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王政:五四女性-口述与文本的历史 第一章

王政:五四女性-口述与文本的历史 第一章

举报
开通vip

王政:五四女性-口述与文本的历史 第一章 1   第一部分 背景 第一章 制造女权主义话语 一九一六年一月,陈独秀先生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一九一 六年》,正式主张女子自居征服地位,勿自居于被征服地位,才对于三纲 五常的旧说,开始炸毁⋯⋯妇女的生活才真正改了个局面。 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1928年 在所有那些自称是“觉醒分子”的人中,不论男女,没有一个忽视 当时这类所谓的新文化文学文本的。他们也写它,谈它。跳入时代浪潮 游泳的人数如此之多,乃前所未见。 陈望道《中国妇女...

王政:五四女性-口述与文本的历史 第一章
1   第一部分 背景 第一章 制造女权主义话语 一九一六年一月,陈独秀先生在《新青年》上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了一篇《一九一 六年》,正式主张女子自居征服地位,勿自居于被征服地位,才对于三纲 五常的旧说,开始炸毁⋯⋯妇女的生活才真正改了个局面。 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1928年 在所有那些自称是“觉醒分子”的人中,不论男女,没有一个忽视 当时这类所谓的新文化文学文本的。他们也写它,谈它。跳入时代浪潮 游泳的人数如此之多,乃前所未见。 陈望道《中国妇女的觉醒》,载《新女性》,1925年 20世纪20年代中期,像陈东原和陈望道这样的男性知识分子仍在就妇女这一 主题进行写作。陈东原用了两年时间写了《中国妇女生活史》;陈望道则给《新 女性》撰稿,这本新创办的妇女刊物其职员全部是男性。尽管妇女解放的热潮在 20年代初才达到顶峰,却已然被迅速高涨的民族主义抢去风头。但是,由于许多 五四男性已经适应了“游泳”,因而他们仍在讨论妇女问题,尽管这股“浪潮” 正在消退。正如本章开头引文所揭示的,五四男性意识到了他们自身以及其他男 性在鼓吹妇女解放中所扮演的角色。 西方学者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五四男性对“妇女问题”的关注。唯一一篇有 关五四时期对妇女的讨论的详尽研究就是Roxane H. Witke的博士学位论文(完成 于1971年但从未出版)。她经过深入研究,指出“五四时期的争辩(polemics) 大部分都是由青年人以青年人的名义展开的。尽管如此,这些青年人(通常是男 2   性)谈自我解放比谈妇女解放要少。他们之所以大张旗鼓地反对传统、支持妇女 事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要将其自身从旧的社会秩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1 新文化运动时期由男性撰写的关于“妇女问题”的大量文献形成了流行的性 别话语,影响了二十世纪的许多中国妇女。本章将追溯二十世纪初中国性别话语 的起源与发展。我将从回顾晚清男子对妇女解放的鼓吹入手,然后集中讨论1911 年清朝覆灭后这一话语的进一步发展,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在出版物上(如1915 年创刊的《新青年》)批判儒家文化,鼓吹妇女解放就是其中一部分。通过探究 男性知识分子在推动女权主义话语中扮演的角色,我将详细论述女权主义 思想 教师资格思想品德鉴定表下载浅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员工思想动态调查问卷论语教育思想学生思想教育讲话稿 被 受过教育的五四(1915-1925年)妇女所传播和接受的这一过程。1922至1923年, 妇女有组织的争取妇女权利的运动,标志着中国自由女权主义(Liberal Feminism)的顶峰。与自由女权主义浪潮齐头并进的是妇女解放的马克思主义话 语,得到新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并进入到思想的争夺战中。这两种相互竞 争的话语在20世纪20年代得到发展并互相影响,为我们故事的主人公们(即新女 性)开启她们的人生舞台提供了政治与思想背景。 晚清先行者 如果我们对晚清改革家康有为的主张一一鉴别,那么他在支持妇女解放的中 国男性中应当位居榜首。他支持西方自由主义,追求个人自由与平等,这把他引 往女权主义之路。在他1884年开始撰写并于1902年完成的《大同书》中,他表达 了自己的女权主义观点,当时西方女权主义文本还没有传入中国。2他不仅鼓吹                                                                                                                           1 Roxane H. Witke《五四时期对于妇女的态度的转变》(Transformation of Attitudes towards Women during the May Fourth Era),博士论文,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1971年,第331页。 2 康有为关于两性关系的观点可能是受到了一部美国乌托邦小说《回头看》的影响。这部小说在1888年首 次出版时就成为了美国的畅销书。它不仅受到十九世纪末的美国改革家的关注,而且也受到中国改革家的 关注,在随后的几年中被译成中文。这部小说批判了十九世纪美国的两性关系,并且表达了与当代西方女 权主义思想相似的观点。见Edward Bellamy《回头看》(Looking Backward,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86), 3   男女平等,并且把性别问题置于社会改革的中心。他的男女平等与独立的思想是 他所设想的一个“大同”乌托邦的基石,在这里,所有的界限如家庭、私有财产、 民族和种族等,连同他所认为的、这些界限所带来的人类悲剧,都将被消灭。他 提出的这些女权主义议题预见了后来的中国妇女运动所提出的许多议题:女子教 育,女子为官的权利,妇女法律上的平等权,已婚妇女保有本名的权利,择偶自 由,社交自由,废除康有为所谓的“肉刑”(缠足,穿耳,束腰等),男女衣服装 饰当同,以及婚姻自由。为了确保个人的自由与幸福,康有为大胆提议婚姻量定 限期:男女签订限期不超过一年的婚姻契约。仅凭这一提议,康有为就应该被视 为他那个时代最激进的中国男性,以及明确提出性自由这一目标的第一人。3 作为一个进化论者,康有为并没有期盼他幻想的“太平世界”立即实现。他 告诫说,由于急剧变革会导致大混乱,因此妇女解放的进程必须经过三个社会进 化阶段:据乱,升平,太平。由于这个原因,他在有生之年都没有出版《大同书》。 康有为认为妇女解放的第一步是从肉体上解除对妇女的迫害,并把她们从家庭的 束缚中解放出来,因而他于1883年在家乡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不缠足会,并同他的 弟弟以及朋友们(如梁启超)一起坚持致力于此。到十九世纪末,不缠足会已遍 布全国。1898年,康有为奏呈了一份禁止缠足的请愿书,作为百日维新的一部分 而得到皇帝的采纳。4 康有为的反缠足活动对于中国妇女的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们却不 太清楚他的女权主义思想的社会影响力,因为《大同书》全书要到1935年才出版。                                                                                                                                                                                                                                                                                                                                                             第183-193页。 3 康有为《去形界,保独立》,《大同书》(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戊部。康有为的女权主义在很多方面 都预见了当代西方的女权主义。比如,他把父权制家庭认定为妇女受压迫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原因,并且认为妇女的生 育功能是使她们易于被男性主宰的一个重要因素。 4 Jung-Pang Lo《康有为:传记与研讨会》(Kang You-wei: A Biography and a Symposium, Tucs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67),第38-39页。关于康有为与《大同书》以及他在中国妇女解放中的作用的讨论,见熊 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32-242页,第416页。 4   尽管他的女权主义观点预见了很多新文化主义者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然而并没 有证据表明新文化主义者读过康有为这本书的手稿。另一个著名的改革者关于妇 女问题的观点却不像这样迟迟出版:康有为的弟子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抨击 了儒家的“三纲”。与康一样,谭嗣同也鼓吹男女平等,择偶自由和性自由。《仁 学》于1899年也就是五四运动前二十年出版。但是,陈东原在撰写《中国妇女生 活史》时很明显并不知道康、谭的女权主义思想。他只是强调了康有为推动不缠 足运动,梁启超鼓吹女子教育,把1898年改革运动前的这一时期称为中国妇女运 动的“萌芽时期”。 依陈东原判断,晚清关于妇女解放的出版物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女界钟》, 这是一本1903年出版的、由金天翮撰写的小册子。5金天翮的笔名为爱自由者金 一,是位多产的革命派作家。这本小册子体现出他通晓西方自由主义和女权主义。 他把西方意识形态比作“中国黑暗世界之一线阳光”,这线阳光已经照到了中国 妇女身上。他试图敲响“警钟”,唤醒中国妇女,让她们加入到推翻君主专政的 革命中。在《女界钟》里,金天翮鼓吹西方的自由民权与女权的观念。他相信“民 权与女权生而相伴”,6并强调西方科学研究显示,男子与女子的智慧并无差异, 论证了中国男女间的不平等“半自野蛮时代圣贤之垂训,半由专制世界君主之立 法使然”。7他相信二十世纪是女权革命的时代,中国妇女要站起来恢复她们的权 利。 金天翮倡议的女权包括入学之权利、交友之权利、营业之权利、掌握财产之 权利、出入自由之权利、婚姻自由之权利。他还提倡女子的议政权,尤其是参加                                                                                                                           5 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316-329页。 6 金一《女界钟》(上海:大同书局,1903年),第3页。关于金一的研究,见李又宁《女界钟与中华女性的 现代化》,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世家族与政治比较历史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 究所,1992年),下册,第1055-1082页。 7 金一《女界钟》,第48页。 5   革命和建立共和政府。他宣布:“二十世纪新中国、新政府之不握于女子之手, 吾死不瞑。”8 金天翮不仅强烈要求妇女脱离她们的传统束缚,去过新的生活,他还给出了 塑造新女性的新标准,并提出女子教育的八项目标: 一、 教成高尚纯洁、完全天赋之人。 二、 教成摆脱压制、自由自在之人。 三、 教成思想发达、具有男性之人。 四、 教成改造风气、女界先觉之人。 五、 教成体制强壮、诞育健儿之人。 六、 教成德行纯粹、模范国民之人。 七、 教成热心公德、悲悯众生之人。 八、 教成坚贞激烈、提倡革命之人。9 《女界钟》在当时不止是唤醒受压迫的中国妇女的“警钟”。它是二十世纪 打造中国新女性的蓝本。与传统妇女有着明显不同的新女性,应该是同男子一样 的、独立而活跃的公民。重要的一点是,金天翮在上述八项中用“人”这个字而 不是“女子”来指涉新女性,他运用西方个人主义使中国妇女得以概念化。母性 是新女性应当保留的唯一的传统角色,金天翮运用生物学的术语使之得以概念 化。而妇女其它的传统家庭责任比如女儿、妻子、儿媳等则完全被抛弃。因此, 尽管《女界钟》采取了教诲妇女的传统文本的形式,但却给中国妇女提供了一个 可以遵循的、焕然一新的准绳。 金天翮的这本小册子出版于革命风起云涌之际,因而流传甚广,尤其是在反                                                                                                                           8 同上,第50-67页。 9 同上,第45页。 6   清革命党当中。第一次印刷在几个月内即售罄。许多妇女类报纸和杂志或讨论《女 界钟》的思想,或直接照搬其原句,金天翮还被称为“中国妇女的卢梭”。10随 着《女界钟》的出版及广泛传播,“女权”一词进入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话语中。 此外,向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自由主义者明确提出女权主义原则——天赋人权应当 包含女权——的第一人就是金天翮。 尽管金天翮是这一时期声音最为响亮的女权鼓吹者,但是一群来自精英家庭 的受过教育的妇女也在积极传播女权主义思想。关于1897至1912年间中国妇女出 版物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上海、北京、东京(许多中国妇女前往那里求学)及其 他城市出版的四十种妇女杂志和报纸中,大部分都是妇女创办的,而且只有三种 刊物出现在1903年以前。这或许说明《女界钟》鼓舞了受过教育的妇女去采取行 动。尽管大部分妇女杂志持续时间很短,且发行量有限,但却宣传了从西方意识 形态中新引入的“天赋人权”、“男女平等”、“恢复女权”等口号。尽管有影响力 的主流报纸如《万国公报》、主流杂志如《东方杂志》等也刊登了男男女女投去 的稿件,他们提倡妇女教育,报道欧美的女权事件,但是,妇女出版物仍在这一 时期脱颖而出,因为妇女创办属于她们自己的报纸和杂志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 一次,而且她们公开宣称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伸张“女权”。11 中国第一代女权活动家高度意识到她们在推动历史变迁中所扮演的先锋的 角色。与那个时代的许多男性改革家和革命家一样,这些受过教育的妇女把外国 妇女的社会进步作为一个参考点来讨论改革那些使得中国妇女处于从属地位的 社会制度的必要性。中国妇女杂志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刊载了关于女子教育、女                                                                                                                           10 关于《女界钟》的影响的讨论,见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第431-433页。 11 沈智《辛亥革命前后的女子报刊》(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武汉,1981年)。另见全国 妇联《中国妇女运动史》(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年),第37-61页。关于无政府主义女权主义者何震与她 的报纸《天义报》,见Peter Zarrow,第6章“无政府主义与中国政治文化”(Anarchism and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0)。 7   子参政、女子职业、就业机会以及日本、美国、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所取得的成 就的文章。正在进行中的欧美妇女运动的相关信息频繁出现在这些文章中,这些 文章介绍外国妇女状况,也讨论中国妇女的状况。许多女性作家通过对比西方妇 女的进步与中国妇女的苦难(诸如缠足,文盲,性别隔离,包办婚姻等),热切 呼吁中国妇女要站起来。在一篇题为《中国女子之前途》的文章中,笔名为“楚 南女子”的作者认为花木兰是十九世纪前中国历史上唯一大放异彩的女性。即使 花木兰拥有异才奇志,却还是得女扮男装去从军,作者为此而感到悲哀,反问到: “茫茫数千年,除木兰幸露头角外,岂遂无一人有特别思想耶?不过束缚于风俗, 受制于家庭,虽有异才奇志,亦不能越此范围而展其才、达其志也。”作者认为, 尽管如此,这种情况将会改变,中国妇女将会在二十世纪大放异彩: 又或者曰,中国十九世纪以前之女界既如彼,二十世纪以后之女界何 能遽望发达如此?曰十九世纪以前,上无引证,旁无仿慕,偶有特别性 质,欲思稍动,而男子群起压制之。今则万国踵兴,新书新报,日多月 广,男子明白者,非但不阻止,且有昌言女学者,虽彼等所言未必有真 实心,然吾辈即可借彼口头禅之力,以行吾之真实事也。噫嘻乎!美哉! 吾辈现今之地步,真万世不易得之地步矣! 在对变化着的历史潮流做出明智的判断后,作者号召妇女积极参与到改造世 界中去,并告诫她们不要只当旁观者:“今日之义务轻一分,日后之权利减十分。” 因此,妇女应当竭尽全力推动改革:“能言者则鼓吹之,能文者则扬万之,能行 者则实行之。”作者满腔热情地强调:“须知此日此时为吾女界中由黑暗而反光明 之时代,勿失此机会,而再陷入十八层地狱也。十九世纪前女子不成事可谅之, 8   十九世纪后女子不成事,则不能恕矣!”12 清末见证了伴随着民族主义而崛起的女权主义。包括《女界钟》在内的大量 出版物都号召中国的男男女女站起来反抗满族的独裁。许多女活动家都把清朝专 制统治视为妇女解放与民族富强的首要障碍。获得女权与反满立场变得密不可 分;或者应该说,参与反满活动就意味着为获得妇女平等权利而采取实际行动的 起点。1911年革命中最著名的烈士秋瑾,就是这一代女活动家的榜样。秋瑾是一 个有才干的女人,对自己的不幸婚姻深感失望,于是跟不值得她爱的丈夫离了婚 (那个时代离婚还是鲜为人知的),后于1904年前往日本,在那里改名为竞雄。 1904年,她创办了《白话》,1906年回到上海后又创办了《中国女报》。她写了很 多篇文章和诗歌来倡导女权。在日本期间,她加入了同盟会;回国后参加了反满 活动,并伸张女权。秋瑾坚定地相信,要想取得平等权利,妇女必需要肩负起公 民的责任。她在诗歌《勉女权歌》中写到:“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 恢复江山劳素手⋯⋯责任上肩头,国民女杰期无负。”13她有一种强烈的渴望, 要向世人昭示女子可以与男子一样做出英雄壮举,这导致她1907年殉难,时年29 岁。14 对于这一代女革命家而言,对国家的责任同妇女理应享有的权利是相辅相成 的。包括秋瑾的朋友和学生在内的许多女革命家,在末代皇帝退位后很快便成为                                                                                                                           12 楚南女子《中国女子之前途》,《女学报》(东京),1903年第4期,转引自李又宁、张玉法编《近代中国 女权运动史料》(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5年),第393-396页。 13 秋瑾《勉女权歌》,载《中国女报》,1907年第2期,转引自李又宁、张玉法编《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 第441页。秋瑾是同盟会(孙中山创立的反满组织)早期少数几个女性成员之一。 14 鲍家麟认为秋瑾被捕前有足够的时间逃走,但她却没有这样做,因为她长久以来一直希望与那些反满的 男烈士一样成为一名女英雄。见鲍家麟《秋瑾与清末妇女运动》,载鲍家麟主编《中国妇女史论集》(台北: 稻香出版社,1992年)。秋瑾的出生年代尚不清楚,历史学家说法不一。王士伦研究了秋瑾写给她最好的朋 友吴紫瑛的兰谱,由此判断她的出生年代是1877年;见王士伦《秋瑾出生年代》,《历史研究》1979年第12 期,第64-65页。秋瑾被捕后在自己的供述中写到她29岁。但是吴紫瑛说秋瑾死时是31岁。这一出入可能是 中西方计算年龄的不同方式所致。 9   了妇女参政主义者。151910年代早期短暂的参政运动表明,很多参加革命阵营的 妇女都怀有女权主义的期许。她们为共和国的诞生立下功劳,并且因为她们对民 族负有同等的责任,因而她们想当然地以为新的共和国会满足她们对平等权利的 要求。这些“革命家变身的妇女参政主义者们”(revolutionaries-turned-suffragists) 是中国第一代通过民族主义进入政治领域的妇女。尽管妇女参政主义者没能获得 政治权利——这个事实经常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学家们用来证明“资本主义的 女权主义”在中国行不通——但是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女权主义议题确实表达 了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反抗。同样,它也为五四新文化时期的女权主义浪潮提供了 思想上的前提条件。此外,第一代女活动家和妇女参政主义者为接下来的五四年 轻妇女一代树立了具体的榜样。本书第二部分对五四新女性的描写将阐述五四妇 女孩童时的行为榜样对于她们追求新生活的深远影响。简而言之,新文化时期的 女权主义浪潮并非孤立现象,而是晚清以来在中国始终存在的女权主义话语的延 续与爆发。 著名的女权运动倡导者:新文化运动早期(1915-1919年) 在袁世凯政府镇压了中国第一次妇女参政运动仅仅两年之后,1915年陈独秀 创办了《新青年》。16妇女没有发言权是否促动了陈独秀对袁世凯黑暗独裁的反 对,我们尚不清楚。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为中国所构想的新文化包括了妇女解放 这一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他在《新青年》第一期上撰写了《敬告青年》一文。在题为“自主的 而非奴隶的”一节中,他写到:                                                                                                                           15 如果秋瑾没有成为革命烈士,那么她很可能会像她的许多革命战友一样成为著名的妇女参政主义者。关 于20世纪10年代初中国妇女参政主义者的进一步讨论,见本书第4、5章。 16 袁世凯(1859-1916年)是晚清实力强大的北洋军的首领。1911年革命爆发后,他在安排清帝退位一事上 起到关键作用。由于袁在军队中的势力,1911年革命的领袖孙中山把新共和国的总统职位让给了他。袁世 凯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令许多为共和国战斗的中国人幻想破灭。袁于1915年宣布称帝,最终暴露了他 真实的政治罪行。 10   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 “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 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 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17 在一个妇女运动在西方尚处于边缘且遭遇诸多阻碍的时代,陈独秀却乐观地 将其视为西方奴隶解放史的一部分。此外,这部“解放史”在陈独秀和许多新文 化主义者看来,代表了现代文明的趋势,并指明了中国文明发展的方向。正如陈 所描绘的,这一历史趋势的目标就是追求“自主之人格”。在随后的几年中,这 一个人解放的主题被其他新文化主义者不断重申。 陈独秀在接下来一篇有影响力的文章《一九一六》中,详细阐述了个人主义 对中国人的实用性。他带着一种紧迫感,号召青年男女抛弃儒家的思想状态,建 立独立人格,“自居征服(To Conquer)地位而勿自居被征服(Be Conquered)地 位”。他论证到,西方个体珍视自主以及平等、自由的权利,个人的强大会促成 国家的强大。与此相反,中国的儒家礼教却把中国人降级到奴隶的境地。 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者,三纲之说为 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 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人间百行,皆以自我为中 心。此而丧失,他何足言。奴隶道德者,即丧失此中心。一切操行,悉 非义由己起附属他人以为功过者也。18 与陈独秀同时代的人认为这篇文章是新文化运动抛出的第一枚炸弹;陈独秀                                                                                                                           17 陈独秀《敬告青年》,《新青年》1915年第1卷第1号,第2页。 18 陈独秀《一九一六》,《新青年》1915年第1卷第5号,第3页。 11   “毁孔子庙罢其祀”。19尽管谭嗣同猛烈地批判儒家的“三纲”,金天翮也热切地 伸张个人自由与独立,但是,把儒家与个人主义之间的对立想象成奴隶与主人之 间的对立的却是陈独秀。这些想象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极具说服力,因为中国被西 方打败的事实还清晰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通过奴隶与主人这一对比,陈独秀分 析了中国衰败的原因,也提出了解决之道:中国之所以几乎被西方征服,是因为 儒家文化造成了中国人衰弱。为了摆脱奴隶地位,中国人必须首先获得主人的心 性(mentality),换言之,就是西方人拥有的那种独立和自主。而且,最有可能 成为拥有这一新的心性的新公民的就是青年——年轻的男女。陈独秀此时认为, 塑造新国民以创造一个新文化(或者说创造一个新文化以塑造新国民)是推动古 老民族迈向现代化的唯一途径。20 在《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一文中,陈独秀进一步证明了儒家与现代生活的 不相容。他举例揭示儒家思想之荒谬性,而其中三分之二的例子是有关妇女的礼 教。他把这些礼教与他所认为的、代表了现代文明标准的西方妇女运动加以对比, 也就是作为“现代文明妇人生活之一端”的妇人参政运动,与“内言不出于阃” 的儒家教义之间的对比。对比双方还包括,西洋寡妇的再醮自由与儒家寡妇的守 节风俗,西洋男女的社交自由与儒家的性别隔离,西洋妇女独立自营之生活与儒 家妇女“女不言外”、“以夫为纲”之生活,西方核心家庭中的媳妇与有着孝养翁 姑之义务的儒家媳妇。陈独秀以这种方式公开抨击儒教,揭露中国妇女的受压迫 状况。他在文章中提出的性别问题不久就发展成新文化运动集中讨论的“妇女问                                                                                                                           19 陈独秀的北大学生们对他的作品做出了这一描述,他的同僚、另一位著名的新文化主义者周作人认为这 一描述“很得要领”。见周作人《知堂回想录》(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1974年),第483页。 20 1914年陈独秀对他的朋友说:“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会改观。”1916年他被邀请去北大担任文科学 长,但由于他正在办《新青年》,因此起初拒绝了。直到校长蔡元培对他说把杂志带去北京办时,他才接受 了邀请。改变国民思想是陈独秀和其他新文化主义者这一阶段的目标。见唐宝林、林茂生《陈独秀年谱》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3-76页。另见Lee Feigon《陈独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者》(Chen Duxiu, Founder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3)。 12   题”。21 作为一个进化论者,陈独秀把所有这些中西方妇女间的对比视为发展阶段的 差异。孔子之道代表了封建主义,如果中国要迈向一个更高的文明阶段则必须将 其抛弃。他认为: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 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 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 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 与焉⋯⋯ 吾愿世之尊孔者莫盲目耳食,随声附和,试揩尔目,用尔脑,细察孔 子之道果为何物,现代生活果作何态,诉诸良心,下一是非、善恶、进 化或退化之明白判断。22 陈独秀把儒家文化与封建主义等同起来,这不久就成为了二十世纪的中国男 女所熟悉的概念。妇女受压迫主要是(或者说被视为)与封建主义联系在一起。 虽然这一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框架并没有解释封建主义阶段之后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然而社会主 义下的中国妇女今天仍在指责“封建残余”是当下妇女受压迫的原因。儒家的“封 建”文化压迫妇女,应当被遗弃,这在1910年代是一种具有解放意义的观念。 如果妇女的地位低下证明了儒家文化的落后,那么为了发展和进步,中国文 化必须改变妇女地位。晚清改革家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改变妇女缠足习俗、 女子教育制度化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因为他们认为中国妇女的落后妨碍了中华 民族的发展。新文化主义者运用了同样的进化主义逻辑,把其注意力首先转移到                                                                                                                           21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新青年》1916年第2卷第4号;重印版载全国妇联编《五四时期妇女问 题文选》(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1年),第99-105页。 22 全国妇联《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第104-105页。 13   妇女状况上来。但是,新文化主义者想要矫正的不止是缠足和文盲问题。在他们 看来,妇女的从属地位以及导致她们处于从属地位的文化,都应该被改变。换言 之,除非出现新女性,否则永远也不能说中国已经获得一种新文化(文明的一个 更高阶段)。因此,像陈独秀这样的新文化主义者迫切地号召人们关注妇女问题。 没过多久,陈独秀就专门致力于影响妇女。1917年2月,《新青年》开设了“女 子问题”专栏,据说作者全部是女性,但是至少有一篇文章后来被证明是男性撰 写的。在接下来五个月的四期上出现了这一专栏,共刊登了7篇关于妇女的文章, 其中的一篇《女权评议》后来被证明是吴虞写的,他是那位所谓的作者的丈夫。 23这些文章鼓吹妇女的平等教育和就业,批判儒家的女卑观念、封建礼教以及婚 姻制度,并宣扬“女权革命”。一些作者仍然认为女子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贤 母良妻。但是最为激进的这篇文章《女权评议》却认为女权革命是必要的。吴虞 在文中引用儒家文本来证明中国妇女地位低下,没有平等权利。他描述了西方妇 女日益增加的公共角色,以及她们当前争取参政权的斗争,他强调说,这一斗争 代表了世界潮流。他号召中国妇女为了获得自身权利去学习并改进自身能力,并 希望中国妇女“同男子奋斗于国家主义之中,追踪于今日英德之妇女”。24 “女子问题”专栏最终停办了,或许因为1917年时女性撰稿人太少,或许因 为《新青年》尚没有大规模的女性读者。编辑刘半农写到:“女子问题,本志非 常注意。只因外间来稿甚少,记者等把自己的主张发表了,也没有来讨论。所以                                                                                                                           23 在《女权评议》之后,吴虞用本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很多篇文章。他成为了著名的新文化主义者, 并以抨击儒家而闻名。 24 吴虞《女权评议》,载全国妇联《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第8-14页。 尽管《女权评议》表现出强有力的论证,并包含了激进的思想,但是作为这一时期最早几篇关于女权 的文章之一,它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公众关注。陈东原仔细研究了《新青年》上关于妇女解放的有影响力的 文章,却没有谈到这一篇。很可能是因为这篇文章用古文撰写,从而妨碍了它的普及。其他更为有影响力 的文章则刻意采用白话文写作以影响潜在的女性读者。但是,给吴虞带来声望的其他文章,也是他用古文 写的,只是用了他的本名,有人怀疑正是这个名字造成了这些差异。很不幸,女人的名字贬低了这篇重要 文章的价值。 14   不知不觉,竟象把这个问题冷搁起来了。”编辑部成员陶履恭说:“欲求其能无所 忌惮研究女子问题,解决女子问题,释女子之真性,明女子之真位置,定女子与 国家社会相密接之关系者,殆若凤毛,若麟角。”25 然而事实上,女读者的冷淡反响并没有使《新青年》的男性感到挫败。事实 上,她们的反应可能起到了反作用:新文化的男性先驱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 信心去承担唤醒中国妇女的责任。在1918年刊登的《女子问题》一文中,陶履恭 讨论了西方妇女对经济独立的追求,以及西方妇女变化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 活。他强调了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在上世纪出现,提到了几个女性理论家如Ellen Key和Jane Addams。他认为,西方的社会变革导致了诸如教育和就业的平等机会 等妇女问题的出现,新思想令妇女觉醒,从而提出这些妇女问题。这一西方模式 也与中国妇女相关。陶履恭论证到: 今日之世界,乃交通频繁之世界,经济、职业、思想之发展,无不遍 布于全球,成世界的潮流。现于欧洲今日之社会者,明日即将现于吾族 之社会;今日欧美之女子问题,必将速见临于此邦,无俟疑惑。至于俟 其来,谋解决之方,则责艰任重,匪一人任。要在今日之青年,而尤在 今日之青年女子。26 陶履恭的文章表达了新文化主义者们一种共有的态度。他们对进化主义的信 奉以及“对融入世界大潮流的渴望”让他们产生了普世主义思想。27他们认为, 由于受到儒家学说的羁绊,因而中华民族尚处于低级发展阶段。为了加快进化历 程,中国人要有意识地按照西方文化榜样来重塑自己。此外,西方妇女生活的快                                                                                                                           25 北京妇联《北京妇女报刊考》(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第111-117页。 26 陶履恭《女子问题》,《新青年》1918年第4卷第1号,第19页。 27 在《不只是思想者》(More Than Ideological Beings, Ph.D. di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1994)一文 中,Hung-Yok Ip详细讨论了五四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她把五四知识分子的世界主义视为“对融入世界大潮 流的渴望”(第81页)。 15   速变革构成了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逻辑上讲,只有当中国妇女的生活 也发生同样变化时,才能认为中国正向现代性迈进。因此,从西方角度来讨论中 国妇女问题是新文化主义者推动中国向现代性迈进之热切努力的一部分。 声誉卓著的“新文学”先驱胡适也用西方这一榜样来激励中国妇女。在《美 国的妇人》一文(最初是他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讲演)中,他论证到,美国妇 女为成为自由而独立的人而奋斗,而中国妇女应该效仿美国妇女的自立,摆脱依 赖:“乍一看,自立好像是极端的个人主义。事实上,它是好社会不可缺少的条 件。”28 胡适对个人主义的宣扬因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的出版达到高潮。1918 年胡适策划了一期《新青年》“易卜生主义”专号。《玩偶之家》被译成中文,译 名为《娜拉》。易卜生对欧洲父权制家庭的批判被用来抨击中国家庭。人物形象 娜拉反对罪恶的家庭制度,象征着个体的反抗。在她抛弃家庭以前,对丈夫说: “我是一个人,和你一样。不管怎样,我要尽力成为一个人”。娜拉凭着这番话, 成为了中国受过教育妇女一代心目中第一位的西方行为榜样。娜拉揭示了中国新 女性应该做的事:勇敢反抗封建家庭,努力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娜拉这一形象伴 随着“独立人格”这一流行语,在受过教育的城市年轻妇女中迅速传播,尤其是 在五四运动之后。本书第二部分中的那些年迈的讲述者身上仍然回响着娜拉的讯 息。29 为了给中国妇女树立一个新的行为榜样,新文化主义者希望摧毁儒家的行为                                                                                                                           28 胡适《美国的妇人》,《新青年》1918年第5卷第3号,第213-224页。 29 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1918年第5卷第6号,第489-507页。关于娜拉对中国妇女的影响的讨论, 见Witke《五四时期对于妇女的态度的转变》,第164-167页;全国妇联《中国妇女运动史》,第69页;陈东 原《中国妇女生活史》,第375-376页。关于胡适的研究,见格里德(Jerome B. Grieder)《胡适与中国的文 艺复兴》(Hu Shih and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与其他所有关于 中国五四知识分子的研究成果一样,格里德的研究也忽视了胡适在推动中国妇女解放中所做的努力。“新女 性”在中国的出现可以证明胡适和他的同仁们在传播西方自由主义方面取得的成功。就上个世纪中国妇女 生活所发生的变化而言,新文化主义者的努力不该如格里德所认为的那样——是失败的。 16   榜样。清朝覆灭后,军阀政府保留了崇尚贞操的旧法。政府规定三类妇女应受到 嘉奖和褒扬:第一类是节妇,这类妇女在三十岁前就成了寡妇并且在五十五岁后 一直守寡;第二类是烈女或烈妇,这类妇女宁死不受辱于人,或者在受辱后自杀, 又或者在成了寡妇后自杀;第三类是贞女,这类妇女在未婚夫过世后就一直保持 贞节直至死去。1910年代的报刊上经常刊登节妇和烈女的故事。尽管经历了二十 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女权热潮,尽管1911年革命涌现了许多女革命家,然而贞操仍 是官方所吹捧的妇女身上最重要的美德。30 1918年,周作人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他翻译的《贞操论》一文,这是对主 流性道德的公然挑战。这篇煽动性的文章原为日本现代女诗人与谢野晶子 (Yosano Akiko)所写。她向传统的贞操理论提出质疑,并论证了贞操不应该与 道德联系在一起。此外,她还通过分析社会中的双重性标准揭露了传统性道德中 内在的压迫性。她宣称:“倘这贞操道德,同人生的进行发展不生抵触,而且有 益;那时我们当他新道德,极欢迎他,若单是女子当守,男子可以宽假,那便是 有抵触、便是反使人生破绽失调的旧式道德,我们不能信赖他。”31与谢野晶子 并没有详细阐明性道德的文化背景,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她强有力的论证道出了 一个直接适用于中国情形的普遍真理。 周作人声称,他翻译这篇文章就是为了给那些关注妇女问题的、少数觉醒了 的男性提供参考。胡适很快做了回应,发表了《贞操问题》一文。他渲染了贞操 道德与一夫多妻、合法卖淫并存是何等的荒谬。胡适公开反对政府关于节妇和烈                                                                                                                           30 见胡适《贞操问题》,《新青年》1918年第5卷第1号,第5-14页。 31 与谢野晶子《贞操论》,周作人译,《新青年》1918年第4卷第5号,第386-394页。关于日本女权主义的研 究,见Sharon L. Sievers《盐中花:现代日本女权意识的开端》 (Flowers in Salt: The Beginning of 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Modern Japa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与谢野晶子的诗已译成英文,见 Dennis Maloney和Hide Oshiro译《乱发:与谢野晶子的爱情诗》(Tangled Hair: Love Poems of Yosano Akiko, Fredonia, N.Y.: White Pine Press, 1987)。 17   女的规定,谴责其为“野蛮残忍的法律,这种法律,在今日没有存在的地位”。 他号召形成一种新的公众观点,这一观点把“任何鼓励妇女去当节妇和烈女的人 都视为蓄意谋杀”。出于他的自由的平等观念,胡适还主张男女同等的性标准。 他强调:“贞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因为如此,男子对于女子, 也该有同等的态度。若男子不能照样还敬,他就是不配受这种贞操的待遇。”32 胡适之后,另一个“觉醒了”的男性、周作人的哥哥鲁迅(周树人)对贞操 道德发起了更为猛烈的抨击。在《我之节烈观》一文中,鲁迅把贞操崇拜和儒家 学说联系在一起,指出不论民族何时陷入危急,儒家弟子们都要诉诸妇女贞操以 作为拯救民族的手段。他直指宣扬贞操崇拜的军阀政府,以其代表性的讽刺而犀 利的口吻问到:“不节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国家?⋯⋯多妻主义的男子,有无表彰 节烈的资格?”他注意到“皇帝要臣子尽忠,男人便愈要女子守节。”他把儒家 传统支配下的中国男性描绘成卑劣的懦夫,他们把女人视为个人财产,引诱并祸 害女人,他们还每每把亡国败家的原因归咎女子。作为一个新文化战士,鲁迅在 文章最后表达了他的强烈愿望:“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 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我们还要发愿:让人类都受到正当的幸福。”33 新文化主义者对儒家性道德的抨击对他们那个时代而言是极其猛烈的。他们 极力揭露中国妇女的苦难,有力地挑战了儒家道德规范。中国男女数世纪以来所 习以为常的事,一以贯之的正常的生活方式,如今却被证明只不过是可以归结为 “吃人”这两个字的旧习。34野蛮的非人体制当然无立足于现代世界之理由。少                                                                                                                           32 胡适《贞操问题》。胡适还写了两篇抨击贞操崇拜的文章《论贞操问题》和《论女子为强暴所污》,载《胡 适文存》(台北:远东图书公司,1968年),第1卷第4册。 33 唐俟(鲁迅笔名)《我之节烈观》,《新青年》1918年第5卷第2号;重印版载全国妇联《五四时期妇女问 题文选》,第115-123页。这篇文章反映出鲁迅对其著名小说《祝福》(1924年)的最初构思,载文学出版社 编《鲁迅选集》(香港:文学出版社,1956年),第78-94页。 34 在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1918年)中,他第一次用“吃人”这一比喻来谴责儒家礼教的非
本文档为【王政:五四女性-口述与文本的历史 第一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022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2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1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5-12
浏览量:1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