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欣赏完整版教学课件全书电子教案整套教学教程(最新)

文学欣赏完整版教学课件全书电子教案整套教学教程(最新)

举报
开通vip

文学欣赏完整版教学课件全书电子教案整套教学教程(最新)文学欣赏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通用教材金元浦绪 论中西叠璧 交融会通:文学与世界文学欣赏章节目录contents一文学:艺术地掌握世界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章节目录contents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一文学:艺术地掌握世界一文学:艺术地掌握世界《〈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马克思曾在1857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过人类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于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

文学欣赏完整版教学课件全书电子教案整套教学教程(最新)
文学欣赏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通用教材金元浦绪 论中西叠璧 交融会通:文学与世界文学欣赏章节目录contents一文学:艺术地掌握世界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章节目录contents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一文学:艺术地掌握世界一文学:艺术地掌握世界《〈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马克思曾在1857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过人类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于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文学欣赏各种方式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掌握、理解和改造对象世界的范畴、途径与规律。理论的(科学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是指人类从精神上用概念、范畴、法则、学说、理论体系等抽象思维的方式,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方式。宗教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人类自童年时期起,从精神上歪曲地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对客观世界从总体上采取了非科学、反科学的把握途径。“实践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是指人类在日常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直接把握。包含文学在内的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不同于以上各种方式,它是一种主要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方式。其内容是观照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和人的丰富多样的精神与情感,从美的角度观察和看待现实生活。其形式是用想象与幻想等艺术虚构方式创造富于美感内容的感性形象。文学欣赏一文学:艺术地掌握世界从总体上看,文学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同道德、哲学、宗教等一样都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共性,同时又具有一些自身的特征。文学艺术是从审美角度出发来把握社会生活的。文学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是对社会现实的富于情感的理解和把握。文学欣赏一文学:艺术地掌握世界文学艺术还是一种形象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它从创作到欣赏,都离不开具体可感、生动丰富的艺术形象。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还是一种能够引起人们巨大精神愉悦的方式,它包含从生理到心理的娱乐、休憩、松弛乃至感官享受等不同层次的内涵,因此愉悦性也是艺术吸引世人、历久常新、永葆魅力的基本特性。章节目录contents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一文学:艺术地掌握世界文学欣赏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民族文学在现代是算不了很大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经来临了。歌德文学欣赏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马克思文学欣赏文学作为一个民族审美意识的结晶,它必然遵循着一定的建构方式,而不同的建构方式必然体现着不同的建构理想。中国、印度、希伯来、希腊是世界文化的四大派别。中国、印度文化是东方诗学的一极。希伯来、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渊源。因此,在探究中外文学审美特征时,我们姑且以中国文学与欧洲文学作为两极来进行考察。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美国当代著名文艺批评家阿伯拉姆斯在他的《镜与灯》一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中提出了文学涉及的四要素:作品、作者、宇宙和读者。阿伯拉姆斯考察了自古希腊到现在为止的欧洲文艺的历史发展,认为全部文艺理论都逃不出这四种要素的相互制约。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各自的审美角度不同,侧重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文艺理论体系。欧洲人侧重作品与宇宙的关系,认为文艺是对自然的模仿,故偏重模仿、再现、写实,属模仿论;中国人侧重作品与作者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化,故偏重表现、抒情、言志,属表现论。在这两大文艺理论体系中,不同的文学形式表现着各自不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特性。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1中西诗歌比较2中西小说比较3中西戏剧比较文学欣赏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1.中西诗歌比较诗歌在中外文学中是出现最早的文学形式,有叙事诗、抒情诗,格律诗、自由诗,有韵诗、无韵诗之分。中外诗歌在要求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及诗歌语言高度精练集中、富有音乐节奏感等方面是一样的。但是,中国和欧洲在历史传统、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等众多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因而中西诗歌也有诸多不同。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1.中西诗歌比较历史传统:西方诗歌的传统是叙事诗。而中国诗歌的传统则是抒情诗。应该说这些差异是相对而言的。欧洲诗歌虽以叙述性为主导方式但也不乏抒情性,中国诗歌虽以抒情性作为传统,但也不乏叙述性因素。题材内容:在中外写爱情人伦的诗(因此类诗居多)中,西方诗大半以爱情为中心。而中国,爱情诗虽然很多,但中国诗中忠君爱国爱民的情感和关于友朋交谊的诗作比男女恋爱的诗作要多。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1.中西诗歌比较表现手法:西方诗善于详尽描述,人物的容貌、体态、风采、服装都作客观描绘,重在形似,故多见长篇,给人一览无余之感;中国诗篇简洁含蓄,只写要点,寥寥勾勒,体貌自现,重在神似,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故以短诗见长。西方诗热情奔放,直率大胆,富含文思哲理,幻想奇特,境界开阔;中国诗人因遵循“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故中国诗含蓄深沉,若隐若现,鲜为哲理,境界狭窄,富阴柔之美。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2.中西小说比较小说在中外各民族文学发展中是最重要的叙事类文体,也是发展和成熟最晚的文学形式。它不像戏剧可以表演,也不像诗歌可以吟唱,而必须诉诸视觉阅读。中国小说最早见于魏晋南北朝时的志怪小说。欧洲的故事小说大约出现在中世纪后期的13世纪。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2.中西小说比较中外小说产生的时间虽然不同,但它们都和城市的出现、市民阶级的兴起相联系。由于中西城市经济发展迟早程度的差别,市民意识也有很大不同。在欧洲,市民阶级是资产阶级的前身,市民意识就是早期资产阶级思想的表现,其特点是尊重个性,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他们以极其乐观的态度肯定现实生活的幸福,认为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生活享乐是人的天性,是大自然赋予的权利。因此,在欧洲小说中作家总是通过多种艺术形象,极力证明教会和封建制度是违反人性、违反自然的,人性论及人道主义是西方小说的主要思想武器。而在中国,由于城市兴起时并未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城市市民并非资产阶级的前身,即使在小说成熟的明代中叶,资本主义也只是处于萌芽阶段,比起自然经济还显得十分微弱,因此反映这种萌芽的思想不像西方那样有一个思想体系,中国文人也不像西方文人那样表现出鲜明的战斗姿态。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2.中西小说比较表现手法:中外小说在表现手法上也多有不同。就小说结构而言,中国小说不论长篇短篇大半是把生活中发生的错综复杂之事件整理为头绪分明的线索,脉络清晰,层次井然,不管情节如何复杂,结构如直线式纵横交织成一个个独立事件,钩挂起来成为一个封闭的连锁结构。西方小说的结构特点是以情节曲折取胜,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对主题进行思考和想象,线索交错,忽隐忽现。结构的手段不是使矛盾显明而是使之隐藏,读者必须一个一个挖掘,方能弄明白主题的全部内涵。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2.中西小说比较人物塑造:中国小说侧重从细节、语言、动作去挖掘人物内在心理的外化,注重准确地抓住它外化的形态。这就要求读者要有与作者心照不宣,而不为外化形态所迷惑。而西方小说则注重对内心的挖掘,而且要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西方小说的发展过程正是不断探索人物内心的过程。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3.中西戏剧比较戏剧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学样式,它从一产生就是一门综合艺术,就与其他艺术有着明显的差别。不论西方还是东方,戏剧都是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的结合。在欧洲,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出现了古希腊戏剧的繁荣期,涌现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三大著名悲剧家和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并且由亚里士多德创建了戏剧美学的“模仿说”。中国戏剧的最早形式是戏曲,戏曲的形成比西方戏剧晚1000多年。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3.中西戏剧比较戏剧美学体系:中国戏曲认为艺术不能模仿自然,戏是生活的虚拟。中国之戏曲美学是“虚拟说”,“写意”。而西方的“模仿说”为“写实”。戏剧艺术技法:戏剧艺术无论中外都要受舞台的限制,但欧洲的戏剧因恪守真实再现生活的法则,故舞台所见均符合现实生活的时空逻辑,在有限的空间中来处理时间。中国戏曲的时空观念比较自由,它不像欧洲戏剧那样以空间为存在来反映时间,而是按照时间顺序决定空间地位,在现实舞台上按时间顺序活动的人物可以随意改变空间地位。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3.中西戏剧比较布局风格:以悲剧为例,中国悲剧与欧洲悲剧就有鲜明的不同。中国悲剧是苦乐相错、悲喜相闯的布局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这种对立情感因素的交融汇合是中国悲剧情节布局的独特之处。而欧洲悲剧则表现出一种庄严的风格。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3.中西戏剧比较中西悲剧的结尾问题上,也表现出中国和西方反差较大的审美趣味:中国悲剧喜欢以大团圆作结,西方悲剧正好相反,往往在悲剧冲突尖锐激烈的高潮之中,在悲壮激越的气氛中戛然而止,一悲到底。当然这只是从总的倾向上加以区分,如果在对悲剧广泛涉猎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就会发现:中国既有大量以“团圆”结尾的悲剧,也有一悲到底的悲剧;西方悲剧以悲壮的收尾为正统,间或也有喜剧性结尾。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3.中西戏剧比较中外文学之所以产生这些差异,是有其深刻的民族文化根由的,因为每个民族的文学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积累起来的,都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分不开。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3.中西戏剧比较中国文化形态是伦理型文化。我们的祖先是带着原始民族社会血缘关系的纽带走进奴隶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上下尊卑的伦理关系。中国社会又是一种农业性社会,中华民族世代繁衍生息的地域是山川与平原构成的内陆地带。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整日与田园山水相处,缺乏海上的冒险和离奇古怪的遭遇,人与大自然是和谐交融的,所以在情景交融中自然产生了以感物抒情为主的文学艺术传统。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3.中西戏剧比较再则,中国的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农业型经济,手工业、商业都不很发达。中国的这种农业性社会又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宗法制度,在这种封闭、保守的宗法制度的长期压抑下,它塑造出中华民族不同于西方的民族品格。宗法政治反对个人的自由,反对贪图私利、越礼享乐,而极力强调天子的尊严、国家的统一、血亲家族的融洽、尊卑等级的神圣、品德修养的重要,人们的个性自由不得发展,个人的命运和价值不是取决于个人的膂力、智慧、勇敢和才能,而是取决于个人在宗法网络中的关系,取决于对君主的忠诚程度,所以只有忠心耿耿的臣民、精忠报国的将士、循规蹈矩的谦谦君子才值得效法和歌颂。因此,中国文学反对越礼纵欲,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要“发乎情,止乎礼义”,在文学表现中便体现出以理节情、情理和谐统一的审美特点。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3.中西戏剧比较西方文化形态是科学型文化。西方人是比较彻底地摧垮了氏族血缘关系的纽带而走进奴隶_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每一个公民占有财产的多少来决定,是一种政治法律关系,而不是靠血缘的纽带来维系的伦理关系。西方古代文明滥觞之地是爱琴海区域,这里海陆交错,山峦重叠,小岛星罗棋布。这块地域为古希腊人提供了极好的海上交通条件,造就了西方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和航海业,使西方成为商业性社会。西方人在爱琴海区域繁衍生息,经常要在茫茫的大海中战胜狂风恶浪去从事海外贸易,途中多遇巨蟒怪兽的威胁,商船随时都可能被巨浪掀翻,被暗礁触沉,被巨鲨吞没。这种人与大自然的对立,这种海上生活的历险与奇遇给文学提供了大量的题材,从而形成了叙述这些社会生活与人物的史诗、悲剧等叙事性文学。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3.中西戏剧比较“自由竞争需要民主”,古希腊的商业性社会又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民主政权,执政官由抽签产生,并且向所有公民开放,公民会议上所有成年公民都可参加讨论议案。古希腊的商业经济和民主政治使西方人崇尚个人的自由平等和个性的发展,崇尚个人的发财、个人的爱情,崇尚个人冒险、个人奋斗。古希腊商业经济和民主政治中陶冶出来的民族特征是以自我为核心,以私利为基础,以享乐为目标的敢于冒险、敢于进取的开放性民族品格。这种民族品格一直延续到现代的西方人。这种民族品格在西方文学中都有鲜明的体现。文学欣赏(一)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3.中西戏剧比较中外文学审美特征的差异,还有思维方式上的不同缘由。西方思维趋向思辨与实证,思辨体现着一种穷天究地的求知精神,实证则体现着对外在物景大小、比例、色彩的认真态度。这两点恰好形成了西方文学以叙述写实为主导的思维基础。而中国的思维更趋向于直觉与顿悟,直觉体现为一种整体性的情感体验,顿悟则体现为一种主观思想对外物的投射和照彻,这两点恰好形成了中国文学以抒情写意为主导的思维基础。文学欣赏(二)中国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影响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早在1298年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就引起了西方人对东方异国文化的极大兴趣和无尽遐想,而且在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出于对理性的追求和建立新社会的需要,西方人发现了中国正统儒家重理性、重实践、重教化、讲仁爱、讲伦理道德、追求人类大同理想等思想,把中国奉为文明之邦、礼义之邦和智慧之邦来学习,甚至出现了“中国的月亮比欧洲圆”,以效仿中国为时髦的热潮。在持续近两个世纪的“中国热”中,文学家们翻译介绍了不少中国文学作品,并在自己的创作中或多或少留下了中国文学影响的痕迹。文学欣赏(二)中国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影响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在这个时期,除了直接模仿或改写中国作品以外,西方文学家们还十分关注与中国有关的物质和精神内容,致使欧洲文坛相继出现了大批以中国为题材或假托中国人之名写的各种文学作品。继中国文学对欧洲文坛产生持续影响之后不久,就在西学东渐大潮来势凶猛的20世纪初叶,西方诗人又对中国诗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并掀起了一个“意象派诗歌运动”。其创始人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对前一辈英国诗人的诗作不满,立志改革,并通过美国东方学者费诺罗萨发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时间艺术与造型艺术相结合、音乐和绘画与文学熔为一炉的新精神,于是致力于中国诗的翻译。文学欣赏(二)中国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影响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自“意象派运动”以来,中国诗歌对西方诗坛的影响一直未断。有趣的是,正当中国的现代诗歌在西方文学思潮影响下发生着巨变,白话新诗运动蓬勃发展的时候,中国古典诗歌却在西方文学界大受欢迎,特别是唐宋时期的诗人诗作备受青睐。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东方文明的价值越来越受到西方世界的重视,中国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大。除古典诗歌和戏剧以外,《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小说,先秦诸子散文,乃至现当代各种文学文本也都成为西方文学家关注的对象,并对他们的创作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文学欣赏(三)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无论从中西文学的历史发展和相互关系还是从东方文学范围内部来看,中国文学都是世界文学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中国文学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历史传统。中国文学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学之一,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多种样式并存共荣的面貌,并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学遗产。中国文学悠久的历史及其完整性、成果的多样性等都是其他民族文学难以比拟的。文学欣赏(三)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其次,中国文学具有独特的民族个性。从前面中西文学审美特征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和世界文学历史的简单回顾,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乃至与其他东方文学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就具体创作而言,比如古典诗词追求诗画一体的形象性和物我交融的意境,古代散文讲究词简义赡、情文并茂等,都具有其他任何文学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正是这种独特性,使中国文学能够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并对其他民族文学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文学欣赏(三)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最后,中国文学具有旺盛的生命活力。一方面,中国文学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自我创生和自我更新的机制。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先秦散文到唐宋古文以至现代散文,从宋代戏曲到元代杂剧,从唐代志怪小说到明清长篇巨制,再到现当代小说,每一种文学样式都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调到繁多的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国文学从古代的一棵幼苗长成了今天繁花满枝的参天大树。另一方面,中国文学有强大的兼容其他文学的能力。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佛教艺术进入中国,经过唐代至宋代的长期渗透,印度佛教文学因素已融入中国文学之中,难分彼此。近代以来西方文学各种门类都对中国文学产生过很大影响,但它们都被纳入中国本土文化的结构当中,经过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最终变成了中国的新诗、新小说、新话剧等。当代中国文学仍然保持着这种旺盛的生命活力,这正是中国文学在未来世界文学的发展中永远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保证。文学欣赏(三)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由于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任何人在任何时候离开中国文学来谈论东方文学或世界文学都是不完整的。西方文学界也都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因此,美国学者克劳迪奥·纪延在谈到文学理论问题时明确声称:“只有当世界把中国和欧美这两种伟大的文学结合起来理解和思考时,我们才能充分面对文学的重大理论问题。”这正是对中国文学之世界地位的最好说明。文学欣赏(四)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冲撞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中国接受和借鉴西方文学始于19世纪中叶,现已历时100多年。纵观100多年的撞击历史,其历程颇为坎坷曲折。大致说来,它经历了初创准备、全面开放、局部选择、多层次深入借鉴四个阶段。文学欣赏(四)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冲撞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初创准备阶段(19世纪中叶—“五四”前夕)。1840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者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泱泱中华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随之而来的世界文明也浩浩荡荡地冲击着中国的精神文明之堤。一批仁人志士开始意识到,夜郎自大的心态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于是,他们开始“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与此同时,他们在文学领域也揭开了“求新声于异邦”的序幕。梁启超、林纾堪称是这一时期推崇、译介外国文学的代表。“五四”以前,中国文学对外国文学的接受,尚处于表层的内容发现层面上,还谈不上艺术技巧、表现方法的借鉴与融合,即使是翻译介绍,也常常处于盲目被动、缺乏系统的状态之中。文学欣赏(四)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冲撞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文学欣赏(四)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冲撞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全面开放阶段(“五四”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自由、文化开放的时期。国外各种哲学、社会、政治、文艺思潮涌进中国。在文学领域,中国文人以兼容并蓄、广纳新潮的恢宏胸襟,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盛况空前的文学革命。首先,从翻译和介绍角度考察,文化界广泛引进和收纳了东西方各种文艺思潮流派和文学作品。其次,从借鉴和影响的角度来看,新文学是在外国文艺思潮的推动下发生的。它从思想倾向到形式、结构、表现方法,都曾广泛接受了外国文学的积极影响,作家们以进步文学为楷模,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尝试了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历经的各种思潮流派的表现形式。最后,就现代作家接受影响的主体实践意识而论,作家们不是单一地接受某一个外国作家的影响,而是广纳多个作家风格、多种思潮流派的表现形式;不是被动地模仿某一种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而是进行积极的借鉴取舍和创新发展。文学欣赏(四)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冲撞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综上所述,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外文学的撞击与融合呈现全方位、自觉性的态势,加速了中国文学进入世界文学行列的步伐。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社会革命在这一时期尚处于探索阶段,随之而来的文学也还在摸索的过程之中,一些缺乏批判精神的作家,对外来的事物缺乏分析的态度,主张“全盘西化”,创作了一些脱离民族传统、脱离时代需要的“欧化”倾向的作品。文学欣赏(四)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冲撞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局部选择阶段(20世纪30年代—70年代)。经过“五四”时期反复实践与探索,先进的知识分子在以欧美国家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型国家和以俄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型国家面前,主动地选择了苏联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之后,中国与苏联建立起兄弟般的友情。因此,中国文学随着“革命文学”观念的建立,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自然而然地以“苏联模式”为主要参照系,显示出选择性、收缩性、规范性的色彩。文学欣赏(四)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冲撞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文学欣赏(四)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冲撞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从社会进程上看,苏联文学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它强化了中国文学的社会主义思想倾向和党性原则,将文学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地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它还促进了中国“人民文学”观念的形成。然而,它对中国文学的消极影响也较为明显。例如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期所犯的一些错误与苏联的一些“左”的文学影响不无关系。20世纪50年代,苏联盛行的具有教条主义色彩的“无冲突论”、“典型论”对中国后来的“高大全”式文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长期以来独尊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这与苏联文学的翻译、传播恐怕也难以分开。文学欣赏(四)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冲撞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多层次深入借鉴阶段(20世纪80年代—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外文学的撞击与融合又步入了大范围、多层次、百花齐放的可喜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人民在历经十年“文革”之后,痛定思痛,回顾民族几十年走过的艰难曲折道路,坚决摆脱极左思想和教条主义羁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对外开放,文化政策也有了相应的转变。中国知识分子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重新审视和吸取外国文化的先进经验。文学欣赏(四)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冲撞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从中外文学撞击与融合的历史行程中不难发现20世纪中国作家既从外国作家作品中吸取积极进步的思想内容,书写人生,反映社会,又从各种思潮流派中广泛地摄取艺术养分。新的美学原则和新的创作方法,拓宽了中国文学的审美领域。下面,我们分别从文学形式上的变化、艺术表现手法的借鉴两个方面,谈一谈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审美上的撞击与融合。1文学形式上的变化2艺术表现手法的借鉴文学欣赏(四)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冲撞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中国文学发展到19世纪末,由于封建统治者长期强调“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文人们习惯于师承古道,陈陈相因,因此,文学形式僵化保守。“五四”以来的新文学高扬反封建大旗,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外来形式,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文学革命”。首先,中外文学的审美撞击,带来了中国文学体裁的变化。其次,中外文学的审美撞击与融合,带来了中国叙事文学结构的变迁。此外,外来文学中的语言、叙述人称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文学形式上的变化文学欣赏(四)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冲撞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借鉴外国文学大师们娴熟的艺术手法,是中外文学审美撞击与融合的突出表现。中国作家从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中吸取精华,使作品达到中西合璧的效果。幽默讽刺是西方文学中最为突出的艺术手法。西方心理描写手法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也是优秀作家惯用的艺术手段之一。意识流——精神分析法是现当代世界范围内文学领域的一种重要现象,是作家们审视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变形与怪诞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主要的艺术特征。2.艺术表现手法的借鉴文学欣赏(五)中西文学的比较、对话和交流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从全球范围看,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的交流是20世纪最明显的事实之一。这不仅是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和世界物质与精神生产发展推动的结果,而且是东西方各民族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而作出的必然选择:西方当代文化危机迫使西方向东方寻求新的文化价值,东方的发展则需要在世界文化语境中获得新的生机。正是东西方文化互证和互补等的需要,决定了东西方文学交流在20世纪的迅速发展。因为“文学涉及人类的感情和心灵,较少功利打算,而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较多的共同层面,最容易相互沟通和理解”,所以,文学最适合担当沟通异质文化、改善人类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的重任。文学欣赏(五)中西文学的比较、对话和交流二中外文学的汇通与比较各民族文学的交流,必然会促进“世界文学”时代的早日到来。如果说20世纪是“世界文学”初步形成的时代,那么,随着全球性对话和交流的推进,21世纪必将是“世界文学”走向成熟的时代。中西方文学都将在相互的比较、对话、交流和对比中,使自身的特点得到进一步彰显和发展,不断为“世界文学”的丰富性提供新的证明。THANKS文学欣赏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通用教材第1章文学欣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章节目录contents第一节诗言志 歌咏言:诗歌传统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风雅兴寄 弦歌鼓舞:中国诗歌之祖——《诗经》屈原辞赋悬日月:“楚辞”名篇——《离骚》魏晋人物 旷达风流:诗的自觉与开新章节目录contents第一节诗言志 歌咏言:诗歌传统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风雅兴寄 弦歌鼓舞:中国诗歌之祖——《诗经》屈原辞赋悬日月:“楚辞”名篇——《离骚》魏晋人物 旷达风流:诗的自觉与开新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如浩瀚长江九曲多姿。西周至春秋时代:标志是《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诗经》善用赋、比、兴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灵活增减,常以重章叠句、复沓回环的民间歌舞技法增强艺术效果,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艺术底蕴。战国:楚辞。特点是:句式参差,句尾多用“兮”字,以六言、七言为主。《诗经》和楚辞,是中国诗文化的两枝奇葩,也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文学欣赏第一节诗言志 歌咏言:诗歌传统汉末魏晋之世:“诗的自觉”的时代。所谓自觉,即诗人认识到诗歌具有自身之价值,不必依附政治与伦理的说教,这是对儒家正统“诗言志”论的突破。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是文人抒情短诗成熟的标志,风格委婉含蓄、质朴精练、长于抒情,被誉为“五言之冠冕”。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正始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诗人群体是“竹林七贤”。西晋太康——“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文学欣赏第一节诗言志 歌咏言:诗歌传统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代表性诗人有鲍照、谢灵运等;由南入北的诗人庾信,六朝诗歌的集大成者。初唐时期——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号称“四杰”,其诗承“汉魏风骨”,力扫“宫体”颓靡诗风,以健康的歌唱,成为盛唐诗歌的先声。盛唐——首先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一是王维、孟浩然所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二是高适、岑参、王昌龄所代表的边塞诗派。“诗仙”的李白——浪漫主义传统,“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评语),成了后人追摹难及的典范。“诗圣”杜甫——现实主义精神,结合自己一生颠沛流离的体验,以沉郁顿挫的独特诗风,唱出了离乱时代的深覆毒歌。杜诗乃公认的一代“诗史”,古今绝唱。文学欣赏第一节诗言志 歌咏言:诗歌传统 中唐后期——两大诗派,一是“韩孟诗派”,一是“元白诗派”。前者以韩愈为代表,以李贺、刘禹锡、柳宗元、孟郊、贾岛等为辅翼;后者以白居易为代表,以元稹、张籍、李绅等为辅翼。 晚唐之世——诗歌风格趋于卑弱,衰败色彩较浓,唯杜牧与李商隐成就最高,世有“小李杜”之誉。“小李杜”的诗歌哀怨深沉,与盛唐自然的、脱口而出的诗风明显不同,也与中唐诗奇崛的、说理的况味迥然有别。文学欣赏第一节诗言志 歌咏言:诗歌传统诗到宋代——宋诗绕开烂熟的唐诗套路另辟蹊径、独开天地。对比而言,唐诗主情,开朗俊健,以境胜;宋诗主理,深幽曲折,以意胜。唐诗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美在气骨,故瘦劲。因此有识者多主张唐宋互补,清人提出“宋骨唐面”的美学境界,追求诗歌的“宋意唐格”,是颇有见地的。 北宋初期:着意仿效唐诗的“白居易体”、“西昆体”和“晚唐体”。“梅苏”(梅尧臣和苏舜钦)“苏黄”(苏轼和黄庭坚)王安石南宋:诗人的杰出代表是陆游、杨万里和范成大。南宋后期,诗坛上有“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诗格比较浮弱。宋末:随着抗元的战鼓,诗歌创作犹自振奋,文天祥、汪元量等长歌当哭,浩气长存,为宋代诗坛添了最后一抹光彩。文学欣赏第一节诗言志 歌咏言:诗歌传统在宋金对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混乱年代,金代出了杰出的诗人元好问。“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后人对他的“丧乱诗”的好评。元明清的诗坛,虽有大量作品和流派出现,但成就远不能望诗骚和唐宋诗的项背。清代中后叶:龚自珍脱颖而出,开近代文学风气之先,他既是封建时代诗坛最后一颗明星,又是近代诗歌史的第一位大诗人。文学欣赏第一节诗言志 歌咏言:诗歌传统章节目录contents第一节诗言志 歌咏言:诗歌传统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风雅兴寄 弦歌鼓舞:中国诗歌之祖——《诗经》屈原辞赋悬日月:“楚辞”名篇——《离骚》魏晋人物 旷达风流:诗的自觉与开新《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诗歌流变史的光辉起点。《诗经》三百篇,原是乐歌,风、雅、颂就是按音乐分类的。“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多数为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包括十五国风,诗160篇。“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小雅》、《大雅》,大部分是贵族上层社会举行各种典礼或宴会时演唱的乐曲。“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共40篇。“风”、“雅”、“颂”体制不同,配乐各异,但都可以弦歌之、鼓舞之。《墨子·公孟篇》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足资证明。文学欣赏第二节风雅兴寄 弦歌鼓舞:中国诗歌之祖——《诗经》到西汉,《诗经》不但被尊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而且成为朝廷治国安邦的官方的基本组成部分。汉以后历代相沿,《诗经》都被用作摹治伦理教科书,成为人们修养心性、参与政治、“立德、立功、立言”的一种手段。《诗经》是中国诗歌之祖,同时又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体中华文明的“準彩乐段”,它“风雅比兴”的艺术法则滋养了中国百代诗歌,它深厚的人文内涵倾注在中华民族的基本品格之中。从《诗经》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初生、成长的原始图景,听到远古人们苦乐悲欢的吟唱,此中既有男女情爱的欢乐,又有征夫迷惘的叹息,下至小官吏的艰辛,上至王公对神灵的告祭,包罗万象、多姿多彩,一篇篇如画卷在我们面前展开。文学欣赏第二节风雅兴寄 弦歌鼓舞:中国诗歌之祖——《诗经》在《诗经》中,内容最生动、数量最多、最富色彩、最有价值的是爱情诗。它们以多彩的婚恋内容反映了周人的婚姻观念,具有很高的文化意义与美学价值。《诗经》爱情诗的活泼大胆,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它不受男女之防的限制。《召南·摽有梅》便表现了一位女子对爱情的真诚呼唤。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文学欣赏第二节风雅兴寄 弦歌鼓舞:中国诗歌之祖——《诗经》一、爱情的欢歌咏叹《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文学欣赏第二节风雅兴寄 弦歌鼓舞:中国诗歌之祖——《诗经》一、爱情的欢歌咏叹《诗经》中有些诗篇,反映了婚姻与家庭的不幸。如《邶风·谷风》、《召南·江有汜》等。而《卫风·氓》是这类弃妇诗中最感人的一首怨歌,表现了当时女子在宗法婚姻制度下被丈夫遗弃的悲剧命运。文学欣赏第二节风雅兴寄 弦歌鼓舞:中国诗歌之祖——《诗经》一、爱情的欢歌咏叹《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文学欣赏第二节风雅兴寄 弦歌鼓舞:中国诗歌之祖——《诗经》一、爱情的欢歌咏叹《诗经》中情诗由自由择偶的大胆直率,到恋爱中受阻的痛苦及弃妇的悲剧命运,向人们展示的已是超越爱情问题的更为复杂深刻的社会问题。文学欣赏第二节风雅兴寄 弦歌鼓舞:中国诗歌之祖——《诗经》一、爱情的欢歌咏叹《小雅》中的《采薇》、《东山》,《卫风》中的《伯兮》,《魏风》中的《陟岵》等,反映了征战、徭役造成的人生悲剧,诗篇感情真挚,凄楚动人。文学欣赏第二节风雅兴寄 弦歌鼓舞:中国诗歌之祖——《诗经》二、人生的悲苦离乱《采薇》是西周宣王时期出征士兵所唱的怨歌。它通过一个士兵归家途中对戍边生活的追述,真实反映了士兵们保家卫国与思家恋土的错综心理。文学欣赏第二节风雅兴寄 弦歌鼓舞:中国诗歌之祖——《诗经》二、人生的悲苦离乱《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文学欣赏第二节风雅兴寄 弦歌鼓舞:中国诗歌之祖——《诗经》三、农事劳动的风情这类诗在《诗经》,尤其是在《国风》中很多。《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文学欣赏第二节风雅兴寄 弦歌鼓舞:中国诗歌之祖——《诗经》三、农事劳动的风情全面反映农夫终年劳动情景的诗篇,是《豳风·七月》。这首篇幅最长的古老农事诗,忠实细致地描绘了周代奴隶制的社会情状。《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文学欣赏第二节风雅兴寄 弦歌鼓舞:中国诗歌之祖——《诗经》三、农事劳动的风情《豳风·七月》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箨。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文学欣赏第二节风雅兴寄 弦歌鼓舞:中国诗歌之祖——《诗经》四、古老史诗的遗珠《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是一组周民族的史诗。它们用简朴的诗歌形式对周部族的发祥、发展、创业作了生动的描绘,并颂扬了先民在黄土高原披荆斩棘、谋求生存发展的光辉业绩,具有很高的文学意义和美学价值。文学欣赏第二节风雅兴寄 弦歌鼓舞:中国诗歌之祖——《诗经》四、古老史诗的遗珠《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文学欣赏第二节风雅兴寄 弦歌鼓舞:中国诗歌之祖——《诗经》四、古老史诗的遗珠《生民》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文学欣赏第二节风雅兴寄 弦歌鼓舞:中国诗歌之祖——《诗经》《诗经》多方面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动人的篇章比比皆是,它们不但内容深广博大,而且艺术成就卓越。《诗经》的艺术技巧突出地表现在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上。《诗经》词汇丰富,运用双声叠韵,重言叠字,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大多数诗篇用韵自由,声情并茂,给人以惬意的美感。《诗经》是发展较早的中国农业文明的精神产品,它注重“风雅兴寄”,蕴含着中国文艺美学的重要基因,它登台甚早,又兼3000年来传唱不衰,因此,我们既可以把它当作农业中华的一面镜子,又可以通过它了解和把握中国的古典艺术精神。章节目录contents第一节诗言志 歌咏言:诗歌传统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风雅兴寄 弦歌鼓舞:中国诗歌之祖——《诗经》屈原辞赋悬日月:“楚辞”名篇——《离骚》魏晋人物 旷达风流:诗的自觉与开新楚辞产生于战国后期的楚国,是汲取和借鉴古老的楚地文化、楚声歌谣而创造出的一种新诗体。西汉刘向辑录屈原、宋玉诸作及后人模拟之作为一书,名为《楚辞》;于是《楚辞》作为总集的书名流传于世。而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后人又把楚辞称为“骚”或“骚体”。楚辞在形式上打破了四言 格式 pdf格式笔记格式下载页码格式下载公文格式下载简报格式下载 ,融合了南北文化,受到先秦散文宏阔的结构、汪洋恣肆的气势、自由的句式的启发,而其“繁辞华句”,又有战国时代纵横游说的余波。楚辞,正是孕生于楚文化的沃土,受到中 原文 少年中国说原文俱舍论原文大医精诚原文注音大学原文和译文对照归藏易原文 化清风的催发,吸收了诸多文体的营养而诞生的奇葩。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但离不开伟大诗人屈原的创造。文学欣赏第三节屈原辞赋悬日月:“楚辞”名篇——《离骚》屈原(前340—前278)名平,战国时期楚国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级的诗人,他的不朽杰作《离骚》与天地同辉,与日月并存。作为诗人,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作为一个政治家,在追求理想的斗争中,他却惨遭失败。文学欣赏第三节屈原辞赋悬日月:“楚辞”名篇——《离骚》《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几可看作诗人的“自叙传”,是屈原心灵的歌唱。诗人深沉的爱国激情,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似火山爆发,狂泉喷涌地倾诉出来。那么《离骚》感人的力量是什么呢?首先,《离骚》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诗人对美政理想执着追求,对祖国深情挚爱,有庄严的历史使命感和悲壮的献身精神,这是诗人情感的主导。其次,《离骚》表现了屈原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他始终处于“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险恶现实中。再次,《离骚》的魅力还在于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法。《离骚》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最后,《离骚》创造出新的诗体形式和极富文采的语言。文学欣赏第三节屈原辞赋悬日月:“楚辞”名篇——《离骚》屈原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启从集体创作走向个人创作的新时代。屈原创造的新诗体——骚体,成为中国文学史的伟大丰碑。屈原不但首创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在艺术上深刻地影响后人,而且他用生命谱写的爱国诗篇,诗中表现出的俊洁高尚的人格,对后人的激励更为巨大。文学欣赏第三节屈原辞赋悬日月:“楚辞”名篇——《离骚》章节目录contents第一节诗言志 歌咏言:诗歌传统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风雅兴寄 弦歌鼓舞:中国诗歌之祖——《诗经》屈原辞赋悬日月:“楚辞”名篇——《离骚》魏晋人物 旷达风流:诗的自觉与开新汉代前期,文人诗坛寂寥,然民间乐府颇为活跃。乐即音乐,府为官府,“乐府”原指国家音乐机关,但当时乐府采集来的民间歌诗也称“乐府”,这说的就是民间乐府诗。东汉末年无名氏所作的五言长诗《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叙事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前人称它为“长诗之圣”,“古今第一首长诗”。东汉末期,失意的中下层文士借鉴两汉“乐府歌辞”,突破传统四言诗的体式创作了五言诗集《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托名为西汉苏武、李陵所作的诗),伤时失志,感惜离别,抒发世态炎凉、人生无常的慨叹,歌唱忠贞爱情和诚挚友谊,是中国文学中最早的一批伤感文学作品。这些诗言短情长、自然浑成、平淡而隽永、优美而忧伤,是早期文人抒情诗的典范。文学欣赏第四节魏晋人物 旷达风流:诗的自觉与开新一、西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的建安时代,可称为“诗的自觉”的时代。所谓“自觉”,既指诗人的生命意识觉醒了,忧患意识增加了,自我价值的追求更强烈了,又指诗人认识到诗歌具有自身之价值,不必附丽于政治与伦理而沦为说教。建安时代的重要诗人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与“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还有女诗人蔡琰。建安之世,俊才云蒸,一个个“慷慨以任气”,“志深而笔长”,他们以诗歌深刻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内容充实,格调悲壮,语言清新,笔力刚健,这便是后人称许的“建安风骨”。文学欣赏第四节魏晋人物 旷达风流:诗的自觉与开新二、建安风骨曹操(155—220)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非凡的军事家,杰出的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修文学,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袖地位,广泛地搜罗文士,造成“彬彬之盛”的局面;另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了文学创作的一代新风。文学欣赏第四节魏晋人物 旷达风流:诗的自觉与开新二、建安风骨《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文学欣赏第四节魏晋人物 旷达风流:诗的自觉与开新二、建安风骨曹丕(187—226)曹操次子。220年冬废汉自立,史称魏文帝。曹丕的诗,有的写公子的欢娱生活,有的写征夫思妇之哀情,风格缠绵婉转,与曹操诗歌的慷慨悲凉有很大不同。他的《燕歌行》,是现存文人诗中最早的完整七言诗。文学欣赏第四节魏晋人物 旷达风流:诗的自觉与开新二、建安风骨《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文学欣赏第四节魏晋人物 旷达风流:诗的自觉与开新二、建安风骨曹植(192—232)曹操的第三子,字子建,世称陈思王,钟嵘在《诗品序》里称他为“建安之杰”。曹植的创作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写邺城的安逸生活和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有奋发进取的精神,如《白马篇》;后期多写个人受压抑的不幸遭遇,表达了反迫害、求自由的愤懑之情,《野田黄雀行》等是这时期的佳作。文学欣赏第四节魏晋人物 旷达风流:诗的自觉与开新二、建安风骨《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文学欣赏第四节魏晋人物 旷达风流:诗的自觉与开新二、建安风骨《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文学欣赏第四节魏晋人物 旷达风流:诗的自觉与开新二、建安风骨魏晋之际,名士如林。他们有的喜欢服食“五石散”之类的药物,有的喜欢饮酒。当时有两个影响很大的名士圈子,一个是正始名士集团,以王弼、何晏为首,偏重于服药,在思想文化界举足轻重;一个是竹林名士集团,以阮籍、嵇康为代表,偏重于饮酒,在价值取向和文学上表现出独特的个性。竹林集团主要由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等七人组成,号“竹林七贤”。阮籍、嵇康是特立独行的大名士,在“竹林七贤”中名声最著,文学成就最高。他们崇尚老庄,喜谈玄理,鄙弃名教,不拘礼法,高标独致,旷达风流。在诗歌创作上继承汉魏风骨的基本特征,又能大胆开新,表现出那一时代的鲜明特色,后世将这一时期的作品称为“正始之音”。文学欣赏第四节魏晋人物 旷达风流:诗的自觉与开新三、正始之音阮籍(210—263)字嗣宗,做过步兵校尉,后世称他为“阮步兵”。阮籍青年时期即有远大的志向,自言“少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但由于生活在魏晋政权交替之际,一方面对曹魏集团骄奢腐败深为失望,无意仕进,另一方面又不肯依附伪善阴险的司马集团,其政治、思想均充满了矛盾,“终日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就是其内心世界的写照。文学欣赏第四节魏晋人物 旷达风流:诗的自觉与开新三、正始之音《咏怀诗》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诗歌多用比兴,隐晦曲折,所谓“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他使五言诗完全摆脱乐府诗的影响,走上了文人化的道路,开辟了新五言诗隐约委婉的抒情方式。文学欣赏第四节魏晋人物 旷达风流:诗的自觉与开新三、正始之音嵇康(223—263)字叔夜,曾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嵇康崇尚老庄,适应自然,尚奇行侠,刚肠嫉恶,离经叛道,锋芒毕露,公然宣称自己“非汤武而薄周孔”,这在历代都是为维护正统、宣传名教的统治者所不容的。文学欣赏第四节魏晋人物 旷达风流:诗的自觉与开新三、正始之音嵇康现存诗66首,体裁多样。入狱后写有四言《幽愤诗》,叙述自己的品格、志趣和招祸的因由,直抒感愤,风调峻切,诗如其人。嵇康的四言诗,不但意者峻切,文辞壮丽,而且淡泊清远脱俗,情景妙合心境,戛戛独造,自成一体,避免了落入《诗经》窠臼。古人评述上引那首诗说:“高致超超,顾盼自得,竟不作《三百篇》语。然弥佳。”文学欣赏第四节魏晋人物 旷达风流:诗的自觉与开新三、正始之音陆机太康诗坛上,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陆机是这一代文风的代表,对五言诗的语言艺术创造有一定的贡献。文学欣赏第四节魏晋人物 旷达风流:诗的自觉与开新四、陆机《赴洛道中作》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顿辔倚高岩,侧听悲风响。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文学欣赏第四节魏晋人物 旷达风流:诗的自觉与开新四、陆机左思(约250—约305)在太康诗坛上,真正继承建安诗歌传统而成为杰出诗人的是左思。左思出身寒素,在门阀制度森严的西晋,仕进很不得意。左思博学多才,十年写成《三都赋》,朝野竞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咏史》八首是其诗歌的代表。文学欣赏第四节魏晋人物 旷达风流:
本文档为【文学欣赏完整版教学课件全书电子教案整套教学教程(最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春哥知识店铺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33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729
分类:理学
上传时间:2022-03-06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