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影艺术传播形态的研究

电影艺术传播形态的研究

举报
开通vip

电影艺术传播形态的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电影艺术传播形态的研究 姓名:张丽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电影学 指导教师:陈捷 2011-05-27 I 摘 要:随着技术的进步,传播平台的拓展,电影艺术在传播过程中,呈现不同的艺术形态。 通过研究分析默片时代、有声电影、彩色电影等三种电影艺术形态的演变过程及其特征,对比银幕电 影、电视电影、网络电影、手机电影它们各自的传播媒介,找寻它们的异同点。在以上基础上,思考技术 发展对电影艺术的影响、影像风格对艺术创作的启示、电影艺术对人生价值的呼...

电影艺术传播形态的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电影艺术传播形态的研究 姓名:张丽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电影学 指导教师:陈捷 2011-05-27 I 摘 要:随着技术的进步,传播平台的拓展,电影艺术在传播过程中,呈现不同的艺术形态。 通过研究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默片时代、有声电影、彩色电影等三种电影艺术形态的演变过程及其特征,对比银幕电 影、电视电影、网络电影、手机电影它们各自的传播媒介,找寻它们的异同点。在以上基础上,思考技术 发展对电影艺术的影响、影像风格对艺术创作的启示、电影艺术对人生价值的呼唤等三方面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并预测 了电影艺术形态的传播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影艺术;传播形态;演变;媒介;启示;预测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II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platform, the film art presents different form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mission。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evolution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lent film, sound film, colour film and comparing the respective communication media of screen movie, TV movies, network film and mobile phone film, we try to look for their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Then we make an attempt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think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n film art, the inspiration of image style on artistic creation and movie art on the evocation of life value and forecast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the film art form。 Keywords: movie art; Communication form; evolution;media;Revelation; prediction 前言 1 前言 电影作为人类传播活动的产物,它自诞生之日起,就经历着一个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本文研究 对象立足于电影艺术形态的传播,要做好本论文,首先,要清楚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进程,以及各个发 展阶段人类传播活动对电影艺术形态传播的影响。 第一节 人类传播形态的发展进程 “传播”(communication)一词的概念极其复杂,它的界定是随着传播学这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发 展着的。学术界关于传播的定义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已经达到 126 多种。因为传播活动在人们日常生活 中是司空见惯并习以为常的东西,所以传播活动和传播行为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就 像人离不开水和空气一样,人类的传播活动无处不在,与人类形影相随。有人类传播活动的地方,一定 有信息或符号作为传播介质,那么我们从符合和信息两个方面来分析传播的定义。从“信息”的角度来 说,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1]。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中,对传播 的特点作了五点分析,其中第一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我们通常说的传播活动,一般指 社会传播活动,这种信息共享活动是多人的共享,也就是说,它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着,对人与人 之间是一种双向的互动。从“符号”的角度来说,所谓“传播”是导致参与者不同程度地共享意义和价 值的符号行为[2]。正如陈力丹,闫伊默在《传播学纲要》一书中指出“传播是符号所携带的意义的流动, 目的是实现传受双方思想的交流”,也就是说人类在社会传播活动中,一方面拼命地追求符号的准确意 义,另一方面注重符号的模糊意义。 总之,关于“信息说”即发送信息和交换信息,既强调了传者的中心地位,又强调了传受双方的双 向交流和互动过程,以及在信息沟通过程中分享对信息的接收和反馈。而“符号说”即将传播活动看作 一种意义的协商与交换系统,通过这个系统使人类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成为可能,从而在互 动过程中使意义得以实现。所以,传播是人类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活动之一,是人类传递、接受、 交流、分享符号、信息与意义的行为、方法与过程[3]。由此,人类的文明和文化因传播而存在,而且存 在于传播之中。电影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种,所以电影艺术也因传播而存在,并存在于传播之中, 伴随着传播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多元。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传播媒介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历史。人类进行传播活动需要以媒介技术 手段作为支撑。根据媒介发展的历史,迄今为止,人类传播活动可分为五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 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4]。从口语传播时代面对面的进行信息交流到 使用机器作为传播媒介,这个传播过程不仅仅是取代,而是在之前传播活动的综合。特别是网络传播时 代,集合了各个传播时代最大的优势。网络媒介的出现,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克服了传统传播媒 介所具有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网络媒介具有覆盖面广、流动性强、交互性强、及时性强、多媒体综 合为一体等特性,与传统媒介不可同日而语,而是集合它们为一体在网络平台上。网络媒介的以其极大 的开放性和多元化特点为人类社会传播活动带来积极影响。 第二节 传播形态研究的新视野 在传播形态研究的学术潮流之中,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和对象也在逐渐地拓展。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不 再局限于传媒领域,本论文就是传播学之于电影艺术传播形态变迁的研究。电影艺术传播形态研究不是 空穴来风,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电影传播的形态也逐渐变化。电影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播,而文 化与传媒的关系,一直是学界研究的对象。由于电影艺术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那么鉴于文化与传媒的关 系,电影艺术实质就是一种文化传播。 一.电影与电影艺术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年,第 5 页。 [2] 斯坦利·巴兰:《大众传播理论》,曹书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242 页。 [3] 陆扬:《文化研究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年 1 月,第 231 页。 [4]《人类传播活动及媒介发展的五个阶段》http://www.chuanboxue.org/doc-view-403.htm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电影诞生,电影是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技术使人类的传播情境多元化, 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崛起,为人类的传播进入了更高端的跨越。对于电影爱好者来说,这种影像 化的传播手段,很容易观看和接受,但他们却不一定能准确地说出电影的界定以及它的基本特性。电影 的原理是什么?电影是用摄影机以每秒若干格画幅的运转速度,将人物的活动、景物的变换等客观事物, 拍摄在胶片上,成为有许多有连贯性的静止画面,然后,再通过放映机以同样的运转速度,投影在布幕 上,使观众从银幕上看到放大了的活动影像[5]。《电影艺术词典》对“电影”及“电影艺术”的概念做 了界定。所谓“电影”是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 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以及还音),在银幕上造成影像(以及声音),以表现一定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的 技术[6]。所谓“电影艺术”是一种以摄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 里创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7]。电影艺术反映和表达思想,通过的是影像化的技术手段, 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不同于其他文学类的艺术种类。 二.电影艺术的传播特性 电影艺术自诞生之日起,曾被称为“第七种艺术”。电影艺术是 20 世纪诞生的一种新的艺术类别。 一般来说,电影艺术有以下几个特性: (一)电影是综合性的艺术。首先,电影艺术是综合了艺术和科技两种元素的艺术,我们知道,电 影艺术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照相技术,没有这些技术作为支撑,电影本身就无法 发展,可以说电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从平面电 影到立体电影,从影院电影到电视电影,甚至网络电影,手机电影的崛起,都离不开技术的进步。技术 丰富了传播电影的表现手段。所以,电影艺术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其次,电影艺术是综合多种 艺术元素的艺术。电影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汲取各中题材的艺术元素,如音乐、绘画、建筑、雕 塑、文学、戏剧等因素,丰富完善电影艺术的表现和再现的张力。电影运用技术手段,将这些散乱的艺 术元素统一在同一时间、空间中表现出来,经过导演的精妙安排和摄影师的高超拍摄技巧把这些元素相 互融合,混合改造后就形成了电影艺术独有的特性。同时,电影的创作也具有人为因素的综合性,需要 多人集合智慧共同完成。从编剧、导演、演员、摄影、美术、录音、后期剪辑等人员和一系列的工序加 工完成。 (二)电影是视听性的艺术。电影艺术以纯视觉艺术发展成为视听艺术。电影艺术的传播对象是观 众,所以电影通过形象化的表现手段,如画面形象的选择,故事情节的叙述,主题思想的阐述等来呈现 电影的主要内容。这些在银幕上展示出来的形象,通过光影和镜头的调配,充分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吸引观众的好奇心。有声电影出现之后,这种既可视又可听的艺术,使得电影传播更进一步。 (三)电影是时空性的艺术。电影艺术因具有极大的综合性,所以它兼有了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 性质,电影艺术可以综合各种元素,将各种形式、不同类型的题材和故事重新组合,以新的时空组合方 式直接诉诸观众于新的视觉形象和视听艺术。这种再现的物质世界的时空关系,与以往的艺术形式相比, 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电影是虚实相结合的艺术。“实”即电影的“逼真性”。“虚”即电影的“假定性”。所谓 “逼真性”指电影以活动摄影为基本表现手段,它能够直接地纪录现实生活中一切人和物的状貌,可以 逼真地反映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再现客观世界的声音和色彩[8]。所谓“假定性”指电影以假定的方式(手 符号等)来表示特定的内容[9]。电影艺术本身具有传播特性,要想让观众理解,必须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也就是逼真性。也就是说电影贴近现实生活,电影是从现实中拔高提升为艺术,借助摄影机等辅助手段 [5] 封敏:《电影艺术 AB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年 12 月,第 4 页。 [6] “电影”的定义 http://baike.baidu.com/view/2382.htm [7] “电影艺术”的定义 http://baike.baidu.com/view/2382.htm [8] 封敏:《电影艺术 AB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年 12 月,第 2-3 页。 [9]倪祥保:《影视艺术鉴赏基础》,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 第一章 电影艺术传播形态的演变 3 真实再现客观世界的原貌。电影给观众提供了一种栩栩如生的荧幕印象,这种艺术情境与艺术创造 就是逼真性的体验。但是由于电影不过是现实的缩影,电影运用蒙太奇手段或者一种符号来阐释现实生 活,这其中必然夹杂着一定的虚构与组合,比如快慢镜头的转换,特写镜头,缩小镜头,以及渐显渐隐 的时空表现等假定性的表现。这种假定性的手段可以使虚实达到完美结合。电影艺术就是逼真性与假定 性统一的一种艺术。 电影艺术的逼真性与假定性既可以二者合一,又可以一分为二。所以,电影艺术的逼真性与假定性 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电影艺术的本质属性在于它能实现“物质现实的复原”,给人以栩栩如 生的真切感。二,电影给受众以时间与空间感受的真切感,但其假定性“即蒙太奇性”是普遍存在的[10]。 就逼真性的特点而言,逼真性是电影艺术最基本的属性。逼真性与假定性二者的有机统一,形成了电影 艺术赖以生存的根基。电影艺术的假定性呈现在电影创作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然而假定性又不能离开逼 真性随意虚构,所以创作者用高超的手段在电影艺术中积极营造以假定的客观性来呈现出逼真的主观性, 给电影观众以强烈的感染力。 随着技术的进步,传播平台的拓展,电影艺术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无声电影(默片)、有声电影、 彩色电影三种艺术形态,银幕电影、电视电影、网络电影、手机电影四种嬗变阶段。接下来,本文将着 重分析电影艺术形态的演变过程及其特征。 第一章 电影艺术传播形态的演变 回溯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卢米埃尔、格里菲斯、梅里爱、爱森斯坦、德西卡等一大批艺术家带领 着电影艺术从稚嫩阶段走向了成熟阶段。经历了诸如先锋派运动、新现实主义运动以及法国的新浪潮各 个时期的变化。电影艺术属于 20 世纪的新型艺术。电影在 20 世纪内经历了由诞生到成长的历程,从默 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传统到新颖的迈进。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它实质上是沟通人们精神的桥梁。 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精神上交往的手段之一[11]”。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考察电 影艺术,它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和传递手段,其实就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行为。电影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吸取 了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诗歌、舞蹈等多种元素,成为“第七种艺术”。这个最年轻的艺术,与科 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技术上的变化使得电影艺术的不断变化,所以电影艺术是一门可塑性和表现力 都很强的综合艺术。电影最基本的元素是影像和声音,而最初电影是无声的。 第一节 默片时代 “默片”也被称为“无声电影”。电影产生早期,由于技术的局限,最初的影片只有画面,没有声音, 插入背景音乐。剧中的人物通过动作、表情让观众了解剧情,类似我们看到的“皮影戏”、“幻灯片”, 为了使观众理解影片所播放的内容,必要时插入字幕表达内容和辅助观众进行理解。无声电影实质上就 是纯视觉艺术。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艺术家,如卢米埃尔、格里菲斯、爱森斯坦、卓别林等。他们拍 摄了不少的经典作品,并开创了新的电影创作模式。 1895 年法国摄影师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公开放映了《工厂的大门》、《婴儿的午餐》、《火车到站》、《水 浇园丁》等短片,自此电影诞生。卢米埃尔用短片客观的记录现实生活和梅里爱在拍摄时运用间歇性拍 摄,把电影变成了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魔术。而格里菲斯的电影实践,是彻底地把电影由写实变成了一 种艺术。这种受人们尊重和认可的艺术,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记录工具。格里菲斯的作品《一个国家的诞 生》(1915 年)、《党同伐异》(1916 年),运用了大胆地拍摄技巧,甚至在故事中出现了蒙太奇式的镜头。 苏联蒙太奇学派的代表人物爱森斯坦将电影蒙太奇运用到《战舰波将金号》(1905 年)的创作实践中。 在影片中,爱森斯坦彰显了其艺术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创造了动作,强化了戏剧冲 突;第二,创造了节奏,通过不同的镜头组接,形成各样的氛围,抒发人物感情;第三,创造了电影的 [10] 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1。 [11] 普列汉诺夫:《艺术与社会生活》,《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五卷),三联书店,1984 年 1 月第 1 版,第 837 页。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4 时空。扩大了电影的表现空间。第四,创造了意念[12]。喜剧大师卓别林在这一时期,通过一系列流浪汉 形象的塑造,深刻表现了个人与命运、现代文明的冲突与对立,深受人们喜爱,他的主要代表作有《淘 金记》(1925 年)、《城市之光》(1931 年)、《摩登时代》(1936 年)等。 默片时代,电影情节简单,依赖大量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就像《工厂大门》、《火车进站》仅 仅记录的是一个生活场景,这个时期的电影几乎是纪录片。后来无声电影从纪录短片发展为故事片,《难 夫难妻》(1913 年)是国产第一部故事片,《神女》(1934 年)是国产电影默片艺术的巅峰之作。人们孜 孜不倦地发展技术,电影大师们利用技术的进步,让纯视觉艺术发展到顶峰,为以后电影事业的发展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 有声电影 有声电影,即观众既能在银幕上看到画面,又能同时听到剧中人的对白、旁白,以及解说、音乐的 一种影片[13]。电影作为一种崭新的传播媒介和艺术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后,其中有声电影的 研制成功便是一项重大的技术进步。有声电影,诞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录音技术的发展,将电影引入 有声电影时代。从电影诞生到有声电影的出现,大约经历了 30 多年时间。1877 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 机,使得有声电影的出现成为可能。1905 年,鲁莫尔成功解决了声光信号的转换,将声音转变成光学信 号刻录在胶片上。1906 年,罗斯特发明了把声音直接刻录在电影胶片上的技术。至此,其工作原理与今 天的有声电影工作原理基本雷同。1923 年,弗雷斯把电子管用在有声电影的录音设备上,录音技术出现, 有声电影诞生。1927 年 10 月 6 日华纳兄弟公司出品了音乐故事片《爵士歌王》,被认为标志着有声电影 的诞生,但完全意义上的有声电影是华纳公司 1928 年 7 月 6 日出品的《纽约之光》。 有声电影诞生,而声音的出现也改变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方式。影片为了突出声音,默片时代的演员 不能与时俱进的皆被淘汰。电影技术革新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电影的审美,声音固然重要,但电影艺 术的其他表现形式一样重要。最初的电影是纯视觉的艺术,但声音的闯入,改变了电影艺术原来的特性。 电影影像艺术与声音艺术相结合,从而开拓了可视可听的电影审美新天地。有声电影把人类的听觉和视 觉结合起来,实质上符合人们感知现实的客观规律和主观的心理需求。声音给观影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突破原来电影画面的局限,延展了荧幕的内容和画面的空间。通过视觉无法企及的目标,加上听觉的无 穷魅力便可以互为补充。混合的音质、音色、音响给人以四通八达的穿越时空的感觉。有声电影告诉我 们,听觉和视觉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并重的角色。有声电影可以使荧幕形象更加饱满、充盈、整体划一、 现实感强,表现的内容张力更丰富,给观众以更为强烈的感染力。 第三节 彩色电影 自黑白电影问世后,欧美一些国家就不断地追求在银幕上的真实或艺术再现我们眼中的现实世界。 彩色电影的诞生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彩色电影对电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 1900 年开始,电影人对彩色电影进行了长达 30 余年的探索和研究。1900 年,法国的梅里爱斯和帕特 采用模板机械印制法,1903 年法国的莱昂莱昂·迪迪埃发明了色染印法,1908 年法国的贝尔法发明了透 镜加色法,1912 年德国的菲舍尔又利用化学物质的氧化和耦合作用制成颜料。此后,贝拉·加斯帕发明 分解胶片颜色膜成像的彩色技术。至此,彩色电影开始问世。 彩色电影是在银幕上能够还原被摄体自然色彩的影片,一般用彩色多层胶片制作,其制作 流程 快递问题件怎么处理流程河南自建厂房流程下载关于规范招聘需求审批流程制作流程表下载邮件下载流程设计 如下: 先用彩色底片拍摄成原底片,再用彩色多层正片通过底—正片工艺印制成彩色拷贝;也可用染印法工艺 以黑白接受片为原材料,印制成彩色拷贝[14]。美国的沃尔特·迪斯尼第一次用三基色染印法拍摄了动画片 《花与树》(1932 年),接着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彩色电影《虚荣城市》在美国上映(1935 年)。名著改 编的电影《飘》(1939 年)树立了彩色电影史上的一部力作。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是梅兰芳主演的《生 死恨》(1948 年),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1953 年)。 彩色电影的出现,增加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和对现实世界的自然感觉。彩色电影满足对电影观众的 [12] 张成珊:《电影与电影艺术鉴赏》,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6 年 3 月,第 4 页。 [13] “有声电影”定义 http://baike.baidu.com/view/60070.htm [14] 梁国伟:《跨越时空的影像交流:数字电影的媒介形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年 4 月第 1 版,第 83-84 页。 第一章 电影艺术传播形态的演变 5 视觉感官的强烈冲击,所以彩色电影一出现,能很快地为大众所接受。40 年代,美国好莱坞电影导演迅 速地捕捉到这一商机。50 年代中期,黑白片与彩色片相比已呈现劣势。至 60 年代,彩色电影已成为影 坛的中坚力量。在近三十年中,好莱坞献给世人的经典作品,如《飘》、《斯巴达克斯》、《宾虚》、《十诫》、 《埃及艳后》、《日瓦戈医生》、《西区故事》、《雨中曲》等等,加速了彩色电影进步的步伐。或许彩色电 影所呈现给世人不仅仅是光鲜亮丽的服饰,恢宏风光的场面,彩色电影的发展,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 形式,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视觉效果,彩色对电影艺术的主题内容和观众的审美情趣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价 值。 第二章 电影艺术的传播媒介 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电影的传播环境发生变化,电影艺术传播媒介日益丰富,高科技电影在 这种情况下凸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各种电影艺术多元化形态的嬗变。特别是基于互联网和 电信技术以移动终端为代表的电脑、手机等新媒体,观影环境的极大分化,改变了传统的单线传播模式, 向双向传播模式转化。这种新型的电影传播模式,使得观众的自我表达得到最大阐释。 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的发展,是电影史上两次重要的技术变革。但电影发展 100 多年来,电影媒介 并不是只受到这种技术的影响。我们知道,电影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电视和网络的冲击和影响。随 着技术的发展,一种技术就能取代另一种技术而独立存在么?电影受到电视冲击之后,出现了电视电影。 电影受到网络冲击之后,出现了网络电影。所以传统的电影形态在新技术中不断地汲取科技养料,丰盈 新的艺术传播形态。正如王志敏教授对未来电影发展描述为六种形态:一是影院电影;二是电视电影; 三是网络电影;四是电视剧;五是网络剧;六是电影剧[15]。不管王教授的分类能不能代表未来电影发展 的走向,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传播形态的确是呈现多元化发展走向的。银幕电影,电视电影,网络电 影,手机电影,就目前来看,传播大量普及,并为观众普遍接受。各种新技术在电影媒介形态中聚集, 电影的传播形态不断地变异,下文我们着重介绍这几种电影艺术的传播媒介。 第一节 银幕电影的演变 银幕电影(Screen movie),即影院电影,是指在电影院里播放的电影。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银幕 电影,即“一,影像是投射于大银幕的;二,影像的展示时可供许多人同时观赏的;三,观众观赏时以 此为目的而特设的专门装备起来的场所。”[16]对于观众来说,选择银幕电影最本质的原因,就是视听效 果。在影院看电影,人们处在公共环境之中,与志同道合的影迷,一起享受到的是大众狂欢的那种欢娱。 银幕电影,给人们营造的是一种强烈的文化氛围,而这种有固定影院和模式的播放方式,能让加深观众 对电影的印象。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播放数字电影的数码电影院,不同于传统的电影院使用放 映机和胶片拷贝,影片通过节目的晶片在银幕上显示影像。在这种情况下,影片的播放效果自然要大于 传统的影院电影。直到今天,银幕电影的发展都是“放映机、银幕、胶片”三者一体。但随着技术的进 步,影院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电影再到立体声电影,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再到宽银幕电影,以及巨幕电 影,球幕电影,环幕电影等。电影院给观众提供了一个科幻的平台,带给我们各种刺激和精彩的体验。 [15] 杨君,谢晋:《今天:21 世纪中国电影电视发展高级论坛》,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年,第 105 页。 [16] 顾峥:《电影百年,是庆典,还是葬礼》,载《电影艺术》,1998 年第 4 期,第 20 页。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6 一.宽银幕电影 宽银幕电影(Anamorphic film),是相对于常规银幕电影而言的新兴电影,它是比常规银幕宽的银幕 电影的统称。宽银幕电影出现于本世纪 50 年代,宽银幕电影的出现,为观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景象。常 规银幕电影,又叫窄幕电影,指放映时在银幕上投影的画面宽高比为 1。33:1(35 毫米无声片)或 1。 375:1(35 毫米有声片)的电影[17]。宽银幕电影把放映的画面拓宽,就好比人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无界限 的自然景观一样,给观众造成一种广阔的印象。它增加了观众在银幕现场的真实性,丰富画面的内容, 增强电影艺术的表现力。特别是表现无界限的现实生活镜头,给观众带来无比的想象力。 1927 年,法国物理学家亨利·雅克·克雷蒂安研制出了一种变形镜头,这种镜头可以使影像产生变 形,拓展影像的画面,这就是 Cinemascope 宽银幕技术。这种能产生变形镜头的技术,为宽银幕电影的 诞生奠定了技术基础。1952 年,美国福克斯公司首先将这一技术应用于电影拍摄之中。1953 年,福克斯 采用这一技术拍摄出了第一部宽银幕电影《圣袍千秋》(The Robe),它比常规银幕电影的镜头要宽,给 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野。该影片的上映,获得巨大成功。此后电影院开始安装上宽银幕变形镜头。目前, 世界各国已普遍采用宽银幕电影。宽银幕电影因其特性,特别适合表现宏大叙事的场面,有助于扩展观 众视野。国内外宽银幕电影有以下几种类别:变形画面宽银幕电影、宽胶片宽银幕电影、遮幅宽银幕电 影。[18] 第一,变形画面宽银幕电影。指胶片上的画面是变形的电影。拍摄这种电影时摄影镜头将被摄影像 进行压缩,即将画面横向压缩比例为 2:1,在放映时将压缩后的影像还原。一般变形宽银幕电影的高、 宽比为 1:2.35。该设备能在 35 毫米胶片上拍摄比普通影片画幅宽一倍的景物,即它的放映设备科兼映 普通 35 毫米电影。 第二,宽胶片宽银幕电影。指用 70 毫米的胶片直接拍摄成的宽银幕电影。70 毫米胶片宽银幕画幅 高宽比为 1:2.2,胶片上的画幅面积为 35 毫米遮幅面积的 4 倍多。放映时放大倍率低,画面质量却很好。 甚至使用 35 毫米胶片拍摄原底,通过变形光学系统可获得 70 毫米的拷贝。这种宽银幕电影放映效果较 好,各国普遍采用。 第三,遮幅式宽银幕电影,又称为“假宽银幕电影”。它是一种非变形宽银幕电影。它在拍摄时, 使用 35 毫米摄影机和光学镜头,在摄影机片窗前安装一个一定画幅比例的窗框,减小画面高度,而不改 变宽度,能得到与宽银幕电影一样的效果。遮幅宽银幕系统的画幅宽高比为 1.66:1 或 1.85:1。它由于 放映时放大了倍率,画面清晰度降低。但因其制作方式简单,国内外许多国家沿用有取代变形宽银幕的 趋势。 二.巨幕电影 巨幕电影(Huge screen movie)指电影放映的银幕比宽银幕电影的银幕更宽,纵向高度也大得多的 电影,以及银幕呈现环形或穹形等特殊形状的电影[19]。电影在竞争中迅速发展,巨幕电影的出现是电影 不断发展的产物。巨幕电影采用的是 70 毫米的宽胶片或多条 30 毫米的胶片摄制,因为大银幕的影像大 而清晰,同时可伴随着立体声,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巨幕电影的种类多,使用较为稳定。我们常 见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巨幕电影”银幕宽 22 米,高 16 米。迄今为止,不断有更大的巨幕电影出现。巨幕电影除 具有大的特征外,巨幕电影的放映机和顶级数字环绕音响系统是它的核心。通常巨幕电影使用的是“70 毫米宽片大幕系统”。该技术系统出现于 20 世纪 70 年代,使用横向输片摄影机拍摄 65 毫米原底片,印 制 70 毫米放映拷贝,有效画幅面积为 35 毫米,是普通画幅的 10 倍,可放映在宽 30 米、高 20 米的银幕 上。巨幕电影六声道超级音响系统和银幕上成千上万个小孔,使得影院内每个地方的音量和音质相同, 带给观众更逼真和更高清的观影效果。 三.球幕电影 球幕电影(Ball curtain movie)又称为“圆穹电影”或“穹幕电影”。它是一种出现于 20 世纪 70 年代出现的大银幕电影。这种电影的拍摄及放映均采用超广角鱼眼镜头,放映厅为圆顶式结构,银幕呈 半球形,观众被包围其中,视银幕如同苍穹,由于银幕影像大而清晰,自观众面前延至身后,且伴有立 [17] 梁国伟:《跨越时空的影像交流:数字电影的媒介形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年 4 月第 1 版,第 83 页。 [18] 封敏:《宽银幕电影与全景电影》,电影评介,1992 年 09 期,第 21 页。 [19] “巨幕电影”的定义。http://baike.baidu.com/view/791259.htm 第二章 电影艺术的传播媒介 7 体声环音,使观众如置身其间,临场效果十分强烈[20]。球幕电影,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奥姆尼克斯,它用 65 毫米的底片横向拍摄,用 70 毫米拷贝横向输片放映。影片有效画幅面积要比标准的 35 毫米大 10 倍。 特别是奥姆尼麦斯拍摄的立体电影,由于在摄影和放映时采用鱼眼镜头,所以影像在放映时呈现半球形, 这种伴有立体声效果的电影,让观众有处于立体空间的感觉。 四.环幕电影 环幕电影,又称为“圆周电影”(Circular film)。它是一种在影院圆形内壁,呈 360 度的环形银幕 上放映,能够表现水平 360 度范围内全部景物的特殊形式电影[21]。该电影模式是由多台摄影机同步摄制, 多台放映机同步放映,即九台摄影机同步全景角拍摄,九台放映机在银幕上同步放映,形成在环形银幕 上 360 度全景式画面。人们在观看这种电影时,站在圆形观众厅中央,画面特别大,观众被画面包围其 中,可从任意角度观看,立体效果非常强烈。环幕电影作为一种能扩展观众视野的电影媒介形态,能够 让旅游片、纪录片、3D 影片等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1988 年,我国建成了第一部环幕电影院北京环 幕电影实验影院。该影院播放的环幕电影《华夏掠影》,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了电影神奇的影像魅力。 除此之外,还有立体电影、动感电影、全景电影、全息电影以及新型电影(包括球幕电影、3D 电 影、4D 电影、Imax 电影)等电影类型。银幕电影的类型如此多元化的形态,正体现了电影媒介技术 的飞速发展。 第二节 电视电影的收获 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传播学研究中,试图从艺术的角度解释媒体。他在这种艺术的探 索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观点“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媒介是人的延伸”(The medium is outspread of human),“热媒介与冷媒介”(Hot medium and Cold medium)。麦克卢汉在《理 解媒介》中指出:“媒介即讯息,即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 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22]”电视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使电视电影的出现成为可能。因电视具有可视可听,又具有信息永久 保存性,超越了时空的局限,进入一般人的家庭,所以电视技术的完善,导致了电视电影的成熟。 一.电视技术的发展 20 世纪 30 年代,电视自诞生之日起,经历了机械电视到电子电视的转型期,如今的电视作为一种 文化和传播媒介,包含了更多的艺术和科技的综合因素。建立在无线电基础上的电视,吸收了磁带录音 技术、光电转换、彩色显现技术、人造卫星技术、立体技术、激光数字技术、有线传播技术等因素,从 而电视媒介成为一种高度综合的传播媒介。在电视出现以前,没有一种传播媒介像电视这样能够拥有众 多的受众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电视作为媒介制作节目,一般有两个因素:一是使事件本身更加真实, 比如在新闻报道中,大量运用直播的手段就是真实的一种真切体现;二是使故事更富有戏剧性,不如娱 乐节目或故事片,运用大量夸张的的手段使节目或故事片的表现力更为突出。由于电视通过影像、画面、 字幕、声音以及特技等手段多方面的传递信息,给观众以强烈的现场感、冲击力。电视不仅可以让人们 从外界获得新闻信息,还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人们在业余生活中,看电视作为一种消遣,这 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而且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二战后至 20 世纪末,电视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从卫星电视到有线 电视,从高清电视到数字电视以及交互电视的发展,每一次发展都加强了电视作为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 力。21 世纪,电视媒介又面临着一场新的革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数字压缩技术的进步使电 视进入多频道化时代,电视媒体的内容更丰富,选择性更强;第二,多媒体技术使电视的表现手段更为 多彩,传输的信息质量更高;第三,电脑和网络技术大大提高了电视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第四,卫 星传输技术的普遍采用使电视传播进入了一个跨国传播和全球传播的时代[23]。这些技术的发展,并不是 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相互交叉性,并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不断迈进,这为电视电影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 [20] “球幕电影”的定义。http://baike.baidu.com/view/60288.htm [21] “环幕电影”的定义。http://baike.baidu.com/view/53436.htm [22]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 年 10 月,第 33 页。 [2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 11 月,第 119 页。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8 技术基础。 二.电视电影的收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在 1985 年出版的《简明大不列颠全科全书》中对“电视”(Television)进 行了定义:电视是活动图像及其伴音的电传输。也就是说,利用电子设备传输活动图像的技术和设备, 电视是重要的传播和通信方式。与电影类似,电视用电的方法即时传送活动的视觉图像,电视利用视觉 残留显示渐变的静止图像即电脉信号,通过信道传送,形成视觉上的活动图像。在接收端,电脉信号转 化为视觉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电视与电影的都是通过制造影像展示,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影像的 传输上。电视与电影在传播手段、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传播时间、传播空间方面存在巨大 差异,虽然它们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在市场运营中,观众接受中以及表现形式上,它们可以起到互补作 用。正是由于电视与电影之间的异同,二者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为一体,出现了一种新的电影传播形 态,即电视电影。 关于“电视电影”(Movie made for TV),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电视上播放的电影。而韩昌在 论文中从广义和狭义上对“电视电影”作了更详细地解释:广义上,它可以指所有在电视这个传播平台 上播放的电影作品;狭义上,它指向的是一类具有独特美学特征的电影作品[24]。自 20 世纪 60 年代,电 视电影出现于美国,电视人按电影艺术的规律用 35 毫米胶片拍摄出低成本电影,在电视上播放,通常这 种电视电影片长 90 分钟。 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特征,同时电视也借鉴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技巧,从而 提高了电视的艺术品位。电视电影将电视与电影艺术的媒介特性相互融合,融合后的电视电影形成了一 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于电视和电影单一的基本特征,反而遵循着两种艺术形态创作的共通规律。 从电影的审美角度分析:首先,电视电影具有高强度的叙事节奏。其次,在视听语言和表现形态上, 电视电影表现出一种风格化的倾向[25]。电视电影必须结合电视与电影叙事模式,与电影相比,电视电影 更通俗,在内容和形式上更贴近生活。电视电影的观赏处在一种家庭环境中,给观众提供了一种日常的 审美体验,影响着人们的日常审美生活。电视电影因为片长 90 分钟,所以它要在这个时间内通过有张力 的叙事来赢得观众的眼球。所以,电视电影的叙事比较严谨,镜头的叙事与画面的塑造,能让观众获得 心理享受和新鲜的视觉。而电视电影在制作上,努力营造一种电影感,电视电影表现的风格化倾向即为 电影化的制作,在视听语言和表现形式上,受到电影观念的影响。一些社会热点,带有新闻性和时代感 的现实题材或表现真人真事的纪念题材是电视电影的重要题材。 从电影的传播角度分析:电视电影的最终呈现媒介处于家庭收视环境中,电视电影处于家庭的私人 领域和电影的播放环境公共领域不同。电视电影的观众,比较自然和放松,而影院电影的观众,则要注 意自己所处的环境。与电影不同的是,电视电影的传播特性符合电视的媒介特性和表现方式。第一,传 播环境:开放的家庭收视环境;第二,传播媒介:作为大众媒体的电视;第三,接收终端:低强度的电 视屏幕[26]。在开放的家庭收视环境中,观众看电视电影的心态比较随意,这种随意的形态与影院电影截 然相反,观众在影院观赏电影,因为目的性明确,所以精力比较集中。显然电视电影要以风格化的镜头 语言和紧凑的叙事结构吸引观众注意,所以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视,为了满足不同需求层次的群体, 必须在题材内容和表达方式上要通俗、大众,贴近生活。再者,由于电视屏幕与电影相比,其大小、亮 度、对比度以及信息的密集度、屏幕与环境的分离感都无法与电影相媲美,电视就是麦克卢汉所谓的“冷 媒介”。所以,电视电影要符合叙事规律和适应低强度的电视屏幕。 第三节 网络电影的狂欢 20 世纪以来,在大众传播领域,依托互联网技术兴起的网络媒体以特有的开放性、交互性开始争夺 着传统媒体的竞争市场。新媒体的应运而生,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开始从边缘走向主流,这一切都给 传统电影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危机和挑战,电影艺术为适应传播的发展而进行了新的变革,电影艺术 传播形态的多元化时代逐渐到来。网络这种新媒介使得电影与互联网技术开始进入网络电影狂欢的时代。 [24] 韩昌:《传播技术平台对电影艺术形态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年 4 月,第 22 页。 [25] 马洪东:《电视电视的传播形态与审美特征分析》,电影评介,2006 年 19 期,第 52 页。 [26] 马洪东:《电视电视的传播形态与审美特征分析》,电影评介,2006 年 19 期,第 52 页。 第二章 电影艺术的传播媒介 9 “网络电影”成为 2006 年中国各类媒体关注的一个流行词汇。网络电影的走红,带动了人们对相关话题 的关注。网络电影与传统电影的的关系,网络电影进入到大众狂欢时代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网络电影 的商业化走向等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网络电影的文化背景,带有很强烈的后现代色彩。在后现代主 义的文化语境下,这种视觉狂欢时代不仅影响着关注的审美倾向,还制约着网络电影自身的发展方向, 如网络电影的艺术特点,传播手段,接受方式以及表现技巧等。 网络电影(The Internet movie),至今为止,概念比较模糊。百科上“网络电影”从广义和狭义上有 两种界定:从广义上说,用来泛指“数字到户”以后,受众通过因特网接受的各类影视节目;从狭义上 说,特指专供网络传播的院藏音频作品[27]。尽管这个界定也不是很准确,但是网络电影是伴随着网络技 术的发展和普及而兴起的,网络电影已经引起了观众的普遍关注。关于网络电影,尽管众说纷纭,王仕 勇在《网络电影概念与特征探析》中,对网络电影的概念作了梳理和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从播放渠道和放映时间来说。2000 年,阿祥在《网络电形一电影史上的一场革命》中认为“网 络电影,不是指以网络故事为题材拍摄的影片,而是特指专为在网上播放而制作的电影短片,一般长度 为 5 分钟,最长也不过十几分钟。”2003 年,陈思之在《何为网络电影》中提出“网络电影,是指专为 在网上播放而制作的电影短片,一般播放时间为 5 分钟,最长不超过 30 分钟。” 第二,从与传统电影的区别尤其是参与性上来说。2002 年,陆琼琼在《谈网络电影的人性化互动》 认为“真正的网络电影参与性极强,首先可以从网上下载标准化的电影软件,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修改 剧情。所有人都可以参与电影制作。有兴趣的人甚至可以通过扫描仪输入本人影像扮演戏中角色。其次 可以上传自己拍摄的电影与网友共享,不仅满足了影视爱好者,培养了电影观众,也把人从固有的接受 模式中解放出来。” 第三,从传播渠道和特性上来说。2007 年,张熙娟在《网络电影流行的传播学分析》中指出“一般 意义上而言,网络电影是指专为在网上播放而制作的电影短片,它寄生于网络,与一般的电影院电影不 同。同时,如果超越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定义,网络电影特指那些在网上发行的,超越了简单的观赏性, 而增加了更多的参与性与互动性的小影片,这是网络电影的发展方向。” 第四,从特点和播放方式上来说。2006 年,朱倩、李亦中在《希望之春:当电影遭遇互联网》中指 出“网络电影的概念有两种理解:一、电影以网络作为传播渠道;二、指专为网络度身定制的电影。前者 是电影传播史上的重大变革,后者是一种即时的、互动的、原创的电影呈现方式。在播放方式上,网友 可依照剧情顺序正着看、倒着看、跳着看,任何时间只要上网就能够收看电影。” 综合梳理之后,王仕勇认为“网络电影肯定是应该以网络为主要渠道,但绝不是唯一渠道。而且, 参与性、即时性、原创性、互动性是网络电影的特性。[28]” 结合网络电影的一些特性以及相关的界定,本文认为:从狭义上理解,网络电影是指适合在网络媒 介播放而专门制作的电影。从广义上理解,网络电影是指在网络媒介上播放的电影。网络电影和其他类 型的电影一样,都是一种电影艺术的传播形态,但是网络电影因其自身的特性,网络电影更是一种普及 较广的艺术形态。由于电脑的普及,网络电影的传播对象覆盖的范围更为广泛,网络电影比传统电影的 传播效果更好。由于网络电影具有极大的融合性,所以传统电影被制作后,在网络上播放,这些作品被 播放之后,所呈现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对于电影而言,网络仅仅是一种传播的载体,所以我们不能狭隘 的理解网络电影的界定。随着人类创新科学技术的变化,网络电影的界定有可能还会延伸,正如麦克卢 汉所说“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的延伸,即网络媒介改造了人们的感知结构。就是说“正是传播媒介在 形式上的独特性构成了传播媒介的行为功效[29]”。这种延伸了的“网络电影”就是因为网络拥有海量的 信息量、覆盖全球的传播和传播速度快与更新及时等特点,使得传统电影以及非传统电影在网络风靡。 网络媒介的延伸使得电影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变成了“数字时代复制的艺术”。 尽管网络电影不能说是电影艺术传播的最发达形态,但是由于网络媒介的出现,网络电影给电影艺 术还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虽然网络电影很流行,但客观地来说,网络电影并不成熟。它还需要很长一 [27] 网络电影的定义 http://baike.baidu.com/view/1276844.htm [28] 王仕勇:《网络电影概念与特征探析》,当代传播,2009 年第 4 期,第 88 页。 [29] [美]丹尼斯·杰·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黄静生等译,中国广播出版社,1991 年,第 185 页。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0 段时间的探索和完善,但却不会被取缔,而是会更进一步。 第四节 手机电影的飞跃 所谓“手机电影”(Mobile phone movie),即通过网络付费方式传输到手机中进行观赏影片的方式 [30]。也就是说,以手机作为传输的对象并能在手机上播放的影片。姜林琳在其论文中,对“手机电影” 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分为两类进行理解:其一,由专业人员用常规的技术和方式拍摄,完成以后转换成 适合通信网络传播和手机观看的格式,或者只是把普通电影的剪辑片断做成手机支持的格式,手机用户 通过网络付费方式传输到手机中进行观赏的电影作品;其二,以手机为主要拍摄与制作工具,并能够通 过手机平台传输与手机下载、观看的电影作品,其主要载体是以手机为中心的[31]。简单来说就是,其一, 手机作为传输对象,其电影形式可以是传统电影,只要下载的电影符合手机播放格式即可;其二,以手 机为对象,专门制作和拍摄的影片。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手机电影”即以手机为对象,专门制作 和拍摄,并通过网络付费方式传输到手机中可供观赏的影片。手机作为传播平台,必须可以传输、下载、 播放影片,以供人们观赏。就目前来说,我们手机高端用户人群约 2000 万。手机开启了一场电影产业的 盛宴。手机电影改变了传统的精英与大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使得普通大众也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源头。 手机电影对传统的电影模式必将带来一场巨大的冲击。 由于 2G、3G 技术的出现,给传媒业带来新的革命。新媒体时代,技术支持了更为多样化的现实应 用。特别是 3G 技术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从而使得手机成为网络的延伸。手机不 仅具有无线上网功能,而且还可以视频电话、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电影、手机广告、手机广播等多 种信息服务。手机新媒体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3G 时代的到来手机媒体具有了网络媒体的特性。手机 媒体延伸了网络媒体,这在某种意义上说,媒介融合的领域更为拓展。实际上,手机媒体就是网络媒体 的延伸和组成部分,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融合,带来了网络移动化和移动网络化。我们可以说,手机 电影和网络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交互性和融合性。 手机电影在创作过程中具有自己的特性。拍摄一部电影,基本上分为编、拍、剪三个步骤。“编”的 点要求:第一,篇幅较短。传统电影一般时间比较充裕,而鉴于手机电影的特性,一般手机电影拍摄的 时常不超过十分钟。第二,内容少且精。叙事较简洁,细节刻画少,虽然短,但短时间内要吸引观众, 所以在剧情构思上要多花点功夫。第三,贴近生活。手机制作简单,可因地制宜,与生活相关,互动效 果更好。“拍”的要求:第一,拍摄镜头少。第二,拍摄距离近。第三,光线、颜色亮。第四,拍摄动作 慢。因为手机电影自身的局限,所以拍摄时要注意以上四点,不然拍摄出来的效果模糊不清晰。“剪”的 要求:剪辑手机电影时,只要把最精华的内容凸显出来就行,尽量要简洁,无需拖泥带水。 通过手机电影的制作特点,我们可以看到手机电影具有移动、互动、私密、便捷等传播优势,适应 了现代人对娱乐媒介的要求。同时也意味着,技术的成
本文档为【电影艺术传播形态的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5925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1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7-19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