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孝敬报恩精彩故事201105

孝敬报恩精彩故事201105

举报
开通vip

孝敬报恩精彩故事201105孝敬报恩精彩故事201105 报恩1-孝子延续瘫痪父亲9年生命,每天用手为父抠大便 来源:燕赵都市报 在文安县城的街道上,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幅温馨而感人的画面:一个年过半百的瘦弱汉子,背着一个身体瘫痪的耄耋老人蹒跚而行,老人依偎在汉子身上,幸福而安详,父子俩相依相伴的身影沐浴在金色的晚霞中…… 但这样的画面,却永远定格在了2010年7月16日。这天晚上,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像一把锋利的尖刀,无情地割开了汉子传送给老人的温暖和亲情。7月23日,由于伤病加重,老人不幸去世。 汉子名叫史宝忠,老人是史宝忠的父...

孝敬报恩精彩故事201105
孝敬报恩精彩故事201105 报恩1-孝子延续瘫痪父亲9年生命,每天用手为父抠大便 来源:燕赵都市报 在文安县城的街道上,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幅温馨而感人的画面:一个年过半百的瘦弱汉子,背着一个身体瘫痪的耄耋老人蹒跚而行,老人依偎在汉子身上,幸福而安详,父子俩相依相伴的身影沐浴在金色的晚霞中…… 但这样的画面,却永远定格在了2010年7月16日。这天晚上,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像一把锋利的尖刀,无情地割开了汉子传送给老人的温暖和亲情。7月23日,由于伤病加重,老人不幸去世。 汉子名叫史宝忠,老人是史宝忠的父亲。此前,史宝忠9年如一日地精心照顾瘫痪的老父亲,用自己的朴实、纯真和善良,谱写了一曲感人的大孝颂歌。 只要爹还有一口气,我就绝不丢下他 1 2002年10月的一天,家住文安县前于屯村的史万明脑血栓第六次复发昏迷,同时伴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被送进文安县医院抢救。医生诊断后告诉其儿女:“没希望了,回家安排后事吧。”几个子女顿时慌了手脚,44岁的次子史宝忠此时郑重地说道:“只要爹还有一口气,我就绝不丢下他~” 当天,史宝忠把父亲史万明接回了自己的家,从此,史万明开始了精心照顾瘫痪父亲的9年之旅。每天史宝忠都要坚持给父亲按摩四五次,消毒三四次,一个过程下来,史宝忠累得浑身大汗。虽然累,但他总把关切的眼神、满心的期望带给还在昏迷中的老父亲。虽然动作单调、机械而琐碎,但史宝忠不急不躁。 短暂而漫长的30个日日夜夜,在史宝忠的心灵煎熬中过去了,也许是他的孝心和诚心感动了上苍,老人奇迹般地睁开了眼,并逐渐认出自己的亲人。三个月后,当听到老人能喊出“宝忠”俩字,还可以简单地说出“吃”、“不吃”等简单的话语时,史宝忠激动地流出了泪水。 我没有生病的权力,我还要照顾老人 史宝忠一人担当起了照顾父亲的沉重使命。他像慈母照顾新出生的婴儿一样,为防止皮肤溃烂,每天把沉重的父亲背来抱去;又像有经验的医生,给父亲研究食谱、做可口的饭菜。每次看到电视上有关健康饮食的节目,他就认真地用小本子记录下来。结合父亲日常对食物的反应,史宝忠慢慢摸索出了老人的饮食特征:吃粗粮蔬菜,不吃肉和甜食。为此,他特意在老家旧房子后面菜园里种了玉米、菠菜、菜瓜等,纯用大粪施肥,不用化肥农药,成熟后专门给父亲做饭吃。 于是,亲情被温暖包围得格外温馨醉人:锅里有刚刚熬熟的菠菜煮玉米饼,史宝忠给父亲围上围裙,端起碗,尝一口,喂一口;问一句,喂一口。他像小孩子一样,眼巴巴地注视着老父亲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情,唯恐烫着、噎着父亲。直到老人吧唧着嘴说“饱了”,史宝忠才像完成了一项重要任务似的长出一口气,给父亲解下围裙。 老人吃饱后,史宝忠弯身抱起父亲,用自己身体架起父亲身体,在胡同里前后溜达。父子俩每隔10分钟左右就这样溜达一会儿,一天溜达几十次。史宝忠说:“老人下半身的肌肉神经坏死,肠胃的消化功能也退化了,溜达几分钟有助于肠胃的蠕动。如果整天坐着,屁股上的肉会烂。”老人有个习惯,不在屋里呆着,无论是数九寒天,还是严寒酷暑,外面吃外面喝。晚上经常到两三点才回屋睡觉,史宝忠就陪着寸步不离。9年来,史宝忠坚持给老人洗衣服、擦身体,到出事的那天,老人身上没有一块伤疤,一块脓疮。 老人脾气暴躁,加上病痛的折磨,经常会无端发脾气,让人很难忍受,但史宝忠从不顶撞,且总是笑呵呵的。他结合老人的身体状况,创造了一套康复训练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吊绳、推车、肢体运动。老人大小便失禁是很大的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尤其是在冬天,天寒地冻,取暖、保暖设施差,衣服被褥脏了,洗涮晾干需要很长时间。经过反复琢磨、实验,史宝忠自制了坐便器,改造了接尿管,调整了药物用量,终于解决了这一难题。后来,老人便秘,为能准确 体会 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昆山之路icu常用仪器的管理名人广告失败案例两会精神体会 排便力道,不伤到老人的肌肤,他扔掉了妹妹送来的消毒皮手套,手指涂满蜂蜜,忍着难闻的臭味儿,每天用手为父亲抠大便三四次。 2 由于父亲生活起居和常人不同,史宝忠生活没有一点规律,生病了,他就到药店买点药吃。有一次,他感冒发烧,医生让他输液,他死活不干,而是拿了点退烧药就走了。史宝忠说:“我不能生病,我还得照顾老人呢,我没有生病的权力。” 你们安心工作别分心,咱爹交给我了 史宝忠还有姐弟和妹妹,长年在外地工作,史宝忠对他们说,“你们安心工作,谁也别分心,咱爹交给我了。”每次他们回家想照顾老人,史宝忠总是拦住。史宝忠担心,“弟弟妹妹没服侍过老人,不知道爹的习惯,不知道劲儿该怎么用。”史宝忠的儿子史宾回忆说,“去年3月,我爸爸因为手抄四大名著被评为全县十大文化人物,一次彩排和一次上台,都是我代看爷爷。当时爷爷说翻个身我都抱不动,真纳闷爸爸平时怎么伺候的,他哪来那么大的劲儿,” 7月16日晚,史宝忠和父亲在村中不幸遭遇车祸,在医院里,醒过来的史宝忠顾不上自己满身的伤痛,冲着护士喊道:“我爹呢,我要去看他~”。7月23日,父亲不幸去世,躺在病床上的史宝忠得知消息后泪水长流…… 9年、3000多个日日夜夜,史宝忠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延续了父亲的生命,书写了人间大孝。 2-17岁男孩带着聋哑痴呆母亲去上学 法制周报-e法网 3 陶星在给妈妈洗衣服 陶星快速吃完饭,抽空打扫家里的卫生 4 一进教室,陶星就投入紧张的学习中 妈妈啊,儿将永远陪伴您~ 本报记者蒋伟/文伏志勇/图 这是一个“90后”一代的非典型人物。说他“非典型”,是因为他和所有“90后”少年一样,充满求知欲,对一切新鲜事物感到好奇,喜欢唱歌、打球、玩电脑,也喜欢看“超级女声”。 但他又是与众不同的, 在他身上,难能可贵地充溢着“90后”一代在成长中迫切需要的孝心、爱心和感恩心。 17岁,正是花季少年需要父母遮风挡雨的年龄,而湖南省岳阳县三中高二学生陶星却承担了该由一个大人来承担的责任。陶星14岁时,身患癌症的父亲去世,留下一个患有羊角风病、只有婴儿般智力的聋哑母亲和两万元的债务。此后的三年里,照顾母亲的重任就压在了他身上,这位坚强、乐观的“90后”阳光少年开始了带着母亲求学的生涯。 2007年3月31日,本报记者来到岳阳,与陶星一起生活了3天,体验了一位17岁少年的孝道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感动。 带着痴呆母亲去上学 2007年3月31日,在岳阳市民政部门的帮助下,陶星第一次带着聋哑智障的母亲王佳良去 5 医院做系统检查。因为陶星要回学校上课,好心的邻居刘阿姨留在医院帮忙照顾妈妈。 晚上,家里第一次少了母亲的身影,陶星显得坐立不安,夜深了还借记者的手机询问妈妈的吃住和身体情况。 在岳阳县三中,每天中午下课,陶星都是第一个跑出教室,不是因为饿了急着去食堂吃饭,他是要赶回学校附近的租住房,为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做饭。 除了安排母亲的一日三餐,陶星还得教母亲刷牙,帮母亲洗脚、洗衣服等,因为母亲手有残疾,他还要给她擦洗身子。记者问:“你是大男孩了,给妈妈洗澡不太方便吧,”他的回答让记者觉得有些惭愧:“最开始我有些顾虑,但现在习惯了。妈妈生了我养了我,我给她洗澡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母亲痴呆,我不替她洗,她就会很脏,来了例假,尿湿了衣裤被子,都是我来处理,这很正常。” 自从父亲去世后,凡是一个家长该为一个两岁孩子做的事,陶星全为母亲做了,陶星说,“在家里,妈妈是孩子,我是大人。” “妈妈啊,这一辈子,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会丢下您~” “90后”中国孝子陶星发自内心的呼喊,让记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2007年3月31日至4月2日,本报记者与陶星共同生活了3天,陶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他对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更是让记者感动。 陶星——这位当代中国孝子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一次震撼心灵的精神洗礼。 孝顺冬天搂着妈妈双脚入睡 妈妈一抽搐,他就会从睡梦中惊醒起身给她喂药;冬天时怕妈妈受冻,晚上把她的双脚紧紧搂在自己的怀里睡。 2007年4月1日。晚饭后,妈妈上厕所时尿湿了裤子,陶星连忙替她换上干净衣服,又倒水帮她清洗。记者惊讶于他动作的娴熟。 陶星说,尽管妈妈痴呆,却很爱干净。因此,每过两三天就要给她洗头、洗澡,否则她就会不高兴。在陶星的悉心照料下,妈妈每天穿着干净,脸色红润,体型甚至微微发福了。 这几天高压锅坏了,饭老是煮糊,他只好把好的选出来给母亲,糊了的留给自己吃。 妈妈王佳良聋哑又痴呆,只有两三岁小孩的智力,脾气也很不好,遇到不如意的地方,她便嗷嗷大叫,甚至不知轻重地打人,陶星只好默默承受,所以常被打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 陶星很担心她晚上睡觉踢被子和发病,每晚要催她上两次厕所,所以他一直与妈妈睡在一起。晚上他特别容易醒,妈妈一抽搐,就会从睡梦中惊醒起身给她喂药,养成了习惯。冬天,他还怕妈妈受冻,晚上把她的双脚紧紧搂在自己的怀里。 6 感恩照料妈妈天经地义 “妈妈啊,这一辈子,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会丢下您~” 2004年5月,陶星读初二时,55岁的父亲陶荣初患癌症去世。陶星开始了一边照顾母亲一边读书的生活,一年后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升入岳阳县三中。而比他大四岁的姐姐,高中毕业后来到岳阳市边学电脑边打工。 读高中后,学校离家里有10多公里,陶星不可能每天都回家,只好委托邻居照看一下母亲,他和姐姐每周末轮流回家照顾。一次邻居告诉他,他妈妈在家里发了病,摔得头破血流。陶星听了心里非常难受。于是,他将妈妈送到了镇上的敬老院,不料几天后妈妈就大吵大闹要回家。 “一见面,她流着泪将我和姐姐紧紧搂在怀里,久久不肯松手,还一边摇头,一边嘴里含糊不清地说着什么。”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陶星泪流满面,“妈妈啊,这一辈子,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会丢下您~” 2006年9月,他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地下室,一边照料母亲一边读书。但一个月后,房东因特殊情况急作他用,他们不得不搬出来。新墙镇农技站的刘永红阿姨了解情况后,把母子俩接到家里,不收房租和水电费,他们终于又有了一个“新家”。 “母亲虽然疯疯癫癫,但她却知道疼我和姐姐。别人给她一个苹果,她会切一半留给我;邻居给她的零食,她都放在衣兜里留给我。”陶星说。他跟母亲能够用几个简单手势的沟通,“我母亲高兴时会用她的下巴靠着我的头„撒娇?;她还会用手指着我的校徽,又竖起大拇指,意思是说,我是个学生,将来是有出息的~” 父亲曾告诉陶星,母亲在怀他的时候,一次发病摔倒在马路中央,摔得头破血流不省人事。可是,她刚醒过来,就不停地摸肚子,发现孩子还在,就举起大拇指示意围观的人,意思是孩子还好。“这件事,我一辈子都记得,没有母亲,哪里又会有我呢,所以我照料母亲是天经地义的。” 陶星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治好母亲的病。 责任最怕妈妈走丢了 “多想叫声„妈妈?时她能回应我,即使是一句微弱的回答,我也心满意足了。” 陶星最怕的事是“妈妈走丢了”。他说,一个月前妈妈曾走丢过一次,他费了好大劲才把妈妈找回来。 那是今年正月十二的下午,陶星像往常一样下课后小跑回到家。当他推开房门却大吃一惊,妈妈不见了~“妈妈只怕是出事了,快找~快找~”陶星找遍整个院子,也不见妈妈的踪影。他慌了,急忙找邻居王爷爷借了一辆旧自行车,到外面去找。 7 雨不停地打在他的脸上,冰冷冰冷的,陶星毫不在乎。最后,路边一个缝纫店的女老板告诉他,他妈妈朝荣家湾方向走去了。 一个中年女子被陶星的孝心所感动,塞给他50元钱,让他去坐摩托车找。车在路上颠簸,夜色越来越浓,陶星急得心都要跳出来了。雨越下越大,他全身湿透了,冻得直打哆嗦。他想,妈妈肯定也在风雨中挨冻。这时,他多么希望妈妈就在眼前,“多想叫声„妈妈?时她能回应我”。陶星心里不停地祈祷“妈妈,千万不要出事”。 在离县城不到一公里多的311工厂附近,陶星终于找到了倒在地上“哇,哇,哇……”叫喊的母亲。他脱下自己的衣服,用双手拧干水,擦干妈妈身上的雨水和泥泞,把妈妈抱上摩托车。 回来时已是深夜,陶星泡了一杯红糖水,用勺子慢慢地喂妈妈喝下。随后,他又帮妈妈换洗了所有衣服,轻轻地把妈妈扶到床上躺下,盖上两床被子。晚上11时,陶星才走进厨房给自己做了点饭吃。 乐观喜欢唱歌的阳光男孩 陶星喜欢一边唱歌一边做家务;他喜欢“超级女声”张靓颖,也喜欢湖南卫视《晚间》栏目幽默风趣的主持人张丹丹。 尽管生活充满艰辛,但陶星从未向命运低头。 他从未以照顾母亲为借口耽误过一节课。他说:“只要妈妈活着,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再苦再累也要熬过去,因为我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陶星初三的语文老师孙桂文回忆说,每当她在课堂上讲到孝道和做人时,陶星总是听得最认真,讲到朱自清《背影》、胡适《我的母亲》这些课文时,他甚至热泪盈眶。 记者发现,陶星喜欢一边哼唱那首《感恩的心》,一边做着家务活。“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可能是他跟歌词里的意境有太多共鸣。 岳阳县三中团委书记廖娴老师告诉记者,陶星喜欢唱歌、播音,多次被评为优秀青年志愿者、优秀播音员、三好学生、德育标兵。学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去镇敬老院打扫卫生,陶星每次都很积极,并没有因为要照顾母亲而推辞。 陶星学习很刻苦,成绩一直排在班级前十名。陶星也喜欢“超级女声”中嗓音很动听的张靓颖,喜欢湖南卫视《晚间》栏目幽默风趣的主持人张丹丹。 陶星乐于帮助别人,很有人缘。高一时的同桌尹婉舒说,陶星为向她讲清一个数学题目不惜耗费自己宝贵的休息时间。前不久,学校有位女同学摔成重伤,学校号召捐款,陶星把衣兜里仅有的5元钱捐了出来,这可是他和母亲两天的伙食费。 本报记者蒋伟/文伏志勇/图 8 陶星能有今天的举动,绝不是偶然的。他从小生活的环境,他受到的言传身教,他现在所处的生存状态,似乎注定了他会走上这条与其他“90后”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 专家认为,在物欲和世俗的冲击、家庭的过度呵护下,上世纪9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欲望心强、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他们这一代人既没有形成正确的现代价值观,又没有把优秀的传统价值很好地继承,很多青少年处于一种精神匮乏的“悬空状态”。然而,从陶星身上,我们却看到了“90后”一代在成长中所迫切需要的孝心、爱心和感恩心,还有坚强、乐观和责任感。 父亲是他最崇拜的人 陶星的童年是在幸福和磨练中度过的,尽管家境贫寒,却很温暖,在父亲陶荣初的呵护下茁壮成长。老实厚道的陶荣初是新开镇中学的厨师,负责为学校几百师生做饭菜。陶荣初是孤儿,曾得到很多好心人的帮助。在他的教育下,陶星姐弟俩从小就学会了感恩和关爱他人。 在陶星印象中,父亲一天到晚都是忙碌的,为了养家和买药给妻子治病,他还利用周末和下班时间在家附近开垦了5亩荒田种水稻,他还在夏天卖西瓜和冰棍以补贴家用。虽然每天辛苦操劳,但父亲坚强地为一家人撑起了一片蓝天。 陶荣初经常跟陶星姐弟俩说,不要嫌弃母亲,要学会感恩,“儿不嫌母丑,犬不嫌家贫”。“父亲从小给我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他经常跟我说,„困难并不可怕,怕的是在困难面前倒下了爬不起来,?这句话让我受益终身。”陶星说,就连他现在照顾妈妈的技巧都是从父亲那里学来的。 一生永远的承诺 2004年5月,陶荣初被检查出是胃癌晚期,此后病情日渐严重。9月3日晚上,父亲把姐弟俩叫到跟前,浮肿的眼睛里含满了辛酸的泪水,父亲用呆滞的眼神示意他和姐姐陶平,又朝妻子看了看,他颤抖着紧握陶星和陶平的手吃力地说:“孩子,我如果活不下来,你们要坚强地生活下去,特别要照顾好妈妈。子不嫌母丑,她再疯再癫、再聋再哑、再老再丑,毕竟是她把你们带到了这个世界,以后你们千万不能嫌弃~”陶星和姐姐伤心地哭着连连点头。没想到,这竟是父亲的遗言。这一点头,也成了他和姐姐一生永远的承诺。 想带着母亲上大学 陶星说,夜深人静时,安顿母亲睡着后,有时他会一个人躲在被子里哭。“想到这么多艰辛和苦难都发生在我一个人的身上,想到自己从来就不知道什么叫母爱,想到以后的生活还无着落,我就忍不住要流泪……但第二天一到学校,我就会全忘了,仍然坚强快乐起来。”陶星的眼睛湿润了,但眼神仍然很坚定,“我并不想得到别人的捐助。再苦再累我也要熬过去,我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临别时,记者问陶星,将来考上大学,母亲怎么办,陶星的回答很干脆,“我会带着母亲上大学,终生照料她。”陶星说,“我可以申请助学贷款,还可以勤工俭学。我最想读医学专业, 9 将来帮母亲治好病,让她享受天伦之乐~” 陶星心语 我母亲虽然疯疯癫癫,不能说话,听不到话,她虽然不能像别人的母亲一样给我物质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鼓励,反过来,还要我一把屎一把尿地照顾她。但她生我养我,疼我爱我~我怎能不感谢她的大恩大德呢, 摘自陶星作文《我懂得了“父爱”》 “百善孝为先”。在我们的身边,无时无处不充满着“孝道”的身影,吃饭时给你母亲盛饭,吃完饭后帮他们收拾碗筷,当父母在外忙了一天时,可以帮他们揉一下背、捶一下腿。这都体现了你对父母的孝心,体现了你对他们养育之恩的感激。 摘自陶星作文《孝心——做人的基本原则》 一个不爱父母的人,肯定不会爱祖国、爱朋友;一个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不能指望他对社会作出多大的贡献。 今后,即使我不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至少要做一个有爱心,懂义务,乐于奉献的人。妈妈在人世间的一天,就是我为母亲尽孝的一天,只有这样,我才能告慰我父亲的在天之灵,才能对得起生我养我的,苦命的娘亲。 摘自陶星作文《可怜的娘亲,儿将永远陪伴您》 记者手记超越“跪乳反哺”的孝道 跟陶星一起生活的三天里,他的孝心、坚强和乐观完全感染了我。 17岁,正是花季少年需要父母遮风挡雨的年龄,他却得不到父母的呵护,反而承担起了该由一个大人来承担的责任。当我看到他对母亲从洗衣、做饭、刷牙、洗脚,甚至上厕所、洗澡,都是无微不至的照顾;当我看到他把好吃的饭菜让给妈妈,自己吃烧糊了的饭时,当他让母亲先吃排骨上的肉,自己再捡起饭桌上的骨头啃时……那种身临其境的辛酸,让我内心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双眼一次次情不自禁地湿润了。 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陶星的孝已经超越了“跪乳”和“反哺”的境界。社会转型时期,我们特别要向“90后”一代呼唤孝心和感恩心的回归。陶星的孝心、爱心、感恩心,他的坚强、乐观和责任感,正是9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同龄青少年所缺少的东西,在当今社会尤显宝贵~ 专家观点呼唤90后少年孝心回归 获知陶星的事迹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夏学銮教授谈到,陶星的行为是对孝道新的诠释,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作为上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在世俗化、市场化的社 10 会转型时期,这种精神显得尤为难能可贵。陶星还是一个需要父母养育的孩子,他这种特殊的孝是对孝道在新时期新条件下新的发展,是传统伦理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完美体现。 夏学銮说,在物欲和世俗的冲击、家庭的过度呵护下,9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欲望心强烈、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也导致少年犯、追星族、网瘾、暴力叛逆等刺激反应现象的出现,这些已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既没有形成正确的现代价值观,又没有把优秀的传统价值继承下来,导致“90后”一代中的很多青少年处于一种精神匮乏的“悬空状态”,他们迫切需要孝心、爱心和感恩心的教育,学会平等、尊重和承担责任。 他表示, 从陶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孝道,坚强、乐观、自信的生活状态,面对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对“90后”这一代人来说是一种榜样力量。陶星的事迹,对“90后”一代特别是温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陶星的精神,是治疗“90后问题”的一剂良药。“90后”一代需要孝心教育、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去体验生活和劳动的艰辛,学会孝敬父母、关爱他人,避免“以我为中心”,实现对文化、精神和传统美德的传承。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孝心和感恩心,我们有责任呼唤孝心和感恩心的回归,并使之发扬光大。 每天晚上睡觉前,陶星都要给妈妈洗脚 3-儿媳照料瘫痪婆婆32年,喂饭擦身亲如母女 2010年03月09日13:07江南都市报 11 彭茶秀每天为瘫痪在床的婆婆擦洗身体 南昌市民彭茶秀大孝至爱精心护理89岁瘫痪婆婆婆媳亲如母女感动众邻里 人们都说世间最难处的是婆媳关系,而她用32年的爱心演绎了一段超越时空的婆媳情。3月7日,三八妇女节前夕,记者在南昌市大士院南区了解到这样一位妇女,她用自己的爱心、坚贞、善良和执著,与89岁高龄的婆婆亲如母女般相处32年,感动了每一个知道她名字的人。 孝媳32年如一日照顾婆婆 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54岁的市民彭茶秀并不知道这句古语,而她却非常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孝敬老人要趁早,百年之后无遗憾。 每天早上起来,彭茶秀第一件事就是帮助双腿瘫痪的婆婆高爱菊穿衣、刷牙、洗脸、做饭和喂饭。婆婆瘫痪在床3年,老人经常大小便失禁,彭茶秀每天不顾恶臭,帮婆婆擦洗身体,端茶送水。有时婆婆便秘,她便用手一点一点抠出污垢。邻居告诉记者,89岁的老太太高爱菊身上非常干净,从没有生过疮,这都是媳妇彭茶秀长期精心护理的结果。 彭茶秀与婆婆高爱菊一起生活已经有32年了,这么多年来,婆媳之间从没有红过脸。彭茶秀视婆婆如生母,而婆婆高爱菊也把她当亲生女儿一样对待。记者采访时,89岁的老太太高爱菊用微弱的声音说:“我媳妇真好哩,就像喝我奶水长大的亲生女儿一样。” 邻居赞她:亲生女儿都难做到 高爱菊有7个儿女,彭茶秀的丈夫排行老五。彭茶秀告诉记者,她和丈夫结婚以来,婆婆高爱菊就和他们住在一起。每天,彭茶秀要给婆婆削好一个苹果,早上为她煮一碗粉,做好一个汤,中午给婆婆做面条。老太太的胃口很好,只要她想吃什么,彭茶秀就做什么,一年到头,从不怠慢,兄弟姐妹和邻居对她无不夸赞。 邻居魏新说,天气好时,他经常看见彭茶秀推着婆婆上街晒太阳,老太太两次摔断腿,都是彭茶秀精心护理;3年前老太太脑中风瘫痪,也是彭茶秀照顾,恐怕老太太的亲生女儿都难做到。大士院南区社区主任熊国华对记者说,彭茶秀孝敬老人的故事已成为社区众人皆知的美谈,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婆媳俩都爱管“闲事” 彭茶秀的婆婆高爱菊年轻时是当地居委会的一名调解员,做了一辈子好事,谁家有困难她都出手帮一把,邻里闹纠纷都去调解。彭茶秀和婆婆的性格很相似,也喜欢管“闲事”。 两年前,有一户邻居装修房子,和对门的邻居产生矛盾,一家要砌墙,另一家不同意,为此吵得不可开交。彭茶秀得知后,立即找到两家邻居做思想工作,经过反复沟通,双方终于和好,最终阻挠施工的那家同意对方施工。 12 还有一次,彭茶秀家楼上一对租住的年轻夫妻吵架,丈夫一怒之下,掐死了年轻的妻子,留下一个年仅1岁多的女儿,女方的母亲赶到后不知所措,站在门口大哭。彭茶秀听到哭声,立即上楼了解情况,随即协助家属报警。类似的“闲事”发生过很多,只要彭茶秀遇上了,她都要管,她没有私心,所以大家不拒绝她。 孝顺媳妇成儿女榜样 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彭茶秀的娘家和婆家步行仅6分钟的路程,一直以来,她不仅要照顾婆婆高爱菊,还要操心自己娘家的事。由于父亲过世早,每天彭茶秀忙完了婆婆的护理杂事,还要往娘家跑,照顾自己74岁的母亲,帮洗衣做饭搞卫生,忙里忙外停不了。 去年,彭茶秀的母亲被检查出身患直肠癌。母亲住院的3个月期间,每天晚上,彭茶秀在医院陪护母亲到深夜,早上9时又回到家里护理婆婆,中午做好饭送到医院,下午又要忙着烧开水搞卫生。 在精心照顾两位老人时,彭茶秀自己的身体也不好,身患高血压多年,每天都要服降压药品。长期照顾婆婆和母亲,令她有时感到力不从心。“没办法,都是自己的长辈,再累也要照顾好她们。我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穷,母亲曾卖血抚养我们兄妹,如今她老了,我们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对两位老人好,以后晚辈们自然会对我好。”彭茶秀如是说。 彭茶秀认为:“ 人总是要老的,长辈们在世时赡养好她们,为的是老人百年之后没有遗憾,自己也不会内疚。” 朴实的话语诠释了一段大孝至爱、超越时空的32年婆媳情 。(文/图记者吴先华实习生熊蔚)(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4-11年前老人捡回女婴,11年后小女孩照顾瘫痪老人 (来源:钱江晚报,李阳阳) 10多年前,大手托小手10多年后,小手拉大手 11岁女孩丹丹,告诉每个人什么叫感恩 她最爱哄爷爷:爷爷的脚好臭,但洗洗就好啦 13 懂事的丹丹给瘫痪在床的爷爷洗脚。董旭明摄 再过一周就是新学期,准备新书包、买新的文具、最好再添几身新衣服……孩子们开开心心地为新学期做准备。 然而,在萧山临浦镇,11岁的韩鸿丹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她不仅不敢奢想新学期能否继续回学校,而且还要承担照顾75岁爷爷的重任。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爷爷韩祖成是个修车工,终身未娶。十多年前,他从公厕里捡回了被遗弃的丹丹,靠每天出去修车,省吃俭用把丹丹拉扯大。 今年7月的一个早晨,韩祖成突发中风,偏瘫在床,从此,11岁的丹丹就承担起照顾爷爷的重任,擦身、喂饭,忙里忙外。现在,爷爷欠下的医疗费已经超过了万元。 “爷爷的脚很臭,但洗洗就好啦~” 除了洗脚,丹丹还要哄爷爷开心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了位于临浦镇的萧山第三人民医院,韩祖成就在住院部三楼神经内科病房。 韩祖成的主治医生、神经内科副主任楼建涛说,韩祖成得的是中风,他的大脑已经出现了萎缩,以后不大可能再站起来了。 等了一会,一个短头发、大眼睛的小姑娘出现在病房,她就是丹丹。 韩祖成右腿已经没有知觉,每次洗脚的时候,丹丹的两只小手一起用力,才能把爷爷的脚拖 14 到床边碰到脸盆。 洗脚的时候,调皮的丹丹还把鼻子凑到爷爷的脚边:“好臭哦,但洗洗就好啦~” 隔壁病床的陈阿姨告诉记者,其实,这是丹丹在哄她爷爷开心,因为老人精神一直不好,也不大愿意配合治疗,也只有丹丹的话他最听了。 “爷爷救过我两次,现在轮到我照顾他了。” 未来有着落,但谁都不愿意分开 其实丹丹并不是韩祖成的亲孙女,而是他捡来的弃婴。 2000年2月的一个早晨,韩祖成在临浦镇劳动路上的公厕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婴。 一直未婚的他办理了相关的收养手续,还给孩子取了特殊的名字,“丹”就是“单”的谐音。 丹丹出生时脐带是被牙咬断的,还是早产,体重不足3公斤,体质非常差。是韩祖成的坚持,才让丹丹奇迹般地康复了。 丹丹告诉记者,爷爷在自己8岁的时候,就把自己的身世告诉她了。“爷爷曾经救过我两次,现在轮到我照顾他了。” 昨天下午,主治医生神经内科副主任楼建涛告诉记者,医院已经和当地政府协商好了,韩祖成的医药费全部由政府报销,只是以后的康复和照顾很难,我们建议他去敬老院,但老人和孩子都不愿意分开。 “我做了一个噩梦,起来爷爷就不行了。” 不少好心人想要收养丹丹 7月16日,对于韩祖成和丹丹来说真的是一场噩梦。丹丹说,“我做了一个噩梦,起来爷爷就不行了。” 好在租住的房子边上就是萧山第三人民医院。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楼建涛回忆说,老人送过来的时候确实非常危险,已经没有意识了,如果再晚点,就会有生命危险。 昨天下午,在记者的采访中,病房中出现了一位女士,她是来看望韩祖成和丹丹的,而且是想收养丹丹。 这位女士姓孙,就是临浦镇上的居民,“丹丹看起来非常懂事,我很喜欢,只要她愿意,我一定会把她当作亲生女儿的。” 15 隔壁病床的陈阿姨告诉我们,最近有不少好人和孙女士一样,过来看望丹丹。(钱江晚报李阳阳通讯员丁倩云) 5-新婚一个月妻子出走,男子照顾岳父母十余年(图) 2009-09-2310:04:22东方网 图片说明:两年多了,一家人对吴明超依然怀念。 图片说明:虽年近80,婆婆还是时常帮助杨德碧做点家务。 没有血缘的孝心接力 新婚一月,妻子跑了,上门女婿选择留在岳父母身边照顾。二老深受感动为他再次张罗婚事,他成为老人的儿子。孝敬二老十多年后,他于两年前突然去世。这时,他现在的妻子又坚强地担起孝敬老人的责任。 16 公公“怕”打针 儿媳很生气 “您是心疼那几个钱吧,”杨德碧的话说到刘永禄心坎上。 9月17日下午,涪陵区龙潭镇义和村2组。杨德碧背着一大捆玉米秆回家,一歇下来就和公公刘永禄“吵”了起来。 原因是:公公不“听话”,生了病“怕”打针。 “先是瞒,现在是装。”杨德碧说,10天前,77岁的公公就出现头昏脑胀、手脚酸软,但没做声,一直硬撑着。他还和老伴王光明订下“攻守同盟”,不让儿媳知道。直到3天前,杨德碧发现公公明显变瘦,饭量下降,甚至起床都有些困难了,婆婆才讲出实情。杨德碧赶紧请来医生为公公输液3天,病情稍微好转,老人就拒绝用药了。 “打针太痛了。”刘永禄说。 “您是心疼那几个钱吧,”杨德碧的话说到刘永禄心坎上——第一天100元、第二次30元……3天花了200多元,每次杨德碧付钱,老人心头比打针还疼,于是就佯称怕疼不用药了。没“吵”几句,杨德碧眼泪就出来了,公公没得法,还是依了她,继续用药。这是他们第三次“吵架”。 第二次“吵架”是一年前。刘永禄得了肺结核,因为心疼钱,老人说药颗粒大、味太苦,实在吃不下去。“吵”了几句,杨德碧说服不了公公,就想出一个法子:你说颗粒大,我就将药碾碎成粉末;你说味太苦,我就拌些白糖在里面。当杨德碧将拌着白糖的药粉端到公公面前时,老人已是泪流满面,无话可说,只好服药。 第一次“吵架”是丈夫吴明超去世不久。这时,公公突然开始戒烟酒。几十年的习惯,丈夫走了,当儿媳的这点烟酒钱难道都拿不出来了,当着老人的面,杨德碧“吵”起来。见此,公公的烟酒不戒了。 说起几次“吵架”,刘永禄说,“儿子”吴明超去世快3年了,杨德碧里外一个人忙活,娃儿在读书,他们老两口三天两头生病,真的不容易,能省一点是一点。刘永禄说,特别是8月份,天气酷热,“儿媳”杨德碧每天在附近的菜场干10小时才挣30元,这钱用起来就心痛。 女儿不见了 女婿留下来 “不能在他们伤心时离开吧。”杨德碧回忆,丈夫这样对她说。 其实,吴明超并不是刘永禄与王光明的儿子,他与两位老人的缘分是从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开 17 始的…… 1989年4月,刘永禄20岁的二女儿与24岁的吴明超登记结婚。那时,吴明超在南川区一家煤矿打工,领了证留下妻子,便去了煤矿。一个月后,当吴明超回家举办婚礼时,岳父母告诉他,女儿不在家20多天了,都以为她去煤矿找他了。 刘永禄说,获知这一消息,吴明超什么也没说,默默地回到矿上。老人以为,女儿不见了,这桩婚事也该散了,“倒插门”的女婿理所当然也要离开这个家。然而,端阳节前一天,吴明超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买着礼品回到家里。饭桌上,吴明超恭敬地为二老敬酒,然后郑重地表示,他不会离开这个家,一是要等妻子回来,二是即便她不回来,就做两位老人的儿子,一辈子伺候他们。跑了女儿,来了个儿子,刘永禄和老伴欣喜不已。 “不能在他们伤心时离开吧。”杨德碧回忆,丈夫告诉过她,回到矿上的那段日子他想过很多,也打算离开这个家,但想起两位老人,大女儿出嫁,二女儿又不见了,这时离开有些不好。吴明超决定留下来。杨德碧说,吴明超6岁就没了娘,在刘家生活一段时间后,妻子没回来,但他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已经离不开这个家了。从此,吴明超从女婿变成儿子。 “这个家就是他撑起的。”岳母王光明说,每月矿上发工资后,吴明超就要回家,挑水、砍柴、种庄稼,什么活儿都干;临走时,他还要给他们零花钱;遇到二老生病,他比自己生病还要急,逼着他们去看医生。 女婿成儿子 为他娶媳妇 “不能让他的婚姻大事毁在老刘家。”“父亲”刘永禄说。 吴明超留在刘家,又是挣钱,又是干活,左邻右舍赞不绝口。转眼两年过去,女儿还是没有消息,刘永禄和老伴觉得这样耗下去,吴明超年龄拖大了不好找对象。可吴明超不急,一直要等妻子回来。 “不能让他的婚姻大事毁在老刘家。”刘永禄说,吴明超为人踏实,勤快,对老人又孝敬,是女儿的出走耽搁了他的婚事,不能再对不起他。1992年,刘永禄坚持让吴明超去法院与女儿离了婚,随后又托弟媳为他张罗婚事。 同村22岁的杨德碧早就听说了吴明超的事情,觉得他有情有义、又有孝心、老实勤快,心里早就喜欢上他。虽然母亲嫌吴明超是个“二锅头”(二婚),但媒人一提亲,杨德碧就自己作主,满口答应下来。 1992年,歌声阵阵、鞭炮齐鸣,刘永禄像为儿子操办喜事一样,置办了10多桌酒席,请来亲友为吴明超与杨德碧举办了简单而隆重的婚礼。1994年,小两口喜添儿子。同年,刘永禄失踪5年的女儿终于回来,将户口迁移到河北,彻底离开这个家。 “他的孝心感动了刘永禄一家,也感动了我们。”甯明娴是吴明超和杨德碧的媒人,她说,在 18 刘家生活3年,左邻右舍都觉得吴明超这个年轻人不错,她也了解刘永禄老两口的心思,所以就把勤劳贤惠的杨德碧介绍给他。甯明娴说,杨德碧对待两位老人一样没得说。去年,刘永禄得了白内障,什么东西都看不见,在涪陵区医院动手术后,连上厕所都是杨德碧扶着去。 丈夫突去世 妻子续孝心 “我走了,老人怎么办,”杨德碧决定不走了。 这个没有血缘的幸福之家,突然遭到巨大的打击。2007年1月,吴明超在煤矿因瓦斯中毒死亡,一家人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 “老来丧子哦。”在亲友眼里,吴明超就是刘永禄的儿子,他是要为老两口养老送终的。现在,吴明超走了,年轻的杨德碧肯定要带着儿子改嫁。大家不禁为两位老人的晚年生活担忧起来。 嫁就嫁吧,一辈子有这么个儿子、儿媳也该心满意足了。刘永禄总这样劝说忧心忡忡的老伴,不能因为他们耽搁杨德碧一辈子的幸福,还有孙儿的前程。其实,刘永禄嘴里这样说,心里比老伴还难受:两个女儿都不在身边,他们现在都是年近80了,如果儿媳和孙子真走了,不伤心才怪。 “啷个走得了嘛,”杨德碧说,10多年了,自己和儿子都跟两位老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而且,现在婆婆听力下降,公公又有白内障,吃饭喝水都要送到手里,她真走了老人怎么办,可是,赡养老人、送娃娃读书,要让杨德碧一个人撑起这个家,的确很难。后来,好心人介绍了不少对象,但一提起还要照顾二老都打了退堂鼓。这样,杨德碧犹豫起来。 吴明超走得突然,没有遗言留给妻子,但他常常出现在杨德碧梦中:“德碧啊,我走了,你不能抛下爸妈不管哦。”每次,杨德碧都被吴明超的“叮嘱”惊醒。“是啊,我走了,老人怎么办,”杨德碧决定不走了,她打算既当儿媳又当女儿。 现在,只要有人上门提亲,杨德碧就提出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接纳两位老人,对他们好;二是必须“上门”(入赘),住在刘家;三是必须搞好家庭关系。 两年来,杨德碧一直在挑选这样的丈夫。她相信,这样的好男人一定会出现。 龙潭镇党委宣传委员杨林金说, 吴明超与杨德碧夫妇超越血缘的孝心故事感人至深,已成为当地敬老孝老的活教材,他们的事迹已送到涪陵区参评孝顺儿女。 没有血缘的孝心接力----弥足珍贵——可谓人间大爱——感动~~ 6-重残男子匍匐竹床照料病父,死后愿捐器官(图) 2010年12月08日11:42大江网 19 陈万生在床上做饭 花季折翅 20 他匍匐在竹床上,双手在床沿一拉,小半个身子探出床来,在紧挨床的“厨房”忙碌开来,洗米、煮饭、切菜、炒菜……2日,记者在峡江县仁和镇官田村村民陈万生简陋至极的家中,见到这令人心酸又陡生敬意的一幕。29年前,残酷的疾病让他双脚、臀部畸形萎缩,失去站、坐能力,瘦弱的身体只能以床为伴。但在病痛的折磨中, 他依然追逐着生活的希望,用残躯演绎着生命之歌。 现年45岁的陈万生,自幼聪明好学,小学期间在学校获得的奖状贴满了家里的一面土墙。然而,这个本该拥有美好前程的花季少年,却遭到了无情病魔的残酷折磨。1981年,正读初一的陈万生,突然患上骨髓炎。父母带他先后辗转到县、市、省三级医院治疗,病情仍不见好转。经过长达半年的治疗后,省城医院的专家还是遗憾地告诉他,接受下肢瘫痪的现实吧。但视儿子为心头肉的父母并没有放弃,他们把儿子接回家后,便四处借贷,不惜放弃农活奔波于各地求医问药。在访遍各地名医、试遍各种药后,陈万生的病情仍然很快恶化了,下肢、臀部肌肉渐渐萎缩,最后失去站、坐能力,连轮椅代步的愿望都实现不了。 花季时节正是做梦的年龄,但身体的重度瘫痪让所有梦想都成了泡影。为此,陈万生一度陷入绝望的低谷。当时,母亲的悉心照料和耐心开导让他渐渐放弃了轻生的念头。1987年,母亲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刚20出头的陈万生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多次欲抱头往墙上撞,要随母亲而去。见此情景,七 旬的老父亲狠狠地给了他两耳光,这个坚强的男人为了给儿子治病,再苦再累从没流过一滴泪,此时蹲在地上抱头大哭:“如果你真有孝心的话,就求你陪我们好好活着~”父亲的两个耳光如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他的心坎上。此刻,他真切地意识到,活着,不仅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更是一种责任。 床上做饭 母亲在世时,都是母亲照顾陈万生的生活起居。母亲离世后,兄弟姐妹们也都各自成家立业了,照顾陈万生的重担就落在老父亲的肩上。看着瘦弱的老人操持外面,张罗家里,经常累得直不起腰,陈万生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提出了在床上做饭的想法。父亲一听,一百个不同意:“站着做饭都很累,躺在床上怎么做,”陈万生坚持说:“做惯了就不累的,再说整天一个姿势躺着也难过。”父亲经受不住儿子的恳求,在偏房里摆个竹床,床边支个炉子,绕床周围摆上柴火、水桶、案板、锅碗瓢盆等。陈万生趴在竹床上,以腹部作支撑,探出半个身子操作。 炒菜做饭,对于正常人来说都是个累人活,而要趴在床上完成这些更是难上加难。刚开始时,因为姿势不便操作,加上不懂切菜技巧,弄好一两个菜都要花上半个上午,小腹长时间着力导致内脏绞痛难忍,常常逼出豆大的汗珠。双臂、脖子更是经常累得酸痛不已,几天恢复不过来,而切破指头、烫伤手更是常有的事,有时甚至会为探身拿不远处的某样东西而翻下床来。这些时候,陈万生总是强忍疼痛,咬牙坚持。如今,他趴在床上操持家务早已挥洒自如了。 陈万生学会床上做饭后,把能在床边完成的家务活如洗衣服等也全部包下来,一下子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而后,父亲忙完地里农活,回到家便可吃上可口的饭菜。2006年开始,年近90岁的老父亲因病卧床了。 为分担兄弟们的负担,陈万生主动要求把父亲接到自己床边悉心照料,为父亲洗澡、洗衣服、喂饭等,一直到去年父亲去世。 21 感恩在心 陈万生现在住的房子是县民政部门去年出资为他建的新房。在崭新的房子比衬下,屋内的摆设更显破陋。陪伴了他29年的竹床咯吱作响,床的四周还算整齐地摆放着年代久远的米缸、炉子等,屋内唯一的大件是床对面矮桌上的21英寸彩电,这也是政府部门赠送的。 “没有政府和社会上这么多好心人的关心帮助,我根本活不到今天。”采访中,陈万生不断重复着这句话。他说,除了出资建房子和送电视机外,政府还破例安排他享受城镇低保,每月有280元,这成了他唯一的经济来源;逢年过节,县、镇里的干部都会前来走访慰问;身边帮助他的好心人更是不少,全村老少没有因为他是残疾人而歧视他,相反经常有人来走走,陪他聊天解闷,左邻右舍更是送菜、送油,给了很多帮助;陈万生因为体质弱,经常感冒,附近的乡村医生接到电话便会立即上门来治疗。 尽管生活充满艰辛与磨难,但陈万生表现出少有的乐观生活态度,略显苍白的脸上时常挂着微笑。他每天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收音机听新闻,然后清理大小便,洗漱,做饭,上午还看看书。双休日有个重要任务便是辅导村里的小学生温习功课,为他们讲故事,这时小小的成就感让陈万生快乐无比。 因为没有生活来源,又不想过多依赖别人,陈万生总是想方设法省钱,生活过得很清苦。他常常做一碗菜要吃上两三天,有时还一天仅吃两顿饭。为了省电,爱看新闻的他连电视机都舍不得开。 “我一点不觉得苦,每天能看到日出日落就是最大的幸福~” 陈万生对生活从不奢求。他说,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能力报答帮助他的政府以及所有好心人,他一直有个愿望,希望死后能捐献自己身上有价值的器官。 文/图曾文清记者王文 22 感动不已,心灵震撼~ 坚强的人,顽强活着~ 感恩的心,笑对人生~ ——24个字观后感 7-恩师去世剩孤母,千余大学生12年接力照料(图) 2010年10月21日09:05荆楚网 23 图为:给肖奶奶做饭 图为:陪肖奶奶谈心 24 学子们毅然承担起照顾师婆的责任 恩师去世后留下孤母千余大学生12年接力照料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刘毅通讯员刘畅现年92岁高龄的肖慈莲婆婆是咸宁学院的名人,因为在咸宁学院,到她家来探望的人是最多的。1998年在该学院任教的女儿去世后,老人身边就没了至亲,学院师生主动担起照顾起老人的责任。学生们一茬接一茬地毕业,可这份关爱一直传递着。今年年底,肖婆婆将满93岁,她表示,届时想给照顾过她的师生们敬杯酒…… 学生自发照顾师婆以此回报拳拳师恩 一名老人,为何如此牵动师生们的心, 孙绍发介绍,他是罗挽兰老师的学生,现任咸宁学院的院长也是……恩师走后,大家都觉得应该为恩师做点什么,而且肖婆婆岁数大了,又是孤老,需要人照顾。 孙绍发回忆,罗老师治学严谨,每次实验课,老师其实可以不在场,可她坚持亲自“督阵”指导学生。1992年,罗挽兰被查出患有乳腺癌,患病期间,她仍然远赴天津继续深造学习。上世纪90年代中期,罗老师成为该校仅有的两位正教授,也是唯一一名女教授。 罗挽兰的学生们回忆,虽然身为教授,罗老师的生活却非常简朴,一身衣服穿了一年又一年,最大的爱好是骑自行车在学校转悠,家中一直是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 关爱迄今延续12年千人接力照顾老人 “开始照顾老人,是怕肖奶奶丧女后有什么闪失,后来,照顾老人就成了师生们的习惯。”李月生说,有时晚上散步到老人家楼下,便会上楼看一眼,不看“心里放不下”。 2000年后,肖婆婆的远方侄孙女到咸宁做生意,学校为其安排了门面,老人的生活也由远亲照顾,但每个月必定来看望肖婆婆成为化生学院师生的一项传统。老人看病,学院帮忙报销老人的医药费,此外该学院每月还拿出300元钱来供老人日常生活开销,校医务室的医生还上门为肖婆婆进行体检。“2006年9月,帮奶奶做了家务;2006年10月6日,中秋,给老人买了月饼;2006年10月30日,重阳节,给奶奶做了中餐……”在化生学院的记录本上,一页页记录表明,这份关爱延续至今。化生学院学生会社会实践部何帅艳告诉记者,12年间,他们每个月要安排10位不同的同学轮流照顾肖奶奶,12年下来,总人数超过了1000人。 女婿女儿相继离世耄耋老人孤守空巢 肖婆婆1918年生于湖南兴化,早年和丈夫分离,独自带着女儿罗挽兰。1956年,罗挽兰考进华中师范学院(现华中师范大学),4年后被分配到咸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咸宁学院)化学系任教。肖婆婆随女儿来到咸宁,帮助操持家务。 25 到校后,罗挽兰很快成为该校化学专业的教学骨干,不久与同校一名中文系教师结婚。随着孙子的降世,肖婆婆开始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1995年,肖婆婆的女婿因癌症去世。1998年秋末冬初,被乳腺癌折磨了7年的罗挽兰也撒手人寰。唯一的孙子远在美国求学,家里只留下年迈的肖婆婆。 肖婆婆当时年逾八旬,腿脚已有些不便,加上过于伤心,身体更加虚弱。“一段时间内,老人几乎没有下过楼。”咸宁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孙绍发说。为此,学校安排化学系的老师和学生每天买些菜带给老人,看看老人的情况,照顾老人的生活。 31岁的李月生现在武汉大学读博士,1998年他是咸宁学院的学生会主席。他回忆,当时化学系安排了二三十名女生分拨照顾老人,主要是给老人洗衣、做饭、做家务。因老人喜欢读书但眼神不好,他们还读书给老人听。另外更重要的就是陪老人唠嗑,“汇报”一下生活和学习状况。“老人需要有人陪着,要不太孤独。” 一本发黄笔记本多少关爱载上头 近日,记者随咸宁学院化生学院师生到肖奶奶老人家中,一进家门,学生们熟悉地从床下翻出板凳,围坐在老人身边聊天。老人虽年过九旬,但精神矍铄,非常健谈。 早些年,肖奶奶身体稍健朗时,还有记笔记的习惯。每逢有人去看望,她都会拿出笔,让学生们留下名字。拿着已发黄的笔记本,老人情不自禁地念叨起来:“咸宁学院院长夏再兴每年给我拜年;这是李月生,每年过节都会来看我,还帮我垫付医药费;这是张庆,上星期还打过电话问候我;还有李霞,还有张然……还有几本都被老鼠咬坏了。” 老人回忆,2006年6月,她的脚莫名地肿得厉害,行动不便。一个叫吴顺义的学生知道后,从江西把做军医的亲戚请到咸宁来为其看病,就在赴单位报到的前两周,吴顺义还每天蹲在学校小树林拾柴火熬中药,定时送到老人家中。 2010年2月7日,因老人远亲要回乡,日常生活没人照顾,咸宁籍学生王小娟便主动要求留下来陪老人,一连20多天,王小娟一直住在老人家中,照料老人,连家都没回。“这个孩子蛮好、蛮好、蛮好~”老人一个劲地夸奖。 王小娟说,她每天的任务就是保证老人一日三餐,此外还做些家务事和帮老人梳洗。她原打算把老人接到自己家吃年夜饭,可老人腿脚不便,没有成行。除夕那天,她准备了老人爱吃的饺子、鱼丸、土豆等七八个菜,有的菜不会做,就请住在楼下的老师帮忙。“有多少人看过您,”记者问。肖奶奶颤巍巍摊开双手伸出十根指头,连续翻转了近十下:“无数个,无数个……” 学生们表示,还有两个月,就是肖奶奶的93岁生日,大家正合计着给她做寿呢~老人告诉记者,她想请这些年照顾过她的学生们喝杯酒,表达谢意。 8-孝女带着瘫痪母亲打工三年:永不会舍弃妈妈 26 (来源:荆楚网) 荆楚网消息3年前,一场车祸夺去父亲的生命,母亲也高位截瘫,她为父送葬,为母治病,努力支撑弟弟和妹妹毕业。 3年来,随州姑娘丁福玲一直在汗水和泪水中生活。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丁福玲说,我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一个信念:不能舍弃卧床不起的妈妈,不能让这个家散掉~ “当时觉得天都塌了” 眼里含着泪花,双手因长年做粗活而粗糙红肿,22岁的丁福玲坐在母亲床边,清秀的脸上满是坚强。 回忆起3年前父母遭遇车祸的那一天,她的悲伤依旧难以抑制。 27 2007年1月18日上午,随州环潭镇农民丁国山骑摩托车回家,妻子龙德芝坐在他身后。突然,一辆无牌农用三轮车与摩托车迎面相撞,丁国山经抢救无效死亡,龙德芝脑部受伤,高位截瘫。 正在广东打工的丁福玲听到噩耗后,“觉得脑袋都炸了,天都塌了~”“从广东赶回家里时,妹妹和弟弟都从学校请假在家,看到我,他们嚎啕大哭。”亲戚们过来安慰她,小丁越听安慰的话越感到悲伤,她说:“当时我一直在想,这个家怎么撑下去啊,”让所有亲人惊讶的是,仅过了一天,19岁的她就作出坚强的抉择。 “爸爸走了,这个家不能散” 回家的第二天,丁福玲送父亲出殡,她跪在父亲坟前,抹掉眼泪,说出心底的誓言:“爸爸,你走了,但这个家不能散,我绝不会让它散。”当时,亲戚们心底都在犯嘀咕,这个瘦弱女孩,能撑起一个家吗, 当天下午,丁福玲把弟弟妹妹叫到身边,“有姐姐在,你们不要想别的,放心读书~”这个瘦小的女孩,身体里似乎蕴含着无限的坚韧,在她的坚持下,妹妹和弟弟当天就回学校上课了。 丁福玲随后来到医院照顾母亲,一连3个月,每天为母亲做饭、梳洗。到了这年夏天收获时,丁福玲请来乡亲,把庄稼收了,田地从此送人耕种。母亲住院3个月花了2万多元医药费,她陆续卖掉了家里的农用三轮车、麦子、香菇和正在长香菇的木屑,加上亲戚们的帮助,终于解决了母亲的住院费。母亲出院时,家里已经空了,“都没什么东西可以卖钱了。” “我尽力让弟弟妹妹毕业了” 接母亲出院后,丁福玲在镇上租了一间小房,把妈妈安顿下来,又在一家早餐店找到一份月薪400元的工作,每天从清晨5时工作到下午2时。从那时起,她就一边打工,一边照料母亲。微薄的薪水,还要支撑弟弟妹妹上学和母亲平时的生活、治病所用,肯定不够。龙德芝说:“她有时候为了节省一点,连晚饭都不吃。” 半年后,经早餐店老板牵线搭桥,随州城区一位餐馆老板聂中贵将丁福玲接过来工作,月薪700元,还答应供母女俩一日三餐。就这样,母女总算安顿下来了。 三年过去,丁福玲实现了在父亲墓前的誓言,妹妹高中毕业,弟弟初中毕业,现在都去了南方打工。她说:“我没有能力供他们继续读书,但我尽全力让他们毕业了。” “永远不会舍弃妈妈” 27日下午,随州市烈山大道附近的一处城中村,窄巷一角有间10多平方米的昏暗小屋,房内陈设极为简陋,仅有一盏电灯、两张床和一台旧电视机。 龙德芝躺在床上,导尿管从被子下面接到床边的塑料桶里。龙德芝介绍,女儿每天6点就得起床,服侍她洗漱、吃早点,中午和下午尽管工作很忙,女儿还要抽空送饭。晚上9点从餐 28 馆下班后,劳累了一天的小丁不能歇息,还要把她从床上背到轮椅上,用热水给她洗脚、擦身子。很多时候,高位截瘫的她大小便失禁,小丁还要换洗尿布,常常忙到半夜。 3年来,丁福玲每天都这样度过,母亲心里无比感动,但小丁却觉得自己做得还很不够:“妈妈心里更苦,我不知道能为她多做点什么。”3年的花季悄悄流逝,男友也因无法共同承担这重担而选择离开。丁福玲说,她让自己不去想这些伤心的往事。 有亲戚见丁福玲过得很苦,就劝她把母亲送进养老院,然后去南方打工挣钱,这样她的生活可以重新开始。对于这些“好心”的劝告,丁福玲总是一口回绝:“不管我怎么苦,都不会舍弃妈妈~” 龙德芝含泪告诉记者:“生了福玲这样一个孝顺的好女儿,是我前世修来的福分。” 记者离开时,丁福玲说:“我妈妈很高兴有人来和她说话,她太孤独了。”她说:“妈妈才40多岁,精神状态也不错,虽然医生说高位截瘫治愈的可能性很小,但我还是想试试,不想妈妈一直躺在床上,希望有一天她能重新站起来。” (楚天都市报记者王功尚) 孝为众德之本,孝为大道之基,百善孝为先,自古忠臣出孝子。 9-百岁老人最后时光:女儿媳妇按摩洗脚(组图) 2010年12月02日05:02重庆商报 29 女儿与儿媳为唐婆婆穿袜穿鞋 女儿为母亲按摩 女儿与儿媳为唐婆婆洗脚 30 女儿喂母亲吃药 ?编者按 一位103岁的母亲。 两个满头白发的孩子。 感恩节那天,她们就像往常一样给老人洗脚。 几天过后,老妈妈安详地去世了。 一张普通的洗脚照,就成了永恒的回忆。 当收到这组照片时, 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离别,会让人悲伤, 但离别前的那一刻, 她们,却又是那样的幸福。 昨日,大渝拍客杜蔚卿女士为掌上新闻发来了一组照片,这是她在感恩节期间拍摄的,一直让她感动不已。这组照片是一个百岁老人在人世间最后的纪念。 在照片中,两名妇女正在照顾一位老人,而这两名妇女也是满头白发。杜女士告诉记者,那位老人姓唐,今年已经103岁了,照顾她的两人一个是她的女儿,一个是她的儿媳妇。 “唐婆婆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因为她有孝顺的儿女”,杜女士说。感恩节当天,杜女士来到唐婆婆位于渝北两路的家看到,老人坐在沙发上,儿媳妇和女儿则蹲在地上,两人将老人的裤脚卷起,一边为她洗脚,一边为她按摩。洗完后,她们又一个给老人擦脚,一个给老人穿袜子。看到一个百岁老人享受天伦之乐,杜女士很感动。 31 唐婆婆一生经历过不少苦难,和老伴在农村艰难地拉扯大5个子女。老伴去世后,唐婆婆就跟随小儿子从渝北大湾农村老家搬到了渝北两路,起初唐婆婆还有些不习惯城市的生活,好在唐婆婆性格开朗,慢慢地开始和小区邻居聊天、讲笑话。 昨日,记者联系上唐婆婆的女儿杜世英,她告诉记者,母亲在11月29日上午安详离去 ,“在离去之前没有任何的征兆”,但是匆匆离去还是让杜世英非常伤心,接受记者采访时几度哽咽。“母亲叫唤我的声音仍然在耳旁回响,声音还是那么的洪亮”。 10-13岁男孩放学路上捡废品照顾77岁奶奶 来源:钱江晚报(杭州) 小伟芝每天照顾奶奶的生活起居 钱江晚报8月9日报道“孩子,住到我们家来吧,这样你可以安心读书。”一位好心人打来电话。 “不,谢谢叔叔,我走了,77岁的奶奶怎么办,奶奶就靠我了。”13岁的西安男孩缪伟芝坚定地答道。他像个男子汉一样,撑起了奶奶的一片天空。白天,他在乐清乐成走街窜巷去捡垃圾,晚上,他不仅要温习功课,还要照顾生病的奶奶。 这位坚强、好学的外地孩子感动了周围很多人,当地政府每月发给他们补贴140元,奶奶以前帮工过的主人家现在倒过来帮孩子洗衣服,还有人给孩子送来了学费…… 32 “下半年我就读初中了,我还会把奶奶带在身边的。”昨天,缪伟芝告诉记者。 4岁开始跟着奶奶捡垃圾 缪伟芝4岁时,父亲就过世了,母亲改嫁,在乐清做清洗工的奶奶赵吴妹将孩子从西安接了过来相依为命。 奶奶赵吴妹做清洁工,主要是帮助一些老人家打扫卫生,也轮流住在别人家,就这样缪伟芝成了奶奶的跟屁虫。 “那时候,我看这个孩子没东西吃,就给了他一个蛋糕,他拿在手里半天,等到奶奶回来了,把蛋糕送给奶奶吃,我问他,你不爱吃蛋糕吗,他说,奶奶辛苦,应该留给奶奶吃。”以前的顾主谢阿婆说,因为孩子孝敬,所以顾主家也从来不嫌弃缪伟芝跟着奶奶到家里住。 几年来,为了减轻奶奶的生活负担,缪伟芝跟着奶奶一起上街捡拾垃圾,在乐清乐成北门、东门一带,常常留下祖孙俩捡垃圾的身影。 奶奶年纪大了,背不动那么多垃圾,他就拖个蛇皮袋,乐颠颠地跟在后面。远远地,听到易拉罐拖动的声音,就是小伟芝“满载而归”了。 在乐清免费上学,放学一路捡废品 转眼间,缪伟芝8岁了,到了读书的年龄,西安老家已经没有人了,祖孙俩回老家连生活都不可能。 在热心人的帮助下,乐清乐城北门一所小学给缪伟芝免去了学费。由于勤奋好学,缪伟芝一直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卫生委员。 班主任陈老师说,缪伟芝的学习优秀,在学校从来不买零食吃,放学路上,孩子还一路捡垃圾回家。 “有些奶奶知道我要易拉罐,都把它们存起来给我。”缪伟芝很乐观,心里充满了感激。 素不相识的人帮他照顾患病奶奶 今年77岁的奶奶因为劳累工作,加上身上的风湿关节炎慢性病也越来越严重了,经常脚痛背胀,考虑到祖孙俩的实际困难,乐清政府每月补贴他们140元低保户救济金。 今年6月的一天,缪伟芝放学回家,迟迟等不到奶奶,当他在街边找到晕倒的奶奶时,不禁失声大哭。 这一夜,缪伟芝半醒半睡地陪伴在奶奶身边,照顾奶奶。 33 一些市民得知赵奶奶和缪伟芝的困境后,纷纷过来帮忙,有几位老人轮流来帮婆孙俩洗衣烧饭;一位朱阿婆让出自己的老屋,免费供婆孙住,并在每月几百元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给婆孙俩当生活费;一位名叫阿祝的老人捐出一万元积蓄,作为缪伟芝未来的读书生活费;还有,乐清市烟草专卖局干部李建林每逢节日就给他俩送上一些礼物和慰问金…… “我会带着奶奶去读书” 有很多热心的人为了让缪伟芝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想让孩子到自己家来住。“我从小是奶奶带大的,我会带着她去读书的,只要我有一口饭吃,就有奶奶一口饭吃。”缪伟芝谢绝了大家的好意。 现在,在乐成的大街小巷,经常能看到汗流浃背的缪伟芝捡垃圾的背影。 11-南宁一位中学女校长演绎亲情故事:用真爱诠释孝道 2010年12月04日08:03来源: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 广西新闻网记者梁如雪实习生陈秀娟 陈爱芳是南宁市邕宁区新江镇中心学校的副校长,生活中的她怀着一颗孝顺、关爱之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一个个感人的亲情故事。 用真爱诠释孝道 尽管担任着学校副校长,但作为儿媳的陈爱芳深知:赡养老人,孝敬老人的责任也同样重大。为此,她主动向丈夫提出,把86岁的公公、婆婆从乡下接到身边照顾。随着公婆的到来,她尽心侍奉两位老人,与两位老人和睦相处,没有让老人受过一回气。 公公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哮喘病;婆婆患有风湿病、肠胃病。特别是公公的哮喘病常在夜间发作,有时丈夫因公外出时,公公病情发作,她会毫不迟疑地将公公送往医院治疗;老人平时的生活大多不能自理,她都为老人端茶端饭,从不嫌弃。在她的精心照料下,两位老人的日子过得非常舒心。为此,两位老人逢人就夸:“儿媳妇比亲生女儿还亲,我们的儿子真的好有福气~” 今年放暑假前,公公的哮喘病又发作了。她和丈夫打的赶紧送公公去医院。在公公住院的10天里,每到放学后,她就急忙赶往医院看望,为老人洗衣服,打水洗脚,闲时还给公公讲一些开心的事情。一同住院的病友看到如此情景,都称赞说:“老人家,您闺女心真细啊~”公公说:“哪是闺女啊,是儿媳。” 同时,陈爱芳不时地情牵百里之外,已有,,高龄的父母,尽管自己生活不充裕,但每领到工资时,她都先将800元寄给父母,平时还通过电话问寒问暖。今年“五一”节,母亲因病住院,当她闻讯后,马上放弃了外出旅游的计划,急忙赶到医院看望母亲。几天假期里,她不分昼夜地守着母亲。 34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陈爱芳却用真爱诠释了孝道的真谛。 教育孩子学会做人 陈爱芳养育着两个孩子,在教育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她倾尽全部的母爱,身体力行引导孩子从小事入手。她常对孩子说:“学会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为了让孩子诚实守信,她从如何花零花钱去引导,教育孩子不能乱花钱,因此,她从来不把家里备用的钱锁起来,而且还告诉孩子在哪个抽屉有家里备用的钱,但孩子从不为了花销而偷家里的钱。当要用钱时,孩子都会自觉地告知父母,征求意见。 陈爱芳的长子小时候在一家文具店买东西,店主很忙,给他多找了,,多元钱,等店主忙完了,他把多找的钱退给了店主。店主感叹说:“这是谁家的孩子,教育得这么好~” 在家庭教育的熏陶下,陈爱芳的两个儿子逐渐成长,不仅学习成绩优秀、爱好广泛,而且学会了关心他人、感恩社会。高考时,长子考上了重点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高考成绩排在南宁市第五名;次子考上了重点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2008年,长子梁良大学毕业时,在一家公司实习一个月,薪水与老员工是有区别的,但一个月之后,公司为了挽留他,在他卡上多打了2000元钱。梁良发现这事之后,及时把钱退还公司,此事得到了公司领导的赞赏。在南宁市移动公司上班时(现为中国移动广西公司),他分管建设工程,有的老板为了多揽工程,不时给他送钱物,可他都一一拒绝了。 向陈爱芳副校长学习—— 孝道,教子 12-“80后”青年17年万里寻母,踏遍四省千余村庄 2010年11月13日09:48工人日报 班银城和母亲贾书梅。赵凤山摄 35 17年万里寻母记 在河北省广平县最近流传这样一个孝心故事:一个“80后”男青年班银城,为了寻找自己失踪的母亲,17年行程万里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山西4个省份1000多个村庄,终于在今年7月6日,在石家庄市平山县的一个小山村找到了自己的母亲贾书梅,并把母亲带回已经荒芜的老家。 父亡母失踪 广平县东张孟乡南张孟村的班家原本是个幸福家庭,但随着男主人的病逝,灾难接二连三地降临这个四口之家。 “父亲死后,母亲贾书梅带着我们4个孩子艰难生活,年纪最大的姐姐自小送到别人家中,已经二十出头的大哥班发城在外打工。13岁的我和11岁的妹妹在家中和母亲相依为命,那时虽然日子艰难,但亲人都在身边,也没感觉有多苦。”班银城说起童年往事依旧充满温情。 1993年的一天,贾书梅起意要回娘家广平县苏庄村看看,不料从未出过远门、不识字又不善与人交流的她从此竟离奇失踪。在家中等了一天的班银城兄妹发动了全村的亲戚朋友,找遍了周边的十里八乡,也没有母亲的任何消息。 百家饭养活兄妹俩 母亲失踪后,兄妹们的生活更加艰难。班银城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想着去哪里给妹妹和自己找些吃的。 邻居看到兄妹俩可怜,今天东家给块馍馍,明天西家送碗热粥,小银城带着妹妹苦熬着日子。“这俩孩子特别懂事,从不主动到村里人家讨要吃的,实在饿急了才跑到我家拍拍窗户,一问才知道俩孩子又是三两天没有吃饭了。”邻居冯淑芳抹着眼泪对笔者说。 冬天到了,即便下着再大的雪,两个孩子身上也没一件取暖的棉衣。点燃捡来的枯柴,在旁边用枯草再铺上一个简单的窝,两个孩子就这样抱在一起取暖,经常是天还没亮就被冻醒。 春节过后,亲戚传来一个消息,母亲在武安市的姑姑那里可能会有线索。班银城决定去武安寻找母亲,那年他14岁。 行路万里踏遍四省 怀揣着东拼西凑的22.2元钱,班银城第一次踏上了寻找母亲的道路,这条路一走就是17年。 “安顿好妹妹,我花了4元钱到了邯郸,不敢乱花钱买吃的,连讨带要地到了武安。”可是母亲的那个姑姑早已过世,家人也搬离了当地,班银城扑了个空。 听说在涉县更乐镇一个砖场附近有一位迷路的中年妇女,班银城忙动身赶往更乐镇,但让他失望的是,那个女人不是母亲。 36 身无分文,饥寒交迫,走投无路的小银城只好在那个砖场留下打工。由于年龄小、身体弱,别人每天能挣10块钱,他只有两块钱的工钱。听到银城寻母的事情,工友都很同情,银城拉的三轮车也不时开始“缺斤短两”。一个月后,怀揣着53块钱的班银城又来到邢台,边打工边找母亲。两个多月后,一无所获的班银城回到老家。又一个春节过后,班银城再次背起行囊踏上苦寻母亲之路。 经过3年多的寻找,班银城的足迹踏遍山东、河北、河南、山西4个省,不管哪里出现一条有关失踪老人的信息,他都会不辞辛苦地赶去,但一次次乘兴而去,换来的是一次次败兴而归。 哥哥班发城觉得这样寻找终究不是个办法,于是决定在外找一份挣钱多的工作,挣钱供弟弟专心寻找母亲。为了多挣钱,班发城到邯郸西部山区一家煤矿干起了下坑挖煤的矿工。 得到哥哥经济支援的班银城,将寻母的目标放在了郑州、安阳、驻马店、威海、青岛、邢台等大城市。时光荏苒,长大了的班银城成了家。家里哪怕收入10块钱,班银城都会用来寻母。在极度不理解中,结婚不到一年的妻子弃他而去。 多年的寻找让班银城意识到,母亲并不识字,在大城市难见成果,求助媒体母亲也未必能够看到。他的目光渐渐集中在了偏僻的山区村庄。为了更方便寻母,班银城带着针头线脑和发卡头饰等小商品,在乡村中边做买卖,边打听母亲下落。几年来他走访了千余家村庄。 多年来,班银城夜里有过睡在向日葵地里的经历,也有钻入下水道一觉醒来水漫全身的苦楚,山洞、庙宇、麦田都是他的栖身场所。最惊险的一次是在石家庄西部山区的一次寻找。“当时身上的钱不多了,也没有带更多的干粮,3天3夜没吃东西,在一个山坡上饿昏了过去,差点儿就掉进山谷。” 一位恰好途经此地的老者搭救了班银城。听了班银城的经历,老人感慨:“多少年没有见过你这么孝顺的后生了。”老人强留了班银城3天,直到他恢复了体力,才备好干粮送他上路。 班银城在寻母路上经常碰到让他心酸的老人。一次在石家庄北客运站,他听说一个老人在站里呆了好几个月找不到家。怀揣着一线希望的他赶到车站,一个70多岁的老人蜷缩在站里。“当时老人已经几天没有吃东西了,也是迷路找不到家了。一想起娘,我就心酸。”班银城本想送老人回家,但老人无法记起具体的家庭住址,无奈之下,班银城留下身上不多的几十块钱黯然回转。 17年后母子相遇 今年7月6日下午5时许,班银城来到石家庄市平山县孟家庄镇黄家湾。他在村边小桥像往常一样支起了摊子,一群妇女在摊前挑选货物。一位大娘问班银城来自哪里,班银城说自己是邯郸人。这位大娘指着不远处一位背着一捆柴禾的老人对他说:“那个大娘也是邯郸来的。”“当时我心里就„咯噔?一下,立刻就上前问。”班银城说到这时仍有些紧张。 “大妈,你是本地人吗,” 37 “不是,我是邯郸的。” “邯郸哪里的,” “广平县。” “广平县什么地方的,”班银城紧张地问。 “广平县东张孟村。” “您娘家是什么村的,”班银城的眼睛湿润了。 “广平苏庄的。” “您哥哥叫贾书田,您叫贾书梅。” 老人很诧异:“你怎么知道的,” “妈,我是您儿子,我找您找得好苦呀~”问到这里,班银城双膝跪下,一把抱住了母亲。“你是发城。”“不是,我是银城,您的小儿子。”老人的泪也下来了。 看到这一幕,桥上、村边的村民都轻轻擦拭着眼中的泪花。17年的磨难,万里行程,无数个坎坎坷坷,班银城寻找母亲的孝心终于得到了回报。 贾书梅告诉儿子,当年她迷路后一路乞讨来到了现在的村庄,被一个好心人搭救,便留在了当地。一晃17年,多少次梦里出现的儿子终于出现在了面前,老人双目泪流。7月7日,天空落着细雨,67岁的老人贾书梅在离家17年后再次踏入家门。 众人相助否极泰来 班银城17年万里寻母的故事经当地媒体报道后,社会各界纷纷向这对母子献出爱心。广平县委书记李书生不仅亲自看望,还协调县城一家企业给班银城提供了一个较理想的工作,还在县城附近给他们母子租了个独院住宅供他们免费居住。 如今班银城有了稳定收入,上班之余经常带着母亲在县城散心、运动,否极泰来的母子享受着难得的天伦之乐。 古有“二十四孝”,今朝班银城17年踏遍四省千村的寻母之举丝毫不逊于古人。更让人感动的是班银城1980年生,是个80后。 时下社会充满了金钱、名利、诱惑,有多少家庭因为争夺财产反目成仇,又有多少父母被不孝的儿女遗弃, 相比之下,班银城17年走遍四省千乡寻母,这份真情,这份大孝又能引起多少人共鸣, 38 “二奶奶,还有口剩的热汤么,”“妈,我是你儿子,我找你找得好苦呀~”.....那一幕幕令人心酸和让人欣喜的场面,虽然我没有亲眼见到,但是我却能想象的到,因为这才是爱~这才是世间最真挚的爱~ 13-长年侍奉公公,孝心获得回报:再婚儿媳继承遗产 金羊网 孝顺儿媳阿兰,在丈夫去世后仍全心照顾公公,并将老人养老送终,但事后分遗产时,却被当作外人而拒之门外。近日,江西万年县法院判决儿媳阿兰依法继承遗产。 阿生与邻村的姑娘阿兰喜结良缘后一直恩恩爱爱,阿生的父亲徐老汉真是高兴。可是婚后第二年,阿生在一次劳动中不幸从工地坠楼身亡。徐老汉被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击垮导致精神失常,有时甚至大小便失禁。阿兰没有嫌弃公公,一如既往地对其细心照料。后来,阿兰与他人再婚,仍继续将徐老汉接到家中尽心侍奉。去年1月,老人因病去世,留下一幢价值3万余元的房屋及存款2000元。徐老汉的亲属认为阿兰已再婚,属外人,没有资格继承遗产,便擅自将遗产分给了徐老汉的两个胞弟。 万年县法院经审理认为,阿兰应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而被继承人的两个胞弟系第二顺序继承人不能继承遗产。 (饶彩云) 老人感恩邻居照料赠全部财产 老人儿子无法接受这一“残酷事实”,想讨“公道”但无人支持 -------------------------------------------------------------------------------- 39 刘新财在看望老人。本报记者吴恺摄 每次接到法院的电话,刘新财都会紧张得手心冒汗,“我一直都本分做人,哪里想过会和别人打官司,”2003年,刘新财与独居的陈老伯相识,八旬老伯的独子常年不见踪影,于是刘新财便扮起了“儿子”的角色,对老人悉心照料。多年来,感怀在心的陈老伯屡次写下遗嘱,把名下财产全部留给刘新财,2007年11月,老人将近14万元的存款转到小刘名下。不想,数月后,陈老伯被确诊为老年痴呆,独子陈澎寿一纸诉状将刘新财告上法庭,要求他归还老人意识不清时赠予的钱款。法院审理后驳回原告诉求,陈老伯的赠予行为有效。朱莹 邻里数年“父子情” 虹口区第四人民医院,住院部,下午一点。在陈老伯的病房外张望许久,刘新财终于确定老伯的儿子陈澎寿不在房内,这才轻轻推门而入,官司虽然赢了,他却心有余悸,“他儿子看到我就骂,„你来干嘛,来送钱,?” 85岁高龄的老人看到小刘的刹那有些激动,瞪大眼睛握着他的手,试图从床上坐起来,刘新财抚摸着老人瘦骨嶙峋的手臂,凑近他耳边问,“怎么样,最近身体好不好,”老人用含混却响亮的声音与他交流着。 走出病房,刘新财掏出一沓照片,都是陈老伯和他们一家的合影,指着照片里笑容灿烂的老人,小刘眼眶有些湿润,“老人生日那天,我带他去世纪公园玩,这是我两个孩子。”多年来,刘新财一直将陈老伯当父亲待。现在,老人的儿子与他打官司,他即使是探视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也只能静静地来,悄悄地走。 “以前过年的时候,我都会把老人接来吃年夜饭。”回忆起与老人相识,小刘颇为感慨。2003年的一天,独居的陈老伯忘带钥匙,便想从隔壁邻居刘新财的阳台上翻墙入室,小刘一看老人年迈体弱,主动代劳,因此结下了一段“父子情。” 与老人熟悉后,刘新财时常要听陈老伯感叹自己的生平:曾被打成右派,之后和老婆离婚了,儿子一家对自己不闻不问。刘新财心生同情,便对陈老伯照顾有加,每逢年节都将老人接到 40 家里,为他庆生,陪他吃团圆饭,“老人总说自己没儿子。我想人都要老的,能给他点安慰也好。” 即使两年后到了附近小区,依旧每天要去陈老伯家里走一遭,“下班后我总是先过来看看,陪老人聊聊天,已经成了习惯。”也曾有过心惊的时候,“有一次老人不见了,我和老婆急得要死,周边到处找,最后凌晨两点多在医院的急诊室给找到了。” 在老人居住过的殷行一村小区居委会,大家都知道陈老伯有个“过房儿子”,时任居委主任的那伟芳对老人的亲生子陈澎寿颇为不满,“有几次老人病了,我打电话让他过来,他说我比他更不好,我要死了,从不出现。”渐渐地,老人遇到了麻烦,出了状况,居委会便会请刘新财来帮忙,“小刘对老人很好,一直都是叫爸爸的。” 老人自愿赠巨款 多年的照顾令陈老伯和刘新财感情渐深,2007年11月15日,老人将存折中近14万元存款转到了刘新财名下,其中2万元用于处理陈老伯的身后事,后者也曾拒绝过,“老人对我说,你不要房子,不要钱,我死不瞑目,我听了很震惊,就收下了。” 刘新财没有想到,一心只想“做好人好事”的他很快便被扣上了“骗子”的帽子。2008年4月,陈老伯被确诊为老年痴呆,其子陈澎寿在翻查老人物品时发现少了张存折,后以法定代理人身份将刘新财告上法庭,要求他返还近14万元的钱款。 “收到法院传票的时候,我差点就哭出来了。”想起一年前的一幕,刘新财仍然很激动,“他说我骗钱,老人身体好的时候一直说要把房子过户给我,我都拒绝了,我要是图钱为什么不要,”多年照顾陈老伯也是出于同情和好心,他无论如何也想不通自己为何就成了被告。 法庭上,刘新财出示了5份性质为遗赠抚养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的纸张,分别是陈老伯在2005年11月25到2007年10月28日期间所写,内容都是希望由刘新财为自己养老送终,并在过世后将名下所有财产赠送给他。其中一份笔迹清晰地写着,“本来有一子,可他们一家子早已经弃我而去另居他处,把我的生死置之度外……今年有个过去的邻居看到我的处境无私照顾我,帮助我多年……我愿意将我的身后财产全部赠送给他。” 儿子讨赠款失败 刘新财指着一些泛黄的纸张解释道,“为什么老人会写那么多,就是因为他写完我就随便扔到角落里,他就一再地写。” 法庭上,陈老伯的独子陈澎寿则坚持认为,老人赠与钱款时已经丧失行为能力,所以赠予行为应被视为无效,“那些遗嘱都是假的,是刘新财杜撰出来的。”因陈澎寿表示应由他来为老父办理后事,刘新财当庭给其2万元。 老人赠予刘新财钱款时,究竟是否是他真实的意愿,杨浦法院审理后认为,2008年4月老人确诊为老年痴呆,但并不能推断2007年11月他必然丧失行为能力,仅凭这个诊断无法得出老人赠送钱款时已经意识不清的结论。 41 此外,纵观老人与刘新财的交往过程,陈老伯多次用书面形式表示儿子已经弃之而去,刘新财给予了他很大的安慰和帮助,故将名下财产留给他,任何人不得干涉。因此,2007年11月的赠予只是老人把一贯的意愿付诸行动,体现了他的真实想法,何况最后一份“赠与遗嘱”的时间是2007年10月28日,距赠予行为不足20日,全文200多字,行文流畅,逻辑通顺,均为老人自行书写,让人难以相信20天后老人竟会完全丧失行为能力。鉴于此,杨浦法院综合判断老人的赠予行为有效,不支持其子的请求。陈澎寿不服上诉,二审依旧维持原判。 连线原被告 儿子说法 “他就是骗子,我爸是被逼的” 近日,记者电话采访了陈老伯的独生子陈澎寿,他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表示,“我一定要把钱追回来~”时隔一年,陈澎寿提起刘新财,语气仍是很激动,“他就是个骗子~老人是被逼无奈的~” 陈澎寿表示,他一直都不知晓父亲有个“过房儿子”,因心脏不好,他缠绵病榻多年,但并未弃老父于不顾,“现在我父亲住院,都是我去照顾,两头奔波。”对于父子俩多年来的关系,陈澎寿以“我们是父子血肉关系”回应。对于法庭上居委会主任等人的证词,他坚持认为,“他们和刘新财串通一气。” “陈老伯的房子是不是被您卖掉了呢,”对于记者的问题,陈澎寿选择回避,“房子与本案无关。” 邻居说法 “我珍惜名誉,我根本不图钱” “老家有些人说我诈骗,父母也很担心,”尽管打赢了官司,刘新财却被这场诉讼“折磨”得不轻,江西老家的乡亲们知道这件事之后,对刘新财颇有微词,“本来我名誉很好的,现在反倒被说成骗子。”支持儿子做好事的父母难掩忧心,“不会被人打吧,要小心啊。”老人从宝山的养老院被转移到医院后,刘新财支付了25000元住院费和治疗费。 不久前,陈老伯的另一位邻居赶到刘新财工作的酒店,告诉他老人的房子已被卖掉了,而在陈老伯的遗嘱中,这本该是留给刘新财的,虽感无奈,小刘却不想追究,“我不想和他再纠 报恩故事【有个故事叫“滴水之恩”】 偶然在杂志上看到一个叫“滴水之恩”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 一个美国人为妻子治病跑遍了世界,最后来到了中国看中医。老外已经为妻子看病已经花完 42 了钱,但由于语言的问题,到北京以后还是没办法决定请一个翻译,一个来自宁夏的贫困生接受了这份待遇很低的工作。在帮老外看病的过程中,宁夏小伙子除了翻译以外还帮挂号拿药,像一个勤杂工。故事的转折在于有一个比这更挣钱的给大公司谈项目当翻译的活在等着小伙子,老外没办法,只好让他再找一个翻译,哪怕只会最简单的交谈,但小伙子想了半天决定留下来,老外强忍住眼里的泪花,什么也没有说。老外带妻子看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回去了,第二年他妻子去世了。一晃三年过去了,小伙子该毕业了,现在大学生多了工作难找了,他正在为工作之事发愁时,突然收到了来自美国的一封信,是那个老外的,说:他为小伙子的善良与为人打动,三年来他念念不忘,如今他在她太太去世后又重新打理公司,现在想到中国方面发展,需要一名代理人,问小伙子愿不愿意,报酬是每月八万美金。 小伙子的好运,仅仅是因为几年前他做了一点与人为善的事,仅仅是付出了一点小小的牺牲——滴水之恩涌泉之报。 人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因果关系,人世间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恩泽,你的不求回报的付出,也许在得到你帮助的人那里你很快能得到回报或过一段时间可以得到回报,也许得不到回报和得不到直接的回报,但这些好像都没有关系,因为你的出发点是不求回报,所以你没有期盼回报的心情,所以你可以很平常心的继续生活,所以你还可以继续做与人为善的事,所以……没有所以,就像也许没有也许那样,在你前行的路上,你投入的滴水,也许已经变成了涌泉在等你~ 【七旬太婆照顾八旬老人10年报12年前恩情】 (来源:汉网-武汉晚报) 本报讯(记者成熔兴通讯员张国旗)86岁的程婆婆身患哮喘身体虚弱,独居在汉正街一铁棚中。78岁的王汉云婆婆当年受了程婆婆的照顾,为了报恩又义务照顾她10余年。此善举感动了汉正街邻里。 程婆婆今年86岁,住在汉正街东富商城吴家正巷丁字路口一个简易铁棚房里。1999年时,程婆婆患上哮喘病,又无人照顾,身体每况愈下,邻居王汉云婆婆就主动担起了照顾她的责 43 任,每天到程婆婆家里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几个月后,王婆婆干脆搬到铁棚里,与程一起居住生活。 2007年,程婆婆的病情加重,经常卧床不起,王婆婆又得每天给她翻身洗澡,但一直毫无怨言。直到去年9月,王婆婆自己也累坏了,才请大儿子过来帮忙。“马上就要过年了,到时候我们一家人都来这铁棚里给程婆婆过年”,王太婆说。 说起两人的缘分,正应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王汉云说,她与程婆婆认识20多年了,以前交情一般。1998年,王汉云被诊断为肠癌,“我当时精神差点崩溃,家里也是一团糟”。所幸,程婆婆知道后就每天陪着王汉云,一起聊天做家务,又鼓励她要想开点。不久,王婆婆的病居然奇迹般地康复了。不久后程太婆得了病,王汉云就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照顾她的责任。两位老人间的如此善举,一时间在邻里间传为佳话。 【82岁老人抚养恩人孙女上大学,13年报恩一口饭】 (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宁重和尹纪成在校园合影。宋春平摄) 本报讯,9日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新生报名现场,满头白发的尹纪成步履蹒跚地跟在孙女宁重(化名)身后;满头大汗的宁重不时回头,叮嘱爷爷小心脚下。交费时,老人小心翼翼从怀中取出6000元现金,孙女两眼含泪。 这并不是—对亲祖孙。 82岁的尹纪成是黄石人,“文革”时—家人下放到沙洋农场改造,日子过得很艰难,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当时,宁重的爷爷是大队负责人,他腾出自家房子给尹纪成—家住,还不时周济他们食物。直到3年后,尹纪成带着家人回城工作。 44 1996年,尹纪成回沙洋扫墓。他看到—个沿街乞讨的小女孩,—打听竟是救命恩人的孙女。原来,宁重的爷爷已去世,父母在—次车祸中双双遇难,外婆把她抚养到6岁,家里没有经济来源。 “人要知恩图报!”尹纪成说。他去民政部门办理收养手续,把宁重带在身边,抚养至今。今年,宁重考取大学,尹纪成—路送孙女来报名。 “每次升学,爷爷都发愁学费。”宁重说,爷爷每个月退休工资只有1000多元,因为心脏不好长期服药。懂事的宁重曾—度放弃学业出去打工两个月。尹纪成则说,再难也要让孙女上学,硬把她拖回学校。 了解这些情况之后,该校当天决定,减免宁重全部杂费。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来源:东南快报(厦门) 8年前的一天,焦建伟的客车陷入泥潭得到众多热心村民帮忙;8年来,他坚持免费载送村里的小学生上学。 故事发生在南平光泽县寨里镇桥亭村。至今,焦建伟已载送小学生近3万人次,少收了孩子们6万多元。 他用8年的行动,诠释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45 客车成小学生免费“校车” 6月14日6点10分,天刚放亮没多久,焦建伟开着客车准时到达光泽县寨里镇下茅坪自然村口,10余名小学生,依次上了车。和往常一样,他们搭上焦建伟的免费“校车”,赶往约6公里外的学校上课。 “我从一年级开始坐这车,6年了,都不收钱。”其中1名女生说。10几分钟后,客车把学生安全送到了儒州小学门口。 焦建伟是光泽县汽车运输公司的老司机,承包了光泽县城至司前乡清溪村80公里长线路。8年来,他把自己的车变成学生的“校车”,免费载送的孩子近3万人次。 学生们换了一茬又一茬,焦建伟脸上增添了些许皱纹,头上有了白发。但这8年不变的是,小学生乘车始终不用交车费。 缘起8年前村民们的一次推车 是什么让焦建伟一坚持就是8年呢,这还得从8年前说起,当时焦建伟所承包路段的路况很差,一遇连日大雨,到处积水,车子经常打滑。 一天,又下大雨,焦建伟的客车在寨里镇桥亭村路段打滑陷入泥潭,走不了,急得他团团转。这时,过往的桥亭村村民们,纷纷卷起袖子和裤管,帮焦建伟推车。 车子终于出了泥潭,可村民们却都成了“泥人”。“从那以后,我心里就特别感激他们,一直想着做些什么报答村民。”焦建伟说。 不久后他发现,村里的小学生每天要起个大早,然后要步行约6公里,赶到儒州小学上课。每到夏天洪灾和冬天打霜时,家长都很担心。于是,焦建伟有了主意。 说干就干,焦建伟开始免费载送孩子们到学校,一坚持就是8年。 8年少收了小学生们6万多元 “有了焦师傅后,我们就放心了。”一位学生家长说,他家闺女就是坐焦建伟的车念完了小学,现在在镇里念中学了,每次回来都问焦叔叔现在身体、生意怎么样。 其实,一开始家人都不理解焦建伟,“车上只有19个座位,每天拉这么多学生,还怎么拉客,”也有乘客埋怨,花钱坐车,却还要和一群孩子挤在一起。 而焦建伟总是回答说:“就是看着孩子们可怜。” 客车售票员说,“一天每人票价2.5元,一个学生每年上学200天,车票就要500元,16个学生一年共省了8000元。8年来,焦师傅为了这些孩子,少收了6万多元呢。” 46 “就6公里路,也没什么,钱赚得够用了。”焦建伟淡淡地说。 焦建伟说,自己在这条线路上跑了26年,得到沿途群众许多支持,所以,他要坚持把这个事情做下去,回报村民。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到“衔环结草,以谢恩泽”,再到“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我们有着深厚的感恩文化传统,也深深地滋养着一代代人。今天,无论是张尚昀背着重病母亲求学进取,还是洪战辉历尽艰辛带着“弃婴妹妹”读大学,无论是王乐义身患癌症不辞辛苦推广大棚蔬菜技术,还是华益慰以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彰显济世良医的仁慈心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善德壮举,都源于一颗感恩的心,进而升华为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的感恩之情。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世哲学,一种智慧品德。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阳光。你只知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有研究表明,在正面激励因素中,感恩被认为是培养道德良知、增强人格魅力和提升成长力量的最好催化剂。感恩之心驱使下的人有别于常人,他们执著而无私,博爱而善良,敬业而忠诚,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个不知感恩的人,是素质不全面的人;一个缺乏感恩的集体,是没有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集体;一个抛弃感恩的社会,是充满尔虞我诈、假冒伪劣、没有安全感的社会。懂得感恩的人,总是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充满感激,并且将这种感激转化成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孝敬父母、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 感恩是一种境界,感恩的人,经常想的是自己应该如何奉献;不懂感恩的人,经常想的是别人欠自己,如何去索取。学会感恩,这是立身做人的要求。感恩不同于一般的知恩图报,而是跳出狭隘的视野,追求健全的人格,坚定崇高的信仰,树立远大的理想。不但关心自我,注重个性发展,更关心他人、社会、国家、民族和人类的进步事业。感恩需要砥砺德行,自觉培养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不仅学会如何做事,更要学会如何做人。 常怀感恩之心,人与人之间就多一些融洽,少一些隔阂;多一些团结,少一些摩擦;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给别人掌声,自己周围掌声响起;给别人机会,成功正在向自己走近;给别人关照,就是关照自己。感恩组织、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他人……让我们在感恩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境界,不断服务社会、回报人民、担当责任,做一个让他人尊敬、令亲人自豪、受社会称道的人。 19年前老中医垫钱救人,19年后老夫妻侍病报恩(图) 2009-09-2003:35:00来源:金羊网-新快报(广州) 新快报记者陈杨通讯员方宁张秋霞/文新快报记者王小明/图 19年前,河南永成市农民李敬斋出现股骨头坏死,家徒四壁的他借了3000元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找知名的袁浩教授。袁浩不但治好了他的病,还偷偷帮他垫付了医药费;19年后,84岁的袁浩突然中风,李敬斋立即辞掉工作,一天24小时照顾他,帮其擦身、倒尿。日前,他们向记者叙述了这段感人故事,毫无血缘关系的他们并不叫对方姓名,而互称父子。 47 前因股骨头坏死为养家南下寻医 1990年春,因两次车祸骨折导致股骨头坏死的李敬斋出现在袁浩教授家门口。他是从河南一路打听摸到这里的。一家老少八口人都靠他吃饭,他一定不能倒下~ 袁浩听闻李敬斋的家境后,热情招待了他夫妇俩,并尽力帮他安排了床位。可第一个问题就出现了:住院押金就要1万元,李敬斋东挪西凑也只有3000元。当时李敬斋拄着拐杖,妻子梁桂英一听钱不够,扑通一声跪在袁浩面前。 “快别这样,我跟你们一起想办法~”随后,袁浩将情况向医院领导汇报,不但争取到半价的住院费,还帮梁桂英在医院找了一份临时清洁工作,免了她陪护床位费,让她既能照顾住院的丈夫,又能顺便赚钱解决一日三餐。 结缘红包被拒收治病钱医生倒贴 袁浩作为当时的科主任很忙,但依然答应李敬斋帮其手术。手术前,李敬斋再从老家借来500元,让妻子上袁浩家中,偷偷放在书柜上。 手术非常成功,术后第三天,袁浩的夫人拎着营养品、水果和那个500元的红包来探望他:“袁浩从来不收病人红包的,你们留着救急用吧,住院手术的钱袁浩想办法给你们减免。” “我当时就发誓,一定要报恩。”李敬斋说,当时他以为医院已经免去了他的费用。直到1995年,袁浩又帮“好军嫂”韩素云治好了病,他才从媒体上得知当时他欠医院的钱,都是袁浩自掏腰包垫付的。 回到河南休养一年半,李敬斋又能下地工作了。 报恩忠孝两难全他选择照顾恩人 李敬斋一直没有忘记救命恩人,每年春节、中秋,都写信给袁浩,闲聊家常。但无论是寄去的棉被还是家乡特产,都被袁浩原封不动地寄回。 2008年4月,袁浩的妻子中风病倒,紧接着今年5月,袁浩自己也中风病倒了。得知消息后,李敬斋扔下工作,直接带着老伴来到袁浩夫妇俩的病床前。 “我家里有80多岁的父母。人说忠孝两难全。按孝,我不能离开他们;但按忠,我不能不来照顾袁老。”李敬斋说,父母听说事情后,一点也没怪他,也让他好好照顾恩人后半生。 48 现在的李敬斋夫妇成了袁浩夫妇的“贴身侍卫”,每天帮他们擦身、按摩、倒屎倒尿(见图)。他们的悉心照顾使得袁浩夫妇又能站起来了。 (本文来源:新快报) [李敬斋:医患恩缘情牵千里施恩报恩19年] 2010-06-3017:14:26来源:人民日报编辑:张雪梅 相关专题 中国好人榜 19年前,他仁心仁术施恩。19年后,他全心全意报恩 题记:10月31日,经中宣部、中央文明委批准,由中央文明办组织开展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2009年10月“好人榜”名单揭晓,河南省永城市推荐的李敬斋入选当月“诚实守信好人榜”。李敬斋是该市顺和乡张庄村李庄组的一位普通农民。19年前,他求医得到无私帮助。19年后,他报恩深沉而执着。施恩与报恩之间,永城和羊城之间,演绎了一出医患佳话、一段人间真情,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49 大医精诚无私相助 一名广州医生的仁心仁术救助了来自河南的贫困农民患者 “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 天津北方网讯:这段日子,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一间病房里,经常会传出《东方红》的歌声。唱歌的人是躺在病床上的该院老教授袁浩和不远千里,从河南永城赶来照料他的农民李敬斋。看着这一老一小说说笑笑、其乐融融的样子,不知情的病友都感到纳闷:老教授哪里找的这么好的护工,全天24小时陪护,一干5个多月都不烦, 问号的背后竟隐藏着一段延续了19年的真情。 1990年4月的一个清晨,风尘仆仆的李敬斋、梁桂英夫妇敲开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袁浩教授的家门,哀求教授救救他们。 李敬斋命运坎坷,三年内两次遭遇车祸,双腿先后骨折,由于家贫没能及时医治,后被确诊为股骨头坏死症。这种病治不好,病人会慢慢失去行动能力,严重者还会终身瘫痪。李敬斋上有老,下有小,若是倒下了,一家八口可怎么活,悲痛和绝望之中,他听说袁教授已经攻克了治疗股骨头坏死的难题,便毅然变卖家产,筹得3000多元赶到广州。 当听说住院押金就要1万元时,李敬斋万念俱灰,他顾不得许多,甩开手中的拐杖,“扑通”一声就和妻子一起跪了下来。袁教授十分同情他的遭遇,连忙扶起夫妇俩,答应尽量想办法。 医院床位紧,要等好些天。得知夫妇俩为了省钱准备住在医院走廊,袁教授关切地说:“这附近有点乱,小偷多,这救命钱丢了咋办,不如先交给我保管吧。”李敬斋夫妇当即面露难色——钱缝在梁桂英的内衣里面。袁教授赶紧把梁桂英请进自家卧室,又让爱人找来一把剪刀。钱取出来时,早已被汗水浸湿,发出一阵酸臭味。 几天后,经袁教授出面担保,医院同意给予李敬斋住院费半价,医药费也是能减免就减免。还安排梁桂英在医院做临时清洁工,换来两人免费床位和一日三餐。 当时,李敬斋最大的心愿就是袁教授能为他主刀,对此,尽管自己作为科主任,手术排得满满的,袁教授还是答应了。 手术前,李敬斋从老家借来500元,让妻子跑到袁教授家里,偷偷塞在一本书下面。也是老天有眼,手术非常成功。想不到术后第三天,袁夫人竟拎着营养品、水果和那个500元的红包前来探望他:“教授从来不收病人红包的,你们留着急用吧。” 夫妻俩禁不住热泪盈眶:“天上掉馅饼喽,我们赶上好人了哩~” 尽管医院已减免大部分医药费,李敬斋办理出院手续时仍欠医院1000多元。李敬斋夫妇“急中生智”,提出留在医院继续打工,还清钱再走,被袁教授拒绝了。 50 “欠的钱我去想法子,你给我马上回家好好休息,还有老人孩子在眼巴巴等着你们~”第二天,袁教授含糊地告诉他们,所欠的医疗费已免了,然后将两张火车票塞到李敬斋的手上,不由分说,把夫妇俩“赶”回了河南老家。直到几年后,李敬斋看到一本《爱舟竞珠江》的书,提到袁教授曾帮一个河南农民垫付医药费,才知道内情,第二天就把钱寄给袁教授,但袁教授又将钱寄了回来…… 经过一年的休养,李敬斋终于甩掉了拐杖,身体康复如初。李敬斋也知恩图报,从此奉袁教授两口子为“再生父母”,并在堂屋的香案上摆上一个大相框,里面全是袁浩教授的大照片。 “我不迷信,我就是要把袁教授当活菩萨来供!”以后的19年里,每当望着发黄的照片,李敬斋总是眼眶湿润…… 每年春节、中秋,李敬斋都会给袁浩写信或打电话,时不时寄些家乡特产。去年年初,南方遭遇冰冻灾害,李敬斋夫妇担心上了年纪的袁教授冻着了,便用自家产的棉花做了两床厚厚的棉被寄去,只是被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 “我特别高兴的是你的右腿已基本恢复了正常,实现了医生治病救人的天职,这比得到任何东西都好啊。”袁教授在回信中,经常提醒他如何巩固治疗,注意保健,还给李敬斋寄去一些药品。 感恩图报不计得失 河南好人不远千里,来到广州无偿照料先后中风的医生夫妇 去年4月,袁教授的爱人突然不幸中风,生活不能自理。李敬斋知道后,心中十分牵挂。9月的一天,在一次通话中,李敬斋得知袁教授请来的保姆熬不过辞职了,4个子女也因分住各地、工作繁忙而无暇照顾时,便萌发了去广州照顾袁教授一家的念头。 此时,李敬斋本身也是面临难题:父母都已年逾八十,母亲更是多年前患上了帕金森综合征,全身颤抖不止,吃饭都需别人喂。 “19年前要不是人家袁教授帮你,你早是废人一个了,现在是报恩的时候了。”深明大义的父亲说。 二人到了广州后,梁桂英全天陪护袁夫人,袁教授则为李敬斋在一家名为友好医院的老人院找了份清洁工作,平时也兼顾照料教授。袁教授多次要求支付工钱,都被李敬斋婉拒,“我收了钱,那还叫报恩吗,” 祸不单行。今年5月,袁教授也突然中风住院。李敬斋赶紧辞了工作,为老人端茶送水、抹身子,就像照顾自己的亲爹一样。 为了照顾好袁教授,李敬斋这个年近六十的老农民开始跟医生学习护理知识,回去后先在妻子身上试验,直到妻子说“感觉不错”,才在袁教授身上“下手”。 51 每天早上5点多,他就起床帮老人洗漱、抹身子、端茶送水,然后“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地帮老人做“语言训练”;中午陪老人做康复治疗;下午陪他念唐诗,哼一些《东方红》《国际歌》之类的老歌;到了晚上,教授经常会因肌肉收缩、痉挛而疼痛不已,他就反复帮教授摩搓双脚,直至老人入睡…… 李敬斋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帮教授恢复语言功能,所以一有空就陪教授说话,像教小学生一样,阿拉伯数一个一个反复数,汉字一个字一个字反复念;散步时则看到什么就教他说什么,如蓝天、白云、飞机、汽车。 采访中,李敬斋一本正经地告诉记者,在与袁教授的相处中,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家都知道,袁教授是治股骨头坏死的权威,全国很多病人打电话找他看病,他特别能理解病友的失望、焦急的心情。所以,照顾好教授,也能帮助更多的病人及早解除病痛的折磨。 在李敬斋的细心照料下,袁教授身体恢复非常快,走路不用拐杖了,说话也清楚了。 9月25日,回到家中的李敬斋,看到院子里年迈的母亲,拿出袁教授赠送的中秋月饼,禁不住伏在母亲身上哭起来。 “好人哪~”李敬斋回到家的消息不胫而走,乡亲们纷纷赶来看望这位质朴善良的农民,主动帮忙打扫卫生、干起农活……“ 袁教授„喷?的是„涌泉?,我„报?的只是„滴水?,这点付出,不值一提。 ”李敬斋谦逊地说。 农家收养弃婴卖房供其读书,养女报恩辞职救妹妹 2010年01月06日08:58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52 右图:因为化疗,杨霞的头发开始脱落,为她梳头,杨娟格外小心。 53 上图:病床上的杨霞。 她就是我的亲妹妹我拿嫁妆钱也要治好她 23年前,大丰一户善良农家收养了一名弃婴,并不惜变卖房产让她读书;23年后,这户人家的亲生女不幸身患白血病,收养的女孩如今以爱报恩,辞去工作、推迟婚期,并拿出嫁妆钱,为毫无血缘关系的妹妹看病,姐妹间演绎了一段感人的亲情故事。 昨天,面对记者,家住大丰市新丰镇金西村的杨娟未语泪先流,“她就是我的亲妹妹,为她做什么,都是我的义务……” “姐姐出嫁我要给她做伴娘” 大丰市人民医院血液病房,丝毫没有悲伤,乐观的白血病患者杨霞的活泼和热情感染着每一个人。她清澈的眼睛里流淌着轻松和快乐,鲜红的帽子和粉红的衣服衬托出一个花季少女的别样青春,唯独一个白色的口罩遮住了大半个脸,才让人知道她是个免疫力低下的病人。 杨霞说,到昨天,她刚结束第一个化疗疗程,很轻松地过来了,没事看看书,而且还不断有好心人看她,心情很好。她指着病榻边一位帅气的小伙子说,这是她大学同学,还是专程从上海赶来的。这位名叫李大普的小伙显得很腼腆,“听说杨霞生病了,好多同学都委托我来 54 陪陪她,同学们都很牵挂她……” 和病房内的轻松气氛不同的是,杨霞的爸妈则在外面轻声叹气。眼下,杨霞的第二个化疗疗程即将开始,她的身体本来很虚弱,不知道能不能承受,关键是目前经济紧张,现在已经欠债很多了,面对几十万的治疗费用,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越是看着女儿这样开心,心里越觉得难受,但只能把眼泪往肚里咽。”杨霞的妈妈李志英说。 的确,杨霞是个很活泼健谈的女孩,在和记者交流时,还时常伸手搂住姐姐杨娟的脖子,把脸紧贴着杨娟摇晃着身子,“嘿嘿”的笑声不断。她说,希望自己的病很快好起来,让姐姐、姐夫早点结婚,“我早和姐姐说好了,她出嫁时,我做她的伴娘。” 但病友们很少有人知道,这对亲密无间的好姐妹,竟然毫无血缘关系。 “就是卖房子也得让大丫头上学” 那是1986年12月份的一天早晨,天寒地冻。家住大丰市新丰镇金西村村民杨正权刚刚出门,就发现路边一棵树下放着一只襁褓,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女婴正瑟瑟发抖。“我可高兴坏了,可能是人家知道我们多年没有生育,诚心把这女孩送给我。”杨正权二话没说就将女婴抱回了家,取名杨娟。虽说是抱养的,但是心里一直把她当成亲生的,有了二女儿杨霞后,杨正权对大女儿更加疼爱,“我和她妈妈知道,大丫头离开了亲生父母,是个苦命的孩子,所以要对她比亲生女儿更好。”买东西都是姐妹俩平分,新衣服杨娟先穿,穿不下了再给妹妹穿。 2005年,杨娟考取了常州纺织学院,接到通知书的时候,杨正权为难了,因为老父亲身患食道癌,已经用尽了家里的积蓄,二女儿杨霞也在读书,实在拿不出钱给大女儿杨娟读书了,懂事的杨娟知道父亲的心思,想放弃学业,外出打工让妹妹上学。杨家的几个叔叔也劝她说不要再念书了。老杨听了,坚决不同意,“孩子这么多年跟着我,比我亲女儿还亲,就算是卖房子,我也得让大丫头去读书。”夜里,老杨和妻子商量,姊妹俩要读书,还是把家中的房子卖了吧。他诚恳地对妻子说,房子卖了,可以再盖,但是孩子的学业耽误了,就会影响她的一生。 不久,杨正权忍痛卖掉了家里新盖的楼房,一家四口住进了另建的小平房,姐妹俩也只能挤在一个房间。但杨娟终于可以如愿继续读书了。一年后,杨霞经过自己的努力,也考上了南通纺织学院。杨正权在村民们面前腰板挺得更直了,逢人便说,我家出了两个大学生~ “姐姐就是不结婚也要帮你看病” 2008年,大学毕业后的杨娟在大丰找到了一家纺织企业单位,月薪1500元,然而更大的收获是她认识了一位做海员的男友,两人情投意合,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向往。经过双方家庭协商,决定在2010年元旦期间把婚礼办了。更高兴的是杨正权夫妇俩,暗自积攒钱,为女儿准备嫁妆。 55 2009年秋季,刚毕业的杨霞也到张家港一家纺织企业工作,但不到一个月,她经常性地感到浑身乏力。同年12月3日,杨娟陪杨霞到大丰市人民医院检查,看到诊断书后,姐妹俩惊呆了,杨霞血液中的白细胞值异常超高。过了几天,杨正权又带着女儿去苏州做了检查,结果还是他最不愿看到的三个字:白血病~这个结果像刀一样割着杨家人的心。由于经济紧张,杨正权放弃了在苏州为杨霞看病,回老家住进了大丰人民医院。他告诉记者:“治好女儿的病要50万元,我一个月才一千多元工资,只种着几亩薄田,没有什么高的收入,难呀。” 看着父亲整天唉声叹气,杨娟知道爸爸的为难之处,偷偷打了电话和未婚夫商议,要推迟婚期,原以为未婚夫会不答应,没有想到未婚夫反而劝起她,“推迟就推迟吧,反正我们的年龄不是太大,推迟一下可以多赚点钱,可以给妹妹治病加一把力。”电话一挂,杨娟便把父亲拖到病房外面说:“爸,我暂时不结婚了,用买嫁妆的钱给妹妹治病。”听到杨娟的决定,老杨坚决不同意,看到倔强的父亲,杨娟苦求说:“爸,这次你一定要听我的。虽然我不是你亲生的,但是你和妈妈待我比亲生父母还好,当初要是没有你们收留,我早就被冻死了。你们把我养大,还供我上学。现在妹妹得病了,只要能让她好起来,我哪怕出去打工挣钱也愿意全部都给她。” 杨娟把自己积攒的4000元嫁妆钱拿出来,给妹妹做输液的费用。为了照顾杨霞,杨娟在半个月前辞去了工作,目前看杨霞的病情稳定,为了增加收入,她又联系到医院附近的一家超市,做起了柜台营业员,夜晚就在妹妹的病床下打个地铺过夜。 化疗间隙,杨霞学会了折千纸鹤,折得很慢。姐姐看不下去,帮她一起折。“姐姐说,当我折到1000个时,我的病就好了,就可以出院了。” 杨霞请姐姐用线把千纸鹤串起挂在床头,她说很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和纸鹤一样重新飞翔。 郭小川李根摄影报道 女儿卖房救癌症晚期母亲,出院无处去被朋友收留 56 12月7日,乌市五星北路西一巷的一栋老楼里,亚荣在床边照顾病重的母亲。亚心网记者朱翊摄 发表日期:2010年12月09日22:31来源:亚心网作者:郭玲亚心网讯(记者郭玲) 57 58 59 “我已经是快要死的人,指不定哪天就会离开,可女儿的朋友不仅不避讳,还收留了我们母女俩……”身患肺癌的买秀兰吸着氧气,可一说话,还是大口喘起来。为了给母亲买秀兰治病,23岁的买亚荣卖掉了家里的房子,还欠下一堆债。当卖房子的钱也所剩无几,不得不出院时,母女俩已无处可去,而这时,一个平日很少联系的朋友王旭东将母女俩接到了自己家。12月8日,记者来到乌市五星北路西一巷王旭东家时,买秀兰正在吸氧,王旭东呆在自己的卧室里,关着门。“我怕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她们母女会觉得不自在。”王旭东说,自己平时就不怎么说话,所以在家时,就尽量给她们腾出空间,有需要帮忙的再出去。58岁的买秀兰是乌市人,在女儿买亚荣两岁时,她和丈夫离了婚,而她因病提前退休,靠打工养活女儿。“为了贴补家用,亚荣中专只读了一学期就开始打零工。后来,我们借钱在和平南路买下一套56平方米的二手房,总算结束了租房住的生活。”她说。眼看着生活渐渐好起来,今年1月初,在上海打工的买亚荣却接到一个噩耗。“舅舅给我打来电话,说妈妈被检查出肺癌晚期,而如果手术,很可能下不了手术台……”买亚荣说,母亲前两年就经常咳嗽,每次吃点消炎药就挺过去了,“从没想到竟是癌症”。为了给母亲治病,买亚荣回乌市后四处借钱,甚至卖掉了房子。房子卖了16.9万,按照母亲的意思,买亚荣拿出3万元还了买房时借别人的钱。“母亲担心钱没还完人就没了,对别人太不负责。”买亚荣说。半个多月前,医生告诉买亚荣,她母亲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骨头、腰椎、头部,继续治疗不仅要花很多钱, 60 也没有太大的作用。“我们也没剩什么钱了,亲戚家也能都地方,就想租个房子先出院。”买亚荣说,可她找了好几处房子,都嫌租金太贵,“得留些钱给母亲抓中药”。11月28日,买亚荣母女从医院搬进了王旭东家。从那天起,王旭东即使关着屋门都不敢抽烟,每次烟瘾上来,都会从窗户探出身子,把烟圈吐在窗外。“我们搬到他家,给他带来很多麻烦。因为妈妈呼吸困难,总是要我把所有窗子打开,一到晚上又咳嗽得厉害,还整晚开着门、开着灯睡觉,但他从不说什么。”买亚荣说,她和母亲觉得很过意不去。对此,不爱言语的王旭东却一句话轻轻带过,“我可以理解”。记者离开时,买亚荣提出想和母亲照张合影。一坐起来,买秀兰就全身颤抖地喘息着,这让买亚荣扶住母亲双臂的手指攥得更紧了,在眼圈里打转的眼泪也被硬生生地逼了回去。 61
本文档为【孝敬报恩精彩故事201105】,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743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44KB
软件:Word
页数:77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0-08
浏览量: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