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大校史(讲演稿)

武大校史(讲演稿)

举报
开通vip

武大校史(讲演稿)前 言 武汉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奏请清政府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它诞生于清末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之中,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专门学堂。从此,这一叶小舟,便承载着无数志士仁人的强国之梦,在风雨飘摇中启航。 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数易其名,最后于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跻身于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综合性大学之列,并且在短短数年之内迅速发展成为“民国五大名校”之一,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20世纪...

武大校史(讲演稿)
前 言 武汉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奏请清政府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它诞生于清末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之中,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专门学堂。从此,这一叶小舟,便承载着无数志士仁人的强国之梦,在风雨飘摇中启航。 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数易其名,最后于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跻身于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综合性大学之列,并且在短短数年之内迅速发展成为“民国五大名校”之一,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20世纪30年代初,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曾在北平对一位来华游历的美国外交官说:“你如果要看中国怎样进步,去武昌珞珈山看一看武汉大学便知道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院系调整,武汉大学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文理综合性大学,其综合实力在全国重点大学中一直位居前列。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被誉为“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区”。1995年,美国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 武汉大学的历史,既是一部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满怀理想、气势恢弘的发展史,并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百余年的辉煌校史,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珞珈学人,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世纪征途上,豪情满怀,继续阔步前进。 一、百年沧桑 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1893-1911) 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11月29日奏请光绪皇帝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 自强学堂(1893.11.29——1902.10) 创办人:张之洞(督鄂:1889——1909) 首任总办 蔡锡勇 校址:武昌三佛阁大街口 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辖今湖北、湖南两省)总督之初,首府武昌只有两所容量极小、破败不堪的旧式书院,即江汉书院和经心书院,因此他打算创办一所更大更新的“两湖书院”,为两湖(即湖北、湖南)地区培养人才。一时间,人们纷纷向张之洞献计献策,其中有位小官,名叫曾广敷,官不过湖北试用知县,却彼有建地。他向张之洞建议“就所定商课改为通商西学,延请华人之能西学者以训诲之,专习各国语言文字等语系,为振兴商业服务。”张之洞接受了曾广敷的建议,决定将“两湖书院”办成西式学堂。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10月22日向光绪皇帝上奏《设自强学堂片》,11月29日得准。因此,这一学堂定名为“湖北自强学堂”。 自强学堂比“北京同文馆”晚30年,但称得上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己创办和管理(中国人自己担任校长)的新式学堂。它一改中国传统书院“学不分专门”的旧习,仿西方高等教育模式,在全国各学堂中率先实行“分科教学,按班授课”体制,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首届招生80人。其中商务门开中国近代经济管理类高等教育之先河。 张之洞向光绪皇帝上奏的《设立自强学堂片》 SHAPE \* MERGEFORMAT 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人,清末洋务运动重要代表人物,曾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代)、大学士、军机大臣兼学部大臣等职,为自强学堂的创办者。 蔡锡勇(1847-1898),福建龙溪(今龙海)人,曾先后在广东同文馆、京师同文馆学习,为中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官,也是第一位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名誉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中文速记学的创始人以及第一位将西方复式会计科学引进中国的“计坛先驱”,自强学堂首任总办,去世后两次获得中华民国大总统题匾授勋表彰。 由于甲午惨败加之马关条约之教训,张之洞认识到:“自强之道,首赖人才”,“而自强之道,贵能取人之长,若非精晓洋文,即不能自读西书,若不能多读西书,即无从会通博采。”因此,张之洞于1896年对自强学堂进行改革,一、将算学一门移归两湖书院;二、格致、商务两门停办,改为一般课程;三、将方言一门扩大为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四门,每门招生名额扩大到30人,1898年又增加东文(日语),共计五门,招生规模达到150人;四、并入化学学堂,开创自然科学专门教育;五、增设译书机构,开创翻译商务经济书籍新风;六、取消膏火费,实行奖学金制;七、选派13名学生留学日本。这13人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的留日学生,他们大多为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为此,孙中山先生高度评价张之洞:“以南皮造成楚材,颠覆滿祚,可谓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1902年,清廷管学大臣张百熙在《奏办京师大学堂疏》中称:“查京外所设学堂,已历数年,办有成效者,以湖北自强学堂、上海南洋公学为最。” 方言学堂(1902.10——1911.3) 总办:程颂万 馨龄 曾广熔 校址:武昌东厂口 方言学堂是由1902年张之洞将自强学堂从武昌三佛阁大街(今复兴路)口迁至武昌东厂口时改名而来。此时正值1901年《辛丑条约》之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致使大清王朝彻底破产,慈禧集团不得不打出“变法”和“新政”旗号,其中一项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为:“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者均改设大学堂。” 因此,清政府于1904年1月正式承认“湖北自强学堂”为“程度与高等学堂略同的外省方言学堂”。除经学、道德课外,学堂增设博物、理财、教育、交涉、绘图等课程,均请洋教师讲习,并向美、德、法、比、俄派遣了20余名留学生。 1903年方言学堂的《中国历史》教材 1905年初,张之洞自撰《学堂歌》一首,将其分发武昌各学堂,其部分内容如下: 学 堂 歌 天地泰,日月光,听我唱歌赞学堂。 圣天子,图自强,除去兴学无别方。 教体育,第一桩,卫生先使民强壮。 教德育,先蒙养,人人爱国民善良。 孝父母,尊君上,更须公德联四方。 教智育,开愚氓,普通知识破天荒。 物理透,技艺长,方知谋生并保邦。 说科学,须兼长,一日六钟并不忙。 读五经,诵勿忘,先讲大义后精详。 修身学,重伦常,孝弟爱众尊师长。 历史学,知已往,世界变迁弱变强。 地理学,先本乡,由近及远分方向。 中国外,有列强,勿学井蛙拘坳堂。 算数学,简为上,比例代数捷非常。 八线表,不用想,能通几何包九章。 博物学,穷天壤,卫生益智心开朗。 理化学,原质详,配合制造通阴阳。 辨炭酸,分硫养,火药全仗硝磺镪。 电矿气,力声光,理化门门有专长。 图画学,摹物状,先用毛笔后尺量。 政法学,治国方,后生浅学莫躁妄。 陆军学,分两堂,战术计画戒鲁莽。 沟垒速,地形相,火器测准马善养。 体操学,关衰旺,人人胜兵其国昌。 小学略,中学详,外国语文习一样。 高等学,通两邦,师范须明教育方。 实业学,农工商,谋生有术国力强。 方言学,少胜长,专备交涉使四方。 大学内,分八项,专门经济佐庙堂。 通儒院,精思想,新理著书胜列邦。 识字多,有理想,不入小学如聋盲。 小学成,知识亮,改业谋生并无妨。 学国文,文理畅,方解经史古文章。 学英文,用处广,英国商务遍华洋。 学日文,近我邦,转译西书供采访。 学法文,各国尚,条约公牍须磋商。 学德文,武备详,专门字义皆确当。 学俄文,交界长,教习虽难也须讲。 腊丁文,古义藏,随意学习不勉强。 湖北省,免捐项,就将此款兴学堂。 早兴学,民盼望,各省开办无定章。 湖北省,二百堂,武汉学生五千强。 派出洋,学外邦,各省官费数不广。 湖北省,采众长,四百余人东西洋。 我同学,生此方,切莫辜负好时光。 众同学,齐奋往,造成楚材皆贤良。 文善谋,武知方,学中皆是国栋梁。 荀卿子,歌成相,此歌劝学略摹仿。 中国盛,圣教光,黄种尊贵日蕃昌。 上孝慈,下忠良,万年有道戴吾皇。 1993年经节选少数歌词并谱曲的《学堂歌》 1910年颁发的湖北方言学堂毕业凭照(文凭) 1911年3月,方言学堂被新任湖广总督府提学使王寿彭,以教育经费紧张为由,强令停办。武昌起义爆发后,黎元洪将方言学堂校舍移作武昌军官学校。 从武昌高师到武昌中大(1913-1927) 1913年初,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后,划全国为六大师范区,并决定在北京、武昌、南京、广州、沈阳、成都六地设立高等师范学校。1913年7月,教育部委派贺孝齐负责武昌高师的筹办事宜,贺孝齐以武昌东厂口方言学堂旧址校舍、图书设备及师资为基础,筹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并出任首任校长。11月1日,武昌高师举行开学典礼,次日正式开学上课。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13.7——1923.8) 校长:贺孝齐 张渲 谈锡恩 国立武昌高师于1914年9月开办本科,设四部: 英语 关于好奇心的名言警句英语高中英语词汇下载高中英语词汇 下载英语衡水体下载小学英语关于形容词和副词的题 部、历地部、数理部、博物部,1917年建图书馆,1917年5月将博物改为博物地学部,史地部改为国文史地部。1917和1919年,又于本科四部以外,先后添办了教育补修科和教育专修科。1922年9月,将四部改为八系。竺可桢此时(1918)在校任教,优秀毕业生中有曾昭安、何定杰等人。 1919.6.1惨案:五四运动期间,武昌高师学生声援北大,决定于6月1日实行总罢课并上街游行。凌晨,反动政府出动大批军警守校门,禁止学生外出,英语部学生陈开泰等人上前质问,被军警刺刀戳伤,由此引起学生与军警冲突,共有10多名学生受伤,20多名学生被捕,史称“东厂口六一惨案”。 武昌高师校园北倚蛇山,南面长湖、紫阳湖,东临抱冰堂,西接省议会、阅马场,图为武昌高师全景 武昌高师校门 武昌高师教室 SHAPE \* MERGEFORMAT 武昌高师礼堂 张渲,字绶青,直隶东光人,1914年11月至1919年9月任武昌高师校长。 武昌高师图书馆 1919年制订的武昌高师校旗、校徽及其说明 武昌高师校训 SHAPE \* MERGEFORMAT 武昌高师校歌(1919.4) SHAPE \* MERGEFORMAT SHAPE \* MERGEFORMAT 武昌高师1917和1919年的毕业证书 SHAPE \* MERGEFORMAT 谈锡恩,字君讷,湖北兴山人,1919年9月至1922年2月任武昌高师校长。 张继煦(1876-1956),字春霆,湖北枝江人,1922年6月至1924年10月先后任武昌高师代理校长和武昌师大校长。 1922年11月,武昌高师将原有英语部、博物地学部、数学理化部、国文史地部4部改为教育哲学系、国文系、英语系、数学系、理化系、历史社会系、生物系、地质系等8系。 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3.9——1924.9) 校长:张继煦 1923年6月,武昌高师评议会及主任会议决定自下学年起改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同年9月,学校正式由国立师范学校升格为国立师范大学。 国立武昌大学(1924.9——1926.10) 校长:石瑛 张镜澄 张珽 1924年9月,根据教育部命令,国立武昌师范大学又改名为国立武昌大学。由北大理化教授石瑛出任校长。 石瑛(1878-1943),字蘅青,湖北阳新人,1924年12月至1925年12月任国立武昌大学校长,1928年8月至1930年12月任国立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工学院院长,曾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南京市市长、铨叙部部长、湖北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湖北省临时参议会议长等职,被誉为“湖北圣人”、“民国第一清官”。 此时国立武昌大学已名师云集:如李汉俊出任过历史社会学系的系主任,李四光出任理工学院院长,数学家陈建功、汤璪真、文学家郁达夫、黄侃均在校任教。1924年5月25日,印度文豪、大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来校讲演。 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6.12——1927.12) 筹建期(1926.12——1927.2) 筹备委员会委员:邓演达、董必武、戴季陶、郭沫若、徐谦、顾孟余、章伯钧、李汉俊、周佛海。 正立期(1927.2——1927.12) 校长:徐谦 1926年秋,北阀军打到武汉,武汉成为全国革命中心。同年12月28日,武汉国民政府决定将国立武昌大学、国立武昌商科大学、省立医科大学、省立文科大学、私立文华大学合并(后又接收中华大学、北京中俄大学、上海大学的部分师生加入),成立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以邓演达、董必武、戴季陶、郭沫若、徐谦、顾孟余、章伯钧、李汉俊、周佛海等9人为筹备委员会委员。1927年2月,学校正式开学,实行大学委员会制,徐谦、顾孟余、李汉俊、周佛海、章伯钧5人为委员,徐谦为主任委员,下设文科、理科、法科、经济科、医科、预科6科。 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校徽 武昌中山大学是中国教育史上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产物。教授队伍中有五名苏联教授,还有一批国内著名的学者在校任教:如李达、沈雁冰、周建人、李四光、钱玄同、周作人、林语堂、顾颉刚、刘树杞、曾昭安、肖君绛、何定杰、陈绕成、许德珩等。后来的罗荣桓元帅此时也曾作为插班生在校学习过。这一时期也是学校逐渐向真正的综合性大学过渡的时期。 由于武昌中山大学强烈的国共合作色彩,因而在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叛变革命以及“宁汉合流”之后,立即遭受冷落。同年11月28日,被国民政府教育部改名为“国立第二中山大学”。12月24日,武昌中大全体师生员工被盘踞在武汉的桂系军阀勒令离开学校,学校也随即解散,其校产由交当时的湘鄂临时政府暂管。 国立武汉大学(1928-1950) 国立武汉大学(1928.7——1949.6) 筹建期(1928.7——1928.8) 筹建委员会委员:刘树杞、李四光、王星拱、周鲠生、麦焕章、黄建中、曾昭安、任凯南。 正立期(1928.8——1949.6) 校长:刘树杞(代理,1928.7——1929.2) 王世杰(1929.3——1933.4) 王星拱(1933.5——1945.7) 周鲠生(1945.7——1949.8) 1928年5月初,刚上任不久的新湖北省政府教育厅厅长刘树杞先生,带着一份“利用原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校产,建立一所省立高校”的计划,前往南京中华民国政府大学院(即后来的教育部),面见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但蔡元培主张在辛亥首义之都武昌建立一所国立大学,而非省立高校:“这所武汉大学应为国立大学,与北大、中大等并重。”它的办学目标就是要办一所“一流水准、规模宏大的万人大学”。 1928年5月18日,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指派刘树杞、王星拱、李四光、周览(周鲠生)、麦焕章、黄建中、涂允檀、曾昭安、任凯南等9人组成国立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以刘树杞为主任委员。10月31日,国立武汉大学在武昌东厂口原武昌中山大学校舍正式开学上课。 刘树杞(1890-1935),字楚青,湖北蒲圻(今赤壁市)人,1928年8月至1929年3月任国立武汉大学代理校长。 1928-1949年国立武汉大学主要机构设置及负责人名单 校长(1928) 刘树杞(代)-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 教务处(1930) 王星拱-皮宗石-周鲠生-曾昭安-朱光潜-杨端六-余炽昌 总务处(1939) 邵逸周-涂允成-王星拱(兼)-徐贤恭-葛扬焕 训导处(1939) 赵师梅-刘廼诚-朱萃濬 文学院(1928) 闻一多-陈源-高翰-刘永济 法学院(1928) 皮宗石-杨端六-刘秉麟 理学院(1928) 王星拱-查谦-王星拱(兼)-曾昭安-桂质廷-叶峤(代)-桂质廷 工学院(1929) 石瑛-邵逸周-陆凤书(代)-谭声乙-余炽昌-曹诚克 农学院(1936) 叶雅各 医学院(1946) 周金黄 SHAPE \* MERGEFORMAT 国立武汉大学校门 国立武汉大学东厂口校舍全景 1928年8月,武汉大学组织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并指定李四光为委员长,麦焕章、王星拱、叶雅各、刘树杞等为委员,负责在武昌郊外勘查新校址,建设新校舍。 同时,武汉大学共筹款225万银元投入一期工程建设:其中 中华教育文化基金 8万元 中央政府、湖北省府 150万元 中央庚款 12万元 汉口市政府 17万元 湖南省府 12万元 过去学校节余 26万元 社会各界捐款 32万元 与后来的二期工程一起,共筹款约400万银元以上。 农学家叶雅各先生最先发现了武昌城外、东湖附近的落驾山这片地方。1928年10月,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李四光在他的陪同下,考察了风景秀丽的武昌落驾山。11月28日,国立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选定落驾山一带地基为新校舍建筑地址,不久,闻一多先生后将山名改为“珞珈山”。 珞珈山新校舍占地面积达7000余亩,由李四光请来的美国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师凯尔斯设计出美仑美奂的建筑群。 SHAPE \* MERGEFORMAT SHAPE \* MERGEFORMAT 李四光 叶雅各 建设中的珞珈山新校舍(1931年) 1929年3月1日,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舍第一期工程动工,1931年底基本完成。1932年3月3日,国立武汉大学在珞珈山新校舍开学上课。 EMBED CorelDRAW.Graphic.9 1931年前后落成的国立武汉大学木制校门牌坊,后被大风吹垮 1937年前后重建的国立武汉大学水泥校门牌坊 位于珞珈山东南的第一教职员住宅区(“一区十八栋”) 王世杰(1891-1981),字雪艇,湖北崇阳人,著名法学家,著有《比较宪法》等,1929年2月至1933年5月任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后历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军事委员会参事室主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外交部长、“总统府”秘书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28——1937这十年中,除北大28位留洋教授如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杨端六、皮宗石、燕树堂、陈源、朱光潜、袁昌英等前来扏教外,还有一批知名学者来武汉大学任教,如闻一多、范寿康、李剑农、刘永济、苏雪林、谭戒甫等。 SHAPE \* MERGEFORMAT 1932年国立武汉大学第一届全体毕业生合影 国立武汉大学毕业文凭 SHAPE \* MERGEFORMAT 蔡元培、李四光先生为国立武汉大学第一届毕业生题词 王星拱(1888-1949),字抚五,安徽怀宁人,1933年5月至1945年7月任国立武汉大学校长,著有《科学概论》、《科学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论》等,1949年病逝后,曾被上海市市长陈毅誉为“一代完人”。 1932年,珞珈山新校舍二期工程开工,至1937年7月,共建成各类校舍78596平方米。 建设中的珞珈山新校舍(1935年) SHAPE \* MERGEFORMAT 1935年国立武汉大学校园图 1935年1月,学校成立法科研究所和工科研究所,开始招收研究生。1936年,农学院正式成立。至此,国立武汉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文、法、理、工、农5大学院,15个系和2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 SHAPE \* MERGEFORMAT 由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闻一多主持设计的两枚武大校徽,刘赜教授手书 SHAPE \* MERGEFORMAT 国立武汉大学校训 国立武汉大学校歌 1937年3月,国立武汉大学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浙江大学等五高校在全国进行统一招生考试,简称五大名校联考,由此跻身于“民国五大名校”之列。 抗战爆发后,国立武汉大学被迫于1938年西迁四川乐山,在此坚持办学长达八年之久。抗战期间,国立武汉大学又与西南联大、中大、浙大并称为“四大名校”。 迁往四川乐山时期的 国立武汉大学(1938.3——1945.10.) 迁校(往:1938.3——1938.7) 迁校(返:1945.9.1——1945.10.31) 校长:王星拱 迁校委员会主任:杨端六 七七事变后,日军入侵中国腹地,武汉眼见城破,学校决定西迁,由杨端六先生组建的迁校委员会开始工作,杨先生选中郭沫若的家乡四川乐山(嘉定),随即在1938年3月至7月完成了这场大迁移。而刚刚建好的珞珈山建筑群,却成了日本侵华军陆军总司令部。 国立武汉大学西迁与复员路线示意图 乐山是全国著名的山灵水秀之地。学校占据乐山文庙为新校址。校总部设在文庙崇圣祠,法学院设在文庙尊经阁,图书馆设在文庙大成殿,理学院设在李公祠,文庙正厅成了学校的大礼堂。 乐山时期国立武汉大学校门 乐山时期国立武汉大学校门牌坊 在乐山,武汉大学的校舍分布在城内文庙、龙神祠、三清宫、李公祠、火神庙及乐山县财委会、三育中学、进德女校、观斗山、露济寺等处。 SHAPE \* MERGEFORMAT 武汉大学图书馆(文庙大成殿) 行政办公楼(崇圣祠) SHAPE \* MERGEFORMAT SHAPE \* MERGEFORMAT 大礼堂 文学院(崇文阁) 法学院(尊经阁) SHAPE \* MERGEFORMAT 理学院(李公祠) 工学院(三育学校) 在乐山的艰难环境中,武汉大学却走向了它发展的最高峰,一度成为次于中央大学、西南联大的全国第三强实力的大学。有知名教授108位,史称“乐山108将”。这些人大致由三部分人组成: 1、 蔡培先生在建国立武汉大学之时为武大揽来的“二十八宿”,如王星拱、周鲠生、杨端六、袁昌英、燕树堂、陈源、朱光潜、张珽、陶因、刘乃诚、刘经旺、肖君绛、陈绕成、葛杨焕等人。 2、 半壁河山沦陷、中国东北、华东地区不愿做亡国奴的爱国知名知识分子,如刘永济、刘博平、徐天闵、朱世臻、苏雪林、徐震、方重、高瀚、陈登恪、朱君允、叶孟安、万卓恒、张頣、胡稼胎、黄方刚、吴其昌、方壮猷、陈祖源、徐中舒、韦润珊、钱穆、柴有恒、叶圣陶、冯沅君、陆侃如等人。 3、 从当时走向危机和战争的欧、美归来的学成归国人士:如汤佩松、邵象华、邬保良、查谦、俞忽、石声汉、高尚荫、桂质廷、桂质柏、叶志、汤璪真、曾昭安、李国平、吴大任、刘正经、江仁寿、吴南薰、李华宗、何定杰、钟兴厚、钟心煊、戴名巽、章温胎、叶峤、张资珙、梁百先、黄叔寅、徐贤恭、陆凤书、谭声乙、丁燮和、丁人鲲、余炽昌、陈克诚、缪恩钊、白郁筠、赵师梅、周开基、邵逸周、赵元良、刘秉麟、李浩培、吴学义、鲍扬、孟云桥、钱歌川、杨仁鞭、萨本炘、彭迪先、杨东莼、梁园东等人,从而迎来了武汉大学历史上最为光辉的时代。 复员后的国立武汉大学(1945.11——1945.5) 校长:周鲠生 1945年11月全校迁回武昌珞珈山,1946年,恢复抗战期间被撤消的农学院;1947年,又增设医学院,校园面积增至8800余亩。至此,国立武汉大学最终实现了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目标。 领导学校度过了抗战最艰难卓绝时期的王星拱校长,调离武汉大学,前往中山大学担任校长。新任校长周鲠生先生除聘用吴宓、金克木、周煦良等人外,还从美国招揽了一批美国留学生归国任教,如张培刚、吴于廑、韩德培、吴纪先、余先觉等人。因此,到1949年5月武汉解放时,武汉大学一直保持在全国前五名的地位上。当时全国国立大学教授共有476人,而武汉大学就拥有正教授134人,副教授32人。 1945和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两次致函中国国民政府教育部,确认包括国立武汉大学在内的中国七所高校文、理学士毕业成绩平均在80分以上者,享有牛津大学之“高级生资格”。 SHAPE \* MERGEFORMAT 周鲠生(1889-1971),字荫松,湖南长沙人,1945年7月至1949年8月任国立武汉大学校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国际法》、《近代欧洲外交史》、《近代欧洲政治史》、《不平等条约十讲》、《国际政治概论》等。 1947年5月,蒋介石政府发动的内战越打越大,武大学生决定响应华北学联提出的定于6月2日举行的全国各大城市学生大游行。哪知就在6月1日凌晨三点,国民党军警宪特近千人突然包围武大珞珈山校园,进步师生多人被抓上囚车,当学生们要冲出宿舍营救被捕师生时,国民党军警便向学生宿舍开枪射击,当场枪杀黄鸣岗、王志德、陈如丰三名武大学生,从而制造了震惊全国的武汉大学“六一惨案”。被捕的人中有五位师长,他们是哲学系金克木教授、工学院的刘颖教授、外文系的缪朗山教授、中文系的朱君允教授、历史系的梁园东教授。这一事件激起全国学界以及社会各界的抗议浪潮,学校也组织了以戴名巽教授为首的营救委员会。三天后,国民党当局迫于政治与社会压力,才不得不释放了被捕师生。 1949年5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武昌。6月,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接管国立武汉大学。8月24日,国立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成立,取代学校原有的校长制,成为全校最高领导机构。 武汉大学(1950-2000) 武汉大学(1949.6——至今) 全国解放初期 校务委员会主任: 潘梓年(1949.6——1949.8) 邬保良(1949.8——1952.10) 1950至1953年,解放后的新中国开始全国性的院系调整,武汉大学的工、农、医学院以及1953年刚成立的第七个学院——水利学院都被分离出去,以这四大学院成员为核心,分别组建了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学院(今华中农业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中南同济医学院、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今湖南大学)、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经过院系调整后的武汉大学,只剩下文、法、理三大学院,成为一所文理综合性大学,只设有中国语言文学、俄文、历史、法律、政治经济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9个系以及图书馆学专修科。从此元气大伤。 院系调整中武汉大学各系科变动情况 中文系:湖南大学中文系、南昌大学文史系并入 外文系:英文组并入中山大学,俄文组与南昌大学、广西大学外文系俄文组合并成立俄文系 历史系:湖南大学历史系并入 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 政治系:与法律系合并 法律系:暂无变动 经济系:华中大学经济系并入,改为政治经济学系 数学系:湖南大学数学系并入 物理系:湖南大学、南昌大学物理系并入 化学系: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化学系并入 生物系:湖南大学生物系并入 机械系:并入华中工学院 电机系:并入华中工学院和华南工学院 土木系:并入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和华南工学院 矿冶系:并入中南矿冶学院 农艺系:并入华中农学院 园艺系:并入华中农学院 农化系:并入华中农学院 森林系:并入华中农学院 医学院:并入中南同济医学院 水利学院:独立建院 图书馆系: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并入 院系调整以后 校长:李 达(1952.11——1966.8) 李达(1890-1966),名庭芳,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和教育家,1927年任教于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53年2月至1966年8月任武汉大学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著有《唯物辩证法大纲》、《<实践论>解说》、《<矛盾论>解说》等。 1955年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三人:李达、李国平、(曾昭抡), 1956年国家一级教授七人:李达、李国平、高尚荫、刘永济、刘博平、李剑农、(曾昭抡)。 1957年反右运动之后,由于法学院教师全军覆灭,法学院被取消。武汉大学只剩下两院外加一个图书馆学系。 1958年9月12日,在大跃进的浪潮中,毛泽东视察武汉大学,夸大炼钢铁的大学生:“像个工人的样子了!” 1958年9月12日,毛泽东主席亲临武汉大学视察,先后视察了化学系和物理系的工厂区,在学校大操场与武汉大学、武汉水利学院(现武汉大学工学部)、武汉测量制图学院(现武汉大学信息科学学部)、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现中南民族大学)4校党政负责人与师生员工13000余人见面。 1960年10月,武汉大学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高等学校。 从1953年到1965年,武汉大学的办学规模有所扩大,学科分布渐趋合理,专业内涵在逐步延伸,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开始形成。 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校长:纪 辉(1972.3——1980.6) 1966年6月3日,武汉大学紧步北京大学大后尘,从打倒所谓“李达、朱昭天、何定华珞珈山三家村”开始,进入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全校停课,全面开展斗争,所有正、副教授均被以“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阶级异己分子”、“特务”、“三反分子”等各种罪名打倒、实行劳动改造。在这场十年浩劫之中,李达校长以及一批德高望重的教授被迫害致死,学校的各项事业遭受巨大挫折。 1975年邓小平复出后,教育部又决定以武汉大学师资为核心,在毛泽东的家乡湖南湘潭市建立湘潭大学,因而大批湖南籍教师调往湘潭组建该校,这是武汉大学历史上的又一次人才外流。 改革开放以后 校长:庄 果(1980.6——1981.6) 刘道玉(1981.6——1988.4) 齐民友(1988.4——1992.10) 陶德麟(1992.10——1997.10) 侯杰昌(1997.10——2003.7) 至十年文革结束时,只剩下文、史、哲、经、数、理、化、生、外、图10系。当年100多位正教授,由于自杀或迫害致死,仅剩22人,武汉大学可谓损失惨重。 1978年恢复高考之后,尤其在刘道玉任校长期间,通过一系列改革,并从全国开始引进人才,使武汉大学慢慢恢复生机。 学校事业迅速走上正轨,整体实力显著上升,并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推行了一系列从教学内容到管理体制的改革措施,包括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转学制、导师制、插班生制、学术假制、贷学金制、研究生中期分流制度等,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武汉大学也由此被誉为“全国高校中的深圳”和“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区”。1984年,武汉大学成为全国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 但新设的院系和专业,皆由这10个系派生而出,专业格局实难改变。当时的武汉大学仍能处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之后,居全国第四位。但在1988年之后,人才开始外流,“乐山108将”中剩下的著名人物也纷纷去世,学校在全国的地位呈下滑趋势。 1993年,武汉大学举行百年校庆,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祝贺,哈佛大学校长在贺信中称赞武汉大学办学成就斐然,是一所“世界级的大学”。 1995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新武汉大学(2000- ) 四校合并后新的 武汉大学(2000.8——至今) 校长:侯杰昌(1997.10——2003.7) 刘经南(2003.7——2008.7) 顾海良(2008.7——2010.12) 李晓红(2010.12——至今) 2000 年8月2日,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合并后的新武汉大学在全国排名第七。 原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文理各科优势突出,在中国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经济学、国际法、环境法、基础数学、空间物理、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化学、电化学、微生物学、植物学等20多个学科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在全国综合性大学排名中一直居于前列,有着很高的国际知名度和广泛的国际影响; 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以工学为主,兼有文理,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是我国水利电力行业中专业最齐全、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中国水利电力高级人才的摇篮,在高电压及绝缘技术、水电工程建筑与施工、岩土工程、火电厂水处理等15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形成特色,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测绘学科门类最齐全的高等测绘教育体系,也是我国乃至亚洲唯一的以测绘学科为主的全国重点大学,在摄影测量与遥感、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与设计等10多个学科领域形成学科特色与优势,使中国在世界测绘领域与美国、德国成“三足鼎立”之势,并有“世界测绘教育之都”的美称,在国际学术界有很高的知名度; 原湖北医科大学是湖北省唯一创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并延续发展至今的省属重点大学,在全省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科技发展和推广应用中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口腔医学、病毒学、药理学、心血管内科学等10多个学科领域居国内先进水平,并有多项成果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新武汉大学的合并组建,顺“天时”,拥“地利”,占“人和”,不仅在地理位置上连为一体,而且办学规模更加宏大,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学科优势更加明显,师资力量更加雄厚,学术影响更加深远,发展空间也更为广阔。 2000年8月2日四校合并组建成新的武汉大学 1993年武汉大学百年校庆前夕确定的新校训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就事业当以此为训。我校最早前身为“自强学堂”,其名也取此意。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我校30年代校训“明诚弘毅”就含此一词。 用“自强”、“弘毅”,既概括了上述含义,又体现了我校的历史纵深与校风延续。 “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概言之,武汉大学新校训的整体含义是: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积极奉献的伟大志向,以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办好社会主义的武汉大学,不断为国家作出新贡献。 二、群星璀璨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名校必有名师,从自强学堂、武昌高师到国立武汉大学,从武汉水利学院、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湖北省立医学院,到新的武汉大学,一代又一代的名家大师在此汇聚;翻开中国近现代的史册,一串串闪亮的名字都能在武汉大学的教师名册中找到。 百余年来,辜鸿铭、华蘅芳、竺可桢、黄侃、陈建功、熊十力、杨树达、郁达夫、沈雁冰、李四光、闻一多、陈源、刘赜、刘永济、苏雪林、袁昌英、沈从文、李剑农、杨端六、王世杰、周鲠生、梅汝璈、汤佩松、高尚荫、朱光潜、叶圣陶、李国平、唐长孺、吴宓、金克木、李达、曾昭抡、沈祖荣、余忽、夏坚白、王之卓、陈永龄、叶雪安、金通尹、朱裕璧等蜚声中外的学术大师曾先后在这里躬耕讲坛,著书立说,为这所百年名校留下了无可估量的精神遗产,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使武汉大学闻名遐迩,声誉日隆。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响遏行云;巨星闪耀,光照寰宇。 中国语言文学 武汉大学中文学科创立于1917年,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章黄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国学大师黄侃,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著名文学家郁达夫、沈雁冰、闻一多、沈从文、苏雪林、冯沅君、叶圣陶等曾先后在武大任教。20世纪50年代,武汉大学中文学科达到鼎盛时期,形成了被誉为“五老八中”的学术中坚力量。“五老八中”的具体成员前后略有变化,主要有刘永济、刘博平、徐天闵、陈登恪、席启駉、黄焯;程千帆、沈祖棻、刘绶松、胡国瑞、李健章、周大璞、李格非、张永安、缪琨等。 SHAPE \* MERGEFORMAT SHAPE \* MERGEFORMAT SHAPE \* MERGEFORMAT 黄侃 王葆心 闻一多 苏雪林 黄侃(1886-1935),字季刚,号量守居士,湖北蕲春人,师从国学大师章太炎,1919-1926年任教于武昌高师和武昌大学。其所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远绍汉唐,近承乾嘉,多有创见,自成一家;在音韵学方面对古音作出了切合当时言语实际的分类;晚年主要从事训诂学之研究。黄侃著作甚丰,其重要著述有《音略》、《说文略说》、《尔雅略说》、《集韵声类表》、《文心雕龙札记》、《日知录校记》、《黄侃论学杂著》等数十种。 王葆心(1864-1944),字季芗,别号晦堂,湖北罗田人,地方史志学者,国学大儒,历任武昌高师、国立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曾编撰《湖北文征》,著有《古文辞通义》、《历朝经学变迁史》、《中国教育史》、《方志学发微》、《重修湖北通志条议》、《天完志略》、《湖北诗征长编》、《江汉献征录》、《续汉口丛谈》、《再续汉口丛谈》等,董必武曾在其墓门题词:“楚国以为宝,今人失所师。”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1922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赴美留学,1928年9月至1930年6月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在武大的两年间,闻一多迅速开始了从诗人到学者的转变,他从整理文化典籍和考证作家作品入手,独立地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系统研究,渐渐从杜甫深入到古代神话、《诗经》、《楚辞》、《周易》、《管子》、《庄子》、乐府、古文字学(甲骨文和钟鼎文)、古音韵学等诸多领域,并且都形成了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见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举世公认的著名学者。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苏雪林(1897-1999),安徽太平人,1921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后赴法国留学,1925年回国,先后任教于景海女子师范、东吴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武汉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成功大学,直至1973年退休,其中1931-1949年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中文系,著有自传体长篇小说《棘心》、散文集《绿天》(其中《扁豆》、《秃的梧桐》曾先后入选中学国文教材),晚年著有统称为《屈赋新探》的四部惊世名著——《屈原与九歌》(1973)、《天问正简》(1974)、《楚骚新诂》(1978)、《屈赋论丛》(1980),共160万字,为其一生耗费心血最多、自己也最为满意的著述。 中文系“五老”(左起):黄焯、陈登恪、刘赜、刘永济、席启駉 SHAPE \* MERGEFORMAT SHAPE \* MERGEFORMAT 刘永济 刘赜 黄焯 刘永济(1887-1966),字弘度,人称“弘老”、“弘度大师”,湖南新宁人,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学衡派”代表人物之一,曾就读于清华学校、复旦公学,先后任教于长沙明德中学和东北大学,1932年起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1942-1949年任文学院院长,一度代理教务长,50年代被评为国家一级教授,主要著作有《文学论》、《十四朝文学要略》、《唐乐府史纲要》、《屈赋通笺》(附笺屈余义)、《屈赋音注详解》、《屈赋释调》、《微睇室说词》、《宋词声律探源》、《文心雕龙徵引文录》、《文心雕龙校释》、《诵帚庵词》、《默谶录》等。 刘赜(1891-1978),字博平,人称“博老”,自号“牛鼻滩生”,湖北广济人,著名小学(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专家,章黄学派重要继承人,191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29年起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50年代被评为国家一级教授,主要著作有《声韵学表解》、《说文古音谱》、《初文述谊》、《小学札记》、《简园日记》、《简园日记存钞》等。 黄焯(1902-1984),字耀先,人称“耀老”,湖北蕲春人,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及小学与诗学专家。1927年毕业于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中文系,1939年起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作为黄侃学术的继承者,他积累了黄侃论学及批注古籍的丰富资料,陆续整理出版了《说文笺识四种》、《文字声韵训诂笔记》、《尔雅音训》、《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等,对于研究黄侃的学术、发展语言文字学科具有重要意义。在整理黄侃遗著的同时,他自己还著有《经典释文汇校》、《诗说》、《古今声类通转表》、《说文新附考源》、《毛诗郑笺平议》、《诗疏评议》等。《古今声类通转表》作为考求声音通转的系统检寻资料,对于推求声音的转变,考求语音的历史都有参考价值。《毛诗郑笺评议》《诗疏评议》《经典释文汇校》三书为作者生平精力所注,用力颇多,其中多有新见和发现。 SHAPE \* MERGEFORMAT SHAPE \* MERGEFORMAT SHAPE \* MERGEFORMAT 程千帆 沈祖棻 胡国瑞 周大璞 程千帆(1913-2000),湖南长沙人,193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中文系,1941-1942、1945-1978年两度在武汉大学中文系工作,曾任系主任,1978年被聘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校雠学、历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等方面成就卓著,著有《校雠广义》、《史通笺记》、《文论十笺》、《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两宋文学史》、《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闲堂文薮》、《古诗考索》、《被开拓的诗世界》、《古诗精选》、《读宋诗随笔》、《闲堂诗文合钞》、《新诗少作》等。 沈祖棻(1909-1977),浙江海盐人,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193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国学特别研究班,1947-1977年在武汉大学中文系工作,著有《微波辞》、《涉江词稿》、《涉江诗稿》、《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古诗今选》等,创作有《马嵬驿》、《妥协》、《暮春之夜》、《洋囡囡》、《神秘的诗》、《辩才禅师》、《茂陵的雨夜》、《马嵬驿》、《苏丞相的悲哀》等,被誉为“当代李清照”。 胡国瑞(1908-1998),湖北当阳人,193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46年起任教于武汉大学,在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的50余年里,他培养了一批从事古典文学教学和科研的骨干,编著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史》、《隋唐五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作品选》、《店五代宋词选》、《李向研究》等多种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和学术专著,主要作品有《评<诗人李白>》、《李白诗歌的现实意义》、《李白诗歌的人民性》、《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及艺术特点》、《唐末诗坛的鸟瞰》等。 周大璞(1909-1993),河南固始人,193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46年起任教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曾任系主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等职,专于语文学、汉语史、训诂学,编著有《语言学概论》、《汉语语法史要略》、《训诂学要略》、《古文观止注译》、《训诂学初稿》,其中《训诂学初稿》接受国家教委委托编写,是高等院校本科使用的训诂学教本,流通面较广,影响也较大。 外国语言文学 武汉大学外语学科源远流长、大师云集,早在自强、方言学堂时期,学校便先后开设有英、法、德、俄、日五门外语的课程,国学大师辜鸿铭曾在自强学堂教授英语多年。国立武汉大学时期,陈源、方重、陈登恪、袁昌英、朱光潜、缪朗山、吴宓、周煦良等著名学者曾先后在外文系任教。 SHAPE \* MERGEFORMAT SHAPE \* MERGEFORMAT SHAPE \* MERGEFORMAT 陈源 袁昌英 方重 朱光潜 陈源(1896-1970),字通伯,笔名西滢,江苏无锡人,1922年获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后与王世杰、徐志摩等合作创办《现代评论》杂志,1928-1945年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1930-1939年任文学院院长,1930-1932年兼任外文系主任,著有《西滢闲话》和《西滢后话》等。 袁昌英(1894-1973),湖南醴陵人,1921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为当时在英国取得硕士学位的第一位中国女性,1929年起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1953年院系调整后转入中文系,主要作品有戏剧集《孔雀东南飞及其他独幕剧》,剧本《饮马长城窟》,散文集《山居散墨》(包括《游新都后的感想》和《再游新都的感想》等文),学术专著《法国文学》、《西洋音乐史》等,其中,《游新都后的感想》一文曾入选中学国文教材,并被当时的文坛誉为与朱自清、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两篇同题散文“鼎足而三”。 方重(1902-1992),江苏常州人,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6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31-1944年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曾任系主任,著有《18世纪的英国文学与中国》、《邓与布朗宁对于人生的解答》、《诗歌集中的可罗列奇》、《英国诗文研究集》等,主要译作有《乔叟故事集》、《乔叟文集》、《近代英文散文选》、《理查三世》(英译汉)及《陶渊明诗文选译》(汉译英)等,由于在翻译、研究乔叟的作品上所取得的成就,英国出版的《名人传》,每年都列有方重的传略。 朱光潜(1897-1986年),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1917-1918年肄业于武昌高师国文史地部,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1925年赴欧洲留学,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任教,1939-1946年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1941-1944年曾兼任教务长,1946年回北京大学西语系任教,毕业从事美学教育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谈美》、《变态心理派别》、《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评论》、《西方美学史》等,主要译著有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黑格尔的《美学》、维柯的《新科学》等。 历史学 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创建于1913年,是我国高等院校中较早成立的历史系科之一,近百年来,著名历史学家李剑农、雷海宗、吴其昌、郭斌佳、杨人楩、钱穆、唐长孺、吴于廑、谭戒甫、彭雨新、姚薇元、石泉等名家大师曾先后在此任教。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共为8位中国的世界历史学家专门立传,其中就有雷海宗、杨人楩、吴于廑3人为武汉大学校友。 SHAPE \* MERGEFORMAT SHAPE \* MERGEFORMAT SHAPE \* MERGEFORMAT 李剑农 谭戒甫 吴其昌 吴于廑 唐长孺 石泉(缺照片) 李剑农(1880-1963),湖南邵阳人,1910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3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1916年回国,1919-1922年任汉口明德大学教授,1930-1938、1947-1949、1950-1963年三度在武汉大学任教,长期担任史学系主任, 1956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教授;李剑农既是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的开拓者,又在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方面卓有建树,其所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一书,为国内外学者所广泛引用和参考,并被译成英文,畅行海外,至今仍是长盛不衰的经典;其主要论著还有《武汉革命始末记》、《中山出世后中国六十年大事记》、《苏俄的东方政策》、《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政治学概论》、《中国经济史稿》等。1991年,由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吕希安·波亚主编、美国纽约格林伍德公司出版的《近代国际大史学家》一书,收录1800年以来各国大史学家664人,其中中国14人,李剑农即为其一。 谭戒甫(1887-1974),湖南涟源人,1928-1938年任教于国立
本文档为【武大校史(讲演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3300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5MB
软件:Word
页数:53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2-05-10
浏览量: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