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7章 进入与退出企业集群

第7章 进入与退出企业集群

举报
开通vip

第7章 进入与退出企业集群第7章 进入与退出企业集群 第7章 进入与退出企业集群 进入与退出企业集群 本章概要:企业进入、退出在企业集群演进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进入和退出是企业战略决策的最重大结论,企业的进入、退出意愿是市场进入、退出壁垒得以成立的基本前提,而群落内大量企业的进入、退出和存活、成长最终构成了该产业的演化。 73>.1 企业进入与企业退出 近年来,企业集群的出现形成了新的竞争单位,在这种新兴的以集群为基础的竞争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试图通过投资设厂甚至整体搬迁加入相关企业集群,以期通过集群营造的扶持环境提升竞争能力。然而...

第7章 进入与退出企业集群
第7章 进入与退出企业集群 第7章 进入与退出企业集群 进入与退出企业集群 本章概要:企业进入、退出在企业集群演进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进入和退出是企业战略决策的最重大结论,企业的进入、退出意愿是市场进入、退出壁垒得以成立的基本前提,而群落内大量企业的进入、退出和存活、成长最终构成了该产业的演化。 73>.1 企业进入与企业退出 近年来,企业集群的出现形成了新的竞争单位,在这种新兴的以集群为基础的竞争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试图通过投资设厂甚至整体搬迁加入相关企业集群,以期通过集群营造的扶持环境提升竞争能力。然而,在实践中却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的并非尽如人意,诸多已进驻相关企业集群的企业因竞争力下降而纷纷退出,表明企业集群在培育企业竞争优势方面并非是无条件的。因此,对于入群行为,企业必须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决策依据。 国内外有关企业入群动机和决策机制的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马歇尔把企业入群行为归结为企业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这种外部经济给集聚企业 带来了技术外溢、共享的中间投资品等利益。韦伯认为,如果企业从企业集群中得到的好处大于它们因从分散布局地迁往集中地而引起的运输和劳动费用增加,企业将会加入集群;同时企业集群会导致专业化分工出现,专业化分工与交易费用下降进一步推动市场扩张和市场外部性有效提升,使得集群对更多的厂商形成吸引。任寿根(2004)对上海外高桥保税区金融业企业集群的实证研究表明,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分割与新兴企业集群中的企业入群有重要关系 。符正平指出,最先进驻某一区位的企业或少数几家企业将扮演网络发起人的角色,它们的表现和势力将影响潜在新进入者的区位预期形成 。企业的入群行为是受到政策变化、产业发展和产业转移、技术和社会进步、资源条件、市场竞争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的一种博弈过程。企业是否进入某一企业集群,更直观地表现为企业入群的期望投资收益率是否高于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这些研究成果对企业实践和相关领域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价值。但需要指出的是,有关研究大多着力于企业集群本身以及集群优势对企业的吸引力方面,而对在创造企业竞争优势的过程中企业集群与企业内部资源间关系上缺乏进一步的分析。从本质上而言,企业入群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持续竞争优势。因此,有必要对产业集群和内部资源在建立组织竞争优势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和互动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企业入群的意义和条件。 7.1.1 进入的界定 进入,就是指一个厂商进入新的利基(业务领域),即开始生产或提供某一特定市场上原有产品或服务的充分替代品。在该地区某一产业上则主要表现为新的从业厂商的加入。由于关于进入、退出的专门研究最早是从企业战略管理的研 究开始的,出于对市场结构刻画的需要,进入的定义更侧重于对厂商市场力量的直接衡量,如厂商数目增加效果、以及进入的市场份额占领、就业机会创造和福利影响等特性。 1. 进入的方式 (1) 新建进入(greenfield entry)。即一切从头开始,潜在进入者通过创建自己的企业全新进入某一产业领域。这也是通常意义上传统的进入方式,它带来了厂商数目的增加和市场供给的增加。由于新建进入面临着资金需要量、规模经济等多种限制条件和不利因素,通常表现为较小的规模和较高的失败率。 (2) 兼并或收购(acquisition entry)。某一种群的厂商通过混合兼并,多样化地进入另一种群领域。对于后一种群而言,厂商数目和市场份额均未发生改变。但被兼并厂商的实际经营权发生了转移1。由于多样化企业经营范围跨越多个产业,其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处理方式均与单一化企业有所不同。古在未变的厂商数目和市场份额分配背景后,市场力量的对比和分配实际上发生了变化。故将之归为另一类主要的进入方式。 (3) 多样化新建进入(diversification entry)。当多样化企业进入另一种群不是通过厂商收买而是自我创立时,就是这里的多样化新建进入。从实际效果上来看,它是上面新建进入和兼并进入的叠加。在所进入的种群,厂商数目和市场供给的增加还伴随着跨种群经营的实力背景。 (4) 转移进入(transfer in entry)。一个企业全部性地从原有种群转入新的种群就是转移进入。与新建进入相比,该企业是从前就存在的,故其实际经验要比新建企业多,相对失败率要低。但转移成本的高低却制约着转移后的存活和 成长,如原投资的沉没成本性。可以说,创始进入是社会上原有闲散资金向某一种群的注入,而转移进入则是某一种群中的固化资本向另一种群的直接转移2。 (5) 企业衍生。关于企业衍生的说法很多,罗杰斯和拉尔森在他们合著的《硅谷热》中定义衍生公司为:在母公司内搞出技术发明的基础上,脱离母公司而创建的新兴公司。另外针对高新技术企业衍生的一种比较宽泛的定义是:衍生是指先前在另一个高新技术组织内工作的企业家出来创办新公司的过程。衍生是产生新企业的重要方式。企业衍生是产业集聚区,尤其是高技术产业集聚区的活力所在。因为衍生出来的公司是具有创新活力的分子。首先,企业衍生使新老公司在同一类产品市场上展开竞争,会促进产品的不断改良,其次,衍生出来的小企业,往往会寻找被原公司忽略的技术和市场进行研究与开拓,这种改弦易辙的行为有时会导致某个领域的一场革命。高科技的发展常常伴随着企业衍生,硅谷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生动典型的衍生案例。另外,企业集群的规模越大、产业的价值链越长、企业集聚的程度越高,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往往越发达,衍生企业也就越多。 表 7-1进入方式对种群规模的影响 进入方式 种群规模 多样化新建进入 企业衍生 新建进入 转移进入 兼并进入 增加或不变 + + + + — 2. 进入的度量 经济学中,存在多种进入的度量方式。这些方式从绝对、相对,总量、比率和程度、速度等多个角度刻划了进入对市场造成的影响。为便于对下文企业种群动态分析过程加以理解,这里作一说明和对比。 (1)总进入量(gross entry) 系一年期间种群内进入厂商的总数,这是对进入的绝对度量; (2)总进入率(gross entry rate) 指一年期间种群内进入的厂商数(总进入量)除以前一年年底种群内厂商总数的商数。它反映了一年内进入的强度。 (3)净进入量(net entry) 系一年内厂商数目的净增加量,即总进入量减总退出量1,也可用当年年底厂商总数减去上年年底厂商总数得到,这里将退出 视为一种负的进入,将总进入量、总退出量两个随机变量运行的轨迹用其差这样一个随机变量来表示,在实际数据受限时多采用。 (4)净进入率(net entry rate) 指当年的净进入量除以上年厂商总数的商数。它是对净进入的相对度量。 此外,根据手头掌握资料的便利性,还可运用渗透率(进入者占全产业的销售份额比重)、雇员比重(以进入厂商所拥有的雇员数占全产业总雇员数的比重),以及存活率(某批进入厂商一定时期后的存活比重)等指标来刻画和分析进入的规模冲击、劳动力冲击和进入冲击的持久性、进入的有效性。 在下一单元的表4-1中给出了各项进入、退出度量指标的一个总结。 7.1.2 退出的界定 与进入相对应,退出是指一个厂商从原来的利基(业务领域)中撤出来,即放弃生产或提供某一特定市场上的产品或服务。退出存在主动和被动之分。 1. 退出的方式 (1)关闭退出(closedown exit)。即将固定资产等企业所占用资源一次性清算出售,关闭原有的工厂和业务。这既可能是主动清算也可能是被动破产。“关闭退出”所在种群的厂商数目和产业供给都因之减少(降低),退出厂商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不复存在。这也是传统意义上的、最彻底的退出形式。 (2)合并退出(horizontal merger exit)。在水平合并中,兼并方通过兼并扩大规模、加强市场力量的同时,被兼并方控制权的转移也造成了在厂商数目上的实际退出效果,虽然产业的总供给并未改变。 (3)多样化转让(divested exit)。多样化经营的企业在其某一项业务业绩 较低时,往往会采用“交叉补贴”的形式加以维持或将其转让,很少关闭退出。对于多样化企业的业务转让,只是被转让企业的控制权发生了转移,而该种群内厂商数、总供给量和市场份额都未改变。 (4)转移退出(transfer out exit)。退出厂商也可不注销其独立法人资格而利用部分原有厂房、设备整体转入另一种群,实现主营业务的变更。它与转移进入相对应,共同构成了同一市场主体退出和进入的这种不可分割的完整过程。 (5)跨国退出(international exit)。即跨国公司退出某一国市场。无论其采用何种退出方式,由于地理市场体系的分割性,跨国公司在该国该产业都实现了控制权的退出。 2. 退出的度量 (1)总退出量(gross exit)。指一年期间种群内退出厂商的总数,这是对退出的绝对度量。 (2)总退出率(gross ex it rate)。指一年期间种群内退出的厂商数(总退出量)除以前一年年底种群内厂商总数的商数,它反映了一年内退出的强度。 (3)净退出量(net exit)。指一年内厂商数目的净减少量,即总退出量减总进入量。它是负的净进入量,当净进入量为负(厂商总数减少)时,可使用这一度量。 (4)净退出率(net exit rate)。指当年的净退出量除以上年厂商总数的商数,它是对净退出的相对度量。它是负的净进入率,当净进入率为负(厂商总数减少)时,可使用这一度量。 此外,根据手头掌握资料的连贯性、便利性。还可运用危险率(hazard rate), 即(1一存活率)来刻划某批进入厂商一定时期后的退出比重。它反映了市场条件 对新进入者的不利性和退出发生的可能性。 最后给出各项进入、退出度量指标的一个总结,如表3-2所示。 表7-2进入、退出的度量指标 度量指标 表达式 适用范围(目的) 总进入量 进入厂商数 种群密度 总进入率 进入厂商数 上年末厂商总数 总退出量 退出厂商数 企业退出 总退出率 退出厂商数 上年末厂商总数 净进入量 总进入厂商数一总退出厂商数 或:年底厂商总数—上年末厂商总数 出生、退出总的实际效果分析 净退量出 (一1)×净进入量 净进入量为负 净进入率 总进入厂商数—总退出厂商数 上年末厂商总数 净退出率 (一1)×净进入率 存活率 某期间进入厂商数—至今该批厂商已退出数 某期间进入厂商数 长期效果分析,种群繁衍 危险率 1—存活率 创业风险分析 渗透率 进入者的市场份额 总的市场份额 市场冲击力研究 雇员比重 进入者拥有的雇员数 种群总雇员数 种群规模 7.1.3 创建率与退出率 企业创建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增加到群落内企业的相对数目。相对现有企业数来说,计算创建率必须首先定义群落边界。例如,年初群落内企业为100户,本年创建10户企业,则本年企业创建率为10%。当然,高创建率并不能保证群落的高成长率,群落成长取决于创建率和死亡率的平衡以及进入和退出的平衡,如群内企业转行、并购和剥离,就不属于企业创建问题。 企业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群落内企业减少的相对数目。例如,年初群落内有100户企业,本年有10户企业死亡,则本年的死亡率为10%。如果群落创建率等于死亡率,则群落稳定;如果群落创建率高于死亡率,则群落成长;偶尔,群落创建率低于死亡率,则群落收缩。 企业创建是指企业家调动充分的资源组建“集合体”的行为;企业死亡会导致企业资源重新回到原来破碎的状态。企业死亡的原因很多,如业主退休、完成预期经营目标、花光了资金或找到更好的项目等。企业死亡导致企业边界消失,向周围环境释放资源(如投入的资源:人员、设备、场地、库存和其他资产),其他企业就可以使用他们。死亡是企业的最后时刻,其目标宗旨、资源边界均已消失。从集聚理论看,死亡的企业作为一个演化体消失了,资源破碎了。 1. 企业年龄对企业死亡率具反向的影响力 企业死亡率的年龄依赖(age dependent)是指企业死亡率因企业年龄而异,主要有两种论点,首先是新企业的不利生存性(the liability of newness),此论点主张随着企业年龄的增长,企业更能专精于例行事务及角色扮演,且能与利害关系人建立连结关系(Freeman, Carroll, & Hannan, 1983),所以企业死亡率会逐渐递减,此种企业年龄及企业死亡率的反向关系称之为“新企业不利生存性” (Stinchombe, 1965)。其次是老企业不利生存性(the liability of aging),此论点主张环境的变异会侵蚀企业与环境的配适度,当企业年龄愈大,不仅累积的环境变异性变大,而且企业精确响应环境的能力也减弱,使得企业与环境的配适缺口愈大(Carroll, 1987),所以企业死亡率会逐渐递增,此种企业年龄及企业死亡率的正向相关称之为“老企业不利生存性”。 由于新生企业不论在技术或客源的建立上,需要投入许多时间与努力,所以不易与既存企业竞争,也不易维持企业绩效的稳定性,使得企业在幼年期死亡的几率提高。再者,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具备应变快、活力强、韧性高的特性,此种特质有利于降低企业与环境之间的配适缺口,进而减少企业死亡的几率。故本研究推论我国自行车集群的年龄依赖应属于“新企业不利生存性”。 2. 群落密度对企业死亡率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 生物生态学认为“生态因子”系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的环境要素,例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等,若生态因子的作用强度会随着群落密度的变化而产生差异,而且具有调节企业数目及维持群落平 衡的作用,则称此种生态因子为密度依赖因子。 Hannan & Freeman(1989)将群落界定为一群具有相同特质且依赖相同的物质环境及社会环境的成员,并且主张群落密度是群落的成员数目。由于利基(niche)代表群落繁殖成长的一组资源条件(Hannan & Freeman, 1989),此资源条件所承载的企业数量有限,利基的作用力将依群落密度的变化而异,并能透过选择的机制达到调节企业数目的作用。换言之,群落密度可扩大或萎缩群落利基,进而影响企业的死亡率,故本研究视利基为密度依赖因子。以下分别以“当期效果”与“递延效果”探讨群落密度与企业死亡率的关系。 其一,当期效果:企业死亡率先随着群落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在一低点后,企业死亡率则随着群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期效果是指t时点的群落密度对t时点的企业死亡率的影响力。企业生态理论主张企业数目对企业死亡率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正当性与竞争的过程(Carroll & Swaminathan, 1991)。因为当群落开始出现时,企业数目较少,成长空间较大,会吸引新创建者加入群落,使得该群落的密度逐渐增加,此将有助于群落正当性的提高,进而增加企业的存续能力(Hannan & Freeman, 1989)。但当密度成长的程度逼近环境承载力(carry capacity)时,在利基拥挤的情况下,群落成员之间的竞争趋于激烈,进而增加企业的不利生存性(Carroll & Hannan, 1992)。因此,正当性有助于企业利基的扩大,而竞争则造成企业利基的萎缩,使得群落密度与企业死亡率之间呈U形关系。总之,曲线递减的部份可归因于正当性的提高,而曲线递增的部份则归因于群落内部的激烈竞争(Hannan & Freeman, 1988)。 其二,递延效果:企业创建时的群落密度对企业死亡率具正向影响。递延效果是指企业创建时的密度对企业死亡率的影响力。企业创建的条件(例如,地理位置、结构模式、工作规则„„)所产生的烙印作用(imprinting),不仅影响企业的后续发展,也是企业惰性的根源(Stinchcomb, 1965)。所以当企业创建于高群落密度时期,环境资源受到高度的开发利用,新企业只能发展短期及边缘的资源,企业在利基狭小的情况下,无法投入充裕时间及资源来建立正式结构与企业规则,而且企业成员也缺乏取得特殊技能的意愿,即使企业能创造出适当的企业结构与资源利用方式,安然渡过创建时期,企业的体质也不易回复正常,仍然位于资源分配的边缘,所以资源分配的不利性会使得创建于高密度期的企业有较高的死亡率(Carroll & Hannan, 1989) 3. 企业创建时的规模对企业死亡率具有反向的影响 科普规则(Cope’s rule)主张大部分的物种在演化的过程中,体型都有增大的趋势,而大体型的生态优势在于其取得资源的能力。换言之,大体型在资源的支配与运用的能力,使其在天择过程中具有特殊的竞争优势,社会学在探讨企业结构的相关议题时,也将企业规模视为主要的研究变项(Haveman, 1993; Scott, 1992; Kimberly, 1976),认为大型企业不易失败的原因在于其具备制度与社会系统方面的卓越能力(Perrow, 1986)。 而企业生态理论则将企业规模与企业死亡率的反向关系称之为“小型企业的不利生存性”(the liabilities of smallness)。因为大型企业不论在一致性(reliability)与可述性(accountability)均较小型企业高,一致性指企业能 重复产生特定水准的产品的能力,而可述性则指企业可对资源配置及企业行动提出说明的能力,由于环境偏好选择具有一致性及可述性的企业,所以小型企业的死亡率会高于大型企业的死亡率(Hannan & Freeman, 1989)。再者,烙印作用将使大型的新生企业较小型的新生企业拥有较佳的体质及后续发展的潜力,较能在天择过程中获得保留。所以小型新生企业的死亡几率较大型企业高(Kelly & Amburgey, 1991)。 4. 前一年的同业创建数目对企业死亡率具正向的影响,前一年的同业死亡数目对企业死亡率具正向的影响。 生物生态学对于群落动态的研究主要是探讨群落内企业数量在时间上与空间上的变动规律。企业生态学对于群落动态的研究则是探讨企业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动规律,因为群落数量动态对企业死亡率具重要影响力,所以企业生态学者以前一年的同业创建数目及前一年的同业死亡数目检视企业生死率的动态变化(Delacroix et al., 1989)。 生物生态学主张在一生态环境内,生物数量的增加,再加上演化的力量,可促进利基的多元化,以容纳更多的生命种类。企业生态学则是主张前一年的创建数目愈多,代表群落的发展机会愈佳,更能吸引创业家的投入,此种创建热潮意味着企业对资源需求的差异化区隔,利基的多元化将有助于扩大环境的承载力,进而减低企业死亡率(Carroll & Delacroix, 1982)。 上一年创建率对后续事件的影响,从思想意识上传递信息,从实物上看,由 于设立企业占据资源,因此上一年创建率影响可用资源。首先,如果准企业家效仿其它人行为,就会把创建率高解释成,大家都在进入、商机不会太小。因此,上一年的创建率会激发后一年的创建率;其二,也可能对上一年创建率的后续效果有相反的解释,创建率高,可用资源和剩余的准企业家就少,上一年创建的多,后一年死亡的也多,有些企业家并不顾及这些,看到群落人丁兴旺就贸然进入。通过调查准企业家对上一年创建率的看法以及他们的决策方式发现,创建信号的确刺激新企业的产生。 这种一窝蜂地办厂所导致的利基拥挤主要取决于群落密度。密度低,资源就丰盛;密度高,资源竞争就激烈,环境资源限制群落扩张。与低密度下创办企业相比,高密度下创办企业总是经历高的死亡率。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解释: ?在高密度期间办厂,必然面临资源不足,资源不足不利于创办边界稳定的企业;再者,许多人都起来办企业,准备不足,还很脆弱,很难应付恶劣的环境; ?创业者面临利基拥挤的情况,只好利用群落余下的零碎资源,处于环境资源的边缘,只能拼命争夺; ?高密度环境下创办企业,一种冲动的尝试,短期内必然产生高死亡率,但是长期不会。短期内脆弱的企业被淘汰出局,留下来的健壮企业容易长命百岁。 查阅国外这一方面的研究文献发现,有正反两种说法。一些人认为:创建的 企业多,势必消耗更多资源,有些资源得不到迅速补充,企业数目少时,资源不是大问题,可是随着企业数目的增加,这一问题凸现出来,达到某一临界点,这一效果对后续企业创建具有显著的负作用(Delacroix and Carrol ,1983; Hannan and Freeman,1987;Staber,1989)。然而,其他研究并没证实这种情况,对死亡率的研究结果也没有确切的结论(Aldrich et al,1990; Baum and Oliver,1992;Lan et al,1994;Studen. Ellis,1995)。Baum(1996)指出,多数研究表明,上一年创建率对后一年死亡率无影响,只有少数研究声称有正效果,还有几项研究说是没有发现负效果,对准企业家如何评价上一年企业的创建数量没有统一的说法,是否有一个警示线,尚需进一步研究。 然而,国人“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社会价值观,以及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观念,使得我国中小企业的家数持续增加。由于我国企业集群产业的同构性较高,所以企业创建数目的大量成长,未必意味着企业利基的多元化,反而较易引发同业间的恶性竞争,危及企业的健全发展。故本研究主张前一年的同业创建数目愈多,企业死亡的几率愈高。 7.2 吸引力与排斥力 企业是否加入企业集群,关键在于它对该群落预期收益率的看法。收益是指区位净收益Nfq (net locational benefits),即区位收益与区位成本的差,包括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有限,因此,群外企业往往是根据群内企业数量的多少,来判断该群落的预期收益率(企业数量是唯一的观测变量)。 图4-1 决定企业入群、退出行为的吸引力与排斥力 假设企业f 位于企业集群q 内,它的区位毛收益Bfq(locational gross benefits)包括两项,地理收益Gfq (geographical benefits)和群聚收益(agglomeration benefits),前者与地理位置有关,与群内企业数量无关,可看作固定部分;后者,与群内企业数量成正比,可看作变动部分,如图4-1所示。 区位收益与地理收益、群聚收益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3-4) (Bfq:区位毛收益;Gfq:地理收益;kq:资本资源;lq:劳动力资源;sq:供应商网络与服务性企业的效率;uq:基础设施;nq:群内企业数量;:群聚收益) 上式中,地理收益Gfq取决于地区的内在性质(如本地生产要素质量:资本资源kq、劳动力资源lq、供应商网络与服务性企业的效率sq以及基础设施uq);群聚收益与群内企业数量呈非单调凸状曲线关系(图4-2)。随着群内企业数量nq的增加,生产专业化和技术溢出扩大,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减少,高品质劳动力资源增加,以及金融市场的高效率,使得群聚收益先是随企业数量非单调凸状上升,当拥挤成本超过群聚经济时,群聚收益下降。 与此类似,区位成本Cfq(Locational costs)也包括两项,地理成本gfq(geographical costs)和群聚成本afq(agglomeration costs)。地理成本主要取决于当地的工资水平wq、利息率rq、商业服务平均价格dq、地租和税收水平tq。 (3-5) (Cfq:区位成本;gfq:地理成本;wq:当地的工资水平;rq:利息率;dq:商业服务平均价格;tq:地租和税收水平;afq群聚成本) 群聚成本afq与群内企业数量nq呈非单调凹状 关于工期滞后的函关于工程严重滞后的函关于工程进度滞后的回复函关于征求同志党风廉政意见的函关于征求廉洁自律情况的复函 数关系。随着企业数量nq的增加,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区位成本先期是递减的,但群落规模达到某一临界值后,由于环境资源接近承载能力,众多企业争夺有限的投入要素资源(如资本资源、高品质劳动力资源、商业服务、土地和基础设施)使得要素价格上涨,群聚成本递增。 区位净收益可按公式3-4和公式3-5的差计算 : (3-6a) , , (:区位净收益;:地理成本收益差) 设地理成本收益差不随时间变化,与群内企业数量无关,因此,用代替,得 到区位净收益函数: (3-6b) 显然,区位净收益函数(3-6b)总是凸函数(因为等于凸函数和凹函数的差)。 换句话说,群落规模大到临界值之前,进入群落的每个企业均可提高群内企业的 平均收益率,达到临界值之后,任何企业再进入群落,都会降低既有企业的平均 净收益,这种现象在产业区和区域经济的文献中也有描述(Weber, 1929; Isard, 1956; Richardson, 1978;Papageorgiou, 1979; Tauchen and Witte, 1983; Miyao and Kanemoto, 1987) 。由于收益函数为凸状,因此,企业空间群聚的规模必然 存在一个临界值。图3.16绘出了群聚成本收益与群落临界规模的关系。 图3.16群聚成本收益与群落临界规模的关系 7.3 群聚成本与群聚收益 下面先分析区域内存在的几种临界规模数值,然后再说明群落规模的最大值 K和区位成本收益之间的关系,见图3-2。 为简化起见,令群落外的企业区位收益为零。也就是说,这些企业的区位优 势或劣势相同(例如,对每个企业,群聚经济和不经济、区位成本和区位收益均 相同)。因此,本研究可以研究典型企业f,并分析它的平均净收益函数 。 A点,企业群聚的最小规模。在此规模以上,群聚的净收益开始为正,且,)。在此规模以下,由于群聚收益为负,企业不会自发地加入群落。 在B点,平均群聚成本最小;B’点,平均群聚毛收益最大,当然也有B’ <B的情况。 在C点,每个企业净收益最大(平均净收益)。C点之前,新加入的企业会提高整个群落的平均净收益,C点之后,平均净收益减少。因此,C点是企业入群的临界点。然而,它既不是整个区域的有效产出点(假设边际收益仍然大于边际成本),也不是群落规模的最大值(平均收益仍然为正)。在C点,外部企业仍然想加入,而内部企业抵制外部企业的进一步加入。这样就形成外部企业、内部企业和政府机构面对临界点的产出水平看法不一。 在X点,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总收益最大。然而,由于X点的平均收益仍然为正,一些外部企业仍然愿意加入,它们的加入将减少群内企业的收益总量。 K点是群落的最大规模(根据经济批量),。K点之后,平均收益为负,企业进入无利可图,但是群内企业死亡,新企业可以替代它们。 7.3.1 群落规模扩张的生态学解释 如果只考虑正反馈机制,例如,衍生、群聚经济和知识溢出,则群落的内 在成长率rq为常数,群落成长服从指数成长曲线。 (3-7a) 积分后的指数形式为: (3-7b) 另一方面,如果考虑负反馈机制,例如,拥挤和竞争效应,则要对上述密度 依赖模型做一些修正,降低群落成长的速度,其逻辑斯蒂成长曲线(Logistic Growth Curve)为: (3-8a) 其中,rq表示企业集群的内在成长率,,称为群落的极限规模,或环境的 承载能力。设群落的初始规模为,解公式3-8a得: (3-8b) 由于和的交互作用使得呈S型曲线,如图3.17所示。 图3.17 企业集群成长(独立种群) 资料来源:模仿生物种群成长曲线绘制,参考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当群落规模很小时,例如接近于零,公式3-8a括号中的项目近似等于1,则逻辑斯蒂方程描述了指数成长路径;但是,随着接近于,公式3-8a括号中的项目近似等于0,导致成长率向0逼近,企业进入过程终止。和对逻辑斯蒂方程描绘的路径有重大影响。越大,S型曲线越陡;越大,函数的极限值越大(群落生态系统平衡时的规模)。 代表群落的内在成长率,在生态学文献中,它是指环境资源不受限制时种群的成长率,等于种群人口的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其经济学的涵义是指在观察期间企业入群的净进入,等于总进入(或创业)减去总退出(或破产),相当于群落内产业发展的内在成长率。值相同可能代表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群落稳步成长,很少有企业进入或退出;另一种是群落扰动,高创业率补偿高死亡率。因此,是一项综合指标,描述群落成长潜力以及企业入群以后存活的可能性。 代表本地区的区域承载能力,即在满足企业盈利的条件下,群落能够承受的最大企业数量(这里只考虑独立种群,不考虑地区间的交互作用)。影响的主要因素: (1)地理收益的局限。主要指本地可利用的资源有限,如高品质劳动力、土 地、中间产品和基础设施; (2)递减群聚收益函数的项目,例如:企业间战略的牵制(竞争、拥挤和群内企业间的相互攻击等)。 因此,不但取决于企业集群可利用的资源数量,而且,还取决于企业利用这些资源的效率(技术效率和组织效率)。长期来看,由于高品质劳动力的流动、现代基础设施的建立以及技术创新或组织创新的扩散,有可能发生变化。 假设企业集群q的外部的企业数量 为Mq,假设存在一个平衡点?Mq作为群落成长的上限。在时间t,进入群落的企业数量不仅依赖于潜在的企业数量(时间t能够加入企业群,并能盈利的企业数量),而且依赖于群内已经存在的企业数量。实际上和决定了群内企业可获得的平均净收益水平。 群落发展初期,区位收益水平与企业进入率成正比,因此群聚企业数量直接影响区位收益水平(通过群聚动力),间接地反映新企业的入群行为。尽管本研究使用生态演化法分析群落形成过程或许有些简单,但是本研究可以用这种方法估计不同群落演化路径的关键参数。为了评价不同因素对群落内在成长率或最大规模的影响,在跨区域分析时,也可将这些估计的参数作为因变量。 下面本研究绘制一条公式3-8a所描述的曲线,如图3.18所示。群落内既有企业数量与群落成长率(新企业加入)之间呈二次函数关系。 图3.18 企业集群规模扩张 资料来源:引自Maynard Smith J.1974. Models in Ec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图3.18有两个企业集群的关键规模点:A点,企业形成群落的关键数量(例如,企业集群自组织的最小数量);K点,承载能力,由于本地资源有限(如高品质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基础设施)以及企业间战略的牵制(竞争、拥挤和群内企业间的相互攻击)。发展过程初期,个别企业的加入对群落成长率贡献最大,此后线性递减: (3-9) 新加入的企业与既有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可用另一种形式表示,即初期的逻辑斯蒂方程: (3-10) 方程3-10与方程3-8a不同,因为个别企业对群落成长率的贡献是群落规模的二次函数: (3-11) 方程3-11涵盖了群落成长的双边限制:发展路径初期(出生阶段)和发展路径末期(成熟阶段),这对于研究技术创新对群落发展路径的影响是有用的。而发展的时间模式非常类似于图3.16的情况。 然而,上述两个方程在许多方面还不完善,主要的缺点是独立企业种群的假设(假设只有一个地区,可选择的只是入群的时机),没有外部因素的作用。 国外学者Maggioni(1993,2002,2004)在研究一系列不同产业之间、群落之间交互作用 的情况时,将这一简单的逻辑斯蒂方程引用到各种复杂的公式中。本研究仅分析已经形成的企业集群与新技术出现引起的企业群聚现象。 7.3.2 技术创新与厂商迁移 新技术的出现 公式3-8a表述了既有企业集群(独立种群i)的成长情况,群落i专业化生产名牌产品,使用现有的技术。假设经过一段时间τ发现一项新技术,可能是生产同一产品的工艺方法或某种创新产品。新技术与现有技术之间的关系如下(Maggioni M.A.2002a): (1)每种技术都遵循学习曲线,因此,生产率随经验的积累递增; (2)老技术的使用经验和新技术的学习曲线无关; (3)新技术具有潜在优势,例如,生产等量的产品,新技术生产率更高,换句话说,新技术的学习效应较大; (4)尽管新技术具有潜在优势,但是,起初,新技术不如老技术,各企业都没有使用新技术的经验; (5)尽管一开始,新技术赶不上老技术,但是,新技术对新建的企业集群有很大优势(规模小、竞争和拥挤程度低),区位收益大。 企业是否加入群落,主要判断可获得的区位收益。区位收益函数(相当于群落成长函数),主要依赖于群落使用的技术。公式3-8a给出了既有企业集群函数:即正统的逻辑斯蒂函数。初期成长较快,然后随群落规模递减。公式3-10给出了新群落成长函数,三次逻辑斯蒂函数(倒U型成长率、小规模和大规模时成长率低)。 企业从一个群落迁移到另一个群落,迁移可以使企业共享当地使用的技术,如技术和知识溢出等。特别是从老群落迁到新群落时,能利用技术溢出和高品质人员,有利于企业使用新技术。老的群落,由于使用老的技术已经积累了经验,生产率也高,即使新技术出现,也不愿意使用。可是,新技术有竞争优势,可能很快就形成一块区域(群落),通过不断的学习,逐渐成熟。新技术或新的产业区依此为基础,逐渐淘汰老的群落(Brezis and Krugman, 1997)。 其实,上述分析的前提在于本研究假设群落发展的外部经济因素是学习效应,它与产业地理集中程度有关。只要遵循正常的技术发展轨迹,群落内的知识流通就将发挥重大作用。当某项新技术与原有技术差异很大时(例如,改变技术范式),则原有的产业集中程度对学习效应的影响可能不大,新形成的企业集群利用新技术不会发生原有群落那种不经济性。 新技术的引进与新群落的形成,两者之间的关联主要取决于第(3)点假设,例如,新技术的学习效应更强,这一点,通过分析两阶段模式会更容易理解。 图3.19 厂商在群落间的迁移 资料来源:参考Maggioni M.A.2004的思路,结合Maynard Smith J.1974 绘制的生态学曲线提出 两阶段模式的分析如图3.19所示,水平轴代表两个企业集群的规模,垂直轴代表两个企业集群的区位收益,因此,总有。在第一阶段(用符号’表示),群落i使用老技术,有很长的生产历史,环境承载能力较大;而群落j,使用新技术(比如一项新产品),由于初期市场不大,因此环境承载能力较小。假设企业根据区位收益来判断自己是否加入群落,第一阶段只有一个稳态,其中且 。第二阶段(用符号“表示)的分析与此类似,只有一个稳态,其中且。 上述结论是建立在相对静态框架上的,在静态框架下群落的规模大小和 区位收益之间的关联情况可由所建模型直接表示出来。下面依据本研究前述部分 提出的生态模型研究动态结构中的情形,以便建立一种相关联的动态框架。 企业集群技术生命周期的生态模型 先回忆一下与公式3-8a相类似的方程,它揭示了一个既有企业集群的发展 历程: (3-12) 假设在群落i形成后的某一时间里(用表示群落i和群落j形成的延迟时 间),一种新的技术出现了。从3.5.3节知道,由于群落i在老技术上累积的经 验丰富,使得群落i能从老技术获得更高的生产率,所以新技术将不被群落i 采用。因此另一个群落将会以新技术为基础建立在以前“荒芜”的空间上(一个 没有任何技术经历的空间)。 图3.20a既有企业集群的企业外流 图3.20b既有企业集群的企业外 流 资料来源:翻译自Maggioni M.A. 2004.High-tech Firms’Lo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Industrial Cluster: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Economia Politica, n.1, a. XXI, n.1,.:127-165. 由于新技术生产效率高,产出量和学习效应迅速提高,新群落的吸引力很大,群落i 内部的个企业被吸引过来。因此群落i将发生企业外流现象。如图3.20和方程3-13a所示。 (3-13a) 假设企业从群落i流向群落j的数量与群落j的规模成正比。考虑到这种假设本研究可以修正公式3-13a,用代替外流函数斜率的初始值,因而是两个群落产业规模(群聚企业数量的乘积函数)。 (3-13b) 由于创新技术的应用,群落j的成长被看作是一个立方逻辑斯蒂函数: (3-14) 因此,斜率将随时间增长,并且依赖于群落i和群落j的产业规模的乘积,从零度一直到最高限度。 群落i的净增长率取决于和之间的差额,即: (3-15) 公式3-15虽然不能用于计算,但是它能辅助图表分析它们的特征,并且能生成一系列仿真模拟。 图3.21a 企业集群的成长与收缩(有三个平衡点) 资料来源:翻译自Maggioni M.A. 2004.High-tech Firms’Lo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Industrial Cluster: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Economia Politica, n.1, a. XXI, n.1,.:127-165. 公式3-9的解可以将图3.18和图3.20a重叠来表达,见图3.21a。 群落规模的增减情况由和相对位置来决定。当>时增加,当>时,降低。 如果等于0,则为常数,,,截于水平轴。通常,企业集群规模增减情况分三种 类型。 如果,群落将分解直到消失; 如果,群落将保持成长而且规模达到(<K); 如果,群落规模将收缩直到规模达到。 o和是稳定均衡,而是不稳定均衡。当增加时,可能会产生两种情况交替出 现的情形。 当,方程将出现两个均衡点(一个是稳定均衡点,另一个是鞍点),如图3.21b所示: 如果,群落将分解直到完全消失; 如果,群落规模收缩直到规模达到。 图3.21b企业集群的成长与收缩(有二个平衡点) 资料来源:翻译自Maggioni M.A. 2004.High-tech Firms’Lo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Industrial Cluster: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Economia Politica, n.1, a. XXI, n.1,.:127-165. 当,方程仅达到一个均衡(起始点),而在群落j存在的情况下,群落i的发展 路径依赖于三个参数: : 群落j的内在增长率; :群落j的环境承载能力; : 群落i中迁移企业所占份额。 管理启示 由于企业通过新设投资或整体搬迁进入相关企业集群需要大量的投入,因此如何有效地结合企业集群和内部资源能力来建立竞争优势,是企业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根据上述分析结果,企业进入相关企业集群时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1)客观审视企业资源和集群资源禀赋。并非所有资源都可以作为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只有关键资源才能有效建立企业竞争优势;关键资源需同时具备有价值、稀缺性、不可模仿和替代性三个属性。企业在做入群决策时,首先应对企业价值链各个环节上的资源条件及其属性做出全面分析和评价,找出企业的优势环节和劣势环节。在此基础之上,深入分析当企业嵌入集群产业价值链后,上下游关联企业和群内其它社会因子能否弥补甚至替代本企业价值链的劣势环节,形成企业之间价值链的比较优势组合,增强企业自身乃至整个企业集群的竞争能力。 (2)系统分析拟进入企业集群的耦合结构。企业集群耦合结构模型蕴含三层耦合机制,即企业耦合(内层)、集群产业耦合(中间层)和区域社会网络耦合(外层)。其中企业耦合包含着大型核心企业与卫星型中小企业的经济联系;集群产业耦合指跨产业企业之间的产品配套和 技术共享等互动关系;区域社会耦合包括集群内部社会因子及其与企业之间 的社会经济关系。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选择进入企业集群时关注的重点是集群内部耦合层。 (3)准确判断企业集群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企业集群存在生命周期并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诞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诞生阶段,集群产业链尚不健全,教育、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金融等社会机构数量较少,小型企业若此阶段进入,难以获得必要的信息和配套资源;而大型企业则有可能依托自身资源能力优势发展成为集群内的核心制造企业,成为产业聚集的最大受益者。成长阶段,集群发展迅速,增长率高,但也有可能使集群失去创新动力,而只集中资源于最畅销的产品,并以日益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扩大生产,致使集群内的资源(如资金、知识、信息、技能等)更多的集中到主导产品,此时企业应结合自身产品和集群内产品结构特征,决定进入与否。在成熟阶段,企业集群网络结构趋于完善,域内处于同一产业链环节的企业之间竞争加剧,资源争夺也更加激烈,对于该阶段进入的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而言,可能难以获得必要的互补性资源,甚至陷入过度竞争的窘境。 任寿根.新兴产业集群与制度分割[J].管理世界,2004(2). 符正平.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10) 1 可视作原厂商的进入和多样化厂商的退出 2 按照逻辑意义划分,还应有多样化转移进入,即多样化企业的某一部分通 过转产进入另一全新领域,这可归于转移进入 1 总退出量的描述位当年实际退出该种群的厂商数。 EMBED Equation.DSMT4 的计算请参阅本研究第二章表2.2。 参阅:Maggioni M.A. 2004.High-tech Firms’Lo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Industrial Cluster: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Economia Politica, n.1, a. XXI, n.1,.:127-165. 假设由于某些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得每个企业的成本收益相同。 公式3.7a-3.11引自Maynard Smith J.1974. Models in Ec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原文解释的是生物群聚现象,本研究 借用此公式解释企业群聚现象。 群落之间的差异是指同一地区不同的产业,或同一产业位于不同的地区。 由于本单元基于生态学理论解释群落规模扩张现象,因此,作者将该图形 的坐标含义做了相应的变动,但图形保持不变。 例如,竞争、共生、捕食、共栖。 本单元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翻译自Mario A.Maggioni(2004),原文共34页,本人对相关内容进行大的修改。 王德鲁 宋学锋.产业集群中企业入群行为决策机制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7). PAGE PAGE 7
本文档为【第7章 进入与退出企业集群】,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1405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3KB
软件:Word
页数:26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1-11
浏览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