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_创伤_理论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_以亚裔男性研究为视角

_创伤_理论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_以亚裔男性研究为视角

举报
开通vip

_创伤_理论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_以亚裔男性研究为视角    理论与争鸣 “创伤 ”理论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 ———以亚裔男性研究为视角 王建会   内容提要 :本文探讨了“创伤 ”理论应用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的可行性 ,诸如 : “创伤”理论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亚裔男性研究之间的关系 ;美国种族主义对亚裔 男性的心理所产生的影响 ,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创伤 ;以及“心理创伤 ”主题在亚 裔美国文学中的再现。本文希望藉此对亚裔美国文学批评展开新的探索。 关键词 :创伤理论  亚裔美国文学  亚裔男性 作者简介 :王建会 ,博士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主要...

_创伤_理论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_以亚裔男性研究为视角
   理论与争鸣 “创伤 ”理论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 ———以亚裔男性研究为视角 王建会   内容提要 :本文探讨了“创伤 ”理论应用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的可行性 ,诸如 : “创伤”理论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亚裔男性研究之间的关系 ;美国种族主义对亚裔 男性的心理所产生的影响 ,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创伤 ;以及“心理创伤 ”主题在亚 裔美国文学中的再现。本文希望藉此对亚裔美国文学批评展开新的探索。 关键词 :创伤理论  亚裔美国文学  亚裔男性 作者简介 :王建会 ,博士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亚裔美国文 学、西方文学批评研究。 T itle: Trauma Theory and A sian American L iterary Studies ABSTRACT: This essay exp lores the possibility of reading A 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alongside trauma theory, and the relationship s among trauma theory, A sian American lit2 erary criticism and A sian American Men Studies. It exam ines the impact of American ra2 cism upon A sian American men and the rep resentation of their traumatic experience in A2 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aim of this essay is to demonstrate how trauma theory works within the orbit of literary studies and, moreover, to further the work of A sian American literary criticism. Keywords: trauma theory, A 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A sian American masculinity Author: W ang J ianhu i < jianhui70@ yahoo. com > is a p rofessor at School of For2 eign Languages,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China (110034). H is research interests are A 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W estern literary criticism. 亚裔美国文学研究近年来在中国发展迅速、硕果累累 ,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从单一 的文化研究转向母题研究、性别研究、叙事策略研究和文史研究。越来越多的理论被用于文本 分析 ,如女性主义、后殖民理论、新历史主义等。该领域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势趋势。 ·86· 然而 ,国内学术界针对亚裔移民群体在心理状态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多 ,所以关注亚裔美国人 的生存环境对他们心理产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将“创伤 ”理论应用于亚裔美国 文学批评 ,对亚裔族群的生存状况及心理状况进行研究。 以亚裔男性研究为例 ,“创伤 ”理论的应用可以分析美国种族主义对亚裔男性的气质、性 格、心理所产生的影响 ,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创伤。因此 ,本文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 :“创 伤 ”理论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亚裔男性研究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 如何运用“创伤 ”理论阐 释亚裔男性文学批评所关注的问题 ? “心理创伤 ”主题在亚裔美国文学中是如何体现的 ? 本 文不仅是要论证“创伤”理论应用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的可行性 ,也希望藉此对亚裔美国文学 批评策略展开新的探索。 一 “创伤”理论 ( trauma theory)始于 20世纪 90年代初期 ,这一术语首先是由美国学者凯西 ·卡鲁斯 (Cathy Caruth)在她的著作《沉默的经验 》(U ncla im ed Experience, 1996)中提出来的。 她将“创伤”定义为某些人“对某一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的一次极不寻常的经历 ”,她认为人们 对灾难事件的反应通常会推迟出现 ,并反复出现幻觉 ,无法控制。 (11)灾难将会在人们的内 心留下创伤 ,但心理创伤不是出现在灾难发生时 ,而是在灾难发生后的某段时间 ,留在人们对 灾难的回忆中。灾难在受害者的心理留下了阴影和伤害 ,它将会影响未来的生活。对于受过 创伤的人来说 ,不仅引起创伤的事件 ,甚至连生存本身都可能演变成为一场危机。 (9)创伤理 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领域 :心理创伤 (p sychological trauma)、文化创伤 ( cultural trauma)、民族 创伤 ( national trauma)、历史创伤 ( historical trauma)。“心理创伤 ”是创伤理论中最基本的概 念 ,指某一事件或灾难给受害者的心灵留下的难以愈合的伤害 ,受害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 体。“心理创伤 ”主要有两种形式 :“个人心理创伤 ”( individual trauma)和“集体心理创伤 ” ( collective trauma)。一些学者强调后者的重要性 :讲述有关创伤与生存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 行为 ,也是一种集体行为。因为这需要人们彼此间相互合作 ,需要有听众、有人见证 ,这样做有 助于其他读者或听众间接体验创伤的经历。 (Harding 9)个人心理创伤与集体心理创伤是相 互依存、密不可分的。集体是由个体组成 ,集体的凝聚力是通过倾听个体讲述创伤故事来获得 的。关于创伤的故事可以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一个家族 ,如《金山勇士 》中汤亭亭的父辈们 ;可以代表一个民 族 ,如二战时期的犹太人 ;也可以代表一个国家 ,如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等。记忆的社会性使 某一社会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关联 ,他们的集体记忆承载着本族群的历史。族群对历史的记忆 具有相同性 ,而这意味着他们将共同分享、承受集体记忆 ,他们具有了共同的身份并共同面对 未来。与“心理创伤 ”不同的是 ,“文化创伤 ”侧重某一事件或灾难对群体产生的影响。它标志 某一群体身份的丧失 ,或者社会结构的瓦解对群体凝聚力造成的不良影响。这种“文化创伤 ” 不是群体每个成员都会亲身经历的 ,但是它会影响整个群体。 ( Eyerman 2)“文化创伤 ”不一 定是负面的 ,由它唤起的集体记忆可能会增强群体的凝聚力。此特征对于少数族裔文学研究 很有帮助。对于少数族裔群体而言 ,集体记忆可用于讨伐来自主流社会的压迫。因此 ,它可以 成为一种边缘反抗中心的策略。例如 ,赵健秀的小说《唐老鸭 》中的叙事者以梦的形式对华裔 集体记忆予以表征 ,并以此重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华人历史。这一历史的表征承载着华人的集体记忆 ,代表着华 人的共同身份。在小说结尾 ,唐老鸭通过对华人修建贯穿美国大陆的铁路的历史见证 ,对中国 传统英雄人物“关公 ”的认同来治愈他的心理创伤 ,开始正视并认同自己的少数族裔身份。由 ·96· “创伤 ”理论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 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通过对记忆的表征 ,少数族裔群体可以重新书写被主流社会抹去 的历史。所以 ,记忆不再是被动的回顾 ,不再是对过去事情的怀旧 ,它成为了解过去的一种手 段。 (Hooks 40) “创伤”理论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 “创伤 ”理论涉及的领域主要是生 存、历史、记忆、见证与表征 ,而这些正是亚裔美国文学研究关注的。它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历 史和记忆在文学中的重要性。回忆录、自传、传记是亚裔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 ,例如汤亭亭的 《女勇士 》和《金山勇士 》。“创伤 ”理论强调通过见证、叙述记忆来抚平受害者心灵的创伤 ,这 种对历史的关注有助于研究种族主义移民政策对亚裔族群造成的伤害的主题。汤亭亭与赵健 秀都是通过对华裔历史的回忆来颠覆美国主流文化。汤亭亭通过金山勇士对美国社会、经济 发展所作贡献的回顾与表征来宣称华裔在美国的合法身份 ,赵健秀通过唐老鸭回忆华人在美 国的创业史来克服内心的自卑感。菲律宾裔作家卡洛斯 ·布洛桑 (Carlos Bulosan)在《美国在 心中 》(Am erica Is in the Hea rt, 1973)中回忆了美国种族主义历史 ;华裔作家雷霆超在《吃碗 茶 》中对排华法案导致男性特征的丧失 ,及集体“性无能 ”给华裔男性群体带来的灾难的回忆 与表征 ,暗示男性气质的消失与父亲角色的失败使他们自尊全无。日裔的父辈也有类似的经 历 ,他们对日裔晚辈由于“珍珠港 ”事件受到牵连感到羞愧 ;日裔作家莫妮卡 ·曾根 (Monica Sone)的《“二世 ”女儿 》(N isei D augh ter, 1953) ,米尔顿 ·村山 (M ilton Murayama)的《我的身体 唯我所求 》(A ll I A sk ing for Is M y B ody, 1975)和约翰 ·冈田 ( John Okada)的《不 —不崽 》 (N o2N o B oy, 1975)都是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征见证了二战期间日裔美国人的拘留生活给他 们族群留下的阴影 ———耻辱感、自责感和自卑感。 “创伤”理论用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 ,一方面符合表征少数族裔与美国主流社会之间的矛 盾 ,以及少数族裔对“失语 ”状况的抵御 ;另一方面 ,“创伤 ”理论又不受种族矛盾这一主题的限 制 ,可以用于分析及展现少数族裔自身的其它问题 ,拓宽了亚裔文学的研究领域。“创伤 ”理 论非常适合分析亚裔族群心理焦虑的状况 ,不仅能表征亚裔文学作品再现了什么 ,而且也可以 探讨如何表征的问题。“文化创伤 ”理论与族裔文学的一个共同特征是都关注某一群体的身 份问题。在文化层面上 ,某一群体的创伤将会对其身份产生不良影响。以《唐老鸭 》为例 ,该 部作品表现了种族主义和主流社会对华裔历史的“阉割 ”给华裔群体造成的“集体心理创伤 ”, 主要“症状”是表现在唐老鸭身上的自我身份意识的丧失 ,排斥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任何事物。 为了拾回唐老鸭的华裔身份意识 ,赵健秀让唐老鸭不断回顾与构建被主流文化“抹去 ”的华人 历史 ,并从中找回自信。这表明恢复记忆、解除压抑与释放悲情是“创伤 ”理论与族裔文学共 同关注的问题。 二 虽然“创伤 ”理论可以用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 ,但是其范围比较宽泛 ,如果与“亚裔美国心 理学 ”(A sian American Psychology)理论结合起来 ,会更具有针对性。“亚裔美国心理学 ”将研 究的主体缩小到亚裔族群 ,凸显了少数族裔群体的特殊性。“创伤 ”理论与“亚裔美国心理学 ” 理论的交叉点便是“亚裔心理创伤 ”理论 ,它主要关注主流社会中的种族主义偏见对亚裔族群 的心理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以及如何抵御、消除和治愈这种心理创伤。心理学家认为 ,亚裔美 国群体对自身族裔身份认同的过程为 :开始时他们认同美国白人主流文化 ,拒绝承认自己的族 裔身份 ,认为他们所生存的社会不存在种族差异 ,直到最后他们才相信种族差异、歧视是存在 ·07· 当代外国文学  No. 2, 2010 的 ;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族裔身份 ,并认同本族的文化观与价值观 ,重新审视主流社会的 价值体系 ,在敌视种族差异的同时 ,对过去盲目认同主流文化的行为进行反省 ;他们开始建立 自己的种族身份 ,而不认可社会强加的种族身份的界定 ,倾向于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身份特 征 ,并在个体与族群之间建立平衡。他们作为个体对族裔身份的认同有助于信心的确立 ,但不 能排除在心理上产生焦虑与困惑的可能性。 这种观点的局限性在于它将亚裔族群简单化、格式化了 ,虽然亚裔族群有某些共性 ,但族 群内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和多元性 ,由于个体的文化背景、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性格特征 的差异 ,他们的族裔身份认同模式与形成过程不可能相同。亚裔美国心理学家苏氏兄弟便把 亚裔族群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传统人 ”( Traditionalist) ,第二种是“边缘人 ”(Marginal Man) ,第三种是“亚裔 —美国人 ”(A sian2American)。他们认为 ,“传统人 ”对本民族传统文化 与身份予以认同 ;“边缘人 ”往往将西方文化理想化 ,而对自己少数族裔文化与传统持否定、敌 对的态度 ,这使亚裔族群将这种敌意内化 ,从而产生“种族自我仇视 ”的心理 ,这会导致暴力倾 向和蔑视本族群的倾向。由于“边缘人 ”过于西方化的行为与家庭和本族传统文化发生冲突 , 他们也会产生负疚感 ,会因为自身具有的本族特征而厌恶自己 ;而“亚裔 —美国人 ”则关注提 升本族裔的自豪感 ,这体现在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之中 ,认为“传统的人 ”无法获得真正的自豪 感是因为他们忽视了种族主义的存在。他们只有通过这种群体的行为才能改变自身在社会中 的形象。他们对主流社会中的种族主义反应强烈 ,极其敏感。最易受到心理创伤的是“边缘 人 ”,因为他们认同白人文化却无法得到他们的认可 ,在情感上受到极大地伤害 ,同时拒绝认 同本族文化 ,因此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其次是“传统人 ”,他们拒绝认同主流文化 ,因此也会 受到来自主流社会更大的压力和排斥 ,这必定会对其心理造成伤害。虽然“亚裔 —美国人 ”强 调两种文化的兼容 ,但是两种文化的冲突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 :他们既无法完全认同母国文 化 ,也不能完全与居住国文化认同 ;他们又不得不屈从美国主流文化的压力 ,不自觉地认同主 流文化 ,因为美国文化是社会的主体 ,也是衡量人们行为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少数族裔群体“需要以 主流社会与支配文化为衡量标准 ,以此来获得成功 ”。 (Louie 2) “亚裔美国心理学 ”与“创伤 ”理论都关注社会环境对群体造成的压力以及创伤 ,而前者的 运用则缩小了研究主体的范围 ,更有针对性。美国主流社会对亚裔族群历史的“阉割 ”不仅对 他们的美国身份构成威胁 ,也使他们缺乏认同感。他们不愿意也不能完全认同自己的母国 ,也 无法认同移居美国的先辈 ,因为他们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或者“痕迹 ”被美国主流 社会、文化有意识地“擦掉 ”。缺乏认同感可能导致他们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的缺失 ,产生自 卑心理。作为少数族裔群体 ,他们会逐渐內化这种民族自卑感 ,并接受少数族裔群体被主流文 化排斥在外的事实 ,而这种现象必将导致少数族裔群体意识的分裂。他们由于自己的文化缺 失而无法与之认同 ,而只有与主流文化认同 ;主流文化在同化他们的同时 ,也让他们明白自己 永远无法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正如霍米 ·巴巴所言 :“殖民模仿表达了一种欲望 ,即要将 ‘他者 ’形象改变成可知的 ,几乎相同但却依旧不同的主体 ⋯⋯几乎相同但仍然不是白人。” (Bhabha 126—30)他们要想被主流社会所接纳 ,就得成为“模范少数族裔 ”,“那些不符合模范 少数族裔形象的亚裔美国人 ⋯⋯就会完全被主流社会所‘抹掉 ’,成为‘看不见的人 ’。”( Eng and Han 351)这种为了永远也达不到的目标而努力的结果给亚裔族群的心理留下创伤。 ·17· “创伤 ”理论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 三 在探讨了“创伤 ”理论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的内在关联后 ,我们来谈谈“创伤 ”理论与亚裔 男性研究之间的关系。亚裔男性群体在亚裔移民史上占有主导地位。美国种族主义对他们的 排斥、迫害甚至屠杀给他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 ,这种伤害已经构成历史创伤、民族创伤、文 化创伤和心理创伤。虽然这种创伤并非是每个亚裔男性亲身经历的 ,但仍具有普遍性和集体 心理创伤的特征。导致集体心理创伤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首先 ,亚裔男性群体一直被笼罩在白 人支配型男性气质模式的阴影下。这种模式的特征是 :“独立、自立、果断、男性化、自信、有抱 负、坚强 ”、“事业成功、拥有权力和富于竞争 ”。 ( Iwamoto and L iu 218—19)虽然美国白人也会 受到来自这种男性气质的困扰 ,但亚裔男性则面临更大的挑战。他们与白人支配型男性气质 之间的鸿沟不仅体现在性别角色上 ,更体现在种族角色上。在美国主流社会的视野下 ,亚裔男 性不仅“在形体上缺乏吸引力 ”(218) ,而且社会地位低下 ,缺乏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例如 ,长 期以来在美国的影视界 ,亚裔男性群体出现的几率很低 ,人们几乎见不到正面的亚裔男性形 象。“在公众的视野内缺少著名的亚裔男性人物 ”,在某种程度上这对亚裔男性产生了负面影 响。 (211—14)由于他们刻板的印象在美国主流文化中已经形成定势 ,要想在短期内改变这 种现状是不可能的。其次 ,由于亚裔男性在外表上与白人不同 ,主流社会就利用这一点将他们 “种族化 ”和“去男性化 ”。他们无论是在种族上还是在性别上都处于从属地位 ,永远是“外国 人 ”。依据“文化创伤 ”的理论 ,这必将导致亚裔男性群体种族 /性别身份的丧失。他们在美国 常遇到一个令他们十分尴尬与气愤的问题 ,即人们总是问他们是哪里人、从哪里来。虽然他们 几代人在美国成长、读书和工作 ,但是这个问题却将他们的美国身份“抹掉 ”了。他们成了美 国的临时居住者 ,即使他们已经是美国公民 ,也无法成为真正的“美国人 ”。正如一个种族主 义白人司机冲着一个华人喊叫的那样 :“‘你永远无法成为一个美国人 ! ’”(128)白人的支配型 男性气质代表着社会的特权 ,成为进入主流社会与权力中心的“入场券 ”。在这场政治游戏 中 ,亚裔男性始终被排斥在外 ,成为“他者 ”。虽然他们对美国白人男性给予完全的“性别认 同”( gender identity) ,但是他们无法被白人男性认同。因此 ,少数族裔男性与白人男性之间始 终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亚裔男性的这种生存状况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极大地伤害 ,创伤 是难以愈合的。根据性别心理学理论 ,男性气质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历史积淀的过程。在一定 程度上 ,亚裔男性历史是被美国主流社会“边缘化 ”、“女性化 ”的历史。面对美国主流社会与 文化对亚裔族群的排斥 ,赵健秀等一些亚裔男性作家及学者在《哎呀 ! ! ! 》的前言中大声疾呼 : 亚裔七代人在美国经历的种族歧视与迫害“导致了他们处于一种轻视、排斥自我和精神崩溃 的状态 ”,他们意识到因为不是白人 ,“他们永远无法真正达到白人的标准 ”。 (Chin viii—xxvi2 ii) 不仅如此 ,亚裔男性的生存状况更加糟糕。亚裔美国心理学研究者认为 ,亚裔男性比亚裔 女性更难以被主流社会接纳 ,部分原因是亚裔男性受到了“亚裔男子刻板印象 ”的负面影响。 令亚裔男性难以接受的是 ,一些亚裔女性似乎也接受了“亚裔男子刻板印象 ”:她们也认为华 裔男子性格压抑、不主动和缺乏性吸引力。 ( Sue and Sue 22)有学者称 ,亚裔女性与族外男性 结婚的比率远远高于亚裔男性与族外女性结婚的比率 ( Iwamoto and L iu 217) ,这又给亚裔男性 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使他们焦虑、自信心丧失。他们在白人的 ,甚至女性同胞的“凝视 ”中 , 看到了“自我 ”:肤色、文化和价值观不同 ,未被主流社会接纳的“他者 ”形象。赵健秀与汤亭亭 ·27· 当代外国文学  No. 2, 2010 之间的论战便是最好的实例。赵健秀对汤亭亭和谭恩美等华裔女性作家的指责是 ,她们一心 迎合白人对东方人的猎奇之心 ,“出卖 ”自己的男性同胞。在赵健秀看来 ,生活在白人至上和 亚裔男性刻板印象阴影下的亚裔男子缺少一种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 ,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 力 ,并由此产生一种莫名的焦虑。在这种生存状况下 ,赵健秀无法接受来自亚裔女性的“同室 操戈 ”,他认为她们的这种行为令其男性同胞在美国的生存状况“雪上加霜 ”。 生活在这样历史背景下的亚裔男性不得不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他们的男性特征 ,即被主流社会所认可的 白人男性特征 ,否则他们会被看作“女性化 ”或“同性恋者 ”而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所以他 们认同白人男性特征的欲望超过了与其他受压迫群体结盟的政治需求。 ( Sue and Sue 22226) 对于那些需要证明自己是男性的群体 ,性别同化是他们唯一的选择。为了抵御、解构亚裔男性 的刻板印象 ,改善亚裔男性的生存状况 ,赵建秀在作品中借鉴中国传统文化 ,刻画出新型的亚 裔男性“英雄 ”形象。这些形象以“白人支配型男性气质 ”为版本 ,甚至比白人男性更加男性 化。因为在美国主流社会 ,“男性 ”的含义是指“支配型男性气质 ”,而“有色人种男性始终被排 斥在这一模式之外 ,所以他们想加入其中的欲望变得极其强烈 ⋯⋯有色人种男性不得不证明 他们的男性特征 ,即支配型男性气质 ,否则他们会面临被女性化和同性恋化的危险。”( Chan 11)赵健秀揭示并抗议亚裔男性的边缘地位的同时 ,对主流文化中的“支配型男性气质 ”表示 认同。对他来说 ,治愈亚裔男性心理创伤的“灵丹妙药 ”是“支配型男性气质 ”,因为这种气质 的魅力在于其拥有的统治地位和话语权。 亚裔族群应该如何应对种族主义给他们留下的心理伤害 ? 亚裔美国学者安东尼 ·陈 (Anthony Chen)提出了四项策略 :融入 ( compensation)、回避 ( deflection)、否认 ( denial)和拒绝 ( repudiation)。“融入 ”是指通过对白人的支配型男性气质予以认同 ,从而消除华裔男性刻板 印象的负面影响 ;“回避 ”是指尽量避免人们对刻板印象的注意 ;“否认 ”是指否认这种刻板印 象的存在 ;“拒绝 ”是指不承认这种导致刻板印象的男性气质学说 (584—607)。“融入 ”策略是 一种被动的行为。因为在白人群体中亚裔的肤色是不同的 ,是无法通过“同化 ”而完全“漂白 ” 肤色的 ,也无法完全消除他们的“刻板印象 ”。“回避 ”策略是一种谨小慎微的行为 ,这不仅会 使亚裔本身边缘化 ,也会使自己变得“透明 ”,在白人的视野中消失。“否认 ”策略是一种自欺 欺人的行为 ,是一种“鸵鸟政策 ”。“拒绝 ”策略从理论上否定这种导致刻板印象的文化本身 , 这种策略是一种较为积极的行为。 赵健秀采用的是拒绝策略。他在《唐老鸭 》中塑造中国传统的英雄形象 ,是想通过“建立 亚裔美国文学的英雄传统 ”来“打破亚裔男子温顺驯良的刻板印象 ”,“恢复亚裔美国男子的男 性气概 ,扭转长久以来的恶劣形象 ”。 (单德兴 90—288)在他看来 ,抵御这一刻板印象的唯一 途径是改变亚裔男性自身的刻板印象 ,认同美国“支配型白人男性气质 ”。赵健秀认同关公 , 是因为他身上具备了彪悍的气概和阳刚的气质 ,可以与“支配型白人男性气质 ”抗衡 ,从而颠 覆亚裔男性的刻板印象 ,削弱它给亚裔男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减轻亚裔男性的心理压力。但 是 ,赵健秀忽略了这种白人男性特征的标准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负面作用。因为这是一种理 想的模式 ,无论白人还是其他族裔群体的男性 ,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个标准。所以对于绝大多 数男性 ,特别是亚裔男性来说 ,这个标准只能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伤害。当他们无法达到标准 时 ,他们会对自己的男性特征缺乏信心甚至产生怀疑和自卑心理。为了掩饰自卑心理 ,有些亚 裔男性会极度夸张地模仿白人男性特征。这种心理压力迫使他们倾向于接受美国主流文化 , 这恰恰是“文化创伤 ”的一种具体的表现。 ·37· “创伤 ”理论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 “创伤”理论应用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研究不仅可行 ,而且还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 的视角 ,从而拓宽了该领域的研究范围。通过研究发现 ,“创伤 ”理论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有 着很多共同点 :它们都关注主体的生存状况 ,特别是心理状况 ,重视对记忆的见证与表征 ,强调 集体记忆所具有的凝聚力功能 ,并通过对记忆的表征来治愈心理创伤。而且 ,亚裔美国心理学 与“创伤 ”理论的有机结合还有效地揭示与探究亚裔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层面 ,即少数族裔群 体在“失语”环境中的心理状况。从这一点看 ,“创伤 ”理论、亚裔心理学和亚裔文学构成了“铁 三角 ”,不仅为研究亚裔文学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而且更加有利于深入探 究与揭示亚裔群体由于生存状况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心理焦虑和心理创伤。 引用文献【W orks C ited】 Bhabha, Hom i. “Of M im icry and Man: The Ambivalence of Colonial D iscourse. ”M odern L itera ry Theory: A R eader. Eds. Philip R ice and Patricia W augh. London and England: A rnold, 1996. 360267. Caruth, Cathy. T raum a: Explora tions in M em ory. Baltimore and Maryland: Johns Hopkins UP, 1995.222. U ncla im ed Experience: T raum a, N a rra tive and H istory. Baltimore and Maryland: Johns Hopkins UP, 1996. Chan, Jachinson. Ch inese Am erican M ascu lin ities f rom Fu M anchu to B ruce L ee.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1. Chen, Anthony S. “L ives at the Center of the Periphery, L ives at the Periphery of the Center: Chinese American Masculinities and Bargaining with Hegemony. ”Gender & S ociety 13. 5 (1999) : 5842607. Chin, Frank, et al. , eds. A iiieeeee! : A n A n thology of A sian Am erican W riters. W ashington: Howard UP, 1974. Eng, David L. and Shinhee Han. “A D ialogue on RacialMelancholia. ”L oss: The Politics of M ou rn ing. Eds. Da2 vid L. Eng and David Kazanjian. Berkeley: U of California P, 2002. 343271. Eyerman, Ron. Cu ltu ra l T raum a: S lavery and the Form a tion of A f rican Am erican Iden t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P, 2001. Harding, Desmond. “B reaking W itness: Hea rtbreak House and the Politics of Trauma. ”S haw: The A nnua l of B erna rd S haw S tud ies 26 (2006) : 6226. Hooks, Bell. Yea rn ing: R ace, Gender, and Cu ltu ra l Politics. Toronto: Between the L ines, 1990. Iwamoto, Derek and W illiam M ing L iu. “A sian American Men and A sianized A ttribution: Intersections ofMasculini2 ty, Race, and Sexuality. ”A sian Am erican Psychology: Cu rren t Perspectives. Eds. N ita Tewari and A lvin2N. A lvarez. New York and NY: Taylor and Francis, 2008. 211232. Louie, Kam. “Chinese, Japanese and GlobalMasculine Identities. ”A sian M ascu lin ities: TheM ean ing and P ractice of M anhood in Ch ina and J apan. Eds. Kam Louie and Morris Low.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1215. Shan, Dexing. R econstructing Am erican H istory. Beijing: Peking UP, 2006. [单德兴 :《重建美国文学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6年。] Sue, Stanley and Derald W. Sue. “Chinese2American Personality and Mental Health. ”A Com pan ion to A sian Am erican S tud ies. Ed. Kent A. Ono. Malden: B lackwell, 2005. 17234. (责任编辑 :文欣 ) ·47· 当代外国文学  No. 2, 2010
本文档为【_创伤_理论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_以亚裔男性研究为视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4721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8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2-01-28
浏览量: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