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7公输

17公输

举报
开通vip

17公输17《公输》教学案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把握文章思路: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能联系人物言行分析人物形象。 4、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助读资料 1.《墨子》及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    《墨子》是...

17公输
17《公输》教学案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把握文章思路: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能联系人物言行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人物形象。 4、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助读资料 1.《墨子》及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堵子散文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作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政,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堵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公输     公输,名盘,也作·“般”或·“班”又称鲁班,山东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现在,鲁班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其实这远远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且在其他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发明了云梯(重武器),钩钜(现在还用)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很早被人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许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教学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语(参考)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今天我们走近一位热爱和平的人,他凭借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果敢勇毅阻止了一场不义的战争,他就是墨子。  二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郢  敝舆   短褐  犀兕麋鹿   鱼鳖鼋鼍   雉兔鲋鱼  文梓      楩楠豫章   守圉  三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夫子何命焉为?  吾义固不杀人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吾请无攻宋矣  四、理清文脉,把握文意   1  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2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写板书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精读课文,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墨子止楚攻宋战略三步走。    1、 学生分角色朗读2~12段。   思考:墨子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2、分角色朗读13~16段。   思考:墨子又是如何劝阻楚王的呢? 3、分角色朗读13~16段思考:墨子最终是怎样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  四、1、人物分析 墨子: 楚王: 公输:  2、.欣赏品味墨子的劝说艺术。提问: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说理巧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怒公输盘,五个“不可谓”,义正辞严;婉劝楚王,三次夸饰楚国,在取悦对方的同时置对方于理亏的境地。(2)逻辑性强。主要表现在劝阻楚王时,巧用类比,对比,环环相扣,无懈可击。(3)先发制人,保持主动。在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中,每一次都是巧妙出击,化被动为主动,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机智善辩。墨于善于陷人于自相矛盾的境地,公输盘的“义”,楚王的“窃疾”均成了墨子制敌的法宝,以于之矛攻子之盾,公输盘与楚王一“服”一“善”,是多么的无奈和苦涩呀。      语言富于表现力.他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他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之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宋国之面积狭小、物产贫乏,感染力很强,既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又使他醒悟到攻打宋国是无意义乃至愚蠢的举动。而揭露公输盘的杀机并最后打消楚国的攻宋企图的这一段话,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于勇敢无畏、镇定自若的特点。 五、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升华 1、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2.模拟对话      假如有时空隧道,你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学生激情发育,有的夸赞墨子热爱和平,为和平不辞劳苦,奔走呼号,称其为和平的使者,应是诺贝尔和平奖的首批获得者,有的称赞其机智、勇敢;有的盛赞墨子敢于挑战强国,誓死保卫宋国。等等。      通过激发学生想象,充分感受墨子的人格魅力。 六、中考链接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 子墨子曰     (    )     ⑵ 愿借子杀之   (    )     ⑶ 吾义固不杀人 (    )   ⑷ 不可谓知类   (    ) 2.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B.不可谓知类     为与此同类 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D.于是见公输盘     胡不见我于王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夫子何命焉为?     ⑵宋何罪之有?  4.用原文回答:(4分)    ⑴墨子与公输盘一见面,就向他提出了怎样的请求?    答:                                                       ⑵墨子采取什么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让公输盘答应他的请求?    答:                                                   5.墨子抓住公输盘的哪句话进行批驳?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公输盘的虚伪性?(4分)    答:                                                       6.怎样理解墨子的五个“不可谓”中的“智”“仁”“忠”“强”“知类”?墨子用五个“不可谓”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                                           《公输》 一、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起于鲁               2、公输盘不说                3、子墨子起,再拜               4、不可谓知类           5、然胡不已乎                 6、胡不见我于王                 7、  子墨子九距之        8、  子墨子守圉有余           9、公输盘诎                      10、吾知所以距子矣      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12、方五千里                    13、舍其文轩           14、吾义固不杀人             15、夫子何命焉为                  16、请献十金           17、不可谓仁                 18、宋无长木                      二、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夫子何命焉为?           2、宋何罪之有?            3、此为何若人?                 4、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6、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7、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8、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9、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子墨子九距之。 三、阅读答题: (一)、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公输盘曰:“诺。” 1、文中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你从段中“行十日十夜”读出了哪些信息?   2、墨子见到公输盘,就提出“愿借子杀之“,而且进一步说“请献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3、墨子将欲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置于理亏境地的一个句子是什么?最能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极具欺骗性的一个句子是什么?   4、“公输盘服”,一个“服”字,表明墨子的论说有理有力,试简析文中墨子的论说技巧。 答: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接着指出攻无罪之宋是“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之举,重重否定,极有气势,批判强悍有力,使公输盘陷于自相矛盾的困境,无从辩驳。 5、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请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个人物有关的成语。 (1)与鲁班有关的成语:              (2)与墨子有关的成语:              6、本文与战争话题有关,联系现实,请拟一则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公益广告词。   (二)、子墨子见王,……“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填空: A、本文主要通过         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文中墨子连用三个对比,将楚宋两国的物产作了比较,从而类推出楚国攻宋正如楚王自己所说“                    ”。 B、文中用“九攻”“九距”点明战斗之激烈,用           、       交代激战之结果,用         点明公输盘已经技穷。(用原文回答) C、文中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 2、你认为墨子能说服楚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实际,请你谈谈如何使别人接受自己的正确意见。 答:墨子能说服楚王的主要原因:善于将道义与实力结合,并运用了类比、对比及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劝说技巧。使别人接受自己正确意见的方法:                                                3、通过外交手段避免战争的爆发的事例很多,请你略举一例。   4、 从选文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最少说两点)。   5、你能概括一下课文中所描绘的墨子、公输盘、楚王的形象吗?   6、试找出课文中运用了比喻手法的句子,并说明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三)、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各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  “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日:“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固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日:“善哉。吾请无攻宋矣。”(节选自《公输》) 1、词语理解。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①遂逐齐师            ②公问其故        ③望其旗靡              ④公输盘诎 (2)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 克己奉公       B 克敌制胜 ②例句:以牒为械         A 为民请命           B 下不为例 2、对下面句子的体味,语气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傲慢横蛮不讲理)   B.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盘有推卸责任,转移矛盾的心理)   C.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楚王的骄横自负)   D.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盘恼羞成怒,暗藏杀机) 3、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大国,难测也。                       (2)虽杀臣,不能绝也。 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渗透拓展创新】 读孟尝君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译文 世人都称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值得说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1.《读孟尝君》一文作者是________,被称为“________”之一。 2.这篇文章属于议论文中的________文,驳斥方式属于________。 3.文章批驳的传统观点是第________句,树立自己的观点是第________句。 4.选出“以”字词性不同的一项是(    ) A.士以故归之。                  B.岂足以言得士。 C.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D.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5.在作者眼里,真正的“士”指(    ) A.脱于虎豹之秦的人。            B.擅长写文章的人。 C.有本事治理国家的人。          D.有谋有略,能文能武的人。 6.“鸡鸣狗盗”这一成语出自《________》,意思是                       。 7.孟尝君是齐国贵族,以养士闻名,与魏国的                君,赵国的          君,楚国的                  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8.下面这副对联的下联有哪几位文学家? 鸟居笼中,望孔明,想张飞,无奈关羽。 鱼离水面,置半山,滚东坡,如何陆游? 答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此文立意新颖,发人深思,被誉为驳论文中的“千秋绝调”。同学们不妨根据以下题目,加强议论文写作训练,尤其注意立意新颖。 ①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②愚公精神之我见 ③小议“开卷有益” 六、拓展练习               唐太宗论弓矢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璃日:“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日‘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日:‘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③弓工:造弓的工匠。④邪:不正。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更,轮流。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注释 皇上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朕小时侯喜好弓箭,拥有好弓十几把,自己觉得没有比这些再好的了,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朕就问他原因.他说: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射出的箭也不会直.”朕才想到熟悉的却东西也不能达到分辨出好坏.朕靠着弓骑平定四方统一全国,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更何况天下大事了,哪能够全都知道?”于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住在在中书省,多次召见,问他们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朕少好弓矢         (     )  (2)皆非良材    (      )     (3)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  (4)数延见      (      )     2.选出与“问以民间疾苦”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塞忠谏之路也     C.皆以美于徐公          D.咨臣以当世之事     3.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答案:1. (1)喜爱、爱好  (2)全、都    (3)从前    (4)屡次、多次2.D 3.唐太宗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善于治理国家,善于自省,善于纳谏的君主。 17《公输》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四  理清文脉,把握文意1明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2以“见”字一线穿珠。 墨子见公输盘→墨子见楚王→墨子见公输盘  (1~12)    (13~16)    (17~22)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第二课时 二 1   明确: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圈套,请求公输盘替他杀人,借此激怒公输盘,引出公输盘冠冕堂皇的理由“吾义固不杀人”。接着,墨子就抓住公输盘这句话大做文章。“宋何罪之有”一句,轻描淡写而又咄咄逼人,立刻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然后,墨子用“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从各个方面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有口难辩。“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2、明确:墨子采取了和对付公输盘相同的策略,先引他入彀,然后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他先用一个假设,以富人盗窃穷人为喻,问楚王“此为何若人”,使楚王承认并说出此人“必为有窃疾矣”。既然承认这种人“有窃疾”,那么楚以富有之国而攻伐贫穷之宋,正“与此同类”。在墨子强有力的论据面前,楚王理屈词穷,不得不诺诺称是。3  明确:墨子明白仅靠道义是无法真正战胜强大而顽固的敌人的。墨子与公输盘演练攻守战术,公输盘九攻,墨子九距,公输盘攻械尽,子墨子守有余,公输盘起杀心,子墨子预守备。“虽杀臣,不能绝也”,镇定沉着的子墨子扑灭了楚王与公输盘的嚣张气焰,迫使他们放弃攻打宋国的打算。四墨子:热爱和平 不辞劳苦 机智勇敢 能言善辩 五  明确: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被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在强权肆虐横行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只有壮大实力,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六(三)1.⑴先生,是墨子的弟子们对他的新尊称   ⑵对男子的尊称,您    ⑶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    ⑷懂得,明白    2.C    3.⑴你有什么见教?  ⑵宋国有什么罪?   4.⑴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⑵请献十金。   5.吾义固不杀人 义不杀少而杀众      6.智:聪明;仁:对人亲善、友爱;忠:忠诚;强:坚强;知类:懂得事理。目的是步步深入地揭示公输盘的行为是不义的,使公输盘陷入矛盾之中。 【渗透拓展创新】 1.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  2.驳论  驳论点。  3.一  二  4.D  5.C  6.《史记·孟尝君列传》  比喻不足称道的卑下手段。  7.信陵、平原、春申。  8.王安石、苏轼、陆游  9.略 《公输》 (一)1、交代事情有起因。“行十日十夜”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又表现了墨子不辞劳苦的精神。2、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诱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3、宋何罪之有?;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4、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接着指出攻无罪之宋是“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之举,重重否定,极有气势,批判强悍有力,使公输盘陷于自相矛盾的困境,无从辩驳。5、(1)、班门弄斧  (2)、墨守成规  6、如:1、让战争从地球上走开。2、远离战争,让和平的阳光洒满地球的每一个角落。3、珍惜生命,反对战争。(4)用正义战争制止非正义战争。 (二)、1、A、对话描写   必为有窃疾矣   B、攻械尽 守圉有余 诎(公输盘诎)2、善于将道义与实力结合,运用了类比及对比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劝说技巧。结合实际。3、示例:唐雎用自己的智慧阻止了秦王的易地要求,捍卫了领土的完整。4、如:1、面对大国的不义战争,要敢于斗争;2、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野心。5、略 6、略 (三) 1、 (1)①于是  ②原故(原因)    ③倒下  ④“诎”通“屈”  (2)①B“克敌制胜”的“克”与例句“克”相同。 ②“下不为例”的“为”与例句“为”相同。 2、A  3、 (1)大国,是难以测度的。    (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4、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观点正确,叙述恰当,即可得分。 基本要求:观点必须从文段事件的结局中得来,2分;叙述恰当,2分。 举例: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 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作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大也不无借鉴意义。 18《孟子》两章学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 3、背诵两文。   助读材料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知识储备: 1、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2、(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 (4)词性活用:域、固、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         导入   二、         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   三、         再读课文 疏通文意 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三里之城(的)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理清文脉,把握文意 1、本文的论点?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3、谈谈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五、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3分) ⑴ 池非不深也( ) ⑵ 委而去之( ) ⑶ 故君子有不战(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得道者多助 策之不以其道 惨无人道 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 去留两便 C、寡助之至 比至陈 无微不至 D、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 始龀,跳往助之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⑴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                               。  ⑵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                               。    4、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第二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         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   二、         再读课文 疏通文意   (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三、理清文脉,把握文意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5、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6、 拓展研读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5、总结升华:     提问: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四 中考链接     2009 年北京市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饿其体肤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拂乱其所为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3 分)     5、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_____ 身体上 ___________,行为上要______ 。(用原文回答)(2分) 6、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 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18《孟子》两章参考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四、理清文脉,把握文意 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方能“天下顺之”,作战才会取得胜利。 3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五1、 ⑴ 池:护城河。 ⑵ 委:放弃。 ⑶ 有:或,要么。2、B(2分) 3、 ⑴ (这样)都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⑵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他的君主。4、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理清文脉,把握文意(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2 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3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6、才华展示: (1)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2)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6、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2009 年北京市 答案:1(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2.答案:(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2)使他做事不顺。(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3.答案: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4、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脸。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 4、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6、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7、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2、环而攻之而不胜            3、池非不深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             5、委而去之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8、天下顺之                  9、故君子有不战 二、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A、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天下之所顺  B、故: 故曰,域民……   扶苏以数谏故 C、之:  三里之城    多助之至          D、利:  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五、理解回答: 1、本文开头指出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       ”,意思是                ,也就是下文所说的“          ”和“           ”,这反映了孟子“            ”的政治思想。 2、文中借战争论述了实行“王道”的重要性,这一则短文的论点是                         。 3、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4、本文论述逐层推进,试理出思路。 答:先以战争中的情况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点,接着对论点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与阐述。 5、请你根据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举事例要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相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 解释加点词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管夷吾举于士               3、百里奚举于市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必先苦其心志              6、、空乏其身                7、行拂乱其所为              8、人恒过                   9、衡于虑             10、而后作                  11、征于色                  12入则无法家拂士  二、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曾:曾益其所不能    曾不能毁魁父之丘    B、亡:今亡亦死    国恒亡 C、发: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   D、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理解回答: 1、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开头列举这些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2、本文论述了哪两个方面的问题?   3、作者认为人才的造就需要有怎样的条件?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又需要有哪些条件?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课文第二段从正反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论述磨练激发人斗志的句子是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 6、孟子在文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项是(      )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7、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相关链接材料) 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答案如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1、人和    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多助  天下顺之    民贵君轻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     4、先以战争中的情况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点,并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与阐述。5、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1、共同点:都出身贫贱,但是在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练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作用:引出文中所要论述的话题,非常有力地证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2、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  3、人才造就需经受苦难的磨练;国家长盛不衰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5、略  6、A、D、7、 略  (名言及事例提供: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事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19.《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1)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1.作家作品简介。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见参考) 2.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 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 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 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 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 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 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 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一、基础驿站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 蹴( ) 苟得( ) 不屑(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所欲】“所”动词,相当于名次,意为“喜爱的东西”。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wù,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hú)四斗为一钟。万钟: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向为身死而不】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 “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èi,介词。第二个“为”,wéi,动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 3.解释下列句子中相同的字。 ①而: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②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③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4.本文的作者是 ,名      ,字       ,是    时的      家、      家、      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      (人名)      的思想,与之并称为“      ”。 有 之称。其思想核心是 、 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二,品析本文 1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
本文档为【17公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4692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22KB
软件:Word
页数:29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1-12-27
浏览量: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