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考古学通论 简化版

中国考古学通论 简化版

举报
开通vip

中国考古学通论 简化版 中国考古学通论 导论 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 。 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 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

中国考古学通论 简化版
中国考古学通论 导论 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 。 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 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 翻译 阿房宫赋翻译下载德汉翻译pdf阿房宫赋翻译下载阿房宫赋翻译下载翻译理论.doc 而来的。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1. 遗物。 2.遗迹。 3.遗址。 4.考古学文化 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 相对年代:绝对年代: 分期方法。 二分法:三分法:六分法 考古学研究方法 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1)、叠压关系。 (2)、打破关系 (3)、共存关系。 二、考古类型学 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器物的分类。 (2)、器物的分型。 (3)、器物的分式。 4.器物组合与分期 三、考古区系类型论。 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 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目的在于建立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 2.文化系统 3.文化类型。 第三节、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年代测定技术的应用。 年代测定方法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 断代技术 样品物质 测年范围 放射性碳素(碳-14) 含碳物质(动植物遗体) 5万年以内 古地磁 粘土 3万年以内 热释光(TL) 陶器、烧土 100万年以内 含氟量(F) 骨、牙等 数百万年以内 钾-氩(k-Ar) 火成岩 10万年以上 裂变径迹(FT) 火山灰、玻璃、石器、陶器 数千年至数百万年 树木年轮 木 1万年以内 氨基酸外消旋 骨 数年至数百万年 黑曜石水含 黑曜岩制品 几十万年以内 铀系 碳酸岩、骨、牙、贝壳 数千年至45万年 二、;勘测技术的应用 空中摄影:遥感技术。地下勘探: 三、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 X射线荧光分析”、“发射光谱分析”“红外线吸收谱分析”“穆斯堡尔谱分析”和“热分析” 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简史 一中国古代的金石学。北宋时曾巩的《金石录 1. 汉唐金石学的萌芽。 2.宋代金石学的创立。 3.清代金石学的兴盛。 二、近代考古学的诞生。 1,近代考古学的传入。 ,近代考古学的初步发展 第二章、旧石器时代考古(约200——1万年前) 第1节、 旧石器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 一、 旧石器的制作、鉴别与分类。 1. 旧石器与旧石器时代。 用石头制作的工具或武器叫“石器”;用打制方法制作的石器叫“旧石器”;人类主要用旧石器的时代叫“旧石器时代”。 2. 旧石器的制作方法。 (1)、选择原料。 (2)打击石片——第一次加工。 直接打击法:A.锤击法:B.碰砧法C.砸击法: 间接打击法:A.击钎法:B.压剥法: (3)、加工修整——第二次加工。 A.锤击修整——单面加工:B.压制法: 4.人工石制品的鉴别 (1)、人工石制品的特征: (2)、自然营力所造成的碎片的特征 二、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的分类。 1.遗址和地点。 遗址——原地埋藏。地点——搬运埋藏 2. 遗址的分类 (1)、洞穴遗址 (2)、岩棚遗址 (3)、旷野遗址。 三、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 初期:200~~100万年前;早期:100~~20万年前;中期:20~~5万年前;晚期:5~~1.2万年前。 第2节、 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 一. 什么是化石。经过自然的石化作用后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 1. 化石形成的条件: 2.石化作用。 (1)、填充作用。(2)、置换作用。 3.化石的类型 (1)、实体化石(2)、印模化石。(3)、遗迹化石。 二、中国发现的古猿类化石 三、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 1.人类发展阶段的划分。 早期直立人、晚期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阶段。 第三章、新石器时代考古 一.磨制石器的使用。 新石器即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磨制石器的制作技术 1.选材。 2.打割 3.修琢。 4.磨光。 5.穿孔。 (1)、钻孔法。(2)、划孔法。(3)、琢孔法 (二)、新石器的主要类型 1.农业生产工具 (1)、石铲与石锄 (2)、石镰与石刀 (3)、石磨盘与磨棒 2.木材加工工具——石斧、石锛、石凿、石楔 3.狩猎工具或武器——石矛、石镞、石钺 二、陶器的发明。 1.陶土加工 (1)、筛选或淘洗。 (2)、加入羼合料 2.制坯成形 (1)、手制: 捏塑法:(2)、模制:(3)、轮制: 3.修饰施纹。 (1)、表面磨光。 (2)、涂施色衣。 (3)、施纹绘彩。 4.烧制成器 陶器的分类。 1. 陶器各部位的名称。 2.陶器的命名原则。 两个方面:一是使用古代文献中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的名称:如鼎、鬲、豆之类。 二是使用现代形制、功能或相近的器形名称,如碗、盘、杯、瓶、盆、罐、壶、缸、瓮等。 3.陶器的分类:(1)、依据器形分类:圈足器;三足器;圜底器;尖底器。 (2)、依用途分类:炊器——多夹砂陶,有罐、鼎、鬲、甑、釜、灶等。 饮食器——多泥质陶,有碗、钵、盘、豆、杯等。 水器——多泥质陶,有瓶、壶、带流罐、盉等。 储物器——泥质陶或夹砂陶,器形较大,有罐、瓮、缸等。 乐器——多泥质陶,有陶鼓、陶号、陶埙、陶响珠等。 二、农业的发生 1、中国粟作农业的起源。 2.稻作农业的起源。秦岭淮河以南。 3、家畜饲养的出现。 第二节、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可分为初、早、中、晚四期,约距今12000~4000年前 分期表: 分区 分期 华北地区 西北地区 东北地区 华中地区 华南地区 距今年代 渭泾区 陕豫晋交界地区 郑洛区 冀南豫北地区 海岱区 长江中游 长江下游 (年) 泾水上游 关中地区 新石器时代 晚期 晚期 桥村类遗存 客省庄文化 三里桥类遗存 王湾三期文化 后岗二期文化 龙山文化 齐家文化 小河沿文化 石家河文化 良渚文化 昙石山文化 4500~4000 早期 常山下层文化 案板三期文化 庙底沟二期文化 大河村五期 ? 大汶口文化 马家窑文化 屈家岭文化 石峡文化 5000~4500 中期 晚期 仰韶文化 西王村期 秦王寨文化 大司空一期文化 大地湾仰韶晚期 红山后文化 大溪文化 崧泽文化 金兰寺下层 5500~5000 中期 庙底沟期 大河村文化 大地湾仰韶中期 6000~5500- 早期 半坡期 王湾一期文化 后岗一期文化 北辛文化 大地湾仰韶早期 赵宝沟文化 皂市下层 马家浜文化 河姆渡文化 7000~6000 早期 晚期 老官台文化 北首岭下层 裴李岗文化 磁山文化 后李文华 师赵村一期 兴隆洼文化 甑皮岩遗址 9000~7000 早期 白家村遗址 大地湾一期 彭头山文化 初期 南庄头遗址 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 玉蟾岩遗址 大龙潭一期 10000+- 庙岩遗址 一. 初期。 距今约12000~9000年前。开始使用磨制石器 二、早期。约距今9000~7000年前。磨制石器的使用已普遍, 三、中期。 约距今7~5千年前。磨制石器已有局部磨光向通体磨光过渡。 第三节、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的分布 1、 东北地区的新时期文化 二、西北地区。 三、华北区。 五、华南区。 六、西南区。本区包括西藏东南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 第四章、夏商周考古(公元前21世 纪~公元前221年) 特点: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已进入历史时期。出现了发达的青铜文化,大部分时间属青铜时代(夏、商、西周),并完成了由青铜时代向早期铁器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出现了大型都城,标志着社会形态和经济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已进入国家时期。 第1节、 夏商周考古分期。 一;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在三代考古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究竟夏商周三代纪年问题。目前流行的三代纪年都是推算出来的。 二、夏文化探索。 夏文化指夏王朝时期夏人活动区域内遗留的物质文化遗存。夏代是历史记载的最早的王朝,据《史记.夏本纪》和《竹书纪年》记载,夏代自禹至桀历14世17王,据《夏商周年表》,夏代约从前2070时,至前1600结束,前后历时400余年。 年表: 禹 少康 不降 发 启 予 扃 癸 太康 槐 (厂)字头,下一堇,读jin 仲康 芒 孔甲 相 泄 皋 根据文献记载,夏人的活动与以下两个地区关系密切:1、河南西部的颖水上游和洛阳附近的伊、洛河下游地区;2、晋南的汾水下游、涑水一带。 1. 豫西二里头文化。2座大型宫殿基址发现青铜爵等礼器和玉器等。该遗址可能是夏早期都城遗址。 2. 晋西南的东下冯类型。 3. 晋西南的陶寺文化。陶寺墓地的大、中型墓出土有琮、钺、彩绘陶龙盘、鼓、磬等礼器, 2、 商文化的分期与分布。 商共历17代30王,据《夏商周年表》,商始于前1600,灭于前1046,延续近600年。以盘庚迁殷为界,可分为前、后二期,前期以郑州二里岗遗址为代表,后期以殷墟为代表。 1;前期(前1600~前1300),这一时期的商文化以河南郑州商城及二里岗遗址、偃师尸乡沟商城、河北藁城台城西村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坡等为代表,青铜时代文化开始进入兴盛时期。其中,郑州二里岗文化遗址具有典型性,故早商文化一般也叫“二里岗期文化”。 年表: 汤 沃丁 中丁 沃甲 太丁 太康 外壬 祖丁 外丙 小甲 河亶甲 南庚 中壬 雍己 祖乙 阳甲 太甲 太戊 祖辛 盘庚(迁殷前) 2;后期。 以殷墟文化为代表。殷墟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的洹河两岸,面积约24平方公里。据文献记载,商后期8代12王均以此为都。 殷墟遗址。1899,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罗振玉等通过调查搞清了甲骨文出于安阳小屯村,并在甲骨文中发现了商王朝先王公的名字,后经王国维考证,不仅证实《史记.殷本纪》记载的商王世系是可信的,且证明了《史记.项羽本纪》有关“洹水之南为殷墟”是正确的,于是殷墟被发现。分四期:1、盘庚、小辛、小乙;2、武丁、祖庚、祖甲;3、禀辛、康丁、武乙、文丁;4、帝乙、帝辛。 年表: 王 年代(前) 年数 盘庚(迁殷后) 小辛 小乙 1300~1251 50 武丁 1250~1192 59 祖庚 祖甲 禀辛 康丁 1191~1148 44 武乙 1147~1113 35 文丁 1112~1076 26 帝乙 1101~1076 26 帝辛(纣) 1075~1046 30 四、西周。 周族起源于陕西中、西部及甘肃东部一带的渭、泾水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区。1046灭商建立周王朝。分期:早:武、成、康、昭、穆(前1046~922);中:恭、懿、孝、夷(前922~878);晚:厉、共和、宣、幽(前878~771)。 年表: 王 年代(前) 年数 武王 1046~1043 4 成王 1042~1021 22 康王 1020~996 25 昭王 995~977 19 穆王 976~922 55(共和当年改元) 共王 922~900 23 懿王 899~892 8 孝王 891~886 6 夷王 885~878 8 厉王 877~841 37(共和当年改元) 共和 841~828 14 宣王 827~782 46 幽王 781~771 11 五、东周(迁770~221)。以平王东迁始,至秦统一,共549。分春秋、战国。1、春秋(前770~前476),平王东迁至敬王44年,共295年,因《春秋》得名,分早、中、晚三期,各100年左右。 2、战国(前475~前221),因诸侯纷争而得名,从周元王元年至秦统一,255年,分早、中、晚三期,每期85年左右。第二节、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一. 铜器的出现。 三代大部分时间属于中国的铜器时代,但中国铜器及冶金技术,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可能出现了。龙山时代诸文化中。 3、 三代的青铜器。 由铜、锡、铅合金制作的器物,因铜锈呈青绿色,称青铜。 4、 青铜的优点: 1、熔点低, 2、硬度大, 3;铜矿的采掘与冶炼。 4;铸造工艺。 三代青铜器绝大部分示范铸而成。 1)、制范。范是铸造的模具 (2)、熔铜。 《周礼.考工记.六齐》,提到六大类型青铜器。见于下表 《周礼.考工记.六齐(ji)》 铜 锡 类别 铜锡配比 比例 % 比例 % 钟鼎之齐 六分金而锡居其一 6/7 85.71% 1/7 14.29 斧斤 五分其金而锡居其一 5/6 83.33 1/5 16.67 戈戟 四分其金而锡居其一 4/5 80 1/5 20 大刃 三分其金而锡居其一 3/4 75 1/4 25 削杀矢 五分其金而锡居其二 5/7 71.43 2/7 28.57 鉴燧 二分其金而锡居其一 1/2 50 1/2 50 (3)、浇铸。浑铸法 ;分铸法 3.装饰花纹: (1)、装饰工艺 范铸法:填漆法:错嵌法 镶嵌法 錾刻法 (2)、花边和纹样分类: A、动物纹样:B、植物纹样。 C、几何纹样 D、人物及人事活动纹样。 人面纹。 4;铭文。 5.分类: (1)、容器(礼器) A煮器; B食器; C 酒器;D 洗器; (2乐器: (3兵器 (4)工具 (5.车马器: (6铸币。 (7.铜镜 (8。杂器 第三节、夏商周城址 一、 夏代城址的探索:河南登封王城岗发现的古城曾认为可能是“禹都阳城”。 二里头遗址出现大型宫殿建筑。 二,商代。郑州商城:位于河南郑州市,属于商代早期城址。其性质或认为是汤都郑毫;或认为是“仲丁迁敖”的敖都。殷墟:商代后期都城, 三、西周:周原(岐邑):位于陕西岐山、扶风两县的北部; 丰京与镐京。 四、东周:东周王城:位于河南洛阳市涧、洛二水交汇处。 齐临淄故城:位于山东临淄市的西北部。 郑韩故城:位于今河南新郑县。 赵邯郸城:位于河北邯郸市区及其外围,是战国中晚期赵国都城。 曲阜鲁国故城,位于山东曲阜县城及其周围 魏都安邑:位于山西夏县西北的青龙河畔, 燕下都:位于河北易县的易水河 楚纪南城:位于湖北江陵县城北5公里处的纪山之南, 侯马晋新田城: 秦都雍城:位于陕西凤翔县城南、雍水以北 第3节、 夏商周墓葬 所谓“墓”,指的是放置尸体的固定场所。“夫墓,死人所居”(《论衡.四讳》)。所谓“葬”,指的是处置尸体的方式。在考古学上,二者常被合称为“墓葬”,指埋葬死者的地方及其埋葬方式。 一、 墓形的分类 1. 竖穴土坑墓:基本结构是:自地面下掘一竖穴土圹作为墓室,内置棺椁及随葬品等,然后用土填实。 “亚”字形、“中”字形、“甲”字形、无墓道等几种形式。 无墓道墓:(1)、大型无墓道墓:多作长方形(或曰“目”字形墓),无墓道而形制较大。有棺椁和丰厚的随葬品,其身份地位也较高。这类墓可能是王及诸侯的子弟、姬妾和一般贵族墓。“妇好墓”(可能是商王武丁姬妾),墓圹作长方形,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身8米,出土各类器物共1928件,其中铜器460件。(2)、小型无墓道墓:多为长方形,无墓道而形制较小。 2.土敦墓。是西周到春秋时期流行于安徽、江苏一带的一种形制特殊的墓葬,其特征是在平地上置棺推土起封,因其形似土墩,故名。 3.土洞墓: 二、墓上建筑及封土。商代、西周墓均没有发现过封土,可能恪守“不封不树”的古俗。但大型墓上可能有享堂一类的建筑。最早的封土墓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之际,如河南固始侯古堆大墓(约前5世纪中叶)。 三、夏商周时期的埋葬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 1.族墓制度:即按血缘关系聚族而葬的埋葬制度。 2.棺椁制度:椁即外棺,用于放置随葬品。棺主要为敛尸而用。 3列鼎制度: 4葬车马制度 5.人殉和人牲制度: 第四节、夏商周时期边远地区的主要青铜文化 一、 东北 夏家店下层文化: 二、西北 1;寺洼文化 2;辛店文化 2. 卡约文化(青海)、沙井文化(河西走廊 三、东南 吴城文化 湖熟文化 四、西南 蜀文化;巴文化: 第五章、秦汉考古 第1节、 绪论 一,特点: 文化同一趋向;东西文化交流;铁器广泛应用;漆器的制作;具有商业性质的大都市的兴起;私有经济发展;小农经济是社会的基础;大量使用奴隶;土地兼并导致庄园经济;黄、老之学兴起于汉初;儒学一统天下由此始;由神仙家而道教;佛教传入;宗法制进一步瓦解;丧葬习俗变化。 二、分期: (一)、六期 1.秦(前246即始皇继位——前206即秦灭亡):秦统一战争和统一国家的建立。 2.西汉早期(高祖——武帝前期(元狩五年),前206——前118) 3. 西汉中期(武帝后期——昭宣,前118——前49) 4. 西汉晚期(元帝——王莽,前48——25):流民四起,奴婢泛滥,导致王莽托古改制, 5. 东汉前期(光武——和,25——105):光武中兴,恢复西汉旧制。 6. 东汉晚期(殇——献,106——220):外戚、宦官交替掌权。 第二节、秦汉城址 特点:城市转变期,政治、军事功能向商业功能演变。 一、 都城 1. 秦咸阳城:秦孝公12年,前350年迁都咸阳,此前都城为雍城。 2. 西汉长安城。先修宫殿,后修城墙。高帝时修未央、长乐宫。惠帝时修城墙。武帝时于城西修建章宫、上林苑。王莽修明堂、辟雍、九庙于城南,宫殿区占三分之二以上。 3.特点: (1)、依地形,利用秦旧宫殿,并未严格按照礼制; (2)、政治中心,缺乏商业意义,皇权的产物。城中设施均为宫廷服务 3.东汉洛阳城。西周初年设成周于此,东周时为都城。东汉都城是在东周都城基础上修建。 第三节、秦汉墓葬 一、 秦汉帝陵 始皇陵:咸阳以东,今西安临潼,骊山以北,秦东陵的延续。东陵还具有公墓的性质,而始皇陵突出以一代君主为中心。修有高大封土,“丽山”一词原专指始皇陵,陵园被称为“丽山园”,四周有夯土城墙两层,南北长,内外城四面有城门,内城北面两门,其余三面各一门,外城一面一门。封土位于内城南半部,北部东北角又有一拐角形小城。封土下据说有宫墙,也有说为隔水墙。陵园南部有防水墙据说是防山水。已发现50余个陪葬坑,有的规模大于兵马俑一号坑。 二、西汉帝陵。九座帝陵位于渭河北咸阳塬上。高祖长陵位于汉长安城正北方正中。帝陵坐西朝东。 高~景,西汉帝陵制度形成。 高祖长陵,帝、后二陵埋藏于同一陵园,帝于西,后于东,帝墓东西长南北短,北侧设有陵邑,陪葬多为功臣,打破以血亲为纽带的陪葬制度,赐葬帝陵成为一种赏赐。 文帝霸陵,凿山为陵的崖墓埋葬方式,帝后陵分开,对后代帝陵影响很大,后陵仍依旧制。 景帝阳陵,帝、后陵均为正方形覆斗状结构,帝、后各有陵园,坐西朝东,以帝陵东司马到为中轴线,帝、后陵周围有壕沟环绕,形成主陵区,门阙形式为三出阙,为目前发现最早三出阙实迹,原为二重,最大一重为武帝时补建,三出阙制度应为武帝时确立,南侧发现大量夯土基址及罗经石,罗经石十字纹指四方,与磁向误差极小,所处为礼制性建筑,设陵庙,帝陵园内有81个陪葬坑,后陵园有30余个,呈放射状排列,南区丛葬坑发现11行24个兵马俑坑方向向东,内容较秦陵完整,规模小,只有人体三分之一大小,骑兵占据主要位置,西北方向有14行24个兵马俑坑,方向向北,大量陪葬坑位于主陵区外东司马道两侧,所葬不仅为当时之大臣,其家族墓地也于此,直至东汉时仍在使用。 三、东汉帝陵:分为两区:一在北邙山;一在龙门。 具体情况尚不清楚。 四、诸侯王、列侯。 霍光以天子礼葬,“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樅木外藏椁十五具。” 东汉时:皇帝“金缕玉柙”,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银缕玉柙”,大贵人、长公主“铜缕玉柙”,取自《后汉书》。 四、中小型墓葬 1.形式:竖穴土坑墓、洞室墓流行。 2.随葬品:西汉早期首秦文化影响,钫、简形壶、陶及铜鼎、模型明器,亦长安为中心向周围辐射 3.装饰形式。与小砖券墓同时出现壁画墓,多在陕西、山西、河南西部 第四节 各类遗物 一、 金属器 1. 铁器。 2. 钢:1、渗碳钢,以熟铁为原料,反复锤打,提高含碳量。2、脱碳钢,以生铁为原料,降低含碳量,淬火。 汉代以渗碳钢为主。 3. 铜器:不再大量生产和使用礼器。秦兵马俑中有镀铬铜剑。 铜钱、铜镜大量生产。铜镜成为汉代最主要的铜器 西汉:1、云雷纹地蟠螭纹镜,战国出现。战国流行带状桥型钮,汉代出现三弦纹钮。西汉后期半球形为主流钮。规矩镜在长时期内都是主流,又名“博局镜”因类于六博棋盘。南方规矩镜较复杂。东汉分三支:1、昭明镜;2、云雷纹镜;3、草叶纹变为蝙蝠纹 二、漆器。 三、陶瓷业。 釉陶,分两类:硬、软釉陶。硬釉陶用高岭土,温度高,1100~1200度。软釉陶用粘土,温度低,700~800度。硬釉陶出现于商周时期,被称为“原始瓷器”,被认为原产于中国。 四、造纸术。 始于西汉,灞桥、扶风等地均有发现。蔡伦改良造纸术。 五、金器。 不发达。 基本无器皿。 酎金:名为助祭,即让诸侯王献金。 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总述:民族、国家交流频繁。佛教文化昌盛。佛教考古研究是这一时期重要内容。承前启后。 第1节、 城址。 一曹魏邺城。在今河北临漳县,漳河东西横贯,划邺北、邺南两城。 二、洛阳城。 三、武昌城。 四、建业。 第2节、 墓葬 一、 帝王陵墓。 1. 曹魏。 曹操葬于邺,曹丕、曹睿葬于洛阳。不封不树,依山为陵。尚无法确定具体方位。 2. 西晋洛阳。 同于曹魏,流行薄葬。也无法确定。 3. 北魏。 平城和洛阳。 山西大同,文明太后冯氏永固陵,陵园南部有寺院。洛阳,宣武帝景陵发掘,规模不大,只一墓室,一墓道,且为土洞墓,非砖室墓。 4. 北周武帝平陵,无封土,规模小。 5. 南朝。 以南京为中心,大量墓葬,有一些可以确定身份,墓室有石坑、有土坑,依山为陵,在岩石上凿出,再构筑砖室墓。大多为单室,有甬道和较长墓道,墓室顶有券顶和穹隆顶。大量砖雕,构图事先设计好。墓前有很长神道,旁立石兽、石柱、石碑,石碑大多已无法辨认。 6. 总述:南北各有特色,洞室和砖室为共同特色,北方穿土,南方依山。规模远小于两汉帝陵。神道建设格局为隋唐所继承。夫妇合葬成为普通习俗,受佛教影响,寺院、石窟、墓葬合一较常见。 7. 黄河流域中小型墓葬 8. 总述:多室向单室、砖室向土洞演变。无天井或少天井向多天井演变。壁画流行,主要流行于东部。河西仍流行砖室墓,绘壁画,有单砖画,也有组合画,砖雕建筑形式,传统保留较多。流行仪仗俑。 第3节、 边疆少数民族文化 一、 东北。 辽宁:公孙氏——>慕容鲜卑。冯素弗墓:慕容鲜卑贵族墓葬。石砖墓。有南方青瓷器。 二、西北。高车、柔然、吐谷浑、突厥等少数民族。 第四节、遗物 1.瓷器。 2.青铜器 第五节、佛教 中国早期佛教是从中亚而非印度传入。克孜尔石窟,泥塑像,壁画,反映健陀罗风格。北魏,大同云冈石窟,皇家修建。龙门石窟,巩县(现名巩义市)石窟,皇家建造,丰满转向清瘦,服饰繁缛 第七章、隋唐五代考古 第1节、 概述 1、 分期: 1. 隋~初唐,隋文帝至唐高宗。继承南北朝文化、北周制度,吸收北齐文化、制度。 2. 盛唐。武则天~玄宗,顶峰。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亦有周边文化影响。 3. 中晚唐。肃宗~唐末。党争,政治不稳定。走向衰弱。继承一些盛唐遗风。 4. 唐末~五代。进一步衰弱。藩镇割据。五代受隋唐文化。 2、 特点:文化发达。中外文化交流。宗教文化。物质文化,金、银、瓷器、铜镜。 第2节、 城址 1.长安。隋设大兴城,宇文恺设计规划。唐改名长安城。太宗、高宗作了扩充和修建。唐末被朱全忠拆毁。影响周边国家。宫城、皇城、外廓城。宫城、皇城居于外廓城北部正中。皇城无北城墙。里坊制,大坊开四门,小坊开东西二门 2.洛阳。 规模仅小于长安,依自然地势建成,商业经济功能较长安更为显著,亦为宇文恺设计,隋炀帝修建。唐高宗后历代皇帝常住。有宫城、皇城,居于西北角地势较高之处,其东有含嘉仓,已发掘。里坊位于宫城、皇城东、南。文献记载有103里坊,平面近方形,有十字街道。设西、北、南三市,南市最大,但被洛河冲毁。宫城经过发掘,如应天门遗址,有左右双阙对称;武则天明堂遗址,圆形,居于工程正中,为主要宫殿;还有一些小型宫殿基址。含嘉仓有仓城,有大量粮仓,尚存有大量粮食,地下为主要储存形势。 第3节、 陵墓 一、 帝王陵墓。 1. 唐18陵。4为封土墓,14为依山陵墓。高祖献陵,封土四门各有一对石虎,南门又有一对石犀,一对华表,有南朝风格。 太宗昭陵,依山为陵,修有园墙,南北发现司马门,南门内有献殿遗址,有下宫,开创唐陵制度 乾陵定制:依山为陵,玄宫多在正中偏的山坳处;周有园墙,四面开门,各有石狮一对,北门多三对石马;南有三重门阙,故有两重园墙的可能,但可能为行马(即木竹等建围墙);神道由南向北,华表一对,翼马一对,鸵鸟一对,石人牵石马一对,石人十对文武不分;南司马门内有献殿遗址,门内两侧有62番酋像。 睿宗桥陵始有变化,石人分文武,东文官,西武将 2.五代帝陵。 都有前后两个墓室,有的有三个墓室。规模、气势远不及唐帝陵。 二、中小型墓葬。 两京地区多有发现。 三、随葬品组合与形式变化。 玻璃器时有发现。 陶俑,力士——天王俑,与佛教思想影响有关。 (一)、俑 1.隋——唐初。 2.盛唐。 4.唐末五代: (三)、瓷器。南青北白。作为商品生产 第四节、各类遗物 一.金银器 二.铜镜 三.纺织品 四.玻璃器。 第五节、中外文化交流的考古发现 一、 宗教。 佛教,密宗盛唐时传入中国,流行于中晚唐,后传入日本 3、 文物。 第八章、宋元考古 绪论:方向: 1、城址:都城,各种都城。 2.陵墓:巩义市北宋皇陵;禹县白沙宋墓;黄河流域家族墓葬;安徽合肥包拯家族墓葬;辽帝陵,庆陵;西夏王陵,银川市西。 2. 寺院道观建筑:五台山佛光寺、南禅寺,唐代建筑 4.陶瓷器:尤以瓷器为代表。 第一节、宋元都城 一、 北宋东京。 二、临安城。因山水地貌而建,并不严格规划,与南宋国家贫弱有关。 三、辽上京。 四、辽中京城。 五、金上京。 六、金中都。 元上都元大都 第2节、 墓葬 1, 北宋帝陵。 二、辽陵。 三、西夏王陵。 第3节、 瓷器 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 高峰。 商品。 对外出口主要商品。 PAGE 17
本文档为【中国考古学通论 简化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7491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9KB
软件:Word
页数:17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2-03-01
浏览量: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