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的框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的框架

举报
开通vip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的框架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讲解 专题一:侵略与抗争史 一、六次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1840.6—1842.8,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3、中法战争:1883-1885年,签订《中法新约》。 4、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的框架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讲解 专题一:侵略与抗争史 一、六次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1840.6—1842.8,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3、中法战争:1883-1885年,签订《中法新约》。 4、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6、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①1931—1937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 ②1937—1945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二、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归类 1、割地: ①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②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割去 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③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去台湾、澎湖列岛等。 2、赔款 ①《南京条约》赔款 2100万银元。 ②《马关条约》赔款 2亿两白银。 ③《辛丑条约》赔款 4.5亿两白银。 3、开埠通商 ①《南京条约》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 ②《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最西端)、苏州、杭州为商埠。 4、攫取中国的特权 ①《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权。 ②《马关条约》:日本首先取得开设工厂的特权。 ③《辛丑条约》:列强取得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完全控制权 5、有突出特征的条约 ①《南京条约》: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②《瑷珲条约》:割地最多。 ③《马关条约》:最能体现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特点。 ④《辛丑条约》:赔款最多;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三、人民的反抗 1、人民群众的斗争 (1)1851年到 1864年,洪秀全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 (2)1899至 1900年,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2 (3)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军入侵。 2、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 (1)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是中 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起点。 (2)鸦片战争: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提督陈化成、副都统海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提督史荣椿、乐善英勇牺牲。 (3)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林永升以身殉国。 (4)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守军(二十九军)英勇抗击日军进攻。 (5)1937年 9月,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一一五师英勇抗击日军。 (6)1938年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与日军激战。 (7)1940年 8月起,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百团大战。 3、学生运动 1919 年,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专题二:探索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近代中国不同阶级、阶层的探索 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1)《天朝田亩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内容、意义和局限性 ①1853年冬颁布。 ②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内容: ①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②规定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 ③希望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的理想社会。 ——意义: ①它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②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 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 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 ——局限性: ①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 ②它所追求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 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具有 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而且,《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分土地方案即使在太平军占领地区 也并未付诸实行。 (2)《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意义和局限性 ①1859年干王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 ②作为统筹全局的建议。 ——内容: 3 政治方面:(略) 经济方面:(略) 思想文化方面:(略) 外交方面:(略) ——意义: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局限性: ①致命弱点是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 ②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3)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历史意义: 第一,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①太平天国起义从 1851-1864年坚持了 14年,革命的势力先后扩展到 18个省。 ②在太平天国起义影响下,各地各族人民反清起义风起云涌。如南方和东南沿海各省的天地 会起义,北方的捻军起义等。天京陷落后,太平军余部仍坚持战斗 4年之久。这些斗争加速 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新的历史特点: ①《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 ②《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冲击了孔子及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 精神支柱。 第四,它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①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 ②与英法军队和由外国军官指挥的“常胜军”、“常捷军”英勇斗争。 第五,在 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 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 亚洲的统治。 ——失败原因: 第一,根本原因: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①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带有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 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 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②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农民阶级固有矛盾与弱点就充分暴露了出来: 第二,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①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也无法维持内部长久的团结, 给农民战争带来危害。 ②不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第三,对西方列强侵华野心警惕不够,缺乏理性认识,笼统地把信奉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 兄弟”。 ——经验教训: ①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 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②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地主阶级 4 (1)新思潮的萌发 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①背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②代表人物: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③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④主张(口号):自强、求富。 ⑤洋务活动:兴办近代企业(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 学堂,派遣留学生。 ⑥破产: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⑦失败原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 性。 ⑧评价:客观上为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促进教育的发展, 使人们打开了眼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改变。 3、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①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③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机。 ④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 失败)。 ⑤失败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⑥意义: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⑦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企图通过走自上而下的改良实现国家的独立、民 主、富强是根本行不通的。 4、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 ①背景:国际,(《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②代表人物: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 ③主张:民族、民权、民主,三民主义为纲领,试图以革命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④革命活动:成立兴中会;建立中国同盟会,提出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 义;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 ⑤失败标志: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败因:主观是资产阶级软弱和妥协性;客观是中外反 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 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⑥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 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⑦启示: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它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 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5、新文化运动(先进的知识分子,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 解放运动) ①背景:政治(帝国主义加紧侵华,军阀混战)、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民 5 主共和思想与尊孔复古逆流尖锐冲突)。 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③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 ④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⑤五四之前意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 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和文化条件。 ⑥五四之前的局限:没有思想武器,只有民主主义;没有革命实践,只有宣传呐喊;没有全 面批判,只有绝对片面。 ⑦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反封建思想产生的制度根源;反封建思想的斗争 的立足点;反封建的斗争方式。 二、归结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感想: 1、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 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 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3、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 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 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专题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和建设 一、创建过程 (一)“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条件:①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提供阶级基础。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 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③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干 部和组织条件;④共产国际的指导起了促进作用。 (二)“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二、重要会议 (一)党的创建时期 1.“一大”(1921、7、23,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 ——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以无产阶级革 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斗争目的是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中心工 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③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6 2.“二大”(1922,上海),制定了党的革命纲领。 内容——揭示了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对象、革命动力;制定党的革命纲领:最高纲领 是建设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开始采取 群众路线的方法。提出联合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 3.“三大”(1923),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确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的方针。 (二)土地革命时期 1.八七会议(1927、8、7,汉口) (1)内容: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 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③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④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 枪杆子中取得的”。⑤还提出“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 路”。 (2)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2.遵义会议(1935) (1)内容:①解决博古等人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2)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 确领导。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 关的转折点。 3.瓦窑堡会议(1935):(1)内容:①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②批评了党内长 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2)意义:为抗日战争的到来作了思想 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三)抗日战争时期 1.洛川会议(1937):①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②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 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③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 权,在敌人后方发动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抗日群众运动。 2.“七大”(1945,延安) (1)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 政府。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 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 思想。 (2)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四)解放战争时期 1.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1)内容:①规定了基本政策(详见书本);②指出了发展方向(详见书本);③提出了“两 个务必”(详见书本);④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详见书本)。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 会议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五)新中国成立后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 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选举国家 主席,任命国务院总理。 2.“八大”(1956) 7 (1)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 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 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 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③在经济建设上, 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 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 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④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详见书本)。 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1)内容:①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②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③做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④全会恢 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 的功过是非问题。 (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 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4.“十二大”(198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十三大”(1987):①突出贡献: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②大会制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 标。③大会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十四大”(1992):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②大会确 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7.“十五大”(1997):①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 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党章》。②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纲领。③大会明确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 有制实现形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论 断。 8.“十六大”(2002):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②大会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③大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9.“十七大”(2007年): (1)对改革开放历程和经验的总结:①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 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进行了概括。 (3)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详见书本)。 四、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8 1.中共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斗争目 的是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自 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 导力量。 2.“二大”: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1923年,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过程中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在共产国际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革命统一路线,掀起了国民大革命。 4.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共认识到必须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掌握革命的武装,开始发动 武装起义。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5.1927年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 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实践上解决了 中国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新道路的问题。 6.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 误,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二)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 1.《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标志。 2.“八大”正确地指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3.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又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尤其 是“文化大革命”使探索误人歧途。 4.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转折,全面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实现 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和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 时期。 5.“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6.“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7.“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十五大”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9.“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0.“十七大”(1)对改革开放历程和经验的总结:①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 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进行了概括。 (3)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 五、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 (1)国民革命时期的国民革命联合阵线 ①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9 ②目的: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③作用:领导开展国民革命,推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④破裂: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退出统一战线,支持国民党的蒋介石集团。因此,在此时期, 统一战线只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基本上是三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战线, 故称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①背景原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目的: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 ③过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 年 9 月,国共两党 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④作用: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4)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反蒋爱国统一战线,参加者有:工人阶级、农民 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以及各方面的反将爱国分子。 (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 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 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 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 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 整体,体现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空前的广泛性。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 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 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武装斗争 (一)重要革命战争 1.北伐战争:1926年 7至 1927年 7月,与国民党实行合作的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 阀的统治。 2.抗日战争:1937年 7月至 1945年 8月,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 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3.解放战争:1946年 6月至 1949年 9月,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伟大胜利。 4.抗美援朝:1950 年至 1953 年,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维护了世界和平,为 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二)重大战事 1.五次反“围剿”:1930年至 1934年,前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失 利。 2.红军长征:1934年 10月至 1936年 10月,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 杀革命的企图。 3.平型关大捷:1937年 9月,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10 4.百团大战:1940年,是抗日战争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增强了人民 坚持抗战的信心。 5.1946 年 6 月-1947 年 2月,经过 8个月歼敌 71万,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1947 年 3月—6月,经过 4个月的内线作战,打退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 6.(三路大军挺进中原)人民解放军突进中原:1947年 6月,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7.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历时 4个月零 19天。 ——党的建设 (一)思想建设 1、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 (1)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给思想混乱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2)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 点。 (3)1941、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倾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 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4)1945年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胜利做了重要准备。 (5)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告诫全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提出“两个务必” 的重要论断。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 (1)1951年在党政机关开展三反运动。 (2)1957年开展整风运动,把反官僚主义放在第一位。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拨 乱反正。 (4)1992年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用这一理论 武装全党。 (5)1997年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6)2002年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作风建设 1.1942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开展整风运动。通过整风,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倾错误, 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2.1949年在西柏坡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继续地 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还告诫共产党人, 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3.1951年中央决定在党政机关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4.1957年在全党重新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整 风运动。通过整风使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三)理论建设 中国共产党先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在实践中坚持捍卫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从领导民 主革命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思 想。 六、农民问题(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1 ①1928年井冈山土地法 ②1929年兴国土地法 ③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 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 路线。 2、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阶级的 大多数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 ①《五四指示》内容:对农民;对中农;对富农;对工商业资产阶级。这就将党在抗日战争 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解放区在 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消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 削制度的过渡。 ②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 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4、建国初期 1950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改的目的;意义。 5、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政府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运动,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对农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由此 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1960年中央开始全面调整国民经济,加强农业生产,坚决纠正“共产”风。 7、文化大革命时期 由于过分强调以“以阶级斗争为纲”,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后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中央工 作期间,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 8、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 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七、国共两党关系变化及启示 1.大革命时期──合作(1924-1927) 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影响:基本消灭北洋军阀,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 2.土地革命时期──分裂(1927-1936) 原因: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人民 影响:导致大革命失败,内战给日本侵略带来可乘之机 3.抗日战争时期──合作(1937-1945) 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影响:抗战胜利 4.解放战争时期──分裂(1945-1949) 原因:蒋介石发动内战,实行独裁 影响:祖国至今未能完全统一 12 启示:和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 益,应当再次携手,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附录:毛泽东著作总结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 1. 赞扬中国无产阶级“特别能战斗”。 2 分析了中国资产阶级的特殊情况,科学地划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指出各自 的政治态度。 3. 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4. 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 5. 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阐明认清对象 对革命胜利的极端重要性。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1926年 1.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2.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是农民运动。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 总结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 以失败了。” 2. 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3. 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 4. 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1928年 1. 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 2. 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 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反对本本主义》 1930年 1. 是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是党内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章。 2. 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 3. 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4. 认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开始形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的思想。 5. 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3 6. 基本形成了包含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基 本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注:1928年 10月到 1930年初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 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论述了红色政权存在和 发展的原因及其条件;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指出中国革命应当先占乡村, 后取城市,走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 1. 指出“半殖民地的政治和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是“他 们从娘肚子带出来的老毛病”。 2. 阐明了与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3.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即革命性和动摇性、妥协性是由软弱性决定的。 4.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在斗争矛头指向日本帝国主义时,可能同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进行明 争暗斗。.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 1.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 2.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实践论》、《矛盾论》 1937年 1.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共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 教条主义的错误。 2. 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3. 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其中,在《实 践论》中,毛泽东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4. 指出: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 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 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论新阶段》(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报告)1938年 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注:在《论新阶段》和《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毛泽东明确提出:共产党的任务,基 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 道路。 《论持久战》1938年 1. 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 多助。 2. 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只要坚持 持久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将在相持阶段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14 《<共产党人>发刊词》 1939年 1、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2、第一次提出“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3、提出党在革命中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 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称之为“伟大的工程”。指 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中国 革命的两个武器,党组织是掌握这两个武器的英勇战士。 4、分析了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对象(帝、封)、革命动力(无、农、城、 民)、革命的形式(武装斗争)。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939年 1. 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2. 强调认清中国国情的重要性“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 3. 分析了社会性质,提出革命对象、革命动力。 4. 指出中国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就必然不能胜利。 5. 提出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 势。 6.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进行了系统而又完整的概括。 《新民主主义论》 1940年 1. 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3. 论述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政体。 4. 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注:在 20世纪 30年代后期和 40年代前期,毛泽东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 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主要内容包含:首先,揭示了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征,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原 因。其次,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再次,毛泽东总结了中 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改造我们的学习》 1941年 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 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 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 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论联合政府》 1945年 中共七大报告 1. 指出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 2. 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由各党各派组成“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3. 对人民战争的思想作了概括。 4. 概括了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5.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中国 15 人民的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帮助以及帮助的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还是解放生产力 的。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1947年 1. 第一次将党在当前阶段的经济纲领概括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 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 国家所有,保护民主工商业。” 2. 提出土改的两个原则: ①必须满足贫农雇农的要求;②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 中农的利益。 3. 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948年 1. 完整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其内容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 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 对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作了完整的概括:“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 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工业生产”。 3. 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对象。 《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年 1. 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 2.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农联 盟。 3. 必须利用好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但民族资产 阶级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地位。 4. 把三大法宝概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论十大关系》 1956年 1. 基本方针是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2. 必须充分调动工农群众的积极性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帮助少数民 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3. 论述了农、轻、重,沿海与内地,经济和国防建设,生产单位与生产者个人,中央和地 方,汉族和少数民族,党与非党,革命与反革命,是与非,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4. 开始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权和扩大企业自主权。 5. 第一次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6. 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不能一切照搬。 7.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年 1.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 2.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处理两类 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3. 针对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原则和办法。主要有:在政治思想领域, 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物质利益、分配方面,实行统筹安排、适当兼顾的方针; 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 16 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前提下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4.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5.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 ▲(注: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初步 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 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 动活泼的政治局面(通称“六又”政治局面)。这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本文档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的框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3686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1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6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1-07
浏览量: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