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激情老汉的艺术人生

激情老汉的艺术人生

举报
开通vip

激情老汉的艺术人生激情老汉的艺术人生 ——记泗洪民间艺术大师吴昌銮 在我县蓬勃兴盛的民间文艺大舞台上,各种艺术形式丰富多彩、争奇斗艳,各种艺术团队众虎同心、各显神通,各位艺术家身怀绝技、激情澎湃。吴昌銮和他的吴家锣鼓正是泗洪民间艺术中最耀眼的奇葩。 少年学艺,苦寒育出梅花香 1948年春天,吴昌銮出生在我县峰山乡后窑村。父亲吴遐畅是舞狮队里远近闻名的引狮员,四五岁时,吴昌銮便跟着父亲跑村串户,到各地演出,由此产生了对民间艺术的浓厚兴趣,也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 12岁时,吴昌銮在峰山中学遇到了来自上海的知青陆汉德,正是这位...

激情老汉的艺术人生
激情老汉的艺术人生 ——记泗洪民间艺术大师吴昌銮 在我县蓬勃兴盛的民间文艺大舞台上,各种艺术形式丰富多彩、争奇斗艳,各种艺术团队众虎同心、各显神通,各位艺术家身怀绝技、激情澎湃。吴昌銮和他的吴家锣鼓正是泗洪民间艺术中最耀眼的奇葩。 少年学艺,苦寒育出梅花香 1948年春天,吴昌銮出生在我县峰山乡后窑村。父亲吴遐畅是舞狮队里远近闻名的引狮员,四五岁时,吴昌銮便跟着父亲跑村串户,到各地演出,由此产生了对民间艺术的浓厚兴趣,也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 12岁时,吴昌銮在峰山中学遇到了来自上海的知青陆汉德,正是这位音乐老师改变了他的一生。这一年,吴昌銮不仅学会了识乐谱、编曲子,还拥有了第一件真正属于自己的乐器——二胡。 说起当年的这把二胡,吴昌銮至今还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那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二胡。我又实在想学,就只能自己做。我去挖了个竹筒,找了根木棍插在上面,抓了只蟾蜍,剥了皮蒙在竹筒口,再买点松香,这前期准备就差不多了。但是关键的东西还没有,那就是二胡的线。一天下午放学,我趁着小队长不注意,跑到马圈里偷偷拔了几根马尾。回来一试,还真响了~”说到这里,65岁的吴昌銮哈哈大笑,一脸童趣。 跟着陆汉德两年,吴昌銮不仅学会二胡、扬琴、笛子等乐器,也逐渐成长为全校最活跃的文娱分子。当时的农村几乎没有什么休闲娱乐活动,老百姓的生活简单而枯燥。吴昌銮见电影《白毛女》、《红灯记》上演的十分红火,群众反映热烈,于是,就萌生了“拍电影”的想法。他自己做编剧、导演、主演,请来几个同学做演员,操场上的空地做舞台,没过多久,极具本土特色的改编版舞台剧《白毛女》、《红灯记》便风风火火的开演了。起初,大家都以为这只是几个孩子在闹着玩,然而,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的表演获得了“观众们”的极大好评,不仅在学校里引起轰动,还演到了集镇上和周边的村庄,一时间,峰山乡的老百姓争相围观。 见吴昌銮的“电影”十分叫座,校领导便联系上了五河县的剧场,把他推上了一个真正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吴昌銮的“电影”连演三晚,场场爆满。这样的成功,让小小年纪的吴昌銮信心大增,乐不可支。 青年成名,逼出来的“全能王” 1968年,20岁的吴昌銮中学毕业了,没能如愿考上艺术学校的他,带着遗憾在农村劳动。刚毕业时,家里穷,为了混饱肚子,吴昌銮每天到附近的陶瓷厂去描瓷,练就了一手绘画的技艺。后来,他发现街头卖艺挺赚钱,就学人家“转碗”。为了练就“转碗”绝技,吴昌銮每天在家练习:手拿两只碗、头顶九只碗。没过几天,家里的碗全都被摔成了陶瓷片。无奈之下,全家只能用破碗吃饭,成为全村笑谈。从那以后,吴昌銮奶奶的一句话,也在后窑村流传了几十年,至今还有人说起——小猴子,你给我留只好碗吧~ 当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后,吴昌銮终于学成出山,每天赶集玩杂技,不仅赚回了碗,也赚来了口粮,更赚足了名声。凭着这一时期练下的功夫,吴昌銮在2007年江浙沪民间文艺绝技展演中,以一手“手拉火链”绝活,震撼全场。 劳动之余,吴昌銮也没忘发挥自己的特长。他先后参加村里和乡里的宣传队。当时的宣传队都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没有工资收入,也没有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约束,队员基本都是农民,以劳动为主。吴昌銮回忆说,当时他们外出表演,队员总是凑不齐,不是这家要干活,就是那家来亲戚。无奈之下,吴昌銮就做起了“救火队员”,拉二胡的没来,他就拉二胡,弹琵琶的没 来,他就弹琵琶,有时候,还要客串主持人、反串女角色等等。时间一长,他就什么都会了。 1986年,泗洪县曲艺代表队到淮阴比赛,表演苏北大鼓。当时一共5个鼓手,临行前一天少了一个。这时,队长又想到了吴昌銮。于是,这天晚上,所有人都到电影院去看电影了,只有吴昌銮留在宿舍里背唱词、找鼓点。第二天一早,他还真把大鼓学会了,并在比赛中拿下二等奖。 翻开吴昌銮的人生履历,始终镌写着他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活到老学到老是他最耀眼的人生标签。去年,64岁的吴昌銮为了教外孙西洋乐器,又自学了萨克斯。 中年从教,幼儿男师第一人 1972年,吴昌銮成了一名民办教师,教小学一、二年级语文。然而很多时候,他更像一名音乐和舞蹈老师,他抓住几乎所有课余时间,教孩子们唱歌跳舞玩乐器。除此以外,吴昌銮仍然继续参加乡里的宣传队,经常随队演出。没过多久,吴昌銮便被人批斗,说他“不务正业”。学校被迫将他辞退。吴昌銮又一次回村劳动了。 一天下午,吴昌銮正在水田里干活,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跑到田头,把他带到了文教局,说是局长高明请他说相声,宣传计划生育。高明看着眼前这个赤着脚的泥腿子,笑呵呵地让人给他买了一身衣服鞋袜。就这样,吴昌銮又开始了他的从艺之路。 过了大概一年时间,高明见他在民间艺术上很有造诣,便正式邀请他进入县文工团,做一个专职演员。没想到,性格倔犟的吴昌銮这次又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拒绝了高明的邀请,并请求回到峰山乡,继续做民办教师。 于是,1976年,吴昌銮再次拾起教鞭。领导考虑到他的艺术特长,破天荒地决定,让吴昌銮到幼儿园任教,不久还做了园长。就这样,吴昌銮成为了全省第一位幼儿园男教师,在当时也是唯一一位。 做了园长以后,吴昌銮有了固定的收入,也有了相对充裕的时间,他可以放开手脚搞艺术了,当然,搞好艺术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们。这期间,他开始学跳舞和编舞,潜心研究舞龙舞狮,同时也学习各种乐器。 说起学竹板,吴昌銮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峰山乡电影队里有一个队员会打竹板。吴昌銮白天没有时间,于是每天晚上跟着电影队到各个村子去放电影,趁着放电影的间隙,学会了打竹板。很快,他便把竹板手艺交给他的学生们。为了教孩子们跳舞,吴昌銮还专门跑到市里学了半个多月的舞蹈。 最令吴昌銮骄傲的是,多年来,他教出了一大批能歌善舞的好学生。 大器晚成,孜孜追求成大道 1997年,为了迎接香港回归,县文化局把年近五十的吴昌銮派到天岗湖乡组建天岗锣鼓。两年后,天岗锣鼓在全省迎接澳门回归鼓乐大赛中荣获二等奖。这开启了吴昌銮向艺术高峰冲顶的辉煌晚年。 为了改变全县只有一家锣鼓队的局面,2001年农历大年二十八,时任县文化局局长陈平找到吴昌銮,希望他能在短时间内再建一支锣鼓队。 吴昌銮拍着胸脯保证,三个月内拉起一支锣鼓队。 于是,他在大年三十前一天来到四河乡潼河村,找到现在的老搭档吴善廷。就在这里,闻名全国的吴家锣鼓龙狮艺术团诞生了。 吴昌銮说到做到,短短五天时间,倚仗当地良好的舞龙舞狮群众基础,一支崭新的锣鼓队便在大年初五代表泗洪到沭阳演出,并获得钱杆和舞狮两个一等奖。不久又在江苏省首届农民艺术节中,一举斩获锣鼓一等奖、舞狮一等奖和民乐大赛银奖等三项大奖。吴家锣鼓成立的当年,便获得省市县各类大奖12个,让人叹为观止。 正如吴昌銮自己所说:吴家锣鼓的成立,揭开了我生命中最辉煌的艺术华章。 吴家锣鼓在吸收和传承传统经典曲牌和编舞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相继形成了“十八 翻”、“小七点”、“凤凰三点头”等独具特色的曲牌,并融合吴家人自成一脉的独特演奏技法,成就了吴家锣鼓高超的艺术价值。其中,以山歌对唱形式表现劳动场景的喜庆锣鼓“十八翻”最为经典,屡获好评。 联合国民间艺术组织主席陈平在观看完吴家锣鼓的表演后,兴奋地说:真没想到,江苏的吴家锣鼓比山西的威风锣鼓更威风。 吴昌銮从艺至今,参加大大小小的比赛不计其数,获得国家级大奖4次,省级奖励20多次。最令他印象深刻的,当属2010年9月在陕西韩城参加的“司马迁杯”首届全国锣鼓大赛。 韩城地区锣鼓文化比较兴盛,老百姓也多是行家里手。为了营造声势,也为了一展各家队伍风采,在正式比赛的前一天下午,参赛的37支队伍集体上街游艺。在这过程中,吴家锣鼓获得了当地群众的一致亲睐。他们每走二三十米便被群众拦下来要求表演,其他36支队伍在两个小时内都顺利回到住处休息,只有吴家锣鼓不停表演,不足两公里的路程,四个多小时还没走完,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场面一度混乱。最后,当地政府无奈,只得出动大批警察维持秩序,并由武警一路护送吴家锣鼓回到住处。这一事件,被当地媒体争相报道,传为美谈。 2009年,吴家锣鼓参加“珏山杯”山西省锣鼓大赛,获最佳创意奖和最佳编导奖,其参赛表演视频被放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江苏馆反复播放,使吴家锣鼓被世界铭记。不久前,吴家锣鼓又以团体形式加入中国打击乐协会,成为中国打击乐协会第九个团体会员。 如今65岁的吴昌銮荣誉等身。他是舞龙舞狮项目国家一级裁判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打击乐专业委员会会员,江苏省民间文艺之星,宿迁市百名文化人等。 时势所限,艺术传承陷窘境 淮河两岸有句谚语:民间无鼓不成乐,乡下无乐不锣鼓。吴家锣鼓在泗洪早已深入人心,它也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活跃在老百姓身边,对教化民俗,纯正民风,繁荣文化,以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和贡献。 在我县“三个集中”如火如荼开展的过程中,吴昌銮和老搭档吴善廷迅速编写了泗州戏《圆梦才幸福》、数来宝《全面搞好“三集中”》和怀洪大鼓《人人都夸集中好》等曲目,并在民间反复表演。 “土地经营要集中,便于机械来耕种;解放农村劳动力,清清爽爽好进城。”这些简洁明了的唱词,让群众听得懂、听得进,为宣传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富有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民间艺术却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吴家锣鼓的表演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娱乐,收费的演出很少,场次和时间都很分散,收益也比较低,不能靠表演来养活60多人的队伍。所以,年轻人不会待在家里,潜下心来学艺。平时只能找一些上了年纪不能外出打工的人来表演,现在技艺的传承面临断代的危险。 吴昌銮说,今年9月份,我们吴家锣鼓将赴香港参加国际锣鼓大赛。这次大赛分量很重,全国仅有9支队伍具备参赛资格,这也是我们把自己和家乡泗洪推向世界的一次机会。 看着吴昌銮满脸的骄傲,不难想像他一定信心满满。但被问到准备如何时,吴昌銮挠了挠头:“关键还是要培养一批富有激情和活力的年轻队员。” (杜思锦)
本文档为【激情老汉的艺术人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606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29
浏览量: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