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交换技术培训3

软交换技术培训3

举报
开通vip

软交换技术培训3 1 软交换组网实现与网络演进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王洪岭 2007-6-13 2 议程 软交换组网的总体要求 移动和固定网络的融合与演进 2 2007-6-13 3 软交换组网的总体要求 软交换系统架构 软交换组网结构 用户号码和地址 路由 用户认证 软交换与其他网络的互通 2007-6-13 4 软交换系统架构 软交换体系架构(国标) 3 2007-6-13 5 软交换网络设备 应用服务器: „ 应用服务器是在软交换网络中向用户提供各类增值业务 的设备,负责增值业务逻辑的执行、业务数...

软交换技术培训3
1 软交换组网实现与网络演进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王洪岭 2007-6-13 2 议程 软交换组网的总体要求 移动和固定网络的融合与演进 2 2007-6-13 3 软交换组网的总体要求 软交换系统架构 软交换组网结构 用户号码和地址 路由 用户认证 软交换与其他网络的互通 2007-6-13 4 软交换系统架构 软交换体系架构(国标) 3 2007-6-13 5 软交换网络设备 应用服务器: „ 应用服务器是在软交换网络中向用户提供各类增值业务 的设备,负责增值业务逻辑的执行、业务数据和用户数 据的访问、业务的计费和管理等,它应能够通过SIP协 议或INAP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控制软交换设备完成业务请求,通过 SIP/H.248/MGCP协议控制媒体服务器设备提供各种媒 体资源,或通过软交换控制媒体服务器。 第三方应用服务器 „ 由第三方运营,通过应用网关(如PARLAY网关)接入 到软交换网络向用户提供业务的应用服务器。 2007-6-13 6 软交换网络设备 媒体服务器: „ 媒体服务器是软交换体系中提供专用媒体资源功能的独 立设备,也是分组网络中的重要设备,提供基本和增强 业务中的媒体处理功能,包括DTMF信号的采集与解码、 信号音的产生与发送、录音通知的发送、会议、不同编 解码算法间的转换等各种资源功能以及通信功能和管理 维护功能。 应用网关 „ 向应用服务器和/或第三方服务器提供开放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 接口,以方便业务的引入,并应提供统一的业务执行平 台。软交换可以通过应用网关访问应用服务器或第三方 应用服务器。 „ 应用网关应提供应用服务器的初始接入、注册和发现等 功能,对第三方应用服务器还需要提供认证和授权功能。 4 2007-6-13 7 软交换网络设备 HSLR „ HLSR和软交换之间进行交互获得相关的信息,HLSR的 功能、以及HLSR和软交换之间的接口、HLSR和软交换 之间所交互的信息待定。 „ HLSR负责对软交换用户和软交换终端进行认证、鉴权、 密钥分发和管理,负责保存和软交换用户相关的网络位 置信息,HLSR还负责保存和用户相关的业务属性信 息,其中可以包括用户的基本业务数据和补充业务数据。 „ 在用户注册阶段,HLSR和软交换进行交互,获得软交 换用户的位置信息,并且如果需要向软交换传送进行认 证、加密所需要的信息,在呼叫阶段,软交换可能需要 访问HLSR获得和软交换用户相关的业务属性,应用服 务器也可以通过软交换向HLSR查询和用户相关的位置 信息。 2007-6-13 8 软交换网络设备 Web 服务器 „ Web服务器位于Internet网络中,向用户提供各 种Web页面,用户可以通过Web服务器所提供 的页面激活基于Web的业务,如点击拨号、点 击传真等,但Web服务器并不实现具体的业务 逻辑,Web服务器需要将用户所点击的链接相 关的信息发送给软交换中的应用服务器(或软 交换、第三方应用服务器) 5 2007-6-13 9 软交换网络设备 软交换设备 „ 软交换设备是软交换网络的核心控制设备,主 要完成呼叫控制、媒体网关接入控制、资源分 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计费等主要功 能,并可以向用户提供各种基本业务和补充业 务。 信令网关(SG) „ 跨接在No.7信令网与IP网之间的设备,负责对 No.7信令消息进行转接、翻译或终结处理,根 据应用与服务情况,信令网关可独立设置也可 与中继网关合设。 2007-6-13 10 软交换网络设备 中继网关(TG) „ 跨接在SCN网络和软交换网络之间,负责TDM 中继电路和分组网络媒体信息之间的相互转 换,此外中继网关也可以接入PRI。 接入网关(AG) „ 能够实现用户侧语音、传真信号到分组网络媒 体信息的转换,用户侧接入的用户可以是: „ - POTS接入 „ - ISDN BRI和PRI接入 „ - V5接入。 6 2007-6-13 11 软交换网络设备 SAC „ 软交换业务接入控制设备SAC可以看作是软交换网络的 边缘汇聚设备,用于接入软交换网络中的不可信任设 备,对通过不可信任设备接入到软交换网络中的用户进 行接入和业务控制,提供用户的信令流和媒体流的代理 功能,同时该设备具有安全防护、媒体管理、地址转换 (包括IP层地址转换和应用层地址转换)等功能,配合 软交换核心设备实现用户管理、业务管理、配合承载网 实现QOS管理。 „ SAC到软交换用户之间可以是二层数据网络,也可以是 三层数据网络。当SAC跨接在接入网和软交换网络之间 时,SAC可以接入IAD和SIP用户;当SAC跨接在Internet 网和软交换网络之间时,SAC只能接入SIP用户。 2007-6-13 12 软交换网络设备 NBP „ NBP跨接在软交换网络和其他运营商基于NGN的网络之 间,由于软交换网络和其他运营商基于NGN的网络特别 是其他运营商的软交换网络之间的互通方式还不确定, 所以和NBP相关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和研究。 位置服务器 „ 路由信息放置在位置服务器上,位置服务器之间可以形 成分层结构,软交换可以配置一个首选位置服务器及一 个或多个备份位置服务器,软交换向位置服务器发送地 址解析请求,地址解析在位置服务器上完成。位置服务 器之间应实现路由信息的共享和互通,同一域内的位置 服务器应该实现数据同步,未知路由应该向上层转发。 软交换和位置服务器之间应实现路由信息的获取以及互 相之间的状态检测。 7 2007-6-13 13 软交换网络设备 转接软交换 „ 转接软交换需要提供地址解析功能,即根据被 叫用户的E.164号码或SIP URI解析出下一跳软 交换所对应的IP地址,此外转接软交换还应具 备呼叫转接功能,转接软交换需要保留会话状 态,在需要的情况下可能还要产生CDR。 2007-6-13 14 软交换设备接口协议 Ia 接口(软交换和应用服务器之间的接口) „ 软交换和应用服务器之间采用SIP协议 „ 当应用服务器支持传统的PSTN智能网业务时,应用服 务器与软交换设备之间可以采用INAP协议 Ib 接口(软交换和应用网关之间的接口) „ 软交换可以通过应用网关再连接到应用服务器或第三方 应用服务器,软交换和应用网关之间采用SIP协议 Ic 接口(软交换和HLSR 之间的接口) „ 软交换和HLSR之间的接口要求待定 8 2007-6-13 15 软交换设备接口协议 Id 接口(软交换和软交换之间的接口) „ 软交换和软交换之间可以采用SIP/SIP-I或BICC协议。 „ 当软交换网络仅支持传统POTS终端用来提供传统话音 业务时,软交换之间可以采用BICC或SIP-I协议; „ 当软交换网络同时支持传统POTS终端和SIP终端时,建 议软交换之间采用SIP/SIP-I协议。 Ie 接口(软交换和媒体服务器之间的接口) „ 软交换和媒体服务器之间采用媒体控制协议,具体可采 用SIP协议、H.248协议或MGCP协议。 2007-6-13 16 软交换设备接口协议 If 接口(软交换和信令网关之间的接口) „ 软交换和信令网关之间使用信令传送协议 (SIGTRAN),在IP网上传送No.7信令的高层信令信息 (TUP/ISUP/SCCP),具体SIGTRAN协议为No.7信令 MTP第三级用户适配层(M3UA)协议。 Ig 接口(软交换和中继网关之间的接口) „ 软交换和中继媒体网关(TG)之间的接口,主要完成媒 体网关控制、资源控制和管理功能。该接口协议为 H.248或MGCP协议。 Ih 接口(软交换和接入网关之间的接口) „ 软交换和接入网关(AG)之间的接口,主要完成媒体网 关控制、资源控制和管理功能。该接口协议为H.248或 MGCP协议。 9 2007-6-13 17 软交换的横向组网结构 软交换的横向网络结构 „ 软交换承载网基于分组网络,它能够为相关业务提供一个端到端分 组传达的承载平台。区别于传统Internet,软交换承载网是一张能 够保障服务质量、具备安全性、并可运营和可管理的分组网络。 „ 软交换承载网分为骨干网和接入网,骨干网和接入网以SAC/AG 为 界,用户至SAC/AG 之间为软交换接入承载网,SAC/AG 之间为软 交换骨干承载网。 2007-6-13 18 软交换的业务平面组网 业务平面组网 „ 软交换业务应用平面包含的设备有应用服务器(AS)、第 三方应用服务器、应用网关(如PARLAY网关)。 „ 传统智能网也应作为软交换业务应用平面的一部分,用 户可以通过软交换和信令网关接入到传统智能网,继承 传统的智能网业务;,也可以由应用服务器(或第三方 应用服务器)和应用网关通过信令网关与现有智能网中 的SSP/IP(智能外设)等设备互通。 „ 另外,软交换业务应用平面独立于软交换控制平面和承 载平面,应可以做到多个网络共享,PSTN网络应该能 够通过信令网关访问软交换中的业务应用平台,从而使 PSTN用户能够享受软交换业务应用平台可提供的业务。 10 2007-6-13 19 软交换的业务平面组网 业务平面组网 „ 在软交换网络中,控制平面和业务应用平面相分离,业务平台(业 务平面的实体)的设置原则上不受软交换设置的影响,根据业务需 求,软交换可以接入到多个业务平台。 „ 根据所提供业务覆盖范围的不同,业务平台可以分等级进行设置, 如分成提供本地业务(或省级业务)的本地(或省级)业务平台和 提供全国级业务的全国级业务平台。本地(或省级)集团级业务平 台负责提供软交换覆盖范围内或省内的特色业务,全国级业务平台 负责提供提供覆盖全国的整个集团范围的特色业务。 „ 应用服务器可以分成由运营商直接运营的应用服务器和第三方负责 运营的应用服务器。由运营商直接运营的应用服务器可以直接和软 交换相连,也可以通过应用网关再和软交换进行交互。由第三方运 营的应用服务器通过应用网关和软交换进行交互。 2007-6-13 20 软交换的业务平面组网 业务平面组网 11 2007-6-13 21 软交换的控制平面组网 控制平面组网 „ 软交换控制平面可以采用两种组网结构:平面 路由结构和分级路由结构。 „ 平面路由结构相对于分级路由结构而言,相对 路由简单,建设成本低,在网络运营的初期, 可以采用; „ 到建网规模逐步提升时,建议采用分级的路由 结构。 2007-6-13 22 软交换的控制平面组网 平面组网 „ 在这种方式下,任意两个软交换之间可以通过 分组网的传送能力可直接访问,即每个软交换 都维护着全网所有软交换的路由信息和注册到 自身覆盖域内用户的位置信息,软交换之间为 逻辑网状网结构,通过一次地址解析就可以定 位到被叫软交换。 12 2007-6-13 23 软交换的控制平面组网 平面组网 2007-6-13 24 软交换的控制平面组网 分级组网 „ 软交换采用平面组网时,软交换既要负责用户 业务的处理,同时还要处理呼叫的选路,即负 责根据被叫用户的E.164号码或SIP URI解析出 被叫用户所归属软交换的IP地址,用于分组包 的传送。如果网络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网络路 由越来越多,软交换的处理能力一定,就会限 制软交换的覆盖范围或用户数,因此需要考虑 软交换控制平面的分级组网方式。 13 2007-6-13 25 软交换的控制平面组网 分级组网 „ 这种方式下,软交换分成端局软交换和转接软 交换,且完成的功能不同。 „ 端局软交换需要提供完整的业务提供功能,需 要保留呼叫状态并需要产生CDR 信息。 „ 而转接软交换只需提供地址解析功能,即根据 被叫用户的E.164 号码或SIP URI 解析出下一跳 软交换所对应的IP 地址,此外转接软交换还应 具备呼叫转接功能,转接软交换需要保留会话 状态,在需要的情况下可能还要产生CDR。 2007-6-13 26 软交换的控制平面组网 分级组网 14 2007-6-13 27 软交换的控制平面组网 分级组网软交换的设置原则 „ 分级路由结构是软交换控制平面组网的目标网络结构,采用分级路 由结构时,原则上一个省设置一对转接软交换,负责省间的呼叫接 续,各省根据业务量、用户规模、业务需求及用户类型设定一定数 量的端局软交换。 „ 转接软交换之间采用网状连接,静态配置到所有其它转接软交换 的路由信息,以及到该转接软交换所控制下的所有端局软交换的路 由信息;一个转接软交换控制下的端局软交换之间采用网状连接, 静态配置到受控转接软交换的路由,以及到该转接软交换控制下的 其它端局软交换的路由信息。 „ 对于业务量不大一些省可以合用一对转接软交换,分属不同省的端 局软交换之间的信令消息通过该转接软交换进行转接。 „ 转接软交换成对设置,采用负荷分担方式进行工作,并且转接软交 换应尽量设置在承载层骨干网的汇聚节点。 2007-6-13 28 软交换的控制平面组网 位置服务器的分级结构 „ 在这种方式下,路由信息放置在位置服务器 上,位置服务器之间形成分层结构,软交换可 以配置一个首选位置服务器及一个或多个备份 位置服务器,软交换向位置服务器发送地址解 析请求,地址解析在位置服务器上完成。位置 服务器之间应实现路由信息的共享和互通,同 一域内的位置服务器应该实现数据同步,未知 路由应该向上层转发。软交换和位置服务器之 间应实现路由信息的获取以及互相之间的状态 检测。 15 2007-6-13 29 软交换的控制平面组网 位置服务器的分级结构 2007-6-13 30 软交换的接入层组网 接入层组网 „ 接入层提供各类接入手段将用户通过各种接入 设备接入至软交换网络,并将信息转换成能在 IP网上传递的格式。主要的接入手段有:LAN接 入、xDSL接入、Cable接入、以及现有SCN网络 通过中继网关(TG)和信令网关(SG)接入到软交 换网络;接入设备包括:IAD、SIP终端、接入 网关AG、中继网关TG、信令网关SG。 16 2007-6-13 31 软交换的接入层组网 接入层组网示意 2007-6-13 32 软交换的接入层组网 接入层组网原则 „ 接入媒体网关的设置原则 „ 接入媒体网关的容量较大,一般设置在局端,对于放 置在用户侧的接入媒体网关,需要首先接入到SAC再 进入软交换网络; „ 接入媒体网关以本地网为单位进行设置,对不提供本 地业务的软交换可以不放置接入媒体网关; „ 接入媒体网关放置在局端,当软交换的承载网组建物 理专网时,接入媒体网关直接接到专网中的路由器; 当软交换的承载网采用逻辑专网组网时(即MPLS VPN),接入媒体网关直接接到VPN中的 PE节点。 17 2007-6-13 33 软交换的接入层组网 接入层组网原则 „ 中继网关的设置原则 „ 当软交换的承载网组建物理专网时,中继网关直接接 到专网中的路由器;当软交换的承载网采用逻辑专网 组网时(即MPLS VPN),中继网关直接接到VPN中的 PE节点。 „ 软交换通过中继网关和SCN网络的互通方式参见软交 换和SCN网的互通部分。 „ 根据软交换网络和SCN网络之间业务量,可以设置多 个中继网关,多个中继网关之间可采用负荷分担的原 则来分担话务。 2007-6-13 34 软交换的接入层组网 接入层组网原则 „ 信令网关的设置原则 „ 信令网关属于局端设备; „ 当软交换的承载网组建物理专网时,信令网关直接接 到专网中的路由器;当软交换的承载网采用逻辑专网 组网时(即MPLS VPN),信令网关直接接到VPN中的 PE或P节点。 „ 软交换通过信令网关和No.7信令网的互通方式参见 软交换和No.7信令网的互通部分。 „ 当信令网关采用信令转接点方式组网时,信令网关一 般成对设置。 18 2007-6-13 35 软交换的接入层组网 接入层组网原则 „ IAD设备的设置原则 „ IAD设备一般放置在用户侧; „ IAD设备上行端口为10M或100M以太网接口,通过提 供该类以太网端口的接入网络接入到SAC,然后通过 SAC接入到软交换网络; „ IAD设备以本地网为单位进行设置,对不提供本地业 务的软交换可以不放置IAD设备。 2007-6-13 36 软交换的接入层组网 接入层组网原则 „ SIP终端的设置原则 „ SIP终端处于用户侧; „ SIP终端可以通过IAD提供的以太网接口或直接利用 接入网络提供的以太网接口接入到SAC,也可以经由 Internet网络接入到SAC,然后通过SAC接入到软交 换网络; „ SIP终端以本地网为单位进行设置,对不提供本地业 务的软交换不设置软终端。 19 2007-6-13 37 软交换的接入层组网 接入层组网原则 „ SAC的设置原则 „ SAC属于局端设备,用于隔离不可信任设备和软交换网络,以 及软交换网络和Internet网络的互通; „ SAC以本地网为单位进行设置,对不提供本地业务的软交换可 以不放置SAC; „ 当软交换的承载网组建物理专网时,SAC直接接到专网中的路 由器;当软交换的承载网采用逻辑专网组网时(即MPLS VPN) ,SAC直接接到VPN中的PE节点; „ SAC是软交换网络中的重要设备,处理能力和可靠性要求高, 应具有备份功能。 „ 当SAC跨接在接入网和软交换网络之间时,为了能够向软交换 用户提供服务质量保证,需要软交换核心网和软交换接入网同 时提供服务质量保证。当软交换用户连接在不能保证服务质量 的接入网上,如连接在Internet上,如果这些用户要接入到SAC ,可以采用隧道方式或专线方式。 2007-6-13 38 软交换的用户号码和地址 用户接入软交换网络方式 „ 用户终端(指AG或IAD)不需要经过SAC而直接连接到 软交换,此时软交换网络的接入点为软交换。 „ 用户终端需要经过SAC再连接到软交换,此时软交换网 络的接入点为SAC。 当软交换网络的接入点为软交换时,用户终端需 要直接获取软交换的地址,可以采用直接配置软 交换地址的方式。 当软交换网络的接入点为SAC时,用户终端需要首 先获得SAC的IP地址。用户终端可以通过两种方式 来获得SAC的IP地址: 20 2007-6-13 39 软交换的用户号码和地址 静态配置 „ 即在用户终端静态配置SAC的IP地址或域名。由于IAD设 备通过固定的SAC接入到软交换网络中,固定用户比较 适合采用这种方式,而对于游牧用户所使用的终端,随 着用户的游牧,用户终端接入到软交换网络的位置也会 发生变化,由于SAC的覆盖范围有限,此时可能需要通 过另一个SAC接入到软交换网络,用户也就需要更改 SAC的地址信息。为了达到用户终端的零配置,此时静 态配置方式就不再合适,而应该采用动态配置的方式。 动态配置 2007-6-13 40 软交换的用户号码和地址 静态配置 „ 即在用户终端静态配置SAC的IP地址或域名。由 于IAD设备通过固定的SAC接入到软交换网络 中,固定用户比较适合采用这种方式,而对于 游牧用户所使用的终端,随着用户的游牧,用 户终端接入到软交换网络的位置也会发生变 化,由于SAC的覆盖范围有限,此时可能需要通 过另一个SAC接入到软交换网络,用户也就需要 更改SAC的地址信息。为了达到用户终端的零配 置,此时静态配置方式就不再合适,而应该采 用动态配置的方式。 21 2007-6-13 41 软交换的用户号码和地址 动态配置 „ 即在用户终端上配置用户所归属软交换的IP地址或域名 信息。当用户终端连到网络上时,用户终端通过以下步 骤动态地获得SAC的地址信息: „ 用户终端可以采用DHCP或PPP方式发送地址分配请求消 息,来请求SAC的IP地址。用户终端获得SAC的IP地址 之后就可以和软交换网络之间进行通信了。 „ 这需要在用户终端和SAC之间的网络具有相应的功能实 体来实现上述功能,即能够根据收到的请求向用户终端 回送SAC的IP地址,并且要实现上述功能,还需要对 DHCP或PPP协议进行扩展。 2007-6-13 42 软交换的用户号码和地址 软交换用户编号原则 „ 软交换网络用户的编号要充分考虑用户的使用 习惯,特别还要考虑现有电话网的用户更换成 为软交换网络的用户时拨号的习惯应保持不变。 „ 为便于软交换网路用户和普通电话用户的互 通,原则上为软交换用户分配E.164 号码。考虑 到SIP 终端用户的特殊性,对SIP 终端用户除分 配E.164 号码外还可以分配一个SIP URI。 „ 软交换网络的用户编号要充分考虑路由选取和 业务的提供的方便。 22 2007-6-13 43 软交换的用户号码和地址 网络地址的分配 „ 软交换网络包括网络侧设备和用户端侧设备,这两类设备都涉及IP 地址的分配。 „ 软交换专网独立于现有的公众数据网,因此软交换网内的所有网络 侧设备(包括软交换、中继网关、信令网关、接入网关、媒体服务 器、应用服务器、HLSR 等)的IP 地址独立于现有公众数据网的IP 地址。 „ 在具体分配IP 地址时,同一个软交换域中的软交换设备、信令网 关、媒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接入网关、中继网关、HLSR 等网 络侧设备应尽可能处于同一个子网内部。 „ 网络侧设备内部接口、网管接口、计费接口、同一个子网内的设备 间的接口,建议采用私有IPv4 地址。 „ 软交换可以采用IP 地址或域名进行标识;在软交换网络中是否引 入独立的DNS 服务器依赖于运营商自己的选择,不建议设置单独 的DNS 服务器,域名的解析内嵌软交换网络的各功能实体中。 2007-6-13 44 软交换的路由 软交换内部呼叫 23 2007-6-13 45 软交换的路由 软交换内部呼叫 „ 信令路由 „ 媒体路由 2007-6-13 46 软交换的路由 软交换用户呼叫PSTN用户 „ 近端出软交换 „ 远端出软交换 24 2007-6-13 47 软交换的路由 PSTN用户呼叫软交换用户 „ 近端入软交换 „ 远端入软交换 2007-6-13 48 软交换的用户认证 固定用户认证 „ 固定用户的认证可以通过所绑定的数据网的接 入数据线的信息而认证用户, 软交换中保存用 户所绑定的接入数据线信息,同时标识该用户 采用接入数据线认证方式。 游牧用户认证 „ 游牧用户认证指用户通过SIP 终端向软交换网络 发送用户名和密码进行认证,对应的用户名和加 密信息保存在软交换中。 25 2007-6-13 49 软交换与其他网络的互通 本地PSTN网络互通 2007-6-13 50 软交换与其他网络的互通 长途软交换与PSTN互通 26 2007-6-13 51 软交换与其他网络的互通 与智能网互通 2007-6-13 52 软交换组网实例 27 2007-6-13 53 软交换组网实例 2007-6-13 54 议程 软交换组网的总体要求 移动和固定网络的融合与演进 28 2007-6-13 55 移动和固定网络的融合与演进 固定和移动融合的需求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国际标准组织关于融合演进的标准化情况 融合网络的体系架构 业务和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 向融合网络的演进 2007-6-13 56 固定和移动融合的需求分析 多种驱动的结果 内容分发途径多样化 市场的驱动力 新的颠覆性的模式 IP化 对数据业务的热衷 投资者短期回报和风险控制 运营商需要更灵 活应对快速变化 的市场 用户期待更丰富 更简单的应用 新竞争 媒体 技术 用户 股市 29 2007-6-13 57 固定和移动融合的需求分析 9其他国家的固线运营商也在努力寻找出路。如美国的南方贝 尔则将固定语音和互联网、卫星电视、移动服务等捆绑在一起 销售。 9其他国家的固线运营商也在努力寻找出路。如美国的南方贝 尔则将固定语音和互联网、卫星电视、移动服务等捆绑在一起 销售。 意大利电信意大利电信 ¾目前世界上先进综合 运营商公司已将FMC作 为公司整体发展战略 ¾目前世界上先进综合 运营商公司已将FMC作 为公司整体发展战略 法国电信法国电信 9关注重点是融合服务。其业务品牌、门户、终端定制、业务体系、业务营销和服务、渠道均根据FMC进行统一调整。9关注重点是融合服务。其业务品牌、门户、终端定制、业务体系、业务营销和服务、渠道均根据FMC进行统一调整。 9构建以FMC为核心理念的业务体系。公司推出了新型手持 终端,向住宅用户推销无线VoIP服务。9构建以FMC为核心理念的业务体系。公司推出了新型手持终端,向住宅用户推销无线VoIP服务。 9为保持市场份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降低资费、鼓励消 费者多打电话、加快部署DSL网络、引入固定/移动融合服务 “BTFusion”等。 9为保持市场份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降低资费、鼓励消 费者多打电话、加快部署DSL网络、引入固定/移动融合服务 “BTFusion”等。 。。。。。。 英国电信英国电信 ¾运营理念——从以“业务/网络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 ¾用户接入——从网络接入转变为业务接入 ¾支撑、运维、管理系统的全面变革 ¾运营理念——从以“业务/网络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 ¾用户接入——从网络接入转变为业务接入 ¾支撑、运维、管理系统的全面变革 2007-6-13 58 固定和移动融合的需求分析 9已启动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战略,固网智能化改造将在年内完成。但FMC业 务开展相对中国电信起步稍晚,北方网通在2005年7月份时开始在北京、郑 州和抚顺三地开展“灵通无绳”试点。 9中国网通集团2006年工作会议指出,固话的转型是网通首先要面临的任务。 固话的出路在于实现固定与移动融合,网通公司正积极研究产品捆绑策略, 拟将固话、小灵通、宽带以及有关增值业务捆绑起来。2006年,网通公司将 加大“灵通无绳”业务的推广力度。 9已启动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战略,固网智能化改造将在年内完成。但FMC业 务开展相对中国电信起步稍晚,北方网通在2005年7月份时开始在北京、郑 州和抚顺三地开展“灵通无绳”试点。 9中国网通集团2006年工作会议指出,固话的转型是网通首先要面临的任务。 固话的出路在于实现固定与移动融合,网通公司正积极研究产品捆绑策略, 拟将固话、小灵通、宽带以及有关增值业务捆绑起来。2006年,网通公司将 加大“灵通无绳”业务的推广力度。 ¾目前国内固网运营商 仅在业务定价、营销阶 段方面实施FMC的整合 策略,尚无更深层次的 业务融合、终端融合及 网络融合。 ¾目前国内固网运营商 仅在业务定价、营销阶 段方面实施FMC的整合 策略,尚无更深层次的 业务融合、终端融合及 网络融合。 9态度积极。 92005年启动“转型”战略,计划2006年上半年完成固网智能化,为FMC做 好准备。加强固话与小灵通、宽带等业务捆绑经营,推进有线、无线终端 的融合,实现小灵通和固定电话两大客户群的融合。 9南方电信于2005年4月份率先在上海、惠州、佛山、温州、东莞等6城市 推行灵通无绳。06年1-7月,上海电信新增灵通无绳电话用户约20万,在 网用户达33万,分别占新增PHS用户和在网PHS用户的比例为52%、15%。 9态度积极。 92005年启动“转型”战略,计划2006年上半年完成固网智能化,为FMC做 好准备。加强固话与小灵通、宽带等业务捆绑经营,推进有线、无线终端 的融合,实现小灵通和固定电话两大客户群的融合。 9南方电信于2005年4月份率先在上海、惠州、佛山、温州、东莞等6城市 推行灵通无绳。06年1-7月,上海电信新增灵通无绳电话用户约20万,在 网用户达33万,分别占新增PHS用户和在网PHS用户的比例为52%、15%。 ¾随着3G牌照发放的日益临近,固网运营商在建设和经营3G网络时, 必然要依赖现有固定网络的优势,实现FMC,为经营3G网络占据先机。¾随着3G牌照发放的日益临近,固网运营商在建设和经营3G网络时,必然要依赖现有固定网络的优势,实现FMC,为经营3G网络占据先机。 中国电信中国电信 中国网通中国网通 融合性业务:游子归家、一号通、 灵通伴侣、灵通无绳 。 30 2007-6-13 59 融合演进的标准化情况 目前国际或地区的标准化组织如ITU-T、 TISPAN、3GPP、FMCA 等都从各个方面, 各个角度展开了FMC 的研究、发展和完善工 作。 2007-6-13 60 融合演进的标准化情况 20042004年年 20052005年年 20062006年年 20072007年年 20082008年年 20092009年年 20102010年年 Release 1 Release 2 Release 3Release 1 Release 2 Release 3 xDSLxDSL WLANWLAN FullyFully ??????TISPANTISPAN 19991999年年 20002000年年 20012001年年 20022002年年 20032003年年 20042004年年 20052005年年 RelRel 99 99 RelRel 4 4 RelRel 5 5 RelRel 6 6 RelRel 77 3GPP3GPP 20062006年年 20052005年年 20062006年年 Release 1Release 1 ITUITU--TT FGNGNFGNGN NGN GSINGN GSI FMC的研究主要 涉及NGN网络的 业务能力和网络 框架方面 TISPAN和3GPP 采用IMS作为其 下一代网络核 心,基于IMS的 固定/移动网络 业务融合已得 到认同。目前 正在制定基于 IMS的网络架构、 网络能力和网 络工作流程。 31 2007-6-13 61 融合演进的标准化情况 各标准组织对FMC的贡献 2007-6-13 62 融合演进的标准化情况 各标准组织对FMC的贡献 32 2007-6-13 63 融合网络的体系架构 融合网络的核心和接入 2007-6-13 64 融合网络的体系架构 基于IMS的融合网络 33 2007-6-13 65 融合网络的体系架构 CP SP 应用应用 计费 通信类 信息类 办公类 金融类 支撑系统支撑系统 集成开发环境 联合开发实验室 彩铃 IVR服务器 移动支付-手机银行 LBS平台 流媒体平台 IN / SCP API / 接口 开放第三方接口BSS/ O SS Interface BOSS 客服 网管 新业务验证 3G3G网络网络 业务呈现业务呈现 鉴权/认证/SSO 业务/SP管理 定购关系 用户资料管理 批价 其 它 系 统 娱乐类 统一业务引擎统一业务引擎 位置类 M2M类 MMSC SMSC JAVA平台-综合下载 … OTA服务器 GAME PoC 其它业务管理平台 内容管理 业务管理平台业务管理平台 ISMG GMLC WAP Gateway综合业务接入综合业务接入 DMDRM Network Interface DSMP 业务生成环境业务生成环境 PSTNPSTN网络网络 PHSPHS网络网络 其他网络其他网络 …… 2007-6-13 66 业务和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 集中数据库技术 „ 目前的数据库 „ 封闭、分散的模式:PSTN和智能网 „ 封闭、集中的模式:GSM/CDMA „ 问题: „ 数据的冗余存储造成的资源浪费,且存在数据不一致 的可能 „ 不同网元/网络中的用户数据封闭管理,很难共享 „ 用户数据的管理和配置复杂 „ 不利于新业务的引进,周期长且成本高 „ 不利于用户统一的业务体验 34 2007-6-13 67 业务和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 集中数据库技术 统一用户数据库 应用前端1 逻辑 应用前端2 逻辑 应用前端3 逻辑 配置 网关 网络1 网络2 网络3 统 一 数 据 统 一 网 管 统一的 数据访问 统一的 用户数据统一用户数据库 应用前端1 逻辑 应用前端2 逻辑 应用前端3 逻辑 配置 网关 网络1 网络2 网络3 统 一 数 据 统 一 网 管 统一的 数据访问 统一的 用户数据 2007-6-13 68 业务和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 集中数据库技术 „ 分层的数据库 „ 打破数据存储与应用逻辑的紧耦合关系 „ 支持多网络环境的协议可扩展性 „ 虽然IMS已被公认是未来NGN 的目标架构,可是多网 络多业务子系统共存的状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还将继 续存在。 „ 电信级解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高可用性,高性能,高可靠 性) „ 统一的数据模型 35 2007-6-13 69 业务和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 用户认证技术 „ IMS 控制层安全根据不同的接入类型考虑 „ GPRS/UMTS/WLAN: Early IMS authentication (according to 3GPP TS 33.978) „ GPRS/UMTS: IMS AKA Authentication „ GPRS/UMTS, WLAN, xDSL: HTTP digest (according to RFC 3261) 2007-6-13 70 业务和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 Early IMS authentication 36 2007-6-13 71 业务和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 用户移动性技术: „ 固定和移动网络间实时业务切换 2007-6-13 72 业务和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 用户移动性 „ VCC(Voice Call Continuity) 37 2007-6-13 73 向融合网络的演进 全业务的下一代网络——支持融合业务 2007-6-13 74 向融合网络的演进 固定网络的演进 38 2007-6-13 75 向融合网络的演进 移动网络的演进 2007-6-13 76 向融合网络的演进 数据网的演进 39 2007-6-13 77
本文档为【软交换技术培训3】,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313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9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12-10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