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老中医蔡友敬临床经验

名老中医蔡友敬临床经验

举报
开通vip

名老中医蔡友敬临床经验名老中医蔡友敬临床经验 蔡友敬 发扬古义 融会新知的蔡友敬 蔡光斗 林禾禧 整理 编者按 蔡友敬,男,福建泉州人,,,,,年生。早年毕业于名医丁甘 仁创办的上海中医学院。解放后曾先后担任泉州市联合中医院院长, 泉州大学医学院、泉州市卫生学校、福建中医学院教授,泉州市中医院 院长、名誉院长。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副会 长,福建省泉州市人大常委副主任,民革泉州市主委。 蔡氏早年崇尚“丁氏学派”,中年以后治病用药力倡顾护脾胃之 气,注意调节肾阴肾阳,疑难病症,沉疴痼疾,亦经蔡氏从脾肾入手每...

名老中医蔡友敬临床经验
名老中医蔡友敬临床经验 蔡友敬 发扬古义 融会新知的蔡友敬 蔡光斗 林禾禧 整理 编者按 蔡友敬,男,福建泉州人,,,,,年生。早年毕业于名医丁甘 仁创办的上海中医学院。解放后曾先后担任泉州市联合中医院院长, 泉州大学医学院、泉州市卫生学校、福建中医学院教授,泉州市中医院 院长、名誉院长。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副会 长,福建省泉州市人大常委副主任,民革泉州市主委。 蔡氏早年崇尚“丁氏学派”,中年以后治病用药力倡顾护脾胃之 气,注意调节肾阴肾阳,疑难病症,沉疴痼疾,亦经蔡氏从脾肾入手每 获良效。他毕生著作丰硕,有《中医学基础》、《中医内科学》、《蔡友敬 医案选》等。并有学术论文数十篇分别在国内外杂志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影响甚广。 由于蔡氏在医疗、教学中的杰出贡献,,,,,年受国务院表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本文着重介绍蔡氏早年崇尚“丁氏学派”,中年以后力倡顾护脾胃、注意调节肾之阴阳的学 术思想。临证特色则重点反映蔡氏临床思路以辨证辨病相结合的特点,以及益气法的临床运 用,四味消毒饮治疗感染性疾病,蝉衣防风汤治疗过敏性疾病和水肿病的治疗经验等。医论医 话所言及的“论火”、“瘀血证”、“释劳风”等均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力作,所选医案及经验方又为 蔡氏经验之结晶。总之纵观全文,蔡氏崇尚“丁氏学派”,强调脾胃之治的思路与方法,对后学 之人皆为很好的借鉴。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若有疾厄求救者, 不得问 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 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蔡友敬,字锡桂,别名适季,男,福建省泉州市人,生于,,,,年,月,幼习经史,中学毕业 后,赴沪就学于近代名医丁甘仁创办的私立上海中医学院(前身即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尽得 “丁氏学派”之传。毕业后,返回桑梓,行医执教,,多年。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福建中医 学会副会长,泉州市中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教授。 第三卷,,, #### 解放前,他悬壶奔走,饱受国难之苦。解放后,他深受党和人民的信赖,选任他为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第,,,届委员会委员。,,,,年起当选为福建省第,,,届人民代表大 会代表。新旧社会的不同境遇,使他体会到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医事业才能够得到继承和 迅速发展,个人的智慧和才干,才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年他联合泉州市名老中医,创办 泉州市联合中医院(,,,,年后并入泉州市人民医院),被选任院长。,,,,年,泉州市人民政府 重办泉州市中医院,他又被委以院长重任。 ,,,,年,月他被调泉州大学医学院中医系任教,,,,,年并入晋江地区卫生学校。当时福 建省卫生厅在中等卫生学校开设中医专业,学校指定他主持制订该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 纲,并由他编写《中医学基础》和《中医内科学》等讲义,作为供全省中医士专业使用的教材。从 此,开始了他的中医教学生涯。,,,,年,月他参加卫生部在成都召开中等中医学校教材编审 会议,,,,,年又在西安参加编写全国中等中医教材《方剂学》一书,其中有,章出自他手。在 ,,年代全国掀起西医学习中医高潮中,福建医科大学及厦门、福州、南平、漳州、莆田、泉州等 地部队医院纷纷举办高级班和普及班,均请他去授课,受到了好评。他的严肃认真,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的教学作风和方法,为师生们交口赞誉,受到了表彰。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他酷爱读书,以“勤”、“苦”两字作为学习方法,应 诊、教学之暇,总是手不释卷,数十年如一日。他虽然诊务、教务繁忙,但仍注意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自己几十 年医疗和教学经验,已完成的专著有《蔡友敬临床经验集》、《蔡友敬医学讲稿》等。最近已完成 《内经病候类诠》一书的定稿工作。 他早年受“丁氏学派”的影响极深,临证多以《孟河丁氏医案》和《丁甘仁用药法》为准绳。 中年以后,加深经典著作及各家学说和现代医学的学习,古今医学,兼收并蓄,学术思想大为开 阔。他强调要“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发展为辨证和辨病相结合。他致 力于医学研究,博取众长,不拘成见,既从中医中药中探索,又从现代医学中求新。经方、时方、 单方、验方,莫不广为采用。临床时悉心体验,如陈士铎之“散偏汤”治疗偏头痛,从实践体会到 川芎非,,克以上不为功,白芍宜,,克以制川芎之辛燥,确是配合得当,历验不爽。治内耳性 眩晕,取《金匮》泽泻汤(重用泽泻,,,,,克)合半夏白术天麻 汤,疗效颇佳。对泌尿系感染的 治疗,按中医辨证属于下焦湿热者,大都采取清热利湿之八正散。但效果往往不理想,若加以 四味消毒散(银花、连翘、蒲公英、地丁)则效果大为显著,它既辨证清热利湿,又能辨病抗菌消 炎,从而使疗效提高。中年后期,临床所见以慢性病为多,以脾肾论治者大都有所收获,因而他 钻研了脾肾学说。他认为“水为万物之源,土为万物之母,二脏安和,则一身皆治,二脏不和,则 百病丛生”。所以治病用药,力倡顾护脾胃之气,注重调节肾之阴阳。一些疑难杂症,沉疴痼 疾,每从脾肾入手而奏效。晚年则侧重于命门学说的研究,他认为调节命门的水火,对恢复机 体阴阳协调更有裨益。他写了《命门学说的探讨》一文,对命门的含义、位置、功能及对全身脏 腑的关系加以探讨,并从实践中悟出哮喘一病,由于气逆,但与命门关系颇大。盖肺为气之主, 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而命门之水火,即十二经之化源,肺得命门而主治节,脾得命门而司 运化,肾得命门而作强。故自制“咳喘丸”一方,以紫河车、紫石英、蛤蚧、补骨脂、巴戟、肉苁蓉 温命门之阳,胡桃、五味子、枸杞滋命门之阴,人参补益脾肺,白术、陈皮健脾和中。用于治疗哮 喘缓解期,疗效甚佳,痼疾可除。对一些疑难杂症,如老年性痴呆,病毒性脑炎后遗症,他都以 命门学说进行辨证、立法、拟方,疗效皆有提高。 第三卷,,, #### 他历来主张做一个医务工作者,最重要是树立高尚的医德。他始终以唐代名医孙思邈为 榜样,虚怀若谷,平易近人,从不以“大医”自居。《千金要方?大医精诚》曰:“凡大医治病,必当 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若有疾厄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 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护惜身命。如此,可为苍生大医。”这段古训,成 为他行医处世的座右铭,而躬身力行。长期以来,他除上班外,其余时间不论白天夜晚,严寒酷 暑,随时随地都有患者跟踪求诊,他总是来者不拒,一视同仁,满腔热情地为病人服务。至于下 乡期间,顶风冒雨,长途跋涉为病人出诊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多年来,他自付邮资,默默地 干着一份额外的“函诊”工作,每年来自各地的求诊信达,,,,,,,封,他都有求必应,一一回 复。由于他每日清晨、中午、晚上休息时间都不避免为人们看病,因而人们给他一个雅号——— “五班制医生”。,,,,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为福建省劳动模范。,,,,年又被卫生部授 予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年荣获福建省工会发给他“五一劳动奖章”。,,,,年又被 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的奖状、奖品。,,,,年受国务院表彰享受政府特殊津 贴。他的事迹被列入《中国当代医学家荟萃》及《当代福建科技名人》,他的经验被采收《中华名 医特技集成》一书。 学术精华 一、继承“丁氏学派”的学术思想 丁氏学派的创始人是孟河丁甘仁氏。他学有渊源,从师马培之先生,平生勤学深研,无问 寒暑。,,,,年联合沪上夏应堂、谢利恒诸同道,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门墙桃李,遍及华夏, 师传愈广,丁氏学派得以逐步形成。著作《孟河丁氏医案》及《丁氏用药法》等,其主要传人丁济 万、程门雪、黄文东、管理平等是丁氏学派的主要力量。他们编写了《伤寒讲义》、《金匮讲义》、 《杂病讲义》以及《脉学辑要》、《舌苔学》、《古今医案讲解》等作为授课教材,是丁氏学派临床辨 证用药的依据。蔡氏读之,倍感亲切,至今仍珍藏其书以为借鉴。丁氏对外感热病及内伤杂 病,均有独特诊治方法,这也是蔡氏早期临诊的主要依据。概要介绍如下: (一)外感热病注意察舌辨证 丁氏学派对外感热病的研究,是宗《伤寒论》而不拘于伤寒方,宗温病学而不拘于四时温 病。指出读了《内经?热论》以后,必须熟悉《伤寒论》和《温热经纬》、《温病条辨》等方书,这才能 全面学习外感病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丁氏医案》和《杂病讲义》对外感热病即贯穿这个观 点。所以蔡氏在学校就读四年中,认真对上述书籍进行阅读。当时,上海正在流行湿温病(即 肠伤寒),在丁济万院长亲自带领实习期间,湿温病例特多,在他的临床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中,集案例共九 本,其中三分之一是湿温病,蔡氏感受特深,故其毕业论文《温病之史的发展及其理论体系》即 由此而总结的。 蔡氏认为丁氏诊治外感热病,注意察舌辨证。从湿温病来说,湿温之邪,表里兼受,其热弥 第三卷,,, #### 漫,蕴蒸气分时间最长,湿与温合,或从阳化热,或从阴化寒,与伤寒六经之传变相符合。概 言之: ,(邪在卫分、气分按三阳经治法。如初起表邪未解,舌苔必白腻,而胸闷泛恶,脉濡,用三 仁、桂枝、栀豉等方。如邪入气分,舌苔白腻而黄,壮热有汗不解,于甘露消毒丹之中加二三分 甘凉,如竹茹、芦根、滑石之类。如湿邪偏盛而见舌苔白厚腻,口渴喜热饮,小便短赤,用三仁汤 加滑石、黄芩同用。若湿在太阳热在阳明,热重于湿,而见苔白腻,质红绛、汗多、口渴、喜饮、脉 洪数者,用苍术白虎汤。若舌中有一圈无苔而边厚腻者,阴虚而湿盛也,此症难治,养阴不可, 燥湿不能,惟先用藿香、佩兰、橘皮、竹茹、苡仁等。数日后,苔见黄边厚腻而白,口渴稍引饮,或 口苦者,宜苦温中夹一分苦寒,用平胃散加黄芩五六分。若苔腻渐渐化黄,苔中带黄,口渴欲 饮,不辨冷热者,宜苦寒苦温并用。若苔黄较深,口苦反甚者,为热重于湿,宜七分苦寒,三分 苦温,用黄芩、黄连加白蔻、陈皮。如苔腻厚黄,而边红绛,口渴喜饮,小便短赤者,为湿有化燥 之象,用苦寒淡渗同用,黄连、黄芩、芦根、滑石、通草、苡仁等。如苔中黄腻厚,扪之干燥边红 绛,寒热胸闷,宜淡渗夹寒凉同用,银花、连翘合四苓散之类。如苔黄腻,口渴喜饮,胸中痞闷, 宜苦辛开泄,泻心汤主之,此乃湿热互结之征。如苔白腻,口甜盛者,用平胃散加省头草等,而 甜不去者,用乌梅、干姜,木来泻土法。若苔厚腻而白,兼见胸痞、脘闷、寒热往来,湿邪内伏募 原,轻则小柴胡去黄芩(苔转黄腻可加入),重则达原饮,此湿温病本治法也。 ,(湿胜阳微,按三阴经治法。如身热泄泻,渴喜热饮,舌质淡苔灰黄,脉濡数,用理中合小 柴胡汤等。如舌质淡苔厚白,腹满肤肿,脉象迟弱,为湿困太阴,健运无权,用五苓真武等方。 如湿温月余不解,身热汗多,神识昏糊,舌质淡苔干腻,脉沉细,急用参附回阳、龙牡潜阳之法, 得以转危为安。 ,(邪热从阳入阴,按温病热传营治法。如舌质红,苔干燥无津,身灼热有汗不解,烦躁少 寐,脉弦数,邪热入营,宜大剂生津凉营之品,用鲜生地、鲜石斛、天花粉等。若出现痉厥,则加 羚羊角等。甚则舌质红绛,唇焦齿干,神昏谵语,用犀角地黄汤及清心牛黄丸。 从以上所述,蔡氏根据丁氏治湿温病采取六经和卫气营血辨证,从舌苔的变化进行辨治, 是独出心裁,在实际应用中取得疗效,找出了湿温病的治疗规律。 (二)内伤杂病辨别气血虚实 丁氏学派对内伤杂病认为除经典著作外,金元四大家各有所长,不得偏执。蔡氏早年深领 教诲,坚持“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的学习精神,做到汇集群言,知所选择。并认真学习明清两代 的名家著作及其医案,对他的后学启迪很大,在临床实践中更有所发展。例如: ,(对中风闭证和脱证的辨治:蔡氏认为中风当分闭脱两证,目定口呆,牙关拘急,痰声拮 据,气粗息高,面赤唇红,脉急洪大,皆为闭证之确据。若目合口开,气息微续,昏倦无神,面色 白,痰声隐约,脉急细微,皆是欲脱之显象。尤有甚者,则脉伏不 见,自汗如油,肢冷青,撒手 遗尿,更甚极危之候。然而闭甚亦有目合神昏身僵者,必须以“四肢厥冷,汗出如油,小便自遗, 脉虚”为准,疑似之间,尤当细辨,至于治法,则闭证宜开,惟开亦有法,一切芳香走窜如牛黄、至 宝、苏合类均不相宜,应用潜降。但当痰涎壅盛,药无下行之路,故不得不暂借开道之药,以稀 痰涎,通关散为佳。凡属闭证,先开其闭,即用大剂潜降,平其上逆之势,再用清滋之品,清其气 火,滋其阴液,腻补之药,非到最后时期,不宜妄用。脱证宜固,中风之本,由于肝肾阴虚,阴虚 第三卷,,, #### 不能恋阳,孤阳浮越,则为脱证。治分三步,阳脱由于阴虚,阳厥上逆,宜大剂养阴恋阳,潜阳镇 固,如生脉、三甲复脉、大小定风之类加入金石潜降,此第一法。若肢冷脉伏,汗出淋漓,阳脱 在即,急用参附、龙牡等浓煎急灌,先回其欲脱之阳,阳气既回,再用养恋之法,此第二步。闭脱 开固,虽有不同,而肝阳化风,气血并上,则为一辙,故无论开固各方,潜镇终为必用之品。潜镇 药中,介类为最,金石次之。金石之中,又当分吸纳与镇坠两种,如磁石、龙骨、紫石英等有吸纳 为上。此证在程编《金匮讲义》中论述最明。 ,(对虚劳病的辨证施治。首先在辨别阳虚和阴虚,蔡氏认为阴虚较阳虚为多见,阳虚者必 舌淡、便溏、汗出、畏寒;阴虚者,必舌绛、口渴、烦热。两者必须鉴别。在治疗方面,不论阴虚 或阳虚,对形瘦食少者,必须顾及其脾胃之气,在劳倦伤脾者,偏于阳虚,用补中益气法;有思虑 伤心,色欲伤肾,偏于阴虚者,用育阴潜阳,交通心肾法;有抑郁伤肝,气滞血瘀者,用解郁行瘀 之法;有阴枯肺损者,用清燥润肺,壮水养肺,培土生金法。种种方药,都是汇集前人的经验,根 据辨证要点,加以运用。总之,蔡氏对脾胃之气受戕,则损症难复,最为重视。 ,(对痿证立论,宗《内经》治痿独取阳明之论。阳明为十二经之长,主润宗筋,宗筋主束管 利关节。在《丁氏医案》痿痹门中,认为书有五痿之称,实则为二:热痿和湿痿。蔡氏对热痿的 治法,谓下病治上,乃古之成法,欲两足不痿,必须肺液输布,能下荫于肝肾。肝得血则筋舒,肾 得液则骨强,阴血充足,络热血清,并以舌质红绛,脉象濡数,为热痹辨证要点,故用清阳明之 热,滋肺金之阴为治。至于湿痿,蔡氏认为,湿热由外而内,由肌肉而入筋络,经脉壅塞,气血凝 滞,其证常见舌淡白而苔腻,脉象濡缓,根据《内经》“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 弛长为痿”,治宜补土逐湿,去瘀通络之法。用苍术、白术、红花、牛膝为之,另用茅山苍术,,, 克加苡仁,,,克、酒炒桑枝,,,克,煎沸泛丸,每服,,克,连服二料可愈。由此可见,热痿和湿 痿根本不同,宜加详辨。 ,(对痹证以热痹和风寒湿痹为分类纲领。关于热痹,据《内经》阳气多,阴气少则为热痹之 论,专清络热为主。蔡氏对用桂枝白虎汤无效的病例,手不能举,足不能步,痛处微肿,舌边红, 苔黄腻,脉弦小而数,诊为络热血瘀不通,用羚羊、石斛、白薇、丹参、当归、秦艽、牛膝调理而愈。 若风寒湿痹,气血两虚,不能驱邪外出,脉虚弦而浮,病在阳分,用玉屏风散加当归、白芍之类。 肝脾肾之不足,病在阴分者,用独活寄生汤加大小活络丹等。其中阴阳虚亏不同,必须加以辨 识。 综上所述,仅是丁氏学派一些主要经验,蔡氏继承之后,深有所得,在临床上收效甚多,尤 其是《丁氏医案》中证因脉治,都有很多心得,为后学树立良好楷模。 二、注重脾胃学说 处处护卫胃气 蔡氏在中年时期,值抗日战争进入紧张阶段,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人民更是颠沛流离,生 活日趋困难,于是脾胃疾病日渐突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他转而潜心研究脾胃学说,以期适 应临床需要。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来已久,是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的。自《黄帝内经》、《金匮》启始,李东垣《脾胃论》之升补脾阳,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之滋润 胃阴,代有发挥。他撷取众家之长,融会贯通,冶于一炉,逐渐形成了以调理脾胃为中心的学术 第三卷,,, #### 思想。他认为,脾居中央能灌通其它四脏,为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是人体赖以生存的 仓廪,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内经》指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五脏六腑皆禀气 于胃”,“谷气通于脾”等。人体各部分,必须通过脾胃的运化作用而获得气血和营养的补给。 同时,脾胃又是人体抗御病邪的重要防卫机构,在预防和治疗上起着 决定性的作用。《灵枢》提 出“肺为之卫”及张仲景又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观点。李东垣认为“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 倍,则脾胃之气即满,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又说:“诸病由脾胃生”。说明脾胃 在保持人体健康,抗御致病因素中的重要作用。总之,千百年来,我国无数医学先辈们在丰富 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形成的脾胃学说,以及在这些理论指导下,所提出的防治疾病的观点和 创立的许多调理脾胃的著作方剂,经受了长期的考验,已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 在有效地指导着医疗实践。蔡氏体会尤深,临床应用颇广,他的经验是: (一)处处顾脾胃之气 蔡氏认为所有疾病的发生有一个共同的根本的因素,就是人体内的正气不足,即所谓“正 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正气的生成来源于水谷之精气,也就是李东 垣所强调的胃气、元气。因此,可以说正气就是胃气、元气。它的盛衰与脾胃功能的强弱有着 内在的联系,脾胃功能强则正气充盛;脾胃功能弱则正气不足。而正气的强弱,又直接或间接 地影响到预防和抗病能力,正如李东垣所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因此,他在临床实践中处 处顾及脾胃之气。对于六淫之邪,饮食失节,劳倦过度,七情失调,病后虚损,均能导致脾胃气 虚之证。其候为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少食懒言,四肢倦怠,腹满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边缘或 见齿痕,脉象缓弱。如涉及他脏,如不能散精于肝,则血的化源不足,导致肝血亏虚,而见食少 形瘦,视物模糊,月经量少或闭经。如不能统摄血液,则出现各种出血症状,或累及于心,导致 心血亏耗,而出现心悸、失眠、面色无华、食少肢倦等心脾两虚之候。如土不生金,肺无所养则 出现形瘦咳嗽无力,少气懒言之症。如损伤及肾,导致脾肾阳虚,则出现腹满肠鸣,大便稀溏, 腰膝酸软,白带清稀,形寒肢冷或见尿少等土不制水病证。此时蔡氏遵循李东垣“治脾胃即所 以安五脏”的原则,强调健脾益气,投以四君子汤为主方进行化裁,以益气为法。蔡氏总结出十 二种配伍法,为他毕生经验之精华(见临床特色)。 《内经》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他进一步认为:凡病之发生和转归无不与脾胃有 关,诊病者必先察脾胃的强弱,治病者必先顾脾气之盛衰。因此,在临床上对外感或内伤必须 处处顾及脾胃之气。 ,(预防和治疗外感时,蔡氏遵照《金匮要略》中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的理论,在预防和治 疗外感病中善用玉屏风散。他认为此方确有益气、祛风、固表之效。方中黄芪具有益气、固表、 和营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黄芪确实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其抵抗疾病的能力,它与防风 一收一散,共同协调,对体虚易受外邪者确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即使在治疗外感病的过程中, 亦时时顾护脾胃之气,尽量少用大寒大温之药,以免耗气伤津,伤及脾胃。对于外感恢复期, 更强调益气健脾为法,临床常用六君子汤加味以善其后。 ,(治疗内伤杂病时,蔡氏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脏六腑,如果脾胃发 生疾病必然影响心脏。如脾胃气衰,元气不足,心火独盛,营血大亏,则发生心病;脾胃气弱,不 能散精于肝,或土壅木郁,则可致肝病;脾胃气虚,土不生金,肺无所养,则可致肺病;脾胃虚弱, 第三卷,,, #### 土不制水,则水邪泛滥,而致肾病。正如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以 受气而俱病”的道理。所以历代医家对不少疾病,多以脾胃立法。如“补土生金”,“见肝之病, 当先实脾”,“治痿独取阳明”,“补肾不如补脾”,“治痰不治脾胃非其治也”等等,可见脾胃之气 在内伤杂病中的实际意义。当然,内伤杂病中,其他内脏的疾病亦能影响和耗伤脾胃之气。因 此,他在内伤杂病治疗过程中,始终遵循“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原则,时时顾护脾胃之 气,并在临床中加以应用。如肺病日久,可用健脾养肺法,使水谷之精微得以上输于肺,肺气充 沛,足以控制病情发展以至痊愈;肾病可以用健脾制水法,使肾脏之元阳得谷气以充实,达到阳 生阴长,气能化水,正气胜而邪自却;心病可以用补土生血法,增强供血来源,使血液充足,循环 通畅而心神得以安宁;肝病可用疏肝健脾法,肝喜条达,又主藏血,有赖于脾胃健旺,资助气血 的滋养,使肝体得以柔和而气火自平。因此可知从重视脾胃出发,确实得到满意的效果。故在 临床中,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实脾饮、归脾汤、逍遥散等方剂,都是蔡氏所常用,其理即在于 此。 (二)注意调理脾胃阴阳 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纳谷;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皆贵健运和畅,脾运宜健宜 升,胃纳宜降宜和。因此临床必须维持升降纳化、健燥平衡。他常说调理脾胃,贵在升降润燥 之调和,无使其偏。 ,(升清阳与降浊阴:人体气机升降是维护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脾胃为人体气机升 降的枢纽,脾主升,把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心肺,流布周身,灌溉四旁。胃主降,能受纳水谷并 使糟粕痰浊从下而出。一升一降,使人体气机生生不息。而升脾与降胃,又是相辅相成,相得 益彰,不可偏废;在病机上又相互影响。如脾气下陷,可致清阳不升,而出现眩晕久泻、虚胀,或 带下崩漏,虚损劳热等症,临床首推补中益气汤,蔡氏用之,每用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当归、 甘草等甘温药,配合升麻、柴胡、葛根、荷叶等升提药,以益气升阳。其他一切气虚便秘,气短胸 闷者,亦皆同用此法治疗而获效。如果胃虚气逆之证,临床首推旋复代赭石汤、丁香柿蒂散等 补胃降逆之方。我们整理《旋复代赭石汤的临床运用》一文,就阐述其治胃虚痰阻,气逆不降而 致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反胃呕吐等症,疗效甚佳。 同时,还要特别指出,蔡氏经过几十年摸索实践,对于脾胃升降失调,中焦寒热交阻引起心 下痞、呕逆、结胸等症,辛开苦降法以调之。他常说,辛开苦降即以脾胃升降之理论为其基础而 设的。我们整理《辛开苦降法的临床应用》一文,作为其经验的总结。 ,(扶脾阳与养胃阴:蔡氏认为脾乃多气少血之脏,恶湿喜燥,气多于血,则脾之升降正常。 若劳倦伤脾,阳气受损,则脾之升降与运化失职,久而变为虚寒。此 时,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 湿浊困脾,必须用温燥之品,临床上用温运法为多。证见少气懒言、食不知味者,以六君子汤、 补中益气汤调之。若食呆腹胀,口淡欲呕,大便不实者,香砂六君子主之。甚则中焦虚寒,泻下 或呕,腹痛绕脐者,理中汤投之。中阳式微,阴寒内盛,脘腹剧痛,畏冷喜按者,大建中汤用之。 但蔡氏常指出:燥能耗阴,易于伤胃,所以一方面尽量不用或少用大温大燥之药,如桂、附等,另 一方面主张燥湿之中,寓以濡润之品,以适应脾胃之性。在临床上,对于前者蔡氏喜用六君子 汤、香砂六君子汤,认为能益气健脾,又能温运脾阳,使湿化气行,不至耗伤胃阴。后者如必用 桂附等温燥之药,必佐以白芍以尽燥中兼濡,养阴保胃之功。总之,蔡氏调补脾阳多以平补、运 第三卷,,, #### 补取胜,而不用峻补图近功,并反对一味壅补。 胃为多血多气之腑,恶燥喜柔润,故用润降为顺。若温燥过度,或火热炽盛,则使胃阴耗 损,或为胃阴不足之证。临证上蔡氏善用叶氏养胃方,润而不腻适当其中。同时又认为脾为胃 行其津液,胃阴之源乃脾阳之转输而成。因此,在用养阴滋润药中常常加入健脾和中之药,以 求阴阳协调平衡。 总之,叶天士所云:“脾为阳土,胃为阴土,脾恶湿,宜升宜燥,胃恶燥,宜降宜润。”蔡氏甚为 赏识。他认为脾胃中升与降,润与燥,在生理上是相互作用,以维护后天生命之功能。在病机 上,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因此,强调临证须察在脾在胃,权衡轻重,何主何从,正确处方用药, 以复脾胃升降润燥之机。 三、强调命门原气 维持生命动力 蔡氏晚年,声誉遍及泉州各县、市及海外、港、台、菲律宾,来诊者大都是疑难杂证。因此他 在注重脾胃学说的基础上,着重肾和命门的研究。他认识到肾与命门的关系,进一步探清命门 原气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他大量搜集历代有关肾和命门的文献及有关现代学者的著作,探 讨了命门学说,曾于,,,,年概要地写出一篇《命门学说的探讨》,后来经过理论上不断探讨及 临床上不断实践,使他的思路更为完整了。他拟编写一本《命门学说的理论与临床运用》以阐 明命门学说的涵义、理论体系及临床运用。现将蔡氏对命门学说的学术思想概述如下: (一)对命门位置的看法 命门的位置在什么地方,历代医家争论甚多。蔡氏认为张志聪《侣山堂类辨》根据《内经》 以论督脉,指出:“督脉之从上而下者,起于太阳之命门,上额交巅,络脑出项,循脊抵腰,下膂入 肾,是起于阳者,出于上之命门,而入于下之命门也。太阳与督脉乃阴中之生阳,本于先天之水 火,为性命始生之门,故上下出入之处,皆名命门。”提出了上命门与下命门之说。上命门即《灵 枢?根结篇》所说:“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的位置。张志聪解释说:“太阳为水 火生命之源,目窍乃经气所出之门也。”其实以经络循行部位来看,督脉之别络与太阳起於目 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说明目 不仅是经行出入之门户,而且 是命门与督脉及脑的生理功能上的联系,因此,称为“上命门”。 至于“下命门”呢,《素问?刺禁论》有“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之说,一般注家均释“小心”为 命门。张景岳《类经》云:“人之脊骨共有二十一节,自上而下,当十四节之间,自下而上是为第 七节,其两旁者皆命门穴。其中则命门外俞也。„„故曰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正因为下命门 属于两肾之间,中医认为肾与命门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张景岳又说:“肾两者坎外之偶, 命门一者,坎中之奇,一以统两,两以合一。”是命门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赵养葵《医 贯》更说:“命门即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当一身之中„„是真君真主,乃一身之太极,无形可 见,两肾之中,是安其宅也。”这样,我们可以认识从上命门之目、脑,下命门之两肾之间联系在 一起,即是整个命门的位置,类似于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命门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 统。因此把上下命门联系在一起,即是整个命门系统的位置。 第三卷,,, #### (二)对肾间动气———原气的认识 蔡氏认为肾间动气———原气,是命门学说的核心部分。自《难经》首创以来,后世医家有所 补充、发展,丰富其内容,使其成为完整的理论,兹探讨如下: ,(生命的原动力:《难经?六十六难》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本也,故 名曰原。”指出肾间动气是生命的原动力,此动气又名原气,是先天本源之气。它是人类从胚胎 形成人体时即已产生,而随着机体的发展,生命的活动就更显出它的重要性。因此,《难经?八 难》说:“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源,一名守邪之神。” ,(原气的特性:孙一奎说:“原气者,即太阳之本体也,名动气。气者,盖动则生,亦阳之动 也,此太极之用所以行也。两肾静物也,静则化,亦阴之精也,此太极之体所以立也。动静之 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也,其斯命门之谓欤,”(《医旨绪余》)指出原气有两个特性,一是 能动性,一是物质性。前者是说原气处于永恒的自发地运动状态之中,其运动的内部机制在聚 散离合,屈伸往来的运动中化生各种生理现象,即所谓“动则生”,故原气其有能动性。后者是 说,原气具有顽强的物质性,它表示独立于人的意识活动之外客观存在,而寄于两肾之间。这 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它的物质性;其二是客观存在性。原气的能动性与物质性相结合,即“体 用结合,动静无间,阳变阴合”。气聚成物,物散转气,聚散不止,导致机体生生不息。所以原气 是人体生命的活动,水木金火土也即五脏,五脏之气也即是原气所产生的。 ,(原气的产生:《难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言原气产生 于命门,而命门是维持原气不断产生的地方。其中包括着原精与原神。原精者,精血也;原神 者,神机也。原气生原神,原精化原气,气旺则神旺,气衰则神疲。所以维持原气的化生,是命 门的主要生理功能。 ,(原气与阳气:原气既产生于命门,而命门则为阳气出入的根本。原气为先天本源之气, 而阳气则为原气活动时发挥效应之气,故原气为生气之源,而阳气为生气之用,亦称为原阳真 阳。张景岳在《大宝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此 言天之运也。人之命,元元根本,总在太阳无两也„„由此言之,可见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 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此根本即命门。张又云:“不观人之初生,生由脐带,脐接丹田,是谓 气海,即命门也。所谓命门者,先天之生我者,由此而受,后天之我生者,由此而载也。夫生之 门即死之户,所以之盛衰安危,皆系于此者,以其为生气之源,而气强则强,气衰则病,此虽至阴 之地,而实元阳之宅。” ,(原气之输布:《难经?六十六难》云:“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 腑。”“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就指出原气通过三焦而输布于全身。所谓三气即下焦、中 焦、上焦之气。张山雷认为是上、中、下三部脉气。而李时珍《本草纲目》更明确指出:“三焦相 火之用,分布命门原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 左右之气,号曰中清之腑,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说明命门原气,通过三焦气化对周身脏腑 组织发生的动力作用。 然而三焦如何联系上下命门呢,宋代陈言《三因方》说:“三焦者,有脂膜如手大,正与膀胱 相对,有二白脉自中出夹脊而上贯于脑。”陈氏所指三焦的实质,其部位及其与脑的联系,正是 两肾之间的下命门。而脑又为督脉所属,督脉从上而下,起于太阳之 上命门,上额络脑。这样 第三卷,,, #### 通过三焦和督脉,就把上命门和下命门联系起来,构成整个命门系统。 (三)对命门生理病理的看法 命门的生理功能,包含着真阳(真火之阳)和真阴(真水元阴)。所谓真阳,即生命的根本动 力。所谓真阴,即生命的根本物质。所以命门的功能,是动力和物质的有机结合,组成了生命 的原本。 真阳属火,即命门之火。朱丹溪《格致余论》强调: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 生。说明命门之火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但命门之火的实质是什么,吴谦《医宗金鉴?四 诊心法要诀》云:“命门之少火,即肾间动气。”余东抉《今古医案按》谓:“肾间动气即命门相火。” 周学海《脉简补义》谓:“命门为相火之本,肾间动气是也。”这些都说明,命门之火,即肾间动气, 发挥气的效应而表现在生理上的机能活动,这就是命门之火的实质。 真阴属水,即命门真水。水乃有形物质。物质属阴,故命门真水即有形之物质,亦即藏“肾 间动气”的物质基础。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肾脂,襄生两肾中间,似脂非脂,似肉非肉,乃人 身之命门。”同时还指出命门的形态“颇似胡桃”,说明了肾脂是一种“非脂非肉”的特殊组织,形 似胡桃肉,附着于肾,即藏“肾间动气”之物,亦就是命门真阴的实质。 由于真阳属火,真阴属水,构成命门的整体功能,所以张景岳说: “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 阴阳之宅。”以真水为体,以命火为用,体为阴即物质,用为阳即动力。故命门本身兼有水火,也 就是具有滋养、温煦全身脏腑经络的重大作用。 命门的病理变化,也就是真阳和真阴的盛衰。故张景岳说:“凡寿夭、生育,及勇怯,精血病 治之基,无不由此元阳足与不足,以为消长盈缩之主。”(《命门余义》)指出命门功能盛衰与生命 的关系,而命门的病候,则多为不足的虚证。具体如张景岳左、右归方所列的症状为其代表,列 举如下: 左归丸:治肾水(即命门中之真阴真水)不足。营卫失养或虚热往来,自汗盗汗,或神不守 舍,血不归源,或遗淋不禁,或气虚昏晕,或眼花耳聋,或口燥舌干,或腰酸腿软,一切精髓内亏, 津液枯涸等症。 右归丸:治命门火衰(即命门中之真阳真火)。脾胃虚寒,呕恶膨胀,翻胃噎嗝,膝酸多病, 虚淋寒疝,便溏泄泻,肢节酸痛,水邪浮肿,眼见邪祟,阳衰无子等症。 上述二类证候,是真阳或真阴虚损的证候,也即是命门的证候。蔡氏认为必须举一反三, 详细推敲,以运用于临床。 (四)命门学说的临床应用 蔡氏根据命门学说的基本思想,运用于临床,始终遵循着《类经》述及:“善补阳者,必阴中 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的宗旨,强调 调理阴阳平衡。提出补阳必须养阴,滋阴配合扶阳的学术观点,在治疗一些慢性病,疑难杂病 及抢救危重病人时,取得较好疗效。他特别强调命门之用在火。因此虚损病人,有一部分与命 门虚衰有密切关系。治疗上,温补命门十分重要。他常用鹿角、海狗肾等血肉有情之品,以补 元阳、生精血。又如命门火衰,下元虚冷之证,又每用巴戟天、葫芦巴、附子、仙茅、仙灵脾、肉苁 蓉、肉桂之类以温阳散寒,“益火之源”。其次用平补阴阳气血之品,如蛤蚧、紫河车、冬虫夏 第三卷,,, #### 草、胡桃肉、菟丝子等,对肺脾肾三脏之病变,尤为适宜。同时在补命门真阴之际,每选用熟 地、生地、淮山、甘杞、山萸、五味之类,以为佐使,相辅相成,以达阴平阳秘之目的。蔡氏晚年治 疗一些慢性病,疑难病和危重病时,依据命门学说的理论,创立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如支气管 哮喘、病毒性脑炎、再生障碍性贫血、老年性痴呆症及脊髓空洞症等。 如对哮喘病的治疗。现代医学认为是发作性的肺部过敏性疾病。蔡氏认为发病根本原因 在于人体正气虚弱,特别是命门不足,才致外邪侵入。因此,在命门学说的基础上创造了“咳喘 丸”,治疗咳喘病之恢复期,疗效显著,治愈率提高,复发率降低,实为毕生之经验。本方中应用 蛤蚧、胡桃肉、补骨脂、紫河车、五味、人参、黄芪、紫石英、巴戟等药以温补命门,调和阴阳,再用 益气健脾、补肺化痰等药,使咳喘之顽疾,得以控制直至痊愈。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骨髓显著减少,造血功能衰竭引起一组综合病症,属中医“虚 劳”、“虚损”及“血症”范畴。历来医家对本病认识大多根据“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的理论, 侧重于心肝脾的理论来治疗。但蔡氏根据现代医学认为骨髓是造血组织这一原理,进一步从 肾主骨、生髓、藏精,血为精所化的理论出发,认识到骨髓和造血机能的旺盛与否和命门虚损有 关。故常以温补命门为主,调整阴阳盛衰。蔡氏常用温补命门之火,佐以滋阴壮阳,如仙灵 脾、仙茅、鹿茸、巴戟、肉苁蓉、补骨脂、女贞子、菟丝子等再配龟板、当归、黄芪、人参、熟地、桑 椹等益气补血,扶正固本,使阳气阴血,相互生长而归于平衡,因此疗效颇隹。 又如老年性痴呆症,多由脑动脉粥样性硬化后,脑内血供、气供减少,引起脑细胞衰亡,甚 至脑萎缩。蔡氏依据肾藏精,精生髓,髓通于脑的理论,认为命门火衰,肾阳衰弱,温煦生化不 足,导致精髓亏损,不能上奉于脑,脑用失能,引起痴呆,正如喻嘉言指出:“老年人惟恐无火,无 火则运化难而易衰,有火则精神健而难衰。有火者老年人性命之根。”同时命门为水火之宅,命 门火衰,最易阳损及阴,而致阴阳俱虚。因此蔡氏强调调补阴阳,兼益气化瘀之法,以地黄饮子 加丹参、赤芍等类治之,每能奏效。 总之,蔡氏的学术思想,概括为三个时期。早年以丁氏学派为依据,突出温病、时病的治 疗;中年注重脾胃学说,以内伤疾病为主;晚年发掘肾与命门学说的理论,指导临床,取得显著 疗效,这是蔡氏一生学术精华,可供借鉴。 临证特色 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思维方法 (一)辨证与辨病的概念及必要性 临床思维的方法,是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根本思路。蔡氏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辨证 与辨病相结合的思维方法,是比较全面地客观了解疾病的本质的方法。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着重于辨证。所谓证,并不是一个症状或一个综合症群,而是概括了 疾病产生的因素和条件,结合着不同体质反映出来的各种不同的证。所谓辨证,就是运用四诊 第三卷,,, #### (望、闻、问、切)所得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全面了解病人所出现的症候(症状和体征),然后对症状进行分析,明 确疾病发生的原因、部位、性质,探索其邪正对比,从而掌握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实质。 而西医对于疾病的认识着重于辨病。所谓辨病,就是运用现代医学各种(物理及实验)诊 查手段,获得临床资料及其病理变化,对疾病整个过程的本质,作出正确的诊断。 当然,中医对某些病,西医对某些证,也是有所理解的,并不是绝对的。因此,我们对辨证 和辨病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证候是疾病反映的现象,疾病是证候产生的本质,因此证和病是 一种因果关系,是有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就是比较 正确地全面地认识疾病的方法。 至于必要性,蔡氏认为中医以朴素的辩证法作指导,以脏腑辨证为核心,对各种疾病进行 分析归纳,着眼全局,注意病情质变,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很 大优越性。但也存在着一定 缺点。如偏重于疾病所表现的全身变化,对局部的病理过程,实质性损害,不能深入了解,对有 些疾病的本质,不完全通过证表现出来时,就无法进行辨证,或仅表现一些假象,本质的病理变 化被掩盖时,就容易造成误诊。再如脏腑辨证规律、证候和立法、处方均有固定的配合,当脏腑 证候已消失,而病因继续存在时,也无法进行辨证。如果能和西医辨病相结合,吸收辨病的长 处,针对病原加以用药,这样就可以补充辨证的不足。这就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西医注重病原和病因,对机体生理病理研究详细,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观察细致, 检查手段多,诊断较准确,治疗针对性强,这是很大优越性。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有时忽视整 体治疗,容易陷入机械的局部观点,或对目前一些疾病的发展机制还未阐明,或检查不出明显 器质性病变的疾病,就无法治疗。再如受局部定位等观点的影响,对机体的反应性不予重视。 如果能和辨证相结合,吸收辨证的长处,就可以取长补短更加完善,这也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的必要性。 总之,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辨病,在现阶段都存在其优缺点。从临床实践出发,认识同是 一种疾病,可以出现不同的证,而不同的疾病,却可以有相同的证。因此,既要重视辨证,也要 重视辨病,才能提高疗效。 (二)以唯物辩证法指导实践 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法则,自然科学的一切研究对象,都必须运 用这个法则,在医学上我们运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也必须以对立统一法则来指导临床 实践,正确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局部和整体,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发展的阶段性 等问题,才能使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显出它的优越性。 ,(普遍性与特殊性 现实中的每一个具体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 各种矛盾的共同点,即矛盾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则是不同事物矛盾的各自特点,亦即是矛盾的 个性,脱离矛盾的共性,或不包含共性的个性,都是不存在的。 在医学上,每一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由于发病的机理不同,因而有其普遍的规律。但在 每个病人,由于其具体情况不同,如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的差异,也就有其特殊性一面。辨病 可以掌握一种疾病的普遍性规律,即寻找疾病的共性,而辨证则可分析每个病例的机体内部病 理各种表现,即注意疾病的个性。两者结合起来,既了解疾病的普遍规律,又能掌握疾病的特 第三卷,,, #### 殊表现,从而获得全面的认识,对提高疗效,促进医学理论的发展,有很大的益处。 例如,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以持续性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从辨病的观 点出发,认识血压增高是这个病的普遍规律,而使用降压药物,则是治疗主要方法。但从辨证 的观点出发,认识本病有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 等不同的临床表现。因而提 出平肝泻火,育阴潜阳,阴阳双补和祛湿化痰等不同治疗方法。蔡氏曾在,,,,年,月治疗一 例吕姓男性病例,主诉为头眩晕、耳鸣、眼花反复发作,年之久。西医诊断为高血压,动脉硬化 病,而反复用降压灵、益寿宁等未愈。改服中药,通过辨证,认为头眩晕,如坐舟中,伴耳鸣、眼 花、恶心呕吐、口干、皮肤烘热,睡眠不佳,舌红苔薄黄,脉沉细带弦,属肝肾不足,阴虚阳亢之 证,治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处方杞菊地黄汤加女贞、旱莲、双钩、白芍、生石决、杜仲等,共服 ,,剂,血压下降,诸症悉平。本方既从辨证而用杞菊地黄汤合二至丸,且结合辨病,而用大量 双钩藤、生石决、杜仲以降压重镇。既可解决其矛盾的共性,又解决其矛盾个性,因而疗效甚 佳。 ,(局部与整体 局部与整体是对立的统一,是相互关联的。任何疾病都存在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整体的 功能状态和局部的病理改变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整体的功能状态是抗病能力 的基础,在多数的情况下,它对疾病的转归起着主导作用。但在某种情况下,局部的病理改变, 也能引起全身性的严重变化,形成影响集体功能的决定因素,局部病变改善,整体功能才能恢 复。 中医的辨证理论,重视整体观念,认为脏腑是相关的,一脏一腑及其体表的病变,也即是局 部可以影响整体。如口腔溃疡是一个局部的病变,从西医辨病的角度看认为是维生素, , 缺乏 症,而用核黄素治疗,但有时效果不佳,而按中医辨证治疗则收效甚大。如蔡氏曾治疗一位姓 林病人,口腔溃疡四十余天,舌面及粘膜和口唇有多处溃疡及糜烂,经服维生素, , 等及其他西 药无效。他根据整体辨证,认为患者除了口舌生疮外,尚有面赤唇红,口舌疼痛,饮食及语言艰 难,盗汗失眠,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舌质红,脉细数,辨为火毒炽盛,阴津灼伤,宜滋阴降火,清 热解毒,用药如银花、连翘、生地、麦冬、元参、沙参、百合、板蓝根、黄柏等治疗,并外用黄柏片洗 净含口中,共服十五剂而痊愈。又如治疗一例颜姓教师,胆囊炎手术后,创口一直流脓不止,低 热不退,西药抗菌消炎治疗无效,后请蔡氏会诊,认为患者面色苍白、食欲不振、疲乏、舌淡、脉 细,辨证为病后气血虚弱,拟益气养血,托毒排脓之法,用黄芪内托散及补中益气汤,而获得痊 愈。这两例都是局部疾病,但根据中医辨证,以调整机体内部平衡而取得效果的。 西医辨病理论,注意病原探讨,着重局部的发病机转,所以在一定情况下,局部病变成为影 响整体的决定因素时,则针对局部的处理,是不容忽视的,例如第一医院治疗一个阑尾炎病人, 经手术后一般情况好转,但发热不退,用抗菌药疗效不明显,配合中医辨证,采用清热解毒剂, 热仍不退。后来将左下腹部盆腔残余脓肿作穿刺,排出脓液后,发热即退。这是局部病变影响 整体,针对局部处理而获得疗效,值得我们借鉴。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研究任何事物的过程,如果存在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 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一种疾病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都存在许 多矛盾,但其中必定有一个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就是决定和影响疾病的性质或转归的,治 第三卷,,, #### 疗时应该解决其主要矛盾,其他各项矛盾,也就能解决了。蔡氏在临床上,根据中医辨证,西医 辨病的长处,对于那些中医和西医都不能单独解决的疾病,有时以辨证为主,辨病为辅的治疗 方法,有时以辨病为主,辨证为辅的治疗方法来解决其主要矛盾,使治疗更加切合病情的需要, 从而提高其治疗效果。 例如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初发作时,黄疸加深,谷丙转氨酶增高,肝功不正常是主要矛 盾。按中医辨证属于阳黄,是脾胃湿热所致,用中药清利湿热之剂,如茵陈蒿汤加味来解决其 主要矛盾。蔡氏在临床上常用虎茵合剂(绵茵陈、虎杖、山栀、连翘、柴胡、白芍、茯苓、板蓝根、 蒲公英、甘草等)加味,收效甚大,不但使症状消失,而且在一个月后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下 降正常,然后再配合其他药物来解决次要矛盾。 再如肾盂肾炎是细菌侵袭肾盂和肾实质引起的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在急性期,细菌繁 殖是主要矛盾;因而控制感染就是治疗的主要措施。用西医辨病,根据培养菌类应用不同抗菌 素进行病因治疗解决其主要矛盾,同时按中医淋证的辨证,以膀胱湿 热,肝胆郁热等分型,而采 用八正散、龙胆泻肝汤等作协同治疗,对争取早期治疗,防止反复发作,起着促进作用。 再如对肿瘤的治疗,对适宜于“攻”的病人,经西医辨病用化疗或放疗,抑制瘤细胞的生长, 以解决肿瘤的主要矛盾,而对化疗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如白血球下降,消化道反应等,配合中 医辨证治疗,扶正调理:对白血球下降,蔡氏喜用当归、鸡血藤、黄芪、黄精、党参等;消化道反应 用六君子汤,更有助于病原治疗的进行,起到协调作用。 总之,在一个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区别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方法进行治疗,着重解决其主要矛盾,效果就能显著提高。 ,(阶段性 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的时期,情形往往又相互区别形成不同阶段。在疾病发 展过程中,由于正邪斗争的消长转化,使机体内各种矛盾起了变化,因而形成不同阶段性。每 种疾病不同阶段都表现不同的临床证候,应当采取不同治疗措施。根据辨证与辨病的长处,在 这个阶段性以辨证治疗为主,在那个阶段以辨病治疗为主,这样就能适当处理疾病。 例如对脊髓灰白质炎患儿,在前驱期或瘫痪前期采用辨病治疗,来控制感染和并发症,并 作对症处理。当病程进入瘫痪期,表现为肌肉瘫痪时,则用辨证配合针刺治疗,促进瘫痪肌群 的恢复。蔡氏在传染病科会诊时,曾治疗杨姓患儿,,岁,住院已半个月,当时患儿发热,肌肉 痿弱无力,经抗菌及对症处理后,发热已退,但肌肉瘫痪出现。此时采取辨证治疗,认为是属中 医痿证,属于湿热下注型,及时应用加味二妙散、虎潜丸等治疗,并 配合针灸,后即逐渐恢复而 出院。 再如有些局部细菌感染的发热,初期(邪实)阶段,用西医辨病,采用抗菌素治疗,炎症消 退,发热下降而痊愈。但有些病例,虽局部炎症好转,但发热持续不退,虽更换各种抗菌药,治 疗仍无效时,改用中医辨证,大多数属于正气君弱,是正虚阶段,以扶正祛邪的中药治疗,能很 快使发热退净。蔡氏曾治疗一例由市儿童医院住院而转来会诊的患儿,,岁,高热(,,?)入 院,经各项检查诊断为右下叶肺炎,用多种抗菌素治疗,发热转为上午热退,下午晚间又升为 ,,?,但神志清楚。告请蔡氏会诊,诊断为少阳发热,而投用小柴胡汤加青蒿、秦艽治疗,三天 后,热即退而痊愈。 实践证明,疾病发展过程中,都能形成不同阶段,运用辨证和辨病的长处,分阶段结合治 第三卷,,, #### 疗,都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上述几个辨证的观点,就是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以唯物辩证法来指导临床实践,正确 对待不同历史条件发展起来的两种医学理论体系,吸收两者之长,进行有机结合,是提高疗效 的关键。 (三)几种结合的方式 蔡氏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通过辨证和辨病相结合比较全面的 认识疾病,因而提出如下 四种结合的方式。 ,(以中医理论的特点进行结合 中医理论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强,概括性较高,从运动的观点出发,认识机体和疾病的关系, 既注意疾病的普遍性(共性),又注意疾病的特殊性(个性),前者就是“异病同治”,后者就是“同 病异治”。 根据中医理论,六腑“泻而不藏”,是“以通为用”的生理特点,对由任何原因所引起的六腑 不通,临床上病理反映,即出现不通则痛的疼痛症状,依照这个理论,一切急腹症的共性“不通 则痛”,在治疗上就要“以通为用”,作为治疗总则,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属于梗阻类的急腹 症,如肠梗阻、胆道梗阻、阑尾炎等所出现的疼痛,就采用“通里攻下”法再结合辨证施治的规律 进行治疗,结果使一部分病人免于手术获得痊愈,从而达到异病同治的目的。蔡氏在治疗一个 急腹症病人,就是采用此方法。 洪某某,女性,,,岁,本院工人,,,,,年,,月,,日入院。 患者自诉于昨晚十二时半开始,下腹部剧烈疼痛。今晨,时到本院内科检查,发现麦氏点 压痛明显,腹软,但无呕吐。询问病史,大便经常秘结,数天一次,已一周来未大便。月经正常。 血象:白血球,,,,,,, , ,中性,,,,淋巴,,,。拟诊为急性阑尾炎。请外科会诊,认为急性单 纯性阑尾炎,动员患者住院手术治疗。但患者不同意,乃住中医科治疗。 ,,月,,日初诊:患者右下腹剧烈疼痛,阑尾穴压痛明显。大便一周未通。饮食正常,小 便短赤,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证属脾胃失调、气血瘀滞、肠内郁热,尚未成脓。宜通腑散瘀 清热,用大黄牡丹汤加减。 处方: 生大黄,,克、元明粉,,克、粉丹皮,,克、败酱草,,克、生苡仁,,克、金银花,,克、川楝 肉,,克、桃仁泥,,克、延胡索,,克、生甘草,克,服,剂。 ,,月,,日二诊:服药后,大便已通,日泻,,,次。腹部疼痛已减,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腑气已通,瘀血亦减。再拟原法加减,上方去大黄、元明粉,再服,剂。 ,,月,,日三诊:右下腹痛已消失,但尚有压痛,大便已通,疲乏无力,食欲较差,苔薄黄, 脉沉细,瘀滞已除,正气亦虚,再拟清热祛瘀,健脾益气。 处方: 金银花,,克、连翘壳,,克、败酱草,,克、川楝肉,,克、苏党参,,克、炒白术,,克、云茯 苓,,克、制陈皮,,克、生甘草,克,服,剂。 ,,月,,日四诊:诸症基本消失,无任何不适。苔薄、脉沉细。再拟健运脾胃,以善其后。 处方: 第三卷,,, #### 苏党参,,克、炒白术,,克、云茯苓,,克、制陈皮,,克、法半夏,,克、生甘草,克。 服,剂痊愈出院。 又如蔡氏根据中医脏腑辨证为“肝肾阴虚”的病理,采用“滋补肝 肾”的杞菊地黄丸或一贯 煎,治疗高血压、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等不同疾病,属于“肝 肾阴虚”类型者,均同此法治疗,获得不同程度的疗效。 这些病例,都是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辨证论治的规律,对西医所称的病,进行“异病同 治”,从而找到了中西医结合的方式。 ,(以西医理论的特点进行结合 西医理论的基本特点是注意形态学的观察对疾病的局部变化,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所以治 疗措施就针对性强,这是西医的长处。 例如对肺脓疡的处理,西医的处理原则是“有脓必排”。华山医院中医科,运用“有脓必 排”这个理论,采用中药桔梗这一强有力的含皂素的祛痰药,结合中医的辨证,分阶段在,线 配合下,对肺脓疡进行治疗。 第一阶段,病人多由于炎症与脓液引流不畅而发热,,射线上见脓腔有水平面。以大量桔 梗,,,,,克配合鱼腥草、鸭跖草、半枝莲、野荞麦根等清热解毒药的应用,则见病人咯出大量 脓痰;第二阶段,病人咯出大量脓痰后,热退,,射线片上脓腔全显而无液平面,则以桃仁、冬瓜 仁、苡仁祛瘀化痰,以破散脓腔,并继续应用上述清热解毒药以消炎;第三阶段,,射线复查,炎 症又退,但脓腔未闭,可在消炎祛瘀基础上加用黄精、白芨补肺扶正,以达脓腔闭合。按上法治 疗,平均一个月左右,脓腔完全消失。这证明正确地运用西医理论进行中西医结合是可取的。 在上述资料的启示下,蔡氏在,,,,年,月间,治疗一例苏姓患者,女性,在,射线片上提 示右肺下部有一直径,;,圆形透明区,壁厚光滑,中央一液平面, 诊断为肺脓疡,其临床症状符 合此病诊断。第一阶段吐出大量脓血,发热胸痛,属于热壅血瘀,即用大量桔梗,,克加银花、 连翘、鱼腥草、白花蛇舌草、三桠苣之类清热解毒以消炎;第二阶段,射线提示右下叶基底段 有一空洞,脓腔显出,发热退,脓血减少则以桃仁、生苡仁、冬瓜仁配合败酱草和上述清热解毒 药以祛瘀化痰;第三阶段,射线复查,脓腔缩小,尚未愈合,面色萎黄,食纳减少,属正虚邪实, 改用祛瘀化痰,补肺扶正之法,用白芨、白术、党参、黄精、苡仁、瓜仁之类。最后症状消失,,射 线复查肺部正常,达到痊愈,共治,,天左右。说明以西医辨病理论,结合中医辨证的治疗方法 是良好的。 ,(以中西医理论各自的特点进行结合 对某些疾病,单用中医辨证或西医辨病进行治疗,效果往往不佳。如果根据病人的不同年 龄体质,发病原因和机体对疾病反映的临床表现,充分发挥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的理论长处, 互相取长补短,则可提高疗效。 例如慢性肾炎肾变期,从西医辨病,认为这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 的基底膜因变态反应性损害,引起的通透性增高,致使大量蛋白从尿中排出,产生蛋白尿,而血 浆白蛋白的降低,即引起严重浮肿。这时往往先用激素治疗,收效甚大,疗程虽短,但副作用 大,复发率高,疗效不巩固。如果此时加上中医辨证,运用健脾补肾为主的方法进行治疗,则可 以克服上述的副作用,反复率少,疗效比较巩固,但疗程长,收效较慢。两者各有长短,当病人 高度浮肿,排出大量蛋白尿时,先用西药激素控制为主,中医辨证为 辅;当病情稳定之后,则以 第三卷,,, #### 中医辨证论治为主,而激素逐渐撤消。根据本病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特点,把中西两种方法 结合治疗,能收到较好效果。蔡氏在临床上治愈多例慢性肾炎,对此他深有体会。 又如急性肿瘤,西医辨病着眼于肿瘤原发部位,针对肿瘤的性质进行放射治疗或化学治 疗,这对消除瘤体有一定好处。但对肿瘤附近的正常组织却受到破坏,影响全身机能。特别是 晚期肿瘤病例,全身功能衰退,若应用化疗或放疗,则体质更差而趋向恶化,形成“正不胜邪”阶 段。此时若用中医辨证,从整体着眼,采用扶正健脾,疏肝理气,清热解毒,软坚祛瘀等扶正祛 邪方法,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使治疗肿瘤的疗效提高,生存时间也能获得延 长。 ,(以中西方药的特点进行结合 中医用药处方的传统是按照理法方药来制订的,是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的规律而发挥效用 的。但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目前一些疾病,如果按辨证治疗,有时不能 取得明显的疗效。因此,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在一张处方中,包括这两方面的功效, 是能提高疗效的。 例如肾盂肾炎急性发作,过去如果按照中医辨证,认为是下焦湿热而用八正散等为主进行 辨证治疗,症状消失很慢。效果并不显著,蔡氏在临床上常结合西医 辨病而加上几种抗菌的中 药,效果就很明显,不必再用西药抗菌素治疗,其处方如下:清热:黄柏、知母、木通、柴胡;利湿: 车前、滑石、淡竹叶;抗菌: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这样组成的一张处方,既体现辨证, 又体现辨病,在实践中,取得明显效果。 又如肝炎活动期病人,血清谷丙转氨酶经常增高,如果按照中医辨证属湿热蕴蒸,肝气郁 滞,肝胃不调,湿邪困脾,肝阴亏损等类型,而采用茵陈蒿汤、柴胡疏肝散、胃苓汤、一贯煎等,虽 然症状有所改善,但谷丙转氨酶都不能下降或下降很慢,蔡氏根据文献报导结合自己的经验, 在急性期于中医辨证处方中加入虎杖或垂盆草,于慢性期加入五味子,即可在短期内把谷丙转 氨酶降低,这也证明辨证与辨病用药结合,有助于发挥处方的作用,确能提高疗效。 二、益气法的临床运用 益气法亦称补气法,是针对气虚证而设立的一种治法。蔡氏在临床实践中运用益气法治 疗多种疾病,均获得满意效果,常用配伍方法如下: ,(益气解表法:由益气药与解表药组成。治疗素体气虚,外感风寒。出现恶寒,发热,易 倦,舌淡苔白,脉浮大无力或沉而无力等证。常用黄芪、人参与羌活、防风、麻黄等同用。临床 上用于虚人、老年人、病后体虚的外感病。,,,,年曾治一老人,其症状为头痛、畏冷、倦怠身楚 咳白痰。动则咳剧,声微纳减,舌淡苔薄白,脉浮大无力。服用荆芥、防风等药后,虽汗出后头 痛减,但旋而复来。转蔡氏诊治,断为气虚外感。服用黄芪、党参、防风、杏仁、前胡、白芷、甘草 后,近月之疾,始得安复。 ,(益气固表法:是治疗表虚,卫阳不固之证。病人心悸、气促、自汗盗汗,动则加剧,身倦乏 力,舌淡脉弱。常用党参、黄芪配合浮小麦、白术、牡蛎、芍药等。如患者黄某某,女,,,岁。因 风心、心衰、心纤住院。经中医药治疗后,心衰、心纤明显控制,惟盗汗仍甚,伴身倦纳减,口淡, 舌淡红苔白,脉细弱。辨证为气虚盗汗,服黄芪、党参、陈皮、半夏、白术、茯苓、牡蛎、荞麦、五味 第三卷,,, #### 子、白芍、当归后,盗汗即止。常言自汗为阳虚,盗汗为阴虚,但此例盗汗属肺脾气虚,卫外不 固,经用健脾益气,固表止汗药后而愈。 ,(益气升提法:脾主运化,其气主升,中气不足,清阳下陷则食少倦怠,泄泻便溏,或内脏下 垂,气虚便秘等症,应用益气药配合升提药治疗,疗效颇佳。常用黄芪益气补中为主药,配合党 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柴胡、升麻以升提脾气。蔡氏近年用此法治疗气虚便秘,气虚胸闷等 证收效甚著。如患者许某某,女,,,岁,因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出血住院。经治疗后出血已止, 但便秘五天,服润肠导便方仍未见效。症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口淡腹胀,舌淡苔 薄白,脉沉细,辨证为气虚便秘。此乃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致腑气不通,服黄芪、党参、茯苓、 白术、升麻、柴胡、陈皮、当归、枳实、甘草。,剂,大便即通。 ,(益气通阳法:是一种治疗心气虚,胸阳不振,瘀血内结所致胸痹证的方法。临床上冠心 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病人常用此法治疗。患者许某某,男性,,, 岁,因急性心梗住院。症见胸 闷胸痛、汗出,脉细弱结代。诊断为心气虚,胸阳不振。服用黄芪、边条参、瓜蒌、薤白、桂枝、降 香、川芎、炙草等,并配合西药抢救后,病情缓解出院。 ,(益气温阳法:以黄芪、人参配合肉桂、附子等药以达益气温阳。治疗心气虚,心阳不足所 致气厥证。病人多见心悸气促,自汗肢厥,动则气喘,疲乏身倦,脉沉细等症。常见于心衰的病 人。如患者曾某某,因肺部感染伴心衰住院。有心悸气喘,动则加剧,不能平卧,胸闷咳嗽,痰 呈泡沫,汗多肢厥,舌淡苔薄,脉沉细,此为心肾阳虚,脾气不足,痰饮凌心射肺,故以黄芪、党 参、附子、桂枝、茯苓、白术、半夏、苏子、陈皮、甘草益气温阳,健脾逐饮。服后症状明显好转。 ,(益气利水法:是由益气药与健脾利水药配合,以治疗气虚水肿、脚气、湿痹等病。常用黄 芪为主药配合防己、茯苓、白术等药,临床上用于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肾炎引起 的身重浮肿,汗出恶风,心悸气促,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例如,,,,年治一姓许的 女青年,住院诊为风心、心衰。出现心悸、气喘,不能平卧,神疲乏力,
本文档为【名老中医蔡友敬临床经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121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9KB
软件:Word
页数:5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2-09
浏览量: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