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朝鮮《皇明遺民傳》的作者及其成書

朝鮮《皇明遺民傳》的作者及其成書

举报
开通vip

朝鮮《皇明遺民傳》的作者及其成書 163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163-188 漢學研究第 20 卷第 1 期(民國 91 年 6 月) 朝鮮《皇明遺民傳》的作者及其成書** 孫 衛 國* 摘 要 朝鮮《皇明遺民傳》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就引起中國學術界的重視, 魏建功最早發現此書,著名明清史專家孟森、謝國楨等皆曾論及,九十年代 此書依然受到關注,但其作者及其成書始終是個謎。 本文以第一手材料為依據,指出其作者為朝鮮王朝英、正時期儒士成海 應。成海應是朝鮮大學問家,於經、史皆有很深造詣,又是當時...

朝鮮《皇明遺民傳》的作者及其成書
163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163-188 漢學研究第 20 卷第 1 期(民國 91 年 6 月) 朝鮮《皇明遺民傳》的作者及其成書** 孫 衛 國* 摘 要 朝鮮《皇明遺民傳》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就引起中國學術界的重視, 魏建功最早發現此書,著名明清史專家孟森、謝國楨等皆曾論及,九十年代 此書依然受到關注,但其作者及其成書始終是個謎。 本文以第一手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為依據,指出其作者為朝鮮王朝英、正時期儒士成海 應。成海應是朝鮮大學問家,於經、史皆有很深造詣,又是當時朝鮮倡導尊 周思明的代表人物。他推崇明朝的中華正統,感激明朝對朝鮮所賦予的恩 德。在當時朝鮮舉國上下的思明情形下,又深受其家族影響,同時感於明遺 民的大義精神,又對清官修《明史》不滿,故而在前人的基礎上,編成此 書,以頌揚明遺民之忠義精神,寄託作者尊周思明的情感。 《皇明遺民傳》成書於西元 1800 年前後,但直至成海應去世前仍在修訂 中。書中大量採用第一手材料,涵蓋了生活在清朝、朝鮮和日本的明遺民, 在所有的明遺民錄中,此書收錄的遺民人數最多,範圍最廣,因而也是最為 重要的一種明遺民傳。 關鍵詞:成海應、皇明遺民傳、朝鮮王朝、明遺民、明史 * 作者係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 謹此感謝審稿先生的精心審閱和寶貴意見。2001年 4月 27日至 29日,在香港大學中文系 舉辦的「慶祝香港大學創校九十週年明清史國際研討會」上宣讀過此文,現已徵得舉辦單位 同意,特刊於此,謹此感謝香港大學趙令揚教授、梁紹傑教授等的指教與支持。 一、前 言 朝鮮人所著《皇明遺民傳》在中國學術界並不陌生。二十世紀二十年 代,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魏建功在漢城書市上購得手抄本,1回國後,1936 年北京大學將其影印,著名明清史專家孟森為影印本作序,2向中國學術界推 介,從此廣布中國學林。謝國楨《增訂晚明史籍考》,亦對此書予以特別介 紹。3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美籍華人學者謝正光與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范金明 合編《明遺民錄彙輯》,亦收錄此書。4可以說,此書已引起中國學術界的廣 泛重視。與此相對照的是,此書在韓國可以說湮沒無聞。漢城大學東洋史學 系所作的相關課題〈朝鮮學人的中國史研究〉中,5收錄了王德九的《皇明遺 民錄》,卻未見錄入《皇明遺民傳》。而馮榮燮編《大明遺民史》,6雖全文收 錄此書,但用的卻是北京大學影印魏建功的版本。而其他更無論及此書之文 章。中韓對此書注意程度反差之大,亦頗有意思。 此書固然相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迄今為止,學術界並不知道此書的 作者是誰 ,對為什麼朝鮮人會撰明遺民傳,亦無人探求。最早發現此書的魏 建功曰: 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164 1 魏建功,〈影印皇明遺民傳跋〉(北平:北京大學影印本,1936)言:「《皇明遺民傳》固余 適然得之,邂逅者也。書凡三冊,松紙墨書,間有朱字。蓋鈔自數手,而校由一人。」頁 1。 2 孟森,〈皇明遺民傳序〉,初刊《天津益世報.讀書週刊》,45 期(1936.4.23),又見北京大 學影印本《皇明遺民傳》及孟森,《明清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頁 155-156。 3 謝國楨,《增訂晚明史籍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卷 17〈傳記〉上,頁 763- 765。錄入孟森序文與魏建功跋,並及作者本人介紹。 4 謝正光、范金明編,《明遺民錄彙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 5 1980 年 6 月,漢城大學東洋史學科印出打印材料,題為〈朝鮮學人中國史研究之整理與評 價〉。與此同時,〈朝鮮學人中國史編撰書目和中韓關係史論述目錄〉以閔斗基、吳金成、 李成珪三人聯名發表於《漢城大學東洋史學科論叢》,第 4期(1980)。吳金成,〈朝鮮學者 之明史研究〉,參見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編,《中韓關係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 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1983),頁 405-418。數份材料皆承吳金成教授惠贈,特此謹表感 謝。 6 馮榮燮編,《大明遺民史》(漢城:保景文化社,1989)。 撰著姓氏不詳,賈人告余云是朝鮮人所作,余習知彼土鋟梓之風不盛,官書活字印 版而外,類多寫本,所經見者皆百年以上物。⋯⋯不能遽斷其著者乃願為明臣之鮮 人也,抑逃為鮮人之明臣邪?7 魏建功既斷定著者不詳,而孟森一開篇即言「朝鮮人所著《皇明遺民傳》,稿 本,七卷」,8將魏建功之不知是明遺民還是朝鮮人之判斷,斷定為朝鮮人。 謝國楨則標之為「朝鮮佚名撰」。謝正光、范金明對著者的問題,亦如前人。 故而學術界對此書的作者以為是「無名氏」或「佚名」,以致成為一種共識。9 作者既不知為何人 ,此書之寫作動機,與其他同類書有何不同,更無人論及 了。 1998年 7月,筆者在韓國高麗大學圖書館亦「邂逅」此書,意外地在成 海應的文集《研經齋全集》中發現了此書。《皇明遺民傳》錄入《研經齋全 集》之《本集》第三冊,為卷 37 至卷 43。《研經齋全集》為高麗大學中央 圖書館 1982 年影印圖書第 11 號,10分《本集》與《外集》,全九冊。其中 《本集》三冊,《外集》六冊,一百六十餘卷。此書中還錄入了成海應所寫的 《皇明遺民傳》的序文,結合其他資料,筆者斷定《皇明遺民傳》的作者是成 海應,應無疑義。從成海應本人的經歷,他所處的時代,以及他的思想等等 方面看,他作此書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筆者遂先就此書的作者、此書的寫作 動機、此書與同類書籍的比較等等方面一一加以探討。11並以成海應及其 《皇明遺民傳》作為個案分析,探求朝鮮王朝士人編修中國史書的內在根源。 165孫衛國/朝鮮《皇明遺民傳》的作者及其成書 7 魏建功,〈影印皇明遺民傳跋〉,出處同註 1,下同。 8 孟森,〈皇明遺民傳序〉,見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臺北:世界書局,1965),頁 155。 9 凡涉及此書作者的文章,莫不以「佚名」或「無名氏」稱之。 10 成海應,《研經齋全集》(漢城: 晟社,1982)。 11 其實,對於成海應,韓國學術界並不陌生,有相關論文論及。李丙燾,〈成研經齋與其學術 述略〉,見稻葉岩吉博士還曆記念會編,《滿鮮史論叢》(東京:稻葉博士還曆紀念會, 1938),頁 729-748。當時作者即慨嘆:成先生身後凄涼,死後一個世紀,遺著未得刊行, 亦無知者,竊為先生恨。又金文植,〈成海應 經學觀 其對中國的認識〉,見《韓國實學 論文選》第 55 冊《朝鮮後期五》(漢城:保景文化社,1992),頁 319-366。又金文植, 《朝鮮後期經學思想研究》(漢城:一潮閣,1996.6),第二章詳細討論了成海應的經學思想, 頁 74-115。徐迥遙,〈成海應 經學思想的相關研究〉,《大東文化研究》,15 期 (1982),頁 29-43。楊沅錫,「研經齋成海應詩經學研究」(漢城:高麗大學國語國文系碩 士論文,2000)。 二、成海應生平事跡志略 成海應(1760-1839),字龍汝,號研經齋。出身世家門第。世系可追溯 到高麗朝,始祖為高麗中尹仁輔。其世系傳承可作如次略圖:12 仁輔(始祖)⋯⋯汝完(四世祖)→俊耇→後龍→璟→夢奎→孝基→大 中→海應→憲曾→駿鎬 四世祖汝完,「高麗政堂文學,國亡,隱於抱川王方山」。13成海應從高 祖成琬(1637-1710),翠虛公,乃當時著名反清尊明人士金尚容(1561- 1637)的庶外孫,成琬亦是反清尊明之士。成海應在〈翠虛公墓志〉中寫 道: 公當皇朝陸沉之餘,既悲憤痛念,而孝廟不早賓天,當時諸公奮大義出師,得以馳 騁於遼瀋之間,則公當奮筆而從,勒燕然,銘瀚海,以之張士氣,而著茂績。是公 志耳。14 可見,其先祖對明亡清替有著切骨之痛。成海應祖父成孝基(1701-1770) 對易學有相當的研究。儘管成海應先祖們乃世家大族,但是其父成大中 (1732-1809)乃庶孽,非嫡出。按朝鮮的法律,庶孽子孫不得參加科舉,也 不可能出任流官,只能擔任中下層的小吏。此法律阻礙著人才的任用,英祖 對庶孽子孫破格舉用,成大中幸運地成為入選者,以後他得以躋身宰輔之 職,15從而為成海應成長奠定了基石。 成大中,字士執,號青城。經英祖拔擢,得以脫庶孽之身,中進士。授 職成均館典籍,後為銀溪道察訪,曾為交鄰使出使日本,正祖國王時建王室 圖書館奎章閣,首舉成大中掌管之。16成大中深受正祖倚重,正祖組織編修 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166 12 參見成海應,《研經齋外集》第 6冊,成佑曾,〈研經齋府君行狀〉,頁 302。 13 成海應,《研經齋外集》第 6冊,成佑曾撰,〈研經齋府君行狀〉,頁 302。 14 成海應,《研經齋本集》第 1冊〈翠虛公墓誌〉,頁 220。 15 丁若鏞,《茶山論叢》(漢城:乙酉文化社,1994),〈庶孽論〉言:「(英祖)愍庶孽之枳 塞,命選部選其有文藝者成大中等十人,授之臺諫之職,既而進宰輔之臣。」頁 2。 16 成海應,《研經齋本集》第 1冊〈先府君行狀〉言:「上方興右文之治,建奎章閣,儲文學 之士,移校書館為奎章閣外閣,首舉府君而管之,凡有校淤編摩之役,則輒命之。」頁 214。 了許多載錄朝鮮思明貶清活動的尊周類史書,若《尊周彙編》、《國朝寶鑑別 編》等等,成大中莫不主其事。可以說,成大中是英祖、正祖時期倡導尊周 思明的主將。 成海應生活於這樣的家庭,深受其父親的影響,加上自幼向學,成名甚 早,後來竟與其父為同僚。其侄成佑曾在〈研經齋府君行狀〉中寫道: 八歲書大字,筆法老鍊,今尚藏於家。甫就學,食息未嘗釋卷。九歲觀《栗谷全 書》,至其《年譜》曰:此可企及也。自十歲以後,較其年以驗能否。及成童,聲譽 籍甚,非直以文藝也。癸卯,中進士,正宗置奎章閣,遴選清峻。戊申,以府君為 檢書官,讀書東觀,文益富贍。庚戌,陞六為尚衣院別提,仍直內閣例也。時青城 公在外閣,凡編摩校讎之役,父子同承上命,時人榮之。17 成海應生而聰慧,幼而好學,長而有大才,仕途亦相當順利。韓國學者 金文植將成海應一生分為三個時期:成長期(1760-1788)、仕宦期(1788- 1815)、著述期(1815-1839)。18筆者以為相當準確。1788年,成海應為奎 章閣檢書官,是他一生的轉折點,他自言道: 及通籍內閣,縱觀中秘所藏,僚寀又多博洽之士,每公餘談笑,皆足以發吾志,又 受上命,多預編纂之役,與當世鴻儒相追逐上下,輒以經傳奧旨,互相發難,亦往 往有所得。雖浮沉仕宦者二十餘年,或為事務所撓奪,此志未嘗少懈。19 其又言: 時內閣考課甚嚴,有職任者不得在家,而青莊公(李德懋)及柳冷齋(柳得恭)、朴 楚亭(朴齊家)皆僚也,由是得日與之相對,往往無所事,輒上下經傳子史,以及 遠方異聞,談笑以為樂。20 李德懋(1741-1793)、柳得恭(1749-1807)、朴齊家(1750-1805) 都是當時朝鮮王朝第一流的學者,又是成海應父執輩,而成海應竟與他們同 堂共事,互相切磋經史,探討學問,對成海應無疑是一種極大的鼓勵和鞭 策。與諸多名流交往,成海應深受教益,學問突飛猛進,使得他在經、史、 子、集四部中皆有很深的造詣。成海應得益於李德懋尤多,成氏父子與李德 懋家族可謂世交。成大中與李德懋過從甚密,成大中曾為交鄰使前往日本之 167孫衛國/朝鮮《皇明遺民傳》的作者及其成書 17 成海應,《研經齋外集》第 6冊〈研經齋府君行狀〉,頁 302。 18 金文植,〈成海應 經學觀 其對中國的認識〉,見《韓國實學論文選》第 55 冊《朝鮮後期 五》,頁 319-366。 19 成海應,《研經齋本集》第 1冊〈外集序〉,頁 292。 20 成海應,《研經齋本集》第 1冊〈李奉杲光葵哀辭〉,頁 406。 際,李德懋詩以贈之,李德懋為積城縣監,成大中又率諸子前往祝賀。成海 應不僅與李德懋為同僚,而且與其子亦曾同事,且比鄰而居,21故而相互之 間的影響相當重要。成海應在這樣一種環境下,加上自己個人的努力,終於 成為朝鮮王朝非常重要的學問家。更重要的是,在當時舉國上下強烈的思明 氣氛之下,成海應思想觀念上,更是極端的尊周思明。 成海應與其父一樣深得正祖重用,正祖有感於: 忌諱甚多,涒灘之後,廊廟尊攘之論,草野思漢之泳,率皆秘而不宣,迄未有全部 傳信之文。22 於是就於乙卯(1795)命李義駿與成大中合編《尊周彙編》,由李書九發凡 起例,有關書籍之編撰,正祖多倚仗成大中、成海應父子。成海應對正祖之 倚仗亦深有感觸,他自言:「臣屢以文字之役,聆玉音而望清光者十三年 矣。」23又作詩懷念正祖道: 當時扈蹕儘恩榮,今日重過涕滿纓; 望望山川如夙昔,何緣復聽鳳頭辭。24 可見成海應對於正祖重用非常感激。在正祖的支持下,成海應完成了許多重 要的史著。即如《尊周匯編》,成大中、李義駿、李書九等成其初稿,而最終 由成海應完成定稿。 奎章閣檢書官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職位,朝鮮王朝重要的學問家、思想家 李德懋、朴齊家、柳得恭皆曾為此職,乃掌管朝鮮王朝書籍與編修相關的事 務,對於學問之增長,極為重要。成海應 1788年為奎章閣檢書官,為其仕途 之重要階段。後來,成海應又先後擔任過金井察訪、陰城縣監,1808 年為通 禮院引儀。1809 年,其父成大中去世,遂守制,1814 年參與編撰《弘齋全 書》。晚年為其著述期,著作極其豐富,涵蓋經史子集四部。當時宰輔趙寅永 評之曰:「百年以上吾未之知,以後無此人矣。」而成佑曾在〈研經齋府君 行狀〉中評之曰: 天資純粹愷悌,清介通達,濡染家庭之教,沉潛聖賢之訓,天人性命之理,錢轂甲 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168 21 成海應,《研經齋本集》第 1冊〈李奉杲光葵哀辭〉言:「余以是歲夏(1788)與懋賞(李 功懋)俱通籍內閣,而又移家,卜鄰以居,常晨夕相過從。」頁 406。 22 成海應,《研經齋本集》第 1冊〈先府君行狀〉,頁 215。 23 成海應,《研經齋外集》第 3冊〈正宗大王御製歷代行表序〉,頁 359。 24 成海應,《研經齋外集》第 1冊〈歷華城〉,頁 17。 兵之要,靡不洞貫。經濟之具,綽有餘裕。25 對其學識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作為當時著名的儒學者,成海應於經學、史學 造詣相當深厚,而其文集《研經齋全集》更可謂博大精深。其學問之範圍與 規模宏大,經、史、子、集無不探究,後人亦難窺其堂奧。作為當時尊周思 明的極力倡導者,在他的史學著作中有非常明確的反映。他的史學著作幾乎 全是圍繞思明尊周而作的。下面我們分析從成海應著述及其對明義理觀,以 具體把握成海應的尊周義理觀,並探究成海應作《皇明遺民傳》的內在原 因。 三、成海應之著述及其對明義理觀 1839 年,成海應以八十高齡辭世,次年,成海應侄成佑曾為其編輯文 集,是為《研經齋全集》。據成佑曾〈研經齋府君行狀〉所載,其所編全集, 凡詩 14 卷,文 16 卷,雜著 134 卷,共 164 卷。但是書長期以來,未得刊 行。筆者查閱朝鮮總督府編《朝鮮圖書題解》、26《延世大學中央圖書館古書 目錄》、27李相殷編《古書目錄》28等多種韓國最為重要的古書目錄中,都未 見收錄成海應此書,而成海應其他著作亦甚少收錄。29可見長期以來,成海 應的著作在朝鮮流傳甚少。而筆者所見的高麗大學影印本《研經齋全集》,亦 未說明版本沿革。30高麗大學影印本卷次與〈研經齋府君行狀〉中所提《全 169孫衛國/朝鮮《皇明遺民傳》的作者及其成書 25 成海應,《研經齋外集》第 6冊〈研經齋府君行狀〉,頁 303。 26 朝鮮總督府編,《朝鮮圖書題解》(漢城:日韓印刷所,1919)。 27 《延世大學中央圖書館古書目錄》(漢城:延世大學中央圖書館,1977)。 28 李相殷,《古書目錄》(漢城 : 保景文化社, 1987),含《奎章閣圖書韓國本》、《藏書閣圖 書韓國本》、《國立中央圖書館韓國本》、《國史編撰委員會圖書館韓國本》古籍圖書目錄共 73,383種,257,630冊古籍圖書。 29 在以上所提到的目錄書中,收錄成海應的著作很少。只有《東國名山記》一極短的書為多家 目錄收藏,乃近代日本影印。而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漢籍目錄》中收錄了北京大學影印本 《皇明遺民傳》,但作者亦是以「無名氏」稱,並未將此書列入成海應名下。 30 2001年7月至2002年元月,筆者在高麗大學作訪問學者,看到了高麗大學圖書館所藏的《研 經齋全集》的寫本。寫本有三種,書名有異,內容亦不盡相同。書名分別為《研經齋集》、 《研經齋全集》、《研經齋全集外集》,三種全部共 19 函。每冊目錄頁皆有「成海應章」和 「龍汝」篆刻印,末頁有「蘭室」印章。並有紙條夾貼,指出修改內容。這三種應該是成海 應的底本,而紙條修改內容應是成佑曾所為,影印本《研經齋全集》即是以此為原本。 集》卷次稍有不同。高麗大學影印本分《本集》和《外集》。《本集》為詩文 集和與經史相關著作,凡 90卷。《外集》70卷,具體分四門: 一、經翼門:易類、書類、詩類、春秋類、禮類、總經類; 二、史料門:例類、尊攘類、地理類、傳記類、儀章類、故事類; 三、子餘門:天文類、草木類、識小類; 四、載籍門:器量類、古蹟類、雜記類。31 之所以如此分為四類,成海應解釋道: 余少嘗慕王伯厚、鄭漁仲之風,好以文獻為事⋯⋯遂惜其棄置漫滅,仿《漢魏叢 書》,分四門,曰經翼、曰史料、曰子餘、曰載籍,又就四門而仿歐陽氏《類說》。32 可見四門之分即如同四部,鄭樵(1103-1162)33、王應麟(1223-1296)34 更是他效法的榜樣,力求博學多能,在經、史、子、集四部都求有所成就。 以上四門中,以「經翼門」和「史料門」最為重要,既體現成海應作為儒學 者的學識,又反映出其對明義理思想,其經學觀與史學觀,都可從中探求。 先看看成海應的經史學觀,再來考察其對明義理思想。 明清時期中國學者都很注重經史關係的討論,王陽明、王世貞、李贄都 有經史不分的觀點。王陽明言:「以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事即道,道 即事。《春秋》亦經,《五經》亦史。」35王世貞則以為「天地間無非史而 已。⋯⋯《六經》,史之言理者也」。36李贄提出「經史一物」。37而章學誠則 將明清以來關於經史關係的討論,總括為「六經皆史」的觀點。38作為朝鮮 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170 31 成海應,《研經齋本集》第 1冊〈外集序〉,頁 293。 32 成海應,《研經齋本集》第 1冊〈外集序〉,頁 293-294。 33 鄭樵,字漁仲。不應科舉,居夾漈山,刻苦力學三十年,著作極豐。晚年成《通志》,為百 科全書式通史,其中《二十略》頗有創建,人稱夾漈先生。 34 王應麟,字伯厚,號深寧居士,淳祐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學問淵博,對經史子集,天文地 理皆有研究,著作甚富。 35 王陽明,《王文成公全書》(《四庫全書》第 126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 1 〈語錄〉,頁 13。 36 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四庫全書》第 1281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卷 144〈藝苑卮言〉,頁 6611。 37 李贄,《焚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卷 5,頁 213。 38 章學誠,《章氏遺書》,卷 9〈報孫淵如書〉言:「盈天地閒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學。《六 經》特聖人取此六種之史以垂訓者耳。」(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頁 86。 的儒學者,成海應亦如明清學者一般注重經史關係的探討。成海應論道: 夫經者,道也,能捨道而行乎?史者,鑑也,能背鑑而照乎?有質而後有文,唯文 之是尚,則鮮不歸於浮華無實。39 在成海應看來,經與史,一為道,一為鑑,同等重要,不可偏廢。故其 著作中,經、史二類著作最多,最重要。清代經學以漢學為主,宋學則受到 貶斥和批評。作為藩屬國臣民的成海應,其經學觀與清代學者觀點並不相 同。他合漢、宋之學於一體。〈行狀〉曰: 特研精於經,合漢、宋之學而操其要。歸諸博文約禮之訓,府君之自號有以也。40 成海應自號研經齋,即表明其對儒家經典的喜好與鑽研。他在群經之 中,尤其對《易》與《禮》有十分獨到的研究。其實,他的經學著作涉獵五 經,留存下來的相當豐富。41他兼通漢、宋之學。對於當時朝鮮儒學界只專 於宋學,貶斥漢學,成海應提出了嚴厲批評: 東方之學者,不識推而通之,輒斥漢儒專門之學,漢學烏可輕也!授受既確,師承 且篤,苟欲擊而去之,是談理而遺數也。余固病是,凡古注之可資於洛閩者,輒薈 粹之。42 他批評朝鮮儒者只重宋學,貶斥漢學的作法,他則漢學、宋學並重。對 宋學諸子他也極為推崇,對二程、朱熹大加頌揚。以為: 洛閩之訓,亞於經者,如《二程全書》、《朱子大全》、《近思錄》、《性理大全》等 書,皆日用常行之不可闕者也。朝夕常目,則心不放而志不肆,體不惰而貌不頹。43 他把《二程全書》、《朱子大全》、《近思錄》和明初編的《性理大全》看成 是「日用常行」之書,當朝夕省覽,方能使人心堅志定,體貌振作。對於朱 171孫衛國/朝鮮《皇明遺民傳》的作者及其成書 39 成海應,《研經齋外集》第 2冊〈書贈孫兒駿命〉,頁 37。 40 成海應,《研經齋外集》第 6冊〈研經齋府君行狀〉,頁 304。 41 成海應,《研經齋外集》第 6冊〈研經齋府君行狀〉中對其各種著作都給予了詳細的說明。 其言:「群經之言莫不表裏,《易》與《禮》其尤者也。故斤斤討論至於易簀之前。於《易》 有《古文易》、《挂扐說》;於《禮》有《禮論》、《儀禮詳節》、《鄉飲酒要義》、《深衣解 陳注糾誤》;於《詩》,有《毛許異訓箋注同異》、《四家詩說》;於《書》有《書序辨》、 《古文書目說》、《逸書辨》、《偽書辨》;於《大學》有《古文說》;於《孝經》有《今古 文辨》;於《春秋》有《杜注考異》、《春王正月辨》。凡所以翼經,又有《經解十三經 考》。」頁 304。可見成海應經學著作相當豐富。 42 成海應,《研經齋本集》第 1冊〈外集序〉,頁 293。 43 成海應,《研經齋外集》第 2冊〈讀書式〉,頁 42。 熹《四書集注》,尤為推崇。誇其「用心之公,擇言之平」,體現了「大賢著 書之意」。44與其他朝鮮儒學者一樣,對於朱熹推崇備至,無任何挑戰,當然 更不會加以貶斥了。 而如何看待五經之形成過程,尤其是對五經殘缺不全,是否應由秦始皇 負其全責,成海應提出了獨到的看法。他對那種把五經不全責任歸咎於秦始 皇之焚書坑儒,提出不同的意見。他論道: 論者以五經之殘佚,輒咎秦火,秦火固烈矣,其焚經在秦始皇三十四年戊子(公元 前213),挾書之律,除於漢惠帝四年庚戌(公元前 191),其間才為二十三年。又 齊魯之間,素習聖人之化,講肄禮樂,此秦法所不得禁也。是故漢高帝引兵至魯, 聞弦歌之聲,《詩》又因弦歌而傳,尤宜其無錯謬者也。45 他又言: 秦法雖酷,豈能盡祛簡策,又潛相傳襲者,無由禁之。觀於伏生傳《尚書》可知 也。蓋民間之所傳,焚於陳涉及劉、項八年之亂,博士之所藏,盡於項籍之火,不 專咎秦氏焚坑之禍也。46 在成海應看來陳勝、吳廣之反秦,劉邦、項羽之楚漢戰爭,對五經之殘缺亦 難逃其咎。所以將五經不全都歸咎於秦始皇之焚書坑儒自是片面,未得其 實。五經殘缺,賴漢儒整理保存,才使之得以還原。他對漢儒之貢獻給予充 分的肯定。他說: 自漢儒掇拾於焚坑之後,力追古聖人述作之旨,為之章句焉,訓詁焉。又恐其訛誤 也,為之考校刊正;又恐其字體之不能一也,為之石刻而印行;又恐其傳布之不廣 也,為之板刻。使各以其力之多寡,自相移摹而梓之。其所以用力者,可謂勤矣。47 故而在文獻保存上,成海應充分肯定漢儒之功績。這也是他漢學、宋學並重 的一種體現。 對於經學中的今文、古文之爭,亦不以為然。他認為經學意在求其真理 真義,而不要拘泥於今文、古文之爭。他論道: 然讀《書》而不能達二帝三王治天下之心法,而徒事於今文、古文、〈禹貢〉山 水、〈洪範〉鑄數及錯簡之說,則末矣。讀《易》而不能通進退存亡消長之理,而 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172 44 成海應,《研經齋本集》第 1冊〈東儒四書輯注例說〉,頁 335。 45 成海應,《研經齋本集》第 2冊〈毛詩異訓說〉,頁 72。 46 成海應,《研經齋外集》第 3冊〈十三經考上〉,頁 265。 47 成海應,《研經齋外集》第 1冊〈石經說〉,頁 241。 徒拘於六日七分、反易對易、世應飛伏之說,則小矣;讀《詩》而未究乎興、觀、 群、怨、感發懲創之訓,而徒辨乎〈大序〉、〈小序〉、古音葉韻、十五國風、地 理、草木、鳥獸之辨,則細矣。讀《春秋》而未得乎褒貶與奪、明章婉微之旨,而 徒出入乎用夏時、改正朔,與夫月日例,三傳同異之際,則錯矣。是雖東人之所不 能及,亦不急之務也。48 由此可見,成海應之經學,他反對那種尋章摘句式的教條作法,而主張學其 精核,明其大義。此處他論讀經之大旨,而在〈讀書式〉中,更分別就五經 所學之旨予以細細說明。他講求實效,不拘泥於教條。他以「研經齋」為 號,更體現了其讀經、學經之精神風貌。 史料門,如前所述,大體分為六類,30 卷。而本集尚有 16 卷有關歷史 的內容。有《風泉錄》、《崇禎逸事》、《明季書稿》、《皇明遺民傳》、《北 邊雜議》、《宋遺民傳》、《史論》等等。而有關歷史的文章大部分是與明史 相關的內容,而且是關於對明義例的內容。〈行狀〉曰: 史者,鑑也。人不能背鑑而照,故為《二十三史約例》。而世系、姓諱、年號、陵 號,瞭若指掌。凡係於明末事蹟者,薈萃作書,以寓風泉之感。弘光、隆武、永 曆,雖國少兵弱,是皇祖正統,故作《三皇紀》。張廷玉《明史》多所忌諱,忠義之 士,掩晦不章,故作《皇明遺民傳》。皇統未絕,可以少紓冤鬱之義,故作《丁未傳 信錄》。河清無日,狃安已久,則忿憤冤結者,庶可即境興懷,故作《華陽洞志》。 若《風泉錄》、《尊攘類》其旁流也。箕聖以後,文獻無徵,羅麗國史,不成體裁, 以東儒之譾陋故也。凡可以補十志列傳者,俱收並蓄作史料。49 由上可以看出,其《史料》雖亦偶有涉及韓國史者,但絕大多數都是有 關《明史》的。而關於《明史》部分主要是關涉南明與明遺民的。其最終意 圖在於尊周思明。《明季書稿》、《皇明遺民傳》、《明季史評》、《三皇 記》、《崇禎逸事》等等是成海應研究明末清初史的主要著作。而這幾種書之 所以編成,主要原因是出於對張廷玉《明史》之不滿。清修《明史》,是從清 人的利益出發,對於明朝尤其是朝鮮所看重的南明之正統,自然不會依從。 對於朝鮮所看重之南明年號、忠義之事,大多略而不書,或述而令朝鮮人不 滿,故而為了改正《明史》之不公,成海應遂編撰許多史書以正其謬,並補 其闕。下面就以《皇明遺民傳》為中心,來詳細探究成海應編修這類史書的 原因。 173孫衛國/朝鮮《皇明遺民傳》的作者及其成書 48 成海應,《研經齋本集》第 1冊〈送趙羲卿寅永游燕序〉,頁 290。 49 成海應,《研經齋外集》第 6冊〈研經齋府君行狀〉,頁 304-305。 四、《皇明遺民傳》等相關明史之成書原因 成海應編修《皇明遺民傳》等相關的明史著作,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是高揚尊周思明義理,編史書以重其事;而直接的原因是對清修《明史》之 不滿意。同時對當時朝鮮人所編的同類書籍之補充,而對遺民精神之褒揚亦 是其編輯此書的重要原因。 成海應是朝鮮英、正時期(1724-1800)極力倡導尊周思明的儒家代表 人物,首先,表現對明朝有著一種難以解脫的感情,對明朝所予朝鮮之恩德 極為推崇,自然就極力強調明朝的正統地位。他論道: 我之所授號者,皇朝之賜也;所履者,皇朝之封也;所儀章而臨者,皇朝之制也, 無往而非皇朝之物也。50 在成海應看來,朝鮮從國號到領土,從儀章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到衣著服飾全是明朝所 賜之物。而明朝壬辰戰爭出兵拯救之恩,更是令朝鮮永世不能忘之恩。他 言:「天子再興師救屬國,竭登萊之粟,疲江浙之士,屏逐倭寇,奠吾民於 衽席之上。」而崇禎丙丁之際,內亂頻盈,局勢不穩,但依然指令登萊顏繼 祖率舟師救朝鮮,「此天下之至恩」。明朝對朝鮮有此至恩,但是卻並不能報 答萬一,反而為清所驅,入皮島,入錦州,反助清人攻明朝,「此又天下之 至痛」。51朝鮮處此尷尬境地,唯有推崇明朝之恩德,並大力扶植尊周思明之 理念,方為正道。故成海應對明朝之正統地位極端推崇,在他看來,明朝正 統地位於中國王朝中是最無爭議的。成海應在其〈正統論〉中對中國歷史上 的王朝進行了分析,他認為春秋以來,得天下之正統者,唯漢、唐、宋、明 四朝。四朝之中,又以唐高祖乃篡奪隋位、宋太祖陳橋兵變乃奪周之位,以 為皆非正途, 得天下而無紕議,人戴之如三代之盛,唯漢與明也。皇明之世,閨門正於上,權柄 不移於下,將帥不敢恣,直士奮舌強諫,朝廷清明純粹,比漢又過之。 在他看來,唯有漢、明乃得天下最正的,較之漢朝,明朝又勝一籌。漢代以 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174 50 成海應,《研經齋本集》第 2冊〈復雪議〉,頁 304。 51 成海應,《研經齋外集》第 1冊〈華陽洞志序〉,頁 146。 後,「由中華而君人者,唯魏、晉、宋、齊、梁、陳、隋」,但諸朝皆是篡奪 而來,故謂之「不正」。成海應認為中國歷史上,明朝是唯一沒有任何缺陷的 完美王朝, 自三代以來,居天下之正者,皇明也;合天下之統者,亦皇明也。夫正統者,有名 有實者也。 成海應把明朝看成是中國歷史上三代以來唯一有名有實的正統王朝,故而南 明時期, 皇明雖殘破,然弘光皇帝在南都,則正統在南都;隆武皇帝在福州,則正統在福 州;永曆皇帝在桂林、在緬甸,則正統在桂林、在緬甸者,天下之正義也。永曆皇 帝崩,正統於是乎絕矣。52 成海應對中國歷史上的王朝逐一分析後,只認同漢朝、明朝為正統的王朝, 對其他的王朝皆有微辭,即便漢朝亦以為不如明朝,意在強調明朝的中華正 統性質。強調明朝的同時,否認清朝的正統地位,又批評清破壞了幾千年來 的中華衣冠制度,因為衣冠制度乃是「布文章、正等位、秩上下,裨貴賤 者,唯是物耳」,是中華禮義文物的象徵和正統的表徵,但清朝卻「辮髮左 衽,服馬蹄袖,戴絨帽為犬羊之服」, 不寧惟是,且壞堯舜以來上衣下裳之制,使天下泯然皆為臊羯,莫克自異,天下之 變極矣,若是者可謂正統之歸乎?53 由此可見,成海應對正統論的論述意在揚明貶清,極其強調明朝的正統 性,從而確立明朝在朝鮮人心目中至尊無上的地位,並對清朝加以無情的貶 斥。成海應乃極端尊周思明的代表人物,他的正統觀有相當代表性,實際上 是從正統論的角度論述了朝鮮尊周思明的必要性與正確性,為朝鮮尊周思明 提供更為可信的理論基礎。因此他對正統論的論述也是基於明朝的基礎上, 而忽視對其他中國王朝的公正與合理的評價。甚至可以換個說法,成海應關 注的正統論問題,並不在於歷史上王朝的正統與否,實際上,只是為他宣揚 明朝正統性作鋪墊。 在肯定明朝正統地位之同時,對清朝則採取貶斥態度,論道: 自滿洲之入中國,冠縷倒置,華夷雜而不純,獨我東葆其文明,而孔子尊攘之義, 175孫衛國/朝鮮《皇明遺民傳》的作者及其成書 52 成海應,《研經齋本集》第 1冊〈正統論〉,頁 304-306。 53 成海應,《研經齋本集》第 1冊〈正統論〉,頁 306。 朱子復雪之議,士猶有講劘之者,誠不愧乎君子國之稱。54 貶斥清朝,是為了宣揚朝鮮王朝,以為朝鮮繼承了明朝正統地位。清初,朝 鮮儒林界高舉尊王攘夷大旗,表明與清勢不兩立,而處於 19世紀初的成海應 依然如其先賢們一樣,主張復仇雪恥。他既作〈正統論〉以宣揚明朝正統地 位,又作〈復雪議〉,以探求對清朝復仇雪恥之道。他憤然責問道:「清之於 我何功何德?」但是, 虜乃肆然據帝位,徒責金繒於我,以丙子之存我國,反德我,東國誠有血性者流, 豈不以寸鐵加其使乎?皇明之亡愈遠,而我之讎虜益深。55 正因此,他極力主張復仇雪恥,並設計進攻清朝路線。以為可兩路出兵,一 從陸路,渡鴨綠江、豆滿江,奪取遼東,「彼清人部落皆失巢穴而遠屏,夫 然後可與爭衡於燕城之下矣。」一從海路,入蘇杭,壞其稅運;入登萊,衝 其心腹。這樣兩路夾攻,使清人首尾不得顧全,然後「天下之潰亂又可知 矣」。而成海應主張攻擊清朝,復仇雪恥,意不在奪其土地,而是要恢復明朝 江山。事成之日, 求朱氏之後,即位於皇極之殿,以禮改葬崇禎帝、后,滌除腥穢,掃蕩氛祲,追罪 洪承疇、李永芳等諸叛逆,退守東藩,則其義聲垂於百世,自三代以後孰有及於我 邦哉!56 成海應所預設的復仇雪恥計畫,目的在於推翻清朝,恢復明朝,重塑大明江 山,以報答大明的拯救之恩。因而他高舉思明尊周的旗號,倡議復仇雪恥的 夢想,本著尊王攘夷的義理精神,滿懷著對清之仇恨,訴說著明朝之大恩大 德。正是在這樣一種思想指導下,成海應對《明史》予以極大關注,從而激 發他編修《明史》的熱誠。 其次,成海應對清修《明史》之批評。 張廷玉主編之清官修《明史》,在編修過程中,朝鮮就予以極大的關注, 曾數次派使節前往清朝就相關史實加以交涉,而《明史》正式頒行前,清朝 應朝鮮要求,先將《朝鮮傳》賜給朝鮮。乾隆四年(1739),《明史》正式 刊行,不久,朝鮮就得全書。朝鮮對清朝不認同其正統地位,故而從國王到 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176 54 成海應,《研經齋外集》第 6冊〈燕中雜錄〉,頁 80。 55 成海應,《研經齋本集》第 2冊〈復雪議〉,頁 304。 56 成海應,《研經齋本集》第 2冊〈復雪議〉,頁 303。 一般儒士都相當關注清修《明史》是如何寫的。張廷玉《明史》傳入朝鮮 後,受到了強烈的批評,朝鮮儒士對其書極為不滿,紛紛另著新史以駁之, 成為朝鮮編修《明史》的又一重要原因。 成海應對張廷玉《明史》相當不滿,多加批評。〈皇明遺民傳序〉一開 篇就指出,「余嘗讀張廷玉所著《皇明史》,廷玉臣事清,有所忌諱,為皇朝 忠義之士多掩晦不章。」57既指出其對明朝忠義之士「掩晦不章」,尤批評其 對南明諸帝處理不公,論曰: 崇禎之末,弘光、隆武、永曆三皇帝繼之,雖其國小兵弱,而皇朝之統獨能撐住, 如章武之緒寄於西蜀。清人之修《明史》也,徐乾學議崇禎紀後,照《宋史》〈瀛國 公紀〉後二王附見之例,以弘光、隆武、永曆及魯監國附入。而張廷玉之編纂也, 散見於諸王傳中者,以忌諱也。58 南明三帝不僅無紀,而其事跡亦只散見於諸王傳中,在成海應看來這是篡 逆,非常不公之作法。在其他文章中亦多處批評張廷玉《明史》,又認為其只 對清人之事詳記,「專媚胡虜。胡虜之犯中原,張其搪突之勢,若天兵之破 胡虜,並沒其功。」59對於《明史》不書明朝之忠烈與破胡之史,還有多處 論及。又曰: 《明史》出清人之筆,彼皆故皇朝遺黎,固多忌諱。當弘光、隆武、永曆三皇帝之 時,凡屬皇朝事,多遏而不章。如李定國之誅孔有德、鄭成功之伐金陵,皆清人之 所欲掩護也,是故不見於《明史》,而散見於他書,如此類者甚多。60 實際上是對清修《明史》擇材,褒清貶明,進行極大的批評。在成海應等看 來,清官修《明史》問題相當多,既不彰顯忠義之士,反而故意隱晦,凡對 清朝不利之事,或隱或略,令成海應深惡痛絕之。故而,他努力編修許多明 史書籍,以糾其謬。從而進一步宣示明朝的正統地位,這也是成海應編修 《皇明遺民傳》的重要原因。 其三,成海應處於當時大修《明史》的背景之下,深得正祖重用,使他 成為正祖編修尊周類史書重要的大臣。他編修《明史》與其家世亦分不開。 成海應編修《皇明遺民傳》是在當時思明的大背景下進行的。英、正時 177孫衛國/朝鮮《皇明遺民傳》的作者及其成書 57 成海應,《研經齋本集》第 2冊〈皇明遺民傳序〉,頁 270。 58 成海應,《研經齋本集》第 2冊〈尊周匯編條議〉,頁 292。 59 成海應,《研經齋本集》第 2冊〈明季史評〉,頁 333。 60 成海應,《研經齋本集》第 2冊〈明季書 〉,頁 351。 期編修了許多明史書籍和尊周類史書,對朝鮮思明予以讚揚。這樣的背景 下,促使成海應編修《皇明遺民傳》。而他的出身與家世,對其編修此類書籍 亦頗有影響。成海應自言: 吾東之士,常懷萬曆之恩、崇禎之惠,尚能知尊攘之為可慕,余家又世守此義,故 喜為遺民作傳,以待河清之日,得章顯於天下,而余家之義因之不泯乎。61 他編修《皇明遺民傳》乃繼承和弘揚其家族之義。正如前面已經論述過,其 從高祖成琬翠虛公就是著名的反清尊明人士,其父成大中更是英祖、正祖的 心腹大臣,被稱為尊周思明之重要人士。成海應自幼深受濡染,故而他以弘 揚家風,保守尊攘之義為己任,而以編修《皇明遺民傳》看成是保守此義之 途。 當時,清朝已編成《勝朝殉節諸臣錄》,乃乾隆年間為明朝守節人士所編 之傳記,並賜其謚號,收史可法、黃道周以下諸人。與之相應的是,將錢謙 益、龔鼎孳等 自詡名流,而靦顏降附,皆無恥者也。清悉搜此曹,著為《貳臣傳》,以示彰禪。此 二書其所褒貶,非謂皆一一稱停,且殉節諸臣豈以得虜謚為榮哉。62 成海應似乎並未見到此二書,他託燕行使幫其購求。他對清人之作法並 不贊同,但是這在某種程度上亦促使成海應完成其《皇明遺民傳》。而當時朝 鮮已有人編修了明遺民傳一類的書,李德懋就編了《明遺民傳》,還編了《宋 遺民傳》。成海應受其啟發和鼓舞,也編遺民傳以應之。其實,成海應編修此 書,亦期補前人所編書籍之不足。無論是宋遺民傳,還是明遺民傳,都與此 有關。他論道: 遺民之多自宋始。蓋氈裘而統合天下,天地之大變。苟能自愛其軀者,寧欲事犬羊 而為之臣哉!故宋之多遺民,不惟列朝之澤,入於民者深也。昔元吳立夫作《桑海 錄》、明程敏政作《宋遺民錄》、李小有撰《廣遺民錄》、萬斯同撰《宋季忠義錄》, 其書皆不可得見,青莊李公德懋嘗奉教校《宋史筌》,搜諸紀傳,得謝翱等一百九人 為補傳。余既刪其煩複,復從傳記得若干人,附以類,且繫以贊,非敢以揜其美, 祇欲補其闕也。63 故而他作了《宋遺民傳》,以補李德懋書之闕。而他編《皇明遺民傳》亦有此 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178 61 成海應,《研經齋本集》第 2冊〈皇明遺民傳序〉,頁 271。 62 成海應,《研經齋本集》第 2冊〈與或人書〉,頁 288。 63 成海應,《研經齋本集》第 3冊〈宋遺民傳〉,頁 153。 意。他覺得李德懋之《明遺民傳》「義例未列」,且搜羅未廣,於是「余乃汰 其濫而補其闕,又從乘、史、子、集與夫偏部短記復得幾人」,64從而編成 《皇明遺民傳》。故而他的遺民傳既是弘揚家世的尊周家風,又是順應時代要 求,正清官修《明史》之誤,補朝鮮相關傳記之闕失。 第四,成海應對明遺民之敬仰,亦促使其最終編成此書。 在成海應看來,忠義之士勢窮之際,不得不以死報國,固然值得嘉許, 可歌可泣。而遺民特以食土踐毛之故,守志而不事二姓,更為難得。因為: 彼以死報國者,多慷慨決烈,取辦於俄忽之間。若守志而不事二姓者,能始終不以 禍福死生為顧慮,而愈益勵操不移,比之暫時捐生以取義者為尤難。65 成海應認為作遺民比作烈士更難,這是為什麼中國歷史上烈士甚多而遺民甚 少之故。歷史上能稱得上遺民的不過是箕子、伯夷之於殷商,管寧之於漢, 陶潛、徐廣之於晉數人而已。故遺民更值得尊敬。宋元之際,乃華夷大變時 期,遺民遂多。明清之際,較宋元更烈,乃剃其髮,更其衣,「使堯舜以來 冠帶之倫,陷於禽獸之域。」66故生當此際,而能為明朝守志不移,尤值得 稱頌,故而「不有一部書以列其人,則忠義之跡無所附焉,此余編輯之意 也」。67 綜上所述,大體而言,成海應編輯《皇明遺民傳》乃是其尊周思明的一 種體現。他推崇明朝作為中華正統,感激於明朝對朝鮮所賦予的恩惠。他在 那樣一種大的思明背景之下,又深受其家族之影響,編此書以繼承其家世家 風,同時感於遺民之精神,對清修《明史》相當不滿,故而在前人的基礎 上,編成此書,以頌揚遺民之忠義,以寄託其尊周思明的情感。 五、《皇明遺民傳》之史源、成書版本及其價值 《皇明遺民傳》編成於何時,魏建功推斷其成書時代在乾隆五十六年至嘉 慶五年間(1791-1800)。因為書中出現「今上庚戌,命別為漢旅,毋屬訓 179孫衛國/朝鮮《皇明遺民傳》的作者及其成書 64 成海應,《研經齋本集》第 2冊〈皇明遺民傳序〉,頁 270。 65 成海應,《研經齋本集》第 2冊〈皇明遺民傳序〉,頁 270。 66 成海應,《研經齋本集》第 2冊〈皇明遺民傳序〉,頁 271。 67 成海應,《研經齋本集》第 2冊〈皇明遺民傳序〉,頁 271。 局,並蠲漁丁之役」,從而推斷「當寧」為正祖,而庚戌為正祖十四年,乾隆 五十五年(1790)。正祖在位二十四年,起乾隆四十二年(1777),迄嘉慶五 年(1800),因而推斷出此書之成書時間。68此推論極有道理,筆者尚可舉出 數例。 前面我們已經考察了成海應生平,1788 年,他入奎章閣,為檢書官,因 此《皇明遺民傳》編撰當在此之後。1815 年,他退居鄉里,卒於 1839 年。 因此從他生平看來,此書之作當在 1788 年到 1839 年間。在《皇明遺民傳》 卷七中提及「當寧戊申,又命立如松之祧」。〈王鳳岡〉中言:「今上庚戌, 命別為漢旅,毋屬訓局,並蠲漁丁之役。」正如魏建功所論「當寧」、「今上」 皆指正祖,正祖卒於 1800 年,因此此書成於 1788-1800 年間,恰是成海應 為檢書官期間,與其生平相吻合。奎章閣作檢書官,可以看到眾多的史料, 為其作此書提供了方便。後來在文集中,成海應又常提到此書。其有曰: 今去皇朝之亡將二百年矣,有能懷思皇朝之澤而謳吟不已乎?余嘗撰《皇明遺民 傳》,得婦人女子之為皇明守志者若干人,而三夫人尤其烈者,今得趙夫人事而異 之。當下城之初,雖閨中之處子,亦有宗周之思,皇朝之澤浩博如此乎?69 後來又作〈讀《皇明遺民傳》〉詩三首。70在其文集中屢屢提到《皇明遺 民傳》,這充分說明,此書成書並不晚。因而斷定在 1800 年前是可信的。不 過,最後定稿時間則可能較晚,因為其卒年(1839)時還就此書與洪直弼 書,共同探討。洪直弼(1776-1853)特撰〈書《皇明遺民傳》〉以記其事。 其曰: 右《皇明遺民傳》七卷,即研經齋居士成公海應龍汝所著也。居士纘屢葉文獻,專 精詞章,晚更斂華就實,晦身嵁嚴,慥慥乎劬經研禮。所撰述甚富,閑又裒輯甲申 鼎革以後遺文故事,為書遺民傳,是已居士幽顯闡微之苦心,於是焉可見矣。⋯⋯ 始居士之修斯書也,因金元博基普,謀及愚者,亦與聞一二緒論,而元博已不可見 矣。居士示及是編,仍問成書得失,書未及復,而居士又奄然長逝矣,愚與居士並 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180 68 魏建功,〈影印皇明遺民傳跋〉。 69 成海應,《研經齋本集》第 2冊〈趙夫人傳〉,頁 308。 70 成海應,《研經齋本集》第 1 冊〈讀皇明遺民傳〉,頁 157。三首詩,一詠顧炎武,「棲棲 短策欲何云,秦晉遺民少似君;三月昌平嗚咽涕,誰人忍讀 宮文。」二詠魏叔子,「冰叔 文章繼八家,更看風節特修姱;易堂諸子皆豪傑,誰赴宏詞博學科。」三詠徐俟齋,「詹事 丹忠一死輕,虎丘潭水至今清;靈岩樹屋深如許,昭法衣冠獨大明。」 世而不一識,茲為齎恨千古者,撫卷愴悒,略敘所感,如此用託九京之神交云爾。71 此文所提供的信息與上文所言,稍有不同,似乎《皇明遺民傳》成書甚晚, 不過也顯示《皇明遺民傳》並非短時間定稿的,其歷經相當長的時間 。從其 最初成書到最後定稿,歷經時間甚長。可以說,此書在成海應卒前依然處於 修訂之中,因為他向洪直弼請教,希望他提出意見,以便修正。可惜,在洪 直弼答書還未寫成,成海應已經去世了。因此可以說此書最初成稿在西元 1800年前,而後相當長的時間中,成海應一直在修訂,直至其去世。 此書編成後,並未立即付梓,前面我們已經考察了韓國所存相關目錄 中,都未有收錄此書,可以說,在朝鮮王朝,此書一直是以抄本形式流傳, 並未刊刻,故無刻本。正如前面提到,高麗大學影印本《研經齋全集》中, 《皇明遺民傳》被置於《本集》第三冊,為全集卷 37 到 43。而〈皇明遺民傳 序〉在《本集》第一冊卷八「序」類中和卷 31「風泉錄一」中都有收錄。高 麗大學影印本將卷 37分別分在本集第二冊和第三冊中,第二冊收錄了引用書 目和目錄,而正文則從第三冊開始,一分為二,使全書有被割裂的感覺,卷 次上亦有些混亂。上面已經考察了韓國的相關書目,《研經齋全集》亦從未 被錄入任何書目中,包括朝鮮王朝最重要的圖書館奎章閣、藏書閣書目中都 無收錄,可見,此書長期以來被人忽視,未能廣為流傳,這樣客觀上造成了 《皇明遺民傳》長期處於被埋沒的境地,不被人所知。即便有抄本,卻不知作 者,《皇明遺民傳》長期以來就成為無名氏的著作,而不知作者成海應的點 滴情況。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已經看出,《皇明遺民傳》成書於正祖末年, 並經過了長期的修訂,熔鑄了成海應多年的心血,也是其尊周思明的一種寄 託。 成海應編輯此書,廣徵博引,他搜集了許多的明清人文集及史料才編成 的。《皇明遺民傳》以清人文集資料為主,並涵蓋清修方志及朝鮮王朝的相 關著作。在此書的正文前,作者將相關的書目列出,以便使其參考文獻一目 瞭然。下面將其相關著作列表如次,我們就可以獲得更為清晰的認識。 181孫衛國/朝鮮《皇明遺民傳》的作者及其成書 71 洪直弼,《梅山先生文集》(韓國文集編纂委員會編刊《韓國文集叢書》第 1066冊,漢城: 景仁文化社,1999),卷 30〈書《皇明遺民傳》後〉,頁 82-85。 表一 《皇明遺民傳》參考書目表72 作 者 書  名 作 者 書  名 錢謙益 有學集/列朝詩集 施閏章 愚山集 朱彝尊 明詩綜/定志居詩話/曝書亭集 劉廷鑾 十二棄詩 黃宗羲 明儒學案/黎洲集 鈕 琇 觚賸 賈潤明 明儒學案總評 姚 佺 詩源 鄒 漪 啟禎野乘 朱昆田 笛海小 陳 鼎 留溪外傳 王 倬 文苑異稱/今世說 譚古璁 肅松錄 尤 侗 西堂集 邵長衡 青門集 卓爾堪 遺民詩 方中履 汗青閣集/古今釋疑 毛先舒 語小 方中德 遂上居集 徐 執 本事詩小序 李世熊 寒支集 錢肅潤 十峰草堂集 杭世駿 榕城詩話 王崇簡 青箱堂集 湯 斌 潛庵遺書 葉 燮 已畦集 李光地 榕村集 沈季友 檇李詩繫 汪 婉 堯峰集 盧見曾 感舊集補傳 邱維屏 魏徵君雜錄 張廷玉等 明史 楊文彩 魏徵君傳 清乾隆諸臣 清一統志/四庫全書總目 陸 圻 冥報錄 周亮工 因樹屋書影/藏 集 徐 枋 居易堂集 李 崧 芬軒詩集 侯方域 壯悔堂集 陳 板 留青新集 王士禎 香祖筆記/感舊集/池北偶談/ 江南通志/盛京通志/ 漁洋詩話/古懽錄/皇華記聞/ 揚州通志/嘉興府志/ 居易錄/帶經堂集 畿輔通志 陳維菘 篋衍集/檢討集 吳正名 侯谷文稿序 毛奇齡 西河集 沈德潛 明詩別裁/清詩別裁集/歸愚集 吳偉業 梅村集 張 庚 畫徵集 徐 岳 聞見錄 魏 祥 魏伯子集 以下朝鮮,稱「本朝」 魏 禧 魏叔子集 閔鼎重 老峰集 魏 禮 魏季子集/寧都先賢傳 康世爵 自述 魏世傑 梓室稿 朴世堂 西溪集 魏世傚 魏昭士集 本朝諸臣 通文館志/同文彙考 魏士儼 魏敬士集 本朝諸臣 國朝寶鑑別編 彭士望 匪躬堂集 田井一 田氏述先錄 顧炎武 金石文字記 成大中 青城雜記/青城集 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182 72 此書目表資料來自《皇明遺民傳》前所附書目。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獲知以下幾點: 第一,準確知道作者共有 60 人,而冠以「XX朝諸臣」的有五種書,未 標明作者的亦有五種,共 89 種著作,採自清朝的 80 種,採自朝鮮的九種, 故絕大部分資料為清人文集和相關資料。 第二,採自清人著作中,又以明遺民的著作為主。在已知的作者中有近 一半作者是明遺民,若黃宗羲、朱彝尊、方中履等等,在成海應《皇明遺民 傳》中都有其傳,同時參稽貳臣若錢謙益等人著作,編成此書,因此其以第 一手資料為主,同時亦參稽了清修方志六種,並《四庫全書》皆是其參考資 料,這些書在當時都編成不久,而成海應都加以利用了,既採納原始材料, 又用了當時最新的著作,這樣保證其史料的可信度。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成海應還採用了九種朝鮮王朝的著作,其中有明 遺民康世爵的《自述》,這樣其遺民所涵蓋的不只是清朝的遺民,而且包括了 逃往朝鮮的明遺民。從而體現了朝鮮人所編書的特
本文档为【朝鮮《皇明遺民傳》的作者及其成書】,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4029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2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6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11-22
浏览量: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