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丰子恺作品的社会史考察

丰子恺作品的社会史考察

举报
开通vip

丰子恺作品的社会史考察 2009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包括对实态生 活的图文写实和艺术形式的理性思索,常常涉 及到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曰:“深入民间的艺 术”。意指何为?它与民间艺术、民众艺术、传统 艺术等概念有何区别?质言之,“深入民间的艺 术”的特征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只有进入 丰子恺画笔下的往昔生活场景和其孜孜构筑 的观念世界,亦即进行社会史的考察,方可济 事。而这种跨学科的对话,不论对于底层社会 史的复原,还是对于艺术历史形态的实证与理 论研究,都具有多重意义。 主体:平民的 据...

丰子恺作品的社会史考察
2009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包括对实态生 活的图文写实和艺术形式的理性思索,常常涉 及到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曰:“深入民间的艺 术”。意指何为?它与民间艺术、民众艺术、传统 艺术等概念有何区别?质言之,“深入民间的艺 术”的特征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只有进入 丰子恺画笔下的往昔生活场景和其孜孜构筑 的观念世界,亦即进行社会史的考察,方可济 事。而这种跨学科的对话,不论对于底层社会 史的复原,还是对于艺术历史形态的实证与理 论研究,都具有多重意义。 主体:平民的 据丰子恺观察,在一切艺术形式之中, “最深入民间的艺术”有两种:一是新年里充 斥市镇街坊的“花纸”,①一是春间乡村里到处 开演着的“戏文”。②这两种民间“历代传沿下 来的”艺术形式,至民国年间仍然十分红火。 且看花纸: 每逢阴历新年,无论哪个穷乡僻壤,总有 这种花纸儿伴着了脸具、大刀等玩具而陈列 在杂货店里或耍货摊上。无论哪个农工人家, 丰子恺作品的社会史考察※ ●小 田 摘 要:基于底层-日常生活的观察,丰子恺先生发现“深入民间的艺术”这一特定艺术形式。 其特征,就其主体来说,它体现为“平民的”,是为民众所接近的艺术,而与具体时代 中的精英艺术相区别;就其功能而言,它体现为“生活的”,与特定社会的民生二位一 体,而与异化的艺术形式相对待;就其审美形态而论,它体现为“加味的”,是为平民 所理解的艺术,而与惟美的艺术形式相背离。揭示“深入民间的艺术”特征的过程, 也是再现丰子恺时代底层社会生活情境的过程。 关键词:深入民间的艺术;平民;生活;加味 文章编号:1003-2568(2009)01-0080-08 中图分类号:C912.4:J 文献标识码:A 作 者:小 田,历史学博士,苏州科技学院历史系教授,《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主编。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项目“江南竹枝词之社会史考察”(08SJD7700005)和上海市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大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心项目(SJ07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①丰子恺《劳者自歌》(见丰陈宝、丰一吟编《丰子恺文集》第 5卷,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2年,第 438页)定 义:花纸,就是旧历元旦市面上摆摊,卖给大众带回家去,贴在壁上点缀新年的一种石印彩色画。所画的大概是旧戏,其 内容有三百六十行、马浪荡、孟姜女;1934年,淞沪战争也成为题材。周作人《苦荼随笔·画廊集序》(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径称“花纸”为寓意年画,他说:“在我们乡间这种年画只叫作‘花纸’,制作最好的是立幅的‘大橱美女’,普通都 贴在衣橱的门上,故有此称……那些故事画更有生气,如《八大锤》《黄鹤楼》等戏文,《老鼠嫁女》的童话。” ②戏文,江南地区对戏曲艺术的泛称。据王国维《宋元戏曲论考》(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第 130页)考源,“戏文之名,出 于宋元之间,其意盖指南戏”,即宋末元初,戏文即已用来指称流行于南中国的戏剧,亦称南戏。又,经戏文史家钱南扬先 生的仔细梳理,南戏,又名南戏文,南曲戏文,“此三个名称,虽繁简不同,而涵义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要别于北曲杂剧而 言。”后来,南戏当然也吸取了北曲,成为戏曲的代名词,但现在“很熟悉的还在江浙一带人民的口头使用着”的不是戏 曲,却是戏文(见钱南扬:《戏文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第 3-7页)。 艺术探索 80 2009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只要过年不挨冻饿,年初一出街总要买一二 张回去,贴在壁上,作为新年的装饰。① 戏文之风行不亚于花纸儿,“无论哪一处 小村落的人民,都有看戏文的机会”,戏文开 演前好些日子“各人便忙着搬亲戚,从外祖起 一直到自己的女儿,女儿的小姑,几世不走动 了的亲戚,因此也往来起来,有孩子的不消说 要带着看戏,就是不会看,哭哭闹闹也还热 闹”;②这种为平民所接近的艺术,通体散发着 浓郁的江南乡土气息: 戏台附在庙里;或者临时借了木头和板, 在空场上搭起来。看客没得坐位,大家站在台 前草地上观看。即使有几个坐位,是自己家里 带来的凳子,用碎砖头填平了脚而摆在草地 上的。他们的戏班子远不及都会的戏馆里的 那么出色,称为“江湖班”,大都是一队演员坐 了一只船,摇来摇去,在各码头各乡村兜揽生 意的。他们的行头远不及都会的戏馆里那么 讲究,大都是几件旧衣,几幅旧背景,甚或没 有背景。他们的演员远不及都会的戏馆里那 么漂亮,都颜色憔悴,面目可憎。③(图 1) “深入民间的艺术”的乡土性,其实是近 世以来不断加强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产 物: 都会里有戏馆,有公园,有影戏场,有博 物馆,有教育馆,有讲演会,有展览会,有音乐 会,有博览会,有收音机,还有种种出版物;但 这些建设都只限于都会里的少数人享用,小 市镇里的人就难得享受,农村里的人完全享 受不到。中国之大,农村占有大半,小市镇占 有小半,都市只有数的几个。故都市里的种种 艺术建设,仅为极小部分人的福利,与极大多 数人没有关系。都市里出版物里热心地讨论 民众艺术,亦只是都会里的少数人的闭门造 车,与多数的民众全然没有关系,他们也全然 没有得知。他们所关系的,所得知的艺术,仍 还是历代传沿下来的花纸儿和戏文两种。④ 艺术的城乡差别,只是平民性艺术在有 形空间上的外在表现,它更体现为社会结构 的内在分层。在离石门湾五六里的六塔村里, 有一位贫苦农民称“癞六伯”,孑然一身,环堵 萧然,唯有墙上的花纸引人注目。⑤这一艺术 装饰给丰子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黄泥、 枯草、茅檐、败壁、褐衣、黄脸的环境中,这几 张五彩鲜艳夺目的花纸儿真可使蓬荜生辉, 喜气盈门呢。”⑥ 由此看来,艺术的城乡差别只是其平民 性的皮相,归根结蒂,它是社会分层的伴生 物: 在杂志上发表大众美术的画,其实只给 少数的知识阶级的人看看,大众是看不到的。 大众看到的画,只有街头的广告画和新年里 卖的“花纸”。广告画是诱他们去买物,不是诚 意供他们欣赏的。专供大众欣赏的画只有“花 纸”。⑦ 如果说戏文与花纸“为一般人所爱好且 懂得”,至于音乐,总体说来,由于其“暧昧的 ①③④⑥丰子恺《深入民间的艺术》,丰陈宝、丰一吟、丰元草编《丰子恺文集》第 3卷,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0年,第 376-384页。 ②臧克家《社戏》,《申报》1934年 4月 17日。 ⑤丰子恺《癞六伯》,丰陈宝、丰一吟编《丰子恺文集》第 6卷,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2年,第 672页。按:石 门湾镇是丰子恺的故乡,位于浙江桐乡县。 ⑦丰子恺《劳者自歌》,丰陈宝、丰一吟编《丰子恺文集》第 5卷,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2年,第 438页。 图 1 社戏 艺术探索 81 2009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①丰子恺《一般人的音乐》,丰陈宝、丰一吟、丰元草编《丰子恺文集》第 1卷,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0年,第 111-115页。 ②王老伯的乐器是在一个竹筒上装一根竹管和两弦线而成的,形如木匠的锯子,用左手扶着,放在膝上拉奏。丰子恺《芒种 的歌》,《丰子恺文集》第 3卷,第 499页。 ③丰子恺绘,丰陈宝、丰一吟著《爸爸的画》(第二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 18-19页。 ④丰子恺《阿庆》,《丰子恺文集》第 6卷,第 742-743页。按:柴主人,镇上中介棒柴买卖的“掮客”,以获取佣金为生。 ⑤丰子恺《鼓乐》,《丰子恺文集》第 5卷,第 376-379页。 ⑥丰子恺《梦痕》,《丰子恺文集》第 5卷。第 275页。按:“豆梗笛”又称“翡翠笛”,更为详细的制作方法见丰子恺《翡翠笛》, 《丰子恺文集》第 3卷,第 484页。 ⑦丰子恺《巷中的美音》,《丰子恺文集》第 3卷,第 487页。 ⑧丰子恺《谈抗战歌曲》,丰陈宝、丰一吟、丰元草编《丰子恺文集》第 4卷,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0年,第 5页。 ⑨丰子恺《曲高和众》,《丰子恺文集》第 6卷,第 568页。 ⑩丰子恺称,“在江西坐船走水路,常夜泊荒村,上岸游览,亲耳所闻(《义勇军进行曲》)”。见丰子恺《谈抗战歌曲》,《丰子恺 文集》第 4卷,第 4页。按:与“曲高和寡”相对,丰子恺 1938年在《谈抗战歌曲》中提出“曲好和众”,后在 1958年《曲高和 众》中又提出“曲高和众”;两者意思大体相同,只是表达稍有差异。 性质”和乐器技巧的专业性,一般人难于理 解,不易把握;但口琴据说“容易成腔且谐 调”,毋宁是“一般人的幸福”。①其它“深入民 间”的器乐大都与戏文的演出相关。在下层社 会里,“剃头司务”们常常摆弄的胡琴是戏文 里常用的乐器;看门人如一位“王老伯”也会 拉,拉起来毫不费力,而且很写意。②乡村学校 里能找到国文、算术教师就不错了;以民国江 南乡村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为背景的《村学校的音乐课》(漫 画)里,学生们唱得挺起劲,伴奏的不是风琴, 遑论钢琴,却有一把胡琴!③石门湾小镇上的 “柴主人”阿庆是一位单身汉,所得佣钱也就 够他衣食罢了;但他的胡琴却拉得相当纯熟: 夏天晚上,许多人坐在河沿上乘凉。皓月当 空,万籁无声,阿庆就在此时大显身手。琴声 婉转悠扬,引人入胜。丰子恺道:“浔阳江头的 琵琶,恐怕不及阿庆的胡琴”;与西洋乐器小 提琴相比,胡琴的构造简单得多,阿庆演奏起 来,效果不亚于小提琴。④ 在戏会(庙会、灯会)里,鼓乐是少不了 的。鼓乐所用之乐器,都是不能奏旋律的打乐 器,奏法率直得很,但把锣、鼓、铙、钹等乐器 交互相间地敲击,自成一种雍容浩荡的音节。 鼓的奏法尤为率直,老是“同,同,同,同”地敲 打,永不变化其节奏。但它与其他乐器的配 合,自能表现一种特殊的效果。丰子恺称鼓乐 是“中国的音乐的特产”,⑤更具体地说,是中 国音乐的民间特产。竹笛也是土产乐器,吹笛 的人既多,更有自制者。丰子恺的五哥哥“乐 生”会“用他的智力和技术来发明种种富有意 味的玩意”,其中之一称“豆梗笛”:摘取豌豆 的嫩梗,以一端塞入口中轻轻咬嚼,吹时便发 出喈喈之音;在蚕豆梗的下段用指爪均匀地 开几个洞,作成笛的样子,然后把豌豆梗插入 “笛”的一端,吹奏起来,其音宛如无腔之短 笛。⑥这种民间乐器之神秘令丰子恺为之惊 叹:只要在一根毛竹上凿几个洞,就可由此奏 出这样婉转悠扬的美音来,何等简单而自然。⑦ 惟其简单与自然,而为平民所享有。 “深入民间的艺术”的平民性,从艺术— 历史的观照中凸现出来。古语所谓“曲高和 寡”之“高”就是深,它在绘画上是“气韵生动” 的杰作,在音乐上是“流水高山”之类的名曲; 它们自有其高贵的艺术价值,在近代被称为 “为艺术的艺术”,或“象牙塔中的艺术”,⑧为 少数精英所享有。与之相应的,当为平民艺 术,是“深入民间的艺术”。 丰子恺认为,艺术的平民性未必意味着 “曲低”。托尔斯泰断言:凡是伟大的音乐,最 有价值的杰作,一定广泛地被民众所理解,普 遍地受民众的赞赏。根据这一信念,丰子恺主 张“曲高和众”。⑨这样的主张在抗日战争那个 民族存亡危急之秋,受到时代的庄严检验。在 丰子恺逃难途中,抗战歌曲不绝于耳,连荒山 中的三家村里也有“起来,起来”、“前进,前 进”的声音出之于村夫牧童之口。他坚信,抗 战歌曲虽一时如雨后春笋,但到后来自然会 淘汰,只剩最好的———就是最合大众胃口而 不含毒质的———几曲流行于民间,所谓“曲好 和众”。⑩ 艺术探索 82 2009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功能:生活的 深入民间的艺术,既然是平民的艺术,就 一定是生活的艺术。平民百姓们“所能接受 的,不是纯文学,纯美术,而是含有实用性质 的艺术。”①所谓实用,或者说实际的用途,就 是发挥生活的功能,而生活只能是人的生活, 是为人生;丰子恺以此断言,“艺术皆是有实 用的,艺术皆是为人生的。……凡及格的艺 术,都是为人生的。”②平民的艺术是“人生的 艺术”。 作为“最深入民间的”两种艺术,花纸和 戏文成为伦理社会化的工具。人们郑重其事 地在墙壁上贴上几张花纸,一年里都在欣赏; 他们何尝是在咀嚼绘画的形状、线条、色彩的 美味?他们所欣赏的其实主要是其中的内容 意味,即忠、孝、节、义等情节:每逢休日,工 毕,或饭余酒后,几个老者会对着某张花纸儿 手指口讲,把其中的故事讲给少年们听,叙述 中还夹着议论,借此表示他的人生观。每逢新 年,壁上新添一两张花纸儿,家庭的闲说中新 添一两种题材。这些花纸儿一年四季贴在壁 上,其形象、色彩、意义,在农家的人的脑际打 着极深的印象。③对于花纸的内容,周作人在 1930年代就指出,“那画以载道的画实在也 难以佩服,……其所表示者亦都是士大夫的 陈腐思想。”④自然,社会化不能仅仅理解为一 个主动教化与被动接受的过程;当一位“妈 妈”对“二十四孝”花纸讲故事时,儿子不解: “‘陆绩怀橘遗亲’,做了贼偷东西给爷娘吃, 也算是孝顺?”妈妈也不同意这样的孝顺方 式:“像‘郭巨为母埋儿’、‘王祥卧冰得鲤’, ‘吴猛恣蚊饱血’,那是疯了。”⑤母子俩的讨 论,显示特定时代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 观能动性。 同样,农民的爱看戏文,其趣味的中心也 不在于戏文的形式,而在于戏文的内容。夏 日,冬夜,岁时伏腊的时节,农家闲话的题材, 大部分是戏情;社会化从这里开始了:“豆棚 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 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之引 证格言历史无异。”⑥大团圆的结局,忠孝节义 的观念,怪力乱神以及迷信的故事,都是农民 兴味浓厚的题材。文以载道,重视文艺的社会 教化功能,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 征,本无可厚非;然而,过分强调上述倾向的 结果,便造成了对整体历史的阉割,弄得最 后,一般民众以为历史不是状元宰相、才子佳 人,就是妖巫狐鬼、江湖盗贼。这种十分偏狭 的教化,缺少对社会生活的人文关切。有鉴于 此,丰子恺先生认为,倘若要倡行“含有教化 性质的戏剧”,应当“检点旧有的戏文,删除或 修改《火烧红莲寺》、《狸猫换太子》等神怪荒 唐的东西。”⑦ 以“深入民间的艺术”作为工具的社会 化,是一个自然濡化的活动,置身于其中的民 众不但没有感到外在的强制,他们直把这种 活动当作一场娱乐。对于民间戏文,“他们的 态度很堂皇,大家认为这是正当的娱乐。在他 们的心目中,似乎戏文是世间应有的东西,而 人生必须看戏文。故乡间即使有极顽固的老 人,也从来不反对戏文为赘余;即使有极勤俭 的好人,也从来不反对为奢侈。不,村中若有 不要看戏文的人,将反被老人视为顽固,反被 好人视为暴弃呢!”花纸的功能也是综合性 的:“农家子的教育、修养、娱乐的工具,都包 括在这几张花纸儿里头了”;⑧所有这一切都 是生活的一部分。 这就是所谓平民的生活;这样的人生,蕴 涵了属于人的一种情感。它首先使人区别于 动物。门房的王老伯,“孤身穷老头子”一个; 阿四,丰家的长工。⑨在一个夏日的晚上,他们 ①③⑦⑧丰子恺《深入民间的艺术》,丰陈宝、丰一吟、丰元草编《丰子恺文集》第 3卷,第 376-384页。 ②丰子恺《艺术与人生》,《丰子恺文集》第 4卷,第 392-400页。 ④周作人《画廊集序》,《苦荼随笔》,第 93页。 ⑤丰子恺《花纸儿》,《丰子恺文集》第 3卷,第 523-528页。 ⑥高劳《谈屑·农村之娱乐》,《东方杂志》第 14卷,第 3号。1917年 3月 15日。 ⑨丰子恺《翡翠笛》,《丰子恺文集》第 3卷,第 483页。 艺术探索 83 2009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上演了一场“人虫齐奏曲”:(图 2) 王老伯伯穿着一件夏布背心,坐在竹椅 上拉胡琴。阿四也穿一件背心,把一脚搁在一 堆杂物上,扯长了嘴唇拼命吹笛。大家眼睛看 着鼻头,一本正经地,样子很可笑。但又很可 感佩。因为门房里蚊子特别多,听见了奏乐 声,一齐飞集拢来,叮在两人的赤裸裸的手臂 上,小腿上,和王老伯伯的光秃秃的头皮上。 两人的手都忙着奏乐,无暇赶蚊,任它们乱 叮。……忽然曲终,两人相视一笑,各自放下 乐器,向身上搔痒。这时候四周格外沉静,但 闻蚊虫声嗡嗡如钟,隆隆如雷,充满室中。① 生活的情感也使得平民区别于精英。王 老伯回忆说:“我现在虽然又穷又老,年轻时 也曾快活过来。那时候,我们村里一班小伙 子,个个都会丝竹管弦。迎起城隍会来,我们 还要一边走路,一边奏乐呢。”在艺术家们看 来,“这是一种低级趣味的音乐,……靡靡之 音。”②对此,丰子恺不以为然:在一般人所认 为的非艺术家的人群中,其实有不少的“真艺 术家”存在着,其生活比有名的艺术家的生活 更“艺术的”。③面对“柴主人”阿庆在音乐方面 的独厚天赋,丰子恺按语道:阿庆孑然一身, 无家庭之乐。他的生活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 上。可见音乐感人之深,又可见精神生活有时 可以替代物质生活。④ 生活的情感更使得具有平民心态的精英 区别于贵族式精英。从生活状态看,抗日战争 之前的丰子恺应当是一个绅士派的艺术家, 然而,生活的环境和人生的历练,养就了他的 平民心态,因而,他的生活感悟,既不同于平 民,因为它属于精英艺术;又相异于贵族,因 为它带着平民心态。1935年秋日的一天,丰 子恺至西湖山中游玩,忽然遇雨,于是进了一 家茶馆喝茶避雨。茶越冲越淡,雨越下越大。 “山色空濛雨亦奇”,一种寂寥的趣味牵引了 丰子恺的感兴。这时,恰好茶博士坐在门口拉 胡琴。丰子恺借来胡琴,拉了起来: 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 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 两女孩和着了歌唱,……引得三家村里的人 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 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 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 丰子恺所追求的情感生活与其说是平民 的,不如说是贵族的;他希望在平民中也造就 出这样的精神贵族: (胡琴)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 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 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 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流行于民间,其艺 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 ①丰子恺《蛙鼓》,《丰子恺文集》第 3卷,第 504页。 ②丰子恺《芒种的歌》,《丰子恺文集》第 3卷,第 497-501页。 ③丰子恺《艺术与艺术家》,《丰子恺文集》第 4卷,第 403页。 ④丰子恺《阿庆》,《丰子恺文集》第 6卷,第 742-743页。 图 2 人虫齐奏曲 艺术探索 84 2009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呢。①(图 3) 其它种 种”深入民 间的艺术”, 无不可以涵 养平民的贵 族精神。比 如建筑的形 式,对于人 的精神和感 情,有时又 有极大的影 响,颇像音 乐。纪元前, 希腊全盛时 代,雅典有 一所供养女 神的帕提侬 (Parthenon)神庙,美术史上被称为“世界美术 的王冠”。丰子恺心向往之,他以为:神庙“最 大的效用,却是这殿堂的形式的全美所给与 人心的涵养与陶冶。希腊这时候国势全盛,民 生美满,为古今所罕有。其所以有此圆满发达 状态者,其他政教当然有力,这殿堂的‘亲和 力’实在大有功劳。人民每天瞻仰这样完全无 缺的美术品,不知不觉之中,精神蒙其涵养, 感情受其陶冶,自然养成健全的人格”。② 丰子恺如此重视生活的艺术涵养,是由 其艺术人生观所决定的。他认为,人生追求的 真理无非真、善、美;科学以知识追求真,道德 以意志追求善,艺术以感情追求美。人生学艺 术,便是为求人格的完满。以伦理哲学看,人 生理想而快乐的生活,就是种种欲望的满足, 而艺术则满足美欲。③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 用“知识”和“意志”的时候居多,难得用感情 去欣赏事物,即跟艺术相隔阂。如果人与艺术 发生关系,生活必定增加一种趣味:“能应用 感情,可免生活的枯燥。世间有些人利欲熏 心,有些人冷酷无情,有些人形同机械。这都 是缺乏艺术趣味所致。”④ 近世以来,“缺乏艺术趣味”的“机械人” 与日俱增,于是乎,“逐末忘本,循流者忘源, 人各竭力于生活之一隅,而丧失其人生之常 情,于是世间始立‘艺术’为专科,而称专长此 道者为‘艺术家’。盖‘艺术’与‘艺术家’兴,而 艺术始衰矣!”有鉴于此,丰子恺呼吁:出“艺 术”之深宫,辞“艺术家”之尊位,对稚子而教 之习艺,执途人而与之论美,谈言微中,亦足 以启发其生知之本领,而归复其人生之常情。 是则事事皆可成艺术,而人人皆得为艺术家 也。⑤在艺术、民间与生活的三位一体的关系 中,“深入民间的艺术”之生活特征,从功能上 看,更为明显。 审美:加味的 深入民间的艺术是“加味的”艺术;这一 艺术特征是丰子恺通过艺术“情状”的界定获 得的。在严格的意义上,艺术是人心所特有的 一种美的感情的发现;这种“美的感情”是“超 越利害的,超越理智的,无关心的……其一部 分关联于哲学,又一部分接近于禅机”,如此 “严格的”艺术,不消说,先天就是少数者的事 业,是他们之间的通用物,根本不能普及于芸 芸众生。与此同时,在泛格的意义上,艺术就 是技巧的东西;生活充满艺术。平民的艺术概 念大抵如此:凡是足以触惹他们注意的,愉悦 他们耳目的,都被称为“艺术的”。这样的定义 与严格的艺术相去甚远,有时竟然相反。然 而,“纸上谈兵,无补于事实,……关于这问题 的讨论,应让(位于)理解艺术又理解群众的 人。”作为艺术家的丰子恺,经过对社会生活 的“表面观察”就发现:有一种值得让民众欣 赏的现象,必须加了美的形式(形状色彩),然 后可成为艺术品,使民众乐于鉴赏。民众所要 ①丰子恺:《山中避雨》,《丰子恺文集》第 5卷,第 560~561页。同名画见丰子恺绘,丰陈宝、丰一吟著《爸爸的画》(第一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 188页。 ②丰子恺《艺术与人生》,《丰子恺文集》第 4卷,第 392-400页。 ③丰子恺《精神的粮食》,《丰子恺文集》第 4卷,第 49页。 ④丰子恺《艺术修养基础》,《丰子恺文集》第 4卷,第 72页。 ⑤丰子恺《艺术漫谈·序》,《丰子恺文集》第 3卷,第 293页。 图 3 山中避雨 艺术探索 85 2009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求的美,不是纯粹的美,而是美的加味;民众 所能接受的不是纯艺术,而是含有实用性质 的艺术。①这就是“深入民间的艺术”,在审美 特征上体现为“加味的”。 不妨从日常接触的几种 工艺 钢结构制作工艺流程车尿素生产工艺流程自动玻璃钢生产工艺2工艺纪律检查制度q345焊接工艺规程 什用品说 起。1920年代有一种颇为流行的“仙女牌”香 烟,匣的周围用褐色的阔边,坐着的女子取米 开朗基罗作的建筑雕刻式的位置。右手持武 器似的杆,左手持红黄蓝白黑的盾,又像希腊 古代雕刻的雅典女神的姿势。后面用淡红的 太阳及日光为背景,形式上,色彩上,少有可 非难之处。另有一种联珠牌的香烟,“也觉得 幽雅秀丽”。同级别的烟中,烟丝也许有比它 们更好的,竟找不出比这两者更好看的图案 来。“好看的烟匣从衣袋中摸出来时,且不说 烟味,其样子已经给我们的眼以一种慰安 了。”当时,与丰子恺有同样感觉而吸这两种 烟的人很多。②从艺术的角度来分类,工艺什 用品可称之为“羁绊艺术”:迁就工艺品的实 用条件而加以装饰;“实用之外又见美观”。③ 事实上,人类自从发现了“美”这种东西以来, 对于事物的要求既要“实用”,又求“趣味”。所 以,优良的“深入民间的艺术”,于实用以外伴 着趣味,即伴着美感的。④可以想见,广行于民 间工艺什用之品“旦暮于前,其潜移默化之 力,当更大也”。⑤ 以此看来,无庸讳言,那个时代的“深入 民间的艺术”缺乏独立性,它常常服从于生活 的目的。惯于欣赏纯正艺术的人不明就里,看 见农民们爱看花纸儿,以为他们的欢乐,在于 欣赏“花纸儿”这种绘画。丰子恺说,其实不 然:花纸“全靠有着红红绿绿的颜色,使人一 见似觉华丽”,⑥不过,“灿烂的形象和色彩,只 是使这种情节容易被欣赏的一种助力,换言 之,即一种美的加味而已。农民哪里有鉴赏纯 正美术的眼光?他们的欢喜看花纸儿,不过因 为那种形象色彩牵惹他们的眼睛,使他们的 视觉发生快感,因而被骗地理解了花纸儿的 故事内容。”这就是社会现实:“现在的民间, 尚不能有惟美的纯艺术的存在。民间所能存 在的艺术,只是以美为别目的的手段的一种 艺术,即以美为加味的一种艺术。”⑦进而言 之,这样的艺术之所以“深入民间”,正在于其 为“加味的”。民间戏文从其身份来说,是雅致 文化,曲本绝大部分都用精练的韵文写成,自 然无法为乡土社群所接受,因为“在乡土社会 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 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⑧但“后代之戏剧,必 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⑨成熟了的 戏文附饰以听觉和视觉,将高雅的知识和思 想敷演为民间话语,深入至乡土社群。很多人 (尤其过去)不识字,不能看小说,却能够看戏。⑩ 周作人在批评旧戏时也道出了这样一个事 实:民间思想的传布方式,本来有“下等小说” 及各种说书;民间有不识字、不曾听过说书的 人,却没有不曾听过戏的人。輥輯訛“加味的”戏文 深入民间如此。 然而,决不能因为这种“加味的”特征而 忽视其在生活中的艺术能量。江南乡间,戏文 演出前,先敲一阵锣鼓,叫做“闹场”,闹场乐 只是简单的几句腔调的反复,正如小孩子们 口中所唱“同同上,登登上,登登次登次登上 ……”但它“具有一种奇妙的诱惑力,能吸引 远近各处的人心”。俚语有所谓“锣鼓响,脚底 痒”即指此:远听时脚底发痒;只要跟了大众 跑,就会爽快。跑到近处,身心就会同化在鼓 ①⑦丰子恺《深入民间的艺术》,丰陈宝、丰一吟、丰元草编《丰子恺文集》第 3卷,第 376-384页。 ②④丰子恺《工艺实用品与美感》,《丰子恺文集》第 1卷,第 52-62页。 ③丰子恺《艺苑的分疆》,《丰子恺文集》第 4卷,第 360-361页。 ⑤丰子恺《工艺术》,《丰子恺文集》第 4卷,第 51页。 ⑥丰子恺《花纸儿》,《丰子恺文集》第 3卷,第 523-528页。 ⑧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第 17页。 ⑨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第 32页。 ⑩张中行《文言和白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8年 4月,第 231页。 輥輯訛周作人、钱玄同《论中国旧戏之应废》,《新青年》第 5卷第 5号,1918年 11月 15日。 艺术探索 86 2009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①丰子恺《鼓乐》,《丰子恺文集》第 5卷,第 376-379页。 ②丰子恺《芒种的歌》,《丰子恺文集》第 3卷,第 497-501页。 ③丰子恺《深入民间的艺术》,丰陈宝、丰一吟、丰元草编《丰子恺文集》第 3卷,第 376-384页。 ④丰子恺《艺术与人生》,《丰子恺文集》第 4卷,第 392-400页。 ⑤丰子恺《文艺的不朽性》,《丰子恺文集》第 4卷,第 319页。 乐的节奏中,跟了它昂奋起来。①在漫画《锣鼓 响》(图 4)中,一小孩拉了老太太要去看热闹; 我们也能体会到鼓乐喧阗的“奇妙的诱惑 力”。同样,胡琴虽说“是一种低级趣味的音 乐”,却“有一种魔力,着人如醉”,人不由得不 听下去。② 倘若置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地看 待“深入民间的艺术”,“加味的”艺术具有不 可小觑的历史存在价值。民间并非绝对地与 独立艺术绝缘,丰子恺认为,在动荡不安的社 会环境里,独立的艺术没有其存在的余地。是 彰明的事实。因为,独立的艺术,根本上含有 富贵性质、太平气象,是幸福的象征,不是物 质匮乏的环境中所能存在的;“衣食不足的环 境中倘使要有艺术,只能有当作别种目的的 手段的艺术,当作别物的加味的艺术。”③在抗 日战争的特殊环境里,丰子恺更加重视这样 的“加味的艺术”,并将之譬喻为“用糖造成食 物”:民间能欣赏纯粹艺术的人少,能欣赏含 有实用艺术的人多,好比爱吃白糖的人少,而 爱吃香蕉糖的、花生糖的人多。以此观之,抗 战艺术,以及描写民瘼、讽刺社会黑暗的艺术 就像奎宁糖:里头的药,滋味太苦,故在外面 加一层糖衣,使人容易入口,下咽,于是药力 发作,把病菌驱除,使人恢复健康。④正如奎宁 片对于人的健康一样,加味的艺术对人生同 样有效。 从艺术的身份论,”深入民间的艺术”,无 论是民众自己的作品,还是精英作品的“下 沉”,都应当遵循一条基本规律,丰子恺称其 为“众生心”;体会众生心的作品,大都“富有 客观性”而“能代表众人言”。“富有客观性” 者,指作品不只是为一个或少数特殊阶级所 能理解,而是平民百姓也能理解;理解者愈 众,共鸣者愈多,艺术价值愈高。⑤“加味的”艺 术由于泛众生之心而成“深入民间的艺术”。 结 语 步出丰子恺先生曾经的生活和观念世 界,我们发现,其戛戛独造的“深入民间的艺 术”概念,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固有的特征,而 这样的内涵和特征并非闭门造车的玄想和纯 粹理论的思辩,而是实际社会生活的抽象,这 便是:就其主体来说,“深入民间的艺术”是民 众所接近的艺术,而与具体时代中的精英艺 术相区别;就其功能而言,它与特定社会的民 生二位一体,而与异化的艺术形式相对待,将 一切外在的强制,比如功利的诱惑、他人的支 配乃至虚荣的表现等等抛至一边;就其审美 形态而论,它与一定社会的民智相适应,是为 平民所理解的“加味的”艺术,而与惟美的艺 术形式相背离。所有这些特征,从不同的侧面 共同界说“深入民间的艺术”;其特征的揭示 过程,很明显,也是再现丰子恺时代底层社会 生活情境的过程。 图 4 锣鼓响 艺术探索 87
本文档为【丰子恺作品的社会史考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8964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6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6-13
浏览量: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