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军后勤保障一体化研究

我军后勤保障一体化研究

举报
开通vip

我军后勤保障一体化研究Company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我军后勤保障一体化研究学号: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及论文院(系、所)学科(专业)政治经济学研究生姓名导师姓名王凌入学年月开题报告日期.开题报告引言一、我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理论的提出(一)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基本概念的界定(二)一体化后勤保障的基本特征(三)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基本内容(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动因分析二、我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现状(一)我军一体化后勤保障的形态演变(二)我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

我军后勤保障一体化研究
Company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我军后勤保障一体化研究学号: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开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及论文院(系、所)学科(专业)政治经济学研究生姓名导师姓名王凌入学年月开题报告日期.开题报告引言一、我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理论的提出(一)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基本概念的界定(二)一体化后勤保障的基本特征(三)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基本内容(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动因分析二、我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现状(一)我军一体化后勤保障的形态演变(二)我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实践基础(三)我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制约因素三、推进我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基本途径(一)以后勤保障信息化为抓手,推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发展(二)以优化后勤保障组织体制为突破口,推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发展(三)以培养高素质新型后勤人才为保证和支持,推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发展(四)以一体化为目标,提升后勤装备保障效能,推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发展(五)以提高后勤保障一体化训练水平为基本途径,推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发展结束语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列宁军事文集[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3]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军队建设论述选编[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4]江泽民文选[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江泽民文选[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6]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7]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Z].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8]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读本[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9]库桂生,黄成林.军事后勤新变革[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10]闵振范,王保存.构建信息化军队的组织体制[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11]王进发.中国军事后勤变革大战略[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5.[12]后勤指挥学院编印.军事后勤理论创新成果集萃[M].内部发行.北京.2004.[13]王明礼,王通信.外军后勤理论与实践[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14]张连松.近现代战争后勤史[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15]丁军一.中外后勤保障经典战例评析[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16]王北生.军事后勤创新学[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17]熊德禹,吕红旗.后方专业勤务总论[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5.[18]孙秀德.军事后勤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19]刘远跃等.新军事革命与信息化后勤[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20]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司令部.军队联勤工作 手册 华为质量管理手册 下载焊接手册下载团建手册下载团建手册下载ld手册下载 [M].济南:黄河出版社,2001.[21]刘高平,陈剑锋.非接触战争后勤[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22]夏镇九.后勤保障力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2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司令部.聚焦后勤[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24]赵燕.数字化条件下后勤建设研究[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25]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课题组.21世纪初我军后勤改革与效益研究[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26]苏书岩.军队后勤军事训练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27]任守生,陈小岩.反“台独”应急作战油料保障研究[C].内部发行.北京.2005.[28]纪江荣,支力.外军军需勤务[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29]施普选.分队后勤训练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30]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与条令研究部,信息化作战理论研究室.信息化作战理论学习指南——信息化作战400题[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31]宁凌,向松波,钟小伟.一体化作战[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6.[32]刘卫国.一体化训练研究[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33]王保存.世界新军事变革新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34]郭梅初,王及平.一体化联合作战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35]高宏伟等译.给养勤务——美国陆军第10-23号战地手册[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36]车先明,陈学惠.美军作战理论前言问题聚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37][印]帕莫德·萨林.军事后勤——战争的第三维[M].后勤指挥学院学术研究部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38]海军工程大学校区,后勤指挥系理论研究中心译.适于作战的感知与反应后勤[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39]吕慧方等.关于建设一体化后勤保障信息网络系统的思考[J].军事经济研究,2006,(9):64-65.[40]酒济川等.新军事变革与我军后勤装备发展[J].军事经济研究,2006,(4):13-16.[41]胡安胜,苏喜生.外军后勤装备信息化建设及对我军的启示[J].军事经济研究,2006,(3):74-77.[42]赵建军.运用综合集成思想加快后勤一体化建设[J].国防大学学报,2004,(12):89-91.[43]相关网站:中国军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期刊网.我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研究【内容提要】扑面而来的世界新军事变革及近期几场局部战争的实践,使得未来战争的较量将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军事后勤的较量。信息化条件下的一体化联合作战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体系与体系之间的整体抗衡,适应我军基本作战形式由协同性联合作战向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转变,加快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对于开展反“台独”军事斗争后勤准备具有重要意义,是在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伟大实践中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军委胡主席在2005年4月和12月先后强调,“三军后勤保障一体化的改革方向必须坚持”,“建立三军一体化后勤保障体制的目标不能动摇”。因此,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是统帅部十分关注的问题,是现实军事斗争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军目前军事后勤理论研究的前沿性课题。本文以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为背景,积极借鉴我军和外军后勤保障建设的实践及研究成果,从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相关概念、主要现状和基本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些新思路和新见解,以期能对部队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和推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相关概念做出了界定,阐述了一体化后勤保障的基本特征、建设内容及建设动因。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我军一体化后勤保障的形态演变,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实践基础和存在的主要不足。第三部分,着重阐述了推进我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基本途径。【关联词】一体化 后勤保障 建设目录引言······································································(1)一、我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理论的提出···············(3)(一)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基本概念的界定······················(3)(二)一体化后勤保障的基本特征·································(7)(三)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基本内容··························(11)(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动因分析··························(15)二、我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现状剖析··············(19)(一)我军一体化后勤保障的形态演变··························(20)(二)我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实践基础·····················(23)(三)我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制约因素·····················(29)三、推进我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基本途径········(34)(一)以后勤保障信息化为抓手,推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发展··························(35)(二)以优化后勤保障组织体制为突破口,推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发展··························(38)(三)以培养高素质新型后勤人才为保证和支持,推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发展··························(44)(四)以一体化为目标,提升后勤装备保障效能,推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发展··························(49)(五)以提高后勤保障一体化训练水平为基本途径,推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发展··························(55)结束语··································································(61)参考文献·······························································(62)我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研究引言“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后勤保障制约着战略、战术目标的达成,关系着战争的进退与胜负。”自出现战争以来,后勤保障始终是影响战局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催生了新一轮军事变革。以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为标志,引起了军事领域的全面变革,也引发了军事后勤领域的深刻变化。美陆军在其1993年版《作战纲要》中指出,“在一定意义上,作战就是后勤,后勤也就是作战。”在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冲击下,后勤保障已由幕后走向前台,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战争形态的演变,催生出新型后勤保障模式,军队后勤保障建设领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我军传统后勤较为封闭的保障模式,严重制约和影响了保障能力和保障效率的提高,已越来越难以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对我军后勤建设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和新要求。2004年6月,充实完善后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明确提出,一体化联合作战是我军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和基本作战思想,我军一体化后勤保障问题从此凸现。从近几场局部战争,尤其是美军的作战看,后勤保障已从多角度呈现出“一体化”的特征,这为我军构建一体化后勤保障体系,加速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一体化后勤保障是未来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后勤保障的发展趋势,反映了信息化战争的时代要求。它是联合作战后勤保障发展的高级阶段,其本质和内涵具有鲜明的信息化特征,是机械化后勤保障理论的历史演进。军委胡主席强调,“建立三军一体化后勤保障体制的目标不能动摇”,“三军后勤保障一体化的改革方向必须坚持”。中共中央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明确提出,要“推进后勤建设和改革,完善综合保障能力。”笔者撰写本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贯彻党中央和胡主席的这些重要思想,以期为我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建言献策。当前,我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国内外系统研究此课题的专着和论文还不多。因此,准确把握一体化后勤保障的本质与特征,客观分析其实践基础与不足,构建一体化后勤保障体系,加快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是实现我军后勤建设跨越式发展、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做好反“台独”军事斗争后勤准备的必然选择,也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对后勤建设和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一、我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理论的提出“任何理论首先必须澄清杂乱的、可以说是混淆不清的概念和观念。只有对名称和概念有了共同的理解,才可能清楚而顺利地研究问题,才能同读者常常站在同一立足点上。”——克劳塞维茨任何一场伟大的军事变革,无不依赖于科学理论的指导。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军事后勤领域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后勤保障理论衍生出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一体化后勤保障是我军后勤发展史上的新生事物,既没有现成的理论,更没有成熟的经验。研究一体化后勤保障,首先必须对其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建设内容、建设动因等一些基本问题进行理论界定和科学探讨,这样才能使“理论迷雾”渐行渐薄,为推进我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一)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基本概念的界定准确的概念能够全面揭示认知领域的各类范畴,从而不断扩展实践活动的空间。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概念,是近年来随着战争实践的发展而提出的。由于各国的国情军情不同,对其认识也各不相同。目前,我军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不尽一致。因此,首先要搞清什么是“一体化”什么是“一体化后勤保障”什么是“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探讨一体化后勤保障的基本特征、建设内容及其建设动因。1、“一体化”词义探源及涵义从辞源来看,在英语中,“一体化”(Integration)作为名词,基本含义是“综合、完成、集成”的意思。在汉语中,“一体化”的使用非常广泛,主要指关系密切,如同一个整体,其基本含义有三个方面:一是它是人们为达成一定目的,通过一定的契约、制度或者组织、技术手段,使分散独立事物能够像整体一样活动并发挥系统效能;二是它有一个发展过程,有阶段、程度的区分和差别;三是它是一种运动方式,强调事物运动的整体性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同步性。从历史渊源来看,“一体化”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欧,当时主要用于政治和经济领域。20世纪20年代,首先是西欧的政治学家在政治领域开始使用这一概念;1933年,德国两位经济学家在一份报告中使用了“经济一体化”概念;1954年,英国牛津大学的教授在一本书中,提出了“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体化”概念逐步明确,使用也更加广泛。美国国际问题专家卡尔·多伊奇给“一体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一体化通常意味着由部分组成整体,即将原来相互分离的单位转变成为一个紧密系统的复合体。”他认为,一体化既可以指原来同一个单位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它们相互依存并共同产生出它们单独时所不具备的系统性能”,也可以“被用来描述原先相互分离的单位达到这种关系或状态的一体化过程”。美军最早将“一体化”概念引入军事领域。1973年,美军在国防部《总体部队政策》文件中,首次提出了“一体化”思想,目的是将现役与后备役、军队与地方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总体部队”。2、我军“一体化后勤保障”概念的界定我军关于一体化后勤保障的研究首先体现在后勤保障体制的改革上。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底指出:“现在的联勤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还要根据条件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最终把三军所有的通用物资和通用勤务保障全部统起来,实现三军保障一体化。”2000年8月,他在接见全军后勤工作会议代表时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保障体制改革,适应联合作战、联合保障的需要,建立起三军一体、军民一体的保障体制。”我军于2000年开始实行的“联勤”体制以及于2004年在济南战区试行的“大联勤”体制,向着一体化后勤保障方向迈出了重要步伐。2002年12月27日,江泽民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着眼“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和军事斗争准备基点的转变,提出我军的基本作战形式要向一体化联合作战转变。2004年6月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在充实完善后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中,将一体化联合作战确定为我军信息化条件下的基本作战形式和基本作战思想。由此,我军正式提出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概念,一体化后勤保障也随之成为我军后勤理论界研究和后勤改革发展的热点问题。军委胡主席先后指出,“建立三军一体化后勤保障体制的目标不能动摇”、“要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的需要,建立健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联合训练体制和联合保障体制”,他在2005年4月1日军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民主生活会上讲话时特别强调:“三军后勤保障一体化的改革方向必须坚持。”总后司令部陈国书参谋长也指出:“一体化联合作战,必须实施一体化后勤保障。”“一体化后勤保障”这一名词已频频出现在军委首长的讲话和各类文件中。但是,现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军事百科全书》中尚未对“一体化后勤保障”做出定义,国内军事理论界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并且主要存在“一体化后勤保障”和“一体化联合作战后勤保障”两种相似的概念。笔者认为,这两种概念都是基于作战与后勤保障为一个大系统,都是以后勤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撑,根据一体化联合作战所具备的信息化特征及作战形式的变革、作战理论和后勤保障装备的发展趋势以及后勤体制编制改革的客观现实等情况提出的。两种概念的区别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施一体化的时机不同。一体化后勤保障以战时保障为立足点,兼顾平时建设和平战转换问题,而一体化联合作战后勤保障的指向性和战备性非常强,着重强调战时保障。二是实施一体化的途径不同。一体化后勤保障重视对整个后勤保障系统的重新组合和整体使用,一体化联合作战后勤保障则强调后勤保障行动与作战行动的整体联动。三是实施一体化的基点不同。一体化后勤保障是基于形成“三军一体、军民一体、平战一体”的一体化保障格局,通过一体化后勤机构实施一体化后勤保障。一体化联合作战后勤保障则更多强调在遂行作战后勤保障任务时,通过以信息为主导的战时指挥,协调各种保障力量达成保障行动的一体化。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将一体化后勤保障界定为:以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为牵引,以战略后勤为后盾,以联合作战编成内后勤保障系统为主体,以社会化保障为依托,以实现后勤物资、勤务统一保障为目标,建立三军一体、军民一体、平战一体的后勤保障体制,在联合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优化配置和综合集成各种保障力量,在多维空间为满足平时,特别是满足作战需要而组织的后勤保障行动。3、“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基本内涵后勤保障建设的概念衍生于后勤建设的概念。关于“后勤建设”,《军语》的解释是:“后勤建设:为提高后勤保障能力而进行的有关建设。”根据上述定义,笔者认为,我军已将一体化联合作战确定为信息化条件下的基本作战形式,这必然要求后勤保障建设突出“一体化”建设,以确保按期形成一体化后勤保障能力。鉴此,本文将“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界定为:军队根据军事战略、军队建设方针、军事斗争形式和后勤保障任务以及国家经济、技术发展状况等,对一体化后勤保障能力的生成、维持和发展所进行的各项军事后勤活动。这一定义包含了以下三层意思:一是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主体,即军队;二是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内涵,即一体化后勤保障能力的生成、维持和发展,这是研究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逻辑起点;三是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外延,即所有与一体化后勤保障能力生成、维持和发展有关的军事活动。(二)一体化后勤保障的基本特征一体化后勤保障,是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新型保障模式,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保障能级高度融合、保障力量精干集约、信息系统无缝链接、保障方式精确高效及保障行动整体联动。1、保障能级高度融合保障能级是“一体化后勤保障”的层次划分。将后勤划分为战略后勤、战役后勤、战术后勤三个层次是我军的传统做法。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军提出了“无缝隙后勤”的概念,要求战略、战役、战术三个层次的后勤保障力量有机结合,以增强“三位一体”的战场保障能力。这一概念使战略、战役、战术后勤的界限进一步模糊。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凭借“全球战斗保障系统”,实现了战略、战役、战术各个层次物资信息可视共享,后方可根据一线消耗需求,及时组织物资实施全天候、全地域直达保障。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中,战略、战役、战术层次的作战行动趋于一体,使得战略后勤与战役后勤甚至战术后勤在作战时空上更加趋同。如有的专项物资供应保障,单纯依靠战术层次或战役层次的保障力量,很难及时准确地完成保障任务,保障能级的高度融合,客观上要求改变传统逐级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保障模式,综合运用动态计划、自主协调、临机控制等组织协同手段和方法,采取上下层级交互作业方式,实施一体化保障。2、保障力量精干集约保障力量是“一体化后勤保障”的力量基础。一体化联合作战空间的广阔性、部署的流动性、行动的分散性、方式的非线性和手段的非对称性,要求后勤保障力量“瘦身”,确保“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与之相适应,一体化后勤保障力量的编制也日趋小型化、模块化,由按专业编组变为按功能编组,即把供、救、运等专业保障力量和防卫力量混和编组,分成若干保障单元,每个单元都具有指挥、保障和防卫等全部功能。如美军对现有陆军后勤力量按照模块化结构进行了重新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将151个专业保障连和156个连以下专业保障分队最终组合成94个模块化保障连,为整个陆军减少7064名后勤人员,节约经费亿美元;俄罗斯汽车和铁道兵平均削减15%-20%,后勤院校削减22%,全军的基地仓库、医院、修理机构等削减1/3。后勤保障力量向集约化方向的不断发展,促成了后勤编制体制的结构化整合和保障力量的模块化运用。分散配置的后勤保障力量,将形成与一体化联合作战高度适应的力量体系,保障力量在隶属关系和级别上的限制,亦将让位于保障行动的衔接和保障效能的聚合。3、信息系统无缝链接信息系统是“一体化后勤保障”的基础平台,也是与传统保障活动的“分水岭”。在一体化联合作战网络化信息系统中,后勤信息系统是其有机组成部分。后勤信息系统在范围上,将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为导向,全面覆盖后勤保障活动所涉及的领域;在结构上,将以“网状结构”取代“树状结构”,以“融合机构”取代“条块分割”;在功能上,将融信息感知、处理、传输和智能化为一身,集后勤指挥、控制、管理、保障、防卫信息于一体,化“自成系统”、“小而全”为协调互补、整体运作;在流程上,将按照信息化保障活动的基本流程构建信息流程,以“信息流”引导和控制“物资流”、“伤员流”、“经费流”和“运输流”;在外部联系上,不仅与作战信息系统互通互联,而且将触角延伸到了作战信息系统的顶层、末端和多个环节、多个方面,不仅与地方诸信息系统联通,而且将直接关联的部分纳入了自身系统。后勤信息系统的广域分布、无缝链接、动态组合、信息共享和智能调控等特性,引发了后勤保障活动的飞跃,为一体化后勤保障提供了前提条件。4、保障方式精确高效保障方式是“一体化后勤保障”的基本方法和表现形式。海湾战争后,美军借鉴“沃尔玛”等现代物流公司的高效经营模式,将“即时后勤补给”理论应用于军事后勤变革,并将这一模式成功运用于伊拉克战争。信息化条件下,由于信息技术的融入,特别是网络化信息系统的建立,使精确保障逐步由理想变为现实。紧密依托信息系统、实时捕捉需求信息、同步遂行保障任务、随机展开保障行动及全程调控保障进程,将成为保障方式精确高效的生动写照;配送式补给、数字化医疗、可视化运输及电子化财务等信息化保障活动,将成为保障方式精确高效的具体体现。在综合集成方法作用下,精确高效的保障方式还促成了保障链路的统一建构以及基地辐射保障、多点聚焦保障、脉冲直达保障和伴随联动保障等保障活动的一体运作,它作为对“粗放式”保障的摈弃,必然会引发保障资源、保障力量、保障机制和保障行动的高度集约,由此也把作战后勤带入了传统保障活动难以涉足的高级阶段。5、保障行动整体联动保障行动是“一体化后勤保障”活动的动态链接和实现形式。整体联动的保障行动,首先,表现为后勤保障行动与作战行动的一体化。在敌我激烈对抗的信息化战场上,后勤保障行动将严格纳入作战行动的总体范畴,并与作战行动密切协调、准确对接。战场后勤的自身防护,将与整体防卫行动乃至诸军兵种的作战行动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其次,表现为后勤保障行动的一体化。各级、各专业、不同空间、不同手段和方式方法的保障行动,以及战场内外军地保障行动的协调、配合、融合、贯通,成为实现“一体化后勤保障”的重要保证。其三,表现在后勤要素、单元、系统的“自组织”、“自适应”能力上。信息技术的融入,将使后勤装备、设施等保障平台的信息化、智能化程度明显提高,后勤指挥及保障方式的预储、预置,保障行动的“预实践”和智能化处置,使作战后勤要素、单元、系统能够在分布式、融合型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自主地展开保障活动,且具有“形散力聚”的保障功能。(三)、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基本内容从一体化后勤保障活动所包含的基本要素来看,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一体化后勤保障组织体制、一体化后勤保障人才队伍、一体化后勤保障装备设施和一体化后勤保障教育训练。1、一体化后勤保障组织体制一体化后勤保障组织体制,是指适应一体化保障要求的后勤系统组织编制和有关制度。它由各级后勤指挥机关、勤务部门、科研和训练机构以及保障部(分)队等组成,是实施一体化后勤保障的组织基础。后勤保障组织体制规定后勤机构的设置,确定各机构间的隶属关系并规范工作职权,具有根本性、系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随着信息化战争由海湾战争的初露端倪到伊拉克战争的初具形态,一体化联合作战牵动后勤保障组织体制的变革,各国军队在一体化的指导和发展方向上,有三个明显的趋势值得重视:一是由主要改革组织体制,开始转向重点优化运行机制,以机制优化弥补组织体制缺陷;二是由比较注重要素集成,开始转向注重系统集成,以系统集成谋求整体效能;三是由普遍强调实体归并,开始转向强调信息融合,以信息联通推进保障联合。推进一体化后勤保障组织体制建设必须符合我军实际和发展要求,不能把一体化后勤保障组织体制建设完全等同于联勤体制改革,更不能把一体化的目标简单地确定为建立大一统的后勤组织体制,最终目标应是建立三军联合、军民一体、平战结合的一体化现代后勤保障体制。2、一体化后勤保障人才队伍一体化后勤保障人才队伍,是指军队后勤中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技能和创造力,并以创造性的工作对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做出贡献的人员,他们既是实施后勤建设、管理和保障活动的主体,也是后勤工作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2000年5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推出的《2020年联合构想》中明确提出:“我们的军人将面对各种任务和技术的挑战,需要表现出适应力、创造力、准确的判断力、超前的思维能力以及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因此,军人素质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所需要的后勤人才不是某一类型的人才,而是一个巨大的人才群体。一体化后勤保障人才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后勤保障的特性上,如专业技术性、军民通用性、服务保障性、经济政策性、分散独立性等。加强一体化后勤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就是要以提高一体化后勤保障能力为目标,以个体素质高、群体结构优、人才数量足为基本要求,为造就一支高素质新型后勤人才队伍而进行人才选拔、培养、任用和管理。3、一体化后勤保障装备设施一体化后勤保障装备是军事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运输工具、专用车辆、设备、器材、装具等,是构成一体化后勤保障能力、保障武装力量建设和作战不可缺少的物质技术条件,也是衡量后勤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在一体化联合作战这种新的作战形式的牵引下,世界范围内军队后勤装备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更加注重提高机动保障能力,发展高机动性的后勤装备;二是更加注重提高前方医疗救治时效,发展远程医疗保障系统;三是更加注重实现物资补给精确化,发展快速、高效的物资补给系统;四是更加注重提高后勤保障效益,发展智能型、多用途的保障手段。一体化后勤保障装备建设,主要包括后勤装备建设的决策与规划、研制与生产、采购与补充、维修与管理以及有关规章制度的建立等。通常在科学预测和综合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一体化后勤装备建设的基本原则,制定一体化后勤装备建设规划和计划,合理选择一体化后勤装备建设的途径。4、一体化后勤保障教育训练一体化后勤保障教育训练是指一体化后勤理论教育和后勤指挥、专业勤务、专业技术及防卫能力的教练活动。早在1975年,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战略要研究的问题,不仅是作战问题,还包括训练。要把训练放在战略问题的一个重要位置上。”后勤教育训练是军事教育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国家和军队的产生、工业革命的兴起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军队武器装备技术密集、作战体系高度集成,后勤保障环境、保障内容和保障方式发生着一系列的深刻变化。没有专门的后勤教育和后勤训练是不可能完成艰巨的保障任务的。一体化后勤保障教育训练是培养高素质一体化后勤保障人才的重要途径,是融合一体化保障能力和作战能力的基本措施,也是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重要保证。一体化后勤保障教育训练的展开涉及一体化后勤教育训练的体制、内容、方法、管理及保障等方面。本着面向战场、注重质量、勤俭练兵的原则开展一体化后勤保障教育训练,对于揭示一体化后勤教育训练的规律、提高一体化后勤教育训练效益和推动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动因分析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战争形态和基本作战形式转变以及后勤现代化建设要求等因素密切相关。1、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使然国家经济是军队后勤的源头和基础。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及“十一五”规划的强烈驱动,为推进我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为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在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战略中,国防和军队建设占有重要地位。当前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不但为我们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二是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提供了物质源泉。军队后勤发展始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较好地坚持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国家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国防费得到适度增加,2006年中央财政安排的国防支出为亿元,比上年增长%;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为军队后勤的资源筹措打开了更大空间;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使军队后勤保障的生命线更加畅通,这些都为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物质基础。三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提供了导向和示范作用。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为保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和国家确立了推进外延型、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向内涵型、集约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就为我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即要全面统筹后勤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革命,彻底转变后勤保障力增长方式,实现我军后勤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军事领域一切变革必需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正如胡主席指出的那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快又好发展的巨大动力。”进入二十一世纪,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进一步推动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并且对军事后勤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外军把高新技术的运用看作军事后勤发生革命性变革的原动力。美军认为:“21世纪后勤部队必须在技术上与其保障的作战兵种一样先进,因此,相比之下,其技术进步将比其他任何方面都更为显着。”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首先,信息网络技术是一体化后勤保障产生的关键。一体化后勤保障有赖于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发展。通信技术的极大进步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成熟催生了一体化联合作战,两者在一体化联合作战后勤保障上的广泛应用,使之成为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关键性因素;其次,信息化保障装备和保障技术的发展为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随着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在军事后勤领域的广泛应用,后勤保障装备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保障距离、保障速度和保障效能大为提高。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的发展,为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提供了灵敏快捷的信息传输技术基础,使一体化后勤保障信息的获取、传输、加工和贮存有了可靠的技术保障。由此可见,后勤保障在信息时代受到的来自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间都更为明显。3、一体化联合作战牵引信息化条件下的一体化联合作战,是各种作战要素融合的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整体抗衡。一体化联合作战与协同性联合作战相比,具有作战体系的有机协调性、作战空间的全维整体性、作战指挥与行动的实时精确性等特征。这些变化必将牵引着与之相适应的后勤保障的发展、变化。因此,后勤保障的转型方向必然是一体化后勤保障。其一,一体化联合作战是信息主导下的体系与体系的对抗行动,要求实施具备体系保障能力的一体化后勤保障。信息能将全维战场内的作战要素紧密融合为一体,使作战的焦点由传统的攻城略地转向争夺信息主导下的全维空间整体作战优势,使作战单元和作战要素成体系对抗成为现实。后勤保障的主流必将由传统的物质流转向信息主导下的物质流,由按单元保障转向按体系保障,由数量密集型保障转向质量效能型保障。因此,实施一体化后勤保障,将各种保障要素进行系统融合,形成体系保障能力,是谋求后勤保障体系最大效能,满足作战体系对抗的必然选择。其二,一体化联合作战是联合部队在多维空间的一体化作战,要求实施具备整体保障能力的一体化后勤保障。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战场空间多维一体,前后方界限难以区分。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前方打仗,后方支援;前方危险,后方安全”的观念,建立寓保障和防卫于一体的后勤保障格局,充分发挥后勤保障的整体效能。另一方面,一体化联合作战实时整体联动的特点,也要求我们改革传统的后勤保障方式,在整个战场范围内实施一体化保障,充分发挥各种保障力量和保障手段的互补优势,确保保障不间断。其三,一体化联合作战是体系破击、连续循环的实时精确作战,要求实施具备“适时、适地、适量”不间断精确保障能力的一体化后勤保障。一体化联合作战是谋求打击效果的精确作战,要求其后勤保障依托信息技术,对作战人员、物资、装备等实施“适时、适地、适量”的精确保障,即根据作战需要,在恰当的时间、地点为各种作战力量及作战行动提供精确的一体化后勤保障,确保后勤保障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上的准确性。4、军队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后勤现代化建设要求军队现代化包括后勤现代化。因此,实现后勤现代化既是加强后勤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新世纪新阶段,军委在后勤系统确立了“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战略目标,要求我们必须确立新思路,即在建设目标上,把传统的机械化后勤改造成为信息化后勤,为打赢信息化战争提供可靠的保障;在建设途径上,坚持以反“台独”军事斗争后勤准备为龙头,以准备带动建设,以建设促进准备,以重点建设带动整体发展,走复合式、跨越式发展之路;在建设动力上,推进后勤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手段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后勤保障力生成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是完全符合上述新思路的一种新的后勤建设发展模式,它以质量效能型取代数量规模型的发展模式,较之于三军后勤分体建设具有更高的效费比,必然会提高我军后勤建设的起点,加快由机械化军事后勤形态向信息化军事后勤形态转变,从总体上提高我军后勤的建设水平,进而促进军队现代化建设。如果我们不建立一体化后勤保障模式,就难以实现有限后勤资源的高效利用,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也就难以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后勤建设路子。相反,走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之路,有利于对后勤资源的集约管理和整体运用,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更好地满足未来信息化战争后勤保障的需要。因此,军队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后勤现代化建设呼唤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只有把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与加强我军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并把它作为加强后勤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来抓,才能促进我军后勤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二、我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现状剖析近年来,全军后勤战线坚决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军事斗争后勤准备,不断深化后勤各项改革,努力加强后勤战线全面建设,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可喜成绩。我军后勤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综合保障能力显着增强,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胡锦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是关系到我军后勤建设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大事。着眼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着眼保障我军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新要求,正确认识我军一体化后勤保障的不同形态,科学分析我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实践基础及制约因素,对于揭示我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发展规律,实现我军建设信息化后勤、保障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指导作用。(一)我军一体化后勤保障的形态演变一体化后勤保障的形态是一体化后勤保障的形式和状态。一体化后勤保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要经历一体化程度不同的若干发展阶段才能成熟起来。总体来看,当前我军的一体化后勤保障正由过渡形态向初级形态全面推进,经过一、二十年的实践和探索,必将向成熟形态发展。1、过渡形态的一体化后勤保障2000年1月1日,以“两个结合、一个基础”为主要内容的联勤保障在全军顺利启动。这标志着我军后勤以保障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向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联勤是伴随协同式作战向联合作战转变、处于转型期的后勤保障活动,是一体化保障体系不甚完备、信息化保障手段并不成熟的保障活动,因而是过渡形态的一体化后勤保障。在组织体制方面,后勤保障力量在专业、级别、隶属等方面的界限还比较分明,在运用上还主要靠临时的编组、动员、加强、转隶等方法,相互间协调、衔接的难度也较大。在保障体制方面,初级形态的保障体制还未形成,“计划”与“需求”之间、联勤保障力量与作战集团之间、划区保障与建制保障之间的关系还未完全理顺,以“计划”为主导的保障机制还在起重要作用。在组织指挥方面,“保障”与“指挥”之间还未融为一体,联勤保障链路中供需双方的协调配合还处于磨合期。另外,后勤装备、设施、物资等要素的信息化改造处于起步阶段,后勤信息的共享共用程度还比较低。联勤体制改革尽管在“一体化”程度上是过渡性质的,但毕竟是我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一次历史性飞跃,与之前实行的三军分供保障模式相比,实现了“四个第一次”:一是在体制编制上,第一次建立了联勤系统,实现了三军通用保障力量的集中统管;二是在人员编成上,第一次实现了三军人员的联合编组;三是在保障内容上,第一次具体明确地划分了通用与专用保障范围;四是在组织方式上,第一次由军区联勤系统统一负责本战区内三军部队的通用保障。2、初级形态的一体化后勤保障2004年7月,中央军委在济南战区进行“大联勤”试点,其指导思想在于突破原有联勤保障模式,建立联勤机构三军编成、保障实体统管共用、通用保障与专用保障统一组织的“大联勤”体制。这是从过渡形态的后勤保障体系发展而来的保障活动,因而是初级形态的一体化后勤保障。试点中,联勤体制中的重大结构性矛盾得以初步解决,“作战指挥”与“一体保障”之间的关系基本理顺,“三军一体、通专一体”的一体化后勤保障体制向新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但是,从已取得的试点经验来看,“大联勤”作为初级形态的一体化后勤保障,总体上依然是“陆军负责制”的联勤,一体化的权威不够高、功能不够全,总体条件较为有限。在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进程中推行“大联勤”试点,实行初级形态的一体化后勤保障,实现了“四个突破”:一是突破原有编成,联勤机关三军合编;二是突破原有内容,实现通专一体;三是突破实体分管,实现保障力量的统管共用;四是突破原有运行机制,实现保障计划与实施的两线合一。3、成熟形态的一体化后勤保障成熟形态的一体化后勤保障是依托较为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进行的后勤保障活动,即本文所研究的一体化后勤保障。其成熟形态将主要表现为:“基地型”、“机动型”后勤保障力量的结构性整合已经完成,可部署的后勤力量成为战场后勤的主体。地面、空中、海上保障力量与行动,在按保障链路实现无缝链接的同时,实现了与作战力量、作战行动的成功对接。战场内外保障力量及行动的一体组织、军地保障力量的梯次配备和有机组合,已经成为作战后勤力量运用的常态。后勤装备、设施、物资、器材的信息化改造已基本完成,后勤信息化的触角已经有效延伸到作战平台,后勤信息系统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高速度、大流量,智能化程度明显提高,且具备了融后勤指挥、控制、管理和保障于一体的功能。以“需求”为牵引的保障机制已在保障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配送式补给、数字化医疗、可视化运输、电子化财务等信息化、精确化保障方式,已成为战场后勤的主体。同时,运用综合集成方法,不求单个要素、某一部分最优,而求整体效能最优,仍将是成熟形态一体化后勤保障追寻的重要目标。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要建设什么样的后勤如何建设后勤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战略问题。实行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是对我军后勤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定位,对后勤建设目标任务的新概括,对后勤建设规律的新总结。它致力于解决的是新军事变革中后勤“两个适应”和“两个符合”问题,即:适应保障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符合我们的国情军情,符合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技术、装备、编制体制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我军要实现成熟形态的一体化后勤保障,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和探索。(二)我军一体化后勤保障建设的实践基础我军后勤按照军委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后勤变革的战略部署,扎实开展反“台独”军事斗争后勤准备,有效提升了一体化后勤保障能力,为实现一体化后勤保障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1、以反“台独”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加紧提升一体化后勤保障能力当前,全军各级后勤认真贯彻充实完善后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着眼全面建设,突出应急准备,抓好重点部队后勤战备建设和应急保障力量建设,提高后勤准备质量,努力使后勤真正具备与作战相适应的一体化保障能力,重点做了以下工作:后勤战备建设方面:在主要方向上,深入开展重点、难点课题试验攻关和研究,积极探索一体化后勤保障的特点规律,组织进行了应急作战一体化后勤保障研讨,对后勤的力量组合、指挥协同、编成部署等进行了系统研究论证。另外,继续实施战备物资储备“滚动采购计划”,建立完善储备物资轮换机制。加大了对主要方向战备工程建设投入的力度,重点抓好指挥战备工程、阵地工程、通信工程和交通战备工程建设,加速一、二线地区保障基地的新建和扩容,坚持边建设、边配套、边使用,改变了“前轻后重”的基地布局。军需物资油料保障方面:为战略预备队配齐了饮食装备和野战给养器材单元。重点抓了主要方向后方军需和油料仓库、重点机场和军港油库建设,尤其是完成了青藏格拉输油管线改造工程,以及海岛守备部队、主要方向雷达观通部队和川藏线、新藏线的油库整修改造工程。卫勤保障方面:加强了重点部队卫生战备建设,重新调整了全军机动卫勤力量的规模、布局、类型和结构,重点加强机动卫勤分队建设,加大了作战急需的卫生物资储备。全军卫勤系统继续抓好医学救援队装备建设,切实提高快速反应和现场处置能力。军交运输保障方面:加快了主要方向的铁路和公路、重点部队机动道路、重要装卸地域进出道路,以及水路战备码头建设,完善配套了既有国防交通设施。加强了新疆、西藏地区进藏干线公路整治和西部省区的边防公路建设,落实了新近开通的青藏铁路贯彻军事要求的项目。加强了重要交通干线上“卡脖子”路、重点部队进出道路和边防公路建设。抓紧了对重点地区军用铁路专线、军用公路、军用船艇码头的大中修和改扩建。在主要方向上,深入抓好后勤动员准备,全面推开以海上民船为重点的运力征用工作,按区域组建了应急运输船队和特种车辆应急运输车队。2、以“一体化”建设需求为牵引,努力加快后勤信息化建设步伐新军事变革的核心是信息化。近年来,全军各级后勤坚持以“一体化”建设需要为牵引,充分开发信息资源,加强后勤指挥控制系统、军事物流可视系统、后勤装备信息化建设等工作,基本完成了总部、大单位两级后勤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初步构建一体化后勤软件平台和综合数据库,后方仓库和各专业系统信息化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有效提高了一体化后勤保障的信息化水平。一是加强后勤指挥系统信息化建设。加快了一体化后勤保障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按照贴近任务、突出重点、分类建设、系统集成的要求,对后勤信息化建设成果进行了疏理,整合了后勤各业务系统,研制开发了后勤综合信息系统,构建了新平台,向后勤指挥、教育训练、供应保障、业务管理方面拓展,并逐步向指挥管理可控、物资流向可视、保障程度可知的方向发展。空军把后勤指挥管理信息融入到了整个作战指挥数据链中。海军完成了重点方向后勤指挥自动化信息网络节点配套,完成了后勤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二是加大物资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在主要方向上,建立了联勤保障业务数据库,推广应用仓储条形码信息管理技术。组织数字化仓库试点,优化整合师以上后勤机关信息资源,建立连接战区三军主要保障对象的后勤专业一体化信息网。总后军交运输研究所集智攻关研制出“在运物资射频识别系统”,使我军后勤在运物资供应管理实现可视化。海军抓紧应用技术的研发,完成后勤标准数据库的研制,开始了海上运输补给系统、海上医疗救治系统、特种作战部队人员和补给物资自动识别系统的研制。此外,全军网上“军采-06”研究性演练的成功,使得我军在构建一体化物资采购保障概念模型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3、以“大联勤”试点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后勤保障体制改革从三军后勤自成体系到三军一体的“大联勤”模式,我军后勤体制改革开始了历史性跨越。特别是济南战区“大联勤”改革试点启动以来,济南战区三军部队积极贯彻军委决策精神,加快了一体化后勤保障体制改革的步伐。笔者通过在济南战区联勤部的调研,总结目前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领导机构三军合成。“大联勤”试点实施以来,精简了军区联勤部编制员额,撤销了军区空军后勤部,拓展了军区(战区)联勤部的职能,健全了机构,提高了军兵种干部的编配比例。目前,该部来自海、空军和第二炮兵的干部已占到42%,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战区三军联合保障机构。为尽快完成后勤干部业务能力由单一军种向诸军兵种的转化,联勤系统在2005年安排5批180多人到军兵种部队交叉代职,使联勤队伍的整体结构由“陆军型”向三军“合成型”转变,指导联勤保障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是保障机制逐步完善。过去,军兵种部队后勤通用、专用保障,分别由后勤系统和军兵种建制系统组织实施,其保障机制是“两个渠道、两线运行”。试点后,军兵种供应保障不再区分通用和专用,都由联勤系统一个渠道保障、一条线运行,减少了头绪,简化了环节,方便了基层部队。在“大联勤”体制下,军兵种部队形成纵横结合、多边协作的矩阵式后勤供应管理模式,促进了后勤保障与管理的标准化、法制化和规范化。三是试点理论形成制度法规。为了让试点成果更加科学而富有指导意义,济南战区联勤部领导多次带领机关到三军部队调研,围绕联勤模式、后勤管理、战时保障等6个方面的问题,完成了110多个课题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济南战区联勤训练规定》。2005年11月下旬,全军首次一体化联合保障网上大演兵在济南战区拉开帷幕。此次演练,从更高层次上牵引了联勤训练理论的研究论证。此外,“大联勤”试点还为总部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提供了依据。近两年来,总部对已颁发的12件联勤法规进行了系统修订,总后、战区联勤部和海军后勤部也相继出台了19个配套细则,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大联勤”法规体系。四是保障效益得到提高。试点后,战区三军保障实体由联勤系统集中统管共用,实现了就近、就便保障,绝大多数部队在几十公里甚至几公里内就能得到及时快捷保障。例如,在中俄“和平使命-2005”联合军演中,俄军大型运输机要在某机场降落,空军机场需要紧急扩建,联勤部指挥员亲临现场指挥,资金、工程部队和地方支援力量迅速到位,仅用42天就高标准完成了一般情况下需要3个月才能完成的工程保障任务。目前,“大联勤”试点正在进一步推进,其经验包括教训,必将为推进全军后勤保障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4、以跨越式发展为路径,大力加强后勤装备建设近年来,全军后勤组织对现有骨干后勤装备进行信息化改造,积极开展后勤装备信息技术课题攻关。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由上百种骨干装备组成的第一代后勤装备体系,特别是海上伤员救治、岸滩保障、野战机场保障、空投物资保障和导弹部队机动保障等装备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加快了主要方向军需物资油料保障实体网络建设,为战略预备队配齐饮食装备和野战给养器材单元。为战略预备队、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后勤应急保障部队、西藏和新疆方向重点部队配备
本文档为【我军后勤保障一体化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8.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兰芳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06KB
软件:Word
页数:46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21-11-12
浏览量: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