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4、当前中国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

4、当前中国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

举报
开通vip

4、当前中国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 当前中国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 Ξ 张  翼 摘  要 : 在反思“中产阶层是社会稳定器”认识的基础上 , 利用 CGSS2006 全国调查数据 , 重 点分析了当前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及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 研究结果发现 : 与其他各阶级阶层相 比 , 中产阶层的社会批判意识渐趋显化 , 其政治态度也并不保守 ; 在中产阶层内部 , “新中产阶 级”比“老中产阶级”更具“社会改造”风险 ; 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向“社会中层”的认同 , 能显 著增加社会稳定性 ; 社会公正的维护与各级政府形象的改善极其有利于抑制各类...

4、当前中国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
当前中国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 Ξ 张  翼 摘  要 : 在反思“中产阶层是社会稳定器”认识的基础上 , 利用 CGSS2006 全国调查数据 , 重 点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了当前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及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 研究结果发现 : 与其他各阶级阶层相 比 , 中产阶层的社会批判意识渐趋显化 , 其政治态度也并不保守 ; 在中产阶层内部 , “新中产阶 级”比“老中产阶级”更具“社会改造”风险 ; 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向“社会中层”的认同 , 能显 著增加社会稳定性 ; 社会公正的维护与各级政府形象的改善极其有利于抑制各类冲突的发生 ; 在 社会稳定意识的培育上 , 政治身份的作用渐趋式微。 关键词 : 中产阶层  社会稳定  政治态度 作者张翼 , 社会学博士 ,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  100732) 。Ξ  感谢本刊匿名审稿人提出的修改意见 , 作者文责自负。 ① 本文在泛指时 , 为与原引文相一致 , 仍然使用“中产阶级”一词 ; 在对中国社会进行分析时 , 则使用 “中产阶层”一词。 ② 李友梅 :《社会结构中的“白领”及其社会功能 ———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上海为例》, 《社会学研 究》2005 年第 6 期 ; 张翼 :《中国城市社会阶层冲突意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5 年第 4 期。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近一时期 , 中产阶级或中产阶层①研究已成为社会学的主要内容。其中一个炙手可热的焦 点 , 集结在中产阶级的培育和壮大对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的影响上。就现有文献看 , 绝大多数 学人及其研究认为 : 中产阶层的扩大是中国未来社会稳定的基石。尽管也有人对此进行过反 思 , ② 但可以说 , 这个自亚里士多德提出并经后辈继承的假设 , 得到了中国学人的普遍支持。 可考察中产阶级或中产阶层的成长史就会发现 : 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时代背景和社会情 境下 , 其对社会稳定的“维护”作用会显著不同。支持其是“社会稳定器”的重要根据是 : 这 个阶级/ 阶层不仅在政治上相对保守 , 而且能极大缓和来自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的矛盾冲突。虽 然学人引用这一论断时做了解释 , 但很少有人把中产阶级/ 阶层自己的社会态度和阶级意识置于 其中并进行探讨。很自然地 , 这些学者将中产阶级/ 阶层的社会态度和阶级意识等同于社会的主 流态度和阶级意识 , 即认为中产阶级/ 阶层的阶级意识和社会态度可以引导和规制整个社会的发 展方向 , 并相对“和谐”地形成主要阶级结构的社会替代。 跨国研究得到的认识也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幅图景 ———中产阶级的崛起往往伴生着与该阶 ·711·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级有关的社会冲突的蔓延。这就是说 , 如果把中产阶级的“生成过程”与中产阶级既已生成所 形成的“阶级力量结构”作为两个不同研究对象的话 , 那么 , 在其壮大过程中 , 它绝不会静悄 悄走上历史舞台。比如说 , 美国中产阶级的崛起 , 甚至于西欧国家的中产阶级化 , 就曾经风起 云涌般掀起过 20 世纪 60 年代的所谓“革命”。美国的反战运动、法国的学潮以及蔓延于整个西 方社会的大学生的反叛、大麻吸食、性解放运动和随后的民主思潮等 , 都与中产阶级队伍的壮 大不无关系。所以 , 芭芭拉才说 , 不管是在 19 世纪末 , 还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 , 美国中产阶 级 ———尤其是那些被标称为职业专家和管理人员的中产阶级 , 都与体力工人存在重大认识冲突。 在她看来 , 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相比较 , 反倒是工人阶级在政治上更为保守。维纳曼 ·儒夫和 韦伯 ·加农在《美国人的阶级感知》一书中 , 也有同样认识。① 退一步说 , 即使在考虑到中产阶级可能具有的保守性时 , 还应该看到 : 当上层阶级的规范 与道德准则 , 或者国家机器的强制性约束与其所追求的那种“自由”存在差异时 , 他们对上层 阶级或现存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反抗也会剧烈起来。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分子 , 就既不满于所谓工人阶 级的保守 ———革命性的丧失 , 也非常愤恨上层资产阶级的意识规制枷锁。虽然阿多诺对大众文 化的批判屡遭所谓亚文化论者的批评 , 但其所代表的“左派”性质却毋庸置疑 ———虽然他曾公 然反对学生之盲动。总体来看 , 二战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运动 , 大都发端于中产阶级 的启蒙、鼓动和推进。在近期出版的一些文献中 , 就有人将 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社会的动荡描述 为中产阶级对资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争夺。② 如果说西欧和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成实践 ,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发达国家中产化过程所带来的 “冲突”画面的话 , 那么 , 亚洲及南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与后工业化过程 , 则为我们展示 了当代中产阶级的政治参与热情。比如说 , 韩国社会在 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的中产化 , 就 变相地体现着整个社会政治结构的再造。与西方社会如出一辙的是 , 学生运动既吹响了“政治 民主化”的号角 , 也补充和扩张了中产阶级队伍。③ 另外 , 中产阶级参与支持之下的学生运动 , 还直接导致了总统直选制的产生。对巴西中产阶级的研究也发现 ———中产阶级的成长 , 尤其是 下层中产阶级的向上流动 , 紧紧依赖于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设施 ———比如教育设施的改 善。在可以顺利获得经济收益时 , 他们对财富和生活享乐的渴望会消解其政治热情 ; 但在其收 益被经济起伏所阻滞时 , 他们则会积极参与政治运动 ———中产阶级不但在整个社会建立了众多 非政府组织 , 而且还以极其强烈的示威活动 , 造就了总统直选制。④ 虽然有很多文献反思过东欧各国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的政治转型过程 , 但很少有人 注意到中产阶级的成长与东欧社会主义制度“崩溃”的关系。如果对匈牙利、波兰、苏联等国 进行阶级分析的话 , 就会发现 : 这些国家中产阶级人数的扩张及其向政治反对派的转化 , 使其 有了动员足够大的社会力量去反对原有制度配置的可能。为什么在“民主化”压力下执政党历 经改革 , 一再妥协 , 但结局却极其惨淡 ?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 就是中产阶级的中坚代表———企 ·811· 中国社会科学  2008 年第 2 期 ① ② ③ ④ Barbara Ehrenreich , Fear of Fal l ing : T he I nner L i f e of the M i d dle Class , New York : Harper Collins , 1989 ; Reeve Vanneman and Lynn Weber Cannon , T he A merican Perception of Class , New York :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 1988. 参见程魏 :《中产阶级的孩子们 : 60 年代与文化领导权》, 北京 : 三联书店 , 2006 年。 Kim Shinil , “South Korea ," in P. G. Altbach , ed. , S tudent Poli tical A cti vism : A n I nternational Ref erence H andbook , New York : Greenwood Press , 1989 , pp . 173 —182. Javier Martinez2Lara , B ui l ding Democracy in B raz i l : T he Poli tics of Consti tutional Change , 1985 —95 , Basingstoke : Macmillan , 1995.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业经理和管理人员阶层对政治反对派的支持。① 亨廷顿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时 , 发现中产阶级在其成长阶段总是革命的急先锋 : 他们在维护个人利益、反对官僚统治、追求平等、迎合全球化等方面 , 要比体力工人更明确、 也更有合法性策略和“自觉”意识。亨廷顿认为 , 最早出现的中产阶级往往是都市政治的制造 者。在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的过程中 , “一个中产阶级政治参与水平很高的社会 , 很容易产 生不安定”。② 李普塞特的研究也说明 ,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 , 经济成长和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 会造 成政治民主化。另外 , 在全球化影响下 , 中产阶级的那种理想主义的、力图“拷贝”发达国家 政治制度的欲望 , 往往会产生其与本国政治 ———传统统治方式的冲突。如果国家的社会转型 , 较好调整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 引导了中产阶级的思维取向 , 并使中产阶级的政治参与具有话 语和行动表达的空间 , 那么 , 中产阶级的政治抱负就会被政治转型所消解 , 这个社会就会在改 革中趋于平稳。但如果中产阶级在扩张过程中 , 其话语和社会行动空间被约束和压制 , 或者其 阶级意识不能被上层建筑所整合 , 听任其以“亚文化”方式蔓延 , 则其所导致的反弹会日趋激 烈 ———这时 , 政治动荡就会生成。③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举世瞩目成就 , 经济飞速增长带来中产阶层的迅速扩张 , 以及大 学教育为中产阶层准备了越来越多后备军的社会背景下 , 研究中国中产阶层在当前和未来的政 治取向 , 就理应成为人们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在绝大多数社会学家肯定中产阶层的社会稳 定作用的同时 , 本文所关心的问题是 : 与其他各阶级阶层相比 , 中国中产阶层会不会在其成长 时期成为既有社会制度的改造者 ? 会不会以其阶级行动表达某种不满 ? 也就是说 , 本文想从赛 特斯所说的阶级心理学角度 , ④ 来说明中产阶层的潜在政治态度对未来社会稳定的影响。 本文的假设是 : 如果中产阶层在其生成过程中 , 与其他各阶级阶层相比 , 它对政府的信任心理、对社会制 度的公平性评价、对政府各项工作的满意程度等与别的阶级阶层无差异 , 则与其他阶级阶层相 比 , 这个阶层的社会稳定意识和政治改造意识也会无差异。也就是说 , 在这种情况下 , 我们既 不能说它是社会的稳定器 , 也不能说它会影响社会的安定。 如果中产阶层在其生成过程中 , 与其他阶级阶层相比 , 其对政府的信任心理较低、对社会 公平程度的评价较消极 , 对政府各项工作不是很满意 , 则它的社会不满会更强烈 , 在心理上也 会滋生对国家制度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认同危机 , 生成改造既有社会秩序的政治风险。 如果中产阶层在其生成过程中 , 与其他阶级阶层相比 , 其对政府的信任心理较强 , 对社会 公平程度的评价较高 , 对主导社会发展的政府的各项工作比较满意 , 则它会成为既定社会秩序 的维护者 , 在社会变迁中其政治态度也会比较稳定 , 亦会积极消解其他阶级或阶层带来的社会 不安。 ·911· 当前中国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 ① ② ③ ④ 房宁 :《天鹅绒革命是怎样发生的》,《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2 年第 2 期。 塞缪尔 ·亨廷顿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李盛平译 , 北京 : 华夏出版社 , 1989 年 , 第 87 页。 可参考李普塞特 :《政治人 : 政治的社会基础》, 张绍宗译 ,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7 年 ; 以及他 的另外一部著作 :《第三波 ———20 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 刘军宁译 , 上海 : 上海三联书店 , 1998 年。 Richard Centers , T he Psycholog y of S ocial Classes : A S tudy of Class Consciousness ,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949.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二、定义、研究策略、数据与变量介绍 1. 中产阶层的定义 中产阶级或中产阶层实证研究的首要问题是定义问题———这一概念外延的扩大或缩小 , 内 涵的精简或充实 , 都会直接导致中产阶级或中产阶层人口结构的差异 , 致使研究中得到的结论 缺少互相借鉴和比较的价值。当前 , 阶级阶层理论繁华多样。不同学者 , 为了不同目的 , 往往 会构建出不同的理论图状去进行自己的阶级分析。 但比较明确的是 , 学术界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 : 以社会流动为出发点的阶级阶层理论 , 很难用于阶级关系的现实解释 , 因此主张要“回归马克思”。的确 , 把社会阶层确立为上层阶 级、中层阶级和下层阶级的那种“理想型”, 很难发现马克思意义或社会冲突论者所说的阶级关 系、阶级团结或阶级意识。已有文献使用了岗索普 (John H. Goldt horpe) 的阶级分类框架 , 但 却发现客观阶级对因变量缺少解释力。① 在这种情况下 , 要研究各个阶级阶层社会行动的意向或 心理 , 就必须从抽象走向具体。 应该说 , 中产阶级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渔猎社会和农牧社会更多地表现着缺少流动的封闭 特征。人们的收入、职业、社会地位和阶级位置等 , 往往取决于世袭和家庭出身等先赋因素。 工业社会来到世间之后 , 越来越细的职业分化对工作技能的要求使教育成为就职之必需 , 从而 也使人力资本开始彰显社会流动的重要性。这就打破了传统社会那种世袭式固化结构 , 使人们 有可能通过自身努力改变那种与生俱来的既定地位安排。这也使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具有 社会学意义的阶级结构的分化和结构组成的多元化。 马克思正是注意到这种变化 , ② 才在不同著述中用不同笔墨刻画既不属于社会上层 , 也不属 于社会下层的那些人 ———中产阶级的组成人群。有时 , 马克思将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 手工业者和农民等标称为“中等阶级”; 有时 , 他在前述组成人群的基础上 , 还加入富农、小食 利者、自耕农、医生、牧师、律师、教师等 ; 有时 , 他明确地将知识的生产者 ———“学者”等 也置于中产阶级之列 ; 有时 , 他还将企业里当时为数很少的管理人员指称为中产阶级。③ 马克思 认为 , 伴随竞争的激化 , 居于中间位置的这些阶级 , 会日益向贫富两大集团分化。但资本主义 的现代发展 , 却没有出现马克思所分析的那种结果 , 反而出现了中产阶级人数越来越扩大的趋 势。于是 , 伯恩斯坦为区别中产阶级内部的组成结构 , 即将那些企业管理人员、国家公务员、 办公室工作人员、技术雇员等为代表的所谓“白领”标称为“新中产阶级”———这标志着劳动 过程技术含量的增加导致了工人阶级的分化 ———非体力劳动者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有了长 足增长。 这种增长的稳定性 , 使 20 世纪中期的米尔斯看到 , 美国白领工人的数量已经接近整个工人 总数的一半并将超过蓝领工人的数量 , 于是 , 他就将那些受过一定专业教育、作为企业高级雇 员、脱离体力劳动的羁绊、以技术资本和管理技能而取得较高收入的人们抽象为“新中产阶级” (这与普兰查斯的“新小资产阶级”、马勒的“新工人阶级”、高茨的所谓“非工人的非阶级”等 ·021· 中国社会科学  2008 年第 2 期 ① ② ③ 张翼 :《中国城市社会阶层冲突意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5 年第 4 期。 其实在马克思之前 , 就有人研究过中产阶级。详细内容可参考刘长江 :《中产阶级研究 : 疑问与探源》, 载《社会》2006 年第 4 期。另外 , 根据刘长江的考证 , 马克思在 1871 年之前将资产阶级包括在中产阶 级之列 ; 在 1871 年之后将资产阶级排除在中产阶级之外。 参见周晓虹主编 :《全球中产阶级报告》, 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05 年。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组成人群差不多一致) ; 而将拥有少量资产、雇用少量雇员并参加一定体力劳动的人们定义为 “老中产阶级”。① 在 20 世纪后期 , 美国左翼社会学家赖特的阶级类型学划分标准 , 也基本继承 了这种“新”“老”中产阶级的划分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只不过在赖特那里 , 那些权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经济 资本 (收入) 都高度一致地居于中产阶级最上层的人们的特性 , 极其接近资产阶级 , 而其下层 则接近蓝领工人阶级而已。 所以 , 中产阶级的语境 , 离不开工业化和后工业化这样的时代背景。而中产阶级的定义 , 也是在与资产阶级、体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等的比较中逐渐明晰化的。非体力劳动的特性将 “新中产阶级”与体力工人区别开来 , 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拥有技术资本的特性又将其与“老中产 阶级”和资产阶级区别了开来。是否拥有一定生产资料和雇员等特性又将“新”“老”中产阶级 区别了开来。 赖特的理论框架 , 因为较好地以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解决了“新”、“老”中产阶级的位置 安排问题 , 旋即被社会学界所接受 , 并成为阶级分析的一个重要理论范式。赖特与马克思一样 , 首先将一个社会的阶级分为“有产”和“无产”两大类。但与马克思的假设所不同的是 , 他认 为 : 作为“老中产阶级”的小雇主等 , 会与所谓的“新中产阶级”即白领阶级一样长期存在于 现代资本市场经济之中。故他在理论分析中 , 将雇用了 10 人以上的有产者 , 定义为资产阶级 ; 将雇用了 2 —9 人的有产者定义为小雇主 ; 将“有产”但不雇用他人劳动的人 (自雇) 定义为小 资产阶级 ———雇用人数的多寡成为划分大、中、小资本拥有者阶级位置的依据。 对中产阶级/ 阶层进行类型学分析 , 区别出“老中产阶级”和“新中产阶级”的概念和社会 人群 ,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这两个人群都可能占有较大的人口比重。另外 , 即使在 同属于中产阶级这个阶级类别的人群中 , 不同的权力和技术资本位置 , 也决定了不同的“中产” 特性。赖特正是注意到了这些 , 才一方面将中产阶级区别为“老中产阶级” (雇员人数在 9 人以 下的雇主和自雇) 和“新中产阶级”, 另外一方面也将“新中产阶级”细化为管理阶层和监理阶 层。在赖特看来 , 权力和技术作为资本之后 , 与经济资本一样 , 都能够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参与 分配 , 并使自己的收益有所增加。② 所以 , 权力资本、技术资本与土地和货币资本一样也参与了 剩余分配 , 故理应成为划分阶级阶层的依据。 基于此 , 也结合中国自身的特点 , 本文将各阶级阶层的操作性概念定义如下 (见图 1) 。 “新中产阶级”: 这里借用西方社会学家的这一概念 , 将那些不拥有资产的、受雇于国家机 构、企业或其他类型组织的非体力劳动者标称为“新中产阶级”, 包括“专业管理阶层”、“专业 监理阶层”、“专业人员阶层”、“技术管理阶层”、“技术监理阶层”以及“体力管理阶层”。 “老中产阶级”: 拥有一定资产并雇用 7 人及以下非家庭成员的业主或不雇用他人的自雇。 拥有雇员的阶层 , 是“老中产阶级”的上层 , 在其使用雇员进行生产劳动的特性上 , 更类似于 业主阶层。不拥有雇员的自雇是其下层 ———与工人阶级相像 , 但却具有更多的劳动自主性。 业主阶层 : 拥有生产资料等资产并雇用了 8 人及以上非家庭成员的企业主。 农民阶级 : 以务农为业的土地承包者。 工人阶级 : ③ 不拥有生产资料的体力或半体力受雇者。主要包括“半技术半体力阶层”、“体 ·121· 当前中国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 ① ② ③ 米尔斯 :《白领 : 美国的中产阶级》, 周晓虹译 , 南京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06 年。 E. O. Wright , Class Counts : Com parati ve S tudies in Class A nal ysis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7. 在我国 ,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但这里使用的“工人阶级”概念 , 是赖特意义的概念 , 与媒 体日常使用的工人阶级概念稍有不同。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力工人阶层”和“体力监理阶层”。其中 , 半技术半体力阶层 , 在技术资本上 , 接近于中产阶层 的下层 ; 在体力劳动性质上 , 与体力工人阶层相类似。体力监理阶层在权力支配性上 , 与中产 阶层相像 ; 在劳动过程的非技术性上 , 接近体力工人阶层。 2. 研究策略、数据与变量介绍 本文将在区别“新老中产阶级”的基础上 , 分别分析各阶级阶层的政治态度及其对未来社 会稳定性的潜在影响。为此 , 文章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了两个进程的量化分析 : 第一 , 以三组不同类型的变量测度各阶级阶层的政治态度。为消除某单一变量所造成的随 机扰动 , 在测度人们的政治态度时 , 文章使用了如表 1 所示的三组变量进行分析。每一组变量 要求被访对其中包含的各个问题做出“满意程度”、“信任程度”和“公平程度”评价。然后将 每组中 5 个问题的最后得分加总。因此 , 每组问题的可能最高值为 10 , 最低值为 - 10。分值越 低 , 证明被访问者对该项问题“越不满意”、“越不信任”或认为社会“越不公平”; 分值越高 , 证明被访问者对该项问题的评价“越满意”、“越信任”或认为社会“越公平”。① 为控制其他变 量的影响 , 文章又将最终得分进行二分变量处理。将 - 10 分到 - 1 分者赋值为“0”, 即定义为 负面评价 ; 将 1 分到 10 分之间者赋值为“1”, 即定义为正面评价。由此分别得到“对当地政府 工作是否满意”、“对当地政府是否信任”以及“当前社会是否公平”三个二分变量。力图在控 制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 , 以 logistic 模型分析各阶级阶层的政治态度 , 当然 , 重点会放在“新 中产阶级”和“老中产阶级”那里。 表 1  测量各阶级阶层政治意识的三组问题 对当地政府以下工作 满意程度的评价 对当地政府以下各项 信任程度的评价 对社会以下各项问题 公平程度的评价 1 对政府树立良好社会风气工作 对政府新闻媒体 对财富及收入分配 2 对政府维护社会治安工作 对政府公布的统计数字 对高考制度 3 对政府依法办事 对当地政府 对提拔干部 4 对政府发展经济工作 对所在社区或村委会 对公共医疗 5 对政府实现社会公正所做工作 对当地法官、警察 对司法与执法 赋值 很不满意 = - 2 , 不满意 = - 1 ,不确定 = 0 , 满意 = 1 ,很满意 = 2 很不信任 = - 2 , 不信任 = - 1 , 不确定 = 0 , 信任 = 1 ,很信任 = 2 很不公平 = - 2 , 不公平 = - 1 , 不确定 = 0 , 公平 = 1 ,很公平 = 2 第二 , 在进行政治态度分析的基础上 , 研究设计了另外三个因变量 : “您认为我国现在是否 存在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您认为当前我国社会是否和谐”、“您认为今后我国社会群体 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否会激化”, 力图据此分析以阶级关系为取向定义的各个客观阶级 ———尤其是 中产阶层的心理感知 , 并以此预测他们在未来的政治态度。但在分析时 , 文章会将第一步分析 中得到的那三个二分变量作为自变量 , 检视其在 logistic 模型中对“社会冲突是否会激化”等的 影响。 采用这种测度的基本出发点是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的“情境预定假说”: 如果人们定义其所 处的情境是“真”, 则其会按照这种定义去行动。② 在中国这样一个政府主导发展的大国 , 各个 阶级阶层对当地政府的信任程度、对当地政府工作的满意程度以及其对当前社会是否公平的评 ·221· 中国社会科学  2008 年第 2 期 ① ② 赖特在对阶级意识进行国际比较的时候 , 曾经使用了几个非常具有阶级偏向性假设的变量。具体可参 考赖特 :《后工业社会中的阶级》, 陈心想译 , 沈阳 : 辽宁教育出版社 , 2004 年 , 第 416 页。 社会学家默顿的自我实现预期假说 ( self2fulfilling prophecy) , 也是一个可资解释的根据。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价等 , 就与其可能的社会整合心理密切相关。无疑 , 在这一指标体系中 , 越是负面评价的人和 阶级阶层 , 对当前社会的不满程度就越高 , 其在社会发展可能提供的机会中 , 力图改造这个社 会的动机也会越强 , 从而产生威胁社会常态发展的风险 ; 而越是正面评价的人和阶级阶层 , 则 其对当前社会现状就越认同、对当前社会秩序所维持的发展方向越认可、对当前社会的稳定性 也会越加维持 , 并会以较大努力去消除可能出现的发展风险。 分析所使用的数据 , 来自于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6 年实施的 CGSS 调查。该调查以第五次人 口普查所提供的统计资料为基础进行抽样框设计 , 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方法 , 共采集到了覆盖 全国 28 个省 (直辖市、自治区) 的 130 个县 (市、区) 的 260 个乡 (镇、街道) 的 520 个村 (居委会) 的 7100 余家庭户。然后通过家庭内抽样的办法采集到了有效问卷 7063 份 , 调查误差 小于 2 %。在数据使用过程中 , 本文以 2005 年 1 %人口抽样数据进行了加权。 三、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规模与“新老中产阶级”的构成 毋庸置疑 , 中国社会仍然处于转型之中。为此 , 我们所关心的是 : 当前 , 在以是否拥有生 产资料资产、是否在劳动过程可以对他人进行权力支配 , 以及劳动过程所要求的技术能力这三 个维度所做的阶级阶层划分中 , “新”“老”中产阶级各自占有多大规模 ? 当然 , 为进行必要分 析 , 对现今中国社会其他各阶级阶层规模的估计 , 也是不得不考量的内容。 图 1 为我们详细报告了这些信息。在有产阶级栏 , 越在上层的位置 , 其雇用人数就越多 , 其在生产过程中的权力也越大。在受雇阶级栏 , 处于左上角的位置、或与该位置越接近的阶层 , 其支配他人劳动的权力、其劳动岗位所需要的技术资本就越高。与之相对应 , 居于右下角的阶 层 , 则无权支配他人的劳动 , 其劳动的技术含量也最低。为粗线标定的、居于有产阶级栏的是 “老中产阶级”, 居于受雇阶级栏的是“新中产阶级”。在有产阶级栏 , 雇用人数在 8 人以上的拥 有较多资产的“业主阶层”, 在社会劳动者中所占比重为 0152 % ; 雇用人数在 1 —7 人之间的小 雇主阶层占 2163 % ; 自雇或家庭企业无酬和有酬劳动者占很大比重 , 达到 11151 % ; 农民阶级所 占比重最大 , 为 46196 %。 在受雇阶级栏 , 专业管理阶层占 0193 % ; 专业监理阶层占 0179 % ; 专业人员阶层占 2131 % ; 技术管理阶层占 1111 % ; 技术监理阶层占 1165 % ; 半技术半体力阶层占 7163 % ; 体力 管理阶层占 0197 % ; 体力监理阶层占 1155 % ; 体力工人阶层占 21143 % ———在中国的非农化和 世界工厂化过程中 , 这个阶层所占比重还会迅速上升。因为我们的抽样框中 , 没有将居住在企 业内部的集体职工和流动民工囊括在内 , 故由农民工转变来的体力工人阶层的人数可能被低估。 需要说明的是 : 划分构成“新中产阶级”内部各部分的依据 , 在赖特那里 , 主要看其在单 位内部决策权的大小及其劳动岗位的技术含量。本文将那些位居单位中上层并对其下属具有人 事任免权和提拔权者 , 定义为管理阶层 ; 将没有人事任免权和提拔权 , 但对业务具有安排指导 等权力者定义为监理阶层。那些受教育程度较高、属于单位的技术专家、具有一定职称但不能 支配他人劳动的人员 , 被定义为“专业人员阶层”。我们认为 : 那些有人事权 ———真正有权对其 下属任免和提升的人员 , 实际上也能在业务上做出重大决策。 这样 , 由小雇主阶层和自雇阶层所组成的“老中产阶级”, 在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中所占比 重达 14114 % (2163 + 11151) 。由位居管理阶层、监理阶层及专业人员阶层所组成的“新中产阶 级”, 则占 7177 %。所以 , 严格地说 , “新中产阶级”的人数规模 , 比“老中产阶级”的人数规 模要小一点。但“新中产阶级”却是权力精英和技术精英 , 他们不但掌握社会管理权、经济管 ·321· 当前中国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图 1  中国当前的阶级阶层结构状况     注 : 如果农民中有人雇用了雇员 , 如养殖场雇了养殖人员 , 则根据雇用人数的多少并入业主阶层或小雇主阶层。“自 雇”中包括了家庭企业劳动者。N = 5198。 理权 , 而且还拥有我们社会主要的技术人力资本和文化生产霸权。它会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 逐渐加深中继续扩大规模。高等教育的扩张 , 也将迅速增加其人口比重。所以 , 不管从哪个角 度讲 , 这都是一个欣欣向荣日益壮大的阶层。工人阶级主要由体力工人阶层、半技术半体力阶 层和体力监理阶层所组成 , 占全社会各阶级阶层比重的 30161 %。在这里 , 在比较宽泛的意义 上 , 如果将“体力监理阶层”定义为“新中产阶级”, 则“新中产阶级”占整个就业人员的比重 会上升到 9132 % ———也就是说 , 当我们将“新中产阶级”的定义宽泛到体力监理人员时 , 其比 重会增加到差不多 10 %左右。 四、中国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和社会冲突感 1. 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 在进行阶级阶层的心理学分析时 , 社会学惯常的做法是将认同阶级和客观阶级同时置于模 型之中以探索其对可能出现的阶级行动的影响。已有的研究曾经发现 , 人们的认同阶级比客观 阶级更易于导致行动阶级的产生。但这些研究也告诉我们 , 以社会流动为理论基础构建的阶级 阶层结构 , 可能并不适宜于阶级关系取向 ———有关阶级团结、阶级冲突和阶级共同性行动的分 析。所以 , 这里构建了具有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具有明显阶级关系取向的阶级类型学框架。将 这个框架作为客观阶级 (或理论阶级) 而置于模型分析会产生何种结果呢 ? 表 2 向我们详细报告了各个变量的影响。 在控制了“性别”、“年龄”、“上个月月收入”等变量的影响后 , 作为政治资本的“党员身 份”在各个模型中都失去了统计影响力。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发现 : 以往的研究 , 尤其是在以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为核心内容的研究中 , “党员身份”这个政治资本变量 , 具有非常显著的影 响意义。① 但在表 2 的各个模型中 , 其失去了统计解释力。这一方面说明党员的增加 , 尤其是党 员数量的迅速增长给党的思想整合带来了重大压力 ; 另一方面也说明时代的变迁 , 使党员的质 ·421· 中国社会科学  2008 年第 2 期 ① 张翼 :《中国人社会地位的获得 ———阶级继承与代内流动》,《社会学研究》2004 年第 4 期。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量在数量扩张中受到了影响。所以 , 党员的整合能力和团结能力是其影响力的主要保证 , 而不 是简单的数量多寡。 表 2  “新”“老”中产阶级与其他阶级阶层政治态度比较 对当地政府各项工作 是否满意的评价 对当前社会各项制度 是否公平的评价 对当地政府各机构 是否信任的评价 B Exp (B) B Exp (B) B Exp (B) 性别 (男 = 1) - 1135 1873 - 1038 1962 - 1259333 1772 年龄组 (对照组 : 65 岁及以上) 25 岁及以下 - 1014 1986 - 1641 1527 - 1178 1837 26 —35 岁 - 1069 1933 - 1628 1533 - 1325 1722 36 —45 岁  1207 11230 - 1579 1560 - 1071 1931 46 —55 岁  1098 11103 - 1497 1608 1032 11033 56 —64 岁  1290 11336 - 1498 1608 1261 11298 是否党员 (党员 = 1) - 1047 1954 - 1081 1922 1171 11186 教育程度 (对照组 : 未受正式教育) 小学 - 1033 1968 1121 11129 1064 11066 初中 - 1014 1986 1075 11077 - 1130 1878 高中/ 技校/ 职高 - 1277 1758 1004 11004 - 1070 1932 中专/ 大专/ 本科及以上 - 1142 1868 1077 11080 - 1361 3 1697 上个月的月收入  1000 11000 1000 3 11000 1000 11000 认同阶级 (对照组 : 认同下层) 认同社会中下层  1160 11174 1220 3 11246 1275 3 11317 认同社会中层   1348333 11417 1408333 11504 1643333 11903 认同社会上层   1549333 11731 1827333 21285 1594333 11812 客观阶级 (对照组 : 农民阶级) 业主阶层 (雇员在 8 人及以上)  1538 11713 - 1163 1850 - 1720 1487 “老中产阶级”上层 (雇员 7 人以下)  1038 11038 - 1640333 1527 - 1072 1931 “老中产阶级”下层 (自雇阶层)  - 1466333 1628 - 1378333 1685 - 1221 3 1802 “新中产阶级”  - 1453333 1636 - 1644333 1525 - 1273 3 1761 工人阶级上层 (半技术/ 监理)  - 1409333 1664 - 1683333 1505 - 1116 1890 工人阶级下层 (体力工人阶层) - 1202 1817 - 1428 1652 - 1118 1888 常数  1954 21597 1726 3 21068 1133733 31809 - 2 Log likelihood 41131508 47001412 36361545 N 3309 3309 3309     注 : 333p < 01 001 ; 33p < 01 01 ; 3 p < 01 05. 按照惯常的假定 , 人们的收入越高 , 则预示其在现制度中的收益越多 , 由“收益”所影响 的对现制度的支持和拥护感就应该越强。但有意思的是 , 在表 2 的分析中 , 该变量也没有任何 解释力。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话题 : 人们不是因为实际收入的绝对值高而对现状产生 满足感 , 而是在与参照群体的比较中 , 在自己的心理预期与实际达到的目标的比较中产生满足 感。在市场分割的情况下 , 更是如此。所以 ,“扩大中等收入层”政策指向所达到的目的 , 在调 节收入分配方面的经济意义 , 将大于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意义。 “文化程度”本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当我们将其视为虚拟变量来看待时 , 与“未受正 式教育者”相比 , 其在前两个模型中失去了解释力。但在“对当地政府各部门是否信任的评价” 模型中 , 受过较高教育者 ———“中专/ 大专/ 本科及以上受教育程度者”显示出了负面影响 , 即 与“未受正式教育者”相比 , 其选择“不信任”的发生比增加了。也就是说 , 文化程度较高的 ·521· 当前中国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群体 , 对当地政府的信任感也较低。而这个群体 , 则正符合“教育中产”的标准。 与以往研究发现相一致的是 : 当人们将自己认同在“社会中层”或“社会中上层”时 , 他 们对现实社会各方面的评价会更积极一些。不管是在“对当地政府各项工作是否满意”的评价 模型 , 还是在“对当前社会各项制度是否公平”的评价模型和“对当地政府各机构是否信任” 的评价模型中 , 认同阶级都极具解释力。也就是说 : 人们将自己所处的阶层认同得越高 , 则对 政府工作满意程度的评价越高、对社会公平感的感受越高、对政府各机构也越信任。也即 : 人 们认同的阶级阶层位置 , 与人们实际所处的阶级阶层位置不同 , 因而人们得到的心理感受也会 不同。而正因为如此 , 人们的政治态度才深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种状况再一次证明了 : 人 们在心理上将自己认同在比较高的位置时 , 其对社会稳定的维护作用就比较显著。这对获取下 层阶层的支持极其有用 ———因为下层阶层收益增加获得的满足感 , 即其将自己认同到社会中层 的心理评价弹性 , 要远远大于中上层阶层。所以 , 政府对弱势群体所做的改善其生活状况的任 何努力 , 都会较大程度地获得好评 ———时至今日 , 对普通百姓而言 , 民生问题的政治收益仍然 大于其他问题的政治收益。 与原有研究发现不同的是 : 在我们将具有阶级关系意义的客观阶级引入模型后 , 客观阶级 或理论阶级的变量在这里变得显著起来。在“对政府各项工作是否满意”的评价模型中 , 与农 民阶级相比较 ,“老中产阶级”的下层、“新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上层都显示 : 这些阶级中 有相对较多的人选择了“负面评价”。在“对当前社会各项制度是否公平”的评价模型中 , “老 中产阶级”的上层也有了统计解释力 , 也显示了比农民阶级更多概率的负面评价。但在对政府 的信任程度上 ,“老中产阶级”的上层和“新中产阶级”比农民阶级更具有负面评价倾向———显 示出了更低的发生比。 这是在已有有关中国阶级阶层定量研究中很少被揭示的现象。中国的中产阶层 ———“新中 产阶级”更具有社会批判意识 , 更对政府和社会制度具有怀疑心理 , 他们对政府工作的要求可 能更严格。我们可以说 , 在现今中国 , 与其他各阶级阶层相比 , 农民阶级和体力工人阶层相对 比较满意于当前社会制度的配置和政府工作的既定方向。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减免义务教 育学杂费的努力与新农村建设方略的推进 , 大大改善了农民阶级对国家的亲和心理 ; 城市就业 形势的改善、体力劳动者工资待遇最近几年的相对提高、城市“低保”政策的贯彻与充分就业 的努力 , 也给体力工人阶层物质生活的改善提供了机遇。 但工人阶级的“上层”———“半技术/ 体力监理阶层”, 却与“新中产阶级”的状况极其相 近。虽然在“对政府各级机构的信任程度”评价上不显著 , 但在另外两个模型中 , 这个阶层都 十分显著地显示出了负面评价意向 ———即与农民阶级相比 , 他们对政府不满意的发生比更高、 也感受到了更多的不公平。这个阶层中的成员 , 如果不是监理人员 , 则其在技术资本上与“新 中产阶级”很相近 ; 如果不是半技术人员 , 则在监理权力上与“新中产阶级”很相近。临近阶 级位置之间的互相比较 , 很容易使其在参照群体的变换中 , 产生更多的不满。另外 , 一部分新 毕业的大学生 , 虽然拥有较高的文化程度 , 但却在就业竞争中不幸落入了“半技术半体力阶 层”。这种暂时的挫折感 , 也助长了这一阶层的不满情绪。 在“老中产阶级”内部 , 拥有雇员的“老中产阶级”, 是一个更加接近业主阶层的“老中产 阶级”。他们在位置上本来就与业主阶层临近。虽然其对当前社会的公平感较低 , 但对政府的满 意度和信任程度 , 却并不显著 , 而与业主阶层相一致。如果市场经济的发展 , 为其提供了继续 扩大再生产的机遇 , 或者为其资本的积累继续创造了条件 , 他们仍然会与业主阶层一样 , 维护 现实社会的制度配置。但某些制度配置影响其发展时 , 他们也会怀疑制度配置的公正性。 ·621· 中国社会科学  2008 年第 2 期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而“老中产阶级”的下层 ———不拥有雇员的自雇阶层 , 主要由城市里自主创业的灵活就业 者和来自于农村的夫妇经营店面所组成。他们具有某种程度的劳动自主性 , 但劳动时间却可能 很长 , 其市场竞争力也很弱。在这种情况下 , 其虽然具有劳动自主性 , 但在收入水平和生活方 式上 , 却与工人阶级的上层相仿。这种阶级位置 , 使其渴望转变为业主阶层与小雇主阶层的愿 望经常受阻 , 其对未来的预期与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 , 使其易于产生不满心理。 “新中产阶级”虽然不拥有生产资料 , 但却拥有权力资本和技术资本。他们在社会生产过程 中 , 不但继续再生产着自己的权力和技术技能 , 而且还再生产着影响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意识 和社会舆论。从职业上说 , 他们本身就是知识的生产、使用和再生产者 ; 也是媒体和大众传播 的主要操作者和受众 ———相对于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而言 , 他们的受教育程度等决定了其对媒 体的依赖和易接收性 ; 相对于业主阶层和“老中产阶级”而言 , 他们的工作内容和精神追求易 与社会意识相关。虽然他们的经济收入远远高于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 , 但其改善生活状况的心 理预期 , 却也远远高于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最近几年城市房屋价格的飞涨、医疗费用和教育 费用的居高不下 , 大大阻滞了他们迅速提高生活水准之欲望的满足。某些新就业的大学生 , 虽 然进入了白领阶层的大门 , 但其工资水平却与所预期的人力资本回报之间相距甚远。另外 , “新 中产阶级”对腐败现象的敏感性 , 也增加了其与时代相关的“愤青意识”。这一切 , 都是其易于 对现社会的稳定运行形成潜在风险的原因。 这正应验了发展风险论 : 在原制度配置下 , 人们本可以忍受某些制度局限 , 但在改革改进 了制度配置 , 将机会带给社会成员时 , 那些欲求过高但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阶层的不满就有 了表达的渠道 , 其对社会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怀疑就会在发展所提供的空间生出胚芽。 2. 中产阶层的社会冲突意识 中产阶层对当前社会的负面评价 , 是否影响了其社会冲突意识 ? 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曾经发 现 : 越是社会地位较低的阶级 , 越会比较强烈地产生社会冲突意识。学术界已有的研究还发现 , 认同阶级对社会冲突意识更具解释力 , 而客观阶级基本不具解释力。这些发现在我们的模型中 会得到验证吗 ? 表 3 向我们提供了详细的解释。与表 2 的信息相似 , 性别、年龄、党员身份、收入等变量俱 不显著。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验证了 : 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 , 收入对人们的社会冲突感的 解释力是很有限的。不是收入越高 , 则其所具有的社会冲突感就越弱 , 其间不存在必然因果关 系。当然 , 反过来也可以说 , 不是收入越低的人 , 越会产生社会冲突感。在国家干预有效缩减 了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在社会保障为绝对贫困人口提供了起码的物质维生资料后 , 来自于社 会低层的反抗就被社会发展所消解了。 但受教育程度是一个十分显著的变量。在这里 , 与对照组相比较 , 受教育程度越高 , 则越 认为“当前各社会群体之间的冲突”越严重、“当前社会越不和谐”和“未来社会冲突会越激 化”。令人惊讶的是 : 那些拥有中专、大专和本科及以上文凭者与“未受正式教育”者相比 , 认 为“当前各社会群体有冲突或有严重冲突”的发生比 , 前者是后者的 31105 倍 ; 认为“当前社 会不和谐或很不和谐”的发生比 , 前者是后者的 11445 倍 ; 认为“未来社会冲突会激化或绝对 会激化”的发生比 , 前者是后者的 21510 倍。 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具有天然的社会关怀 , 还是受教育程度本身提高了人们的社会冲突 感和社会的不和谐感 ? 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本文倾向于认为 , 现代化过程造就的教育大 众化 , 增加了受教育者的社会反思意识 , 也提高了受教育者对物质生活之外其他权力的追求水 准。所以 , 教育的普及与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 一方面会为现代“中产阶级”的成长提供社 ·721· 当前中国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会温床 , 另一方面也会为“中产阶级”之阶级意识的萌发进行必要的知识装备。这也正是李普 塞特所一再告诫的内容。 表 3  “新”“老”中产阶级与其他阶级阶层的社会冲突和矛盾激化感比较 对当前各社会群体 的冲突感 有冲突或有严重冲突 = 1 对当前社会 的不和谐感 不和谐或很不和谐 = 1 对未来社会冲突 的激化感 会激化或绝对会激化 = 1 B Exp (B) B Exp (B) B Exp (B) 性别 (男 = 1) - 1110 1896 1127 11136 - 1026 1974 年龄组 (对照组 : 65 岁及以上) 25 岁及以下 - 1142 1867 - 1176 1839 1033 11034 26 —35 岁 - 1329 1719 - 1155 1856 - 1037 1964 36 —45 岁 - 1111 1895 - 1221 1801 - 1034 1967 46 —55 岁 - 1299 1742 - 1217 1805 - 1100 1905 56 —64 岁 - 1127 1881 - 1088 1915 - 1094 1911 是否党员 (党员 = 1) 1039 11040 - 1331 1718 - 1062 1940 教育程度 (对照组 : 未受正式教育) 小学 1116 11124 1012 11012 1079 11083 初中 1141 11151 1142 11152 1252 11286 高中/ 技校/
本文档为【4、当前中国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2993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1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6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12-05-29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