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考语文:2023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战国策》专练及解析

高考语文:2023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战国策》专练及解析

举报
开通vip

高考语文:2023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战国策》专练及解析高考语文:2023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战国策》专练及解析一、(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燕攻齐,取七十余城。燕将守聊城,齐田单围而攻之,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曰“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今公行一朝之忿,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且楚攻齐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齐与聊城共据期年之弊,即臣见公之不能得也。齐必决之于聊城,公无再...

高考语文:2023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战国策》专练及解析
高考语文:2023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战国策》专练及解析一、(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燕攻齐,取七十余城。燕将守聊城,齐田单围而攻之,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曰“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今公行一朝之忿,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且楚攻齐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齐与聊城共据期年之弊,即臣见公之不能得也。齐必决之于聊城,公无再计。彼燕国大乱,君臣失计,上下迷惑,栗腹以百万之众,五折于外,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戳,公闻之乎?今公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能以见于天下矣。为公计,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昔曹沫为鲁君将,三战三北而丧地千里。使曹子之足不离陈,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故去三北之耻,退而与鲁君计也,曹子以为遭。齐桓公有天下,朝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劫桓公于坛位之上,颜色不变而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丧,一朝而反之,天下震动惊骇,威信吴、楚,传名后世。故其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毙也,公其图之!”燕将曰∶“敬闻命矣!”因罢兵到椟而去。故解齐国之围,救百姓之死,仲连之说也!(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B.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C.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D.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11.下列对文中蓝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以此指居帝王之位。文中指"顾全南方”。B.万乘,“乘”四马一车,本文指万辆兵车,形容国力雄厚。古时指天子。C.三战三北的“北”指败退,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北”相同。D.文中的“颜色”指脸色,与《琵琶行》中“暮去朝来颜色故”的“颜色”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燕军攻下齐国聊城,燕将凭险据守,齐国名将田单多年都攻打不下,于是鲁仲连给燕将写了一封信,陈说死守聊城的不利之处,劝他速速解甲休兵。B.鲁仲连认为燕将如果为一时的激愤牺牲自己,失去了聊城,无法在齐国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出自己的声威,这不是勇敢;功废名毁,后世不称颂,这不是聪明。C.齐国权衡利弊之后,认为失掉南阳的害处小,收回聊城的好处大,而且鲁仲连认为聊城已经疲惫,无法抵御齐国的攻打,因此决计要收回聊城。D.鲁仲连劝燕将像曹沫那样,要能忍受一时的耻辱,才有机会赢得荣誉和美名。现在燕国大乱,君臣失策,正是建功立业,名扬天下的大好时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为公计,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必喜。(2)故其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毙也,公其图之!14.鲁仲连是从哪些角度劝说燕将撤军的请简要概括。(3分)二、(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苏秦北见燕昭王曰:“臣闻之,明主者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谒王之过。夫齐者,王之仇雠也,楚、魏者,王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此则计过,无以谏者,非忠臣也!”王曰:“寡人之于齐也,非所敢欲伐也。”曰:“夫无谋人之心而令人疑之,殆;有谋人之心而令人知之,拙;谋未发而闻于外则危。今臣闻王居处不安,食饮不甘,思念报齐,有之乎?”王曰:“子闻之,寡人不敢隐也。我有深怨积怒于齐,而欲报之二年矣。齐者,我雌国也,故寡人之所欲伐也。直患国弊,力不足矣。子能以燕敌齐,则寡人奉国而委之于子矣。”对曰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今夫齐王长主也,而自用也。南攻楚五年,蓄积散;西困秦三年,民憔痹,士罢弊;北与燕战,覆三军,获二将;而又以其余兵南面而举五千乘之劲宋,而包十二诸侯。此其君之欲得也,其民力竭也,安犹取哉?且臣闻之,数战则民劳,久师则兵弊。”王曰:“吾闻齐有清济、浊河可以为固,有长城、巨防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浊河,何足以为固?民力穷弊,虽有长城、巨防,何足以为塞?且异日也,济西不役所以备赵;河北不师所以备燕。今济西、河北尽以役,封内弊矣。夫骄主必不好计,而亡国之臣贪财。王诚能毋爱宠子、胞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其左右,彼且德燕,则齐可亡已。”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曰:“内寇不与,外敌不可距。王自治其外,臣自报其内,此乃亡之之势也。”(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B.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C.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D.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11.下列对文中蓝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仇雠意为仇人、仇敌,与《伶官传序》中“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的“仇雠”相同。B.殆意为危险、陷入困境,与《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殆”相同。C.寡人为寡德之人,常常是古代王侯的自谦之词。此处“寡人”是燕昭王对自己的谦称。D.封是边界、边境之意,文中“封内”指天子或诸侯的领地之内,泛指国内或辖境之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秦明确指出燕昭王侍奉仇敌齐国去攻打援国,这样做于燕不利。若燕王决定这样做则是错误决策,臣下不劝谏则是臣下不忠。B.燕昭王对齐国有深仇大恨,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誓报齐国破燕之仇,表示苏泰如能帮他实现心愿,他愿把国政托付给苏秦。C.苏秦认为虽然齐国对楚、秦、燕、宋的多次进攻都取得了些成绩,但也造成民力辛劳,战士疲敝,所以很难有进一步作为了。D.苏秦认为燕昭王如果能把儿子、胞弟送去做人质,再拿珠玉财物拉拢齐王身边的人,他们就会感激燕国,就可伺机灭齐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明主者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谒王之过。(2)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浊河,何足以为固?14.苏秦分析齐国灭宋后,燕国攻齐的条件已趋于成熟,请简要概括。(3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张仪为秦连横,说赵(武)王曰:“弊邑秦王使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今秦以大王之力,西举巴蜀,并汉中,东收两周而西迁九鼎,守白马之津。秦虽辟远,然而心忿悄含怒之日久矣。今寡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愿以甲子之日合战,以正殷纣之事。敬使臣先以闻于左右。”“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称为东蕃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夫断右臂而求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无危,岂可得哉?今秦发三将军,一军塞午道,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于成皋,驱韩、魏而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约曰:‘四国为一以攻赵,破赵而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遇于渑池,面相见而身相结也。臣请案兵无攻,愿大王之定计。”赵王曰:“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断官事。寡人宫居,属于师傅,不能与国谋。先王弃群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乃且愿变心易虑,剖地谢前过以事秦。方将约车趋行,而适闻使者之明诏。”于是乃以车三百乘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B.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C.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D.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11.下列对文中蓝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成语“一言九鼎”的含义由此引申而来。B.左右,文中意思指近臣、随从,与《苏武传》“单于视左右而惊”中的“左右”含义相同。C.反覆,意指翻复、推翻,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于反覆不宜卤莽”中的“反覆”含义不同。D.入朝,在古汉语中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见天子。在文中赵王与秦王渑池之会,“入朝”一词表达赵国对秦国的臣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仪以谦卑的态度恭维赵国势力强大,实则绵里藏针,指责赵国以前的合纵之策严重损伤了秦国的利益,秦因此怀恨已久。B.张仪游说赵武王时,引用周武王甲子日伐殷之事,意在威胁赵国,扬言秦惠王不惜一战,要像周武王伐纣一样灭亡赵国。C.张仪对赵武王说苏秦的连横术是在惑乱诸侯、颠倒是非黑白的,是为了达到动摇并拉拢赵武王连横事秦的目的。D.赵武王的父亲在位时,为人专权跋扈,独断朝政。赵武王在深宫中读书,不能参与国政,对合纵术本就心存怀疑。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寡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2)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遇于渑池,面相见而身相结也。14.外交政策的改变往往是基于深思熟虑的判断。请简要概括文中赵王改弦更张的原因。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逼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为多张仪而贤先王。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向寿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仲侈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B.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C.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D.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11.下列对文中蓝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问其故”与“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故”字含义相同。B.“则慈母不能信也”与“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一章》)两句中的“信”字含义不同。C.“疑臣者不适三人”与“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适”字含义相同。D.“息壤在彼”与“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两句中的“彼”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武王想使车直通三川,觊觎周王室,甘茂提出联魏攻韩的计策,秦武王派向寿做甘茂的副使,出使魏国。B.张仪帮助秦国攻取巴、蜀、上庸等地之后,天下人并没有因此认为是张仪做得更多,反而称颂先王的贤明。C.甘茂想通过“曾参杀人”的事例,向武王说明“人言可畏、三人成虎”的道理,为下文实现君主定盟奠定基础。D.甘茂认为,现在攻不下宜阳,公孙衍和樗里疾在国内挫败他,公仲侈在国外逼迫他,这时就是他的殒命之日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4分)(2)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4分)14.甘茂起初为何不想攻宜阳?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3分)五、(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秦,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国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秦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秦,十月取之,遂定秦,秦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选自《战国策·秦策》)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B.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C.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D.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辕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11.下列对文中蓝色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是国家王权至高无上的象征,与成语“一言九鼎”中“九鼎”意义相同。B.“从事于易”中“易”指容易,与《愚公移山》中“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易”的意义不同。C.“故拔一国”中“拔”指攻克、攻取,与《出师表》中“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拔”意义相同。D.“韩自知亡三川”中“亡”指丢失、失去,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的“亡”意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围绕秦王扩充军事、推进王业的问题,张仪和司马错展开军事辩论,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最终秦王采纳司马错的建议,出兵平定蜀国。B.张仪建议秦王可以先与魏、楚两国亲善,再让秦军借道两国来切断通路,进而逼迫周天子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这就能建立王业了。C.司马错认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以戎狄为首领,而且有像夏桀、商纣一样的祸乱,现在让秦军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容易。D.张仪与司马错的观点迥异,从两人的辩论中能够看出,张仪的主张多主观唯心的空想,司马错则是从实际出,知已知彼,提出积极稳妥的办法。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②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14.针对张仪伐韩的主张,司马错从哪些方面进行反驳?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与解析一、(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燕攻齐,取七十余城。燕将守聊城,齐田单围而攻之,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曰“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今公行一朝之忿,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且楚攻齐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齐与聊城共据期年之弊,即臣见公之不能得也。齐必决之于聊城,公无再计。彼燕国大乱,君臣失计,上下迷惑,栗腹以百万之众,五折于外,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戳,公闻之乎?今公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能以见于天下矣。为公计,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昔曹沫为鲁君将,三战三北而丧地千里。使曹子之足不离陈,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故去三北之耻,退而与鲁君计也,曹子以为遭。齐桓公有天下,朝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劫桓公于坛位之上,颜色不变而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丧,一朝而反之,天下震动惊骇,威信吴、楚,传名后世。故其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毙也,公其图之!”燕将曰∶“敬闻命矣!”因罢兵到椟而去。故解齐国之围,救百姓之死,仲连之说也!(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B.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C.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D.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11.下列对文中蓝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以此指居帝王之位。文中指"顾全南方”。B.万乘,“乘”四马一车,本文指万辆兵车,形容国力雄厚。古时指天子。C.三战三北的“北”指败退,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北”相同。D.文中的“颜色”指脸色,与《琵琶行》中“暮去朝来颜色故”的“颜色”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燕军攻下齐国聊城,燕将凭险据守,齐国名将田单多年都攻打不下,于是鲁仲连给燕将写了一封信,陈说死守聊城的不利之处,劝他速速解甲休兵。B.鲁仲连认为燕将如果为一时的激愤牺牲自己,失去了聊城,无法在齐国表现出自己的声威,这不是勇敢;功废名毁,后世不称颂,这不是聪明。C.齐国权衡利弊之后,认为失掉南阳的害处小,收回聊城的好处大,而且鲁仲连认为聊城已经疲惫,无法抵御齐国的攻打,因此决计要收回聊城。D.鲁仲连劝燕将像曹沫那样,要能忍受一时的耻辱,才有机会赢得荣誉和美名。现在燕国大乱,君臣失策,正是建功立业,名扬天下的大好时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为公计,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必喜。(2)故其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毙也,公其图之!14.鲁仲连是从哪些角度劝说燕将撤军的请简要概括。(3分)10.【答案】D【考查点】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析】首先,根据句意进行判断,“计不顾后”意为“不考虑将来”,句意连贯,应断开,故排除A、C两项;其次,根据句式进行判断,“功废名灭”后断开。11.【答案】C【考查点】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及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析】前一个北指失败,后一个北指溃败的军队12.【答案】A【考查点】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析】由“齐与聊城共据期年之弊”可知,“多年攻打”错误。13.【答案】(1)为您考虑,不如停战休兵,保全装备,去回报燕主,燕王必定高兴。(2)因此,他的功业可与三王(禹、汤、文武三代圣王)争高下,名声与天地同存亡(并存)。希望您能加以考虑!【考查点】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解析】文言文翻译要做到字字落实,更要有得分意识。(1)(计考虑;全∶保全;报∶回报,报答。每词1分,大意1分)(2)(业∶功业;争流∶争高下;天壤∶天地。每词1分,大意1分)14.【答案】①个人荣辱角度②敌我力量角度(战场形势)③退兵之利(利己利国利天下)【考查点】本题考查文言文理解概括能力【解析】根据劝说内容,分层概括。紧抓中心句。【译文】燕国进攻齐国,占领了七十多座城。燕将留守聊城,齐将田单围攻聊城,士卒死伤惨重而城久攻不下。鲁仲连于是给燕将写了一封信,把信绑在箭杆上,射进城中,信上说∶“我听说∶‘聪明的人不去做违背时势、有损利益的事,勇敢的人不去做怕死而毁掉荣誉的事。’现在您为一时的激愤牺牲了自己,失去了聊城,并没有在齐国表现出自己的声威,这不是勇敢;战功被废弃,名誉被毁灭,后世不称颂,这不是聪明。况且楚国进攻齐国的南阳,魏国进攻齐国的平陆,齐国已无心南顾,认为失掉南阳的害处小,收回聊城的好处大,所以决计要收回聊城。齐、燕在聊城已相持一年,聊城已经疲惫,我认为您是无法抵御的。齐国必然要在聊城决一胜负,您千万不要犹豫不决。现在燕国大乱,君臣失策,上下糊涂,燕将栗腹率百万之众,却连打五次败仗,万乘的燕国被赵国围困,国土削减,君主困窘,被诸侯所耻笑,您可曾知道?现在,您以残破的聊城与齐国大军对抗,整整一年不能解围,您的军事才能已经显示给天下了。为您考虑,不如停战休兵,保全装备,去回报燕王,燕王必定高兴。民众看见您将如同见到父母一样,朋友会兴奋地夸奖您,您的功绩可以显扬。您对上辅助孤立的国君,以控制群臣;对下养育百姓,帮助游说之士,改革政治,移风易俗,功成名就可以传闻于天下。而且我听说,专门注意细枝末节的人,是做不出有威望的大事的;不能忍受小耻辱的人,是建立不起荣誉和美名的。从前,曹沫做鲁国的将军,三战三败,失地千里。如果他脚不离开战场,不考虑将来,出战只知拼死拼活,则不过做一个战败被擒的将领罢了。曹沫认为战败被擒的将领,不是勇敢功业废弃,名声泯灭,后世无人称道,不是聪明所以曹沫不顾三战三败的耻辱,退而与鲁君合谋,曹沫把这当作自己的际遇。齐桓公是诸侯之首,被诸侯朝拜,而曹沫凭着一支宝剑,便挟持桓公于柯邑的会盟坛上,面不改色,义正辞严,三次战争所失的土地,一天就完全收复,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声威远及吴、楚,名声传到后世。因此,他们的功业可与禹、汤、文武三代圣王争高下,名声与天地并存。希望您能加以考虑!”燕将说∶“我恭敬地接受您的教诲!”于是停止战斗,收拾行装,撤军而去。所以,解除齐国聊城之围,拯救百姓免于死亡,这都是鲁仲连游说的功劳啊二、(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苏秦北见燕昭王曰:“臣闻之,明主者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谒王之过。夫齐者,王之仇雠也,楚、魏者,王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此则计过,无以谏者,非忠臣也!”王曰:“寡人之于齐也,非所敢欲伐也。”曰:“夫无谋人之心而令人疑之,殆;有谋人之心而令人知之,拙;谋未发而闻于外则危。今臣闻王居处不安,食饮不甘,思念报齐,有之乎?”王曰:“子闻之,寡人不敢隐也。我有深怨积怒于齐,而欲报之二年矣。齐者,我雌国也,故寡人之所欲伐也。直患国弊,力不足矣。子能以燕敌齐,则寡人奉国而委之于子矣。”对曰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今夫齐王长主也,而自用也。南攻楚五年,蓄积散;西困秦三年,民憔痹,士罢弊;北与燕战,覆三军,获二将;而又以其余兵南面而举五千乘之劲宋,而包十二诸侯。此其君之欲得也,其民力竭也,安犹取哉?且臣闻之,数战则民劳,久师则兵弊。”王曰:“吾闻齐有清济、浊河可以为固,有长城、巨防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浊河,何足以为固?民力穷弊,虽有长城、巨防,何足以为塞?且异日也,济西不役所以备赵;河北不师所以备燕。今济西、河北尽以役,封内弊矣。夫骄主必不好计,而亡国之臣贪财。王诚能毋爱宠子、胞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其左右,彼且德燕,则齐可亡已。”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曰:“内寇不与,外敌不可距。王自治其外,臣自报其内,此乃亡之之势也。”(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B.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C.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D.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11.下列对文中蓝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仇雠意为仇人、仇敌,与《伶官传序》中“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的“仇雠”相同。B.殆意为危险、陷入困境,与《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殆”相同。C.寡人为寡德之人,常常是古代王侯的自谦之词。此处“寡人”是燕昭王对自己的谦称。D.封是边界、边境之意,文中“封内”指天子或诸侯的领地之内,泛指国内或辖境之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秦明确指出燕昭王侍奉仇敌齐国去攻打援国,这样做于燕不利。若燕王决定这样做则是错误决策,臣下不劝谏则是臣下不忠。B.燕昭王对齐国有深仇大恨,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誓报齐国破燕之仇,表示苏泰如能帮他实现心愿,他愿把国政托付给苏秦。C.苏秦认为虽然齐国对楚、秦、燕、宋的多次进攻都取得了些成绩,但也造成民力辛劳,战士疲敝,所以很难有进一步作为了。D.苏秦认为燕昭王如果能把儿子、胞弟送去做人质,再拿珠玉财物拉拢齐王身边的人,他们就会感激燕国,就可伺机灭齐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明主者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谒王之过。(2)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浊河,何足以为固?14.苏秦分析齐国灭宋后,燕国攻齐的条件已趋于成熟,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10.D(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11.B(“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殆”为“大概”、“几乎”的意思)12.C(齐国对燕、宋多次进攻取得了些成绩,但对于楚、秦,在文中未谈及成绩,只说了造成民力辛劳。)13.(1)英明的君主喜欢听别人指出他的错误,不愿听别人说他的好话,因此,我愿告诉大王有什么过失。(本题4分。得分点:"务",一定、务必、喜欢。"过",错误、过失。"谒",指出、说出。句意通顺1分)(2)得不到天时的支持,即使有清澈的济水、浑浊的黄河,哪里能作为(坚固的)屏障?(本句4分。得分点:"与",帮助、支持。"虽",即使。"固",(坚固的)屏障。句意通顺1分)14.①齐在长期战争中,国力消耗,民劳兵敝;②齐国驻守在济西备赵、河北备燕的兵力已经抽走,边防空虚;③苏秦可做内应,与燕军内外夹攻,可操胜算。(本题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亦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苏秦北见燕昭王说:“我听说,英明的君主特别喜欢听别人指责他的错误,不愿听别人说他的好话,因此,我愿告诉大王有什么过失。齐国是大王的仇敌,楚、魏是援助大王的国家。如今大王侍奉仇敌去攻打友邦,不是对燕国有利的事。大王自己决定这样做,是错误的决策,臣下没有人劝告,可不是忠臣啊!”燕王说:“我对齐国,并不敢去攻打它。”苏秦说:“没有算计别人的想法却让人心存疑虑,不安全;有算计别人的心而让人知道,笨拙;计划尚未实施就让外边知道,这是危险的。如今我听说大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一心想报复齐国,有这回事吗?”燕王说:"既然您都知道了,我也不敢隐瞒。我对齐有深仇大恨,想要报复,已有两年之久了。齐国是我的死对头,所以我想讨伐它。只是忧虑国家疲敝,力量不够。您能用燕国攻打齐国,我愿把国家大政交给您支配。”苏秦回答说:“天下互相攻打的国家有七个,而燕国是较弱的。单独作战则力量不够,依附哪国则该国就显得重要。向南依附楚国则楚国重要,向西依附秦国则秦国地位提高。假如所依附的国家被看重,这定会使大王举足轻重了。如今齐王算是诸侯的老大,自认为很强大。向南连续攻楚五年,积蓄受到消耗;向西连续三年困扰秦国,百姓憔悴,战士疲敝;在北边和燕国交战,击溃燕军,擒获两员燕将;又率领他长期作战的部队,向南重创拥有五千辆战车的宋国,又囊括了泗水流域的一些小国。这都是梦寐以求的,但民力也因此耗尽了,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并且我听说,多次战斗则民力辛劳,长期用兵则战士疲敝。”燕王问:"我听说齐国有济水、黄河可以作为屏障,有长城、大提可以作为要塞,真是这样吗?"苏秦回答说:“得不到天时的支持,纵有济水、黄河,哪里能作为屏障?民力疲弊,即使有长城、大堤,怎么能作为要塞?况且从前不征调济水以西的民众服役,是为了防备赵国;不动用黄河以北的部队,是为了防备燕国。如今济西、河北的兵力都已动用,国内已十分疲敝了。骄傲的君主一定不善于计谋,亡国的臣子都是贪财的。大王要真能把宠爱的儿子或弟弟送去做人质,再拿珍贵的珠玉财物去拉拢他身边的人,他将会感激燕国,就可伺机灭亡齐国了。"燕王说:“我将顺应天意始终信任您。”苏秦说:“内乱不生,外边不能轻易行动。大王在外面策划对付齐国,我在它的内部制造混乱,这样,灭亡齐国的形势就形成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张仪为秦连横,说赵(武)王曰:“弊邑秦王使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今秦以大王之力,西举巴蜀,并汉中,东收两周而西迁九鼎,守白马之津。秦虽辟远,然而心忿悄含怒之日久矣。今寡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愿以甲子之日合战,以正殷纣之事。敬使臣先以闻于左右。”“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称为东蕃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夫断右臂而求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无危,岂可得哉?今秦发三将军,一军塞午道,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于成皋,驱韩、魏而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约曰:‘四国为一以攻赵,破赵而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遇于渑池,面相见而身相结也。臣请案兵无攻,愿大王之定计。”赵王曰:“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断官事。寡人宫居,属于师傅,不能与国谋。先王弃群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乃且愿变心易虑,剖地谢前过以事秦。方将约车趋行,而适闻使者之明诏。”于是乃以车三百乘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B.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C.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D.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11.下列对文中蓝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成语“一言九鼎”的含义由此引申而来。B.左右,文中意思指近臣、随从,与《苏武传》“单于视左右而惊”中的“左右”含义相同。C.反覆,意指翻复、推翻,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于反覆不宜卤莽”中的“反覆”含义不同。D.入朝,在古汉语中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见天子。在文中赵王与秦王渑池之会,“入朝”一词表达赵国对秦国的臣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仪以谦卑的态度恭维赵国势力强大,实则绵里藏针,指责赵国以前的合纵之策严重损伤了秦国的利益,秦因此怀恨已久。B.张仪游说赵武王时,引用周武王甲子日伐殷之事,意在威胁赵国,扬言秦惠王不惜一战,要像周武王伐纣一样灭亡赵国。C.张仪对赵武王说苏秦的连横术是在惑乱诸侯、颠倒是非黑白的,是为了达到动摇并拉拢赵武王连横事秦的目的。D.赵武王的父亲在位时,为人专权跋扈,独断朝政。赵武王在深宫中读书,不能参与国政,对合纵术本就心存怀疑。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寡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2)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遇于渑池,面相见而身相结也。14.外交政策的改变往往是基于深思熟虑的判断。请简要概括文中赵王改弦更张的原因。【答案】10.B11.B  12.D  13.(1)如今敝国秦王只有破铠甲钝兵器,驻扎在渑池,希望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领番吾,与赵军于邯郸城下会战。(2)我私下为大王考虑,(大王)不如和秦王在渑池相会,互相见面以后亲自结为盟友。14.①张仪游说得力。张仪的游说技巧谋划得当、软硬兼施,让赵王最终以臣服换生存。②当下形势所迫。苏秦已亡,楚、韩、魏、齐四国已就连横达成共识,赵国失去盟友,孤立无援。秦、齐、韩、魏四国大军已兵临城下,张仪以势压人,给赵王下了最后通牒。③赵武王主动臣服。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赵武王主动求和才能得以保全家国。【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国非常恐惧而顺服,他们便修缮铠甲磨励兵器,整顿战车战马,苦练骑射,加紧耕作,聚积粮食,严守四面边疆,不敢轻举妄动,只恐大王有意责备他们的过错。“恐惧”与“慑伏”共用一个主语“弊邑”,且有因果关系,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CD;“缮甲厉兵”是并列短语,“饰车骑”与“习驰射”是对称结构,均为动宾短语,“习驰射”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左右,文中意思指近臣、随从”错误,在文中指“大王陛下,赵武王”,“敬使臣先以闻于左右”的意思是“秦王特派我将此事事先敬告大王陛下”。“单于视左右而惊”的意思是“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所以“单于视左右而惊”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随从”,含义不同。C.文中“反覆”是翻复、推翻,句意:但是他阴谋翻复齐国却没有成功。《答司马谏议书》中“于反覆不宜卤莽”中“反覆”是“书信往返”的意思。句意: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含义不同。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赵武王的父亲在位时,为人专权跋扈,独断朝政”错误,张冠李戴。结合“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断官事”可知,“为人专权跋扈,独断朝政”的是宰相奉阳君,不是赵武王的父亲。参考译文:张仪替秦国推行连横主张,去游说赵武王说:“敝国君王派我冒昧地给大王献上国书。大王统帅天下诸侯对抗秦国,(以致)秦军不敢向东出函谷关外已经十五年了。大王的威信传布于天下和山东六国。秦国非常恐惧而顺服,他们便修缮铠甲磨励兵器,整顿战车战马,苦练骑射,加紧耕作,聚积粮食,严守四面边疆,不敢轻举妄动,只恐大王有意责备他们的过错。现在秦国仰仗大王的威力,西面攻下巴、蜀,兼并汉中,东面收纳东、西两周,把象征天子的九鼎运移到西方,镇守白马渡口。秦国虽然地处僻远,但是心怀愤恨已经很久了。如今敝国秦王只有破铠甲钝兵器,驻扎在渑池,希望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领番吾,与赵军于邯郸城下会战。希望在甲子之日和赵军会战,以仿效周武王伐纣的故事。秦王特派我将此事事先敬告大王陛下。”“大王听信合纵政策的原因,不过靠的是苏秦的计谋。苏秦惑乱诸侯,颠倒是非黑白,但是他阴谋翻复齐国却没有成功,自己反而白白地被车裂于齐国集市上。天下各诸侯国不可能结成联盟,已是显而易见的。现在楚国和秦国结为兄弟之邦,韩、魏两国臣服于秦,成为秦国东面的属国,齐国献出鱼盐之地,这是切断了赵国的右臂。一个被砍断了右臂的人还想要去与人搏斗,失去了同盟,孤立无援,要想没有危险,这怎么可能呢?现在秦国派出三路大军:一路把守午道,通知齐国让它派出大军渡过清河,驻扎在邯郸以东;一路驻扎在韩国成皋,指挥韩、魏之军,驻扎在魏国的河外;另一路军队驻扎在渑池。四国订立盟约:‘四国团结一致攻打赵国,灭掉赵后由四国瓜分赵国领土。’因此我不敢隐瞒真相,事先通知大王陛下。我私下为大王考虑,(大王)不如和秦王在渑池相会,互相见面以后亲自结为盟友。我请求秦王停兵不进攻赵国,希望大王急速决定计划。”赵武王说:“先王在位的时候,奉阳君为宰相,他为人专权跋扈,蒙蔽先王,一人独断朝政,而我在深宫中读书,听从师傅,不能参与国政。先王丢下群臣离开人间的时候,我尚年轻,执政为时不久,但对合纵本来私下心里就怀疑。认为与各诸侯订立合纵之盟抗拒秦国,不是国家的长远利益。这才打算重新考虑,改变政策,向秦割地以对以前参加合纵的错误表示谢罪,希望与秦国友好。我正准备车马(派车)要到秦国去时,适逢您到来,使我能够领受教诲。”于是赵武王率领三百战车到渑池去朝见秦惠王,割让河间之地献给秦王。四(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逼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为多张仪而贤先王。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向寿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仲侈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B.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C.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D.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11.下列对文中蓝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问其故”与“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故”字含义相同。B.“则慈母不能信也”与“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一章》)两句中的“信”字含义不同。C.“疑臣者不适三人”与“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适”字含义相同。D.“息壤在彼”与“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两句中的“彼”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武王想使车直通三川,觊觎周王室,甘茂提出联魏攻韩的计策,秦武王派向寿做甘茂的副使,出使魏国。B.张仪帮助秦国攻取巴、蜀、上庸等地之后,天下人并没有因此认为是张仪做得更多,反而称颂先王的贤明。C.甘茂想通过“曾参杀人”的事例,向武王说明“人言可畏、三人成虎”的道理,为下文实现君主定盟奠定基础。D.甘茂认为,现在攻不下宜阳,公孙衍和樗里疾在国内挫败他,公仲侈在国外逼迫他,这时就是他的殒命之日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4分)(2)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4分)14.甘茂起初为何不想攻宜阳?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3分)10.【答案】B【解析】结合上下文,通览全句,在整体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表示人名、对话等关键词以及词语间搭配关系和句式特点等判断。标点如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故选B。11.【答案】C【解析】A项,均解释为“缘故”。B项,前者解释为“相信”,后者解释为“真实的”。C项,前者解释为“仅仅、只有,同'啻'",后者解释为"女子出嫁"。D项,均解释为"指示代词,那"。故选C。12.【答案】B【解析】B项中“天下人并没有因此认为是张仪做得更多”不正确。应是“天下人并没有称赞张仪”。故选B。13.【答案】(1)三年就灭掉了中山,乐羊返回魏国,称道自己的战功,魏文侯拿出一箱诽谤乐羊的意见书给他看。(“语”“示”和定语后置各1分,句意通顺2分)(2)请允许我第二天击鼓进军,如果还攻不下来,你们就把宜阳的城郊当作我的坟墓。(“鼓”“而”“郭”各1分,句意通顺2分)14.【答案】①因为宜阳实力雄厚,人力和财物充足,易守难攻。②秦远兵而来,难于取胜。③担心秦王受他人影响不能充分信任自己。【参考译文】秦武王对甘茂说∶“我想把战车通到三川,灭掉周室,这样,我死后就可永垂不朽了。”甘茂回答说∶“我要求出使魏国,约他们共同攻打韩国。”武王派亲信向寿,作为甘茂的副使。甘茂来到魏国,便对向寿说∶“您回去告诉大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但希望大王不要进攻韩国。'事成之后,一切功劳全归于您。"向寿回到秦国,把这话告诉了武王,武王便在息壤迎接甘茂。甘茂到了息壤,武王问他其中的原因?甘茂回答∶“宜阳是韩国的大县,上党和南阳两郡的财富都聚积在这里,它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现在大王穿越重重险阻,要跋涉千里去进攻韩国,实在太难。我听说,张仪西并巴、蜀,北取西河之外,南占上庸,天下人并不因此赞扬张仪的能力,却称颂先王的贤明。“魏文侯派乐羊为将,进攻中山国,三年就灭掉了中山,乐羊返回魏国,称道自己的战功,魏文侯拿出一箱诽谤乐羊的意见书给他看。乐羊拜了两拜并行了稽首礼,说道∶‘这不是我的功劳,全是主上的力量。’我现在只不过是客居在秦国的人,樗里疾和公孙衍他们二人,抱着对韩国的偏心,非议攻韩的不当,大王定会听从,岂不是大王欺骗了魏国,而我又要受到韩国相国公仲侈的怨恨了。从前,曾子居住在费地,贾地有个与曾子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照样织布。又过了一会儿,一人跑来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就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仓皇逃跑了。像曾参这样贤德的人,而曾参的母亲又对他那样信任,可是三个人不实的话,就使曾参的慈母也不能信任他。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亲相信曾参,猜疑我的更不止三人,我担心大王会因为我而扔掉梭子啊。”武王说∶“我不会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吧。”于是武王与甘茂在息壤订下了盟约。果然攻打宜阳,五个月却未能攻下。樗里疾、公孙衍二人便在武王面前议论进攻宜阳不恰当,武王打算听从他们的意见,就召见甘茂,把情况告诉他。甘茂说∶“息壤的盟誓就摆在那里。”武王说∶“是有这回事。”于是调动全部兵力,又让甘茂攻打宜阳。甘茂攻打韩国的宜阳,擂罢了三通鼓,战士仍然不肯冲锋。秦国的右将军向寿说∶“您如果不论士气如何而进行强攻,定会陷入严重的困境。”甘茂说∶“我客居秦国却担任秦相,因率兵攻打宜阳才使秦王喜欢。现在宜阳不能攻下,在国内,公孙衍、樗里疾会挫败我,在国外,公仲侈用韩国的力量来逼迫我,这是我的末日到了!请允许我第二天击鼓进军,如果还攻不下来,你们就把宜阳的城郊当作我的坟墓。”于是拿出自己的钱加在公家的赏金里。第二天击鼓进军,宜阳就被攻下了。五、(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秦,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本文档为【高考语文:2023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战国策》专练及解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武阿哥
教育耕耘者。
格式:doc
大小:53KB
软件:Word
页数:42
分类:小学数学
上传时间:2023-01-02
浏览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