某一个角度去以偏概全。吕叔湘先生1980年在一篇文章中曾激动地说:“语言是什么?说是‘工具’。什么‘工具’?说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可是打开任何一本讲语言的书来看,都只看见‘工具’。‘人们’没有了。语音啊,语法啊,词汇啊,条分缕析,讲得挺多,可都讲的是这种工具的部件和结构,没有讲人们怎么使唤这种工具。”(《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陈原〈语言与生活〉读后》1980年第四期《读书》)2、交际理论的基本思想交际是语言的本质:人类社会随着人类学会交际而进入文明发展阶段;语言因交际而产生和发展;没有交际就没有语言;交际是语言发展变化动力和目的,是决定语言现象的根本条件;语言交际的健康、丰富、活跃,是语言工作、语言教学、语言研究的目的和检验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二)交际理论的目标。为语言交际而研究语言。(三)交际理论的地位。在应用语言学理论领域,交际理论是应用语言学理论的总纲。二、交际理论的基本内容(一)语言交际能力是最基本的语言能力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战国末期,荀子的两个学生都获得秦王的信任,韩非凭著作,而口才不行,是结巴;李斯不凭著作,而长于辞令。他们那个语言能力强呢?“语感”和“论感”都强,才是真正语言能力强的人。(二)在多样的语言交际中实践语言交际能力人各种各色,人不纯,何谈语言纯。但是语言可以由不纯向纯语言发展。普通话要反复学习、反复练习,方言的学习也很重要。(三)应该以交际值作为衡量语言规范的标准。何谓交际值?就是交际到位的程度。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规范是为了更好的交际。所以,交际值或者交际度,是衡量规范的基本标准。(四)语言交际能力的实践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人的语言交际能力因年龄及其他主客观原因,有层次之分、高低之别,即或成年人的语言交际能力也是动态的,有上升或滑坡的可能。所以,交际理论强调语言交际能力的反复实践。(五)重视语言创新。现有的稳定部分当初都是创新部分,创新部分是稳定部分的唯一来源。要鼓励创新。第二节动态理论一、动态理论的基本思想科学理论说明,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人是运动的,语言是变化的,交际更离不开运动,存在于交际活动中的语言,当然也是动态的。语言的运动是一种新陈代谢。人的新陈代谢是血液,搏动血液的是心脏。语言的新陈代谢是语素和词汇,搏动语素和词汇变化的是交际。动态是语言的本质。我国古代学者很早就注意到了语言的动态性。扬雄《方言》用实证说明,方言因地域、古今不同,而称说有别;东汉王充说“古今言殊,四方谈异”;东晋郭璞注释《方言》,注意到了通用语的发展变化;明人陈第进一步谈到了语言的动态,他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二、动态理论的基本内容用动态的眼光看待语言、语言应用、语言研究。(一)对语言动态性的认识(二)对语言认识的动态性的认识(理论认识、语言文字工作)(三)语言研究动稳结合(一)对语言动态性的认识语言是以动态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交际中;语言的动态是语言的主导方面,静态只是运动速度相对平衡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为了研究需要的假设状态。动态理论认为语言的运动有几种类型:语言的吸收——吸收新词、新义;隐退或消亡——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1949——1991出现的新词8000多条,已经极少使用的有843个词。(二)对语言认识的动态性应用语言学要解决语言应用中的实际问题,从实践到理论是动态的,从理论到实践也是动态的,对语言的认识,既是实践性活动,也是理论性活动。人类社会的运动变化是无止境的,那么人类对自身语言的认识也不会结束。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种之一,在语言学范畴对它进行认识和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有三次“大进”和两次“小退”:五四至20世纪30年代开展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大众语讨论、注音字母运动、国语罗马字运动和拉丁化运动。是第一次大进;50年代初至60年代上半期(文革前17年)完成并巩固白话文运动、大力推广普通话、进行文字改革、推行汉字拼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和语文教学改革、开展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等,是第二次大进;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普及普通话、继续推动文字改革、加强语言信息处理、语言文字立法工作、促进现代汉语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等,第三次大进。两次小退:1927——1949年,10年国内革命战争、8年抗日战争、4年解放战争,全社会的语言文字工作几乎完全停顿。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10年,极左路线的干扰,语言文字工作误入歧途,走了弯路。(三)语言研究要动稳结合。语言的动态性不反对语言的稳态研究。事物纯粹的动态研究或稳态研究都是不存在的。1、语言需要稳态研究也需要动态研究。促进语言自我调节,以适应人们交际、思维和认知等发展的需要,它重在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不断创造新的语言要素;二是保持语言相对平稳状态,使得整个语言体系不被破坏。这是语言学研究的基本事实。我们必须承认这一事实。2、动态的语言交际,需要动态研究,也需要稳态研究。三、动态理论提出的意义动态理论渗透在语言学的许多方面,其价值也体现在语言学理论与实践的各个层面。1、语言是变化的,使用者学习语言不能一次完成,不进则退;2、语言是动态的,语言不发展是最大的不规范;3、语言交际能力是语言运用的能力,语言交际能力测试应该在语言交际实际中进行;4、语言使用与否,使用是否规范,不是看过去有没有这样用,而重在是否符合现实规范,即重现在时,不重过去时。5、语言的中介现象是运动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6、语言的情感、色彩是变化的,造成语言的情感色彩是个动态的系统。7、语言是个巨系统,语言的运动具有惯性,语言工作、语言研究、语言教学、语言规划等都要适度超前,不能追求立竿见影,要重视后续效应。8、语言运动的方式和层次是语言的个性,即在不同的交际方式和交际层次上表现它的独有特点。9、语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动力。如中国人推翻满清王朝,进入现代社会,也结束了文言文独霸文坛的历史,开创出白话文的时代。第三节中介理论一、定义二、中介理论和语言规划三、中介理论与第二语言教学四、中介与的主要特点五、中介语研究方法一、何谓语言的中介现象?指语言单位之间,语体之间,人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以及语言接触融合的过程中,都有一种中间状态,应用语言学理论把这种中间状态称为语言的中介现象。为什么要提出中介理论?对语言的二元分类研究不能满足汉语研究的现实需要。(1)在语音上,除了元音、辅音之外,还有音调的问题,音节的问题;(2)在词汇上,语义的中间状态更普遍,如“早上”与“上午”,“晚上”和“夜间”,“黄昏”和“薄暮”这些概念怎么划界呢?(3)总体来说,汉字属于表意系统,有没有表音的成分?如大量的形声字,表音与表意如何划分?如“诚信”与“诚实”的“诚”,“新”与“薪”等等。(4)语法上,词的兼类现象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动词和名词之间、动词和形容词之间、形容词和名词之间都有许多兼词。如“代表”:“代表群众”与“群众的代表”;“打架”与“一打袜子”;又如动词和介词,二者中间也有中间地带。如“他在”与“他在学习”等等。有的现象更复杂,如“进行贯彻”、“布置练习”、“加以装饰”、“讲究团结”等等。(5)在语用上也有中间状态以前,我们对语体只分为口语体和书面语体,实际上口语体中有书面语,书面语中有口语。节目主持人,会议主持人的语言,教师的语言,导游员的语言,既不是初始口语,也不是书面语,而是介于二者之间。二、中介理论与语言规划语言规划是社会对语言有意识的干预。语言规划必须考虑语言政策的制定。中介理论对语言政策的制定是有影响的。语言政策不能只是对语言现象作对与不对、是与不是的两端判断,有许多问题需要中介理论来作解释和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给予合情合理的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语言政策基本是正确的,但是有些问题至今有争论。如语言规范化问题,简化汉字的问题,繁体字的整理、筛选问题等等,恐怕还要继续讨论下去。1、中介理论认为语言规范化有一个规范度的问题。语言的规范化要有一个过程,逐步向规范靠拢。因此语言的规范是有层次的,不规范也是有层次的。河南人说话很简洁明快:谁?(是谁?)我。(是我。)啥?(干啥?)尿。(撒尿。)是方言?是普通话?规范还是不规范?前几年,从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访问大陆的接待活动中引入了一个词语:“愿景”,现在,人们的交际语言中屡屡出现,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还没有收进去。需要我们继续观察、研究。2、中介理论在普及普通话中有重要作用。普通话的标准只有一个,一个人普通话水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逐步接近这个标准的。我们在执行这个标准时,就要考虑动态的“度”。在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过渡地带,这个地带的普通话叫方言普通话或地方普通话。我们推广普通话面临汉语言的三个层次:方言地方普通话标准普通话好的→向标准普通话靠拢;地方普通话也有三个层次较好的→向好的普通话靠拢较差的→向较好的靠拢。正是考虑到了这个过渡地带,我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制定了三级六等具体标准,对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要求,这是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中介语这一术语最早由美国学者塞林格提出来的,对其定义、性质、特点等尚无统一看法。狭义中介语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定的语言系统,如英式汉语、日式汉语等。广义中介语包括前面所说的地方普通话那样的过渡语。广义中介语有两层含义:一是语言学习者语言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阶段的稳态系统,二是指学习者语言从甲阶段发展到乙阶段的动态轨迹。中介语研究的重点就是描述和分析这一动态轨迹。三、中介理论与第二语言教学近几年,中介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受到广泛重视。在这一领域,中介理论被称为中介语理论。目标语母语中介语四、中介语的主要特点(一)系统性中介语的系统性指学生在使用目标语时,虽然会出现错误,与目标语系统有差距,但仍然依照一定的规则而不是任意的。它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学生的语言行为受到中介语系统的支配,这与使用母语时的情况完全相同。另一方面学习者在学习使用目标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犯语言错误,判断这些错误的标准是目标语言的语法体系,如果用中介语系统作标准,就不成其错误了。事实上,中介语系统一直存在于学习者学习目标语言的全过程之中。学习者每进步一次,就有新的中介语系统出现。(二)动态性指中介语系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不固定的,都可以进行改变和完善,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演变和发展。中介语系统总是处在不断修改与扩展的过程中,直到靠拢目标语系统。(三)顽固性中介语在向目标语靠拢的过程中不是直线的,有的错误纠正了,还会重新反复出现。形成中介语顽固性的原因:◆大脑灵活性的减退;◆不适当的抽象概括;◆不能产生移情作用。(四)能动性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模仿,而会主动采取一些措施,这些都会在中介语中体现出来。如果第一语言与目标语言有相似的结构,中介语中就会出现第一语言中的结构形式;能动性还表现在学习者对规则的泛用。如果目标语系统中没有第一语言系统的某些结构,而这些结构对学习者来说又比较难,一时不能用目标语来表述,学习者就会在中介语系统寻找自己熟悉的概念和方式来表述。中介语的概念对第二语言教学有重要意义。最重要的是改变了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实现了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尊重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中介语的研究方法中介语研究跟单一的语言或方言研究,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中介语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对比分析法、偏误分析法、话语分析法等。(一)对比分析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方言进行共时对比,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目的是由此找出目标语学习者的学习难点,以便用最有效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对比分析的方法最早被运用于第二语言教学,曾经受到高度重视。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普通话教学。。对比分析在语言教学中所形成的主要观点:其一,对比分析可以预示所有问题,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是第二语言学习中出现困难或错误的唯一原因;找出第一语言和目标语之间的差异就能够预测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所有错误。(肯定论)其二,对比分析是诊断性的,它只能解释一些已经出现的错误,几乎不能预测学习中的错误,因此没有多大用处。(否定论)其三,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大多数困难是可以预测的,而且从两种语言的关系中可以得到解释,因此,对比分析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是必要的。(提倡论)(二)偏误分析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错误分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偏误的来源其一,第一语言的干扰,如讲英语的人说汉语:“我见面你”。其二,第二语言规则过度泛化,如随意地用汉语语法规则套用英语。2、偏误的类型有全局性错误与局部性错误之分;有明显性错误与隐蔽性错误之分;有把错误分成三个阶段:系统前阶段、系统阶段、系统后阶段;有用数学范畴的标准对错误分类,把错误分成添加、遗漏、替代、错序等。一般的作法是把常见错误收集起来,从语言结构的角度进行归类分析,以便为教学安排提供依据。后来,发展为从心理的角度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总之,偏误分析有助于对第二语言学习过程的了解,有助于学习者运用正确策略化解学习困难。错误不是有害的东西,而是学习第二语言取得进展的具体表现。第四节层次理论一、人类语言是开放的梯形结构(一)层次理论的含义层次理论是指语言是分层次的.它认为语言的运动有不同的时空,在不同的时空表现不同的方式.1、交际的事物层次:高级交际人的交际一般交际大众交际完全认知人的认知基本认知初步认知老年中年年龄结构青年少年幼儿大学高中人的自身层次学历结构初中小学幼儿园脑力劳动职业结构体力﹢脑力体力劳动2、语言的层次最高的活跃层次如:展销会展销商品展销汽车组词层次展销稳定的底层(词素)↑展销↑如:上北京大学上剑桥大学上大学上学上学↑二、人的层次与语言的关系1、不同层次的语言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2、不同层次的人使用语言的情况不同;3、不同层次人的主体语言在客体语言里处于不同的层次,所以,一个人的语言是这个人的第二形象;4、语言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修养、能力、职业等;5、语言比人的体魄、仪表更内在,更真实,更具有社会影响力,所以,语言能力是一个人的“第一形象能力”;6、语言示范者的语言往往代表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第二形象。三、层次理论的渗透作用1、语言的理论和应用层次,层次理论低,应用层次也低;2、20世纪以来,语言界一直在寻求应用语言学同本体语言学在高层次上的结合;3、21世纪推广普通话中长期规划关联着层次理论的应用;4、普通话水平测试有不同的要求;5、语言规范有层次性;6、修辞有层次;7、语言文明有层次,“语言美”是基本要求;语言交际是多层次的等等。第五节潜显理论一、什么是潜显理论?为我国语言学者在20世纪80年度末90年代初提出并逐步形成的关于语言发展基本形式的语言概念。80年代初,王希杰开始涉及这个问题;80年代后期,则在语言学界明确提出语言潜显的概念;90年代初至中期,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潜,指潜藏在深层的语言状态;显,显现在表层、现实的语言状态。潜显理论认为,语言世界可以分为显性世界和潜性世界两大部分。所谓显性语言就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在使用的部分;所谓潜性语言指按照语言规则所形成的语言形式的总合,但是还没有被开发和利用。(王希杰《汉语的规范化问题和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1、潜显理论强调语言的动态本质。其核心内容:显性语言潜性化,潜性语言显性化,是语言发展的基本形式;潜性语言的大量存在,使语言具备自我调节能力。2、潜显理论对语言的动态与稳态的关系作了值得人们重视的揭示。潜显理论认为,语言的运动和时空是连续的,事物不是同时空同样显现的,显与不显是相对的有条件的。3、于根元认为,语言不仅有潜、显两个方面,还有“初显”、“显现”、“占位”、“隐退”等情况。如在中国的官文化语言里,最早是“仕”——官——吏——官吏——领导——干部——领导干部——国家干部——行政干部——公务员等等,可谓潜、显交替出现。二、潜显理论的学术意义1、在中国应用语言学理论体系建设和完善上会有积极作用,有助于我们重新科学地认识语言的本质,建立新的语言观。2、它注重语言的社会性质和交际功能。在促使人们对语言本质认识的深化和语言观转变的过程中,会带来语言研究视野的扩大和语言学理论体系建设的改革。3、对于更新语言研究方法,增强语言学的解释能力,提高语言学的科学品位具有不可忽视的启发作用。人们将逐步重视曾被忽略的演绎研究法来进行语言研究。或者说归纳法和演绎法结合为用。三、潜显理论实践运用1、语言预测;2、加强对新语言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科学制定语言规范标准。第六节人文性理论一、语言人文性的涵义1、概念的语言人文性语言的人文性,是指语言在发展变化及应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性。2、语言人文性的表现从理论上讲:其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记录着文化建设的成果,反映着文化发展的状态,也促进文化的发展;其二,文化影响着语言的发展,这种影响不仅是对语言本体,更影响着语言应用。语言人文性的三个方面:第一,语言在文化中的反映,主要是指通过文化背景或文化现象,来考察语言的一些特点和变化规律。语言可以是文化的直接产物;作为文化内部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因素一起,共同促成历史上的文化分化、整合及变化。前者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白话文时代;后者如新文学运动及文学革命中的新的文学语言,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时代。(文化影响语言)第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化总是不断的给语言施加影响并不时地留下痕迹,使我们通过语言的发展历程看到文化的变化轨迹。中唐时的韩柳古文运动中的“文从字顺”散文语言是古文运动的成果,韩柳的优秀散文,形象地记录了这场意义深远的文学运动的发展过程。(语言反应文化)第三,语言和文化的相互作用的反映,二者在现象和表现形式上有差异,但有相同或相近的本质或规律。(两者互动)从这一点上讲,语言的人文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人文性是文化和语言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广义的人文性则指语言、文化、社会、宗教、政治等多种因素共同的作用及其结果。二、人文性理论的理论发展人们对语言人文性的关注由来已久,而系统地、科学地研究滞后。在西方,人们关注语言的人文性,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①探索哲学的本体问题;②注释前人典籍——吠陀;③研究人类历史、地理的发展变化等。大约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学者试图从哲学角度解释思维与词、事物与名称等关系问题;对这样两个问题展开了长期的争论:一是“按本质”还是“按协商”的争论——即词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还是反映的是人们的约定俗成;二是“类比论”与“不规则论”的争论——即词形变化的规律性、词的形式和意义相联系的规律性在语言中是否起决定作用。在世界范围内,语言研究有四大传统:古希腊语言学传统、古印度语言学传统、古代阿拉伯语言学传统、古代中国语言学传统。这些传统的共同目的:阐释古代经典。共同特点:注重音和义的研究及相关的文字研究。在中国,古代学者对语言人文性的关注与研究似乎比西方古代学者更早、更深入。(一)古代思想家的语言研究1、孔子:《论语.尧曰》:“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春秋榖梁传》作这样的发挥:“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2、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3、具有浓厚哲学意味的名实之争在我国春秋时期,先哲对“名”与“实”的讨论,实质上是一次很有意义的语言与社会文化关系的研究。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以名正实《墨子.经说上》:“言也者,诸口能之出名者也。名若画虎也;言,谓也。言由名致也。”——以实予名4、《周易》关于文字的起源之说《周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文字是上古人们语言记忆的产物。5、荀子关于语言“约定俗成”的著名论断语言具有“约定俗成”的特性《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这就是说语言的意义不是“天然”的,不是“物固有形”,“形固有名”,而是同一社会中的人在社会实践中共同认可、遵守的“约定”。6、中国古代训诂学的巨大成就——四大名著《尔雅》诞生于公元前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语言学专著。《方言》西汉扬雄著(公元前53——公元18年),我国第一部汉语方言著作,而且是一部方言词汇比较的著作。《说文解字》许慎(公元58——147)是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汉文字学家,在《说文》中,把他所能看到的古文字都记载下来了,收字9353个,著成中国最早的一部字典,也是世界最早的字典之一。《释名》东汉刘熙(生卒年不详)撰。收词1502个,体例仿《尔雅》,但探求的方法基本是声训。所谓声训,就是用同音或近音的词来释义,从而得知词的来源。如“尔,昵也;昵,近也。光,晃也,晃晃然也。土,吐也,土生万物也。”《释名》的声训法,影响了后来的“以声求义。”7、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的汉语研究◆郭璞《尔雅注》、《方言注》,《尔雅注》现在能见到的最早、最完整的《尔雅》注本。◆梁.顾野王(519——581)《玉篇》,侧重字义说明;◆唐.孔颖达《五经正义》,这里的“五经”指《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正义”,按儒家之说和当时的语言加以训释。◆隋.陆法言《切韵》,当时汉语语音学的代表作,”时俗共重,以为典范“。8、宋元明时期的汉语研究出现了重要的韵书,拓宽了汉语音韵研究的领域。◆宋.陈彭年(961——1071)宋南城人(今江西)奉旨修《大宋重修广韵》,亦称宋本《广韵》;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韵书,现存最完整的一部韵书,完整地保存了中古汉语语音、语义等方面丰富的资料,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元.周德清(1277——1365)著《中原音韵》,不止是保存了元代北方方言的语音情况是研究汉语共同语形成的重要资料,对汉语研究起了积极影响。9、清代的汉语研究顾炎武(1613——1682)《音学五书》;◆段玉裁(1735——1815)《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孔广森(1752——1786),戴震弟子。《诗声类》;◆王念孙(1744——1832)《广雅疏正》是其代表作;◆江有诰(?-1851)《音学十书》,中国音韵学史上第一个肯定提出固有四声的学者。清代有“《说文》四杰”:段玉裁、桂馥(1736——1806)、王筠(1784——1806)、朱骏声(1788——1858)10、“小学”的演变在先秦指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汉刘向、刘歆父子第一次把文字学(指六书之学)称为“小学”;宋,指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小学”发端于先秦,创立于西汉,发展于魏晋至元明清,清末是它的终结期。孙诒让(1848——1908)是“小学”终结期的最后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周礼正义》誉为“清代十三经新疏之冠。”11、晚清的汉语研究因甲骨文出土的古文字研究;西方文化传入的汉语语法研究。孙诒让第一个考释甲骨文的学者,代表作《契文举例》、《名原》,后者是他研究金文、甲骨文的结晶,誉为中国现代文字学的开山之作。他之后有——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等后起之秀。12、近现代汉语研究(1)汉语语法研究从虚词研究开始。元代卢以纬《语助》;清代虚词研究出现许多新成果:袁仁林《虚字说》刘淇《助词辨略》王引之(1766——1834)《经传释词》,从训诂的角度注释。(2)马建忠(1898)《马氏文通》。开始真正系统的汉语语法研究;是清末汉语研究的一件大事;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一部古代汉语语法专著;中国语言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开创了中国现代语言学。(3)、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第一部白话文语法著作。在40年代出现了20世纪前半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繁荣王力《中国现代汉语》、《中国语法理论》;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高明凯《汉语语法论》等等。13、现代中国汉语与文化的研究张世禄(申小龙的导师)《中国语言的特性》提出三点深刻的怀疑:中国语言具有什么性质?与世界其他语种比较有什么特异地方?他在中国其他方面,发生了什么影响?他指出汉语有两个鲜明的特征:汉语的功能是含蕴的而非形态化的;汉语的词基本上是单音缀的。郭绍虞-----语文精神的文化反思他在《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中表现了他在这方面的建树。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评价说: “在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中,郭绍虞对汉语语法的看法可谓独具慧眼,因为他是以其深厚的传统语文感受能力来捕捉和把握汉语的人文精神的。郭绍虞以一个古典文学批评史学者的眼光来审度现代语文分析,其语文分析往往别开生面,新颖宏富,给人深刻的感悟。郭绍虞的语文观处处显示出汉语的人文精神与西方语言的深刻对立,入木三分地针砭了汉语语法研究中照搬西方语言学科学主义立场和方法的时弊。”罗常培——我国现代语言学家中最早研究语言人文性的代表。上世纪50年代初就出版了《语言与文化》。申小龙——语言人文性研究的后起之秀《中国语言的结构与文化精神——申小龙论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汉语人文精神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中国文化语言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语言的文化阐释》知识出版社1992年《文化语言学丛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中国文化语言学丛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新文化古代汉语》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汉语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三、当代语言人文性研究的视角和内容(一)当代语言人文性研究的视角(语言是个具有生态学意义的宝库,非面、非线、非点)1、聚焦点所谓语言人文性研究的视角,其聚焦点亦即核心所在,就是站在人的角度,通过语言的交际功能去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同时兼顾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和语言对文化的反映。2、视域面由于语言是人文科学乃至人类所有文化现象的载体,因此在语言人文性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众多相关的学科:人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民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交际语言学广告语言学计算语言学文化语言学3、透视处文化语言学对语言人文性的研究最具有基础性,在众多相关学科中,它显得更集中,更全面,是语言人文性研究的代表。所以,语言人文性研究的着力处在于站在文化语言学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合理汲取相关学科在这一领域研究的方法和成果,注意从文化的角度看语言,从语言的角度审视二者的发展变化。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有句名言:“语言首先是人的语言,文化也是人的文化。”落脚点是站在人的角度去解释语言现象、探讨语言规律。(二)语言人文性研究的内容(主要问题)1、文化环境中的语言现象定义主要指受文化影响甚至制约而表现出来的语言发展、变化情况。具体表现:(1)文化对语言系统的影响第一,文化对语法的影响。一是人类文化对语法的总体性影响.人类思辩方式的不同,语法运用上有差异:华人先事实、理由,后得结论,以谦恭含蓄为原则;西人先结论,后事实、论证,重自我,讲直率。第二,文化对语音的影响。在语言内部,语音的变化是促使语言发展变化最活跃的要素。我国北方方言语音的发展变化,为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官话——国语——普通话);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由四言式——五言式——七言式——杂言长短句,促使声韵学的繁荣发展。第三,文化对语用的影响语言的运用含语言表达(编码)、语言理解(解码)两个过程,关涉着说话人、写作者与听众、读者两类群体。实际上是人们运用口语、书面语进行社会交际的两种方式。它要求人们在具体的交际场合中,使语言和语境相适应。(2)文化对语言发展的影响第一,原始文化促使语言的产生。随着氏族部落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进步,人际交流、产品交换的频繁,早期的象形文字产生,人类语言向前跨了一大步。第二,文化对语言地域变化的影响。在重男轻女的中国农村及其边远山区↓称女孩称爱人(已婚)守灶门的男性女性掌锅铲把的丈夫男人当家的妇息妇媳妇媳赔钱货相公官人老爷屋内人婆娘堂客先生老公妻子内人老婆外头的第三,文化对语言的社会变化的影响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使用的语言因职业、身份、地位、性别、居住地、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学经济管理,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下,要学商业语言;学教育专业,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要学教师语言;进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到外国工作,要熟悉禁忌语言。(3)文化对语言接触和融合的影响第一,文化背景决定的双语双方言现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大建设的整体推进,人们在日益活跃的国内国际交流活动中,语言学习和运用随之发生很大变化:出国人员会双语乃至多种语言;港、澳、台同胞到中国大陆学习、创业,至少会讲四种语言;第二,文化对跨文化语言教学、习得的影响。能举出例子吗?2、语言环境中的文化现象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播的工具。语言的背后总隐藏着:文化的特征文化的价值文化的底蕴(1)语言对文化结构层次的反映☆表层的物理世界(人类改造自然世界的活动方式及其全部社会产物。)如“茶”字的发音,记录着古代中国汉族地区与其他民族、国家进行茶文化交流的轨迹。现在的满语、蒙语、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早期的维吾尔语对“茶”的发音与汉语都有相近之处。茶从陆路走的国家如俄罗斯、阿拉伯、波斯、罗马尼亚、土耳其,都读成塞擦音声母,源于中国北方话的发音变化;从海路走的,如荷、英、法、德,都读成清塞音声母,源于闽南话影响。中国人称父母亲:父亲母亲父父亲爹爹爹老爹母母亲妈娘老娘爸爸老爸妈妈老妈《广雅》释“妈”为“母”,莫补切。除称母为“妈”外,称老年妇女为“妈妈”。爸,《广雅》释亲篇:“爸,父也。”《集韵》:“吴人呼父曰爸”。可见中国人称“爸爸、妈妈”的历史很早,从这两个形声字形音义的结合看,字在亲情称谓之后。这在世界很大范围里是一样的。☆中层的文化世界(人类改造社会活动方式及其全部产物。)称谓、对话语言里面,藴藏着丰富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文化和风俗文化。子(子女统称)——子、女,儿、女,儿子、女儿,儿子、姑娘,男孩、女孩,反映观念的变化,一是男女有别,二是男尊女卑。汉语中的成语、熟语、歇后语,几乎背后都有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是人们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社会活动规律的提炼。如“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望洋兴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亡羊补牢”、“守株待兔”、“拔苗助长”、“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蓬柴火焰高”等等。   ☆里层的心理世界(人类对美好生活、社会理想的愿望或祈求。)考察中国地名语言、节庆语言,莫不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心理。“长安”寄予着汉初人们对“长治久安”的期盼;“孝感”,是对孝道的倡导、对孝子的褒扬。再如:师母。  (2)语言对文化发展的反映。   第一,文字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反映。   汉字的许多偏旁、部首,记录着古代中国人生活、生产、社会活动方式。   “狩”,从犬;“牢”,从牛;“骑”,从马;“美”,从羊;等等。   “说”、“话”、“议”、“论”等都从言。   第二,语言的分化融合对文化的反映。   “水”是汉语中最早的文字,北方、南方通用,如汉水、渭水、淮水、洛水等等。后来,北方语系中出现了“河”,南方语系中出现了“江”,于是北方以“河”称水,如黄河、淮河、漯河、洛河等等;南方则以“江”称水,如长江、汉江、珠江、湘江、香江等等。这是先合后分。   古代黄河流域语助词多用“矣”,南方江汉流域多用“兮”,到了宋代通用“也”。这是先分后合。   又如“洋竽”、“洋油”、“洋酒”、“洋场”、“洋行”等等; “胡椒”、“胡桃”、“胡萝卜”、“番茄”等等,是外交文化、经贸文化的反映。   第三,专门用语对文化的反映。   人名,不是简单的名称符号。寄托某种理想和愿望。   地名,往往是民族文化的标志。   专业术语,往往反映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的特点。“会计”是记账员,“出纳”管钱;驿——驿站——骡马店——招待所; 客舍——客栈——旅舍——旅店——旅社——旅行社;酒肆——饭庄——饭店——酒店等等。   第四,语言对文化传播交流的反映。   汉语中的外来词汇,日语中的汉字古义,如“步”与“走”仍是古汉语“走”和“跑”的意思。都见证着中外文化交流轨迹。四、研究语言人文性的方法论与方法语言人文性研究的核心任务,是通过语言去研究复杂的社会、历史关系中的人,并通过人的研究去研究语言。(一)语言人文性研究中应坚持的方法论思想:1、辩证法思想就是避免在语言研究中把一些要素割裂开来,轻重失衡,顾此失彼,如重视静态,忽视动态,重视共时,忽视历时,重视个别,忽视一般等等。应有的做法:把各种相关的要素统一起来,在统一中寻求差异,在差异中寻求联系,在联系中寻求协调。如汉语拼音中有许多同音字词,会形成众多不同形、义的句子:“是事实”、“是实施”、“逝世时”、“诗史”、“史诗”、“是诗”、“是屎”。怎么向外国学生解说这些现象,仅从语音的角度去说,将永远说不清楚。应该把语言系统和文字系统结合起来考察。2、系统论思想语言人文性研究讲求辩证法思想,不排斥系统论思想,恰恰是有许多语言现象,只有用系统论思想去研究才能解决。如语言禁忌问题,在语言系统内部,可能没有问题,如果放在文化系统就有说法了。人家上厕所出来,你问“吃饭没有?”你的用心及语法上都没有问题,但是放在人文背景下观照,问题就显而易见。3、发展的思想在语言人文性研究中,要建立两个基本观点:其一,语言的发展是绝对的,没有语言的发展,也无所谓人文性可言。我们在作静态、共时研究的时候,一定要同时进行历时和动态研究,否则,就不会有所发现、有所进步。其二,语言的变化具体体现在质与量的方面,往往在语言系统和文化系统的内外表现出某种不平衡,而且这些变化往往在比较稳定的状态下发生的,呈现出一种似稳非稳、似变非变的复杂发展趋势。(二)语言人文性研究的基本方法语言人文性研究方法基本沿用人类探索知识通行方法。这些方法从类型上看分三类:科学类:旨在发现世界,使观察到的客观事实标准化,尽量减少观察中的人为差异,经常使用的方法有观察、记录、重复实验;人文科学类:重在解释,寻求创造性的个性化。它所要达到的不是科学上的一致看法,往往是见仁见智,习惯上多用“求同存异”作结论,强调研究者的主观反映,常用的方法有直觉感受、创造性见解、阐释、顿悟等;社会科学类:主要把人作为研究对象,既要理解人的行为(他这样说话的意思),又要解释人的行为(他为什么要这样说话),所以要有准确的观察与调查,常用的方法有归纳、演绎等等。按照语言人文性研究的一般规律,站在人的角度去探讨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结合着研究。从文化的角度看语言,要用解释;站在语言的角度看文化,重在描述。二者是并重的。具体使用有以下一些方法:观察法、考察法、比较法、归纳法、描写法、解释法、演绎法等等。
本文档为【第三讲 应用语言学的理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20.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徐姐2018
技术学院会计学毕业后掌握基本的会计知识技能,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多年的财务工作经验,现认多家小企的财务会计!
格式:ppt
大小:161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8-05-16
浏览量: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