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交叉口视距

交叉口视距

举报
开通vip

交叉口视距一、交叉口的视距(一)视距三角形为了保证交叉口上行车安全,驾驶员在进入交叉口前的一段距离内,应能看到相交道路上的行车情况,以便能及时采取措施顺利驶过或安全停车。这段必要的距离应该大于或等于停车视距ST。视距三角形:由相交道路上的停车视距所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在其范围内不能有任何阻挡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第四节交叉口的视距与圆曲线半径一、交叉口的视距 (一)视距三角形 为了保证交叉口上行车安全,驾驶员在进入交叉口前的一段距离内,应能看到相交道路上的行车情况,以便能及时采取措施顺利驶过或安全停车。这段必要的距离应...

交叉口视距
一、交叉口的视距(一)视距三角形为了保证交叉口上行车安全,驾驶员在进入交叉口前的一段距离内,应能看到相交道路上的行车情况,以便能及时采取措施顺利驶过或安全停车。这段必要的距离应该大于或等于停车视距ST。视距三角形:由相交道路上的停车视距所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在其范围内不能有任何阻挡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第四节交叉口的视距与圆曲线半径一、交叉口的视距 (一)视距三角形 为了保证交叉口上行车安全,驾驶员在进入交叉口前的一段距离内,应能看到相交道路上的行车情况,以便能及时采取措施顺利驶过或安全停车。这段必要的距离应该大于或等于停车视距ST。 视距三角形:由相交道路上的停车视距所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在其范围内不能有任何阻挡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第四节交叉口的视距与圆曲线半径(二)识别距离 识别距离:为保证车辆安全顺利通过交叉口,应使驾驶员在交叉口之前的一定距离能识别交叉口的存在及交通信号和交通标志等,这一距离称为识别距离。 1.无信号控制的交叉口 对无任何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可采用各相交道路的停车视距。 2.有信号控制的交叉口 对有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在车辆正常行驶条件下,识别距离力使驾驶员能看清交通信号和显示内容,能有足够时间制动减速直至停车,但这种制动停车并非急刹车。 3.停车标志控制的交叉口 对停车标志控制的交叉口,一般为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交叉,主次关系明确,而且对标志的识别要比对信号容易,因此,可采用式(8-10)及识别时间为2s计算。二、交叉口的圆曲线半径 交叉口的圆曲线半径: 交叉范围相交道路的圆曲线半径 分道转弯式圆曲线半径 加铺转角式圆曲线半径 (一)相交道路的最小圆曲线半径 在交叉口范围内,主要道路的设计速度V仍采用路段规定值,次要道路可取路段的0.7倍;横向力系数μ可按不同计算行车速度在0.15~0.20之间选用;超高横坡ih,以不大于2%为宜,最大不应超过6%。当右转弯车辆比较多时,为保证右转车辆能以规定速度分道行驶,应对最小转弯半径加以限制。在右转车辆计算行车速度已确定的条件下,取μ=0.16~0.20,最小圆曲线半径的一般值采用ih=2%计算,极限值用ih=6%计算。 (二)分道转弯式交叉口最小圆曲线半径为了保证各种右转车辆能以一定速度顺利转弯,交叉口转角处的缘石或行车道边缘应做成圆曲线或多心复曲线。加铺转角边缘的圆曲线半径: (三)加铺转角式交叉口转角半径定义:在交叉口内增加左、右转车道,以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的设计方法。一、设置条件1.平面交叉符合下列条件时应设右转车道:(1)平面交叉角小于60°,且右转车较多时;(2)右转交通量大,且为主要交通方向时;(3)右转车辆所需车速较高时;(4)有特殊需要时。2.平面交叉除下列条件外应设左转车道:(1)不允许左转弯时;(2)道路交通量很小,通行能力有富裕时;(3)相交道路设计速度为40km/h以下,设计小时交通量小于200辆时;(4)无对向直行交通,且进口道车道数较路段多一条时。第五节交叉口的拓宽设计二、设置方法 (一)右转车道设置方法 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二、设置方法 (一)右转车道设置方法 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二)左转车道设置方法 左转车道是在进口道左侧扩宽出的车道。 1.宽型中间带:当没有较宽中间带(一般不小于5m)时,将道口一定长度的中间带压缩宽度,由此增辟出左转车道。(二)左转车道设置方法 2.窄型中间带:当设有较窄中间带(宽度小于5m)时,利用中间带后宽度不够,可将道口单向或双向车道线向外侧偏移,增加不足部分宽度。(二)左转车道设置方法 3.无中间带:当相交道路不设中间带时,可通过两种途径增辟左转车道。 (1)向进口道的一侧或两侧扩宽,增加进口道路幅总宽度,在进口道中心线附近辟出左转车道。 3.无中间带:当相交道路不设中间带时,可通过两种途径增辟左转车道。 (1)向进口道的一侧或两侧扩宽,增加进口道路幅总宽度,在进口道中心线附近辟出左转车道。 (2)不扩宽进口道,占用靠近中心线的对向车道作为左转车道。(二)左转车道设置方法第六节环形交叉口设计 一、中心岛的形状和半径 (一)中心岛的形状 一般多用圆形,有时也用圆角方形和菱形 主次道路相交时宜采用椭圆形 交角不等的畸形交叉可采用复合曲线形。 (二)中心岛的半径 1.按计算行车速度的要求计算: 式中:b——紧靠中心岛的车道宽度(m); ib——环道横坡度(%),一般采用1.5%;第六节环形交叉口设计 一、中心岛的形状和半径交织:就是两条车流汇合交换位置后又分离的过程。交织长度: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辆,在环道行驶时相互交织,交换一次车道位置所行驶的距离,称为交织长度。 2.按交织段长度的要求计算半径R:交织:就是两条车流汇合交换位置后又分离的过程。交织长度: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辆,在环道行驶时相互交织,交换一次车道位置所行驶的距离,称为交织长度。 交织段长度所要求的中心岛半径Rd,近似地按交织段长度所围成的圆周大小来推导 式中:Bp——相交道路的平均路宽(m)。 2.按交织段长度的要求计算半径R:环道上的车道布置:(1)靠近中心岛的一条车道作绕行之用,(2)最靠外侧的一条车道供右转弯之用,(3)中间一至二条车道为交织之用环道上一般设计三到四条车道为宜。如交织段长度较长时,环道车道数可布置四条;若相交道路的车行道较窄,也可设二条车道。每条车道宽3.50~3.75m,二、环道的宽度交织角:是进环车辆轨迹与出环车辆轨迹的平均相交角度。它以距右转机动车道的外缘1.5m和中心岛边缘1.5m的两条切线交角来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的。三、交织角 交织角越小,行车就越安全。交织角以控制在20~30°之间为宜。一、交叉口立面设计的要求和原则第七节交叉口的立面设计 1.相同等级道路相交时,一般维持各自的纵坡不变,而改变纵坡较小的道路的横坡度。 2.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时,主要道路的纵、横断面均维持不变,而将次要道路双坡横断面,逐渐过渡到与主要道路纵坡相一致的单坡横断面,以保证主要道路的交通便利。 3.设计时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方向背离交叉口。 4.交叉口范围布置雨水口时,一条道路的雨水不应流过交叉口的人行横道,或流入另一条道路,也不能使交叉口内产生积水。 5.交叉口范围内横坡要平缓些,一般不大于路段横坡,以利于行车。纵坡度宜不大于2%,困难情况下应不大于3%。 6.交叉口立面设计标高应与周围建筑物的地坪标高协调一致。二、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基本类型凸形地形凹形地形分水线地形谷线地形斜坡地形马鞍形地形二、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基本类型设计方法: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及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1.路段设计等高线的计算和画法三、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设计方法: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及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1.路段设计等高线的计算和画法 设等高距为h, 则中心线上相邻等高线的水平距离l1为: 设置路拱以后(路拱高h1),等高线在车行道边线上的位置沿纵向上坡方向偏移的水平距离l2为:三、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设计方法: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及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1.路段设计等高线的计算和画法153.10153.20三、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 ①方格网法 2.交叉口上设计等高线的计算和画法hG=hA-AG·i1 ②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3.平面交叉设计示例:3.平面交叉设计示例:
本文档为【交叉口视距】,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xxj7584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2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建造师考试
上传时间:2020-03-18
浏览量: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