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康德_道德情感_理论的转变_吕宏波

康德_道德情感_理论的转变_吕宏波

举报
开通vip

康德_道德情感_理论的转变_吕宏波2007年5月第23卷第3期唐都学刊TangduJournalMay2007Vol.23No.3收稿日期:2006-09-10作者简介:吕宏波(1979-),男,浙江新昌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¹孟德维尔在5发怨言的蜂箱6(1705年)和5蜜蜂的寓言6(1714年)中公开否认存在夏夫兹博里所谓的/道德感官0,并且认为并不是善而是自私和个人的劣行对社会的贡献更大。º当时由于道德感官理论受到将它等同于肉体的感觉的责难,休谟很少用moralsense来表示道德感,他采用了moralf...

康德_道德情感_理论的转变_吕宏波
2007年5月第23卷第3期唐都学刊TangduJournalMay2007Vol.23No.3收稿日期:2006-09-10作者简介:吕宏波(1979-),男,浙江新昌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¹孟德维尔在5发怨言的蜂箱6(1705年)和5蜜蜂的寓言6(1714年)中公开否认存在夏夫兹博里所谓的/道德感官0,并且认为并不是善而是自私和个人的劣行对社会的贡献更大。º当时由于道德感官理论受到将它等同于肉体的感觉的责难,休谟很少用moralsense来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道德感,他采用了moralfeeling(道德感受)和moralsentiment(道德情感)。康德/道德情感0理论的转变吕宏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摘要:梳理康德关于/道德情感0理论的转变过程。康德最早受苏格兰启蒙时期/道德情感0理论的影响,将/道德情感0作为道德的基础之一,但发展到后来康德坚决否定了/道德情感0作为道德准则的作用。康德将面对道德律所产生的/敬重0重新界定为/道德情感0,它所产生的道德意向促使遵守道德法则,但绝不是建立道德法则的基础。康德/道德情感0理论的转变是他在事实与价值之间划界的结果,显现的是康德伦理学在应然与必然之间的巨大张力。关键词:康德;道德情感;转变;苏格兰启蒙运动中图分类号:B51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300(2007)03-0036-04/道德情感0(moralfeeling)问题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中兴起的一个重要问题。最早提出这一问题的是夏夫兹博里(AnthonyAshleyCooPerShaftesburyIII,1671-1713)这位自然神论者。在他看来,宇宙就是一个单一的整体,就像一棵树,其各部分是按照最佳的原则秩序化的综合。[1](P99-100)虽然存在着上帝,但是已经非常不同于亚伯拉罕的上帝、启示的上帝。他更多地把他视为仅仅设计、推动和激励整体秩序的力量。人格神的观念淡出后,夏夫兹博里提出存在最高的善,它不蕴藏在任何外在的武断的意志中,而是在宇宙自身中。我们对自然的爱不是在被惩罚威胁下被命令的,而是自发地来自我们的本性。当一个人有了一种道德上是善的感情并能为了善本身而喜爱善,那才是一种真正的善,这种情感是通过/道德感官0(moralsense)(也被称为内感官,in-nersense)获得的。夏夫兹博里带来的根本转变在于,我们对构成善和真的理解的重大转变。在形而上的世界观失落后,道德和认识的根据不仅在理性,也在于我们的感情。情感现在是重要的,通过特殊感官而来的情感成为道德上的试金石,所有的道德必须以这特殊的情感为中介。/凡是美的都是和谐的和比例合度的,凡是和谐的和比例合度的就是真的,凡是既美而又真的也就是在结果上是愉快的和善的。0[2](P268-269)/夏夫兹博里的最大成就可以说是将良知从一种内在的限制转变成一种扩张的感情。因此,他不仅能为传统宗教找到一种美学的代替物,而且还为传统的人文主义找到了替代物。0[3](P28)夏夫兹博里之后,他的学生哈奇生(FrancisHutcheson,1694-1747)几乎完全接受了他老师的观点,当夏夫兹博里的/内感官0遭到孟德维尔(Mandeville,1670-1733)等人的攻击时,¹哈奇生公开声称他是为夏夫兹博里辩护的,在夏夫兹博里的基础上将/道德情感0理论完整化和系统化了。休谟(DavidHume,1711-1766)也成为/道德情感0理论的追随者,他提出最终成为道德的根源并为道德判断提供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是人内在固有的/道德情感0,º他认为/对我们最为真实而又使我们最为关心的,就是#36#我们的快乐和不快乐的情感;这些情感赞成德,而不赞成恶的,那么在指导我们的行为和行动方面来说,就不再需要其他条件了。0[4](P509)亚当#弗格森(AdamFerguson,1723-1816)在5道德哲学原理6、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在5道德情操论6中都十分重视/道德情感0问题,形成了苏格兰启蒙的一个独特主题。在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康德开始关注/道德情感0。最早在5关于自然神学与道德的原则之明晰性的研究6(1764年),¹康德讨论了自然神学和道德的根据。在谈到道德情感时,康德区分了应该做某事(作为一种手段)与直接做某事(作为一种目的),前者是手段的必然性(necessitatemProblematicam),后者是目的的必然性(necessitemlegalem)。/责任0也就是/应该0做某事,是要求行动的目的必然性,不应该在某种目的之下。康德在确定了/责任0的形式根据即/做通过你而成为可能的最完美的事0和/放弃责任0的第一个形式根据即/放弃那阻碍由于你而极有可能的完美性的事0后,提出/表象真东西的能力就是认识,但感受善的能力却是情感0。[5](P301)虽然存在最高的形式原则,但/作为公设包含着其他实践命题的基础的原则是不可缺少的。哈奇生和其他人以道德情感的名义为作出卓越的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提供了一个开端。0[5](P302)康德接受了哈奇生等人对/道德情感0的看法,虽然不能对/道德情感0作出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但这种道德情感对于道德实践是有重要作用的,它是一种感觉善的能力。同时他又承认了理性主义者对道德的/形式原则0的主张,但在这二者之间究竟是/形式原则0还是/道德情感0决定道德的最初原则,康德此时是不确定的。虽发表更早其实写得稍晚的5将负值概念引入世俗智慧的尝试6(1763年)中康德也涉及了/道德情感0问题。康德认为应当把数学的定理真正应用到哲学的对象上,比如负值概念,它其实不是对正值的否定,而是某种自身非常真实的肯定的东西,只不过这种肯定处在与对方相反或对立方向上。如果将负值的概念应用到道德哲学中,/缺德(demeritum)并不仅仅是一种否定,而是一负的德行(meritumnegativum)。0[5](P183)因为缺德只发生在存在者的内在律则被违背的时候,它不是内在法则的缺失,而是按照对立的内在法则行事。无理性的动物并不涉及失责之错,因为它们/并没有违背任何内在的律则。并没有被内在的道德情感驱动采取一个善的行动,也没有由于与这种情感对抗或者借助一种平衡而把零或者失责规定为结果。0[5](P183-184)而一个人的失责并不是因为内在律则和道德情感的阙失,而是因为在这种肯定性法则和情感存在的条件下与之对立的律则与情感作用的结果。所以康德认为通常所谓的/缺德0之/缺少0德是不成立的。康德在这里认为/道德情感0足以驱使人行善,并将它与/内在的律则0并列。康德在此丝毫不否认/道德情感0在促进道德方面的基础作用。在5关于美感与崇高感的考察6(1764年)中,康德指出,/真正的德性只能植于原则之上,原则越普遍,就越是崇高和高贵。0[5](P218)康德似乎要修正他之前关于道德原则的基础的观点,但康德紧接着就说,/这些原则并非思辨的法则,而是一种活在每个人心中并且远远不止扩展到同情和取悦的特殊根据之上的情感的意识。0[5](P218)康德将这种原则归结为/人性的美感和尊严感0,对人性之美的情感便是普遍友爱的基础,对人性尊严之情感是普遍尊敬的基础。康德又认为普遍的/道德情感0对绝大多数人心所能施加的力量是微薄的,而建立在同情和取悦、荣誉感和羞耻心基础上的/嗣养的德性0可以为道德情感的不足置入辅助性动机。因此,康德在道德的基础和原则的问题上态度依然是暧昧的,他想将道德的原则建立在一明确的原则基础之上,但这一原则又与道德情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康德在5一位视灵者的梦6(1766年)延续的是他之前的关于/道德情感0的看法。康德认为/道德情感0是一种我们感觉到的个人意志必须与普遍意志相一致时产生的强制感,并将它视做达到道德统一性所需凭借的。康德甚至还尝试将灵神引入道德领域,人就会被灵神的魅力所吸引,而去符合灵神性规律的事,实现道德与结果的统一,这比起用/自然秩序0来实现道德与结果的统一要容易一些,因为前者依靠情感,后者依靠了理性。显然,道德的基础是需要/道德情感0的作用的。康德1770年发表的教授就职论文5论可感世界与理知世界的形式及其原则6可以看做是他关于/道德情感0理论的转折点。这篇论文之后,康德进入了/沉默的十年0,十年期间几乎没有写专门的哲学文章,一直到1781年5纯粹理性批判6的发表。因此康德的这篇文章处在理论的转折点上也容易理解。在这篇文章中,康德开始明确批判/道德情感0理论。/就道德哲学提供了首要的判断原则而言,它只有凭借纯粹的理性才能认识,因而属于纯粹的哲学;而伊#37#¹这篇文章虽发表于1764年,但写于1763年,是为当时柏林王家科学院的征文比赛而写。壁鸠鲁把它的标准置入快乐和不快的感觉之中,受到指责是很有道理的;此外还有远远地在某种程度上追随他的新人,例如夏夫兹博里及其支持者。0[5](P402)他首次批判了伊壁鸠鲁、夏夫兹博里等人的道德情感理论。¹因为康德此时已意识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本体与现象的巨大鸿沟。形而上学的原则不应该在感性中找,而应该在纯粹理性自身中去寻找。因此,道德哲学的首要的形而上的原则和原理,应该从属于纯粹理性界而不是感觉界和经验界,/本体自身不能被一个从感觉得来的表象来把握0。[5](P403)当康德开始着手在本体界与现象界之间划一条明确的界线时,他已基本上否定了夏夫兹博里和哈奇生等人的/道德情感0学说。1781年出版的5纯粹理性批判6虽然解决的是人的先天认识能力的问题,但在先验方法论部分,康德谈到了关于道德原则的问题,这也就确立了他批判期关于道德原则的观点。/道德律完全先天地(不考虑经验性的动机,即幸福)规定了所为所不为0[6](P613),康德完成了知识(以自然科学为典范)的批判后,在道德本体领域坚决地将感性经验扬弃了,实现了事实界(是)与价值界(应当)的完全分立。最早在夏夫兹兹博那里只是通过一种直觉(由/内感官0获得)的/道德情感0,在康德看来已无法承担为道德确立原则的作用。感性经验(事实)与道德(价值)之间的张力充分呈现后,康德扬弃了经验性的道德情感。在5实践理性批判6(1788年),康德更加明确地批判了以哈奇生为代表的/道德情感0理论。/更加精巧的是那些假定某种特殊道德感官的人的托词,说是这种道德感官,而不是理性,规定了道德律,按照道德感官,德性的意识是直接与满足和快乐结合着,而罪恶的意识则是与心灵的不安与痛苦结合着,这样他们就终归把一切都置于对自身幸福的要求上去了。0[6](P51)康德指出,一以贯之的道德准则只需通过实践规则的形式来规定意志,不需要借助于某种参与其间的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哪怕是对这一法则的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道德情感0理论的最大不足在于道德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会将道德最终与自我幸福和欲求相联系,而康德明确要批判的就是以爱尔维修为代表的法国幸福经验论功利主义传统,因此在这里将苏格兰启蒙时期的/道德情感0理论一起否定了。道德的先天绝对律令在脱净了所有的感性色彩后,成为道德必然的和普遍的规则的根据,/道德的必然性都是强迫,即责任,而任何建立于其上的行动都必须被表现为义务,而不是被表现为已被我们自己所喜爱或可能被我们自己喜爱的做法。0[6](P112)而由此带来的却是德行与经验性的幸福如何统一的难题。在康德看来,/至善0的重心已不在于经验性幸福而在于以德行为尺度的/配享0。德福分离凸现了现代伦理的难题,二者的张力也不可避免地使康德走向道德神学。在绝对的和威严的道德律面前,个体消除了自爱和幸福至上的实践原则影响,同时也中止了个体的自大倾向,在道德律面前/敬重0的情感便油然而生。康德将这种单纯/对道德律敬重的情感0重新界定为/道德情感0,但/这种(冠以道德情感之名)的情感仅仅是由理性引起的。它并不用来评判行动,也根本不用来建立起客观的德性法则本身,而只是用作动机,以便使德性法则自身成为准则。0[6](P104)对于个体感性的有限的存在者而言,这种敬重的情感绝非建立在内部感官上的愉快或不愉快之上,它不同于爱和同情,它仅是一种使个体在道德法则面前/谦卑0的情感。这种对道德法则的敬重源于对自由和独立人格的尊重,因为人是目的本身而不是手段,感性的个体不得不崇敬地看待自己的本质,不能不以最高的敬重看待实践理性的法则。道德法则的崇高性激起我们自身对更高使命的敬重,康德将这种敬重重新认定为/唯一真正的道德情感0。[6](P117)这种情感不是出于自愿的好感,也不是出于不用道德律令都能自发乐意的努力。因为康德清楚地意识到人作为有限的个体存在,遵守道德法则需要的正是这种敬重感与其他爱好或情感的斗争。因此,这种敬重的情感也就成为道德意向。康德认为道德动机只建立在道德法则本身中,而道德意向建立在对法则的敬重中。康德在苏格兰启蒙思想家那里继承了/道德情感0问题,/道德情感0为其早期道德哲学体系的起点,将/道德情感0作为道德行为的根据之一,批判了当时众家学说中的相关道德论述,进而将各家学说恰当地安置在自己的道德哲学中。而在1770年之后的康德学说发展中,或者说在康德批判期学说发展里,道德律取代了此一时期康德所理解的/道德情感0地位,成为道德行为唯一的根据。之后重新界定#38#¹必须说明的是夏夫兹博里的/道德情感0理论与伊壁鸠鲁将快感与不快感作为道德的基础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夏夫兹博里是将/善0建立在主体/内感官0的直觉的基础上,这种不涉及利害的情感不同于感官的快感,康德却忽视了这二者的区别。关于此区别可以参看卡西尔:5启蒙哲学6,顾伟铭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321页。/敬重0为/道德情感0,事实上仅是帮助个体遵守道德律则的情感,而绝非道德的根据。这种/敬重0感,后来在5判断力批判6中就是/崇高0,康德接续这一问题是想努力促成自然与自由、必然与应然两个分离领域之间的统一。康德对道德情感态度的转变,是康德发现了经验界无法为道德提供夏夫兹博里所谓的普遍必然性基础的结果。德行在康德看来就是无条件遵循道德法则命令的行为。饶有趣味的是,夏夫兹博里将道德原则建立在美学原则之上,而康德最终也有希望美学来解决他的难题。相对于夏夫兹博里在感性独立与个体解放对伦理学现代转型的贡献,康德对道德情感的否弃显现的是现代伦理在必然与应然之间的巨大张力。通过这一线索梳理,可以发现不仅是法国经验论伦理学,而且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道德情感0理论同样对康德的伦理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参考文献][1]AnthonyEarlofShaftesbury.TheMoralists,Characteris-ticsofMen,Manners,Opinions,Times,etc[M].editedbyJohnM.Robertson(London,1900),volII.[2]AnthonyEarlofShaftesbury,MiscellaneousReflectionsIII,ChapterII,CharacteristicsofMen,Manners,Opin-ions,Times,etc[M].editedbyJohnM.Robertson(Lon-don,1900),VolII.[3][美]欧文#白璧德.卢梭与浪漫主义[M].孙宜学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4][英]休谟.人性论:下卷[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馆,1983.[5][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2卷[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责任编辑王银娥]TheChangeofKant.sMoralFeelingsTheoryLVHong-bo(PhilosophySchool,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China)Abstract:GreatlyinfluencedbythemoralfeelingstheoryduringScotlandenlightenmentperiod,Kanttreatsmoralfeelingsasthefoundationofmorality.Later,Kantfirmlydeniesthefunctionofmorallaw.People.sre-spectformorallawisredefinedbyKantasmoralfeeling,whichcausesmoralintenttoobeybutisdefinitelynotthefoundationofmoralrules.ThechangeofKant.smoralfeelingstheoryresultsfromhisdelimitationbetweenrealityandvaluewhichindicatesKant.spowerfultensionbetweenobligationandnecessity.KeyWords:Kant;moralfeelingtheory;change;Scotlandenlightenment#39#
本文档为【康德_道德情感_理论的转变_吕宏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7860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3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2-15
浏览量: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