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

举报
开通vip

马克斯.韦伯 1/37 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 来源:管理学家 作者:刘文瑞 整理: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王江华 2008年3月于十堰 悦丰园 >> 圈外的大师.............................................................................................................................2 >> 关于报酬的两个神话的终结............................

马克斯.韦伯
1/37 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 来源:管理学家 作者:刘文瑞 整理: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王江华 2008年3月于十堰 悦丰园 >> 圈外的大师.............................................................................................................................2 >> 关于报酬的两个神话的终结...............................................................................................15 >> 马克斯·韦伯纵横谈..............................................................................................................17 >> 生活中的韦伯.......................................................................................................................23 >> 融合中的创造.......................................................................................................................26 >> 韦伯过时了吗.......................................................................................................................29 >> 韦伯大事年表.......................................................................................................................32 >> 最后的博学者.......................................................................................................................36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2/37 >> 圈外的大师 德国的亚当·斯密 读过管理学教科书的人,都不会对韦伯陌生。但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似乎 被人忽略了,就是有一些对管理学贡献巨大的大师级人物,却置身于管理圈外。 反过来,有一些本来是在管理学圈内造诣颇深的人物,最终却“移情别恋”走出了 管理学的边界。前者如社会学家韦伯,后者如由决策理论转向人工智能的西蒙。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管理学的与众不同。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是 20世纪初期德国最伟大的学者之一,按照他 自己的观点,他的学术研究范畴属于社会学,后世也公认韦伯是现代社会学奠基 人之一。其实他的学术贡献并不限于此,韦伯在学术上的贡献可以说是全方位的, 在多个学科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除了社会学以外,哲学、政治学、经济学、 法学、管理学、历史学,乃至宗教与艺术等多个领域,都有韦伯的大名。就连中 国的《史学理论》杂志,都开辟了韦伯专栏。仅仅以管理学领域而言,找不出一 本不提韦伯的管理学教科书。可以说,韦伯关于社会组织的理论及其研究方法, 已经成了管理学不可或缺的基础之一。凡是谈到管理学发展历程的地方,都把韦 伯和泰罗、法约尔并列。古典管理学时期的这三位大师各有特色。如果说,泰罗 是以新教徒的执着和认真,把企业管理导向科学;法约尔是以高瞻远瞩的睿智, 构建了管理学的宏观大厦;那么,韦伯就是哲学家式的冷峻和严密,创立了组织 理论。这三位,都无愧于管理学界的大腕称号。 韦伯年代的德国,正处于以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之中。1871 年刚刚 统一的德国,在欧洲大陆上高歌猛进,拿列宁的话来说,“1871年以后,德国实 力的加强要比英法快三四倍”(《列宁选集》第二卷 708 页)。然而,对普鲁士传 统的因袭,使德国的近代工业后面拖着一条军国主义和容克贵族的尾巴。这种情 形,正如亚当·斯密时代的英国,纺织业的迅猛兴起和对自由贸易的渴望受到重 商主义的抑制一样。斯密的理论,摧毁了阻挡英国发展的障碍—重商主义的国家 干预政策。韦伯的贡献,也正是以专业化的工具理性,打破了德国的传统经济制 度和政治控制。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美国的管理学家丹尼尔·雷恩把马克斯·韦伯 誉为德国的亚当·斯密。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3/37 但是,韦伯在生前却并不那么幸运。他的一生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而且总 会出现戏剧性的阴差阳错。他的青少年时代平淡无奇,既没有显示出早慧和睿智, 又没有学业上的勤奋和刻苦。一直到韦伯进入海德堡大学读法律时,他还同那些 浮躁浅薄的少爷学生没什么两样。据说,他们的通病就是学得少,玩得多,看书 少,喝酒多。在那些学生的胡闹中,韦伯自己也上过决斗场,还差一点用剑把脸 划开。不过,情况很快有了变化,在他服了一年兵役后,可能是受军队严格纪律 的影响,当他再次返回校园时,刻苦用功,同以前的吊儿郎当判若两人。看来, 有时候当兵也是有收益的。 经过几年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韦伯不仅拿到了博士学位,而且谋取到 了大学教职。从此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但好景不长,他同自己严厉的父亲关系 一直较僵,在海德堡,两人发生了剧烈争吵。不久他父亲暴卒,使他非常悔恨和 内疚,导致自己精神失常。有人说,如果弗洛伊德能够与韦伯碰面,绝对能有所 收获。疾病的折磨使韦伯放弃工作去度假。他到处旅游,1904年,他到了美国。 这块大陆上的生机勃勃和社会平等,使他转向了社会学。美洲的启发,孕育出了 他的名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从此,他在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到处耕耘, 法律、历史、经济、文化、社会、宗教、政治等等,似乎任何一个领域都是他的 专长,近代科学的专业分工在韦伯那里失灵了。 韦伯的成就在学术,但他本人的志向却不在学术。他一直热衷于现实政治, 从他写的大量关于德国现实的评论和文章就可以看出,他渴望从政而且充满了自 信。但政治却不待见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满怀信心参加德国民主党,并竞 选党的地方领袖,结果坚信自己能取胜的韦伯却被当地的一个无赖宵小击败。即 使在学术上,他也由不得自己。他最拿手的是社会学,但慕尼黑大学在聘任他为 经济学教授时,在聘书中明确要求他不得在大学讲授社会学课程。韦伯只能听从 这种命运安排,同时又不甘心,好在大学的自由度较大,使他能够挂羊头卖狗肉, 给学生在讲授经济学时不断夹带他的社会学思想。 虽说人们并未给马克斯·韦伯冠以管理学家的桂冠,但他的社会学研究与管 理密切相关。他提出的权威理论与官僚制组织理论,奠定了现代组织理论的基础。 不管是现代企业组织还是政府组织,不管是管理体制还是管理思想,现代管理学 深深打上了韦伯的烙印。管理离不开组织,韦伯的组织理论,构成了管理学的基 石。所以,有人把这位大师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4/37 韦伯的学术影响是在他死后形成的。他的夫人玛丽安娜坚信自己丈夫的学术 成就是非凡的,不遗余力地出版介绍韦伯的著作,但并未引起当时人们足够的重 视。真正把韦伯推到大师地位的,是社会学家帕森斯。他在德国上学时,就以韦 伯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回美国后,帕森斯不但翻译出版了韦伯的《新 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而且在自己的结构功能主义成名作《社会行动的结构》 中系统介绍了韦伯的思想。此后,韦伯在全世界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反过来, 这种“出口转内销”,又引发了德国对韦伯研究的热潮。历史在这里又开了个玩笑: 韦伯的理论致力于“祛魅”,但他自己在身后却被人加上了种种耀眼的光环。“天 才”、“学术巨匠”、“一代伟人”等等头衔数不胜数,包括给韦伯写传记的哲学家 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也认为,韦伯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学者。研究韦伯的著 作连篇累牍,甚至韦伯与弟媳爱尔莎之间的“柏拉图式”爱情也成了学术题目,可 见人们对他多么重视。 韦伯在学术上的深远影响,从科学研究方法论的讨论和发展上就可以看出。 20世纪 60年代,一些世界级的跨学科泰斗们展开了一场关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 论战,长达十年之久。其中最有名的,包括科学哲学大师卡尔·波普尔与法兰克 福学派创始人阿多诺(他曾以说出“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警句而闻名)争 论的社会科学逻辑问题,社会学大师帕森斯与马尔库塞争论的社会学“价值中立” 问题,德国社学会学会主席达伦道夫(Ralf Dahrendorf)和绍伊希(Erwin K. Scheuch)、阿多诺争论的后资本主义社会问题。这些重大争论,有的是直接来自 韦伯的命题,有的是间接受韦伯的影响。可以说,韦伯的思想在当时引起了整个 社会科学的一场风暴,而且余音一直波及到现在。 三种权威 有社会组织的地方就有统治和管理,有统治和管理就得有统治的道理,人们 服从统治的道理就构成了权威。任何一种组织,都是以某种形式的权威为基础的。 权威能消除混乱,带来秩序,实现组织目标,推进社会发展。马克斯·韦伯是对 权威进行理论剖析的第一人,他对权威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认为正当的(或称为 合法的)权威不外乎三种历史形态。即传统型权威、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韦伯认为,组织与权威的关系密切,任何一种形式的组织都以某种形式的权威作 为基础,没有权威,组织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条件,这即就是著名的权威理论。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5/37 1. 传统型权威 传统型权威是一种最古老的权威形式,来自于习俗、惯例、经验、祖训等等。 由传统权威支配的社会组织,统治者依照传统形成的组织规则来治理臣民,芸芸 众生对长官的服从来自于传统赋予长官的固有尊严。这种社会组织就是人们常说 的家长制。在家长制组织中,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并非“上司”与“下属”的 关系,而是主子与奴仆、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他们所遵从的规则,是社会传统的 习俗和惯例,而不是法律制度。传统权威的本质是“顺从”。 传统型权威支配下的社会组织有三种亚形态,即族长制、世袭官僚制与封建 制。族长制是传统权威统治的最初级形态,起源于氏族社会,但它大量存在于各 种社会形态之中,既便现代社会中也不乏这种组织形态的存在。各种家族制企业、 乡土社会组织以及初级形态的帮会等等,仍较多地拥有传统权威特征。世袭官僚 制与封建制是传统型权威的两种进化形态,是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规模扩大与 制度细化的结果,是由氏族组织向国家及其他大型组织转变时出现的更高级形 态。 2. 魅力型权威 这种权威又可称之为超人权威或神授权威,它建立在非凡人格、英雄气概、 创业奇迹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它来自于对领袖个人魅力的崇拜。所谓魅力,即一 个领袖人物的超越凡俗的品质,它可以是不同凡响的气质、人品、性格、学识、 智慧和能力,也可以是凡人不能理解的神授魔力。具有魅力权威的领袖人物,必 须拥有某种超人类甚至超自然的,也是其他人无法企及的力量或素质。超人权威 的本质是“敬仰”。 魅力型权威的核心是个人崇拜,这种组织所依赖的往往是某种信仰,而不是 强制性因素。所以,要维持个人崇拜组织的生存发展,领袖人物就必须不断地以 某种新的方式来表现出他的魅力。这就像现在体育明星、演艺明星一样,只有不 断地创造出新的奇迹,为“粉丝”提供新的刺激,才能保持崇拜者的兴奋和激情, 否则就会失去其受人崇拜的魅力。所以,这种权威是最不稳定的,也是不能持久 的。一般来讲,伴随着领袖的魅力的失去,这种个人崇拜组织就会转化为传统型 组织或法理型组织。这种转化过程,即社会学中常说的“祛魅”。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6/37 3. 法理型权威 这种权威又可称之为法定权威,是建立在相信 规章制度 食品安全规章制度下载关于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关于行政管理规章制度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范本关于公司规章制度 和行为规则的合法性 基础之上。法理型权威以规则为统治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点,只有根据法定规 则所发布的命令才具有权威,人们普遍遵守规则、信守规则,规则代表了一种大 家都遵守的普遍秩序。法律和规章有契约式的,也有强制式的,但是,法理权威 的形成依赖于法律和规章表现出来的理性。“通过协议的或强加的任何法都可能 以理性为取向,即目的合乎理性或价值合乎理性为取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并制订成章程,同时有权至少要求团体的成员必须尊重它。”正是这种从理性所 衍生出来的规则成为了法理型权威所赖以存在的基础。法理权威的本质是“理 性”。 法理型权威是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是理性追求的体现。相 对传统权威和超人权威,它最稳定且最有效率。这种权威下的组织关系是法定的, 组织的行为规则体现了理性。所以,它是现代社会最为普遍的权威类型,其他两 种权威最终会向这种权威演变。 韦伯的权威理论,从学术上理清了人类社会权威的头绪,对繁杂的权威现象 进行了类型学论证,试图揭示权威背后的本质含义。不管是赞成韦伯观点的,还 是反对韦伯观点的,在此后的学术研究中,都跳不出韦伯构建的权威体系。甚至 在有关权威的术语上,三种权威的词汇和表述都成为后人很难超越的范式。管理 离不开权威,所以,管理学研究也就离不开韦伯。很有意思的是,在管理学著作 中,对韦伯介绍的详细程度,同著作的普及程度成反比,同著作的学术深度成正 比。也就是说,对管理学研究得越深入,韦伯的重要性就会越明显。 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对人类社会权威的理论研究,在逻辑上的引申就是组织理论。雷恩在《管 理思想的演变》一书中说:“韦伯是对组织结构进行正式分析的明智的前辈。他 想设计一个有关权力和活动之间的关系的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结构蓝图。”韦 伯的著作,是其他管理学家对组织进行正式分析的重要依据。例如,亚利桑那大 学的登哈特(Robert B. Denhardt)在他的《公共组织理论》一书中,关于组织的 思想传承专辟一章,只讲三个人,就是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西格蒙德·弗 洛伊德。所有的管理学著作,都绕不开韦伯的组织理论。在这一意义上,韦伯被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7/37 誉为“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的三种权威,使组织呈现出三种不同类型。传统型权威所构成的家长制 组织,不是建立在成文规范和法定程序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人身依附式的个人 忠诚基础上,这种组织的内部关系是一种主仆关系。这种组织的统治者拥有绝对 的权力,但这种权力被惯例和习俗所限制。农业社会中的各种组织,基本上都属 于这种类型。魅力型权威所构成的个人崇拜组织,基本特征是没有程序规则,缺 乏等级和部门分工,因而没有稳固的制度基础,不可能持久。这种权威依靠“克 里斯玛”(charisma)即超凡魅力而形成,所以是一种不稳定的情感式组织,往往 产生于动荡不安的社会之中,在革命时期或转型时期常常出现。法理型权威所构 成的官僚组织(bureaucracy),建立在人们对规章体系的理性信任基础上。所谓“官 僚”,是指这种组织的成员是专门化的职业管理人员而言,并不含有一般语境中 使用“官僚”一词的贬义。为了避免误解,有些学者把韦伯所说的官僚组织,改称 科层组织。韦伯认为,在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官僚组织是对大规模社会 群体进行有效管理的基本形态。 韦伯指出,在这三种组织类型中,只有传统组织和官僚组织才有相当程度的 稳定性。个人崇拜组织与这两种组织差异极大,它可以破坏一个旧世界,而无法 建立一个新世界。因为无法保持领袖人物魅力的弥久弥新,或者领袖人物隐退去 世等等,个人崇拜组织从诞生起,衰败也就不可避免。例如宗教组织在其创立时 必须依赖于领袖的神圣光环,但要将信徒对领袖的顶礼膜拜常规化,一旦形成了 教义和规则,它就开始转变成传统组织。古代王朝的创立时期,常得益于某个具 有超凡魅力的领袖,人们信赖他那种拯救社会的神力,对乌托邦式美好世界的追 求形成对领袖的拥戴,并焕发出“打江山”的动力。而一旦转入“坐江山”,就得实 现权威的转变,把神力变成传统,制定典章制度,个人崇拜组织随之平凡化,变 成传统组织。 传统组织与官僚组织在外观上具有相似性,但两者实质有很大不同。在官僚 组织中,由制度规定组织层级、部门划分、职位设置、成员资格,能够形成非人 格化的层级节制体系和部门结构,组织成员是否胜任仅仅取决于他的能力,而不 是取决于他对组织领袖的个人忠诚和个人依赖。传统虽然也有规章体系,但它的 典章来自传统习惯,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个人关系、喜好偏爱、社会特 权的基础之上。所以,传统组织中有法律制度,但不可能有法理权威。按照韦伯 的说法,这种组织的司法是不规则的,组织运行缺乏工具理性。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8/37 官僚组织建立在法理权威之上, 它的合理性来源于三个方面:①组织的劳动 分工体系;②调节成员关系和行为的规范秩序;③对个人自利追求的激励和制裁 体制。这种组织的形式、结构和运行机制,表现为高度理性化的法律规章和制度 体系。它的理性是一种工具理性,具体表现为它仿佛一架精心设计的机器,具有 精密的结构设计,从而具有特定的功能,功能的发挥是依靠所有部件的紧密咬合 和秩序协作而完成。官僚组织充分地体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精神,它的追求是通过 稳定的、有秩序的、分工合作且运作协调的组织体制来谋求效率。所以,效率是 官僚制的核心,法治是官僚制的灵魂。韦伯认为,从纯粹技术的角度看,官僚组 织能够取得最大效率。而从工具理性角度上来说,这种组织是进行社会管理最合 理的手段。官僚组织在精确性、稳定性、严格的纪律性、可靠性等方面,比其他 组织形式都要优越。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大规模社会组织迅速成长起来,官僚组 织是人类迄今发现的管理大型组织的最好模式。相对于传统组织和个人崇拜组织 来说,官僚组织的实质,就是抛弃人治,实现法治,屏蔽情感,崇尚科学。 后来人们对韦伯所描述的官僚组织有多种概括,但最主要的内容。不外以下 几点: (1)专业化分工。分工原则本来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来的。可 以说,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大厦,基石就是劳动分工。但是,韦伯则是从社会学 意义上探讨分工问题,他把专业化和人类理性紧密联系起来。从斯密到韦伯,分 工的意义也从劳动效率发展到社会结构。韦伯的官僚组织,强调组织中根据专业 技术的分工和人类理性的关系。分工的实际意义,不仅仅在于斯密强调的提高效 率,而且在于消除等级社会的人身特权。在韦伯的分工体系中,人的差别只有技 术能力的差别,而不再是身份和社会差别。所以,组织成员的选拔,必须采用考 试方式。专业能力替代了个人效忠,权力和责任属于职位而不属于个人,这些权 力和责任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固定在组织之中。由此形成的组织,不仅可以通过分 工方式提高效率,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且能够形成新的以理性为准则的组织关系, 改变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 (2)等级制。等级制自古就有,而韦伯的官僚组织等级制与众不同。官僚 组织中的职位,按权力大小和“命令-服从”关系,形成金字塔形的等级序列。这 种等级制同以往的社会分层有着实质上的区别。以往的社会分层,如国王、贵族、 自由民等等,是按人格身份形成的。官僚组织中的等级制,则是按组织权力形成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9/37 的。这种权力摆脱了对人身的依附,其实质是专业技术和知识差异。所以,这种 等级制排除了古代和中世纪普遍存在的特权。在中世纪,家道中衰而穷困潦倒的 贵族大爷,可以在精神上傲视那些珠光宝气却俗不可耐的下层暴发户,在物质上 享有平民无法企求的各种优待。但在官僚组织中,这种依赖于社会等级形成的上 下悬隔不复存在,是制度而不是身份赋予等级权力。在韦伯的官僚制组织中,成 员有职权的高低大小之分,但却没有身份地位高低贵贱的区别,正是官僚制打破 了传统农业社会中森严的社会等级,为建立近代以来的人人平等的契约型社会创 造了先决性的条件。 (3)对法理化规则的遵从。在韦伯的理想状态中,官僚制组织的构建形成、 部门分工、职位设置、成员选拔,一直到组织的运作,每一个成员的权力和责任, 都是由法律制度(不光包括成文制度,也包括不成文制度)明确规定的。这些法 律规则由组织成员协商而达成,或者由组织上层提出,但其成员以理性思考权衡 而接受。因此,组织的一切规则都是理性的。任何组织成员,都依据这种规则而 行事,上至组织的最高领导,下到基层普通职员,无不例外。他们服从的是共同 认可的规则,而不是因人而异的举措,或者是个人的偏爱喜好。就连非常具体的 报酬问题,也应当以固定薪金制来体现规则的力量。在这里,“人治”被彻底摒弃。 但是,由于官僚组织只体现工具理性而排除了价值理性,所以,官僚组织从本质 上来说是行政的或执行的工具,而不是政治的或情感的载体,所以,技术官僚不 是法规制度的最终渊源,它必须服从于民选的政治领袖或拥有所有权的更高主人 (如股东)。这种官僚组织,实际上必须建立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上。 (4)非人格化。在韦伯眼里,官僚组织是规章的体制,而不是个人的体制。 所以,官僚制是排斥个人魅力的。组织的运行不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受个人 的感情的支配。理性化的另一种表述,就是非人格化。官僚制改变了传统社会中 的人身依附和个人忠诚,职业官僚接受上级的指挥和命令,是因为他们要服从法 律和规则,而不是服从命令者本身的人格魅力感召,或者是服从附着在他身上的 身份地位,更不是服从由传统习俗决定的社会等级。尽管韦伯自己也不讳言,这 种完全排除了情感的官僚组织,会使组织变成冷冰冰的机器,会产生人的异化。 但是,我们尚无法找到比它更好的组织模式。韦伯也承认官僚组织的缺陷,他曾 试图探讨以个人魅力来校正官僚组织的异化,但他未能完成相应的研究。 官僚制作为一种理性的和有效率的管理体制,它迎合并极大地推动了近代资 本主义的工业化进程。一方面,官僚制满足了工业大生产的生产模式和管理复杂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10/37 化的需要。其在精确性、快捷性、可预期性等方面是其他社会组织形式所无与伦 比的。另一方面,它以非人格化、制度化的特征而得到科学理性时代的文化认同。 而这些都是对传统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中普遍存在的任人唯亲、下级对上级的人身 依附、官员决策的任意性与不可预测性等弊端的纠正,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当然, 官僚组织自身的缺陷也十分明显,对于这种缺陷,韦伯曾毫不客气的指出,家长 制组织和个人崇拜组织问题更大,人们在管理社会时当然可以选择不同方式,要 么是官僚组织,要么是外行治理,别无他途。时至今日,人们对官僚组织的批评 已经非常普遍了,但仔细考察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在现实中的管理运作,还是在 书斋里的理论探索,政府也好,企业也好,我们都无法跳出韦伯的组织模型窠臼。 韦伯对组织理论的贡献,有点像如来佛给孙悟空展示出的广阔世界,管理学家们 在上面跳跃驰骋,最终却会发现自己依旧在韦伯所画的圈子里。跳出韦伯的圈子 似乎是可能的,不过还有待时日。 令人着迷而又困惑的工具理性 社会行为是韦伯社会学里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他用了很大的篇幅进行了严 密的论证。在韦伯看来,社会行为的存在总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前提,我们所能观 察到的社会行为,不外乎是由以下几种追求决定的:第一,目的合乎理性(即工 具理性)。第二,价值合乎理性。第三,情绪的尤其是感情的需要。第四,约定 俗成的习惯。韦伯把决定社会行为的这四种因素都归之于理性(即合理化)。而 这四种因素又分属于主观的和客观的。价值合乎理性与情感合乎理性,属于人们 的主观性的判断,是主观的理性;目的合乎理性与习惯合乎理性,不会因个人的 主观性因素而改变,属于客观的理性。社会行为具有理性,管理当然也要追求理 性。 相形之下,韦伯对工具理性具有明显的偏爱。这种偏爱,同资本主义大工业 的发展紧密相关。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近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对自 然和社会的认识大大深化,社会生产和经济结构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科学 改变了人的思想,技术改变了物质世界,机器改变了劳作方式。在这种社会历史 背景下,人们对科学精神的追求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感情因素和价值因素在强大 的科学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所以祛除它们也就成为了必然(这种影响甚至冲击了 中国,20世纪 20年代,在中国爆发了一场科学与玄学的论战,实际上就是在人 生观讨论中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论战,以丁文江、胡适为代表的科学派,把以 张君劢为代表的玄学派攻击得一败涂地,不过,从理论的彻底性来说,张君劢并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11/37 未认输)。 所谓“工具理性”,就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 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工具理性的核心是对效率的追 求,所以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工业现代化的道路上,追求有用性就具有了真理性。 这是一种时代的需求,韦伯的理论反映了这种需求,同时也适应了这一历史性诉 求。与韦伯同时代的“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法国管理大师法约尔,在他们的管理 学体系中,无不体现了对工具理性的追求。相形之下,在古典管理学时期的这三 位大腕中,韦伯对工具理性的研究最为透彻。 工具理性的优先地位,至今在学术界不可动摇。价值理性的实现,必须以工 具理性为前提。在政治学里,民主政治必须先有形式上的民主(如投票规则), 才能实现实质上的民主。如果连民主的形式都不具备,谈何实质?在法学中,必 须先有程序正义,才能走向实质正义,程序法先于实体法。在经济学中,必须先 有效率追求,才能为公平追求奠定基础。总体上说,只要有一种价值理性的存在, 就必须有相应的工具理性来实现这种价值的预设。没有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的实 现就是水中捞月。 但是,韦伯回避了一个问题,就是价值理性比工具理性更为本质。说到底, 工具理性是为价值理性服务的,二者是一对不可割裂的孪生姐妹。工业资本主义 发展过程中对工具理性的过度追求,在当代日益引起人们的反思。如何实现价值 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至今是学界的关注热点。争吵不休的学术论争中,韦伯 当年回避的困惑至今尚存。比如,在经济学中公平和效率的争论,在哲学中目的 和手段的争论,在文化领域中科学与人文的争论,等等。这种讨论,从多个角度 试图回答韦伯的困惑,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韦伯的贡献。 身后的是是非非 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自诞生至今,对整个西方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影响非常深 刻。20世纪 40年代以前,韦伯的影响还主要在欧洲,但自从《经济与社会》被 译成英文之后,他的理论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经过二战以后,人们发现, 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企业组织,绝大多数都同韦伯提出的官僚组织相符。可以 说,韦伯影响了西方世界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的历史进展。中国如今致力于建设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就是一种典型的官僚制(科层制)。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12/37 影响越大的理论,越容易产生来自各方的质疑。一种世界性的理论,必须经 受反复的批判和锤炼。从 20世纪 60年代起,对韦伯的批判几乎不绝于耳。但令 人惊奇的是,种种批判甚至是言辞激烈的声讨,迄今似乎还没有撼动韦伯理论的 根基。 随着官僚组织的迅猛发展,西方管理学界、社会学界甚至政治学界,都有学 者对韦伯进行反思和批评。官僚组织在实际运行中表现出的种种问题,使人们把 责难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韦伯。在许多人眼里,官僚组织已经成了机构膨胀、 效率低下、管理僵化、精英集权、否定民主的代名词。对韦伯批判最为激烈的组 织理论家沃尼·本尼斯甚至断言:“从 60年代开始算起的 50年里,人们将目睹并亲 自加入官僚制的送葬队伍”。但是,时至今日,本尼斯为官僚组织预言的大限已 到,官僚组织尚未看到生命终结的迹象。相反,也有不少人发出了“官僚制过时 了吗”的反批判。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批判反而彰显出韦伯的大师地位。不过, 批判中不少很有份量的成果,虽然没有打破韦伯范式,却使我们能够越来越清楚 地看到韦伯的局限和漏洞。韦伯并未终结历史,他的大师地位是里程碑性质的, 管理理论的大道,在韦伯之后依然会向前延伸,甚至更为宽广。 韦伯身后,对官僚组织理论的反思基本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理性与非理性关系的反思 官僚制的理性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性的异化,人的个性与感情因素,在 官僚组织中被完全排斥,人变成了庞大官僚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韦伯自身对 这种理性机器的发展前景也持悲观态度。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在一 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点。从梅奥的霍桑实验开始,研究组织中人的感情和情绪成 为管理学中的热点,不少人致力于管理中人的主体性探讨,“人本原理”的提出和 发展,在许多方面对韦伯做了补充和修正。这些理论反思和创新中,以诺贝尔奖 得主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论最具有突破性。在韦伯那里,官僚组织体现的是完全 理性。而西蒙在肯定理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使理性与非理性的 平衡变成一种可靠的现实追求。这种“有限理性”思想,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接 受,甚至在经济学中也引起了较大反响。再进一步,非理性的研究也日益成为学 术热点。这方面的研究,至今方兴未艾。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13/37 2.对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目的与手段关系的反思 理性官僚组织推崇价值中立,追求工具理性,强调形式合理与程序正义。依 据官僚组织理论设计的组织,很容易演化成用工具理性排斥价值理性,具体表现 为片面地追求程序与形式。本来,组织的规则、程序是实现组织目标与价值的手 段,但是,形式合理性的追求,却会使目的与手段倒置。当官僚组织为实现它的 目标而不断地完善工具手段时,手段日益成了管理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官僚 组织会形成规章迷宫,繁文缛节,职业官僚只会根据僵硬的规章例行公事,办事 拖拉,效率低下,违背理性设计的初衷。这一问题,韦伯当时就有所警惕,但估 计不足。20世纪 70年代,莫姆森(Wolfgang J.Mommsen)指出:“资本主义的 进一步发展不可避免地与效率更高的官僚制的兴起相联系,与以更加形式理性化 的方式组织社会各个层次的交往活动相联系。韦伯认识到,这个进程最终可能导 致出现‘新的奴役铁笼’。在这个铁笼中,各种以价值为取向的社会行为会被威力 巨大的官僚制结构所窒息,会被形式理性化的法律和制度编织的牢固网络所扼 杀。个人没有任何反抗的可能!”但是,这种反思所产生出来的改革思路和方法, 多数绕了一个大圈又回到了官僚制。许多文章在指出官僚制演化产生的种种弊端 后,所提出的方案与其说是要破除官僚制,不如说要恢复官僚制的本来面目,其 实质还是立足于工具理性,提高效率。只有少数文章和专著,如阿吉里斯的《个 人和组织》、戈尔姆比斯基的《人、管理与道德》和《组织更新》,试图以人的发 展和价值理性来打破官僚组织范式。有的学者(如登哈特)认为,戈尔姆比斯基 提出的“终极价值”和组织发展观,有可能成为超越韦伯的起点。 3.对官僚制与民主制关系的反思 官僚制强调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从上向下形成单向的命令链,即所谓的 “官僚集权”体制,这与现代的民主化管理的趋势相悖。现代民主倡导“对话”机制, 反对“独白”机制。而官僚组织运作,恰恰是“独白”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 统一指挥和行动一致,但不能实现上下之间的有效沟通,处在高层的领导不能有 效地收集有关组织本身与环境变化的信息,也不能实现下级对上级的有效监督并 防止权力的异化。在这一点上,法兰克福学派的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理性”,在 打破官僚制“独白”体制上独辟蹊径,从另一方面论证了组织的理性。哈贝马斯强 调,理性不一定就是命令与服从,通过交往协商从而达成协议才是真正的理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官僚组织与民主制度之间的断裂带。但是,交往理性在操 作意义上的实现,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14/37 总体来看,韦伯虽然是 20世纪初期的人物,但他的官僚组织理论生命力至 今尚存。在这一意义上,韦伯依然是今天的大师。只有管理学发展到出现了新的 理论范式彻底取代官僚组织理论之后,我们才可以告别韦伯,使他归宿于历史。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15/37 >> 关于报酬的两个神话的终结 提起当代西方影响最大的思想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人们更多想起 的是他作为社会学家的一面,对于他在管理领域的贡献,多提及的也只是关于组 织的三种权威类型和官僚集权理论。或许与被誉为行政管理理论之父的亨利·法 约尔一样,有着组织理论之父美誉的韦伯所提出的管理思想和主张在现代的管理 文献中实在是太平凡了,因而常被看成是极为一般的东西。这就使得他在管理方 面更多的闪光之处为世人所忽视。这里,我们从韦伯在 1904年和 1905年分两次 发表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看一看闪耀在韦伯管理思想中的动 人之处。 组织成员主要是为了金钱而工作吗? 在现代组织中,为了保证从组织成员那里取得最大量的贡献,计件工资制、 佣金制、提成制及其他衍生形式是组织中最常运用的技术手段,也被普遍认为是 极为有效的手段。这是因为从逻辑上讲,由于能够加快收获速度,组织的利益也 随着劳动效果和劳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组织只需一再提高组织成员的计 件工资率,给他们赚大钱的机会,就足以使他们有心提高自身的效率。但是,现 实中的人们常常遇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提高计件工资产生的结果,往往是在同一 时间内,完成的工作不但没有更多,反而更少了,因为组织成员对提高计件工资 做出的反应,不是增加他的工作数量而是减少他的工作时间。 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呢?韦伯以最普遍的计件工资制为例进行了分析:如果 一个人在工资率为每英亩 1马克时,每天收割量为 2.5英亩,挣到 2.5马克;当 工资率提高到每英亩 1.25马克时,他不是收割 3英亩,从而挣到 3.75马克,尽 管这是他可以轻易做到的。相反,他仅仅收割 2英亩,这样仍旧能挣到他所习惯 的 2.5马克。简单的说,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多挣钱的机会不如少劳动的机会更 有吸引力。在这里,组织成员不是提这种问题:如果我尽量多干活,一天能挣多 少钱?而是问:为了挣 2.5 马克的收入,我必须干多少活?因为我过去就挣 2.5 马克,而且足以满足我传统的需要。 因此,韦伯指出:在工作的时候至少需要有这样的一种态度,即不去时时盘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16/37 算如何以最舒适和最少劳动的方式取得惯常得到的工资。相反,组织成员必须把 劳动本身当做惟一目的、当做天职去完成。在此基础上,韦伯进一步指出:关键 在于这种态度既非天性的产物,也不是单凭高工资就能唤起的,它只能是长期热 诚教育过程的产物。 于是事实呈现在管理者面前:组织成员为了钱而工作,也为了使他们的生活 更有意义而工作,在满足了一定物质基础之后,他们更可能是为了乐趣而工作。 如果组织忽视了这一点,就必然倾向于以金钱来收买自己的成员,结果,缺少组 织价值理念等组织文化教育熏陶的成员也由此而缺乏忠诚与献身精神。 低薪一定意味着低劳动力成本吗? 现代传媒充斥着很多关于组织(特别是企业组织)通过解雇组织成员,或将 工厂迁往工资水平更低的地方,以实现减少劳动力成本的报道。这似乎已经成为 现代组织谋求竞争优势的一条金科玉律。其中的逻辑链条似乎也顺理成章:薪水 等同于劳动力成本,削减薪水将降低劳动力成本,因而低薪意味着低劳动力成本。 不过这条被奉为圭皋的说法却隐含着一个致命的错误:劳动力成本的计算既涉及 组织向其成员支付报酬的多少,还涉及组织成员产出的贡献大小。换句话说,衡 量劳动力成本既要看投入,也要算产出。 韦伯就针对当时欧洲的情况进行了比较:普通的西里西亚人,当他全力工作 时,他所收割的土地面积可能只是报酬较高的波美拉尼人收割面积的三分之二稍 强。显而易见,前者薪水低而劳动力成本高,后者则恰恰相反。有鉴于此,韦伯 批评那些认为低工资和高利润似乎是相关的人,也就是那些认为一切以工资形式 付出的东西,似乎都会使利润相应减少的人是肤浅的观察者。韦伯具体的指出: 即使从纯商业的观点来看,凡是生产某种商品需要熟练劳动,需要运用很容易损 坏的贵重机器,或者需要敏锐的注意力和首创力,低工资都是失败的。在此低工 资毫无用处,而且其后果往往与意想的相反。 因此,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劳动力成本是薪水和产出水平的统一体,如果要 降低劳动力成本,就需要同时关注这两个方面。低薪这种表面如此有效的方法, 实际效果是很有限的。低薪决不等于廉价劳动。事实上,如果我们承认除了薪水 之外,也必须考虑人员的产出水平时,那么在人员经验缺乏、效率低下的情况下, 低薪不仅不会降低劳动力成本,反而增加了劳动力成本。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17/37 >> 马克斯·韦伯纵横谈 马克斯·韦伯是一个天才式的人物,也是一个让人难以完全理解的人物。对 他的学术贡献,至今仍然众说纷纭。 韦伯之于社会学,正如牛顿之于物理学。社会学家柯塞(Lewis A. Coser)评价 说:韦伯以永不停息的斗争为代价,获得了对社会清晰透彻的认识,很少有人达 到他那样的深度。他带来的是对人类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他对社会行动中的磨难、 悲剧以及成功的冷眼关注,使他成为社会分析方面至今无人能及的大师。他的学 术领域,首先立足于对当时德国经济社会问题的经验研究,其次是扩展为对西方 社会转变的历史研究,再次是引申到对西方与非西方社会的比较研究。这种研究, 几乎体现了一种要把人类社会的所有奥秘都揭示开来的勇气,相应的研究成果, 统统被后人视为理论经典。韦伯所讨论的问题,并非抽象的理论,而是对社会转 变的因果诠释。韦伯的价值,其实不在于抽象理论的建构,而在于启发人们对社 会现实的关怀、思考与理解。 韦伯其人与韦伯其学 韦伯实际上十分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他的兴趣极其广泛,爱好音乐,又懂 一些建筑,还对股票市场有极大兴趣。他一生积极准备着参与政治,非常关怀德 国的命运,思考如何促使德国成为一个现代国家。他出于对德意志民族国家的使 命感和对历史的责任感,自称在国家利益上是“民族主义者”,而在国家政治生活 中自我期许“以政治为志业”。所以,韦伯常常在公众场所亮相,有点像我们今日 那种在媒体上开坛讲说的学者。但是,政治却不期许韦伯,他始终未能在现实政 治中显露头角,这或许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憾事。 说起韦伯的学问,人们多以社会学家看待,但这是不完整的韦伯。在韦伯的 时代,社会学尚处于草创时期。拿韦伯自己的话来说,“在海德堡,尽管已经以 社会学为出发点来考虑许多问题,但作为研究社会的科学尚未在学院体系中出 现。”社会学的前身,在日耳曼地区被称为国家学,用现在的学科分类标准来看, 包括了历史学、法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韦伯在大学里,也一直以经济学家或 历史学家身份出现,一直到 1909年海德堡学会成立时,他还是以历史学家的资 格入选的。即使以 1910年德国社会学学会的建立为标志,韦伯从事社会学研究 也仅有短短的十年。他在此前的研究,无疑带有国家学的色彩。或许,正是这种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18/37 综合性的国家学,才使韦伯能够成为横跨多个学科的社会科学大师,尤其是历史 学的积淀,使韦伯的研究成果有了一种洞穿时空的深邃。约翰·洛夫曾指出:“韦 伯的学术生涯开始于古代史研究,只是在精神崩溃后的中期才转向当代课题的研 究。”在韦伯步入学术领域的前期,他主要运用历史学的思考方法,后来,才逐 渐采用了比较社会学的分析方法。随着韦伯由历史学向社会学的转化,他开始更 深入地探讨整个人类社会的理性化问题,进而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理性化历史进 程及其变迁进行思考,最终落脚于东西方文明的比较研究。 韦伯的“专注”和“博大” 韦伯关注的研究对象,一直在不断变化,在他的论著中,研究领域由德意志 一直扩展到全世界,研究范围由经济史一直扩展到政治、宗教、社会、文化诸史。 但是,这种领域和范围的变化又包含着主题的不变化,他的不变的主题,就是人 类社会的理性。有人指出,韦伯毕生的论题,就是“何为理性”。为了解决这一问 题,韦伯重点研究了西方社会的理性化过程。在韦伯的笔下,这一历史过程的核 心就是“祛魅”。所谓“祛魅”,实际上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剥去迷罩在人类社会现 象上的神化或魔化的种种光环,也被称为“去巫”、“去昧”。后来,韦伯注意到, 理性化并不只有西方式一种形态,在中国、印度等非西方地区,同样存在理性化 形态。但是,近代西方形态的理性化在韦伯的笔下具有“独特性”。也就是说,只 有西方式的理性,才能发育出资本主义。这种“独特性”反过来又具有普遍历史的 意义,在韦伯眼里,它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方向。但在强调理性的同时, 韦伯又十分重视文化领域和精神领域的情感、信仰等因素,通过对新教伦理与西 方世界的关系分析,韦伯指出,西方理性化的动力,来自于社会理性化与人的自 由化之间的复杂张力。韦伯孜孜不倦所要追求的,就是寻求社会秩序与个性发展 之间的恰当尺度。也许,正是这种理性和情感的纠结,科学和人文的交错,历史 和现实的重叠,使韦伯的精神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韦伯的价值,不仅在于他在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都提出了具有独创性的观点, 而且在于他以理性和超然的态度分析了世界的理性化进程,除去了社会研究中的 “神性”和“魔性”,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给人们还原了一个逻辑 的和经验的社会。同时,他又在以科学冷静的方式剖析社会时,对人生的意义和 精神的追求形成了超常的理解能力与同情心理。所以,在不同的人眼里,就有了 不同的韦伯。美国有一位神学家,在读了韦伯的著作之后说,即使是神学家,也 很少有人能像韦伯那样对宗教有如此深切的理解和同情心。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19/37 贝尔斯则认为,韦伯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科学家、哲学家。而在管理学家那里, 往往强调韦伯官僚组织理论在社会管理中的价值和作用。作为欧洲文明之子,韦 伯是一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在那么多 的领域做出那么大的贡献。到西方去读书
本文档为【马克斯.韦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5973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9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7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2-17
浏览量: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