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国重化工业的新阶段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紧迫性

我国重化工业的新阶段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紧迫性

举报
开通vip

我国重化工业的新阶段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紧迫性 1 我国重化工业的新阶段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紧迫性 -兼与吴敬琏同志商榷 刘昌黎 The New Stage for China’s Heavy and Chemical Industry and the Urgency for Enhancing it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lso a discussion with Mr. Wu Jinglian Liu Changli 内容提要:当前,我国工业化已进入重化工...

我国重化工业的新阶段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紧迫性
1 我国重化工业的新阶段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紧迫性 -兼与吴敬琏同志商榷 刘昌黎 The New Stage for China’s Heavy and Chemical Industry and the Urgency for Enhancing it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lso a discussion with Mr. Wu Jinglian Liu Changli 内容提要:当前,我国工业化已进入重化工业迅速发展的新阶段。重化工业 迅速发展是工业化发展规律推动的自律性发展,具有市场经济主导等特点。对重 化工业迅速发展中出现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应该正确认识,这是继续推动重化工业发展和实现 工业化的关键。面临亚太特别是东亚自由贸易迅速发展的新局面看,必须根据科 学发展观,以科技进步和转变增长方式为中心,迅速提高重化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重化工业、新阶段、国际竞争力、紧迫性 自 1991年重、轻工业的比重开始逆转以来,我国工业化就进入了以重化工业 为主的发展阶段;新世纪初经过新一轮高速经济增长,又进入了重化工业迅速发 展的新阶段。然而,如何认识重化工业发展新阶段及其暴露出来的问题,学术界 却有不同的意见,吴敬琏同志甚至明确否定我国重化工业的新阶段1。为此,本文 略陈管见,以供讨论参考。 一、重化工业迅速发展的主要特点 重工业在我国工业生产中的比重自 1990 年下降到谷底以来,就转为逐年上升 的趋势,经过 2003年开始的新一轮高速增长,又连年大幅度提高。2004 年,重工 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 67.6%,首次超过了 1960 年历史最高的 66.6%;2005 年 又提高到 69.0%,比 1990 年提高了 18.1 个百分点,其中 2003-2005 年就提高了 8.1 个百分点〔参见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1〕。重工业比重迅速提高,标志着我国工业化现已进入了 以重化工业为主的新阶段。 表 1 我国工业生产中重工业和轻工业比重的变化情况〔%〕 1960 1978 1990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1 王砚峰.我国发展重化工业引发的争论[J],经济研究资料 2005.〔1〕。 2 重工业 66.6 56.9 50.9 57.1 58.0 60.2 60.6 60.9 64.5 67.6 69.0 轻工业 33.4 43.1 49.1 42.9 42.0 39.8 39.4 39.1 35.5 32.4 31.0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历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4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北京,2005,〔3〕。 重化工业迅速发展既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 重要表现,其主要特点是: 1.自律性的迅速发展 在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期间,经过大跃进失败后的调整,上世纪 60年代初我国放弃了重 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 80年代后期贯彻沿海经济发 展战略即外向型发展战略以来,我国又以乡镇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中心,推 动了轻纺工业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根据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的经验,在轻纺工 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必然进入重化工业的发展阶段。 在上世纪 60年代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优先发展重化工业是以牺牲轻纺 工业为代价的,其结果是人为地造成了轻纺工业的落后。其后,经过 60-70年代 的调整特别是经过 80 年代的发展,轻纺工业基本上改变了落后面貌。其重要标志, 就是进入 90年代以后,轻工产品市场率先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了买方市场,不再存 在轻纺工业发展滞后问题。自上世纪 80年代后期的抢购风过去后,也再未出现轻 纺产品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根据商务部近年来对国内外市场的调查,大多数商 品特别是以轻纺工业制品为主的个人消费商品都处于供给过剩的状态。2005 年上 半年,在 600种主要商品中,供需平衡的 161 种,供给过剩的 439种,分别占 26.8% 和 73.2%,供给不足的商品一种也没有2。相比之下,每当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时, 钢材、有色金属、化工原料以及煤炭、石油和电力等都往往出现很大的缺口,这 种情况在 2003年以来表现得更为明显。由此可见,9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重化 工业的迅速发展,已不再是牺牲轻纺工业,而是在轻纺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 了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迅速发展。重化工业主导不仅代表了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方 向,符合世界各国工业化的一般规律,而且重化工业在大型化纤厂成套设备、现 代化织机等方面的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迅速提高,还为轻纺工业发展创造了非常 有利的条件。结果,重化工业和轻纺工业相得益彰,都出现了迅速发展的新局面, 只不过按照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重化工业发展更快而已。 不过,从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到 90 年代,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是以 外向型经济为中心,强调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当时 我国工业化战略并没有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发展为中心,而是以劳动 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发展为中心。不仅如此,十五届五中全会决定走新型工业化道 路以后,在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和工业结构向重型结构转型已经引起全国各 方面重视的情况下,国家也没有明确提出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尽管如 2 人民日报 2005.03.26。 3 此,重化工业的发展速度在 90年代却明显超过了轻纺工业,在新世纪初的新一轮 高速增长期间,又再次出现了迅猛发展乃至投资过热的局面。由此可见,我国重 化工业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乃是一种自律性的结果。所谓自律性的结果,就是 重化工业迅速发展为工业化发展规律所使然,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结果。 2.市场机制主导的迅速发展 上世纪 90年代以来,国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但围绕各产业部门的发展,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对引导重 化工业迅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从 1995年开 始制定公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 目录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作业种类与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目录1类医疗器械目录高值医用耗材参考目录 』,也对推动外商的重化工业投资发挥了重 要的引导作用。尽管如此,但从总体上看,重化工业迅速发展却主要是在市场机 制主导下实现的。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原工业部门的主管机构已经取消或转 变为全国性的公司,大部分国有企业都被推向了市场。这样,由于国家不再直接 投资和干预企业经营活动,重化工业迅速发展就主要是在市场机制主导下实现的。 与轻纺工业相比,重化工业虽然需要大规模投资和高新技术,但其销售和市场规 模大,经营效率和经营利润也明显占优。1998-2003年,全员劳动生产率轻工业由 31386元提高到 59334 元,重工业由 31321元提高到 83005元,二者的比值由 1: 1扩大到 1:1.40;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轻工业由 2.25%提高到 5.23%,重工业 2.41% 提高到 6.77%,二者的差距由 0.16个百分点扩大到 1.54个百分点。正是因为重化 工业投资和生产有利,所以不仅外商投资的重点倾向了重化工业,民营企业越来 越多地参与了重化工业,而且如后所述,各地方政府也竞相发展重化工业。 3.市场需求拉动的迅速发展 经过 80年代的发展,到 90年代中期前后,我国基本上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 长期以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由此,以销定产成为企业制定生产计划的 基本前提,市场需求也就成了各工业部门扩大再生产的决定性因素。从 90年代以 后我国市场的需求情况看,重化工业的市场需求及其扩张速度明显高于轻纺工业, 这在 90年代前期特别是 2003年开始的新一轮高速增长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个 人消费资料方面,随着衣食消费的基本满足,继家用电器、照相机、手机、计算 机等先后成为消费热点之后,2003年小轿车又开始进入家庭,开始了大众消费的 时代。在生产资料方面,由于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迅速发展,以钢材、 煤炭、电力为首,原材料和能源都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以钢材为例,2003年 我国钢产量虽高达 2 亿 2234万吨,位居世界第一,但同年进口钢材仍超过 3000 万吨;2004年钢产量增加到 2亿 7000万吨后又进口 2931万吨。国内市场钢材需 求旺盛、钢材价格上涨进一步刺激了钢铁工业投资,2005年全国炼钢能力迅速超 过了 4亿吨。由于汽车、钢铁等的旺盛需求,虽然出现了人们普遍担心的投资过 热现象,但正是由于这种旺盛的市场需求,才有力推动了汽车工业、钢铁工业乃 至整个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 4 4.技术革新、科技进步推动的迅速发展 上世纪 8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 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其中除生物技术外,大多数新技 术的研究开发不仅都是以重化工业各部门为中心而展开的,而且其成果也主要应 用于汽车工业、电气机器工业和 IT等部门的高新技术产业。顺应世界科技革命的 新潮流,我国的技术革新和科技进步也是以重化工业为中心而展开的。从技术革 新、技术进步的投入方面看:在 2002年全国工业部门研究开发费用中,重化工业 和轻纺工业分别占 84.3%和 15.7%;其中,重化工业中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分别占 24.9%和 20.4%,轻纺工业中的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 维制品制造业只分别占 1.7%和 0.4%3。从技术引进方面看:在 2004 年全国技术进 口总额中,电力、蒸汽、自来水生产供应业占 15.0%,电子及设备制造业占 13.5%,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0.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 8.7%,化工原料及化 工制品制造业占 7.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 6.9%,上述六个重化工业部门 的比重合计占 62.0%;相比之下,包括纺织、服装等轻纺工业在内的其他制造业只 占 8.2%。从技术革新、技术进步的产出方面看:在 2003年全国知识产权申请量和 授权量中,与重化工业技术相关的分别占 76.8%和 79.3%,与轻纺工业技术相关的 只分别占 23.2%和 20.7%,4。 5.新兴工业部门带动的迅速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技术革新、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形势下,重化工业出现 了许多新兴的产业部门,特别是出现了 IT等高新技术产业。因此,重化工业的内 涵不断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重化工业了。就我国而言, 上世纪 50年代,重化工业的主要部门是钢铁、冶金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 煤炭工业和电力工业,60年代后出现了迅速发展的石油和石油化学工业,80年代 后出现了迅速发展的家用电器工业,90年代后又出现了迅速发展的汽车工业和 IT 工业。9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正是由于家用电器工业、汽车工业和 IT等新兴 工业部门的兴起,才带动了我国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2003-2005 年,主要工业产 品产量增长最快的大都是重化工业产品,其中汽车特别是 IT 等新兴工业部门产品 的增长尤为迅速。2003 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 设备制造业的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 11.1%和 7.9%,已成为两个最大 的工业生产部门。由此,汽车工业、IT 产业就与房地产业一起,成了当年牵引我 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三架马车。汽车工业和 IT 产业的跃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划时 代事件,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我国重化工业的发展水平,而且还开辟了我国走向世 3 根据我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4 我国工业发展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p70-71 数据计算。 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4 我国统计年鉴[Z],北京,我国统计出版社, 2004p814-816 数据计算。 5 界工厂的道路。 6.外商投资推动的迅速发展 从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轻纺工业特别是纺织服装工业的国际 转移已成为历史,重化工业则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角和重点。以占当前国际直 接投资绝大份额的跨国购并为例:2000年至 2004年上半年,在全球工业部门跨国 购并总额中,重化工业占 78.6%,其中电力、煤气、自来水工业占 41.2%,机械机 器工业占 13.9%,化学工业占 9.3%,石油、天然气开采及炼油业占 9.2%;轻纺工 业占 21.4%,其中食品工业占 10.1%,木材造纸工业占 3.3%,纺织、服装工业只占 0.8%5。在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转向重化工业的形势下,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重点 也开始转向了重化工业。上世纪 90年代初期以前,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 纺织、服装、鞋帽、箱包、塑料制品、玩具等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对我国的 产业结构升级和重化工业发展没有多大的推动作用。1995 年,在全国工业部门三 资企业的企业总数和总产值中,轻工业企业分别占 68.3%和 58.6%,重工业企业分 别占 31.7%和 41.4%。然而,9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外商对华直接投 资的重点转向了电子工业、家用电器工业、信息通信工业和汽车工业等重化工业 部门,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重化工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03 年, 在全国工业部门三资企业中,轻工业企业的企业数和生产比重已分别下降为 63% 和 36%,重工业企业的上述比重则分别上升到 37%和 64%6。 伴随外商重化工业投资的迅速增加,重化工业已成为三资企业增长最快的部 门。以 2003年三资企业工业增加值为例:增长最快的行业都是重化工业部门,其 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 81.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 74.5%,通用 设备制造业增长 55.7%,化工原料及化工制品制造业增长 40.5%,通信设备、计算 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 40.0%,电气机器及器材制造业增长 34.3%,专用设 备制造业增长 34.2%;相比之下,轻纺工业部门除农副产品加工业增长 45.7%以外, 其他产业增速是纺织业 32.1%、服装、鞋帽制造业 26.7%、皮革、羽绒制品制造业 23.0%、饮料制造业 23.0%、家具制造业 22.4%、食品制造业 16.4%,化学纤维制造 业只增长 0.8%。结果,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 制造业和化工原料及化工制品,就成为三资企业最大的工业生产部门,2003 年分 别占其工业生产增加值总额的 20.9%、11.1%和 5.3%,合计占 37.3%;同年,在上 述三部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中,三资企业的比重 分别为 69.7%、44.6%和 25.1%,其垄断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样,三资企业 就有力推动了重化工业特别是 IT产业和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 7.地方政府推动的迅速发展 5 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 2005 年 4 月统计的资料,按我国关于重工业、轻工业的统计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匡算。 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4 年我国经济年鉴[Z],北京,我国统计出版社,2004 有关 数据匡算。 6 在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作用削弱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作用却得到了充分的 发挥。究其原因,乃因为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条件下,地方分权充分调动了地方 政府的积极性,各省市自治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一直在进行着你追我赶的比赛 和竞争,而地方领导人的政绩考核和职务晋升,又给这种比赛和竞争以很强的动 力机制。尤其是“十六大”提出 2020年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并号召有条件的 地区率先进入小康社会以来,这种比赛和竞争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多 年以来,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 GDP 增长率一直高于国家计划 的水平,所公布的 GDP 发展速度也明显高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就充分说明 了这一点。地方政府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不仅拥有地 方财政收入的支配权,而且对地方企业也有很大的指导和干预能力。在这种情况 下,各地方政府为最大限度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必然是竞相发展产值大、 税收多的重化工业。以汽车工业为例:尽管国家早在上世纪 90年代初就明确制定 了汽车工业的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先后定点若干重点骨干企业,要求走规模经 济的发展道路,但全国 20多个省区和直辖市仍都把汽车工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 支柱产业,千方百计地大力发展。地方政府的作用虽然经常导致国家的宏观调控 失控进而导致经济过热,但却是推动重化工业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体制性因素。 8.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推动的迅速发展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是以沿海地区为中心而实现的,我国经济的精华包括重化 工业和轻纺工业的精华也高度集中于沿海地区。1999-2003 年,沿海地区轻工业 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由 74.7%提高到 77.9%,重工业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 64.6%提 高到 69.5%〔参见表 2〕。从这个意义上说,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乃是沿海地区发 挥带动作用的结果。然而,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沿海地区轻工业的集中度明 显高于重工业。另外,1999-2003年,沿海地区轻工业比重虽然由 45.5%下降为 表 2 1999-2003 年轻、重工业比重的变化情况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工业总产值,单位:亿元、%) 轻工业 重工业 工业总产值 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 全国合计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30515 34095 37637 43356 50498 42.0 39.8 39.4 39.1 35.5 42192 51579 57812 67421 91774 58.0 60.2 60.6 60.9 64.5 72707 85674 95449 110776 142271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沿海地区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2806 25769 28712 33386 39362 45.5 43.1 42.7 42.3 38.1 27281 33951 38596 45496 63743 54.5 56.9 57.3 57.7 61.9 50087 59720 67308 78882 103106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中部地区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4663 5024 5311 5820 6473 33.2 31.1 30.6 29.6 26.9 9402 11114 12062 13861 17628 66.8 68.9 69.4 70.4 73.1 14065 16138 17373 19681 24101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7 西部地区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3046 3301 3614 4150 4662 35.6 33.6 33.6 34.0 30.9 5509 6514 7154 8064 10402 64.4 66.4 66.4 66.0 69.1 8555 9815 10768 12213 15064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东北三省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1434 1608 1669 1951 2111 21.7 19.2 19.1 20.4 18.1 5177 6783 7053 7596 9574 78.3 80.8 80.9 79.6 81.9 6612 8390 8722 9547 11685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04 年版。 38.1%,但却一直高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高于东北地区;与此同时,沿海地区重工 业比重虽然由 54.5%提高到 61.9%,但却一直低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低于东北地区。 沿海地区轻工业比重高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高于东北地区,轻工业的集中度明显 高于重工业,这无疑是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只要看一 下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的轻、重工业比重及其变化情况,就不能不说其经 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重化工业而展开的。因此,与沿海地区对重化工业迅速 发展的带动作用相比,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的推动作用更有特色。 二、正确看待重化工业迅速发展中的问题 如同发达国家一样,我国重化工业迅速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严重的问题, 例如粗放型增长方式问题、投资过热与资源、能源瓶颈问题,污染和环境破坏问 题,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特别是技术对外依赖的问题,贸易效率低下问题,产业 链短、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缓解就业压力作用小的问题,等等。毫无疑问,如 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我国重化工业继续发展的关键。然而,以吴敬琏 同志为代表,一些人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增加就业等为由,却一直否定我国重 化工业的新阶段,以至于我国工业化虽然进入了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发展阶段,但 迄今为止,国家却一直未能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工业化发展战略。为此,本文拟 从正确看待重化工业迅速发展中的问题的角度,强调以下几点: 1.工业化新阶段和工业化社会新阶段是两回事 吴敬琏认为提重化工业新阶段是“照搬霍夫曼理论”,“在发展经济学和 GOOGLE 中都未被证实7。“20 世纪初期以来英国和美国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产业,并不是有 些经济学家在工业化中期所预言的工业,特别是其中的重工业,而是服务业。”“后 期工业化又被称为‘服务业-工业化’。”8然而,工业化新阶段与工业化社会〔或 经济社会,下同〕发展新阶段是两回事,工业化有工业化发展规律,工业化社会 有工业化社会发展规律,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从总体上看,工业化发展规律是工 业化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部分,它虽然受工业化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和影响,但却 7吴敬琏在十届全国政协第六次常委会专题组会议上的发言,2004年 7月 6日。 8吴敬琏在全国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发言,2005年 3月 7日。 8 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既不能用工业化发展规律代替工业化社会发展规律,也不 能用工业化社会发展规律代替工业化发展规律。换言之,不能因为对后工业化社 会特别是对服务业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就否定工业化发展规律,更不能把重化工 业新阶段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化的新方向对立起来。发展重化工业是实现工业化 的任务,发展服务业和发展工业化一样,是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的任务。工业现 代化是四个现代化之一,它与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相辅相成, 都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其实,现在看来,80 年代后期所预见的后工 业化社会即服务化社会乃是信息化社会,而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则是我国新型 工业化道路所强调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推动信息化”。这种表述很准确, 已经不需要再费笔墨了。 2.不能因抑制投资过热而限制重化工业的长远发展 2003 年以来,我国的确是出现了重化工业投资过热的现象,并由此产生了设 备过剩以及原燃料和电力供应吃紧、价格上涨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必须坚决抑 制。尽管如此,但却不能因噎废食,由此而限制重化工业的长远发展。以钢铁工 业为例,目前我国钢产量虽然达到了所有发达国家都没有达到过的规模,2005 年 钢产量已超过日本最高年产量的 3倍以上,但是不要忘记我国是一个拥有 13亿人 口和 960 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大国。如果没有新的替代材料,那么几十年或百年之 后要把我国社会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建设得和日本一样好,没有相当于日本 5 倍 以上或更多的钢产量是不行的。就拿大量需要钢铁的新干线来说,日本建设两条 就够了,我国最终恐怕至少也要建设一、二十条才行。 3.不能把粗放型增长方式归咎于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 我国人力资源和原材料、能源消耗大,经济效益低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主要 是由于人才、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造成的。而且,从产业的 人才、资金、技术分布情况看,我国粗放型增长方式主要体现于轻纺工业而不是 重化工业,在重化工业中也主要体现于传统工业部门而不是新兴工业部门;从企 业的人才、资金、技术分布情况和经营管理水平看,粗放型经营主要体现于中小 型企业而不是大中型企业。重化工业中大中型企业多,在吸纳、积累人才、资金、 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方面有优势,适于发展集约型经营。因此,不仅不能把粗放 型增长方式归咎于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而且从发展方向看,还必须依靠重化工 业迅速发展来彻底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 另外,就对外贸易而言,当前我国大多数重化工业部门都缺乏国际竞争力, 大多数产业的市场都是以国内市场为主,出口比率很低。因此,目前我国出口中 的主要问题,即资源和劳动廉价出口所造成的贸易效益低下等问题,并不主要产 生于重化工业,而主要产生于轻纺工业。而且,要彻底改变廉价资源、廉价劳动 低效率出口的局面,还只有依靠重化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最终以高新技术产品出 口来替代资源、劳动消耗型产品的出口。 9 4.不能笼统地把污染和环境破坏等问题归咎于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 从实际情况看,重化工业迅速发展确实是造成了污染和环境破坏等一系列严 重的问题。然而,污染和环境破坏等问题并不完全是重化工业迅速发展造成的, 轻纺工业某些部门如印染、造纸工业等的迅速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环境破 坏等问题。其次,重化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主要产生于重化工业的传统部门 即钢铁、冶金工业、化肥工业和化学工业等,与汽车、电子、信息工业等新兴工 业部门的关系不大。另外,技术、设备和管理落后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 企业往往忽视环保问题,而技术、设备和管理先进的大中型企业在环保方面已经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实,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之所以出现严重的污染和环境破坏 问题,其根本原因还在于重化工业发展的落后。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设备,都是在重化工业高度发达后才能满足的。 换言之,只有重化工业实现了现代化,我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保方面的问题。 5.解决就业压力不能成为发展重化工业的障碍 扩大就业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我国扩 大就业的主要途径首先应该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而不是大力发展轻纺工业,不 能把解决就业压力作为发展重化工业的障碍。从国际比较看,我国产业发展不足 的首先是第三产业而不是第二产业;在工业方面,发展不足的也首先是重化工业 而不是轻纺工业。 另外,随着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工业部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和技术 密集型产业都不断地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在轻纺工业中,大规模装置生产的化 纤厂和现代化织机生产的纺织厂,使纺织工业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 产业了,而是具有资本技术密集型特征的产业了;至于制药业中的生物制药,还 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在重化工业中,也不断出现了大量依靠劳动密集型作业的产 业,例如造船业就是重化工业中最先依靠劳动密集型作业的产业。造船业作为加 工组装型产业无疑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但以焊接、铆焊、喷漆等脏、差、累 工种的室外作业、体力作业为首,造船业却最先成了在发达国家遭遇雇佣难的重 化工业部门。正因为如此,日本才能在其于上世纪 80年代成为世界工厂之前的 60 年代初,就登上了世界造船王国的宝座。韩国也一样,在其经济开始起飞的 70年 代,造船工业就迅速发展,到 80年代已达到了仅次于日本的规模。继日本、韩国 之后,我国在 90年代后期也成了世界第三造船大国,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2020 年前后我国还很可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20世纪 80年代以前,家用电器工业与汽车工业并列为支柱工业,一直被视为 传统工业的精华。而现在,除机械化、自动化大规模生产的集成电路和零部件外, 各种电子元器件以及电视机等的加工组装,都是大量雇佣青年劳动力的现代的劳 动密集型作业。在信息工业中,手机、计算机等精密产品的组装,也是大量雇佣 青年劳动力的现代的劳动密集型作业。 10 6.高新技术产业兴起不能成为发展重化学工业的障碍 一些人之所以不赞成重化工业的新阶段,就是强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认 为当前我国的主要任务不是发展重化工业,而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然而,高新 技术产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无论是轻纺工业还是重化工业,其中都有 高新技术产业。例如,按我国的统计,中成药和化学药品制造都属于轻工业,然 而,生物制药却是世界公认的高新技术产业。由此可见,无论是轻纺工业部门, 还是重化工业部门,凡是用高新技术生产的,都是高新技术产业。正因为如此, 所以在世界各国和我国的工业统计中,现在都继续按重工业和轻工业来统计产业 结构。更为重要的是,上世纪 90年代以来,全球科技革命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基本上是以绕重化工业为中心而展开的。前述我国重化工业部门的研究开发费比 重、技术引进比重和知识产权申请、授权量比重都大大高于轻纺工业,说明目前 我国科技革命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是以重化工业为中心而展开的。 7.信息化并未改变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阶段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工业化尚未实现的情况下就迎来了世界经济信 息化的新时代。从信息化社会行将取代工业化社会的大趋势看,我国应该奋起直 追,大力发展信息化,这乃是没有疑义的。然而,工业化是一个时代的概念,尽 管我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就提出了工业化的目标,但半个世纪过去了,我国仍 还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只能两步并做一步 走,既努力发展信息化,又继续发展工业化,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推动 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尽管如此,但信息化并没有改变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阶段。根 据各发达国家的经验,工业化是在重化工业化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对我国来 说,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最主要的就是信息化带动重化工业化;工业化推动信息 化,最主要的就是重化工业化推动信息化。 8.不能照搬国际间产业转移的经验 前述沿海地区轻纺工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以及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对 重化工业迅速发展的推动作用,这都是令人深思的现象。然而,这一现象不仅没 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人还把国际间产业转移的经验套用于国内各地区间的产 业转移,预言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转移。因此, 林毅夫等人给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所开的处方,就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 纺工业;现在提出中部崛起,有人又老调重弹。然而,这种千篇一律的教条,并 不符合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实际,乃是一种误导。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 不仅不存在大规模向国外转移的可能性,而且在国内也不存在由沿海地区向中西 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大规模转移的可能性。上世纪 9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轻纺 工业向沿海地区的集中度不仅没有降低,反而进一步提高的事实,就说明了这一 点。 一些人之所以照搬国际间产业转移的经验,乃因为他们忽略了国际间产业转 11 移的基础和前提,这就是发达国家出现了夕阳产业和劳动力国际移动的限制。然 而,我国的情况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无论从全国看,还是从沿海发 达地区看,在当前和今后一、二十年内,都没有夕阳产业,而只有越来越多的朝 阳产业。所谓没有夕阳产业,就是除个别产品因技术过时和市场萎缩而被淘汰外, 作为一个产业,即使是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也仍处于产业发展 周期的上升阶段,远未进入成熟和衰退阶段。所谓只有越来越多的朝阳产业,就 是我国作为一个落后的正在实现经济赶超的发展中大国,在工业化方面可说是百 业待兴,不仅许多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大力发展,而且传统工业中的现有部 门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也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次,在我国国民经济的框架下, 除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外,全国 31个省市自治区既是一个统一的大市 场,又宛如一个经济自由化程度很高的自由贸易区,不仅是商品,资金、技术和 劳动力在各地区间的流动也都没有什么限制和障碍。正因为如此,所以如果分析 一下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比较优势,那么就会发现这种比较优势并不体现于 轻纺工业,而是体现于重化工业。究其原因,乃因为在市场经济特别是在全国统 一的自由化大市场的条件下,由于商品以及资金、技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中 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没有与沿海地区争夺轻纺产品市场的 优势。其次,沿海地区虽然经济比较发达,但各省市也都有相对落后的地区,其 产业结构在区域内就近转移的倾向很强,这种情况即使在沿海地区的一些经济中 心城市也不例外。总而言之,在沿海地区轻纺产品已全面占领全国市场的情况下, 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并没有大力发展轻纺工业的有利条件;从今后的发展趋势 看,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也都没有希望取代沿海地区发达的轻纺工业。中西部 地区和东北地区除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工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外,只能利用能源、 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按现有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以高新 技术产业为方向,继续发展重化工业。 三、东亚自由贸易迅速发展的新局面与提高重化工业 国际竞争力的紧迫性 1.东亚自由贸易的新局面 自上世纪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经济出现区域化、一体化的趋势以来,以 缔结 FTA 为标志,全球自由贸易一直在不断地发展。新世纪以来,以全球性双边 自由贸易的迅速发展为标志,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又进入了以双边自由贸易 为主、多层次自由贸易同时发展的新阶段9。就东亚而言,也出现了以双边自由贸 易为主,双边自由贸易和区域内自由贸易同时发展的新局面,其中日本、韩国、 9详细论述参见刘昌黎.全球双边自由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特点与我国的对策,世界经济研究, 2005.04。 12 新加坡、泰国以及东盟都对东亚区域内自由贸易特别是双边自由贸易采取了越来 越积极的态度。2006 年 3月,东亚各国已经缔结或达成协议的 FTA有 25个,正在 谈判的 FTA 有 18 个,至于正在研究、协商和意向中的 FTA,其数量就更多了。在 东亚区域内自由贸易方面,2001 年 11 月,第五次 10+3 领导人会议已就东亚自由 贸易区达成共识;2005 年 12 月,第一次东亚领导人会议发表《吉隆坡宣言》,各 成员又决定共同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的进程。 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端,我国自由贸易也开始发展起来了。目前,除《中 国-东盟经济合作构想协议货物贸易协定》以及大陆与香港、澳门的《紧密经贸关 系安排〔CEPA〕》外,我国还与智利签署了 FTA,与巴基斯坦签署了“FTA 早期收 获协议”,与《曼谷协定》成员国孟加拉国、印度、老挝、韩国和斯里兰卡共同签 署了《亚太贸易协定》。此外,我国与新西兰、澳大利亚、海湾合作组织、南非关 税同盟的 FTA谈判正在进行,与冰岛的 FTA已经达成共识,中日韩 FTA、中韩 FTA 正在进行共同研究,中印〔印度〕、中日 FTA 也在协商或意向之中。 2.自由贸易对我国重化工业的挑战与冲击 以东亚自由贸易的迅速发展为标志,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国际环 境正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最重大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竞争和挑战。首先,面临日 本、韩国和东盟各国双边自由贸易的迅速发展,以主动倡导中日自由贸易区为标 志,我国不得不对自由贸易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其次,面临东亚自由贸易区特 别是中日韩 FTA、中日 FTA、中韩 FTA的发展趋势,我国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很快 就要面临贸易自由化的严重冲击。 在加入 WTO 的时候,我们曾经反复讨论过入世的影响和冲击,深刻分析了我 国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然而现在看来,对我国产业特别是 重化工业真正的挑战和冲击并不来自 WTO,而是来自亚太特别是东亚自由贸易的迅 速发展。WTO多边自由贸易体制是 140多个成员齐步走的体制,贸易自由化进程必 须考虑最落后国家的自由贸易能力。正因为如此,WTO现在还没有全球贸易自由化 的时间表,即使多哈回合谈判按《香港宣言》在年内结束,全球贸易自由化也至 少是 2030 年乃至 2040 年或 2050 年以后的事情。相比之下,APEC 早在 1994 年就 已提出亚太地区 2020 年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的目标,东亚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 贸易自由化的时间表还可能在 2020年之前。鉴于中国、日本、韩国与东盟原六国 〔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实现贸易自由化的时 间分别是 2010 年、2012 年和 2009 年,与新四国〔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 实现贸易自由化的时间分别是 2015年、2017 年和 2014年,因此,如果中日韩 FTA、 中韩 FTA、中日 FTA 达成协议,则贸易自由化的时间表都很可能在 2015 年前后。 应该强调的是,在东亚贸易自由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 所面临的严重挑战和冲击并不是来自东盟,而是来自日韩两国特别是来自日本。 近年来我国对日贸易逆差不仅是连年增加的局面,而且其主要原因是重化工业缺 13 乏国际竞争力。以 2004 年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为例,根据日本财务省的统计,在 日本从我国进口的商品中,以机械机器为首的工业制品虽然达到 87.2%,但纺织品 与服装、非金属矿物制品以及木制品、家具等其他制品的比重仍占 39.1%,其中纺 织品与服装占 21.4%,仍然是日本从我国进口的最大宗商品。相比之下,日本向我 国出口不仅几乎全部为工业制品,而且一般机械、电气机器、运输机器、精密机 器精等加工组装型产品和生产设备占 60.5%,纺织品与服装只占 4.8%。其次,日 本从我国进口的机械机器主要是在我国加工组装的办公设备、家用电器和科学、 光学仪器等产品,其所需要的半导体、电子元器件等关键零部件,也都是日本向 我国出口的大宗商品。 3.迅速提高重化工业国际竞争力的紧迫性 迄今为止,我国重化工业是在国家产业保护政策即在“奖出限入”的管理贸 易下发展起来的。然而,东亚自由贸易迅速发展的新局面,意味着区域内各国的 贸易保护政策和管理贸易行将寿终正寝、难以为继。这种情况的出现,迫使我国 不能再按部就班地发展重化工业了。如果说上世纪 80年代有人批评赶超战略、90 年代有人反对大力发展比较劣势的重化工业还有其道理的话,那么新世纪初一些 人无视国际经济、贸易环境的新变化,继续反对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新阶段, 就未免不合时宜了! 无论根据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内自由贸易的经验,还是根据我国国 内统一大市场的经验,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由于竞争原理和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 用,国家或国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都将充分地体现出来,国际间和国内各地区间 的产业分工格局也都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对我国来说,在东亚贸易自由 化实现以前,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制定以发展重化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 并且以科技进步和转变增长方式为中心,抓紧 10-15年的时间尽快提高重化工业 的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现在是我国彻底改变不合理国际分工格局的最好时机 和最后时机了。否则,一旦东亚实现了贸易自由化,要改变既定的不合理的国际 分工格局,就将是事倍功半、越来越困难的事情了!对我国来说,现在的当务之 急不是继续发挥轻纺工业的比较优势,而是尽快改变重化工业的比较劣势为比较 优势。 主要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历 年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4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M),北京,经济管 理出版社,2004。 王砚峰.我国发展重化工业引发的争论[J],经济研究资料 2005.〔1〕。 吴敬琏在十届全国政协第六次常委会专题组会议上的发言,2004 年 7月 6日。 14 吴敬琏在全国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发言,2005 年 3月 7日。
本文档为【我国重化工业的新阶段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紧迫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9275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1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4
分类:经济学
上传时间:2012-06-06
浏览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