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谭其骧-湖南人由来考

谭其骧-湖南人由来考

举报
开通vip

谭其骧-湖南人由来考009——湖南人由来考 “上篇 历史上之陈迹一一当时记载之一鳞半爪 上古秦汉湖南境内民族之推测 上古世荆、楚称为蛮夷。《诗》曰:“蛮、荆来威”,又日:“蠢尔蛮、荆,大邦为仇” 是也。故更在楚南之今湖南地,几不为中原人所知。《尚书》中有所谓“崇山”,有所谓“苍梧”, 其地皆在今湖南境,然当时中原人对于此诸地之知识,其模糊隐约盖与秦汉人之视蓬莱、方丈等耳。《春秋》桓公十三年蛮与罗子共败楚师,杀其将屈瑕。 罗,当今湘阴、平江二县境。文公十一年楚子伐糜。 糜,当今岳阳、临湘之地。自是湖南之东北境始入于历史时期。...

谭其骧-湖南人由来考
009——湖南人由来考 “上篇 历史上之陈迹一一当时记载之一鳞半爪 上古秦汉湖南境内民族之推测 上古世荆、楚称为蛮夷。《诗》曰:“蛮、荆来威”,又日:“蠢尔蛮、荆,大邦为仇” 是也。故更在楚南之今湖南地,几不为中原人所知。《尚书》中有所谓“崇山”,有所谓“苍梧”, 其地皆在今湖南境,然当时中原人对于此诸地之知识,其模糊隐约盖与秦汉人之视蓬莱、方丈等耳。《春秋》桓公十三年蛮与罗子共败楚师,杀其将屈瑕。 罗,当今湘阴、平江二县境。文公十一年楚子伐糜。 糜,当今岳阳、临湘之地。自是湖南之东北境始入于历史时期。至诸夏势力之侵入湖南,则要始于战国初吴起相楚悼王,南并蛮、越,取洞庭、苍梧之地,于是湖南之东部湘、资二流域入于楚。其后复西向并吞沅、澧二流域,曰巫中, 而湖南之全部皆入于楚矣。是时湖南境内之民族,除土著之蛮夷而外,外来之移入者,当即为湖北境内之荆、楚民族。观夫屈原以楚之王室,而徘徊于沅、澧之间,啸傲以汩罗之畔,是湖南之已为楚人所熟知熟至也可知矣。秦汉时之湖南人,盖即此时移入之荆、楚民族之后裔也。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遣将白起伐楚,略取蛮夷,即楚巫中之地置黔中郡。既灭楚,又即吴起所并洞庭、苍梧之地置长沙郡。 自是长沙、黔中号南垂要地,中原资以南向镇服百越。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发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 汉武帝元鼎六年发江、淮、巴、蜀诸郡兵及罪人以平南越, 皆道出三湘。于是湖南地不仅为荆、楚人之所至,间亦有中原之人,以谪戍从征而来居是土者。然西汉时湖南四郡,曰长沙、零陵、桂阳、武陵。长沙据湘水下流,在诸郡之东北,距中原最近,而新莽易之曰填蛮郡。 因名思义,其地蛮众之悍可知。零陵据湘水上流,当中原通南越之要道,然于汉武时号曰“初郡”,比之交趾九郡、西南夷七郡 。长沙、零陵如此,湘水流域如此,则武陵、桂阳可知,沅、澧流域可知矣。南越王赵佗有曰;“西北有长沙,其半蛮夷亦称王。” 是即以政治关系言,是时湖南境亦未尝全隶于汉廷也。中原人之开始大量来移湖南,湖南之始为中原人所开发,其事盖促成于莽末更始之世。方是时中原大乱,烽烟四起,田园尽芜,千里为墟,百姓皆无以为生,必有南阳、襄阳诸郡之人,南走避于洞庭、沅、湘之间,筚路蓝缕,以启此荒无人居之山林旷土也。故西汉户口,元始为盛,东汉户口,永和为盛,以全国言,永和之户,不加于元始;然以长沙等四郡言,则百四十年间,户增四倍,口加五倍, 此非自然滋生所可致,外来之移殖者盖有以致之也。《前汉书》不志武陵、长沙诸蛮,而《后汉书》志其“寇乱”特盛,以此亦足证后汉世湖南境内汉民族之陡然增加,以致引起此种冲突也。 三国争雄,荆州在其中。师旅所从出,东西南北之人萃焉。锋镝之所向,田园庐舍毁焉。湖南在是时盖为文化上一进步时期,生聚上一退步时期。 六朝时湖南所接受之外来移民 晋惠帝末年,巴氐李氏乱蜀,梁、益之人多有避地出峡者,史称巴、蜀流人布在荆、湘间者汝班、蹇硕等数万家。客势既盛,主乃生妒。以是此等流人每为旧百姓所侵苦,并怀怨恨。怀帝永嘉五年,正月,遂共推其魁杰杜歿为主,据长沙反,攻破郡县,湘州刺史荀眺委城走广州。复南破广州之师,下零、桂诸郡;北败荆州之军,侵掠武昌、安城、邵陵、衡阳、长沙、宜都。诸太守内史,并为所害。一时湘州之全部,荆州之半部,皆为所有。其再明年,是为愍帝建兴元年,朝命始以征南将军工敦、荆州刺史陶侃讨之。前后数十战,迭败陶侃之师于石城、林鄣等处,旋以寡不敌众,将士渐多物故,至建兴三年八月,卒为陶侃所破。其杰将王真率众降,搜逃窜不知所往。计自初起以至于斯,前后凡五年,乱始平。 此万余家梁、益流人虽遭斯厄难,“顿伏死亡者,略复过半” ,然其后百五十余年,降至刘宋泰始、元徽之际,其后裔犹多布在湘土者。王僧虔为湘州刺史,始表割益阳、罗、湘西三县缘江巴峡流民立湘阴县 ,此移民之来自西方者也。 自永嘉祸作,中原沦于胡羯,遗黎南渡大江流域者,何啻数百十万。此在全国移民史上是为华夏民族之第一次大南徙,然接受此项移民之地域,以扬、荆言,扬倍蓰于荆;以荆州言,襄阳倍蓰于南郡;以南郡言,又以在今湖北境內者为多,在今湖南境者为少。此可以东晋南朝所置侨州郡县之多寡,略见其梗概。据《宋书·州郡志》、《晋书·地理志》,则是时侨郡之在今湖南界内者,有南义阳一郡,南河东半郡。 (一)南义阳郡 《晋志》:“穆帝时以义阳流人在南郡者立为义阳郡。”又曰:“安帝又立南义阳、东义阳、长宁三郡。”按《宋志》:“南义阳太守,晋末以义阳流民侨立。”别无义阳郡,是南义阳即义阳也。《大清一统志》:东晋义阳郡在今安乡、澧州界内,隋废,故治在今安乡县西南。东晋宋初郡所属县可考者凡三:曰平阳,本为郡,在今山西南境,江左侨立,晋末省为县。曰厥西,曰平氏,皆本属义阳,在今河南南境,随郡侨立。是今日安乡、澧州之地,当时曾有山西、河南之人移殖于斯土也。义阳郡在宋有户千六百零七,口九干七百四十一。 (二)南河东郡 《晋志》:“江左又以河东人南寓者于汉武陵郡孱陵县界上明地侨立河东郡。”《宋志》:“南河东太守,晋成帝咸康三年征西将军庾亮以司州侨户立。”据《大清一统志》,汉孱陵县地当今湖北之公安、松滋二县,湖南之华容、安乡二县,并澧州之一部分。南河东郡隋废,故治在今松滋县境。东晋、宋初郡所属县凡八:曰安邑、闻喜,本属河东郡,在今山西西部。曰永安、临汾,本属平阳郡,在今山西西部。曰弘农,本为郡,在今河南西境,江左立侨郡,后并省为县。以上本属司州。曰谯,本属谯郡,在今安徽北境。曰松滋,本属安丰郡,在今河南东南境。以上皆本属豫州。曰广戚,据《宋志》。《晋志》作大戚避隋讳而改。本属彭城,在今江苏西北境。以上本属徐州。 此八县某几县侨置于今湖北境,某几县侨置于今湖南境,已不可考。大体言之,则今日华容、安乡、澧州之地,当时曾有山西、河南及江苏、安徽北部之人,移殖于斯土也。南河东郡在宋有户二千四百二十七,有口万零四百八十七。此移民之来自北方者也。 隋唐时代之湖南其情形甚暗昧。东汉以来,历代史传之称述湖南“蛮乱”者,未尝有间。然自隋之开国以至于唐开元,中间百三四十年,未尝闻有一次“蛮乱”。开元而后,虽有一二次, 亦等闲视之。至唐末而始有群蛮肇起之记载。 岂隋唐全盛之际,湖南境内之蛮族已皆归化为王民乎?此以进化之史则衡之为不可通,抑亦事理所必无也。以情度之,意者隋唐帝国仅为一政治军事上之向外发展时代,对于南部国土之开发,殊鲜进步,故不为蛮族所嫉视乎? 下篇 今日湖南人之由来一一后世 追述之整理与统计 一、以五种方志氏族志表为据 《湖南通志》无氏族志。湖南诸府、州、县方志之有氏族志者,计凡五种:一曰道光《宝庆府志》;二曰光绪《邵阳县乡土志》;三曰光绪《武冈州乡土志》;四日光绪《湘阴县图志》;五日光绪《靖州乡土志》。邵阳、武冈即宝庆府所统州县,故实际上此诸氏族志所志及之地域,即宝庆一府,靖州一州,湘阴一县是也。 宝庆府东接衡、永二府,西接辰、沅、靖诸州,南接广西之桂林府,北接长沙府。占地几及全资水流域,并沅水上流一小部分。汉置昭陵、都梁、夫夷三县于此。宋置府,明清辖县四:邵阳、新化、新宁、城步;州一:武冈。邵阳即附郭县,民国废府,以府名为县名。武冈州易日武冈县。十七年,复改宝庆曰邵阳。靖州前通道,后会同,左绥宁,右广西之锦屏。占地沅水上流一小部分。宋始置州,明清为靖州直隶州治所。民国废州曰靖县。湘阴县当湘水入洞庭之口。长沙在其南,岳阳在其北,左平江,右沅江、益阳。秦置罗县于此,刘宋始建湘阴。明清隶长沙府。三地合今七县,于全省七十五县为十分之一不及。以地域之广狭言,此诸县占地较广,约及全省面积六分之一。然此七县有在省境之中部者(邵阳、新化),有在省境之西南部者(武冈、新宁、城步、靖),有在省境之东北部者(湘阴),是以方位言,已五得其三。故虽只七县,而其情形实即全省大部分共通情形之代表。 道光《宝庆府志》,新化邓显鹤所撰, 经始于道光二十五年三月,越四年至二十九年六月成书。精当博洽,称一时名手笔。前志晋无氏族表,至是始创为《氏族表》十二卷。卷一表列爵,卷二表勋卫,卷三、卷四、卷五表邵阳,卷六、卷七、卷八表新化。卷九、卷十表武冈,卷十一表新宁,卷十二表城步。事属空前,赅备为难;故所列氏族颇多不详明其世系所自来者。《邵阳县乡土志》,邑人姚炳奎所主纂,经始于光绪三十二年,翌年成书。采府志之氏族表著为志,复增补而修正之,精密更有过焉。《武冈州乡土志》,邑人张德昌纂,光绪三十四年成书。其氏族志所列氏族少于府志所列三十余族,且两书太半不能相合。岂修此志者竟未见府志耶?抑以府志所列尽属谬误因割弃之而另创耶?诚不可得而知之矣。《靖州乡土志》,知州秀水金蓉镜所纂,光绪三十四年成书。《湘阴县图志》,邑人郭松焘撰。郭氏字筠仙,积学能文,官至侍郎,归老于乡,自任此志总纂。书成于同治中,而为藩司李某所扼,卒历若干年至光绪六年仅得以私资付刊。然其书搜罗广备,考证精详,虽《宝庆志》犹有未逮也。湘阴县方志始修于南宋淳祐中,明成化、嘉靖两续之,其书今皆已佚。存者有《康熙志》、《乾隆志》、《道光志》,皆无氏族表,此志始创之。 今以《宝庆志·氏族表》中所别列之列爵、勋卫二项与他族一并计算,则邵阳县氏族之见列者,有一百四十二族(列爵勋卫占二十二);新化县氏族之见列者,有一百三十族(爵勋占四);武冈州氏族见列者有八十五族(爵勋占八);新宁县有十六族(爵勋无);城步县有二十西族(爵勋占六)。邵阳县复依乡土志增二十三族,合得百六十五族。总计一府全五州县,共四百二十族。又《武冈州乡士志》别列武冈四十八族。《靖州乡土志·氏族志》共列靖州五十一族。《湘阴志》共列湘阴二百三十三族;亦有同出一源而分列为数族者,今仍之,亦有但于共列湘阴二百三十小注中提及之者,为整齐划一起见,今不计。 此一府、一州、一县约共七百族之湖南人中,有多少为土著,有多少系徙移而来者?此为本论文讨论之开端。 湖南地在古为苗、蛮所聚居,本非汉家之故国。依理除苗、蛮外,自无所谓土著;凡是汉人,莫非他处所徙移而来者。但徙移既久,年远代湮,子孙或不复能忆其祖宗所自来,乃有以土著称者焉。氏族志表中所列族姓有曰“世居某县某里”者,今姑认之为土著,则此七州县中土著与外来移民数目上之分配有如下表: 第 一 表 邵阳 新化 武冈 新宁 步城 保庆 府 靖州 湘阴 县 共 武冈 州 土著 2 1 3 6 2 1 9 外来移民知原籍 119 65 63 14 17 278 41 198 517 45 外来移民不知原籍 22 23 10 1 2 58 4 1 63 3 不明 22 41 12 1 2 78 4 33 115 165 130 85 16 24 420 51 233 704 48 说明:《武冈州乡土志》所列氏族不能与《宝庆志·武冈表》相合。故另列一项,不入统计。以下诸表旨仿此。 土著但得九族,占全数百分之一。外来移民知原籍、不知原籍合计得五百八十族,占全数百分之八十二。世系不明不知为土著抑外来者共一百一十五族,占全数百分之十七强。此百余族中能有几族为土著虽不可知,然以已知者之比例推之,则要亦不过三五族而已,全体合计,充其量不过百分之二三。 此九姓土著之中:宝庆府六族,其一曰邵阳之同庄李氏,世居邵阳西乡,其二曰邵阳之墨溪黄氏,世居邵阳墨溪。此二姓皆不似真土著。且李氏所记世系不过五代,第四代为元皇庆中进士,疑亦是宋世所徙来者;黄氏所记世系共十三代,第十一代为康熙武举。疑亦是元末明初所徙来者也。其三曰新化之石界扶氏,《表》云:“世系未列。《宋史》所称梅山扶氏、苏氏,盖新化氏族之最古者也。”按扶氏初非新化一邑之姓,湖南各县有之者不少。在酃尤为庞然大族, 但他省罕睹,或果为土著也。《宋史》所称扶氏系梅山蛮之酋长,是新化之扶又为蛮族而非汉族也。其四曰城步之黔宁王沐氏。本姓李,元季徙濠州定远,从明太祖为养子,因姓朱。旋取李朱之所同改姓木氏,又加水旁,姓沐氏。致爵后还徙城步。李姓为天下最普通之姓,亦不知其果为真土著否也。此外城步凉国公蓝氏、颖国公杨氏,虽未明言为世居,然蓝氏为苗蛮氏族中之大姓,东起闽浙,西至云贵,莫不有之;杨氏亦为西南溪峒中之大姓,而二族所托始之蓝昌见、杨再思二人本身又为据有溪峒之酋长,则此两族盖本为土著之蛮族,汉化而冒汉籍者也。靖州二族皆溪峒蛮酋之裔。一曰杨氏,亦系出杨再思,《表》云:“今之诸杨,散居黔楚最繁,靖之六团里峒人,杨姓湖耳长官司,皆其后人,其为汉民者通道、会同、绥宁、靖之古二里尤多。”同是蛮酋杨再思之后,而或为峒人,或为汉民,可见此所谓蛮,此所谓汉,其区别不在乎种族之有异,而在乎风习之已否汉化也。一曰姚氏,系出姚明敖。《志》云:“居中洞里下戈村,其兜鍪尚存。”姚明敖者,杨氏纳土后之靖州一蛮酋,于宋孝宗乾道三年曾“作乱寇边”,数月而平。 湘阴一族,曰中瑕焦氏。《表》云:“其先曰琼,世居湘阴,元末从明太祖金陵,以功累擢福建卫指挥佥事。洪武十四年从征云南,道卒洞庭。子孙流寓长沙。琼传八世至俊,嘉靖中迁今地。”是所谓世居云者,始于琼之前乎?始于琼乎?始于琼之八世孙乎?辞意颇费解,要之其非为真土著则可知也。如此,表所列土著九族之中,其可信为真土著者,但有五族。此外四族当是迁徙已久,世系不明,致误作“世居”云云。 外来移民之有原籍可考者,五百一十七族。此五百一十七族之原籍为何地乎?换言之,此五百一十七族之今日湖南人,其祖先何自来居湖南乎? 兹请先依省别,列表如下: 第 二 表 邵阳 新化 武冈 新宁 步城 保庆 府 靖州 湘阴 县 共 百分 比 武冈 州 江 西 71 48 31 9 9 168 14 142 324 63.1 32 江 苏 12 1 8 1 22 6 11 39 7.6 1 河 南 7 2 4 13 2 7 22 4.3 3 福 建 1 1 2 1 5 2 7 14 2.7 1 安 徽 2 3 5 5 3 13 2.5 1 河 北 5 2 7 1 8 1.6 山 东 1 1 2 2 2 6 1.2 2 广 西 2 1 3 2 5 1 浙 江 1 1 2 2 4 0.8 四 川 1 1 1 1 3 0.6 山 西 1 1 1 0.2 陕 西 1 1 0.2 湖 北 2 2 1 1 6 12 18 3.5 湖 南 15 9 9 3 4 40 3 12 55 10.7 4 118 6 62 14 17 275 40 198 513 100 44 江西省最多,占全数几及三之二,湖南本省次之。此湖南诸族若再考求其祖贯,则其中太半当又系江西人也。江西以外之井省移民,合计不过百分之二十六;而其中又以江苏、河南、湖北、福建、安徽诸省为较多,此合而言之也。分言之:则江西移民于湘阴占百分之七十二,于宝庆占百分之六十一,于靖州占百分之三十五。自东北至于西南,以次递减,适与各地距江西之远近成正比例。湖南本省移民于宝庆占百分之十五,于湘阴占百分之七,于靖州占百分之八,则以宝庆居省境之中部,湘阴靖州僻在一隅故也,江西与江苏于各地皆居外省移民之第一第二位,自余则参差无定序矣。然亦有以距离之远近以为转移者:如湖北移民惟湘阴、宝庆有之,而靖州独阙;广西移民惟靖州、宝庆有之,而湘阴独阙是也。 兹再进一步考求各省内部之分布状态,表如下: 第三表 甲 江西 邵阳 新化 武冈 新宁 步城 保庆 府 靖州 湘阴 县 共 武冈 州 不知何府置州县 8 7 20 2 3 40 5 7 52 52 7 南昌 南昌 1 1 1 1 4 1 25 30 88 1 新建 1 1 2 丰城 3 1 4 1 44 49 进贤 1 1 1 2 奉新 2 2 修水 3 3 清江 1 1 2 3 5 8 1 新淦 1 1 1 2 新喻 1 1 1 瑞州 高安 1 2 3 2 5 8 宜丰 1 1 1 2 上高 1 1 1 宜春 1 1 3 分宜 1 1 1 萍乡 1 1 1 吉安 卢陵 17 7 1 2 2 29 1 17 47 152 1 泰和 23 22 2 1 48 3 3 54 20 吉水 4 2 2 8 20 28 1 永丰 2 2 安福 9 6 3 1 19 2 21 九江 德化 1 2 3 德安 1 1 1 饶州 1 1 2 4 余干 1 1 德兴 1 1 抚州 1 1 5 1 金溪 2 1 3 1 4 大庚 1 1 1 71 48 31 9 9 168 14 142 324 324 32 说明:1.原志表所记之县名有非今名者,易以今名,府州名仍之。府县名同列者,或府名为今县名。 2.设有一族自泰和徙新化,再徙邵阳,如新化表列有此族则邵阳项下作为自新化移宋,如新化表中不列此族,则邵阳项下作为自泰和移来。 3.南昌县为南昌府治,凡称南昌府及南昌县者皆列南昌南昌项。余仿此。 4.凡称洪州者列“南昌南昌”条,凡称吉州者列“吉安庐陵”条。余仿此。 泰和最多,丰城、庐陵次之,南昌、吉水、安福又次之。泰、丰、庐三县合计共得百五十族,较之江西以外各外省之总数,犹多十六族。六县合计共得二百二十八族,占全移民数十之四,全省移民数十之七。南昌丰城二县旧属南昌府,庐陵、泰和、吉水、安福四县旧属吉安府;民国废府,以吉安府所属属庐陵道。此外南昌府属庐陵道属(今道府制皆废,为便于称述起见,故引用之)又得三十族,合一道一府共得二百五十八族,占全省移民十之八。不知府州县者得百分之十六,其大部分当亦系庐陵道、南昌府人也。(例如《宝庆志》武冈表未言明何府州县二十族,泰和二族,《武冈州乡土志》未言明何府州县者七族,泰和二十族,二书虽不能相合,然由此可见《宝庆志》未明之二十族中,太半皆系泰和人也。) 此合而言之也。分言之,则于宝庆以吉安府为最多,于湘阴以南昌府为最多,可知江西南部人多移湖南南部,江西北部人多移湖南北部也。或以为由此足证南昌、吉安之所以独占多数于江西者,以今表所根据者仅为宝庆、靖州、湘阴一府、一州、一县之材料耳。若通省计之,则将不如是。此言不然,于宝庆虽以吉安为首,然次之者南昌也;于湘阴虽以南昌为首,然次之者吉安也;是知分论之虽有孰首孰次之别,合论之则同以吉安、南昌为首也。 第三表 乙 江苏 邵阳 新化 武冈 新宁 城步 保庆 府 靖州 湘阴 县 共 武冈 州 不知何府州县 2 3 5 5 江宁 上元 江宁 4 1 5 3 3 11 江苏 吴 5 5 松江 1 1 1 武进 1 1 无锡 1 1 镇江 1 1 1 溧阳 1 1 1 淮安 山阴 1 1 1 1 2 江都 2 1 3 1 4 兴化 1 1 1 高邮 1 1 1 泰 1 1 邳 1 1 泰兴 2 2 1 3 12 1 8 1 22 6 11 39 江宁最多,此有特殊原因,容后解释之。吴县(苏州)、江都(扬州)次之。此外县各一二族,散在江域及淮南。淮北惟邳县一族。 第三表 丙 河南 邵阳 新化 武冈 新宁 城步 保庆 府 靖州 湘阴 县 共 武冈 州 不知何府州县 1 1 2 2 开封 祥府 1 1 1 荥阳 1 1 1 1 太康 1 1 锥 1 1 1 1 宁陵 2 2 2 安阳 1 1 汲 1 1 辉 1 1 怀庆 1 1 1 武陟 1 1 南阳 1 1 1 唐 1 新野 1 3 汝宁 1 3 1 上蔡 2 1 1 4 7 2 4 2 7 22 3 县各一二族,大半散在省东北境黄河两岸,南部淮、汉流域亦得数族,西部崤、函、伊、洛之间无一族。 第三表 丁 福建 邵阳 新化 武冈 新宁 城步 保庆 府 靖州 湘阴 县 共 武冈 州 闽侯 1 1 1 罗源 1 1 1 永福 1 福清 1 1 1 晋江 1 1 上杭 1 1 莆田 1 1 2 1 3 6 1 光泽 1 1 漳浦 1 1 1 1 1 2 1 5 2 7 14 1 除光泽、上杭而外。其余十二族,皆在沿海地带;而莆田一县,独占其半数。 第三表 戊 安徽 邵阳 新化 武冈 新宁 城步 保庆 府 靖州 湘阴 县 共 武冈 州 不知何府州县 1 1 1 泗 1 1 1 凤阳 1 2 3 3 定远 1 1 1 2 寿 1 1 徽州 1 1 休宁 1 1 和 1 1 含山 1 1 六安 1 1 2 3 5 5 3 13 1 除旧徽州属二族而外,其余十一族,皆在江、淮之间;而凤阳一府得其半数。此有特殊原因,容后解释之。 第三表 己 河北 邵阳 新化 武冈 新宁 城步 保庆府 靖州 淮阴县 共 武冈州 不知何府州县 1 1 1 顺天 大兴 1 1 2 2 三河 1 1 1 顺义 1 1 1 清苑 1 1 1 广平 1 1 1 怀来 1 1 1 5 2 7 1 8 县各一二族。除广乎而外,皆在北平附近。怀来后属察哈尔,为便于计算,仍置河北。 第三表 庚 山东 邵阳 新化 武冈 新宁 城步 保庆 府 靖州 淮阴 县 共 武冈 州 不知何府州县 1 1 1 2 1 曲阜 1 1 阳信 1 1 曹州 1 1 牟平 1 1 1 高密 1 1 1 2 2 2 6 2 第三表 辛 广西 邵阳 新化 武冈 新宁 城步 保庆 府 靖州 淮阴 县 共 武冈 州 桂林 1 1 1 兴安 1 1 全 1 1 2 2 怀集 1 1 2 1 3 2 5 除怀集一族而外,其余四族,皆在最接近湖南之桂林府境。 第三表 壬 浙江 邵阳 新化 武冈 新宁 城步 保庆 府 靖州 淮阴 县 共 武冈 州 杭 1 1 1 1 吴兴 1 1 长兴 1 1 绍兴 1 1 1 1 2 2 4 第三表 癸 四川 邵阳 新化 武冈 新宁 城步 保庆 府 靖州 淮阴 县 共 武冈州 华阳 1 1 巴 1 1 1 江津 1 1 1 1 1 1 3 第三表 子 山西 陕西 邵阳 新化 武冈 新宁 城步 保庆 府 靖州 淮阴 县 共 武冈 州 山西 代 1 1 1 陕西 鹿 1 1 第三表 丑 湖北 邵阳 新化 新宁 武冈 城步 保庆 府 靖州 淮阴 县 共 武冈 州 武昌 1 1 1 沔阳 1 1 4 5 襄阳 1 1 1 黄冈 1 1 麻城 1 1 1 荆州 江陵 1 1 2 1 3 监利 6 6 2 2 1 1 6 12 18 全十七族皆在荆、襄以东;而沔阳、监利二县,与湖南接壤,占其太半。 第三表 寅 湖南本省 邵阳 新化 武冈 新宁 城步 保庆 府 靖州 湘阴 县 共 武冈 州 不知何府州县 1 1 1 长沙 4 4 13 湘潭 1 1 宁乡 1 1 2 2 1 益阳 1 1 湘乡 1 1 2 2 安化 3 3 3 岳阳 1 1 1 2 7 华容 1 1 1 1 平江 3 3 临湘 1 1 衡阳 2 2 2 2 武陵 1 1 1 溆浦 2 2 2 2 1 黔阳 1 1 1 2 1 麻阳 1 1 1 零陵 1 1 1 1 靖县 1 1 2 2 3 会同 1 1 邵阳 3 1 1 1 6 6 23 新化 9 2 1 12 12 武冈 1 1 1 1 4 4 城步 1 1 14 9 10 3 4 40 3 12 55 4 于宝庆除本府外,以湘水流域为最多,沅水流域次之,澧水流域无一族。于湘阴湘水流域几占其全数,沅水流域得一族,澧水、资水二流域无一族。于靖州二族皆在接近州界之沅水上流。 湖南入之祖籍分布状态,既略如上列诸表所示,今试申论之: 表中最令人注意之一点,厥为江西省籍之占绝对大多数,得全数三之二,超过其他各省总和二倍以上。此实移民史上罕有之特殊情形,抑亦氏族史上所应大书特书者也。此情形虽不为外省人熟知,亦不为“正史”“要籍”所记载,然湖南本省人则往往有熟知之者 ,湖南各地之方志亦往往有提及之者 。惜乎人之知之者不思加以细究,书之言之者太为轻描淡写耳。 与湖南接境之省份,计有江西、湖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六省,何以湖南人绝大多数来自江西,而与其他五省关系极鲜?此则必先明乎各地开发先后之程度,始可以解之。古来华夏民族之根据地在黄河流域。黄河流域谷粟之丰,户口之盛,四方莫能与京,此无待乎吾人之辞赘。至南方之开发’则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肇端于东晋之渡江,六朝隋唐继之’其地域则古所谓扬州,今江、浙、皖、闽、赣诸省。 第二期肇端于五代之纷乱,两宋元明继之,其地域则古所谓荆州,今湖北、湖南诸省。 第三期是为明以后之西南云、贵、广西开发。 广东之开发与第二期差相同时而稍后, 而四川之开发则可列之于第一期而稍先。 湖南之开发属于第二期,是故开发之者,出发地必须为第一期已开发之地。据此,则六邻省中,广东、广西、贵州三省已无资格。四川之开发虽甚早,但只限于川北接近陕、甘一带, 南至于成都乎原;其西南接近云、贵、湖南之地,向为西南夷、板 蛮、巴蛮所聚居,历代未尝加意经营,故在此等地域尚未开发以前,四川人之移入湖南,其道犹不可通也。西晋末年虽以避兵难之故,一时梁、益流人布在湘土者十万,不幸遭逢祸变,流离死亡,荡然无复孑遗,其后竟无以为继者。至今湖南人之为四川人后裔者,盖千不得一,则以其道本属不经。除以意外原因偶然来徙者外,更无理由能使多数之四川人,得以湖南为其移殖之目的地也。至于湖北,地接古釆文化最高、户口最密之河南,自东汉、三国以来,襄阳、江陵、江夏即并为天下之重镇,四方之人,多所萃止,声名文物,比盛于中原,其人自多有南走而徙于衡、湘间者矣。然此盖仅为历史上某一时期已过去之陈迹,其影响之及于今日者极鲜。近世以来,而湖南、湖北之经济情形,遂大非昔比。《宋史·食货志》: 淳熙三年臣僚言:湖北百姓广占官田,量输常赋,似为过优。比议者欲从实起税,而开陈首之门。殊不思朝廷往年经界,独两淮、京西、湖北依旧,盖以四路被边,土广人稀,诱之使耕,犹惧不至,若履亩而税,孰肯远徙力耕,以供公上之赋哉?今湖北惟鼎、澧地接湖南,垦田稍多,自荆南、安、复、岳、鄂、汉、沔汙莱弥望,户口稀少,且皆江南狭乡百姓,扶老携幼,远来请佃,以田亩宽而税赋轻也。……(卷一七四页九上) 湖北在汉晋时虽已有若干汉民族直接来自黄河流域生息其间,然自宋金分裂,而田畴尽废,土著往往而绝,第一期已然开发之成绩,遂归乌有。迨夫第二次重新开发之,则其人皆来自江左右矣。按鼎即明清之常德府,澧即清代之澧州直隶州,于宋属湖北,于今属湖南。于兹可见湖南之开发早于湖北之重新开发,而湖北之重新开发,先及于接近湖南之地,而后渐次北向扩展者也。是故南宋以后,湖南人移殖浙北则为可能,欲湖北人移殖湖南,则为倒行逆施,势所不可能也。 大抵自峡以东,汉民族在长江流域之扩展,由东而西。是以江西之开发,后于江东(泛指江、浙、皖),而先于两湖。晋之渡江,浔阳郡(江西北部)已为多数侨民所归注, 至有宋而江南西路人才辈出,与浙、闽相颉 , 可以想象其财富户口殷盛之一斑。以视荆湖南北,则其时盖犹土旷人稀,鲜经开发。赣、湘境地相接,中无巨山大川之隔,于是自密趋稀之移殖行动,自然发生矣。故江西人之开发湖南,鲜有政治的背景,乃纯为自动的经济发展。(下详)其时代,则两宋、元、明江西人口超越一般平衡线之时,正湖南省草莱初辟之际也。(下详) 江西省中,又以庐陵一道、南昌一府占绝对大多数,此其故盖有二:其一,境地最为接近湖南也;其二,赣江贯其中,田畴早辟,人烟最为稠密也。 此外北境之九江府得三族。东境之饶州府得四族。抚州府得五族。南境通赣南道但得大庾一族,则以山岭重叠,地瘠而道阻,于全省为最迟开发之地故也。 江西人之移入湖南,其原因几纯为经济的。江西而外,外省人之移入湖南,则经济的原因之地位较低,另有政治的原因在焉。 政治的原因惟何?从征,谪徙,从宦。与夫明代卫所镇戍之制是也。湖南地自昔即为官吏谪徙之所,在唐宋为尤盛。其最著者,如刘禹锡之谪居朗州,寇准之谪居道州,皆于当地之文化风气,有深长之关系。 间亦有以是而病卒于当地者,其子孙来守其墓,因入籍为当地人,如宋宁宗庆元中韩姹冑贬故相赵汝愚于永州,未至,道卒于衡,其后子孙转辗流徙于沅、湘间,至今犹多为湖南人, 是其例也。湖南之西南诸郡壤接溪峒,故又为历代蛮防之要地。自宋以来,征令时出,军旅迭经,以是而将吏之因从征而落籍其地者,亦不在少。如靖州之黄、姚、潘、明、蒙五姓,皆南宋中以征蛮而来,事定留居,是其例也。然人之以谪戍从征而流寓异乡者,大抵无眷属与俱,故其血属之能流传及于后世者殊少。因官知州、知县、训导、教授诸职而卜居者即稍多,而犹以明代卫所镇戍之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其造成之结果,最为远大。卫所云者,国家镇守四方之垦屯军政机关。卫设指挥,所设千户,其下所辖士卒,平居则耕耘以赡衣食,有事则效命疆场以为地方捍御。此辈兵将来自异乡,食采斯土,在明隶于卫籍,及国亡而列在平民。故凡明代卫所之所在,莫不有指挥干户之后裔焉。 宝庆在明:于邵阳有宝庆卫之设;于武冈则有守御干户所之设;其后岷王梗复自云南徙封武冈,置岷王府,于是腰金纡紫之徒,群相聚处于一城。氏族表以列爵勋卫别为二表以冠其余,兹去其同于各县表中所已有者,得四十族: 王爵二族 公爵二族 侯爵一族 伯爵一族 指挥十三族 千户十四族 百户五族 镇抚一族 云骑尉一族 此四十族之祖籍分布情形为 江苏九 河北五 安徽四 江西四 河南三 本省三 湖北二 四川一 山东一 世居一 不知原籍七 靖州蕞尔小邑,僻在边隅,然以地处蛮夷之腹心,故亦为军防之重镇。洪武初既已置有靖州卫,三十年,复增设汶溪屯镇千户所,亦驻靖州。计氏族志所列明代移入靖州者二十三族,其中有六族即系受指挥千户之职而来者也。此六族祖籍之分布为: 江苏二 山东一 浙江一 江西一 不可考一 此外非必指挥千户而亦以膺镇戍之命来移者,又有二族:江苏一族,安徽一族。 试以此靖州八族合诸宝庆四十族统计之,则外省人之以是种原因来徙者,要以江苏为最多,得十三族,几及全数之半(三十八,见第二表);河北、安徽次之,各得五族,然以与全数较(河北七、安徽十),则比例尤大;江西虽亦得五族,以与全数较(一百八十二),则渺不足重;自余皆不过二三族。何以江苏、河北、安徽三省独多,其原因殊简单。按江苏、安徽在明代合称南直隶,为太祖桑梓之邦,以是南直隶人之以从龙起义得军功而膺封爵者,不可胜计。迨夫全国底定,镇戍之责,自亦多所委任之矣。至河北则为燕王藩邸所在,故自永乐而后,新设卫所,其镇将往往以河北人为之。而江苏之所以以江宁为最多,安徽之所以以江淮之间为最多,河北之所以以北平附近为最多,其原因亦皆在于是也。 湘阴县虽非卫所之所在,然历代以来,四方人士之因官而留居是邦者,亦不在少数。见于《氏族表》者,得十八族;而江西籍但居其四,其他外省人居其十三,本省人居其一。今请更以全宝、靖、湘七州县氏族中之以政治原因而来移者合计之,则共得七十族(不知原籍者除外)。其祖籍之分布有如下: 江苏十六 江西十一 河南十 安徽九 河北五 本省五 山东四 福建三 湖北三 浙江一 四川一 广西一 陕西一 再试以全移民数减去此种以政治原因来移者,配以百分,以与原来之百分比并列,则有如下表: 第 四 表 全 减去政治移民 江 西 324 60% 71% 313 其他外省 134 26% 18% 80 本 省 55 12% 11% 50 实数 百分 百分 实数 本省无多变动。所可显见者,江西以减去政治移民而其比例益高,其他外省以减去政治移民而比例益低。于此足证政治原因于江西为不足重,而于其他外省移民为甚足重。设无政治的原因,则此诸省之湖南移民,更将远不及今日实际所有者也。 北六省中,以最近之河南为最多。中七省中,以最近之江西为最多。独南五省中,不以最近之黔、桂、粤为最多,而以福建为最多者,福建之开发,于南五省中为最早故也。福建人中,以沿海地带之人最为富有进取性,故此一地带人,又居福建移民之大多数。 广西亦有五族,四族皆在桂林府境。但桂林之与湖南,风俗、习惯、文化、语言相同,自然地理一气相连,与其谓为外省,无宁视之若本省,反较合理。 湖北得十七族,居外省移民之第四位。全十七族皆在荆襄以东,则以近世湖北之开发,亦是自东徂西故也。沔阳地势低洼,多水灾。谚有云:“湖北沔阳州,十年九不收。” 以是沔阳人之以避灾流徙他处者甚多。 湖南本省得五十五族,仅后于江西,超过其他一切外省,良以境土密迩,迁徙便利,此为当然之现象。省境中以湘水流域为最多,沅、资次之,澧无一族,于此可知湖南各部分开发之先后也。湘阴所接受者长沙府六族,岳州府五族,常德府一族,皆位于省之东北境,洞庭湖附近。宝庆府境之内:新化对邵阳之移民有九族,对武冈二族,新宁一族;邵阳对各县皆有,合计六族;武冈对各县皆一族,合计四族;新宁、城步则只有接受,无输出,城步转而对府境以外更在西南之靖州,输出一族,于此可以推见各州县开发之程度,亦大略称是也。 以省为单位,既述其大概情形如上。于是更可作一分区之研究焉。试以三大流域为单位,则此七州县所接受之各流域移民数,有如下: 黄河流域 有移殖关系者五省 共三十八族 长江流域 有移殖关系者六省(本省除外) 共四百零一族 珠江流域 有移殖关系者二省 共一十九族 试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湖北为湖南之北方,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为湖南之东方,以广东为南方,以四川为西方,则此七州县所接受各区之移民数,有如下: 东方 三百九十四族 北方 五十六族 南方 五族 西方三族 可见湖南之开发,其功在乎本流域人,而与其他流域之关系极少;其功在乎东方人、北方人,而南方、西方之关系极少’,一一不但极少也,实际南方广西四族,等于本省;此外广西一族,与西方四川一族,系以政治原因而来徙者,即谓之曰绝无关系,亦无不可。故此兹以湖南为目标之移民现象,质言之,即为一东北对西南之移民现象也。 东北对西南移民初非湖南一省所特具之情形,在整个中国内地移民史中,此乃一极普遍之事实。北方黄河流域不能言,中部、南部十二省中,除四川外,其大概情形,殆莫不如此。此趋势以江苏、浙江、安徽为起点,一一此三省人大多数系直接来自中华民族发祥地之黄河流域一一西南而江西、福建,而湖南、湖北、广东,终至于广西、云南、贵州。故吾人若以东南五省人之移殖湖南为父子关系,则东北四省(陕西、湖北除外)人之移殖湖南,不仿称之为祖孙关系也。父子之关系切,祖孙之关系疏矣。 上所历述,皆系对今日湖南入之祖先何自而来居湖南,一一简言之,即“何自来”一问题之解答。何自来既大致得解,于是又一问题发生,即今日湖南人之祖先何时始来居湖南,一一简言之,即“何时来”是也。今先以有原籍可考之外省移民徙入湖南之时代,依代列表如下: 第五表 甲 邵阳 新化 武冈 新宁 城步 保庆 府 靖州 湘阴 县 共 百分比 武冈 州 东 汉 3 3 0.6 晋 1 1 1 0.2 唐 1 1 1 0.2 五 代 3 1 4 18 22 4.9 北 宋 6 17 23 1 6 30 6.6 1 南 宋 11 10 2 1 14 11 9 44 9.8 2 元 18 3 8 4 2 35 5 29 69 15.1 2 明 62 21 41 7 10 141 19 108 268 58.8 37 清 4 1 5 1 12 18 3.8 2 103 55 52 11 13 234 37 185 456 100 42 不可考 1 1 2 4 1 1 6 其原籍不可考者,虽不能知其为外省为本省,姑亦表之如下: 第五表 乙 邵阳 新化 武冈 新宁 城步 保庆 府 靖州 湘阴 县 共 百分 比 武冈 州 五 代 1 1 1 2.3 北 宋 1 3 4 4 9.1 南 宋 1 1 2 1 3 6.8 元 5 4 2 11 11 25 明 13 2 6 21 3 25 56.8 3 清 25 20 10 8 1 39 4 1 44 100 3 不可考 13 13 2 2 19 19 说明:一,各族迁徙,方式不同。有直接自外省移入此七州县者。有先移入湖南他府州县,然后再自该府州县移入此七州县者。兹表所列,取其入湖南之年代。又自湖南本省移入七州县者,亦不列。 二,《宝庆志·氏族表》中或有不言徙时,而言其始迁祖为谁,另于《世系表》中,可以得知其某世孙曾得何朝何代何年之功名者。今姑以其子孙得功名年代,作一世三十年上推之。《湘阴志》、《靖州志》、《武冈志》亦有类似此情形者。但极少,每志不过一二族。 二表所表示者相同:其一,五代以前湖南人之后裔之见存于今日之湖南者,已极鲜;其二,五代启其端,两宋、元、明继其绪,是为今日湖南人祖先移入湖南之极盛时代。其三,清以后,移殖状态静止,关系殊鲜。 五代以前,外省人之移入湖南省,或为因避世乱,以荒僻之地视同世外桃源而趋就之,表所列邵阳晋唐二族是其例也。或以获罪朝廷,谪徙从宦而来,表所列湘阴东汉三族是其例也。其徒迁之原因,太半皆为被动的。故至不多,其能流传及于后世者尤鲜。至五代而江西人始有组织自动的湖南开发行动,《湘阴志》引《益阳县志》:“唐同光二年,高安蔡邦领洪州三百户来潭州开垦。”(剑滩杨氏”条)潭州即明清之长沙府。据上表,唐一代三百年,其时外省移民之见存者,只一族。五代才五十年,而其见存者反有二十二族之多,是则蔡邦辈移殖之功效也。此风降及于两宋之世益盛,甚主正史亦记载及之。《宋史·地理志》荆湖南北路四卷后序: 荆湖南北路……其土宜谷稻,赋入稍多。而南路有袁吉壤接者,其民往往迁徙自占,深耕溉种,率致富饶。自是好讼者亦多矣。 率致富饶’’盖为自动移民之一最大动力,犹如百年前欧洲人之移殖美洲,今日河南山东人之移殖东北是也。故其后裔之见存于今日宝庆等七州县者,犹有八十一族之多。北宋占其十之四,南宋占其十之六。按北宋百六十余年,南宋百五十年。而北宋时所接受之移民反见少于南宋者,则宋室之南渡,自有以致之。元代九十年间,其接受移民之速度,又有增进,甲乙二表合计共有八十族,几与三百余年之两宋相埒。明代妄为各时代中最重要之一时代,即积极移民,开发,以底于成功之一时代也。二表合计,共有二百九十五族。二百七十余年间,其所接受之移民,超过其他各时代之总和。此二目九十五族之中,除十之一二系以政治原因被动来移者外,十之八九皆系以经济原因自动来移者。 明代之于西南方开发,功绩至伟,范围至广,既不仅限于此七州县,亦不仅限于湖南一省,云、贵、广西诸省现有汉民族之大部分,莫不为此时代所移入者。惟湖南自宋元以来,本已有相当开发,明代乃从而完成之。至云、贵、广西则于是时尚为草莱初辟时期,降至今日,犹未足语乎完成也。 各氏族志表中所列清代移入族数之所以大减于宋、元、明,,其故当有二:一为地方人口至明而已达于相当饱和点,后此遂不复需要大量之外来开发者,一一此原因解释实际上移目数之所以少于前代。一为距诸志编
本文档为【谭其骧-湖南人由来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0475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50KB
软件:Word
页数:33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7-17
浏览量: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