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料]进国而问禁

[资料]进国而问禁

举报
开通vip

[资料]进国而问禁[资料]进国而问禁 入国而问禁,入乡而问俗 ------樟树风俗习惯简述 第一节 礼仪习俗 称谓 长辈 称曾祖父母为大公、大婆(大:方言音hài);称祖父母为公公、婆婆,今多称爷爷、奶奶;称父有多种情况,一般长子子女称父为爸爸,因爸爸与伯伯方言读音相同,为示区别,一般非长子子女称父为爷爷(方言yáya),也有称爹爹的,称叔叔的极少见,现多称爸爸;称母一般称妈妈,俗称姆妈;称父之兄为伯父,俗称大伯、伯伯、伯爷(方言bàya);称父之弟为叔叔、叔爷(方言ya);称父之嫂、弟媳为大妈、姆姆、婶婶;称父之姐妹及配偶...

[资料]进国而问禁
[资料]进国而问禁 入国而问禁,入乡而问俗 ------樟树风俗习惯简述 第一节 礼仪习俗 称谓 长辈 称曾祖父母为大公、大婆(大:方言音hài);称祖父母为公公、婆婆,今多称爷爷、奶奶;称父有多种情况,一般长子子女称父为爸爸,因爸爸与伯伯方言读音相同,为示区别,一般非长子子女称父为爷爷(方言yáya),也有称爹爹的,称叔叔的极少见,现多称爸爸;称母一般称妈妈,俗称姆妈;称父之兄为伯父,俗称大伯、伯伯、伯爷(方言bàya);称父之弟为叔叔、叔爷(方言ya);称父之嫂、弟媳为大妈、姆姆、婶婶;称父之姐妹及配偶为姑姑、姑父,俗称姑娘、姑爷(方言ya)。 平辈 称兄夫妇为哥、嫂,称弟夫妇直呼其名。夫妻相称多直呼其名,俗称老公、老婆。 母方 称母之父母为外公、外婆,俗称爱公、爱婆;称母之兄弟及配偶为舅舅、舅妈,俗称母舅、舅母;称母之姐妹及配偶为姨妈、姨父,俗称姨娘、姨爷(方言ya)。 妻方 妻之父母外称丈人、丈母娘或丈人婆,直称时与妻子持同样称呼。妻之兄弟及配偶外称大舅仔或舅老倌、舅母仔,直称时与妻子持同样称呼。 夫方 夫之父母外称家公、公爹或家管、家婆、公婆,直称时与夫同样称呼。夫之兄弟外称内兄、叔仔;夫之姐妹及配偶外称姑仔、姐夫、妹郎,直称时与丈夫持同样称呼。 姻亲 夫妻双方父母互称亲家,直称亲家公、亲家母。亲家称儿媳外称媳妇,俗称新妇,称女婿外称姑丈,直称时呼其名。 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对公职人员多称同志,对一般人也习惯称同志,或以亲属称谓相应称之,如大伯、大叔、大哥、大妈、大婶、阿姨、大姐等。年纪大的称老人家,年纪轻的称后生、妹子,年纪小的称细伢仔、草皮仔、细妹仔、细女仔,婴儿称毛伢仔、毛毛。改革开放后,男性称呼有先生、男士、师傅、 老板等,女性称呼有小姐、女士等。21世纪后,时尚称谓不断出现,如美女、帅哥、靓妹、靓妞、靓仔等。 生育、庆寿 送园门 园门是圆梦的谐音,即圆求子之梦。头年结婚未怀孕妇女,次年元宵节时,村上男童结成群,捏泥娃娃放置于菜园门(也可现场用树枝扎成)的抬架上,插上油菜花,送往夫妇家,将泥娃娃投掷其床上,以示送子到来,夫妇则设宴盛情款待,场面热闹。 催生 孕妇产前一个多月(逢八月、十一月提前,俗有“七成八败”、“十一月乃无花季节”之说,认为两月不吉利),娘家用喜蓝送来公鸡、红糖、小孩衣物、被子、箩仔(摇篮)等,为女儿催生。 报喜 小孩出生,父亲备好一壶酒、一封糕、一封爆竹、两斤肉上岳母家报喜,到家门口放爆竹。进门时,生男孩壶口朝前,生女孩壶口朝后。此俗今简化,提壶已罕见,今人多先以电话及时报喜。 送贺篮 外婆得喜报后即日送贺篮,又叫喜篮,装上肉、鸡、糖、蛋等,也有送上银项圈、手镯等贵重物品。夫妻双方亲友也送贺篮道喜。今人多送红包。 做三朝 孩子出生第三天,父母要摆酒向送贺篮的亲友致谢。此俗今少见,一般在满月时一并摆酒庆贺。 满月 孩子满月,摆满月酒,外婆备办礼物,亲友皆来祝贺。满月当天(或满一百天),请剃头匠给孩子剃头,俗称“满月剃头”。剃完后,给剃头匠一红包,作为赏谢。所剃胎毛用青布袋装好,挂于摇篮,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日后发财,或用红包珍藏,或做成毛笔等工艺品以作纪念。 周岁 孩子满一岁,摆周岁酒,外婆及亲友备礼相贺。 做十岁 十岁是孩子最隆重生日,要做十岁酒。外婆送外孙一套衣物,从头到脚,包括帽子、衣服、鞋子、袜子等,叫“全新”,另外还要送个厚礼包,双方亲友也备礼来贺。 生日 逢孩子生日,家人煮三个鸡蛋一碗面为其庆贺。现今多买生日蛋糕,唱生日歌,或摆桌酒席以示庆贺。 庆寿 年满六十岁老人,每十年一庆,但一般不做八十寿庆,俗称八十不吉利,也有“做九不做十”的习俗。一般提前一年做寿,妻子不管年龄大小,都随着丈夫一同做寿。庆寿过程:送礼,生日前,女儿送寿衣、寿被、寿烛、寿爆、寿面及父母衣物,现今还买庆寿蛋糕,亲友也以礼相贺;点寿烛,寿庆的头天晚上,由女婿点燃寿烛,一对寿烛要同时点燃,放置于上庭中央,再燃放寿爆,今人还另放烟花以示庆贺;拜寿 ,寿庆之日,设寿堂,贴寿联,寿星坐于堂上,晚辈按辈次年龄为序,双双叩拜,平辈亲朋则以手作揖相贺。今拜寿礼节简化,一般不设寿堂,只摆寿宴(儿子设宴),跪拜改为口头祝贺;吃寿面,亲朋好友宴前吃寿面,同时也给全村每人分送一碗寿面,现今多直接分送面条,一般每户两斤。 婚嫁 传统婚俗礼仪繁多,一般程序: 托媒 一般是男方托媒向女方求亲,现今多自由恋爱,但到谈婚论嫁时,多再托媒以尽礼数。 相看 又叫相亲。双方互探家底,一般是女方侧面打探男家,满意就让男方到女家相看,了解对方相貌、家境等。现有所变化,初步满意后,选择合适地点(一般不在本家),双方亲属陪着,男女见面。男方满意则送女方礼包,女方不满意则拒收礼包。现有婚介、互联网络等多种方式相亲。 合婚 男方持男女双方生庚,算命合八字,即生辰的年、月、日、时的干支记法,各合二字,共八字,若无冲克,即将八字放置于双方家堂神龛香炉底下,三天内,家中不出打破锅、盆、碗、盏等事故,则算相合,又叫合八字,此俗今少见。 定礼 八字无碍,女方开具礼单:酒宴钱,衣服若干套,多少视家庭情况而定,但数字要成双。随时代的发展,礼单有所变化,现一般折合礼金,数额少则上万,多则七、八万以上,有攀比奢侈的现象。嫁妆种类时代性强,20世纪80年代多木箱、盆、自行车、收音机、录音机等。90年代后嫁妆逐渐多样化、高档化,有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商品房等。 订婚 又叫“上厅”,即女方第一次正式上男方家举行订婚仪式。男方选良辰吉日,向女方送去一半定礼,设酒宴请女方亲戚。男方送女方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等订婚礼物,并送女方亲戚每人一份见面礼,如毛巾、布匹等,现改送红包。男方亲戚则要备礼前来祝贺。 过礼 结婚头天,男方将礼担送往女方,包括鸡、鹅、肉、鱼及新娘衣物等,女方则回送新郎全身一套新衣物。 迎娶 结婚当日,媒人陪伴新郎,领着迎亲队伍一路唢呐锣鼓前往迎娶。解放前多坐花轿、土车。解放后,以步当车,或者骑马。20世纪80年代后,多骑自行车,农村多请农用车。90年代后,多数以小车装饰成婚车迎娶。 出嫁 结婚当日,新娘先“开面”,用麻线绞去脸上汗毛,再沐浴换新装,现今新娘多请化妆师修容。出阁前,女方父母、亲戚要给新娘送“压箱钱”。出阁时,女子哭别父母,叫“哭嫁”,表示不忍离开之意。 拜堂 新娘由伴娘(必须是夫妻好合、儿孙满堂的妇人充任)牵扶,进入铺有草席、棉被的厅堂行大礼。新人双双拜天地、拜祖先、拜高堂,新人互拜,进入洞房。此俗今少见。 回门 又叫“做生姑丈”,婚庆酒席完毕,新郎新娘要回娘家拜客。酒宴上,新郎坐上席。礼毕,即回男方家共度新婚良辰。 接新客 女婿结婚后迎来第一个春节,先要派人去接,意谓"拜头年",进门时要鸣爆竹,摆酒席,名曰"接新客",回去要送糯米或麻糕,分给男方亲属。每家,,至,,个。在陪女婿喝酒时,全村"酒林高手"都会被丈母家请来陪酒,女婿酒量再高也会被灌醉,以防女婿"吹牛"。 洞房 村上婚礼司仪喝彩,亲友应彩,在彩声中,由伴娘将新娘引入“洞房”,在床沿上坐好,新郎给新娘揭开头盖,饮交杯酒、吃鸡汤饭。乡亲闹新房、看新娘、吃喜糖。20世纪90年代后,喝彩、揭头盖、闹新房已少见。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婚俗趋向简化,城乡差别也不断缩小,并不断融入新的礼俗。坐婚车、穿婚纱、拍婚纱照、婚庆摄影、旅游结婚等,都颇受青睐。城市婚礼多选择元旦、五一国际劳动节、国庆节等节日举办,婚宴多在在酒店举行,伴郎、伴娘则改由未婚青年男女充任。 丧葬 传统丧葬,俗称白喜事,属土葬。一般丧家,停柩三日。丧葬过程: 送终 老人临终前,家属须赶到老人身边,听取临终嘱咐。老人过世后,立即放鞭炮、烧纸钱,以示送终。 沐浴 长子到小溪或河边等流动水域,烧香燃爆,跪着舀一壶长流水回家,死者是男由长子洗,死者是女由长媳洗,但忌抹胸前。 穿戴 死者要穿衣服需由亲属先穿暖,死者是男由长子穿,死者是女由长媳穿,再由“八仙”(专司丧礼者)给死者穿上。一般是“三头”(3条裤)、“五领”(5件上衣),内穿“贴肉丝绸”。男的头戴黑布儒生帽,女的戴金、银首饰。已满60岁的死者,男的穿软底红布鞋,女的穿软底绣花鞋;未满60岁且父母健在的死者,则穿白布鞋。 入殓 入殓前,将死者放置于架设在厅堂中间的门板上,头朝大门,死者头底枕几块瓦片,脸上盖几张纸钱,由亲人守着。棺材底板放7个铜钱,撒上石灰,铺上棉絮,再放上“鸡公枕头”(死者枕头)。到择定入殓时辰,由“八仙”将死者抬入棺中,盖上亲友所送寿被,寿被按与死者的亲疏顺序由里到外盖在死者身上,也可放入些陪葬物品,最后合棺钉盖。子、媳、女、婿披麻戴孝。一些地方有“压红”的习俗,即守孝期间,除长子外,其余青壮子女在身上系根红布条,以示可生育。 设灵 灵柩外盖红绸停放于厅堂左侧,设置灵帐。子、媳、女、婿披麻戴孝。亲友送纸钱、爆竹、挽联、花圈等前来吊唁。孝子回拜、孝女举哀。出殡前,孝子守灵,白天黑夜都要守在灵前。 开山 下葬当天,出殡之前,丧家带上一挂爆竹、一只公鸡,请“地仙”(风水先生)及“八仙”上山选好墓址,鸣爆,打木桩作记号,待棺木上山再挖,公鸡则带回专给“八仙”吃。有的地方,在下葬前一天,做好选墓址挖墓穴等事宜。 出殡 清早,“八仙”将棺材移至屋外场地,棺前放一小桌,点香烛,摆上酒壶、酒杯。送葬亲人白布披头,依次祭酒跪拜。祭毕,“八仙”抬起棺材起行,两小孩高举“引魂幡”开道,一人沿途撒散纸钱,打爆竹,唢呐锣鼓随后,长女端灵牌走前,再次是两边拖着两匹长白布的子、媳、女、婿,男左女右,亲友跟灵柩随后,送往墓地。若女儿、媳妇怀孕或正坐月子,则出殡时用一根筷子卷上红纸系于腰间麻绳上,俗称“挂红”。 下葬 棺木抬上山后,停放一旁,孝子下跪,长子先挖三下,再由“八仙”挖好墓穴,俗称“金井”。由有经验的“八仙”在金井底用雄黄、石灰绘八卦图,放置七枚铜钱。孝子在金井的四围用豆秆、芝麻秆、钱纸点火,放爆竹,俗称“发炕”、“烘金井”。 到道士选好的时辰下厝,按“地仙”(风水先生)用罗盘定好的方向,将棺材放正,“八仙”卷椁砖,孝子下跪,“八仙”盖土、垒坟堆、立碑。圆坟后,孝子各带一把土、点一火把回家,土放置于床底下,火把送入灶内,俗称“发烟”。 做七 葬后每隔七天,死者子女要烧香化纸或设祭坛请和尚、道士念经,做满七个“七”。做满后,孝子才可理发。此俗今少见。 安灵 死者安葬后,其出嫁的女儿得送灵屋到娘家,屋内设置灵牌,叫“安灵”。灵屋一般放置一年或三年,再火化。 守孝 孝子守孝三年。守孝期间保持简朴,不穿华丽衣服,不佩戴饰物,不参加喜庆宴会和科举考试,当年过年贴蓝纸对联。此俗今多简化,改戴黑纱以示哀悼。 新中国成立后,改革“丧葬”旧俗,从俭从简办丧事,出现以追悼会、送花圈、挂黑纱、戴白花等形 式寄托哀思。1978年兴建火葬场,1980年设殡葬管理所,推行火葬,改革土葬。人死后,抹身,换衣,送殡仪馆,馆中工作人员为死者化妆,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火化后开追悼会,骨灰盒或存放于殡仪馆、公墓、家中,或埋入土中(一种直接以骨灰盒入土,一种将骨灰盒放入木棺或瓷坛入土),也有将骨灰撒向江河或大地,但农村仍大多为土葬。20世纪90年代后,葬礼又融入些新的形式,如播放哀乐、改请西洋乐队等。 其他礼仪 营造 旧时建房礼俗较多。首先是请地仙看地,定朝向,然后择吉动工。最讲究最隆重的是上梁。上梁前先“逐煞”(驱逐邪妖),然后木工师傅在房梁上画“大吉图”,贴“吉星高照”横幅。梁上还要披红、插花、点雄鸡血。两边扛梁的栋柱上贴对联。上梁时工匠边上边喝彩,还一边抛洒糖果点心。晚上吃上梁酒。新屋的一角是对着巷的,则在这个墙角上砌一块石头,上刻“泰山石敢当”五字,意在压邪。如房子前是开阔场地或田野,一般都在门前砌一门墙,或在门上挂面镜子,以挡邪气。随着建房结构的变化,这些礼俗现很少见。 安席 主人安排酒宴席位,八仙桌对门为上席,上席右座为上位,上席对面为对席,左面为东席,右面为西席,上席席位最为尊贵,其次对席、东席,西席位次最低。尊者、长着为上,其他宾客按身份、辈次对席入座。酌酒先酌上席,敬酒先敬来宾、先敬长辈。婚宴则更讲究,外甥结婚必请母舅赴宴,且一定要坐上席上位,媒人坐上席下位。母舅未到,该席位空着,别人不准入坐;酒毕,母舅起桌,表明酒宴结束,其他人方可起桌散席。寿庆酒宴则女婿坐上席上位。民间工匠师徒在雇主家用餐时,则同席同膳,徒弟为师傅盛好酒饭,师傅先动筷,徒弟吃完不能先放碗,待师傅吃完一同放筷下桌。 送节 从订婚开始,每逢端午、中秋、春节,男方要给女方送节,结婚后,改叫女送娘节。一般是鸡(鹅)、肉、鱼、酒、烟等礼物,且礼物要成双,中秋加送月饼,娘家要回礼,多回鸡蛋,又叫回篮。现今礼品样式多样,也有直接送红包的。 送礼 逢亲朋好友红白喜事,都要送份礼物。过去多送实物,现今多送礼金。红喜事礼金数要成双,用红纸包;白喜事礼金数要成单,用白纸包。事毕,主人要回送亲友一份礼,叫“回礼”。 第二节 节令习俗 传统节日 春节 俗称过年,农历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开大门(俗称开财门),放爆竹,早上吃完“财面”去拜年,先给本家长辈拜年,再到左邻右舍互相拜年,握手作揖,恭喜问好,都说“新年好”、“恭喜发财”、“添福添寿”、“事事如意”等一类吉祥话,并以烟、茶、果品、糕点相待。现多数人用手机发短信或网上发帖给亲朋好友相互拜年;初二外甥到外婆母舅家拜年,新姑丈(俗称生姑丈)到丈人家拜年,丈人家一定要让女婿喝醉才算尽礼,丈人本家也轮流请新姑丈喝酒。初三后,亲友互相拜年、请酒,初八晚上打爆竹、吃汤圆,拜年、吃请基本结束。春节期间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有舞狮子、耍龙灯、打拳、唱戏等,但 现很少见,取而代之的多是政府组织的文体活动如送戏、送电影下乡、体育比赛、全民健身运动等,深受欢迎,但赌博之风在春节期间仍较盛行。 正月初七吃"八宝饭" 经楼镇,每年正月初七早上都要吃"八宝饭","男的吃了拿扁担,女的吃了拿车担"。原来,在旧时,人们的生活很贫困,正月初七一过,就要开始干活。那时,男的一般都在外耕种或挑脚,女的家里纺织。他们为了吃饱肚子,干活劲头大,就把各种食物混合起来煮了吃,这些混合物有八种东西,因此叫"八宝饭"。至于"男的好进行耕作(耕作也离不开肩挑背扛),女的吃了,好进行纺织(车,指纺纱用的车)。 现在这个风俗还在流传,不过吃的这种饭,不一定八种食物,大约在八种左右,但还是管它叫"八宝饭"。吃了这种饭,表示年过完了,不要沉溺于嬉游之中,要开始工作了。 元宵节 又称灯节,正月十五夜,是每年第一个月圆的时刻,叫元宵。一到元宵,各家各户,楼上楼下,厅堂房,猪栏灰舍,鸡栅牛棚,到处都要点上灯。有的用桐油或茶油点灯,但大多数用从店铺里买来的油烛点燃。那时再加上耍龙灯的,挨家串户演出,屋里屋外,一片灯火。这日半夜的灯叫"光明灯"。它预示着新年的光明。现在,农村还流传着这一习俗。 各家早上放爆竹送玉帝上天、迎灶神下界。是日,农家都吃米饼、面条,城镇多吃“元宵丸”取“合家团圆”之意,入夜放鞭炮、焰火,城镇挂花灯、猜灯谜,元宵过后,春节结束。 端午节 农历5月初5,各家门前插菖蒲、艾叶驱邪,墙根、房角、厨下、缸脚等处洒雄黄酒避虫蛇。早餐较丰盛,有粽子、包子、熟大蒜头、油饺子、红蛋、盐蛋“开聋”等,俗有“早节晚中秋”之说。小孩额头、鼻梁上点雄黄以防疖毒,胸前多挂熟鸡蛋,用红线编织的网袋装,俗称“蛋络仔”。姑娘和新媳妇自制香包系在腰间。靠近江河的村镇还会举行龙舟竞赛,俗称“划龙船”。当天农事暂停,有“牛歇谷雨马歇社,人歇端午不要话(wǎ)”之说。点雄黄、挂“蛋络仔”、系香包等今少见。 晒衣节 又称“赏新节”、“ 天中节”。农历6月初6,家家户户晒箱忙,将四季衣、被、毯等全部拿出来晒太阳,称之为“晒龙袍、亮家底”。当日,家家户户要吃鸡蛋、吃子鸡,小伙子、大姑娘则作兴全吃一只“子鸡”,以补助发育,增长身高,俗话说“吃了蛋,卵石都踩得烂,吃了鸡,满天飞”。 新开店户则要办“吃新”酒,酒桌上以新上市的荤、蔬菜为主。 七夕 7月7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现年轻人多当做“中国的情人节”来过。是日,情人用各种方式表达爱意。 七月半 古称“中元节”,又叫“鬼节”。自农历7月12~15日,烧纸钱、纸衣、纸金元宝、灵屋等祭祖,烧时口中念念有词,呼唤祖先阴魂领受。有在坟头焚化的,有在路口焚化或对着坟墓方向焚化的。 中秋节 农历8月15日。中秋赏月是历史相沿的习俗。亲友之间相互馈送月饼,晚餐一家人团聚吃酒,门前或庭院摆好几案,放置柚子、西瓜、月饼、莲藕等,烧香烛、放鞭炮敬月亮。 小年 农历12月24,家家打扫扬尘、搞好房前屋后卫生,农村猪牛栏出粪,放鞭炮送灶神上天。 除夕 一年中最后的一日,又称“大年”。是日,家家户户贴春联、挂年画、供三牲祭品,晚上全家老少欢聚一堂,围坐一桌吃团圆饭(现城镇亦有在酒店定做年夜饭),在菜中,少不了鱼,意思为“年年有鱼(余)”。大人给小孩“压岁钱”。酒后全家围炉烤火守岁(现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者居多),同时迎灶神下界。有的地方全村人一起在一起在众厅烤火守岁。夜深入睡前,家家放鞭炮、封财门,人不宜再行出入。 樟树药帮过年 樟树药帮过年极为隆重,有浓厚药文化色彩。药帮的各堂董事,大年初一,齐集三皇宫团拜,然后分散活动。从腊月十六倒牙起,均停业结帐。过年前后,各行按规矩办酒。有倒牙酒、小年酒、除夕团年酒,特别是正月初二的起牙酒最为丰盛。正月初七的讲生意酒和元宵酒也很讲究。 庙会 药帮的庙会有:4月28的药王会。是日为药王先师的诞辰。各药号老板、先生,包括学徒,都到三皇宫为药王会先师拜寿,并参加药王酒会。这一天,一般要摆20~50桌酒。其他还有3月15的财神会,4月初一的梢公会,7月15的中元会,都分别在三皇宫举行庆祝或祭祀。 各乡镇的庙会有:正月里敬天花娘娘。有孩子的人家上香、敬送灯油。2、6、9三个月的19日朝观音娘娘。3月18日朝天王庙给阎王做生日。传说经楼为“阴都”,这天该地敬神者多。5月18日朝田相公,河东以店下为主。7月27日朝丽城菩萨。8月初一起,朝新建西山万寿宫。初一至十王朝北岗庙。9月28日朝华公菩萨。在上述庙会期间,各路戏班及远近商贩皆云集当圩。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年世活动仍沿续着,但去除一些礼数旧规。各节日的文娱活动如打狮子、玩灯龙、划龙船等,均继承下来,并增加打腰鼓、扭秧歌等新的内容。只有少数人,初一、十五仍敬神,八月里还会去朝西山。 药王会 "药王会"为清江医药界缅怀"药王"而组织的民间行会。 旧时,中医或中药店中多敬奉"药王"。"药王"神案正中贴一红纸条,上书"药王会上十三代名医先师神位"。神台上供奉有药王--孙思邈塑像,其前安放香炉,早晚安装香敬神。 有歌诀口传十三代名医先师云:"一代开教伏羲氏(一说为"一代开科是老君")、二代神农替药名,三代先师轩辕氏,四代医师岐伯神,五代卢医名扁鹊,六代徐文理得精,七代秦王通医道,八代名医是汉神,九代华陀医术妙,十代叔和王先生,十一代长沙张仲景,十二代名医即巢君,十三代真人孙思邈,举凡动静念师尊。" 药王会的活动,常从四月廿七日开始,一直延续到五月初五。 孙思邈(581-682年),京兆华原(即今陕西耀县)人,唐代杰出的医药学家。相传农历四月廿八日,是药王孙思邈生日。四月廿七日晚,各中药店即开始进行药王"庆寿"活动,吃寿面,摆酒席,宴请药店伙计及学徒。廿八日,药店伙计、学徒放假休息,老板亲自站柜台检药。中午继续设宴庆贺,还要延请本地中医及老板亲朋赴宴,席间由老板娘提壶,向药店伙计(先生)等一一敬酒。晚间仍须设宴,并请戏班唱戏,招待宾朋。 五月初一至初二日,各地会馆常会组织老板集会,洽谈生意,饮酒看戏,纪念药王生辰。 五月初五日,民间有采挖草药习俗。 相传药王菩萨于端午日下界,此日采挖的草药最灵,故用端午日采挖的草药如车前草、串竹青、夏枯草、淡竹叶等中草药煎成的"午时茶",最受群众欢迎。 时令节日 立春 入春日,各户在碗里栽一兜青菜,贴上用红纸写的“迎春接福”,烧香化纸放鞭炮,求春神赐福。 惊蛰 家家用石灰点墙脚、水缸、衣橱底杀虫。 春分 家家用大蒜炒肉吃,俗称“防赖麻疯”。 清明 清明前三天或后四天,均为祭祖扫墓之日,家居外地者亦远道赶回,携带“三牲”、酒果等祭品,到祖坟上挂纸、烧香、烧纸钱、打拱作揖,以示祭奠。农村仍有在清明节蒸米团、做米饼的习俗。 立夏 这天各户用青菜垫底蒸米粉肉吃,叫做“撑夏”。意在吃饱肚子脚劲足,干活有力气。 冬至 家家上坟祭祖先,培坟土、挂纸钱。 时令节日中除“清明”、“冬至”的习俗仍在沿袭外,其他节日的习俗现沿袭较少,且逐渐消失。 第三节 禁忌 小孩忌用手指月亮,认为指月亮会烂耳朵;换下的乳牙,忌别人踩着,下牙要抛到屋顶上,上牙要丢到床底下;忌钻凉晒的女性裤衩,忌屋内撑伞、戴斗笠,认为会长不高;忌吃鸡爪、鱼子,认为吃鸡爪会抓书,吃鱼子会不识称。当着孩子的面,忌说孩子长得好、长得胖,要说“长得丑”、“长得猪、狗子样”。 忌出嫁的女儿在娘家过时节,说“过了年就会完,过了节就会绝”。女儿同丈夫回娘家作客,忌同宿一铺。忌女儿在娘家生小孩。一年四季,忌孕妇看酿酒和作豆腐,忌踏孕妇头发,孕妇忌吃兔肉、蛤蟆、牛肉,认为会生出畸形的孩子。 逢年过节要说吉利话。猪舌头要叫“赚头”,猪耳朵要叫“顺耳”,骨头要叫“利钱”,猪血要叫“旺子”。碰到不幸的事,要忌讳,如死人说“老了人”、“登仙”;烧屋说“披红”、“大发”;生病说“不舒服”、“不好过”。过年忌吃药。 眼皮跳,喜左怕右,认为左眼跳财,右眼跳祸。喜听喜鹊叫,喜鹊报喜,有好事进门。喜燕子进屋做窠,认为吉利。忌听乌鸦叫,乌鸦报祸,不吉利。忌鸡上屋顶,认为会有火灾。忌正月初一扫地、倒垃圾,认为会扫掉、倒掉财气。忌白喜事菜做双数、碗碟层叠。忌碗内插筷,待客忌煮两个鸡蛋。忌对“出杀”、“出灵”、“叫魂”者挡道。 旧时船家有三禁,即禁物、禁人、禁言。临清木棑帮的禁忌也不少,主要是:与架棑的行当不吉利的话不讲,特别是一些谐音的字必须改变说话。如伞(散)须称“遮子”、“个头”,韭(久)菜、九江等,应说“快菜”、“快江”,拆(坼)菜该说“拣菜”,角(搁)落里要讲“拐落里”等。妇女不得上棑。开航时,不许将女人的裤、袜、鞋晒在船头。女人上船,不许站或坐在船头,更不许坐在“将军墩”(系缆绳的木墩上)。棑头上不许大小便。不能拎甲鱼,不能打蛇,更不能吃它们。端阳龙舟竞渡,妇女不仅不能上船,即使是摸摸龙舟上的东西也犯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陋俗禁忌都已破除
本文档为【[资料]进国而问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773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0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6-05
浏览量: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