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近代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家、史学家--吴藻汀(1888-1

近代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家、史学家--吴藻汀(1888-1

举报
开通vip

近代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家、史学家--吴藻汀(1888-1近代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家、史学家--吴藻汀(1888-1 勤奋进取、勇于开拓的外语界学者——徐振忠 徐振忠,生于1940年12月,泉州市鲤城区人,祖 籍北京。泉州黎明职业大学外语系英语教授、原系主 任,国立华侨大学外语学院兼职教授,美国洛杉矶加 州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历任中国职业大学外语教 学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高等学校职称文科评审委员 会委员、福建省高级翻译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泉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 徐振忠主要从事英语演说辞和英语演讲技巧研究、英文辞书研究、英汉翻译研究、英汉诗歌比较研究和...

近代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家、史学家--吴藻汀(1888-1
近代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家、史学家--吴藻汀(1888-1 勤奋进取、勇于开拓的外语界学者——徐振忠 徐振忠,生于1940年12月,泉州市鲤城区人,祖 籍北京。泉州黎明职业大学外语系英语教授、原系主 任,国立华侨大学外语学院兼职教授,美国洛杉矶加 州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历任中国职业大学外语教 学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高等学校职称文科评审委员 会委员、福建省高级翻译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泉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 徐振忠主要从事英语演说辞和英语演讲技巧研究、英文辞书研究、英汉翻译研究、英汉诗歌比较研究和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技巧研究。在大陆与港台的出版社正式出版专著和个人文集7部,在上海《外国语》、北京《中国翻译》、广州《现代外语》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和语言教学文章100多篇,与他人合编出版英文词典及教学参考书5部。 徐振忠多次荣获学术成果奖。1996年被福建省教委评为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师,1997年被中共泉州市委评为市优秀共产党员,1999年被中共福建省委评为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其事迹及个人简历分别载入中、英、美等国家编撰出版的《当代高校教授大典》、《世界名人录》和《世界名人传记词典》。 徐振忠1954至1960年就读于泉州五中的初、高中部。1960年毕业后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他在大学主修的是5年制历史专业,但毕业分配到四川却要他转行教英语。从事另一种专业比起“科班”出身的人要多花好几倍努力。然而,他相信只要勤奋进取,方法恰当,持之以恒,就能赶上甚至超过英 1 语科班出身的一部分同行。若干年后,奇迹终于在他身上出现。 即便是在那“文革”的荒唐年代,他都没有白白浪费光阴。他顶住压力,不介入派系争斗,继续学习英语。武斗时期,学校关闭,他只好回到故乡来,拜一位英语名师学习。但他清醒认识到:“语言是靠学而不是靠别人教可以学好的。”在向这位名师学习的过程中,他以自学为主,善于思考,常提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不断发掘新的方法。例如记单词,他就采用掌握词根与词缀的说文解字,而不是死记硬背。但词根与词缀自己往往分不清,这就须请教名师。这种巧学的方法,使他迅速扩大自己的词汇量。“文革”结束后,很多杂志开始复办或创办,他已从四川调回福建来工作,并于1978年在《福建教育》杂志发表第一篇英语教学研究的文章。从此,他一发不可收,作品像山泉一样大量喷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教学的文章在全国许多外语刊物连续发表,并开始出版专著。他还常被省、市外事、外贸部门聘请为外国来宾翻译,福厦漳泉的一些高校外语系常邀请他去开办学术讲座。1996年,他被评为教授,是当时泉州地面的所有高校(包括华大)仅有的三位英语教授之一。 徐振忠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要培养出优秀的英语人才,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自学英语的能力;而要培养他们这种能力,首先必须教他们会熟练地使用英文词典,而国内外尚无一部系统地介绍各类英文词典及如何应用的专著。他认为,若能编写出这样一部书,将是功德无量。于是他从1985年开始动笔,历经3年脱稿,全书约25万字,于1992年首先在台北旺文出版社出台湾版,1993年在香港三联书店出香港版,于1995年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大陆版,流传很广,被许多高校采用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教材,其中厦门大学外文系采用作为硕士生教材的时间最长。他自己也在黎大外语系开设“英文词典应用”课程,以此书为教材,效果很好。福建师大外语学院黄修齐教授发表文章对该书予以很高 2 的评价,标题是《一书在手,百卷纷呈》。文章说,该书“可谓融知识性、学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是国内少见的一部专述各种英文词典及其使用方法的好书。” 徐振忠对英语演说辞和英语演讲技巧的研究的成就也十分突出。这一领域在国内学术界也少有人涉猎过。1990年在上海外语学院学报《外国语》发表的第 )《英语演说辞文体刍议》是一篇开拓性的学术论文。他这篇论文一篇(8000字 发表后,国内才逐渐有专家发表这一领域的学术论文,并都注明了以徐文作为主要参考文献。接着,他继续在国内其它一些外语核心刊物如《现代外语》、《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教学》等发表这一专题的系列论文10篇,并撰写一部25万字专著《英汉演说辞对比与探析》,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这些作品,深受读者的欢迎和同行专家的肯定。著名的语言学家胡壮麟教授还曾在他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引用徐振忠的这类著述。 徐振忠认为,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培养英语演说的交际能力,而国内高校外语系几乎都不设英语演说课程。为了填补这一空白,他在华侨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班和黎明大学外语系各开设两个不同层次的英语演说课,并亲自授课。 徐振忠十分推崇我国古代学者顾炎武“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主张,他认为这是一个人成才的基本条件。因为这样才能使一个人学识渊博,视野宽阔,开拓进取,突破创新。1992年,他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到美国加州州立大学进行访学,身临那充满英语广告和70%以上的人信基督教的社会,一般人熟视无睹,他却发现这种文化背景对英语语言影响大而深远。他精心研究,在美国用英语写了两篇学术论文进行交流:Rhetoric Devices Used in American Business Ads《美(国商业英语广告的修辞色彩》)和Religious Feature in Political English Orations 3 (《英语政治演说词的宗教色彩》)。回国后他将这两篇学术论文译成中文,分别发表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与《现代外语》1996年第3期。 徐振忠是一位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他一生总是把“敬业”摆在第一位。“敬业、奋进、开拓、奉献”是他的座右铭。他认为,教师应是“学者型”的,不应是“职业型”的,必须教学科研两手抓,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他时刻记住自己是一位人民教师,尽管很喜欢读书和写作,但这都应该为教学服务,教书育人是自己的主要职责,不可轻重倒置。考虑到他主要的工作单位黎明职业大学是一所职业高等学校,它办学的方向是培养实用型人才,教学与科研都应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因此,他选择的学术研究课题大多是具有实用性的。他那30万字的个人文集《黎耕集》体现了他在黎大教书育人做出的贡献。在他任外语系主任的15年中,他进行过两次重大的教学改革,培养了大批外贸英语人才,成为泉州地区外贸行业争抢的“香饽饽”,《泉州晚报》曾两次给予报道。 2010年,华侨大学举行建校50周年大庆,外语学院特邀徐振忠为全系师生作一场大型的学术讲座。他也编撰一部个人文集《华耘集》给华大校庆献礼。外语学院院长陈道明教授为《华耘集》一书写了序言。这篇序言后来又发表在《外国语言文学》2011年第2期。现从这篇序言中摘录对他评价的其中几句话: 徐振忠教授是外语界一位学识渊博、著作甚丰、令人尊敬的学者。他的治学经历和学术成就深深影响并时时激励着他的学生和后辈。他经历了从中等学校、大专、大学本科到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教学历程~一步一个脚印~用超强的毅力克服了“跨学科、跨专业”面临的种种困难~以优秀的教学和科研业绩当上了高校英语专业的资深教授。 徐振忠的业绩,体现一位跨学科典型学者的开拓与创新、敬业与奉献的可 4 贵精神。 博学多才、心系祖国的商界领袖——戴亚明 戴亚明,1944年出生,祖籍泉州,菲律宾百事坦制造 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菲华泉州公会创会会长、菲华商 联总会董事、菲华体育总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国际问题 研究所经济外交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第26届深圳世界 大学生运动会菲律宾代表团团长、菲律宾宋庆龄基金会 董事等职务。 戴亚明1958年—1960年就读于泉州五中。1963年,18岁的戴亚明投奔父亲来到菲律宾。出国前他正在南京华东水利学院读书。在那个年代,大学生身上背负着天之骄子的光环,却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权衡利弊后,戴亚明毅然放弃了读书深造的机会,选择赴菲谋生。 初到菲律宾的戴亚明在父亲的帮助下在一家布店里打工,领的是最低的工资。凭着他的学识,一年后,羽翼渐丰的戴亚明抓住机会,从布店里跳出来自己从事布匹经营。和许多创业者一样,戴亚明也经历了创业的艰辛过程。刚开始时没有资金,但为人诚信的戴亚明受到许多老板的赏识,在资金上给予戴亚明方便,勤快的戴亚明度过了艰难的创业初期。 之后戴亚明的布匹经营逐渐做大,他开始从日本进口布匹到菲律宾销售。可是好景不长,随着菲律宾当地政府鼓励本地市场,戴亚明的生意越来越难做。善观时变的戴亚明决心转行,与朋友合伙做起摩托车零配件销售。那时候摩托车零配件市场主要掌握在菲律宾人手里,戴亚明是较早从事摩托车零配件经营 5 的菲华之一。在菲律宾,三轮摩托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摩托车零配件有着很大的市场,戴亚明凭着天生的勤奋很快就在摩托车零配件市场上分得一杯羹。然而由于有利可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挤进摩托车零配件市场,在恶性竞争下利润越来越低,市场越来越小。 机遇就好像是河上的一根木头顺水漂下来,只要抓住就能在激烈的市场洪流中生存并获得发展。戴亚明再次寻找时机转行。一次到台湾进货,偶然间一个朋友在无意中说到:“菲律宾用的水塔都是锌板做的,容易生锈,台湾早就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戴亚明将此事记在了心里。后来一换成塑料水塔了。” 经合计觉得可行,便开始试着经营塑料水塔。刚开始由于价格偏贵,塑料水塔在菲律宾很难推广,戴亚明便带着司机拉着产品到每家工厂去介绍。戴亚明说,创业之初好像在播种,总会有一两颗种子会发芽的。正是这种乐观和自信,塑料水塔在菲律宾慢慢地打开了市场。 戴亚明不断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更新换代,如今他所经营的不锈钢水塔占据菲律宾70%的市场份额,经营领域趋于多元化,涉及水槽、抽水机、水龙头、压力桶等。在事业成功的同时,戴亚明也把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情投入到家乡的公益事业中去。他于1991年—1997年担任母校泉州五中菲律宾校友会理事长,组织成立菲律宾泉五中校友会教育基金会,并于母校百年校庆时捐资人民币50万元助建“戴亚明图书馆”,为师生谋福利。同时每逢佳节都组织活动联络校友感情。他还兼任南安第二实验小学的董事会董事长,为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 身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戴亚明一直以促进中菲友谊,繁荣家乡经济为己任。他创立的菲华泉州公会对国内访菲团体给予热情接待,积极参加国内尤其是家乡闽南一带的商贸活动,该会的不少会员在泉州都有多项投资,有力地促进家 6 乡经济发展。随着闽南一带经济的繁荣兴起,越来越多的闽南人开始寻找机会到海外投资。菲华泉州公会积极为乡亲牵线搭桥,不断加强与家乡的联系,推动两地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 此外戴亚明还充分发挥自己的体育特长,把自己喜爱的篮球运动结合到沟通中菲友谊的活动中去。他现任菲华体育总会理事长,负责培养华裔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并亲自主持多次校际联赛,先后组织中菲各地篮球队的访问交流活动,使两地通过篮球比赛增进了解和加深友谊。 慷慨豪爽”是菲华社会对戴亚明最多的评价。事实上,“学贯中西”、“ 面对社会的赞誉戴亚明并不十分在意,他淡泊名利,一门心思的放在家庭、事业与菲华社会服务上,除了热心公益以外,对于菲华的现状,戴亚明也做了很深的调查和研究。 2006年,戴亚明在偶然间遇到清华大学国际研究所的一位教授,在交流中谈起了海外华侨的现状。戴亚明的博学多才和对海外华侨现状的独到见解让这位教授深深折服,于是便邀请戴亚明到清华大学给研究生做演讲,并被聘为清华大学国际所经济外交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在谈到海外华人对祖国的认同感时,戴亚明说到: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华人与祖国的认同感是不一样的。从上世纪中叶开始,第一代移民到侨居国后,对中国还有某种情结,存在“落叶归根”的想法,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回到祖国。他们关心中国政局的变化和发展。但很快,“落叶归根”变成了“落地生根”,我们这一代很快都在侨居国有了下一代,他们在当地出生,受当地教育,中国对他们来说已没有印象,很多华人对祖国的认同感也渐渐在消逝。 7 正是这种忧患意识,让戴亚明深深感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华人区继承和延续的重要性,这也正是戴亚明多年来一直致力中菲两地华人友好交流的重要原因。1997年以前,在菲律宾属于泉州人自己的华人社团并不存在,只有一些零散的泉州各地同乡会。1997年六月,在泉州市领导的鼓励支持下,戴亚明先生勇担重任,四处奔走,广泛联络同乡,争取多方支持,在校友会的基础上最终成立了菲华泉州公会,组织起旅居菲律宾的泉州籍乡亲。公会积极开展慈善和救灾活动,致力于华人福利及利益,经常组团返乡访问和投资,并与香港泉州同乡会结为姐妹会,起到联系和团结旅菲华人的作用。他希望通过联结旅菲华人,加强两地人民的交流往来,让更多的华裔认同祖先文化,找到自己的民族归属感。戴亚明先生的这种情系祖国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值得每位华人同胞深深铭记。 (根据《儒者风范 爱国情怀——记菲律宾百事坦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戴亚明》等资料整理) 歼十飞机、枭龙飞机现场总指挥——杨廷阔 杨廷阔,1943年2月出生,泉州市南 安人,曾任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 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歼 十飞机、枭龙飞机现场总指挥,中国出口 飞机现场副总指挥,西安飞机工业集团监 事会主席。杨廷阔是成飞发展史上有重大贡献的代表人物。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8 杨廷阔于1959年9月进入泉州高级中学庚班学习,1960年12月休学,1968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与制造专业。杨廷阔从南航毕业后进入三机部132厂工作,从1968年12月至1998年10月30年间,他历任机翼车间工人、技术员、车间工艺组长、车间党支部副书记、车间副主任、车间主任、成飞装配厂副厂长、成飞公司第一任销售处处长、生产指挥长、制造部副部长兼生产处处长、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制造部部长、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 至2003年4月任成飞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担任歼1998年10月 至2005年9月任成飞公十飞机现场总指挥、枭龙飞机现场总指挥。2003年4月 司科技委主任,2005年9月至2009年10月任西飞集团监事会主席,2009年退休。 在航空工业界,2006年因歼十飞机研制获“全国科技进步特等奖”,杨廷阔先后被评为部级“突出贡献专家”、“航空报国优秀管理者”、中航一集团“十大优秀企业管理者”、“四川省重点建设先进个人”,任多个国家重点型号现场总指挥,在中央首长、上级机关领导、军方将领和国际合作方中赢得了尊重,与之建立了亲密的友谊;通过与麦道、波音、空客和达索等跨国航空公司的转包合作,在国际航空制造赢得较高的声誉,成为新中国培养的优秀航空制造专家和航空工业管理者。 在企业管理界,杨廷阔被评为国家级“优秀设备管理者”、国家科技部管理杂志社“2002年十大管理精英”,任四川省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成都市企业家管理协会会长、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航空空航协会会长等社会职务,是全球华人商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员,是国内外管理业界和媒体关注的优秀企业家,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昌航空学院聘为兼职教授。 在地方经济建设方面,杨廷阔努力创造众多的就业机会和连年赢利的经营 9 势态,为稳定和繁荣地方经济做出贡献,同时主动与省市领导汇报企业经营状况,积极参政议政,当选为省八届党代会代表、省九届政协委员、科技专委会副主任,为地方经济出谋划策。 此外,他积极推进和筹划四川福建商会、闽南商会、南安商会的成立,是这些商会的顾问或名誉会长,为促进川闽经济的交流发展做出了贡献。 )有限责任公司直属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是研制成都飞机工业(集团 生产中国现代歼击机的主要基地之一。杨廷阔在主政成飞期间,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办企业方向,坚持航空报国,坚持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带领企业领导班子勤奋实干,使公司走上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之路,企业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增长,保持成飞连续20多年盈利。出任董事长和总经理后,经济总量走出多年徘徊,实现3年翻番,企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杨廷阔对国防航空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承担了国家歼十飞机的现场总指挥、枭龙飞机的现场总指挥。在他强有力的组织协调下,各重点型号项目稳步推进,获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的高度肯定。 1999年4月20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成飞,杨廷阔向总书记汇报歼十飞机研制工作,总书记听完汇报后说,五年来,你们不声不响地,日夜操劳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终于取得巨大成功,我向你们表示祝贺。你们从事的是为十二亿人民壮胆的事业,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尽快完成试飞定型,装备部队。并题词:铸国防利剑,扬中华国威。 在杨廷阔的领导组织下,成飞的市场开拓、产品研发取得重大进展。1990年他主持民机转包生产,成功地与美国波音公司、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进行合作。1993年他领导组织对公司内的生产管理进行工业工程改造,取得 10 了很大的效果,获航空部管理成果二等奖。在杨廷阔的精心策划下,成飞大力开拓外贸机市场,不断拓展波音、空客等民机转包生产项目,开发了柴油电喷装置、中外合资合作磁悬浮列车、通用小飞机等上规模的高新技术项目,打破了成飞民品长期缓慢发展的局面,形成了军品(高、中、低档)“三箭齐发”、民品(航空民品和非航空民品)“比翼双飞”的格局。 杨廷阔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企业的落后,首先是一种文化的落后;要以文化再造新成飞。目前,成飞形成了“强壮主体,丰满两翼”的发展战略、“赛马识马,尽能敬贤”的人才理念和“没有永远的市场,只有永远的追求”的市场理念等文化理念系统,为打造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注入文化动力,企业文化建设取得突出成果,公司获得中国企协颁发的“全国先进单位”称号。 杨廷阔在成飞推行“末尾淘汰制”,着力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增能减”的机制;对科技人员实行住房优惠、分配倾斜和三项津贴激励;推进精益生产管理方式和生产流程再造工程。另一方面,他坚持为职工办实事,改善提高职工生活水平。不仅职工年收入有较多增长,还积极改善职工住房条件,在两年内购地180多亩,建房20多万平方米,使职工住上了花园式小区,到2002年职工住宅达到人均26平方米,较好地满足了职工的需求。建立饮用纯净水管 为职工家庭送上了管输纯净水。 网, 杨廷阔有着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主动进取的文化特质,在激流勇进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他关心企业发展和职工利益,却自奉菲薄。他的工资收入在成飞只能算中上水平,一些科研骨干的月工资比他高出许多;他住的是面积比职工小的没有电梯的老房子;他的办公室一直都没有安装空调;为了节省预算资金,他把2千多公里的租用专机改为租用汽车,节约了三分之一费用,还 11 美其名曰“免费的丝路旅游”。 2002年,中国作协在全国举办“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报告文学大型征文比赛。作者中国红以杨廷阔为主人公,以他的感人事迹为题材,创作了《不负苍天》的报告文学,在征文比赛中获得了《人民文学》优秀报告文学奖,杨廷阔也获得了优秀主人公奖。该报告文学刊登在2003年第3期的《人民文学》上。 (根据2003年第3期《人民文学》中国红《不负苍天》等资料整理) 实业报国的儒商——邱季端 邱季端,1942年8月出生于泉州石狮市祥芝镇 厝上村,香港华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任福 建省政协常委、福建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福建 省侨联副主席、中华海外联谊会顾问、香港福建社 团联会副主席、香港厦门联谊总会理事长及福建同乡 会荣誉会长。 邱季端1959年就读于泉州高级中学,196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武汉钢铁公司大冶铁矿工作了4年多。1973年邱季端赴香港定居,先后做过杂工、搬运工、汽车修理工、推销员。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他就看好内地的发展,是最早到内地投资兴业的港商之一。他抱着对祖国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心,1980年创办了福建第一家海绵厂、第一家真皮沙发厂、第一家板式家具厂,后扩展至海棉家具制造、针织、漂染等,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实业王国。 尔后大举进军厦门、泉州房地产,在厦门开发了“金秋豪园”等多项房地产项目。1989年,当许多境外客商对内地政局的信心动摇时,邱季端 12 在厦门投资逾亿港元,兴建华星大厦,以增资扩营向全社会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发展的信心和实业报国、无怨无悔的信念。邱季端所从事的行业在行中都颇负盛名,其旗下的家具公司早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他出任上市公司主席。 邱季端乐于奉献社会,尤其对教育事业、慈善事业的奉献更是不遗余力;他更在国内出任多个教育基金、体育基金的名誉会长,各种捐献逾人民币1 任创会会长;他和香港亿元。他创建了泉州五中(省立晋中)香港校友会, 商业精英、专业人士筹建了爱国政党“香港协进联盟”,并任首届中央委员;出任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校友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校友总会副会长、历任两届旅港石狮同乡公会会长。他捐资175万元兴建宁夏、江西、内蒙、贵州、云南共7所希望小学,捐资中华光彩事业促进会600万元,捐资100万元兴建华侨大学季端楼,捐资设立华侨大学邱季端文科综合成绩优秀学生奖、集美大学“邱季端扶助贫困生奖助金”等单项基金。此外,向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基金、福建省慈善总会、泉州侨乡体育馆、石狮市中华慈善总会、厦门教育基金、集美大学、集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泉州市慈善总会等数十个单位团体捐款。他还捐资福建女排1000万元,组建福建厦门“喜梦宝”女排俱乐部。在家乡石狮市,从1987年起,他捐资为厝上村修筑石板路、水泥路,建造避雨亭、自来水、村老人会、二中教学楼、琼山小学教学楼,购赠祥芝镇政府中巴车;1991年,他联合邱天生捐资50万元,将位于石狮九二路北侧的旧体育场改建为音乐喷泉街心公园;2003年,他捐资300万元为位于永宁黄金海岸的洛伽寺兴建藏经阁;2004年1月,他联合邱季生、邱季华二位旅港堂昆仲,共同捐资50万元兴建石狮市锦尚镇厝上村办公大楼,同时捐资150万元设立斗文房顶厝爱心基金会。 邱季端是现任的集美大学校董会常务校董、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副董事 13 长、泉州师范学院副董事长、国立华侨大学校董会董事、泉州黎明大学名誉校董、香港福建中学校董、福建省慈善总会顾问、福建体育总会永远名誉会长、中华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 1990年起,邱季端先后当选为福建省政协委员、泉州市政协常委、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北京海外联谊会顾问、厦门市荣誉市民等。2002年邱季端当选为福建省政协常委、福建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于1997年聘任他为客座教授, 2002年福建师范大学聘任他为客座教授。2004年他获得世界华商投资基金会颁发的世界杰出华人奖及美国Morrison University(摩利臣大学)颁授的荣誉哲学博士学位。连续三届(每届三年)获得世界闽商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2006年及2009年获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并荣获“中华慈善人物”称号,福布斯中华慈善榜2006年排54位。 1990年,邱季端捐资助建泉州五中教师宿舍楼。1996年,他和徐伟福校友倡导并带头捐献巨资,成立泉州五中(香港)校友基金会。2002年又为母校捐资人民币200万元助建体育馆,冠名“邱季端体育馆”。2010年设立邱季端奖教基金,每年捐资50万元用于奖励教师,每年还捐资2万元给退休教师协会做活动经费。今年,邱季端又慷慨捐资500万元助建五中城东新校区。 邱季端对母校北京师范大学的发展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2002年起,他担任校友总会副会长,一直关心、关注着母校的建设与发展,至今已为母校捐款达3000万元人民币。1997年,为支持母校的发展和培养家乡泉州人才,邱季端先生向母校捐赠300万元人民币。2001年12月底捐赠500万元作为北师大百年校庆的厚礼,2004年设立“北师大文学院季端发展基金”, 14 用以提升文学院的科研水平、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扩大文学院的学术影响、资助“励耘学术文库”的出版、评选“文学院季端学术论文奖”、举办“励耘学术论坛”、出版学术期刊,为启功教育基金添砖加瓦。2006年又捐赠母校北师大2000万元,支持学校新体育馆的建设。为了表示谢意,钟秉林校长宣布学校将投资1.3亿元的新建体育馆命名为“邱季端体育馆”。这座体育馆完全按照国际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建设,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美国奥组委在严格考察了北体、北邮等20多所大学后,最终选定北师大“邱季端体育馆”作为美国奥运代表团的独立大本营,并出资50万美元租用该馆场地和设施,供代表团400多名运动员使用,合作期限为6周。 《中国教育报》曾用“以人为本、以诚为基、实业报国、回报桑梓”来形容邱季端。邱季端认为:人生于斯,应有责任心,一是社会的责任;二是对亲朋戚友的责任。正是这种责任心,使他乐于奉献社会,尤其对教育事业、慈善事业的奉献不遗余力。 作家?编辑?文学组织者——陈志泽 陈志泽,出生于1943年9月,泉州市鲤城区人。1962 年就读泉州五中高三级时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9年 创办《泉州文学》杂志,执行主编25年。主编“刺桐 花文丛”十二辑108部,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北方文艺 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1984 年创建泉州市作家协会,任主席21年。参与筹建泉州 市文联并任专职副主席17年。泉州市政协五、六、七、 15 八届委员,文史委副主任。现任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泉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国立华侨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3年起陆续出版《相思树》《爱的星空》《岁月的回声》《守望》《热土?乡音?人》等文学作品集19部,其中《爱的星空》荣获华东地区优秀文艺图书奖,《岁月的回声》《守望》荣获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2007年被评选为中国当代(十名)优秀散文诗作家。 陈志泽1959年至1962年就读于泉州五中高中。1966年福建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参加“文革”以及军垦农场劳动,1970年起历任德化一中语文教师、德化县文化馆创作干部、泉州地区文化局创作室负责人,泉州市文联副主席。新时期到来后,他的文学创作由最初的诗歌渐渐扩大到散文、散文诗、儿童文学、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在诸多文学样式中,他的散文诗与散文创作成果最为显著。著名作家、学者刘再复将他列入“与柯蓝、郭风两位老诗人积极呐喊并努力探索”的“辛勤的耕耘者”。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郭风认为他的作品“显得丰富多采,又出现作家对于人生、社会以及文学创作等现象的哲理思考,这就使得他所作的各种文体均具有独特的深刻性;使得其所作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孙绍振教授评价他抒写闽南侨乡散文诗“之所以令我欣赏,不仅仅由于我长期在闽南人中生活,在情感上已经归化了,而且也由于,那平凡的甚至琐碎的闽南生活,在他笔下升华了,上升到了艺术境界„„志泽的乡土情结,并不是初始的感知的原生的表露,他的情绪、感觉、知觉、情趣都经过他的想象诗化了。”他的散文诗、散文作品发表于《诗刊》《新华文摘》《当代》《儿童文学》《人民日报》《文艺报》《文学报》《新民晚报》《福建文学》《福建日报》以及美国、菲律宾等海外报刊,入选《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散文集》《六十年散文诗选》《十年散文诗选》《中外散文诗鉴赏大观?现当代卷》《中国散文 16 诗90年(1918—2007)》《影响当代中国人的散文精品/当代阅读经典》《当代散文精品珍藏本》《中国精短美文100篇》《福建文艺创作60年选?散文》《<福建文学>创刊六十年作品典藏1951—2011散文卷》《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散文诗精选》等典籍。数十次入选《中国最佳散文诗年度选》《中国年度散文诗精选》等年度选本。他的散文《武夷归来说柳永》发表于《散文百家》2006年9期,被选为数十个中学、大学的学生试卷和 高考 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语文高考下定义高考日语答题卡模板高考688高频词汇高考文言文120个实词 模拟试题。 陈志泽的儿童文学作品入选《中国儿童文学名家名作典藏书系?散文卷》《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精品库?散文卷(1949—2009)》《中华儿童文学作品精选1977—1991》《中学生文库散文诗选》《福建文艺创作60年选?儿童文学》等。荣获全国《献给孩子们》“小天使”铜像奖。作为一位资深编辑、主编与优秀的文学组织者,他还从工作需要出发,应邀为60多本作家的著作作序、撰写文学评论,共30多万字,出版文学评论集《论评赏析杂弹》。他的文学评论作品与学术论文发表于海内外重要报刊。其中,《强化散文诗的文体意识》发表于《散文诗世界》杂志2008年第10期,作为跋选入《2008年中国散文诗精选》。《简析散文诗文体的四种认识》等数十篇文论与赏析文章发表于《文艺报》《文学报》《福建文学》《散文诗世界》等报刊,入选《中外散文诗鉴赏大观?现当代卷》等权威选本,被称为“学者型作家”“以散文诗作家为主体的评论家型” 作家。他既创作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又长期卓有成效地从事文学期刊与文学书籍的编辑、主编工作和文学组织工作,三位一体,十分少见。 陈志泽的文学创作引起当代文坛的关注,许多报刊发表了名家的评论文章给予推介。他的大学老师俞元桂教授评介他学术文章的《作家的另一种笔墨》发表于《福建日报》1993年4月1日。李标晶教授的论著《二十世纪中国散文诗论》以专门的章节《从家乡起步的歌者——陈志泽的散文诗》对他的散文诗 17 作出论述。孙绍振教授的评论《诗的散文 散文的诗》发表于《福建文学》1983年5期。郑锹教授的评论《浓烈而明丽的诗情》发表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1期。评论家叶公觉的评论《好一棵相思树》发表于《文学报》1985年5月16日。耿林莽的评论《品味“回声”》发表于《福建文学》1999年11期。戴冠青教授评论他四十年文学创作的《生命与心灵的投影——陈志泽文学创作成果评述》发表于《文学报》2002年9月26日。翟大炳教授的评论《聆听音乐与召唤结构 ——读陈志泽散文诗札记》发表于《美与时代》2011年9月下半月,总第440期。 陈志泽对于本职工作认真负责,富有创意。1979年春天,他参加《福建文艺》编辑部在平潭举办的一个笔会,听到了一个关于解放思想的学术讲座,感受到文艺的春天已经到来,未等笔会结束就给中共泉州市委宣传部写信,建议创办晋江地区的文学刊物。1979年3月,晋江地区首家文学刊物《晋江》(“地改市”后易名为《泉州文学》)在他的一手操办下创刊。好些年,刊物从策划、约稿、选稿、编稿到校对以及每期出版后的搬运、邮发,都他一人承担。由于《泉州文学》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办出较高水平,10年后终于被批准公开发行。二十多年来,由于他的编辑工作与作家协会的组织领导工作,以及个人与文学爱好者的交往,他培养和指导了一大批泉州文学青年与作家,成为大家熟知的文坛佳话。他连续九年被评为福建省文联系统先进工作者。 陈志泽长期在工作条件较为艰苦的文化部门工作。1987年他担任泉州市文联专职副主席,一干就是17年,还因属于公务员编制,按规定不能参加职称和专家津贴的评定,但他从来不在乎个人职务的高低和待遇的厚薄,多次放弃到省里工作的升迁机会与谢绝企业的高薪聘请,甘于淡泊,乐于奉献,全身心投 18 入他热爱的文学事业。他为人低调,喜欢简单、宁静的生活,艺术上却追求高标准。他常说一个“磨”字,体现他严肃认真与不断创新的写作态度。 (本文参考郭培明、林轩鹤等人的文章与本人提供的资料编写) 国际知名地球电磁感应专家——魏文博 魏文博,泉州市鲤城区人,出生于1945年9月。 1961年就学于泉州高级中学,1964年高中毕业后, 考入北京地质学院金属与非金属地球物理勘探专 业,1969年大学毕业。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 “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感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被授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2009年被授予“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他长期从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在电磁探测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深入的研究;从事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已有近20年之久,在青藏高原地壳及上地幔电性结构研究和海洋电磁探测技术研究等方面做出突出的成绩。是我国地球物理学界和国际地球内部电磁感应领域的知名专家。 至今,他主持或参与完成了40项国家和国土资源部的重要科研项目,发表近百篇研究论文;他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已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和多项三等奖。关于“青藏高原地壳及上地 19 幔电性结构”的研究成果被评选为“2001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并列为“九?五”高等学校“211工程”建设标志性成果的范例。 青藏地壳及上地幔结构研究,是解决高原隆升机制的关键,也是当今国际地球科学界的前沿课题。通过近二十年坚持不懈努力,他和他的研究组在青藏高原完成20条测线,总长约6500公里的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深探测剖面研究,积累了大量高精度实测资料;在研究过程中逐步认识和证明了青藏地壳和上地幔有特殊的导电性结构,这不仅揭示了青藏高原地壳及上地幔的空间构造格局,而且间接为研究高原地壳及上地幔地热结构和物质状态提供重要依据;其结果无疑对于推进青藏高原形成、演化机理研究,促进地球科学发展有重要意义,并对青藏的矿产、油气和地热资源调查及远景评价有一定指导意义。这些关于青藏地壳和上地幔导电性结构研究的成果在国际权威科学刊物“Science”上发表3篇(1篇为第一作者)、“Nature”上发表1篇论文(为第三作者),引起国内、外地球科学界广泛的关注,产生重要的学术影响。 海洋电磁探测技术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已有近30年研究历史,2000年以来已成为西方多家大石油公司的热门技术;而在我国,1998年前没有实质性的研究工作,几乎是“空白”状态。 1998年以来,在国家科技部资助下,他主持完成了3项“863”研究课题,对海洋电磁探测方法理论、探测技术、仪器、数据处理和反演进行系统研究与开发,并通过东海、黄海和南海的海上观测试验,证明了所研发仪器和探测技术的实用性,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底大地电磁探测技术,填补了国内这方面技术的空白,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这项先进探测技术的国家之一。这项成果已获国家发明专利,他是第一发明人。 20 知名文物保护科技专家—李国清 李国清,1946年11月24日生,籍贯厦门市同安 区,研究员,二级教授,1965年毕业于泉州高级中学 (今泉州五中)。 李国清系文物保护科技专家,福建省专业学科带 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福建省泉州海外交 通史博物馆副馆长、福建省科协委员、泉州市人大代 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协会藏品保护委员会理事、中国文物修复委员会理事、泉州市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协会会长。 李国清1966年起先后在泉州农药厂、泉州冶炼厂实验室任实验员和技术员工作。1980年调入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从事文物保护科技实验室工作。1987年考入复旦大学脱产就读国内首届的文物保护专业研究生至1990年毕业。1992年任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部主任、副研究员,1998年任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 李国清长期从事水下发掘文物、出土文物、馆藏文物和地面文物的科技保护处理和相关科研工作,以及科技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度理论水平。从九十年代来,承担了文化部、科技部、国家文物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多项国家级文物保护科研项目:《花岗岩质文物的风化及其防护》、《文物微波杀虫》、《开放性环境中木质文物稳定性研究》、《海洋铁器文物保护研究》、《出土饱水木器规模化保护研究》、《泉州湾宋船保护修复》等等科研项目,另外还承担多项国际间的合作项目和省市的科研项目。曾获国家文物 21 科技进步奖、福建省科技进步奖、福建省文化科技奖、福建省文博优秀成果奖、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和中国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金奖等二十多项科学技术奖。 李国清从九十年代以来,曾多年担任中国文物研究所和香港城市大学等单位客座研究员,就水下文物和出土文物的保护技术、文物的科技分析和历史上东西方文化科技交流等项目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近十多年来,又指导协助广东、海南、山东、浙江和安徽等省的出水文物和古船文物的发掘现场保护和发掘后的保护科技处理工作。期间,李国清还在高校和国内有关培训班举办文物保护技术讲座和开设文物保护课程,为培养和指导专业技术人才作出努力。 李国清从事专业科技工作,态度严谨、工作扎实且勇于探索。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大量的相关实验和勤奋在第一线进行保护处理技术工作;平时勤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从而提出切合实际且有突破性新论点和新方法。例如:我国文物界过去在饱水木质文物保护上一直沿用经典的“木材纤维饱和点涨缩性理论:即木材含水量在纤维饱和点(平均含水量30%左右)以上,自由水的散失或增加,不改变木材的尺寸和体积的改变;只有在纤维饱和点以下,水份的散失或增加才引起木材的尺寸和体积的改变”。李国清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各种科技分析手段,首先在我国提出:“经典木材纤维饱和点涨缩性理论不适用于出土(或出水)饱水木质文物。饱水古木既有木材的共性又有自身特殊性,由于受埋藏环境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影响作用,其化学成分和细胞微结构均发生变化;如不注意妥当处理,发掘时和发掘后只要水分一旦散失,就会发生尺寸和体积的改变,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李国清进而针对性提出了饱水木质文物发掘时的保护原则,又通过研究陆续提出妥当保护处理的具有实际效果的新材料和新方法。他在长期的文物保护工作中,善于吸收现代科学技术 22 方法应用于各种类型和各种质地文物的保护中,同时又注重中国传统技术和传统材料的使用,把二者结合起来,往往取得较好效果,得到国际同行好评。 李国清多年来撰写了八十多篇论文,如《出土饱水古木件干縮性问题》、《出土饱水木质文物干縮性问题与发掘时保护》、《十三世纪中国海船结构与艌料技术应用》、《中国沿海发掘的竹木器文物保护》、《中国历史上锡箔的特殊用途和传统制作工艺》、《博物馆竹、木纤维质地藏品的保护》、《微波技术在文物保护上应用研究》、《木质文物在开放性环境稳定性研究》、《中世纪“陶瓷之路”上的德化瓷及其科技分析》、《PG材料在纤维质文物保护上应用研究》、《中国德化白瓷与欧洲早期制瓷业》、《有机氟材料在文物保护上应用研究》、《考古发掘现场竹木器物的PG法保护处理》、《本色木质文物封护剂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建筑保护》等等论文在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和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李国清多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和赴美、韩、日、新加坡等国和香港、台湾地区进行讲学和交流。李国清曾入编于《当代中国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辞典》、《中国专家人才库》等辞书。 澄怀观道的书法家——林坚璋 林坚璋,字颖之,号朴园,1946年11 月出生于泉州市鲤城区,中国书法家协会 会员,香港书画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光明书画会顾问,福建泉州师院客座 教授,曾任香港《书谱》杂志副主编、泉州书法家协会创会副主席。作品入选“全国第二届书法展”、“全国草书大展”、 23 “国际临书大展”及“中国百名书法家展”等全国性和国际性书法展览及黄河碑林、神墨碑林、郑成功碑林等,并多次在美、欧、日、新、马、菲及港台等国家或地区展出并被收藏。其传略收入《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中国古今书家辞典》等多部辞书。 儿时父母对林坚璋的教育相当严格,曾求学厦大的母亲,或井边督背古诗,或于砚旁课以八法。少年时期的林坚璋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研习大量书帖,这为他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65年,他毕业于泉州高级中学高中。1966年,他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林坚璋一向坚持书画有道,与佛理禅机相通,一俟相谐相融与宗教哲学高度,方渐入化境。1962年泉州筹备在开元寺建立弘一法师纪念馆,还是高中生的林坚璋就协助开元寺的妙莲和尚和圆拙和尚,帮忙整理文稿,因此次协办而结缘于宗教界、书画界。在整理大师的资料时,在些东西无法确定,妙老就介绍找丰子恺先生联系。这样,林坚璋就和丰老建立了问学的关系。参加工作后,他常出差,去上海则在缘缘堂对面找招待所,一住个把月,问道往返,坚持了六年。也许是受了弘一法师的影响,林坚璋六、七十年代大量阅读中外文史哲学与宗教的书籍,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自然观直接影响了中国书法独特的民族审美特征,而宗教的哲学理论和精神对书法的影响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心灵的高度净化,主张宣扬人的真、善、美的自然性情。林坚璋试图通过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使他的书法境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开始寻访与弘一法师有关的人物,有幸问学于丰子恺、林散之、祝嘉、虞愚、费新我等书艺大师,让他得丰老学理方面的蒙养,又得到散翁用笔用墨用水及如何消解碑帖、参悟五笔七墨、融通画法与书法等书艺本体论方面的教诲和指点。林坚璋认为,近代以来,书法在境界上达到哲理层面的,只有两个人,一为弘一法师,一为林 24 散之;而书法的哲理化内涵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林坚璋在文革前后那样特殊的年代,因了弘一法师的缘故,亲承了丰、林二位名师的教导,接受了具有明确传承脉络的文化熏陶,于其书艺可谓至关紧要,于其人生可谓一种特殊的惠顾,于其智性可谓得佛光的烛引。 林坚璋自幼从颜柳入手,稍长在戏剧名家王冬青的指导下转习北碑“张猛龙”、龙门造像、云峰摩崖各流派,且习《礼器》、《张迁》、《石门颂》诸汉碑,而行草则师孙过庭、二王,参以旭素之酣畅。他主张以大经典定其格;秦砖汉瓦、唐碑汉简、晋章宋牍,浸淫其间,互博其趣。博取渐变,以抒新意。为此,他纵览古今,集成碑帖,渐悟其奥。故而林坚璋的书法上溯本源,追慕正宗,兼籍旁流,摈弃末枝,自成机杼,格调高远,常显洪钟大吕的气象;既有乡野朴茂不雕的生气,又透析出生命本真自主意识及人文情怀的士大夫气息来。 林坚璋以他的学养阅历慧悟,对中国书法艺术,特别是草书艺术进行一次涵盖古今的思辨和研判。其间,他摩挲,他反刍,他解构,契阔数十年,手不停挥目不停视心不停息,已臻习惯成自然的“无为”境界。他以书为乐,以书为寄,在咀嚼自己的人生阅历中,用内化的情感和智慧,搜索那些焕发过生命意义的东西,并用自己得心应手的形式表现出来。时或于夜静人寂,兴会淋漓;或因佳句偶得,纵笔行楮;或随意流宕,涉笔成趣——在遗貌取神的笔墨审美追求中,追求一种同构于“心象”的墨象世界。因此,写字成了他一种“我之为我”的自洽活动,一种从心所欲,高标自许,纵横开阖的自在自得享受。故尔澄怀观道,别有洞天,渐臻炉火丹成的化境。 林坚璋以超然世俗的静气直面纷乱而不可捉摸的当下,不耽于守旧和传统因循,以一种超强的自觉和彻悟,“得乎技而进乎道”,坚持以古法求新意,站在传统深厚的高度,审视历史,融古通变,取精用闳,将自己的作品推向一个 25 又一个新的高度。苍拙、深沉、纯净、清新、散逸、萧疏,用笔讲究而又率意,线与面、浓与淡、圆与转、折与放,相成相生,奇趣丛生。不浮躁不取巧不哗众,师古师道师心,广采博纳,融会贯通。时或银钩铁画,石破天惊;时或笔走龙蛇,神机乍现。远观其势磅礴,近瞻其质精微,充分显示出笔墨之美智慧之精性灵之光,呈现出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情留恋和深切回眸,予人以美仑美奂的心灵震荡。 著名美术评论家、书画家胡敬德高度评价林坚璋的书法“铁笔银钩、崩雷坠石、蛇惊虺走,神走鬼没,禅机时显,真是书通别样境界”, 林坚璋之情调“是有感于宇宙人生而诗心砰然也,是有所深养也,是哲理之感悟和艺术思想之笔墨化也。此中秘钥岂浅表辈所识哉~” (根据胡敬德《书通别境因佛缘——我认识了书家林坚璋》、许晓松《博洽自机杼 澄怀以观道——记香港泉籍书法家林坚璋先生》等资料整理) 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主席——徐伟福 徐伟福,1948年出生于泉州市鲤城区。香港南 益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属下多间公司 董事长:泉州市南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南安市南 南安市南源针织时装有限公司,泉制衣有限公司, 惠安县南江针织时装有限公司,南安市南星工业机 械有限公司。他一贯热心公益,积极参与爱国社团活动,现任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香港福建社团联会永远名誉主席,香港福建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福建体育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泉州市同乡总会永 26 远名誉会长,香港泉州同乡会永远荣誉会长(第五届理事长) ,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第十四届主席,香港泉州慈善促进总会副主席,华侨大学第六届董事会董事,泉州五中香港校友会永远荣誉会长 (第三、四届会长)等职。他还任福建省政协第九、十届委员会委员,泉州市政协第九届委员会常委兼香港地区委员召集人,福建省侨联顾问,泉州市鲤城区侨联会副主席,泉州市丰泽区侨联会名誉主席,泉州市丰泽区商会名誉会长等职。 徐伟福小学就读于佩实小学(现通政中心小学),他从小勤奋好学,聪颖灵慧,品学兼优。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泉州高级中学(泉州五中),于1967年高中毕业。1969年10月上山下乡到大田县屏山乡插队落户。他白天上山下田,辛苦劳作;晚上手不释卷,挑灯夜读。知青生活,让他经历了人生的一场洗礼;而那段风雨历程更为他日后闯荡香港磨练了耐心和毅力。文化熏陶和艰难困苦磨砺了他儒雅的气质,使他内心有隐忍的深邃,有可以承担无限的磨难与荒凉的力量。 1974年,徐伟福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到香港定居。他先是在父亲的公司帮忙,很快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三年后,他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1978年,徐伟福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与他同在大田插队落户的知青好友林树哲及同乡好友杨连嘉,三人合资创办建兴织造厂,迈向独立的创业之路。经过两年的发展,1980年,香港著名实业家吕振万先生正打算改组旗下的南益织造厂,诚邀他们合作,进行了建兴织造和南益织造的合并,组建了新的南益织造有限公司。徐伟福出任董事副总经理,从此与南益的发展休戚与共。 创业艰难百战多。徐伟福常闻鸡起舞,披星戴月。当时通关条件很差,为了顺利出口,他每日早起搭火车过境亲自办理报关,常常是带着面包和矿泉水充饥。两年的辛劳奔波,使他落下了严重的胃病。正是在徐伟福和全体同仁的 27 辛苦打拼下,南益集团业务不断地拓展,逐渐发展成为香港著名的出口生产商之一。 1981年春,内地刚实行改革开放不久,许多人还在观望犹豫。南益集团的领航人吕振万、林树哲、徐伟福、杨连嘉就敏锐地察觉到内地发展经济的时机到了,毅然决策到祖国大陆发展,回乡投资建厂。他们先是在南安官桥镇投资创办了南丰针织厂,从100多名员工日渐发展到上千名员工,公司的规模也日益扩大。1990年,南丰新厂房的建设已达到现代标准,被誉为“闽南第一枝报春花”。此后,南益集团又相继创办了南华织造厂、南泉织衣厂、南兴针织有限公司、南晶针织时装有限公司等,成为南益集团的“五朵金花”。到1990年,以“南”字号命名的企业已迅速在福建各地开花;90年代后期,南益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500家外商投资企业”之一,形成了多元化的跨国经营的集团公司,经营范围涉及针织、制衣、漂染、房地产、机械制造、汽车修配、花卉、娱乐等行业。南益集团从最初的只拥有一家小厂发展到目前拥有40多家“南”字号企业,总投资20多亿港币,成为泉州最大的企业集团,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稳步前行,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作为香港南益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主要执事之一,徐伟福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参与及指导公司各项经营运作,南益集团30年的腾飞他功不可没。 徐伟福当年无法完成求学梦使他深感遗憾,更使他产生对教育念念不忘、百般珍爱的情结。事业有成的徐伟福萌生了一个愿望,要帮助年轻的一代,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求学环境。他热爱母校泉州五中。在担任泉州五中香港校友会第三、四届会长期间,主动联络校友并积极参与,与创会会长、邱季端校友共同发起,筹集100万元人民币,设立“泉州五中香港校友会教育基金会”,用于奖教奖学,支持母校的教育事业,这种形式在当时的泉州学界是开先河之 28 举。2002年母校建校一百周年之际,他又慷慨解囊,捐资人民币100万元助建“徐伟福艺术楼” ,楼内设有美术、音乐、舞蹈、书法等专用教室以及多媒体教室和演播厅,为五中学生接受艺术熏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今年,徐伟福又慷慨捐资300万元助建五中城东新校区艺术楼。 徐伟福多彩人生的另一个亮点,即是他坚持不懈地为边远地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是1994年由一批香港闽籍企业家发起,旨在帮助祖国内地贫困山区小学教育而成立的一个慈善组织。“人人有书读,个个读好书;乡乡有学校,校校无危楼”是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的理想。17年间基金会将筹得的善款,先后在国内23个省、自治区援建436所希望小学,今年还将增加40—50所。多年来徐伟福为希望工程和教育事业出钱出力,曾荣获该基金会2007年度捐款冠军。在2008年4月29日他当选基金会第十四届主席就职典礼的当晚,他就筹款1600多万元(目前已增至2100万元),使得基金会累积筹款突破一亿元。徐伟福在任期内努力发扬该会宗旨,积极筹集资金在内地贫困地区兴建希望小学,在他和基金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在内地贫困地区捐建了68所希望小学,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也创造了基金会自成立以来捐建希望学校最多的年份。他还多次亲自率团赴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等省边陲地区访问考察,特别是2012年7月下旬组团亲赴青海、西藏之行,走访了近百个县市,为10所希望小学落成剪彩,真正践行了他“实实在在做善事,全心全意办教育”的就职诺言。 徐伟福有情有义,爱心广被。2006年,他在大田县文江乡捐建两所希望小学;2007年,他捐资50万元为大田贫困地区的学童修建“耀珍希望小学”“耀堂希望小学”,并配备了现代化教学设施;在他曾经插队4年的大田县屏山乡,他捐资20万元修建了“奕茂希望小学”;帮助和改善贫困山区孩子课外阅读, 29 2007年给奕茂希望小学捐赠图书662册。他还在大田县投资兴办南湖针织时装有限公司。 2006年,徐伟福还捐资为闽南华安五岳兴建了培德希望小学教学综合楼;2007年捐资100万元助建母校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徐伟福楼”;捐资25万元在安溪龙涓修建“内灶希望小学”;捐资25万元在长泰武安修建“珠坂希望小学”;他还捐赠省内6所希望小学图书室,并亲自为山区优秀学童送去奖学金,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学有所成,做对社会有用的人。2011年再次捐赠泉州市通政小学200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 近几年来,徐伟福累计捐赠教育资金超过1000万元,因此而荣获福建省政府授予的“福建省捐赠公益事业贡献奖”奖章、奖匾和荣誉证书,荣获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的“泉州市慈善家”称号。 徐伟福爱国爱港,在长期的爱国社团活动中,他密切团结旅港乡亲,为迎接香港回归祖国及香港回归后的繁荣稳定,作了不少有益的工作,深获家乡各级政府的嘉许,在旅港乡亲中颇具声望。 热爱祖国,情萦故土,感恩图报,是徐伟福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他平和谦虚,沉稳朴实,淡泊名利,处事低调,又不乏企业家的刚毅睿智、精细周全。他的人生历程是丰富多彩而又辉煌灿烂的,他儒雅的气质、开拓的精神、行善的姿态,都记录和昭示着他所走过的闪光之路。 (根据李彩霞《儒、勤、善铸就光彩人生——访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筹委会主席、香港南益集团执行董事徐伟福》、黄星耀《情系母校 缘结四方——永远荣誉会长徐伟福》等资料整理) 乐善好施的香港实业家——杨晋涛 30 杨晋涛,泉州市惠安县人,泉州高级中学高中1968 届校友,历任香港针织商会副监事长、香港泉州慈善 促进总会常务董事、香港泉州市同乡总会名誉会长兼 秘书长、香港惠安同乡会副会长、福建省海外联谊会 董事、泉州市海外联谊会常务董事、惠安县政协委员、 泉州五中香港校友会第一至四届副会长、第五届常务副会长、第六届会长、第七届永远荣誉会长。 1965年,杨晋涛以极高的分数考入泉州五中高中部。他读书极为勤奋,文理各科成绩斐然,在班上名列前茅;他兴趣广泛,多才多艺,是年段中的佼佼者。无奈高中毕业时正逢文革,他成为插队知青回乡务农。 “是金子就会闪光”。没多久,村里为开办粮食加工厂却为缺乏资金发愁,杨晋涛毅然借出准备结婚用的2000元,顺利进厂参与筹备工作,并由会计升任厂长。他兢兢业业干了三年,工厂取得良好效益,他亦赢得赞扬。这段经历让他受益匪浅,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 1973年,杨晋涛举家定居香港,赤手空拳闯天下。他先在针织厂打工,省吃俭用积累本钱,两三年后办起家庭式小作坊,取名永达针织厂,希冀“永远发达”。那段岁月,他历尽艰辛,除亲自操作机台外,粗工杂活样样都干。永达日渐起色,收益数倍增长,他信心十足,踌躇满志。 1978年广东率先建立经济特区,他紧紧抓住机遇,把“永达”迁往东莞,乘势扩大规模,添加大批设备和工人。1981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福建,他立刻返回家乡,与有关部门联手,创办惠安毛织厂,成了该县第一位外来投资的港商。 31 1990年,杨晋涛大展宏图,再次开了先河,在惠安城关镇买了10亩地,成立港溢针织有限公司,不上两年,地盘扩至25亩。宏伟壮观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气势如虹。在最高峰期,员工总数达二三千人,产品畅销欧美二三十个国家。此时的“港溢”远近闻名,成为全县首屈一指的纳税大户。素怀雄心壮志的杨晋涛并不满足现状,继续扩大企业规模,东莞大朗镇的大洋针织厂、泉港工业区的港威针织有限公司相继问世,惠安、仙游等县许多乡镇的针织厂、加工场接连诞生„„遍地开花,枝繁叶茂,俨然建立起一个针织小王国。步入21世纪,他先后斥资七八千万元,购买200多部最先进的电脑针织机,逐步实现更新换代,业务更上一层楼。 杨晋涛事业的成功靠“天时”,靠“地利”,更靠“人和”。工人最关心的工资,他每月都按时发放。他善待员工,注意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逢年过节,他都举办联欢晚会,抽奖助兴。一年一度,他奖励优秀员工外出旅游。他经常补助特困职工,帮他们渡过难关。四川大地震,厂里4位来自重灾区的女工欲请假回老家探望,他当即批准,薪水照发,路费报销。他本人则带头捐钱赈灾,发动工友们献爱心。难怪工人们称赞他有“菩萨心肠”,是“好老板”。 杨晋涛是惠安平山寺最大的施主,从铺设沿山水泥路,到修复大殿、斋堂、藏经阁,以至建造养老院等等,前前后后敬献300多万元;惠安三中要扩建多功能楼,他捐资100万元;诸如修路造桥,建设医院、文化中心、体育馆、幼儿园、老人会,设立教育基金、奖学金等公益善举,他都慷慨解囊,林林总总不少于200万元。为此,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惠泽桑梓”的匾额,以表扬他对家乡所做的贡献。 2007年10月,杨晋涛捐资50万元助建泉州五中校友楼讲演大厅,冠名“杨晋涛学术讲演大厅”,并配备现代化的设施设备,成为母校与外界学术交流的重 32 要场所。为了支持泉州五中与泉州三中的“深度融合,捆绑发展” ,把泉州三中办成一所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化、高质量的公办初中校,杨晋涛于2008年3月捐资人民币10万元设立了“泉州第三中学杨晋涛奖教金”,用于奖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泉州三中教职工。 (根据黄必成《大展鸿图酬壮志——记第六届会长杨晋涛学长》等资料整理) 中国第一个在国际比赛上获得荣誉奖章的体操天才——蔡焕宗 蔡焕宗,1949年出生,泉州市鲤城区聚宝街人, 中国 男子体操运动员,世界冠军获得者,运动健将,1973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蔡焕宗在泉州振兴小学读书就显露体操方面的天 赋,。1965年泉州高级中学初中部毕业,其间于1963年入 福建省业余体校进行体操训练。初中毕业后即被选入国 家体操集训队。 蔡焕宗技术全面,动作准确,落地技术干净利落。1971,1979年,在全国体操比赛中共获31项次第一名,8项次第二名,5项次第三名。其中1971年后曾获全国体操比赛个人全能冠军七次。在国际重大比赛中共获6枚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其中1974年在第七届亚运会体操比赛中获鞍马、单杠冠军,个人全能亚军;1977年在第九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双杠第三名、个人全能第四名;1978年在上海国际体操邀请赛和第八届亚运会体操比赛中均获个人全能冠军,同年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0年 33 在美国哈特福德国际体操邀请赛中获双杠冠军,同年获运动健将称号。1981年起任国家体操队教练。 从参加亚运会开始,体操就是中国的夺金大户。1974年第七届亚运会,中国体操带回8枚金牌,其中男子的3金都与蔡焕宗有关。他和队友一起夺得男子团体第一,自己还获得鞍马、单杠金牌和个人全能银牌。 1978年的第八届亚运会,中国男子体操选手共获5金,又有3金与蔡焕宗有关,当时已经29岁的他是中国获团体金牌的成员之一,自己还夺得个人全能、鞍马两项冠军。 蔡焕宗六个单项水平都非常高,技术动作规格高、稳健漂亮,比赛中善于发挥,当时有“体操天才”之称。如1980年在哈特福德国际体操邀请赛上,他以后摆经倒立转体360?前翻成支撑为核心的成套动作,获得19.75分,夺得双杠冠军。遗憾的是,他未能有机会参加奥运会,但在亚运会上已经显示了自己世界一流的水平。 蔡焕宗是中国第一个在国际比赛上获得荣誉奖章的中国体操运动员,是中国上世纪七十年代雄霸华夏的体操天才。“蔡焕宗”,几乎就是当时中国男子体操的代名词,是“李宁时代”之前的全国体操冠军。 1980年应法国青体部之邀,蔡焕宗携妻子宁小琳一起去了法国,担任体操教练。25个年头里,蔡焕宗虽然为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体操运动员,并率领法国体操队有史以来第一次走进奥运会。但是他仍然心系祖国,并不懈地从事法国与祖国的体育和文化方面的多种合作与交流。蔡焕宗常说:“咱们都是中国人~” 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林立君 34 林立君,祖籍山东烟台,1956年7月13日出生 于厦门鼓浪屿,成长于南音之乡泉州,女高音歌唱家, 声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现为福建师范大 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声乐系副主任。 音乐之岛和南音之乡似乎冥冥之中赋予林立君得 天独厚的音乐天份。但是她最初的挚爱是体育和舞蹈, 她曾经是泉州市业余体操队队员,也曾经为了芭蕾舞多次跳“坏”了脚趾甲。美好、快乐的童年生活对她来说太短暂了。她的父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31军92师的南下干部,在那些接踵而至的政治运动与浩劫中,父母蒙冤成了阶下囚、走资派,年幼、快乐的林立君一夜间变成了人们打击、欺负、蔑视的所谓“黑帮狗崽子”。 1970年林立君就读于泉州五中,学习期间还作为校宣传队的主要成员,参加了“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等演出。1974年高中毕业后,林立君与一群同样是“成份不好”的孩子来到泉州清源山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三年的“上山下乡”让她更加成熟。粉碎“四人帮”后,因为母亲是医务工作者,林立君自然地选择了报考医大,但那时父亲还未真正“平反”,所以“政审”这一关没有通过。之前,她也曾一腔热血想去参军,同样因为“政审”被取消资格。她很痛苦,可是在那样的社会大气候下,她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从此她也学会了在逆境中生存,学会了坚强。1977年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来泉州招生,苦闷的林立君带着芭蕾舞鞋,兴冲冲的参加了考试,跳的是舞剧《红色娘子军》中技术难度很高的片段,得到了考官的赞赏。可是,在其他学生都已开学的情况下,她仍没有接到录取 通知 关于发布提成方案的通知关于xx通知关于成立公司筹建组的通知关于红头文件的使用公开通知关于计发全勤奖的通知 书,后来才知道又被人调了包。在她 35 的不断努力下,最终被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音乐专业录取。 大学生活的每一天,林立君分秒必争地用在学习上,声乐师从片冰心副教授,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回泉州师范当音乐,舞蹈老师。在三年的工作学习中,她越发觉得知识的贫乏,决心继续深造。1994年终于如愿以偿地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师从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沈湘、李晋玮教授夫妇,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在这三年的求学过程中,林立君换了9次住地。冬天睡在没有暖气的道具间里,半夜常被冻醒,几乎把道具间里的演出服都盖在身上,仍然止不住地发抖,那是一段艰苦的日子,但已经学会坚强的她反而觉得这是一段快乐的时光,因为她得到恩师及许多好心人的无私帮助。毕业之时,曾帮助过林立君同为福建人的著名音乐家李焕之先生为她写上了临别赠言:“林立君同志学成归故里,让乡音随着歌声飘扬,做一个声乐艺术的好园丁。培养新人,华夏之光。”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林立君水到渠成回到福建,调回母校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担任声乐老师。 林立君虽擅长美声唱法,但是她还在舞台上演唱民歌、南音、京剧及苏州评弹等不同风格的歌曲。她培养的9名学生11次在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夺得好成绩, 43位学生在省级声乐比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目前全国声乐界尚无人超越的一个成绩是:1998年,她的三名学生作为福建代表队的歌手夺得了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其中除个人获奖外令同行惊讶的是,这三名师大音乐系的学生竟然有男高音、男中音、女高音三个声部,而且是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 林立君能在学生中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其功在于师道,更在于人格。无论对于本科生、专科生还是进修生、函授生,也不管条件好坏,都一视同仁,悉心施教。有一次她被摩托车撞裂尾骨,住进校医院,适逢毕业班学生演唱考 36 试。从到医院探望她的学生眼里,她读出了学生的愿望,希望努力了四年的毕业考试能与老师共见证。考试那天她瞒着校医院,让学生悄悄用担架抬到考场,为了不影响学生的考试,整整八个小时滴水未进,只吃面包。学生们含着泪超常发挥。二十多年过去了,至今每每提起学生们都眼含热泪。 当电视台采访她的青歌赛获奖学生们时,回忆起当年参加青歌赛时老师自费陪他们到北京比赛和十几年来不间断的义务加课,以及下课后还为他们煮饭,毕业后还帮忙找工作(大多在高校任教),当他们结婚时,老师像自己的孩子出嫁一样把崭新的金项链、金手镯、金戒指赠送给他们的情景,个个热泪盈眶,感慨万千。当记者问林立君为什么这样做时,她说:“但凡有过被人歧视,渴望得到别人帮助的人,在有能力的时候都会这么做的。况且这些孩子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也都陪在我的身边,我们的爱是相互的,是永恒的。” 每年的春节或是林立君的生日,无论是远在国外求学的学生,还是国内各地的学生都会自发的来到恩师家聚会,探望这位使他们取得骄人成绩的好老师、好妈妈。 难忘的1992年,36岁的林立君幸福地披上了婚纱。但就在她怀孕三个月幸福地准备做母亲的时候,厄运接二连三的汹涌而至。高龄怀孕的她在半年内相继失去了最疼爱她的父亲、母亲,紧接着是恩师沈湘教授。接踵而来的厄运打击和她不顾一切地参与抢救父母,导致她失去了腹中的胎儿。但已经经历太多磨难的她,擦干了眼泪,投入到她挚爱的教学工作中。也就是在这一年她被福建师范大学评为“教学工作先进个人”、“巾帼建功”、“三八红旗手”的称号。 这些年来林立君不断的取得骄人的成绩。她演唱的两部电视剧主题歌均获全国一等奖;在福建省音乐舞蹈节声乐比赛中获奖;在德国、香港、福州、厦 37 门成功举办了五场个人独唱音乐会;应邀赴香港、德国、菲律宾及中国国家大剧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外数所音乐院校演出并举办学术讲座,尤其是她的精湛演唱、深入浅出的讲解及惊人的现场教学效果,总能博得大家一致的赞赏。她常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歌手赛、东南亚歌手电视大赛及首届全球闽南语歌手大赛、福建省歌手大赛中担任评委。在事业上不断进取的她,还出版了三集个人演唱专辑,其中收录了中外名曲40余首,专著《声乐教学艺术论》,合著《文艺演出概论》、《声乐艺术学》,主编了《声乐教材》;在《音乐研究》、《人民音乐》等核心刊物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她的演唱曲目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部分省市电视台、电台播出。近年来她参加近百场“赈灾”、“助学”等义演。2007年与著名指挥家郑小瑛教授合作,在福建会堂成功首演了由作曲家莫凡为女高音和男中音而作的交响音诗《光明之歌》。 近年来林立君获得文化部、教育部颁发的“优秀园丁奖”;福建省委宣传部、教育厅、共青团省委授予“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福建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个人二等奖;福建师范大学 “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1年被福建师范大学授予“本科优秀教学教师”称号。就在近期,她又被评为2012年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我最喜爱的好老师”称号。她说:“能得到学生们的喜爱是我最大的幸福。” 自学成才的知名油画家——彭传芳 彭传芳,1955年8月出生于泉州市鲤城区, 祖籍泉州市洛江区虹山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 38 员、中国水彩画家学会会员、福建省民盟书画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水彩画学会理事、泉州市水彩画研究会副会长、泉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泉州画院特聘画师、泉州市人大、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家。 彭传芳自幼天资聪颖,特别喜欢画画,5岁就常在泉州的大街小巷的石板上画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栩栩如生,博得路人啧啧称道。他小学就读于泉州市第一中心小学(现晋光小学),课余经常留下来出版学校、年段、班级的墙报,成为全校出了名的小画家。小学五年级时,他的作品参加全国儿童画展荣获二等奖。 1970年,彭传芳就读于泉州五中(时称“向阳中学”)初中,1974届高中毕业。在五中学习时,美术老师黄雅各就发现了他的美术爱好和绘画天赋。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油画系的黄雅各老师是一位造诣颇深、水平很高的专业美术教师。黄老师开始从素描、色彩等绘画的基础知识系统教授给彭传芳,年少的彭传芳在启蒙老师黄雅各的专业指导下,美术基础知识的训练有了质的提高,其画画的特长在泉州五中校园里已是出类拔萃了。当彭传芳回忆起黄雅各老师时感恩之情溢于言表:“黄雅各老师是我的恩师,他经常指着我的习作说,还可以再画得深入一些。每当他这样说时,我总是心领意会地点点头,拿起油画笔在那复杂繁乱的调色板上,蘸起一丁点颜色,往本已令自己很满意的风景画上添了上去。现在回想,当时的黄雅各老师的用心何其良苦;每一位老师总希望他的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进,更希望下一代能青出于蓝胜于蓝。如果不是高规格、严要求,要教好每一位学生又从何谈起呢,时间几十年一晃而过了,当我一提起画笔时,黄雅各老师的话仿佛粘在了画笔之上,总是一起连带了出来,让我时时对自己的作品带着警觉和审视,不敢丝毫懈怠。以此同时,一双成熟的眼睛也渐渐炼就。说句心里话,黄雅各老师不但是我绘画生涯的启蒙老师, 39 更是我一生的师长。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除了知遇感恩之外,还时时牢记着老师的教诲,特别是他经常教育我如何做人做事,又如何在不断的积累之中提高自己,如何在稍有成就的时候正确看待自己。” 也许是天妒良才,彭传芳的学画之路坎坷崎岖,充满艰辛;如果不是凭着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锲而不舍的坚持,彭传芳不能达到 开始恢复高考,由于艺术招生有特殊性,设置了今天油画艺术的高度。1977年 许多条条框框,结果是有些几乎不会画画的考生凭借关系考上艺术院校,而不少像彭传芳那样绘画成绩优异的考生却被拒之门外,他先后两次报考浙江美术学院和福建师大艺术系都名落孙山。条条大路通罗马,彭传芳仍然勤奋地画画,显示出一个艺术青年的出众才华。 彭传芳的油画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这阶段他积累了现场直接作画的经验,造型能力和色彩表达大有长进。第二阶段是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是探索阶段,西方现代艺术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芳以一种新的热情去探索现代油画语言。1982年在厦门举办的“闽南画派”首展中,他展出了一批完全不同于原来写实风格的作品,极其大胆的变形,奔放的笔触,使天性得到充分解放。此后他又继续探索,《开放中的沿海渔市》一画就是这阶段探索的代表作。经过’85现代美术运动直至90年代初期,很多画家在新的艺术潮流中感到困惑,彭传芳在观望的同时又积极地思考,终于在90年代中期进入新的阶段,走向创作盛期。《版纳风情》是第三阶段的佳作,画面上洋溢着大自然的浓郁气息,大的色块,多变的笔触,光的效果等,令人叹赞不已。这幅作品在《’98中国国际美术年——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展览上获得了观众的好评。《版纳风情》,以及1998年在《时代风采——全国写生画展》获奖作品《开放中的沿海渔市》,还有2005年在北 40 京国际双年展系列展《2005年中国中青年艺术家精品展》展出的《东海晨曦》,是传芳三幅重要的油画作品,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引起中国油画界的关注。 彭传芳的油画作品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有一种能够打动人心的生命感,热烈的色彩,流畅的用笔,不同凡响,故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三十多年来,他对艺术的热情从未减退,始终把绘画当成至高无上的事业。正是这种对艺术的真诚,使他的油画创作有了充分的发挥,为中国油画园地增添了色彩。这位没有美术院校背景的从贫寒和逆境中自学成才的知名画家,就是在启蒙老师黄雅各先生的指点下,在许多画界朋友、师长的关心和鼓励下,凭着他聪慧的天资、坚韧的毅力与不懈的追求,执着,虚心,多读书多看画册,多参观画展博取众长,长年累月勤学苦练,付出超乎常人的艰辛和苦劳,使自己的绘画天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升华,终于在油画和水彩画领域取得辉煌的成就,成为一位颇具实力的油画家,并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正式吸收为会员,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彭传芳不愧于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佼佼者,更是一位值得人们学习的奋斗者的楷模。 中央美术学院原副院长、现任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写给彭传芳的信中这样提到:“你这些年竟坚持画了这么多风景,而且许多作品是很精彩,画得生动,有感受,有由衷而发的兴味气息,格调是很有学术性的,这很不容易。”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美术评论家、泉籍当代油画家王明贤为他撰写了题为《对油画艺术永远的爱——略论彭传芳的作品》论文。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教授洪惠镇先生在《彭传芳画选》的跋文中,如此评价他的艺术之路:“传芳毕竟不是科班出身的画家,他有着专业画家不同的审美取向”, 他更“钟情于生活,为生命而作画”,称他“善于以情带声,以自己的感受,真诚地描绘生活。” 为了进一步了解俄罗斯绘画的真谛,2007年1月,彭传芳研修于由国家教 41 育部主办、吉林艺术学院承办的第二期俄罗斯艺术(油画)大师班,深受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油画大师巴洛维克?维达利院士的严格指导,再次领略了俄罗斯美术学院油画的教学体系和风采。 彭传芳油画及水彩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重大画展和国际性画展并获奖,多次在泉州、厦门、深圳、北京举办个人画展,并出版个人画选。其作品深受国内外美术爱好者的喜爱和收藏。他还曾两次受泉州友好城市德国诺伊施塔特市和法国埃罗省政府的邀请代表泉州参加世界艺术研讨会和举办个人画展,成为中、德、法艺术交流的文化使者。 1997年11月,彭传芳受台湾著名摄影艺术家李渊浚先生的邀请结伴川藏之行,再次出外写生和收集题材。他的足迹遍布新疆的荒漠、西藏的寺庙、江南的水乡、川北的山寨,为他今后的创造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艺术探索无止境。在成绩面前,彭传芳不骄不躁。油画艺术就是他的生命,他永远不会停下手中的画笔。彭传芳计划用一至二年的时间完成“中国百巷”, 将厚重、朴实、形态各异的中国百条小巷以油画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再创辉煌。 (根据原中新社记者庄永章《画到无痕时 形神兼备来——记一个用生命倾注于油画艺术的自学成才闽南画家彭传芳》整理) 被“逼”出来的国家一级编剧——吴永艺 吴永艺,泉州鲤城区人,国家一级编剧,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 会员,现任福建省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 42 会委员,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编导室主任、党总支纪检委员。 出生泉州的吴永艺受古城文化的熏陶,上小学是个好学生,从二年级开始,班长兼中队长,功课优秀,酷爱读书,从《小布头奇遇记》到《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等,读得入了迷。有一次母亲煮饭叫他看着,他心在铁道,魂迷游击队,饭烧焦了一点感觉都没有。吴永艺的作文经常让老师在班上讲评,但那时他并没立志当剧作家。小学没毕业遇上“文化大革命”,老师挨批斗学校全停课,他就在街道旁听人家辩论、读毛主席语录与诗词。 1969年“复课闹革命”, 吴永艺就读于向阳中学(今泉州五中)1973年泉州五中高中毕业。那时还没恢复高考,毕业后唯一出路是“上山下乡”。大哥是文革前的大学生,留在遥远的东北工作,二哥、三哥都已上山,家里只剩他一个男孩,再上山父母也舍不得,于是,为生活所“逼”吴永艺再不是好学生,不务正业学起吹黑管(单簧管),参加学校“文宣队”和“军乐队”,又参加泉州文化宫组织的“中学生业余管弦乐团”。 黑管吹着吹着,吹得命运转了机。有天晚上,吴永艺正在文化宫练乐,身后悄悄走来当时“晋江地区文宣队”(由文革前的梨园戏剧团、歌剧团精简合并而成)的笛子演奏员许添民。许添民与吴永艺素不相识,听了一阵后对他说,我们要移植革命样板戏《杜鹃山》,赴省里参加会演,缺少一个吹黑管的,你想不想参加,吴永艺一听非常高兴,那时候能参加革命样板戏的演出可是了不起的事,何况还是上省城会演~许添民叫他三天后带黑管到晋江地区文宣队,吹给有关领导听听。到了那一天,一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让文宣队的领导以及作曲等人点头称赞,于是,吴永艺辍学成了文宣队的演奏员,参加了革命样板戏《杜鹃山》的排练进省城会演。 在那个百业俱废、找工作比登天还难的年代,凭一技之长到文艺团体就业, 43 就好像今天考上北大、清华一样,是人人羡慕的好事~可人生从来不会一帆风顺,1976年文革结束了,接着晋江地区文宣队也解散,恢复以前的剧团,吴永艺属于梨园戏剧团。剧团重新排演古装戏,西洋乐器黑管没用了,生活又一次“逼”着他学习打扬琴,乐队演奏员的工作干了许多年。吴永艺依然酷爱读书,当开始重新出版中外文学名著时,他半夜就去新华书店排队,买到《安娜?卡列尼娜》、《红楼梦》等,如饥似渴读起来。但他还没有萌生当剧作家的梦想,那时他对编导是仰视的,觉得编导都是满腹文章,博古通今,而且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个个都象“百科全书”,自己算什么呢, 谁知有一天,吴永艺从团部门口走过,团长张文辉叫住他,对他说:“省艺校编剧大专班招考学员,你去考,考上了我们送你去学习,以后转为正式编剧。”吴永艺心头咯噔一下,一种兴奋感涌上心头。但是,看了招生简章后他又愣了,报考编剧大专班除了考专业,还要参加高考的文史科以及政治、外语考试,自己离开学校多年了,而且当时在校所学的功课与现在截然不同,参加高考能行吗,这一次吴永艺为进取心所“逼”,找来一堆高中的课本关门苦读。结果,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在校三年的学习,吴永艺年年荣获一等奖学金,又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毕业后因家庭的原因留在福州工作,后又两次到北京短期进修。 吴永艺勤勤恳恳,不断进取,在戏剧创作上有着突出的才华,创作了大量不同种类的戏剧作品。创作了历史剧《丹青魂》、《孙权与张昭》、《薛涛与元稹》、《悲鹤记》,改编古装戏《贬官记》,创作现代戏《林家母女》、近代剧《弘一大师》、音乐剧《MAZU的传说》等。 吴永艺的戏剧创作不仅种类丰富,更以其优异杰出的艺术品质得到了戏剧界同行的认可与赞誉。《丹青魂》获文化部第三届“文华剧作奖”,中国剧协第六 44 届“全国优秀剧本奖”(即“曹禺戏剧文学奖”)。改编《贬官记》获中宣部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第七届“文华新剧目奖”。入选2002,2003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后又荣获首届“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应邀进京参加国庆60周年献演,并且全国巡回演出。创作《孙权与张昭》获福建省第19届戏剧会演暨93’海峡两岸(闽台)戏剧节剧本奖。《薛涛与元稹》获福建省第23届戏剧会演剧本征文创作奖。《林家母女》获福建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现代戏征文剧本奖。 吴永艺曾应邀为新加坡戏曲学院、湘灵音乐社创作梨园戏历史剧《悲鹤记》、梨园戏近代剧《弘一大师》,应邀为台湾马祖艺文协会创作音乐剧《mazu的传说》参加“妈祖文化节”。 除了戏剧创作,吴永艺在戏剧理论方面同样成绩颇丰。他曾获福建省“水仙花”戏剧知识电视竞赛一等奖。在《中国戏剧》、《戏曲艺术》、《福建艺术》等国家级和省级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闽剧新版喜剧<贬官记>改编体会》入选文化部艺术司主编的《2002,2003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论评》,《梨园戏传统艺术对戏曲编剧的启迪》获第二届中国戏剧文学奖论文奖。 2008年10月,在全省艺术创作及艺术院团建设会议上,吴永艺获得证书,成为省文化厅首批签约剧作家。 吴永艺曾给自己取个笔名叫勇毅,他认为自强不息,勇敢坚毅是一个人想取得成功的重要品质。因为,任何人的人生道路都是充满艰辛的,任何生存环境都可能对人形成“逼迫”,就看你如何应对。应对好了,可能“逼”你成才;应对不好,则可能“逼”你堕落。因此,他对母校泉州五中是一面永远飘扬的“高考红旗”而感到自豪,他说:“人生其实也是一个不断考试的过程,每次创作新作品,我都把它当作一次考试,必须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45 吴永艺还认为,与勇敢坚毅相结合是快乐开朗,否则就有可能清高孤傲,活得太累,也容易脱离社会,因此,他喜欢游山玩水,喜欢收藏,喜欢品茗吟诗,还把以前的老本行吹黑管、打扬琴当作最好的娱乐。他曾两次和母校原文宣队的队友应邀到香港参加泉州五中香港校友会的活动,上台表演民乐小合奏。前年,他参加由“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台湾中华闽南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提交了论文《梨园、高甲丑角艺术与闽南地域文化之关系》。会议开幕式两岸专家学者联欢,德高望重的母校老学长杨泗德是学术委员会领导人之一,点名要吴永艺出个节目,吴永艺轻松愉快地上台表演黑管独奏《外婆的澎湖湾》,获得满堂彩。主持人感叹:“没想到大陆的专家还有此绝活~”演出结束,吴永艺作为大陆参加演出的代表之一上台谢幕,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省委原副书记何少川和他握手时高兴地称赞:“你吹得真好~” 吴永艺说,从“逼迫”使人成才这个意义以上看,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他最喜欢《西游记》,孙悟空必须在八卦炉里炼了四十九天,才炼成一双火眼金睛,能够识别任何妖魔鬼怪,唐僧到西天取经必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这就是说,任何成功都是来之不易的~而像贾宝玉那种温柔乡中泡大的公子哥连养活自己的本事都没有,更别说成就什么事业了。这就是这位被“逼”出来的国家一级编剧的人生感悟。 国台办首位女发言人——范丽青 范丽青, 1955年出生于泉州市南 安市溪美镇,现任国务院台湾事务办 46 公室新闻局副局长,此前历任新华社国内部记者、新华社香港分社记者、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港台部副主任。中共第十四大代表。 范丽青1975年毕业于泉州五中高中,1979年考入厦门大学中文系,1983毕业后进入新华社,开始从事新闻采访工作,长期从事台湾新闻报道。198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她从事新闻工作的20多年间,开创了大陆新闻史上的多个第一:1991年8月,发生在海峡两岸的渔民纠纷事件,即闽狮渔事件,使她成为海峡两岸隔绝42年后大陆首次到台湾采访的两名记者之一;1993年8月再度到台湾,采访国民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她是新华社首次赴台驻点采访记者。 2007年11月14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范丽青首次登台亮相,成为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首位女发言人。 范丽青著有《四十年间第一步——大陆记者首次台湾行》、《汪辜会谈》、《台湾变局》等。 21年前,范丽青作为一名大陆记者第一次兴奋地抵达台湾时,她没想到会引起全世界那么大的反响,由新闻人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11年前,当她作为首批新华社赴台驻点记者抵达台湾时,“狗仔队” 般的追踪让她身心疲惫;而2007年11月14日,作为首位国台办女发言人,媒体的再度关注则使她使命感倍增。 1991年8月12日,台湾海峡一次渔民纠纷使新华社记者范丽青和中新社记者郭伟锋成为1949年以来首次赴台采访的大陆记者。“‘大熊猫’和‘春燕’这两个称号,我到现在还很自豪。”范丽青在谈到自己第一次赴台经历时说,“当时媒体评论我们,一个是像‘大熊猫’,大家都想看一眼;一个是像‘春燕’,我们飞过了海峡,预示着两岸新闻交流的一个新的春天。” 47 范丽青首次踏上宝岛台湾时,心情格外激动。她没想到会受到如同大熊猫一样的待遇。第二天,台湾媒体用了整版的篇幅报道她。《联合报》形容范丽青“文笔不错,身体瘦弱”,甚至有的台湾女记者还注意到范丽青“发型很好”。和台湾打交道多了,很多台湾人都知道了这位“言谈风趣幽默”“平常总是带着爽朗笑声”的大陆女记者。 十年后的2001年2月8日,范丽青和同事陈斌华作为新华社首批驻点记者抵达台湾。第二天,台湾媒体就播出了台湾情报人员跟踪他们的报道。 “她很坦然。老实说,我们早有心理准备。”陈斌华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范丽青在面对台湾情报人员的监听和跟踪时,没有丝毫的害怕。有一次,范丽青发现自己房间的纸篓被人偷偷翻动过,就理直气壮地在电话中将这些人“臭骂了一顿”,而且有时她也会很不客气地回应那些“讨厌的人”。由于房间里每时每刻都受到监听,范丽青就选择在外面边走边聊天的方式,与陈斌华讨论一些工作问题。 范丽青作为新华社在台湾的驻点记者,也为《国际先驱导报》发回过不少优秀的报道。其中《7小时,直击台湾“公投法”表决鏖战》一文就是本报编辑请范丽青写的。导报同事在谈到范丽青时,感受挺深,“她很严格,编辑向她约稿前都必须十分了解情况才行。而且她很有个性,喜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 2006年7月,范丽青从新华社港台部副主任调任国台办新闻局副局长。这个消息对于熟悉范丽青的人来说,并不觉得意外。对政治的追求,促成了她职业的转型。对此,范丽青说:“无论做什么,最重要的是为了两岸和平努力。” 作为一个“台湾通”,范丽青在很多有关两岸关系的研讨会或者座谈会上,都以专家身份出席。她很早就表达希望“两岸媒体互设记者站”,“政治干扰 48 要减少”。从前作为记者的范丽青,只能靠一支笔来批评“台独”;如今转为国台办官员的她,推动两岸交流的双手,显然更加直接有力。 不过,就自己11月14日首次作为国台办发言人出席例行发布会的表现,范丽青也坦承“有点紧张”。发布会上,台湾中天电视台的记者询问她第一次当发言人的感受时,她笑着回答“这个问题可以私下谈”。事实上,第二天,范丽青和几位对台报道的记者一同吃饭时,就很自然地谈起了她的感受。范丽青觉得自己当时太过于注重要说好普通话。 陈斌华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因为她是闽南人嘛。她很努力想把普通话说好,技术层面上的考虑过多,使她的回答显得有些生硬,有点不够轻松自如。大家都建议她不要在乎普通话标准与否,带有闽南口音会使台湾百姓倍感亲切。大家都相信她以后会表现得很好。” 台湾朋友都夸她“没有什么口的确如此,闽南口音反而成了范丽青的优势, 音”。今年2月15日,在国台办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就凤飞飞病逝引起台湾岛内很大关注之事,问发言人对凤飞飞有没有印象,范丽青用闽南语回答说,凤飞飞是华语乐坛很著名的歌手,对于她的不幸逝世,我们也都“很不甘”(闽南语“很舍不得”),也愿意和大家一起同表哀悼。“这位新闻官正借着流利的闽南语和女性特质,以温和柔性的形象,拉近与台湾媒体、民众的距离。”《联合报》如是评论。 热心公益教育事业的企业家——蔡毅 蔡毅,1960年7月出生于泉州市鲤城区,香港兴祥 集团董事总经理,香港岛各界联合会理事长,香港岛各 49 界社会服务基金会主席,香港福建社团联会副主席,中国侨商联合会副会长,全国侨联青年委员,重庆市华商会副会长,重庆市政协港澳委员召集人,第十届香港泉州同乡会理事长,香港纺织商会副会长,香港泉州慈善促进总会执行常务副监事长,香港仁爱堂第二十七届董事局董事及总理;荣获重庆市建国60周年重庆侨商贡献奖提名奖、重庆市优秀政协委员、香港民政事务总署署长嘉及福建省“侨联事业突出贡献奖”。 2002年蔡毅当选为福建省立晋中(泉州奖 五中)香港校友会第五届董事会会长,此后连任该会永远荣誉会长。 蔡毅一家三代都是泉州五中校友。其先祖父蔡鼎常老学长解放前是泉州商会会长、“国大代表”、殊孚众望的大慈善家,曾捐资创办晦鸣中学(今泉州七中)、振兴小学(今鲤城区实验小学)等公益事业。1950年东渡台湾,在台北市创建晋江同乡会,并连任三届会长。仙逝后,蒋经国、严家淦等政要敬送挽联,台湾乡亲为其塑像勒碑奉祀。其父蔡美熙老学长曾任鲤城区政协常委、泉州市台胞台属联谊会会长,为家乡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建言献策。 蔡毅自幼聪明好学,初中、高中都在泉州五中就读。他在校历任班长,是位品学兼优的“三好生”。197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海运学院经济管理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福建省交通厅工作。 1987年蔡毅赴香港定居,到一家船务公司当文员,开始了他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一年后,他就与其妻张亚香校友同心协力,自立门户。他先后创办兴祥实业(香港)公司、香港兴华行纺织制衣有限公司、兴祥集团(国际)有限公司、鼎盛行投资有限公司、中国绿色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等,且向祖国西部拓展,在纺织品、食用油、房地产诸领域大展鸿图,取得了非凡的业绩。如今,他所经营的业务涉及祖国大陆多个省市与海外市场,在相当范围内建立起稳固的商业关系和发展网络,事业如日中天。 50 蔡毅学识渊博,庄重稳健,待人诚恳,恪守信用,使他在生意场上得心应手,在社交上广结人缘,赢得良好口碑。他深孚众望,担任香港各界庆典委员会发起团体负责人、香港岛各界社会事务发展委员会召集人、香港基本法推介联席会议董事团体负责人、香港各界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筹委会发起团体负责人、政制向前走大联盟发起团体负责人。 蔡毅继承了先祖的遗风,乐善好施,素来对母校有特别深厚感情。他认为,今天能够在商界打出一片天地,是和当年受到母校良好校风的熏陶及老师们的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分不开的。由于青少年时代就担任学生干部,因而在求学增智的同时,管理和组织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为踏入社会顽强拼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饮水思源”,心存感恩,不遗余力,百倍奉献。他秉承其先祖蔡鼎常老校友热心公益教育事业的优良传统,2002年为庆祝母校泉州五中百年华诞, 元助建“蔡毅综合楼”,这是母校收到的45岁以下年轻校慷慨捐赠人民币80万 友的第一笔巨额捐赠。他担任泉州五中香港校友会第五届董事会会长期间,在邱季端、徐伟福两位前任会长的倡议下,他们三人带头捐巨资,并得到众多校友的响应,集资170余万港元购置校友会会所,让校友们有了个温馨和睦的“家”。在母校百年华诞之际,他率领近百名香港校友的庆贺团回母校参加盛典,并为“蔡毅综合楼”奠基,同时组织香港校友捐建香港校友楼,给母校全体师生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对家乡故土,蔡毅也无限眷念。2000年,他曾捐资20万元,在老家——紫帽镇的园坂村铺筑水泥道路,方便乡亲来往;献资11.8万元,助建蔡氏祠堂,活跃族人联谊。在香港、福建、重庆、上海、北京,举凡重教兴学、修路造桥、扶贫救灾等等公益事业,他均义无反顾,慷慨解囊,体现了拳拳赤子心,殷殷爱国情。近年来,他在大陆、香港捐款捐物投入公益、慈善、教育款项达上千 51 万元。 (根据黄必成《豪情满怀谱新篇》等资料整理) 国家篮球队主力二中锋——黄云龙 黄云龙,1960年7月9日出生于泉州,身高2.01 米,篮球运动员、教练员,多次代表国家出征亚锦 赛和世锦赛及奥运会,为国家争取了荣誉,被国家 体委授予“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现任清华大学 男子篮球队主教练。 黄云龙幼年在泉州市少体校练习篮球。1971年 于泉州五中初中部,是校篮球队运动员。1974就读 年毕业后,他作为篮球特长生被招入福州军区体工队篮球队。 1978年黄云龙进入八一男篮,在这支铁军队伍中,他球技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练就了一副硬朗的身体,也给他的一生带来深刻影响,严明的纪律和人格品质伴随着他的一生。 之后黄云龙多次入选国家队,出任主力二中锋。从1981年至1988年间,黄云龙随国家队南征北战,参加了两届奥运会(1984、1988)、两届世锦赛(1982、1986)、 两届亚运会(1982、1986)、四届亚锦赛(1981,87),立下赫赫战功。在他随队参加的这数十次国际大赛中,曾荣获亚洲锦标赛冠军(两次)、亚运会冠军、世界锦标赛第九名,并代表我国参加第23、24届奥运会篮球比赛分别获得第十名、第十一名。其中在1986年的第十届世锦赛,随队获得第九名,是当时中国男篮在世界大赛上获得的最好成绩。他在1983年大运会和巴克利交过手, 52 1984年奥运会和乔丹交过手,1988年奥运会防过罗宾逊。在CBA1995-1996赛季,助攻榜上以场均4.18个名列第一获得助攻王,篮板榜上以场均7个列第11名,得分榜上以场均15.2分获第19名,抢断榜上以场均1.4个获第21名,并入选全明星。当选此赛季的最佳中锋,入选最佳阵容。1999年他39岁时退役,打了24年球。 黄云龙是一个以打球聪明闻名的退役国手,一个有二十多年球场经验的老将。作为80年代中国著名的二中锋,他是CUBA教练中名气最大的。黄云龙退役后曾先后任CUBA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北京体育师范学院男篮主教练。2002年3月,黄云龙被聘请担任清华大学男篮主教练。他一直怀着一种使命感,打进八强进而摘取CUBA全国冠军,是清华男篮“复兴计划”的目标,也是他本人的一个夙愿。2007年,率清华大学男篮打入第九届CUBA联赛八强 ;2008年,率清华大学男篮打入第十届CUBA联赛八强。 在清华,黄云龙的身份很特殊,他还是军人,还像在八一队时那样豪放爽朗。但他面对的是一群孩子,学习好,家境好,球打得好。虽然是当兵的带秀才,黄云龙却有满脑子的想法,他说:“这些孩子都是重点学校重点培养的,能上清华的都是尖子,但他们需要把境界提高一步,否则就不是清华学生。我的任务就是把这十几个人的特点融入到一个球队中,抛开自我。”现在,他的两位清华弟子赵南和刘子秋都在CBA职业联赛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两届全运会十项全能冠军——翁康强 翁康强,1959年出生于莆田市城厢区,我国著名的十项 全能选手,是我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十项全能选手 53 第一人,被国家体委授予“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 翁康强于70年代初在泉州五中学习,1978年进入国家队,从事田径十项全能运动。自1983年、1985年分别获得全国田径锦标赛第四名和第三名后,蝉联第四届、第五届全运会男子十项全能金牌,共获全国冠军8次,6项刷新全国最高纪录。在第九届亚运会上,他不仅勇夺金牌,还打破了亚运会十项全能纪录。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他以总分7662分取得男子十项全能第15名。 1979年全运会夺冠后,翁康强就进入了奥运集训队。由于当时没有奥运达标一说,作为中国最好的十项全能选手参加莫斯科奥运会已是板上钉钉。 1980年4月苏联入侵阿富汗,中国与美国一道加入抵制奥运会的行列中,翁康强很遗憾地错失了第一次代表新中国出征奥运会的机会。与莫斯科奥运会同期,在美国费城举行了自由钟国际田径邀请赛,联合抵制奥运会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田径好手齐聚美国。十项全能比赛,联邦德国的世界纪录保持者克拉奇梅尔和另一位联邦德国好手辛格森以及美国全国纪录保持者,都参加了比赛。虽然翁康强的成绩只有7100多分,却获得了铜牌,克拉奇梅尔和辛格森分别由于铁饼和撑杆跳没有成绩,而没有获得名次。这是翁康强夺得的运动生涯第一枚国际大赛的奖牌。 1982年,第九届亚洲运动会在印度新德里举行。12月1日,十项全能比赛在尼赫鲁体育场拉开战幕。刚摘取1981年亚洲田径锦标赛的十项全能金牌的印度选手萨布拉里被认为是夺魁呼声最烈的选手,印度队把第一枚金牌的希望寄托于男子十项全能。翁康强终于以惊人的毅力,忍受常人难以承载的肉体上的痛苦,步步超过萨布拉里,精彩的比赛使看台上的印度观众竟忘了“本位主义”,也为中国健儿呐喊喝彩。翁康强终于以7430分的总成绩,摘取了被称为田径之王的十项全能皇冠上的明珠,并打破了7375分的亚运会纪录和他自己创造的 54 7426分的全国纪录,为祖国夺得了自1974年参加亚运会以来的第一枚男子十项全能金牌。从新德里载誉归来,他被评为1982年全国最佳田径运动员。 自错失莫斯科奥运会之后,翁康强就把目标指向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那届奥运会,十项全能开始设立奥运参赛标准——7600分。1983年在上海举行的全运会,翁康强如愿达标,以7645分的成绩获得了奥运会参赛权,成为第一个奥运达标的亚洲人。当时的《体育报》报道称,翁康强为了奥运达标,整整瘦了8斤。随后,又有两名台湾选手达标,最终有3名亚洲选手参加了洛杉矶 奥运会。 在洛杉矶奥运会,翁康强以7662分的个人最好成绩,获得了十项全能第15名他。的国家队后辈,至今无人能超出他的成绩。翁康强承认,他的水平与世界好手的确存在不小的差距,但是引以为豪的是,他在标枪比赛中获得了第2名,战胜了当时的世界纪录保持者英国人汤姆森,1500米比赛,翁康强也领先汤姆森2秒到达终点。 1986年汉城亚运会选拔赛,严重拉伤的翁康强没有完成比赛,就此失去了亚运会参赛权。这次失利对他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开始萌生退役的想法。1987年全运会之后,翁康强正式退役。 翁康强退役后在福建省队当了5年教练。1992年,他接受了国家队的恩师梁彦学的召唤,重返国家队,出任梁彦学的助手。2000年,国家田径队进行体制改革,队员都回到各自省队,翁康强也再次回到福建队。2002年,翁康强到厦门任教练,带出了1994年广岛亚运会七项全能亚军、全国锦标赛冠军章小慧,培养出全运会男子十项全能亚军和亚洲锦标赛女子七项全能亚军、亚洲青年冠军。他的得意门生弟子林清泉在第六届城运会上以7464分的总成绩夺得田径男子十项全能冠军。翁康强说,林清泉在20岁的成绩已经超越了自己当年的成绩, 55 他的最大希望就是徒弟能够超越师傅, 2012年伦敦奥运会,正好是林清泉的成熟期,希望他在世界大赛中为祖国争光。 参加汉城奥运会的帆船运动员——杨山峰 杨山峰,1966年1月1日出生于泉州,中国帆船帆 板运动员。1978年入选泉州少体校;1982年毕业于泉 州五中,在校期间是田径队员,参加过市、省中学生运 动会,并获得男子400米、800米跑第一名,具备优秀 运动员的潜质;1984年入选省体工队帆船队;1985年 在第一届全国青少年运动会上获470级帆船冠军;1988年获全国帆船锦标赛冠军;同年被选为国家代表团成员参加第二十四届汉城奥运会比赛;1989年在第五届亚洲帆船锦标赛上获该项目的第四名;1991年在第七届全国帆船运动会获470级第三名;1993年在第七届全国运动会获帆船第三名。 杨山峰在回忆当年参加奥运会时的情景时说,“帆船是一个高投入的项目,一条船要20多万,当时国家财力有限,没有办法普及这个项目。与国际水平相比,中国在帆船项目上并没有很强的实力。那一届奥运会,帆船帆板共设10枚金牌,我们国家只参加了三个项目的比赛。对奥运会,我没有太多的想法,但自始至终都有一种为国争光的荣誉感在支持着我和我的队友们。虽然我和我的队友心里隐隐知道我们没有摘金夺银的可能。奥运会是世界最高层次的比赛,我为自己能够参加这样级别的比赛而自豪。这也我从小奋斗的结果,我最终证明自己站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参加奥运会培养了我不服输的精神,培养了竞 56 争的意识。最重要的还是对精神上的影响。 ” 跋 本书收录了76名杰出校友的事迹。在浏览资料、编写纂辑之时,我们唯有感动与自豪。他们执着追求,无私奉献,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的精英,是母校的骄傲,也是母校办学成就的最直接最典型最生动的体现。让五中记住他们,让历史记住他们。 他们的高风亮节、精神品质是后学者的典范和楷模;他们的事迹是后学励志砥行的极好的教材。他们是五中精神的化身,是五中文化的坐标。读懂了他们,你就读懂了五中。 校友事迹的编写,采用人物传记的体裁、大致统一的体例;资料经分析、 57 研究、考证,务求真实客观,丰富翔实,“情真而不诡”,“事信而不诞”;叙行录言,评价务求公允;语言简洁平实,务求“文而不丽,质而非野”。 在校友资料的搜集整理中,有的不得其详,只好暂付阙如。更有部分校友,长期在隐蔽战线工作,甚至有隐姓埋名者,虽功勋卓著,却不宜宣扬,藉此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一百一十年的历史,上自泉州府官立中学堂,下洎泉州第五中学,时间跨度大,故校友事迹之编排不分界别,概以入读母校时间先后排列,以示渊源有自、长幼有序。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承蒙刘殊芳校长、邹雄书记等领导高度重视并具体指导,郭思明老师及蒋燕燕、张永树等校友热心联络校友并提供宝贵资料,陈娴老师提供了部分校友照片,陈粲老师参与了部分材料的编写,特致谢忱。 此书将付梨枣,谨以为跋。 58
本文档为【近代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家、史学家--吴藻汀(1888-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1487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8KB
软件:Word
页数:63
分类:医学
上传时间:2017-09-01
浏览量: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