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品】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教版)《_新教材新学案

【精品】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教版)《_新教材新学案

举报
开通vip

【精品】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教版)《_新教材新学案目 录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1)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1)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9)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16) 单元自测(一) ……………………………………………………………………(24)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29)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精品】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教版)《_新教材新学案
目 录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1)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1)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9)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16) 单元自测(一) ……………………………………………………………………(24)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29)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29)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37) 第三节 城市化……………………………………………………………………(46) 单元自测(二) ……………………………………………………………………(53)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58)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58)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66)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73) 单元自测(三)………………………………………………………………………(81)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86)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86)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94)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100) 单元自测(四)………………………………………………………………………(107)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111)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111)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118) 单元自测(五)………………………………………………………………………(124)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29)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29)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138) 单元自测(六)………………………………………………………………………(147) 期末测试题………………………………………………………………………………(153) 参考答案…………………………………………………………………………………(160) 第一章 人口变化 单元目录 1.分析不同人口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4.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人口增长模式比较: 人口增长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逐渐 ↓ 更替 原始型 高 高 低 不断 ↓ 提高 传统型 高 低 高 现代型 低 低 低 二、学法指导 (一) 重点难点 1.人口的数量变化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决定,并与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可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基本类型。我们可以利用世界某些国家或地区、你所在地区人口的数据资料,绘制人口的数量变化图表,探究不同区域层次的人口发展基本类型、基本增长模式和因人口迁移而形成的人口数量变化。 2.人口的数量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它表现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两种差异形式。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多处于现代型增长模式;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多处于传统型增长模式;全世界的增长模式总趋势是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并可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 3.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差异性是由于各国家和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各国、各地区人口的数量增长幅度不同,且各自具有不同特点。我们可以在分析每一类增长模式特点的过程中,联系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发展特征等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综合分析区域发展与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分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 考点分析 较多涉及的内容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等概念;人口增长模式的确定和各种类型的特征;运用人口增长数据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特征;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及其成因。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是要重视对人口概念的学习和理解,而不能简单地记忆;二是应抓住人口增长模式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这一内在联系的主线,注意对数据图表的分析与运用,理解和掌握人口增长模式存在着地区差异的成因。 例题 下页上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解析 该题的关键在于明确读图的方法和掌握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出生率一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这个关系是掌握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前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实际上是这三个率的不同组合。根据这个规律,可以得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③。 学习自评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人口的数量增长变化过程中,首先开始转变的是 ( ) 1.B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 2.下列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相适应的人口增长模式,正确顺序是( ) 2.A A.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B.传统型、原始型、现代型 C.原始型、现代型、传统型 D.传统型、现代型、原始型 3.德国、匈牙利等国的人口数量增长呈现 ( ) 3.D A.高增长 B.低增长 C.零增长 D.负增长 4.有关我国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的正确叙述是 ( ) 4.C A.1949年以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B.1949年以后 20世纪70年代期间,我国人口增长模式一直属于“传统型” C.目前我国有些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已属于“现代型” D.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主要是自发实现的 5.下图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的围家—县 ( ) 5.C A.① B.② C.③ D-④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6.C A.全世界总体上人口增长模式已处于“现代型”阶段 B.世界各国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具有同步性 C.发达国家基本完成人口增长模式向“现代型”的转变 D.人口的数量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与文化及环境无关 7.1995年天津市人口出生率是1.02%,人口死亡率是O.62%,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 ) 7.B A.原始型 B.现代型 C.过渡型 D.传统型 8.关于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 8.B A.欧洲、北美的发达国家处于“过渡型” B.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多为“传统型” C.总的来说,世界各国与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 D.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但各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均已属于“现代型” 根据下图,回答下列9~10小题: 9.图中所示a国家可能是 ( ) 9.A A.印度 B.新加坡 C.美国 D.德国 10.图中表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 ( ) 10.A A.① B.② C.③ D.④ 二、综合题 11.读“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判断曲线①、②表示人口出生率的是 。11.(1)① (2)图中A段人口的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速度 ,属于人口增长模式的“ ”。 (2)高 高 低 原始型 (3)图中B段人口的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模式为“ ”。 (3)高 低 高 传统 (4)图中C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都 ,属于人口增长模式的“ ”,人口年龄结构呈现 。 (4)低 现代 老龄化 12.读“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1949年我国人口为5.4亿,1989年约为11亿,比1949年增长了1倍多。这期间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 12.(1)过渡型 (2)从图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大幅度 ,原因是 政策。(2)下降 实施了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生育 (3)从总趋势看,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正向——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的“ 型”转变。(3)低低低现代 13.读“2000年各大洲人口的数量变化状况”表,分析回答: 大洲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非洲 3.8 1.4 2.4 北美洲 1.4 0.9 O.6 拉丁美洲 2.4 O.6 1.8 亚洲 2.2 O.8 1.4 欧洲 1.O 1.1 一O.1 大洋洲 1.8 O.7 1.1 (1)表中出生率最高的是 洲,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洲,原因是 。此大洲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型。 (1)非 非 经济发展与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 传统 (2)表中出生率最低的是 洲,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 洲,原因是 。此大洲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型。 (2)欧 欧 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与生育观念的变化现代 (3)表中死亡率最高的是 洲,原因是 。 (3)非经济、生活及医疗卫生水平仍偏低 14.读数据表,在右下图中绘制世界部分国家人口的数量变化柱状统计图。14.略 世界部分国家人口增长(1997年) 国家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韩国 1.5 0.6 印度 2.9 1.O 尼日利亚 4.3 1.3 埃及 2.9 O.8 德国 O.93 1.09 能力拓展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指标。它与同时代的死亡率水平有关。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据图说明一般情况下人口自然增长率与预期寿命之间的关系。1.人口自然增长率越低,平均预期寿命越长 2.指出不存在上述关系的一个国家。 2.墨西哥 3.孟加拉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如果该国的人口出生率为4.5%,计算其人口死亡率。 3. 1.9% 相关信息 中国历代人口与人口普查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统计人口的国家之一。公元前22世纪,大禹曾经“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民”。所谓“数万民”就是统计人口。当时统计的数字约1 355万;汉朝有“算赋法”;隋朝有“输籍法”;唐代有“户籍法”;宋朝采用“三保法”;元顺帝初年,全国人口达到八千万左右。明朝有“户贴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现存明初洪武年间的户口统计,其总数均已达到一千余万户,近六千万人口。 具有近代意义的人口普查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在1909年清朝政府下令开展全国人口普查,当时推算我国人口约3.7亿;第二次是国民党内政部举行的人口普查,当时只调查了13个省份的人口,1931年发表的全国为47 480万人口的数字,是后来估算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于1953年、1964年和1982年进行过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三次人口普查的时间都确定为7月1日O时。 前两次人口普查,是在我国计算技术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的。1953年的人口普查全国人口总数约为58 260万人;1964年的人口普查增加了本人成分、文化程度和职业三项,全国人口为69 122万人;1982年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项目共19项,并首次使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大量数据,截止1982年6月30日24时,全国人口为100 391万人。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人口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的生育率却维持在高水平,1949~1958年出现“第一次生育高峰”,人口净增加近1.2亿。1962~1970年,9年净增人口1.57亿;1971~1980年,全国总人口由8.52亿增加到9.87亿,净增人口1.35亿。 1990年我国进行了第四次人口普查,到1990年7月1日,全国总人口为113 051万人,9年净增人口1.27亿。 1982~1990年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发生了明显变化,1990年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人数从1982年的604万上升为1 576万,其增长率为160%;高中文化程度者的增长率为9%;初中文化程度者的增长率为48%;小学文化程度者的增长率为18%。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5.88%。 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85~1990年的5年间,中国人口迁移总量达3 413万人,年均迁移率约为6.15‰;其迁移规模在不同地区之间极不平衡。在迁入人口中,迁入城市的有2 088.4万,迁入镇的有679.5万,迁入农村的有616.1万。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2001年11月1日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结果为:全国总人口129 533万人。与1990年相比,10年增加了13 215万人,增加了11.66%,年均增长率为1.07%,比80年代末下降了4个千分点。说明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老龄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光明日报》2000年10月23日) 世界的人口数字 联合国统计资料:世界人口1997年约为58.4亿,目前世界人口每年净增8 600万人,其中发展中国家每年净增8 457万人。 联合国人口基金报告预测:2025年,世界人口总数约为75亿,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预测有16个——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巴西、巴基斯坦、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墨西哥、菲律宾、埃塞俄比亚、伊朗、刚果、越南。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4亿,2200年世界人口将达110亿。 2150年,中国人口总数将增加到16亿,印度将增加到17亿,亚洲其他地区将增加到28亿。 世界卫生组织1998年5月报告预测,到2025年世界人均出生时预期寿命将从现在的66岁,提高到73岁(1955年为55岁)。人类进入21世纪将活得更健康、更长寿。西方国家预期寿命将达到80岁以上,意大利、冰岛、日本、瑞典高达82岁,俄罗斯72岁,印度71岁,中国75岁,非洲一些贫穷国家不足60岁。 世界人口增长会放慢 美国环境组织世界观察研究所认为,世界人口增长将逐步放慢。该所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随着人口的增长,各国政府面临着向国民提供教育、医疗保健和就业的压力;同时,一些新的威胁,包括艾滋病流行、水资源短缺、人均可耕地日益减少,可能会导致人口死亡率上升。 这份研究报告说,1998年末,联合国将2050年时的世界人口预测从原来的94亿降低到89亿,这减少的5亿入口中,大约有2/3会因入口出生率下降、1/3会因人口死亡率上升造成。 【阅读提示】 通过阅读上述资料,你对我国人口增长及其发展趋势及世界人口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了哪些更深刻的理解呢?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相关信息 一、知识网络 二、学法指导 (一) 重点难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特点。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永久性的或长期性的空间移动。按地理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随社会发展呈现不同的特点。重点要掌握当今人口迁移的特点。我们在学习掌握过程中,对人口迁移的概念要在理解基础上运用一些人口迁移的具体数据资料,绘出人口迁移形成的数量变化图表,探究国际间、地区间人口迁移的特点。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其中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中经济发展、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和个人对生活或职业的需求是主要因素,其中经济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学习此部分内容时要注意用具体实例说明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并真正理解这些原因对人口迁移形成的作用。 (二) 考点分析 本部分内容多考核的是世界人口分布与迁移的特点;中国人口分布和迁移的特点;通过情境实例,分析具体国家、地区人口迁移的变化特点、形成原因、对本地经济和环境造成的影响等。我们在作答时要注意利用图表数据分析不同国家、地区人口迁移的特点、成因和后果,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题目给予的情境,正确判断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题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全国流动人口超过了1.2亿,读下图并分析: (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 )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从城市流向乡村 C.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 D.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 (2)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后果。 答案 (1)C (2)主要原因: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人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 直接后果: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解析 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分析是其中考核的重点。本题以2001年全国流动人口地区构成和城乡构成为背景,考核对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成因和影响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第(1)小题较为简单,只要清楚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结合图示信息就容易得出答案;第(2)小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且具有开放性特点,回答时思路一定要开阔,回答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要联系到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而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的直接后果则要联系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来回答。 相关信息 一、单项选择题 1.早期人口迁移的基本形式是逐水草而居,影响其迁移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1.C A.太阳辐射 B.矿产资源 C.淡水分布 D.地形 2.我国黑河一腾冲一线以西的地区面积占全国的53%,人口还不到全国总人口的6%。下列关于其成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 2.D A.西部地区气候干燥,有大面积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 B.地形复杂,多高山、高原 C.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 D.人口出生率低,人口迁出量大 3.20世纪末,非洲卢旺达地区形成人口大迁移,其产生的原因是 ( ) 3.B A.干旱灾害 B.部族战争 C.气候变迁 D.蝗虫灾害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主要迁出地区有 ( ) 4.B A.黄河、长江的上游地区 B.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 C.黄河、长江的下游地区 D.东部沿海地区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之一是 ( ) 5.D A.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迁入地区 B.人口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 C.北美和大洋洲是人口大量迁出的地区 D.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6.我国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 ( ) 6.B A.政治原因 B.经济原因 C.军事原因 D.城市化和开发国土原因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 ( ) 7.A A.从东北部向墨西哥湾沿岸 B.从西北部向大西洋沿岸 C.从大西洋沿岸北段向太平洋沿岸南段 D.从阿拉斯加向五大湖附近 8.目前,一些大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向郊区移动的原因主要是 ( ) 8.C A.大城市环境恶化,地价上涨 B.市区失业人口增多 C.高速公路、地铁等交通事业的发展 D.农业提供不出更多的产品维护城市人口的增长 9.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人口迁移的流向,正确的叙述是 ( ) 9.A A.欧洲由战前迁出区变为战后的迁入区 B.战前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新大陆迁向旧大陆 C.战后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发达国家迁向发展中国家 D.非洲、拉丁美洲一直是人口迁出区,北美洲和大洋洲一直是人口迁入区 10.深圳能够吸引全国各地大量人口迁入的最主要原因是 ( ) 10.A A.设立经济特区,经济迅速发展 B.矿产资源开发,工矿业迅速发展 C.毗邻香港特区,地理位置优越 D.气候温暖湿润,自然环境优越二、综合题 11.读“伦敦、墨西哥城两城市人口增长”图,回答: (1)A为 城;B为 城。11.(1)墨西哥伦敦 (2)A城市人口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2)A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因其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吸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形成城市化。 (3)B城市人口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3)B城人口变化幅度很小;城乡经济差别不大,相互之间交通便利,进入城市定居的人口增长缓慢。 12.读“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示意”图,填表说明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和原因: 时间 迁出地 迁入地 原因 历史上 1949~1984年 1985年至今 时间 迁出地 迁入地 原 因 历史上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1949~1984年 辽、鲁、沪、川 除西藏外的其余省区 国家开发内地、建设边疆 1985至今 内地贫困的山区农村 沿海发达的大城市 改革开放,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增多;城乡、地区间的经济差异 13.读下页“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1984年后,我国流动人口数呈逐步上升趋势? (1)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后,农民开始可以向集镇流动。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城市各项不利于人口迁移、流动的政策逐步取消,如从粮油到生活资料的全面开放,彻底改变了80年代中期以前人口流动的种种障碍,使得人口流动起来成为可能。同时,随着农村生产力的提高,不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城务工是他们最先的选择;我国长期各种政策造成的城乡,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差异,客观上又是人口由中部、西部向东部流动的吸引力。因而形成了1984年后我国流动人口逐年上升的趋势。 (2)1984年后,我国人口主要迁移方向如何? (2)1984年后,我国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3)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行为目的是什么? (3)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主要是自发性的,行为目的以务工经商为主;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 能力拓展 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密度超过500人/km2的省有(写简称) 、 、 ;人口密度最低的直辖市是(写简称) 。 1.鲁豫苏 台渝 2.AB线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3%,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6.3%,其自然原因是 ;社会原因是 。 2.气候干燥,有大面积干旱区;地形复杂,多高山、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 3.在AB线西北部,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 、 、 、 3.乌鲁木齐兰州包头 相关信息 全球人口迁移的新趋向——“国际难民”的迁移 与20世纪初人口流动不同的是,当今流动人口中难民所占比重呈逐步上升趋势。国际难民主要是由于国际国内战争、政治形势变化、种族与民族冲突以及政治迫害等原因而造成的大批人口流亡异国他乡的人口迁移。1970年,国际难民为250万人,1993年为1 890万人。目前,仅中东地区就有350万巴勒斯坦难民,因战争多年流落在邻近的约旦、黎巴嫩、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 ·环境难民:是指因水灾、地震、干旱、森林毁坏等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而造成的难民。他们因原有的居住环境已无法生存而不得不迁移,如非洲撒哈拉地区的一些国家。 ·经济难民:若将“难民”一词定义放宽,把背离祖国外出劳动的人视为“经济难民”,则1995年达7 000万人左右。对于难民来说,最好的流向地是发达国家。这种以经济难民为象征的20世纪人口流动,向世界提出了一个崭新的问题。 美国——世界“人种大观园”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从19世纪初到现在,已有5 000多万移民从世界各地涌入美国。美国人口调查局1983年公布资料表明,美国人口中,各地移民的后裔人口数为:英格兰人4 950万,德国人4 920万,爱尔兰人4 000万,非洲人2 100万,法国人1 300万,意大利人1 200万,苏格兰人1 000万,波兰人800万,墨西哥人800万,荷兰人600万,亚洲人500万,其中华人200万。 我国的国际人口迁移 历史学家认为,早在二千多年以前,我国沿海一带居民,有的为谋生或逃避战乱,有的被诱骗或暴力胁迫而开始移居海外。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东南沿海大批破产农民迫于生计,背井离乡“下南洋”(今东南亚地区),以后又陆续移居世界各地谋生。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外籍华人和华侨总人数已达3 000多万,其中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各有600多万;欧洲的华人华侨也有100多万,其中法国最多。 我国近代史上,被欧洲殖民者招募去东南亚、美洲及澳大利亚的华工多从事开采矿山,修建铁路、港口,开垦种植园等繁重体力劳动,或经营中餐馆、小百货等。他们艰苦创业,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50年代以后,从港台地区和祖国大陆迁出的“新移民”中,有许多是高学历的专业人士、技术人员和实力雄厚的投资者,也为迁入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5 【阅读提示】 读了上述资料后,你对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不是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呢?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学法指导 (一) 重点难点 1.理解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在概念、含义方面的区别。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而所指的人口规模应该是“该地区的资源、环境为维持生存必需的最低生活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所能承受的最大的人口数量”,即人口数量的极限。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地球以及它的各个部分对人口的合理负载能力,其含义为“在一定条件下,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具有的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能带来最大社会效益的相对稳定人口。”我们要分辨清楚这两个概念的含义,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限度,人类活动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人类要想保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 2.我们在学习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时,要结合自然地理环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等知识进行理解,明确作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必然要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因此环境能提供的物质和能量就必然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多少。 (二) 考点分析 本节的主要考点在于人口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要关注人口数量的增长,也要关注人口结构的变化;要关注人口增长对资源需求量带来的压力,也要关注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例1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随着科学水平的进步,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将大大减轻 B.环境污染问题是人口增长和人类生产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C.人口的增长,势必对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D.目前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增长 答案 A D 解析 人口数量增长,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加大,生活排污量增加;同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也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但不能把人口数量增长看作是环境污染和恶化的惟一原因,因为环境恶化是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不重视环境保护等原因造成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恶化所造成的各种直接或间接影响。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将逐渐增强,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也日益明显。 例2 根据A、B两国的人口金字塔图,回答下列问题: (1)儿童占有较高人口百分比的是 国;老人占有较高百分比的是 国。 (2)若A国的人口仍无控制地迅速增长,20年后,该国将面临的困难问题主要有: ① ;② 。 (3)若B国人口按现在趋势发展,该国的就业人口主要从事 产业的工作。若干年后该国面临的问题主要有:① ;② 。 答案 (1)A B (2)人均资源减少 就业困难 (3)第三人口老龄化 劳动力不足 解析 本题通过判断年龄构成,推断人口自然增长率情况,进而分析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与综合能力。观察图并加以分析,显然,A国儿童所占的百分比较高,若不进行人口控制,可能会带来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经济和生活水平下降等问题。B国老年人占的比重较高,该国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较多,若干年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等问题。 学习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1.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 ( ) 1.D A.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的 B.影响生育政策、文化和宗教等社会环境因素来实现的 C.自然环境对生育率的作用来实现的 D.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等社会环境因素来实现的 2.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2.c A.随着人口数量增长,对资源的需求量不会增加 B.人口数量增长,必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C.人口数量增长,不是环境污染的惟一决定性因素 D.人口增长与环境的污染无关 3.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 3.A A.人口的物质生活水平应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 B.以最多能供养多少人生存来确定 C.智力、技术条件不用考虑 D.只以本地资源的丰歉来确定 4.某个地区某个年份人口死亡率骤然升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 4.B A.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B.遭遇大的自然灾害 C.医疗卫生条件下降 D.经济发展速度减慢 读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重”图,判断5~6题: 5.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 5.B A.93% B.23% C.13% D.60% 6.与十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增加了近1.3亿。因此,新世纪人口问题的主要任务是 ( ) 6.B 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 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读“不同国家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7~9 7.与目前我国人口增长状况相似的类型是 ( ) 7.C A.① B.② C.③ D.④ 8.图中国家类型④所反映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 ) 8.A A.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负担过重 B.少年儿童比重大,就业压力过重 C.城市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过剩 D.人口总数太少,劳动力严重缺少 9.和德国人口死亡率、出生率相似的国家应该( ) 9.D A.① B.② C.③ D.④ 10.读“四个国家人口老龄化趋势”图,与a、 b、c、d四曲线相对应的一组是 ( ) 10.B A.瑞典 墨西哥 日本 中国 B.瑞典 日本 中国 墨西哥 C.中国 墨西哥 日本 瑞典 D.日本 瑞典 墨西哥 中国 二、综合题 11.右图反映的是我国西部地区某乡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和粮食单产三方面在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的具体情况。其中A点代表70年代,B点代表90年代。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乡在这20年中增长最快的是 ,增长快的原因是 。 11.(1)人口 人口基数大 (2)在这20年中,该乡耕地和人口的增长速度 (快、慢) 于粮食单产,说明该乡采取的是 式农业经营方式。 (2)快 粗放 (3)该乡今后农业生产将要面临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和 。(3)耕地面积减少 劳动力过剩 (4)你认为该乡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保护耕地资源,加大农业技术改造,提高农业产出效率。 12.右图中A、B表示不同类型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读图解答(1)~(3)小题: (1)A、B两国人口年龄构成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 A国: ; B国: 。 12.(1)人口老龄化青少年占人口比重太大 (2)上述人口问题对两国人口增长及社会产生的影响是: A国: ; B国: 。(2)社会负担重,劳动力缺乏 就业困难,环境压力大 (3)针对以上问题,两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A国: ; B国: 。(3)鼓励生育和移民计划生育 13.读下列柱状图(资料来源:第四、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回答: (1)上海市人口增长幅度超过全国平均增长幅度,从人口增长考虑,其主要原因是的增加。结合你所了解的生产生活实际,分析其对上海发展的影响: 有利的方面: ; 存在的问题: 。 13.(1)外来流动人口 增强社会的活力 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的经济秩序会造成一些压力;对社会治安和计划生育管理带来一些新问题等。 (2)与全国相比,在人口年龄构成中,上海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人口的 更严重。分析该人口问题给上海带来的社会问题有: 。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 。 (2)老龄化 青壮年负担过重及赡养照顾众多孤寡老人等;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制度等。 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材料和右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尽管自1973年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已累计少生人口近3亿人,但按照中国目前的人口基数和人口出生率,预计到2010年人口将达到14亿,到2050年将达16亿,这时才有可能实现零增长。如此巨大的人口数量以及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的人口增长趋势,无疑对我国的环境和资源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压力。 材料二:右图是中国入口增长图。 材料三:我国人口形势严峻,为了摸清全国人口状况,国家组织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这次普查除了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外,国务院还强调对外资企业、三咨企业和娱乐场所要认真清查登记。 (1)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 ,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这个比重很 。 (1)30%低 (2)我国各种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 ,原因是 。(2)很少人口总数多 (3)你认为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应如何处理: (3)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的开发和环境的保护相协调 (4)第五次人口普查与前几次人口普查相比,尽管投入人力多,但统计难度大。其主要原因是( ) (4)C A.近几年人口增长过快 B.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C.国内自发的人口迁移量大 D.大量国际人口迁移 (5)为了缓和人口压力,我国应采取下图所示人口增长模式中的 ( ) (5)C 相关信息 中国与世界的理想人口和极限人口 专家估测我国人口承载量——最大极限为17亿。根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估测: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最合适的人口数量为7亿左右。这就是说,16亿或者说17亿是中国的一条生命线。科学家根据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提出我国生态的理想负荷能力应为7亿到10亿人口。主要基于以下5点:按粮食产量,不应超过12.6亿人;按能源的理想负载,不应超过11.5亿人;按土地资源,不应超过10亿人;按淡水供应,不宜超过4.5亿人;按动物蛋白供应,不宜超过2.6亿人。 科学家估算,今日地球能养活的合理人口大约为80亿人左右。美国人口资料局公布的统计报告指出:到2025年,全球人口将突破80亿大关。据联合国发表的统计数据,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目前正以每月100多万人的速度增加。估计到本世纪末,总数将增加到14亿。其中约10亿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并以亚洲居多。根据联合国预测,到下世纪末,如能有效地控制,世界总人口将达到110亿。 (摘自:地理时空) 全球人口最多的十个国家 目前,全世界每分钟大约出生259人,每小时出生15 540人,每天出生约37万人,每年增长约8 256万人。我国每分钟约出生38人(平均不到2秒钟出生1个人),每小时出生2 273人,每天约出生5万多人,每年净增人口约1 184万。 全球人口最多的十个国家人口统计如下(截止1998年):中国12.67亿;印度9.98亿;美国2.76亿;印度尼西亚2.09亿;巴西1.68亿;巴基斯坦1.52亿;俄罗斯1.47亿;日本1.27亿;孟加拉国1.27亿;尼日利亚1.09亿。 预测2050年十大人口国家 印度15.29亿;中国14.78亿;美国3.49亿;巴基斯坦3.45亿;印度尼西亚3.12亿;尼日利亚2.44亿;巴西2.44亿;孟加拉国2.12亿;埃塞俄比亚1.69亿;刚果1.60亿。(摘自:地理时空) 【阅读提示】 根据数据显示,人口的增长受到环境、资源的限制,存在着一个人口的极限值。人类应在一定的环境条件范围内,达到一个合理的容量值。随着各国经济发展、人口政策的实施,人口数量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关于中国人口容量和适度人口的估算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86年承担了“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项目,对中国的土地承载力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该研究引入现代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把研究内容分解为五个基本层次:(1)各类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包括以土地资源适宜性为基础,研究土地资源与气候资源、水资源、林牧草资源之间的平衡,农、林、牧业之间的平衡等。(2)资源结构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平衡关系。根据中国各地区资源组合方式即资源结构特点,考察国民经济发展要求,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包括农、林、牧业三者之间的比例等,使农业结构与资源结构趋于和谐,充分发挥资源配置效率。(3)不同土地资源类型内部光、温、水、养分等诸要素的平衡关系。从诸要素的综合分析入手,研究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在不同投入和经营管理水平下诸要素的配合情况,据此估算各种农作物、林木和牧草在不同条件下的生产力和潜在的理想生产力。(4)人口需求与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主要通过分析人口的增长趋势、食物结构的可能变化和预期营养水平,研究预期人口的需求量与土地资源可能生产的农、林、牧、渔业产品之间的关系。(5)通过上述层次的反馈过程和机制的研究,寻求提高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途径和措施,探讨人口适度增长、资源有效利用、环境逐步改善、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和对策。 许多科学家对中国最大人口容量进行了分析,有的根据最稀缺资源如淡水、土地等,计算中国可以承载的最大人口数字;有的考虑综合国力、生活水平、经济增长、资源分配、环境保护等因素,计算既可使这一代人满意,也为后代留下发展余地的人口容量极限;也有的建立了十分复杂的数学模型,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仿真运算,考虑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还有一些学者简单地利用过去许多地区发展的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数据来估计人口容量。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角度不同、方法各异的分析都得到了大致相同的结论:中国的最大人口容量约为15亿人或16亿人左右,而超过18亿人到20亿人,可能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遭到灾难性的打击。一些专家还根据不同的目标建立起最优人口模型,大多数研究者的结论是,就对中国经济发展最有利、资源利用最有效而言,人口数目约在7亿人到10亿人之间。也有少数人认为中国远期人口以保持4亿人为好。从实际出发,在下世纪内要达到经济上最优的人口数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可能做到的是在计划生育工作能够做得到而又尽可能满足群众要求的情况下,使下世纪中国最高人口数比16亿低得多些,以便为后代留下较大的回旋余地。(蒋正华,张羚广 1997) 【阅读提示】 一个国家人口容量和适度人口的估算,需要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文化、民族等各种因素,评估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有所差异,但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人口容量的极限和最合理的人口容量,这一点是相同的。 单元测试(一)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面的“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示意”图,回答1~3题: 1.现阶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下列哪种情况 ( ) 1.D A.①模式 B.①一②转变 C.②模式 D.基本实现②一③转变 2.下列国家中,人口增长模式属于图中②的是 ( ) 2.A A.尼日利亚 B.韩国 C.古巴 D.澳大利亚 3.图中表现有老龄化趋向的阶段是 ( ) 3.D A.① B.①一② C.②一③ D.③ 4.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4.D A.科技发展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所以发达国家的环境人口容量大 B.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为16亿左右,所以目前我国的耕地和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较高 C.不论是以悲观还是乐观的观点来评估环境人口容量,人口与环境的矛盾都十分突出 D.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5.改革开放后,中国大批学生到欧美留学以及国内大量民工涌向我国东南沿海大城市,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 ) 5.D A.都是政策性移民,具有自发的性质 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拉动因素 C.地区自然条件相差很大、环境质量不同是决定性因素 D.都是追求自身职业更好的发展,谋求更高的生活水平 6.英国的阿伯丁、我国的大庆等城市的兴起,引起大量人口迁入,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 6.D A.气候条件适宜 B.政治中心的改变 C.经济发展较慢 D.矿产资源的开发 7.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 7.B A.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B.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C.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D.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8.关于人口迁移所造成的影响,错误的叙述是 ( ) 8.A A.缓解了迁入地的人地矛盾 B.有利于加强迁出地与外界的各种联系 C.促进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的环境问题 D.对迁入地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9. “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移,使我国人口分布的中心首次 ( ) 9.C A.由黄河流域移到了珠江流域 B.由长江流域移到了珠江流域 C.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D.由长江流域移到了黄河流域 10.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 ( ) 10.C A.科技发展水平 B.人口的文化水平 C.资源状况 D.人口的生活消费水平 11.20世纪80年代,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是 ( ) 11.C A.大量农村劳动力闲置 B.国家户籍制度的改革 C.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 D.国家有计划、有组织的人口迁移 12.2001年11月实施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转变为现代型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 ) 12.D A.黔、鲁、京、浙、苏 B.豫、新、京、浙、苏 C.渝、琼、京、津、沪 D.沪、京、津、浙、苏 13.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 ) 13.A A.科技发展水平和人口消费水平不断变化 B.某地某时期资源总数不断变化 C.人口不断迁移 D.国家大型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建设的实施 14.目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首要问题是 ( ) 14.D A.环境问题 B.粮食问题 C.资源问题 D.人口问题 15.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引起的移民 ( ) 15.B A.多为短期流动人口 B.是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安排的 C.以人口自发迁移为主 D.对迁入地的建设发展不利 二、读图题 16.下图是“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 。(2)针对乙图的人口问题,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3)下列四国中,与甲国人口问题一样突出的是 。 ( ) 16.(1)人口老龄化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C A.印度 B.埃塞俄比 C.法国 D.俄罗斯 17.读“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地区是 、和 地区。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17.(1)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医疗、教育、居住条件好 (2)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2)矿产资源丰富 (3)四川省人口大量外迁对当地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3)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缓解人地矛盾。 18.读“未来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图,回答: (1)目前三者发展的趋势是: 。 18.(1)人口增加、资源减少、环境恶化 (2)在三条曲线的相互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2)人口曲线 人口增多导致对资源消耗量增加、排出的废弃物增多,从而导致环境恶化。 (3)解决人类与环境矛盾的主要途径是 。(3)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参与国际协作。 19.下图是我国沙漠、沙地的分布以及内蒙古某县20世纪的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资料。读后请完成下列要求: (1)我国的沙漠主要分布在新疆和 两省区,在 季最容易发生扬尘、扬沙乃至沙尘暴。19.(1)内蒙古 春(或冬春) (2)20世纪30年代末到80年代末该县的人口、耕地和荒漠化土地面积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之间有什么联系? (2)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面积和荒漠化土地面积都在扩大。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等的需求增加.,导致干旱区的草原被过度开垦,造成土地的荒漠化。 三、综合题 20.从1981年开始,联合国粮农组织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旨在唤起公众注意长期存在的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的粮食短缺问题,敦促各国政府和人民采取行动,增加粮食生产,更合理地进行粮食分配,与饥饿和营养不良作斗争。2000年“世界粮食日”主题——免于饥饿的千年。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下列框图表示世界粮食问题产生与解决途径等方面的因果关系,把所示内容的序号填入图框中(每个序号限填一次)。 ①人口增长快 ②不是总产量不足,而是地区生产的不平衡 ③缺粮、饥饿 ④增加粮食生产 ⑤旧的国际经济秩序⑥控制人口 ⑦粮食过剩 ⑧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2)面对新千年,有人认为解决粮食问题的前景十分渺茫;有人认为粮食问题将很快得到解决。对此,你有何看法,并谈谈自己的理由。 (2)二种看法中,前者过分悲观,后者盲目乐观,因此均不可取。 粮食问题最终会解决,但不会很快解决,因为有些粮食生产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如: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仍很高,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土地后备资源有限;主要粮食出口国大量生产粮食并不是为了满足缺粮国家的需要,而是为了取得最大利润等等。因此,对粮食问题的严重性要给予高度重视。 (3)试分析加入WTO对我国的粮食生产可能产生什么影响?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对策? (3)影响:有利方面——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加入国际大市场、大循环;不利方面——短期内对我国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冲击。 对策:①加快粮食结构调整,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②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等。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单元目录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2.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3.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学法指导 (一) 重点难点 1.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是本节的重点。城市中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的竞争,而同一种经济活动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形成了功能区,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这三种功能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同学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掌握三种功能区: 占用城市土地面积 区位特点 功能区特点 住宅区 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占40%~60%) 地价较低,污染较少 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和低级住宅的分化;两者呈背向发展 商业区 占用土地相对较少 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常位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经济活动频繁;建筑物高大稠密 工业区 一个城市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工业区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专业化程度高,集聚性强,市区内部工业区相互聚集,形成成片的工业区 城市功能区是随着城市发展壮大而逐渐形成的,只有城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才会形成相对集中的功能区。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因素等。其中,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功能区分化的最主要原因;历史因素是形成城市功能分区的基础;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等)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住宅区的分化上。对于某一城市功能区形成原因的分析,既要用综合的观点进行思考,同时更要抓住促使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经济因素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对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因位置、通达度的不同造成土地价格或地租的差异;另一方面,商业、工业和住宅等功能活动对城市土地的竞争力也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1)城市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城市各种功能活动对土地的竞争能力表现为支付土地租金的能力(简称为付租能力),这种付租能力是由各种功能活动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在竞争的条件下,对于一块特定的土地,只有支
本文档为【【精品】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教版)《_新教材新学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7261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MB
软件:Word
页数:74
分类:高中思想政治
上传时间:2011-10-23
浏览量: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