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 向 解 脱

走 向 解 脱

举报
开通vip

走 向 解 脱  走 向 解 脱   ——三乘根本戒概述   (上——在家篇)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顶礼具德大恩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皈依佛宝、皈依法宝、皈依僧宝!   为一切众生清净持戒、获得究竟解脱而发无上菩提心!   前言   根据佛陀以及历代传承祖师的言教,初学者应在守持清净戒律的基础上闻思修行,也只有扎扎实实地打好了戒律的基础之后,佛法的深广功德才能如实生起。   佛陀在小乘、大乘显宗以及无上...

走 向 解 脱
  走 向 解 脱   ——三乘根本戒概述   (上——在家篇)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顶礼具德大恩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皈依佛宝、皈依法宝、皈依僧宝!   为一切众生清净持戒、获得究竟解脱而发无上菩提心!   前言   根据佛陀以及历代传承祖师的言教,初学者应在守持清净戒律的基础上闻思修行,也只有扎扎实实地打好了戒律的基础之后,佛法的深广功德才能如实生起。   佛陀在小乘、大乘显宗以及无上密宗三乘法轮中所传的戒律不同,分别为外小乘别解脱戒、内大乘菩萨戒以及密金刚乘三昧耶戒。小乘别解脱戒主要针对众生身口的行为和语言,故称之为外;大乘菩萨为广度众生行六度万行必须发起无上菩提心,故主要针对意业之起心动念,故称之为内;而金刚乘直接依法界本性起修,故守持的戒律更为精细,又密乘潜修密行,对于根器不具足者与失坏密戒者,或未入坛城得灌顶者等不泄密,故称之为密。本书主要着眼于三种戒律的根本戒的学处,同时略释获得戒体及破戒忏悔的方法。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发了无上菩提心后,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修习,以布施无数的血肉等六度万行圆满了福慧资粮,证得无上佛果时,所宣述的第一转法轮中,在见解上抉择了人无我,在行为上则制定并强调了戒律。这行为上的戒律是释迦牟尼佛以其一切智智来观察有缘弟子进入佛门后首先所应该行持的。佛陀涅槃虽就象夕阳西下,而佛弟子在此时还能沐浴到佛陀的光明,那光明就是戒律所发出的,犹如东升月亮的皎洁光辉。释迦牟尼佛在涅槃前谆谆告诫,后世弟子应“以戒为师”,又曾再三指出,我的弟子中凡是如理如法修行的,肯定会护持清净的戒律。   在受了戒后,必须学习、明了戒律的学处,否则戒体的清净根本无从谈起,而且天天增长过失,增加修行障碍,命终堕入到地狱中,就象一辆汽车已经开动,却不知道操作方法和交通 规则 编码规则下载淘宝规则下载天猫规则下载麻将竞赛规则pdf麻将竞赛规则pdf 一样,必将处处碰壁,最终难免落个车毁人亡的下场。弥拉日巴尊者曾说过:“有人不懂戒律却说自己持戒清净,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说此类话的人只有徒受人们取笑而已。”   本书在篇幅上计划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持戒功德与破戒过患”,首先阐明持戒的利益,使大家在自相续中真正生起对戒律的恭敬心和渴求心,然后再了解破戒的过患,而生起护戒如眼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部分是“别解脱根本戒”,讲述别解脱戒的根本戒。此二部分作为 上册 三年级上册必备古诗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下载人教社三年级上册数学 pdf四年级上册口算下载三年级数学教材上册pdf ,分出家篇与在家篇,单独印行。出家篇只限于出家僧人阅读。   第三部分是“菩萨根本戒”。依据印度月官菩萨所著的《菩萨戒二十颂》等讲述菩萨根本戒。此部分限于已受菩萨戒者或对大乘菩萨行有信心的人阅读。   第四部分是密乘“三昧耶根本戒”,现在受过密乘灌顶的人日渐增多,若破密乘戒律,果报远较破前二乘戒严重。本部分介绍《大幻化网》及《时轮金刚》中的根本戒,并强调守持清净的三昧耶是密乘即身成佛的前提条件。此部分限于已受灌顶者阅读。   第五部分是“三戒圆融”,说明三乘的根本及支分戒的圆融无违,消除初学者所认为的三乘戒律有许多不同、甚至还有相违之处的疑问。   本书是在五明佛学院汉经堂的讲法记录,前二部分现已由数位汉族弟子整理成文,本人并作了一一校改,故先印行面世,愿此书能为道友们持戒增上顺缘。   堪布 益西彭措   1999年12月24日   目 录   第一部分 持戒功德与破戒过患   第一章 总说   第一节、三乘戒律的共同基础——出离心   一.出离心的重要性   二.出离心的生起方法   三.出离心生起之量   第二节.戒律是三乘佛法的基础   第三节.传法上师首需重戒   第四节.持戒清净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第五节.末法时代更应持戒   第六节.戒律与修行   第二章 守持净戒的功德   第一节.总说持戒的功德   第二节.分说持戒的功德   一.受持小乘戒的功德   二.受持大乘戒的功德   1. 菩提心为大乘佛法的不共基础   2. 守持菩萨戒的功德   三.受持密乘戒(三昧耶)的功德   1. 释词   2. 受持三昧耶的功德   3. 三昧耶与别解脱戒和菩萨戒功德的比较   4. 三昧耶与对上师的信心   第三节.出家的功德   一.出家的功德   二.显密均重视出家   第四节.出家与在家   一.在家与出家功德之比较   二.八关斋戒   三.出家前应慎重观察   第三章 破戒过患   第一节.破小乘戒的过患   第二节.破大乘戒的过患   第三节.破密乘戒的过患   第四节.三乘佛法皆应远离破戒之人   一.守小乘戒应远离破戒之人   二.守大乘戒应远离破戒之人   三.守密乘戒应远离破戒之人   第四章.三乘戒律的对治重点   第一节.小乘着重对治贪心   第二节.大乘、密乘也应对治贪心   第三节.大乘显宗着重对治嗔心   第四节.密乘着重对治痴心   第五章.希望   第一节.应以正知正念谨慎护戒   第二部分 别解脱戒   第一章、获得别解脱戒的方法   第一节、释词   第二节、分类   第三节、求别解脱戒的发心   第四节、别解脱戒的因缘   第五节、别解脱戒的体相(定义)   第六节、内道四宗关于别解脱戒体相的不同表述   第七节、戒律的主次之分   第八节、具足清净别解脱戒的衡量标准   第二章、守持别解脱戒的方法   第一节、别解脱戒的共通犯缘   第二节、四根本罪与饮酒的不共同犯缘   一、不净行学处   1、所破法(所破除的对象)   2、犯缘   二、不与取学处   1、所破法   2、犯缘   4、盗用僧物的过患   三、断人命学处(杀生戒)   1、所破法   2、犯缘   3、杀生过患   四、妄说自得上人法学处   1、所破法   2、犯缘   五、饮酒学处   1、饮酒过患   2、犯缘   3、开缘   4、饮酒是自性罪还是佛制罪   5、断除饮酒的功德   6、酒戒是五戒的基础   第三节、 八关斋戒   第三章 破戒后忏悔的方法   第一节、失去戒体的四共同因   一、舍戒   1、舍戒的基   2、舍戒的发心   3、舍戒的加行   4、舍戒的究竟   二、命终   三、生起二形,或性别反复变换三次   四、谤无因果的邪见   第二节、失去戒体的不共同因   一、失戒   二、破戒   第三节、正式忏悔的方法   第四章、希望   附:戒律背诵资料   第一部分   持戒功德与破戒过患   第一章 总说   《现观庄严论》的众多注疏中说:若有商人要做一笔生意,他会首先观察做何种买卖,用何种方法才能盈利,同时也应清楚导致亏损的可能环节及防止的方法。同理,一个欲求解脱的修行人必须守持戒律,而持戒必须知道戒律学处、持戒的广大利益、破戒的过患及防范破戒的方法。因此,就象对如意宝的利益和毒药的危害应广为宣传,能使人们对如意宝产生出欢喜、渴求之心,对毒药产生出戒慎恐惧之心一样,我们对持戒的功德和破戒的过患也应广为宣传和学习。另外,初学者只看到一两个持戒的利益和破戒的过患的教证,无法在相续中产生出很大的震动,因此,本书引用了众多经续论典中的教证,来论述破根本戒的过患以及持净戒的利益。   第一节、三乘戒律的共同基础——出离心   一、 一.出离心的重要性   佛经中指出,不管是出家僧人还是居士,受戒首先必需有出离心,而就能否生起出离心而言,得到人身要比得到天人身还要可贵、希有,因为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中,只有欲界的众生才能生起出离心,欲界又分为三恶趣、人趣与欲界六天,三恶趣中的众生或因受的苦太猛厉,或因过于愚痴,都产生不了出离心,欲界六天中的天人则因过于放逸,忙于享乐而不想发起出离心,而人类有苦有乐,故才有产生出离心、受戒的可能。但也并非所有人类都能如此,我们这个小世界中的人类分住在四大洲,北俱卢洲的人因遇不到佛法,没人引导,故又被排除在外,其余三洲的人,即使生起出离心后,也需五根具足,并且未造五无间罪、非为黄门等才能有受戒的资格。由此可见,要学佛修行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是在经过了这么多层筛选之后的幸运儿,故应深深珍惜这千载难逢的机遇。   从古至今,宗喀巴大师弘扬戒律的影响是巨大而广泛的。他在《三主要道论》中解释需发出离心的理由时说:“无出离心无息灭,希求有海乐方法,由欲有乐缚众生,故先寻求出离心。”其大意为,如无出离心,就不能息灭烦恼与痛苦,也追求不到轮回中的安乐,更不能获得究竟解脱,正是对尘世的贪著而使众生束缚在轮回中,因此追求解脱必须要发起出离心。   法王在《胜利道歌》中也述说了以出离心为基础受持净戒的功德和破戒的过患:   一切胜生定圆乐,皆从依此而生故,   破戒恶趣漂无垠,勿令自迷应取舍。   法王在《忠言心之明点》中还说:   贪著现世无法缘,享受欲乐增贪心,   利乐称誉求不得,如梦买卖故舍弃。   其大意是,贪著今生的人没有修学佛法的缘分,追求五欲享受的人只会无休止地增长他的贪心,人们多追求世间八法中的利乐称誉,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利乐称誉越被追求越加远离,导致今生后世感受无量的痛苦,所以对今生的世事有如梦中的买卖一样应予舍弃。梦中买卖本不存在,醒后哪个有理智的人还会去执著其盈亏呢?确实现在世人对华衣美食、权贵、财富、以及邪淫等不但不加以抵制,反以为是时尚潮流,大多数人趋之若骛,导致在生死轮回大海中时浮时沉,永无出期。但是我们修行人恰恰应反其道而行之,依照法王等圣者的教诲,切实认清世间法的过患,进而发起无伪的出离心,再受持净戒,闻思修行,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涅槃圣城。   有一部分人既想得到世间的圆满,又想得到出世间的解脱,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以这种发心,不要说今生,就是千年、万年,甚至上亿劫也不会有解脱的机会,因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是两个完全相违的法,凡夫妄想二者兼得是万难成功的,只有福慧具足的圣者才能实现。就象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所教示的那样:“世上难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所以要做一个真正的三宝弟子,尤其是出家弟子,一定要常常观照自己的相续,皈依心和出离心是否已经真正地产生,是否对上师三宝生起了不退的信心,戒律是否清净等等,望各位有志出离解脱的学法人对此三思。   如修学佛法的同时而不放弃贪恋世间八法,如此下去,其相续中终将产生邪见,丧失正知正见以及对佛法的信心,此时就会出现许多违缘,破根本戒也在情理之中,今生后世都会感受剧烈的痛苦,以后无法得到暇满而修学佛法,所以今生发起出离心,守持净戒极为重要,这是后世安乐之因,应祈祷上师三宝加持守持净戒、不遭受违缘。   现在我们已经得到了暇满人身,完全具足了修法的顺缘,如果不趁此机会发起出离心守持净戒,想方设法调伏自相续的烦恼分别心,等过了这一世到了中阴或后世时就根本没有机会得到解脱,已后悔莫及了。   从修法感受方面而言,依靠强烈的出离心而守持清净戒律的人,因为了知了轮回中的万法都是无常、无实,都是业障幻化所成,所以会自然断除无始以来对色声香味触这五种欲乐的贪求。华智仁波切的弟子乌金丹增仁波切(莲师化身)曾说,世间八法如云,出离心如风,以强烈的出离心受持净戒,就象狂风吹散云雾一般,能自然摧坏对世间八法的染污执著和一切修行障碍。这时他仅仅依靠持戒的功德,在内心中就已经感受到了帝释天一样的安乐,他实际上已成了世界上地位最高、声誉最广、财富最多、最为幸福的人了,他因放弃了对这一切的贪求,无勤地获得了世人终日奔波而仍不能圆满得到的东西。而且,从长远来看,帝释天远不及清净持戒的修行人,因为帝释天对轮回没有强烈的出离心,在福报享尽后还将堕入恶道中受苦,但依出离心而清净持戒的人却会进而获得出世的解脱安乐之果。这在第二部分中将作进一步的阐述。   如果没有出离心,就不可能会有自始至终都全心全意皈依三宝的决心,得不到大士和中士的皈依戒,甚至只是一种盲从的行为而已。   在家居士同样也应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对解脱生起希求心,这就象去拉萨,无论是徒步的乞丐还是乘坐飞机的富翁,都是朝向拉萨这个目标一样,否则连别解脱戒的戒体都无法获得。这样学了几年佛,其实都在稀里糊涂中度过,自然就得不到收获,而怨天尤人,抱怨上师三宝不赐给加持。而在智者看来,则恰恰是自己没有如理如法地修行,不按佛法所要求的方法去努力,甚至对上师三宝的皈依心与信心都未得坚定,这便是自己欺骗自己的结果。   寂天菩萨曾说,世间上最悲哀的莫过于自己损害自己。虽然一般人以为只有别人才会损害我,但正是因为自己生不起真正的出离心、菩提心,以及无法护持净戒之故,才从无始至今一直流转于轮回中,受尽了无量痛苦的折磨。如此看来,损害自己的难道不正是自己吗?如果能反省自己,找出缺点恶习,并勇于自我否定、自我改造,则终将因自心逐渐澄净而感受到佛陀、菩萨们大清净、大光明的智慧境界。反观现在很多修行人,没有强烈的出离心和受持清净戒律的基础,虽然看了不少书,依止了许多上师后,但在其修证方面,甚至连些许功德也没有生起,这并不是佛法没有加持力,而是因为他们尚未在佛法的道路上迈出过一步。现在已明白了教理,还不想生起出离心精进修持的人,在诸佛菩萨眼中,无疑是最可怜的人了。   二、 二.生起出离心的方法   谈到这里,我们应该了解出离心是依靠什么方法来产生的。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说:“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世欲,业果不虚轮回苦,思维能除后世欲。”如果一个修行人真正想要遣除对轮回的贪执的话,就要修三乘共同的四个加行,即暇满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痛苦,如果能经常修持这四个加行,就自然生起对轮回的强烈厌离心,进而会对解脱生起猛厉的希求心。这样就生起了出离心,也唯有如此,修法的功德才会很快显现,无明的种子以及习气都会很快清净,就好象十方诸佛都在为他一人加持一样,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这四个加行,切莫以为是无关紧要而加以搁置,否则就难以生起出离心。   以强烈的出离心来守持戒律,这是佛法的根本学处,否则,甚至连三乘佛法的相似功德都无法生起。之所以称为共同前行,是因为无论小乘、大乘显宗、密乘都共同以此作为基础,只有修好共同前行,才能修好不共加行,在修好不共加行后才能进入修持正行的阶段。所以我们一定要多伺察、多思维、多修持这个共同外前行,再加上多阅读高僧大德的传记,才能对轮回世间八法产生不退的厌离心,才能保证真正的出离心的顺利生起。   而且修加行对修大圆满都同样有极大的帮助。也许有人疑惑,这么基础的修法怎么能对这么高深了义的大圆满修法都产生帮助呢?但缘起力确实是不可思议的,而且凡如理修行过的人对此都会产生很深的体会。   此共同外前行在藏地各个教派都极为强调,如格鲁派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噶举派的《解脱庄严宝论》、萨迦派的《道果前行》、宁玛派的《龙钦心髓前行》等论典都有对共同外前行的系统论述,并有具体的修法仪轨。   三、 三.出离心生起之量   那么具体出离心生起的量是怎样的呢?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确定出离心生起之量时说:“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昼夜唯求解脱心,起时是生出离心。”也就是说,如果对轮回中的世间八法没有丝毫希求心,时时刻刻唯有追求解脱之念,这才是真正生起了出离心。   现代众生的烦恼日益深重,贪欲在迅速增长,故法王如意宝的《胜利道歌》在提及出离心生起之量时说:“于诸轮回盛世富,不起羡慕之心念”。就是说对世间八法的贪求已经淡薄,而对解脱则产生了很强的希求心。因为宗喀巴大师针对的是当时弟子的根基意乐,故要求较高,而法王则针对的是现代众生的根基,故要求较低。   第二节.戒律是三乘佛法的基础   有问:大乘弟子已了知众生与佛都无差别,因此是否不需要受持戒律?关于这一点疑问,土美仁波切在《佛子行三十七颂》已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无戒自利尚不成,欲能利他岂可能,是故无存贪有心,护持净戒佛子行。”也就是说如果自身的戒律不清净,想利益自己尚且不能,又怎能普渡众生呢?在小乘中守持的是别解脱戒,没有别解脱戒就生不起小乘修法的功德,也不可能证得小乘罗汉果,这是不容置疑的;大乘菩萨渡化众生的首要条件即是护持包括小乘大乘的净戒,若无别解脱戒的基础,不可能远离对世间八法的贪执,若无大乘的菩提心及菩萨戒的基础,殊胜的大乘修法的功德也如空中楼阁一样,无从生起;作为无上密乘的金刚弟子,首先须调伏自相续烦恼,随后才能安住于大圆满本性之中,或在出定时普渡众生,故应在别解脱戒和菩萨戒的基础上,再守护不共的三昧耶,才能如理得到加持而证悟成就。总之,从小乘乃至顶乘大圆满的修法中,护持净戒至为重要。   有些人一方面以为小乘的修法很好,但另一方面又看不起,以为太低了。但是如果修行人的相续中没有以出离心和清净的别解脱戒戒体为基础,菩萨戒及三昧耶又从何谈起呢?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有可能一步步地往上走,修学显密大乘,受持菩萨戒和三昧耶,最后才会得究竟解脱。佛曾在《菩萨戒本经》中云:“若菩萨如是见,如是说言:‘菩萨不应听声闻经法,不应受,不应学,菩萨何用声闻法为’,是名犯众多犯,是名犯染污起。”   还有人认为小乘都是发心利己的,我们已学了大乘佛法,故是否可不守小乘的戒律?这种看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小乘行人在不杀生、不偷盗、不说妄语、不邪淫,对他人不发嗔心,口中不宣他人过失、不损害他人等等守护自己三门这一点上,和大乘菩萨无任何差别,也已和佛陀没有差别。但大乘行人在小乘的基础上,发菩提心守持菩萨戒,或密宗行人守持三昧耶,自己的三门不但不损害有情,还积极饶益众生,如不杀生且放生,不偷盗且布施、不嗔恨而忍辱等,运用众多方便去断恶行善。总之,小乘戒律是大乘戒律的基础,也就是说,一位大乘戒律守持得很好的佛弟子,他的小乘戒律必然守持得更为出色。   有人这样以为,自己学的是无上大圆满,而非小乘和大乘显宗,故纵破居士根本戒和出家根本戒,也仍然可调伏自相续的烦恼,也可弘法利生,不会堕恶趣。这种观点并不如法,学密法的人破了小乘和大乘的根本戒,若不忏悔清净,不但得不到小乘和大乘的殊胜出世间果位,更不可能即生成就无上佛果。密乘的《文殊根本续》中就已明确指出:   佛说破戒人,修密不得成,   不入涅槃城,城边亦不至。   即修密破戒者,无法进入涅槃大城,相似的成就也无法得到。又说:   众生若已破戒律,彼无机会趋善趣,   不得转生至善趣,殊胜安乐亦不得,   何况佛转之密乘,彼无修成之机会。   虽然小乘行人的发心是为了自己脱离轮回而守护戒律,密乘行人则为普度一切众生而受持戒律,两者在发心上有很大差别,但外在的行为取舍仍没有差别。莲花生大师曾经说过:后世的修行人,行为要遵循小乘,应分别持守出家或在家的别解脱戒。而且藏传密宗各派的大德对小乘别解脱戒也是特别推崇,宁玛派的历代传承上师,如嘎饶多杰(喜金刚)、莲花生大师、布玛莫扎、全知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及法王如意宝等也都未曾说过修学密乘的人,失坏大小乘根本戒后还能成就,而且在示现上,这些祖师大德不但守持非常清净的三乘根本戒,甚至连小小的支分戒也不犯。   修法者人人都必需守持清净戒律,这一点和各自的能力、福报也没有关系。没有任何教证显示破戒且未忏净之人不堕恶趣。《普贤上师言教》中讲过:一切上师无上的大悲心就是摄受弟子、传法灌顶,使弟子知道取舍的学处。如果弟子破了根本戒又想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死后不堕恶趣而往生佛国净土,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因果不会错乱空耗,虽然上师三宝有大悲心,也无法改变他的命运。   总之,别解脱戒是密乘和显宗大小乘学人所应共同受持的戒律。三乘法要均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恩赐的对治烦恼的正法甘露,我们不能妄加取舍。大乘显密弟子必须同时修学小乘的法要,具备小乘的功德,而小乘修学人也最好能进而修菩提心进入大乘显宗和密宗。   第三节.传法上师首需重戒   任何一位传授佛法的上师,无论他传小乘、大乘还是密乘的法,都需要护持清净的戒律,若破了最重要的根本戒,他已不能修成三乘佛法的殊胜果位,更无法成为一名具足法相的上师。   戒律清净的比丘(尼)或沙弥(尼)才可给居士传戒,《律本事》中还云:传戒者必须为受戒者讲解戒律的学处,否则就象把利剑交给了疯子,疯子四处砍杀人命,徒增祸患一样。   对于大乘来说,守持戒律及通达戒律学处,而且有能力传授菩萨戒的人,才有资格成为显宗大乘的合格上师。在印度班智达旃陀罗阁弥(大乘唯识的主要弘扬者)所著的《菩萨戒二十颂》中云:   从彼具有胜智力,具戒上师前受之。   即弟子应在严谨持戒(具戒)、精通戒律仪轨(胜智)并有能力传戒(胜力)的具相上师前求受菩萨戒。   在无上金刚乘而言,印度大成就者菩提密所著的《密宗道次论》中提出了金刚上师的法相,最重要的几条是:具足三昧耶;通达灌顶等仪轨;通过修持上师的窍诀,已生起了修法的暖相等。   第四节.持戒清净的标准   法王如意宝在《教诲甘露明点》中说:   何为清净持戒者,佛经论典所宣说,   一切取舍守如眼,浊时虽然极难得,   小乘菩提金刚乘,各道成就之违缘,   根本堕罪与自续,常非并存为净戒。   其大义是,能做到如经论中所宣说的,守护戒律的一切学处就如同守护自己眼睛一样的人,在五浊恶世的末法时代中已是非常希有难得了,如果有人自相续中远离了小乘、大乘以及密乘的根本堕罪,那么他就已是五浊恶世之末法时代中的持戒清净的人了。对此在第二部分中将引用教证说明。   在此守持根本戒的基础上,应尽力守持三乘戒律的支分戒,如此对自己而言,能增上功德,减少过失,对他人而言,如果一个人戒律清净,别人见了,自然会生起恭敬之心,使他们种下善根,从而使佛法在世间上能长盛不衰。   第五节.末法时代更应持戒   现在已是末法时代,持戒的人与客观环境都不如当年世尊在世之时。当年的修道气氛浓郁,人的根基深厚,戒律清净,而现在修道气氛淡薄,破戒障缘大大增多,众生的根基也远不如从前,烦恼越来越炽盛,故持戒的难度越来越大。但现在如能尽力清净持戒,所获的功德也会远远超过从前正法时代。   《等持王经》云:“经恒沙数劫,无量诸佛前,供养诸幢幡,灯鬘饮食等。若于正法坏,佛教将灭时,日夜持一戒,其福胜于彼。”其义为,正法时代的人,在恒河沙数劫中,以种种上妙供品供养无量诸佛的功德固然很大,但尚不如末法时代修行人一日一夜持守一条戒的功德。   另《大乘无量寿经》也说,在娑婆世界之五浊恶世中精进修行,守持一日一夜的净戒,比在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的功德更大。   因此我们也不要因为处于末法时代而自怨自艾,而应多思维末法时代持净戒的利益,断除疑惑而努力持戒。若在这种恶劣情况下产生厌离心、出离心,而精进持戒修学,其修持的进展速度也会很快。   第六节.戒律与修行   有些人对证悟成就非常渴慕,尤其想在很快时间里能证到大圆满的境界,但对戒律这些基础法要却不感兴趣,或者认为在证悟后再来守持清净戒律也不迟,这种观念显然颠倒了因果。法王在他的《胜利道歌·天鼓妙音》中,强调了修法的前后次第,指出欲想证悟大圆满,必须先有清净的三昧耶,欲想获得大乘出世的智慧,必须先有清净的菩萨戒,同样欲想得到小乘罗汉果,必须先有清净的小乘别解脱戒,这三者又是以后后为因,前前为果。如果没有清净的戒律作保障,佛陀所传的八万四千法门一个也不会修成,这就象一位司机,无论他的技术多么娴熟,他首先考虑的必须是安全,如果他违规驾驶,终将一失足成千古恨,使前功尽弃。   在末法时代,修行人毫无疑问地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内外密违缘和障碍,那我们应对此作出怎样的回应呢?佛在《般若波罗密多摄颂》中就曾说:在外境上我们应对上师三宝生起不退信心,对六道众生生起无伪的悲心,虔诚地皈依祈祷上师三宝,从内心而言,应坚固自己的誓愿,并生起智慧。只要具足这四种条件,无论是内、外、密违缘,都会自然消退,法王如意宝也曾在教言中这样强调过。在末法时代,只要具足以上四点,修法上的违缘就象天空中的乌云,被强风卷去了一样,此修行人可圆满得到上师三宝之加持,对轮回中的众生也永远不生烦恼,不会舍弃。   《般若十万颂》和《现观庄严论》中都指出,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善知识,一种是内在的善知识。外在善知识即是三宝和三宝的总集——金刚上师,祈祷三宝和修上师瑜伽可以获得殊胜的加持,内在的善知识是以坚定的信心极快生起的证悟智慧,和很快生起大乘菩提心的主要方便大悲心这两者的双运。若具智慧,修行人就不会流转轮回,也不会产生违缘,若有悲心,就具足发菩提心的方便,就不会舍弃六道有情。这四种法要是佛所传的八万四千法门的总持,其余的闻思修都是为增上这四个修法。修行者若具足了这四法,就象一个人有了双眼和手足一样便利,可以顺利到达解脱城,进而利益天下众生。   我们是否是真正的三宝弟子,应从内心观察决定,若内心中未曾真正皈依三宝,则不是三宝弟子,不是内道的修行人,那就当然得不到三乘佛法的戒体。对于一个修行人而言,精通三藏十二部的经论当然值得赞叹,但祈祷三宝与上师瑜伽的修法则更为重要。因为这是从凡夫直到圣者菩萨在外境上主要修持的两个法门,尤其是末世刚强难调的众生更要修上师瑜伽,上师为三宝总集,易获加持,与三宝相应,在内心产生出悲心与信心的功德。   有些人去问活佛、堪布、瑜伽士,自己的修行怎样?其实,我们修行的程度之高下,只要观察自己的相续(内心),贪嗔痴是不是很重,和以前比较有没有明显减少,对上师有否不退的信心和恭敬心,对众生有没有悲心、菩提心,有没有经常说别人或金刚道友的过失,对治烦恼的力量是增强还是减弱了等等,就可以很容易知道自己的修行高下。如全是违品出现,那无论依止了成就多大的上师,得到了多高的灌顶、传承,修了多殊胜的本尊法,都不能掩盖自己修法的低劣。我们无论采取何种修法,都是以调伏烦恼为中心,若烦恼反而增上炽燃,又怎好意思认为自己的修法水平在不断提高呢?   有人惊奇于人在天空飞翔,或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四大无碍等的神迹,但要在水中畅游,鱼类也能做得到,小鸟也有能力在空中自由飞翔。而在圣者眼中,能在末法时代受持净戒才是非常希有的,这才是末法时代最大的神变。真正的神变不在外境形象上,而在于调伏内心无始时来的烦恼,获得自在。   “闭关”一词对大家很有吸引力,但应知道,在闭关前,对自己所受的戒律的学处必须了知,正知、正念必须具足,这样才不致在闭关过程中产生魔障与违缘。佛陀未开许修法伊始就可以去闭关,尤其制戒时未开许尼众可以独自在一个地方修行,因为这样肯定会遇到违缘,且易给他人造成障碍,真正有智慧想修法求解脱的女修行人,应依止真正的善知识,并在上师前猛厉祈祷,以勇猛厌离心思维轮回过患,生起强烈之出离心。   末法时代最容易使众生脱离生死的即是大圆满法门和净土法门,但应认清并一再强调的是,对于广大的中下根人来说,修持这两个法门仍必需以守持清净戒律为基础,并且不能对其余的法门产生排拒心理,甚至诽谤,若已造下这在显宗中最为严重的谤法罪业,必须精进忏悔,否则往生与成就都将与其无缘。佛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本来就是一脉相承,互相圆融的,各种教法也本属一味一体,认为是抵触、相违的人应冷静、深刻地反思自己对佛法是否有全面、正确的认识,或者带有明显的感情偏执。法王如意宝以他出世的圣者智慧,确定了弟子们以清净戒律为基础,今生精进修持大圆满法门,同时结合净土往生法门,在临终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这样依靠上师和大圆满法的加持,辅以自己对上师和大圆满日益坚固的信心,在今生就可获得希有难得的成就,不但来生在极乐世界品位很高,今生也可荷担如来家业,大弘佛法,也就类似于永明延寿禅师所谓的“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这并不只是一种美好的设想,法王的很多弟子,以其广泛的闻思智慧和内在修证的摄持而在一生中广弘佛法,圆寂后往生到西方净土,就已显示了这种修行方法的功德。尤其,宁玛派祖师莲花生大师本身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也有授记法王如意宝亦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法王不但在平时宣说极乐世界的功德,并且经常让弟子们集体发愿往生,尤其在每年金秋,还专门主持举行“极乐大法会”,使学院以外千千万万的人亦能得沐于阿弥陀佛的清凉光辉。   第二章 守持净戒的功德   第一节.总说持戒的功德   经藏侧重于定,律藏侧重于戒,论藏侧重于慧,但律藏与经藏、论藏相比,还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佛在涅槃之前,阿难尊者问佛,佛灭度后,以谁为师,在汉文的经典中讲是“以戒为师”,藏文经典中的记载更具体些:“经藏和论藏代表了教法,律藏不但代表了教法,还代表导师。”由此都可见律藏相比于经藏、论藏的重要性。因为经藏、论藏讲述的是空性、光明等的甚深教理,而律藏则直接说明身口意三门的取舍标准,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违反后获罪如何,这就象一位导师,在弟子身边直接指导、规范他的发心与行为。   《佛遗教经》中记载,佛涅槃前最后一次说法中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波罗提木叉是梵语,意即为别解脱戒。佛陀教示,佛陀已不住世的时代,只要佛弟子能守持清净的戒律,以戒为师,佛法的光辉仍能照耀世间。总之,守持清净戒律是佛陀最殷切的教诲。   佛曾经在《杂阿含经》中说过,佛法是否住世,关键就在于佛的弟子是否尊重、受持清净的戒律,在哪个地方有佛的四众弟子做羯磨,受持清净戒律,那个地方就有佛法住世,反之,佛法就会趋于衰灭。   佛在《涅槃经》中说:“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涅槃经》是显宗中最了义的经典之一,从佛的这句开示中可以看出,无论修学什么了义佛法,都必需以持戒作为基础。   在龙树菩萨的《亲友书》中有:   有如万物依大地,一切功德依于戒   意即世上的万物,无论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等都依靠于大地,同理,一切功德只有在净戒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同样藕益大师也云:“持戒如地,万物由此而生成;持戒如城,魔障藉此而远离”,即从善根而言,持净戒所获的功德如大地上的万物一样无量无边;另一方面则从遣除违缘魔障而言,有如坚固的城墙能抵抗外敌的入侵,若持净戒,则能远离一切魔障。   在藏地,智者们对佛法有如是的评价:佛法的基础为戒律,佛法的精华为般若波罗蜜多,佛法的极密精华是密宗大幻化网。此也说明佛法的基础为戒律。   以前藏地有的学法人去印度学梵文,以期翻译佛典的时候,许多智者都祈请他们多翻译戒律,因为这些智者在实际修持、领众的经验中,感觉到了戒律的重要。   清净持戒的人也会感得梵天与帝释的护持,因为经书中说梵天、帝释特别喜好忏悔罪业、积累善根、守持净戒的三宝弟子。汉地古书中的“天有好生之德”的话同样也表达了上天喜欢积德行善的人这个意思。   三十三天(忉利天)有一面很大的天鼓,在天人战胜阿修罗之时,天鼓就会自动发出声音,声音中宣说佛法中的四法印,这天鼓就是三十三天的天人们前世共同守持清净戒律而自然感得的殊胜果报。   世亲菩萨在《俱舍论》中说:“欲得生善趣,最重要的是戒律,欲得到解脱,最重要的是修行。”可见,欲望得生善趣,需要守持净戒,而修行又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础上的,这样,无论为得到世间的善趣功德,还是为得到出世的解脱功德,都必须以清净的戒律为前导。并且佛在《十地经》中、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也都阐明了这个概念。《入中论》中说:   诸异生及佛语生,自证菩提与佛子,   增上生及决定胜,其因除戒定无余。   “异生”是凡夫,“佛语生”是声闻,“自证菩提”是独觉,“佛子”是大乘菩萨,“增上生”是善趣,“决定胜”是解脱,这一切的功德都来源于守持清净的戒律。   法王如意宝1987年在朝拜圣地五台山,现见了文殊菩萨后,从智慧海中现出的《忠言心之明点》,也提到了受持清净戒律的教诲:   犹欲空中建花园,增上定胜诸圆满,   无戒无此机会故,念知谨慎调自续。   就是说,如不受持净戒,而想得到圆满的世间安乐和出世的解脱,就如同希望在空中建造一座美丽的花园一样,是不可能办到的。因此我们应恒时以正知正念,谨慎地调伏自己的相续,受持净戒。   清净持戒的人,因为抛弃了对五欲的贪求,不再与世人相争,因此时刻处在最安乐、自然的状态中,此时在世人的眼里,他已是非常高尚、可敬的人了。人们接触、了解他之后,对他的崇敬之心会油然生起,自然想去亲近他。因此,以他德业的感召,人们渐渐聚集在他的周围,他的弘法利生事业自然就兴盛起来。曾经有弟子向宗喀巴大师请教获得大福报与自在的大事业的方法,宗喀巴大师告诉他的窍诀就是“从清净持戒做起”。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德光尊者、菩提萨埵(静命菩萨)、宗喀巴大师等正是以清净的戒律为基础,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宏伟事业,现在我们的上师法王如意宝等高僧大德,也同样是基于清净的戒律,而使佛法在末法时代得以发扬光大。   根据不同众生的界根意乐等等原因,密宗和显宗在不同时代的弘扬情况(也即是教期)是不同的。密乘续典中授记,随着(显宗)末法时代的黑暗越来越重,无上大圆满的光明反而越来越增上。而显宗的经典是以佛弟子对戒律是否恭敬、重视,来确定佛法是否住世。   如果佛弟子不清净持戒,那么高僧大德也会不再住世而圆寂。如世亲菩萨,有一次他来到尼泊尔大塔旁边时,见到一个出家僧人在种地,没有如理守持清净戒律,就知道未法时代已真正到来了,清净戒律的修行人也没有了,当下便圆寂了。故学院里从法王到大管家,到讲法的堪布都在一再强调戒律,我们对此也要认真、精进地学习,把戒律深深印到自己心中。无论出家,还是在家,各位金刚道友一定要持戒清净,团结和合,依教奉行,那么我们的金刚上师不用祈请和遣除违缘也会长久住世,常转深广法轮,   佛陀在《律本事》中指出:学法的目的就是得到解脱,消除自己和众生的一切烦恼,而烦恼的来源为无明业障,它们之间又互为因果。欲消除业障,最殊胜最究竟的对治方法是出世的胜观智慧,胜观智慧主要依三摩地(定)产生,也可以说若无稳固的三摩地,就不会有真正的出世胜观智慧,而三摩地则必需建立在清净戒律的基础上,也就是戒生定、定生慧。反之若破了根本戒,则不会修得三摩地,也就失去了产生出世胜观智慧之机会了。若把佛法比作一棵大树,戒律有如大树之树根,胜观智慧有如果实,若树无根又怎会结出果实呢?因此严格持戒非常重要,对此我们应再三思维、观察,取得明确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凡有所行事之前都会做认真的观察,对于学佛这样的终生大事,更应作详细的伺察,如理如法地确定修学的步骤和方向。   上师法王如意宝规定,凡想长住五明佛学院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戒律清净;2、团结和合;3、精进闻思修行。戒律清净被放在了首位,由此也可见戒律对修行的重要性。在学院里,凡已破了三乘根本戒的,不管是活佛、堪布,还是刚入院的小喇嘛,一律摒除出僧团,乃至今后学院里的讲法、法会等都已无资格参加。在戒律清净的基础上,再要求四众弟子团结和合,凡有打架、吵闹或相互有矛盾导致互不说话,必须在当夜之前相互道歉、忏悔,消除芥蒂,否则也将被开除。在小乘戒律中,最严重的罪业莫过于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其中最严重的即是破和合僧,因为僧众不和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就无从建立。这两条已保证了学法的顺缘,在这良好戒律的基础上,再精进闻思修,佛法的功德就会迅速生起。这也是法王的根本上师托嘎如意宝当年对弟子所作出的严格规定。   不少初学者都自以为很贫穷,福报浅薄,故无法供养上师三宝。若将每天守持净戒的功德,供养上师三宝,这是任何财富都无法相比的上品供养,且是最了义的供养,佛在经续中所赞叹的上品供养就是守持净戒,如理如法地修持,忏罪积资。   第二节.分说持戒的功德   四、 一.受持小乘戒的功德   《比丘亲爱经》中云:“戒律是最殊胜的安乐,戒律是解脱之道,戒律是一切功德之基,戒律是成佛之因。”如果一个人对轮回、对世间八法还有贪恋与执著,那么他就不会得到真正的安乐,反之,对世间法产生了坚定不退的出离心,对解脱产生了向往之心而守持净戒,就会得到三宝的加持,从而生起真正殊胜圆满的安乐,故说只有戒律才是最殊胜的安乐。   又云:“清净受戒人,形色极殊妙,安住戒律中,诚信诸学处,此人一日中,积福无限量,终将获佛果。”意即受持净戒的人将获得端严的色身,且一个常常安住于戒律中、对戒律学处生起不退信心的人,在短短一日中所积累的福报也是无量无边,并且由此而终将得到无上佛果。   《声闻地论》中列出了守持别解脱戒的十种功德:   1.“没有后悔,以此为前行,可逐渐得到解脱。”   2.“临终无后悔。”因一生持戒修行,没有空耗暇满人生,以此善根将获得安乐,故无后悔,犹如病人远离病痛一般,安详地离开人世。   3.“十方名闻普扬。”无论出家在家,只要真正持戒修法,则以其恬静的神态,不与世争的超脱与令人肃然起敬的威仪,自然获得众人的生信、恭敬,与十方天神、护法的赞颂。   4.“寤寐安乐。”受持净戒,即使在梦中也不会造业,非常安乐,无恶梦。因其具足出离心,且得到了三宝的加持,有如得到无上如意宝一样   5.“睡眠时得护法神护佑。”人在睡觉时毫无自我保护的能力,以持净戒之力,可感得护法神的冥冥护佑。   6.“远离怖畏。”在中有、后世不会有堕入恶趣的怖畏,眷属(弟子们)也很调顺,不会制造违缘。   7.“怨敌非但不加损害,反而予以利益。”若受持净戒,则以前在家时的怨敌也会受其清净持戒的形象与功德的感化,加之三宝护法神的加持,而消去宿怨,转为恭敬、供养。   8.“恶性非人非但不加损害,反而予以利益。”此类例子在经典中处处可见。   9.“易得资生之具,众人恭敬。”持戒之人,办道所必需之资生之具极易获得,并普获众人恭敬。   10.“一切善愿皆得满足。”一切世出世间的善愿,如出离心、悲心、信心等都可依此圆满实现。   守持戒律必须以深信因果和发起出离心为基础,因为世俗中因果不虚,一个不信因果、没有出离心的人是不可能得到别解脱戒的戒体的,也不可能去主动严谨持戒。一般的人、居士、出家僧人、转轮圣王、上师、声闻、独觉、菩萨、佛都是从清净持戒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从数量、比喻、因缘这三个方面观察,能得到暇满难得的人身实在不易,这人身即是以往昔清净受持五戒为近取因,加以上供下施积累福报而感得的善果;居士和出家僧人更是以前曾受持相应戒律的结果;转轮圣王的福报也是从努力守持五戒,行持十善中得来的;一个合格的上师,必已在多生累劫中受持了净戒,并且今生又首先须以守持清净戒律作为弟子的表率;声闻、独觉、菩萨、佛的无量功德自然也是从戒律中产生的。   《毗奈耶经》、《花鬘论》(汉译名为《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中都赞叹了持戒的功德。《花鬘论》中说:   可赞财圆满,能生胜梵宫,   三摩地涅槃,并由于戒得。   意即守持清净戒律的人可以圆满获得圣者七财(信、戒、惭、愧、闻、舍、慧),在相续中生起梵天一样的安乐,这时三摩地(定)和涅槃就如同已在自己前面,能很容易获得。   五、 二.受持大乘戒的功德   1、 ⒈菩提心为大乘佛法的不共基础   出离心是三乘佛法的共同基础,而菩提心是大乘佛法(包含密乘)的不共同基础。阿底峡尊者云:大小乘的根本差别,在于是否发起了菩提心。由此可知发菩提心和守持菩萨戒是大乘修法的核心,是从一开始发心乃至成佛间都不能缺少的主要因素。   作为一个修学大乘显宗或密宗的人,应该观察一下自相续中有没有相似及真正的菩提心?若无则肯定不是大乘的修行者,我们知道真正发菩提心远非仅做个好人、做些好事那么简单,但相似的菩提心却是很容易生起。还应观察一下自相续,是否通晓菩萨戒的学处?得到菩萨戒体应如何去行持?有多少学处?破此戒过患有多少?若连这些基础的常识还不了知,还自以为是菩萨,有了菩提心,或自以为有清净的菩萨戒体,终是自欺欺人而已。   若自相续中无相似及真正的菩提心,而仅仅守持菩萨戒的学处是不够的,不完善的,故应在大乘善知识前,如理如法地依靠阿阇黎和仪轨的加持,再加上自己的因缘力,发起相似或真实的菩提心,而守持菩萨戒。   发菩提心守持菩萨戒的功德是无量的、不可思议的,这在大乘显密经续中都有详细的宣说。佛在《华严经》中说,发菩提心、守持菩萨戒就如同太阳一样,所发出的炽燃光芒能遣除自他黑暗的所知障;又如同清凉的月光一样,能遣除热恼的烦恼障,进而成就佛果。   《华严经》中弥勒菩萨给善财童子开示的教言中,对发菩提心持菩萨戒有一个非常精当的比喻:一个非常贫穷的盲人无依无靠,过着很凄惨的生活,一天,在他藉以谋生延命的垃圾堆中,意外地找到了一个如意宝,因为如意宝能赐予一切所需的衣食用具,以及金银财宝,因此后半辈子已完全有了依靠,其惊喜之情自然溢于言表。在此,穷人比喻无福报的凡夫,目盲表示无出世之胜观智慧,垃圾堆表示由不净之业障和烦恼所构成之身体,如意宝比喻菩提心。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将此段经文归纳成了以下偈子:   犹如目盲人,垃圾中获宝,   如是我何幸,生此菩提心。   我们前世未广积善根,故今生业障深重,无胜观的智慧而无法证悟成就,还为五毒烦恼所役使,非常可怜,然而在偶然的机会中,依止上师三宝,自己的愿力信心和上师的大悲加持相结合,就产生了相似甚至真正的菩提心,这确实是千载难逢的,对此,大家都应生起欢喜心。   关于菩提心和菩萨戒的异同,将在第三部分中阐明。   2、 ⒉守持菩萨戒的功德   《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中说:“佛告海意,若菩萨虽处诸趣,无所妄希,善护戒行,能降五蕴魔;若无我见无依止,善护戒行,能降烦恼魔;若以净戒令诸众生出离老死,自护戒行,能降死魔;令一切毁禁众生皆悉忏悔,安住圣净戒中,自护戒行,能降天魔。”无论出家在家修行人在皈依三宝之后,只要如理如法地守护身、语、意三门,守持净戒,平时经常祈祷上师三宝,一定可以逐渐降伏四魔。   佛在《月灯三昧经》中说:“若具足身戒,于一切法得无碍智;若成就口戒,得佛六十种无碍清净美妙音声;若具足意戒,得一切佛法,一切神通,不动解脱。”如果我们能谨慎守护我们的三门,即身不造杀盗淫等恶业,语不造妄语等恶业,心中不生烦恼,对众生也有悲心,恭敬心,无论身处何处、何时,功德都会增长,有如上弦月一般。这并不需要很高的见解、甚深的行持,或已是圣者,只要持戒清净,严加守护三门作业,就可得到诸佛菩萨一样如海般浩瀚的功德。   《大涅槃经》说:“戒律是一切善法的阶梯;犹如树木等依于大地,戒律是一切善法的基础;犹如入海取宝商队中的商主,戒律是一切善法的前导。”可见积累福慧二资粮、忏悔业障等诸多方便虽然殊胜,但都必须建立在戒律之上。   《入行论》第一品和第三品中讲到,在发了菩提心和守持菩萨戒之后,即使终日睡觉、懈怠,各种福德也会增长、成就,并且还以点金剂、珍宝、果树、勇士、劫末火等为喻赞叹了菩提心的功德。   佛在《梵网经》中说:   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   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   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   其大意为,只要众生发菩提心守持菩萨戒,一定会得到究竟菩提,且他们在刚得到菩萨戒时,其果位就等同于大觉的佛陀,只是有未圆满与圆满之区别,因已真正得到了与佛无二的戒体,故云其所守的是佛戒,功德不可思议。   佛在《华严经》中说,守持了菩萨戒就象打开了佛法和财富的无尽宝藏,能够遣除贫穷、违缘,直至满足其成佛的心愿。   在《戒香经》中,佛对阿难尊者说:“世有众香,唯随风所闻,不能普闻。若持佛净戒,行诸善法,如是戒香,遍闻十方,咸皆称赞,诸魔远离。”   在《瑜伽师地论》的“菩萨地·菩萨戒品”中说,守持菩萨戒,除了定获究竟的佛果之外,还可以获得五种殊胜之利益:第一、常得十方诸佛护念;第二、寿终之时住于大欢喜中,如守持清净菩萨戒者,临终时会产生大欢喜心,如一个囚犯即将被释放,病人遣除重病一样,将脱离有漏不净肉身,解脱六道轮回而往生净土;第三、受戒以后,凡所生处常与诸大菩萨为道友,为善知识,这对我们遣除修法违缘,弘法利生有极大帮助;第四、在今生中成就无量功德,圆满持戒度,如发心利众,持清净菩萨戒,并广行六度万行,今生即可得到圣位,圆满持戒度而得到二地之果位,因为在五道十地中,二地以上才圆满持戒度;第五、在后世当中,常能成就自性净戒等。   六、 三.受持密乘戒(三昧耶)的功德   3、 ⒈释词   藏文中三昧耶是“达木策”,意为“圣、烧”。“圣”意为守持三昧耶戒今生就能得到圣者们的加持、摄受,得到普贤如来的圣果;“烧”意为得到了灌顶,守持清净三昧耶戒后,所有的违缘、痛苦、魔障及相续中的业障,如同烈火烧柴草一样,都能烧尽。《金刚续》中说:“诸圣者观想降下加持,受三昧耶的人受到加持后,并如理受持,则一切违品都将烧毁、净除。”   无论祈祷金刚上师、诵咒或是修持本尊,都没有超出三昧耶戒的范畴,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三昧耶只是一个孤立的修法,正如无垢光尊者在《实相宝藏论》中指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所有的大圆满的修法都已包括在了三昧耶戒范围之内。   4、 ⒉受持三昧耶的功德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宣说了三昧耶的功德。全知麦彭仁波切是真实文殊师利在末法时代的幻化,从小就显现了无上大圆满的智慧,与其余的大成就者不同。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和很多的高僧大德如米拉日巴、萨迦班智达、宗喀巴大师、无垢光尊者以及印度的二圣六庄严等,他们显现的都是首先经过很长时间的苦行,清净业障和积累资粮,然后成就得究竟果位,故全知麦彭仁波切可谓是娑婆世界中最希奇的一个成就者。他老人家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把所有密乘续部如《金刚续》、《三昧耶布局续》等,尤其是《大幻化网根本续》的第9品和第19品中所宣说的三昧耶的功德,归纳成了七个部分:   一、为普贤王手印所印持之故,诸功德不寻自成。声闻因为还不是如来种姓,故只是如来加持手印所摄持,而不是如来手印所印持;菩萨已是如来手印所印持,但要在将来才能成佛,故还不是自成手印摄持;无上密宗中,一切诸法都安住于正觉之性,故是普贤王如来手印所印持,因此一切功德都无勤自成。   二、因受到诸世间主眷的恭敬,而具有殊胜势力。梵天、帝释等对声闻、菩萨、佛的恭敬程度次第增上,同样,对持声闻戒、菩萨戒与密乘佛戒的人,他们的恭敬程度也依次增上。一切的天众、护法、空行都象听从佛的命令一样听从守持密乘戒人的命令。   三、诸佛菩萨把清净守持三昧耶的人看作为自己的儿子、兄弟一样,故能速得他们的加持。   四、因为安住于本来大平等、大清净无取舍的境界中,故一切行为如同佛陀。虽然没有生起一刹那度化众生的分别念,但已可任运度化无边的众生。其余二戒,因为分别随学于圣者阿罗汉与菩萨,故一切行为并未如同佛陀。   五、因为证悟了一切诸法都本来为普贤刹土,因此对轮回无有畏惧。就如梦中遭遇洪水,因为已经了知了这只是一个梦,故不会恐慌,并且知道只要觉醒后,就能消除这些迷乱的显现,因此只要尽力使自己醒来即可。   另外,修密行人在一切时中,都观想上师即是普贤如来,上师的一切行为都是普贤如来的清净行为。对上师及密法产生坚定不退的清净信心,对三昧耶戒非常恭敬,真正修行无上密法的人,不须几十年的苦修,即使天天睡觉,也可于极快的时间里成就如同普贤如来一样的果位,   六、一切了义与不了义的戒律,都归属于自性之中而转成清净。   在无上大圆满中,通达密法的瑜伽士明了一切万法都是觉性的游舞幻化,故一切了义和不了义的戒律,也都归属于觉性而转成清净。   七、失坏净戒后,能自行补戒恢复。声闻弟子着重身语之执戒,故坏戒后不能恢复,如泥土做成的陶器一样,破碎后不能复原;菩萨弟子着重心业的持戒,坏戒后依靠善知识能恢复,犹如金器在损坏之后,能工巧匠能修复得更为庄严;而密乘弟子因为观一切都是觉性的游舞幻化,故能自力恢复,如凹陷的金银器,不须工匠,自行即能修复。   凡如理清净守护三昧耶的利根修行人,必能圆满获得上述七种殊胜的功德。   佛在《大幻化网续》中云,真正的如意宝不在外境,而是众生相续中的殊胜福报,如具有殊胜的福报,在其前就会显现无数如意宝,反之若无福报,纵
本文档为【走 向 解 脱】,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5901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52KB
软件:Word
页数:147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2-07
浏览量: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