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洪武朝塔滩蒙古与明朝的关系

洪武朝塔滩蒙古与明朝的关系

举报
开通vip

洪武朝塔滩蒙古与明朝的关系 2011年 6月 第 21卷 � 第 2期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h ina� s Border land H 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 ies Jun�2011 Vo l� 21 No� 2 洪武朝塔滩蒙古与明朝的关系* 周 � 松 � � � � 阴山山脉以西地区在明朝被称为 �塔滩�。这里从洪武朝至永乐初年曾活动过一些北元的残余 势力。文章认为他们一方面与明朝保持着相对平静的关系,一方面也有部众不断南下归附明朝,从 而拉开了永乐初年大规模内附行动的序幕。塔滩蒙古的内附过程是明...

洪武朝塔滩蒙古与明朝的关系
2011年 6月 第 21卷 � 第 2期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h ina� s Border land H 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 ies Jun�2011 Vo l� 21 No� 2 洪武朝塔滩蒙古与明朝的关系* 周 � 松 � � � � 阴山山脉以西地区在明朝被称为 �塔滩�。这里从洪武朝至永乐初年曾活动过一些北元的残余 势力。文章认为他们一方面与明朝保持着相对平静的关系,一方面也有部众不断南下归附明朝,从 而拉开了永乐初年大规模内附行动的序幕。塔滩蒙古的内附过程是明代少数民族内迁历史的典型 案例, 对于拓展、深化明代民族史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 洪武朝 � 塔滩蒙古 � 明蒙关系 � 族源 作者周松, 1970年生, 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教授。联系地址: 河南开封市, 邮编 475001。 明代的塔滩之地包括了今天阴山山脉西段以及宁夏贺兰山以北的区域。� 元朝灭亡后, 明朝并未在这一地区建立相应的军政机构以维持其统治,而仅仅满足于在东起东胜卫,西至宁 夏卫,还有河套内部建立一些蒙古羁縻卫所来确保其对整个河套地区的影响力。� 事实上,自 洪武至永乐朝,塔滩地区以其东西联络、南北沟通,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成为蒙古人在 漠南活动的为数不多的基地之一,北元内部因军事失败或政治分化而流徙的某些集团、部落往 往以此作为栖身之所。塔滩地区在洪武、永乐两朝一直活动着一些蒙古势力, 为方便起见, 本 文称之为 �塔滩蒙古 �。这些蒙古势力在大多数时间内与明朝保持了相对和平的双边关系。 塔滩蒙古与明朝的这种特殊关系为塔滩蒙古人不断归附明朝打下了基础。值得关注的是, 在 明初整个北方边境上,塔滩地区呈现了与其他地段截然不同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和特征, 而学界诸贤鲜有涉 及,遂做此抛砖引玉之文。 具体到洪武朝 (包括建文朝 )与塔滩蒙古的关系,往往随着明对北元策略和军事行动的变 化而波动,关系的发展可以以洪武十一年 ( 1378)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段加以深入探讨。从洪 武二年 ( 1369)明军攻入陕西到洪武十年 ( 1377)之间,明军与北元残余力量在塔滩地区展开了 较长时间的争夺,这一时期实际上也是明朝对河套地区控制逐步加强的过程。而从洪武十一 年起, 以塞王 (秦王、晋王 )就藩为标志,明朝对北边的统治进入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化的巩固调整时期, 河套 �60� * � �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明代对内迁少数民族政策与实践 � � � 以世袭武官为中心� (项 目号 2008CLS003)、河南省教育厅 200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明清黄河流域民族关系研究 � � � 兼论危 机事件应对机制的得失� ( 2009- GH - 022)的部分成果之一。 相关考证参见周松: �塔滩新考�,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9年第 4期。 参见周松: �明初察罕脑儿卫置废考�,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9年第 2期。 地区相对和平构成了洪武朝中后期宁夏到大同一带北边的主要特点。 一、洪武朝早期明朝对塔滩蒙古的经略 洪武朝有关 �塔滩 �的直接记载基本上集中于洪武十年以前的边境动荡时期,其中洪武四 年 ( 1371)、九年 ( 1376)是两个最不寻常的年份。 洪武三年 ( 1370)到四年,河套周边地区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对塔滩地区产生直接 影响。期间,元将扩廓帖木儿对兰州的反攻遭到严重失败,全军覆没;明军乘胜北进, 攻占了宁 夏府。从洪武三年年中到年末,明朝在陕北延安、绥德的驻军不断出击, �杀获甚多�,包括参 知政事脱火赤在内的一些北元势力投降明军。� 洪武三年初,东胜州即落入了明军手中,洪武 四年 ( 1371)年初东胜方面又有北元枢密都连帖木儿等投降明朝, 其属部被编为五个千户所, 归东胜州所辖。� 此时,在塔滩的西侧 (宁夏 )、东侧 (东胜 )、南侧 (陕北 )同时出现了明朝军事 力量进逼的严重状况,塔滩地区受到的威胁空前增强,塔滩蒙古人无疑难以与明朝的军力相抗 衡,决定塔滩地区命运的根本性因素反倒不在塔滩自身,而来源于明朝的决策。 环河套地区控制权的易手让漠南、河西等地的元朝残余势力暴露在明军兵锋的直接威胁 之下, 而明朝在发动大规模漠北战争之前,有必要进一步经略塔摊地区, 扫除长途进军可能遭 遇的后顾之忧。于是,我们在史书记载中看到了在战争准备期间的洪武四年自宁夏至东胜一 线同时出现了一系列蒙古人归附事件。宁夏方面在洪武四年有元朝甘肃行省平章阿寒柏等人 率部归降; �七月又有元朝詹事院副使南木哥、詹事丞朵儿只率部二千余人自河西归降。� 明 朝对塔滩地区倾向于维持现状,没有武力夺取的意图。随着洪武三年到四年明军逐步占据河 套周边地区,对新占领区的掌控程度决定了明军下一步对塔滩蒙古势力采取何种对策。从控 制新占领区到实现初步稳定固然需要一定时间,但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举措却清楚地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明 朝政府已经有了满足于维持以当时已掌控地区作为边境防守的态度。明朝在洪武四年闰三月 派遣已降明的脱列伯前往塔滩招降宝咱王等蒙古残部, � 即是这一策略变化的体现。脱列伯 的招降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当年五月, 故元平章魁的斤兄弟率领部众千人内附。� 同年年底, 朱元璋派遣故元降将亦纳失里、喜山等人再次前往塔滩招降他们的属部。� 从时间上看,亦纳 失里和喜山或许是五月份随同魁的斤兄弟降明的原塔滩蒙古首领。 明朝管理边境地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陆地边境沿线全部由军政、民政合一的军卫构成,而 不同于内地的地方行政机构 (府州县 )和军政机构 (卫所 )的重叠设置。由此,可将某一地区是 否存在军、政合一的军卫作为衡量该地是否为边境地区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以此观之,洪武四年 ( 1371) 三月, 明朝已经明令东胜、丰、云等州 �宜各设千百户统帅士卒,无事则耕种,有事则出战,所储 �61� 洪武朝塔滩蒙古与明朝的关系 � � � � � � � 参见�明太祖实录�卷 54, 洪武三年七月。 参见�明太祖实录�卷 60, 洪武四年正月。 参见�明太祖实录�卷 67, 洪武四年七月壬申;八月辛巳。 参见�明太祖实录�卷 67, 洪武四年七月戊辰。 �明太祖实录�卷 63, 洪武四年闰三月 �戊寅,命故元降臣脱列伯赍诏往甘肃塔滩等处, 谕元臣宝咱 王�。 参见�明太祖实录�卷 65, 洪武四年五月丙寅。 参见�明太祖实录�卷 70, 洪武四年十二月乙巳。 粮草就给本营,不必再设有司,重扰于民 �, � 放弃了行政机构的设置。这说明东胜、宁夏分别 从东、西两个方向成为了明朝在河套地区的边境,同时也暗示着明朝已满足于将东胜作为边境 要冲, 没有继续用兵东胜以西直至塔滩的军事企图。 一连串的外部招降和内部动摇彻底瓦解了塔滩蒙古势力。洪武五年 ( 1372)明军在漠北 惨败, 导致宁夏于当年废府,其民被迁于陕西; � 洪武六年 ( 1373)十月,明又内迁东胜等州民众 三万余人。� 这些虽然表明明朝对河套地区的经略遇到了挫折, 但也未能扭转塔滩地区渐为 明朝控制的趋势。朱元璋从此开始完全采取政治诱降的方式来解决塔滩蒙古问题。在这一背 景下,洪武六年, 梁壄僊帖木儿提出从宁夏到塔滩沿黄河设置屯田、调兵驻守的建议。� 与洪 武五年明军漠北战败,北边防线全面收缩相反,明朝在塔滩地区力量的延伸是明朝唯一一次将 控制区向宁夏以北扩展至后套平原。 及至洪武七年 ( 1374)、八年 ( 1375), 塔滩蒙古宝咱王等人及其部属先后降明。史载,七年 底 �诏赐宁夏来降故元平章杨怯烈及宝咱王所部王文兴等十人文绮各二匹�。� 八年五月, �故元广平王保咱、司徒保保、威宁王帖木儿等十一人自大同来降��以保咱为蒙古右卫指挥 佥事,保保为镇抚,令往大同招抚其属;帖木儿所部军校五十八人皆居京师�。� 之所以将以上 诸人视为塔滩蒙古人,是因为洪武四年脱列伯招降的对象就是活动在塔滩的宝咱王, 因此广平 王保咱就是宝咱王。明代 �平凉府志 �载: �哈纬,高祖卜颜荅失, 大同海罗人。元降将, 洪武十 年授大同右卫镇抚。征荅塔里, 降司徒保保。�� �荅塔里�为 �塔滩�异译。所谓卜颜荅失出征 塔滩之事如据�平凉卫选簿�, 则时间上似窒碍难通。�选簿�云: �卜颜荅失,洪武九年归附。 洪武十年除授大同右卫前所镇抚。洪武十三年故。嫡长子哈剌口苦咄洪武二十五年十一月 袭,调平凉卫中所。��笔者以为当以 �选簿 �所载为准。哈氏一族长期世袭平凉卫指挥使一 职,明人所著 �平凉府志 �之军职资料不可能来源于中央管理的 �选簿 �档案,只能依据时藏平 凉卫的旧档编写。地方高级军官利用职务之便, 私改档案,以抬高先祖勋绩并非难事。再者, 卜颜荅失原系大同右卫官, 至其子哈剌口苦咄时方调入平凉卫。军卫转迁之际, 人员变动之 时,变易�供状�也有可能。也就是说哈氏利用某种便利条件将 �以保咱为蒙古右卫指挥佥 事,保保为镇抚, 令往大同招抚其属�颠倒为 �征荅塔里, 降司徒保保�,因果倒置。这也正是明 �62�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 2011年第 2期 � � � � � � � � �明太祖实录�卷 62, 洪武四年三月癸巳。 参见 (明 )胡汝砺编、管律重修: �嘉靖宁夏新志�卷 1�宁夏总镇� 建置沿革�,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第 8页。 �明太祖实录�卷 85, 洪武六年十月: �丙子,上以山西弘州、蔚州、定、安、武、朔、天城、白登、东胜、沣 ( �明太祖实录校勘记��应作丰 � )、云内等州县北边沙漠, 屡为胡寇掠, 乃命指挥江文徙其民居于中立府,凡 八千二百三十八户, 计口三万九千三百四十九, 官给驴、牛、车辆,户赐钱三千六百, 及盐布衣衾有差。� �明太祖实录�卷 81, 洪武六年四月壬申朔: �太仆寺丞梁埜僊帖木儿言:黄河迤北, 宁夏所辖境内及 四川, 西南至船城,东北至塔滩 ,相去八百里, 土田膏沃,舟楫通行。宜命重将镇之, 俾招集流亡, 务农屯田,什 一取税, 兼行中盐之法,可使军民足食。从之。� �明太祖实录�卷 95, 洪武七年十二月辛亥。 �明太祖实录�卷 99, 洪武八年五月丙戌。 (明 )赵时春: � (嘉靖 )平凉府志�卷 2, �中国西北稀见方志续集� (八 ),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 心 1997年版, 第 44页。 �平凉卫选簿�,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编: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 56册, 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 2001年版, 第 189页。 代地方武职档案朦胧滋弊的痼疾表现罢了。至此, 以宝咱王集团内属为标志,洪武朝初年的塔 滩蒙古已经基本归附明朝了。 至洪武九年 ( 1376) ,明人仍对塔滩一带施加着影响, 该年故元国公九住侵入塔滩一事即 是明证。史称 �故元国公九住寇陕西塔滩之地。陕西都指挥司发兵击之,追及于三不剌,获九 住及平章不荅失里等四十人,余众遁去�。� 这一年, 陕西明军不仅击溃了北元来犯之敌,兵锋 所及,又促使掌家奴等少量北元蒙古人归附明朝。� 另, 在�武职选簿�中还有洪武朝塔滩蒙 古归降的零星记载,如 �临安卫选簿� �火仲和 �条载: �火仲和, 万历二十二年五月单本选过署 正千户火仲和一员,年十九岁, 系塔滩里人。一世祖火都帖木儿, 洪武九年归附,十年充总旗 ����这个火都帖木儿很可能就是随掌家奴归降的蒙古人。 此外,洪武朝见诸记载的塔滩附明蒙古人尚有白忠等人。白忠, 据 �明宪宗实录 �载 �白 玉,塔塔里人,祖忠, 洪武中内附, 以靖难功由护卫卒累官至指挥使 �。� 洪武十年 ( 1377)正 月,朱元璋下令从在京直属卫军中抽调军士增益秦、晋、燕三王的护卫军,其中 �燕府燕山护卫 旧军一千三百六十四人,益以金吾左等卫军二千二百六十三人 �。� 白忠也是在这次抽调中被 配属于朱棣的护卫卒,其归附时间应在洪武十年之前。 �明太祖实录 �载洪武三年十二月 �甲 戌,故元来降太尉沙不丁并将士家属三千余口至京师。赐沙不丁衣一袭 �。� 从归降的规模 看,这应是洪武初年最大规模的塔滩蒙古附明事件,对其后塔滩蒙古归附行为产生了相当程度 的影响。洪武九年正月 �癸酉, 以断事官脱列伯为骁骑右卫指挥佥事,骁骑前卫副千户沙不丁 为本卫指挥佥事。二人俱元降将也�。� �帝乡纪略 �载: �沙不丁, 山后塔滩白马寺人。慕义 内附, 命有司安插。卒后子沙太嗣。��这个沙不丁可能是塔滩蒙古中的色目人将领。 洪武朝早期,以政治劝降为主,边军驻扎、屯垦跟进的策略在塔滩地区收到了比较显著的 效果, 洪武七年 ( 1374)察罕脑儿卫的设立使得整个河套地区置于明朝的统治之下。洪武九年 前后, 明朝北边边外活动的蒙古主力是北元国公乃儿不花。虽然洪武八年 ( 1375)明朝以乃儿 不花立官山卫,但是乃儿不花并未真正归附明朝。洪武九年乃儿不花叛归漠北, 明军尾随追 击。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乃儿不花叛逃路线并非直接向北返回大漠, 而是向正西逃窜,在塔滩 地区为明军所败。此时的塔滩相对于其他地区显得向北凸出太多,明军防线过长,更兼塔滩屡 遭兵乱,缺乏其他防区的有效策应,因而明朝不得不放弃此地,收缩防线专守宁夏。洪武九年 ( 1376), 随着乃儿不花逃亡、察罕脑儿卫伯颜帖木儿被执,建立不久的官山、察罕脑儿诸卫均 遭废弃,相应的, 明军也于此后退出了塔滩地区。塔滩再度成为北元蒙古在漠南的活动区域。 �63� 洪武朝塔滩蒙古与明朝的关系 � � � � � � � � �明太祖实录�卷 106,洪武九年五月。 �明太祖实录�卷 108,洪武九年九月: �乙卯,河北塔滩达达将校掌家奴等五十五人来降。� �临安卫选簿�,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 59册,第 239页。 �明宪宗实录�卷 133,成化十年九月戊辰。 �明太祖实录�卷 111,洪武十年正月辛卯。 �明太祖实录�卷 59, 洪武三年十二月甲戌。 �明太祖实录�卷 103,洪武九年正月癸酉。 (明 )曾惟诚: �帝乡纪略�卷 4,万历二十七年刊本。 二、洪武朝后期明与塔滩的关系 洪武十年到二十年间 ( 1377� 1387) ,明与北元边境大体上维持了相对平静的态势,明军 的军事活动多限于在漠南组织较小规模的征战。洪武二十年 ( 1387)明将冯胜北征, 迫降盘踞 辽东行省的北元重将纳哈出。次年, 蓝玉又在捕鱼儿海大胜北元, 北元主脱古思帖木儿被阿里 不哥系后王也速迭儿所杀。由此,明朝北部边疆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些北元的重要军政领 袖纷纷南归明朝,而在这一大背景下塔滩地区也出现了新的蒙古集团, 塔滩与明朝关系的重要 性再次凸显出来。 洪武二十三年 ( 1390)正月 �故元平章把都帖木儿、知院笼秃儿灰、纳纳罕等遣部将哈散 赤、汝祝儿灰至西凉, 言率领鞑靼百姓并家属五千余口来降。上以其道远,跋涉艰苦, 且令就水 草便利之地居住 �。� 根据这一记载虽然并不能确认遣使西凉的蒙古集团驻牧于何处, 但结合 �明太宗实录 �载 �鞑靼平章把都帖木儿、伦都儿灰自塔滩率部属伍千余人诣甘肃归附 �, � 其 中 �鞑靼平章把都帖木儿、伦都儿灰�正是洪武二十三年请求降明的 �故元平章把都帖木儿、知 院笼秃儿灰 �,而且两条史料均云其所属部众为五千人。由此可以肯定,洪武二十三年来降的 把都帖木儿等率领之蒙古集团经艰苦跋涉后,驻扎在塔滩地区。联系洪武二十一年 ( 1388)明 军大胜、元主被弑的漠北巨变, 可以想见把都帖木儿必是自漠北分离出的蒙古集团一部,出于 自保原因驻留漠南的塔滩地区寻求明廷庇护。把都帖木儿等的降明要求并未得到朱元璋的积 极回应,朱元璋 �以其道远,跋涉艰苦, 且令就水草便利之地居住�婉拒了其归降请求,只是允 许其在边外的塔滩居住。 表面上看,朱元璋是满足于和把都帖木儿保持松散的附属关系,事实上朱元璋的做法似乎 包含了深刻的战略思考。上述明朝派遣冯胜、蓝玉发动的两大战役降服了纳哈出、脱古思帖木 儿走死漠北,宣示了元朝正统的终结。漠北蒙古部众离散的结果之一是在明朝近边活动的以 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为主的蒙古集团力量较弱。在此情形下, 朱元璋更倾向于使用武力解 决蒙古问题。当然,朱元璋在发兵之前仍旧故技重施,在准备军事打击的同时,又派人深入漠 北招降咬住等人。� 而在此之前正月,朱元璋已经下令晋、燕二王率军北征了。由于 �明太祖 实录�屡经重修, 抬高朱棣、贬抑诸王的倾向十分明显,所以在 �实录�中我们只看到朱棣率领 傅友德等大将于三月出古北口,在迤都山逼降乃儿不花的记载。与之相对的则是 �晋王出塞 不见虏而还 ��的近乎揶揄之辞。但无论如何,洪武二十三年的北征行动还是取得了成功。在 此背景下反观朱元璋对塔滩蒙古主动归降的态度, 则应该是反映了朱元璋意欲稳定塔滩局势, 伺机武力征剿的打算。 相反,另外一支人数较少的塔滩蒙古的归附则得到了明朝的接纳。洪武二十三年闰四月 �64�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 2011年第 2期 � � � � �明太祖实录�卷 199,洪武二十三年正月甲申。 �明太宗实录�卷 44, 永乐三年七月壬寅。 �明太祖实录�卷 199,洪武二十三年正月: �辛卯, 遣都御史铁古思帖木儿赍敕往谕故元丞相咬住、太 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曰��丞相忽客赤、怯薛官人阿怜帖木儿、太尉朵劣不花、国公孛兰奚、司徒把 秃、平章卜颜帖木儿、贵力赤、知院脱欢、答里牙赤、八山、葩剌、八十、卜颜帖木儿、哈剌兀失、贵力、札剌儿台、 捏兀台、幹罗不花等,悉令知朕此意。� �明太祖实录�卷 200,洪武二十三年三月癸巳。 �故元国公藏卜帅众来降�。� 六月 �己卯,以故元降将藏卜为指挥佥事, 赐纱帽金带。藏卜在 故元为国公,自答搭里来归,故有是命 �。� 故元国公藏卜来自于 �答搭里 �,实际上就是塔滩、 塔滩里。藏卜所部迅速离开塔滩降明,与受到把都帖木儿集团的压力和排挤有关。应该注意 的是, 朱元璋处理藏卜降众的办法并非就近于甘肃、宁夏境内安置。史载洪武二十三年七月 �甲午, 以指挥佥事藏卜所领故元时部属荅失里、伯帖木儿、阿力从等为千户镇抚, 俾居沙州, 与汉军相参屯田。赐藏卜白金二伯 [百 ]两、钞九十锭、文绮帛各六匹、绮罗衣各一袭。其荅失 里、伯帖木儿以下二十五人,各赐金币衣服有差 �。� 藏卜属部被徙置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沙州 (今甘肃敦煌 ) ,与汉军混合屯田。这一做法,除了反映出明人对藏卜降众有防范之心外,也反 映着明朝想通过这一安排,隔绝藏卜所部与把都帖木儿集团的联系或纠纷, 是基于边陲稳定的 考虑。 此外,洪武二十三年明朝在宁夏地区也有军事行动。傅友德的传记和部分�武职选簿 �条 目都能提供这方面的证据。如 �皇明开国功臣录�载:傅友德于洪武 �二十三年二月征沙漠,至 迤都山,擒乃儿不花。还驻开平。复征西路宁夏。二十四年三月至五月北征哈者舍利王 �。� �金吾右卫选簿�中 �盛忠�条载: �盛宝,旧名小官保,从军。洪武五年征沙漠, 选充小旗;十三 年改燕山右护卫,升总旗; 二十三年征以都山、宁夏,除授本卫左所流官百户。�� �府军前卫选 簿 �中 �王春 �条载:王洪弟 �刚代役,二十三年征以都山、宁夏 �。� 这里的 �以都山 �当即 �迤 都山�。宁夏用兵的目标是谁? 史书记载虽然不详,但塔滩蒙古集团最有可能成为进攻对象。 也就是说,塔滩藏卜所部的归降主要原因是感受到了来自于明军的压力。 由于塔滩把都帖木儿等在河套以外并未制造任何麻烦, 朱元璋遂着意笼络塔滩蒙古, 使之 亲附明朝。洪武二十五年 ( 1392)八月 �甘肃塔滩里长史马哈沙、怯失迭力迷失等来朝, 贡方 物。上以其道里辽远,往来跋涉,不欲遽遣其还。乃命锦衣卫指挥使张政谕以恩意, 俾留京师 休息, 丰其廪饩, 以优待之 �。� 厚待塔滩贡使的举动在相当大程度上安抚了把都帖木儿等人。 尽管此后的记载相当缺乏,但自洪武末到建文朝,不论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什么变化,明廷 一直坚持抚慰塔滩蒙古。建文三年 ( 1401) ,明翰林院管事陈诚于 �五月初九日又往迤北塔滩 里地面招抚夷人,当赐银十两、钞十锭、衣服一套 �。� 永乐三年 ( 1405), 把都帖木儿等完全降 明应当说与自洪武末年持续实施的安抚政策有着很大的关系。 虽然明朝拒绝了把都帖木儿塔滩集团的内附请求, 但是双方关系并未因此受到什么损害。 由此看来,明朝并不担心塔滩蒙古与其他北元残余联兵入寇明边; 而把都帖木儿在获得了朱元 璋允其自由驻牧塔滩的保证后,也乐于安处这一漠南避兵之地。双方相安无事的状况从此维 持到永乐年间。 �65� 洪武朝塔滩蒙古与明朝的关系 � � � � � � � � �明太祖实录�卷 201,洪武二十三年闰四月癸酉。 �明太祖实录�卷 202,洪武二十三年六月己卯。 �明太祖实录�卷 203,洪武二十三年七月甲午。 (明 )黄金: �皇明开国功臣录�卷 5,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第 23册, 明文书局 1991年, 第 369页。 �金吾右卫选簿�,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 50册,第 26页。 �府军前卫选簿�,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 49册,第 140页。 �明太祖实录�卷 220,洪武二十五年八月辛未。 (明 )陈诚: �陈竹山先生文集� 内篇�卷 2, 江西省图书馆藏清雍正七年刻本,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第 26册,齐鲁书社 1997年版, 第 355页。 三、把都帖木儿渊源蠡测 对于塔滩蒙古首领把都帖木儿的研究,目前除了吕建福 �土族史 �有少量涉及之外, 尚无 系统论述。吕先生认为归附明朝的把都帖木儿及其集团都是土族, � 综合其说, 盖有以下三点 基本看法: ( 1)把都帖木儿系土族, 并且其家族自西夏起长期活动在甘肃河西走廊境内外。 ( 2)吴氏并非朱棣赐姓,而是故姓之恢复。 ( 3)把都帖木儿集团先居凉州, 元末移居亦集乃路 之塔沟 (塔滩 )及玉门关外之地。对此笔者有不同的认识,试析如下: 首先, 以族源观检视, 吕先生持 �吐谷浑 � � � 土人 � � � 土族 �说, 认为宋代土族业已形成, 并将明代之 �土达 �、�土人�径视为土族。吕先生引述了洪武十七年 ( 1384)五月宋晟征讨亦集 乃一事后认为: �其中吴伯都剌赤及其部属即土族。吴氏本西夏土族大姓, 时驻牧亦集乃路塔 沟之地。后至永乐三年 ( 1405),其部由把都帖木儿率领归附明朝, 处之凉州。�� 查 �明太祖实 录 �载洪武十七年五月 �丙寅,命凉州卫指挥使宋晟等率师讨西番叛酋,兵至亦集乃路, 擒故元 海道千户也先帖木儿、国公吴伯都剌赤、平章阿来等及其部属一万八千七百余人, 收其壮士七 百八十,余悉放还 �。� 又�皇明开国功臣录 �载宋晟于洪武十七年 �复镇凉州。虏时数为边 患,晟率兵讨之, 追至亦集乃之地,斩其凶渠也速儿监等,及其众无筭。余悉生絷送京师。又招 降虏伪国公吴把都等万八千人, 而送其酋长工不荅儿等百五十人诣京师 �。� 吴伯都剌赤的族 属不明。永乐五年 ( 1407)七月癸丑宋晟死, �明太宗实录�追述其 �移守山西。又守凉州,以父 丧召还。顷之,复镇凉州。尝遣部将张文杰出玉门关,袭鞑靼也速儿监,虏其众二万余,获酋长 吴把都等,献俘京师�。� 这里又将洪武十七年征讨的对象明确为 �鞑靼 �。前引洪武二十三 年把都帖木儿请降时,史文作 �故元平章�,部下是 �鞑靼百姓 �。永乐三年正式归降时, 又作 �鞑靼平章�。由此可见,明人将 �吴伯都剌赤� (又作 �吴把都 �)、把都帖木儿均视为鞑靼, 而 非土达。可以说把都帖木儿并非世居之土族, 而是在明初战乱中迁徙至塔滩的蒙古人。 其次,在赐姓问题上, 吕先生以亦集乃路之 �吴伯都剌赤 �为吴姓土族,而把都帖木儿也来 自亦集乃路的塔滩,认为 �必为同族或同人 (名字相同 ) ,其吴姓并非赐得 �。此论殊难理解。 一则是史料中明言永乐三年七月 �癸卯, 命把都帖木儿为右军都督佥事, 赐姓名吴允诚; 伦都 儿灰为后军都督佥事,赐姓名柴秉诚;保住为陕西行都司都指挥佥事, 赐姓名杨效诚�, �可知 吴姓确为赐姓,很难引申为恢复旧姓。二则是一同前来归附的伦都儿灰、保住如按吕先生的看 法, �伦 �、�保 �均为土、羌姓氏,那么何以唯有把都帖木儿能获旧姓, 而伦都儿灰、保住等人却 未能恢复旧姓,改从新赐 �柴�、�杨�等汉姓呢? 所以恢复旧姓之说颇为可疑。笔者认为在没 �66�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 2011年第 2期 � � � � � � 吕建福: �土族史�引�明太宗实录� 宋晟传�后认为: �这都说明蒙古境内的原亦集乃及玉门关外等 地早有吴氏活动, 把都帖木儿来自其地, 必为同族或同人 (名字相同 ), 其吴姓并非赐得��凉州之地, 西夏时 就有吴氏活动, 乃土族望族,把都帖木儿部必为其地土族元末移居亦集乃路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400� 401页 ) 吕建福: �土族史�,第 367� 368页。 �明太祖实录�卷 162,洪武十七年五月。 (明 )黄金: �皇明开国功臣录�卷 20, 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第 24册, 第 225页。 �明太宗实录�卷 69, 永乐五年七月癸丑。 �明太宗实录�卷 44, 永乐三年七月壬寅。 有明确证据的前提下,只可说把都帖木儿等人与洪武十七年被俘的吴伯都剌赤并非一人, 且无 直接族属联系。三则笔者以为洪武十七年的吴伯都剌赤 (又作吴把都 ), 并非 �吴�氏汉姓加 �伯都剌赤�之名的土族人。这个 �吴伯都剌赤 �最有可能是 U' baydullah的汉译, 所以吴伯都剌 赤实为色目人,不似蒙古人,绝非土族人。同样, 伦都儿灰 (也作笼秃鲁灰 )、保住等人也不是 采用汉式姓氏 �伦 �、�保�的土人,而是蒙古人。 第三,从把都帖木儿集团迁徙线索看, 也非世居的土族, 而是自漠北南逃的蒙古人。 �吴 允诚神道碑 �中有 �公本河西大族,居亦集乃,仕元受王 [据 �陇右金石录 �, �王 �作 �深� ]封,其 族位侯伯者,累累有之 �� 的说法,对此笔者已指出并不可信。� 那么,把都帖木儿等人的来历 须先辨明之。�吴允诚神道碑�有 �次子锁南昝卜留居武威守坟,板达受都指挥同知,者蓝受都 指挥佥事,把敦赐名守义, 受都督佥事 �的记载。� �神吴允诚道碑 �此条记载上接吴允诚妻杨 氏事, 下连吴允诚四子,虽然内容明显有脱漏之处, 但并不妨碍认定吴守义 (把敦 )至少为把都 帖木儿族人的事实。吴守义、保住等人后迁调定州卫。 �明宣宗实录 �载: �左军都督府都督佥 事吴守义卒。守义初名把敦,杭海山人。初自凉州归附, 赐今姓名,升凉州卫指挥同知。��因 此,吴氏集团当多出自杭海山。永乐朝一部分原居凉州卫的塔滩蒙古人迁居京畿南部,其中不 少人的原籍仍是杭海山。如�选过替职官舍簿 �载: �安邦,年贰拾壹岁,杭海山人,系定州卫前 所老副千户安应科堂侄。��所谓杭海山,即今蒙古国境内之杭爱山, 是漠北游牧民族活动的重 要场所之一。洪武二十一年捕鱼儿海战役后, 北元瓦解,漠北纷乱,西蒙古向东渗透, 原有的部 族分布格局被打乱,把都帖木儿集团选择了南下明朝西北边外落脚。自洪武朝到永乐朝, 把都 帖木儿集团是经过杭爱山 � � � 塔滩 � � � 凉州卫 � � � 京畿诸卫的南迁内徙过程入居内地的, 及 至明朝中后期,他们在京畿地区生产、生活日久,已大体汉化,但是仍被时人视为 �土达 �,意思 是土著的达人。 综上所述,塔滩蒙古人是明初民族史、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个复杂问题。问题复杂的原因是 当时没有今天科学明晰的民族概念, 以现在的概念概括民族先民确有一定的困难。再者, 明初 西北边地文献资料极为匮乏,现有史料又多辗转抄袭,间有脱误, 使得对问题的探讨无形中更 趋复杂化。 �本文责任编辑 � 许建英� �67� 洪武朝塔滩蒙古与明朝的关系 � � � � � (明 )杨荣: �明故恭顺伯吴公神道碑�, 张澍辑录: �凉州府志备考�,三秦出版社 1998年版, 第 751 页。 参见周松: �入明蒙古人政治角色的转换与融合 � � � 以明代蒙古世爵吴允诚 (把都帖木儿 )为例 �,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09年第 1期。 5明故恭顺伯吴公神道碑6, 张澍辑录: 5凉州府志备考6, 第 751页。检5陇右金石录6录文,相同。 5明宣宗实录6卷 55, 宣德四年六月乙酉。 5选过替职官舍簿6, 5中国明朝档案总汇6第 77册,天启叁年肆月贰拾柒日项下,第 23页。 Th is article studies the Jiaop in effects of Chao l,i and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developed w ith the developm ent of Jiaopin relations, the Jiaop in effects w ere strengthened and evo luted. K ey W ords: theH an Dynasty Chao li Jiaopin Shang linli(上陵礼 ) T h e R e la t ion s b etw een T a tan (塔滩)M ongolia and theM ing D ynasty during theH ongw u Y ears(洪武朝 ) Z hou Song(60)⋯⋯⋯⋯⋯⋯⋯⋯⋯⋯⋯⋯⋯⋯⋯⋯⋯⋯⋯⋯⋯⋯⋯ In theM ing dynasty, the p lace loca ted to the w est ofY inshan(阴山 ) w as called Tatan. During theH ongwu years, som e of the Be iyuan(北元 ) Imperial remnants lived in Ta tan. Th is article stud2 ies the activ ities of these B eiyuan(北元 ) Im perial rem nants and argues that they keep the peace re2 lationsw ith theM ing dynasty and som e of them even w ent south toM ing dynasty. It is very im portan t for the stud ies ofm inority history in theM ing dynasty. K ey W ords: H ongwu years T atan M ongo lia re lations betw een M ongo lia and theM ing dy2 nasty O n the E vo lu t ion fr om J im i Z h ice(羁縻治策 ) to T uguan T usi(土官土司) F ang T ie(68) ⋯⋯⋯⋯⋯⋯ ⋯⋯⋯⋯⋯⋯⋯⋯⋯⋯⋯⋯⋯⋯⋯⋯⋯⋯⋯⋯⋯⋯⋯⋯⋯⋯⋯⋯⋯⋯ A lthough the basic ideas o f Jim i Zh ice befo re the Yuan dynasty and Tuguan Tusi in theM ing dynasty were sim ilar, the governing thoughts and po licy, the scope of im plem enta tion and the effects w ere qu ite d ifferen.t The evo lut ion from Jim i Zhice to Tuguan Tusiw as affected by governing po licy tow ards borderlands and the fam ous em peror. s thoughts during the Yuan, M ing, Q ing dynasty, those em peror paid great attention on the stab ility o f southwest Ch ina. K ey W ords: Jim i po licy Tuguan Tusi evo lution O n the E stab lishm en t o fW a ib ian T u si(外边土司 ) in Y unnan during theQ ianlong Y ears (乾隆 ) Z ou Jianda(81)⋯⋯⋯⋯⋯⋯⋯⋯⋯⋯⋯⋯⋯⋯⋯⋯⋯⋯⋯⋯⋯⋯⋯⋯⋯ Th is article stud ies the estab lishm ent ofW a ib ian Tusi in Yunnan. From the th irt ieth year o f Q ianlong to th irty- fourth year Q ianlong, them ilitary erupted betw een Ch ina and M yanm ar. Som e Tusi of L inbian(临边 ) area surrounded, Q ing governm ent appo inted them asW a ib ian Tus.i Q ing governm ent restored the governance on these area wh ich ever to be the govern ing areas o fYuan dy2 nasty and M ing dynasty. K ey W ords: Q ianlong W a ib ian Tusi effects O n the E stab lishm en t o f N ankan g Z hou(南康州 ) in theT ang D ynasty C hen T ao(93) ⋯⋯⋯⋯⋯⋯⋯ ⋯⋯⋯⋯⋯⋯⋯⋯⋯⋯⋯⋯⋯⋯⋯⋯⋯⋯⋯⋯⋯⋯⋯⋯⋯⋯⋯⋯⋯ Th is article stud ies the estab lishm ent of N ankang Zhou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argues that N ankang Zhou w as established in the fourth year of theW ude(武德 ) years. K ey W ords: the fourth year o f theW ude years Nankang Zhou Tang dynasty O n the R ela t ion s betw een C h ina G over nm en t and M ongo lia A u tonom ou s G overnm en t a f2 )149)
本文档为【洪武朝塔滩蒙古与明朝的关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3292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9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4-24
浏览量: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