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神经内科

神经内科

举报
开通vip

神经内科 神经内科 1、试述瘫痪的定位诊断? 首先应明确是上运动神经元(中枢性)瘫痪,还是下运动神经元(周围性)瘫痪,然后再进行定位。 中枢性单瘫多为皮质损害,病变在运动区的上部,引起对侧下肢瘫痪;病变在下部,则引起对侧上肢及面部瘫痪。 一侧中枢性偏瘫多为内囊病变,如病变累及内囊后肢的后部,则可伴有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和对侧同向偏肓,即“三偏”综合征。 交叉性瘫痪为脑干损害,即病灶侧的周围性颅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 截瘫见于脊髓损害。中枢性四肢瘫,病变在上颈髓节段;上肢周围性瘫痪及下肢中枢性瘫痪,病变在下颈髓节...

神经内科
神经内科 1、试述瘫痪的定位诊断? 首先应明确是上运动神经元(中枢性)瘫痪,还是下运动神经元(周围性)瘫痪,然后再进行定位。 中枢性单瘫多为皮质损害,病变在运动区的上部,引起对侧下肢瘫痪;病变在下部,则引起对侧上肢及面部瘫痪。 一侧中枢性偏瘫多为内囊病变,如病变累及内囊后肢的后部,则可伴有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和对侧同向偏肓,即“三偏”综合征。 交叉性瘫痪为脑干损害,即病灶侧的周围性颅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 截瘫见于脊髓损害。中枢性四肢瘫,病变在上颈髓节段;上肢周围性瘫痪及下肢中枢性瘫痪,病变在下颈髓节段;下肢中枢性瘫痪,见于胸椎段脊髓病变;双下肢周围性瘫痪,为病变损害腰段脊髓。 节段性周围性瘫痪出现前角损害,一般不发生疼痛和感觉障碍 节段性周围性瘫痪伴有感觉障碍和疼痛,多见于脊神经根损害。 某些肌群发生周围性瘫,同时出现感觉和疼痛,见于神经干损害。 末稍神经受损时,出现对称性的四肢远端无力或瘫痪、肌肉萎缩,伴有手套,袜子型的感觉障碍。 2、试述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感觉传导途径中因受损部位不同,可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障碍,这对定位诊断有重要价值。 末稍型:表现为双侧对称性以四肢末端为主的各种感觉障碍,呈手套、袜子型分布,常伴有运动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见于多发性神经炎。 神经干型:某一周围神经干受损时,其支配区皮肤的各种感觉呈条、块状障碍,为单神经炎,周围神经损伤等。 后根型:感觉障碍范围与神经节段分布一致,常伴有放射性疼痛,即神经根痛,常见于椎间盘突出,髓外肿瘤等。 后角型:表现为病变同侧的节段性痛、温觉丧失,而触觉和深感觉存在,即分离性感觉障碍,疼痛可不明显,多见于脊髓空洞症及髓内肿瘤。 前连合型:双侧对称性痛、温觉障碍,而触觉大致正常,多见于脊髓空洞症。 脊髓型:脊髓横贯性病时,可表现受损节段平面以下各种感觉障碍,同时伴随截瘫或四肢瘫,大小便障碍,见于脊髓炎、脊髓压迫症。在脊髓半切损害时,受损节段平面以下出现同侧深感觉障碍伴中枢性瘫痪,对侧痛、温觉障碍,称脊髓半切综合征。见于髓外肿瘤、外伤等。 脑干型:延髓及桥脑下部一侧损害时,出现同侧面部和对侧半身叉性感觉障碍,如见于延髓背外侧损害所引起的Wellenber综合征。 丘脑型:丘脑病变时可表现为对侧偏身深、浅感觉缺失或减退。此外,尚可出现感觉过度和严重的偏身自发性疼痛(丘脑痛)。 内囊型:内囊病变时,因损害经内囊后肢丘脑皮质束而产生对侧偏身深、浅感觉障碍,常伴有瘫痪和偏肓,多见于脑血管疾病。 皮质型:皮质感觉中枢刺激性病变时,可引起感觉性癫痫发作,破坏性病变时可出现对侧偏身感觉障碍,特点是复合感觉障碍较重,浅感觉变化较轻。由于顶叶感觉区的范围较广,因此感觉障碍可局限于对侧的某一部位,如面部,上肢或下肢。 3、试述大脑半球各主要部位损害的表现 大脑半球各叶损害的表现分述如下: 额叶: 当中央回或邻近区受到刺激时,可出现局限性癫痫,或全身性癫痫大发作,受损时,则产生对侧单瘫或偏瘫。额中回后部损害,出现双眼不能向对侧注视。损害在左侧(优势侧)可出现失写症。 额下回后部损害,在左侧(优势侧)可出现运动性失语。 中央前回前方损害,可出现精神症状和性格改变。 额叶广泛性损害时, 出现强握和摸索现象。 额桥小脑束受损时,可出现额叶共济失调。 顶叶 中央后回损害,可有对侧肢体或某部感觉消失;中央后回受刺激,对侧肢体可有沉重感,电击样疼痛和感觉异常。如果这类感觉呈短暂性反复性发作,称为感觉性癫痫。 顶上小叶损害,可出现皮层性感觉障碍,如位置觉,实体觉,辨识觉和重量觉缺失。 主侧半球缘上回损害,出现失用症 主侧半球角回损害,出现计算不能,不能识别手指、左右侧认识不能及书写不能四个症状,有时伴失读,称为古茨曼综合征。 旁中央小叶损害,可出现足趾位置觉和排尿,排便的机能障碍。 中央后回病变,也可引起肌张力过低,肌萎缩和感觉性共济失调。 颞叶 颞横回损害,可出现耳鸣和幻觉。 主侧半球颞上回后部损害,出现感觉性失语症,颞上回受刺激,可有眩晕及平衡机能障碍。 海马沟回破坏,除损害侧嗅,味觉减弱外,还可有幻嗅、幻味觉,不正常的意识状态,不随意的舐舌,弄唇、尝味和咀嚼运动等。 颞叶视放射损害,可致对侧视野上象性偏盲或同侧偏盲。 颞叶损害,可出现癫痫大发作,幻觉和逆行性健忘症。 枕叶 单侧枕叶损害,可造成对侧视野偏盲,两侧枕叶损害,可发生视觉认识不能。 枕叶距状裂损害,可出现简单的不成形的幻视,如火焰等。 4、列表说明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诊断要点。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中枢性瘫痪)                (周围性瘫痪) 瘫痪分布    以整个肢体为主(单瘫、偏瘫、截瘫)      以肌群为主 肌张力                  增高                        减低 腱反射                  增强                      减低或消失 病理反射                有                          无 肌萎缩          无或轻度废用性萎缩                  明显 电检查              无变性反应                    有变性反应 5、试述肌力分级法的内容 0级:完全瘫痪; 1级:肌内可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肢体能床面上移动,但不能抗地心引力地抬起; 3级:肢体能抗地心引力而抬离床面,但不能抗阻力; 4级:能做抗阻力的动作,但较正常为差; 5级:肌力正常; 6、简述不随意运动的类型及临床意义 不随意运动是指-系随意肌收缩所产生的一些无目的的异常动作,多数为锥体外系损害的表现。 震颤 :两组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的不自主动作,可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静止性震颤:静止时表现明显,而在作意向性动作时则减轻或消失,常伴肌张力增高,见于震颤麻痹。②动作性震颤:系动作时发生,愈近目的物愈明显,见于小脑疾患。③老年性震颤:与震颤麻痹类似,为静止性震颤 ,发生于老年人,常表现为点头或手抖,通常肌张力不高。 舞蹈样运动:肢体大关节的快速、无目的、不对称的运动,类似舞蹈,睡眠时可减轻或消失。该运动也可发生在面部,犹如作鬼脸,多见于儿童期脑风湿病变。 手足徐动:脑性瘫痪、肝豆状核变性和脑基底节变性。 手足搐搦-低钙血症等。 7、简述肌张力增高的类型和临床意义 肌张力增高指肌肉坚实,伸屈其肢体时阻力增加。临床类型有: 折刀样肌张力增高见于锥体束损害; 铅管样肌张力增高见于锥体外系损害; 齿轮样肌张力增高见于震颤麻痹。 8、试述意识障碍临床表现及其分型 嗜睡:为意识障碍早期表现,病人表现为病理性睡眠时间延长;但能被唤醒;醒后回答问题正确。 昏睡:病人表现为病理性睡眠时间延长;强刺激才能醒;醒后回答问题不正确。 神志模糊:意识水平下降,空间、时间、人物定位不准确。 浅昏迷:仍有无意识的自发动作,对疼痛刺激有躲避反应及痛苦表情,但不能回答问题或执行简单的命令,深、浅反射都存在。 中度昏迷:自发动作很少,对强烈疼痛刺激有躲避反应,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存在。 深昏迷:自发动作完全消失,对任何刺激均无反应,各种反射均消失,巴彬斯基氏征继续存在或消失。 9、试述昏迷的常见原因及其鉴别诊断。 当脑膜刺激征阳性,无局灶性脑定位体征时:①突然起病,以剧烈头痛为前驱症状者常为蛛网膜下腔出血;②以发热为前驱症状者,常见脑膜炎,脑炎。 当脑膜刺激阴性,无局灶性脑定位体征时:多见于代射性脑病。 当局灶性脑定位体征阳时,脑膜刺激征阳性或阴性时: 与外伤有关者,多为颅脑外伤,硬膜下血肿。突然起病者,多为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以发热前驱症状者,多为脑脓肿、脑脊髓炎、脑血栓性静脉炎。缓慢起病者,多为脑瘤、慢性硬膜下血肿。 10、何谓“球麻痹”?如何区别真性球麻痹与假性球麻痹。 舌咽、迷走、副、舌下神经皆发源于延髓,相互关系甚为密切,可总称为“延髓神经”。该神经麻痹称为延髓神经麻痹或球麻痹。其表现为说话不清, 饮水呛咳、 真性球麻痹的病变部位在延髓,假性球麻痹则是双侧皮质----延髓束病损后使脑干各神经核失去上运动神经元支配,而发生中枢性麻痹所致。两者鉴别列表如下: 真、假性球队麻痹鉴别表 真性球麻痹                              假性球麻痹。 A.病变部位在延髓,多为一侧损害        病变部位在皮质延髓束,多为两侧损害 B.多首发                              病史两次以上的脑脑卒中发作,且不在同侧 C.咽反射消失                          咽反射存在 D.舌肌萎缩、震颤                      无舌肌萎缩、震颤 E.口部自动反射阴性                    口部自动反射阳性 F.病情较重,多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除说话、吞咽障碍外,呼吸、循环障碍较轻 G.大脑皮质功能障碍不明显              大脑皮质功能障碍明显,常有不自主哭、笑 H.发音困难出现较早,失音较重          语言困难出现较早,表现为语调拖长而缓慢 11、怎样判断昏迷病人有无肢体瘫痪? 判断昏迷有无肢体瘫痪困难,此时应进行细微的检查,常常要观察下述症状来判断 了解发病过程中,有无某侧肢体少动; 给予疼痛刺激,如压迫眶上神经或捏挟肘时,往往瘫痪肢体少动或不动; 瘫痪侧肢体早期有肌张力减弱,随后肌张力增高; 上肢坠落试验,瘫痪侧肢体坠落迅速且沉重; 下肢外旋试验,将下肢扶直放平并扰,松手后健侧能维持直立位,瘫痪侧向外旋倾倒; 下肢坠落试验,将一侧下肢有膝部屈曲,足跟着床,突然松手,如肢体不能自动伸直,并向外倾倒,表示瘫痪;能弹跳式伸直,并能体质足垂直位,表示正常; 检查足跖反射,如一侧有巴彬斯基氏征,可确定为原发性瘫痪; 注意检查有无同侧的中枢性面瘫,如口角偏向健侧,患侧的鼻唇沟变浅,呼气时麻痹侧的颊肌被吹起,吸气时又陷入(船帆征)此点在压迫眶上神经时更易显露出来; 瞳孔散大侧,多为病灶侧,对侧可能为瘫痪侧。
本文档为【神经内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7997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6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9-04-16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