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举报
开通vip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PAGE/NUMPAGES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八年级语文上册学习计划八年级语文(上)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学习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6篇,自读14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二、学生情况分析所教班级八年...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PAGE/NUMPAGES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八年级语文上册学习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学习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6篇,自读14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二、学生情况分析所教班级八年级共44人,经过上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全体同学的语文水平有所提高,尤其是阅读能力,差生有所减少,但有些同学仍然没有学好,知识掌握得还不够牢靠。因此本学期还要加大巩固的力度,争取在期末考出好的成绩。三、学期目标: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说话简明连费得体,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文体方面,本学期以训练记叙的能力为主。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四、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措施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2.语文学习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学习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学生探究性的学习。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扩展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6.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7.实行目标分层学习,根据学习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学习,因材施教。8.根据当前社会形势,推行语文素质教育。9.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作品自作不少于70%10.让优生帮差生,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五、学习进度表周次内容课时数1《桃花源记》《短文两篇》62《核舟记》《大道之行也》53《杜甫诗三首》第五单元作文 检测64《三峡》《短文两篇》65《观潮》《湖心亭看雪》56《诗四首》第六单元作文 检测67《新闻两则》《芦花荡》68《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39第一单元作文检测510复习 检测311《阿长与<山海经>》《背影》612《台阶》《老王》313《信客》第二单元作文 检测614《中国石拱桥》《桥之美》615《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 516《说屏》第三单元作文 检测617《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 6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419《落日的幻觉》第四单元作文 检测 720复习检测21复习期考第五单元本单元学习目标:1.学习古代诗人“忧天下忧”、脱俗豁达的情怀,体会古代文化的魅力。2.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提高阅理解能力。3.识记、了解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段落和作者简况。4.积累、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古今异义词。5.知识与能力要求综合归纳。文言文阅读①阅读方法:⑴反复诵读:文章意境、作者感情、读准字音、读清句子⑵涵泳品味:文章语言、作品意境、诗情画意⑶品味文眼:疏理关键词句,找出字眼、文眼⑷角色朗读:体会人物语言,揣摩说话语气,理解语言逻辑②基本技能:⑴复述法:疏通文字、理解大意、口头表达⑵读议结合法:熟读课文、揣摩精妙、解析重点⑶迁移法:联想想像、突出情趣、丰富感情⑷比较法:比较作者、比较题材、比较语言风格及写景抒情③基础知识⑴一词多义、通假字⑵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⑶近义词比较、句式(反问句、被动句、设问句)④古文体裁⑴议论文: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⑵记叙文:传状、碑志、箴铭⑶抒情文:颂赞、辞赋、杂记、哀祭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拟用八课时完成,精读课文各用两课时,自读课文各用一课时。21《桃花源记》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2、掌握故事情节,了解创作方法,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3、学习记叙的详略的写作方法。学习重点: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学习难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学习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朗读课文,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词语,掌握故事情节。第二课时主要任务:了解方法,理解作者寄托的感情,详略的写法。第三课时主要任务:背诵课文,巩固练习。第一课时授课过程:课前导学:1、查词典,掌握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2、查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事迹。3、预习时至少读课文5遍,而且必须是朗诵,不能默读。一、检查预习的情况。1、写出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2、交流查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3、指定学生分段读课文,要求认真欣赏并作出适当的朗读评价。(包括背景)二、自主学习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在下面:2、一词多义:复前行()不复出焉()乃大惊()乃不知有汉()便舍船()屋舍俨然()寻向所志()寻病终()处处志之()寻向所志()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三、合作探究1、学生参照注释,逐字逐句精读,尽量自己读通。确有疑难,小组中探讨解决,不能解决的向老师提问。2、掌握下面的古今异义词:芳草鲜美:古义:今义:阡陌交通古义:今义:率妻子邑人古义:今义:来此绝境古义:今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遂与外人间隔古义:今义:见太守,说如此古义:今义:屋舍俨然古义:今义:缘溪行古义:今义:找出出自本文的七个成语,写在下面:理清课文的结构线索:(1)本文以什么作为叙事线索?(2)本文主要记叙的是什么内容?(3)写出渔人的行踪:四、课堂小结:桃花源实在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如果你也是在无意中进入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你会怎么样呢?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五、课堂检测:1、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不足为外人道也(2)后遂无问津者2、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名,字,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朝。文章虚构了一个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3、《桃花源记》以为线索,按照桃源,桃源,桃源的顺序叙述了渔人的,层次清晰。六、教学后记:第二课时一、预习导航1、辩明字音垂髫()发髻()俨然()阡陌()()诣太守()两鬓()邑人()豁然()遂()骥()郡下()2、 翻译 阿房宫赋翻译下载德汉翻译pdf阿房宫赋翻译下载阿房宫赋翻译下载翻译理论.doc 下面的句子(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4)欣然规往:二、自主学习1、将“渔人”、“村人”两词准确的填入文中括号内。()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三、用采访的形式熟悉课文内容,深化理解。由学生设计采访提案,讨论想提出的问题。课堂模拟采访现场,受访者与采访者均可由学生扮演。采访一、 对象: 桃源人 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5、有一个渔人无意中来到这里,能说说你们见到他当时的感受吗?6、他回去的时候你们对他有什么希望没有 ?7、如果你知道他出去后就直接去报告太守,让太守派人来,你们有什么想法?还会让他回去吗?以下为观众自由提问时间。采访二、 对象: 武陵渔人1、你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2、见到桃花源时,你有什么感受?3、桃源人给你什么印象?4、你有没有想过就留在桃花源不出来了?5、你对太守说这件事是出于什么想法呢?(甚至不是县令)6、怎么后来就再也没有人问起这件事了,你觉得是为什么呢?以下为观众自由提问时间。采访三、对象:陶渊明(设计目的: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1、写这样一篇文章,您是出于什么动机呢?据我所知,您所处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真有这么一个桃花源吗?2、为什么安排渔人去报官?3、为什么把桃花源设计成找不到了呢?照应开头;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没有。增强神秘色彩。(渔人不守信用的惩罚……)以下为观众自由提问时间。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最球,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五、教(学)后记:第三课时背诵课文阶段指导背诵:首先要理清渔人的行踪,请先闭上眼睛想一想渔人的行踪,然后再进行背诵。巩固练习阅读课文第二、三段,回答问题。1、用语段中原句回答a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2、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3、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4、“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5、(1)“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2)从这两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写下来。(3)村人皆叹惋的原因是()a为渔人费了很大周折才到这里而叹惋。b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c为外界的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4)这两段中有四个词的意思相同,它们是:()()()()(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意思是什么?(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7)从这两段中找出两个成语:2、课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的句子是:,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3、根据下列提示,写出响应的成语,并用成语造句。(1)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成语:造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成语:造句:4、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着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8、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教学后记:22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 全文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案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安全文明施工及保证措施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实施方案创建安全文明工地监理工作情况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3、学习古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道德情操。学习重点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陋室铭》一、作家作品简介。1、作家作品简介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2、写作背景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疾俗之作。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3、关于“铭”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碣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自己。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二、朗读课文,正字音。lòuxīntáihóngrútiáodúgěshǔ陋室馨苔痕鸿儒调素琴案牍诸葛西蜀三、掌握重点词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著名、出名。在:在于。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则:就。灵:灵异,神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是:判断动词。惟:只,只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入:映入。谈笑有鸿儒。鸿:大。鸿儒:博学的人。无丝竹之乱耳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乱:扰乱。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孔子云:“何陋之有?”云:说。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四、翻译课文。特殊句式:“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正常语序应为: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译文: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何陋之有?”“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译文:有什么简陋的呢?五、理解课文内容。1、根据教学设计>文章的内容,可以将这篇短文分为三部分:一、(1—3句):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即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声名远播。二、(4—7句):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淡泊的生活情趣。三、(8—9句):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用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与陋室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3、“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明确:“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明确: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明确: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明确: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了什么?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作者这么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8、“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明确: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9、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之人。小结:1、文章在哪些方面体现出陋室不陋?明确:直接表现:环境:清幽淡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朋友:谈风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生活:安闲清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间接表现:自比诸葛庐和子云亭。2、陋室之所以不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居住在陋室中的人高雅。六、总结。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教学后记:第二课时《爱莲说》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理解领会作者表达的高洁傲岸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3、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过程:一、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蕃淤泥濯清涟亵玩鲜有闻二、重点词语解释1、可爱者甚蕃2、香远益清3、亭亭净植4、陶后鲜有闻5、濯清涟而不妖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7、宜乎众矣8、晋陶渊明独爱菊9、出淤泥而不染三、理解性默写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2、全文的中心句是:。3、周敦颐《爱莲说》一文中用来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句子是,。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四、重点语句翻译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6、莲,花之君子者也。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五、课文内容理解1、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2、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六、拓展提高。1、托物言志是古代诗文常用的写作手法之一,试写出你所积累的诗词。2、仿写句子。蜡烛: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镜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你所积累的写“莲”的诗句。教学后记:23《核舟记》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诘、句式。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术。过程和方法目标: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题部分的说明顺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高超的雕刻技术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学习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学习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预习学法指导1、读想法。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能绘制示意图。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2、发现法、探究法。学习时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3、点评法。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要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知识预习按要求填空。1、写出文中描写苏东坡外形特征的句子:(峨冠而多髯)2、写出文中描写佛印外形特征的句子:(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3、写出课文第三段的中心句:(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4、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5、《核舟记》中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点全文中心的句子是:最能体现五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玉器句是:。(盖大苏泛赤壁云嘻,技亦灵怪矣哉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句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作比较)课堂探究一.复习导入二.研读课文。1.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明确: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刻物情态毕备2、课文怎样表现奇巧、灵怪?明确: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气韵生动。3、核舟大小如何?明确:比较“二黍话”即二市分多点,约合0.9厘米光景;“八分”即八市分,约折合长度2.667厘米,“奇”即有零,“八分有奇”长度约合成3厘米。4、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明确:窗八:刻有对联,可以开启。(精细灵巧“箬蓬。楫、炉、壶、手卷、念珠(历历可数),三十四字(勾画了了,细若蚊足)。(1)“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明确: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2)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明确: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5、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1)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明确: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明确: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鬓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3)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这样写,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共同成就“大苏泛赤壁”之“泛”。(4)人物刻画精细,相对于核舟来说,人该占多大比例?明确:峨冠多髯、衣褶、念珠历历可数,神情意太毕肖。匠心而已,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徊具特色,意趣盎然。这就不光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获得以美的享受,这才叫艺术。6、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7、引入:具体地介绍了这么多的内容,船上的人物、情景说得清清楚楚,使人如见其形,职闻其声,却只用了四百多字——文字上有什么特点?明确:语言精练、简洁、周密、生动。8、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揣摩下列语句:(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明确:(1)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3)(4)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教师总结: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像的。三、课堂小结观赏核算舟,恍惚间已经与苏轼一起泛舟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浩浩浩浩荡荡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我们不能不赞叹:正是:虽这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巩固训练1、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3、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一个动作和“”的神态看出来。4、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的性格特点。5、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6、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7.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8.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9.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10.本文采用了的结构形式,按照先后的顺序来写。如课文的重点是的第二部分。这部分按一定顺序有主有次作介绍:先重点介绍,然后概括介绍。介绍先写位于中部的船舱,然后以此为界,写,其中以为主要描写对象。11.本文语言简洁、周密、生动,试结合文中有关语句作简要分析。(1)简洁:(2)周密:(3)生动:(1.盖大苏泛赤壁云2.灵活精致3.“左手扶鲁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4.豁达开朗5.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6.轻松悠闲专注悠闲7.列数字作比较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8.嘻,技亦灵怪矣哉9.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10.总分总,中间两边空间船体和人物空间舟的正面舟的背面船头船尾五人船头的苏黄、佛印11、(1)文字少,传播信息量大。如第2段用380多个字,写了船、舱、窗、雕栏、刻字等物。(2)用语前后照应、互相关联。如船尾与船头关联、照应。“楫”与“居右者”“居左者”照应,“左手倚一……”与“右手攀……”关联,“右手执蒲”“左手抚炉”关联,“其人”与“居左者”照应。(3)本文有些段落运用了描写,写出特点,把无生命的核舟描绘得生动、传神。如“中峨冠而多髯者”写出东坡的外貌特征;“右手攀趾,若啸呼状”写出舟子的姿态特征。板书设计核舟记一、概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巧细生   致动   整体  空二、详写核舟  间船舱观说   局部  船头 察明船尾顺三、总述并评价船顶序反思总结24大道之行也《礼记》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背诵并默写全文。4.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过程和方法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2.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学习重点:背诵课文学习难点: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学习方法:1.朗读法。2.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3.探究创新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学习步骤:一、导入《桃花源记》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画卷。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二、整体把握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研读理解自由朗读,掌握文言词知道学生翻译课文1.自主探究理解翻译2.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3.全班交流三、探究讨论: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2.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3.指导朗诵4.理清文章脉络,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本文分三层(一)总领全文(二)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三)总结全文5.指导单独朗读,注意停顿四、教师总结: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他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两千年来一直被许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五、作业布置:1.思考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2.背诵并默写全文六、板书设计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满足生存需要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满足发展需要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总括全文,折射现实学习后记:25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及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过程和方法目标: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2.加强朗读学习,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学习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学习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畜蕴藉的诗意。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学习方法:1.朗读学习法。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3.古诗五步学习法。4.诗歌境界学习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要点:师生互动,学习研讨《望岳》《春望》,指导学生朗读,感知诗意,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品味诗的意境,结合读诗的切身体验,赏析诗歌的美点。学习步骤: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四、《春望》赏析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五、作业布置背诵这两首诗。第二课时学习要点:学习《石壕吏》。了解背景;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背诵全诗。学习步骤: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1.介绍背景。2.简介作者。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整体感知: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四、看图理解课文:1. 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2. 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五、说一说: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七、合作探究: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九、作业布置:1.背诵诗三首。2.完成练习册十、板书设计:开端(1—4)“致词”的由来。发展(5—16)老妇苦叙不幸“致词”高潮(17—20)老妇自请应役的内容尾声(21—24)作别老翁——“致词”结果远望绵绵不尽近望泰山秀美高大望岳细望极高幽深愿望抒远大抱负望春城败象忧国伤时春望念亲人境况念家悲己学习后记:
本文档为【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夕夕资料
拥有专业强大的教研实力和完善的师资团队,专注为用户提供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同时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格式:doc
大小:8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06-10
浏览量: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