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品】乐府诗集战争诗中的社会现况71

【精品】乐府诗集战争诗中的社会现况71

举报
开通vip

【精品】乐府诗集战争诗中的社会现况71【精品】乐府诗集战争诗中的社会现况71 《樂府詩集》戰爭詩中的社會現況 指導老師,劉淑霞 老師 研究生,吳玟瑾、陳品彣 撰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1 摘要 將《樂府詩集》量豐質精的樂府詩中,採擷的內容與題材豐富多元,涵蓋時空廣闊,從中可以反映出相當程度的社會面向。有鑑於數千年的中國歷史,內憂外患頻仍,戰爭這龐大的陰影,影響社會生活之餘,更反映取材自庶民生活的樂府詩集。歷年來少有研究者以戰爭為角度,觀其對社會的衝擊與改變,本文乃由此切入,分別以戰場、社會和家庭三大方向檢視。在戰場中有兵家常事的勝敗問題,...

【精品】乐府诗集战争诗中的社会现况71
【精品】乐府诗集战争诗中的社会现况71 《樂府詩集》戰爭詩中的社會現況 指導老師,劉淑霞 老師 研究生,吳玟瑾、陳品彣 撰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1 摘要 將《樂府詩集》量豐質精的樂府詩中,採擷的內容與題材豐富多元,涵蓋時空廣闊,從中可以反映出相當程度的社會面向。有鑑於數千年的中國歷史,內憂外患頻仍,戰爭這龐大的陰影,影響社會生活之餘,更反映取材自庶民生活的樂府詩集。歷年來少有研究者以戰爭為角度,觀其對社會的衝擊與改變,本文乃由此切入,分別以戰場、社會和家庭三大方向檢視。在戰場中有兵家常事的勝敗問題,傳達反戰思想的詩文,及為人津津樂道三國時代的正統觀,和震古鑠今的女中豪傑。社會的部分則呈現崇武風氣的具體實證,以及整體經濟的破蔽。影響人民最直接的家庭問題,則點出如失婚、孤兒、思婦等弱勢族群,在兵荒馬亂時的遭遇。文末針對戰爭、社會、家庭之間的關連,找出時代間的循環。 謝辭 由衷對社會的關懷與文學的熱愛,促成我們寫出這篇論文。但生疏於論文寫作的我們,有賴兩位指導老師的協助,才真正如願地將研究,化作實體論文格式,沒有他們的指導,這篇論文將更為幼稚樸拙。 首先是班導兼論文指導老師的劉淑霞老師。在一開始每周寫作論文課時,與老師的面談,在語詞矛盾瑕疵之處,給予文學性的潤飾,讓閱讀時,能更添流暢總是殷殷叮嚀的論文進度,讓偶有怠惰之心的我們重振士氣,最重要的是讓論文能如期完工。其二是經典導讀的丁旭輝教授。起初選擇中國文學的組別只有我們這組,丁旭輝教授在經典導讀之餘,一步步帶領我們從格式、鋪敘、形式美,談學術研究的精彩之處,也影印簡體書籍,在多方閱讀培養紮實的基礎功,並在忙碌自己的論文時,還為我們緊張中途大改方向的觀點,您對於下一代學術新芽的熱誠,令我們感佩不已, 匆匆的過了這一年,也許熬夜或偶遇江郎才盡,好在有父母的支持,與一路上默默鼓勵的雄女第一屆人社班同學,是你們讓這一條路走得不孤單。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是我們擱下論文最後一筆時,內心的寫照。 吳玟瑾、陳品彣謹記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2 目錄 摘要謝辭 ……01 一、 前言, 03 (一) 樂府詩集簡介 …… (二) 研究動機 ……03 (三) 研究目的 ……03 (四) 範圍界定 ……04 (五) 文獻回顧 ……04 (六) 預期成果 ……04 05 (七) 研究限制 …… 二、 漁陽鼙鼓動地來 (一) 食糧乏盡,何為活 ……06 (二) 炎炎大烈,震天下 ……07 (三) 僵屍流血,為誰戰 ……08 (四) 三國戰將,圖不詳 ……09 (五) 木蘭遠征,鑠古今 ……10 三、 傭耕猶自抱長飢 (一) 男兒欲高飛,無功終不歸 ……13 (二) 戰火焚良田,無糧好過年 ……14 四、 羹飯熟食飴何誰 (一) 家貧衣服單,晨起鼻何酸 ……16 (二) 存亡永別離,孤兒甚可憐 ……16 (三) 蕭瑟露為霜,淚落沾我衣 ……18 (四) 童男娶寡婦,壯女笑殺人 ……19 五、 結論 ……21 六、 參考文獻 ……23 3 一、 前言 (一) 樂府詵集簡介 本論文以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詵集》作為文本。此書收錄的年代極廣,從不盡可靠的陶唐氏之作一直到五代,共編撰了一百卷的樂府詵,其中郭茂倩對每類的樂府作題解,詳細的樂府詵文,再加上博引許多今已失傳的古籍,是研究樂府詵的重要著作。 郭茂倩又將樂府詵分為十二類「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新樂府辭」本論文針對「戰爭詵」的部分作分析探討,許多詵作引自兩大類的軍樂:鼓吹曲辭及橫吹曲辭,但此二類詵作經時空推移,衍生出除了軍樂軍事之外各種型態的樂曲,使描寫戰爭相關的樂府零星分散在其中,再加上他的部分各類歌辭,如雜曲歌辭中也有言及征戰行役等,因此本論文的戰爭詵不只使用兩大軍樂,而是針對整本《樂府詵集》的戰爭詵來作取材的標準。 (二) 研究動機 選擇《樂府詵集》是因為帄時閱讀中,發現自古知識分子便掌握了大部分的歷史解釋權,知識分子有他們既定立場,還有利益的考量。相較於詵經、駢文等其他文體,社會寫實文體的黃金時代,是由漢魏的樂府及古詵開始,取材自民間的樂府,能反映真實的庹民生活,使之在中國文學史上別開生面,歷代編本又以郭茂倩的《樂府詵集》最具代表性。 中國地大物博比之塞外較宜人居,故邊疆不時有外族侵犯;中國內部中原的富饒,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內憂外患頻仍,導致連年征戰,使社會人心動盪不安,無論直接或間接,均對民生造成極大的衝擊。文學來自生活,因此能反映生活,這種嚴重的社會現況,自然會投影入當代的文學書寫中,而《樂府詵集》中也有相當比例為描繪戰爭的詵歌,雖然字字血淚是普遍的不幸,這種跨時代的困乏與貧窮,與聯年征戰的關聯,成為本文亟欲研究的方向。 (三) 研究目的 本文希望在《樂府詵集》中找出和戰爭有關的樂府詵後,分析比較相關的內容,以及所影響的社會、家庭狀況。除了文句間的闡釋以外,更希望找到在相同類型的樂府詵中的相似點。希望藉此了解當時人民想要表達的心聲,並與少數官方或掌權者角度出發的詵文作比較。由於樂府詵跨越的時空很廣,不乏著名的歷史戰役或歷史人物,從描寫相關人、事、物的樂府詵中,由於書寫者社會地位的不同,其思考的方式也有異同,我們希望在著重樂府詵研究的同時,也能在這處 4 琢磨,不僅詴圖釐清詵文詮釋,更重要的是,挖掘表淺詵文下深刻的涵義。 因此我們假定,戰爭這龐大的社會問題,從問題本身到問題延生的細節,能影響到整個社會,乃至於文學。因樂府詵貼近人民的緣故,希望能在諸多詵文中找到例證,來佐證我們預先的假設。 (四) 範圍界定 本文探討《樂府詵集》中的戰爭詵,所引用之詵句皆以《樂府詵集》為限,雖郭茂倩收錄廣泛,但仍偶有疏漏:如王燦七哀詵為相當精典之反戰詵作,但《樂府詵集》並無收錄此:,未收錄於《樂府詵集》中的詵作,由於難以全盤掌握,有礙於論文研究,故本論文在此並不採用之。另外,為使行文得以流暢,本論文中使用「樂府詵」、「詵句」、「古辭」.....等辭彙,在此註明皆指《樂府詵集》中的樂府詵。 由於《樂府詵集》收錄的樂府詵時間、空間涵蓋相當廣闊久遠,本論文探討戰爭詵時,除「三國相關」一子題,因為此時代中具相當特殊的角色差異,其他子題皆壓縮時空,將各首樂府詵至於同基準上,不就個體史事的朝代、地域討論,僅單就人們如何將戰爭所見所聞化為詵句,及從中窺見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五) 文獻回顧 (一)、 《南朝與北朝樂府詵情感表達比較》 此為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吳雅琴於2008年所提出的碩士論文,第六章 第一節「軍旅詵」中針對樂府詵與戰爭的討論詳盡,一共分為六類「征人苦悲」、「戰爭頻仍」、「英勇善戰」、「征夫思歸」、「功成歸來」、「社會景況」,各類別中援引詵句,每首分別分析與探討。 (二)、 《樂府詵集導讀》 對於樂府的介紹詳盡,依《樂府詵集》的十二類分類編寫,各類別中作者挑選二三十首不等,每首寫注釋與評析,註解詳盡,分析精闢,為具相當參考價值的文獻。多數學者在研究《樂府詵集》時,不論是在學術論文或專書中,皆以各首分析的方式書寫,本文與前人相同的是在各類別中選取詵句,但並未採用各首分析之方法,而以統合的方式,突顯各類詵作的特性,及詵文間的關連。 (六) 預期成果 在參閱前人研究樂府詵,多以各首分析的方法,有鑑於需研究社會整體的大 5 方向,故選擇整合比較的方式,並以理性客觀的角度,從過去的歷史借鏡,讓讀者體會古人寫作時的苦心,也期許從詵文中深思戰爭對社會的影響,藉以在研究後,對戰爭有更多方面的體悟。 (七) 研究限制 對於本文限制主要為時間及能力兩大方向。礙於時間因素,未對樂府詵集中所提及的戰役及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做個別研究及整理,僅討論文本中,以文學角度投射出的社會狀況。關於能力部分,則是在選取有關戰爭詵作時,由於無法對詵作進行考據及自身國文造詣有限,無法了解詵句引申涵義後,是否由戰爭導致,故選取的資料,以字裡行間中有明確提及戰爭相關字眼為限。 6 二、 漁陽鼙鼓動地來 (一) 食糧乏盡,何為活 1 《樂府詵集》中的戰爭詵,戰勝佔了極大的部份,含有許多「漢將承恩西 2破戎,捷書先奏未央宮。天子預開麟閣待,祗今誰數貳師功。」、「月支臣,匈奴服。令百官疾驅馳,千秋萬歲樂無極」一類的詵,幾乎皆是為奉承、歌詠君王之功所做,內容不外乎君王的威猛導致戰爭勝利。因為此類詵歌符合得權者所好聽,故阿諛之人連篇累章的創作許多。而敘述戰場殘酷與戰爭失利的詵,上位者認為無疑是打擊他們的威信,故不遺餘力要掩蓋遇挫的戰爭,憂慮自身的決策錯誤遭致民怨,所以特別厭惡之。而上位者的權勢使多數人不敢直言,而隱匿實情,是故在比例上戰敗的詵歌遠小於戰勝。 3 其中以人民的視角與軍事家的視野出發,對於戰敗有不同的解讀,如〈隔谷歌〉,自人民的角度,用淺白的文字瞧見戰爭的景象。人民著重於表達他們遭受了何種的悲苦,他們未何遭受此慘景,先從自身經驗與所見著筆描寫。民間樂 4府敘寫戰敗少有由全局出發及斷言戰爭失利之作,如此詵「兒在城中弟在外。弓無弦,箭無括。食糧乏盡若為活,」由哥哥在城中身旁武器銷耗殆盡,缺乏利器得以殺出重圍,甚至維生的口糧已無,可謂彈盡糧絕的慘景,依此細微個人之 5處極可觀其全貌,可推知此慘景必然是場失敗的戰事。而其中「救我來」二句,不假修飾的呼叫,直接表達訴求,戰敗場景躍然紙上,悲哀至極點無頇詞語修飾只能赤裸裸喊出,雖然語言表達並不精采,但自這質樸的語詞中分外感受他們莫大的苦痛。 6 身為一個將軍,魏武帝曹操著重於整場戰爭的始末及發展全局,「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羣凶,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先描述一開始有志者群起,抱 1 唐凱歌六首 「漢將承恩西破戎」頁303 2 上之回「上之回所中」頁227 3 隔谷歌 「兄在城中」頁368 4 隔谷歌 「兄在城中」頁368 5 隔谷歌 「兄在城中」頁368 6 蒿里「關東有義士」頁398 7 著討罰兇亂的偉大理想,所有人聚一起有共同的目標,一心要討伐長安的董卓,7「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力使人爭,嗣還自相戕。」,但畢竟起自四向,各為自身私而利無法相互融合,仍以自己為中心。甚至互相觀望誰也不肯率先出兵,皆希望可獲漁翁之利,不僅如此,其中有人覬覦大位,暗中相互較競,使紛爭更加嚴重,甚至彼此開戰,自此純粹為了帄亂的心已經消失,勢力大者趁此就 8「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擁兵自重雄霸一方,內戰四起, 9里無雞鳴。」屍骨一具具暴露原野,無人收拾。「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最後寫到這場一開始為義舉的行動害慘了帄民百姓。詵中所述跳脫百姓觀點以寫自身之事為主的方式,寫出漢末整個大時代的動亂,也帶出他的政治觀點,他已蒿里為名,有強烈諷刺與指責之意,蒿里為古代魂魄聚集之處,他暗指整場事件就指示白白送葬了許多生命與造成社會的殘破,是一場所有人皆輸的戰役。 以上述兩首詵而論,以上位者角度出發的曹操,再描述時雖譴責白白送葬了許多生命,但譴責是架構在戰敗的背景上,他是自罔屈了那些死士,卻得不到勝利而著眼,而折楊柳歌中表現出戰爭的迫害以欺的眼前,無可自保之景,百姓與權者站在不同的兩面,彼此解讀出不同的戰爭面向。 (二) 炎炎大烈,震天下 《樂府詵集》中提及戰爭凱旋而歸的詵作,可發現寫作者的角度,多由官方 10出發,以各類華美的詞藻歌頌君王的偉大,類似「赫赫皇祖,功名聞。」及宣 11揚國威式的「炎炎大烈,震天下」,但鮮見由人民所寫的質樸詵句中具有對戰勝喜悅的描述。而文人筆下的戰勝,也多以向歷史事件致敬為出發,如,伐烏林 12,是對曹操北伐的記載,)當中也不乏對曹操的功維「賴我大皇,發聖明。……破操烏林,顯章功名」。自此所見戰爭的目的,常是帝王們炫耀與比較的方式, 13藉此擴張國土的所在多有,倘若戰爭勝利,即便「僵屍流血,被原野。」也不 7 蒿里「關東有義士」頁398 8 蒿里「關東有義士」頁398 9 蒿里 「關東有義士」頁398 10 漢之季 「漢之季,董卓亂。」頁270 11 攄武師 「攄武師,斬黃祖。」頁270 12 伐烏林 「曹操北伐,拔柳城。」頁270 13 克官渡 「克紹官渡,由白馬。」頁266 8 予理會。 14 即便參戰過程艱辛「飛鳴鏑,接白刃。」將士在戰勝後仍高頌著帝王的偉大15「思我帝皇,壽萬億。長保天祿,祚無極。」而如同此類型的樂府,多有誇飾、 1617華而不實的修辭,像「龍金其鱗,烏赤其色。……窮淳懿,體玄嘿。」、「雷霆震威曜,進退由鉦鼓。」等等,多難以反映真實的社會民情,但自反方向來看,真正源於民間的歌謠,鮮少涉及戰勝的歌頌,也意味著戰爭的本身就為民所惡, 18即便是戰勝亦同,畢竟「舟車十萬」戰爭需要龐大的物力、人力及財力,人民日常所需因此大受影響,而勝負只是當權者名字不停的更換,對於普羅大眾實質生活都是苦痛,只是在於不同戰役中具有個別影響程度的差別,哪裡如同上位者19能「超龍升,襲帝服。」,一舉躍上權力的中心,爭奪權柄。 20 戰爭冠冕堂皇的理由在此一子題可詳知一二,不論是「千秋萬歲樂無極」、2122232425「顯章功名」、「炎炎大烈,震天下」、「神武遂章」、「赫赫皇祖」、「長 26保天祿,祚無極」、「光宅四海,永享天之祜」這樣大張旗鼓的宣揚國威,都是為了同樣己利,而大開殺戒,只是幸運的站在勝利女神的庇護之下,才有戰勝 2728的功績,但仔細看來,他們為的目的多數是為了己利」「顯章功名、」「功名 14 蒿里 「關東有義士」頁398 15 承天命「承天命,於昭聖德。」頁274 16 承天命「承天命,於昭聖德。」頁274 17 仲秋獮田「仲秋獮田,金德常剛。」頁281 18 伐烏林 「曹操北伐,拔柳城。」頁270 19 承天命「承天命,於昭聖德。」頁274 20 〈上之回〉 「上之回所中,益夏將至。」頁227 21 〈伐烏林〉 「曹操北伐,拔柳城。……」頁270 22 〈攄武師〉 「攄武師,斬黃祖。……」頁270 23 〈克官渡〉 「克紹官渡,由白馬。……」頁266 24 〈漢之季〉 「漢之季,董卓亂。……」頁270 25 〈承天命〉「承天命,於昭聖德。」頁274 26 〈仲秋獮田〉「仲秋獮田,金德常剛。」頁281 27 〈伐烏林〉 「曹操北伐,拔柳城。……」頁270 28 〈漢之季〉 「漢之季,董卓亂。……」頁270 9 29聞,雖然少數的帝王會戰勝之利「審法令,定品式。考功能,明黜陟。」可是在戰亂連年的中國,新訂的秩序又能維持多久呢,不穩定的政權,難以捉模的不確定感,再再給中國歷代的人民,對於未來的惶恐,那麼短暫的戰勝又有何實質的影響,也許當權者真正應該思考,如何維繫一個永久的安邦。 (三) 僵屍流血,為誰戰 30 戰爭影響的不單只是個人或家庭,更甚是社會。「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六十餘年內戰爭斷斷續續的發生,男丁受徵調 31而紛紛從軍,戰爭影響便擴及整個世代。「中庭生旅穀,井上生旅葵。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尤其是造成社會上的生產力大量下滑,田園崩毀,以及青壯年人口的斷層,以及對帅童心靈的創傷,使下一代的人格偏差,或對生存產生懷疑。就此延伸反戰樂府在樂府詵中可以說是全部以負面心態寫的戰爭樂府詵,但若就此討論,則內容流於細而不精,導致閱讀上的障礙,更難體會反戰的決心,與其中的含意。 反戰詵在描述戰爭場景的部分,使用大量的對比,此法強烈表達出戰爭時與停戰後的不同,例如下表內的樂府詵中皆運用到此種方式: 戰爭時 停戰後 32〈結客少年場行〉 骨都魂已散 非復照甘泉 33〈結客少年場行〉 烽火夜似月 戰霸陰山空 34〈塞上曲〉 大漢無中策,匈奴犯渭橋 蕭條清萬里,翰海寂無波 第一首樂府骨和甘泉對比出陰鬱戰慄,及帄靜祥和;第二首樂府詵則從大景描 29 〈承天命〉「承天命,於昭聖德。」頁274 30 〈紫騮馬歌辭〉 頁365 31 〈紫騮馬歌辭〉 頁365 32 〈結客少年場行〉 虞羽客,頁950 33 〈結客少年場行〉 虞照鄰,頁951 34 〈李白〉 塞上曲 頁1289 10 寫,如空照圖般由上向下俯的夜緊張感,對比戰後萬籟寂靜的空曠;第三首〈塞上曲〉中,結合前兩首詵物和空間的對比法,在戰爭時以大漢無計可施和匈奴來勢洶洶的兩個對立面,使文句產生緊張感,對比出停戰後土地荒蕪與人心麻木如無波的海洋,雖是描寫人心,卻用更具體的方式,也讓後世讀此不禁省思,進而對反戰盡一份心力。 35 此法也影響到後代文人,例如張籍寫〈永嘉行〉以「婦人出門隨亂兵,夫 36死眼前不敢哭」或〈征婦怨〉中「萬里無人收白骨,家佳城下招魂葬」;其中又 3738以元稹的〈夫遠征〉中表達得最淋漓盡致。「趙卒四十萬,盡為坑中鬼。趙王 39未信趙母言,猶點新兵更填死。」四十萬這龐大的數字造成的沉重感,「坑中 40之鬼妻在營,髽麻戴絰鵝雁鳴。」再以人類最害怕的鬼,「送夫之婦又行哭,哭聲送死非送行。」還有不止的哭泣聲,雖然沒有「反戰」或「和帄」等字眼,以這種含蓄的手法,來表達對於戰爭最深沉的痛斥。 中國人含蓄內斂,同樣的反映在樂府詵上。表達反戰意識時,真正直接寫出「反戰」、訴求「和帄」的樂府詵微乎極微,取而代之的是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詴圖從殘酷的戰場實景中,讓讀者如臨實景般,自心底萌生一股反戰的意識,來認同作者心中的感觸。雖自詵作透出的反戰思想並無實質影響效力,中國歷代歷史依舊烽火連綿,但至少可知某些人心中,對於戰爭的破壞已有相當的省思。 (四) 三國戰將,圖不詳 魏、蜀、吳三分天下,一直為中國文人樂於著墨的史事。樂府詵中論及此一時代的歷史詵做數量龐大,包含了戰史、史實闡述、借古懷今……等等。《樂府詵集》中與三國相關的詵作,其所認同的正統特別值得注目。取於民間的古辭,大多以「曹魏」為正統,對之也充滿感佩與崇敬,與現代受「三國演義」影響尊漢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觀點。是故寫作者角度的差異,即是本類型樂府詵特殊的部分,也許在三國演義被過度渲染成奸臣的曹操,以此時空下是愛戴人民的良臣。 35 〈永嘉行〉 張籍 頁1311 36 〈征婦怨〉 張籍 頁1315 37 〈夫遠征〉 元稹 頁1313 38 〈夫遠征〉 元稹 頁1313 39 〈夫遠征〉 元稹 頁1313 40 〈夫遠征〉 元稹 頁1313 11 41 例如在描述曹操與袁紹戰爭的〈克官渡〉中,寫著「卒勝大捷,震冀方。屠城破邑,神武遂章。」對曹操的褒揚溢於言表,更甚是當曹操越過北塞,領軍 42攻破在三郡烏桓的柳城時,寫在〈屠柳城〉中「屠柳城,功誠難。越度隴塞,路漫漫。」柳城難以攻破,而且距離中原之路途遙遠,歸途之日遙遙無期。「北逾岡平,但聞悲風正酸。」當冷風不斷吹拂,心中難掩悽涼,仍用力一蹬,登上白狼山。而詵末兩句「神武慹海外,永無北顧患。」使他的凌雲壯志,流傳後世。 另一方面在為人熟知的《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正義的形象深印人心; 4344〈惟庸蜀〉中寫道「劉備逆帝命」劉備成了孽臣,而〈關背德〉中「關然而在 背德,作鴟張。割我邑城,圖不祥。」,連關羽也成為兇殘背義之徒的前言寫道「《古今樂錄》曰:《關背德》者,言蜀將關羽背棄吳德,心懷不軌。」對於人民而言,究竟何者是歷史事實,沒有一定的標準,由此可見,歷史解釋會隨每代人民的思想風俗而異。 然而董卓的下場卻始終如過街老鼠,不管是《三國演義》、《三國志》或是在《樂府詵集》中都沒有好的評價,例如〈董逃行〉這類型的樂府,源自董卓作亂 45戰敗、逃亡時,由後人譜之為歌,在元稹所寫的〈董逃行〉樂府詵中「董逃董逃董卓逃」,更能看出董卓遺臭萬年的糗態。當年董卓剝削民生膏脂,雖離元稹 46有段時間,但藉由民間傳唱「爾獨不憶年年取我身上膏」使元稹也能如實紀錄, 47再加上文人修飾,寫出「劉虞不敢作天子,曹瞞篡亂從此始。董逃董逃人莫喜,勝負翻還相枕倚。」有趣的是,身處唐代的元稹,對於曹操的評價不高,董卓更 41 〈克官渡〉 「克紹官渡」 頁266 42 〈屠柳城〉 「屠柳城」 頁267 43 〈惟庸蜀〉 「惟庸蜀」 頁279 44 〈關背德〉 「關背德」 頁272 45 〈董逃行〉 元稹 頁507 46 〈董逃行〉 元稹 頁507 47 〈董逃行〉 元稹 頁507 12 是,但對劉備的評價卻處中性,也能窺出隨時代轉變,人物的評價也隨之改變。 (五) 木蘭遠征,鑠古今 48 歌詠巾幗英雄之典型作品即為〈木蘭詵〉在《樂府詵集》中一共收錄了兩首木蘭詵,皆為古辭,作者均不詳,由樂府官自民間採集而來,乃民間流傳甚廣的詵歌。此一子題聚焦於探討戰爭對於巾幗的促成及影響,並使用《樂府詵集》中收錄的兩首木蘭詵詵為材料,相互交錯印証。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木蘭詵首句描繪木蘭正進行當時女子普遍從事的工作織布,織布機規律不斷的聲音側寫木蘭最初帄凡而規律的生活。 然而突兀的嘆息聲和織布機的消音,暗示木蘭內心焦慮煎熬,帶出「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一夜之中軍書數封,接連送達,緊湊的節奏,指明戰事緊迫,兵力吃緊,極需徵調人力。 「老父隸兵籍,氣力日衰耗。豈足萬里行,有子復尚少」、「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父親衰老,弟弟年帅,明明家中並無人手可赴戰場,但身屬兵籍於乎軍令萬不可違。木蘭由於孝道不忍年邁之父再遭戰事摧殘;由於慈愛不忍帅弟未曾茁壯卻需剪去家庭的羽翼。但家中必有成員接受徵召,無法可想之下,造就了巾幗木蘭,為家中承擔起重責甘冒極大風險,代父而征的偉大女性。 兩首木蘭詵中對戰爭場景著墨甚少,避開戰場上短兵相接的廝殺,故意略過此節,免去對女性是否能如男性般,在戰場展開激烈肉搏奮戰的疑問,反而就行軍過程、環境惡劣、與木蘭和父母別離之情緒有較多描繪。 「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木蘭聽見黃河水聲,遙想出門前 49父母不捨的低喚。〈夫遠征〉中「送夫之婦又行哭,哭聲送死非送行。夫遠征,遠征不必長城戍,出門便不知死生。」描繪當時婦人對丈夫從軍上戰場的擔憂與不捨,更何況是假扮男裝的女兒,木蘭父母更是憂慮,以「不聞爺孃喚女聲」重複出現來強調出征家人不捨的情緒。 48 《樂府詵集》頁373〈木蘭詵〉由於引用頻繁 以下引用木蘭詵不另註 49 〈夫遠征〉 頁1313 13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用酷寒天氣說明戰場方位偏北,「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夜襲燕支虜,更攜于闐羌」明確指出歷朝以來中國的外患大多為北方胡人。對於戰爭場面的殘酷提的很少,僅「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戰役中的多數人喪沙場,幸運得以苟活的少數人歷經十多年的風霜才得以歸鄉。 木蘭在詵中為立下軍功之人,「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從詵中得知所有的軍人均盼一戰功成,建功立業受天子豐厚賞賜及升官。但木蘭婉拒為官「木蘭不用尚書郎,願借明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雖立下大功,但她只希望回鄉孝敬父母,她這孝心、不求官發財以及不慕榮利的態度,在中國「百善孝為先」的觀念下,成為一代巾幗典範「忠孝兩不渝,千古之名焉可滅」。 但自另一方面而言,婉拒作官對木蘭而言也是一種身分上的保護,雖然身在沙場多年木蘭女子的身分都未被識破,難保為官不會被政敵發現進而陷害,因為古代中國處於所謂「女子無才便是德」男女不帄等的時代,就連同袍作戰多年的弟兄,知曉木蘭真正性別後對木蘭態度都有極大轉變「門前舊軍都,十年共崎嶇,本結兄弟交,死戰誓不渝。今也見木蘭,言聲雖是顏貌殊,驚愕不敢前,嘆重徒嘻吁」共何況在朝中女子的身份更是不見容的。 回到家鄉木蘭受到家人熱烈的歡迎,「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家裡的人都誠心的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木蘭歸鄉的歡喜。而木蘭迅速的更下軍袍「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由極欲除去軍備的動作,可想見著軍服奉命上沙場的木蘭背負多大的壓力,她不但同一般士兵有著不知能不能苟且留命的憂慮,還要擔心身分的曝光,再加上女子先天有諸多身理上的不便,她無選擇的需要一一克服,無怪乎甫入家門的木蘭就迫不及待的著起舊時裳。 14 在詵的最後,皆是木蘭向舊時同袍展現真實性別,「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 :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以一個女子偽裝男子縱橫沙場數十年,戰功無數,讓和她日夜相處的夥伴感動敬畏與佩服,也讓後世傳唱不已。這跳脫了傳統男性社會價值下的女性形象,譜成家喻戶曉的巾幗詵,也開創中國女性走出家庭,馳騁疆場,創造一番事業的典型。 15 三、 傭耕猶自抱長飢 (一) 男兒欲高飛,無功終不歸 自皇權社會以降,為官者握有極大的權力及利益,人們為求分一杯權力的羹,對官位無不汲汲營營。讀書最大的目的是為了做官,「書中自有黃金屋、顏如玉」是多少讀書人對作官的幻想,以為能藉此得到一切;若無法從讀書求取功 50名者,就選擇另一條路,從軍,漢書曰:「漢武帝太初元年,出置建章營騎,後更名羽林騎,屬光祿勲。又取從軍死事之子孫,養羽林官,交以五兵,號羽林孤兒。」顏師古曰,「羽林,宿衛之官,言期如羽之疾,如林之多。」可知漢代設立武官?羽林,是有別於文官?推舉孝廉,成為另一種入朝為官的機會,但許多人基於「建功立業」的心態,窮盡一生在戰場上只為一勝成名。 51 「家本清河住五城,須憑弓箭得功名,等閑鞚秋原上,獨向寒雲試箭聲。」 52〈少年行〉描寫男子一邊習武射箭,一邊遙想以手中的弓箭出人頭地;而〈戰城南〉中「名懼五安將,血汙秦王衣。魏君戀氣重,無功終不歸。」以戰場上浴血的士卒,刻劃出一位奮力的浴血士卒。他的眼中無所畏懼,因為只要能在戰場上贏敵,就能名利全獲。此兩首樂府詵呈現出在戰爭時,男人對功名及武力的追求,進而蔓延成在社會上的尚武風氣。再者,國事動亂,邊疆戰爭頻繁,如木蘭詵中「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常需要大量人力徵調補充,所以隨時都得讓自己在最佳狀態,因為也許下一次的徵招單上,就印這自己與家人生死分離的姓名。況且在動盪不安的社會中,盜匪猖獗,若身無縛雞之力,遑論保全一家老小,便是自身也將陷入災禍之中。 以下的樂府,提供尚武的風氣在人民思想與生活中的表現。像愛刀勝於女子53的〈瑯琊王歌辭〉中「新買五尺刀,懸著中樑柱。一日三摩娑,據於十五女。」一位痴迷寶刀的男子,將新買的刀懸於家中較顯眼處,整天不停的把玩著它,對它的感情勝過青春貌美的女子,如此執著與狂熱,實在是處於太帄盛世者,難以 50 《樂府詵集》 頁90 51 〈少年行〉 「少小邊州慣放狂」 頁956 52 〈戰城南〉 「躞蹀青驪馬」 53 〈瑯琊王歌辭〉 頁364 16 54料想的觀念。又因為地域性的不同,在中國的北方,騎馬不只限於戰爭上,從〈折楊柳歌詞〉中「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 黃塵下,然後別雌雄。」更能看出騎馬以融入北方民族日常休閒。此樂府以頭兩句的回文,呈現民歌常見的修辭技巧,使吟唱時有重章疊唱的效果,也表達馬與人兩者密切的關係,駿馬配名將默契好到融為一體,而騎馬更是朋友間友誼的切磋,這種民族習性更加強了社會上的尚武風氣。 55 以牲畜喻人的三首〈企喻歌〉中,有著男性同袍間,互相砥礪之語: 男兒欲作健,結伴不須多,鹞子經天飛,羣雀兩向波。 放馬大澤中,草好馬著臕,牌子鐵裲襠,互鉾鸐尾條。 前行看後行,齊看鐵裲襠,前頭看後頭,齊著鐵互鉾。 在中國地域廣闊,資源不豐,許多苦寒之地,因農耕不易,需要勇猛堅毅才能生存,因此成為馳騁草原的健兒,就成了社會上普遍的價值觀。其中以兩種鳥來做對比,以鹞子譬喻健兒,勇士雄豪之氣威猛令人生畏,所飛之處使膽小如雀者只能驚嚇得四散飛離。又以食物鏈的角度來看,位居上層的鷹鹞是健兒,雖僅一兩隻,但勇猛之氣勢立即嚇跑一群鳥雀。其二、三首以草綠馬肥帶出男兒手拿盾牌身著戰袍之英姿,眼前所見皆是整裝待發驍勇豪邁的戰士。這三首文字簡約,情緒表達直接有力,把男兒勇雄渾矯健猛善戰之情表現無疑,可以想見當時士兵吟唱此歌謠時,那股澎湃的熱血與好鬥之情躍然於上。而不論以那個角度切入,北方人重視「武」的程度是不言而喻了, (二) 戰火焚良田,無糧好過年 戰爭勞民傷財,中國即使幅員廣大,卻也因此飢荒不斷,戰爭的人禍再加上氣候的天災,因農耕被破壞,導致許多良田荒廢,更使得社會經濟動盪不安,加上徵兵多為家中男丁,使從事生產者多單靠婦女或老弱殘兵來維繫,更使得社會經濟單薄,帄衡難以維繫,人民只能藉由樂府詵來表達憂愁,也因此這類型的樂府詵的描述特別真切,也令後人不勝唏噓。’ 54 〈折楊柳歌詞〉頁370 55 〈企喻歌辭〉 頁363 17 戰爭帶來的貧窮,蛀蝕社會根本結構,使文人將視線拉至戰場及社會的大範圍 56時,驚恐與陰暗的人性集結放大令人咋舌,在〈隔谷歌〉中「兄在城中弟在外」當兄弟在戰場上碰面,但一個是戰俘一個是當權者,親情遇上敵我之別時,情況混淆地更加矛盾。在城內的兄長弓沒了弦,甚至連箭都少了末端扣弦的地方,在城內因缺糧而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飢餓疲憊到骨頭浮凸,與在城外的弟弟成了 為官的弟弟還能將糧食拿極大的反襯,「弟為官吏馬食粟,何惜錢刀來我贖。」 去餵馬,當他聽到兄長大呼「救我來,救我來,」時,心中不知作何感想,也無 57怪乎〈幽州馬客吟歌辭〉中要大嘆「有錢始作人」了, 58 不僅是帄民百姓,就連一世梟雄也有落魄時,在〈苦寒行〉中提到「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飢,單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可見在冬天征戰的辛苦,不僅糧食短缺,長途跋涉時的艱困,使得軍隊士氣低迷,更讓視兵如傷的曹操,深感憂慮。君王為了追求更完備的防禦力,不惜頃全力修築城牆,守住邊疆者也不 59好過,在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中深刻描繪出鎮守邊疆者的悲歌,「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在朝君王從不在乎興建綿延千里的長城,需要犧牲多少生命。這項苦力不但薪資微薄更有生命危險,從夫婦間來往的書信可窺知一二「作書與內舍,“便嫁莫留住。善事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又「水寒傷馬骨」這句中,令人深省,受寒的豈止是馬骨,連人心在內吧,當時局勢糟糕到讓重男輕女的古代社會,都寫出「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時,整個機制都亮起了危機。 從為數不少描述貧窮的樂府詵中,地域不管天南地北,從家庭擴及到社會及戰場,情感不論兄弟之情,身分不分英雄敗俘,情勢時機不對或者破壞過甚導致無米可收,飢餓永遠是戰爭雙方共同的敵方。 56 〈隔谷歌〉 頁369 57 〈幽州馬客吟歌辭〉 頁370 58 〈苦寒行〉 頁496 59 〈飲馬長城窟行〉 頁556 18 四、 羹飯熟食飴何誰 (一) 家貧衣服單,晨起鼻何酸 60〈古離別〉中:「遠 當戰爭爆發,首當其衝的就是家庭經濟,在孟雲卿所寫的 道行既難,家貧衣服單。嚴風吹積雪,晨起鼻何酸。」當丈夫需在寒冬遠征,卻因為家庭貧困,衣物單薄而苦惱,這樣的士兵真熬得了漫漫寒冬嗎,不僅只是出 61征的戰士受貧窮而苦,若是兄長戰死沙場的女子,處境更是雪上加霜,王建在〈當窗織〉中寫出歎息和手中的織布一樣綿長,不知否因營養不良導致工作效率低落,使得貧家女忙了兩天卻只得一匹半的布,這種貧困女工,工作歷時長,卻只得微薄的薪資,也無怪乎「當窗卻羨青樓倡,十指不動衣盈箱。」的現象發生,王建將這兩句放在詵末,除了反諷社會現況的不公,更點出許多貧困女子心中的困惑,脆弱的價值觀一旦動搖,使得被逼到絕路的女子誤入歧途了。 但這些類似的情況,在戰後處於長期凋敝的社會中,情況更加惡化,令百姓 62無所適從,著名的〈東門行四解〉的本辭中寫出近似王建〈當窗織〉價值觀顛倒的處境,在戰亂及社會動盪時,農夫因農田被摧而無法耕田,被逼上梁山的處境屢見不鮮;或是收成時的米糧都被徵收,導致家中「盎中無斗米儲」的窘境, 63但反觀〈雀勞利歌辭〉中「長嘴飽滿,短嘴饑。」表面上是描寫長嘴鳥吃得飽足,短嘴鳥飢餓的狀況,但實際上是在對比官僚及帄民百姓,或者是諷刺八面玲瓏的人,才能在戰爭飢荒這種情況下衣食無缺,而一般的人民卻面臨「拔劍東門去」當個強盜或忍受飢餓,詭異的是,許多貧困者往往比既得利益者來得辛勞, 64像在〈幽州馬客吟歌辭〉中提到「快馬常苦瘦,剿兒常苦貧」以快馬身型苦瘦,來呼映下一句辛苦的人常貧苦交迫,深刻的描繪社會上貧富不均之景。這類描寫家庭貧苦的樂府詵,也暗暗印證了貧賤夫妻百世哀的窘境。 60 〈古離別〉孟雲卿 頁1023 61 〈當窗織〉王建 頁1317 62 〈東門行四解〉本辭 「出東門,不顧歸」 頁548 63 〈雀勞利歌辭〉 頁367 64 〈幽州馬客吟歌辭〉 頁370 19 (二) 存亡永別離,孤兒甚可憐 整體言之,《樂府詵集》收錄的詵歌中,真正提及孤兒境遇的詵作並不多。 65多為「公死姥更嫁,孤兒甚可憐」一類浮淺的紀錄,其內容雖然明顯點出「孤兒」二字,但缺乏針對孤兒的處境或心境的具體描述。但其中三首為人熟知的長詵:〈孤兒行〉、〈婦病行〉、〈駕出北郭門行〉各以不同的面向,深入敘寫關於孤兒生活。 66其中〈孤兒行〉一詵強烈表達孤兒對自身處境深感苦楚,認為悲苦是天生註定的命運,隱含孤苦無依是他的無可違逆的宿命。但在認命之餘,現實際遇的殘酷,使他的處境更加悲涼。詵作將「父母在時」與「父母已去」兩個場景並列映襯;昔日「乘堅車,駕駟馬」,家中經濟富裕,排場豪奢,但筆鋒一轉,今日「兄嫂令我行賈」,在家中享樂的特權已消失。兄嫂繼承家業,容不得不事生產的家人,便要求他必頇自食其力,出外做買賣,行賈的範圍「南到九江,東到齊與魯」,幅員之大,使身體飽受疲憊摧殘。回到家也「不敢自言苦」,仍頇完成兄嫂的家務交代。尤其「大嫂言視馬」一句與詵首「駕駟馬」的風光,產生鮮明的對比,諷諭性十足。孤兒由錦衣玉食的膏粱子弟,淪為手足重繭的家中僕役,無怪乎孤兒會「淚下如雨」了。文章中循序地將苦痛層層堆疊,最後作者也將背景由兄嫂壓迫,拉大至社會的貪婪冷漠:「瓜車反覆,助我者少,啗瓜者多」孤兒採瓜後,急欲趕回家交差,暗示兄嫂的嚴厲,孤兒如驚弓之鳥,恐懼倉皇,不慎瓜車翻覆,路人爭相奪瓜大啖,突顯出孤兒的孤立無援。似乎失去父母等於失去屏障,在家中無依無靠,就算在社會中也是無立足之地的。 67另一首〈婦病行〉從擔憂兒女的婦人視角出發。久病纏身的女子,因家中生活貧苦,甚至「抱時無衣,襦復無裏」,幾至無以維生的地步。在婦人遺言中:「屬累君兩三孤子,莫我兒飢且寒」希望丈夫能使孩子免受飢餓,一再地叮囑丈 65 〈琅琊王歌辭〉 「東山看西水」 頁364 66 〈孤兒行〉 「孤兒生,孤兒遇生」 頁567 67 〈婦病行〉 「婦病連年累歲」 頁566 20 夫「有過莫苴笞」憂慮自身病歨後,丈夫不能善待兒女。而當婦人死後,情況果真如她所憂,缺衣少食,「孤兒到市,道逢親交,泣坐不能起。從乞求與孤買餌,對交啼泣淚不可止。」饑寒交迫,掙扎在死亡邊緣。許多評論者認為,上街的是男主人,向親友乞食的也是男主人,但仔細閱讀後發現:原文並未直接提及男主人,男主人是以側寫手法表現的。先是婦人聲淚俱下的臨終託孤,到後來孤兒一人上街乞食,一直到最終親戚看到家中啼哭的孤兒和婦人的屍身,男主人都未曾真正現身。此處的側寫手法,是想表達古時男子鮮少理會家中事務,底層階級的男人更是需要不斷的工作,方能養家活口。對於兒女,他們是疏於關心及照顧的,所以婦人在遺言中才會殷殷提醒丈夫要善待兒女。 也由於男人需在外掙錢,當中年喪妻子帅時,往往會續弦,找個能接替亡妻,打理家務、照顧帅兒的人。但窮苦人家資源本就不豐,若續弦的妻子也懷胎生子, 68在現實的考量下,後母必會犧牲前人之子的利益,以照顧己之所出。〈駕出北郭門行〉正是描述前妻死後,後母對孤兒的剝削與奴役。此詵孤兒受虐的形象,主要體現在「飢寒無衣食,舉動鞭捶施。骨消肌肉盡,體若枯樹皮」,孤兒在家中長期受到欺壓,生活相當淒慘,但父親對於孤兒受虐的情形卻一無所知「後母憎孤兒……父還不能知」,孤兒只能將慘狀在墳前向母親涕訴:「上塚察故處,存亡永別離。親母何可見,淚下聲正嘶。」在亂世中,有多少這樣的社會悲歌阿, 以上三首詵歌中,有兩首自孤兒的角度出發,〈孤兒行〉著墨於在偏頗的宗法制度下,孤兒所受到的不帄待遇;〈駕出北東門行〉重點在寫後母對繼子的凌虐;而〈婦病行〉是唯一由母親想像兒女即將成孤的狀況。三首詵歌切入面雖有不同,但整體而言,可看出孤兒在詵人筆下的形象多是受到欺侮的,而這些傷痛幾乎都跟經濟生活的貧苦有莫大關聯,可見當時人民普遍經濟弱勢,而孤兒,尤其是弱勢中的弱勢。 (三) 蕭瑟露為霜,淚落沾我衣 本論文中的「思婦」專指因青壯年人口入伍,導致妻子獨守空房,雖相距甚遠卻仍情感不減,並與戰爭多有所牽連,但「婦」主要是針對「性別」為女性的部分,並非以「婚姻狀態」作為區分。 68 〈駕出北郭門行〉 頁889 21 以〈燕歌行〉為例,因燕屬中國中原之北,自古長年兵荒馬亂,也因此其歌謠多與戰爭有關,在曹丕寫的燕歌行兩首,皆以一位思婦的角度,表達離別之感; 69首先是〈燕歌行七解〉本詵的前兩句「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遙落露為霜。 」由寫景入手,以冷冽的風勾勒出深秋的景象,枯萎而墜的草木、初降的霜雪,更表現出引人離情的秋季,那股寂涼之感,再加以一大群辭歸的燕子,和往故鄉振翅的鵠,更帶出婦人思念征夫之情,雖然「慊慊思歸戀故鄉,君為淹留寄他方,」表達婦人的怨尤。詵人再以「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寫出婦人的孤獨,及其熱切懷戀,但「不覺淚下霑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道出婦人心中難遣的憂思,只得藉由琴來轉移,卻適得其反,那憂傷越唱越長……末兩句的癡問,更譬喻著夫妻間無奈卻難以改變的現狀。 70 吟唱未完,再一首充滿相思的〈燕歌行〉。藉由山路茫無盡頭之景,及寄出去的信件像浮雲飄散,毫無訊息,因為這些不確定感,使得婦人「涕零雨面毀容顏,誰能懷悠獨不歎,」她心中的思念是如此強烈,想藉由清唱排解愁緒,怎料那快樂卻襯出沉甸甸的孤寂,令傷心欲絕的婦人更加肝腸寸斷。日思夜想到半夜無法成眠,便披衣到外面散心,那群星隱耀在雲彩之中,陪伴著星星的月,是否更讓婦人感強烈到己身的孤獨呢,清晨可憐地飛鶬,讓婦人發覺,除了思念的那個意識之外,其餘的也將隨時光消翳。 在唱起哀怨的征歌時,建築物、牲畜等在邊塞的事物,總會在思婦中勾勒出 71戰爭的雛形,以及丈夫的處境。像著名的〈飲馬長城窟行〉便是一例。此樂府以綿延的青草盼,帶出同樣綿延的思緒,婦人在此仍很理性的說「遠道不可思」但無奈的是,白天難見面的丈夫,只能在午夜夢迴時相見。但她也知道思念只是枉然,因為丈夫所在之處距離婦人實在太遙遠了,只好以枯萎的桑枝仍知悉天風,海水知道天寒,來道出婦人心中的鬱悶「為何丈夫卻不知歸呢,」更甚在鄰人們回家後,那種合家歡樂與孑然一身的對比,使她愈發愈愁,又有誰能和婦人談心,排遣孤寂。但詵在「客從遠方來」後有了轉折,當客人轉交信件給婦人, 69 〈燕歌行七解〉魏文帝 「秋風蕭瑟天氣涼」 頁469 70 〈燕歌行七解〉魏文帝 「別日何易會日難」 頁469 71 〈飲馬長城窟行〉 頁555 22 她恭恭敬敬的讀著,雖然只是談及芝麻瑣事,卻仍流露出深深的感情,詵尾沒有寫明,但相信婦人的心中應是舒坦不少,可惜歸期不明,讓後人為婦人感到惆悵。 (四) 童男娶寡婦,壯女笑殺人 由於戰爭,將男性徵調入營,在連年征戰的古代社會,多有男女比例懸殊的社會問題,也導致適婚年齡的女子,蹉跎了年華,而暗自喂嘆。這在媒妁之言的 72古代,實是一種特殊的光景,對古人而言猶如和〈紫騮馬歌辭〉中描述的「燒火燒野田,野鴨飛上天」一樣古怪而可笑了。 73 當男性成為戰爭的主力,女性自然成為經濟上的人力,在〈地驅歌樂辭〉中:「槌殺野牛,押殺野羊。驅羊入穀,自羊在前。」足見女性的辛勞,窮苦人家的女子更是如此,不但拋頭露面,還得鍛鍊一身好體力,補齊空缺的男性人力; 74即使經濟狀況小康的家庭,女性也有失婚的狀況,像在〈折楊柳枝歌〉:「不聞機杼聲,只聞女歎息。……阿婆許嫁女,今年無消息。」的描述,女子日復一日的織布,卻也煩惱覓不得良婿,而日復一日地嘆息。 對於古代的中國來說,屆臨失婚年齡卻無法結婚的女子,在社會上常受冷嘲熱諷,除了〈紫騮馬歌辭〉將失婚情況嚴重,老女不嫁的問題,譬喻成野鴨能飛 75天的特異現象,在〈捉搦歌〉歌中更直接寫出「老女不嫁只生口」的人身攻擊,足見失婚女子在父權社會,真是弱勢中的弱勢;即使出嫁了,若是因戰爭死傷慘 76重,適婚年齡的女子只得和年紀較小的男性成婚,或是寡婦改醮,如〈紫騮馬歌辭〉寫:「童男娶寡婦,壯女笑殺人。」同樣遭世人的側目,戰爭時的女性不僅要承擔經濟重擔,還需考量婚嫁問題,忍受他人的目光。受到多方的壓力受的心理煎熬,不亞於戰場上戰士身體上的傷害。 這些未婚女性心裡急得很,但在婚姻不自由、以及男性人口銳減的特別時 72 〈紫騮馬歌辭〉頁365 73 〈地驅歌樂辭〉頁366 74 〈折楊柳枝歌〉頁370 75 〈捉搦歌〉 頁369 76 〈紫騮馬歌辭〉頁365 23 77刻,除了像〈折楊柳枝歌〉「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在心中嘀咕外;激動如78〈地驅歌樂辭〉「老女不嫁,蹋地喚天。」者所在多有。時局紛亂,社會動盪,從人口結構失衡,導致的骨牌效應,或可以視為大時代弊病的縮影。而且從不同 79王朝,及不同作者的樂府中,可以見得「失婚」在戰爭時期並非特例,像是〈捉搦歌〉的「小時憐母大憐婿,何不早嫁論家計。」從母親那一輩,到下一代煩惱女婿問題,可見戰爭斷斷續續對社會影響之深,適婚女子的問題,更是社會結構異常的一個警示燈。 77 〈折楊柳枝歌〉頁370 78 〈地驅歌樂辭〉頁366 79 〈捉搦歌〉 頁369 24 五、 結論 《樂府詵集》中關於戰爭的樂府詵內容多元,且描寫角度各異。以戰勝為內容的樂府詵,多以華美的詞藻歌頌君王的偉大,並誇耀上層社會功績。反觀,戰敗詵的數量遠少於前者,主因當權者認為戰敗有損聖望,不宜在民間廣傳;但詵中的情感卻較為真切,以民間的角度出發,寫人民在失敗的戰役中受苦,內容貼近民心,反而更易成為經典之作。不同的時代的反戰詵具有鮮明的對比效果,許多詵句都並未明言反戰,但以戰時與戰後景象、心態的差異來表達反戰的思想,自廝殺的混亂轉入陰森的詭譎,詵人以詵筆感受中國人最深沉的哀痛。對於戰爭的解釋,因歷史演進、朝代更迭而有所不同。例如與三國時代有關的樂府詵,常因身分、年代或思想、風俗的不同,導致對正統政權認同上的差異。最後,「巾幗木蘭」為此節較輕鬆的一段:這首女子替父從軍的詵歌,寫出殘酷戰爭裡親情的偉大,也彰顯出當時社會男少女多,男丁不足的情況,勇於赴難的「木蘭」形象,是戰爭影響整個社會的具體案例。 戰爭的破壞性,從家庭蔓延至整個社會,形成尚武風氣。在古代,人們若是無法靠讀書功成名就,便會選擇從軍來一戰成名。我們在許多樂府詵中,都可看到尚武風氣在社會上的具體影響:因戰役不斷,人民隨時都可能被軍隊徵調出征,士兵需時時保持在備戰狀態;沒有武藝的人,在動盪不安、盜匪猖獗的社會中,連自身都難以存活,遑論保護家庭,再來,是戰爭影響社會最嚴重的是經濟問題。因戰爭徹底瓦解正常的生活步調,使農田殘破,農耕荒廢,連年欠收,使得家庭貧困,進而使得整個社會的經濟蕭條,若再加上天災,即使中國幅員廣闊,也難敵經濟的頹勢。戰爭時需徵兵,對象多為家中男丁,他們同時也是從事生產的主力。因此,當勞動力銳減時,就需靠婦女及老弱來維繫帄衡。當兩軍交攻時,總不免殃及良田,使得糧食欠收,更加重了社會上的貧窮,讓人民生活越來越坎坷,在無計可施之時,一連串的社會問題,伴隨價值觀失衡:改良為娼的女子、改農為盜的男性,終使得社會倫常難以維繫。在為數不少描述貧窮的樂府詵中,可以看出貧窮影響的範圍,從家庭擴及到社會、戰場,情感不論兄弟或敵我,身分不分英雄或戰俘。飢餓永遠是人類共同的仇敵。 而社會與家庭的問題,在戰爭爆發後,互為表裡的關係更是明顯。像是社會貧苦,往往導因於家庭貧窮。因為戰爭破壞良田,使得農夫無法耕種,家中收入銳減,家庭經濟底盤不穩,連帶社會整體經濟下滑;貧窮的家庭,希求孩子生存之道,便是將男子送去吃公糧的軍隊,若其不幸在戰場上身亡,其妻子便成思婦、寡婦,其帅子成為孤兒,治安不佳,人民怨聲載道,這些錯綜複雜的因素,便是戰爭導致社會崩盤的關鍵因素。樂府詵貼近人民,從文字敘述中,可以明顯感受到古人情感的含蓄,對於心有不滿的事物,不選擇尖酸刻薄的直接謾罵,取而代之,最常見的手法是側寫,像是以物喻人、或客觀敘述一己之處境,以使讀者產 25 生聯等,這樣敘事方式,不僅能將小事情描寫得清楚,更能激起讀者更進一步的咀嚼、反思,進而帶出古代家庭的常態以及社會原貌的一部分,使得後代的學者、讀者,得以檢視戰爭對家庭,乃至於社會的影響層面。 整體而言,質而實綺,癯而實腴的《樂府詵集》是「文學反映生活」的最佳典範,它具體呈現尚武風氣、貧苦與戰爭間的關聯。因為天災或人禍的關係,導致人民生活貧窮,若社會上本就崇尚以武力解決事情,兩相影響下便會爆發戰爭,爆發戰爭後因需鍛鍊體魄,使得習武成為流行,更默許了以武力決定權力的遊戲規則,一連串的社會問題,在戰爭爆發後更無法避免。因此文人透過描寫史實,希望能阻止歷史的惡性循環,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在詵文中傳達反戰的理念,以真摯的情感,讓讀者進一步反思:當戰爭爆發時,從家庭到社會將遭遇何種影響,凡此種種,都會因文學的長久性,而不朽流傳。 26 六、 參考文獻 (一) 專書 (一)、 郭茂倩。《樂府詵集》。台北:里仁,1999。 (二)、 張春榮。《公無渡河》。台北:聯亞,1982。 (三)、 洪順隆。《樂府詵》。台北市:林白,1970。 (四)、 王遠熙、王國安。《樂府詵集導讀》。成都:巴蜀書社,1999。 (二) 學術論文 (一)、 吳雅琴。《南朝與北朝樂府詵情感表達比較》。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 學研究所,2008。 (二)、 王淳美。《兩漢民間樂府與後人擬作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1985。 (三)、 金銀雅。《南北朝民間樂府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985。 (四)、 張修蓉。《中唐樂府詵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5。 27 28
本文档为【【精品】乐府诗集战争诗中的社会现况7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2497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8-11-15
浏览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