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兰克福《论扯淡》

法兰克福《论扯淡》

举报
开通vip

法兰克福《论扯淡》论扯淡 [美]哈里·G.法兰克福著 南方朔译 目录 序 赵汀阳 译者序 南方朔 论扯淡 读趣一 孙涤 读趣二 苏友贞 序 扯谈与无稽之谈 赵汀阳 哈里•法兰克福教授写了《论扯淡》(On Bullshit)是因为“有太多的人在扯淡”而又还没有关于扯淡的理论。这篇引人入胜的哲学论文首先有个引人入胜的题目,讨论这样与众不同的题目很容易让人想到维特根斯坦、日常语言学派甚至后现代风格的哲学。“扯淡”显然不是一个正宗语境中的哲学问题,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生活中许多不太庄严的事情,同样是生活的重要问题,它...

法兰克福《论扯淡》
论扯淡 [美]哈里·G.法兰克福著 南方朔译 目录 序 赵汀阳 译者序 南方朔 论扯淡 读趣一 孙涤 读趣二 苏友贞 序 扯谈与无稽之谈 赵汀阳 哈里•法兰克福教授写了《论扯淡》(On Bullshit)是因为“有太多的人在扯淡”而又还没有关于扯淡的理论。这篇引人入胜的哲学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首先有个引人入胜的题目,讨论这样与众不同的题目很容易让人想到维特根斯坦、日常语言学派甚至后现代风格的哲学。“扯淡”显然不是一个正宗语境中的哲学问题,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生活中许多不太庄严的事情,同样是生活的重要问题,它们同样深刻地说明着生活,但却很少被深入讨论,比如像作者发现的:“对扯淡,我们缺少理论。”类似的问题非常多,而且都缺乏理论,比如说我自己曾经特别想知道“白日梦”的情况。精神分析试图指出,夜梦往往暗示了人们不敢直而的一些事情,那么,“白日梦”是否真的表达了人们确实想要的东西?人们又是否真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如此等等,如果忽视这些未被研究的问题.我们未必能够恰当地理解生活与世界。以扯淡为例,扯淡很可能构成了人们言谈的主要部分,因此,如果不理解扯淡,就恐怕很难正确理解人们的语言活动和心理活动。 法兰克福教授的研究其实也还没有真正给出关于扯淡的理论,而只是一种初步的分析,不过其中关于书扯淡与说谎的区别的研究确实非常有趣,很有见识。他发现,扯淡与说谎虽然都是不真实的言语,但貌合神离、并没有相同的本质。谎言是真理的对立面,因此,流言虽然拒绝真理的权威,反对真理,但毕竟承认存在着真理,它只是试图掩盖真理,谎言在反对真理时是严肃的,而扯淡根本无视真理,根本不在意什么是真实或者到底有没有真实,因此,扯淡对真理的态度是不严肃的,它不在乎真理是什么东西,甚至不承认存在真理,所以法兰克福说:“就影响效力而言,扯淡远比说谎更严重,是‘真实’的更大敌人。”扯淡的危害在于“这种‘反真相’的信条,渐渐蚕食我们的信心。让我们不再相信可以通过正直的努力来判断真假,甚至无法理解‘客观探索’这一概念”,这一分析是很深刻的。 在这里也许可以提到维特根斯坦对“无稽之谈”(nonsense)的分析,不过,无稽之谈与扯淡也有着根本的不同。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说法,当科学和逻辑把“可说的”事情全都说清楚了,就会剩下一些“不可说”的事情,如果强说那些不可说的事情,就会形成既不真也不假的无稽之谈.即没有真值的言论,典型的就像大多数的哲学言论,尤其是形而上学。不可说的事情超过了我们的知识能力,所以,只要试图去说就只能说出无稽之谈。维特根斯坦虽然反对无稽之谈,但井不反对那些不可说的事情,因为他发现,那些不可说的事情正是最重要的问题,比如生活的意义、世界、道德、美学观念等等。我们活在那些不可说的事情中,我们就是如此这般活着的,虽然谈论那些不可说的事情必定是无意义的,但那些不可说的事情却是有价值的,我们不得不对那些不可说的事情“心怀敬意’”。不过,维特根斯坦并没有能够恰当地解决无稽之谈的问题。我们必须注意到,那些不可说的事情并作“本来如此”的生活事实,而正是由许多无稽之谈给“说”成的观念事实,就是说,正因为人们把某些事情说成是有价值的,所以那些事情才把生活变成有价值的,那些不可说的事情正是在言说中被制造出来的,是被人们说出来的,而不是先有那种东西后人们去说它,因此,如果不让说那些不可说的事情,就等于取消了那些不可说的事情,那些事情将不存在。这是维特根斯坦没有意识到的一个悖论性的问题。 我想说的是,哲学的那些无稽之谈并作扯淡,而是与人类生活意义密切相关的“大话”,人们需要大话以便把生活说得具有意义。法兰克福教授发现扯淡的反真相本质,这是很重要的,我愿意补充关于扯淡的另一个方面,扯淡不仅是反真相的,而且更严重的是它是反价值的,扯淡会消磨掉人类严肃说出的各种价值,进而解构各种具有价值的事情和生活,这才是扯淡的最大危害。 当然,生活需要扯淡,没有扯淡的生活是尴尬的。昆丁•塔伦提诺在他的影片《低俗小说》中提出过一个很强的问题:“为什么人在一起就非得瞎扯些什么,不然就会觉得特没劲?”片中人物最后发现,只有心心相印的人才能达到沉默也不难受的境界。可见,生活需要扯淡,如果不扯淡,各种宣传工作、各种作秀、酒会联谊、会议饭局,甚至朋友交往,就进行不下去。不过扯淡仍然传达重要信息,从人们如何扯淡、扯什么淡、特别是什么不被扯淡,可以知道人们的趣味、意图和他们真正严肃对待的事情。关键是,扯淡必须有界限,总有些事情是不能扯淡的,不能扯淡的事情就不能扯淡。在严肃的问题上进行貌似严肃的扯淡是无比可怕的,它会毁掉精神和情感,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教授和学者们以“学术规范”为名进行没完没了的“合法的”扯淡,以无聊琐碎甚至弱智的学术扯淡冒充高尚的精神事业,规范扯淡对思想学术的伤害几乎不亚于文艺晚会的小品对心灵的伤害。 是为序。 译者序 不雅的题目高雅的学问 南方朔/文 二○○五年,著名的伦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哲学教授哈里•G.法兰克福(Harry G.Fonkfurt)出了这本篇幅极小,题目极惊人但也极重要,写法却极学术的《放屁!》(On Bullshit)。这本书在英美都引起广泛的讨论与肯定。 “放屁”是一种语言现象,它充斥每个社会,在政客间最为常见。但如此重要的现象却始终未曾受到注意。法兰克福教授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可算是第一次。而大师出手,果然不同。这本书的贡献,在于它以最严格的论证,指出了放屁之害大过说谎。单单这个结论,就足以震耳发验,不但对人们的言语、道德有启发,对喜欢放屁的政客尤其有警示作用。 《放屁!》,书名似乎欠雅,但论政完全用学术规格,不雅也就变成了雅,由于它以严格的哲学分析方法切入,整本书读来,就让人难免有“说不难但却很难,说很难但又不难”的感受。 这本书必须慢慢阅读,细心体会,才可以进得去。 读这本书的好处是,它可以大大增强我们对问题的思辫能力,这样的书,读了之后一定会得到很多,从小问题可以延展成大论述,这本书不愧为高人手笔。 本书极小,译成中文不到一万四千字。我的建议是,拿到书后,立即通读一次,不能体会没关系,因为我们会读到许多重要且相互关联的片段,对它就会有一个虽不完全但也不会错的整体感觉,当有了这样的感觉,我们再去细细读时,就更容易心领神会。 《欢屁!》是一本有硬功夫的小书,硬功夫的大著作皆一定重要,但却会把人吓到。而这本小书,题目惊人,但却功力十足。或者读过这本有趣的书以后,我们不但对言语现象会有更深的体会,甚至还可能勾起对硬功夫学问的兴趣。果而如此,那就更好了。 论扯淡 On Bullshit 在我们的文化里,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有太多的人在“扯淡”。 这点谁都明白。每个人都有份。但我们却会认为这种情况是理所当然的。 大多数人都相信自己有能耐分辨出谁在扯淡,不会被人糊弄.因而人们并不真正关注这一现象,也激发不了持久的讨论。 因此,什么是扯淡?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扯淡?扯淡究竟有什么作用?对这些问题我们并不清楚,而且就扯淡对我们的意义而言,也缺乏认真的评价。 换句话说,对扯淡,我们缺少理论。 我打算开始逐步阐明扯淡问题的理论观点,主要是提出一些尝试性与探讨性的哲学分析。在修辞手法和错误川法中的扯淡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我的日的很简单,就是要对何谓扯淡做出概括解释,区分出扯淡和不是扯淡有何不同,并以多少有点不同的方式,明白地勾勒出扯淡这个概念的结构。 扯淡的构成在逻辑上有什么充分且必要的条件?对这个问题的任何解释多少都有些武断。 一方面,当人们用“扯淡”这个说法时,通常都很随意——只是一句泛泛的骂人话,并没有学而上的特别意义;另一方面,这种现象本身太宽泛,难以归类,任何对其概念做出的清晰明快的分析,都会变成削足适履。 但尽管如此,虽然不太可能得到定论,虽然有关扯淡的最基本问题仍然存在,不但未被解答,甚至无人询问;可是去做一些有益的讨论,应当仍是可能的。 据我所知,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极少,我无意对此做文献研究.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做。当然,可以查询一个显而易见之处——《牛津英语词典》。在补遗本里有“扯淡”(bullshit)这个词条以及相关的词条,在适当的时候我将对其中一些加以讨论。我没有查英语词典之外的词典,因为我不知道别的语言中“扯淡”怎么说。 另外一个有用的资料,则是马克斯·布莱克在《胡扯连篇》(The Prevalence of Hum-bug)一书里的同名论文。我不确定“胡扯”(humbug)和“扯淡”(bullshit)的意思有多接近。当然,这两个词并不可以完全自由地交换使用,这表明它们在用法上是有区别的。但就整体而言,这两个词的差别,主要在于讲话风度和修辞因素,而不在于我最关心的严格字义上。“胡扯”的用法比较斯文,不像“扯淡”那么强烈。为了讨论之便,我假定这两个词并无其他更重要的差别。 布莱克举出了许多“胡扯”的同义词,包括“废话”(halderdash)、“噱头”(claptrap)、“空话”(11okurn)、“蠢话”(ddvel)、“胡说八道”(bun-combe)、“鬼话”(inlposture)、“胡说大话”(quackery)等。这一连串古怪的同义词,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帮助。但他还是接受挑战,试图更直接地确立“胡扯”的本质,他给出了这样的正式定义: 胡扯:欺骗性的错误表达,但却不到说谎的程度,尤其是借着虚伪的词语或作为,不正确地表述某人自己的思想、感觉或态度。 为了让“扯淡”的本质特征得以显示,可以像这样给“扯淡”一个公式化的定义。而在单独开始描述这些特征之前,我将先针对布莱克定义里的各个部分加以评论。 “欺编性的错误表达”(dcceptive misrc-presentarion):这听起来有点冗赘。毫无疑问,布莱克心里认为,胡扯必定是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好或打算骗人的,而这种错误表达是蓄意的。换言之,它是一种盘算过的错误表达。 我们有必要理清观念:如果“欺编的意图”是胡扯的必要特征,那么,胡扯的特性就至少有一部分取决于做出该行为者的心态;相对的,说话者心态不会直接或间接与胡扯行径的外在特征完全相符。可以这么说,胡扯的行为特性与说谎类似,但不等于讲假话,也不等于假话内容的任何特性。胡扯的成立要件是:说谎者在陈述时抱着某种心态,那就是——有骗人的意图。(说谎是讲假话骗人,胡扯则是想骗人,有可能说真话,也有可能说假话。) 于是出现进一步的问题:是否某些特征是胡扯和说谎的成立要件,却不必根据胡扯或说谎者的意图和信念而判定?反过来说,是否只要说话的人有这种心态,不管他说什么,他表现出来的就是胡扯或谎言的行径? 关于说谎的一些报告指出,除非说了假话,否则不算是说谎。而其他的报告则认为,纵使一个人所陈述的内容是真实的,只要他相信这段陈述是假的,还意图藉此欺骗别人,就可以算是说谎。 那么,胡扯和扯淡如何区分呢?是否可以说,只要说话的人心态符合,或者所说的内容共有某些特质,就可以说,发表这种内容已经符合胡扯或说谎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尚不算说谎”(shurt of lying):认为胡扯“尚不算说谎”,它的意思是胡扯具有某些说谎的特性,但却缺少了另外一些特性。但这还不足以区分二者,毕竟,语言的每种用法都毫无例外的,或多或少具有说谎的特性——不说别的,至少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二者都是语言的使用。但若把语言的每种使用情境都认为不到说谎的程度,则肯定是不正确的。 布莱克的定义引起了一串连续而无法彼此切割的概念,说谎在其中占了一段,而胡扯则独占了更前面的位置。有什么连续性的东西会像这样,沿着它,人们先遇到胡扯,然后才会遇到说谎?说谎和胡扯都是一种误语,一瞥之下,其实很难显而易见地将这两种误语,按其程度的不同而区别开来。 “尤其走借着虚伪的词语或作为”(espe-cially by pretentious word or deed):这个说法里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布莱克认为胡扯不仅是个语言范畴,也是个行为范畴.因而它可通过语言或行为实现,其二,布莱克用了限定词“尤其是”,意味着他不认为“虚伪”是胡扯的必要或完全不可缺的特性。 毫无疑问,有许多胡扯是虚伪的,扯淡也一样,而更进一步的“虚伪的扯淡”(pretcn-tious bullshit),则早成了人人惯用的口语。我认为,当扯淡被归于虚伪做作时,是因为此种虚伪做作所涉及的是动机,而非指扯淡本身的组成元素是虚伪的。 在我看来,一个人虚伪做作,并不是让他的话成为“扯淡”的必要条件部分.固然这常常导致他扯淡。不管怎么说,我们不可以认为:扯淡的动机总是必须基于虚伪做作。 “不正确地表述某人自己的思想、感受或态度”(misreprescntation of somcbody’s own thoughts,feelings,or attitudcs):这种说法认为,胡扯的人在根本上错误地表述了自己,这引发了一些关键问题。 首先,当一个人故意错误地表述任何事情时,他不可避免的必然错误地表现自己的想法。 当然,一个人纯粹就是错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也是有可能的。比如说,他假装有某种欲望或感情,而事实上却没有。如果有个人说谎或错误地陈述某些事,那么他一定是错误地表述了两点:他错误地表现他所谈到的事情,包括论述时的主题和参照对象都错;而他在这么做的时候,他也无可避免地错误地表述出自己的想法。于是当某人骗人说自己口袋里面有多少钱的时候,他既表述了自己口袋里的钱数,又表达了他认为这个数目是正确的。如果这个谎言成功,受害者则被双重欺骗了:他一方面错误地相信了撒谎者口袋里的钱数,另一方面错误地相信撒谎者头脑中所想的。 布莱克似乎不希望在提到胡扯时,所有情况下的能指都是说话者的思维状态。毕竟,没有特别的理由说胡扯不是关于其他事情的。布莱克的意思可能是:胡扯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听众误信话题中事物的状态,而是要让听众对于表述者当时的想法产生错误印象;制造这种印象,就是胡扯的主要目的与着眼点。 对布莱克的定义做了上述理解之后,我们可以回头看看他在胡扯定义中的“尚不算说谎”了。 如果我向你谎称我有钱,意谓我其实没有明白讲出我所相信的事。一个善辩的人可能会坚持认为,虽然我在说谎的时候一定错误地表述自己的想法,这个错误表述和我说错了口袋里有多少钱不一样,以严格的定义来看,一点也不算说谎。 因为,我并没有直接陈述我头脑中的想法,我并没有肯定地表示说:“我的口袋里有二十元钱”,也没有暗示对方予以采信。换句话说,我给你一个合理的基础条件,对我相信的事情做出肯定的判断,我这番说法没什么好质疑的。 特别的是,我给你合理的基本条件,并使你以为我相信我口袋里有二十元钱。你会这样推测是假设性的错误所导致,我说谎是为了骗你,以为我的想法是什么,然而我实质上并没有谎称我的想法(我有钱,但是我口袋甩没钱)。照这么看来,认为我以“尚不算说谎”的方式,错误表述个人所相信的事,这种说法并不会不自然或不恰当。 我们可以很容易就想到一个熟悉的情况,来印证上述布莱克有关胡扯的解释。 想象有个 演讲 办公室主任竞聘演讲中层竞聘演讲护士长竞聘演讲演讲比赛活动要求对演讲比赛的点评 者在七月四日美国国庆日上声嘶力竭地宣称: 我们伟大且被上帝庇佑的祖国,其开国元勋在神圣的引导下,为人类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篇章。 这些话当然是胡扯。 如布莱克的解释所说.这个演讲者并未在说谎。因为,只有在他意图让听众相信他自认为假的信念,例如,我们的国家是否伟大,是否被赐福,开国元勋是否得到神圣引导,是否为人类开创了一个新的开始,这时他才是说谎。追究说谎的重点在于:演讲者并不真正在意听众如何看待开国元勋,如何看待这个国家历史上如何被上帝庇佑之类的。而听众也根本没有人介意演讲者讲这种话的动机。 这就是胡扯,七月四日的演讲显然就是胡扯。原因不在于演讲者认为自己说的是假话,而是如同布莱克的解释里所说,演讲者意图借着这些表述、传达他某些要人家接受的印象。 关于美国历史,这位演讲者并不想去欺骗任何人,他在意的乃是人们如何看待他。他要听众把他当成爱国的人,觉得他对国家的起源和使命具有深刻的想法与深厚的情感,认为他体会到宗教的重要,还对美国的伟大历史很感动,认为他把对国家的骄做和对上帝的谦卑合而为一。 由此可知,布莱克对胡扯的解释,在某些例子会显得十分贴切。但纵使如此,我并不认为布莱克充分且准确地抓住了“扯淡”的本质特性。扯淡写胡扯都不全然是说谎,而月.做这种表述的人也都以某种方式错误地表述自己,这两个词的特质大意都说对了,但是布莱克对这二者特质的解释没有说到点子上。 因此,接下来我将从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传记里引用一些材料,替扯淡的核心特色做出初步而准确的聚焦探讨。 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美国十九世纪诗人朗费罗的下述诗句,可作为他的座右铭: 在过去的技艺时代 建筑工人每分钟做事皆付出最大心力 即使是在看不见的部分, 因为诸神无所不在。 这几行诗句的意思很清楚。 在过去,工匠做事不会偷工减料,他们做工仔细,注意工作的每一方面。产品的每个部分都精心设计,务求做得最好。这些工匠自我要求极高,纵使是在那些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依然如此。 那些看不到的地方,纵使做得不那么好,也不会有人注意,但他们会仪心不安,因此,他们做事做到了地毡下也扫不出脏东西,人们即可说,他们做事不留“牛屎”(bu11shit)。 因此我们可以自然地推断,粗制滥造的产品在某种方式上即等同于狗屎。但是什么方式呢?是不是扯淡(bullshit)本身就像这些产品一样是说话者漫不经心随日说出来的呢?从来没有认真打磨,不像朗费罗所提到的那样小心翼翼注意每个细节?是不是扯淡的人天生就是没有头脑的傻瓜?是否他的产品必然脏乱粗糙? “屎”(shit)这个词即是说明。排泄物未经过设计或技术的加工,它仅仅是被排泄出来或者拉出来。它多少会有凝聚的形状,共或没形状,但无论如何,它绝不是刻意做出来的。 于是,很费心制造出来的“牛屎”(bullshit),即出现了某种内在张力。 对细节的关注思考需要纪律与客观,它必须接受各类标准和限制,以杜绝心血来潮和反复无常。而这种客观无私却和“牛屎”扯上关联,会让人觉得不适宜,但事实上,这并非完全不可能。 在广告、公共关系以及如今与其密切相连的政治领域里,都充满了扯淡,这些例子是这么纯粹,甚至都可以作为这个概念最无争议、最经典的范例。在这些领域中,有一些技巧高超的人,借助市场研究、民意调查和心理测验的高明技巧,毫不疲惫地把自己的一言一行和所有形象打造成完美无瑕。 而对这些,我们还可进一步讨论,不论扯淡的人多么努力谨慎,他们却是在想方设法躲避某些东西。就像懒散的工匠在艺术品中留下的瑕疵一样,扯淡者也有什么东西需要逃避井阻止公正而严格的纪律检查。显然,相关的懒散模式并不等同于简单的粗心,或是对细节问题的忽视。对此,我将试着更准确地加以讨论。 维特根斯坦曾以其哲学精力,专注于辨别以及反击他视为阴险狡猾并且具分裂破坏性的“无厘头”模式,而在个人生活上他也像这样吹毛求疵,有段他与朋友法妮亚•帕斯卡的故事可以说明一切。帕斯卡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他在剑桥大学认识的。帕斯卡后来在回忆录里说: 我扁桃腺发炎肿胀,住进伊夫琳疗养院,觉得很不舒服,维特根斯坦来访,我发牢骚说:“我觉得自己像只被车碾过的狗。”他很厌恶地如此回答:“你根本就不知道一只被车碾过的狗是怎么感觉的。” 有谁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帕斯卡的一句感想,居然有人很正经地唱反调,这实在是太奇怪也太不可思议了。帕斯卡用“病得像狗”这种很平常的比喻来说自己的感受,它并没有刺激到会引致让人不快的反应。如果连帕斯卡这样的比喻都会惹人讨厌,那么,还有什么语言的比喻和暗指不会呢? 因此,真正的情况可能不是像帕斯卡所写的那样,可能维特根斯坦只是想开一个小玩笑,但却没有“笑果”,他也可能是在数落帕斯卡,做了一点夸张的表示,以求好玩。但语气和意图都被她会错念了。她以为自己的说法让维特根斯坦厌恶,但事实上,他只是想借着好玩的夸张式嘲讽和揶揄,让她高兴而已,因而这件事其实并非多么不可思议或怪异。 但若是帕斯卡体会不出维特根斯坦只是在开玩笑,那么,他的玩笑被她误认为是很严肃的话,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她认识他,知道他会有什么反应,也知道他想让她感觉什么,她对他的话无论理解或误解,从她对他的认识而言,也并非太荒诞不经。 我们可以合理地认为,纵使她理解的并非维特根斯坦的本意,但就她对维特根斯坦会如何理解她而言,她的想法也当属真实。为了讨论的方便,我可以从字面意义接受帕斯卡回忆的说法,认为就语言的修辞延伸意义而言,维特根斯坦会做出那样的反应,的确像她说的那样,是不合常理。 那么,在帕斯卡这件事上,维特根斯坦到底反对的是什么呢? 让我们假设维特根斯坦说的事实是对的,即帕斯卡的确不知道被车碾过的狗是什么感觉,但纵使如此,当她这样描述时.她的确没有说谎,如果当她说自己很痛苦,但事实上则是身体感觉很舒适,这才是说谎。而不管她对狗知道得是多么有限,对帕斯卜而言,狗被碾过不会好过是再清楚不过的事了,因而如果她事实上很舒服,但却说自己像被碾过的狗,这才算是说谎。 帕斯卡认为维特根斯坦意图指责她,井不是指控她说谎,而是指控她做了另外一种错误的表述。她说自己“感觉像被车碾过的狗”时,她并不真的知道这个句子里所谓的感觉是什么。 当然,这个句子对她而言,并不算完全的无意义。我们也不认.为她是在胡言乱语.她所说的有着她确实了解的清楚内涵;其次,则是她也的确知道这个句子所指的感受是什么。她至少知道这是一件令人讨厌的、不愉快的事,是一种糟糕的感受。 她的话之所以有麻烦,乃是她要传达出比她单纯的感受更多一点的东西。她把自己的感受定位成一种太少有的、太独特的经验。它不只是一种糟糕的感受,据她所说的,乃是一种像狗被车碾过的那种独特的糟糕感受。 在帕斯卡所说的这个故事里.根据维特根斯坦的反应,帕斯卡就是在扯淡。 现在我们假设,维特根斯坦的确认为帕斯卡在述说自己的感受时是在扯淡,那么他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我相信,他认为帕斯卡所说的,大体而言,根本就没考虑过真相。她的叙述并不符合描述真相的应有态度。除了以非常模糊的方式描述外,她甚至连自己如何知道被车碾的狗的感受这一点都没去想过。由此可见,她描写自己的感受其实只是随便乱诌。她从整件事情里编出这一段,或者她听别人这样说过,遂不假思索,也不深究地如法套用。 让维特根斯坦恼火的显然不是帕斯卡在描述自己感觉的时候犯了错误,也不是她犯了无心之过。她的不严谨,或者说大意,乃是出于她不注意或者说一时疏忽,没有专注于事物的准确性,从而允许自己的言辞中有了差错。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帕斯卡提供了一个对事情的描述,却不真正遵循现实对这个事件表达上给出的准确性的限制。她的错误不在于她没有把事情说对,而是她根本不打算尝试去正确地说。 维特根斯坦认为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无论她的话是否合理,他都并没有拿它当作玩笑,而是当作一段描述她感受的声明。他逐字解释,视其为区分真假时的关键举动,而不是对她所说的话是真是假毫不关心。 就这层意义来说,帕斯卡的陈述与事实是否如此无关。她并不在意自己那番话的事实价值。这就是不能把她看成说谎的原因.因为她并没有认为自己知道事实,因而她也无法刻意去宣扬她认为是假的事情。她的陈述并不是基干相信某事为真,也不是相信某事为假——相信某事为假是谎言的必要条件。她的陈述缺乏一种在乎事实的关切,这种认为无论事实真相如何都没有差别的态度,我认为就是“狗屎”或“扯淡”的本质。 现在,我将有选择性地探讨《牛津英语词典》里的一些条目,这对澄清“狗屎”或“扯淡”的本质至关重要。 《牛津英语词典》里有一个条目“公牛大会”(bull session),定义是: 非正式的谈话或讨论,特别是指一群男人间的。 从定义的观点来看,它似乎不对。 原文用“公牛”(bull)打比方,主要似乎是在指它的性别特色。但纵使参加“公牛大会”的人主要或者说基本上是男人,也并不意味着“公牛大会”仅仅是男人之间的非正式的讨论,而没有其他特别之处。这样的论断就和说“母鸡大会”(hen session)只是女性之间的非正式谈话一样,错得太离谱了。 “母鸡大会”的参与者必须是妇女,这可能是真的,但虽然如此,“母鸡大会”这个名词被设定专用,它所传达的,比起妇女间的非正式谈话有着更特定的意义。 而我认为,所谓男子的“公牛大会”这种非正式的讨论,也是这样的:它的讨论可能相当激烈并且意义重大,但在某些层而上,却“并不当真”。 男子“公牛大会”的典型话题应该和生活中的个人方而或感情方面有关,比如宗教、政治和性等。如果.人们觉得会被太当真,一般就不愿公开谈论这些话题,而他们会在一起开“公牛大会”,提出各种思想或态度可能是为了看看自己说这些话时,自己的感觉如何,别人怎么反应,并不意味着要对说的话负责。在“公牛大会”上每个人都知道:人们所说的并不代表他们的真实想法或真正感受。 “公牛大会”的主要目的是想让谈话气氛热烈、刺激,探索性地从多方而探讨所谈的话题。因此,参与者皆有默契,大家可以不必负责任。这样就可以鼓励他们表达心里的话,而没有担心惹上麻烦的焦虑。 换句话说,参加“公牛大会”的每个人,都依赖于这样一种共识:他们所表现和所说的,不会被当作是心里话,也不会被认为是他们信以为真的话。他们谈话的目的,不是要沟通信念。 因而,我们通常认为的“所说即所信”的这种关联性,暂时悬置。 人们在“公牛大会”上所说的,和扯淡的不同之处在于:这里不假装存在这种关联性。“公牛大会”和“扯淡”的相似性,则显示在另一个词条“闲扯屁”(shooting the bu11)里。“扯屁”指的是吹牛的某种谈话类型,其中的“shooting”这个词,则非常可能是“拉屎”(shitting)这个词的修饰版。因而“公牛大会”(bull session)这个词,非常可能是“狗屎大会”(bullshit session)的消毒卫生版。 一个相同的词条——“bull”这个词的英国用法可以参照辨析。 《牛津英语词典》对于“bull”这种用法的定义是“无必要的例行任务或仪式;过分的规定,过分讲究整洁,官僚主义”。字典里提供了这种用法的如下例证: 对于要绕着机场飞行这种无聊的任务,飞行中队很不想合作。(The squadron…felt very bolshie about all that bull was flying around the station.)〔见格利德著《起而制胜》(Arise to Conquer)第6章,第51节,1942年〕 他们出来向我们敬礼,而我们行进时则向右注视,尽是这些没必要的繁文褥节。(Them turning out the guard for us,us marching past cyes right,all that sort of bull)(见贝隆著《人类》(Human Kind)第24章,第178节,1953年〕 一个英国国会议员的单调生活和官僚主义。(The drudgery and “bull” in an MP's life)〔见《经济学家》杂志(Economist)2月8日,第470/471号,1958年〕 在这里,“bull”一词显然是指没有目标的任务,这些任务根本无关乎最初的意图,任务提出者亦没有正当的目的。比如说.过分讲究整洁和官僚主义,它们对军队人员或政府官吏的真正目标没有任何帮助,然而这都是那些声称勤勤恳恳致力于实现这些目标的机关官员所推行的。 因此,“无必要的例行公事或仪式”,乃是强加于人的活动,与动机的正当性没有关系。这和人们在公牛大会上所说的话一样,与他们固有的信念也无关,就像扯淡和真假没有关系一样。 再次,“bull”这个词,还有一种更广泛且为人所熟知的用法,用来指不是那么粗俗的“扯淡”。 《牛津英语词典》里在对这个用法的词条里给出下面的定义:“琐碎的、言不由衷的、虚伪的言谈或文字,胡说八道。”由这样的定义,显示它所指的,其实并不能与“缺乏意义”和“必然不重要”有所区别。称它为“无厘头”或“鸡零狗碎”,级然并不含混,但却南辕北辙。称它为“言不由衷或虚伪”才比较正确,但却必须进一步打磨这一定义,我手边的文章也提供了两个定义: 一、1914年《方言注释》第四册第162页:“bul1”,不合目的的谈话,夸夸其谈。 二、1932年《泰晤士报文学增刊》,12月8日:“bull”乃是俚语名词,夹杂了故弄玄虚,逞强的虚张声势,讲空话,以及我们在部队里所称的“愚弄”士兵等意思。 因此,称它为“不合目的的谈话”的确很恰当,只是在范围上太宽泛并且太模糊了,它涵盖了走题以及无害的细枝末节,但两者不是“bull”的必然状况,尤其是,当我们说“不合目的”时已留下一个不确定的问题,那就是所谓“目的”意味着什么?对此,上述两个定义里都提到的“讲空话”(hotair)倒是更有帮助。 当我们称一个人在“讲空话”时,我们的意思是他嘴上所喷出的只不过是股热风,他的言辞是空洞的.没有实质内容,也就是说,他使用语言不是为了要达成言谈内容该达成的目的。 它没有更多信息来交流.说的人只是吐出热气。而吐出的热气与排泄物之间有着相似性,这也使得讲空话成了扯淡的最合适的同义词。而正如同空话乃是抽空所有信息含量的语言,而排泄物则是吸干一切营养后的残余,排泄物因而可以看成是营养品的尸体,是食物里所有活力要素被用光后的剩余。 从这个角度看,排泄物可以说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一种死亡的意象。的确,就在我们维系生命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制造它。 也许正是因为它和死亡这么密切,让人们觉得粪便这么恶心。在任何情况下,排泄物不能用以维系生命之目的,如同空话不能用来交流。 这时候,让我们来考虑大诗人庞德在《诗章》第七十四首里的下述诗句。 《牛津英语词典》在“扯淡”这个词条下,引用此诗,将这个词作为动词,诗句曰: 阿!《圣经》里讲的啥? 《圣经》有哪几本书? 说出名字来,别对我扯淡! 这是一种对事实的召唤,诗里提到的那个人,很显然被当成曾经声称自己很懂《圣经》的人,要不然就是曾经宣称自己关注此书。然而诗人质疑那只是空话,要求对方提出事实来证明。他不接受传闻,坚持看到事实才算数。换句话说,诗人在向糊弄叫阵。 扯淡和糊弄的关联,很明确地在以下对“糊弄”(bluff)一词的定义当中得到确认,这也和庞德的一诗句有关。 糊弄(bluff):及物和不及物动词,对某人讲些无意义的话;……又,说些无意义的话把某事糊弄过去。 扯淡似乎包含了某种形式的故意糊弄。扯淡也比较接近糊弄,而并非接近说流。那么.为何扯淡比较接近糊弄而非说谎?糊弄和说谎间又有什么主要的差别呢? 说谎和糊弄皆为错误表述或欺骗的形态。对说谎而言,它的概念里最主要的乃是虚假:说谎者刻意地去传播一种虚假信息。至于糊弄,也是要传达某种虚假,但它并不像纯粹说谎,更准确地说,乃是它不是在传播虚假,而是“以假乱真”(fakery),这才是它和扯淡比较接近的原因。 扯淡的本质不在于它的“假”。而在于它是“骗人的东西”(phony)。 为了深入了解这种区别,我们必须知道“以假乱真”和“骗人的东西”,除了它的真实性之外,无论从任何角度看,它都不需要一定就比真正的东西差。不是正牌,不见得一定就有缺点,它甚至可能是一模一样的复制。 假冒的东西之所以有向题,并不在于它像什么,而在于它是怎么做出来的。 这也指出了扯淡本质中的类似方面,即扯淡虽然不在乎真实,但是未必是虚假的。扯淡者是在伪造些什么,但这并不意味若他做的事情很糟糕。 英国小说家安布勒在《下流故事》(Dirty story)里,有个角色——辛普森回忆起他在儿童时代,父亲曾这样教诲他: 当我父亲被杀时,我只有七岁。我对他仍记忆扰新,也记得他常说的事。……他最先教我的事情之一即是:“当你扯淡就能够蒙混过去的时候,就绝对不要说谎。” 这段话不仅表明,在说谎与扯淡之间有重大差异,而且人们在二者之间也更偏好扯淡、而不喜欢说谎。 当然,辛普森的父亲并不认为扯淡在道德上.荡于说流,他也不认为对于达成目的而言,说谎的效果就一定不如扯淡。毕竟,一个聪明的谎言确实可能获得完全的成功,他可能只是认为,和说谎比起来,扯淡更容易逃避人们的指责。 或者,即使他认为说谎和扯淡被逮到的风险相同,但后果的严震性,扯淡的人一般没有说谎的人后果严重。 事实也是如此,人们对扯淡的容忍度超过说谎,,也许是因为我们不太把扯淡视为人身冒犯。我们可能会尽量设法和扯淡的行径保持距离,但反应可能仅仅是不耐烦或生气地耸耸肩,而不会像说谎那样,常常激起遭到侵犯的感觉并为之震怒。 为何我们对扯淡的态度比对说谎温和?了解这个问题十分重要,我把这个问题当做习题,让读者们自己去思考。 然而,相关的比较井不是要比较说谎和扯淡的个别例子。上文中辛普森的父亲对说谎的另一种选择是靠扯淡“蒙混过去”,意思是不只一次扯淡,而是一个体系,用以炮制适应不同情形要求的各种扯淡。或许这就是他喜欢扯淡的关键所在。撒谎是一种明确目的的行为,旨在于一个信念系统的某一点上塞入一个虚假的命题,从而避免该点被真相占据的后果。 说谎需要相当程度的技术水准,说谎的人会受限于他认为何为真相的客观条件,因此他无可避免地必须关心真假。为了编造谎言,他必须认为自己知道什么才是真相。而为了编造出可信的谎言,他必须在真相的指引下,设计他的假话。 反之,一个企图借着扯淡蒙混过去的人,他的自由度就大得多。他的核心是宽泛的,而不是特定的。他不会限定自己只在特定的观点上插入假话,因此他不会受限干这个特定观点周围交错的事实,必要的话,他可以好整以暇地假造整个脉络。 相较于说谎者所受制的束缚而言,扯淡的人有着更多的自由,当然.这并不必然意谓着扯淡比说谎容易。但比起说谎,扯淡这种创作模式,不需要撒谎那么多分析和深思熟虑。它更开阔、更独立,有更多机会即兴表演、渲染和想象。 扯淡比较像艺术,而不像技术,因而有个人们熟知的观念“扯淡艺术家”。我猜想老辛普森教诲他儿子时,即显示出他偏好扯淡,并非因为扯淡的相对优点与效果,亦作因为说谎的要求更严厉,而是被扯淡.这种创作模式所吸引。 扯淡实际上歪曲的既不是它指代的事实真相,也不是表达这个真相的说话者的观点。这些是谎话歪曲的东西即虚假性。 因为扯淡不一定就是虚假的,它和谎话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歪曲真相的意图。扯淡的人可能没有欺骗我们,不管是关于事实,或他如何看待事实,扯淡的人甚至没有骗人的意图。扯淡的人确实打算欺骗我们的地方在于他的企图。他唯一不可缺少的特征是在某种程度上他歪曲了他想说的。 这就是区分扯淡者和说谎者的关键所在。二者都在假装自己要表达真相,而他们的成功取决于骗人们上当。不过,说谎者隐藏了这个有关于自己的事实:那就是他企图引导我们偏离对事实的理解,我们不知道他要我们相信的,是他已知为假的事情。 而扯淡者所隐藏的事实,则是他根本不在意表述的内容是否有真实价值。我们不能理解的是,扯淡者的意图既不是叙述真相,也不是掩饰真相。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言语是无秩序的冲动,而是说指引和控制扯淡的动机并不在乎所述的事物真相到底如何。 除非一个人认为自己知道真相,否则这个人不可能说谎,但是扯淡没有这样的要求。因此,说谎就是在响应真相,他某个程度上还是尊重真相的。 当一个诚实的人说话,他只说自己相信为真的事情;至干说谎者,所说的就是自知为假的陈述。然而对扯淡的人来说,上述这些赌注都不存在;他既不在真实这一边,也不在虚假这一边。说谎的人和诚实的人都把目光摆在事实上,而扯淡的人则根本不在意事实,除非这么做能符合他的利益,让他不受惩罚就逃过自己说过的话。他不在乎自己说的话是否正确地描述了事实,他只挑选或编造符合他目的的话。 神学之父圣奥古斯丁在《说谎》一文里,把谎言分成八种类型,他所根据的是说谎的特定意图和理由。而其中有七种谎言是因为这几种话是达成某些目的不可避免的手段,它们和彻底编造假信念并不相同。 换句话说.说话的人不是受到这七种话的虚假特质所吸引,而是认为这儿种谎言之所以非讲不可,是为了达成目的,而不是为了欺骗。于是圣奥古斯丁认为它们是“不情愿的”谎言,当事人真正要的不是说谎.他要的是达成某个目的。所以根据圣奥古斯丁的观点,他们不算说谎,说这种话的人也就不算严格定义下的说谎者。 只有那剩下来的唯一一种,才符合他所定义的“说出来只是为了开心和编人,才算是真正的谎言”。这种类型的谎言,说出来除了散播虚假以外,没有任何口的。说这种话的目的就是为了说谎,纯粹就是爱欺骗,圣奥古斯丁如此写道: 一个人说了谎,以及一个说谎者,两者是有区别的。前者说谎并不是心甘情愿,而后者却喜好说谎,并爱以说谎度日。……后者在说谎里得到快乐,并为欺妄而喜悦。 圣奥古斯丁所谓的“说谎者”和“真正的流言”都很少见,也极不寻常。每个人都时不时会说谎,但只有很少人仅仅是因为爱说谎或欺骗而经常或永远说谎。 对大多被人而言,一个虚假的陈述本身就包含了使人不想陈述的理山,不论其多么无力或容易遭到忽视。反之,对圣奥古斯丁所谓的纯粹说谎者而言,喜欢说流才是做此陈述的理由。但在扯淡者意来,虚假既不是喜欢,也不是抗拒做某一陈述的理由。 人在说谎或陈述事实的时候,都被他们对事实真相的认知所导引,这种认知指引他们正确或欺妄地描述世界。从于这种理由,说谎并不会造成一个人不再适合讲老实话;但扯淡却会造成一个人不去讲老实话。毫无节制地扯淡,也就是做任何论断时只想着这场合适合说什么,而毫不在意所说内容的真假,于是,关注真相这样一个人的正常习惯会愈来愈差,甚至消失。 有人说谎话,有人说真话,他们玩的是相同游戏的对立两端。尽管一端是被“真”的权威所指引,另一端则是否定“真”的权威,并还拒绝“真”的要求,两端却都是各自根据他们对“真”的理解做出响应。 扯淡者根本就忽视这二者的要求,这种人不像说谎者那样拒绝“真”的权威、反对真寒,他根本就不在意真东,就影响效力而言,扯淡远比说谎更严贡,是“真实”更大的敌人。 无论一个人是想说明真理还是掩盖真理,他都认为确实有真理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这个真理的存在是确定的、可知的。他在意公布或隐藏事实,说明他相信真的有事实以某种确定而且可知的方式存在,他想说真话或说流话,因为他们早已相信把事情搞对或搞错是有差别的,至少有时候可说出这种差别。 而那些不再相信区分真假的可能性的人只有两个选择。其一,对说真话还是说说话死了心,不管事实如何,不做任何形式的判断。其二,继续对事态的描述做出判断,但这些描述全是扯淡。 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人整天扯淡? 当然,我们无法确知现在的扯淡就一定多过从前。现在比从前已有吏多种类的交流沟通,但扯淡的比例或许并未增加。也许,不必去揣测现在的扯淡是否比以前更多,我愿提出几点想法,希望对当今至关重要的问题有所帮助。 当形势需要人们去讲他自己都不知所云的话的时候,扯淡即不可避免。 因此,当一个人有责任或有机会,针对某些话题去发表超过了他对该话题的了解时,他就开始扯淡。 这种矛盾在公共生活里非常普遍,人们常常被迫高谈阔论一些他们自己并不熟悉的东西,不管是由于自己的嗜好还是应别人的要求。当今人们普遍相信,作为民主社会之公民,有责任要对所有的事或至少有关国家的任何事都发表意见,这就导致大家纷纷扯淡。 当然,更别说当某些人相信,作为一个有良知的道德角色,自己有责任来评论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事件与情势。而当他的观点和他对现实的理解间缺乏有效的关联时,问题就会变得更为严峻。 此外,当今扯淡现象泛滥,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目前各类怀疑主义大行其道,它否认我们对某一客观事物的掌握途径是可信的,认为我们不可能知道何为真相。 这种“反真相”的信条,渐渐蚕食我们的信心。让我们不再相信可以通过正直的努力来判断真假,甚至无法理解“客观探索”这一概念。对这种信心丧失的一个反应就是:人们对追求“正确无误”这一理想信条忘而却步,转而追求所谓“诚意”的替代性理想。 于是个人不再把追求“对共同世界的准确表述”当成首要目标,转而试图提出忠于他自己的表述。由于他相信:真相不再是与生俱来的本质,原本他希望借此本质来鉴别事物的真实性,如今他只好自个儿努力忠于自己的本质。也就是说,“忠于真实”已经不再有意义,于是他以“忠干自己”来代替。 但这其实是荒谬的想象:我们认为自己是受到明确限制的,容易受到正确或不正确叙述的影响,然而我们又同时认为,这种受限性都要归因于一切错误呈现出来的事物。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存在.就是为了回应其他事物,而我们不了解其他事物,就完全无法了解自己,那又怎么忠于自己? 而且,在理论上、更是在经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支持这种不寻常的判断——人最容易知道和自己有关的“真实”。和我们自己有关的事实,并不特别坚定、也不特别能够抗拒怀疑心态造成的瓦解。其实,我们的本质相当难以捉摸,脆弱不堪,不比其他东西的本质更稳定,也并非与生俱来。 这样一来,“诚意”本身就是扯淡! 读趣一 洋人淘浆糊 孙涤/文 一位挚友2005年初来北京讲学,临别时递给我这本小书,小小的开本,仿佛当年的袖珍版语录,不足七十页,至多一万言吧,很不起眼。老友嘱曰:细读此册,参照引申,定有收获。 小书名《论扯淡》(On Bullshit),是普林斯顿大学的荣休教授,哲学系前主任,著名的道德哲学家哈里•法兰克福二十五年前撰写的一篇讲稿,前年在学生与编辑的一再敦促下,刊印成册。怎料引起的反应是出奇得热烈,它在年度全美非虚构类十大热销书榜上蝉联了数十个星期。小书与其说是论文,不如说只是篇随笔(cssay),没有论文的旁征博引,几乎没有摘引书目,也没有谨严的结构,即使作为随笔,机智亦嫌不足。然而它遣词造句之精当,观念解析之精致,又令人赞服。 我对小书爱之甚切,曾动了把它汉译的念头,终作罢,恐力有不逮。首先是书名的翻译,“bullshit”一词,殊不雅,常令人欲言还噤。英美女士故做文雅时把“shit”发为“shute”的音。在正式的文本中,两个儿童不宜的四字词常被印制“s**t”和“f**k”。“shit”或可译为狗屎,“bull”在英语词典里,有“大而充胖”一层意思,与我们的吹牛皮对应,因此,“bullshit”似可直译作“糟糕的假大空”。根据法兰克福论述的要旨,它有更深一层的含意,也更邪门,与北方话的“扯淡”相近,而以沪语中眼下的流行词“淘浆糊”最为传神。 法兰克福在《论扯淡》里,劈头就是一句结论:我们的文化中,扯淡充斥着一切;他接着就坦承,虽说扯淡无处不在,却没有一种学说、一个理论来剖析它,甚至未曾有一篇像样的论文来描述它,然而表示自己也无力提出一个理论模型来解析扯淡。 二十五年前的一则随笔,直到去年在内行人的力邀之下才付梓,却一炮而全红,颇给社会带来了撼动。据美国畅销书排名,《论扯淡》挤入全美年度一百本畅销书,排名尚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和《达·芬奇密码》精装本的销量之上,人们一定有兴趣问一问,为什么? 法兰克福强调,谎话和扯淡的相同之处是两者都意存欺骗和误导,但是谎话的要害在于“假”(falsity),而扯淡的要害则是“伪”(fakery)。与其说扯淡错在“假”不如说它错在“伪装”(Phony)。旨在误导他人而表达扯淡的人,不妨称为扯淡者,目的在于误导人们对他和他陈述的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撒流者不一样,扯淡者所陈述的可能是真实,也可能是虚假,但这不是他所关心的。换言之,他对自己陈述的是真是假完全无所谓.他所要的是听者相信他和他陈述的事理之间的联系是真的。 这里随便举个例子。你的一个朋友看到你女儿在学钢琴,于是真诚地说:这个孩子天分非凡,努力之下可以成为李云迪第二。这位朋友对于钢琴可能一窍不通,只见了你女儿一面,至于李云迪是何人,也不过在闲时读报件,略闻一二。其实,他根本也不在乎钢琴、李云迪、你的小千金,却能毫不迟疑告诉你他的想法,而几颇为诚挚。天才难道不是出自勤奋吗?眼下谁又能证明,阁下的女儿不会超越李云迪呢?干是朋友内心很充实,他的确在鼓励你女儿的琴艺飞升。起码,他有信心期待你对这类鼓励会欣然领受。 法兰克福进一步论述道,扯淡者的心理负担远比撒谎者要轻。一个撒流者既要撒流,对真相或者事实应该有所了解,只是为了达到目的而反其道言之;其次,撒谎者为了得逞,需要 规划 污水管网监理规划下载职业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个人职业规划职业规划论文 和设计,在一系列的情景中要能够自圆其说.也因此需要不少事实来充当绿叶,扶出红花——那个处在关键点的谎言。除了这类成本之外,撒谎者还得冒险:谎言被拆穿时的尴尬和责罚。因为既与真实对立,谎言就可以是被证伪的。 然而扯淡者却没有这种成本和风险。他不怕被证伪,因为他无意编造谎言,他甚至会调用不少常识、各种通行流行的说辞、伟人哲人的语录、《圣经》、佛经的故事,等等,又有谁有能力,有兴趣、有胆识来挑战那些“大家都认同的真理”呢?他的表白旨在驱使你相信,他和他所陈述的是一致的。你若能够轻信,他的目的就达到了;你如将信将疑,他则部分达到了目的,仍需努力继续扯淡。即便你心中觉得可笑,甚至暗骂“又是一套扯淡”时也无损大雅,毕竟他没有说谎啊。尽管他也许“淘了浆糊”,但是或多或少,大伙不都在干糊弄的事吗?! 法兰克福认为,正因为扯淡者对事理的真假无所谓,而且对证实还是证伪自己所表达的内容全然不系于心,扯淡其实离真实更远,是追求真实的更大的顽敌。记不清是哪位前贤说过的,爱的死敌不是恨,而是冷漠。以此观照,真的反而虽说是假,它的大敌却是伪,伪对真横加利用.对真假之别却完全不在乎。 有点令人奇怪的是,教授并没有对扯淡和扯淡者做道德上的谴责,他仅仅简要地引用圣奥古斯丁在《说谎》一文,给扯淡做了归类。圣奥古斯丁把谎言分为八类,认为除了其中的一类以撒谎本身为乐,所谓纯粹的谎话和撒谎者,余下的七类都属于被动性的.都要通过形形色色的误导来达到为骗而骗之外的目的。 《论扯淡》的精彩段落出现在结尾的集页。法兰克福指出,扯淡充斥我们的社会,人们越来越习以为常,除了圣奥古斯丁在十二世纪提出的古典理由之外,民主社会和市场经济里的种种扭曲也推助了扯淡的膨胀,特别是在政治、道德和宗教等分配权益的关键争域,在那里既难以有真伪的判别而追求真伪判别又有风险和麻烦。靠扯淡来搪塞、敷衍,扭曲、误导遂成为权宜之计,更有蔚为主流的趋势。美因在民主和市场的运作方面都相当成熟发达,然而各种所谓“政治上正确”(politically correct)的说辞,以人权和公义的名目、以消除差别待遇和纠正种族歧视的理由、以发展和效率的理由、以反恐清剿邪恶的名义、以秉承上帝意旨替天行道的行为……往往不过是扯淡者的各种变奏,让自己浑身充满使命感,使别人相信他们在主持公道、倡导进步,是应和天意、崇尚真理的。对于扯淡的横行流布,美国人民日趋厌烦,日渐愤懑,日益感到无奈和无力,就像受到气沙带着棉手套的拳头闷击,嘴里却被塞进棉球无从呻吟。因此,二十五年前的一篇旧稿,刊发之后竟也让窝火的美国大众小小地透了一口窝囊气。 法兰克福对扯淡的批评,涉及了一个意义深远的课题,也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共鸣。由著名政论家和传媒人南方朔先生亲自翻译的中译本新近在台湾出版。在他和多位贤达的荐书评语吸指明.台湾的民众,无论政客选民,受扯淡之毒以及用扯淡害人都极为猖烈,人民极有必要来正视和纠正这种极有危害的趋向。 “扯淡”充斥美国,引起了严重的不满,它在我国的状况又如何?曾有一段历史时期,国人的话语权被牢牢地绑定在意识形态的坚硬板块上,对错的准则极为生硬,唯我独尊的判定又极为艇硬。直到这些板块发生剧烈碰撞,在地震般晕眩过后,人们猛然省悟,相撞的板块中至少有一块,更多的时候是数块,都不过在扯淡而已。然而,取而代之的却未必是对真理的认同和追求的执著努力,人们今天所必须面对的是改头换面的扯淡.浆糊越淘也越显得柔性,越诉诸千人性,也更富于自由选择的迷象。 在小书的启发下,人们对扯淡至少能多了一层审视:假如有人在推介如何瘦身、如何壮阳,无论他是否确知方法能否奏效,目的是要你掏钱出来购买;假如有人在谈论股、经、房、市、民生国计时充满着为民请命的义愤,日的不过是要你相信他是个专家,然后开始兜售自己的松货;假如有人宜称他坚信西风压倒东风或者主张东风压倒西风(套用王熙凤的话),而又不愿意招致是否在弄潮使舵的猜疑,那么你尽可以面带微笑表示领受,就像笑纳对你女儿日后将超越李云迪的鼓励那般,不过暗中还应多思付,这算不算扯淡? 那么我们,作为社会各行各业的成员,能否避免扯淡?从书里得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人性的易变、取巧、投机,即便我们真诚相信“我能”,也不很靠
本文档为【法兰克福《论扯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9324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6KB
软件:Word
页数:45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5-29
浏览量: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