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少林武术秘诀

少林武术秘诀

举报
开通vip

少林武术秘诀 少林拳术秘诀 作者:尊我斋主人 目录 第一章 气功阐微 第二章 五要说 第三章 技击入手法 第四章 通行裁手法 第五章 解裁手法之真诀 第六章 身法示要 第七章 拳法历史与真传 第八章 技击术释名 第九章 禅宗之极轨 第十章 南北派之师法 第十一章 少林之戒约微言 第十二章 明季...

少林武术秘诀
少林拳术秘诀 作者:尊我斋主人 目录 第一章 气功阐微 第二章 五要说 第三章 技击入手法 第四章 通行裁手法 第五章 解裁手法之真诀 第六章 身法示要 第七章 拳法历史与真传 第八章 技击术释名 第九章 禅宗之极轨 第十章 南北派之师法 第十一章 少林之戒约微言 第十二章 明季少林之变派 第十三章 神功说 第一章 气功阐微 柔术之派别习尚甚繁,而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神功为造诣之精。究其极至所归,终以参贯禅机、超脱生死之域,而后大敌当前、枪戟在后,心不为之动摇,气始可以壮往。此所谓“泰山倒吾侧,东海倾吾右,心君本泰然,处之若平素”也。虽然,是岂易言哉?!每见沉心求道之士,平日养气之言不离于口,静悟之旨怀之在心。一旦临之以稍可惊愕之事,则面目改观,手足失措,神魂摇荡,失舍如是,而求能静以御敌,戛乎其难!其高尚者且若是,至于浮动轻躁者,其心气之易摇易乱,几成固有性质。故试举目而望,气功之微妙变化,空谷中几无跫然嗣响之音。此吾道之所以日衰也。 气功之说有二:一养气,一练气。养气而后气不动,气不动而后神清,神清而后操纵进退得其宜。如是始可言命中制敌之方。顾养气之学,乃圣学之紧要关键,非仅邈尔柔术所能范围?不过柔术之功用多在于取敌制胜之中,故于养气为尤不可缓也。 练气与养气虽同出于一气之源,觉有虚实动静及有形无形之别。养气之学,以道为归,以集义为宗法;练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呼吸为功,以柔而刚为主旨,以刚而柔为极致。及其妙用,则时刚时柔,半刚半柔,遇虚则柔,临实则刚;柔退而刚进,刚左而柔右。此所谓“刚柔相济,虚实同进者”也。 以上练气之说,中有玄妙,不可思议。若泛观之,几如赘语重迭,无关宏旨;详加诠释,精微乃见。今释之如左: (一)运使 既云练气,则宜勤于运使。运使之法:以马步为先(又名站桩),以身之上下伸缩为次(如是则腰肾坚强,起落灵捷,将来练习拳法,无腰酸腿战之病),以足掌前后踏地能站立于危狭之处而推挽不坠为效果。究其练成功时,虽足二寸在悬崖,而坚立不能动摇也(足掌前后踏地,须练习久,始能。平常人之足掌则前后不相应,故一推挽即倾跌也)。以上乃练足之法。盖寻常未经练习之人,气多上浮,故上重而下轻,足胫又虚踏而鲜实力,一经他人推挽,则如无根之木,应手即去。此气不练所至也。故运使之入手法门,即以马步为第一着。俗语云:未习打,先练桩(又名站椿),亦即此意。苟能于马步熟练纯习,则气贯丹田,强若不倒之翁,而后一切柔术单行手法,及宗门拳技,均可以日月渐进矣! 初练马步时,如散懒之人,忽骑乘终日,腿足腰肾极形酸痛,反觉未练以前其力比练时减退,此名为换力。凡从前之浮力虚气,必须全行改换,但到此不可畏难,宜猛勇以进。如初夜站一小时者,次夜加增数分,总以渐进无间为最要。又,站时若觉腿酸难忍,可以稍事休息,其功效总以两腿久站不痛,觉气往丹田,足胫坚强为有得耳! 足既坚强矣,则练手尚焉(手法详后)。练手之法:以运使腋力,令其气由肩窝腋下运至指颠,如是而后全身之力得以贯注于手,用力久则手足两心相应,筋骨之血气遂活泼凝聚,一任练者之施用而无凝也。 (二)呼吸 肺为气之府,气乃力之君。故言力者不能离气,此古今一定之理。大凡肺强之人,其力必强;肺弱之人,其力必弱。何则?其呼吸之力微也。北派柔术,数十年前,乃有专练习呼吸以增益其气力者,成功之伟,颇可惊异!其初本为寡力之夫,因十年呼吸练习之功,有增其两手之力,能举七百斤以上者。南派则练运使之法多,练呼吸之法少。盖以呼吸之功,虽能扩加血气,时或不慎,反以伤身。后以慧猛师挈锡南来,传授呼吸之妙诀,于是南派始有练习之者。未几,斯术大行,遂于运使之时,兼习呼吸。而南派柔术因以一变。兹将慧猛师之口传秘诀记之如左: 呼吸有四忌: (1) 忌初进时太猛。初时以呼吸四十九度为定,后乃缓缓增加,但不可一次呼吸至百度以外; (2) 忌尘烟污杂之地。宜于清晨或旷寂幽静之所行之,晚间练习宜在庭户外,不可紧闭一室中; (3) 忌呼吸时以口出气。初呼时,不妨稍以口吐出肺胃之恶气,以三度为止。向后之呼吸,须使气从鼻孔出入,方免浊气侵袭肺部之害。又,呼吸时,宜用力一气到底,而后肺之涨缩得以尽吐旧纳新之用。而气力以生; (4) 忌呼吸时忽乱思想。大凡人身之气血,行于虚而滞于实。如思想散弛,气必凝结障害,久之则成气痞之病。学者不可不慎焉! 以上四忌,须谨慎避之。自无后患。迨至成功时,则周身之筋脉灵活,骨肉坚实,血气之行动,可以随呼吸以为贯注。如欲运气于指尖臂膊,及胸肋腰肾之间,意之所动,气即赴之。倘与人搏,则手足到处,伤及肤理,不可救疗。气之功用神矣哉! 洪惠禅师曰:呼吸之功,可以使气贯周身,故有鼓气胸肋腹首等处,令人用坚木铁棍猛击而不觉其痛苦者,由于气之鼓注包罗故也。但有一处为气之所不能到者,即面部之两颊是也。击他部虽不痛,惟此部却相反耳。 呼吸之术,当时北派最盛。而西江、河南两派,则以长呼短吸为不传之秘法。河南派则名此为丹田提气术。西江派则名之为提桶子劲(劲即气力之欲称也)。究之名虽异而实则无甚差别。其法:直身,两足平立,先呼出浊气三口,然后曲腰,以两手直下,而后握固提上,其意以为若携千斤者然。使气贯注丹田、臂指间,迨腰直时,急将手左右次第向前冲出。而气即随手而出,不可迟缓。惟手冲出时,须发声喊放,方免意外之病。自此以后,则手或向上冲,或左右手分提(仍须曲腰,与前同)。总以气血能贯注流通为要。又,向上冲时,觉得气满腋肋之间,左右分提时,仍伸指出而握拳归,俨如千万斤在手,则丹田之气不期贯而自贯矣!但提气时,须渐渐而进、有恒不断为成功之效果。学者须静心求之,勿视为小道野术,可也! (三)刚柔 柔术虽小道,精而言之,亦如佛释有上中下三乘之别。三乘维何?即刚柔、变化二者而已!其宗派法门,千差万异,虽各有其专家独造之功,而刚柔变化之深浅,即上中下所由判焉。 上乘者,运柔而成刚,及其至也,不刚不柔,亦柔亦刚,如猝然临敌,随机而动,变化无方。指似柔也,遇之则刚若金锥;身似呆也,变之则捷若猿兔。敌之遇此,其受伤也,不知其何以伤;其倾跌也,不知其何以倾跌。神龙夭矫,莫测端倪。此技之神者矣!但柔而成刚一段工夫,非一朝夕所能奏效。此上乘中技术也。 所谓中乘者何?即别于上乘之谓也。其故因学者初学步时,走入旁门,未蒙名师之传授指点,流于强使气力,刚柔无相济互用之效。或用药力或猛力等强练手掌臂腿之专技,不辞痛楚,朝夕冲捣蛮习,遂致周身一部分之筋肉气血,由活动而变为坚凝死坏,致受他种之病害。其与人搏也,寻常人睹其形状,则或生畏惧之心,而不敢与较。若遇上乘名家,则以柔术克之,虽刚,亦何所用?!欲谚云:“泰山虽重,其如压不着我何!”刚多柔少,之所以非上乘也。 术以柔为贵。至于专使气力,蛮野粗劣,出手不知师法,动步全无楷则,既昧于呼吸运使之精,复不解刚柔虚实之妙。乃以两臂血气之力,习于一拳半腿之方,遂自命个中专家,此下乘之拳技,不得混以柔术称之,学者所宜明辨也。 中乘之术,不过偏于刚多柔少之弊。然尚有师法派流。变而求之,不难超入上乘之境界。惟下乘者,无名师益友之指授,日从于插沙(乡鄙之拳师教人:用木桶盛沙,使紧,每日以手指频频插之,使指尖硬如铁石)、打椿(即用圆木一段,钉于地中,每日朝夕用足左右打之。初浅而次第加深,如能打翻入地二三尺之椿,则足力所击,遇之必伤折。此拳师教人练习足力之法,当时潮州、嘉应、肇庆等处,多爱习之)、拨钉(敲钉于板壁中,每日用手指拨之,以能拨出最深之钉为功效。如与人斗,指力到处,皮肤为之破裂,此亦西江派所最爱者也)、磨掌(磨掌之法:每日将掌边向桌缘、几侧等处频频擦磨,至皮外老结坚凝时,再以沙石勤搽,并以桐油等物涂之,总以掌缘坚、皮高起,刚硬如铁为止。故遇其掌骨斫落,无异金石之器也)之事,究其所到,不过与全未练习之人遇,则颇堪恐怖;如一旦逢柔术名家,鲜有不败者矣! 从此观之,斯道以刚柔变化能达于极品者为上乘,刚多柔少,谨守师法者为中乘,至于一拳一技之微,有刚而无柔,专从事于血气之私者,于斯为下矣!嗟尔后学,可不鉴诸?! 第二章 五要说 术既有刚柔之判,而利害亦随刚柔而相生。练习者,须识之于始,慎之于初,而后可无伤身意外之患。此刚柔之术所宜择,五要之说所由生焉! (一)初练习时,要渐进,不可猛进。 大凡未经练习之人,或已练习而因故辍弃术久者,其周身之脉络筋骨不甚灵活。倘遽尔用力过猛,轻则筋脉有张弛之痛苦,重则藏腑起震裂之大患。数十年来,士大夫皆以练习柔术为规戒,盖因少年爱习此道者,多罹残疾夭折之害,推求其故,实由于不知用力渐进之方,而又好逞血气斗搏之事。且以不遇名人,从事于下乘拳技,其受害大可惊叹!定性禅师谓此为长生之术,今练习者竟与斯相背戾,此所谓采术不良,岂斯道之咎也哉?! (二)既得方术,要以恒心赴之,勤敏持之,不可中道停辍。 万事皆须有恒,而柔术为尤要。吾见与人谭及此道,爱之者十常七八。惟能始终不懈、达成功之境者,千百中难得一人。皆因无恒心所致。大可叹息也。此道能朝夜孳孳不辍,则三年小成,十年大成,获毕生之益,无一朝之患。既保一身,兼可扶危救弱,而长生视息,犹其余事者也。 (三)练习时,要节戒色欲与狂饮。 人身之气血,未锻炼则虚浮而无力,既锻炼则灵活而易动。倘于斯时不知节制慎守,则全副精华,必至若决江河,一溃而不可复收,反不若不练习者之为佳也。然此乃人生之大防,不仅为此道所宜然。少年诸生,皆宜谨守先圣之古训,而终身行之。 (四)已成功时,要静气凝神,涵养谨慎,不可有恃术凌人,与好勇斗狠之事。 吾宗之练习此术,乃有深仇隐痛存于其间,念故国河山已堕披发为奴之劫。虑筋肉废弛,勉奋鸡鸣舞剑之心。东海可移,此恨难消!磨精炼骨,留以有待。故吾人夙夜孜孜于此,非一人一家之微,假使天不亡汉,成功终有其时。宜默识此意,不可怀一毫凌侮他人之心,为吾宗之罪人也!戒之!戒之! (案)现在光复大汉,已成事实,而强邻环峙,侵夺频仍。其痛更有十倍于亡明遗族者。愿读者更有所注意也。 (五)出外游行时,要谨遵宗法,皈依十戒(其戒约详后章)。传授他人,亦宜以此诰勉之。 吾宗术法,虽创始于达摩禅师,而推阐变化以臻大成者,则以圆性禅师(生于晚明,别创击剑术及十戒约规)为首屈一指。至明末诸老,避难南来,更欲以此为磨砻筋骨之具,斯道乃重放光明。其开始第一手,以左手握拳,右手拊其背,示反背国仇之意,不知者只以为开手作礼式也。地盆则以踏入中宫,亦为不忘中国之意。凡在外,如遇敌,欲搏斗,则先退三步,再进一步半,此为踏入中宫。再举手如第一式,若敌人系同宗派,则停手不交,此为少林最要之宗法。违之,则犯大不敬,同人必有以灭除之。十戒之约,始于圆性禅祖。后经痛禅上人稍为增易,明不忘祖国也。 (案)痛禅上人,即明皇族朱德畴剃度后之名也。上人,传闻系福王之堂叔。后数年复蓄发往粤西,谋举兵恢复,不成,又复归少林,旋为人侦悉,谋捕之。上人乃遁于台湾。依延平之子,欲有所陈。不听,遂郁郁还至淡水,死焉。闻上人柔术最精,当其在梧州时,捕者十余人,悉被次第抛置街心,上人乃得潜逃出险云。 第三章 技击入手法 柔术一端,学之不难,求精为难。吾自初涉藩篱,至于今兹,垂二十有九年,走遍南北,所遇名人巨手,以数十计。凡秦晋燕赵齐魏楚蜀之地,其中名手极多,而以山左山右及秦鲁为盛。考其宗派,虽有传授之不同,要之,不出南北两宗之衣钵。穷其平日得力之地,与其深造精专之术,各有其长,不可以一端尽。有练一指者,有习一腿者,有专用力于呼吸者,有从事于跳跃以为能者。争奇斗异,如当春之花,纷华绚烂,不可思议。倘不得高明以指示择别,则如披沙拣金,终无自得之妙。故每与名手遇,则缓其特长,急其寻常致力,与其初时入手之方。籍以观察各人派别,以为汇归变化之基。以此数十年来,求友不可谓不勤,询访不可谓不多。合而观之,始知师法虽有异同,而入门之矩获,则相差实无甚悬远。兹将次第列记于左方,不仅留当年鸿爪,亦以使后人按迹而求,不至漫无津涯也。 (一)地盆 南派曰地盆,又曰地盘,北派曰马步,河南派及蜀黔楚等处曰站桩,名异而实同也。 地盆之法,为初入门时所必要,藉此练气下行,不独增长足力,且可免血气上浮,致身干上重下轻,稍一动作,即觉喘呼足颤,有不打自跌之患,故地盆宜于初时痛下站立之功。 地盆有三,随学者取便习之: (甲)八字地盆 足如八字形,两腿蹬下,与骑乘无异。 (乙)一字地盆 此式如一字形,祗须照八字式,将脚跟向前稍移,使两足平排如一字可也,但此较八字式稍难,学者须将八字式练过旬日,再进此也。 (丙)II字地盆 又名川字地盆,其法不过较八字式,将两足尖朝内收进,即成此式。但此式须将膝向前作跪式,令后脚跟起,而足尖落地,此练习足尖之意也。 地盆有四忌: (甲)忌两腿蹬下,不能平正,不平则不能得力。 (乙)忌站立时腰背湾曲,腰曲则气不能下。 (丙)忌一站即起,使两腿全不受痛楚,则进功必缓而无成。 (丁)忌肩耸头斜及眼光乱视。凡练习时,肩窝欲平,头颈欲正直,眼光欲平正。 练习时,两手高插肋间,听气下行,迨至腿力实到酸痛难忍,无妨略事休息,总以站立时刻,逐渐加增,以至两腿无痛苦而有力为功效也。 (二)手法 手法虽有各家之别,其渊源要不出岳氏之双推(武穆少年时喜技击,倡双推手法,后世多宗之),就余所见而论之:北派尚长手,南派尚短手;长手贵力足,短手能自顾。平时练习,非长手不能达气;对搏时,非短手不足以自保。故长短互用,刚柔相济,为此道之正宗。兹将南北派之各家通行手法讲之如左: (甲)牵缘手 此即双推手之变化。法用左右手作回环护拦之势,其两手指端至练熟时,必作连环式如上。此手能练圆时,则指臂灵活,一切手法,皆不难迎刃而解,此为初学步时所当经心练习者也。 此手之用法:如敌人以手或木棍击来,则以左右随势缘格,敌手与物遂落空不能中,于是再进逼一步,随机以取敌之要害。 此手又名猿手,盖猿每遇,必用此种手式,灵捷异常,故即以之为名云。 (乙)缠手 此手又名阴牵缘手。与前手稍不同者,前手阴阳互用,此手纯用阴(即掌下覆之式);前手作正面势,此作侧势(或左侧,或右侧),譬如手朝前缠,右手则从腋下(乃左手腋下),尽力格出,如是循环,或左右练习,自能有功也。 此手又名蛇缠手,盖取与蛇之缠绕树枝相同,以故纯用覆掌阴手出之。 此手用法,与牵缘相异者:牵缘取正面之格拦势,此则取其侧面,乘势以挥击敌人之腋窝,且并作回护勾格下部遇敌之用。能熟练之,自有妙境。 演练时,手向内缠,非向外缠,观勾格二字自明。若向外缠,则与之相去已甚,学者谨记之。 (丙)长短分龙手 北派最喜练此手,吾所见名师巨子,其演练手法,即开始出此。盖方家技士以此为演习最冠冕。其法:用手左右分排,如左长则右短,右长则左短,故又名排闼手,江湖卖艺者则名此为开门手。 此手之用力,以前肘及掌缘向外翻滚,而两掌心必须相应,且练时足作子午桩(桩步详后),下半马(即身稍蹬下之意),力自肩窝腋里运出。 此手用法亦为分格之用。到熟练时,即格即打,即打即格,无须重行换手,换手即迟慢也。 (丁)剪手 此手阴辟阴阖,相叉如剪,故名为剪手。 此手之用力,亦以掌缘及两肘为要。但有一最宜注意者,两手叉剪时,身宜稍侧,而胸向内吞,如是,与敌遇,方不至被紧逼,且不失其宽绰进退之势。 此手法之用:可以格压敌人之手,而取推排敌人之势。在善于妙用耳!昔在川黔时,遇一人,以剪手名家,因其练习勤苦,两臂如铁,如人与搏,经其两手叉剪,则手骨必折断。亦江湖中之绝技也。 又,剪手之取势,身宜稍侧,左剪则左手在前,用右手尽力斫入,以右手叉压至左手肘湾外一寸余,否则,恐被敌人封逼,致不能变化,此最忌也(右剪时同)。又,剪叉时,无论左右侧,前后手俱宜稍平,倘前手失于湾曲高起,其弊害亦可虑也。 剪手颇具变化,叉合时,两掌向上,名为阳手;一分开则变为阴手,其式如骨牌中之长三形,可以乘势而点击敌人之咽喉及目部要害处。 先师高泺园先生教余曰:剪手最灵快,取敌亦甚得力,能精炼则受用无穷。惟有一事须谨记者,凡无论何手,如系使用掌时,其拇指须紧贴掌缘,微带曲势,切不可放开,此在平常练习时,经心记之,久则习惯自然,自无拇指分开之弊,前四指亦须紧排平直,此通行法耳。 (戊)斫挑手 又名切手,取如刀之斫切物也。此手有双斫与单斫之分:单斫则一手挑拨,一手斫击敌人之膀肉,及脉根耳部或腿部等处;双斫则两手长短齐出,带挑带斫,极为便捷可法。 此手操法,即从剪手稍为变化,虽名为切手,但出手时,总宜侧身排掌,斜向斫出,方能得力。 (已)托手 黔派名为托天手。操练时,亦宜左右分演。如左手托上,右手则向身侧勾拔而下;右托,则左手亦如之,故又名为前托而后勾。托用掌心力向上托起,若端长木盘然;勾用腕力指力。 此手用法:可以托开敌人之手臂,乘机以拊击其膀后,使其立身不稳,力无所用,取侧势故也。 (庚)插手 此手又名点手。有掌插、指插、骈指插、三指插、等等之异。然此非于气功习练精到,不易学步。掌插稍易,一指插为最难。南北各大家以此著名者,仅寥寥数人而已。此于柔术,乃上乘宗法,非三五年功夫所能见效。闻之师言:昔游黔中,于铜仁府城,遇一胡某,练一指之功,用五十年之力,且破产交游,足迹遍南北,所遇名手极多,故观其出手,一步一趋,皆有师法,为吾人平生所仅见。闻以在黔中作烟贩标手为生活,当此鲜有敌者。有人为余道:胡某当标客时,年已七十余矣,暴徒嫉恶之,约十余人,各执长柄铁矛,围击于茶肆中,胡某声色不动,铁矛击至,微以指敲之,纷纷堕地,其技亦神矣哉。旋与余订交,颇相得。然衰年龙钟,犹向予问剑术不已。其雄心真近世罕与匹俦者,岂非异人哉! 此手法之名目甚多,其要总不出于此数种之变化。然所最宜注意者,初入门时,不妨广为练习,以坚筋骨而别门户。操之纯熟,则迅择一正宗手法,专求精到,如士子读书,贵先博而后约。斯道何独不然?!吾师尝谓余曰:手法愈简一,功夫愈精到,总以恒心敏力赴之,自能抵神化境也。若只求法术多,千通万晓,而自己无一独到处,则终属下乘,卑卑不足言也。 (三)掌法 掌法为北派擅长之技,少林则以骈中食两指为宗法。至般慧禅师起,亦曾创习掌力,惟与北派异者,北派多四指紧排,拇指曲贴掌缘;禅掌则钩四指如鹰爪,北派谓之柳叶掌,南派则谓之虎爪掌。要之,形式名称虽不同,而其用力则一也。其一维何?即指向外翻,注力掌心是也。 掌法之平时练习,以岳武穆之双推手为宗。总须肩窝吐力,气贯掌心,为最当注意之事。又,掌之制敌,以按入胸肋心穴为度,他处不能用。且有双掌齐出及单掌独进之别,在学者神而明之,随时变化可也。 般慧禅师习此二十余年,因用力之勤而颇有所悟。兹将其掌诀歌记之如下: 气自丹田吐,全力注掌心。按实始用力,吐气须开声。推宜朝上起(掌须朝上,敌始易于倾跌),紧逼短马蹬(紧逼而后出掌得力,短马而后可以自顾)。三字沾按吐,都用小天星(小天星即掌尺脉上之锐骨)。 铁斋氏曰:掌法先用指,点入敌之咽喉部,再平掌按下,觉掌心正及敌人之心窝,而后放全力吐出,但吐出时,须开声一喊,令敌人心房猝然一惊,则掌力始恰到妙处。然此须精熟者始能为之,更不可轻易用此,草菅人命也。 (四)指腕肘拐之练法 指掌之法,已述如前矣。腕力与肘拐骨力,均须练习。吾师曾训余曰:一身均宜练到,始可有用而免他患。若专主于一,虽为求精之道,久之则血气偏枯于一处,而身乃受其大害,故博而返约,约时仍不可忘博,否则,终归下乘也。 腕与肘骨之练习,即用剪手变化。如剪手阴开时,即肘骨用力处,剪手则平掌而出,此则手作勾拔势足矣,仍宜左右前后,横拐纵拐,使腋里之力平分,惟此有二忌焉,学者须留意。 用拐须迅速如风,防敌人之挑斫,故忌迟。 用拐须短马,放拐时变为半长马,以免拐高,易被敌人乘虚理入腋下之患,故用拐忌高。 拐之制人,多在稠人广众中,少则不可轻用,用时更须取侧势,如前后拐,则收宜捷速,否则后防斫击,前防挑理也,记之记之! (五)横力直力虚力实力之辨别 铁斋氏曰:不学之人,虚力多而实力少,有直力而无横力。此为确有阅历之言。横力之练习,以分龙及剪手,习之久则横力生焉;直力则由于吐自腋里为实直,否则虚直而已。其根源视气功之深浅厚薄为辨,能于吾宗所秘传之龙虎豹蛇鹤五种拳法精熟有得,则此又其浅焉者矣。 秋月禅师曰:“练到骨节通灵处,周身龙虎(即血气之称)任横行,掌心力从足心印,一指霹雳万人惊”。学者宜精心玩此,则于吐气用力,当得其三昧也。 第四章 通行裁手法 其一 挑手 斫手 拦手 切手 挑即上挑敌人之手,斫即顺势斫下,拦即将敌人之手与物拦开(此为横手),切即乘机直切而下(亦格手也)。此乃川黔湘楚柔术家之通行裁手法。惟为初入门者所不可不知。迨到精熟时,则应变无方,行所无事。所谓不期挑而自挑,不必拦而自拦。此中妙境,名家巨手能知之,浅尝者难喻也。犹记三十年前,余游秦中,在泾源遇一高姓者,以精于猴拳着声关内外。予与之订交六阅月,谈艺颇密。其手腕之灵捷矫健,腰腿之轻柔活泼,洵近世中之健者也。尝语余曰:吾辈遇敌时,出手当如飘风迅雷,使其闻风而倒,哪有手迹可寻?此吾秦中俗语所谓“打来勿许见,见时不足算”也。则其技之神,亦可于言外见之矣。 其二 封手逼手 擒手 拿手 封手者,即封关敌人之手,使不能活泼变化也。逼即乘势紧逼,进马一步,作吐放之势,使敌立足不住也。擒拿本为一手,即擒按敌之手或要害之处,使敌不克动弹也。故就次第而言,封先而逼后;封乘机而逼取势。擒拿则又属单行手法,与封逼不能牵同。此为初学而言,亦系一种制敌取胜法门。若至于熟练精到时,此等手法,皆可不用。盖以吾辈一举手投足之下,敌已失其手足活泼之力,不必吾封而已自封之也。倘遇名家,则此种手法,更不可轻用。大凡技击家之逢敌手,总以先用探手,观其宗派家法,与其得力深浅,而后可以变化应敌,握机进取。倘若江湖俗子,辄欲浪肆封逼之陋术。一旦偶逢强手,不能封人,先已自封。且逼之既紧,退步无地,不独取败,亦且见哂于大方。学者所当谨识也。 据西江派巨子熊剑南先生之秘传遗语,谓擒拿实系两手,且有专家法术。在此道中,乃一独立宗派,其秘诀,在深悉人身气血流行之时刻,与其脉络穴道之部位,若按时按穴而擒拿之,可以随轻重而致其性命之死生。平日练习之手法,约有七十余种之多,(与抚七弦琴之手法略同)而擒拿则其总称也。 剑南先生又云:擒拿学之难,传之初非易易。在昔先辈,诚厚慈善之家,精此者尚有数人,西江中不过一二人,余皆湘楚黔蜀诸名手。后以此道传非其人,常有滥用伤人事,以故先辈恐遭天谴,相戒不轻传授。百余年来,此道遂如广陵散,不复留遗在人间。绝技失传,致断薪火,殊堪重叹!又闻泺园先生云:数年前,在荆襄遇一道士,颇精此术,惟未见其施用,故不知造诣何如。是此道尚不至绝迹。惟闻见寡狭,觉不敢臆断耳。 第五章 解裁手法之真诀 上论八手,不过为入门者略言及之。其实,敌手之可以裁可以解者,定属门外汉。若名手内家,其手法变化无方,瞬息即异,岂有易于解裁乎?对手相逢,力敌矣,则观变化;变化同矣,则观捷速;捷速同矣,则观机巧;机巧同矣,则观平日得力专工之深浅与造诣之精粗。而优劣胜负判焉。倘系智均力敌,则两雄一举手即知,不致妄相水火也。 或问曰:然则如先生言,解裁手法可以不必学矣。曰:此道有虚实常变之别,明乎此而后可以言解裁。何则?如既名为解裁,必须敌出实手,而后可以解之裁之,虚则不能解与裁也。故可解可裁者,法之常;随机生巧者,法之变。常则有迹可寻,变则神明莫测。倘系外家,出手即露四相,此等敌手,凡入门半年者,即裁之解之,而有余矣。四相维何?即: (一) 挥拳高举,辟头而下。拳即高举,则腋部必空。其病一; (二)或长拳冲入,手臂伸直无余,且拳之收入又迟缓停滞。手直则钝,不伤则折,其病二; (三)既无马步桩法,长身直立,如僵立之碑。直立则后虚,一动即跌,其病三; (四)怒气腾涨,进退甚猛,血气上升,手足无主。怒则心昏,自动不知,何能胜人?其病四。 既现此四相,可以不言而知为外家。此等出手,挑之、斫之,拦之、切之,或随意封逼之,随意任行,毫无碍事。盖以此等人,手既高举直出,全身之空虚甚多,自由解裁,可以左右逢源,此尚为学之未精者言之也。倘系老手名家,则视此如玩弄小儿,又何裁解之足云。盖裁解手法,乃斯道之浅,而非斯道之深者也。至于名家相遇,则出手无隙之可乘,手本虚也,不拒则实;手本实也,按之则虚;观其进也而实退,势若缓也而实捷。声东击西,欲虚反实;矫若神龙之游空,猛如虎兕之出柙。此所谓棋逢对手,争胜负于毫末之微,乘机势于黍米疏密之际,又岂一挑一拨,半封半逼之手法所能解裁见功乎?吾故谓解裁非此道之精者此也。 虽然,解裁亦有一定之方法,又不能不为初学者道也。兹示之如下: (一) 高来则挑托 (二) 平来则拦格 (三) 低来则斫切。 以上三项,本文自明 (四) 势猛则乘其势以猛还之。 凡来势猛,必上部重而下部轻,先避其势,后乘其虚,取侧势而击之,无不应手而倒,所谓以猛还猛,是在精熟家之妙用耳。 (五) 力强则借其力而顺制之。 借力之法,亦与此同。术家所谓“借他千斤力,不费四两功”即此意也。 (六) 敌力胜于我,则取侧锋以入。 敌力强,若踏洪门以进,则易于被敌制,而不能进退取机与变化。 (七) 敌力弱于我,则踏洪门而进。 术家通称正入为踏洪门。吾宗则名为上中宫。 (八) 动手欲防敌人足,须注意其肩窝。 大凡用长腿飞击时,其肩窝必先耸起,此定式也。 (九) 有时偶尔不备,被敌从后突忽围抱,可急下半马,先以头向后撞击敌人之面鼻。因抱时彼此之头部,正对准也。倘一击不中,再乘势以足向后提去,以取敌人之下阴部,无不松解者。倘二击再不中,则吞气一口,鼓力周身,猛起肘拐,以冲击敌人之胸肋腹部等处,则敌虽勇亦难支架不退也。此为初学之解裁法。若系名家,精听声术者,虽在暗夜中,尚能有以自卫,不易轻为他人制,即被制,亦应变有方,使敌自毙。盖以用手暗中趁不备而围抱人者,乃痴愚者之所为,其解裁非甚难也。 (十) 凡与人搏,切不可用手沾实敌人之手与物。盖不实则虚,虚则易于变化。此初学步者不可不知之术。若于吾宗拳术精习有得,则阴阳虚实,神变无穷,此等解裁法,真卑卑不足道也。 以上十法,均通行之解裁术,惟有两大端,须精心求之者。(一)为求名家巨子之确有宗法者,悉心而学之。先练其常,后精其变;气力交修,手足双练;不安小就,苦求大成。则纯技专术,自能强身济世。此等解裁,一点即通矣。(二)须自己有所悟入,始能受用。人之手足,同具于天,此往彼来,举动无甚悬殊。习之既久,始能随机生巧,在学者勿骛驰虚泛,皈依精到。凡一切有形之手术,皆成筌蹄之末技耳。 澄远禅师为吾宗技法之神手,能于百步之内,令敌倾跌,莫能起立,人以为神功所致。师自言:此由平日精修纯练得来,及到功夫圆满,则神乎?非神乎?自己亦莫测其妙。盖以三十年练一印掌,初悬薄板于壁,朝夕午频频运掌心印击之,久则去板,置有声之物,(如鼓锣等物是也)于夹壁中,习之如前,久则掌力印处,物为之应而有声。如是由近而远,十年则寻丈内外,人亦觉痛苦,则气功神矣。迨至勤修再二十年,虽百步内,人亦立足不住,似不谓之神而不得。然!其实则平日精修积累而来。吾释神通广大,无量无边,区区末技,又何神之足云!特患世人不勤苦精恒以求之耳!吾实不敢以神功欺后人,效江湖游技之徒所为也。兹将禅师偈言记之于左: 功夫深处莫可言,可言之术皆筌蹄,能于生死参解脱,佛法广大正无边。 第六章 身法示要 学者既于地盆(即马步)、手法、掌法、解裁手法等,知其用力之道,练习之方,则于此术已获十之五六,似不可不进而求诸身法。盖身法为斯道之中权关键,须于手足之动作,灵通一气,进退有方,趋避得机,起落(即长马短马之谓)如式,变化迟速,不失其矫健敏快之法,如是而后法术完备,应用得力。吾宗之身法等,详述于龙虎豹蛇鹤各拳式中,学者精练而深求之,自当有得,故不赘及。兹将南北各派所通行者,记之如左方,亦博学多识之意云尔。 其一 进退法 身之进退,其机其势,千差万别,争于黍米秒忽之间。有一步进,有纵跃寻丈之进。其退也如之。又有左进右进,与左退右退之别。或阳退而阴进,虚进而实退;或以进为退,以退为进,以及猛进猛退之方。长马进与短马进之法。种种法规,不可以一端尽。要在学者,取机乘势,自由进退可也。 吾宗之寻常进法,必用短马,紧取侧势。盖以不进则不能逼,不能逼则两臂之力,难于击中要害,且易于躲让,使力不能十分充足,此为最有关系者也。退则多因不克得手,故退一步而再乘机进也。今将寻常进退法歌诀,志如左(此乃川黔中同道友人之传语也,亦为后学所当注意之事): 进步捷如风,失机退宜快;乘势侧锋入,身稍向前迈(身之上段微向前扑);掌实即须吐,发声使惊怪;变化如蛟龙,迟速分胜败。 又,身未退而胸向里折则为吞(如敌以拳或掌或物器等平胸刺击而来,倘其物短则身稍折而敌之物即落空,再乘机拦格,或取侧势以进,此为吞身法,用之甚多,须精练之),以单掌或双掌推击则为吐,取其力从腋里肩窝吐出故也。 铁斋曰:人当正面而立,如敌以拳与器平胸陡至,则右足稍退一步,即成侧势,再用左手格避,而右足前进一步,即取击势,惟一退步时,手既起而身变作半马。此亦身法之一端,在速快耳。 又曰:前所谓右足前进一步即取击势者,乃泥守规则之语,究之进右足,实不如进左足之为迅速。且较进右足尤为得势云云。铁斋为少林派之巨子,前清康熙时,隐居潮州,以授徒自给,其及门受业者,以数百计,少林家法,赖以不坠。每于寻常一进退之微,皆必求其精到无弊而后已。由是观之,斯道又岂粗心人所能登堂入室者乎。 其二 左右趋避法 进退乃取势之方,趋避为乘机之地。兵法所谓避虚击实,声东击西等语,无一不与此道息息相通。不过彼为群与群斗,此为个人与个人斗而已。无论如何技精力足,总不能不有所趋避,因有所避而后有所趋,此为一定之理。趋左则避右,声东则击西,随敌之动以为方,观敌之机以为用,明于术而不拘于术,击其要而不见其迹,此真所谓变化无方,心手两忘,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者也。兹将趋避歌诀志如左: 趋避须眼快,左右见机行,趋从避中取,实自虚中生,山重身难压(方语所谓泰山虽重,其如压不着我何?即避让之意也),隙开进莫停,势猛君休虑,四两拨千斤。 至平日练习之法,以精熟吾宗拳技,则马稳而身灵,到时自能左右逢源也。 身法总以转侧灵巧、进退阖辟(即左右避让是也)稳静、起落(马步起落是也)得势为名家衣钵。至于变化莫测,出人所不能防、不能制者,是乃在乎苦心独造之士,不可以常法绳之也。 第七章 拳法之历史与真传 此乃依寻常世俗之通称,故名之为拳法。其实各名家巨手,少有用拳者,况以吾少林为南派之开山祖乎!试观吾少林所练习之手式,百七十余手,用拳者不得十分之一,即用拳矣,亦不过握如虎爪,从未有五指齐握之平拳也。盖以平拳而出,乃见笑于方家之事,即以实用而言,平拳之制胜,力分而不能中要害,又何济于实用乎?兹将吾宗之拳法叙之如下: 其一 五拳之发源 少林手技,以五拳为上乘至精至神之术,非于此道有所悟入,或工夫欠缺,气力未纯者,皆不轻易传授。顾非吝惜隐秘,因此中三昧,不易通晓,即朝夕从事于斯,若不悟其用精用力之微,亦不过袭其皮毛,终无是处。此柔术学之所以非易也。 五拳之法,人多以传自梁时之达摩禅师。其实达摩师由北南来时,居于此寺,见徒从日众,类皆精神萎靡,筋肉衰惫。每一说法入座,则徒众即有昏钝不振者。于是达摩师乃训示徒众曰:佛法虽外乎躯壳,然不了解此性,终不能先令灵魂与躯壳相离,是欲见性,必先强身,盖躯壳强而后灵魂易悟也。果皆如诸生之志靡神昏,一入蒲团,睡魔即侵,则明性之功,俟诸何日?吾今为诸生先立一强身术,每日晨光熹微,同起而习之,必当日进而有功也。于是乃为徒众示一练习法,其前后左右,共不过十八手而已。今详述如下: 先排步直立,呼浊吸清,挣腰鼓肘(此乃足肘),凝神听气,正体努目,此为入手之内功。 朝天直举 解曰:即以手朝上伸举,气贯三焦,左上则右下,两掌须平,掌心相印,名为朝天踏地,此为二手。 排山运掌 解曰:上式演毕,即将足排开(一尺余距离),用柳叶掌向前推排,左右前后,次第推运,仍须力贯掌心,气发丹田,有猛虎推山之势,此为三手。 按:此与岳武穆之双推手法,甚觉相类,不过,岳系双掌齐出,此系单掌,前推后应,微略异耳。 黑虎伸腰 解曰:前式毕,收足正立,再开短马,两手仍作掌式,左右分推,由短马变为高马(先低后高),必须以腰用力,两掌齐出,且伸满时两掌心与后足心更须相印,如是左右前后,起落伸推,久则腰膝坚强,收功甚速。此为四手。 雁翼舒展 解曰:伸推毕,收马排足,略事休息。于是再吸气一口,下贯丹田,用手紧贴腿部,运腋力由下渐起,以平肩为度,如舒雁翼,且两手起落时,足根随起,落则随落,腰须硬实,足尖得力,两手起时,隐觉气贯胸开,肱涨指热,方为得益。此为一手。 揖肘钩胸 解曰:此手先排正两足,再以右足或左足踏进一步,以阳掌平排揖下,至膝为止(先曲掌,而至膝则变为平掌),收转时,以掌渐次作钩曲势,紧贴至胸,腰稍向后翻,使气注丹田,力鼓两肘拐。但揖下时,身须低伏,后足根不可离地,此练习气功之手。河南西江两派,及川黔湘楚等处之拳技家,多依此练习,亦少林宗法之衣钵也。此为一手。 挽弓开膈 解曰:此与世俗所传之八段锦中“左右开弓如射雕”正复相类。其不同者,在此系短马,彼系正立,其效遂相去甚远。如练习时,可依骑乘射球之式,腰须后翻,一字地盆,即为合法。此为一手。 金豹露爪 解曰:上均掌式,此乃变为豹拳式也(豹拳式指之前中二节作钩勒形,大节与掌背平齐,拇指亦作曲形紧贴掌边)。练时如左手拦护,则用右手作豹爪拳,尽力冲出。两手循环练习,必须开声吐气(拳吐出之时,必须与拳力相应),两足仍作半马,用力与前无异(即腋力是也)。此为一手。 腿力跌荡 解曰:前皆用手,此乃用足, 其法有四: 足尖直踢:此踢足须稍低,高则无力而有病。 横腿扫击:此出横腿,其势如扫,身须取侧,收腿宜速而稳。 长腿高举:此腿法颇不可轻率施用。因此举起甚高,身法之虚空,在在堪虞,若遇名家,易为人制。须练习精到,出落如风,始可免意外也。演时左右前后习之,必须力贯足尖为要。 钩腿盘旋:此法脚尖由外向内钩盘,练时两足如画大圆圈,身法仍以半马为宜。 以上亦四法,合之以前成十八法,又名十八罗汉手。此达摩师之开宗手也,在当时不过为强精壮骨之用。至达摩师圆寂后,徒众星散,几绝衣钵。数百年后,乃有觉远上人,以严州某名公子,因事而剃度于此,性豪迈,素娴技击及剑术,得此而变化增益之,共为七十二手。即上段五式之各前十五手(三手重)是也。化散式而为整式,且参互错综于其间,以尽其法之体与用,亦吾宗之马鸣龙树也。自是之后,人颇精于练习,少林之名遂渐着。俗士名人,亦有远道来学者。上人知此术不足以称绝技,乃谢绝生徒,改俗装,挟资游西北川楚滇蜀各地,欲求精于此者而师焉。上人云:“至兰州(陕之兰州),遇一叟,年六十余矣,以小贩为生活。上人寓旅舍,一日见该叟自肆中购油酱归,道过闹市人丛中,偶不慎,其物污某暴客衣,客大怒,即出其巨臂作掌颊势,三击皆不中,叟谢罪益恭。暴客愈怒,再举其腿踢之,叟乃大呼曰:‘污衣吾知罪,然非一击可了,若不念吾年老,必死于贵客拳腿之下,望恕之恕之!’且急避于市旁墙阴下,手作揖式谢罪。暴客怒仍未已,踏步赶踢之。斯时市人皆为该叟危,而余尤抱不平,以为此细事,且彼白发叟,何能经此客一击,不死则残废无用耳。正欲急出手解救。不料该叟见暴客不可理喻,欺人百步,乃静立墙阴俟之。该客先赶至,首起一脚,叟侧身让,击力太猛,墙土纷纷裂坠。暴客再踢,叟再让,至三踢,则该叟身微侧下,以左手轻挑,右手骈两指在暴客之足背处敲击一下,视暴客已跌地不能动,且唇青面白,若痛不可忍者。旋经人解散扶去。于是市人同惊老叟有拳术,而余为尤异之。因尾老者行,至市后尽处,有小屋数间,老者归而叹息,颇露不安之状。余乃不嫌唐突,叩门访之,相见通姓名。始知叟李姓,先本中州人,数十年前,迁于兰州,子一人习木工,并言俄顷该暴徒之无礼,言下叹息,若有深忧。余曰:‘以叟之绝技,一暴徒不足虑也。’叟摇首曰:‘此人乃江湖恶痞,吾不幸而遇此,刻虽无事,终必不能休息,使余年在少壮,余亦不畏,今力衰,又寄居客旅,与君无异,恐朝夕遭暗算也。’余乃乘机进曰:‘叟能从吾作汗漫游乎?’叟曰:‘偶尔相逢,何能以此累人?余尚有子,形影莫离,合之足下为三人,长途殊不易也。’余乃实告以余之此行,系访求此道高明之士,并少林之宗派。叟闻余言,叹息答曰:‘余实浅学。君既不弃,余可为君绍介一人,即余之老友白玉峰是也(白氏山西太原人),此乃近世技击家之泰斗,大河南北,莫与伦比。余乃小巫之见大巫耳!刻居洛阳,以授徒自给,君可访之。倘渠肯相就,少林当树一绝技!’余乃强叟行,其子亦相随,至洛阳,见白氏。躯干不大,而精锐之气逼人,年五十余,壮健非常。叟为绍介,同居洛之同福禅寺。朝夕求教,倾心请益。”叟与白氏感上人之诚,遂同归少林。未几,白氏竟自愿剃度。因白氏妻早丧,无子,仅伶仃一人故也。叟子旋亦皈依禅林,改号澄慧。惟叟在寺尚十余年,未曾剃度云。 少林自得白氏与李叟,技术一变,融合旧时宗法,而创增为百七十余手,内外交练,遂成少林派中之神妙绝技。皆觉远上人一人之功也(闻此系金元时事)。 白氏之技,气功最精,且长剑术。家初裕,以酷嗜此道,凡过客之以一技半长进者,无不养之。久则家为中落。氏更倾产携资游四方,技日进,至无以存活,乃授徒自给。自归少林,益勤修猛进,取旧法而融会贯通之,并增加为百七十余手。分名之为龙虎豹蛇鹤五式。而斯道乃集大成。此白氏之功,为不可灭也。 李叟少年时,闻以擒拿著名,后商贩于兰,不肯以技显,平生喜练大小洪拳(大小洪拳创自北派,凡陕洛川楚等处多宗法之。其拳式手法颇花妙,虚演可玩,惟于实功不甚得力,而江湖卖技者流尤喜学之)。故身法甚灵捷,以掌法骈指为专门绝技,并精棍击。后少林有棍击一术,即为叟所传,其棍共只七法:(一)点(二)拨(三)扫(四)撬 (五)压(六)坐(七)退跃。其法甚精,惜近世竟少传人,殊可慨矣! 按:李氏之棍,系单头式。练习时,棍巅斜竖,两手擒棍之末端,相距尺余,以棍左右向上划绕,棍尖作圆圈式,以手之虎口(即拇指上缝中是也)用力,此式熟,再开马,随棍之转侧,而身法出焉。倘能于拳式中熟练,则易于致力,否则颇难入门也。 其二 五拳之精意 少林技术,自白氏来而宗法一变,初本为强身之练习,继乃成技击之绝学。推其渊源,白氏实集其大成。白氏曰:人之一身,精力气骨神五者,必须交修互练,始可臻上乘神化之境,否则江湖之野技,其不足留法传世也必矣。以是创此五式,内外并修,而技乃神。今述其秘传之拳法精意如下: 龙拳练神 解曰:练时周身无须用力,暗听气注丹田,遍体活泼,两臂沉静,五心相印(即手心足心与中心是也),如神龙游空,夭矫不测。 虎拳练骨 解曰:练时须鼓实全身之气,臂坚腰实,腋力光沛,一气整贯,始终不懈,起落有势,努目强项,有怒虎出林、两爪排山之势。 豹拳练力 解曰:豹之威,不及虎,而力实较虎为巨。盖以豹喜跳跃,腰肾不若虎之弱也。练时必须短马起落,全身鼓力,两拳紧握,五指如钩铜屈铁,故豹式多握拳,又名金豹拳。 蛇拳练气 解曰:气之吞吐抑扬,以沉静柔实为主,如蛇之气,节节灵通,其未著物也,若甚无力者;一与物遇,则气之收敛,胜于勇夫,有经验者自能知也。练气柔身而出,臂活腰灵,骈两指而推按起落,若蛇之有两舌,且游荡曲折,有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之意,所谓“百练之钢,成绕指之柔”即为此写照也。 鹤拳练精 解曰:此拳以缓急适中为得宜,盖以鹤之精在足,鹤之神在静。学者法此,故练习时,须凝精铸神,舒臂运气,所谓神闲志暇,心手相忘,独立华表,壁悬千仞。学者瞑心孤往,久练精熟时,自能于言外得之。非仓猝所能领悟也。 能于此五拳习之既精,则身坚气壮,手灵足稳,眼锐胆实。倘与人搏,出其一指半足之功,便可压倒群流。如至乎神化之境,则其效更有不可言者矣。在学者苦心孤诣求之,幸勿视为小道,而弃之于半途也。弃则与不学等耳! 其三 附述 (甲) 用力暗诀 觉远上人曰:力以柔而刚,气以运而实。力从气出,气隐力显,无气则力自何来?俗家之力,其来也猛,而其著实也,多浮而鲜沉;名手之力,其来也若在有意无意之间,而其抵隙沾实而后,全力一吐,沉重若山,可以气透肤理。此其故:由于俗家之力刚,名手之力柔;刚则虚浮,柔则沉实。习之既久,自能知晓。盖以一掌或一拳之打出,手一着力,则气有三停:一停于肩穴,二停于拐肘,三停于掌根。如是而求力能贯透指巅或掌心难矣。至于柔运之力,则与此不同,一举手则全身之力奔赴于气之所运,所谓意到气随,速于声响,精确之功,学者可以悟矣。 (乙) 地盆与桩步之别 吾弟睛皋问余曰:少林谓之地盆,他家则名之曰桩步,其用如何?有无同异?请稍为言明。使学者有所矜式,而得用力之方。余曰:此事最易辨别,惜人不加察耳。地盆者,短马也,桩步者,半马也。地盆为练习时之用,桩步为临敌时之用。故地盆有一字、八字、||字之别,桩步则有子午、丁字、\字(又名长三式)之分。子午之式,如长三形,而后足稍平(与丁之后足同),丁字式则用之者少,以其略有不便也。以吾所见,子午桩法,不惟南北无异,即陕洛川楚等处,亦不能外也。顾以足之立地形势,只有此数,不能特创新奇耳。 (丙) 眼法与听力 柔术以眼为第一要著,故眼力钝视之人,万不能练习,以应敌易于受制也。谚语云:此道无它谬巧,在眼尖手快胆稳步坚力实五者而已。此虽为浅近之语,然于此五者真能无所欠缺,则应敌亦切实受用不小。初学步者,宜先于此五者加之意也。 各家眼法,常有参差不齐之处。关中派谓与敌遇,宜先用眼光注其肩窝,洛派则谓先以眼视敌之胸膛,北派则谓敌之手尖或器物之端,须先凝注,川黔湘楚等技家,则谓须以己之眼光注射敌之眼光,此等之法,俱各有精妙自得之处,不能妄评其优劣。总以融会诸家之长,而以锐利为最要。故少林之法,高出于各家之上而不同者,在平素之内功耳。内功维何?即解脱生死,心定神清。眼力到处,威如猛狮,锐若鹰猿,其妙境不可思议。至于注射之点,以敌之眼光为鹄。手尖物尖,不注自注。习之精熟,自能解悟,浅者不易知也。 听法乃防敌之扼背,或暗狙袭击。能听则仓猝有以避让,不致梦梦受敌也。要之,听法仍以禅功深者为易。禅定之人,听及毫末。达摩师面壁九年,听阶下之蚁语,声若牛鸣。到此境界,区区之听功,渺尔微尘,不足道矣! 第八章 技击术释名 一技有一技之特别名称,及其遗传习惯之词语。苟不详为解释,茫昧从事,顾名而不知其义,此亦见笑于方家者也。至其名称之异同,有为少林之专称者,有为各家所通称者,雅俗各别,名词互异。兹取其寻常通行者,略记如左。其过于俚俗,如江湖卖技者之信口呼称者,不取焉(按:江湖卖技者流称拳向上冲为朝天一炷香,两手上下摆列称为狮子大开口,骈二指而出则称为双龙出洞。如是等等,真难更仆数。惟其太俗,故不取焉)。 (一) 地盆(少林之名称,列于首方,至各派之称,附之于下,后即仿此),通称马步,又称骑马桩,有八字马,川字马,一字马之别。 (二) 呼吸(少林又名练息法),北派称提气,湘黔称提桶子劲。 (三) 指法,少林一指称金刚指,通称金针指;两指称金剪指,三指称三阴指,又称鼎足指,四指齐出称金铲指。 (四) 掌法,五指紧排,称柳叶掌,又称般禅掌。出掌时指尖向下(即翻掌),称托叶掌;五指曲钩,称虎爪掌,又称金豹掌。 (五) 阳手(即手掌朝上之式),阴手(即手背朝上之式)。 (六) 牵缘手(又名阴阳回环手),剪手(又名金叉手),通称双阳踏手。 (七) 马不动而身稍折为吞法,手从外推为吐法。 (八) 右手三指平握,食指大节锐出,称灌拳;外四指平握,中指突出,称点拳。 (九) 与人搏斗,正中直进,称踩洪门;左右取势称侧锋,又称踩边门。 (十) 右足直立,左足曲而高起,两手作鹤嘴式,平膀合抱(相距五六寸),努目直视,称英雄独立。 (十一) 左手前照作拦势,右手排掌向后一扫,称乌龙摆尾。 (十二) 前足曲而手足直,步法大开,身朝前扑,两手作虎爪掌前推,称黑虎推山手。 (十三) 足照上式,两掌作欲推势,称白虎望路手。 (十四) 矮马,右足伸长,头向前望,两手朝后照抑,称白虎反沙手,又名寻豹儿手。 (十五) 演拳时,踏东南西北及东南东北等方,为踩八卦。 (十六) 半马(即身稍蹬下,两足分开如长三式),称子午桩。 (十七) 击肩窝之合缝凹处,称灌穴。 (十八)用双掌斫敌人之膀肉,称双刀斩鼠法;击尺脉后之脉根,称斩龙手。 (十九) 击敌人之腰肾穴,称为踢灯(肾为命门之火,故名踢灯,以用足力故也)。 (二十) 击两太阳穴,称金钱穴。 (二十一) 动手即先用足踏敌人之足尖,称倒树法。 (二十二) 以掌刷击敌人之眼目,称铁帚手。 (二十三) 闪至敌后,拍击或斫击敌之脑后穴,称换枕手。 (二十四) 击敌之尾脊穴,称曰沉海手;击肾阴,称曰托阴手。 (二十五) 灌击敌人之耳根,称曰照风手。 (二十六) 踏丹田气海穴,称曰踩八卦。 (二十七) 胸膛直入,称曰大撞碑手。 (二十八) 击人中,称破瓜手。 (二十九) 插咽喉,称独蛇寻穴手。 (三十) 灌腋窝,称曰贯膛手;击肋下空处,称挝边手。 以上不过略就寻常称谓,稍为释之。其余一切微近俚俗者,则从阙焉。或有问于余曰:其中之名称,有近于似者,固亦确有至理存焉。至如踏丹田气海称踩八卦,未免名不副实,此何意也?答曰:以名实而论,其中不副者甚多,不仅此一端为然耳。但以个中人多用此称谓,几成习惯,所谓积习既久,未能免俗者此也。是编乃数十年前之旧抄本,其间鲁豕鱼亥,讹误甚多。兹为改订而略加润色,亦以留当年之雪泥纪念焉尔。 第九章 禅宗之极轨 自古沉潜静修之士,于一技一才之微,必猛勇精进,力求登其峰而造其极,决不肯自画于半途,而以一知半解,见轻于名人巨子。矧柔术之学,大则强筋壮气,健神凝和,有长生视息之益;小则亦可防身护体,济弱扶倾,获一己安宁之福。又安得以小道末技视之乎?自达摩禅师契锡南来,创此良规,三六垂教,共同皈依,宋元以还,名师辈出。继长增高,融旧铸新,出神入化,遂成绝学。南北尽传衣钵,薄海仰为宗师。斯道之盛,亦可谓风靡一时,声流万里者也。降及晚明,天不祚汉,宝鼎播迁,铜驼荆棘,故宫禾黍,天潢贵胄,飘零岭海,借逃禅为恢复之地,以寺刹作避难之场。于是有栖身少林,剃度皈依者。斯时也,燕晋虽沦为异域,滇黔犹保其残山;琼崖之帝星未坠,台澎之正朔犹存。故遗老皇宗,虽身在尘埃,而志慨河山。振精励神,磨筋炼骨,取少林之绝技,朝夕勤修,沉心孤往。求神通于宗法形迹之外,悟解脱于恐怖挂碍之中;了却生死关头,而后大雄大辟大无畏,证入涅盤世界,始能无法无我无众生。此禅宗之学,所以为斯道之正眼法藏也。 吾释十三宗,何以独有取乎禅?盖以禅宗尚静悟,贵解脱,以入定为功夫,以参证为法门。能于此而有所悟入,而后性静心空,脱离一切挂碍。无挂碍斯无恐怖矣,无恐怖则神清,神清则气足,气足则应变无方,随机生巧。如是而后,明于法而不拘于法,沉其心而不动其气。斯道至此,始可告大成矣。 或有问于予曰:人生一大关头,生死是也;人生一条大道,证悟是也。禅宗乃求佛之宝筏,见性之慈航。明心证果,佛法正自无边。又安得以技击之末术,范围此广大之宗法乎?况佛法乃度世济人之道,以慈悲为本,以救众生为功;技击之术,其用意全与此相背戾。今以此道开方便之法门,示柔术之极轨,未免堕众生于泥犁,胎孽果于祀世耳。余曰:凡事只可从本位上著想,始有凑泊之地。若以释家慈悲救人之旨为绳墨,而谓技击一术,专以强力凌人,制人死命之具,则不惟技击不可学,且为释氏之罪人矣。夫人自现身尘世以来,其最堪宝贵持护者有二:一灵魂,一躯壳。此二者乃出世入世之一大因原,不可畸为轻重者也。故灵魂乃躯壳之根,躯壳本灵魂之府,无躯壳何有灵魂?见灵魂终恃躯壳。虽色身寂灭,昙花泡影,然倘于未曾证果涅盤,明心见性之先,而即有物化光销之劫。试问以何因原而可超悟解脱于尘海之中,而不生不灭于万世乎?《会元录》曰:在大千世界之内,先求一个不坏之身。是躯壳有关系于灵魂,其密切重要如此。今不究其根原,反目为伤人害世之术,是以凡夫而测慧业,蚁子而谭邱山,其与技击本来之意,相差不已远乎? 进一说以为解释,则其理更易明了。如人能怀慈悯度世之心,临事自能爱物;人
本文档为【少林武术秘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887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36KB
软件:Word
页数:34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2-02-20
浏览量: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