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举报
开通vip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的,这一大家熟悉的结论,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经过较长时间实验和理论的研究才得到的。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物质是由许多极小的微粒构成的,这种微粒称为原子,在希腊文中“原子”有不可再分的意思,而这种学说只是一种设想,没有实验依据。19世纪初,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总结出了定比定律和倍比定律[1],在此基础上,1803年道尔顿提出了他的原子学说,其核心思想:元素是由原子构成的, 不同元素的原子,质量各不相同,原子可能按几种不同的比率化合成几种化合物的...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的,这一大家熟悉的结论,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经过较长时间实验和理论的研究才得到的。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物质是由许多极小的微粒构成的,这种微粒称为原子,在希腊文中“原子”有不可再分的意思,而这种学说只是一种设想,没有实验依据。19世纪初,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总结出了定比定律和倍比定律[1],在此基础上,1803年道尔顿提出了他的原子学说,其核心思想:元素是由原子构成的, 不同元素的原子,质量各不相同,原子可能按几种不同的比率化合成几种化合物的分子。也基本上保留了德模克利特观点,但对物质构成的认识向前跨了一步。原子是不是有内部结构,一直是困惑人们的谜团。到1897年汤姆逊在电解实 验定律和荷质比定律的基础上,大胆提出原子中包含电子,后被密立根油滴实验所证实。电子的发现揭示了原子的可分性,抛弃了原子不可分的思想,表明了电子是构成原子的基本成份。由于电子带有负电荷,而整个原子是电中性,说明 原子内部尚有带正电荷的部分,从而显示出原子应有复杂的内部结构,这个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为了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必须做更多实验,但没有理论做指导,谁也不知道做什么实验,这种理论指导一般来源于某种原子模型,这种 模型必须以上述初步认识为依据,同时必须做出某种预见,去指导实验,最后接受实验的检验。1898年,汤姆逊最早提出了原子模型,其核心思想:带正电部分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而电子则镶嵌在正电部分中,每个电子绕其平衡位 置做谐振动,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这是人们对电子运动状态最原始的一种描述。在1911年,卢瑟福为了证实该模型的正确性而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了α粒子散射实验,实验的结果发现有大角散射现象,而按汤姆逊模型经理论分析不可能发生大角 散射现象,为了克服上述困难,卢瑟福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其核心思想是:原子中心有一个极小的原子核,它带有正电和差不多全部原子的质量;所有电子都围绕着原子核旋转。这样就继承了原子是由带正电部分和电子构成的,抛弃了电 子镶嵌在正电部分里边的观点,建立了有核结构模型[2]。在1885年巴尔末发现了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要解释氢原子的线状光谱,必须研究氢原子的结构,然而,这种轨道式的电子运动状态,根据经典电动力学,原子应该连续地向外 辐射能量,电子的轨道半径,将迅速缩小,直至为零,这样原子将不是一个稳定的系统,辐射的频率应连续地变化。这显然和实际相违背,为了克服以上困难,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提出了新原子结构模型,其核心思想是:原子只 能存在于一系列不连续变化的稳定状态,称为定态,这些状态与一定的能量相对应,在这些状态下,电子虽有加速度,也不会发生辐射,只有电子从一个轨道跃到另一个轨道时,才以光子形式发射单色辐射,其频率遵守: hv=En-Em(1) 及量子比条件:。 波尔的原子结构模型很好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他的思想基本保留了电子绕核做轨道运动,抛弃了绕轨道运动就向外辐射能量的观点。波尔的原子结构模型虽然表面上解决了这一矛盾,但仍未从本质上阐明电子的运动状态。从汤姆逊模型到波尔理论,都没有摆脱经典理论的框架,只能看作是半经典半量子的理论。1924年德布罗意在光的波粒二象性思想的启迪下,提出了微观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 象性,德布罗意关系为: E=hv(3) λ=h/p(4) 德布罗意关系利用普朗克常数将粒子性和波动性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更全面地揭示了微观客体的本质,后来电子的波动性被戴维逊—革末实验所证实。德布罗意对电子的认识又向前跨了一大步,他保留了电子具有粒子性,同时提出了电子也具有波动性。如何来描述微观粒子的这种复杂的二象性,一向是人们关注的问题,20世纪30年代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非相对论和相对论量子力学,阐述电子的状态用态矢量来描述,用相应的力学量算符来表示。大量事实已表明:量子力学关于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对于解决经典理论所遇到的困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比较成功的理论。当然这种理论也存在着局限性,非相对论量子力学的数学表达式不满足洛仑兹协变性、因而不能用来描述高能过程、即使是相对论量子力学,在理论上也存在着负能级和负几率的困难,对于粒子数不守恒问题,这种理论更显得无能为力。 综上所述,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实验手段的先进,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会逐渐完善。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否定的过程;现有的认识成果,只是真理性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阶梯和环节,它必将被更新的认识成果所代替,人们的认识必将 逐步深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福家.原子物理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3. [2]宋健.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67-78.
本文档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2510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0KB
软件:Word
页数:3
分类:高中物理
上传时间:2012-06-03
浏览量: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