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行为分析

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行为分析

举报
开通vip

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行为分析 46   人口流动与迁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加快 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显而易见,没有从四大文明 发源地向外的人口流动与迁移,世界其他地区仍将是一 片不毛之地,没有从以欧洲为主的旧大陆向美洲新大陆 的人口迁移与流动,当今北美世界经济的核心区域也就 无从谈起,哥伦布偶然发现新大陆的意义也将黯然失 色。当代中国由于实行了强有力的户籍管理制度,尽管 大规模流动人口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现的,但一经爆 发即以潮水之势迅猛发展,成为一大热点。因此,对流 动人口采取卡、堵的做法,既不利于流动人口的有效管 理,也不符合...

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行为分析
46   人口流动与迁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加快 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显而易见,没有从四大文明 发源地向外的人口流动与迁移,世界其他地区仍将是一 片不毛之地,没有从以欧洲为主的旧大陆向美洲新大陆 的人口迁移与流动,当今北美世界经济的核心区域也就 无从谈起,哥伦布偶然发现新大陆的意义也将黯然失 色。当代中国由于实行了强有力的户籍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尽管 大规模流动人口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现的,但一经爆 发即以潮水之势迅猛发展,成为一大热点。因此,对流 动人口采取卡、堵的做法,既不利于流动人口的有效管 理,也不符合流动人口必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而 要妥善解决中国的流动人口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流动 人口的社会行为机制和规律,才能有针对性地找出有效 的对策和措施。 一、流动人口行为的社会驱动力   对人口流动与迁移原因的解释,有许多学者提出过 自己的观点。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 )认Lewis 为:城市和农村工资水平的差距是导致人口流动与迁移 的直接原因;而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 )Todaro 则认为:吸引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诱因,不是城 市实际工资与农村实际工资的差别,而是两地之间“预 期收入”的差别 ~[1](P41 43)。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伊沃 里特·李 的人口迁移理论相对较为全面,(Everett S. Lee) 他指出:影响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因素包括流出地因素、 流入地因素、介质因素和个体因素四个方面 ~[2](P174 179)。 根据李的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导致中国人口流 动的社会驱动力表现如下。    .流出地因素1   中国流动人口主要源自农村,因而我们主要以农村 地域为代表分析流出地因素。中国农村地域由于其悠久 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和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落 后性,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较为复杂,但以“推力”为 主。其重要因素有: 人口的迅速发展和土地资源的有(1) 限性。根据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我国农村人口2000 总数达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基数大,80739 63.91 发展速度快,而有限的土地资源中,山区面积占 ,难2/3 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等比重相当大。因此,人口对 土地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农村人均耕地逐年减小, 年仅为 公顷 人。人地矛盾的激化是中国农村2000 0.161 / 地域流动人口产生的主要原因。 农业科技的推广,种(2) 养殖技术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在劳动对象和劳动场所没有很大变化的情况下,必然有 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被“挤出”农业以外。( 农村家庭联3) 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年代末 年代初中国废除了人70 80 民公社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我国农 《云南社会科学》 年第 期2002 2 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No.2 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行为分析 骆 华 松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092 摘要:作者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流出地、流入地、区域综合、介质、个体等因素角度,探讨了流动人口产生的 社会驱动力;并分析了流动人口迁徙、职业、消费、生育、越轨与犯罪等行为类型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最后讨论了目前 流动人口社会管理的核心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关键词:中国流动人口;社会驱动力;社会行为;社会管理 中图分类号:   C912.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 ) — —1000 8691 2002 02 046 05 收稿日期: — —2001 12 6 基金项目:本文受 国际合作项目“流动人口与 流行的社会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 和云南省教NIH AIDS ( :R01DA13145- 01A1) 育厅项目“昆明市流动人口在毒品扩散中的作用机理研究”项目编号 资助。( : 0012122) 作者简介:骆华松( ~),男,湖南新田县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昆明理工大学在职博士生,主要从1964 事人口社会学、人文地理和旅游地质学等方面的研究。 47 村劳动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被极大释放的转折点。过去 的人民公社制度在“大锅饭”模式下,极大地压制了农 民的劳动积极性,以生产队为单位的集体劳作中,出工 不出力的情况非常普遍。而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在 “包干到户”的形式下,农民的劳动与家庭的经济收入 更加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出工不出力只能导致自己承包 土地的颗粒无收,劳动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仅以粮食生 产为例, 年至 年全国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1978 1984 食产量提高了近 %20 ~[1](P41 43)。( )恋土情结。受数千4 年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为流动人口主体来源的中国农 民,对世代养育他们的家乡土地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使得他们轻易不会“离家出走”,成为阻碍人口流动的 重要因素。    .流入地因素2   按照中国人口流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离土不离 乡”和“离土又离乡”,中国人口流动的流入地也分 为:本地和外地城市。其中本地又有本地城镇和本地乡 村的区别,因此流入地因素相应地可区分为乡村和城市 两个部分。( )城市因素:包括人口流入的本地城镇1 和外地城市,主要表现为城市中因城市发展带来的较多 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水平和相应的城市生活方式与 生活质量,此外还表现为农产品市场的开放为流动人口 在城镇的生存创造了条件。虽然也存在如城市下岗失业 增加、交通住房拥挤等不利因素,但总体上以对流动人 口的“拉力”为主。( )乡村因素:指影响“离土不2 离乡”就地转入当地非农产业中的流动人口的流入地因 素。“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是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 力转移的主要途径,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乡 镇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村产业非农化对农业剩余劳 动力产生了明显的拉动作用。当然,如果乡镇企业发展 水平低下,其拉动作用将较弱,并且伴随着乡镇企业的 “关、停、并、转”,还会形成劳动力向农业的回流。 这种形式的人口流动又被称为纵向人口社会流动。    .区域综合因素3   即将上述二者结合起来考虑,主要指流出地和流入 地的区域差异。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区域差异越大,人口 流动的愿望越强,流量也越大。我国的区域差异十分明 显,最明显的是强烈的城乡“二元结构”和东西部社会 经济差距,由此也直接形成了我国人口流动的主流方 向,即由农村流向城镇、由西部流向东部沿海,且流动 的规模较大。    .介质因素4   从流出地到流入地过程中,将碰上一系列介质因 素,一般以障碍因素为主。如两地的距离、交通、迁移 成本、政策制度等。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城市化水平 低,城市密度小,一般人口流动的空间距离较大,加之 交通相对落后,使得人口在流动过程中产生较大的迁移 成本。此外,到目前为止,在“二元结构”之下附着的 有关政策制度,也不利于人口的流动,如现行户籍管理 制度。总之,上述介质因素,在中国对人口流动有着较 强的阻碍作用。    .个体因素5   指流动人口个体的差别。包括流动人口个体之间性 别、年龄、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世纪20 年代以来,中国流动人口中,以 ~ 岁年龄段最为80 15 30 集中,占总流动人口的 %以上;男性为主,性别比偏60 高,据 年国家计生委进行的抽样调查,流动人口1992 15 ~ 岁劳动适龄人口段性别比高达 ;文化素质较农64 124.9 村人口平均水平高,但比城市常驻居民为低 ~[3](P174 179)。 这些都表明人口流动的选择性,也是个体因素对人口流 动的明显影响。 二、流动人口社会行为类型及其存在问题   流动人口的社会行为,是指流动人口在整个流动和 暂住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类型和行为特征,主要 包括迁徙行为、职业行为、消费行为、生育行为、越轨 与犯罪行为等,这些行为在理论上反映了流动人口的整 个生产和生活过程。    .流动人口的迁徙行为1   流动人口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流动性,与常驻人口相 比,具有更为频繁的迁徙行为。受上述各方面因素的影 响,我国流动人口的流量较大,且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据估计, 年全国以农民外出打工为主要成分的流动1997 人口数量在 万~ 万之间。但因障碍因素较10000 12000 强,流动人口个体的流动频率较西方发达国家低。人口 流动的流向主流是从农村流向城镇,区域流向以省内流 动为主,跨省区流动则向东(南)倾斜,向经济发达程 度较高的地区集中 ~[3](P136 146)。   流动人口的迁徙行为总体上缓解了我国农村剩余劳 动力的压力,对劳动力空间配置的合理化、城市劳动力 的结构性补充、城乡经济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 同时,又给大城市带来了就业、交通、城市环境、社会 治安、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也使人口流出 的农村地区,劳动力素质有所下降。同时流动人口具有 往返性,又给我国整个交通运输带来了季节性压力。    .流动人口的职业行为2 48   如果暂时不考虑流动人口的空间变化,作为中国流 动人口主体的农民,无论其是否迁徙到城镇,还是在本 地就地转移,在本质上都发生了从业的非农化,都走出 了传统的农业劳作。可以说,中国流动人口职业行为的 核心主要就表现为职业的非农化。另外从农村到城镇的 流动人口,其职业行为多与城镇主流职业相分离,基本 上是城镇原有劳动力所从事职业的一种补充,甚至是城 里人不愿意干的粗活,职业层次低下。具体的职业类型 主要是从事劳动强度大的工业、建筑业、小规模的经 商、层次较低的服务业和家庭雇佣等,如 年北京市1999 暂住人口 万人,其中务工(工业、建筑业等)、经177.5 商、服务及家庭雇佣等经济型从业人员占 %88.8 [4](P166)。    流动人口在城市的职业获得,就流动人口本身而言, 主要是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关系网络。受教育程度 较高的更容易获得相对较好的职业,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则是流动人口家庭社会地位和所属阶层 ~[5](P164 165)。由于流 动人口对流入地信息的缺乏,流入后与城市主流社会的 隔离,社会关系网络对流动人口流入目的地和流入后的 职业选择有着重要影响,一般主要通过先期到达的配偶 方、亲戚、同乡等提供的信息和介绍获得职业,这也是 同一源地流动人口就业雷同、群体就业性强的原因。再 从城镇角度看,与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对劳动力 数量和结构的需求,城镇失业人口的状态,劳动力市场 的发育程度,流入城镇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宽松程度 等,对流动人口职业获得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流动人口的消费行为3   流动人口的消费行为取决于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和 在城市社会分层中的社会地位。总体而言,城市流动人 口的收入水平较之流出前在农村有了明显的提高,体现 了城市与农村工资水平的差别,但由于流动人口在城市 里所从事职业与城市主流职业的分离,多数为从事劳动 强度大、层次较低的职业,因而与城市一般水平相比 较,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仍然是低下的。与收入水平相 对应,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社会地位也属于中下层,难 以进入城市主流社会,在社会福利、社会服务与保险待 遇上均与城市常驻居民有较大的差距。   受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的控制,流动人口的消费行 为表现出相应的特殊性。首先是流动人口的消费水平在 城市中相对较低。在收入水平较低的前提下,流动人口 的收入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要省吃俭用积攒下来寄回或 带回到家乡,这是他们外出的一个重要目的,真正用于 生活消费的数额是较小的,多数流动人口只维持很低的 消费水平,有些收入低的甚至只能勉强维持生活。流动 人口具体消费行为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住房消费和子女 教育消费,流动人口住房消费一般为租用住房,主要选 择位置较差、费用低廉的住房临时租住,有相当一部分 居住在工作所在地,如铺面兼住房或住在打工所在的饭 店、旅馆等,拥挤、环境条件差是流动人口住地的共同 特点。子女教育消费是流动人口的一大难题,不仅为子 女找一所好的学校就学困难,而且比常驻居民在同一所 学校要支付更多甚至是几倍的费用。    .流动人口的生育行为4   由于流动人口所特有的流动性、分散性和不确定 性,在流动过程中既脱离了户籍地的计划生育管理和监 控,流入地城市目前又尚缺乏十分有效的管理措施,因 此流动人口的生育行为较为紊乱。同时,流动人口中绝 大部分来自农村,文化素质较低,受传统生育观的影响 较大,甚至有一部分本身就是为了逃避常驻地计划生育 管理而外出的。此外,女性流动人口年龄结构轻,多处 于生育旺盛期,生育潜力大。据在云南省对 名流动480 人口的调查,流动女性人口中,年龄在 ~ 岁的育龄20 40 女性占了流动女性人口的 %69.77 [6](P115)。因此,总体上 流动人口生育行为中,超生现象严重。据 年成都市1997 对 例外来已婚育龄妇女的调查,有 人属计划外超200 55 生者,占被调查总数的 强,其计划外生育的原因为:1/4 “想要男孩” 人 ,“想要女孩” 人 ,“认为数量(36 ) (7 ) 不够” 人 ,“不知道避孕方法” 人(11 ) (1 )[7]。    .流动人口的越轨与犯罪行为5   根据麻国安的社会流动性理论:社会流动性→不平 等度→相对被剥夺感→犯罪 ~[8](P131 132),即社会流动性越 大,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社会不平等程度越高,其成员的相对被剥夺感 越强,产生犯罪的可能性越大。这一理论在较大程度上 解释了中国流动人口犯罪的宏观原因。如前所述,流动 人口的空间移动,在区域综合因素上是由于区域空间差 异(区域不平等)引起的;流动人口的社会流动,则是 由于以职业为核心的社会阶层的差异(不平等)造成 的。这既是产生流动人口的原因,也是造成流动人口犯 罪的社会根源,因为流动人口在进入城市以后,作为一 个“异类群体”,很难进入城市的主流社会,在城市里 形成了一种流动人口与常驻居民的不平等表现。如果说 在流动人口未流出前的区域和社会阶层的不平等,使流 动人口产生了一种追求城市生活和非农职业的向往而导 致了人口流动的话,流入城市以后在城市中所处的不平 等地位和与主流社会隔绝的状态,则使其产生贫困、被 歧视、无助、不满甚至怨恨等心里感受和情绪,这些心 理变化正是产生犯罪的前提,这样的宏观社会背景如果 49 与流动人口个体的道德脆弱性结合起来,将使犯罪成为 可能[9]。据统计, 年,北京外来人口犯罪占 %,1993 46 上海占 ~ %,广州为 %,深圳达 %70% 80 50 97 [10]。 三、流动人口社会管理中的核心 问题与流动人口未来发展方向   (一)当前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问题   当代流动人口问题集中表现在城镇流动人口上,而 解决现有城镇流动人口的关键在于缩小流动人口与城镇 常驻人口的差距以及流动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户籍问题1   事实上,我国户籍制度在维持良好社会秩序和社会 稳定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在长期的实践 中,以户籍制度划分的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为中心, 客观上构筑起了一道森严的城乡壁垒,使得乡——城人 口流动变得异常艰难,同时也是形成现有城市流动人口 上述社会行为中存在各种问题的根源之一。   因此,早日取消现有户籍管理制度,是解决现有城 市流动人口问题的最根本措施之一。取消户籍管理制 度,可使流动人口不需要办暂住证即可获得与常驻人口 同等的身份和在城市中的合法地位,变非正式的流动人 口为正式的具有稳定性的迁移人口,减缓流动人口社会 行为中的各种问题与矛盾,减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稳 定因素。但是,户籍不仅仅是一种身份的代表,这种身 份的背后还存在许多特殊权益的差别。如城市非农业人 口可以获得较稳定的职业保障和相应的工资收入,享受 福利住房分配、高额住房补贴、公费医疗、良好教育设 施以及各种财政补贴等社会福利。如果仅仅取消了户籍 制度的形式,原来常驻居民拥有的而流动人口无法获得 的各种特殊权益还继续存在,流动人口将仍然被隔离在 城市主流社会之外,现有问题依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所以,要彻底打破流动人口与常驻居民的界限,在取消 户籍制度的同时,必须使流动人口与常驻居民的待遇一 致。   但在上述思路下,我们不得不考虑这样做的另外一 种后果,即一旦在我国户籍管理制度和城市常驻居民的 特殊待遇被取消,将会有十分庞大的在中国农村长期积 累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涌入到城市中,在目前条件准备尚 不成熟的情况下,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为此,在操作 时应注意时机和策略。    .流动人口素质问题2   当外部制度、政策环境问题解决后,流动人口要进 入城市主流社会,最大的障碍就是其自身素质。前已 述,流动人口文化素质较农村人口平均水平高,但比城 市常驻居民为低,以目前较低的文化素质和贫乏的专业 技能,即使获得了与常驻人口同样的身份和待遇,在城 市激烈的竞争中,也将处于劣势,难以适应城市主流职 业的需要,难以立稳脚跟。因此,流动人口自身及用人 单位都应强调流动人口的文化素质提高和职业技能培 训,弥补和积累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以适应城市生产 和生活的要求,使自己能真正融入到城市环境中。    .流动人力资源开发利用问题3   更多的人仅仅看到流动人口在现阶段作为一种问题 存在,而忽视了其作为一种人力资源的价值。在工作中 也存在着强调管理,忽视流动人口作为一种人力资源的 开发利用。很显然,流动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不 仅能够减少“包袱”,增加资源,更好地促进流入地区 的经济发展;同样可使流动人口最大限度地获得适合的 职业,得到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从而 导致上述流动人口的迁徙行为、职业行为、消费行为、 生育行为、越轨与犯罪行为等社会行为发生根本转变, 流动人口所存在的“问题”自然得到缓解。当然,在流 动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高流动性特 点和流入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未来流动人口发展方向    .近期大力发展农村非农经济,加强广大农村地1 区小城镇建设,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符合现有中国国情的发展方向。 首先,我国流动人口主要源自农村,虽存在城乡之间的 往返流动,但乡——城单向流动为主体的特征十分突 出,社会结构也由此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突变性城市 化给现有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带来的压力是非常明显的, 假如目前农村约 亿剩余劳动力2 [11]全部涌入到现有城市 中,再加上目前已经面临的城市下岗职工对大城市、特 大城市的压力,现有城市是难以承受的。其次,源自农 村的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的本身条件准备不够成熟。一方 面表现为流动人口素质问题,素质偏低,竞争能力弱, 在城市立足困难。另一方面,流动人口初始职业状态问 题。根据布劳与邓肯通过分析美国职业结构得出的结 论,认为一个人的初始职业获得,对其以后职业地位的 求取及流动趋向等,有着重要影响作用。较大比重的中 国流动人口在进入城市以前的初始职业为从事农业产 业,面对城市非农产业存在明显的劳动技能缺陷,尽管 由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不健全其不利影响没有更多体现 出来 ~[5](P164 165),但随着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流 50 动人口初始职业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再次,符合我国 当前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的城市化发展 方针。通过农村地区产业非农化,可以加快广大农村地 区小城镇发展的步伐。最后,现有小城镇流动人口的管 理政策较为宽松,如 年中央有关文件中就已经规1984 定,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而且小城镇与周围 农村地区的差异较小,就业的技术要求相对较低,流动 人口适应起来相对更容易。可见,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 动力是近期流动人口发展的主体方向。    .远期实现城市间人口的相互流动,达到一种相2 对均衡状态。   通过上一阶段的发展,将使我国小城镇建设和广大 农村地区的发展产生质的飞跃,全国城市化水平达到相 当高度,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现有户籍管理制 度被取消或其功能发生完全改变,城乡差距大大缩小, 与此同时经过小城镇和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历练”, 流动人口素质也将得到极大的提高。这些变化表明,人 口流动的各种条件已经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此时 流动人口从以乡——城流动为主转变为以城市之间的流 动为主,并且可以通过自由的双向选择,人口流动及其 空间分布实现一种动态的相对均衡状态,这也正是我国 区域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蔡[1] 昉中国流动人口问题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M]. 2000. 侯文若当代外国人口:理论·学科·研究 北京:经济科[2] . [M].  学出版社,1988. 钟水映 人口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3] . [M]. :  社,2000. 柯兰君,李汉林城市里的农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4] .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M]. 2001. 李培林,张翼等就业与制度变迁——两个特殊群体的求职[5] .  过程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M]. 2000. [6]中共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云南人口问题研究. [ 昆明:云M].  南民族出版社,2001. 赵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调查与思考——成都市 例外来[7] . 200  已婚育龄妇女的随访调查 人口研究[A]. ,1998(3). 麻国安中国的流动人口与犯罪 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8] . [M].  2000. 骆华松,敬凯流动人口与 扩散——以云南省为例[9] . HIV/AIDS   人文地理, ( )[J]. 2000 3 . 刘铁流动人口管理与维护社会治安 学术交流,[10] . [J]. 1998(6).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组关于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问[11] .  题的初步研究 中国农村经济, ( )[J]. 1994 3 . Analysis of Social Behavior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China LUO Hua-song (College of Tourism and Geography Science,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Yunnan650092,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Chinese practice,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social drive force of floating population migration from the factor of immigratory place, migratory place, region, medium and individual. And then research on the behavior characteristic and existent problem of floating population, for example migratory behavior, behavior applying for a job, consumptive behavior, generational behavior and misdeed etc. At last it studies on primary problems about social administr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at present, and its developmental orientation and approach for the future. Key words ; ; ;: Chinese floating population social drive force social behavior social administration                              [责任编辑:黄 淳]
本文档为【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行为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4711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2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3-26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