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唐夏虎牢之战的战略思考

唐夏虎牢之战的战略思考

举报
开通vip

唐夏虎牢之战的战略思考                           (上篇)     虎牢之战是唐王朝进取中原,统一天下的关键性战役,由于武德四年三月窦建德率夏军主力援救洛阳,这场战役实际上演变成了,唐、郑、夏三个军事集团的总决战。 关于虎牢之战,现在争议最多的就是,窦建德受阻虎牢后,是不是应该采取谋士凌敬之策:自率主力渡河西进,攻取怀州、河阳,留大将镇守,而后鸣鼓建旗,逾太行,攻取汾阳、晋阳直插蒲津,威胁长安。 我觉得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战略全局去分析。夏军发动河东战役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摆脱主力受阻虎牢的局面,攻打唐王朝...

唐夏虎牢之战的战略思考
                           (上篇)     虎牢之战是唐王朝进取中原,统一天下的关键性战役,由于武德四年三月窦建德率夏军主力援救洛阳,这场战役实际上演变成了,唐、郑、夏三个军事集团的总决战。 关于虎牢之战,现在争议最多的就是,窦建德受阻虎牢后,是不是应该采取谋士凌敬之策:自率主力渡河西进,攻取怀州、河阳,留大将镇守,而后鸣鼓建旗,逾太行,攻取汾阳、晋阳直插蒲津,威胁长安。 我觉得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战略全局去分析。夏军发动河东战役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摆脱主力受阻虎牢的局面,攻打唐王朝相对空虚的河东侧翼,造成向关中迂回攻击的局面,从而达到成功调动唐军主力的目的。这种战略也可以解释为一种“攻晋救郑”的间接战略。这个战略的好处,凌敬概括为三利 “避实击虚““拓地收众”“郑围自解”。但是这个战略能否顺利实现呢? 我觉得凌敬的策略在当时的情况下,实行起来难度很大。这一策略的关键是能否成功的调动唐军主力。如果不能调动唐军解围回援河东,那麽“攻晋救郑”的战略目的,就会落空。然而这一战略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夏军的行动,从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唐朝统治集团怎样应对。 我认为在当时错综复杂的战略形势下,夏军进攻河东的战略企图,唐朝决策层不难判断。这实际上就面临一个问题“河东““中原“这两块战略要地,对唐朝而言那个更重要?因为,如果夏军主力一旦渡河进攻山西,唐朝在河东相对兵力不足,这两块要地若想同时保住,难度很大。我觉得对此时的唐廷来说,以洛阳为枢纽的中原地区意义更为重要。凌敬的策略很有可能达不成目的,要想解释这个问题,可以做一番战棋推演:  首先,夏军要想执行“攻晋救郑”的策略,就要面临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夏军一部牵制虎牢的唐军,窦建德自率主力渡河西进。第二种选择是:夏军置虎牢的唐军于不顾,全部渡河西进。第一种选择其利在于,夏军偏师断后,可以掩护夏军主力在渡河过程中,免遭唐军精骑的尾随突击,其弊在于夏军必须分兵,这样有可能使夏军在今后的河东战役中投入的兵力有所减少。夏军主力部队十余万左右,在洛阳战场具有优势,但是从总体态势上不占绝对优势。况且夏军战力逊于唐军,分兵实为大忌。第二种选择当然可以避免分兵,但有可能使夏军主力渡河之时,遭到虎牢方面唐军精骑的追杀,陷入混乱。 所以,我认为夏军主力既然已经在成皋一线展开并与虎牢唐军形成对峙,此时再采取凌敬之策渡河进攻河东,难度很大,要面临很大的风险。十几万大军渡过黄河,需要多少船只?如何组织航渡?需要多长时间?一旦遭到唐军追击怎麽办?这些都是风险!(注:农历四月是阳历五月,黄河已经开始涨水了。) 凌敬向窦建德进策是在武德四年四月间,此时的夏军受阻虎牢近一个月了,并且是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下,才想到要去迂回攻击唐朝后方的。假设一下,如果,此时夏军主力不是受阻虎牢,而是在河北或者是在山东,那麽凌敬之策绝对是上策。应为夏军主力可以不受唐军羁绊,直捣河东。可是此时,夏军主力已经与唐军在虎牢相持月余,大兵团作战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下,任何退军转移之举,都是影响士气、自乱阵脚的危军之举,淝水之战就是一个例子。夏军一旦北渡黄河,进击河东,在虎牢的李世民若率唐军精骑追击夏军,夏军北阻黄河,西有追兵,将陷大军与绝地。 就算夏军可以在李世民的眼皮子底下,实现他的战略转移,成功的渡河。夏军要想进攻河东,还要面临一个自然地障(太行山)。夏军穿越太行山险阻,在崇山峻岭与丘陵地带长途跋涉,其机动性要大打折扣,这是劳师远征之举,除非夏军是一支善于远征具有很强战斗力与吃苦耐劳精神的军队,不然这种舍近求远,千里迂回的战略并不可取。(印象中夏军步兵多,骑兵少,即使有足够的骑兵,山地行军作战优势也发挥不出来。)另外,唐朝晋阳守军,一旦在太行山主要隘口,利用有利地形,设伏阻击夏军怎麽办?围绕太行山的以少胜多的伏击战,在历史上并不鲜见!太行山这一地区不适合大兵团开进作战。 当然我们可以把问题想的简单一些,夏军穿越太行山又成功了,并且兵进太原。太原是李唐经营多年的重镇坚城,闻夏军远来,必有防范。兵力有限,也可紧急募集,并不意味着夏军主力一旦出现在晋中平原,唐军就弃城投降,这种可能微乎其微。就算夏军攻占太原,要想乘胜从蒲坂再次渡过黄河,威胁长安侧翼,决非易事,可以肯定的说,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唐廷必定扼守蒲坂阻滞夏军渡河,对唐朝而言,有限的兵力可以集中在一条更窄的战线上,抗击夏军。夏军十万人要想渡河,搜刮船只,组织航渡决非易事,五六月份,黄河处于涨水期,很显然此时的黄河更有利与唐军防守,而不是夏军进攻。  由此可见,即使夏军攻占太原,对唐廷构成威胁和心理上的震撼是肯定的,但是不会造成致命的威胁。(太原不是在此之前就失而复得过吗?)唐朝统治集团有必要惊慌到非要把洛阳的主力精兵调到河东方向吗?这显然是一个很大的问号?晋阳对李唐而言,意义很重要,但并不是什麽命根子,唐朝的命根子是长安。在此之前,突厥也曾经多次侵扰晋、代北边诸地,但未能改变唐庭攻取洛阳的决心。因此,夏军进攻河东,起不到调动洛阳唐军回援的目的,只有夏军有能力威胁长安的时候,才有可能调动唐军主力回援。 对此时的唐朝而言,显然洛阳比太原更重要,能否攻下洛阳事关唐王朝的生死存亡。如果,夏军主力渡河西进河东,迂回长安。唐军此时只要把洛阳打下来,那麽整个中原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与夏军主力千里跃进太行山相比,唐军此时打下外援断绝,山穷水尽的洛阳,彻底消灭王世充集团,显然要更容易一些。唐军如果此时回援河东,极又可能造成“两头失大”,洛阳前功尽弃,太原又救不了,反过来,王世充得到喘息,唐朝在夏郑的夹击下进退失据的局面。我不相信李世民会看不到此点。谁能威胁谁,取决于唐夏双方的战役进度。显然,唐军打掉洛阳的速度,比夏军千里迂回河东威胁长安的速度要快,唐军一旦打掉洛阳,就可以快速西调对付夏军。另外,夏军迂回河东,克汾、晋趋蒲津,走的是一条道路崎岖的大曲线,弓背路,而唐军无论是打洛阳还 是回援长安走的都是直线。不要提打仗,就是行军,夏军的速度都滞后与唐军。所谓“打闷宫“可能性极低,当窦建德大军在崇山峻岭中“跃进”的时候,唐军有充足的时间,打下洛阳,然后取直径回援长安。  所以,“攻晋救郑“的策略,非但救不了郑,只能加速王世充集团的总体覆亡。王世充此时就是溺水之人,窦建德就是他的救命稻草,看得见抓不着。窦建德“攻晋救郑“的间接策略会给王世充造成两种心理反映。一种是外援断绝陷入绝望,另一种是妄图配合夏军,拖住唐军主力,垂死挣扎。只要唐军能够暂时置河东侧翼于不顾,对洛阳发动更大规模的攻势,就可以彻底突破王世充心理防线,加速他的败亡,让他明白“远水解不了近渴“。此时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王世充,主要靠信念支撑着,他的心理防线一旦崩溃,洛阳指日可下。洛阳一旦被唐军攻下,中原迎刃而解,唐军无论是渡河进击河北,威胁夏军后方,还是沿洛阳——潼关——长安方向机动,堵截河东夏军,全都游刃有余,可战可守,攻守自如,一盘棋就活了。可见,唐、夏、郑三方逐鹿 中原,洛阳是关键。凌敬“攻晋救郑”之策,名为避实击虚,实为坐视郑军覆亡,客观上只能造成唐军对郑夏两军的各个击破。夏军放着洛阳不救,千里挺进太行山,还妄图调动唐军,恐是下策。  凌敬的策略最好的局面就是造成,夏军攻占太原,唐军攻占洛阳,夏军从河东威胁关中,唐军从河南威胁河北,夏唐延漫长的黄河一线进入对峙。如果真的形成了这种对峙的局面,形势对谁有利,还很难说。因为此时的唐朝一旦获得中原战略要地,便可战守自如,唐廷会有两种选择,一是有充分的时间,将洛阳精锐骑兵调回,延长安——蒲坂方向堵截进击夏军。夏军自太原——蒲坂方向的机动,路线较长,并受山地丘陵所阻,其速度明显要低与唐军。一旦夏军至蒲州,唐军也许早已经严阵以待了。夏军渡河作战,将面临很大的困难。 唐廷的第二种选择是主力北渡黄河进击河北,夏军主力此时尚在晋中,要想救援河北恐也来不及了。不要只注意到,唐朝的关中空虚,实际上夏军的河北也同样空虚。河北大平原是最适合唐军精锐骑兵作战的地形,如果夏军主力千里回援,精疲力竭,再与唐军精骑遭遇,其结果不问可知。如果夏军主力不回援,河北必危,窦建德的根本动摇,一旦唐军阻断太行诸径,东西夹击,则晋中夏军坐困河东矣!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唐军攻下洛阳,便可收编王世充的郑军,郑军多江淮锐卒,所败者,兵多粮少也。唐军精悍,但粮多兵少,收编郑军可以极大扩充唐军的实力,以改变唐军的兵力劣势,有利于唐军下一步的军事反攻。 如果凌敬的策略进行的不成功,夏军就会面临太原打不下来,洛阳救不了,夏军主力顿兵于坚城,受困于晋中,河北战略后方受到唐军威胁的恶劣局面。 窦军主力与唐军精锐相比,整体战斗力略逊一筹,虽然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但由于窦建德错误的战役指挥,这种兵力上的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我认为,夏军最有可能击败唐军主力的机会,不是千里跃进太行山,而是与郑军内外配合,夹击唐军。如果以郑夏两军合力尚不可击败唐军主力,那麽窦建德这支“自己收拢的杂牌军“在单独对抗唐军主力的时候,胜算只能是更小,而不是更多。事实上,郑夏联袂,确实给唐军主力带来了极大的被动。 所以,凌敬的千里迂回“攻晋救郑“的策略,无论是从战略、战役、战术三方面来衡量,都太冒险了。“攻晋救郑”名为避实击虚,实为坐视郑军覆亡,客观上只能造成唐军对郑夏两军的各个击破。窦建德没有采用这个不切实际的策略是正确的。唐军主力集中在洛阳,夏军与郑军内外夹击,击破唐军主力,是稳妥的策略。在有利的条件下,寻找敌军主力进行决战,是符合军事规律的。但是光有一个正确的战略决策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还需要有出色的战役指挥去保障战略企图。窦建德的失败除了夏军未经大战,兵多而寡,疏于战阵,将骄兵惰之外,更多的是战役指挥上的疏忽与失误,并不是战略决策上的错误。    窦建德在军事指挥上主要有以下几点失误:    一,李世民率精骑到达虎牢后,夏军未能趁其立足未稳之际,利用自身优势兵力渡过汜水抢先发动攻势。夏军结营于汜水东岸,即不攻坚,也不作持久准备,夏军远道而来,全军无猛攻速胜之志,以失先机。夏军将战场主动权拱手让人,致使唐军以逸待劳,发挥机动,或避战,或诱敌,或骚扰,或抵近侦查,或威胁粮道,致使双方攻守易势。唐军兵少而精,得虎牢之利,扼其咽喉,其利在于积极防御;夏军兵多远道而来,无地利可凭,其利在于积极进攻,夏军既不能攻,则难于守也。   二、夏军盲目发动决战,倾巢而出,北依大河,南抵鹊山,西连汜水,全军正面宽达二十余里。如此布阵,势分形散,进不能攻,退不能守,且丧失机动,又不敢先发制人,只有正兵,而无奇胜。名为决战,实为应战,相持日中,锐气以失,已成惰归之势。 三、夏军军纪不严,轻于侦查,疏于防范,缺乏庙算,自持兵力雄厚,有轻敌之心。如此重要的决战,夏军在一线无大将临阵指挥,唐军发动突袭之时,窦建德正在营中与文武议事,以至于猝不及防,全军崩溃。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窦建德精于战略,疏于临阵指挥,不善料敌合变,且未尝见大敌,缺乏统率大兵团,“战必胜,攻必取”的指挥才干,又无良将辅助,轻率亲征,贸然决战,其最终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本文档为【唐夏虎牢之战的战略思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8408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军事
上传时间:2012-04-20
浏览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