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伤寒论笔记

伤寒论笔记

举报
开通vip

伤寒论笔记《伤寒论》笔记 张机,字仲景,东汉末年(公元150――219年,与其同时代的人物有曹操、刘备、华佗)南阳人(相当于现代河南南阳邓县张寨村,了解他的生平住址的为了解他的方言特征,进而了解其著作中字句的准确含义。),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最早记载了个体化治疗方案。 “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这是当时的心理学家何顒评价 “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公元1589年在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中才正式被称为“圣” 汉代以前的医书分为医经和经方(包括医经7家:“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

伤寒论笔记
《伤寒论》笔记 张机,字仲景,东汉末年(公元150――219年,与其同时代的人物有曹操、刘备、华佗)南阳人(相当于现代河南南阳邓县张寨村,了解他的生平住址的为了解他的方言特征,进而了解其著作中字句的准确含义。),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最早记载了个体化治疗方案。 “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这是当时的心理学家何顒评价 “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公元1589年在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中才正式被称为“圣” 汉代以前的医书分为医经和经方(包括医经7家:“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经”。经方11家:“包括伊尹的《汤液经》)张仲景熔医经和经方相结合为一炉而于公元200年左右完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后其学生王叔和整理成10卷《伤寒论》共22篇,另其著作有《脉经》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未刊录《伤寒论》的内容,但在《千金要方》中有较完整的记述。王焘的《外台秘要》记录了另一版本的《伤寒论》。 宋代成立了校正医书局,官员林忆、孙奇、高保衡校订了《伤寒论》,至此《伤寒论》有了较固定的版本。但是现已绝版。 明代赵开美先后刊印了成无己的《伤寒论条辨》宋云公的《伤寒类证》《金匮要略》小字本《伤寒论》统称为《仲景全书》(又称《翻刻宋本伤寒论》现仅存5部。 刘渡舟、任应秋、钱超尘于1991年编注了《伤寒论校注》。 宋代同时还整理发行了《金匮玉函经》共8卷,是《伤寒论》的别本。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条论于前,会方于后” 《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 伤寒的涵义:1 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2 狭义:人体感受风寒邪气,感而即发的病证。(寒泛指邪气,日本人中西惟中著的《伤寒之研究》中:“谓邪为寒,盖古义也”。) 《伤寒论》的内容 前4篇:“1 辨脉;2 平脉。是《伤寒论》中脉学的精华。3 伤寒例篇是对外感热病的总论。4 痉湿暍 是为了和后面的狭义伤寒相鉴别。 六经辨证篇 10篇 共398条。112方 可与不可篇 8篇。 从理、法、方、药的方面来看《伤寒论》的内容 理 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法 包括治则和治法(治则――扶正袪邪的原则,扶阳气,保胃气,存津液。治法――汗、吐、下、和――和疏机,解郁结,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方小柴胡汤,泻心汤诸方、温――理中汤、清、消――抵当汤、补――炙甘草汤,小建中汤。另还有涩色,药食并用、针药并用) 方 112方 选药精当、组方严谨、药量精确、疗效可靠。 药 76味药 另外在药剂技术、护理知识也有记载。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临床医学著作,是公元2世纪以前中国医药学成就的总结。它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形式论述了多种外感病和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并且涉及中医的药剂技术和护理知识,它创立了六经辨证方法并将其运用于临床,这就使辨证论治的诊疗原则在中国临床医学上确立下来,并且作为中医的特色之一,一直延用到今天,它所记述的大量复方选药精当、组方严谨、药量精确、疗效可靠,是方剂学发展的基础,被后世医家喻为众方之袓,因此,《伤寒论》的问世为中医临症医学的发展树立了里程碑,并且是中医《方剂学》《药理学》《护理学》等等多学科发展的基础。 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 1        六经的含义:后世医家对三阴三阳辨证的总称。 2        三阴三阳的本义 阴阳气量的多少, 太阳 大也 3份 阳明 著也 2份 少阳 小也 1份 太阴    3阴 少阴    2阴 厥阴 极也、尽也   1阴 3        三阴三阳在内经中的含义 命名人体的脏腑、经络 生理的概念 4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病理的 经名        病                       位         病 性        病程趋势        太阳        足太阳经、膀胱腑 体表        阳性病        初起        阳明        手足阳明经、腑。主要是足经的症状        阳性病        极期        少阳        胆经 胆腑 三焦        阳性病        后期        太阴        脾经 脾脏        阴症        初期        少阴        心脏 肾脏        阴症        危重期        厥阴        肝 心包  阴症末期  阴尽阳生的变化        阴症                5        六经的传经:循经传 夫妻传 越经传 表里传 6        六经病的变症:失冶或误治以后,使临床病症发生变化,新病症不能用六经来命名的(治疗原则:“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 7        六经病发病的特殊形式 并病 一经症候未罢,另一经病症又起 合病 两个以上阳经同时发病  条件――邪气太盛 并病、合病只见于阳经 直中 外邪不经过三阳,直接侵犯三阴。 8        六经辨证和其它辩证法的关系 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 1        怎么学和学什么‘(训词释句,弄通本义;熟读默记,娴熟于心;分析病机,加深理解;上考《内》《难》,旁参《金》《本》;归纳总结,鉴别对比;学以致用,验于临床;阅读诸经,深入学习;汲取众长,不断进取。) 2 学辩证用药的方法和思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辨太阳病脉症并治 一 概说 1        成因 风寒外袭或少阴病寒盛伤阳,阳气恢复,驱邪达表,脏邪还腑,阴病出阳。 2        病位 膀胱经、腑,肺部的病变 3        太阳的生理 经 (!)从头到脚循行于人体的头、项、后背,它是人体最长的、穴位最多的经脉,(2)其脉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和肾相连(3)经别散布于心。 腑 司气化((1)化生阳气,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膀胱的气化化生阳气,通过太阳膀胱经、三焦向体表输布。(2)参于水液代谢,排除废水,化生津液,使津液输布上承)(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位于下焦,和肾相连。 阳气 三阳 阳气的生成和布达(阳气化生于下焦,补充于中焦,(太阳阳气在体表不断的消耗,需要借助中焦脾胃吸收水谷精微来补充能量。)功能 (1)温养肌表(2)管理汗孔开阖,调节体温(3)防御外邪(肥腠理,司开阖,卫外而为固) 4        太阳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 (1)        本症 1)太阳表症也叫太阳经症:包括 a)有汗――桂枝汤(二方的适应症、禁                       b)无汗――麻黄汤 忌症及加减应用)                       c)麻桂合方 2)太阳腑证:包括a)气分证 太阳蓄水 五苓散                b)血分证 太阳蓄血 抵当汤 桃核承气汤 (2)变证 (3)类证 《伤寒论》的原文 1        太阳之为病,脉浮(浮脉――体现了体表受邪,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浮脉主表在临床上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有一分浮脉就有一分表证”),头项强痛(头痛项强的意思,是太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的表现)而(进层连词,有“而且一定”的意思)恶寒。(太阳病的提纲) 2        太阳病,发热(病机是:风阳伤卫阳,引发卫阳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汗出(a 风主疏泄,使营阴外泄为汗;b 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恶风(风寒邪气伤人表阳,温煦失司所致)(当风则恶,无风则缓),脉缓者(松弛、柔软,表明无寒邪,是汗出伤营),名为中风。(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3        太阳病,或以发热,或未发热(太阳伤寒的发热是寒邪闭郁阳气,阳气郁积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够表现为发热),必恶寒(寒是阴邪,最容易伤阳气,寒伤阳气伤的最重,肌表阳气,太阳的阳气被伤,温煦失司,所以恶寒这个症状,必然最先出现而且也最重。),体痛(太阳伤寒的特征性表现,提示寒邪伤表使肌肤的气血涩滞,使肌肤、骨节的筋脉拘挛),呕逆(不是寒邪伤胃的表现,是因为人体正气抗邪于表,不能固护于里,里气升降失调,可表现为食欲不振、呕逆、下利、不大便),脉阴阳俱紧者(脉寸、关、尺三部俱浮紧,紧主寒邪盛,浮主邪在表),名为伤寒。(寒邪伤表阳) 太阳伤寒的病机是寒邪闭表,卫闭营郁。 “外邪感人,受本难知,因发知受,发则可变!”   6条 太阳病,发热而渴(阴液不足),不恶寒者,为温病(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若发汙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浮数主热,热盛鼓动气血所致,)自汙出(里热逼迫津液外越),身重(里热滞气机)多眠睡(热盛神昏),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下焦阴伤,化源不足),直视(下焦肝肾阴伤的表现)失溲(热盛神昏,膀胱失约)。若被火者(火炙、火针、火熏等),微发黄色(热伤营血,营气不布),剧则如惊痫(抽风,小儿叫惊,大人叫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引日,再逆促命期。 太阳病的时间规律   太阳病的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顶强痛而恶寒。”   7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三阳,太阳,太阳中风,)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三阴,太阴,太阳伤寒)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自然病程结束了)若欲作再经者(将进入第二个七天),针足阳明(足三里穴),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中午)   10 风家(特别易患太阳中风的人),表解而不了了(《方言》:“南楚疾愈,或谓之差,或谓之了。”)者,十二日愈。(七天解表邪,五天恢复正气)   4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若脉静(脉没有什么特殊的变化,脉症相符)者,为不传;颇(很)欲吐(传入少阳),若躁烦(指阳明病,里热、里实上扰心神引起的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症不见者,为不传也。   辨传经不传经的证券依据不是病程天数的多少,是看临床脉症是否发生了变化。    太阳病本证 太阳中风表虚证 12 太阳(辨病)中风(辨症),阳(轻取)浮而阴(沉取)弱(风阳伤卫阳,两阳相争,引发卫阳,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阳浮者(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热自发,阴弱(汗出导致阴弱)者,汙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卫阳浮盛于外,出现病理性的亢进),鼻呜干呕(是体表有邪,正气抭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导致里气升降失调而上逆的表现)者,桂枝汤主之。(基本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桂枝汤方(解肌袪风,调和营卫)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呋咀三味(桂枝、芍药、甘草),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1借热能通过鼓舞胃阳而振奋卫阳,2补充津液),,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手足都见汙)漐漐微似有汙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汙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汙,更服以前法,又不汙,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汙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辛甘化阳的药是桂枝和生姜配合生姜、大枣,酸甘化阴的是芍药和甘草、大枣。)(辛甘助卫阳,酸甘化营阴)   桂枝汤的适应症   1 太阳中风症(2、太阳病,发热、汙出、恶风、脉绶者,名为中风。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汙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史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95 太阳病,发热汙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汙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合愈。[病重药轻引起的激惹现象])   2 凡太阳病,无论已治未治,只要症见头痛、发热、汙出、恶风寒(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汙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抓主症,对症用方。)   3 表症兼里实,先解表,宜桂枝汤(44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先表后里]。欲解外者,宜桂枝汤。56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根据小便清否,辨表里证治),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汙,宜桂枝汤。若头痛者,必衄)。   4 表证汙、下后,正气受挫,表证未解者!(57伤寒发汙后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汙,宜桂枝汤。45、太阳病,先发汙不解,而复下之,脉浮(病在表)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太阳病误下以后,正气还能向上、向外抗邪于表,上冲是与下陷相对而说的)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5 表证兼轻度里虚者(42太阳病,外症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汙解,宜桂枝汤。)   6 非外邪所致之营卫失和者。(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汤的禁忌症   16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典型的、单纯的伤寒表实症),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甘能增湿,温能助热)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湿热、毒热内盛的人禁服桂枝汤)(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桂枝汤的加减应用:   14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在经的邪气比较重 “寒”),反汗出恶风者(风邪在经,经气不利),桂枝加葛根(1升阳发表,助桂枝汤解肌祛风。2、疏通经脉,疏通经络中的邪气;3、升津液,起阴气,滋润经脉 )汤主之。(现代临床用于治疗病毒性项肌痉挛、颈椎病。用葛根30克,桂枝10克,白芍30克,炙甘草6克,威灵仙10克,秦艽10克,鸡血藤30克)   18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新感引发素喘)   43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新感新喘)   20 太阳病,发汗(汗生于阴而出于阳,汗是阴液所化,出汗过多就会导致阴阳两伤),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阴液被伤,化源不足,阳气被伤,气化失司),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基本病机:太阳病,汗出过多,阴阳两伤表未解)(固阳以摄阴的思路)   21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邪陷胸中,胸阳不振,奋力抗邪的表现)胸满(表邪内陷胸中)者,桂枝去芍药(酸敛阴柔,不利于阳气畅达,不利于胸闷)汤主之。(温振胸阳,袪邪达表) 22        若微(脉微)寒(肾阳虚,表阳不固,温煦失司)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62        发汗后,身疼痛(营血不足,肌肤失养所致),脉沉(病在里)迟(营血不足)者,桂枝加芍药(养血柔筋,缓痉解痛)生姜(引药达表)各一两人参(益气养血)三两新加汤主之。(虚则痛,不荣则痛,失养则痛) 太阳伤寒表实证 35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因无汗而导致喘)者,麻黄汤主之(麻黄八症:1)发热、恶寒。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阳气被伤,温煦失司,恶寒先见并较重。发热是寒邪闭表,阳气郁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热。2)诸痛症状:寒邪有关,寒主收引,寒主痛,寒伤肌表使肌肤气血凝滞,经脉拘挛。3)无汗而喘:是寒邪闭表,腠理闭塞的表现。)(基本病机:寒邪闭表,卫闭营郁)(麻黄:桂枝:甘草=3:2:1) 麻黄汤的适应症 (1)        太阳伤寒表实证(3、35、51、52、37) (2)        太阳与阳明合病,邪气偏于太阳经表的(36) (3)        太阳伤寒与衄解(46、47、55) 1)        伤寒日久可自衄而解 2)        伤寒日久不愈,用麻黄汤发汗而汗不出。却出现衄解。――红汗,以衄代汗 3)        伤寒日久,见衄 ,但衄血点滴不畅,表邪不解,用麻黄汤发汗――以汗代衄(55) 4)        衄血不止,高热不退――寒邪入里化热,热邪内入营血,热迫血妄行的表现。 51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由紧而变细提示邪气退)(大则病进小则平)而嗜卧(大邪已退,正气未复)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少阳经受邪)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6太阳与阳明(阳明经表被寒邪所伤的证候。表现: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合病,喘而胸满(肺气不利的表现)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烦热)目瞑(头晕目眩),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太阳自解时可能出现的情况:1)自汗2)自衄: 3)战汗) 47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55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禁例(麻黄九禁:咽、淋、衄、血、汗、寒、尺脉迟、尺脉微) 83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凡是肺、胃、肾阴虚的人禁发汗) 84        淋家(久患淋病的人,下焦湿热内蕴,下焦阴伤),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85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86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87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 88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89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50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主营血不足)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49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正气虚)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阳气虚),此里虚。须表里实(充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凡是阴阳气血诸不足,或湿热、毒热、虚热、,内盛,皆慎 用麻黄汤。 伤寒兼证 31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加麻黄而成)主之。(寒邪在经,经气不利) 32        太阳与阳明(经表病)合病者,必自下利(阳明里气不能固护于里所致,提示阳明经表症偏重),葛根汤主之。 33        太阳与阳明合病,下不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8        太阳中风(伤寒的互词),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寒邪闭表,阳郁化热,郁热扰心)者,大青龙汤(发汗力最强的方,重用麻黄启闭发汗,轻用石膏兼清里热。温粉—炒热的米粉)主之,若脉微(微者,薄也)弱,汗出(阳不摄阴)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手足发凉),筋惕肉瞤(全身的肌肉跳动),此为逆也。(风伤卫,寒伤营,风寒同病大青龙) 治法 辛温解表,兼清里热 方药 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肢体烦躁不宁,由于弱阳勉强和阳气相争,争而不胜所出现的烦躁),不得眠也。 39        伤寒脉浮(邪在表)缓(主湿邪),身不疼,但重(湿邪郁表),乍有轻时(表明湿邪有向里的趋势),无少阴症者(有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发之。 40        伤寒表不解,心下(胃脘部)有水气,干呕(水邪犯胃,胃气上逆),发热(外有表邪所致)而咳(外寒引动内饮,内外合邪,水寒射肺――咳、喘,咳大量的白色泡沬痰,落盂成水),或渴(水液内停,津液不化所致),或利(水寒邪气浸渍肠道),或噎(水寒邪气阻滞胸中气机),或小便不利(水邪下流膀胱,导致膀胱气化失司),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外有表寒,内有水邪) 治法 辛温解表,兼涤化水饮 方药 小青龙汤方(不能常用,用三、二服后,用苓桂剂来善后) 药物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干姜、细辛、五味子联合应用)(细辛做汤剂的量应为10――30克,细辛含有黄樟醚,具有致癌性)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5个发汗方的不同 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汤――发汗解表 养阴敛营 葛根汤――发汗解表 升津舒经 大青龙汤――发汗解表 清热除烦 适用于外有表寒,内有郁热 小青龙汤――发汗解表 温化水饮 适用于外有表寒,内有水饮 41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寒气内盛,阳气不运,不能消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汉代的度量衡㓡和经方药量换算 班固的《汉书 律历志》中记载:“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两个十二铢)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重量 汉代 1斤=250克  1两=15.625克 《汉书 律历志》:“千二百黍实其龠,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触。” 1合=20毫升  1升=200毫升―――容量 《汉书 律历志》:“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1寸=2.3厘米  1尺=23厘米 从晋朝到宋朝度量衡发生了变化。宋代以前的书都是汉制。宋以后到解放初是宋制。 杏仁100枚重40克 桃仁100枚重30克 粳米1升为180克。 半夏半升为50克 五味子半升为30克 厚朴一尺为15克 方寸匕约为5克 枳实一枚18克 附子一枚20克 大的25克 1钱匕约为1-1.5克 太阳表郁轻症 23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疾(恶寒发热、陈发发作),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说明没有入少阳),清(厕者,清也,段注:“清,古今字、”在此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指便、排、拉来讲)便欲(欲通续)自可(优宜也),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里阳虚)而恶寒(表阳虚)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麻黄桂枝各半汤。(证候――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天发作二三次,面赤、身痒) 治法 辛温轻剂,小发其汗 方药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8克 芍药5克 生姜(切)5克 甘草(炙)5克 麻黄(去节)各一两5克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2克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未,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24        服桂枝汤,大汗出(服解表药后汗多伤阳气,邪未除),脉洪大(用发汗解表药鼓动的人体的气血,脉一时性的出现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一日发作2次,提示病邪轻微)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治法 辛温轻剂,微发其汗 方药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两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后合为一方。(上两方现在临床常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 27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清里热,发散风水)一汤。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治法 微发其汗 兼清里热 方药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清热除烦)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分,越婢汤一分。(以上三方统称为小汗方) 71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胃中津液不足),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今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外有表邪),小便不利(尿少。是邪入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排除废水的功能发生障碍),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病机――膀胱气化不利,不能化生津液,津液不能输布上承) 治法 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方药 五苓散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稻曰白)饮和服方寸匕(边长1寸约2.3厘米的小勺),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72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4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水邪上逆) 73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治法 温中化饮 通阳利水(胃虚水停证――胃气虚,水停胃中,成因是饮水过多,在患太阳表证的时候。症候――心下悸,(胃阳和水邪相博)。上腹部有振水声、手足厥冷,(水阻中阳阳不得布)。与下焦停水的鉴别:口不渴、小便利。) 方药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健脾利水)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温胃、化饮、消水)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127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少腹部拘急、不舒服) 156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心下堵塞胀满不通,是由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所致,后世称为“水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小结:成因--1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使膀胱气化失司。2在患太阳表证期间,膀胱气化功能低下情况下饮水过多,不能气化,水液内留,阻遏膀胱的气化功能。主症――膀胱气化不利。1津液不能输布上承,出现口渴、消渴、烦渴、渴欲饮水。2,废水不能外排出现小便不利、小便少。水蓄下焦气机壅遏出现少腹苦里急。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可见心下痞,后世称“水痞”水邪上逆,胃失和降见渴欲饮水,水如则吐,名曰“水逆”此外还可见身热、脉浮或浮数。 证属――外有表邪,内有水饮。治疗――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 太阳蓄血证――是表邪入里化热,和血结于下焦所造成的。 106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是心主神志功能失常的表现,太阳经别散布于心),血自下,下者愈(热随血出)。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热重),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以泻热为主兼以化瘀)(用于治疗女性痛经、月经期周期性精神躁狂。清泻肠道内的瘀血) 治法 活血化瘀 通下瘀热 方药 桃核承气汤(以调胃承气汤为底方)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四两 桂枝(开结气,利于血热郁结的开达)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124 太阳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脉微(1、主阳虚。2、有形邪气阻滞脉道,导致脉气不利)而沉(邪气入里),反不结胸(邪气和痰水结于胸膈、胃脘和腹),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热和瘀血结于下焦,下焦瘀热上扰心神,使心主神志的功能失常所造成的),少腹当鞕(有形瘀血已形成,热邪已收敛)满(瘀热阻滞气机,气机不畅),小便自利者(说明病不在气分),下血乃愈。抵当汤主之。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治法 破血逐瘀       方药 抵当汤方(破血力量最强的的)       水蛭(熬) 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个 大黄三两(酒洗)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125 太阳病身黄,脉沉(主里)结(有形瘀血阻滞),少腹鞕,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判断蓄水、蓄血的关键主要是看小便利还是不利) 126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汤丸。(瘀热互结,瘀血虽有而病势和缓,热虽有而热势很轻微) 治法 攻下瘀血 峻药缓图 方药 抵当丸方 水蛭二十个(熬) 虻虫二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 上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合方治难证) 小结 太阳蓄血证是瘀热互结与下焦的证候,太阳表邪随经入里,和血结于下焦所形成。1 如果血热初结,热重而势急,瘀初成而较轻浅,症见少腹急结,其人如狂,而表邪已解者,用桃核承气汤,泻热化瘀;2 若血热瘀结,瘀成形而势重,热已敛而缓,证见少腹硬满,如狂或发狂,或身黄,脉沉微或沉结,小便自利,用抵当汤破血逐瘀。3 血热互结,瘀成形而势缓。热虽有而势微,证仅见有热少腹满。小便自利者,用抵当丸化瘀缓消。 太阳变证――六经病失治或误治以后,结果使六经病的临床症状发生了变化,新的证候不能用六经证名来命名的病证。 16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犹言不可)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基本治疗原则) 70        发汗后,恶寒(里阳虚)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里实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60        下(伤里阴)之后,复发汗(伤表阳),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用四逆加人参汤治疗) 11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真寒假热证,阴盛格阳证,阴盛阳浮证);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真热假寒证,热邪内伏,使阳气内郁不能外达。 热厥证。热未成实用清法,热成实的用下法) 120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阳虚阳不摄阴的表现),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主胃阳虚)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虚热躁动),口不能食(胃阳已虚);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阴性),欲食冷食(假象),朝食暮吐(是胃家虚寒,腐熟无权的一种表现),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122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     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辨表里、先后、缓急的治疗原则 1        表证兼里实,先汗后下―――实人伤寒发其汗。(桂枝汤)(只有里症比较急,表症较轻的时候才可先下后汗) 2        表证兼里虚,应先补里再解表―――虚人伤寒建其中(泛指里) 3        表里同病,可以表里同治(表里证的病机关系密切,并且里证不是大虚大实的证候)(大青龙汤、小青龙汤、五苓散证、葛根芩连汤证、桂枝人参汤证、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90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91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腐熟无权),为,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里阳恢复),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2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如果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若不差(《方言》:差、间、知;愈也),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76 发汗吐下后,虚烦(邪热留扰胸膈,郁热扰心,出现了虚烦(是热没有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痰、水、饮、食积、虫积、瘀血。又称“实”)相结)不得眠。)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7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8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火郁胸中气机,由气及血导致血络不和),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79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火热下扰使腹部气机不畅),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80 伤寒,医以丸药(是汉代流行的具有泻下作用的中成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清热温下)(寒絷并用) 81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平素脾阳虚)者,不可与服之。 虚烦证治小结:成因――太阳病汗、吐、下后,余热留扰胸膈,余热蕴郁心胸,形成热扰胸膈证。主证――郁热扰心,轻者见心烦不得眠,重者见反复颠倒,心中懊恼。火郁气机则兼见胸中窒,气郁及血,血络不和,则兼见心中结痛;余热未退可伴见身热不去,或者烦热,名以“虚烦”――其邪热没有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故其证当按之心下濡,治宜栀子豉汤清宣郁热。若火热伤气,兼见少气者,用栀子甘草豉汤清宣郁热兼以益气,若火热扰胃兼见呕吐者用栀子生姜豉汤清宣郁热兼以和胃降逆;若火热下扰使腹部气机不畅而见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用栀子厚朴汤清热行气,宣中消满;若虚烦兼脾虚便溏者,治用栀子干姜汤清上温下。凡是素体脾阳虚、中焦有寒的大便溏薄的禁用栀子豉汤。 63 发汗后,无大热(阳明里热,不是指发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汗(里热逼迫津液外越)出而喘,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汤证        大青龙汤证        麻杏石甘汤证        白虎汤证 表寒        表寒大于里热        表寒小于里热        里热 只用麻黄        麻黄大于石膏        麻黄小于石膏        只用石膏 26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4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在有力的情况下主热、主阳盛)者,表未解也。喘(肠热迫肺)而汗出(里热逼迫津液外越)者,葛根(解表邪)黄芩黄连(清里,治热痢)汤主之。(下利兼有表症发热的叫协热利) 172 太阳与少阳(经腑同病)合病(同时出现),自下利(少阳胆热内迫阳明胃肠,少阳证为重)者,与黄芩汤。若呕(胆热迫胃)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64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说》:蒙而前也。可引申为蒙弊、按压、遮盖)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主之 118 火逆(《广》:“逆者,错也、误也”)下之,因烧针烦躁(心阳虚,心神不能潜敛,心阳外越虚浮)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112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因惊而似狂,经常处于在睡眠状态下精神惊炸不宁),卧起不安者(心阳被伤,心神失阳,(阳不足者,阴必乘之)痰浊内生扰心),桂枝去芍药加蜀漆(常山的幼苖)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117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心阳被伤,下焦寒气上冲,引发奔豚(小猪),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好如常人,另外其病因还不水邪上冲、郁火上冲所致,以水邪上冲引起的最多见),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炙(相当于热敷)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1加强通心阳的作用2加强降逆平冲的作用)二两也。(桂枝在《伤寒论》中的作用:解表、补心、降冲气、开结气) 下焦是水液代谢的重要场所,肾阳的温煦功能正常,脾阳的运化功能正常,心阳的镇摄功能 65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阳气和水邪相博的表现)者,欲作奔豚(心阳虚,水邪上冲),茯苓(强心利水、淡渗袪湿)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心阳不足,下焦水邪乘虚上冲的证候)(胸闷不用芍药,脐周悸不用白术) 67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胃脘部)逆满,气上冲胸(见胸闷、心悸),起则头眩(1 水邪上冒清阳2 心脾阳虚,清阳不升,头目失养),脉沉紧(沉主里,弦主水饮)。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发汗则动(伤)经(经络中的阳气,水邪侵渍经络,就出现肢体振颤,行路不稳的症状),身为振振摇者。 (心脾阳虚,下焦水邪上逆的证候) 28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水邪阻滞中焦气机),小便不利者(指尿少,水液内停),桂枝去桂(去桂是为使药不走表)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脾虚水停,太阳经腑被水邪所遏的证候) 66 发汗后,腹满胀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脾虚痰湿阻滞,虚中夹实的胀满的良方。补三消七之法治疗虚三实七之证)主之。(脾虚气滞腹满证。由脾气、脾阳不足,运化失司,水湿内留,湿聚为痰,痰湿阻滞,气机不畅而致腹满)(腹满:1 虚证――喜温喜按,时满时减,得温按减轻。2 实证――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按之则痛。3 虚中夹实――上午轻、下午重,重的时候不喜温按。)(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也须分,半夏半升善除满,脾虚腹胀此方真) 102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气血两虚,心脏失养证,心脏失养则心悸,心神失养则心烦)(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 163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下利(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升降紊乱,寒湿下注),利而不止,心下痞硬(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寒湿凝滞),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理中汤加桂枝)(协热下利证,里虚寒下利兼有表证的发热) 61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的躁烦证,主要是由肾阳虚衰,弱阳勉强和盛阴相争所致),夜而安静(夜间无力与邪相争),不呕(提示无少阳证---胆热扰心的烦躁)、不渴(提示无阳明里实上扰心神的烦躁)、无表证(提示不是太阳病大青龙汤证的“不汗出而烦躁”),脉沉(主病在里)微(主阳虚),身无大热(尚未出现阴盛格阳的现象)者,干姜(15克)附子(20克,现在可用到30克)汤主之(甘缓----1 使药效温和;2 作用持久。特点是发挥作用缓慢)(阳虚躁烦证) 69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补心气)四逆汤(回阳益阴,阴阳双补)主之‘(阴(心阴)阳(肾阳)两虚烦躁证) 82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病机:1 表邪仍在;2 虚阳外浮),心下悸(水气凌心的表现),头眩(水邪上冒清阳),身瞤动,(阳虚经脉失温,水邪浸渍经脉)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抓主证辨病机1  心脏疾病的心功能不全;2 美尼尔综合症;)主之。(阳虚水泛证)(成因 是太阳病汗不得法,使肾阳损伤,不能制水,水邪上泛) 29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阳不摄阴),心烦(阴虚,虚火扰心),微恶寒,脚(胫也,指小腿)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厥冷),咽中干(阴液更伤),烦躁(阳虚则躁,阴虚则烦)吐逆(阳虚寒邪上逆所致)者,作甘草干姜汤(温补脾阳,可温化寒饮)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阳气已复)者,更作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的典型代表方,有养血柔筋、缓急解痉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缓解各种骨胳肌、平滑肌的痉挛,也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神经痛、痛经。)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阴伤邪气化躁),谵语(心主言的功能失调)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上,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68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肾阳虚,表阳不固,温煦失司),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177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气血两虚,脉道不充,则脉结代;气血两虚,心脏失养则心动悸)(清酒――清纯的陈米酒,在汉代是用来祭祀天地和袓先的,作用有:1 养血通脉。2 行药滞。) 178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主邪盛)。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主正虚),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结胸是邪气和痰水结于胸膈脘腹的证候。分热实结胸(大结胸证――邪热与水饮邪气结于胸膈脘腹;小结胸证――邪热结于心下)和寒实结胸(寒邪与痰水结于胸膈脘腹) 128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内脏阳虚,阴寒内凝,正衰邪实的证候),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强调实证),寸脉(邪由外来)浮,关脉沉(水饮、痰饮邪气内生),名曰结胸也。 131 病发于阳(太阳表证),而医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病发于里,里虚寒),而反下之,因作痞(心下胀满堵塞不通的一种自觉症状)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痉病有汗出的叫柔痉,无汗出的叫刚痉)(汗出、胸痛、短气、烦躁)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大黄、芒硝、杏仁、葶苈子、甘遂末1克、蜂蜜40毫升)(病位偏高)(急性胸膜炎、急性肺水肿) 134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体内有痛的表现),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阴分有热),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有形邪气相结脉气不利),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外来的邪气)动膈,短气(水热邪气阻滞胸中气机)躁烦,心中懊恼(心烦的重证),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病位偏中)。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湿欲下泄,因受热邪的牵制而不得泄),身必发黄(1 脾黄说――湿热内郁,迫使脾之本色外露;2 胆黄说――湿热内郁,影响肝胆疏泄,迫使胆汁不循常道)(阳明湿热发黄证――热邪和湿邪相结,如油入面,难解难分,热欲外越而为汗,因受湿邪的牵制而不得汗,所以身无汗。“头为诸阳之会”所以可“但头汗出”。)。 135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结胸三证――水热邪气阻滞以下而成,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肠系膜炎等),大陷胸汤主之。(大黄9克 芒硝9克 甘遂1.5克) 136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阳明),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无往来寒热,无阳明里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肋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阳明燥热伤津),日晡(申时――午后)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弥漫性腹膜炎),大陷胸汤(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急腹证和消化道溃疡穿孔引起的弥漫性腹膜炎)主之。(偏下病位)(有腹膜炎体征的是陷胸汤证,无腹膜炎体征的是承气汤证) 132 结胸证,其脉浮大(正气散乱,虚阳外脱的表现)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133 结胸证悉俱,烦躁(不是结胸证原有的烦躁,而是正衰邪实,正不胜邪,所出现的肢体躁动不宁)者亦死。 138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病位局限),按之则痛(有压痛),脉浮(主热,特点是轻取即得、按之滑数有力)滑(主痰)者,小陷胸汤主之。(病机:痰热结于以下)(黄连 半夏 栝楼实) 141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桔梗 巴豆 贝母) 结胸是因邪与痰水结于胸膈脘腹而命名。分热实和寒实两类。热实结胸又分为大、小结胸。大结胸证为水热互结于胸膈脘腹的热实证,可因太阳、少阳病误下而致,也可由太阳表邪入里化热与水相结而成,水热阻遏气血,以胸膈脘腹的疼痛为主证,其病位较高的证见胸痛、短气、汗出、烦躁、项亦强,如柔痉状,治用大陷胸丸泄热逐水破结,峻药缓攻;其病位居中者证见心下痛,按之石硬,脉沉紧。或伴膈内拒痛,短气烦躁,胸中懊恼,但头微汗出。病位偏下者证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不大便,舌上躁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治用大陷胸汤泄热逐水破结。但是大结胸证兼表者,应先解表再攻下,正气散乱而脉浮大无力者,慎不可下,以防虚脱。结胸证悉俱而见躁动不宁者,为正不胜邪,预后不良。小结胸证是痰热结于心下的证候。病位局限,正在心下,病势和缓。按之则痛,脉浮滑,浮主热滑主痰,治用小陷胸汤清热除痰开结。寒实结胸是寒邪与痰水结于胸膈脘腹。有结胸证的胸膈脘腹疼痛的特点,没有热象,治疗用三物白散温下寒实。 129 何谓脏结(内脏阳虚,阴寒内聚)?答曰:如结胸状(胸膈脘腹的疼痛拒按),饮食如故(邪在脏而不在腑),时时下利(内脏阳虚,运化失司,阴寒不化),寸脉浮(寒由外来),关脉小细(阴虚)沉(阳虚)紧(主里寒盛、主痛),名曰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130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无少阳证),其人反静(无阳明证),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167        病胁下素有痞的(指肿块,肝脾肿大――病程日久,寒积内凝,气血雍结所致)),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缩阳证)者,此名脏结,死。 心下痞是心下胀满堵塞不通的自觉症状。以心下痞为主证的的证候,则叫心下痞证。 151 脉浮而紧(太阳伤寒),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软),但气痞耳。(中焦是人体阴阳、气血、水火、气机升降的枢纽,胃气对人体阴阳、气血、水火、气机的升降有主动调节控制作用。这作用叫胃气的斡旋作用。当胃气虚或受邪气的干扰,使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则气壅滞于中焦而成心下痞) 154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候中焦)上浮(主热)者,大黄(用开水泡药服的含义――取其寒凉之气以清中焦无形之热;薄其苦泄之味,以防直下肠胃。大黄煮10-15分钟泻下作用最好)黄连泻心汤主之(热痞)(中满者,泻之于内) 164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热痞兼表证的病人) 155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肾阳虚,表阳不固则阳不摄阴故汗出;肾阳虚,表阳不足,温煦失司则恶寒)温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大黄 黄连 黄芩 附子)(热痞兼阳虚) 149 伤寒五六日,呕(胆热犯胃,胃气上逆的表现,提示少阳病的存在)而发热(热郁胆腑的表现,可见持续发热;少阳邪在经的时候是往来寒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盛也,指寒战盛,连绵词,无定字)而振,却发热(正与邪争)汗出而解(战汗作解。先是寒战――邪与正争;发热――正与邪争;汗出――正胜邪却。只战不热说明正不抗邪,只热不汗说明是正不袪邪)。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不中犹言不可)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干姜――辛开散其结 黄连、黄芩――苦泄除其满 人参、甘草、大枣――调补中焦之虚)(辛开、苦降、甘调)(胃虚痰扰,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导致心下痞,表现胃热气逆出现呕吐;脾寒气陷出现下利)(痰气痞)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胃气虚,致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胁下有水气表示有水邪干扰),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胃热气逆,有饮食的味道,或饮食的馊腐味),肋下有水气,腹中雷鸣(脾寒气陷兼水饮,还当有小便少、轻度水肿),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水气痞) 158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胃气上逆),心烦不得安(客热上扰)。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胃气虚客热上扰) 159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巳。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小便。(论治利4法: 泻心汤类        燮理升降法        理中汤类        温中补虚法        赤石脂余粮汤        涩肠固脱法        五苓散类        利小便实大便法        ) 156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下窍不利,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膀胱气化失司,津液不能输布上承,上面津液缺乏的表现),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十枣汤证――水停胸胁,阻滞中焦气机,可兼见心中痞硬。 大柴胡汤证――实邪中阻致心中痞硬。 五苓散证――下窍不利,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 桂枝人参汤证――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升降紊乱,寒湿下注) 161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1 噫气频作,久不缓解,2 心下痞硬不随着噫气缓解)(提示不是单纯的无形气机阻滞)者,旋复代赭汤(旋复花15克、代赭石5克(包煎)(治胃时不可重用,重用时则镇肝气治呃逆) 人参、生姜、甘草、半夏、大枣)主之。(胃虚痰阻痞) 173 伤寒,胸(指胃)中有热,胃(指脾)中有邪气,腹(脾主大腹)中
本文档为【伤寒论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9148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7KB
软件:Word
页数:18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1-02
浏览量: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