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项源流新证

党项源流新证

举报
开通vip

党项源流新证 党项源流新证 � 汤开建 研究党项 、 西夏史 , 最困难莫过于党项源流问题 , 这一问题在我的思维中辗转有十 余年 , 至今尚无一完全清楚的眉 目 。 尽管有许多学者对党项族处于支配地位的拓跋氏进 行过较为详尽的研究 , 但探讨一个民族的族源不能仅以少数统治者及其部族的源流作为 整个民族 的源流 � 尽管我们可以提 出无数的证据 , 较为确凿地证明党项拓跋 氏源于鲜卑 拓跋氏 , � 但我们不可以据此断言党项族源出鲜卑 。 我很早就提 出 , 党项族是一个融合了 多个民族的新的民族共同体 , 鲜卑 、 汉 ...

党项源流新证
党项源流新证 � 汤开建 研究党项 、 西夏史 , 最困难莫过于党项源流问题 , 这一问题在我的思维中辗转有十 余年 , 至今尚无一完全清楚的眉 目 。 尽管有许多学者对党项族处于支配地位的拓跋氏进 行过较为详尽的研究 , 但探讨一个民族的族源不能仅以少数统治者及其部族的源流作为 整个民族 的源流 � 尽管我们可以提 出无数的证据 , 较为确凿地证明党项拓跋 氏源于鲜卑 拓跋氏 , � 但我们不可以据此断言党项族源出鲜卑 。 我很早就提 出 , 党项族是一个融合了 多个民族的新的民族共同体 , 鲜卑 、 汉 、 羌 、 回鹊 、 吐蕃 、 契丹 、 突厥 、 吐浑 、 沙陀及 其他中亚西域民族均有部落融入 , 是一个最有特色的多源多流的大杂烩民族 。 在党项众 多的源流中 , 必有一个主源 , 党项族的主源是什么 �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 也是 目 前党项西夏史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说法是将党项简单地划入羌族的范围之中 , 认为党项之主源是羌 , 而其他民族则是后来逐渐融入其中的 。 最具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性的就是各正史 的 《党项传 》的记载 。 《隋书 · 党项传》称 � “党项羌者 , 三苗之后也 。 其种有宕昌 、 白狼 , 皆自称称猴种 。 ” � 唐嘉弘 《关于 西 夏拓跋氏的族属问题》, 载 《四川大学学报》 �� �� 年 第 � 期 。 汤开 建 《关于 西夏拓跋 氏族源的几 个问题》, 载 《中国史研究 》 �� ! 年 � 期 。 西北民族研究 �� � � 年 第 �期 �总 第 �� 期 � 《旧唐书 · 党项传 》称 � “党项羌在古析支之地 , 汉西羌之 别种 。 ” 《旧五代史 · 党项传》称 � “党项 , 西羌之遗种 。 ” 其他各种文献基本上均略同于上述记载 , 无不在党项之后冠以 “羌 ” 字 , 以示党项 源出羌族 。 近代学者治西夏史者接受此说 , 以党项为羌 , 王静如先生则进一步认为 , 疑 “党” 即上古音 “羌 ” 之讹 , 加 “�� ” 为其复数 , 故汉族称其为 “党项 ”� 。 但是 , 似乎又 有很多材料可以证明党项不是羌族 , 因为 , 在唐宋史学家的文献中 , 常常将 “党项 ” 和 “羌” 一分为二 、 相提并论 。 《旧唐书 · 吐蕃传》� “剑南节度使崔宁大破吐蕃故洪等四节度使兼突厥 、 吐浑 、 氏 、 蛮 、 羌 、 党项等二十 余万众” 。 《唐大诏令集》卷六九 《南郊赦 》� “天下所有诸色结聚及羌 、 浑 、 党项等 , 能悔过 自陈 , 各归生业 , 一切并舍其罪 ” 。 《通鉴》卷二二三 � “吐蕃帅吐谷浑 、 党项 、 氏 、 羌二十万众 , 弥漫数十里 , 已自司竹园渡渭” 。 很明显 , 在这些作者的心 目中 , 党项不是羌 。 否则就不会一族而二出 。 党项人也不 将 自己视为羌 。 党项 人自称为 “熟 ” 或 “撇 ” , 可译作 “番 ” 。 《文海 》杂九 · 二 四二条载 � “番 � 此者党项也 , 弥药也 , 番人之谓 ” 。 称羌 为 “般 ” , 读作 “学 ” 。 《凉州感应塔碑 》汉文称 “西 羌 ” , 西夏 文对应部分则称 “段 ” · 《文海 》三三 · 一四一条载 � “羌 � 此者戍羌也 、 藏也 、 羌国人之谓 ” 。 特别是在 目前各种文献中保留的数百个党项族姓或族名中 , 鲜卑或鲜卑系统的族姓 、 族 名可以找到许多 , 而西羌之族姓或族名在现存党项姓氏中却找不到一点痕迹 。 因此 , 我 对党项最早之本源是否为 “羌 ” 深表怀疑 。 南宋著名姓名氏学专家罗泌曾对党项之族源 提出过完全与众不同的见解 , 他在 《路史》一书中称 � “党项 , �旧之后 ” 。 这一提法长期以来没有引起学者的重视 , 清代学者周春虽然注意到了这一观点 , 但 却轻率断言 , 罗泌之说为 “伪造不经 ” 之语 � 。 没有任何根据 , 随意否定前代学者的研究 成果为 “伪造 ” , 本身就是一种很不严肃的治学态度 。 罗泌为南宋人 , 是与西夏同时并存 的 人物 , 且又是专治姓氏学的专家 , 其言应有所依据 , 决无去随意 “ 伪造 ” 的理 由 。 “捆 ” 为何人呢 � 周春言为 “黄帝少子 ”� , 则当为昌意 , “捆 ” 则当为昌意之别名 。 《魏书 · 序纪》载 �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 , 或内列诸华 , 或外分荒服 , 昌意少子 , 受封北土 , 国有大 � 王静如 《西 夏国名考》, 载 《西 夏研究 》 第一辑 。 � 周春 《西 夏书》卷十 《官氏获》。 � 周春 《西 夏书 》卷十 《官氏孜》。 ��� 一 鲜卑山 , 因以为号 。 其后 , 世 为君长 , 统幽都之北 ” 。 拓跋鲜卑最早认同至黄帝 , 自认 为是黄帝的后代 。 罗泌大概是根据党项族内的拓跋 氏是源出拓跋鲜卑 , 故将党项也 归于黄帝后代之类 。 虽然拓跋鲜卑自称黄帝之苗裔很难 找到历史根据 , 但党项与拓跋鲜卑共同的认 同关系却令人深思 , 使我在认识党项源流问 题上 , 越来越倾向党项源出鲜卑 。 要论证党项源出鲜卑 , 必须要证明党项发祥地究竟在哪里 。 党项之名 , 在汉文史籍中最早见于 《隋书 》。 《隋书 · 党项传 》载党项的居地是 � “东接临挑 、 西平 , 西拒叶护 , 南北数千里 , 处山谷间 ” 。 到唐前期 , 党项居地发生了一些变化 , 《旧唐书 · 党项传》称 � “其界东至松州 , 西接叶护 , 南杂春桑 、 迷桑等羌 , 北连吐谷浑 , 处山谷间 。 ” 阎立本 《西域图》绘党项国的方位是 � “吐国 �谷 � 浑之南 , 白兰之北 , 弥罗国也 ” 。 � 弥罗即弥药 , 弥药即党项 。 可见 , 汉文文献所载党项族的居地就在我国西北地区的 青海东部 、 甘肃南部及四川西北部之间 。 但是 , 这一居地是否是党项族的最早居地呢 � 不 是 。 党项之名 , 最早见于隋 , 但 《隋书 · 党项传》称党项 “魏 、 周之际 , 数来拢边 ” 。 那 魏周之时 , 党项原居地在何处呢 � 汉文文献中没有记载 。 据藏文 《新红 史》载 , 饵药人 的先祖 “斯乌王 ” 生在凉州与嘎 � � �� � 地的一座大山中。 《贤者喜宴》、 《红史》、 《西藏 王统记 》则称此山为 “门西 ��� ” 。 “嘎 � � � � � ” 即 “夏 ” 字的译音 , “嘎地 ” 当指夏州 。 石 泰安先生认为 , 这座 山应该是贺兰山 。 � 贺兰确为党项人的早期居地 。 《吴文正公集》卷四 二 《李世安墓志》� “公西夏贺兰山于弥部人” 。 《新唐书 · 地理志》载 � “夏州北渡乌水 , ⋯⋯百二十里至可朱浑水源 , ⋯⋯百余里至阿颓泉 , 又经大非苦 盐池六十六里至贺兰骚 , 又经库也干泊 , 弥鹅泊 , 榆禄浑泊 , 百余里至地颓泽 。 ⋯⋯ 此处有 “弥鹅泊 ” , 在贺兰骚北 , 贺兰骚 当以贺兰山得名 , 故名 “弥鹅泊 ” 与贺兰山相近 。 《新唐书 · 浑传》载 � “ �浑 � 释之以朔方都知兵马使为裨将 , ⋯⋯ �仆固 � 怀恩已入 , 使 �张 � 韶杀释 之 , 收其军 。 已而恶韶 , ⋯⋯折其胫 , 囚死弥峨域 ” 。 朔方为夏州 , 此 “弥峨城 ” 当在夏州北 。 《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一称 , “夏州北又有弥峨 城 ” 即指此 , 但顾氏误记为 《唐志》。 《太平环宇记 》卷三七又载 � � 戴表元 《刘源文集》卷四 《西域图 》。 � � � � � �� �� � 《拜药与西 夏 � 历史地理与祖先传说》, 载 《法兰远 东学院院刊》第 �� �� � “ �灵州回乐县 � 北至债南弥峨川水一千里 ” 。 啧南即漠南 。 灵州北一千里正是贺兰山脉的北端 , “弥峨川 ” 在此 。 南宋苏州文庙有一幅 《地理图》, 该图在贺兰 山左近标有 “啧南弥峨州” 。 唐李荃 《太白阴经 · 关塞四夷篇 �� 载 � “ 自河西节度去西京二千一十里 , 去东京二千八百一十里北抵白亭海 、 弥峨山 , 独 洛河” 。 河西节度指凉州 , 凉州北行有 “弥峨 山 ” , 以其方位推之 , 亦应与贺兰山相近 。 综上所述 , 弥鹅泊 、 弥峨城 , 弥峨川 、 弥峨州均与贺兰山接近 , 弥鹅 、 弥峨 、 弥娥与弥药 , 很 明显 是同一名称的不同译法 。 这么多以 “弥药 �� ��� � �” 命名的地名出现在贺兰山一带 , 与 藏文文献相对应 , 即可确证 , 贺兰山是弥药 �党项 � 人的早期居地 。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太平环宇记》卷三六载 � “贺兰 山在 �迥 乐� 县西北 , 鲜卑之类多依山谷为民族 ” 。 这里就 明确表明 , 居住在贺兰山一带的党项人为鲜卑民族 。 贺兰山虽为党项人的早期居地 , 但却不是最早的发祥地 。 党项人的发祥地同鲜卑民 族一样 , 很可能是在我国的东北地区 。 一份最具权威性的西夏文文献 《夏圣根赞歌 》 �又 译作 《颂祖先诗》� 对党项人的发祥地有所记载 � “黑头石城漠水边 , 赤面父琢 白河上 , 高弥药国在彼方 。 ”� 这是聂历山先生的传统译法 。 且为大多数学者接受 。 近年罗矛昆先生根据西夏文原 文进行了重新翻译 , 其文为 � “黑头石室荒水域 , 赤面父琢白高河 , 长弥药人国在彼 ” 。 � 我十分赞同罗先生 的重译 , 因 为西夏 文 “城 ” 字在 《文海 》里有 “城 ” 、 “墙 ” 、 “室 ” 、 “舍 ” 等义 , 在 《掌中珠 》里作 “修造舍屋 ” 的 “屋 ” 字 , 在 《字杂 》里作 “室 ” 字 , 可见 , 这一字主要是表示较小范围内的居住地 , 故译成 “室 ” 比较恰当 。 但我不同 意 罗矛昆先生仍承袭聂历山的观点 , 将 “黑头” 、 “赤面 ” 均视为党项 � 。 “黑头 ” 、 “赤面 ” 二词 经常 出现在西夏文文献中 , 特别是西夏的文字作品中 , “黑 头 ” 与 “赤面 ” , 总是对应或平行 出现 , 如 “皇天下千里头枯高低 , 国土上万赤面智不 一” � “天下黑头 , 地上赤面 ” � “皇下黑头凡姓黑 , 陆上赤面聋胜熊 ” 。 “黑头” 是指党项 , 这从 《文海》中的材料可获至证明 � “人名 , ‘勒波 ’ 也 , 黑头之父 , 先人名是也 。 ”� � �俄 � 聂历山 《西 夏语文学》 第一卷 。 � 罗矛昆 《白 高国名新探 》, 载 �� 中国民族史研 究》 第三期 。 � �俄 � 聂历山 《西 夏语文学》 第一卷 。 � 史金波等 《文 海研究 》三 三 · 二五一 条 。 �� � 一 这位被称作 “黑头之父 ” 的先人 “勒波 ” 是谁呢 � 我认为 “勒波 ” 即 “拓跋 ” 之异 译 。 《魏书 · 序纪》称 � “黄帝以土德王 , 北俗谓为托 , 谓后为跋 , 故以为氏” 。 北人称拓跋为 “土后 ” , 土后即地神 。 《史记 · 五帝本纪 》索引 � “炎帝火 , 黄帝土代之 , 即 ‘黄龙地蜿见 ’ 是也 。 蜿 , 土精 , 大五六围 , 长十余丈” 。 地蜿即地 神 , 亦 为一蛇精 。 《掌中珠 》中 “结 �地 � ” 字读作 “勒 ” , “蕊 �蛇 �” 字读作 “庞 �� � �� �” , 故知 , “勒波 ” 即 “勒庞 ” , 即 “拓跋 ” 。 《文海》称 “勒波 ” 这一先人名为 “黑头之父 ” , 即是 “拓跋” 为 “黑头之父 ” , 拓跋 氏又为党项诸部的统治者 , 党项部落又 称酋长或部落首领为 “父 ”� , 这就可以证明 , 西夏文中的 “黑头 ” 应指党项 。 据 《西藏 王 统记 》、 《如意宝树 》、 《新红史》等藏文文献 , 亦称党项祖先源出一 “ 蛇精 ” , 可证 , “黑头 ” 确指党项 。 “赤面 ” 是否指党项呢 � 从目前所有保存的西夏文材料 , 没有一处可作为 “赤面 ” 为 党项的证据 。 而据敦煌文献印 �� � 号 《于闻国阿罗汉授记 》将吐蕃王称为 “赤面王 ” , 将 吐蕃国称为 “赤面国”� � 敦煌文献 《释迎牟尼如来像法灭尽之记》亦载 � “于闻等此三国 , 汉与赤面 、 苏毗 , 突厥 、 回鹊等贼 , 动其干戈 , 而来侵损 ”� 。 这里的 “赤面 ” 似应指吐 蕃 � 西夏文 《文海》八四 · 一五一条 � “赤面祖宗 , 此者前朝根本之谓 ” 。 党项人在 吐蕃 帝国全盛时曾为其统治 , 故党项人将吐蕃王朝视为 “前朝” , 可知 , 这里的 “赤面 ” 也是 指吐蕃 。 再从 “黑头 ” 与 “赤面 ” 在西夏文献中大量平行对应出现时 , “黑头 ” 总是与 “天 ” 相连 , 而 “赤面 ” 则是与 “地 ” 相连 , 如 “天下黑头 , 地上赤面 ” , 这 反映 “黑 头 ” 与 “赤面” 在西夏国内的地位是不同的 , “黑头 ” 地位明显高于 “赤面 ” , 这与党项 、 吐蕃在西夏国内的地位亦相符 。 从这些材料应可证明 , “赤面 ” 不是指党项 , 而应是指吐 蕃 。 如此证可成立 , 那我们过去很多研究者根据 “赤面父缘 白河上 ” 而去寻找党项人的 发祥地 , 那就只能是缘木求鱼了 。 这样 , 我们对 《夏圣根赞歌 》的前三句就可以这样理解 � 第一句 “黑头石室荒水域 �或漠水边 � ” , 是叙述党项人最早的发源地 , 第二句 “赤面父缘 白高河 �或白河上 � , ” 则 是叙述吐蕃人的发源地 , 第三句 “长弥药人国在彼 ” , 则是表述高高的弥药人就居住在这 两个发源地之间这一广裹的土地上 。 根据党项人从东北地区的大兴安岭 、 长白山一线到 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 、 贺兰山 、 青海湖等地都有部落散居这一事实� 可以证明 , 《夏圣根 赞歌》的 “长弥药人国在彼” 确可如此解释 。 � 《宋史 · 郑文 宝传》及 《范文正公集 · 东染院使种君墓 志铭》。 � 杨铭 《关于 敦煌藏 文卷子中 � � � ��� 的研究》, �� � � 年 中国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 国 际学术讨论会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 � 森安孝夫《敦煌藏语史料 中出现的北方民族 � �� 一 � � 与 � �� 》, 载《西 北史地》�� � � 年 第 � 期 。 � 参阅拙作 《隋唐时期党项部落迁徒考》, 载 《暨南学报》� � � � 年 第 � 期及 《五代辽 宁时期 党项部落的分布》, 载 《西北民族研究 》 �� � 年 第 � 期 。 一 ��� 一 这样 , 我们寻求党项人的发祥地就只能仅限于第一句 , “黑头石室漠水边 ” 了 。 这里 “石室 ” 二字犹为重要 , 我认为党项人所称的 “石室” 当即今天考古发现在大兴安岭北麓 嘎仙洞之鲜卑石室 。 《魏书 · 礼志 》载 � “魏之先居幽都 , 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 。 自后南迁 , 其他隔远 , 真君中 , 乌洛侯国遣使朝献云 � 石庙如故 , 民常祈请 , 有神验焉 ” 。 《魏书 · 乌洛侯国传 》亦载 � “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 , 南北九十步 , 东西四十步 � 高七十尺 ” 。 可见 , 鲜卑祖宗石室在鲜卑人中间是颇具影响的 。 党项统治者拓跋氏源出拓跋鲜卑 , 故 鲜卑石室的祖宗祭祀应在党项人的心中有着较深刻的记忆 。 《西夏书事 》卷七载 � “ �李继迁 � , 葬其祖于红石峡 , 障水北流 , 凿石为穴 。 既葬 , 引水其上 , 后 人莫知 其处” 。 这种 “凿石为穴” 的墓葬 , 是不受鲜卑石室影响呢 � 我看不能排除 。 故此 , 我认为 , 前 引诗中的 “石城 ” 当即鲜卑石室 , “漠水 ” 亦可作 “黑水 ” , 古称栗末水 , 即指今黑龙江 上游 。 这句诗是追述党项人发祥地 , 是否可理解为党项人的发祥地当在我国东北地区黑 龙江与大兴安岭之间呢� 党项族起源于我国东北地区黑龙江与大兴安岭之间还可以在其他文献中获至证明 。 《旧唐书 · 百济传 》� “ �贞观十六年 , 百济王 � 义慈兴兵代新罗四十余城 , 又发兵以守之 , 与高丽和亲 通好 , 谋欲取党项城以绝新罗入朝之路” 。 为什么在初唐之时 , 我国东北地区的有一座 “党项城 ” 呢 � �据文献记载 , 唐初党项 人的居地在远隔万里的甘 、 青 、 川交界处 。 � 既然在初唐时这里以 “党项 ” 作为城名 , 这 应是党项文化在东北地区的保存 , 则可反映党项在此地居住时间不会很短 � 而这种文化 的遗存最能证明 , 党项原居地即在我国东北地区 。 《金史 · 兵志》又载 � “东北路部族么�军 , 曰迭刺部 , 曰唐古部 , 二部五么� , 户五千五百八十五 ” 。 东北路即东北路招讨司 , 治所在泰州 , 即今吉林白城市 。 可知 , 金朝时有一部分党 项 人 �唐古即党项 � 居住在吉林省向城市一带 。 么� , 有 “杂类边民”� 之意 , 《大金国 志 》称金之西北诸么�为 “生番 ” 。 � “生番 ” 、 “熟番 ” 相对应 。 在金人的眼光中 , 这一支被 称为 “唐古么�” 的党项人 , 还是未曾开发的原始部落 。 则可知 , 吉林白城市一带很可能 就是这一批党项人的原居地之一 。 还有 《金史 · 昭甫皇后传 》� “后唐括氏 , 帅水限鸦村唐括部人” 。 《金史 · 唐括德温传》� “唐括德温 , 本名阿里 , 上京率河人 ” 。 帅水 、 率河即为同一水名 , 今黑龙江省境内的通肯河与双阳河 。 唐括又书作 “同古 ” , 即 唐古 , 亦即党项 , 则 又知金朝时还有一批党项人居住在黑龙江省的通肯河与双阳河一带 。 � 《金史》卷九四 《内族 襄传》。 � 《大金国志 · 章宗纪 》。 ��� 一 金代将氏族姓氏分为 “ 白号 ” 与 “黑号” 两种 , � 在古代北方民族中 , 部落氏族以 “黑 白” 对应者 , 多以 “白” 为较文明之部落 , 而 “黑 ” 则为较野蛮原始之部落 , 可以白靴 靶 、 黑糙靶 , 白匈奴 、 黑匈奴为例 。 唐括 �古 � 氏为金源十六黑号姓之首 , 与蒙古氏同 列 , � 可知 , 金代上京率河地区的党项仍是一部分尚未进入文明社会的原始部落 , 亦可证 , 金上京率河地区为党项部落最早居地之一 。 从 《夏圣根赞歌 》中 “黑头石城漠水边 ” 所反映的党项人的发祥地 , 再结合我们在 文献中发现的在我国东北地 区有大批党项部落的原始遗存 , 我们是否可以作出这样一个 判断 , 党项族同我国古代鲜卑族一样 , 发祥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兴安岭 、 长 白山与黑龙江 之间 。 西夏文 《夏圣根赞歌 》中有一段关于 “哆都之父身体不重却为圣人 昔日不愿为小有大志 吐蕃美女为其妻 则勇七子为其伴 ” 。 “七 兄弟 ” 的有趣传说 。 原文 少年中国说原文俱舍论原文大医精诚原文注音大学原文和译文对照归藏易原文 第七行至第十行 � 第三十一行至第三十四行 � “后世子孙兴起一寅弥细缝 出生之时有二齿 长成后十种吉祥物悉聚主 率领七骑来称帝 ” 。 � 这里的 “七子 ” 或 “七骑 ” 都是指党项的先祖 “七兄弟 ” , 这七 兄弟在诗中分别有其 名 , 即 “山拔都 ” 、 “欺库林 ” 、 “活合鞭 ” 、 “鬼迎濒 ” 、 “普六没嘿” 、 “嗯嗯屈部 ” 及 “哆 都 ”� 。 《夏圣根赞歌 》称其先祖 “哆都之父 ” 娶一吐蕃美女为妻 , 并生了七个优秀的儿子 。 他的后代逐渐繁衍兴旺 , 到 “寅弥细逢 ” 出世长成后 , 他率领着七骑士夺得了帝位 。 这 一传说在藏文文献能获得验证 。 《西藏王统记》第三章载 � “弥药的国土全在汉地的下方 , 其地北面有名叫 ‘门西 ’ 的大山 , 山中有名叫 ‘塞 胡 ’ 的凶恶毒龙 。 一次 , 毒龙变为七位骑士 , 去北面的一座城堡 , 有一个食肉的女子 与七骑士的首领交合 , 生了一个 儿子 。 当时夭空出现了一颗前所未见的星 , 汉地的 卜 师们占 卜说 , 这是有人要占领京城的预兆 。 果然 , 后来这个男孩带领他的七位骑士攻 占了汉地 , 成了弥药之王” 。 � 《金史 · 百官志》。 � 《金史 。 百官志》。 � 这二段西 夏文译文 是参照西 田 龙雄先生译文翻译而 成 。 � 关于 七兄弟的译法 皆据西 夏文原文翻译 。 � �� 《如意宝树》、 《贤者喜宴 》、 《汉藏译仓》均有类似记载 。 可见 , 藏文文献关于党项人的祖 先的传说与西夏文中关于党项人祖先的传说大体一致 。 更为有趣的是 , 契丹先祖的传说 也与藏人 、 党项人的传说有许多近似之处 。 《辽史 · 地理志》� “相传有神人乘白马 , 自马孟山浮土河而东 , 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演河而下 。 至木叶山 , 二水合流 , 相遇为配偶 , 生八子 。 其后族属渐盛 , 分为八部 ” 。 《皇朝事实类苑》、 《契丹国志 》均有类似记载 。 王易 《重编燕北录》之记载更 为巧趣 � “ �辽 � 七祖者 , 太祖 、 太宗 、 世宗 、 穆宗 、 景宗 、 圣宗 、 兴宗也 � 赤娘子者 , 番 语谓之 ‘掠胡奥 ’ 。 俗传是阴山七骑所得黄河中流下一妇人 , 因生其族 ” 。 党 项人的先祖与契丹 人的先祖都与 “七骑士 ” 或 “七 兄弟 ” 有关 。 这种 “ 七兄弟 ” 或 “七骑士 ” 协办建国之传说 , 可以从 《魏书 · 官氏志》 中找到类似的记载 。 “初安帝统国 , 诸部有九十九姓 , 至献帝时 , 七分国人 , 使诸 兄弟摄领之 , 乃分其 氏 。 ⋯⋯七族之兴 , 自此始也 ” 。 献帝即拓跋鲜卑之第二推寅拓跋邻 , 他不仅指导鲜卑南迁成功 , 而且将鲜卑分为八部 , 让 自己的七位兄弟各统一部 , 各为一姓氏 , 连 同自己领导的拓跋部共为八部 , 即拓跋氏 、 绝 骨 氏 、 普 氏 、 拔拔氏 、 达奚氏 、 伊奚氏 、 伊娄氏 、 丘敦氏 、 侯亥氏 , 这八部亦即原始时 代八个鲜卑部落 , 又称 “鲜卑八 国” 。 《魏书 · 官氏志》� “ �天兴元年 � 十二月 , 置八部大夫 。 其八部大夫于皇城四方四绿面置一人 , 以拟 八座 , 谓之八 国” 。 这八个部落统归拓跋部统领 。 党项原始部落的结构似乎亦仿北魏之先 。 《夏圣根赞 歌》 中的哆都之父 ” 、 “哆都七兄弟 ” 就应该是最早的党项八部 , 后来在 《旧唐书 · 党项 传》记载党项八部是 � “其种每姓别自动部落 , 统 一 。 有细封氏 、 费听氏 、 拓跋氏最为强族 ” 。 一姓之中复分 为小部落 , 大者万余骑 、 小者数千骑 , 不相 往利氏 、 颇超 氏 、 野辞氏 、 房当氏 、 米擒氏 、 拓跋氏 , 而 《新唐书 》、 《宋史》之党项传记载大体相同 , 也是八部 , 而拓跋氏为其统治者 。 契丹 之原始部落也是分为八部 , 古八部 � 悉万丹部 、 何大何部 、 伏弗陵部 、 羽陵部 、 日连部 、 匹絮部 、 黎部 、 吐六于部 � 大贺氏八部 � 达稽部 、 绝便部 、 独活部 、 芬问部 、 突便部 、 苗 奚部 、 坠斤部 、 伏部 � 遥辈氏八部 � 旦利皆部 、 乙室活部 、 实活部 、 纳尾部 、 频没部 、 纳 会鸡部 、 集解部 、 奚温部 。 � 契丹源出鲜卑 , 《辽史 · 世表 》称 � “契丹 国 , 出库莫奚东 , 异种同类 , 东部鲜卑之别支也 ” 。 故契丹八部之置似受鲜卑影响 , 党项八部的出现 , 也应与鲜卑八部有某种难以解脱 的渊源 。 其他塞北及东北民族也有八部之说 � 南匈奴有八部大人 , � 元魏有八部大夫 , � � 《辽史 · 营卫 志》。 � 《后汉书 · 南句奴传》。 � 《魏书 · 官氏志》。 � �� 一 北周有八柱国 , 渤海大氏有八部 , � 高丽有八牧 , � 满清有八旗 。 这似乎也可说明一个 问 “八 ” 当是古代东北民族崇尚的一个数字 , 党项是东北民族的一支 , 故其初设部落亦 “八部 ” 。 题为 要证 明党项源出鲜卑 , 我想还应从风俗习惯上进行一些 比较 。 西夏文 《西夏文德高于国友歌 》有这样的诗句 � “天下白鹤 蠢如黑熊 皇下黑头 凡胜黑 地上人参 厚如猴耳 陆上赤面 聋胜熊” 。 � 诗中将 “黑头 ” 比作 “ 白鹤 ” , 因为白鹤头顶部呈黑色 �东北丹顶鹤头部实呈深褐 色 � , 将 “赤面” 比作 “人参” , 东北人参多为红参 , 呈红色 。 “ 白鹤 ” 与 “人参 ” 均是我 国东北地 区独产的动植物 。 试想 , 在古代毫无现代传媒条件的情况下 , 如果不是在东北 地 区生活过的民族 , 或有某种渊源关系的民族 , 是不可能对这些动植有所认识 , 更不可 在文学作品中对 “黑头” 与 “赤面 ” 作出如此恰当的比喻来 , 这是可以证明党项源出鲜 卑的习俗例证之一 。 前面证明 , 党项人自称 “黑头 ” , 党项人为什么要 自称 “黑头 ” 呢 � 我认 为也与拓跋 鲜卑风俗有关 。 《资治通鉴》卷一五五载魏孝武帝在洛阳即位仪式云 � “孝武帝即位于东郊之外 , 用代都旧制 。 以黑毡蒙七人 , �高 � 欢居其一 ” 。 所谓 “代都旧制 ” , 即拓跋鲜卑保持的原始习俗 。 以 “黑毡蒙头 ” 去推选部落盟主 , 这是古代拓跋部选举盟主的一种仪式 。 党项拓跋氏源出鲜卑拓跋氏 , 以黑毡蒙头的选举 仪式亦可能在党项族中流行 , “黑毡蒙头 ” 是鲜卑族中地位高贵的一种表示 , 故党项人自 尊为 “黑头 ” 。 这是党项源出鲜卑习俗例证之二 。 《宋 史 · 夏国传》载 , 宋太宗时党项首领李继捧向太宗 “献白鹊 , 名海东青 ” 。 “海东 青 ” 是东北民族之特产 , 产于黑龙江下游及附近海岛 , 是东北民族用于败猎的赘乌 。 宋 人 《鸡肋篇》卷下称 � “弩乌来 自海东 , 唯青鸡最佳 , 故号 ‘海东青”, 。 当时李继捧这 一支党项 已迁居陕西北部地 区 , 仍以 “海东青 ” 进献于宋 , 即可表明 , 该族仍保持以 “海东青 ” 败猎的生活习俗 , 而这种生活习俗的保留 , 则正是党项为东北 民族的证据 , 亦是党项源出鲜卑的习俗例证之三 。 东北民族 自古以来即善制弓箭 , 这在肃慎 、 鲜卑 、 高丽等族文献中均有记载 , 其中 � 《北番风俗记 》。 � 《高丽史》卷八四 。 � 西 田 龙雄 《西 夏语 �月月乐诗 � 研究 , 京都大 学部研 究纪 要第 �� 期 。 ��� 尤以鲜卑人的角弓最为有名 。 《后汉书 · 乌桓鲜卑传》载 � “ �鲜卑 � 以角为弓 , 俗谓之 角端弓” 。 党项人承 习鲜卑民族制弓之艺 , 更以 良弓驰名 , 西夏都城兴州为产 良弓之地 。 康与之 《昨梦录 》载 � “西夏有竹牛 , 重数百斤 , 角甚长 , 黄黑相间 , 用以制弓极佳 ” 。 可见 , 西夏以角制 弓之艺与鲜卑一脉相承 , 是党项源出鲜卑习俗例证之四 。 党项人还有一种风俗称 “杀鬼招魂 ” 。 《宋史 · 夏国传》载 � “其人⋯ ⋯不耻奔遁 , 败 三 日 , 辄复至其处 , 捉人马射之 , 号 曰 � 杀鬼招魂 。 或缚草人埋于地 , 众射而还 ” 。 这一 风俗与契丹风俗极为相似 。 《辽史 · 礼志》“出师以死囚 , 还师以一谍者 , 植柱缚其上 , 于 所 向之方乱射之 , 矢集如嵋 , 谓之射鬼箭 ” 。 这种 “射鬼箭” 即党项人的 “杀鬼招魂 ” 。 契 丹为鲜卑种 。 此为党项源出鲜卑习俗例证之五 。 党项人中保留着以艾烧羊脚骨的占 卜方式 。《宋史 · 夏国传》� “以艾灼羊稗 胃以求兆 , 名炙勃焦 。 ”� 《宋史 · 张亢传 》� “始谋击琉璃堡 , ⋯⋯见老羌方炙羊脾占吉凶 。 ” 这种占 卜方式与契丹族十分相似 。 武硅 《燕北杂记 》� “契丹行军不择日 , 用艾和马粪于白羊琵 琶骨上炙 , 炙破便出行 , 不破即不出 。 ” 契丹为鲜卑种 。 此为党项源 出鲜卑习俗例证之六 。 麟府州在宋代是党项族聚居之地 , 北宋人上官融曾至其地亲见该地葬式 。 《友会丛 谈 》卷三 � “用增彩都包其身外 , 裹之以毡 , 椎牛设祭 , 乃条其革 , 密加缠束 , 然后择峻岭架 木高丈余 , 呼为女栅 , 迁尸于上 , 云飞升天也 。 二族于其下击鼓饮酒 , 尽 日而散 ” 。 这是党项族保存的一种较原始的丧葬习俗 , 为天葬的一种 , 这种葬式与契丹 、 室韦的葬 俗很相近 。 《隋书 · 契丹传》� “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 , 经三年之后 , 乃收其骨而焚之 ” 。 《魏书 · 室韦传 》称 � “尸则置于林树之上 ” 。 《隋书 · 室韦传 》称 � “部落共为大棚 , 人死则置尸其上 ” 。 鲜卑族原始丧葬方式文献无载 , 但契丹 、 室 韦均出于鲜卑系统 , 其原始葬俗与党项原始 葬俗相近 。 此党项源 出鲜卑之 习俗例证之七 。 从发式来看 , 党项人发式与鲜卑系统的发式相同 。 鲜卑系统的发式名称两种 , 实为 一种 , 一为 “辫发 ” 或 “索发 ” , 一为 “晃发” , 其实应是一种发式的两种称呼 , “辫发 ” 或 “索发 ” 是指其所留头发编结成辫的部分 , 但也有剃光头发之部分 , “晃发 ” 则是指其 秃发的部分 , 但也有余发结辫之部分 。 故文献中载鲜卑发式为 “凳发 ” , � 又称拓跋鲜卑 为 “索头 ”� 。 契丹 、 乌桓 、 室韦都应是这种发式 , 甚至包括以后的女真 , 都有秃发的一 部分 , 亦有结辫的一部分 , 但各族 “晃发 ” 与 “辫发” 之部位可能不尽相同 。 党项族的 � 《辽史 · 西 夏外纪 》作 “灼羊肿骨” 。 《隆平集 · 夏国传》作 “灼羊夹 面骨” 。 � 《后汉书 · 乌桓鲜卑传》。 � 《宋书 · 索孝传》。 ��� 一 发式亦是如此 。 阎立本 《西域图》载弥药人的发式是 � “ 一王皮韬小髻 , 余发垂双辫如缕 , 皮裘玄靴 , 解祝交手按膝 。 一奴皮韬 , 发余垂 独辫 , 朱裘玄靴者” 。 � 《隆平集 · 夏国传》称 � “其文人服靴笛蹼头 , 武臣金帖镂冠 , ⋯ ⋯余皆秃发 , 耳重环 ” 。 《辽史 · 西夏外纪 》载 � “其俗 , 衣白窄衫 , ⋯⋯秃发 , 耳重环” 。 一称是 “辫发” , 一称是 “秃发 ” , 其实为一种发式 , 即剃光一部分头发 , 又将所余之发 编结成辫 。 可见 , 党项人之发式与鲜卑相 同 。 此党项源出鲜卑习俗例证之八 。 要证明党项源出鲜卑 , 我认为还有一个可靠的证据 , 即着手从现存数百个党项族姓 进行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 看其鲜卑和鲜卑系统的族姓在党项族姓中所占比例究竟有多大 。 拓跋氏 � 拓跋 氏为党项族 内居于统治地位的部族 , 其族源出拓跋鲜卑 , 这一点我已 在其他文章进行了详细论证 , 此处不赘 。 � 野利 氏 � 为党项八部之一 , 也是党项大姓 。 新旧 《唐书 · 党项传 》作 “野辞氏” , 《通典》、 《太平环宇记 》作 “野律氏” , 新 、 旧 《五代史》作 “野利氏” 。 “野利” 又译作 “拽里 ” 、 “叶里 ” , 均应 为 “耶律 ” 之异译 , 为契丹之族姓 。 颇超 氏 � 为党项八部之一 , 也是党项大姓 。 金源黑号姓 氏有 “蒲察氏” , 《金史 · 景 祖纪 》、 《金 史 · 留可传》有 “蒲察部 ” , “蒲察 ” 又译作 “普察 ” 、 “仆叉 ” 、 “富察 ” , 疑为 “颇超 ” 一音之转 , 与唐括 氏同为金黑号之姓 。 米擒氏 � 为党项八部之一 。 《金史 · 百官志》有 “梅知氏” , 《辽史 · 部族志》为 “梅 只部 ” , “梅知 ” 、 “梅只 ” 、 “米擒 ” 疑为一音之转 。 折氏 � 为党项大姓之一 。 《金西萃编》卷一四七 《折克行神道碑》� 公字遵道 , 出河 西折掘姓 � 同书卷一一九 《刺史折嗣柞碑》� “大魏之后 , 宇文之别绪 ” 。 《东都事略折可 适传》� “其先与魏道武俱起之 中 , 号代北著姓 ” 。 据 《晋书 · 秃发马孤传 》载 , 折掘为鲜 卑部落 。 慕家族 � 据 《长编》卷三一二和 《宋史 · 张守约传》环州有党项慕家族 。 《宋史 · 种 世衡传》有党项羌酋慕恩 。 《西夏书事 》卷二四 、 卷三五有环州蕃官慕化 、 慕溶 。 《宋史 · 夏国传》有慕消 , 应为慕容消 。 《三朝北盟会编》下峡九三载 � “慕容消奔夏国 。 ⋯⋯ 消 , 环州人” 。 故知环州党项慕家族当出慕容鲜卑 。 独孤 氏 � 《宋史 · 夏国传 》载李继迁祖母为 “独孤氏” 。 独孤为鲜卑大姓 , 《魏书 · 官 � 《�� 源文集》卷四 《西域 图》。 � 参拙稿 《关于 西夏拓跋族源的 几个问题》, 载 《中国史研 究》 � � � � 年 � 期 。 一 ��� 氏志》称 � “独孤氏后改为刘氏” 。 姚薇元认 为 , 独孤最早出于屠各胡 。 � 西壁 氏 � 又作鲜卑氏 、 昔比地氏 , 直接用鲜卑作姓 , 可见其鲜卑之种 , 《新元史 · 太 祖纪 》有夏太传西壁讹答 。 放煌莫高窟 、 榆林窟西夏文题记中有 “西壁智海 ”� 明保定西 夏文石经幢中姓 “西壁氏” 的就有九人 。 � 梁家族 � 党项大 姓 。 《长编》卷五三 � “灵州河外贺兰山侧有大梁 、 小梁 , 部族甚 盛 ” 。 “大梁 、 小梁 ” 又译作 “大凉 、 小凉” 。 《西夏书事》卷七 � “贺兰山大 、 小凉族构兵 , 二族居贺兰山” 。 《太平环宇记》卷三六称 � “贺兰山在 �迥乐 � 县西北 , 鲜卑之类多依山 谷 为民族 ” 。 可知 , 贺兰 山之 “大梁 、 小梁 ” 应为鲜卑 , 西夏之梁太后 , 国相梁 乙通一族 应出于此 。 疑梁氏叉是鲜卑姓 “拔列兰氏” 所改 , 《魏书 · 官氏志》称 � “拔列 �兰 � 氏 后改为梁氏 ” 。 高氏 � 西夏大族 。 前期有高惟正 , 后期有高崇德 、 高大节 、 高大亨 、 高大伦 、 高逸 、 高 良惠 、 高智耀 。 � 《元史 · 高智耀传》称其 “隐居贺兰山” , 故疑其家族 出自鲜卑 。 又鲜 卑有高氏 , 《魏书 · 官 氏志》称 � “是楼氏后改为高氏” 。 路氏 � 党项大姓 。 府州党项折惟正母为路氏 , 元代西夏人沙览答里姓路 氏� 鲜卑有 路氏 , 《魏书 · 官 氏志》称 � “没路真氏后改 为路氏” 。 苏 氏 � 党项有家族 , 苏氏有苏忠礼 、 苏执礼 、 苏志纯 、 苏寅孙 、 苏尼通 、 苏守信 、 苏 吃囊 。� 鲜卑有苏 氏 。 《魏书 · 官氏志》称 � “拔略氏改为苏氏” 。 贺氏 � 党项大姓 。 前期有贺永珍 、 贺守文 、 贺九年 、 贺从颤 、 贺浪罗 、 贺惟一等 , 均 为西夏开国之前重要将领谋臣 。� 鲜卑有贺氏 , 《魏书 · 官氏志》称 � “加赖氏后改为贺氏” 。 磨卢氏 � 党项族姓 。 又译作麻奴 、 毛奴 、 貌奴 。 《宋史 · 李继周传》有 “磨卢家 ” 族 , 《宋史 · 党项传 》有 “貌奴 ” 族 。 海渤湾出土一宋残碑中有 “麻奴氏” 。 《金史 · 交聘表 》 有 夏使 “麻奴绍文 ” 。 《宋史 · 狄青传》有 “毛奴族 ” , 《宋史 · 回鹊传》称 “邀擎王子 族 ” 居贺兰山下 。 鲜卑有莫芦氏 , 《魏书 · 官氏志》称 � “莫芦氏改为芦 氏” 。 莫芦 、 磨卢 、 麻奴 、 毛奴 、 避奴 、 邀擎均为一音之转 。 失鹤 氏 � 党项族姓 。 聂历山 《西夏文字典》 中有 “线撬 ” 一姓 , 译音为 “失鹤 ” 。� 《辽 史 · 营卫志 》载遥辈氏八部中有 “室活部 ” , 室活 、 失鹤 , 同意异译 , 失鹤 为契丹早 期部族 。 吴够氏 � 党项大族 。 又译作吴怡 、 吾够 、 误移 、 乌够 、 兀啾 。 《宋史 · 党项传》有 � 姚薇元 《北朝胡胜考 · 内篇》 第二 《勋 臣八姓》。 � 王静如 《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 窟中西夏壁画》, 载 《文物》 �� � � 年 � 期 。 � 郑绍宗 、 王静如 《保定 出土明代西 夏文 石幢 》, 载 《考古学报 》 �� � � 年 � 期 。 �散 见 《长编 》、 《西 夏书事》、 《道园学古 录》及 《元史 》。 � 见 《宋会要》及 《嘉靖宁夏新志》。 �散见 《长编 》、 《宋史》、 《金 史 》及 《西 夏书事》。 � 散见 《长编》、 《宋史》。 � 聂历山 《西夏语文 学》 第一册 。 �� � 一 “吴移族 ” , 《册府元龟》卷一七有廷州党项酋 “吴怡磨五 ” � “ 《金史 · 交聘表 》有夏使 “吴够遂良” � 《宋会要 · 兵 》二七有 “吾移越布” , 黑城西夏契约有 “兀够女口口 ” , 《宋 会要 · 兵 》八有 “乌够革够 ” � 《宋南渡十将传》卷四有夏将 “误移业谋 、 误移 乙道 ” 。 鲜 卑有胡掖 氏 , 《晋书 · 秃发乌孤传》秃发寿闻之母为 “胡掖氏” 。 胡掖与吴够 , 为一音之 转 。 西夏汉文 《杂字》番姓中有 “吴够 ” 一生 。 吃罗氏 � 党项族姓 。 聂历山 《西夏文字典 》有 “奏喻 ” 一姓 , 音译为 “吃罗 ” 。 鲜卑 有吃罗氏 , 《魏书 · 官氏志》� “叱罗氏后改为罗氏” 。 《晋书 · 乞伏 国仁传 》有 “叱卢 ” 部 , “叱卢 ” 、 “吃罗” , 一音之转 , 叱卢为河西鲜卑 。 鲜卑还有 “悉罗氏” , 党项还有 “习勒 氏” , 当亦为异译 。 如罗族 � 党项部族 。 《宋史 · 真宋纪》� “丰州瓦窟 、 没剂 、 如罗 、 昧克等族以兵济河 击李继迁” 。 《宋史 · 党项传》、 《长编 》卷五五同 , 知党项有 “如 罗族 ” 。 鲜卑有 “如罗 氏 ” , 《魏书 · 官氏志》� “如罗氏后改为如氏” 。 乞当族 � 党项部族 。 《宋会要 · 丰州》载有 “乞党族首领岁移 ” , 《宋会要 · 西 凉府》 又有兰州马咸山 “乞当族 ” 。 乞党 、 乞当疑即契丹的异译 , 《文海》三 � � · 一三二条中有 “契丹” 一族姓 。 斡勒氏 � 西夏陵墓出土残碑 � �� � �� 号 中有 “斡勒玉宁 。 党项有兀罗族 、 兀罗文信 、 兀勒青口口等 。 《金史》卷一及卷六八均载有 “斡勒部 ” � 《金史》卷七一有 “兀勒部 ” , 《辽史 · 兴宗纪》有 “斡鲁” 部 。 “斡鲁” 、 “斡勒 ” 、 “兀勒 ” 、 “亢罗 ” 当译音之异 , 可知 , 斡勒为辽金属下部族 。 都罗氏 � 《宋史 · 夏国传》有都罗马尾 、 都罗重进 。 鲜卑有 “豆卢氏” 。 如 《周书》卷 十九 “都卢守 ” , 《隋书》卷三十 “豆卢勋 ” 等 。 “豆卢” 、 “都罗” 当为一音之转 。 没剂氏 � 《宋史 · 真宗纪》有党项 “没剂 ” 族 。 《松漠纪闻》有夏使 “没细好德” 。 鲜 卑有 “万侯 �音 � � � �� 氏” , 《续高僧传》卷三有万侯天鳃 。 《魏书 》有万侯普 、 万侯丑奴 , 《周书》有万侯道洛等 , 皆鲜卑人 。 没剂 、 没细 、 万侯皆一音之转 。 迈来氏 � 《金史 · 交聘表》有夏人迪来思聪 。 鲜卑有 “那卢氏” , 《北齐书 》有 “那卢 安生” , 《晋书》有 “那娄奇 ” , 《三朝北盟汇编》卷三载金人 “那懒氏” , 《金史》太祖母 “擎懒氏” 即满州之 “纳兰氏” , 迈来 、 那卢 、 那懒 、 挚懒 、 纳兰 , 当系音转 。 细封氏 � 党项八部之一即 “细封 氏” 。 《通鉴》卷八十一 “鲜卑呼草为 ‘侯汾 ’ , 遂号 为侯汾氏” 。 俊汾氏即宇文氏 。 侯汾 、 细封 , 一音之转 。 拽浪氏 � 《宋史 · 夏国传》� 有夏 臣拽浪撩黎 , 《宋史 · 真宗纪》有 “拽浪南山” 。 又 译作 “叶朗 , , 、 “异注 , , 、 “够浪 , , 、 “夜浪 , , 。 � 鲜卑有 “ 乙那氏 , , , 又作 “ 乙那娄氏 , , � 。 拽 浪 、 乙那 , 当为译音之异 。 野蒲氏 � 《元史 · 昂吉儿传》有党项人昂吉几 , 姓野蒲氏 , 又作 “也蒲 ” 。 《宋史 · 党 � 姚薇元 《北朝胡姓考》� �� � , 中华书局 �� !版 。 � 参阅拙作 《五代辽宋时期党项部落的分布》, 载 《西北 民族研究》 �� � � 年 � 期 。 � 《宋书 · 吐谷浑传》” �� � 项传》还有 “移胡族 ” 。 鲜卑有 “乙弗氏 ” , 《北史》卷十三有魏文帝文皇后 “乙弗氏 ” , 卷 二十五有 “乙弗浑 ” 。 野蒲 、 移湖 、 乙弗 , 译音之异也 。 麻骨 氏 � 《金史 · 交聘表 》有夏使麻骨德惫及麻骨进德 , 《续通志》又译作 “莽古 ” 。 女真有 “蒙古氏” , 又作 “萌古 ” 、 “忙古 ” 等 。 《金史》卷一 � 二有 “蒙古绸 ” 等 。 麻骨 、 莽古 、 蒙古 、 忙古 , 译音之异 。 把里氏 � 《新唐书 · 党项传》有 “把利族 ” , 《金史 · 交聘表 》有夏使 “芭里庆祖 ” 、 “芭里安仁 ” 、 “芭里昌祖 ” 等 。 鲜卑有 “拔列 氏” , 《魏书 · 官氏志》� “拔列 氏后改为梁 氏 ” 。 拔列 、 芭里 、 把利 , 皆一音之转 。 吃党氏 � 《辽 史 · 圣宗纪 》有党项易党部 , 《宋会要》有党项讫党族 , 鲜卑有 “渴单 氏” , 《魏书 · 官 氏志 》� “渴单 氏后改为单氏” , 又作绝单 、 可单 、 易党 、 讫党 、 渴单 、 绝 单 、 可单 , 均译音之异 。 悉利氏 � 《宋史 · 李继隆传 》有党项悉利族 , 《西夏文字典 》有党项 “如靛 �吃啾 领 �” 姓 。 鲜卑族有 “侯力氏” , 《姓纂 》卷三十一 “侯力氏改为鲍 ” 。 侯力氏又作侯力伐 , 《魏书 · 官氏志 》 “侯力伐氏后改为鲍氏” 。 悉利 、 吃够领 、 俊力 , 音近译异 。 虎通氏 � 《太平寰宇记》卷三六有灵州党项 “腌道族 ” 。 鲜卑有 “乞伏氏” , 又作乞步 氏 。 《元和郡县志》灵州有乞伏山 , 《魏书 · 官氏志》� “乞伏氏后改为扶氏 ” 。 虎道 、 乞伏 、 乞步 , 皆译音之异 。 毛羽氏 � 《宋折国公碑阴字迹 》载府州党项毛羽族 。 鲜卑有 “莫舆氏” , 《魏书 · 官氏 志》� “莫舆氏后改为舆氏” , 又作慕舆 。 毛羽 、 莫舆 、 慕舆 , 音近译异 。 拽藏氏 � 《宋史 · 李继周传 》有党项拽藏族 。 鲜卑有 “乙旗 ��� � �� 氏” , 《魏书 · 官 氏志》� “乙旗 氏后改为叔孙氏” 。 《宋书 》卷四十三有乙旗眷 。 《晋书》卷一五有乙旎音 皆鲜卑人 。 拽藏 、 乙旎 , 译音之异也 。 从上述三十余个党项姓氏与鲜卑及其族系的姓氏对音 , 可以看出 , 鲜卑族姓在党项 族姓中保存量是相当大的 , 而且还可以找出许多 。 这种对音 比较 , 是否可以成为党项源 出鲜卑的一个有力的证据呢 � 综上所证 , 我们认为 , 党项应源出鲜卑 。 党项最早很可能只是鲜卑族内的一个部落 , 随着鲜卑民族的南下和西迁 , 后定居于我国西北地 区 , 亦逐渐发展壮大 , 并象吐谷浑一 样 , 在羌人的居住地建立起了以羌人为统治基础的政权 � 由于党项族力量不断发展强大 , 遂有多个民族融入党项族内 , 使党项发展成 为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 , 而且成份极为复杂 。 由于党项的崛起同西羌的居地有密切关系 , 由于党项政权最初的统治基础亦以西羌民族 为主 , 再者 , 亦有一部分羌人也融进 了党项部落之 中 。 因此 , 党项往往容易被不明真相 的汉族史家称之为 “羌 ” 。 通过上述考证 , 我们是否可以认定 , 从党项族的原始意义而言 , 党项是鲜卑而非羌 。 �汤开建 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 � �责任编辑 豪斯 � 一 � � � 一
本文档为【党项源流新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748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4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11-26
浏览量: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