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资料水浒传解谜与水浒人物分析组图

实用资料水浒传解谜与水浒人物分析组图

举报
开通vip

实用资料水浒传解谜与水浒人物分析组图实用资料水浒传解谜与水浒人物分析组图 水浒传解谜与水浒人物分析 组图 《水浒》奇在哪里 在明代,《水浒》与《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就被称为"四大奇书":《水浒》的奇,奇在哪里?答案是:奇在新: 北宋末年,宋江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在历史上并不引人注目,然而在民间却非同凡响:南宋开始,水浒故事即在民间流传,以致引起画家们的兴趣,为之作画配诗加以赞美;勾栏艺人说书,戏曲演员演唱,创作出不少精彩故事和生动的艺术形象:文人们在此基础上进行缀连,加工乃至形成长篇小说,又赋予了更高的典型性:集中地,多方面地反映...

实用资料水浒传解谜与水浒人物分析组图
实用资料水浒传解谜与水浒人物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组图 水浒传解谜与水浒人物分析 组图 《水浒》奇在哪里 在明代,《水浒》与《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就被称为"四大奇书":《水浒》的奇,奇在哪里?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是:奇在新: 北宋末年,宋江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在历史上并不引人注目,然而在民间却非同凡响:南宋开始,水浒故事即在民间流传,以致引起画家们的兴趣,为之作画配诗加以赞美;勾栏艺人说书,戏曲演员演唱,创作出不少精彩故事和生动的艺术形象:文人们在此基础上进行缀连,加工乃至形成长篇小说,又赋予了更高的典型性:集中地,多方面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最后失败的全过程;揭示出社会黑暗,腐败,残酷压迫,官逼民反是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逼上梁山是农民起义的重要特征及必然结果: 就其思想性而言,《水浒》的新还新在对招安的历史悲剧做了认真的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统治阶级是残酷的,本性是难以改变的;招安是没有出路的,悲剧是必然的:同时还指出急流勇退是明智的选择: 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一直是文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歌颂对象:而《水浒》却是一反常规,把"造反的强盗"当做作品中的主人公来描写,当做英雄来歌颂,而把统治者,达官贵人,才子佳人作为配角来揭露,鞭挞:这种歌颂农民起义,赞美造反英雄的做法在那个时代的文艺作品中也属于首创:也正因为如此,《水浒》对后世农民起义的影响极大:他们不但沿用水浒英雄的绰号或以水浒英雄的名字为绰号(如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就自号"小宋公明",张汝金诨名"燕青",王中孝诨名"宋江"),有的农民起义队伍还袭 用"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的旗号,采用梁山英雄的战略战术:如《贼情汇纂》卷五中就说:太平天国军队的用兵之道,"截取……《水浒》为尤多":《庄谐杂录》记载,胡林翼在讲到农民起义军中的计谋时,"全以《水浒》为师资",等等: 《水浒》在人物塑造上也有不少创新之处:它刻画人物,或用浓墨勾勒,或用工笔细描,或让人物本身来显示性格特征,或从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来进行烘托:就是性格相似的人物,也都有其自己独特的个性,使人物的形象由类型化典型向性格典型发展:特别要提出的是作者在创作人物时,有比较鲜明的阶级观,读者能从其造反精神的强弱,推断其出身的贵贱: 《水浒》的新还新在文学语言的通俗化,口语化:写人则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写境则如临其境,可观可感: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形象传神,表现力强,亲切感人,可谓其特点:有人评曰:它没有《三国演义》那么雅致,却文采横溢;它没有《红楼梦》那么纤细秀丽,却清新自然;它不像《儒林外史》那么辛辣,却酣畅淋漓:它被称之为"我国第一部白话长篇小说",实乃当之无愧: 《水浒》对后世作家及其文学创作影响极大,这也是其新,奇所在:著名女作家冰心说,她是在《水浒》,《聊斋志异》这些古典名著的熏陶下开始小说创作的;著名作家周而复也说:"给我影响较大的是《水浒》,《三国演义》和《红楼梦》:" 《水浒》不但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学家所喜爱,也为 世界各国人民所热爱,对其评价极高:日本学者称之为一部"伟大的中国小说";前苏联学者赞之曰,"中国人民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中一座伟大的纪念碑","小说中具有形象的画廊": 水浒作者水浒续书译本之谜 《水浒》作者之谜 《水浒》的作者是谁?凡是接触过《水浒》的人,都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施耐庵,或曰施耐庵,罗贯中合著:可奇怪的是,施耐庵这位主要作者的名字却不见于正史:任何一本介绍《水浒》的书(包括文学史),在谈到施耐庵时,不是说"生平不详",就是说"目前我们知道的不多",或曰"缺乏可靠的记载",等等:但是另一方面,现存的其他资料又是五花八门:所以,历代学者见解纷纭,《水浒》作者到底是谁,至今尚无定论: 正因为《水浒》作者是谁还是个谜,目前谜面答案就有多种:一种观点认为历史上本无施耐庵其人,古来《水浒》署名为施耐庵著,乃他人托名:胡适先生说施耐庵大概是"乌有先生",是明代中叶一位文学大家的假名(见《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一书);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水浒》原为简本,明代有人演绎为繁本,遂托名施耐庵:谁托名?又有两种意见:《水浒》成书先后经历三百余年,它由民间流传,说书艺人及杂剧作者创作,文人加工而成,它是"经过很多人,很长时期,很多次修改才完成的":"是世世代代书会才人和民间艺人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这就是说,《水浒》是由集体创作而托 名施耐庵刊行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施耐庵是明代官僚政客,武定侯郭勋的托名,这是因为嘉靖年间郭勋的刻本,是《水浒》最早的版本: 另一种观点认为《水浒》作者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个人:这是因为现存古本《水浒》的作者大都是这样写的:"钱塘施耐庵本,罗贯中编次:"还有一种说法是前七十回为施耐庵所写,后五十回为罗贯中续作: 1982年罗尔纲先生在《水浒真义考》一文中提出了另一种新见解:《水浒》的作者是罗贯中:又有人将《三国演义》和《水浒》对比研究,认为刘备像宋江,张飞像李逵,诸葛亮像吴用等等,故此二书同出一人之笔: 前几年在江苏省兴化县找到一份施耐庵家谱,或许说明施耐庵是有其人的,是兴化人:而古本《水浒》上又说"钱塘施耐庵",钱塘是今天的杭州,那么,施耐庵就应该是浙江杭州人;还有人认为他是江苏大丰县人:正因为籍贯分歧,论者相互抵牾,互难成立,所以这又是一个谜: 然而在民间,特别是在江苏苏州,兴化一带,有关施耐庵的传说特别多:说施耐庵是苏州人,孔子弟子施之常的后裔,生于元成宗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三十六岁进京应试,得中辛未榜进士,并结识了同榜得中的刘伯温,两人相处投契:后施耐庵调任钱塘县尹,由于不愿意昧心事权贵,两年后愤然辞官,回到故里开学馆教书,并开始创作梁山故 事:刘伯温当了朱元璋的军师后,多次邀请施耐庵出来协助朱元璋:为了避开朱元璋的纠缠,完成自己写书的夙愿,施耐庵又搬到地方偏僻,交通不便的兴化隐居著书:元至正二十八年,施耐庵写完《江湖豪客传》(即《水浒》),很快被传抄到社会上去: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冬,抄本传到朱元璋手中:朱元璋因多次邀请施耐庵出山不从,看了《江湖豪客传》后很生气,当即批示:"此倡乱之书也: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贻患:"施耐庵因而被捕入狱:由于刘伯温多方周旋,施耐庵才免于一死:但一年多的牢狱生活,使他在精神上,肉体上都受到了很大的摧残,回归途中又染疾病,只得暂住淮安:明洪武三年春病逝于淮安,终年七十五岁:施耐庵死后,其弟子罗贯中将施耐庵的遗作加以整理,增删成书出版:故后人曰:《水浒》是施耐庵本,罗贯中编次: 《水浒》续书种种 与《红楼梦》一样,《水浒》自问世以来续书纷纭,人们以各自的好恶增补这部名著:其中,有的续书写得很是不错,也算是"流芳千古": 续书中的佳作要数明代陈忱的《水浒后传》:全书四十回,主要描写了宋江,吴用死后,其余幸存者在北宋朝廷的压迫和外族侵略下再度起义,一部分随混江龙李俊出海,一部分参加了抗金斗争,失败后,也都出海与李俊会合,据暹罗(即今泰国)称王,为官:小说继承原作中好汉们不畏强暴,为民伸张正义, 敢于斗争的传统,歌颂了他们的英雄主义,同时还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农民起义的同情:《水浒后传》里的人物,大都保持了原作原有的性格和面貌,语言也通俗流畅: 续书中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和原作截然不同的是清代俞万春的《荡寇志》及清代介石逸叟的《宣和谱》:《宣和谱》又名《翻水浒》,顾名思义,即推翻《水浒》,共二十回:主要写《水浒》中曾出现,但没参加梁山起义或与梁山好汉作对的人,如王进,栾廷玉,扈成等人:这些人被描述成响应朝廷号召的义士,他们自愿组织起一支武装,最后围剿梁山泊,杀尽水浒英雄《荡寇志》:又叫《结水浒》,是以《宣和谱》为蓝本发挥而成,意为"扫荡梁山贼寇记事":全书七十回(附结子一回):小说从原作排座次后写起,到朝廷派三路大军与地方武装一起荡平梁山贼寇为止:作者在小说中针锋相对地制造出一些能制服梁山好汉的官员,能人:比如梁山上有个神行太保戴宗,他就制造出了一个比戴宗走得更快,施法时脚踏风火轮的康捷;梁山上有打虎英雄武松,他就写了一个比武松还勇猛,能打死独角神兽的唐猛:反正他制造出的官员,能人,总比梁山某某好汉厉害得多,于是梁山好汉个个都惨死在他们手下:在我国小说史上,《荡寇志》可算是翻案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当然,《荡寇志》在人物塑造,行文布局,造语设景上都有可取之处:鲁迅先生曾评之曰:"在纠缠旧作之同类小说中,盖差为佼佼者矣:" 此外续书还有:清代青莲室主人的《后水浒》,全书四十 五回,写宋江,卢俊义死后,在南宋初年又转世为杨么,王魔,在湖南洞庭湖仿效梁山好汉起义的故事:小说反映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歌颂了农民起义战斗不息的精神:但小说中的迷信,宿命的东西比较多,结构也比较松散:1986年年初,全国各报报道,有一部"湮没三百余年的古本《水浒》重见天日":据专家们考证,这本书是梅寄鹤伪托施耐庵著的:此书前七十回为全本,后五十回为梅氏续书:全书歌颂了起义军的英雄气概,也弥补了原作中的缺漏,布局前后呼应,情节连贯吻合,均可看出续书者的水平:1933年出版的程善之著《残水浒》共十六回:此书写梁山一百零八将因其出身不同,最后分为几个派系,派系之间互相残杀:最后官兵进行围剿时,投降的投降,被俘的被俘,战死的战死,结果以宋江被戮,梁山终被消灭告终:这是继《荡寇志》后出现的另外一部翻案的续书:1938年出版的姜鸿飞著《水浒中传》共三十回,上接金本《水浒》,下连陈忱《水浒后传》,是一百二十回本《水浒》后五十回的修改本:今人褚同庆花费四十余年写成的《水浒新传》共一百七十回,作者不满悲剧结局,仅保留原作三十九回,改写四十回,新增九十一回,也是一部较为有趣的读本:解放前还出版了几部续书,如张青山的《水浒拾遗》,谷斯范的《新水浒》,张恨水的《水浒新传》,刘盛亚的《水浒外传》:解放后也出了一些续书,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有趣的《水浒》外译本 《水浒》在国内可谓是妇孺皆知,为世人所喜闻乐见的长篇小说了:在国外,它也是世界各国人民最为喜爱的作品之一:《水浒》现已翻译成英,法,德,意,俄,匈牙利,捷克,波兰,朝鲜,越南,日本,印尼及拉丁文等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发行: 《水浒》传到外国,最早是日本:据日本汉学家白木直也先生《水浒的传日与文简本》一文中载:"十七世纪的后半叶,《水浒》得以传来为日人所见:"1728年,日本江户时期就翻刻了由李卓吾先生评点的《忠义水浒》中的二十回书:1757年冈岛寇山依据李卓吾评点的百回本《忠义水浒》改编成《通俗忠义水浒》七十卷:以后陆陆续续又有二十余种,其中以前进座剧团翻译,改编成的话剧《水浒》及《续水浒》最为成功:它比较忠于原著,为日本人民所称道:但也有一些译本为迎合市民的低级趣味,歪曲了书中的人物形象,如把林冲和扈三娘写成了一对情深意笃的情人,矮脚虎王英倒成了情场上的失败者:据悉,日本保存了多种版本的《水浒》,甚至其中若干在国内早已失传的版本,在日本也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在西方,则以法文译本为最早:由法国汉学家巴赞翻译,题名为《水浒摘译》,在巴黎1850年第五十七期《亚洲杂志》上就发表了:到了1883年,意大利也出现了《水浒》的意文译本:译者是意大利人安德拉斯:他节译了鲁智深的故事,取名为《佛牙记》,在米兰出版:到了二十世纪初,德国人又把《佛牙记》译成德文出版,书名又改为《鲁达上山始末记》:而另 一个意大利人安德烈奥吉又把《水浒》中杨雄,石秀,裴如海和潘巧云的故事翻译成书,取名为《菩萨的人》: 到了1927年,柏林出版了一本专门说武松的译本,名为《强盗与兵》:译者是爱林斯达:这位译者并不懂汉语,他仅根据一位中国留学生的口述整理,又进行了大胆的加工,结果闹了不少笑话:比如把李逵的故事错安在武松的身上,变成了戴宗神行法整武松,武松还会摇头晃脑吟诵白居易的诗,等等,就是这么一本书,后来被翻译成英文,在伦敦一家杂志上连载,书名又改为《一个中国巨人的历险记》:《水浒》的德文译本是最多的,书名五花八门非常有趣:节译杨雄和潘巧云的故事,译名为《圣洁的寺院》;节译武大郎与潘金莲的故事,译名为《卖炊饼武大的不忠实妇人的故事》,另外还有《黄泥冈的袭击》,《强盗们设置的圈套》,内容是晁盖,吴用智取生辰纲的故事:西方最早的七十回《水浒》译本是德文版,题名是《强盗与士兵》和法文译本《中国的勇士们》:一百二十回本《水浒》有英文版的《梁山泊的强盗》,意大利文版的《匪徒》等:西方的这些译本,特别是节选本大都不完整,不太忠于原著,但也有颇受欧洲人喜爱的: 《水浒》在朝鲜及东南亚各国的流传也较早:在十七世纪的李朝时期,朝鲜就翻译了《水浒》,还配编了一本《水浒小说语汇解》:越南前主席胡志明主席就是个水浒爱好者:五十年代初就有根据七十回本《水浒》译本的六十七回本越文《水 浒》:印度尼西亚也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其《星期新闻一周刊》上连载《水浒》故事的,连载的书名为《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 《水浒》的外译本众多,译得比较好的要数1933年美国出版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了:译者是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女作家泼尔?西登斯屈里克?布克:她自幼来中国,与中国老师谈中文经典,精通中国文字,熟悉中国社会:她还取了个中国名字:赛珍珠:她根据金圣叹的七十回本翻译《水浒》,比较准确,生动,忠于原著:鲁迅先生在给友人的信中曾说:"近布克夫人译水浒,闻颇好:"(《给姚克的信》)可见其译本之成功: 因赛珍珠的译本是用英文译成,又较忠于原著,故很快又传遍欧洲,使欧洲也有了比较完整,可靠的译本: 水浒传里的计与梦 《水浒》里写了多少计 《水浒》是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除写了不少轰轰烈烈的战争场面外,敌,我,友三方为了战胜对手,也使用了不少计策:据统计:全书一共使用了166次计:其中梁山好汉用了121次;官吏及地主豪绅用了22次;田虎,王庆及方腊等农民起义军用了12次,普通百姓用了11次:这些计策大致可分为两大类:战争用计及非战争用计: 先说战争用计:比方说第十九回,水泊梁山第一仗就是即 将上山的好汉与郓城县济州府缉捕使臣何涛的一场战斗:吴用用的就是"诱敌深入"计,一步步将何涛由岸上诱到湖边,由宽处引到窄处,再引至地形较为复杂的芦苇丛中,最后擒住何涛,全歼官兵:整个计策不但巧妙,而且简直是一场游戏:吴用这方参战者仅十来人,唱着山歌,划着小船,轻轻松松就解决了战斗:又比如"三打祝家庄":毛泽东在《矛盾论》一书中说:"《水浒》上宋江三打祝家庄,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方法,从调查情况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用了和外国故事中所说木马计相似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胜仗:"毛泽东的这段话中就明确指出"三打祝家庄"就用了好几种计策,比如石秀,杨林化装侦察,"从调查情况入手,熟悉了盘陀路",即是投石问路计;拆散了李,扈,祝的联盟,即合纵连横计;在敌营中布置了伏兵,即木马计,或叫里应外合计:正因为采用了这一系列连环计,最终拿下了祝家庄: 再说非战争用计:比如"智取生辰纲"就是计中之绝唱:吴用先派人在松林里一闪,探头探脑,引起杨志怀疑,待杨志提刀赶过来,七人惊叫,装出害怕的样子,这使的是反客为主计,迷惑杨志,使其打消疑虑:然后是买酒,喝酒故意麻痹他,勾引起众军将越发想借酒解渴的欲望,这就是引君入瓮之计:付钱时,讨价还价,抢酒,下药等等动作,用的是瞒天过海计:最终使杨志等经不起诱惑中计上当,丢了生辰纲:另外,像高俅陷害林冲 所设的卖刀看刀计,纵火计,王婆说风情的"十分光计",张都监陷害武松的美人计等都居此类,这里就不多说了: 梁山好汉所用的计策,智多星吴用最多,他机巧心灵,足智多谋,作为水浒英雄的军师,当之无愧:从第十六回定计智取生辰纲起至第一百二十回自缢于宋江墓前止,全书有四十八回记录了他的行踪:在这四十八回书中他一共用计62次,其中招安前30次,招安后32次:梁山好汉所用的计策中,有败计5个:其中吴用2个,史进1个,张顺1个,解珍,解宝1个: 吴用的两次败计是:第三十九回为救在江州因酒后吟反诗而下死牢的宋江,吴用让圣手书生肖让模仿蔡京字体写家书,又请玉臂匠金大坚仿刻蔡京印章:因一时疏忽,误盖上"翰林蔡京"四字的讳字图章,被黄文炳识破,致使戴宗也下了死牢;另一次是第一百一十五回,打方腊攻杭州城时,由于损兵折将,求胜心切,加之对杭州城防情况不明,又不作调查研究,贸然用兵,吴用设计诈败诱敌离城强攻之计,结果不但没有拿下杭州城,反而使梁山元老之一的赤发鬼刘唐丧命: 史进,张顺,解氏兄弟一生中仅用过一计,为配合宋江攻打东平府,由史进混入城中做内应,结果被旧相好娼妓出卖被捉,偷鸡不着反蚀把米:张顺为破杭州城不听劝阻,自恃有潜水绝技,潜水入城,放火为号,反被敌军识破,用乱箭射死:解珍,解宝兄弟俩也自以为猎户出身,善于爬山越岭,企图放火惊敌,结果是计拙兼疏事不成,一个被敌人砍断藤索从乌龙岭上摔死, 一个被短弩弓箭射死: 《水浒》里的梦 有人说,中国古典小说都是"梦":小说中的梦,是"梦"中之梦:写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家的拿手戏,这话一点不假: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写梦的作品是能随手拈来的:传奇小说有南朝刘义庆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记》,元代郑光祖的《倩女幽魂》;戏剧有明代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等"临川四梦";长篇小说有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梦,人皆做之,《水浒》里写了那么多人,也写了一些梦,这些梦虽说有些离奇古怪,但大多饶有趣味,也令人可信: 有人统计:《红楼梦》里的梦尤多,大梦小梦,梦中套梦,写了三十几个:《水浒》里的梦也不少:我统计了一下,一共有22个:而宋江一人就做了6个,可谓最多:写的最长的梦是宋江还道村梦受天书:洋洋数千言,描写了仙境美景及宋江受天书的经过:写的最短的梦是张清的梦,全书根本就未明写,而是由安道全补叙的,不上百字:梦的内容极为丰富的是李逵的梦,不但遇上仙道,闹了天池,杀了蔡京等四个奸臣,梦见了老娘,而且还得到灭田虎的十字要诀:做的最长的梦是鲁智深的梦,自二月下旬与琼英交战时,不慎落入缘缠井,到三月下旬打翻马灵,巧遇戴宗,前前后后整整一个月,然而文中竟没有一个梦字,却又实在梦中:写的最有趣的梦是琼英的梦,梦中跟张清学武艺, 还相中张清为夫婿:更有趣的是,这个梦张清也同样做过,内容也雷同:这就是所谓"重叠梦":"重叠梦"书中还有两个:一是宿太尉及宋徽宗都梦游梁山泊;另一个是吴用,花荣都梦到宋江,李逵二人鬼魂:此外,《水浒》还写了"预知梦",如宋江梦见张顺鬼魂,醒后李俊前来报丧;宋江梦见晁盖鬼魂报灾,不久宋江患上痈疽病;还有武松在武大灵前梦见武大诉冤等等:这"预知梦",近乎神奇,并非迷信:当然,《水浒》里也有一些迷信色彩的梦,如宋江梦见神人授书及投胎梦等等: 据医学书籍解释:人在睡眠的情况下,皮质某些细胞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抑制,并接受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兴奋起来,这就是梦的生理学基础:梦其实就是人在睡眠时大脑皮质普遍抑制的背景下所出现的某些兴奋活动: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就拿张顺托梦,花荣,吴用梦见宋江,李逵鬼魂来说吧,读来觉得不可思议,其实也是有感情基础和可信度的:宋江与花荣,吴用,张顺等人生前朝夕相处,情同手足,兄弟幸存无几,奸贼加害之心更烈:兄弟之间相互担心,恐惧也是常系心头,故这种噩梦也就随之产生:医学实验证明:疾病过程也可能成为梦的原因:有人经常梦中觉得咽喉被鱼骨鲠住或被绳索勒住,事后一检查便发现喉头果有异物或肿块:宋江预知晁盖报灾的梦正是疾病的前兆:鲁智深的梦虽有迷信色彩,但这是"艺术的梦",意在刻画鲁智深这个人物,是为他日后"圆寂"做铺垫:武松的梦也够迷信的,但 它意在说明武松见兄长暴死的震惊及怀疑所生:总之,梦绝对不是什么灵魂活动,而是有思想基础的,是客观世界在头脑中的另一种表现: 《水浒》里的22个梦,从形式上可分为:直叙梦,也就是直接详细叙述梦境:如宋江还道村遇九天玄女授天书即是:这个梦,不仅抒发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同时九天玄女授天书及四句天言,还预示了今后事态的发展:补叙梦,梦已做,醒后向人倒叙梦的内容,如第九十九回"花和尚解脱缘缠井"即是:这个梦,反映鲁智深对红尘的厌倦,以后"圆寂"势在必然:预知梦,也就是提前做梦,梦中之事已是事实,如前面所说的即是例子:最后是连环梦,张清,琼英习武即是:《水浒》中这些梦境描写,不仅促进了情节的转折,塑造了人物,而且对整个作品的节奏和气氛也起到了一种调剂和补充的作用: 梁山为何只有一百零八将 梁山一百零八将,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人们在谈论《水浒》时,也常会问:"梁山为何不能有一百零七将,或一百零九将或再多一点将呢?"产生这样的疑问不是没有道理的:梁山的开山大王王伦,由于德行不好,嫉贤妒能,把梁山据为己有,拒众好汉于山门外,最后被林冲杀了,死有余辜:不让他留在梁山好汉的行列之中,读者也想得通:梁山义军的首任领袖晁盖"做事宽宏,疏财仗义",深得江湖好汉爱戴:上山不久的举措就深得人心,把打劫得来的生辰纲及自家私人财物赏赐给山上 兄弟;做了寨主之后,打劫的财物,一半收储在库,一半同样分给众人,使梁山上下"交情浑似股肱,义气如同骨肉":梁山事业兴旺发达,天下豪杰蜂拥而至,确实是一位合适的领头人:就这么一位梁山事业的开拓者,作者却让他在攻打曾头市时,被曾家教师爷史文恭毒箭射中,一命归西;还有韩伯龙,他诚心诚意要上梁山,追随众好汉,先投奔朱贵酒店,请朱贵引荐:当时因宋江生背疮,又忙于战事,不便见面,被朱贵暂时安排在梁山附近开酒店,伺机上山:李逵偷偷上山,在他店里白吃白喝不给钱,就因为韩伯龙说了句自己是梁山好汉,本钱是宋江哥哥的,又没干什么坏事,无缘无故让作者派李逵将他杀了:而此时梁山并未凑足一百零八条好汉:李逵杀了韩伯龙后,遇上没面目焦挺,挨了别人的打,最后还邀人家上山,而就是不让韩伯龙留在梁山之上,这也的确叫人有些想不通: 梁山好汉为什么只能是一百零八个,而不能有一百零七或一百零九个呢?我想原因大概有三点: 其一是素材的影响:《水浒》成书前,水浒故事从南宋开始就在民间流传,它经历了民间传说,话本,杂剧及文人加工成为小说这几个阶段,前后近三百年时间,最后才形成《水浒》一书:水浒英雄,由《宋史》中记载的"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为基础,增加了元杂剧水浒戏,如《黑旋风双献功》,《燕青搏鱼》,《李逵负荆》,这加起来就是一百零八这个数:以前的水浒故事就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唱的,《水浒》当然也延续 了这个说法,很自然地保留了一百零八这个数字: 其二是遵循旧俗: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中国的很多旧俗都离不开一百零八这个数:例如:江苏苏州寒山寺大年除夕钟声敲一百零八下;和尚的佛珠是一百零八粒;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个气候,合起来也是一百零八数;佛教说人生的烦恼有一百零八种,念佛要念一百零八遍;甚至连贡品也离不开这个数字:比如康熙十三年题准:每年节,科尔沁等十旗进贡的羊是一百零八只,乳酒一百零八瓶;还有就连有名的中华大餐--满汉全席,上的菜肴也是一百零八种;古迹名胜中还有青铜峡的一百零八塔,等等: 其三是作者的反叛精神: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其中天罡星三十六人,地煞星七十二人:三十六,七十二,一百零八恰好都是九的倍数,按过去的"阴阳"说法:奇数是阳,偶数是阴,而九又是阳数之最,称为"极阳数":《易经》上说:"九"含有除旧迎新,吉祥如意的意思;再者"九"这个数,在古代又常为天子专用,象征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天子",阳之最:《水浒》的作者将梁山好汉定为一百零八这个"九"的倍数,享受"阳之最"这样的待遇,也反映出作者对这些造反精神的推崇,表现出作者的反叛精神: 梁山好汉的绰号 在古今小说中,人物绰号最多的恐怕要数《水浒》了:梁山一百零八将,绰号就有一百零八个:这些绰号既生动形象,又使 人感到亲切;既画龙点睛地体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又符合人物的形体特征,令人难忘: 梁山英雄的绰号,有的是根据人物的某种特长或才能来取的:如戴宗有道术,日行八百里,故号"神行太保";蒋敬因"精通书算,积万累千,纤毫不差",人称"神算子";吴用足智多谋,故叫"智多星";凌振因善制造火炮,"石炮落处,天崩地陷,山倒石裂",故号"轰天雷",等等: 有的绰号则是根据人物的形体或外貌特征来取的:如青面兽杨志,因"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故称"青面兽";史进身上有"一团花绣,肩膊胸膛,总有九条龙,满县人口,都叫他'九纹龙'";林冲生得豹头环眼,取号为"豹子头";朱仝有一尺五寸长的须髯,故号"美髯公";郑天寿因"生得白净面皮",故号"白面郎君"等等: 有的绰号是根据人物的性格来取绰号的:如秦明"性格急躁,声若雷霆,以此人都呼他做'霹雳火'";裴宣因"六案孔目出身……为人忠直聪明,分毫不可苟且",故号"铁面孔目";宋江因仗义疏财,周人之急,故号"及时雨";李逵因一身黑肉,性急如风,故号"黑旋风": 有的梁山英雄绰号是根据人物的职业特征来取的:为躲避官府的缉拿,武松一直以道家打扮出现,因此叫做"行者";船火儿就是船伙计张横,他的职业就是浔阳江的艄公;神医安道全,操刀鬼曹正,菜园子张青皆是此类: 有的绰号是根据人物使用的兵器来取的:如关胜善用大刀,就名"大刀";呼延灼善用双鞭,故号"双鞭";董平用双枪,就叫"双枪将";张清惯使飞石,像没有羽毛的箭一样,故号"没羽箭"等等: 有的人物是仿古人来取绰号的:传说三国吕布善使戟,又被封为"温侯":吕方也用戟,又姓吕,故号"小温侯";花荣箭术高明,可与李广媲美,就叫"小李广",以示区别;郭盛使枪,仿号"赛仁贵",等等: 有的人物是借用鬼神之名来取绰号:如活阎罗阮小七,丧门神鲍旭,母夜叉孙二娘,险道神郁保四等等:这些绰号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与人物的外貌,性格也挂不上钩: 还有的人物是以动物形象来取绰号的:如玉麒麟卢俊义,扑天雕李应,插翅虎雷横,两头蛇解珍,出洞蛟童威,通臂猿侯健等:其中以虎为号的特别多,统计一下有七个:如插翅虎,矮脚虎,笑面虎,跳涧虎,中箭虎,花项虎,青眼虎:可惜这些都虚有其号,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有的绰号含有两种意思:比如杨雄的绰号叫"病关索",关索相传是三国人名,杨雄取此号是仿古人:但"病"字,又是根据人物形象特征取号的:《水浒》第四十四回介绍杨雄时写道:"因为他一身好武艺,面貌微黄",貌似病态,故号"病关索";孙立的"病尉迟"亦如此;当然也有的绰号取得莫名其妙,如扈三娘的绰号为"一丈青",青可以解释为其美如春色,冠以"一丈"就说不 清楚了;笑面虎朱富,但书中没有描写笑面虎形象的只言片语,这个绰号就不得体了;另外还有霍闪婆王定六,铁扇子宋清:霍闪婆是什么意思,书中他自己介绍说:"因为走跳得快,人都唤小人做霍闪婆王定六:"这"霍闪"两字可以解释为"走跳得快",但这"婆"又是什么意思呢?把"霍闪"和"婆"放在一起取号,又该作何解释呢?还有就是宋清:他的"铁扇子"的绰号就更是莫名其妙了:《水浒》对宋清的介绍是在"阎婆大闹郓城县朱仝义释宋公明"一回中,冷不丁出来了一句"原来这宋清,满县人都叫他做铁扇子":为什么叫"铁扇子"?书中未提供任何可引以为证的文字:如果说宋清平常生活中手里老拿着一把扇子或是以扇子为兵器,叫他做铁扇子还说得过去,但书中没给他这个机会:《水浒注略》卷上曰:"扇子以铁为之,乃无用之物:"这个注释有失偏颇,说宋清无用也冤枉了他:在同一回书中,张三挑唆阎婆惜到公堂告状时就说:"宋江以是宋清隐藏在家,不令出官"的,宋太公也说:"老汉自和孩儿宋清在此荒村,守些田亩过活:"这也说明了宋清还是有点用的: 梁山上为何没赵姓 在《水浒》所写的725个人物当中,姓赵的有13人:他们是:当朝风流天子宋徽宗赵佶,宰相赵哲,谏议大夫赵拆,监战官赵安抚,纳金翠莲的雁门县富户赵员外,押送杨志的公差赵虎,阳谷县开纸马铺的赵仲铭,捉宋江的郓城县都头赵能和赵得,田虎的部下赵能,方腊的部下赵毅,童贯的部下赵潭及东 京名妓赵元奴之赵母等等,人可谓不少:宋朝的第一大姓就是赵,赵姓可说是国姓,《水浒》的作者应该是很清楚的:然而在水泊梁山之上,一百零八将的77个姓氏之中,作者宁愿有7个姓李的:李逵,李俊,李应,李立,李云,李忠,李衮;4个姓朱的:朱仝,朱武,朱富,朱贵;4个姓张的:张清,张青,张横,张顺;4个姓杨的:杨志,杨雄,杨林,杨春;也不让一位好汉姓赵,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怪事: 《百家姓》据说是宋朝初年原吴越国无名氏所编:因当时的天子是赵匡胤,赵姓便成了国姓,列为第一:因编者是吴越国人,吴越国王就是那位强弩射潮的钱镠,故钱姓放在第二:第三至第八位据说是后妃们的姓,当然也要列在前面,依次排列,无所争议:然而,《水浒》的作者偏偏藐视这些,一百零八将中的帝子龙孙却是姓柴,是周代世宗柴荣的后代,家有誓书铁券的柴进;有古代重臣的后代,后汉三国时关羽的嫡派子孙关胜;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杨志;河东名将呼延赞嫡派子孙呼延灼;富豪有独龙冈大财主李应,河北大名府"第一等长者"卢俊义等等:诸此种种,但作者偏不让他们姓赵:第七十一回梁山英雄排座次后,作者写了一篇赞词,开头两句是"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可是这一家异姓中,独无赵家,这难道是偶然的疏漏还是巧合呢?事实上,这是作者有心安排的:"黑旋风扯诏谤徽宗"一回书中,李逵就公开声明:"你的皇帝姓宋,我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这很明显是作者 有意安排的,借用李逵这个粗人,没文化的人说出这没文化的话来,大有调侃之意,也具有喜剧意味,令读者为之一笑,其实作者的潜台词就是要用宋姓代替赵姓: 文学作品中人物姓氏的选择,并不是作家信手拈来,而是有意安排的:一百零八将中没有赵姓,正反映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反映了对重用奸佞,误国害民的赵氏王朝的极大不满:故不愿让梁山英雄与他们同姓同祖,玷污清白: 但是也有些研究者不同意此说,他们认为梁山好汉中之所以没有赵姓,是因为受《大宋宣和遗事》的影响:因为《水浒》中的故事很多都是从《大宋宣和遗事》中移植,演义过来的:《大宋宣和遗事》中列举了以宋江为首的三十六人的绰号及姓名,这三十六人之中就没有赵姓,所以七十二地煞中就不宜塞进一个赵姓;再说梁山上的这些好汉,上山后都是"强盗",在"强盗"中安排一个赵姓,有辱国姓:出于对国姓的尊重,作者才有意不安排的:我认为这个说法没有道理:如果说三十六人中没姓赵的,七十二地煞中就不会塞进一个赵姓,那么我们能否这样理解:凡三十六人中没有的姓氏,在七十二地煞中就不宜出现,或者说七十二地煞中的姓氏必须是三十六人中有的:一言而喻,这种说法太武断:至于说"强盗"中安排一个赵姓就有辱国姓,则更难说得通了:难道在田虎手下的赵能,方腊手下的赵毅这些"反贼"和妓女赵元奴都安排为赵姓,这就是尊重国姓吗?所以我认为:在梁山好汉中没有赵姓英雄,只能是作 者有意安排的: 阮氏三雄还有兄弟吗 每次看《水浒》,读到"吴学究三阮撞筹"一回时,老有个疑窦:阮氏三雄到底有兄弟几个?既有小二,小五,小七,那就也应该有小一,小三,小四和小六:往下读下去,总想在字里行间找出答案: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疑窦却一直没有解开:最后自然而然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是《水浒》的作者漏掉了: 最近读了几篇有关三阮的民间传说,虽然说法不一,但是对于弥补《水浒》的这个遗漏还是有所裨益的:一个传说提到:山东省梁山县银山公社的石庙村,即当年的石碣村:村东有个四坟坑,当地老乡讲述,这就是阮氏另四位兄弟的埋葬地:老乡们说,阮氏兄弟原是七人,以打鱼为生,又具有豪侠的性格:兄弟七人不堪渔霸的残酷剥削和官府的横征暴敛,联合众渔民进行反抗:结果遭到官府,渔霸的镇压:于是他们铤而走险,抗官府,杀渔霸,劫富济贫,同前来清剿的官兵展开对抗:在一次鏖战中,七兄弟中四人战死,只有小二,小五和小七逃脱:事后,渔民们便把牺牲的阮氏四兄弟葬在四坟坑里:这个传说的可信程度还是有的,不过却有一个疑点:虽有四兄弟战死,那三个活口,官兵是绝对不会放过的,会时时前来缉拿的:后来这三兄弟又怎能在石碣村待下去,直到吴用撞筹才上梁山呢? 另一个传说曰:阮氏三雄原是一胎所生的孪生兄弟:母亲早丧,家境贫寒,长到十几岁还没取个名字:一次老父患病,听 郎中说要吃一种叫"泥里钻"的鲇鱼才能治好:三个儿子听说此事,冒着严寒,潜入水底各摸来一条鲇鱼:阮老汉要三个儿子将鱼都称一称:结果是一条二斤,一条五斤,一条七斤:老汉就按鱼的重量为这三个孪生的兄弟取名字,因此他们三人也就分别叫做阮小二,阮小五和阮小七:这则传说虽然有些离奇,但是颇有趣味:不过这里面还是有点问题:《水浒》第十五回"吴学究三阮撞筹"中吴用在阮小二,阮小七的陪同下找阮小五时,书中这样写道: 划到一个去处,团团都是火,高埠之上有七八间草房,阮小二叫道:"老娘,五哥在么?"那婆婆道:"……出镇上赌去了:" 这一段就说明阮氏三雄的母亲还健在,而且一直跟着阮小五生活,这就有矛盾了:传说中说父亲健在,《水浒》里根本未提阮氏三兄弟父亲之事,这又平添了些是非了: 生辰纲在哪里被劫 读过《水浒》的人都知道,生辰纲在济州府境内的黄泥冈被劫:黄泥冈在哪里?读者大概也不难回答,因为第十六,十八回说得很清楚:在山东郓城县附近: 我们只要仔细地读一下《水浒》,就会发现书中的毛病:杨志出发前曾向梁中书交代过:"此去东京,又无水路,都是旱路:经过的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伞盖山,黄泥冈……"紫金山,伞盖山在哪里?书中没有交代:二龙山原是邓龙强占的山头,后为鲁智深,杨志所占,在山东青州境内:桃花山乃李忠,周通 占领的山头,也在青州境内:伞盖山在桃花山及黄泥冈之间,也应在山东境内:北京大名府即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很显然紫金山也应在大名府到二龙山的路途上,不在河北就应在山东境内:青州在山东哪里呢?据《辞海?青州》条载:青州,古九州之一,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郡之一:唐辖境相当于今山东潍坊市,益都,临朐,广饶,博兴,寿光,昌乐,潍县,昌邑等县地,州治在山东益都:何心先生《水浒研究》载,北宋时,青州属京东东路,辖地稍有缩小,州治也在今益都:再翻阅一下《中国地图册?山东》,你就一目了然了,青州位于鲁中地区,而郓城附近的黄泥冈却在鲁西地区,两者相差真是俗话说的"十万八千里"(实际直线距离三四百公里),它们怎么能扯到一块去呢?杨志真是一介武夫,毫无地理知识,连东西南北,孰远孰近都分不清:杨志押送的生辰纲是从河北大名府出发,送往河南开封府的:开封在大名府的正南方,杨志押送生辰纲,只需从大名府出发向正南走,即使跨入河南境内,经南乐,清丰,濮阳,长垣,封丘,即达开封:何必由鲁西,绕道鲁中,再由鲁中绕回鲁西,经郓城黄泥冈去开封呢?这不是没事找事吗?很显然这又是《水浒》作者的一个失误:第二是《水浒》第十六回在描写黄泥冈形势时,有一首诗,诗的最后两句是:"休道四川蜀道难,须知此是太行山:"按《水浒》上说黄泥冈明明在梁山泊附近,怎么说"须知此是太行山"呢?真是莫名其妙,令人费解: 最近,读《大宋宣和遗事》才破解了这个疑问,找到了答案: 《大宋宣和遗事》中载: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后,将一对酒桶忘在黄泥冈现场:押送人员药酒醒后,根据酒桶上的字号,到所属的南洛县报案:南洛县即今河南南乐县,在大名府的东南,正是大名府到东京的必经之地:南乐以西一百多里正是太行山区:《大宋宣和遗事》载:晁盖等劫取生辰纲的事发后,官府缉拿,无处藏身,便到太行山梁山泺落草:从地理位置上讲,路线合理:可见智取生辰纲的原故事是发生在太行山区附近的,那个黄泥冈应该在南洛县附近:而《水浒》是以山东梁山泊为中心的,故作者写作时,把发生的事都与梁山泊挂上钩,因此写作时只注意原故事情节惊险,人物形象鲜明,而忽视地理上的校正,所以才出现了"此是太行山",舍近求远,绕道鲁中等等违反地理常识的错误: 吴用焉能不认识宋江 吴用为劫取生辰纲设计的计策应该说是费了一番心血的:分"硬取"及"智取"两个方面,视情而动,灵活得很:事前的准备也是机密的:晁盖家的庄客一个不用,用的大都是外乡人,计谋的进展也顺利得很,除他们八人外,真是神不知鬼不觉:但是,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一失"又失在哪里呢?失就失在晁盖身上:晁盖在郓城县大小也是个名人,很多人认识他:他在王家客店登记住宿时,就被何涛之弟何清认出:明明姓晁,却说自己姓李,从濠洲来,贩枣子去东京卖:"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生辰纲被劫后,社会上已传得沸沸扬扬,都知是卖 枣人所劫,而他们还以为掩盖得天衣无缝:何涛正是从何清嘴里得到线索,抓捕了白胜:白胜又是个软骨头,一上刑就供出了晁盖等人:宋江正是从何涛口中获悉:官府正待捉晁盖等人归案:为救晁盖,宋江飞马到晁盖家报信,建议晁盖逃走:晁盖顺便向宋江介绍吴用,公孙胜,刘唐等人:宋江走后,晁盖告诉众人,生辰纲事发,"亏杀这个兄弟,我们不是他来时,性命只在咫尺休了!"吴用也道:"若非此人来报,都打在网!这大恩人姓甚名谁?"晁盖答道:"他便是本县押司,呼保义宋江的便是:"从吴用的这一句话,我们可知在此之前吴用是不认识宋江的: 按说生辰纲事发之前,吴用认不认识宋江本来没有任何特殊意义,但是从小说的记叙分析,这似乎非常不合情理:从《水浒》第十四回,第十八回看,吴用完全应该认识宋江,为什么这么推测呢?理由很简单: 首先,宋江,晁盖,吴用都是土生土长的郓城县人氏:宋江虽在县衙门工作,但县城离晁盖所在的东溪村,骑马也只有不到半个时辰的路程,两家仅五六里地:据晁盖家庄客在官府供认,吴用是本乡中的教书先生,可见吴用也是东溪村附近之人:而且三个人都是闻名之士,连在蓟州的公孙胜,江州的李逵都知其名,不少好汉做梦都想与之相认,为何同在一县的乡里,吴用反而不认识宋江呢?吴用不认识宋江连晁盖都感到惊讶:晁盖说:宋江"四海之内,名不虚传!""吴先生不曾得会?"真是咄咄怪事,令人不解: 其次,《水浒》第十四回载:当吴用听雷横说刘唐是晁盖的外甥时,吴用寻思道:"晁盖我都是自幼结交,但是有些事,便和我商议计较:他的亲眷相识,我都知道,不曾见有这个外甥:亦且年甲也不相登:必有些蹊跷:"第十八回,当宋江来报信之后,晁盖道:"他和我心腹相交,结义兄弟:"从上述三人关系看,晁盖与宋江,与吴用都是知己,一对是"自幼结交",一对是"心腹相交,结义弟兄":三人都是好结交天下好汉之人,宋江又闻名山东,河北,晁盖早应介绍吴用认识宋江,更何况又有一县之便,所以说吴用岂能不认识宋江呢?再说吴用对晁盖的亲朋好友都认识,又为什么不知道晁盖有宋江这个拜把弟兄呢? 《水浒》的作者其实也意识到吴用不认识宋江有不合理处,所以,当吴用从晁盖嘴中得知报信人是宋江时,说了句"只闻宋押司大名,小生却不曾得会:虽是住居咫尺,无缘难得见面:"这一补充解释还是难自圆其说:说宋江与吴用过去不相识,并没有什么特殊作用和意义,它既不影响故事情节的发展及人物性格的塑造,又不会制造出什么惊天大事来:这只能说是作者的疏忽,是《水浒》中的一个漏洞: 西门庆也有好拳脚 《水浒》里写到腿功的地方不少,但最精彩的莫过于鲁达,西门庆和武松的几脚: 鲁达的腿功出现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回书里:因回目上冠名"拳打"二字,论者多对鲁达这三拳津津乐道,而忽略了 鲁达那关键的一脚: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实际上是一脚定乾坤的:鲁达是赤手空拳去"消遣"郑屠的,当郑屠得知鲁达是特意来找麻烦,并把剁好的两包细肉末像肉雨一样洒在自己脸上时,"两条愤气从脚底下直冲到顶门;心头那一把无明业火,焰腾腾的按捺不住":郑屠毕竟是条汉子,在状元桥一带大小也算是个人物,遭鲁达如此羞辱,怎能不火?于是"从肉案上抢了一把剔骨尖刀,托地跳将下来","左手便来要揪鲁达":空拳对利刃,稍不留神,便性命难保:面对这亡命之徒,鲁达先就势按住郑屠的左手,防止被郑屠揪住难下手脚:然后是"赶将入去,往(郑屠)小腹上只一脚",踢中要害,使郑屠疼痛难忍:俗话说"十腿九凶",鲁达这一脚又准又狠,结果郑屠"腾地倒在当街上",毫无还手之力,鲁达这才"提着醋钵儿大小拳头",将郑屠打死:可见这一脚之重要,没有这一脚,就难打出"咸酸辣的味道,红黑紫的颜色,磐儿钹儿铙儿的响声": 武松的本领给人的印象是他的拳头厉害,赤手空拳居然打死了一只吊睛白额猛虎,真是了不得:其实,拳头并不是武松的真本事,景阳冈上用拳头打虎,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没有武器可用:"玉环步鸳鸯脚"才是武松的看家本领:醉打蒋门神时用的就是这种功夫:《水浒》"武松醉打蒋门神"中写道: 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踅,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 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往后便倒: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头上便打:原来说过的打蒋门神扑手,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扑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脚": 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打得蒋门神在地下叫饶:武松的手只是在蒋门神眼前晃了一晃:一是激怒他,二是转移蒋门神的注意力,引起蒋门神的误解,以为武松以拳来攻击他:就在这节骨眼上,武松迅速地飞出了两脚:而且在踢这两脚时,同样都用了"飞"字:这"飞"字说明武松出脚速度之快,脚力之猛,形象地描写了武松"玉环步鸳鸯脚"的武姿:一般来说,以腿击人,不宜过高,主要是因为一高,自己重心就不稳,容易被对方抓住反扑的机会:武松深知此理:你看他的第一腿(左脚)是后挑腿,踢得比较矮,踢中蒋门神小腹,蒋门神双手护痛,蹲下身子,重心较低,上身又前倾:紧接着武松的第二腿(右脚),使的是难度较大的"飞转身回旋踢",才踢中蒋门神的额角:武松这一脚,是以左脚为轴,向右转身,借转身腾跃,右腿循弧线旋踢,力量较大,出人意料,角度刁钻,令人防不胜防:而且这两脚踢中的都是要害部位:踢中小腹,疼痛不已,双手捂痛,已失去了手的战斗作用,因身体下蹲,双脚又难发挥作用;加之这第二腿又击中额角,蒋门神已经是头晕目眩,眼冒金花,东西南北都分不清楚了,哪有不败之理呢? 西门庆也有好拳脚:狮子楼上,当"武松左手提了人头,右手拔出尖刀,挑开帘子,钻将入来"时,西门庆知道情况不妙,立即跳在凳子上,一脚跨上窗台,做两手打算:一是想寻找退路;二是逃之不得,占据有利位置,居高临下,以应不测:武松跳上桌后,西门庆见武松来势凶猛,先用手虚指了一指,转移武松视线:加上武松刚刚跳上桌,立足未稳,出刀时又必须向前探身:西门庆知道脚比手长,击人力猛:于是抓住这个时机,"早飞起右脚",很准确地踢中武松手腕,使武松手中的利刃飞出,落到一楼街心:西门庆这两招,既有套路,又恰到好处:"西门庆见踢去了刀,心里便不怕他,右手虚照一照,左手一拳,照着武松心窝里打来",西门庆这一拳也是致命的一拳:可见西门庆还是有好拳脚的:当然拿西门庆与武松相比,大官人毕竟是大官人,纨袴子弟如何能同打虎英雄相提并论呢?最后西门庆死在武松手里,也是必然的结果: 术语云:"脚打七分手打三","手出腿不动,打人不能胜;腿踢手不出,打人必负输":从以上几脚看,鲁达,武松,西门庆都是用的手脚并用,以脚取胜的方法: 李逵生来非莽汉 《水浒》中的李逵,出生于社会最底层,没有文化,目不识丁:他对宋江可以称得上是赤胆忠心,万苦不辞:他朴直豪爽,疾恶如仇,同时又莽撞急躁,不讲策略:这是《水浒》作者所赋予他的艺术形象:读者读后觉得可爱,可笑,有时又觉得可气,可 恼: 众多《水浒》专家,学者在论及李逵这个人物时,大多认为李逵完全是一个艺术形象,他与历史上真正存在的人物--李逵只是姓名相同而已:那历史上的李逵是个什么人物呢?这在《宋史》,《三朝北盟会编》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都有记载:这个李逵是南宋初年人,密州的一个军卒:开始时他随另一个军卒杜彦谋反,杀死守将赵野,杜彦自称知军州事:后来杜彦领兵救安丘,与宫仪大战,败北,回密州后被李逵杀死,李逵夺了杜彦的地盘,遂领州事:最后金人攻打密州,李逵降金,做了汉奸,结果被他的同伙吴顺杀死:这个谋反,降敌的李逵绝不是《水浒》中李逵的原型:那么,李逵的"原型"又是谁呢?《水浒》中李逵的"原型"应该来自元明杂剧中:也就是说他是从元明杂剧中慢慢演变过来的,完完全全是作者们所创作的一个艺术形象: 在元明杂剧中,李逵的形象,性格并不是《水浒》里那样,也不是个莽汉: 康进之《李逵负荆》里,李逵下山路上,他觉得梁山的一草一木都那么美,哪怕是一片花瓣,他都倍加珍惜,生怕落花遭到践踏,特意轻轻地拾起放入水中,让它与别的落花为伴:这哪里是黑旋风李逵,简直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这哪里是铁牛,简直是一个文人雅士:特别有趣的是,酒醉时,李逵竟然还唱出了美词佳句: 和风渐起,暮雨初收:俺见杨柳半藏沽酒市,桃花深映钓鱼舟:更和这碧粼粼春水波纹绉,有往来社燕,远近沙鸥: 《黑旋风仗义疏财》中李逵说:"我写下四句诗,便有人知道,不敢来赶我:'都巡倚势攒家私,卖免官粮娶艳姿:要问夜来端的事,梁山寨上唤山儿':"(山儿是元杂剧中李逵的另外一个绰号)这里不但可见李逵有文化,而且还是个细腻风流的才子,既能咏景,又能题诗: 在高文秀创作的《黑旋风双献功》里,李逵一见孙孔目之妻郭念儿,便知其不是好人:郭念儿与白衙内通奸私奔,孙孔目到衙门告状反被监禁:李逵听之不服,扮成庄家后生混进监狱,用蒙汗药麻倒狱卒,救出孙孔目,放走满牢囚犯,又伪装成随从混进衙门,杀死白衙内及郭念儿,还蘸血在白粉墙上写下自己的大名:这哪里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李逵,他那敢做敢当的英雄气概,简直可与武松相提并论了:他的智谋,简直可以和吴用相媲美: 在高文秀及杨显之创作的一系列李逵的戏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李逵居然能"乔教学",能"乔断案",能"穷风月",能玩"诗酒丽春园":这当然不是那个鲁莽粗野的黑旋风,完全是一个有教养,有心计,文武双全的好汉,也是一个逗人喜欢的喜剧角色,不过与《水浒》里的李逵判若两人,李逵生来非莽汉: 综上,《水浒》的作者对于之前在杂剧中的李逵做了一个大幅度的整理,丰富和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其所在的出身,又 有别于其他水浒英雄,使之更加鲜明,生动,丰满,完美:他就是李逵,一个着墨不多,却又写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光彩夺目的李逵: 《水浒》人物知多少 在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塑造人物最多的恐怕要数《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及《水浒》了:据《中国文学史》及其他资料记载:《三国演义》写了1183人,《西游记》写了四百多人,《红楼梦》写了975人,惟独《水浒》写了多少人,这些资料大多没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数字:有的说大约四百多人,有的又说六百人以上,这两者差距又如此之大,如果仅仅解释为误差,很难说得过去: 《水浒》人物到底有多少?1981年,我曾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对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出版的一百二十回《水浒全传》,进行了全面,仔细地阅读,并做了详细的记录:在人物方面,我记录了每一回出场的人物及书中点到但未出场的人物:除去丫鬟,士兵,喽啰等"龙套"外,最后的统计结果是:有名有姓的人物577个;有姓无名的人物99个;有名无姓的人物9个;无名无姓,但对故事情节发展有一定作用的人物40个:加起来一共写了出场人物725人,另外书中提到但未出场的人物还有一百零二人,总共为827人: 在出场的725人中,男人有665个,妇女有60个:这725人如按其职业划分的话:官员88人,小吏56人,士兵4人,地主 (包括土豪,富户)67人,知识分子5人,艺人13人,僧道20人,奴仆14人,百姓58人,少数民族(包括辽国上下)74人,手工匠15人,娼妓4人,农民41人,绿林好汉33人,商贩30人,其他起义军203人:这些人物在书中大多有份小传,少则三言两语,多则洋洋万言(如武松的传多至十回书),使其有血有肉,性格鲜明: 正文写到此应该说已基本结束:但有一点说明,一点补充不得不啰唆几句:一点说明是原文付梓时,我写道"一共写了出场人物685人",而今文却出现了出场人物725人,整整多出40人:这40人是原文中没有加上的无名无姓的人物:重写此文时,我翻阅当年的记录,又翻读了《水浒全传》的有关章回,觉得这无名无姓的40人非补上不可:比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一回中的店小二就是个无名无姓的人物:此人虽无名无姓,但在此一回书中绝非可有可无:书中写到他的文字前后仅二百来字,分为接待鲁达,阻拦金老父女,遭鲁达痛打,报信未果及目睹拳打镇关西五处:字不多,但一个恃强凌弱,不知好歹,但又胆小怕事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又比如"戴宗智取公孙胜,李逵斧劈罗真人"一回中的吃面老人,就人物形象而言,他没有前面说的店小二那么活脱鲜明,但对情节的发展,所产生的喜剧效果等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水浒》人物趣谈 一部《水浒》,洋洋百万言,写了从宋徽宗即位,高俅发迹 到宋徽宗梦游梁山泊,蓼儿洼前后25年之事,光出场人物就有725人之多:这么多人物一定有趣事可写,看我慢慢展示开来:全书第一个出场的是宋仁宗,他派人请张天师祈禳瘟疫,最后一个露面的是为鲁智深坐化点火的六和寺大惠禅师:第一个出场的水浒英雄是九纹龙史进,最后一个上梁山的好汉是兽医皇甫端: 全书出场次数最多的是宋江,从第十八回私放晁盖开始至第一百二十回饮"御酒"身亡为止,全书有七十回记载了他的行踪,把宋江这个出身小吏,熟知法度,同情晁盖等人,不敢造反却不得已造了反,造反后又求招安,最后惨遭毒害的形象,写得真实,有血有肉:水浒英雄中出场最少的是神算子蒋敬:记载有他的仅两回书:一是第四十一回黄门山下投宋江;另一回是第一百二十回,不愿为官,回归故里为民:武松的出场次数虽不及宋江,但他的传最集中,最长:从第二十回他在柴进庄会宋江开始,作者接连写了他打虎,遇兄,杀嫂,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醉打孔亮,上二龙山等十回书,共十万余字,把武松这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义勇为,奋不顾身,知恩必报的性格写得可爱可敬: 从《水浒》的回目看,林冲应该是第一个上梁山的:其实不然,梁山的开山大王应是王伦,杜迁:王伦因心地狭窄,妒贤嫉才,早就做了林冲刀下鬼:杜迁虽说资格老,但因本领低下,最后排坐在第八十三把交椅上:无论如何,上梁山的第一个好 汉却是杜迁,林冲充其量算是第一个被逼上梁山的好汉罢了:最后一个上梁山的是被张顺捎上山的兽医皇甫端:他来得勉强,上山后毫无建树,除第七十回有段对他的介绍文字外,全书中没有关于他的任何一次行动的描述,也从未说过一句话:《水浒》中个头最高的是险道神郁保四,他身长一丈:个头最矮的是武大郎,身高不满五尺:武大郎形体虽猥琐,但心地善良,安分守己,难得的良民,颇为读者同情: 《水浒》中出现的第一个"强盗"是神机军师朱武,早在上梁山之前,他已在少华山做了山大王:第一个被官府捉拿的好汉是白日鼠白胜,严格地说他算不得是条英雄好汉,被官府抓住后一拷问,他就出卖了晁盖,吴用等劫取生辰纲等八条汉子:第一个被水浒英雄俘获的官军是前来追捕晁盖等人的何涛:好汉们却不优待俘虏,放他回去,却割了他的耳朵:遇险次数最多的是宋江,前后九次死里逃生: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仅是人们的一句祝福语,其实也不尽然:宋江九死一生,按说应是福气多多,最后他还是逃不脱朝廷的迫害:水浒英雄中亲缘最复杂的恐怕要数解珍,解宝兄弟了:孙立,孙新是其姑舅哥哥,而姑舅嫂子有乐夫人及顾大嫂,姑舅妻弟还有铁叫子乐和,粗略统计,这家亲戚光知名的就有七人: 水浒英雄上山之前,都天各一方为生存经营着,他们大多是久闻其名,不识其人: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江湖上名传海宇,与之相见是大多数人"平生渴仰之念":一旦相见,都觉得相见 恨晚,不由分说便结为异姓兄弟:故此梁山之上就有了十三对拜把兄弟:宋江与晁盖,林冲与鲁达,戴宗与杨林,李逵与汤隆,宋江与武松,鲁达与张青,宋江与扈三娘,关胜与郝思文,武松与张青,宋江与李俊,戴宗与李逵,武松与施恩,石秀与杨雄:这其中宋江一人就结了四对:更好玩的是这四对之中竟有一个扈三娘,不但是异姓,还是个异性:但也有费解之处,李逵对宋江是唯命是从,哥哥前,哥哥后的叫个不停,煞似亲热,可宋江竟然没有与他结拜为兄弟!《水浒》里还有十二对嫡亲兄弟:武大郎与武松,宋江与宋清,阮氏三雄,解珍与解宝,李达与李逵,张横与张顺,穆弘与穆春,孔明与孔亮,童威与童猛,朱富与朱贵,孙立与孙新,蔡福与蔡庆等:还有三对新婚夫妻:矮脚虎王英与扈三娘,霹雳火秦明与花荣之妹,没羽箭张清与琼英: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 梁山三寨主 水泊梁山前前后后换了三个寨主,他们是白衣秀士王伦,托塔天王晁盖和及时雨宋江:这三个寨主由于出身,地位,经历的不同,在待人接物,处理问题上又各有不同: 白衣秀士王伦是梁山寨的第一任寨主,梁山事业的开拓者,出身是个落第的秀才:虽说有些文化,不过离满腹经纶还差了很多,又没有什么本事,只不过是有些胆量:俗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他却造成了,好不容易占据了山头,坐了第一把交椅,从此结束了遭人白眼,寄人篱下的局面,过着秤金分银, 颐使众人,成瓮喝酒,大碗吃肉的生活:这种美滋滋的好日子谁不想过呢?因此他就特别害怕比他强的人来投奔自己: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就成为他致命的弱点:林冲来投奔,又持有柴进的介绍信,连朱贵都认为:"既有柴大官人书缄相荐,亦是兄长名震寰海,王头领必当重用:"坏事就坏在这"名震寰海"上,林冲乃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本领当然比王伦高出许多,而这正是王伦最害怕,最嫉妒的,他当然不敢接纳林冲,想方设法要拒林冲于山门之外:因此,连杜迁,宋万都觉得他"忘恩背义",不够江湖义气:也正因此,晁盖等人上山,他更加不敢接纳,这就必然引起林冲的不满,最后火并了王伦: 王伦的不义,还表现在对待老百姓方面:对过往客商,只要有钱,他从不放过:轻则用蒙汗药麻倒,重则要人性命,既谋财又害命:对山寨周围的群众,也经常骚扰:阮小五说:"在先这梁山泊是我弟兄们的衣食饭碗,如今绝不敢去!"阮小七补充说:"这个梁山泊去处,难说难这!如今泊子里新有一伙强人占了,不容打鱼:"这两个"难"字,说尽了王伦的霸道,也表达了和阮氏三雄一类的渔民们的痛楚和无奈:由此观之,王伦占据山头,是地道的强盗行为: 火并王伦后,晁盖被推举为梁山第二任寨主:晁盖的为人,从《水浒》里分析大概有四点:一是仗义疏财;二是好结交江湖人士;三是不懂得体察人情;四是有勇无谋,没有什么雄才大略,却有些家长作风:正因此,他做了山大王后,虽也拦路打劫, 但强调"只可善取金帛财物,切不可伤害客商性命":这就比王伦更有仁慈之心,但没有完全摆脱强盗的品性:不过,晁盖的手段毕竟比王伦高明了许多:他一即位,便把打劫来的生辰纲,财物及自己家里的金银财帛赏赐给众人,体现了他仗义疏财的一贯作风:做了梁山老大后,他又安排修理寨栅,打造兵器,命令手下喽啰加紧操练,准备迎敌:这既稳定了军心,又对梁山事业的巩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的霸道和不体察人情,书中有很多这方面的例证:比如投奔王伦,他明知王伦的为人,但初会王伦还是被他的"热情"所迷惑,而未察觉到王伦毫无收留之意,还对人说:"此恩不可忘报:"花荣上梁山投奔于他,人夸花荣神箭,惟独他不信,使花荣很不开心:还有杨雄,石秀上山,讲起时迁偷鸡使祝家庄誓与梁山为敌之事:晁盖不分敌我,不恨祝家庄人,反而责怪杨雄等人有辱山寨,盛怒之下,就要"孩儿们将这两个与我斩讫报来":作为梁山上的一把手,晁盖处理事情也未免太轻率了一点:从他开口"孩儿们"的语调看,也完全是一副强盗的口吻,不免有类似王伦之嫌:他有勇无谋,没有什么雄才大略,表现在对一些突如其来的事件的处理上:他总是惊慌失措,束手无策,只讲"芥立同心,共聚大义",对山寨前途无具体打算,这"大义"是什么也不明确:他的这些弱点,书中也披露了不少:比如生辰纲事败露后,他就慌张得不知所措,竟不知"走哪里去好",一点主意都没有:每当官兵来进剿,他都是"大惊",问吴用"如何迎敌?"关键时刻都是如此恐慌,缺乏主见, 这怎能当好这一山之主呢?特别是曾头市中箭之后,立下了这么个荒谬,令人不可理喻的遗嘱:"若哪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他这不就成了第二个王伦了吗?他公开的把水泊梁山当成了他晁盖的私有财产,前途命运由他如此轻率安排:这一切充分说明晁盖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缺乏领导能力: 晁盖身亡后,宋江做了第三任寨主:宋江礼贤下士,仗义疏财,与晁盖相比,他强在礼贤下士上:正因此,他以他那杰出的领导才能和江湖威望,赢得众好汉的推崇和爱戴,使得山寨十分兴旺:加上他指挥得当,众弟兄精诚团结,奋力拼杀,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反围剿的胜利,扩大了梁山力量,建立了一个巩固的根据地:他的局限在于:对上山造反始终认为是"灭九族的勾当",暂住水泊是"专待朝廷招安","早招安,心方足":宋江在将梁山事业推向顶峰的同时,忠君报国的观念在头脑中日趋严重,并主导了他的思想,故梁山事业之兴兴在宋江,亡亦亡于宋江: 宋江当了山大王后,对周围的群众,过路的客商所采取的做法大大不同于前任,他的政策是:赈济,安抚,让他们过着和平,安宁的正常生活;对于客商是任从经过;对官宦,富户的不义之财是定夺不饶:这就脱离了强盗身份,有点造反,正义的品性了:在梁山的这三个寨主中,宋江算是最豁达大度,最有才干,又最受人尊敬的寨主了: 说李小二 演艺圈里有句话:"戏份有轻重,角色无大小:"德国诗人海涅说得更好:"每一个人物在自己的地位上都是主角:"无所谓次要人物或小角色:一个小角色,虽然他的戏份不重,作者写了他,就自有他的安排,自有他的道理,自有他的目的,自有他的作用:他绝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再说,作品中主角的性格总是通过情节来展示的,而小角色就是构成情节的重要因素,是结构上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没有小角色,就不会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主角的性格就无从表现,小角色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作品的中心事件进行,为突出主角性格服务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李小二就是这样一个很重要的小角色:他在整个故事中的作用就非同小可;没有他,以后的情节难以展开;没有他,林冲的性格难以鲜明:描述这个人物文字不多,但形象突出,可信,可爱,可敬: 李小二原是东京一酒楼伙计,因与主人不和,偷了店主钱财,被捉住要送官问罪,多亏林冲赔话相救,又与他赔了些钱财,才免吃官司:后在东京无法安身,又亏林冲资助他盘缠,流落到沧州,找到一家姓王的酒店当伙计:他做事勤快,麻利,兼有一手烹调的好手艺,博得食客好评,因而生意顺当,兴隆,加上他为人谨慎,深得店主家钟爱,被招为女婿:店主家死后,小两口继续操持着酒店,自食其力,有一个美满的家庭,过的是小康生活:也正因此,当他在沧州巧遇充军来的林冲时,他不忘旧恩, 不嫌林冲是个罪犯,不怕因此受人奚落,真心实意地把林冲请回家中,又是拜恩人,又是热情款待:说"今日的恩人到来,便是从天降人":话语中饱含喜悦之情,毫无虚假做作之成分:此后又送汤送水,为林冲浆洗缝补,恭敬孝顺,尽力报恩,这一切,就把他勤劳,善良,本分,正直的品质刻画出来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切,宣扬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知恩报德"的传统心理和素质,这一点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对年轻人来说,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在生活上关心林冲仅是他美德的一面,更为重要的是他为林冲的性命,前途担忧:当他发现两个人一前一后闪进酒店,又操着东京口音,要请差拨,管营时,他马上就联想到了林冲:他先是怀疑后是警觉:当他发现来人迟迟不回答管营问话,又不让他进去烫酒,他更觉蹊跷:面对如此情况,他的精明就在于:一是要老婆在阁子里偷听来人和管营,差拨的谈话,了解内幕真情,不莽撞从事:二是他深知林冲是个急性人,弄不好杀人放火连累自己,又不同意老婆叫林冲来认人的建议:这又充分把他那胆小怕事的小市民性格写得合情入理:这两者同时说明,他做事稳重,精明能干,既同情林冲,多事,又怕殃及自己,胆小: 阁子里偷听,虽然效果不佳,但他的疑惑,担心并未解除:客人离去,林冲到来,出于关心,他还是把刚才了解到的情况如实转告:使林冲早有防备,保持清醒的头脑:可见他是视林冲为亲人,真心诚意报恩的:林冲买了尖刀,街前街后寻了几日, 又叫他夫妻提心吊胆,捏了一把汗:仇人未寻着,又使他安了点心,一面安抚林冲"只是自放仔细便了,勿放松警惕":你看这安心又担心的心态写得多自然,多实在!最后林冲向他征求去草料场管事的意见时,他首先从经济角度分析给林冲听:" 这个差使又好似天王堂:那里收草料时有些惯例钱钞:往常不使钱时,不能彀这差使:"你看这多么符合他作为生意人的身份,心理:当林冲提出:"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他又反劝林冲"休要疑心:只要没事便好了:只是小人家离得远了,过几时挪工夫来望恩人:"这就反衬出他自己后悔前日失言之矛盾心理,又为不能经常照顾林冲感到遗憾,不安:这一切完全符合李小二这个人物的性格:因为他毕竟不是侠士豪杰,而是一个有小康之家,既心地善良,为人忠厚,又安分守己,胆小怕事的顺民:故此,李小二陷入了矛盾境地:行动上处处流露出对林冲的关心,而心理上又怕出事:他总是在周全两者之间努力,他的心态,他的身份紧紧地贴合在一起,写的真是惟妙惟肖:这个人物的设置,固然是故事叙述的需要,可是作者依然写出了他的个性,同时作者还用其知恩报恩来与陆谦忘恩负义,卖友求荣作对照:一言以蔽之,李小二这个人物是《水浒》中塑造的极其成功的一个小角色: 唐牛儿和郓哥 一部作品就好比是一盘菜,主要人物就好比是这盘菜中之主料,次要人物就好比是这盘菜中之辅料或调料:次要人物 是为主要人物服务的:要炒出一盘可口的好菜,主料齐备了,没有这辅料或调料,厨师手艺再高,这"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也难炒出这盘好菜来:同样,没有这次要角色,主要人物的性格无从表现;次要人物写不好,主要人物性格也展示不好;没有次要人物,主要人物的故事结构,性格发展就脱节,就难完成:这唐牛儿和郓哥就是这样两个次要人物: 唐牛儿和郓哥是《水浒》中仅有的两个少年形象,他俩年龄相仿:年方十五六岁:职位相同,都是小商贩:一个卖糟腌,一个卖果品:两人又各有一个靠山:唐牛儿常常得宋江资助,"但有些公事去告宋江,也落得几贯钱使:宋江要用他时,死命向前:"而郓哥,"时常得西门庆赍发他些盘缠",常"赚得三五十钱养活老爹":两个性格还有两点相似:乖巧,油滑:两人在《水浒》里所遇之事也大致相同,然而两人因经济负担,社会阅历有别,性格上也有明显的差异: 唐牛儿孤单一人,无牵无挂,又无人管束,"只是帮闲",也正因此沾染了一些坏习气,如赌博:而郓哥家有老爹,他卖果品谋生是为了养家糊口,颇有孝心:两人都因寻靠山挨了打:唐牛儿明知宋江的"外宅"阎婆惜偷人养汉,虽说他对阎婆惜的行为大为不满,但并不愿揭发:就是挨了阎婆的打,他恨得咬牙切齿,发誓"我不结果了你,不姓唐",也仅是吹吹牛,说说大话而已:就是在这种气愤的情况下,他既不打算去捉奸报仇,也不向宋江告发:最后宋江杀阎婆惜被阎婆在县衙门前揪住不得脱 身,唐牛儿见此情景,想起自己被阎婆扭打的"一肚子鸟气",才冲过去,"把婆子手一拆,拆开了,不问事由,叉开五指,去阎婆脸上只一掌,打个满天星,那婆子昏撒了,只得放手,宋江得脱,往闹里一直去了":唐牛儿此时并不是有心救宋江,完全是报阎婆打他之私仇:不信,以上有言为证:当阎婆抓住他叫道"宋押司杀了我的女儿,你却打夺去了":他这才慌了,忙说:"我哪里得知!"如果唐牛儿当时知道宋江杀人,宋江虽是他的"孤老",我想他也绝不敢插手打阎婆,放走凶手:这就是唐牛儿在这复杂的社会里养成的"尖刁促狭"的帮闲性格:在这一回书中,平日里宋江是他的"孤老",关键时刻他却成了宋江的"救星":他之所以无意救宋江是因为他赌博输了钱,想找宋江要几个子儿,解决"喉急":这阎婆不但断了他的财路,反把他打了:有了这个前因,才出现后面打阎婆,让宋江逃脱的后果:没有这个因果,这一出戏就难演了: 郓哥则不然:他寻找西门庆是为了"赚得三五十钱养活老爹":为达到这个目的,他虽像唐牛儿一样,与王婆油嘴滑舌地纠缠,但是挨了王婆打后,他不是像唐牛儿那样说大话,吹牛皮,说什么要结果阎婆之类的话,而是下决心揭发王婆这"做牵头的老狗":他说到做到,在街上寻找武大,用言语奚落,激将武大,然后又出计与武大一同去捉奸:郓哥的这个举动虽与唐牛儿一样,"也不为武大,也不为西门庆,只是要出王婆这口气",报"一头大栗暴凿"之仇,完全是夹杂着个人意气的得失计较:但 他比唐牛儿泼辣,果断,敢为:当武松找上门来,他"也瞧了八分":他知道这个忙是一定要帮的,于是,提出了一个条件:"我的老爹六十岁没人养赡,我却难相伴你们吃官司耍:"这真是大实话:如武松所言:"你虽年纪幼小,倒有养家孝顺之心:"当武松拿出银子给他安家,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时,他顾不得个人的安危得失,又不像唐牛儿那样不问是非,也不考虑西门庆往日的小恩小惠,而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如实地提供自己所掌握的奸情,最后还勇敢地为武松作证:郓哥虽有钻营,油滑,撒泼等小市民习气,但还是能辨是非,爱憎分明,坚持正义:更可贵的是不为小恩小惠所惑而颠倒黑白,好歹不分:这点,不但唐牛儿无法比拟,恐怕连人们喜欢,歌颂的好汉武松也望尘莫及:郓哥这个次要人物的设置,正像一根针一样,串起了激将,捉奸,作证及以后武松告官,杀人等情节,同时又展示出敢仗义执言的品质:没有他这个"辅料或调料",武松要炒的这盘大菜也就索然无味了: 武松性格试议 提起武松,人们往往喜欢举出他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精彩的故事,来讴歌这位刚强,勇武,坚决,无畏,受人敬仰的英雄,也正是这些故事,使武松成为人民群众最为熟悉和喜爱的人物,成为民间传说 中勇敢和力量的化身:但是,人们很少思索过,恰恰就是这些精彩故事的本身,又暴露了武松性格中的弱点:本文拟就武松性格中的弱点做些有益的探索: 从武大卖炊饼可知,武松大概出身于城市贫民,略有文化,并无职业,是一个凭一身本事漂泊江湖的无业游民:也正因此,既有江湖侠士的"义气":秉性刚烈,机智沉着,好打不平;又有城市贫民的"恶习":个人意识强,私人恩怨观念重,又甘当顺民:武松的生活道路,性格的转变,是以上二龙山落草为寇为分界线的:上二龙山落草之前,虽然演出了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一幕幕英雄赞歌,但仍然掩盖不了他那城市贫民的恶习,而这些恶习又支配着整个前期的性格:景阳冈打虎为民除了一大害,可说是侠士行为的反映:但这并不是主动的为民除害,而是害怕被谋财害命和被人耻笑:打虎之后,颇得阳谷县知县的赏识,县太爷有心抬举他,提出:"虽你原是清河县人氏,与我这阳谷县只在咫尺:我今日就参你在本县做个都头,如何?"武松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恩赐,受宠若惊,毫不思索,忙跪谢说:"若蒙恩相抬举,小人终身受赐:"这一跪一谢,就反映出这位英雄也存在着与宋江一样的"荫子封妻,光宗耀祖"的封建正统思想:做了步兵都头,他结束了寄人篱下,受人冷遇的生活,为此心里也很得意:"我本要回清河县去看望哥哥,谁想到做了阳谷县都头:"行动上,他以知恩报恩的态度,忠心耿耿地为官府效劳,因此"上官见爱, 乡里闻名":可见他已成了封建衙门的有力的一员,也正因此,当知县让他把一担刮地皮得来的赃物送往东京时,他也满口应承,一心一意,诚诚恳恳去完成: 他从东京归来后,发现其兄武大郎已死,他从潘金莲的答话中理出了调查的线索,于是顺藤摸瓜,从何九叔那里取得了物证,从郓哥口里问明了奸情,得知武大郎确系恶霸西门庆和潘金莲所害:按照他那疾恶如仇的侠士性格,这杀兄之仇岂能慢慢来:但他却一反常态,循规蹈矩地按照法律办事:他满以为人证物证俱在,自己又得县太爷赏识,到县里告状,一定可以申冤雪恨:谁知县官及衙役们都接受了西门庆的贿赂,狼狈为奸,告状不准,反要他休听外人挑拨,"不可一时造次",还斥责武松"不省得法度":说什么"但凡人命之事,需要尸,伤,病,物,踪五件事全,方可推问得":这明明是贪官污吏贪赃枉法,可是武松还认识不清:既然官府不问,他就想凭借自己的力量,按自己的办法来为哥哥复仇,借此来获得官府的同情和支持:所以他杀死了潘金莲及西门庆,居然提着两颗人头到衙门投案自首:这投案自首的行动,一方面反映了他敢作敢为,不愿连累他人的"侠士"性格,同时也表现出他遵循封建道德,尊重封建法律秩序,甘当顺民的性格:最后他被脊杖四十,刺配孟州,他还认为"与哥哥报仇雪恨,犯罪正当其理,虽死而不怨",对官府与豪强勾结毫无抱怨之意: 刺配孟州之后,牢中的十多个囚犯出于好心,向他诉说了 管营,差拨们的狠毒,他们对发配来的囚犯,如无人情相送,稍有不逊,便拉进土牢里用"盆吊","土布袋"等办法害人致死,自己又亲眼目睹一批囚犯,六月炎天在日头里担水,劈柴,做杂工受罚之事:身为都头的武松对管营,差拨们都是些残忍的酷吏,应是知道的:为了酬报施恩父子免打一百杀威棒及优礼款待之恩,他那知恩必报的所谓江湖义气又在作祟:他看人不分敌我,视事不究是非,被施恩父子利用,还乐意充当他们的打手,生怕施恩父子信不过,又以举天王堂前石墩来卖弄自己的武艺:当施恩装模作样,好像有口难言时,武松反而迫不及待训斥施恩,又是赌咒发誓:"你要教人干事,不要这等儿女相!恁地不是干事的人了!便是一刀一割的勾当,武松也替你去干!若是有些谄佞的,非为人也!"就是这样,施恩父子还不放心,最后以与武松结拜兄弟,彻底完成了对武松的收买:而武松面对施恩父子对他的吹捧已昏昏然,与施恩结拜兄弟,更使他喜欢得大醉而回:报恩!报恩!武松再也按捺不住这种想法了,"巴不得天明"就去打蒋门神:终于为施恩父子夺回了快活林,帮施恩父子重霸了孟州道:为此武松也很得意,还说自己"从来只要打天下这等不明道德的人": 其实这不讲道德的人,蒋门神虽是,施恩父子亦不例外:蒋门神与施恩父子之间的斗争实质上是强豪与酷吏间的斗争,他们是一路货色,武松并未认识这一点:如果蒋门神也能像施恩父子那样待武松,武松未必会打蒋门神了:武松敢打"倚势 豪强"的蒋门神,有一定的侠士气概,但他那被人利用,充当打手反不觉悟,也实在可悲:打了蒋门神,也正是暴露了武松的弱点:武松这样的人,在横暴无理的恶势力面前,不愧是敢于两肋插刀,不畏生死的英雄;但在花言巧语,吹捧和抬举之时,他那个人恩怨,甘当顺民的飘飘然情绪,往往使他上当受骗,被人利用,充当恶势力的帮凶:蒋门神被打了,但是这场斗争并未结束:蒋门神的后台张团练不出面,张都监却出马请武松:初次见面,又是夸武松"大丈夫,男子汉,英雄无敌,敢与人同死同生",又是要武松"做亲随贴己人",又是与武松"彻里彻外做秋衣":张都监的这些小恩小惠,又蒙住了武松的眼睛:武松的官瘾又上来了,报恩思想又发作了:自从跟随了张都监,他是"寸步不离,又没工夫去快活林与施恩说话":可见,为了死心塌地为张都监效力,他连朋友都不顾了:中秋节张都监家"闹贼,我如何不去救获":因此,提起哨棒献忠心,结果中计被擒,直到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后,他才知道自己又上当了: 有人说"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是武松性格的飞跃,真正表现了他对豪强酷吏的仇恨,以及对封建道德和法律的蔑视:笔者认为,"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与杀嫂,斗杀西门庆的性质相同,完全是为了复仇:正如他逃出孟州所言:"这口鸟气,今日方才出得松 ",是他"从来只要打天下这等不明道德的人"的侠义行为的反映:如果没有这一点,他就不能成为受人喜爱的英雄:在鸳鸯楼白粉墙上,血写下"杀人者打虎武 松也"八个字,与斗杀西门庆后投案自首一样,反映了他那敢作敢为,不愿连累他人的品格,不同的是,他不再投案自首了:他很清楚地知道,这意味着自取灭亡,于是只好亡命江湖:后来在张青的劝导下,他已决心投奔二龙山落草,似乎他已经清醒,有了对豪强酷吏的自觉的仇恨,可是在孔家庄遇见宋江后,宋江要他同投清风寨花荣时,却是武松在《水浒》里第一个提出"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这又作何解释呢?武松此时还有心归顺朝廷,可见其并未觉悟,对统治者还寄予幻想,还想当顺民罢了: 潘金莲:一个不戴头巾的男子汉 《水浒》里的潘金莲,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较坏的:她勾引武松,欺侮武大,与西门庆通奸,合谋鸩杀亲夫,真可谓心黑手毒:但是,仔细地思忖,冷静地分析一下,就会觉得潘金莲并非是个天生的坏人,她也是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我认为对潘金莲,要赞扬她的反抗精神,同情她的不幸遭遇,鞭挞她的轻率狠毒:对她全面否定,实在有欠公允: 潘金莲是在《水浒》第二十四回出场的:出场前,作者对她的经历有段简单介绍:"那清河县里,有一个大户人家,有个使女,娘家姓潘,小名唤做金莲;年方二十余岁,颇有些颜色:因为那个大户要缠她,这使女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从:那个大户以此记恨于心,却倒陪些房奁,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嫁与他:自从武大娶得那妇人之后,清河县里有几个奸诈的浮 浪子弟们,却来他家里薅恼:原来这妇人见武大身材短矮,人物猥琐,不会风流;她倒无般不好,为头的爱偷汉子:"从这段文字看,我们至少可以了解到,潘金莲是个贫苦人家的女儿,年轻美貌,具有反抗精神,深受主人迫害,在浮浪子弟勾引下,逐渐变得爱偷汉子:除此外,作者也赞扬她:"这婆娘倒诸般好:"事实也是如此,潘金莲是具备贫苦人家妇女的一切优点:在清河县,武大被一班奸诈的浪荡子弟薅恼得不安,搬到阳谷县,她顺从夫意跟来了,而且在阳谷县她比较安分守己,可见她在清河县是被那些浪荡子弟薅恼,勾引的不安的情况下才偷人的;武大兄弟相会后,武大在武松面前从未说过她一句坏话,就连在清河县里住不牢被迫搬家,他也是把罪责推到那班浪荡子弟身上,毫无抱怨潘金莲之意,就连郓哥告诉他潘金莲与西门庆的事,他也是不信"真有这等事"?这就说明,婚后潘金莲对他还是较好,并没有水火不相容,无法过日子的迹象,武大对潘金莲还是比较信任,满意;捉奸被西门庆踢伤后,老婆偷人被证实,又明知老婆挑唆奸夫踢伤自己,自己伤后又"求生不生,求死不死",就是这种情况下,武大还能原谅她,说出"你救得我活无事了,一笔都勾,并不记怀:武二家来,亦不提起"这样的话来,当然这里一方面揭示出武大善良懦弱的本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武大对潘金莲的爱恋之情,这爱恋之情是平日生活较和睦的结晶:潘金莲假意拿药归来,武大还以"生受大嫂"表示谢意:这一切都说明,武大对潘金莲是很满意的:武大怎能对她不满意呢? 她能干,料理得好家务,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儿;她顺从,武松赴东京前叮嘱武大迟出早归,归来放帘闭门,免生是非口舌,武大照办了,虽说她为此骂了武大三四日,但并未违抗,几日过后,她还主动照武大样做;她老实又通情达理,从王婆家吃酒归来被武大发现后,她不隐瞒,如实向武大说明情况,武大告诉她,远亲不如近邻,不要失了人情,应买些酒食回礼,不要白食人家的,她照办了:这些都是她的优点: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多说几句的是,潘金莲还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这种反抗精神,在《水浒》妇女中是少有的:武松赴东京前,有几句话是专门说给潘金莲听的,武松是话中有话,潘金莲知道弦外有音,故"一点红从耳边起,紫涨了面皮",说明她还知羞:但她并不示弱,针锋相对回复了武松:"我是一个不戴头巾的男子汉,丁丁当当响的婆娘!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人面上行得人!不是那等搠不出的鳖老婆!自从嫁了武大,真个蝼蚁也不敢入屋里来!有什么篱笆不牢,犬儿钻得入来?你胡言乱语,一句句都要下落!丢下砖头瓦儿,一个个要着地!"这几句话,说得虽有点言过其实,但基本反映了潘金莲强烈的反抗性格:而这种强烈的反抗性格,是与忘恩负义,偷人通夫的阎婆惜,出身豪门,又有俊夫的卢俊义妻贾氏之类"淫妇"无法与之相比的,就是作为梁山好汉的扈三娘也远远不及:潘金莲是个贫苦人家出生的使女,无依无靠,无权无势,主人家要缠她,她坚决不肯依从,用禀告主人婆来揭露主人的无耻,以示反 抗:潘金莲的这种反抗精神,还表现在对待武松的态度上:武松作为一条硬汉,使许多人害怕:西门庆上与官府勾结,下与人放刀把槛,"满县人都饶让他些过",又"使得些好拳脚",可谓是阳谷一霸:当他听说武松是武大的亲兄弟时,心里却似提在冰窖里,连声叫苦,毫无主见,慌了手脚,而潘金莲面对武松的警告,却敢大发雷霆,与之争辩,指桑骂槐,以骂武大来骂武松,表示自己对武松极大的不满: 偷汉子,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上看是错误的,是不能允许的:但是,对潘金莲这一行为,我们不能按常规而论,有她的特殊性:我认为,潘金莲偷汉子,是她对封建道德,封建礼教迫害的报复,是她对生活折磨的反抗,也是她强烈的反抗精神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她做使女时,并不是一个淫妇,也没有偷汉子的毛病:主人的勾引,她完全可以就范,像阎婆惜,金翠莲那样去享受"外宅"的富贵:但是她不甘心受人蹂躏,不屈从于主子的淫威,表明她有见识,有志气,有个性的追求:然而,她对封建社会必然缺乏认识,她以为禀告主人婆,揭露主人的无耻行径,就可以自身解脱:谁料主人婆并未因此欣赏她:在封建社会,男子是可以娶妻纳妾的:主人婆怕主人纳了潘金莲,自己遭受冷落,对丈夫的恼怒就不能不转嫁给潘金莲,主人就更是怀恨在心,更加残酷,毒辣地迫害潘金莲,倒陪了房奁,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嫁给这个"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被人称为"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封建时代,使女的一切是惟主人 之命是从,绝对没有自由,婚姻上更无选择的权利,"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所以潘金莲只得服从,也因此给潘金莲的爱情带来了悲剧:这个不幸难道不值得同情吗?这悲剧正是清河县这大户一手造成的,但是他却置身处外,可以不负任何责任,读者对他也无过多的谴责,而对潘金莲却说三道四,进行苛求,这是不公平的: 潘金莲在武大郎那里,同样是得不到称心的爱情的,清河县那班浮浪子弟在武大门前叫喊"好一块羊肉,倒落在狗口里",这也是事实,叫潘金莲不怒,不恨,不哭,不想是不可能的:潘金莲不满意这个"面目丑陋,头脑可笑"的 "三寸丁谷树皮"丈夫,心中苦闷是必然的,是可以理解的:叫她与之美满地生活在一起,是不太可能的:这怨恨,这不满本身就是反抗,是潘金莲的权利:然而她深知,她的不幸命运是人为的,是主人故意作弄,坑害,作为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女性,她能任其自然,俯首任人摆布吗?不能:她要抗争:公开反对封建礼教,她还没那么高的觉悟,与主人硬斗,她还没那个能力,她只能以性解放为手段,企求比较满意的爱情,来反抗封建道德,来与主人的迫害作斗争:可惜的是她分不清反抗的对象,嫁给武大后,对武大这样本分,善良,懦弱的人,她同情得少,认为嫁给他,是自己"晦气":为了嫁给像武松这等汉子,不枉为人一世,她不分好歹,不考虑后果,为追求"幸福的爱情"她不顾一切,正因此,她易于为人引诱,上当受害,造成悲剧的结局: 潘金莲不满命运的安排,企求比较满意的爱情,以性解放来反抗封建道德是应赞许的:但是她那轻率,狠毒的做法,又要受到鞭挞:她不顾公认的伦理道德,初见武松,便诅咒自己的丈夫"三分像人,七分似鬼",认为嫁得武松"也不枉为人一世"!想想倒也罢了,她偏偏要动心,认为"这段姻缘却在这里":接着轻率地做出勾引决定,精心的安排起来:以亲兄弟情分为由,以免得别人笑话为理,名正言顺地诓武松搬来家住;以关怀拉拢,步步紧逼,结果碰了武松一个硬钉子:虽说她当时也羞红了脸,但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相反的做出了第二个轻率举动,倒打一耙:武松搬出后,她并未死心,十余日以后,武松拿了酒肉来辞行,她还余情不断,想继续勾引武松,这种轻率之举,是为世人所不容的: 杀夫是潘金莲不可宽恕的罪过,使她成为千古罪人,这也是为读者,论者所憎恨的原因所在:对这个问题,我认为也要作具体的分析,看看她是怎样犯罪的,她要承担的罪责有多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认识,评价潘金莲这个"淫妇":潘金莲与西门庆相识,是在潘金莲放帘失手打了西门庆之后,当时初见西门庆这一表人才,潘金莲并没有产生初见武松时的那种心情,更无设计勾引之念头:只是赔了不是以后,"收了帘子叉竿归去,掩上大门,等武大归来":而西门庆是一见她便嬉皮笑脸,油腔滑调,一双贼眼"在这妇人身上,也回了七八遍头":如果说潘金莲本性是坏的,很放肆的话,这里便可以与西门庆一 见钟情,一触即合,何必还要借用王婆出面,费那么多手脚呢?正因为潘金莲毫不动情,西门庆才死盯住不放,整天泡在潘金莲门口,等候相见:如果潘金莲赔不是后,西门庆也就此了结,不步步紧逼,杀夫之事也就不复存在:王婆与西门庆,一个要钱,一个贪色,很快拍板成交:于是他们勾结在一起,暗地里精心设计圈套,迫使潘金莲落入陷阱,难以自拔:而这一切,潘金莲事先是不知晓的:潘金莲同意为王婆缝衣,起初她是考虑了武松临行前的叮嘱的,故此她提出"将过来做不得",待王婆按计行事,找出借口后,逼使她违背武松叮嘱,乐于到王婆家缝衣,不是为了去偷汉子,而是为了处理好邻里关系:这点武大也是赞同的:吃酒时,王婆与西门庆狼狈为奸,一唱一和,挑逗引诱,潘金莲并未搭腔,还是处于被动状态:当然潘金莲毕竟"爱偷汉子",面对西门庆这样的人,她不动心,也绝不可能的:但是这里有主次之分,主动,被动之别,王婆,西门庆是有意害人者,潘金莲是受害者:与西门庆勾搭上后,天天与西门庆厮混,乃王婆所逼:当然,这里也有她甘心情愿的一面:因为西门庆此时对潘金莲还不错,潘金莲也认为西门庆中意:但此时潘金莲对武大并未生异心,更没有厌弃,陷害之意:虽说天天约会,一是瞒着武大偷偷干的,二是放帘,闭门等规矩,她还是恪守:武大捉奸,她也慌做一团,至于唆使西门庆踢伤武大郎,的确是她狠毒之处:最后药杀武大郎,计乃王婆所出,药乃西门庆所供,如何鸩杀?方法乃王婆所教,下毒前后,她多次表示自己手软,狠中还 有片刻犹豫:她一步步走向犯罪完完全全是王婆,西门庆所逼致:如果没有西门庆无耻的勾引,没有王婆做就圈套,她是绝不会同谋杀人,也绝不可能造成最后被杀的悲剧结局: 再说潘金莲毕竟是个贫苦人家出身的弱女子,虽说她具有反抗精神,但在王婆,西门庆这样的邪恶势力面前,她是软弱无力的:西门庆为非作歹,独霸一方,连老于世故的团头何九叔都害怕,认为"惹了西门庆,却不是去撩剔蝎",所以在处理武大遗体问题上,处处提防他一手:而奸猾刁钻的王婆呢,更是手段毒辣,她善于察言观色,善于推测人们的心理,为了追求小利,不惜害人害己,连西门庆都被她算计,潘金莲就更不是她的对手了:他们正是利用潘金莲易于受诱惑的弱点,使之成为罪人:从根本上来讲,武大之死,并不是死于潘金莲之手,而是死于西门庆,王婆这班邪恶势力的迫害:从这个角度上看,潘金莲的堕落,杀人,被杀,既应受鞭挞,又值得同情;既是罪人,又是可怜的人: 《水浒》的作者为什么一定要把一个出身下层的潘金莲写得一步步往死路上走呢?我想原因有两个:一是情节发展的需要,是为了武松杀嫂犯罪上梁山做准备;二是作者思想观念在作怪:《水浒》作者对妇女是轻视的,他把妇女当做"祸害水",不少英雄犯罪都因妇女而起:"不近女色"被当做是梁山好汉的美德: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有几个有老婆,大多是单身一人:宋江虽说讨了阎婆惜为"外宅",但"只爱学枪棒,于女色上不 十分要紧":在清风山听说矮脚虎王英抢了一个妇女到山后房里,便对燕顺等说:"原来王英兄弟,要贪女色,不是好汉的勾当:"公开借宋江之口宣传"禁欲主义":在作者的笔下,妇女都是有毛病的:梁山上的三女将,不是温顺过头,就是丑化过分;不是外貌丑陋,就是性格凶残:其他妇女,如林冲娘子张氏,作者虽热情赞颂,又"节女贞妇"味重:潘金莲,潘巧云等弱女子,试想冲破封建礼教的弥天罗网,向往美满幸福的爱情,作者又把她们写成"淫妇"而后置于死地,不得好终:特别是潘巧云只因得罪了石秀,最后硬是被石秀怂恿杨雄割腹碎尸,残忍至极:潘金莲最后也是被割胸断头而惨死:这一切说明:《水浒》作者的世界观,表现在妇女问题上是落后的,是根据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来处理的:潘金莲为人所否定,也正是《水浒》作者定下的基调: 《水浒》三淫妇 阎婆惜 潘金莲 潘巧云 《水浒》里的淫妇不少,但比较突出的有三个,这就是阎婆惜,潘金莲和潘巧云:虽说都是淫妇,都偷人养汉,但又有差异:潘巧云比较隐蔽,潘金莲和阎婆惜又比较放肆:潘金莲与阎婆惜虽都放肆,但又有差异:潘金莲较狠毒,阎婆惜又狡诈: 阎婆惜随父母来山东投亲,不期父亲染病身去,母女俩又无安葬之资,在宋江的帮助下,总算渡过难关:为了报答宋江这个"重生的父母,再长的爹娘",阎婆主动将女儿阎婆惜典给宋江做"外宅":"没半月之间,打扮得阎婆惜满头珠翠,遍体绫罗: 又过几日,连那婆子也有若干头面衣服,端的养得婆惜丰衣足食:"生活地位的改变,应该使阎婆惜感到极大的满足,正如阎婆所言,宋江是她们的"恩主",是她们的买卖衣饭,表示应"做驴做马,报答押司":可是阎婆惜毕竟是个唱曲女,"年方一十八岁,颇有些颜色",不是个正经人:很快就忘恩负义,淫乱纵欲,并且公开化,白热化:她认为:"我正要和张三两个做夫妻,单单只多你这厮",完全视宋江为仇敌,只是抓不到把柄置宋江于死地:当她发现宋江招文袋里的书信时,她大喜:"好啊!我只道'吊桶落在井里',原来也有'井落在吊桶里!'我正要和张三两个做夫妻,单单只多你这厮!今日也撞在我手里!原来你和梁山泊强贼通信往来,送一百两金子与你!且不要慌!老娘慢慢地消遣你!"仅仅几句话,刻画出她的得意神态及狡诈:于是她以此为条件来苛求宋江:首先公开承认与张三的关系:这是向宋江示威;接着提出要宋江归还典身文书,任从改嫁,可见其刁滑老练;家中的一切归她所有,可见其心贪;最后硬要一百两金子:既不相信宋江的老实,又不相信宋江的诚意:宋江提出变卖家私,抵偿一百两金子:阎婆惜却认为这是"棺材出了,讨挽哥郎钱",是宋江作弄自己:硬要宋江"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你快把来两相交割",不然的话就公堂上见:她就是掌握宋江胆小怕事的心理,处处以官府要挟,阴毒狡诈性格处处可见: 潘金莲的放肆,表现在她偷人的公开化:连亲叔子武松也不放过,比阎婆惜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她的可悲在于,她既是受 害者,又是害人者:她出身使女,年轻貌美,不甘心受主人的勾引,不肯就范,以禀告主人婆来揭露主人的无耻,结果反遭迫害,把她嫁给一个"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的武大:可是她又不满于命运的安排,对武大的本分,善良,懦弱,潘金莲同情少,认为嫁给武大是自己的"晦气":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潘金莲又把武松当成了反抗的对象,以偷人的方法来报复:武松来了,她认为"嫁得这等一个,也不枉了为人一世":因此她不顾家庭伦理道德,主动向武松献媚,设酒勾引:遭失败后,她淫心不死,又落入圈套与西门庆打得火热,以致在武大捉奸时,她又以"闲常时,只好鸟嘴卖弄杀好拳棒:急上场时,便没些用,见个纸虎,也吓一交"的言语提醒西门庆去打武大,可见其狠:武大被踢伤后,口吐鲜血,面似蜡黄,一病五日,要汤不见,要水没有,只指望武大早死,可见其毒:最后竟与人同谋,毒杀亲夫,狠毒至极: 潘巧云没有阎婆惜狡诈,更没有潘金莲狠毒:虽也是淫妇,却来得比较隐蔽:虽说也有撒泼之时,但无狠毒狡诈之心:比如石秀看出奸情禀告杨雄,杨雄又因酒醉吐真言:她听后先是吃惊,后是"不敢回话",杨雄醉后熟睡,她毫无歹意,和衣而卧服侍杨雄:对石秀也仅是利用杨雄心软耳软的弱点,使出反间计,倒打一耙,使杨雄信以为真,把石秀赶走了之:淫夫裴如海被石秀杀死的消息传来,她"目瞪口呆,却不敢说,只是肚里暗暗地叫苦",说明奸情被揭后,她的害怕心理:翠屏山上,石秀把裴如 海及胡头陀的衣服取出,问她是否认得,她是"飞红了脸,无言可对",说明她知羞:当杨雄逼向时,她供认不讳,并承认是自己的"不是",请求杨雄"饶恕了我这一遍",可见其知错认错,老实,不是石秀的狠毒,挑拨,她也绝不会死于非命: 北宋人怎么唱出南宋的曲 《水浒》第五十一回写了这么一件事:插翅虎雷横从梁山回郓城以后,由李小二陪同到本县勾栏听东京的行院白秀英唱戏:进入勾栏,"便去青龙头上第一位坐了":这天,白秀英唱的是《豫章城双渐赶苏卿》:这白秀英说了又唱,唱了又说,博得满座喝彩不绝:就在这节骨眼上,其父白玉乔停下板鼓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女儿向听众收钱:雷横坐了头座,理所当然"先到雷横面前:雷横便去身边袋里摸时,不想并无一文":这唱戏的白秀英主要是靠听众的赏钱生活的:雷横"坐当其位,可出个标首",按说不但要给钱,而且要多出些银两:说自己忘带钱来,就有听白戏之嫌,这坐首座的不给钱,这后面的钱又怎么收?白秀英很没有面子:于是白秀英父女两个,你一言,我一语地奚落雷横,不干不净的粗话也夹在其中:那雷横在郓城大小是个都头,也算是个有头有脸的人,哪经得起如此羞辱,一气之下动手打伤白玉乔:谁知这白秀英与郓城县知县有染,故此雷横后来被示众受辱:母亲送饭来,又被白秀英"抢向前,只一掌,把那婆婆打个踉跄,那婆婆却待挣扎,白秀英再赶过去,老大耳光子只顾打":雷横原本就是个孝子,眼见母亲受辱,一时怒不可遏,"扯起枷来,望 着白秀英脑盖上,只一枷梢,打个正着,劈开了脑盖,扑地倒了:众人看时,脑浆迸流,眼珠突出,动弹不得,情知死了":再以后的故事书中讲得很清楚,这里不多说了: 值得一说的是白秀英唱的《豫章城双渐赶苏卿》,这是一段著名的爱情故事:元人散曲中写这段故事的很多:据明人梅鼎祚《青泥莲花记》中介绍:苏卿,即苏小卿,卢州娼妓,与书生双渐相好,两人山盟海誓要终身为侣:后双渐进京考中进士,被派往临川县为官,久之未还:苏小卿守约不接客,其母(即鸨儿)就把她卖给豫章茶商冯魁:冯魁带苏小卿回家,路过金山寺,苏小卿题诗于寺壁以示双渐:后双渐寻找苏小卿借宿金山寺,发现此诗,便到豫章城,最后苏小卿和双渐终成眷属: 据叶德均先生《戏曲小说丛考》中载:"《双渐苏卿诸宫调》是张五牛,商政叔二人所编……白秀英在勾栏作场唱《豫章城双渐赶苏卿》,便是《双渐苏卿诸宫调》:"据《辞海?张五牛》条说:"张五牛,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唱赚'艺人:生平事迹不详":叶德均先生《戏曲小说丛考》中说:"商政叔,名道,元人……大约生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左右:"这样,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双渐苏卿诸宫调》既是张五牛,商政叔二人合编,这部作品就应该是宋末元初的作品:《水浒》写的是北宋宣和年间的事,白秀英是北宋的说唱艺人,一个是南宋作品,一个是北宋艺人,两者相差近百年,这个在北宋时期的白秀英怎么唱出了南宋人编的故事呢? 各类文档精选整理
本文档为【实用资料水浒传解谜与水浒人物分析组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92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7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09-26
浏览量: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