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战国至三国时期的弩机

战国至三国时期的弩机

举报
开通vip

战国至三国时期的弩机 战国至三国时期的弩机 谢 � 凌 摘 � 要:弩机是中国古代最先进的军事武器之一,它由春秋时楚人发明, 至战国后期 结构与制造渐趋成熟, 秦统一七国后, 弩的制作日见完备和精美, 再经两汉三国时期的发 展得以进一步完善,它是古代军队作战必备之器。 关键词: 战国; 秦; 汉; 三国; 弩机 中图分类号: K875�8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3- 6962( 2004) 03- 0052- 07 � � 弩是古代重要的狩猎和作战工具, 它的前身 是弓箭,据考古资料证实,大约在公元前一万二...

战国至三国时期的弩机
战国至三国时期的弩机 谢 � 凌 摘 � 要:弩机是中国古代最先进的军事武器之一,它由春秋时楚人发明, 至战国后期 结构与制造渐趋成熟, 秦统一七国后, 弩的制作日见完备和精美, 再经两汉三国时期的发 展得以进一步完善,它是古代军队作战必备之器。 关键词: 战国; 秦; 汉; 三国; 弩机 中图分类号: K875�8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3- 6962( 2004) 03- 0052- 07 � � 弩是古代重要的狩猎和作战工具, 它的前身 是弓箭,据考古资料证实,大约在公元前一万二千 年至公元前五千年已有了弓箭的传布和使用, 它 的出现早于陶器。�吴越春秋�记载: �弩生于弓, 弓生于弹�,弩的发明在我国武器发展史上有着重 要的地位,�武备志�军资乘�卷 103曰: �中国之利 器,曰弓与弩,惟弩之用为最�。 周庆基先生认为: �弩, 大概是春秋时楚国人 发明的� [ 1]。�吴越春秋�卷 9中载�当是时, 诸侯 相代,兵刃交错,弓矢不足以威天下��[楚]琴氏 乃横弓着臂, 施机设枢, 加之以力, 然后诸侯可 服�。长沙战国楚墓出土有木弩, 可印证这一观 点。弩为楚国人首先使用,进而传之各地,其他诸 国如越、韩、魏等后来也开始制弩。战国时期出现 了铜弩机,战国末年又发明了连弩之车,弩成为古 代战争中极为重要的进攻和防御武器。两汉、三 国时期十分盛行。 弩机是装置于木弩臂后端的发矢部件, 主体 是郭, 郭中装牙, 用于钩弦, 郭上作望山, 为瞄准 器,牙下连结悬刀(即扳机)。发矢时把悬刀一扳, 牙下缩,弦弹出,将箭射出。战国至两汉三国时期 的弩机出土数目很多, 分布广泛。从中可了解弩 机的发展过程。 一、战国至秦代的弩机 1�战国弩机 1982年,四川省大邑五龙战国巴蜀墓出土一 件战国早期的铜弩机[ 2] ,由悬刀、望山、钩心(牙) 组成。机身宽 5�4 厘米, 通高 10 厘米。构件纤 细,无廓,是一件较原始的弩机。至战国中后期, 弩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推广,在今天的陕西、山 东、河北、湖南、江苏、四川、广西等[ 3]地均有弩机 出土, 共约几十余件,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湖南长 沙、河南洛阳、四川成都羊子山等地出土的几件弓 弩。 1952年, 长沙扫把塘 138 号墓出土弩机一 件[ 4] ,木臂,黑褐色漆, 通长 51�8厘米。木臂上平 面处有放箭的凹槽, 臂的前端作弯曲形, 用来承 弓。后端装置弩机。弩机为铜制, 有牙、悬刀、望 山,无郭, 望山高3�6厘米。在装机件的下面有半 环形木板和小木柱, 便于把握,同时在张开弓弦后 也起保险作用,避免随时可能触动悬刀(图一)。 1972年在河南洛阳中州路战国车马坑出土 一件铜弩机和两件错银承弓器[ 5] ,弩机出于舆内 左侧,出土时木臂痕迹尚存,臂后端有铜盖,铜盖 错银卷云纹。弩机无郭。弓弩总长 54厘米, 另有 铜质蛇形错银承弓器一对,卷云纹图案(图二)。 1955年成都羊子山 172号墓亦出土有两件铜 弩机[ 6] ,无郭, 有望山,悬刀,每个弩机旁都有一铜 盖,推侧为臂柄的铜盖,其表面饰以精美的金银错 花纹,与楚器的金银错花纹相似,这件弩可能来源 于弩的发祥地楚国, 也可能是深受楚文化影响的 产物(图三)。 战国早期至中期的弩机已具备基本结构, 但 还比较简陋,机身无郭,到战国后期秦统一七国时 逐渐出现了木郭,紧接着出现了铜郭。 2�秦弩机 1975年临潼秦俑坑 1号[ 7]出土了大量弩机、 木弓和弓囊共 28件,弩机均有木郭, 臂长 71�6厘 米,臂的前端有凹形槽, 用来承弓,弓囊为棕丝编 织。1980年在临潼秦始皇陵封土西侧又发掘出 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 8] ,在一辆车舆左侧前轮的 两件承弓器上,放着一个铜弩,由铜弓、错金银弩 机、铜弩臂等机件组成,弓干与弩臂用铜丝缚结固 定。弩臂通长 39�2厘米, 整体形似瑞兽, 前端有 凹槽,铜弓缚于凹槽内。弩臂有箭槽,后端安装弩 机,用托作后盖, 形似瑞兽蟠回的长尾, 通体满饰 52 四川文物 � 2004年第 3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战国至三国时期的弩机 � � � � � �如意卷云彩纹。错金银弩机长 7�5 厘米, 通高 14�2厘米,由悬刀、牙、郭、键等组成。其中牙、悬 刀和托露在弩臂之外的部分均饰错金银花纹。此 外还有两件银质承弓器,呈水平状焊接在车舆拉 扳左侧上部,状如伸颈昂首的仙鹤,体表铸象征翅 尾的勾连卷云纹。这是现今保存下来的最完整、 最华美的秦弩。它是秦始皇的陪葬物, 虽是象征 性的明器, 但非常逼真, 制作精良。故而可以肯 定,它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军事武器和最先进的 制弩 工艺 钢结构制作工艺流程车尿素生产工艺流程自动玻璃钢生产工艺2工艺纪律检查制度q345焊接工艺规程 (图四、图五)。 秦铜兵器制作全部都是冶铸而成, 用 FeCl3 (氯化铁)酒精溶液浸蚀铜镞后, 在金相量微镜下 可以观察到树枝状结晶, 显示了 Cu- Sn(铜锡)合 金所具有的那种铸造组织[ 9]。弩机件这样的实心 铸物是采和双合范, 弩机的栓塞扭孔应是浇铸时 预留的。通过对秦俑坑的青铜兵器的测定,可以 知道当时针对镞、矛、剑、弩、镦等用途不同的冶铸 合金时所用配料的也各不相同, 这样可以铸造出 锋利实用的兵器。同时人们已成熟地掌握了合金 表现处理的工艺,使器物外观变得更加精美。 战国时期中原地区以车战为主,长兵器戈、矛 以及远射兵器弓、镞用量大,被批量生产, 人们很 重视此类兵器的制造。秦简�工律�曰: �为器同物 者,其大小、短长、广亦必等�。秦俑组合兵器部件 大小一致, 制作规整,具有标准化和互换性,它把 青铜制作推上了历史的新高度。 另据文献记载战国弓弩的力量有�八石� [ 10]、 �十石� [ 11] ,射程从�百步� [ 12]到�六百步�[ 13]之外, 依高奴秦石权折算: 一石= 61�05 斤, 则八石、十 石奴的张力为 492斤和 738斤。秦时六尺为步, 则射程分别合现在 138米和 831�1米[ 14]。 前者为小弩, 后者为大弩,大弩多为车战所 用。 从秦俑坑 1 号墓[ 15]出土的长方阵兵 俑中可以看出,方阵的前锋、两翼和后卫使 用的是以远程射程的弓弩为主的武器, 另 配短兵器剑。步兵和车兵是远射(弓、弩)、 长兵(戈、矛、戟等)和短兵(剑)三种武器并 用。秦捅 2 号坑[ 16]中以弓弩�材士� (即 �材官�)组成了一个独立的�弩兵�队列,其 中心部份有八路纵队 160 个蹲式甲俑, 背 弓佩剑,环绕这些弓剑手甲俑和袍俑则是 弩射、长兵和短兵相杂,轮番射击。弩兵被 放置在最前的突出位置,即所谓强弩在前, 锬戈在后。步兵在当时是一种独立的兵 种,在其初期还需车兵的配合,古战车上的 乘员一般为三, � 左执弓, 右执矛, 中执 绥�[ 17]。秦俑坑的车兵即是如此。后来出 现的骑兵则是更为得力辅助兵种, 秦俑骑 兵所用的重要兵器亦是弓,善于冲锋的骑 兵大大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从秦兵的 装备看,弓弩是步兵、车兵和骑兵均需配备 的武器,这显示了秦人对以强弓劲弩装备 军队的高度重视。 战国时期, 群雄并立,兼并之战不息, 分久必合趋势, 使各国统治者竞相发展军 工生产。而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 生产关 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并以一套法制 措施作保障, 使军备生产与研制得到长足 的发展。 由上所知,随着军工制造能力的提高, 53 四川文物 � 2004年第 3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战国至三国时期的弩机 弩机从战国早期简陋的无郭弩机发展到有郭弩 机, 从木郭到铜郭,至战国后期其结构初具完备, 机身得以加固, 威力增大,为汉弩机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此外先进的青铜表面处理技术使机身的装 饰日益华美, 出现了错金银的花纹等。风格类似 楚器,体现出楚文化的传播与盛行。据文献记载 部分弩机的牙处还刻有少量文字。�贞松堂集古 遗文�、�三代吉金文存�和�周金文存�均录有刻铭 的战国弩机。弩牙处刻有 � 左工尹�、� 右工 � � � � � � 图四、临潼秦始皇陵出土的铜弩 图五、临潼秦始皇陵出土一号铜车,舆左侧置铜弩 尹�。左工尹和右工尹可能是录属大工尹的手工 作业的管理机构,弩机的铸造属这个部门掌管。 另外,临潼秦始皇陵彩绘铜车马出土,使我们 对与弓弩配套使用的�承弓器�用途有了正确的认 识,此物在出土和传世品中数目不少,其后部为长 方形扁筒,前端有弧形凹槽,槽帮内侧的顶部向下 勾曲, 其对面以缓和的曲线向上斜伸出一高昂的 鸟头,蛇头或兽头,其用途曾长期不明, 以前曾根 据洛阳中州路战国车马坑中的�承弓器�出土时位 于弩臂前端, 而认为它是用来承弓的, 并因此得 名。自秦始皇陵彩绘铜车出土后, 在修复时才了 解它是焊在车上的。因为弩弓紧缚于弩臂前端, 无需另加承托的部件。根据其形制判断,它应是 用于张弓的,因强弩难以单单用手张弓,须以蹶张 或以绳腰引,在车上操作起来极不方便,而车战又 非使用强弩不可。�周礼�中记载弩分夹弩、庾弩、 唐弩、大弩四种, 车战用的是唐弩、大弩 (�司弓 矢�)所以这个部件是为解决在战车上张强弩而设 的, �承弓器�的凹槽的勾曲部分卡住弩臂前端弓 弓付的两侧, 再向斜上方用力拉弦, 弩弓便可以开 张。这样装置的弩应为� 王车王弩�。�说文�曰� 王车王, 车兰间皮筐, 以安其弩也�, �置弩于王车王曰王车王弩�。 �续汉书�舆服志�: �轻车,古之战车也, ��建矛 戟幢麾, 车鬲车辄弩服。�刘昭注引徐广曰: �置弩于轼 上。�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卷 3曰: 王车王、车鬲车字通, 所以王车王应是轼的一种设施。一号车的弩从轼上 向外探出正合文献的记载,这种装置的弩应是� 王车 王弩�,而�承弓器�即王车王辄之�辄�。所以有学者认 为�承弓器�之名不准确, 应称作�弩辄�。 二、两汉弩机 到两汉时期, 弩机的结构基本沿袭前世的形 制。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在河北、陕西、山西、甘 肃、宁夏、青海、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南、四 川、云南等地至今已有大小不一的近百件两汉弩 机出土, 其中大部分是西汉时期的。大的郭长 19�6厘米,小的 4�5厘米, 望山高的可达 13厘米, 大大高于战国时最高的 6厘米。形制特别小的是 随葬的明器, 而非实用器。两汉弩机在战国弩机 的基础上略有变化, 机身大多有铜郭, 望山变高、 由尖形变成长方形, 悬刀亦渐成长方形,有的弩机 上出现了刻度,这种精确的标尺提高了命中率,使 弩机的构造更为科学。1976年浙江长兴县出土 的一件错银铜弩机[ 18] (图六) , 望山上有错银刻 度,长 9�4厘米, 刻度分六又四分之一等份, 每一 等份又划为四小格, 这件弩机出土时仍光亮如 � � � � � � 54 四川文物 � 2004年第 3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战国至三国时期的弩机 图六、浙江长兴县出土一件有刻度的铜弩机 新,可板动。 此外, 汉代刻有字符或铭文的弩机比战国时 期增多。1972年在河南省灵宝张湾汉墓出土一 件弩机[ 19] , 其刻山上有五道刻度, 郭身一侧刻: �永元六年考工所造八石钒(机) ,郭工吴孟作造二 王山,大仆监右工掾 令伦,丞诗, 掾宕史旦主�永 元六年即公元 94年,从以上铭文可知汉代的弩机 是由大仆监管理制造。1979年 8 月, 陕西省武功 县汉墓出土的铜弩机[ 20]刻铭三行共十三字: �十 五年八月卅日督刘钧将刘金�,弩机后体下面刻铭 四行共八字�队 (燧)王善佐向小所作�。1987年 山东莱芜东泉河村出土一鎏金弩机[ 21] , 其悬刀上 刻� � 符号, 1991年陕西省咸阳市汉景帝阳陵南 区从葬坑[ 21]出土的 25件弩机中, 有一件其各部 件上都錾刻�十三�二字。两汉时期, 纪年超过十 五年的均是东汉的�建武�、�永平�、�永元�、�建 安�时期,所以可以断定这个弩机是东汉时期的。 另据�博古图�载一汉弩机铭文二十七字: �延光三 年闰月书,言府六石机,郭公段贤令磨守丞躬乘钜 史训主�。从汉代起已有在弩机上刻制造年代、监 造机构、监督官吏、工匠的名称和使用者名字以及 标注弩机强力的习惯, 这种刻铭体例一直沿袭到 三国时期。这对研究弓弩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更准 确的资料。 从�玉海�的记载中可知, 汉朝政府曾在南郡 地方设�发弩官�,专门负责制造弓弩,并在军队里 设专门的编制, 其将领被称为�强弩将军�和�积弩 将军�。据汉简的记录:弩有一、三、四、五、六、七、 八、十石、十二石等通常以六石为常用, 合今 328 斤,可射�六百步�之遥, 约 260 米[ 23]。弩又分臂 张和蹶张两种,颜师古注�汉书�卷四十二�申屠嘉 传�曰: �今之弩,以手张者曰擘张的, 以足蹋者曰 蹶张�,臂张和蹶张的形式在汉代画像砖、画像石 中都有表现。 从弩机的出土情况看,两汉弩机数量较多,分 布广泛,这反映出它在当时已非常普及。史籍中 关于汉弩的记载也有不少,如�汉书�卷四十五�李 广传�曰: � 李广以汉大黄连弩, 射匈奴左贤裨数 人�。卷三十�艺文志�中关于弩的射法篇目就有 七篇: �逢门射法二篇、阴通成射法十一篇、李将军 射法三篇(师古注曰: 李广)、魏氏射法六篇、强弩 将军王围射法五篇、望远连射法具十五篇、护军射 师王贺射法五篇�。从中也可知当时弓弩的普及 和被重视的程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汉城工 作队在 1975年 � � � 1976年间于陕西西安郊区,即 西汉长安城内的中南部发掘了一座西汉王朝的武 库[ 24] ,该遗址共七处,规模宏大, 当时仅发掘了第 一和第七遗址,第一遗址出土有铁戟、铁矛、铁剑、 铁刀、铜镞、铠甲,其中以铠甲最多,第七遗址除了 一些类似的铁、铜兵器外, 还有大量的铁镞,遗憾 的是两库之中均无弩机,我们推断当时的武器是 分类存放的,若将其它几库发掘出来,可能会有大 量弩机出土,这样便可获得更多的相关实物了。 三、三国弩机 至东汉末年,战乱频繁,多种政治力量争斗的 结果是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同时三 国之间的战争仍未中断,作为先进作战武器的强 弓劲弩更是被大量使用, 弩机的功能更为加强,古 已有之的连弩技术, 在诸葛亮的巧思之下,更进一 步发展,出现了�损益连弩�。�魏氏春秋�曰: �亮 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长八寸,一弩 十矢俱发�, 被称为�摧山弩�,这是军事武 器制作的一大革新。明人矛元仪著�武备 志�中称之为�蜀汉诸葛武侯弩�,并绘有此 弩全图(图七) [ 25]。另外, 三国时期弩机上 镌刻的铭文基本沿袭汉时的格式和内容, 有铸造年代, 监铸管署, 部件的制作匠人, 弩机的强度, 使用者的姓名等,但三个国家 制造的弩机在刻铭内容上又不尽相同, 各 有特点。从已发表的出土资料中, 通过弩 机上的铭文可知属魏、蜀、吴制造的弩机约 有二十余件, 现分述如上: 1�魏弩机 陕西省勉县在三国时期是古战物, 诸 葛亮曾以此为战略基地屯兵北伐,二十世 55 四川文物 � 2004年第 3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战国至三国时期的弩机 图八、南京魏正始 � � 图七、蜀汉诸葛武侯弩 二年弩机刻铭 � 纪七十年代在勉县的汉江河谷定军山与武侯坪一 带出土了一些零星的兵器[ 26] , 其中有一件魏弩 机, 箭厢上阴刻三行文字: � 黄初七年六月一日 � � � 监作蚀箫 � 已 � � � 师张倌耳师造 � �箭 厢右侧阴刻�才廿二�三字。�黄初�是魏文帝曹丕 的年号。黄初二年即公元 226年。自 219年蜀汉 夺取汉中后至 263年魏灭蜀的几十年中, 汉中一 直归蜀汉所有, 魏曾先后于 229年、244年几次进 兵欲夺取汉中, 都因道险受阻,这件弩机出于勉县 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蜀军抗击魏军而缴获的战利 品,一种是魏恶意蜀时所留下的。 1976年,四川江油河西乡普照村的农村在旧 汉王台改土时挖出三件弩机[ 27]一件刻铭� 虐十 六�无法判断是哪国铸造,一件从铭文内容可知是 蜀弩机,另一件是魏弩机,其郭身有刀刻文字: �景 初二年二月一日,左尚方造骑 � � � 监作吏苏夏 司马张 � 尼与日彐师王容师 � � �、�王廿廿四�、�牛三�、 �三百卅八�。�景初�是魏王曹睿的年号,景初二 年即公元 238年。 1959年 1月,在江苏南京石门坎花砖墓中出 土一件残铜弩机[ 28] , 有铭文三行�正始二年五月 十日左尚方造�、�监作吏 泉牙匠马 � �、�师陈耳 臂匠江 � 聂 � �,另一顶端有�道�字(图八)。 1974年 5月,河南省新乡县大召营乡代店村 村民, 在起土时,挖出三件铜器[ 29] ,其中有一件弩 机,郭上有三行铭文: � 正始二年五月十日左尚方 造��监作吏 明泉, 耳匠马广, 师王丙, 臂匠江子 师宋阿�。在牙、悬刀等处刻有不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的铭文均为 �生百一十七。� �正始�为魏齐王曹芳的年号, �正始二年�即 公元 241年,南京石门坎和河南新乡县出土的这 两件弩机是同年同月同日由同一监作吏� 泉�负 责制作的,新乡县出土的弩机铭文释作�监作吏温 明泉�有误,当为�监作吏 泉�, � �是姓。 另据杜 松先生�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 期的青铜器综论�一文所述,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 魏青龙三年( 235年)的弩机。 从上述魏弩机的铭文上, 我们可以了解到魏 国的弩机铸造机构是左尚方。据�通典�载: �秦置 尚方令,汉因之,后汉掌上手工作御刀剑玩之器物 及宝玉作器, 汉末分尚方为左、中、右尚方, 魏因 之�。弩机在制造过程中有明确的监制官吏负责 管理,每一部件的制作者都标有姓名如:牙师、臂 师、耳师等的名字。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作 坊有系统的分工协作,管理严格,责任分明。 2�蜀弩机 据文献记载有纪年的蜀弩机有建兴年间和景 耀二年弩机[ 30] ,从考古资料中统计约有十余件蜀 弩机,其中两件有铭文。 1964年 3 月四川郫县太平公社一座晋墓中 出土一铜弩机, 其郭上有铭文三十三字: �景耀四 年二月卅日中作部左兴业,刘纪业, 史陈深,工杨 安作十石机,重三斤十二两�。�景耀�为刘禅的年 号,景耀四年即公元 261年(图九)。 1976年 1 月在江油河西乡旧汉王台遗址共 出土三件弩机[ 31] ,其中一件是前面已谈到的魏景 初二年弩机, 一件属国不明。一件在郭身有刀刻 铭文: �吏陈 � � 郭道略杨阿二游民所作,十三石, 重四斤�。它与郫县出土的 景耀四年弩机的铭文体例基 本相同, 有吏、工匠、弩机的 强度、重量,因此可以判定这 是一件蜀弩机。 魏弩机与蜀弩机同出于 江油河西村汉王台, 此地正 位于古阴平至绵竹的古道 旁, 是邓艾伐蜀的必经之地, �三国志�魏志�: �景初四年 ( 263年) 冬十月, 艾自阴平 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 先登至江油, 罗守将马邈降, 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 ��斩瞻及尚书张遵著首, 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 玺绶为笺诣艾请降。�这两件 56 四川文物 � 2004年第 3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战国至三国时期的弩机 弩机正是这场战争留下的遗踪。 1979年陕西城固蜀汉墓中有九件弩机出 土[ 32] ,大小不等,郭长 9�9至 12�5厘米, 宽 2�2- 2�4厘米,此墓位于城固县东 8公里, 三国时属赤 坂的一部分,这里正是诸葛亮领军屯住的地方,这 座墓或能是蜀汉军人的墓葬。 从蜀弩机的铭文可知, 弩机的制造机构名为 中作部,其分工协作的生产方式与魏国相同。蜀 图九、四川郫县出土的景耀四年弩机 图十、湖北江陵黄武元年弩 弩机的铭文比魏弩机的铭文更详尽之处在于它记 录了弩机的发力强度,如: �十石机�、�十三石机�。 以及弩机的重量。� 石�是古代的衡量制,一石为 120斤, 蜀汉时的斤合现在 0�4455斤, � 十石�为 534�6斤, �十三石�为 649�98 斤[ 33]。这种�十石 机�、�十三石机�, 显然非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张弓 的。关于诸葛亮发明的�摧山弩�是如何发射的, 现在已无法知道,从宋代曾公亮在�武经总要�中 谈到�床弩�的发射中, 或许可推测其大概。床弩 是由几张弩弓组成的连弩,每一张弩要用几个人 由绞车拉开弓弦。发射时数张弓弩同时发射,每 张弓弩的斗内又射出数十支箭, 威力很大。蜀弩 的十石机、十三石机可能也是由类似的方式拉开 弓弦的。 3�吴弩机 1972年湖北江陵纪南城出土一件刻�黄武元 年�铭文的弩机[ 34] , 出土时木臂保存情况不佳,考 古工作人员依原式作了复原复制, 这样我们便可 以知道三国时期吴弩的完整形制。其弩臂全长 54厘米,臂面最窄 4�4厘米, 最宽 6�6厘米, 在距 尾端 4厘米处嵌入铜机郭, 郭长 17�3厘米, 宽 4�1 厘米,望山高9�5厘米,望山的后侧标有刻度,共 6 度,每度分四等分, 刻度总长 8�2厘米,矢道凹槽 全长 43�7厘米, 宽约 1 百米。弩机上有四处铭 文,笔画纤细, 字形稚拙, 郭面后端刻: � [藏] � � � � 枚黄武元年七月作师陈香臂师[畲]李�, 望山左侧面刻�校尉董蒿士陈奴弩�, 悬刀左侧面 刻�都尉董嵩士谢举弩�, 右侧面刻�陈香�。�黄 武�为东吴孙权年号, �黄武元年�即公元 222年 (图十)。 1963年武昌洪山石嘴三国砖室墓出土的吴 弩机[ 35] ,其悬刀两侧刻有�将军郑贵私弩�, �将军 赵濯私弩�, �郎吏纪念曜私弩�。 1974年 5 月河南南阳的一家废品公司的仓 库中发现了一件铜弩机,郭后面右边有刀刻铭文 �征北朱将军士王勇� [ 36]据王广礼、崔庆明先生考 证,此弩应属东吴朱然将军下属士兵的武器,其制 作时间在黄武元年至黄龙元年之间, 即公元 222 年 � � � 229年。 1982年湖北鄂城吴墓中出土一弩机[ 37] , 同墓 出土的一件铜镜上有纪年铭文: �黄龙二年七月丁 未朔七日���黄龙二年即公元 230年,从这段铭 文我们可以推断, 这件弩机的制作年代不晚于黄 龙二年( 230年)。 比较魏、蜀、吴三国弩机, 其制作结构和工艺 是相同的, 差异在于弩机铭文的内容各有特点。 关于制作年代、官署、监造吏、匠师方面的内容有 57 四川文物 � 2004年第 3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战国至三国时期的弩机 一致性,反映出三个国家在生产弩机时采取的分 工协作的方式相同, 与汉制一样。相异之处在于: 蜀弩机刻有弩机的强度和重量, 吴弩机刻有上级 指挥官的官职或使用者的姓名, 而这两点都是魏 弩机没有的。另外, 从已发现的吴弩机上没有监 作部门的名称。 四、结 � � 语 纵观弩机从战国至三国时期的发展过程, 我 们可以清晰地知道, 弩机由春秋时期楚国人发明, 至战国末期、秦统一中国时,它的结构原理和制作 工艺已经很成熟,后世弩机基本沿袭其形制。战 国弩机多数无郭,战国末期出现有郭弩机,两汉以 后的则大多有铜郭, 悬刀变成长方形, 望山变高, 由尖角形渐变为长方形, 望山上出现了刻度, 连弩 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推广,弩机铭文的内容更为 详实。它的纹饰从战国末年开始趋于华美,有错 金银,鎏金, 卷云纹等装饰方式, 至三国时期这种 华美纹饰的弩机则较为少见了, 这可能是战乱导 致经济衰退,使人们重实用而轻美饰之故,从三国 时期简朴的墓葬亦可窥一斑。弩机在战国至三国 时期, 因成熟的金属铸造技术使其成为最先进的 作战必备武器, 受到人们的普遍使用和高度重视, 从而盛行于那个时代。 注释: [ 1]周庆基:�关于弩的起源� , �考古� 1961 年第 11 期 第 608页。 [ 2]四川省文管会等:�四川大邑五龙战国巴蜀墓葬�, �文物�1985年第 5 期第 37页。 [ 3]陕西省秦俑考古队:�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清理 简报� ,�文物�1991 年第 1 期第 8 页。始皇陵秦俑坑考古 发掘队:�临潼县秦俑坑试掘第一号简报� , �文物� 1975 年 第11期第 8 页。洛阳博物馆:�洛阳中州路战国车马坑�, �考古�1974 年第 3 期第 177 页。山东省博物馆等:�山东 长清尚卒战国墓�,�考古� 1980 年第 4 期第 327 页。镇江 市博物馆: �江苏武进孟河战国墓� , �考古� 1984 年第 2 期 第 135页。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成都羊子山第 172 号墓发掘报告� , �考古学报� 1956 年第 4 期第 8 页。广西 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 �广西贵县罗泊湾二号汉墓�, �考古�1982 年第 4 期第 361 页。河北省文物管理处: �河 北易县燕下都44号墓发掘报告�, �考古通讯� , 1975 年第 4 期第 235页。高至喜: �记长沙、常德出土弩机的战国墓 � � � 兼谈有关弩机弓矢的几个问题� , �考古� 1964 年第 6 期第 33、35 页。 [ 4]高至喜:�记长沙、常德出土弩机的战国墓 � � � 兼 谈有关弩机弓矢的几个问题� ,�考古� 1964 年第 6 期第 33 页。 [5]洛阳博物馆: �洛阳中州路战国车马坑� , �考古� 1974年第 3 期第 177页。 [ 6]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都羊子山第 172号墓 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1956年第 4 期第 8页。 [ 7] [ 15]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临潼县秦俑坑试 掘第一号简报�,�文物�1975年第 11 期第 8页。 [ 8]陕西省秦俑考古队: �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清理 简报� ,�文物�1991年第 1 期第 17页。 [ 9]秦俑坑考古队王学理: �秦俑坑青铜器的科技成 就管窥� ,�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 3 期第 99页。 [ 10] �六韬�。转引王学理:�秦俑兵器刍论�, �考古与 文物� 1983 年第 4期第 69 页。 [ 11] �荀子�议兵�。 [ 12] �孙膑兵法�势备�。 [ 13] �史记�苏秦列传�。 [ 14]王学理:�秦俑兵器刍论�, �考古与文物� 1983 年 第 4期第 69 页。 [ 16] �始皇陵东侧第二号兵马俑坑钻探试掘简报�, �文物�1978年第 5 期第 1页。 [ 17] [清]张泰交:�历代战车叙略�。 [18] 夏星南: �浙江长兴县出土一件有刻度的铜弩 机� ,�考古�1983 年第 1 期第 76页。 [19] 刘卫东: �山东莱芜东泉河村出土一批西汉文 物� ,�文物�1993 年第 12 期第 32页。 [ 20]陕西省考古所汉陵考古队:�汉景帝阳陵南区从 葬坑发掘第一号简报�, �文物�1992年第 4 期第 9页。 [ 2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吴镇烽等: �记武功县出土的 汉代铜器� ,�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 2 期第 65、66页。 [ 22]河南省博物馆: �灵宝张湾汉墓� , �文物� 1975 年 第 11期第 81 页。 [ 23]徐苹芳:�关于居延汉简的发现和研究� , �考古� 1960年第 1 期第 49页。 [ 2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工作队:�汉长 安城武库遗址发掘的初步收获� , �考古�1978 年第 4 期第 261- 269页。 [ 25]周纬:�中国兵器史稿�第 312 页。 [ 26]郭清华: �论勉县出土的三国文物� , �文博� 1994 年第 3期第 62 页。 [ 27] [ 31] 曾昌林: �三国铜弩机考释�, �四川文物� 1997年第 2 期第 28页。 [ 28]尹焕章:�南京石坎发现魏正始二年的文物� ,�文 物� 1959 年第 4期封三。 [ 29]冯广镔、张新斌: �河南省新乡县发现的三国铜 器� ,�考古与文物�1990年第 3 期第 112页。 [ 30] [ 33]沈仲常:�蜀汉铜弩机�, �文物� 1976 年第 4 期第 76页。 [ 32]王寿芝:�陕西固城蜀汉墓葬清理记�, �考古与文 物� 1992 年第 3期第 20 页。 [ 34] [ 35]张吟午:�江陵纪南城出土黄武元年弩�, �文 物� 1991 年第 1期第 94 页。 [ 36]王广礼、崔庆明: �王勇弩机考� , 5中原文物6 1986 年第 1期第 91 页。 [ 37]鄂城县博物馆: 5湖北鄂城四座吴墓发掘报告6, 5考古61982年第 3 期第 268页。 (作者:四川省博物馆副研究员) 58 四川文物 2004年第 3 期 战国至三国时期的弩机
本文档为【战国至三国时期的弩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9339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5-24
浏览量: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