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共事业管理题库

公共事业管理题库

举报
开通vip

公共事业管理题库1、 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1)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管理目的相同,在管理范围上有联系(在特定公共事务管理上的是重合的),在管理主体上有区别:A、从管理对象和范围来看,行政管理的管理对象和范围均广于公共事业管理B、从管理主体来看,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或政府部门,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则是公共组织乃至特定企业C、从管理方法和手段上来看,行政管理的手段较单一,而公共事业管理的手段较丰富。 (2)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整体与部分...

公共事业管理题库
1、 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1)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管理目的相同,在管理范围上有联系(在特定公共事务管理上的是重合的),在管理主体上有区别:A、从管理对象和范围来看,行政管理的管理对象和范围均广于公共事业管理B、从管理主体来看,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或政府部门,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则是公共组织乃至特定企业C、从管理方法和手段上来看,行政管理的手段较单一,而公共事业管理的手段较丰富。 (2)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公共管理包括公共事业管理。 区别:A、从管理对象来看,有宽窄之分。公共管理的范围是广义的一般的公共事务,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是狭义的社会公共事务。B、公共管理与政府职能、宏观调空职能、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相连,公共管理的范围主要是狭义的社会公共事务,主要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相关。C、从管理手段来看,公共事业管理是刚性手段和柔性手段的并用,但在具体管理环节中柔性手段占主导地位。但公共管理二者都得到广泛应用。 (3)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二者关系越来越来密切。 区别:A、目的不同       B、管理所依托的权力不同       C、管理的性质不同       D、管理的物质基础不同       E、管理的限制因素不同       F、对管理人员的管理要求不同       G、绩效评估不同。 2、 公共事业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研究对象主要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具体内容有:公共事业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概念、属性和特点,公共事业管理的环境,公共事业管理的模式与层次,公共事业管理的主客体系统,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职能、基本方法和管理体制,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战略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的一般过程,公共事业管理机构和人员以及行为规范,公共事业分类管理的概述和公共事业管理的绩效评估等。 3、 公共事业管理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各种方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学习和研究公共事业管理,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当前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并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在相关公共事务的管理及相关管理的实践和理论中一切有用的经验和知识,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研究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管理的管理学科体系,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方法:实践抽象法、实体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实验法。  4、 当前学习和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有什么意义? 答:公共事业管理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在我国刚刚起步,但目前,我国传统的事业管理体制与新型公共事业发展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因而加强公共事业管理的学习和研究,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能,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深化改革的迫切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当前改革的迫切需要 (2) 学习和研究公共事业管理,能直接促进我国科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形成,极大地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课后选择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1、公共事务的特征是(    ) A 公共性、政治性、劳务性、非营利性 B 公共性、劳务性、阶级性、非营利性 C 公共性、劳务性、发展性、非营利性 D 公共性、阶级性、劳务性、非营利性 2、下列事业产品都属于准公共产品的是(   ) A社会科学研究、教育、卫生、出版 B广播、教育、卫生、气象 C基础设施、医疗、体育、动植物检疫 D大型水利设施、社会科学研究、广播、出版 3、下列事业产品都属于纯公共产品性质的事业产品是(   ) A气象、基础设施、基础科学研究、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 B气象、基础科学研究、大型水利设施、社会科学研究 C教育、卫生、医疗、体育 D动植物检疫、广播、影视、基础设施 4、下面属于公共组织的是(   ) A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准行政组织或准政府组织 B团体组织、集体组织、社区组织 C私人集团、集体组织、社区组织 D政府组织、国际组织、专业性组织 5、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有(  ) A以公众为本原则、服务原则、社会效益优先原则、法制原则 B以公众为本原则、服务原则、效率公平原则、法制原则 C以人为本原则、兼顾公平原则、服务原则、法制原则 D以人为本原则、降低成本原则、服务原则、法制原则   6、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方法有(  ) A问卷调查法、实践抽象法、实体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B问卷调查法、实践抽象法、实验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C实践抽象法、实验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实体分析法 D田野调查法,实验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实体分析法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分类?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分类主要的和常用的有哪些?     所谓分类,就是按一定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对客观事物进行划分,以便以更为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客观事物。对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进行不同的分类。一般有如下几种划分:     第一,以层次为标准,可分宏观公共事业管理环境、中观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和微观公共事业管理环境。     第二,以国别区域为标准,可分为国际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和国内公共事业管理环境。     第三,以作用和影响为标准,可划分为积极公共事业管理环境(良性环境)和消极公共事业管理环境(恶性环境)。     第四,以内容为标准,可划分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而且,这些环境还可以以内容为标准进行更进一步的划分。        2、公共事业管理与环境间的辩证关系什么?相互间作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所谓公共事业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辩证关系,是指公共事业管理环境是公共事业管理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公共事业管理在适应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同时,又能动地利用和改造公共事业管理环境,不仅仅是被动的适应环境。这种辩证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决定、制约公共事业管理。     第二、公共事业管理对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利用和改造。     3、自然环境如何影响公共事业管理?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土壤,气候、地理位置等,其中地理位置对公共事业管理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处在不同的地理置中的公共事业管理机构,面临着由不同的地理位置所产生的各不相同的公共问题。   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的还有自然灾害,这也影响到公共事业管理。      4、社会人文环境中主要有哪些因素并通过什么方式影响公共事业管理? 社会人文环境中诸多因素中,人口状况、技术状况、社会发展程度等与公共事业管理关系十分密切。     通常人口环境主要通过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来具体影响公共事业管理的。在一定条件下,家庭的变化(比如家庭规模、家庭成员构成、家庭观念等)都会给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得一些家庭内部的问题成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内容,需要社会公共组织来协调管理。     公众日常生活技术化的新发展对公共事业管理最突出的影响和要求,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公共事业管理机构如政府,如何承担起信息服务和信息管理两方面的职责;二是如何管理好信息服务的价格。       社会发展程度: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随着社会整体不断进步,公共事业管理的内容不断扩大,方法不断完善,公共事业管理的作用程度不断扩大。 5、如何区分公共事业管理文化和公共政治文化?它们各自是如何对公共事业管理产生影响的? 公共管理文化,是指公共管理主体自身所具有的关于公共管理的思想、价值和相关的实践经验等。     政治文化中直接影响公共事业管理的因素我们称为非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公共管理文化,或称为公共政治文化。 相对于整个社会文化这一宏观环境而言,公共管理文化是公共事业管理的直接环境,微观环境。公共管理文化作为一种环境因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历史连续过程中的公共管理文化,即前人有关公共事业管理的经验、价值观等。二是来自于公共管理人员经过摸索所得的经验和价值观。 公共政治文化作为公共管理文化的一部分,构成公共事业管理的重要环境因素。     在一定的国家和社会中,只有公共事业管理文化与公众政治文化有机结合,才能创造一个有利于公共事业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的良好的文化氛围。     6、公共事业管理政治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是什么?它们如何影响公共事业管理?     第一,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的影响。对于公共事业管理来说,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主要提供一种外部的政治组织环境,即它通过组织体系的合理化和有效的权力分配状态与机制而对公共事业管理产生影响。        第二,政治关系的影响。在现代社会,政治关系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通常是通过在特定政治制度下的政治实体以一定的法定程序来形成的。     第三,公共事业管理主体所拥有的权力的影响。这种权力对公共事业管理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公共事业管理者所拥有决定着公共事业管理决策的权力,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评估,同时也体现在执行者调动、处置相关事务和社会资源的能力上,而公共事业管理者的权力一旦形成,其权力的管理范围和强度也就相应确定。   7、公共事业管理的经济环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如何影响公共事业管理? 经济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成分和经济体制因素,对公共事业管理产生着特定的影响和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能力、水平和效率。     2、经济成分:一定的经济成分决定了特定的社会利益结构,这影响到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方向和决策。一定的经济成分构成决定着政府相应的经济职能、经济管理方式和经济政策,对公共事业管理产生影响。     3、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包括所有制结构、经济决策体系、经济利益关系、经济调节体系和经济组织体系等。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它决定着公共事业管理的形态特征、制度特征、行为特征和运行。     8、不同层次的公共事业管理机构是如何受到政治和经济因素影响并如何作出反应的? (一)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对高层次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对高层次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是直接的,是社会性和全局性。其影响作用机理,与市场场中企业的决策机制十分相似。     政府从不断推进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必须有计划的合理的使用公共开支,以便有效管理各种公共事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特殊的供求矛盾。这种矛盾尽管隐蔽性很强,但政府需随时面对它,并以确立必须的公共决策和公共项目的方式予以解决。          (二)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对中低层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 间接的、迂回的,且相对小一些。     在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公众对中低层管理者的评价通常是针对具体活动进行。这决定了越是基层的公共事业管理人员可能越不关心政治和经济因素,对整个政治和经济气候容易失去热情,转而关心具体的实际问题。     9、公共事业管理的公共关系环境通常是指什么?基本构成是什么?这些因素在公共事业管理的哪些方面起作用?如何正确评价这种作用? 公共事业管理的公共关系环境,就是影响和制约公共事业管理的各种公共关系因素的总和。公共关系环境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可具体从公共关系环境的基本构成进行分析:     第一,公共事业管理主体与社区的公共关系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     主要集中在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决策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实施上。     第二,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系统之间的公共关系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这一公共关系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实施上。      总之,公共事业管理的公共关系环境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影响是明显的,作用是突出的,这就决定了公共事业管理主体为了实现管理目标,必须提高认识,努力去创造良好的公共关系环境。     10、当代公共事业管理的国际环境有什么重要意义?                  在全球化浪潮中,以非政治的公共事务管理为对象的公共事业管理的国际环境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当代,公共事业管理的国际环境主要是对高层公共事业管理产生作用。国际环境主要从对公共事业管理基本政策、方法、手段和本国国际地位方面产生的影响和制约。     总之,国际环境是当代影响和制约公共事业管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因而高层公共事业管理者必须确立一种“国际”观念,注意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对国内公共事业管理可能产生的影响。只有将生态、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以及公共关系因素综合分析,将国内环境与国际环境的影响通盘考虑,才能适时制订出正确的公共事业管理政策,选择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的绩效,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选择题:(1-8为单选,9-10为多选) 1、下列不属于公共事业管理外部环境的是(  )。 A、政治 B、经济  C、地理  D、政府人员编制 2、国际环境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主要集中在( )层次。 A、高  B、低  C、中级  D、任何 3、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对中低层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的特点是(  )。 A、简洁迂回  B、复杂直接  C、巨大  D、没有影响 4、生产力发展水平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不包括(  )。 A、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      B、公共事业管理的能力  C、公共事业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D、公共事业管理的性质 5、下列不属于公共事业管理文化的是(  )。 A、公共管理的实践经验  B、公共管理的价值观 C、公共事务观      D、政治思潮 6、社会发展程度属于公共事业管理的(  )。 A、生态环境  B、文化环境  C、政治环境  D、经济环境 7、公共事业管理最本质的特点是(  )。  A、政治性  B、阶级性  C、公共性  D、经济性 8、下列对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关系的最佳概括是(  ) A、前者决定和制约后者,后者利用和改造前者。 B、相互制约  C、前者利用和改造后者,后者决定和制约前者。  D、相互影响    9、国际环境主要从(  )方面影响公共事业管理。 A、基本政策 B、方法 C、手段 D、本国国际地位 10、技术化要求政府做好(  )。 A、信息服务 B、信息管理 C、管理信息服务价格 D、降低电脑价格 1、试述公共事业管理模式演变发展的基本趋势。 参考答案:历史发展显示,从近代到当代,从古典自由市场经济到现代市场经济,对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在内的整个公共事务管理,经历了保护模式到干预模式再到市场模式的历史演变。西方国家对公共事务尤其是对狭义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变化,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这一历史过程。公共事业管理的保护模式又称公共事业管理的保守模式,是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时期出现的公共事业管理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统筹,但其职能是极有限的,有限的公共事业产品基本上由社会自行提供,市场也不介入这一领域。公共事业管理的干预模式又称官僚模式、科层模式,是一种政府依靠庞大的官僚组织对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并垄断公共事业管理的模式或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市场对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是间接而非直接的,社会的力量的参与是极为有限的。在世界范围内,这一模式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60年代前后达到高峰,至80年代后开始成为改革的对象,逐步被新的管理模式取代。公共事业管理的市场模式是一种在政府的主导下,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的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负责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政府与市场和社会分权,政府不再垄断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市场和社会对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的参与是直接而非间接的。这一模式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对公共事业管理干预模式改革的产物。 2、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发展演变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参考答案:公共事业管理模式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等综合因素作用下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演变发展,而从公共事业管理模式演变和发展的进程看,社会经济发展对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决定,主要是通过以下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而达成的:(1)公共需求,(2)主体意识,(3)政府能力,(4)社会发育程度。 3、私人参与公共产品生产和提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什么。 参考答案:私人参与包括公共事业产品在内的整个公共产品生产和提供的必要,是因为在当代,政府全面干预和垄断这一领域已不可能。 政府全面垄断公共产品领域的不可能,在其现实性上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政府失败”,即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相继出现了以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财政赤字和高失业率为特征的“滞胀”现象,而在公共产品领域,则表现为虽然政府机构日益庞大,财政支出日益增加,但由于生产方式单一、生产与供给缺乏竞争,使得资源配置和生产低效率,公共产品生产数量不足,品种和质量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相伴随的是政府的贪污腐败盛行。这样,政府不仅不能有效地解决公共事务,满足不断增长变化的公共需求,政府自身反而成为了一大社会问题。这一切,昭示着以往政府全面干预,垄断公共产品生产和提供的福利国家出现了危机,相当程度上就是既有的政府垄断公共产品供给的模式已难以维系。 针对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直接生产和提供的重要依据的关于“免费搭车”问题,人们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所谓公共产品中的免费搭车问题缺乏经验方面的科学根据,它忽视了现实中许多影响人们表明自己对公共产品需求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通过消费者订立契约,根据一致性同意原则来提供公共产品,解决免费搭车问题。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公共产品消费的外部性可以得到解决,其生产的成本能够得到补偿,因而私人生产和提供是必然的。 4、私人参与公共产品生产和提供的条件是什么。 参考答案:一是纯公共产品领域私人一般不进入。纯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通常具有规模大、成本高、投资回收周期长等特点。对这类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政府可以利用其规模经济和政治权威来较为经济的提供,而私人往往难以做到。相对而言,准公共产品生产和提供的规模和范围较少,即通常是地方公共产品或说互益性公共产品,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容易使消费者根据一致性同意原则,订立契约,自主地通过市场方式来进行生产和提供,并能较好地反映公众的需求和偏好。由于消费者相对较少,因此达成契约的交易成本较小,有利于提高供给的效率。 二是在公共产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对进入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领域的企业或私人而言,之所以可行的一个基点就是必须有可以接受的投资回报,因而有效地将“免费搭车者”排除在外,大幅度地降低提供产品的交易成本,从而激励私人提供这些产品。显然,纯公共产品由于具有明确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不存在“选择性进入的可能”,很难在技术上排他,因而私人一般难以进入,而准公共产品由于其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不充分,或两者之中只具其一,使得“选择性进入”成为可能。 三是必须有产品的产权制度安排。这是私人进入公共产品领域参与公共产品生产和提供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其中,强制性是产权最突出的特点和最重要的要求。因为只有强制性的产权才能使所有者形成对产权的良好预期,从而产生足够的激励,行使产权,生产和提供产品。对公共产品领域而言,要使私人能够投资进行生产和提供,通过制度安排使其具有相应的产权显然是关键。 四是可以将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作为两个环节分开。由于大多数公共产品的属性不是自然形成而是制度安排,因而只要通过制度安排保证公共消费就可保证产品的公共属性。这样,对某些纯公共产品而言,只要把生产和提供区分开,通过制度安排保证以提供上的公共性,私人同样可以涉足这一领域。可以说,正是依据上述理论探索,并在实践中与理论进行互动,西方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凭借长期形成的公共意识,在重新认识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基本关系的基础上,以新的公共产品理念为导引,以公共管理社会化和市场化为政府公共服务改革目标,通过放松管制,允许并鼓励私人进入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领域,从而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危机,提高了政府效率,同时,也扩大了公共产品供给的数量,提高了公共产品供给的质量。 当然,随着世界范围内政府改革的深入及对公共产品认识的提高,人们已较好地意识到,由于公共产品是满足于公共需要的产品,是保证社会发展和社会安全的产品,因而既需要私人参与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提供,但又必须通过相应的政府控制来保证和维护公共利益。总体上,私人参与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是在政府一定的管制下进行的。这也是私人参与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与私人进行市场商品生产和提供的不同,是私人参与公共产品生产和提供的又一个必要条件。 5、现代公共产品的基本提供方式有哪些,生产和提供方式的组合方式有哪些。 参考答案:现代公共产品的基本提供方式:A、公共提供,所谓公共提供,是指公共产品由政府无偿地向消费者提供,以满足社会的公共消费的需要。B、市场提供,所谓市场提供,指主要由市场提供生产公共产品单位的经费。在一般情况下,提供者将通过收费来收回成本,并有一定的利润。在这一情况下,公共产品的提供单位自负盈亏,实行企业化经营。C、混合提供所谓混合提供,是指政府以成本价格为基础,通过政府补贴和向受益人收取一定费用的方式来提供公共产品。 生产和提供方式的组合方式有:第一、公共生产、公共提供。第二、公共生产、混合提供。第三、公共产生、市场提供。第四、私人生产、公共提供。第五、私人生产、混合提供。第六、私人生产、市场提供。 6、现代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无论是从当代世界范围内的改革实践,还是从新的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方式组合运行为机理来看,当代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1)多元构成。(2)政府主导和统筹。(3)以市场为基础。 4、法制化与规范化。 7、宏观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任务及其承担机构。 参考答案:宏观公共事业管理以公共事业产品的需求与供给的宏观平衡为目标,围绕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其基本职能的发挥主要涉及有以下内容:第一、对公共事业范围内公共事业产品这一特殊“市场”进行预测。第二、制定和分析公共事业范围内的社会指标,一方面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发布社会指标及相关信息,指导和引导公共产品生产和公共服务提供投资方向和产品流向。第三、制定和分析公共事业范围内的社会指标即法律、政策、计划、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程序安排等。这其中,既包括公共事业产品的品种、数量(常常以发展计划和确立公共项目来表现)的方针、政策和计划,也包括全社会公共事业范围内如何生产和提供公共事业产品基本规范的制定和安排。第四、根据所确定的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进行一系列旨在提高管理效能的不是针对具体公共产品而是针对机构内部运行和机构外部环境的组织、协调和控制工作。 承担宏观公共事业管理任务的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系统中的一个特定的部分,即主要是高层次的政府组织。承担宏观公共事业管理的政府是广义的政府,即包括立法、行政、司法机关在内的政府。一是立法机构,如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西方国家的议会;二是司法机构,如法院、检查院等;三是行政机关即政府管理部门,如政府的科、教、文、卫管理部门,环保部门,如我国的民政部门、计划生育部门,如一些专职部门,如财政、计划、物价、税务等部门,以及涉及公众基本生活质量的一些经济管理部门,如交通部、铁道部、电讯管理部门等。 8、微观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内容及其承担机构。 参考答案:微观公共事业管理以在基层公共事业领域中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为目标,其基本职能的发挥主要分为两个基本方面,包括以下具体的内容:其一、维护基层公共事业活动基本秩序方面,A、对公共事业产品的提供者的管理。B、对公共事业领域中的公共事业产品的质量进行监督管理。C、对公共事业领域中的某些公共产品的价格进行监督管理。其二、为社会提供公共事业产品方面,即活动于公共事业基层的公共组织和一些非公共组织如企业,根据公共政策或根据上级部门所制定的目标、计划和布置的任务,进行公共产品或带有公共性的产品的生产,以及向公众提供服务。     承担微观公共事业管理任务的机构可以分几类:一是政府专门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基层部门,如我国的民政部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等专业管理部门。二是业务涉及微观公共事业管理内容的政府部门,如物价部门、税务部门、审计部门。三是从事监督、评估和协调等管理工作的非营利组织,如前面提到过的当代西方教育领域中的专门的非政府性质的联合会、评估机构等。四是直接从事公共事业产品提供的部门,如我国目前的各种非政府组织,事业单位和一些特殊的或承担公共产品生产的企业单位。这些部门在基层公共事业管理活动中主要是提供公共服务,在整个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系统中具有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 9、当代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参考答案:所谓体制,一般是指体系与运行机制的总和,相应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就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体系与运行机制的总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基本构成要素,主要有公共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者的法律地位、公共事业产品的供给范围、提供公共事业产品的组织形式、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的权限和设置,以及调节、控制手段和监督方式等。现代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应是一个以政府为核心的有非政府组织及其他组织参与的统一的多层次的、中央与地方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管理环节与实施环节既统一又分离、管理表现为服务并以服务实现管理的管理系统。这其中,各级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职责权限和分工有科学的定位,同时,非政府组织等在公共事业管理中也有其地位和任务,在基层公共事业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第三章选择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 决定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发展演变的根本因素是: A、公共需求    B、主体意识    C、政府能力    D、社会发育程度 2、符合“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这一主张的公共事业管理模式是: A、保护模式    B、干预模式    C、市场模式    D、科层模式 3、当代公共事业管理市场模式的核心是 A、市场        B、公众      C、私人企业    D、政府 4、宏观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方式是: A、直接管理    B、间接管理    C、监督管理    D、控制管理 5、微观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目标是: A、 实现公共产品需求和供给平衡 B、 制定公共事业范围内的社会指标 C、 在基层公共事业领域中不断完善公共服务 D、 满足全社会公众基本生活需求 6、私人参与公共产品生产和提供的必要条件不包括: A、“免费搭车”  B、“政府失败”  C、“寻租”现象普遍  D、政府腐败 7、以下产品或服务具有纯公共性质的是 A、自来水    B、教育    C、气象服务    D、医疗 8、下列管理机构中,承担宏观公共事业管理任务的是: A、物价部门  B、税务部门      C、立法机构    D、中、小学校 二、 多项选择题 1、 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决定因素有: A、公共需求  B、主题意识    C、政府能力    D、社会发育程度 2、 当代公共事业产品的基本提供方式有: A、公共提供  B、市场提供    C、混合提供    D、私人提供 3、 当代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基本特点有: A、 多元构成 B、政府主导与统筹 C、以市场为基础 D、法制化与规范化 参考答案:一、A A D B C A C C           二、ABCD  ABC  ABCD 1.答(1)政府的产生     政府作为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实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工具,是随着私有制的出现,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阶级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2)政府的职能 .政府的基本职能是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具有下述特点:       ① 整体性.    ②适应性  ③差异性  ④统一性     (3)政府基本职能的发展趋势     由于和平和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由于阶级矛盾和对立在诸多的国家中已走向相对和缓,特别是由于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多样化的要求,社会管理的职能已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在相当程度上超过了阶级统治职能。而且,随着阶级统治职能的相对减弱,在社会政治事务的管理中,以往更主要的表现为政治统治,体现出强烈的阶级性,而在当代,由于国内政治事务中阶级对抗性相对减弱,因而政府对政治性事务的管理更多的体现为一种治理,即对国防、外交、对公共安全的维护以及民族工作的开展,等等。 2.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为:     (1) 政府的政治管理职能:即政府进行政治事务的管理。基本内容是涉及国家政权的巩固、社会的安定以及民族的团结、国家利益等各项事务,主要包括国防、外交、社会治安等关系到国家安全和主权的事务,以及涉及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处理公民之间关系的事务。     (2) 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指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层面上的经济事务进行管理。这一职能有两个基本内容:一是政府对社会供求总量及其构成等主要经济行动实施调节和控制,使总供给与总需求趋于平衡;二是以政府机构为行为主体,对国民经济各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规划、协调、服务和监督。     (3) 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指政府对狭义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这一管理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处理公共关系,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公共利益.   3. 答:  (1) 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因为:       ① 第一,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需求扩大对管理的需求,决定了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首先必须是政府;       ②第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事务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趋势,决定了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首先必须是政府.         (2)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核心,是因为:       其一,政府在一定的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形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能否认识以及对公共事业产品可能有的生产和提供方式的认识和把握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历史还是当代公共事业管理的现实,政府的财政能力和政府的组织程度都是基础的和决定性的。       其二,政府决定着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范围、基本性质和基本方向。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也就是哪些事务可以以公共事业管理的方式方法进行管理、管理的基本性质和基本方向,即通过制定的基本政策而确立的管理目标,是为政府所代表的利益服务,或说涉及并满足到多大范围群体的共同利益,则是由公共组织中的政府决定的。       其三,政府决定着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和运行。 政府在社会中的特定地位,决定了整个管理体制的构成的法律法规等,以及整个管理运行的规则,都必须由政府制定. 其四,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中其他管理主体的管理者。     政府还负有对其他公共事业管理主体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对公共事业管理实施管理和服务的行为进行管理之责。这种管理既可以是直接的行政监督,也可以是通过司法机关运用法律手段的制约。 4.  答 :  (1)政府社会管理改革的基本内容是以社会公平、公正为目标的制度和规则建设,以之平衡利益,形成政府、社会市场组织的多元治理结构,追求社会公平,生产和提供公共事业产品以维护和增进公众基本利益的公共事业.         (2)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与政府社会管理改革的关系表现为:       ① 政府的社会管理改革是构建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提高的保证.在以”政事分开”和”政社分开”观念为主导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进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核心作用和中坚力量.       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社会管理改革直接关系到适应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建立,关系到能否顺利推进公共事业发展,充分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的战略大局. 5. 答 : (1)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内容是:公民社会与国家存在着合作互补关系.其具体体现,一是在强调社会自我管理,不受国家干预或侵犯,即有消极自由的同时,也强调公民社会有参与国家事务、影响国家政策的权利,即有积极的自由。二是不少人认为公民社会与国家是一种合作互补的关系:首先,现代公民社会的活动空间是由法律确定并受法律保护的,公民社会与国家也有依赖的一面;其次,由于一个社会中,市场失效、政府失效和公民社会失效同时存在,因此,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对集体需要作出反应等方面,公民社会与国家可以相互补充。     (2) 非政府组织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①非政府组织是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系统必要的组成部分,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   ②非政府组织是当代社会公共事业管理市场模式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由社会需求日益丰富和多样化给政府带来的财政压力和管理压力.     ③非政府组织是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过程中的必然参与者。 6.答:非政府组织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一是组织性,也称正规性。     二是民间性,又称非政府性。     三是非营利性。     四是自治性。     五是自愿性。     六是非政治性。     七是非宗教性。   7.答:作为公共事业基本内涵的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产生于社会并最终也必然落实到社会,构成了公共事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或层面。在这一特定领域中的诸多涉及到公众基本生活利益的事务,是政府不能干或不常干,企业不愿干,而只能交由社会并最终交由非政府组织干的事务。非政府组织正是为适应这一类事务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凭借社会权力,通过自身以市场为基础的活动,自行解决代表或反映社会公众的普遍要求。因此,从根本上说,公共事业的本质要求和公共事业管理不同层次或领域的存在,以及非政府组织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非政府组织是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系统必要的组成部分。               8.答:(1)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2)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为了有效地对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使之更好地提供事业产品即必须的公共服务,保障和发展公共利益,国家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而形成的一整套有关政府对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的各种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 9.答:(1)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的基本特点有:     ① 服务性;  ② 公益性;  ③ 实体性;  ④公有性.       事业单位本身存在的问题:     ① 事业单位经费支出大,人头费比例高,使国家财政负担十分沉重;     ② 社会效益不高,官僚作风严重 ;     ③ 与经济建设结合不紧密 ;     ④ 内部机制不活.事业单位内部在分配制度上仍然存在吃“大锅饭”现象,没有形成公平竞争。     (2)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基本特点有:     其一、政府办事业,即事业单位主要由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直接举办;     其二、政府管事业,即事业单位的管理和经营活动均由其主管的政府直接控制;     其三、政府养事业,即经费开支均由国家财政拨付。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①投资主体单一.我国事业单位基本由国家主办和管理,不仅影响了事业单位自身发展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使政府自身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②布局结构不合理.我国事业单位大都是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布局,缺乏统筹规划,结构极不合理。结果是盲目发展,结构失衡,资源浪费,效率低下。     ③政事不分的格局没有打破,管理手段不适应 .各级政府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各方面都进行直接管理,且决策高度集中,使事业单位少有从事专业性很强的公益活动的自主权,社会化程度低,缺乏自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动力和活力。事业单位内部在分配制度上仍然存在吃“大锅饭”现象,没有形成公平竞争。 10.答:(1)事业单位的社会化。事业单位的社会化有两层基本含义:     其一、社会事业社会办。社会事业即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也就是公共事业,因而社会事业社会办,也就是公共事业社会办。     其二、资源配置和服务的社会化.与事业单位向真正的社会公共服务主体的转化相一致,就必须打破事业资源的行政化分割与部门单位所有制,面向社会进行公共服务。     (2)事业单位运行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随着事业单位改变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隶属关系,成为独立的进行公共事业服务与管理的主体,不再靠执行行政指令来运行,为规范其行为的合理,保证公共事业的发展,就必须建立和完善公共事业法律法规体系。同时,作为进行公共服务与管理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不仅需要在其内部进行法律的基础上民主化运行,更必须向社会公开,接受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社会的监督。     11.答:政事分开,是要解除政府与各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宏观管理,但具体事务则完全由事业单位自主解决,同时,要根据中央有关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的精神和指示,有步骤地取消现行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在这一基础上,重点进行 以下两方面工作:     其一,政府和事业单位的职责分开.职责分开的主要内容,是指原来在政事一体化的情况下由事业单位承担的政府行政职能,应交回政府由政府承担,而原来各级政府机构承担的一些技术性、服务性的工作,则可以交给事业单位去完成。     其二、管理方式及手段的分开。主要是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实行简政放权,对事业单位在宏观上按有关法律进行行政监督管理,而在事业单位的人事、工资、计划、编制、财务、项目、职能等方面事务的具体运行上,由事业单位自己管理。除经过立法、行政授权按需要使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外,在进行社会公共服务和管理中则应使用非行政手段。 14.答: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和核心,决定着整个公共事业管理包括非政府组织管理的体制和运行,因此,政府在非政府组织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职责主要表现在:   (1)政府决定着非政府组织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向.   政府通过立法确立非政府组织的基本性质.管理体制和基本运行方向.政府是积极推进”政社分开”改革的中流砥柱,其职责在于促使非政府组织以社会化和市场化为方向,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加快非政府组织的自治化进程.   (2)政府是非政府组织的管理者和监督者.     政府负有对非政府组织主体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和对其实施管理和服务的行为进行管理的职责,使非政府组织法制化和规范化运作.这种管理既可以是直接的行政监督,也可以是通过司法机关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的制约.政府还需对非政府组织给予必要的资金资助和政策优惠,提高和壮大非政府组织的服务能力.政府通过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和监督,使其实现所承担的公共服务的目标. 一.单项选择题. 1.(            )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和核心. A.公共事业组织                                        B.政府 C.非政府组织                                            D.事业单位 2.政府的社会管理以(            )为首要目标. A.社会和谐        B.社会的发展      C.社会公平和公正      D.国民经济的发展 3.下列哪一个不是非政府组织通常的称呼(            ) A.事业单位      B.非营利组织          C.第三部门      D.志愿者组织 4.下列哪一项不是不是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作用?      (              ) A.非政府组织是微观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的主要承担者. B.非政府组织能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 C.非政府组织有利于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能力. D.非政府组织通过营利为国家财政增加税收. 5.当前我国制定的对包括非政府组织在内的整个民间组织的基本政策是(            ) A.政社分开                                  B.确立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体制          C.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举                    D.政事分开 6.(            )是事业单位与社会团体得以区别的基本特征. A.服务性            B.公益性            C.实体性          D.公有性 7.公共卫生机构属于(            ) A.非政府组织          B.企业          C.非营利组织        D.事业单位 8.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最基本的取向是(                ) A.事业单位运行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B.政事分开 C.事业单位资源配置和服务的社会化            D.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规范化 二.多项选择题. 1.政府的基本职能是(      ) A.政治统治                          B.政府管理    C.经济管理                          D.社会管理 2.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包括(      ) A.政府                              B.事业单位      C.非营利组织                        D.一定的企业 3.非政府组织的基本特点有(      ) A.公共性            B.民间性            C.非营利性          D.自治性 4.下列哪些属于非营利性社会中介组织(          ) A.律师事务所            B.环保协会          C.失业救济基金会      D.审计事务所            E.志愿者组织 课后巩固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  1.B    2.C    3.A      4.D      5.C    6.C    7.D    8.B   二.  1.ACD        2.ABCD        3.BCD        4.BCE 1、公共事业管理计划职能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其必要性何在?公共事业管理的计划通常可以如何划分?各种计划有什么内容? 答:就是公共事业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在计划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作用。而所谓计划,通常是指合理地选择和确定管理目标及其实现的办法。依此,公共事业管理的计划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制定公共事业管理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必须做出的种种选择;二是在一定的法律法规范围内,舍去某些选择,制定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系统的工作程序。 必要性:第一、可以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使公共事业管理活动沿着既定的目标进行。第二、使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的人员将注意力集中于组织目标。第三、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的合理性和效率。第四、有利于公共事业管理活动的控制。 公共事业管理的计划主要有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两种形式。长期计划是指实施时间在三年或三年以上的计划。长期计划属于指导管理性计划的计划,主要由高层公共事业管理机构或高层公共事业管理人员承担制定任务。短期计划是实施年限为一年或更短的计划。短期计划实际上是长期计划的一部分,是长期计划所制定目标的具体的分解和体现,与社会公共事业关系最为密切。短期计划的承担者是中、低层管理人员。     2、公共事业管理的组织职能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组织工作的基本步骤有哪些?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的授权?公共事业管理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哪几种? 答:是指为了达到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把所必需的各种业务活动进行组合分类,把监督每一类业务活动所必需的权力授予主管这类工作的主管人员,规定公共事业管理组织活动中上下左右的协调关系。 公共事业管理组织工作的基本步骤:A、确定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B、根据目标拟定出分目标或派生目标、政策和计划;C、对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管理工作加以确认和分类;D、根据可用的人力物力和利用这些资源的最优方法来划分各种管理工作;E、授予各单位或部门的负责人执行这些管理工作所必要的职权;F、通过职权关系和信息系统把这些单位或部门上下左右联成一体。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授权是公共事业管理组织工作成为可能的重要途径。授权不是简单的交权或下放权力,它是一个由包括确定预期成果、委派任务、授予完成这些任务等所组成的完整的过程。 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组织形式:(1)根据公共事业的基本内容确定的组织形式:(2)根据地域确定的组织形式。 3、公共事业管理的协调职能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这一职能有何意义? 答:就是为了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在一定的范围如组织或群体运动中将不同的力量组合起来,是公共事业管理的过程中各个主体功能的有机结合。 意义:(1)协调是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之一,它与计划职能和组织职能直接相关,协调的任务就是保证计划和组织职能的实现。(2)公共事业管理协调职能的基本目标,在于消除组织之间的信息不畅而导致的不和谐,因此必须进行协调使组织协调一致。(3)通过协调的功能是为了适应不同的管理人员的需要的工作程序,提高管理的效率、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目标,消除内部管理的脱节。(4)可以使组织与外部环境做到更好的配合,增强应变能力,从而保证组织的存在和发展。 4、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协调中的沟通?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公共事业管理沟通是指将某一信息(或意思)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做出相应反应效果的过程。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的沟通主要分为内部沟通与外部沟通两个方面。     5、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中的“管理脱节”,如何消除? 答:所谓“管理脱节”,是指公共事业管理中出现的有悖于整体目标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是一种正式的管理制度、规章中或有规定,或无明确规定但也可以存在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工作程序的相互背离。 对于消除这一“管理脱节”现象,根本上必须从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其次要充分发挥组织内正式沟通的作用;再次是管理人员要增强民主意识和服务意识等。 6、如何加强公共事业管理的协调职能? 答:首先,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健全人事管理制度; 其次,是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包括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不仅要充分利用正式沟通还要利用非正式的沟通,结合二者是组织能有效的传达信息;同时还必须注意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沟通的同时还要注意沟通的方式。 最后,在公共事业管理协调中要注意消除“管理脱节”。     7、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的控制职能?控制的基本形式有哪些?实施这一控制职能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就是按照公共事业管理的计划标准衡量计划的完成情况并纠正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计划指标实现的过程。 控制的基本形式:(1)简单的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2)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公共事业管理控制的基本原则:A、保证目标实现的原则。B、针对未来的控制原则。C、控制职责原则。D、控制效率原则。E、注重直接控制原则。     8、什么是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基本方式,当代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答: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的方式,也是政府进行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活动内容。 就是指政府进行公共事物管理的基本途径,政府为了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提供公共产品,执行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职能而采取的方式。 在现代公共事业管理中,通常用的管理方法分类,是将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刚性方法,一类是柔性方法 • 一、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刚性方法 (一)行政方法 (二)经济方法 (三)法律方法 (四)政府在管理公共事业时刚性方法的合理使用 • 二、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柔性方法 (一)行政指导 (二)公共事业管理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三)行政授权 (四)行政委托 (五)情感方法与心理方法 9、什么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公共政策的基本类别有哪些? 答:所谓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而做出的一个正式的决定或安排。 公共政策的实质是公共权力机关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将公共政策大体分为元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三个层次。 10、公共政策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区别与联系何在? 答:(1)公共政策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区别:一是概念的基本界定不同。二是所涉及的范围不同。三是所具有的功能不同。 (2)公共政策与公共事业管理的联系:第一、公共政策指出了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方向,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必要前提。第二、公共政策具有一定的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第三、公共事业管理是实现公共政策的一个基本的渠道。第四、在一定层面上,公共事业管理行为与相关公共政策是合二为一的。     11、公共事业产品政策制定的主体有哪些?政府在公共事业产品政策制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答: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和公民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成为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 政府在公共事业产品政策制定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的方式,也是政府进行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活动内容。其中,制定关于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供给的政策,这是政府实施公共事业管理活动的起点,也是保证公共事业管理是否能满足公众特定公共需求,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的第一个重要环节。 12、公共事业产品政策制定的基本要求和过程是什么? 答:公共事业产品政策的制定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在把握公共需求的基础上,决定是否需要生产和提供一定的公共事业产品,需要提供什么质量和规格的公共事业产品,这些公共事业产品的数量有多大,这些公共事业产品通过什么方式来生产和提供,在什么目标地区和利益相关者中以何种原则或方法进行提供。由于不同的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有着不同的具体的目标,因此,一般来说,在制定公共事业产品政策时,在最终达成的目标要求上,需要从目标的公平、效率、自由和安全几个维度进行考虑。 公共事业产品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一般必须以过公共事业问题的确定、公共事业产品政策目标的制定、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方案的制定、公共事业产品政策方案的选择和公共事业产品政策方案的法定程序的认定等基本环节。 13、政府在公共事业产品政策执行中可选择的政府工具有哪些? 答:政府通常使用的执行方式或可供选择的政府工具主要有以下: (1)公共事业产品的政府供应;(2)公共事业产品的政府补贴;(3)公共事业产品的政府生产;(4)公共事业产品的政府管制。 14、政府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行政方法、经济方法和法律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是什么? 答:(1)行政方法是指公共行政主体根据管理的客观需要,运用除法律、法规、规章外的规范性文件(指示、命令、规定等)对公共行政过程施加控制的方法。 行政方法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权威性;第二,直接性;第三,时效性。 适用的条件:一是,管理主体必须具有权威;二是,行政指令必须具有很高的质量。。 总体上看,行政方法在政府管理公共事业时,一般适用于三种情况:一是管理中出现的突发情况或紧迫问题;二是管理中尚未制定法律加以规范的事务;三是管理中由于法律规范滞后所带来的相关问题。 (2)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经济方法,是指国家利用一定的经济手段影响公共事业活动参与者的经济利益,以保证公共事业的发展按国家意志进行的一种管理方法。 特点:第一,间接性;第二,诱导性;第三,灵活性。 适用的条件:主要取决于能否适时,适度地运用价格、利率、税收、信贷、工资、奖金、罚金等经济杠杆。 适用的范围:经济方法适用于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投资、经营、交易、消费等经济行为的引导,也适用于对管理过程中的人实施奖励或处罚。 (3)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法律方法,是指公共事业管理主体根据公众的根本利益及其对公共事业发展的需要,依据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等规范性文件对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施加控制的方法。 特点:第一,普遍的约束性;第二,严格的强制性;第三,明确的规范性;第四,相对的稳定性。 适用的条件:主要取决于法的公正、适时和严格执行。 适用的范围:在公共事业管理中,法律管理方法的形成首先由直接从事公共事业管理机构提出法案,经由立法机构批准,形成对某些公共事业活动的法律法规,然后由相关的公共事业管理机构进行强制性管理的。因此,涉及法律手段来规范和管理公共事业的主体是广义的政府,即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 15、当代政府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柔性方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柔性方法内涵日益丰富和地位日益重要的原因何在? 答:当代政府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柔性方法的基本内容是行政指导;公共事业管理合同;行政授权;行政委托;情感方法与心理方法。 由于公共事业管理是与公众基本生活和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管理,是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管理,它涉及人们的共同利益,需要人们共同参与,柔性的方法也是符合管理的对象的特点的基本方法,而且在公共事业管理中,不仅有许多地方都要采用柔性手段,越是中、低层的管理使用的越多,因而在现代公共事业管理中,柔性的方法越来越重要、突出。 16、当代政府进行公共事业管理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答:(1)系统化;(2)民主化;(3)高科技化。 拓展试题 一、单选题: 1、 计划职能是公共事业管理的( B ) A、 基本职能  B、首要职能  C、重要职能  D、管理职能 2、 长期计划是指实施时间在( C )的计划 A、 五年或五年以上  B、四年或四年一上  C、三年或三年以上  D、两年或两年以上 3、 短期计划的承担者是( A ) A、 中、低层管理人员  B、高层管理人员  C、基层管理人员  D、操作人员 4、 一名上级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的数目是( C ) A、 组织职能  B、计划职能  C、管理幅度  D、管理层次 5、 公共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叫做( D ) A、 内部沟通  B、正式沟通  C、非正式沟通  D、外部沟通 6、 元政策是指( A ) A、 用以指导和规范政府公共政策行为的一套理念和方法的总和。 B、 用以指导某一方面公共问题的主导性政策。 C、 针对特定而具体的公共问题做出的政策性规定。 D、 实施的效果常常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可以直接观察到并可以评估的。 7、 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方法可以分为( B ) A、 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  B、刚性方法和柔性方法  C、抽象方法和具体方法 D、 经济方法和法律方法 8、 现代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一呈现出( D )的趋势。 A、 系统化  B、民主化  C、社会化  D、科学化和多元化 9、 政府通过财政预算来购买相关的公共事业产品以一定的方式向公众提供是( C ) A、 政府补贴  B、政府生产  C、政府供应  D、政府管制 10、政府所承担的维护和实行阶级统治、保卫国家和社会安全的职能是( B ) A、 经济职能  B、统治职能  C、社会职能  D、文化职能 二、多选题: 1、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是( ABCD ) A、计划职能  B、组织职能  C、协调职能  D、控制职能  E、经济职能 2、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刚性方法( ABC ) A、行政方法  B、经济方法  C、法律方法  D、行政委托  E、心理方法 3、行政方法的特点( ABE ) A、权威性  B、直接性  C、间接性  D、时效性  E、灵活性 4、公共事业管理控制的基本原则( ABCDE ) A、保证目标实现的原则  B、控制职责的原则  C、控制效率的原则    D、针对未来的原则  E、注重直接控制的原则 1、什么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和战略规划的区别与联系何在? 所谓战略管理,是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的行为,或者说,战略管理是制定、实施和评价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艺术或技术。 战略规划,是指从战略的高度对完成组织目标或任务进行的计划,但并不涉及计划的执行和评估问题。从历史发展来看,战略规划是战略应用于私营部门的最初形式,流行于20世纪60—70年代,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即企业战略计划和公司战略计划。 从管理过程来看,战略规划毕竟只侧重于规划,而对如何保证所制定的战略规划的落实注意不多,因而在80年代以后,随着对战略极其运行规律的认识的深化,人们对战略的运用不再停留于仅仅进行规划,还注意了根据战略规划的要求对整个战略规划的执行、控制和评估,也就是说,是将战略观念贯穿于组织的所有部分,以及管理的全过程,使战略的运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形成了战略管理。这样,在管理领域内,战略管理代替了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成为了战略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执行、评估合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战略管理过程。 2、战略管理有什么特点? 现代战略管理具有如下的特征: 第一、战略管理具有强烈的未来导向性。应该说,组织的计划都是根据组织的目标所确定今后要实现或完成的任务,因而在管理领域内,任何组织的计划都具有未来性。但是相比较而言,战略管理的这种未来导向性显然更为强烈。因为,战略管理的出发点就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来为组织确定未来的发展,规划蓝图,而且是通过战略管理,将这一指向未来的战略理念贯穿于组织的所有人员和机构,使之理解组织的环境、要求和目标,并将这一战略理念落实于整个运行中,从而在组织的现在与未来的之间架起了桥梁。 第二、战略管理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和根本性。如上所述,就战略本身来说,它是指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重大谋划,它着眼的是组织长期的目标和宗旨的实现。因此,整个战略管理涉及的是组织发展的总的格局和问题,关注的是组织的长远发展和利益。 第三、战略管理外向性,是外部环境的管理。所谓外向性,是指战略管理是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通过制定战略,利用外部机会和化解或回避外部威胁,从而促进组织成长的发展。相当程度上,战略管理就是一个组织面对组织外部世界,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及识别威胁的过程,是外部环境的管理。由于组织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往往是组织控制之外的,因而在一个既定的外部环境,即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口、技术、国际竞争等因素构成的系统中,组织所能做也是必须做的就是识别、监视和评估外部机会与威胁,从而制定出更为切实的发展规划,促进组织的发展,完成组织目的。 第四、战略管理是一个由外向内的实施过程。战略管理是从注重外部环境,寻求机会与回避威胁开始的,通过环境评估,确定战略规划,然后将这一战略目标贯穿于整个组织的结构调整、人员安排和资源配置,进行整个组织管理运行的。从组织过程来看,这是一个从外在环境的观点来看组织问题,而不是从自己组织内部的需求去解释外在问题。因此,战略管理在相当程度上是在由外向内的管理哲学理念指导下发生的管理过程。 第五、战略管理是理性分析与直觉的结合。一般来说,促成管理决策形成的人的思维因素主要是在两种,即理性思维和直觉思维。在前者的推动下,决策是一个理性过程,它包括一些步骤、而在后者的推动下,决策主要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过程,更多的表现为一种艺术。从决策的角度看,战略管理是在对组织外部和内部多种因素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决策的过程,相当程度上它是一种重大决策的客观、逻辑的方法。然而,战略管理决策的制定又不仅仅由靠理性分析,因为战略管理是面向未来的,是首先关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而未来是不定的,外部环境也是处于发展变化中的,因而不可能仅凭精确、明晰的逻辑分析就能制定出战略规划,经验、感觉和直觉也在决策中取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公共事业管理部门运用战略管理有什么价值?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战略管理与私营部门战略管理有什么不同? 战略管理作为一项管理工具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环境的变化、政府社会管理角色的改变、以及公众需求的变化所引起的公共利益的要求特定背景下,受到公共管理部门的重视并逐步进入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在内的整个公共管理领域的。具体言之,这一管理工具的使用对整个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来说,具有以下的价值: 1、使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对公共事业的管理能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环境的变化 公共事业管理受到由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因素所构成的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影响,而在现代社会,不仅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和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各个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也更为频繁和复杂,从而使公共事业管理面临的环境更加动态化和不确定,对公共事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2、能促进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深入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新认识,抛弃传统的“大政府”即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对公众的生、老、病、死都直接负责管理而对“小政府”价值的追求,政府社会管理改革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并深入进行了政府职能输出方式的改革,相应的也明确了公共事业管理的不同层次的管理内容及其方式。因此,对更主要的承担宏观公共事业管理事务的政府部门来说,战略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工具,对政府提出公共事业长远的、全局的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作用。 3、使政府更好地维护和代表公共利益 现代公共事业管理社会环境的更加动态化和复杂化,其中一个重要的构成因素就是公众公共需求在总体上的增长与质量和规格上的多元化要求。政府进行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在公共事业领域代表和维护公共利益,而社会的公共利益是由若干区域内或若干社会阶层和团体的在基本方面具有共同性的利益构成的,这就决定了在整个公共利益的构成中,存在不同区域和团体的局部性的或质量要求不同的共同利益。可以说,正是战略管理的引入,使政府能通过这一管理工具的使用,在公共事业领域内最大限度地接近维护和代表公众利益的基本目标。 战略管理是作为一项管理技术或管理工具进入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战略管理与私营部门的战略管理在程序上或步骤上的基本相同,使得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战略管理也具有战略管理的一般特征,即上述的强烈的导向性、长期性和全局性、外向性、从外向内的运作及理性与直觉的结合等。但是,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毕竟是与私营部门在基本的组织目标上完全不同的两种组织,因而公共事业管理对这一管理技术的运用有其特定的要求,相当程度上构成了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战略管理的特点。最突出的就是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体现出公共性。 总体上看,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在运用战略管理时,会受到一些私营部门不必考虑或不必直接考虑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主要是宪法的规定、立法和司法的规定、政府法规、管辖权限、稀缺资源、政治气候等,因而国外学者认为在公共部门,“战略计划是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为确定政府行为性质和方向的基本决策所进行的专业性努力”。因此,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在运用战略管理时,以下几点体现出其公共性所在: 第一、在开始制定战略计划的过程中必须取得一致意见。 第二、考虑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权限,或是关于公共组织立法的具体规定。 第三、努力追求组织任务的明确性。 第四、注意战略绩效评估中的社会效益指标。 总之,公共事业管理的战略管理在技术程序或步骤上与私营部门是基本相同的,因而公共事业管理中战略管理也具有战略管理的一般特性,但由于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公共事业管理在运用战略管理这一工具时,有自己公共性的特点,即必须从公共利益出发对战略管理的程序或步骤提出特定的规定和要求。 4、战略管理的主要环节是什么?各自的作用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目前,人们在理论上对战略管理的过程的划分是不一致的,如在对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过程的划分上,管理学者布莱森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了一个模式,将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分为开始制定战略计划过程并取得一致意见、明确组织权限、阐明组织任务和价值、对外界环境进行评价、对企业内状况进行评价、确定组织面对的战略性问题、制定战略——处理问题、制定有效的未来的组织蓝图八个步骤;而美国学者奥斯本和盖伯勒在进一步将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步骤分为内外形势分析、判断鉴定组织面对的要害问题、确定组织的基本任务、整合组织的基本目标、绘制蓝图——成功的景象、制定实现这个蓝图和目标的战略、排列战略时间表、测量评价最终结果九个步骤。这里,我们将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战略管理分为环境分析、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四个主要环节进行分析: (一)、环境分析 对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这是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战略管理的第一步。公共事业管理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交互作用的因素构成的系统,包括生态的、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等方面。这些环境因素根据对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决策的影响程度,实际上又可以分为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一般环境指作为整个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决策背景的环境因素,如社会文化心理、公共管理文化观等;而具体环境则指对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决策、管理发生直接影响的因素,包括组织内部的环境。 环境分析的基本任务是运用系统思考和特定的分析模式或工具,分析影响组织的外部系统以及组织在这一特定外部系统背景下的优势与不足,了解外部的机会和威胁,从而奠定战略规划的基础。这一依靠特定工具所进行的环境分析通常被称为SWOT分析,我们将在本章第三节中进行具体介绍。 (二)、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战略的过程,也是将战略意图转化为战略决策的过程。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看,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战略规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 (1)确认重要的环境变化及趋势的议题。 (2)提出问题和确认目标、任务。主要内容是明确本身是什么组织并且组织将如何发展?组织的服务对象是什么?服务对象需要什么?我们应当进入什么样的领域进行服务?等等。 (3)决定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注重或强调的主要价值。 (4)通过战略分析,选择组织应当进入的领域,并设定基本的明确的策略方向。 (5)通过战略选择,确定组织应当采取的战略类型。 (6)设定执行所选择的战略的行动方案,即将战略选择的结果进一步体现在公共服务的品种规格、功能战略和资源分配等方面。 (三)、战略实施 所谓战略实施,是通过建立和发展行动的能力和机制,将战略规划转化为现实绩效的过程。战略实施是战略规划的延伸,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且都涉及到公共事业管理的一些基本职能,但两者不仅涉及的职能各有偏重,而且有根本的不同。一般来说,战略规划是一个思维过程,是在行动之间部署力量,整个规划重在目的有效性,且在战略规划制定的过程中需要协调的是少数人,涉及了计划、虽然涉及到了计划、组织、协调等,但偏重在计划职能;而战略实施是行动过程;是在行动中管理和运用力量,整个行动实施关注效率,且在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更广泛的行动者之间的协调,总体上偏重于组织和协调职能的发挥。 战略实施的首要问题是组织保证。组织是手段,是实现战略规划的手段,“战略决定结构”是战略实施阶段所必须依据的原则,不同的战略要求不同的组织结构与之相适应。当然,战略实施阶段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一般来说,战略涉及的问题和环境很多,包括组织在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 (1)确定实际目标与实施的具体指标。 (2)进行功能战略的选择。所谓功能战略,就是针对所确定的总体战略中的关键因素,强化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中的关键环节。 (3)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 (4)根据战略规划的要求,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使组织结构与战略相匹配。 (5)建立和发展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 (6)促进变革,克服变革的阻力。 (7)通过政府及社会营销,促进战略实施。 (四)、战略评估 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战略管理,是公共事业管理部门为应付其外部及内部环境的急剧变化而产生的。实际上,环境的快速而剧烈的变化是贯穿于整个战略管理过程中的,即不但在战略规划制定过程中,也在战略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正如一般的计划执行必须要有必要的反馈控制一样,战略管理过程也需要建立一种反馈机制,这就要依靠战略评估。因此,所谓战略评估,就是对战略实施进行监控,并对战略实施的绩效进行系统的评估的过程。从战略管理的整体来看,战略评估主要是建立一种反馈机制,是整个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环节。 战略评估主要包括以下活动: (1)检查战略基础。为了把握战略基础的状况,可以通过这样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解:优势是否是优势,优势是否等到加强?内部弱点是否还是弱点,在实施过程中又出现了哪些新的弱点?内部机会是否变化,是否有新的机会?外部威胁是否存在,是否有新的威胁等。总之,就是要通过弄清上述关键性问题,以了解构成现行战略的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弱点等是否发性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为进行战略的适时调整奠定基础。 (2)衡量战略绩效。就是将战略规划中的目标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找出实施战略规划过程中已取得的成绩。通常,科学地衡量战略绩效,有赖于确立明确的并尽可能量化的绩效评价指标。同时,战略绩效衡量还要通过对成绩的评估,进一步深入并回答这样一些重要的问题:组织的结构是否与战略的要求相一致?战略是否与外部环境要求相一致?战略规划的制定及实施是否达到了资源的最佳配置?战略涉及的风险程度是否合适?战略实施的时间表是否恰当?等等。 (3)战略的修正与调整。这是一个对已有战略进行重新决策的过程,即通过战略基础检查和战略绩效评估,决定是否继续实施战略,或是调整战略,或是重组战略甚至终止战略。 总之,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战略管理是一个主要包含了环境分析、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四大环节的完整的管理过程。但是,这一过程不是形式主义的,即在实际中并不是所有战略管理都必须遵循四个环节中的所有步骤。应该说,公共事业管理部门运用战略管理的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使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管理能适应环境的需要和变化,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效率;另一方面,对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来说,则在于促进组织本身不断地变革和学习,保证公共部门长期和稳定的发展。组织学习,是现代社会一切组织面临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和课题。 5、公共事业管理部门运用战略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从战略管理是面向未来的谋划,是理性和直觉的结合来看,在一定意义上,制定战略是一种管理艺术,但由于它又是一个客观的由一定步骤或环节组成的客观过程,因而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也是有一些基本原则可依的。这些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以社会公众的共同需要为出发点 制定战略必须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或立足点,而这个立足点不能建立在主观妄想上,应当建立客观的社会需要之上。对于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来说,这个客观需要就是社会公众的共同需要,而公共事业管理部门也只有不断地满足社会公众的共同需要,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增长,才可能存在和发展。具体到一个中低层的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公共事业管理机构而言,满足社会公众的共同需要,也就是满足一定区域内公众的需要、公共产品市场的需要(现代公共事业所提供的产品基本上不是全免费的,且由于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方式的发展即通常不直接生产或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因而客观上存一个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市场)。 根据这一原则制定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战略,要求避免只把眼光局限于现有的产品和服务上,应该认识到特定时期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只是满足这一时期公众需要的一种形式,而公众的共同需要是永存的,也是发展的,因而这些产品和服务形式是可以改变的且是必须改变的。因此,要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以及公众偏好的变化,采用不同形式满足公众的需要。 根据这一原则制定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战略,必须真正认识公众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以及公众的价值准则是什么。公共事业的内容是一定时期内公众基本生活的共同需要。虽然现代社会公众的需求已呈多样化的趋势,但纳入公共事业管理范围的不是少数人特殊的需求,而是多数人的与他们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需求。因此,在商业领域内,制定产品战略时虽然也强调社会需求问题,而通常反映到具体企业时,往往可以针对社会某一特殊群体进行战略定位,如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美国30年代汽车制造企业卡迪拉克公司将所生产的汽车定位于与钻石和貂皮大衣竞争,即定位于满足特定的一少部分上层满足“地位”的需要,结果取得了成功,但在公共事业管理领域内,则是与其公共性的基本要求不吻合的,也是难以成功的。 (2)、使战略管理过程尽可能简单化和非程式化 有正确的出发点,制定成功的战略规划和形成一定的管理步骤是战略管理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这并不能保证成功的实施。因为环境是变化的,任何事情总是做的比想的更为困难,并不是紧紧靠预先设定的环节按部就班的执行就能达到目标。一般来说,制定计划是要防备可能发生的变化,而制定战略则是要利用可能发生的变化,因为变化意味着机会,一个组织正是要随时把握机会以获得成功。实际上,战略管理正是一种促进组织学习和行动的过程,是让组织在学习和行动中不断把握机会取得发展的过程。因此,进行战略管理时虽然必须设定管理环节,但不能仅仅将这一管理只视为一个正式的控制系统,必须尽量避免程式化行为。 为此,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在进行战略管理时,更应该将其视为一个在进行管理过程中可以不断使用的分析工具、管理工具。通常,为了尽可能简单化,应消除过于专业和神秘的计划术语。为了避免程式化行为,可以对任务分配、团队成员、会议形式及计划日期进行适当变动,同时,过程也不应是完全可预期的,环境也要有所变化,从而激发管理者和组织的创造性。要强调以数字支持但以文字叙述为主的计划。要建立一种可以使战略管理的作用和基本目的得到理解的文化,要注意到心理社会和政治因素等等。 总之,这些原则是对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战略管理在经验基础上的总结和提高,反映的是人们对公共事业管理部门运用战略管理的一定历史时期认识水平,它只是公共事业管理部门进行战略管理的指南,提示必须注意的问题,而不是教条。 6、什么是战略规划?它在战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战略规划,是该组织在分析环境和把握环境所存在的威胁与机会的基础上,产生组织战略的过程,是一个一体化决策系统的形式产生并发出连贯协调的结果的正规化程序。 战略规划是整个公共事业管理计划的核心,为各项具体计划的制定从整体上确定了基本的轮廓和依据。因为,从横向看,战略规划的确定,有助于各项具体的管理工作的开展,如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的定位、资金筹措、设备购置、人员配置等之间的相互协调;从纵向看,战略规划的确定,有助于正确处理长远需要和眼前需要、长远发展和眼前生存的关系,减少和避免短期行为的干扰,保证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总之,公共事业管理战略规划的目的在于识别环境对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挑战,并指导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对环境的变化作出适时的反应,通过形成相应的战略决策,以获取组织长期的稳定的发展和竞争优势。 7、进行战略规划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战略规划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开始制定战略计划过程并形成初步共识。这一步骤的目的,在于取得主要决策者与战略规划行为的共识,如对战略规划的价值、需要介入的单位和人员、特定的步骤以及方法等认同。 2、明确组织权限。即明确关于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立法的具体规定,这是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战略规划过程中一个有特定价值的步骤。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了解法律,知道何者是不受法律限制的,何者是受法律限制的;另一方面要确认自己作为公共组织的使命。使命是一个组织存在的目的,而战略规划主要工作就在于从总体的高度上明确组织的使命与价值。为此,规划者要在充分分析自己的以公共性为基本要求的战略将对哪些人或群体产生影响、产生何种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回答以下问题来明确本组织作为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使命: (1)我们是什么样的组织,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追求的主要价值是什么; (2)我们所要满足的社会及政治需要是什么,或者说,我们组织的服务对象是什么、服务对象需要什么、我们应当进入什么样的领域进行服务; (3)我们应该进入什么样的领域进行服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行动去满足这些需求; (4)我们应如何处理与战略有利益相关的对象关系; (5)我们进行行动时不同于其他组织的条件是什么。 3、进行SWOT分析,即特定的环境分析。这一步骤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评价,并将内外环境结合起来,提供组织内外部的优势与弱点、机会与威胁的相关信息,以便组织把握环境状况及其走势,作出最适宜的回应。这是一个战略规划步骤,也是一个广泛使用的分析工具,详细内容下面将作专门介绍。 4、确定组织面对的战略性问题,或说战略议题。确定战略性问题,就是确认组织根本的政策选择。组织的战略性议题的确定,对组织的法规、服务价值、产品或服务水准与组合、顾客或使用者、成本、财政、组织资源配置和管理等发生直接的影响。这一步骤就是通过处理组织内部所确定的任何薄弱环节,以及来自外部的威胁和未来机遇,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将战略问题与平常问题分开来完成。对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来说,战略议题可能会是一个重要的人事问题,如有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辞去公职而到与该部门所管理或生产的公共产品有关的私营部门任职,也可能会是某一公共产品或服务,将按照某种管理权限,通过订立合同转包给私营部门,由此杏仁会考虑将来进行民营化的问题,等等。由于战略性议题是将形成和贯彻的战略的基础,所以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确认组织面临的这些基本政策选择,包括列举战略议题清单,并以优先顺序进行排列。 (5)战略选择。这一步骤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综合分析各种可能战略的基础上,作出适合组织发展的使命、具有可能性与可行性的战略。实际上,这一阶段也是制定“实施计划”的过程,因为一旦战略议题获得认可,由这一战略所包含的指标及有关的重要步骤、责任、期限和所需要的资源、组织结构等也就确定,因而实施这一战略的行动计划就会应运而生。 8、什么是SWOT分析?其关键是什么? SWOT分析是目前战略管理与规划领域中广泛使用的分析工具,其中的S是指优势(strength)、W是指弱势(weakness)、O是指机会或机遇(opportunity)、T是指威胁(thrends)。 SWOT分析,就是指通过了解自己组织的优势与弱势的基础上,将组织内部的资源因素与外部因素造成的机会与风险进行合理的、有效的匹配,从而制定良好的战略,以掌握外部机会,规避威胁的一种方法。 SWOT分析的目的,是通过给出一个有关组织内外环境、问题的有效的信息,清晰地展示出现有情况下组织的优势与不足,并激励组织调动其优势,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机会,规避风险。 在SWOT分析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确定什么是关键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因为所谓内部优势和弱点、外部机会和威胁,是由关键问题构成的或由以关键问题为形式表现的。对关键问题的确定,要求战略规划制定者要有良好的判断力。良好的判断不仅来自知识、经验,也要靠理性思维能力和非理性的直觉能力。因此,这也是整个SWOT分析中最为困难的部分。 9、SWOT分析中的基本战略匹配有哪些?各自的目标或作用是什么?你认为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在运用SWOT分析时是否与私营部门有区别? 经过SWOT分析,一个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可以有如下不同的战略匹配和选择: 第一种是优势——机会(SO)战略。SO战略是一种将组织内部的优势与外部环境的机会相匹配,发挥组织内部优势面利用外部机会以达到组织目标的战略。从制定战略来说,这是任何组织追求的目标,从进行战略管理的过程看,任何一个组织及管理者都希望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并避免自己的弱点,抓住外部环境所提供的机遇以求得发展。但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实际上与其他因素的控制和转化有关,因而这一战略的采用往往需要以其他战略如WO、ST或WT战略来奠定基础。 第二种是弱点——机会(WO)战略。WO战略的含义,是指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的弱点。通常,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使用这一战略,即组织存在着外部的机会,但内部却存在着弱点,妨碍着外部机会的实现。实际上,这是当外部环境中具有的组织发展的机会时,以利用这一机会达到发展为目标指向和契机,来进行组织内部的更新。 第三种是优势——威胁(ST)战略。ST战略是利用优势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影响的战略。 第四种是弱点——威胁(WT)战略。WT战略是在减少内部弱点的同时规避外部环境威胁的战略。与上述三种战略比较,这是一种防御性战略。如果一个处于内部有许多弱点而外部又面临大量威胁境地的组织,往往对外界机会的利用效率是很低的。 上述对SWOT的分析,主要是从一种一般性的技术的角度展开的,即是从包括公共组织和非私营组织在内的所有组织的角度的战略管理一般性的角度进行的。对于这一管理工具在包括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在内的整个公共部门中的应用,目前人们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当公共部门评价外界环境或者认为有必要进行SWOT分析时,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对SWOT的运用没有区别。另一种观点则认为,SWOT(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内容的重要性因部门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首先,企业具有严格的市场,政治联系淡化。与此相反的是公共部门和第三部门的组织,它们关于市场的定义松驰,并通过权威系统放以强制……。其次,企业寻求机遇,而公共组织和第三部门的组织却在遭遇威胁的情况下才有所作为。这就是说,私营部门在运用SWOT时,由于市场的明确化和较少受到政治的直接影响,因而更能单纯和直接地从利润出发,主动地寻找外部机会,而公共组织由于不存在与私营部门一样的市场或其市场的特殊化,更由于受到政治的直接影响和制约,且较之私营部门少有生存压力,因此,更可能是被动的而非主动的,更常见的是很容易对威胁有所反应。这种由于整个SWOT分析运用时的倾向不同,进而导致战略规划基本态势不同,决定了战略管理过程在公共部门的运用所产生的结果与私营部门的不同。 总之,战略管理作为一种从20世纪80年代后逐步在包括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在内的整个公共部门中运用的管理技术,目前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虽然从一开始就对公共部门能否使用这一管理工具存在不同的观点,但20多年来这一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公共管理部门中的使用,确已产生了积极的结果,如实际情况已显示出,这一技术的采用作为一个特定的管理过程,给公共部门管理提供了战略性发展方向,指导了资源配置的优先顺序、强化了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供了控制和评估的基础,等等,尤其是最为关键的,是使公共部门管理从专注于组织内部转向首先注重外部环境,跟上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当然,这一管理工具的运用也存在诸多的不足和困难,有待于根据公共部门管理的特点,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第六章  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战略管理 单项选择: 1、所谓_____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重大谋划与对策研究,它反映了组织在一个较长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措施、部署、步骤和设想,并着眼于组织长期目标和宗旨的实现。 A、策略    B、战略    C、战术    D、战略计划 2、所谓_____,是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的行为,或者说,战略管理是制定、实施和评价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艺术或技术。 A、战略管理  B、战略规划  C、战略  D、策略 3、较之私营部门的战略管理,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必须更加注意对任务和目标加以说明和分析,并将战略任务和目标分解到_____的层次。 A、策略    B、战略  C、较高  D、较低 4、_____的基本任务是运用系统思考和特定的分析模式或工具,分析影响组织的外部系统以及组织在这一特定外部系统背景下的优势与不足,了解外部的机会和威胁,从而奠定战略规划的基础。 A、战略规划  B、战略实施  C、环境分析  D、战略评估 5、_____主要是建立一种反馈机制,是整个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环节。 A、战略规划  B、战略实施  C、环境分析  D、战略评估 6、战略规划的议题具有_____,即如上面所述,战略规定确定,相应的各项较低层次的决策的基本方向,以及管理工作的基本框架也就随之确定。 A、重大性  B、指导性  C、长远性  D、稀少性 7、构建SWOT矩阵进行SWOT分析的过程有以下步骤,将内部优势与外部机会相匹配;形成_____战略。 A、SO    B、ST    C、WT    D、WO 8、构建SWOT矩阵进行SWOT分析的过程有以下步骤,将_____,形成WT战略。 A、内部优势与外部机会相匹配      B、内部弱点与外部机会相匹配 C、内部优势与外部威胁相匹配      D、内部弱点与外部威胁相匹配 多项选择: 1、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战略管理,涉及到公共事业管理_____等各项职能,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技术或工具。 A、组织的计划    B、组织    C、协调    D、控制     2、战略管理具有如下的特征_____。 A、长期性、全局性和根本性      B、未来导向性      C、由内向外的实施过程      D、理性分析与直觉的结合        E、外向性 3、SWOT分析是目前战略管理与规划领域中广泛使用的分析工具,其中的S是指_____、W是指_____、O是指_____、T是指_____。 A、机会或机遇  B、优势  C、威胁  D、弱势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 1、B  2、A  3、D  4、C 5、D 6、B  7、A  8、D 多项选择: 1、ABCD    2、ABDE  3、BDAC   1、如何理解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一般管理过程与战略管理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公共事业的一般管理,相对于战略管理,是由中低层管理机构根据相关的公共政策和战略所实施的日常性管理过程。这一过程的展开和实施与从物的角度对公共事业管理对象进行的划分密切相关。 战略管理,从管理过程的角度看,它是一个以战略计划的制定为起点,包括了计划的执行、追踪与控制等环节的完整的管理过程。而从决策的角度看,它可以被视为一种战略决策的制定及其执行,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对组织未来发展产生冲击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的活动、将整体组织与对其发性冲击的议题进行分析的活动,关注组织目标以及发展方向的战略选择、促进战略的有效执行。所以,所谓战略管理,是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的行为,或者说,战略管理是制定、实施和评价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艺术或技术 ,战略管理具有如下的特征: 第一、战略管理具有强烈的未来导向性。 第二、战略管理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和根本性。 第三、战略管理外向性,是外部环境的管理。 第四、战略管理是一个由外向内的实施过程。 第五、战略管理是理性分析与直觉的结合。   2、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问题,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对象的社会问题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一定时期内产生的社会问题,只有在属于公共事业管理职责范围内、与其公共目的相符合的情况下,而且在当时情况下公共部门有资源和能力能够予以解决的,才能进入公共事业产品政策的讨论范围,最终通过计划的制定成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这类问题就是所谓的公共事业管理问题。 基本条件: 第一、它首先必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即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对象的社会问题应当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第二、它必须是公共事业管理决策者所察觉的、所认知的。 第三、它必须具有公共性。即这一社会问题应是绝大多数人所普遍关注的问题,涉及到绝大多数人利益的问题 . 第四、它是一种有必要在当前加以解决的公共性问题。   3、公共事业管理问题有什么特点? 从一定的社会问题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对象的前提条件来看,成为公共事业管理对象的社会问题具有下述特点: A、公共性。这是最为基本的特点。这一公共性主要表现为它涉及社会公众的基本利益,或者说它与一定范围内所有人的利益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B、可变性。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由于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同一个具有公共性的社会问题,此时可能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条件的变化,则可能就不能进入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二是由于公共事业管理是有分层次有范围的,因而在此地区内是具有公共性的必须解决的问题,但在另外一个地区则在不一定。 C、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确定性,是指作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的社会问题必定是被感觉和认识的,而且对解决它的价值或意义都有一定的了解 ;不确定性,是指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公共性的社会问题,由于问题所涉及的环境因素等的复杂和变化,也由于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决策者的认知水平的不同和发展变化,因而能否成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进入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     4、公共事业管理问题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形成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 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发生过程对公共事业管理领域来说,最直接的影响的通常就是公共卫生,教育、公用事业等方面,从而使得在这些领域中对公共事业产品的需求产生重大而急切的变化 2.经济的较显著的变化。这里所说的较显著的变化,既有可能是经济方面重大的衰退或金融领域的危机,也可能是经济的强劲增长和金融业的发展。  3.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使得公众日常生活日益技术化,不断产生新的公共事业产品需求,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也使得诸如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等成为一种基本的公共需求,成为必须解决的公共事业管理问题。 4.国际间交往和关系的变化发展。国际间交往的增加,一方面是使得对原有的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有了更多的参考和借鉴的可能,另一方面是公众对公共事业产品的需求增加了一个横向比较,进而产生出新的需求,通过一定的方式成为公共事业管理问题。     5、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主要提出者有哪些,其提出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基本原因是什么? A、政治领袖或政治领导人。在应然层面,在选举的责任机制制约下,都会促使他们关注包括公共事业领域在内的公共性需求,聚焦公共性事务,从而提出公共事业管理问题。 B、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就前者而论,现代政治都是以政党组织为运行依托,以夺取政权或执掌政权核心的政党政治,政党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共事业管理作为涉及公众日常生活最基本的条件领域,最能反映出民意并得到公众的支持或最激烈的反对,因而政党就成为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主要提出者。就后者而论,利益集团通常是以特定的行业或职业的代表为特征。利益集团就存在涉及公共问题,提出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可能。 C、大众传媒。通过反映民众偏好、利益和意愿,或者通过实际上是塑造民众意愿进而塑造公共问题的方式,提出了包括公共事业管理问题在内的公共政策问题。 此外,当代西方社会广泛存在的各类政策分析研究组织,由于专门从事政策分析研究的职业所致,通过其所掌握的较为广泛的社会资源和信息,通过其集多学科知识和人才所形成的专业化的政策研究,也成为公共政策问题的一个主要提出者。     6、影响公共事业管理问题认定的因素有哪些? 一是公共事业管理问题本身。即如果公共事业管理问题本身是重大的、明朗的,就能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 二是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提出者。即提出者本身的地位、影响力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所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列入相关部门的讨论范围和程序。 三是认识、把握和提出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机制与过程。实际上,上述两个因素对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认定虽然十分重要,但却带有某种人为性或偶然性。因此,在平时是否建立了一个正常的、民主的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以及相关信息分开制度与程序,就成为影响公共事业管理问题认定的重要前提。     7、确认社会问题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直接调查法、直接调查法就是公共事业管理人员直接与公众接触,面对面地进行调查。 最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1、观察法。这是指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的人员用感官和借助辅助的科学仪器对社会现象,在自然发性的条件下进行事实考察的一种方法。 2、访谈法。这是公共事业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直接与公众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来收集资料的调查方法。 3、问卷法。问卷法也常被称为民意测验。问卷法可以比较客观、准确地了解民意的变化,而且省时、省力,并能使结果数量化,因而是目前世界上十分通行的社会调查方法之一。问卷法的问卷有四种形式:是非法、选择法、计分法和等级排列法(或语义级差法)。使用问卷法的一般程序为:设计方案,抽样、拟定意见证询表;信访、电话或派员面询;整理、统计、分析、综合调查结果。 (二)间接调查法 在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也可以采用间接的调查方法去获取有关信息。所谓间接,就是指不是通过公共事业管理人员和公众面对面的交流而获得信息,而是利用手头可以找到的历年统计资料、档案资料、样本资料以及日常收集、整理、储藏的资料等,即通常所指的第二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获得信息。这种方法称为案头资料分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献法。由于文献信息量大,对于了解舆论趋势、社会问题有着特殊的意义,因而这一方法是十分重要和有效的调查分析方法。     8、什么是公共事业中的公共项目,其基本要求是什么?     9、公共事业一般管理中的计划与目标是什么关系?计划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公共项目是根据政策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及其过程。公共项目是公共事业管理中最直接可见的对象。确立和实施公共项目,是中低层公共事业管理机构最主要的任务之一。 确立公共项目的基本要求 第一、必须把所要实施的公共事业管理活动划分为必要的行为步骤或阶段,以便有效地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     二者关系: 在对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确认后,中低层公共事业管理机构根据有关的公共事业管理政策和战略,针对具体的公共需求确立本机构的管理目标和计划,是整个公共项目管理的第一步。公共事业的管理目标就是将一定的政策或目的具体化,变成可掌握、可衡量、可操作的东西。不同的公共事业管理层的任务是不同的,不同的层次的管理主体所侧重的目标层次也是各不相同的。管理目标确定后,管理人员就应根据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 在一个计划中可以通过对确立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来回答以上的问题: A、阐述目标,即通过具体而明确阐述,而且应尽可能的数量化,表明所选择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B、对客观的环境和各种主观条件进行分析和评估,确认有利的条件与不利的条件,考虑如何运用有利条件和回避或改善有利条件; C、根据分析列出可能的运作方案,经过比较后选择适当的运作方案。     D、确定实施这一项目管理的方法,以达到管理的高效率和资源的节省。 一般来说,完整的计划应该包含对以下问题的明确回答:(1)我们必须做什么?(2)我们现在何处?(3)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4)我们可能做些什么事情?(5)我们采用哪种行动方案?(6)在行动中谁在何处干些什么?(7)如何得知我们做得如何?等等。 对于中低层中的公共项目管理来说,在形成计划后,还必须进一步拟定具体的项目计划书,即根据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步骤。 在项目计划中,最重要的是确定每个阶段所要做的工作及所需要的时间。有三种:乐观预算法,中性预算法,保守预算法 . 10、什么是公共项目的目标管理?在计划阶段有什么要求? 所谓目标管理,是以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其基本内涵是将一个项目的总的目标,分解为若干与总目标相连的具体目标,即一种树状式的目标体系,并以目标即具体的管理结果为依据,明确每个具体目标的负责人、完成时间和资源配置等。 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其运用是以目标体系的确立为基础的。因此,在公共项目的目标确立和计划形成阶段,如果确定实施目标管理,就必须在目标的确立和计划的形成中进行相应的工作。 这一工作主要就是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即在中低层管理机构的公共项目的总目标确定后,从该管理机构的最高主管部门开始,由上而下地逐级分解和确定目标,而且上下级的目标之间保持一种“目的——手段”的关系,某一级的目标,需要有一定的手段来实现,这些手段就成为下一级的次目标,按级顺推下去,直到最低一级的操作目标,从而构成一种锁链式的目标体系。在这一个管理目标体系中,上一级的管理人员应该时常注意下一级项目的进度,关注下一级管理人员在完成项目目标时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并对项目进行评估等。   11、拟订公共项目运作方案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所谓公共项目运作中的拟订方案,就是指对公共项目的目标即决策的目标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假设、推理和判断,着眼于解决该公共项目具体的“做什么”、“谁来做”、“什么时间做”、“什么地点做”、“用什么方式方法做”等问题,为实现决策目标而准备多种备选方案。这是一个制订公共项目行动方案的过程,是一个技术性决策阶段。很明显,做为决策的基础,拟订的方案必须是一系列的,否则就不存在“决”,而且,由于是将在未来实施的行动,因而它必须具有预见性。 拟订方案的价值,最主要的是为决策提供了必须的资源,从而提供了实现公共项目管理目标的途径。 B、对潜在问题进行分析。即分析方案实施将可能发生哪些问题和障碍,若发生这些问题或障碍,进行补救的可能性和如何进行补救。 C、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即对方案所设定的实施预期结果与公共项目实施的基本目标的一致性及其程度,以及这一公共项目运作方案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其影响等。 •       12、什么是可行性分析,如何进行公共项目运作方案拟订中的可行性分析? 所谓可行性分析,是指对方案的实际可行性和可靠性进行的分析论证,它主要是侧重于操作性的角度,分析方案是否具有可执行性,是否可以达到目标。实际上,是在通过分析寻求一条实际可行的达到目标的道路。可行性分析通常的形式是由研究人员、专家和实际工作人员对方案的可行性提出问题,由方案制定人员提出答辩论证。可行性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A、限制因素分析。任何一个方案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因而必须分析论证方案所限制的资源、时间、技术及其他相关条件。分析方案在哪些条件下可以实行,在哪些条件下不能实行。     13、公共项目运作方案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综合分析的基本内容是什么?选择的方式及内容是什么? 基本原则: A、可行性原则。就是在拟订方案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公共项目实施的客观环境条件,来制订公共项目的运作方案,从而使运作方案具有可操作性,最大限度地接近管理目标。  B、详尽性原则。在拟定方案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拟出包括所有实际上可以实施的方案,不能将有可能通向目标的任一途径遗漏。 C、互不兼容原则。即要求所拟订的多个备选方案之间必须要有原则的区别,是不可兼容的,也就是说,各个备选方案在内容上应是各自独立、相互排斥,不能只是在形式上或细节上不同而无实质上的不同。 基本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对方案本身进行分析。这一分析包括单项评价分析和总体评价分析两个内容。 二是对实施方案的环境进行分析。这一分析主要是从环境对实施所要选择的方案是有利还是不利,哪些有利、哪些不利,其变动发展趋势如何等入手,对特定的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现实状况及其未来发展进行分析。 选择的方式及内容: (1)多中选一。即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的决策者面对多个公共项目的备选运作方案,通过使用一定的标准或使用几个目标对每一个方案进行评估、分析后,认为其中仅有一个符合决策目标的要求,明显优于其他方案,结果选中这一方案。 (2)合多为一。即经过决策者的反复比较评价,发现备选方案各有优劣,没有一个方案在整体上优于其他方案,于是决策者以一个方案为基础,将多个备选方案的优点吸收进来,缺点排除出去,最终形成一个方案。 (3)重新拟定。即经过评估分析,发现备选方案都存在明显的弊端,且很难将弊端排除,通过合多为一的方法形成一个新的方案。 (4)暂缓抉择。即各个备选方案都不成熟,而且上述的三种方式都行不通,即不能多中选一,也难以合多为一,甚至也不难重新拟定,从而不能不暂缓抉择。      14、公共项目运作方案实施中应注意什么? 在公共事业的公共项目管理活动中,一旦对运作方案作出决策,接下来的就是要全力着手方案的实施,使管理目标和相应的决策变成具体的行动,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实际上,决策目标的实现不仅依赖于最佳行动方案的合理选择,而且也依赖于决策执行的最后结果。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主要阶段: 1、 实施的准备阶段 。这主要是为决策的贯彻落实作先期准备工作、创造必要的主客观条件。这一阶段必须做的基本工作主要是:第一、制订实施方案。第二、思想准备。第三、组织与人力准备。第四、财物准备。 2、 实施的落实阶段 。在进行了必要的充分准备后,运作方案进入实施阶段。在这一阶段通常要做的是根据需要可以设立一定的指挥中心,努力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并进行有效的控制。这其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控制。 3、 评估阶段 。运作方案落实之后,应对整个活动过程及其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估,以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决策实施工作提供借鉴,同时也对决策本身的正确与否加以检验。评估阶段的主要内容有效果检验和绩效考核。     15、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对象的公共财产和资源的基本内涵是什么?通常可以分为哪些类别? 基本内涵:所谓公共财产,是指为一定社区或区域的人们共同拥有的财产。公共财产是公共物品,是由公共财政支出的,其来源是纳税人的税收。因此每个公民都有享有权利,但它不是单个个人所购买的产品,故只能作为公共物品而存在。 实际上,公共财产包括公共物品和公共收入两部分,即包括物质和资金两种形式,但资金的来源及多少即公共财政收入一般由立法机构控制,由于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的支出主要来源于公共开支 公共财产和资源的类别: A、公共设施、公共物品和产品。即特定社区所有人们都有可能享用和受益的物质性存在,且它们本身必须是劳动产品 。 B、公共信息资源。即一定社区的人们共同拥有和可能享用的各种精神产品,包括文化产品、科技成果、经济信息等等。 C、公共人力资源。现代社会尤其是进入了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后,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劳动力、人才方面所形成的社会资源,已逐步取代工业时代的资本,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涉及到国家或社会的发展,也涉及到公众自身的基本生活质量和公众利益。 参考书 1、 宁骚主编:《公共政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2、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 3、张良等著:《公共管理导论》(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7—18页。 4、(美)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 一.单选 1.公共事业管理问题最为基本的特点是:    答案: A   A、公共性      B、可变性      C、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2.在自然发性的条件下进行事实考察的一种方法是:  答案: C A、访谈法 B、问卷法 C、观察法 D、调查法 3.被称为民意测验的是:  答案: B  A、访谈法  B、问卷法  C、观察法  D、调查法 4.确立和实施公共项目是__最主要的任务之一 :  答案:C A、中层公共事业管理机构 B、低层公共事业管理机构 C、中低层公共事业管理机构 D、高低层公共事业管理机构 5.公共事业的管理目标是 :    答案:C A、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B、实施、执行、运作和评估 C、将一定的政策或目的具体化,变成可掌握、可衡量、可操作的东西 D、考虑有关的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战略 6.目标管理,是以 ____为基础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      答案: D A、科学管理和行为理论 B、行为科学理论 C、科学管理 D、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 7.常见的时间预算法有三种 ,只考虑最少的问题和困难的是:  答案: A A、乐观预算法 B、中性预算法 C、保守预算法 D、中和预算法 8拟订方案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 :答案: D A、在拟订方案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公共项目实施的客观环境条件,来制订公共项目的运作方案 B、尽可能地拟出包括所有实际上可以实施的方案,不能将有可能通向目标的任一途径遗漏 C、要求所拟订的多个备选方案之间必须要有原则的区别,是不可兼容的,也就是说,各个备选方案在内容上应是各自独立、相互排斥 D、就是必须在拟订方案时有目的、有意识地针对公共项目的目标进行 9.公共项目运作方案的选择应遵循什么标准:    答案:C A、 满意标准 B、合理性标准 C、将这两个标准结合起来 D、最优标准 10.下列哪一项不是公共事业中公共财产和资源的类别:  答案: D A、公共设施、公共物品和产品 B、公共信息资源 C、公共人力资源 D、公共物质资源   多选题: 1.一个公共性的问题成为公共事业管理问题,一般应具备以下几个前提条件: 答案:ABCD A、它首先必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 B、它必须是公共事业管理决策者所察觉的、所认知的 C、它必须具有公共性 D、它是一种有必要在当前加以解决的公共性问题 2.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形成因素主要有:        答案:ABCD A、 自然灾害 B、 经济的较显著的变化 C、技术的发展 D、国际间交往和关系的变化发展  3.在我国,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提出是由:      答案:ABC A、政治领袖或政治领导人  B、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 C、大众传媒 D、集多学科知识和人才所形成的专业化的政策研究 4.拟订方案的基本原则有:        答案:ACD A、可行性原则 B、最优原则 C、详尽性原则 D、互不兼容原则 1、什么是公共事业产品的提供方式?公共事业产品的提供方式主要有哪些?各自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提供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消费方式,它直接规定的是以何种方式去消费,而没有直接也没有必要说明是谁生产,依靠何种资金进行生产。 当代公共产品的基本理论为机理的公共事业管理市场模式,在决定一个产品是否是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这一关键环节上,具有公共提供、混合提供和市场提供三种基本方式。这三种方式的特定含义和规定,从根本上保证了通过这三种方式提供的产品是满足公共消费需求的公共产品。 2、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组合方式有哪些?各自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的可能有的组合方式为:     第一、公共生产、公共提供。即由政府依靠公共财政支出,直接投资并组织公共产品生产,然后无偿地向社会提供。     第二、公共生产、混合提供。即由政府组织公共产品生产,并通过收费方式向社会公众提供。这种收费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即以对成本进行补偿。如目前我国的国有事业单位以及行政机关为公众提供的某些产品和服务。     第三、公共产生、市场提供。即由公共企业生产,按盈利原则定价,并向使用人收费的提供方式。通常,具有政府垄断性质的私人产品,或者接近于私人产品性质的准公共产品,如煤气、水、电、电讯、公共交通等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进行生产和提供。     第四、私人生产、公共提供。即由非政府组织乃至私人部门生产,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由政府获得产品的所有权,并无偿地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如某些国防产品、某些公共工程建设等。     第五、私人生产、混合提供。即在政府相关的法规、行业政策和规划的指导和监督下,由非政府组织或私人部门投资和组织生产,并由其自行向社会提供。一般来说,涉及教育、医疗、文化等事业产品生产的非政府组织的事业产品就是以这种方式提供的。 第六、私人生产、市场提供。这主要是指对那些可以比较好的进行“选择性进入”的产品,甚至为俱乐部产品的产品,如上述的私人与社区通过契约而进行的社区内的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如付费后可以进入的音乐厅、高尔夫球场等。 3、为什么说公共事业产品生产与提供的组合方式是公共事业管理经费的配置方式 提供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消费方式,它直接规定的是以何种方式去消费,而没有直接也没有必要说明是谁生产,依靠何种资金进行生产。因此,虽然当代公共事业管理市场模式下的公共提供、混合提供和市场提供保证了公共事业产品的基本供给,甚至在理论上也蕴含了生产者或生产方式多元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但去没有直接给出多元生产者存在,以及多元方式运行的可操作的规定,所以,根据当代公共管理市场模式下公共提供、混合提供和市场提供三种方式所给予的生产者和生产方式多元存在的支持,具体明确可能存在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尤其是明确可能存在的生者与提供者不同的组合方式及机制,就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和提供方式的组合,明确了当代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可能有的投资方式和投资可能。实际上,当代公共事业管理市场模式下的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方式的组合,既构成了公共事业产品的不同的管理方式,也形成了管理过程中的资金投入方式,从而以多元的资金投入为基础,构成了当代公共事业管理多元主体参与的基本格局。 4、公共事业管理的费用来源主要有哪些?     1、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公共支出,由于在任何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的组合模式中政府都具有关键的地位,因此政府对公共事业的投入即公共支出,是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基本经费来源。     2、公共事业管理费用中的非政府组织投入,公共事业管理费用中的非政府组织投入,是整个公共事业费用中非公共支出的一个基本的部分。     3、公共事业管理费用中的企业资金投入。 5、什么是公共支出?公共支出中哪些项目与公共事业管理密切相关?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公共支出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公共支出是公共事业管理中基本的经费来源。所谓公共支出,也称为财政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换言之,公共支出是政府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成本,如果从公共产品的角度看,就是执行政府一定的(即以多大规模、以什么质量)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决策所付出的成本。 公共支出中与公共事业管理密切相关的项目有: 第一、 公共事业管理费用中的公共消耗性支出。 第二、 公共事业管理费用中的公共转移性支出。   公共事业管理费用中的公共支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 公平原则。 第二、 效益原则。 第三、 稳定原则。 6、公共事业管理费用中的非政府组织支出的内涵和原则是什么? 所谓公共事业管理费用中的非公共支出,是指在公共事业管理费用中公共支出以外的资金投入。这一实际使用于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中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非政府组织及承担一定的公共事业产品生产的企业。 非政府组织的支出基本原则是: 第一、非营利原则。这是非政府组织宗旨的一个最基本的表现,是现代社会非政府组织所应遵守的一个基本原则。 第二、安全原则。即指非政府组织要确保其投资的安全性,也就是要求非政府组织成为基金资源的消极持有者(Passive holder of economic resources ),而不是财富的积极创造者(Active creator of  wealth )。 7、公共事业管理费用中的企业资金一般是通过什么方式投入的?各种方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般来说,在现代公共事业管理中,在政府各种优惠政策的引导下,企业资金进入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投资于公共事业产品生产企业:即通过投资于建立或将资金投入某一生产公共事业产品的企业,将企业资金较为长期地投入到某一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中。这类公共事业产品主要是上述所说的适宜于私人生产、公共提供,或者私人生产、混合提供的产品,如一定范围内的教育产品、医疗产品、文化产品,以及水、电、煤气、邮政、电讯、铁路等产品。这里要进一步对水、电、煤气、邮政、电讯、铁路等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与私人资金的关系进行说明。在现实中,从资金投入来看,私人资金投入这类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主要由私人进行投资生产,政府进行管理,如对价格进行控制,并通过进行一定的政府补贴,即非公共生产,混合提供。以往这种方式只是在美国等少数国家中运用。 另一种是在改革中,企业资金进入公共企业。所谓公共企业,是指由政府投资建立起来的这些企业是特殊的法人机构,它由政府投资建立,但建成后大多数不纳入公共预算,它向公众大规模地出售商品和服务,盈利首先归其自身所有。 2、通过项目融资方式进行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所谓项目融资,是指以项目本身的资产和项目未来的收益作抵押来筹措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一般来说,企业资金进入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BOT(Build—Operate—Transfer)方式,即建设—经营—转让。比如,要建设一条公路,政府可以通过特许协议,在规定的特许期内,授权项目发起人为特许的公路项目设立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投资和融资、建设、管理、经营和维护。建成后使用价格制定必须由政府批准。特许期满后,项目公司将特许公路项目的设施无偿归还国家。BOOT(Build—own—Operate—Transfer方式,即建设—拥有—经营—转让。这种模式与上述BOT模式的主要区别,一是在所有权上,BOT方式在项目建成后,私人只拥有所建项目的经营权,而BOOT方式则是在项目建成后,在规定的期限内既有经营权,也有所有权;二是在时间上,采用BOT方式,从项目建成到移交给政府的时间较BOOT方式短一些。BOO((Build—own—Operate)方式,即建设—拥有—经营。这种模式是承包商根据政府赋予的特许权,建设并在政府的有关规制下经营管理某项基础设施,但最后并不将基础设施移交给政府。 8、如何决定具有非竞争性和一定排他性的公共事业产品的配置效率?一般那种方式最具效率?为什么? 所谓具有非竞争性和一定的排他性的事业产品,是指在某一区间内,其边际消费成本为零,而消费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的事业产品。如在设计流量内,对公路、桥梁来说,其通行车辆的边际成本可以视为零。无疑,生产和维护这类公共事业产品需要资金投入,但在设计的服务容量内,生产和管理这一产品所投入的费用与使用的人数较少有联系。当然,这些产品一旦超过设计容量限度,就会产生“拥挤现象”,出现使用者的成本问题。 具有非竞争性和一定排他性的公共事业产品的配置效率, 第一,对于具有一定排他性的公共事业产品来说,可以采取公共提供、混合提供和市场提供三种提供方式。政府提供与市场提供孰优,还必须结合收费与税收的成本及效率损失的综合对比来衡量。第二,对不同可替代性的这类公共事业产品来说,应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引导不同类别的资金进入。从效率的角度,可替代性较小的公共事业产品(如城市间的高速公路、一个城市中的水、电、煤气等),采取收费提供方式比较合适;而对可替代性较大的公共事业产品(如城市道路),则通过公共提供方式比较合理。第三,收费会导致效率损失,收费越高,效率损失越大,但收费可以限制人们滥用这类公共事业产品面暗生“拥挤现象”。因此,合理的制定这类公共事业产品的收费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 9、如何决定具有非排他性和一定竞争性的公共事业产品的配置效率?一般那种方式最具效率?为什么? 所谓具有非排他和一定竞争性的公共事业产品,是指具有一定边际成本的公共事业产品。如第一章中所指出的,公共事业产品的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成本,而非微观经济学中分析的产量增加导致的边际成本。教育就是这类公共事业产品的典型。这类公共事业产品的共同特点是: 第一,具有外部收益。即指由于这类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因而存在外部收益。但不同的公共事业产品的外部收益是不同的。     第二,具有一定的消费替代性。即消费者可以按付费能力来决定是否消费这类公共事业产品。也就是说, 第三,供给上存在一定的垄断性。这一垄断可能主要是由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例如教师与学生、医生与病人在知识和专业方面的差异,使其地位不对等。 此类公共事业产品以混合方式提供,有利于扩大社会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同时也有较好的效率。(过程见书图258例分析) 10、可替代性、收费价格及供给弹性在决定公共事业产品价格中各有什么影响? 可替代性:一般来说,在同等条件下,这类公共事业产品的可替代性越高,收效率损失就越大。 收费价格:一般来说,收费价格越高、则效率损失越大。当收费达到某一程度时,就会出现消费者剩余面积与收费的效率损失的面积,这样,该产品的社会收益为零。 供给弹性:所谓供给弹性,是指产品的供给量对价格变动所作出的反应程度。由于具有非排他性和一定竞争性的公共事业产品存在着一个收费的问题,即有一个从市场提供、经混合提供而公共提供而具有不同效率的问题,因而供给弹性是影响这类公共事业产品提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如图8——9所示,在同等条件下,供给曲线的斜率大,即供给弹性小的事业产品采取市场方式提供的效率损失较小;反之,则较大。 单项选择: 1、 公共事业产品的提供方式本质是:( ) A:生产方式  B:消费方式  C:分配方式  D:整合方式 2、 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的可能的组合当中,所谓公共生产,市场提供指的是:( ) A: 由政府依靠公共财政支出,直接投资并组织公共产品生产,然后无偿向社会提供; B: 由政府组织公共产品生产,并通过收费的方式向社会公共提供; C: 由公共企业生产,按照营利原则定价,并向使用人收费的提供方式; D: 即由非政府组织乃至私人部门生产,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由政府获得产品的所有权,并无偿地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 3、 公共事业管理费用的资金可以分为公共支出和非公共支出两大类别,其中公共支出的主要来源:( ) A:税收        B:企业投资      C:社会捐赠          D:溢余 4、 公共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 ) A:政府资金有偿的单方面的转移;B:政府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C:企业资金有偿的单方面的转移;D:企业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5、 非政府组织的支出原则中,( )是非政府组织宗旨的一个最基本的表现。 A:非营利原则      B:安全原则    C:稳定原则    D:效益原则 6、 所谓具有非竞争性和一定的排他性的事业产品指的是:( ) A:指在某一区间内,边际生产成本为零,而消费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的事业产品; B:在某一区间内,边际效用为零,而消费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的事业产品; C:在某一区间内,消费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的事业产品; D:在某一区间内,边际消费成本为零,而消费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的事业产品; 7、 具有非排他性和一定竞争性的公共事业产品的配置效率,哪种最好( ) A:公共提供    B:市场提供    C:混合提供  D:企业提供 8、 整个公共事业管理费用的资金,可以分为(    )两大类别 A: 公共支出和非公共支出                B: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C一般利益支出和特殊利益支出        D 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 多项选择题 1、非公共支出由( )构成 A; 非政府组织资金B:企业资金 C:政府拨款 D:税收 2、企业资金进入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主要有( ): A:BOT    B:BOOT    C:BOO    D:SWOT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  1、B  2、C    3、A    4、B    5、A    6、D    7、C    8、A 多项选择  1、AB    2、ABC   1、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责任?与公共责任是何关系?其基本性质、特征和内涵是什么? 所谓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是指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承担和履行的职责,是公共责任的重要子系统。 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是一种公共责任,或者说是公共责任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表现,公共性以及以这一公共性为基础的效率标准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基本内涵:从以公众对对政府的希望和要求来认识并划分行政责任的观点角度看,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应该去做并做好一些事情,这就是公共事业管理责任。可以分为:   1、回应,即指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快速了解公众对公共事业产品的需求。   2、弹性,即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对不同的公共事业产品的不同程度的需要。 3、胜任能力, 这要求公共事业管理者必须有进行管理必须具备的能力。   4、依据正当的法律程序行为并负责,即在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必须是依法进行管理,并对结果负责。   5、廉洁,这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在进行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过程中要坦白公开,不能利用权力谋取不正当利益。     2、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机制?基本内涵是什么? 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机制,即指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真正承担起应担承担的责任。实际上,公共部门的责任机制,核心就是监督和制约,因而还在政府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唯一主体的发展阶段时,人们就对如何建立完善的行政责任机制进行了研究,而随着公共事业的发展和公共事业管理责任范畴的形成,目前一般从正式与非正式、内部和外部两个相互联系的途径或方面出发,来对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机制进行构建。             来源 途径       内部       外部 正式的 行政控制 立法    法院 非正式的 职业规范 主要管理者 公共利益 道德 利益集团 公民参与 大众传媒     3、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行政控制机制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行政控制机制,是指运用一定的行政手段或通过一定的行政层级,对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履行责任进行的监督和控制。这一机制主要包括以下: 1、公共组织自身的责任机制 2、行政监督检查 3、行政监察 4、审计 5、行政复议     4、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立法控制机制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所谓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立法控制机制,是指立法机构对有关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的相关法律的制定,和立法机关对政府管理公共事业责任的确定和监督。 1、立法机构对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责任法律的确立 2、立法机构对行政机构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控制。在当今世界,立法机关对政府行政责任的控制主要有下述两种表现形式: 第一、议会对政府行政责任的控制。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行政责任的监督。     5、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司法控制机制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司法控制机制,就是通过司法的介入,对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履行责任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控制。 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司法控制的对象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非政府组织,但更主要的是集中在政府组织方面。司法机关对政府的公共事业管理的责任控制机制,主要有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 1、政府的行政诉讼责任: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认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依法向法院请求司法保护,并由法院对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和裁判的一种诉讼活动。行政诉讼对政府而言,就是政府必须承担由不合法的行为引起的诉讼责任。      2、政府的行政赔偿责任:政府的行政赔偿,也称为行政侵权赔偿,是指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由国家给予赔偿。行政赔偿属于国家赔偿,而且是国家赔偿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部分。     6、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公民参与控制机制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就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而言,公民参与是公共事业主体履行责任的极有效的控制机制。 1、公共事业管理中公民参与控制机制的作用与条件 (1)公民参与公共事业管理过程,具有其特定的作用,对政府履行好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有直接的促进。这些作用是: A、公众的参与可以提高政府的代表能力和回应能力。 B、可以使公共事业管理者清楚公众对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绩效评估的意见。 C、同时,可以向公民提供有关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公民对政府以什么方式生产和提供公共事业产品、提供多少公共事业产品作出必要的判断。 D、参与的直接结果之一是促进公共事业管理机构服务效率的提高,从而反过来增强公众对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的信心,进而增强对公共政策合法性的认同和支持。 (2)要保证公众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参与,必须具有以下的基本条件: 一是要有必须的制度设计。 二是要有相应的公共管理文化。 三是公众必须的参与能力和信息。 2、公民参与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方式。 • 第一、公开听证。 • 第二、民意调查。 • 第三、咨询委员会。 • 第四、利益群体。     7、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伦理?什么是政府组织伦理和非政府组织伦理? 公共事业管理伦理,是公共事业管理主体作为特定的社会化角色在进行公共事业管理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在相当程度上源于政府组织伦理和非政府组织伦理,并具有特定的内容构成。 政府组织伦理通常也称为行政伦理,是行政管理领域中的角色伦理。政府组织伦理或者以政府组织系统为主体,或者以政府组织为主体,是针对政府组织行为和政治活动的社会化角色的伦理原则和规范,是以“责、权、利”的统一为基础,以协调个人、组织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的政府组织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 非政府组织伦理是指非政府组织在从事其组织活动,即公共事务或与维护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有关的活动时,所应遵守的伦理原则和伦理规范。     8、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内容构成是什么? 公共事业管理伦理是在政府组织伦理和非政府组织伦理的基础上构成的一个有机的系统。这一系统由观念要素即行为伦理意识、实践要素即以一定的伦理规范为指导的政府组织行为、与实践的结合要素,指社会的政府组织伦理调节和导向(伦理评价和教育)活动。 第一、公共事业管理伦理意识。  公共事业管理伦理意识包含伦理准则意识、伦理责任意识和伦理目标意识。 第二、公共事业管理实践伦理。  公共事业管理的实践伦理,是通过政策或制度表现出来的对社会公众的行为规范或要求。这一实践伦理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维护公共服务活动正常运行所需的伦理规范,是由政府或其他社会权威机构设计、制定和推广的;二是指对于政府倡导的这些公共服务活动中的伦理规范,除了用社会舆论、自我评价等软约束手段支持外,还要为其设定政策优化的硬约束手段,使这些伦理规范真正成为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在公共服务中的普遍化行为方式。 9、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基本内涵有哪些? 公共事业管理伦理是在政府组织伦理和非政府组织伦理的基础上,针对新型公共事业的职业特点,经过整合和提升而形成的。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就是公共管理伦理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结合公共事业管理的职业要求和主体构成,我们认为公共事业管理在其基本的内容构成上,具有如下的特定的内涵: 第一、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 第二、以公众为本提供服务 第三、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 第四、勇于承担公共责任 第五、高尚的敬业精神     10、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在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机制中有什么作用? 公共事业管理伦理一经形成,便具有其特定的功能。其功能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对管理者产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导向作用。  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导向作用,是指这一伦理对公共事业管理活动具有引导作用,并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引导,反过来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人员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第二、规范作用。  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对于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行为起着事前规范,事后纠偏的作用。 第三、选择作用。  在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选择中,选择的价值尺度和标准是关键问题。从根本上讲,利益和利益关系是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主体进行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并成为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现象的基础。     11、如何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建设? 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建设是一项重要但也是困难的任务。就公共事业管理者个体而言,这一职业伦理的建设的目标就是自律,而其途径则是道德建设驱动自律和制度建设推动自律。 所谓道德建设推动自律,即通过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道德修养,使其能够超越一切外在监督和制约,以事业心、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人生理想和价值观为基础,自觉地遵守公共事业管理伦理规范和要求。     所谓制度建设推动自律,就是通过相关的制度设计,来推动公共事业管理者遵守公共事业管理伦理规范和要求,逐步达到自律。这一机制实际上是将伦理建设与公共事业管理结合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框架。法律体系的完善对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形成和实施取着控制的作用。 第二、公共事业管理的责任履行机制。理想的责任履行机制对公共事业管理人员遵守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取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行为守则。即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精神、价值取向和基本的规范和要求,对公共事业管理人员日常管理行为所做出的具体的、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规定。     第四、公民参与。制度化的公民参与,对公共事业管理人员违反其职业伦理,违法的、腐败的和不道德的行为具有十分明显的监督作用, 单项选择题 1、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  B ) A、政府部门  B、公共部门  C、企业单位  D、私人 2、目前在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公务人员的监督最重要的是(  A  ) A、法制监督 B、行政监督  C、舆论监督  D、内部监督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是在哪一年正式通过的,标志着我国正式全面实施政府侵权赔偿责任制度。( C ) A、1992  B、1993     C、1994    D、1995 4、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性质 (  D  ) A、公共性  B、效率性  C、流动性    D、A和B 5、公共事业管理的出发点与核心是( A ) A、增进和维护公共利益            B、以公众为本提供服务 C、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            D、勇于承担公共责任 6、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在制定涉及公共利益和公民利益的政策、规划和决定时,应举行( A )广泛听取公众各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以保证公共政策真正是公共政策,代表、反映和符合公共利益。 A、公开听证    B、民意调查    C、咨询委员会    D、利益群体 7、进行(  B  )是促进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基础工作。 A、公开听证    B、民意调查    C、咨询委员会    D、利益群体 8、我国自(  C  )《民事诉讼法(试行)》制定,于1990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后,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府诉讼责任制度。 A、1980    B、1981    C、1982      D、1983 多项选择题 1、公民参与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方式有( ABCD ) A、公开听证。  B、民意调查。  C、咨询委员会。 D、利益群体。 2、行政监察的基本特点:( ABCD ) A、隶属于政府但有相对独立的地位,不受任何机关的限制; B、有独立的监督权限,包括检查权、调查权、纠正权、弹劾权甚至逮捕权; C、均有行政监察的立法,对行政监察作出明确的规定; D、监察工作的重点是反腐倡廉,维护政府的责任。 3、要保证公众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参与,必须具有以下的基本条件: (  ABC  ) A、要有必须的制度设计。                      B、要有相应的公共管理文化。 C、公众必须的参与能力和信息。                D、要有明确的法律规范 单项选择题 1、公共事业管理最直接的结果是( ) A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的效率        B保证和提高公众的基本生活质量和水平 C生产和提供公共事业产品        D更好的为大众服务 2、绩效管理的核心( ) A注重社会公平        B资金价值的管理            C强调和重视投入、过程      D成本与效益相连,力求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 3、公共部门绩效的基本指标中经济指标指的是( ) A以最小的成本,提供最好的服务    B一定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 C公共服务实现公共管理目标的程D接受公共服务的团体或个人是否都受到公平的待遇 4、公共部门绩效的基本指标中公平指标中关注的基本问题是( ) A以最小的成本,提供最好的服务    B一定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 C公共服务实现公共管理目标的程D接受公共服务的团体或个人是否都受到公平的待遇 5、公共事业管理由于其自身的内涵和特点,( )实际上是整个公共管理中最早涉及的领域,也是最为主要的领域。   A这一公众满意程度评价  B社会评价      C经济评价        D效率提高 6、效果关注的是公共管理的目标或结果,通常是以( )什么作为评价 A以产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的  B公共产品使用者满意程度 C行政效率                      D目标与结果 7、( )是整个公共管理中与公众联系最为直接的部分 A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B 公共事业管理        C 提供公共事业产品 D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效率 8、为了保证公共事业管理社会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通常可以通过( )及相应的方法来进行。 A经济指标  B效率指标  C公平指标  D社会指标 多项选择题 1、从发生的前后顺序来看,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是一个从绩效目标的确立到实施再到检查评估是否达到目标的完整的系统过程,它分为( ) A绩效目标的确立和分解                      B绩效目标的实施 C绩效目标的评估                            D绩效追踪 2、绩效管理的成本——效益机制及对绩效的促进,主要是:( ) A注重社会公平  B注重和强调投入      C结果导向        D责任机制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1、C    2、D  3、A  4、D  5、A  6、A  7   1、科技事业活动主要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现代科技事业活动的基本内容,从研究本身的性质来看,可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基础科学研究。主要指自然科学中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理论的研究。     第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关注和解决的是人类自身的知识和文化发展,以及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问题。     第三、应用技术研究。在一定的基础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的需要综合利用知识,将科学研究提供的物化可能变为现实。     第四、公益性研究和技术推广。主要指涉及公众利益,难分割的技术研究、运用和推广。     2、科技事业产品的准公共产品特性是如何表现的? 1、一些科技事业产品具有较突出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另一些科技事业产品则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且有一定的消费竞争性。     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一般公共产品,即比较纯的公共产品所具有的特点,相当部分的科技事业产品就具有这种特性。应用性技术研究产品则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有一定的消费竞争性。                          2、科技事业产品具有突出的外部收益     一般来说,基础性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公益性研究和技术推广的外部性高于应用技术研究的外部性。     3、政府为什么必须介入科技产品的生产和提供? (1)只有政府才能保证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性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   第一、首先是科研外部性的需求。   第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科研具有的较高市场风险的需求。   (2)只有政府才能保障科学技术成果的生产和提供的顺利进行   第一、对生产的保障体现在政府对科研人员的劳动作出公正评价,并予以必要的支持。   第二、对提供的保障表现在对提供方式的确定和技术市场基本规范的建立与维护上。     4、科技事业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1)建立适合科学技术产品特点的生产和提供的制度       A、科学技术产品的生产政策。在现代社会中,由谁来承担这些基础性研究或这些科技产品生产上,机构的性质是必须考虑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机制,提高公共财政支出的资金价值,促进整个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B、科学技术产品的提供政策。科学技术产品的提供是指政府以何种方式将科学技术产品提供给应用者。   (2)科学技术市场的管理 第一、技术商品的管理。技术商品管理的任务是确定技术商品的身份,即对是否是技术进行鉴定,并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可否进入市场交易。     第二、技术市场参与者的管理。 即对技术商品的出让者、受让者和技术商品经营机构(技术交易中介组织)的交易行为进行协调和依法监督,以及调解行为为的各种经济纠纷,依法惩处各种不法行为,维护技术市场的正常秩序。     5、教育事业产品的准公共产品特性如何表现?政府为什么需要介入教育产品市场?   教育事业产品的准公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事业产品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一定的消费竞争性。教育事业产品的非排他性主要表现在在一定的范围内,一个人消费教育产品,并不排斥其他人同时消费。一定的消费竞争性:随着消费者的增加,产生了教育的总成本与投入,质量的矛盾。     2、教育事业产品具有外部收益性,教育是一种具有内部收益和外部收益的过程和活动,内部收益;受教育者增加了知识、掌握了技术,提高了适应社会、获取工作和较高报酬的能力。外部收益:通过培养受教育者,解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6、教育事业管理公共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从公共政策的角度看,教育事业管理的基本内涵,主要分为教育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两个方面: (一)教育事业产品的生产制度。第一、确立教育发展规划。第二、教育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第三、教育市场管理。第四、建立教育产品生产的合理模式。 (二)教育事业产品的提供制度。第一、公立教育产品提供方式。第二、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产品提供方式。第三、民办教育产品提供方式。A、私人生产,市场提供。B、私人生产、混合提供。     7、文化事业产品的准公共性是如何表现的? 虽然文化事业按其活动的目的和功能,其产品可以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产品和营利性文化事业产品,但由于文化事业活动的特点,使其产品具有公共事业产品的基本特点——准公共性。 (一)文化事业产品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一定的消费竞争性。 (二)文化事业产品具有外部收益性。第一、社会的优秀文化遗产将通过文化活动尤其是有引导的文化活动得到继承和发展;同时,文化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符合时代发展的又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当代文化得以形成。第二、与民族的、现代的、大众的、健康的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相伴随,公众在消费文化事业产品,满足自己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修养,进而构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这不仅促进了情商的提高,有助于公众自身创造力和工作积极性激发,也有助于道德素养的提高,进而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第三、正因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事业活动与经济有更紧密的联系,因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总之,在现代社会中,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事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正因为如此,现代社会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事业的发展水平成为了该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体现着该国或地区的文明程度。     8、政府在文化事业管理中的地位如何?为什么? 政府必须介入文化事业产品市场。这一必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文化事业产品的外部性决定了政府必须介入文化事业产品市场。仅靠市场是无法保证公众基本的文化需求满足的,因而必须由政府介入,通过一定的方式加强社会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保证公众基本文化需求的满足。同时,这也是政府代表社会对外部收益支付费用。由于其外部性十分突出,政府作社会其外部收益的第三方,应该代表社会对收益支付必须的费用。 (二)文化事业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必须介入文化事业产品市场。第一、文化是一种精神产品,属于上层建筑,文化事业活动中贯穿着特定的意识形态和思想价值取向。第二、文化事业产品具有双重属性和价值,即既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又有特殊精神产品的属性,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第三、文化事业产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不仅在其作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和价值取向方面需要积极的引导和支撑,而且在微观的文化市场领域也需要政府的规范和管理。     9、文化事业管理的公共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现代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应具有以下的基本框架和内涵。   (一)文化事业产品生产的制度。 第一、确立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第二、建立合理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模式。第三、文化事业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 (二)文化事业产品的提供制度。第一、公共提供。第二、非公共生产、混合提供。第三、非公共生产、市场提供。 (三)文化产品市场管理。文化产品市场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市场管理规范。第二、文化市场经营者的管理。第二、文化市场经营者的管理。第四、文化产品价格管理。第五、社会捐助资金管理。 单项选择题 1、(  A  )是指一些涉及公众整体利益,难以分割的技术研究和运用,如关系到气象服务、灾害研究等方面的技术和研究等。 A、公益性研究  B、应用技术研究  C、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D、基础科学研究 2、(  C  )主要是指涉及到公众利益和社会整体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如农业方面的种子改良技术等,这类技术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基础性需要。 A、公益性研究    B、应用技术研究  C、技术推广    D、基础科学研究 3、科技事业产品属(  B  ) A、纯公共产品    B、准公共产品    C、私人产品    D、企业产品 4、教育事业产品属于(  B  ) A、纯公共产品    B、准公共产品    C、私人产品    D、企业产品   5、在以下的教育类型中,其中外部性最强的是(  A  ) A、初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高等教育    D、职业教育 6、在以下的教育类型中,其中外部性最强的是(  D ) A、初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高等教育    D、职业教育 7、在以下的教育类型中,其中受益面最大、教育成本最低的是(  A  ) A、初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高等教育    D、职业教育 8、文化事业产品的准公共性体现在(  D  ) A、一定的非排他性  B、一定的非竞争性  C、外部收益性  D、A+B+C 多选题 1、现代科技事业活动从研究本身的性质来看,主要有( ABCD ) A、公益性研究和技术推广          B、应用技术研究  C、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D、基础科学研究 2、教育事业产品的准公共性主要体现在( ABC  ) A、一定的非排他性  B、一定的非竞争性  C、外部收益性  D、盈利性 第十二章  公共事业分类管理概述(下) 复习思考题 1、卫生事业产品的分类和特点是什么? 从卫生事业活动的表现形式和结果——产品的角度看,卫生事业产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准公共性。卫生事业产品的准公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卫生事业产品具有较强的外部收益 卫生事业产品既有内部性,但外部性则更为突出。所谓内部性,是指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解除了病人的身体疾患、延长了生命,提高了个人生活质量,同时,也收取了与其成本相适应的费用。所谓外部性,是指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对病人的诊治、对疾病的预防、对卫生环境条件的改善等,通过使病人个体免除和避免了病痛、挽救了其生命,使生活环境卫生安全,提高了人们健康知识,从而提高了劳动力素质,有益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进步。这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的也是共同的需要,也是维护公共利益的必需。尤其要注意到的是,卫生防疫机构进行的对诸多恶性流行性疾病的大面积的防治,如对小儿麻痹、白喉、肺结核、天花等的防治,虽然花费的成本很小,却可以大大减少人口的死亡率和社会的治疗费用,而且,一些疾病具有传染性,如不及时治疗,不仅会危及人被感染者的生命,即负的内部效应,而且还会传染他人并进而形成该病的曼延,产生可怕的负外部效应。因此,卫生事业产品具有突出的外部收益。 (2)、卫生事业产品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或一定的消费竞争性 就上述的现代卫生事业的基本构成来看,不同行业的卫生事业产品之间在排他性和竞争性上的表现差异是比较大的。一般来说,突发事故救护基本上是纯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卫生防疫和医学研究中的基础医学研究如病理研究等,也基本上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属于接近纯公共产品的准公共产品。但是,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公众卫生消费需求的提高和个性化、层次性的出现,因而在卫生防疫中某些超过社会一般需求的项目是首先满足个人及家庭需要的,因而存在消费竞争性。医学研究中的临床医疗技术研究,一方面是一种应用性研究,另方面又涉及到社会的共同需求,因而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但也有一定的消费竞争性。 医疗产品总体上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一定的消费竞争性。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从社会共同需求出发,公民享有基本的医疗服务,体现为一定的医疗保障制度,因而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但是,由于一定社会中的医疗能力是有限的尤其是高水平的医疗机构是有限的,且公众个人的医疗消费需求是多样的和有层次性的,因而医疗产品存在着消费竞争。总体上,医疗事业产品是接近于私人产品的准公共产品。 2、为什么政府必须介入卫生事业产品市场? 医疗卫生产品市场是指由供给方(医疗卫生的提供者)与需求方(医疗卫生的消费者)购成的价格与市场的关系。虽然自现代卫生事业产生后,一些国家如中国及西方的某些高福利国家,曾出现过将整个卫生事业作为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不承认医疗卫生产品市场的存在或客观上没有医疗卫生产品市场,但如上所述,在现代社会中医疗行业等的商品性是比较明显的。实际上,当代世界范围内,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化是一个普遍的趋势,医疗卫生产品市场是客观的需求,也是客观的存在。 但医疗卫生产市场又是一个较一般商品市场特殊的市场,政府必须介入,其主要原因在于: (1)、卫生事业产品的外部性决定了政府必须介入 现代卫生事业中有些产品的性质已经接近于纯公共产品,有的则是准公共产品,而不论哪一类卫生事业产品都具有突出的外部收益。具有外部收益的产品如果完全按照市场规则来配置资源,必然会出现市场失灵。具有纯公共性的卫生产品不宜采用市场提供方式,而卫生产品的外部收益又决定不能完全依赖市场机制,因而,政府必须对卫生事业产品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 (2)、卫生产品信息的不对称性决定了政府必须介入 这里所说的卫生产品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医疗行业中,具体是医生提供医疗服务时,与病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一不对称是:正常情况下,医生在医疗专业知识方面比病人多得多,而且,医生既掌握着病人的病情信息,又负责病人的治疗方案,病人在治疗上相当程度上依赖医生,这就形成了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或医疗服务供需中的地位不均等。信息不对称是一种垄断形式,它会导致市场失灵。这种医疗中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存在医生谋取“垄断利润”的可能,即如果掌握病人信息的医生完全从经济利益出发(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基本的也是正常的社会道德水准下,只存在医生从经济利益考虑问题的可能,不存在医生不从经济利益考虑问题的可能),就会把花钱多、盈利高的医疗方案介绍给患者,而信息的不对称使患者通常从医院的信誉、医生的信誉等出发去选择相应的医院和医生的,这就使医生的治疗方案往往得以实行,从而形成垄断利润。因此,为维护医疗市场的公平,保障患者的利益,政府必须介入医疗产品市场。 (3)、公众对卫生产品需求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政府必须介入 在现实生活中,疾病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即人们无法知道自己会不会得病,也无法事先预料自己会得什么病,加之医疗信息的不对称性,人们同样无法知道如果自己得病,应当花多少钱进行治疗。这样,人们对医疗卫生产品的需求与一般商品需求有极大的不同,具有不确定性。特别是,由于人们往往对自己的健康预期采取乐观的态度,因而在个人消费资金的准备中,医疗卫生消费资金也往往被安排在最后,缺乏用于治疗可能发性疾病的足够的费用。这样,一旦发生疾病,就可能出现支付能力不足。如果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必然会导致病情未及时控制而恶化甚至危及生命,相伴随的,是一些家庭也会因此陷入“因病致贫”。就此而论,医疗产品是一种优值品,即相对于可能因病而发生的种种不良的或严重的后果,医疗卫生投资的收益是巨大的。但经济学研究表明,在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情况下,优值品通常存在着需求不足。因此,政府必须介入医疗卫生市场进入相应的干预。 3、医疗产品的生产多元化有什么作用? 由于医疗是接近于私人产品的准公共产品,既有满足公众基本医疗消费的一面,又有满足个性化医疗消费的一面,因而在建立起一定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前提下,应该构成医疗服务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即在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情况下,医疗产品即可公共生产、也可非公共生产。而提供方式则基本上以混合提供为主(即医疗保障资金的注入),市场提供为辅。 具体言之,公共生产和混合提供的基本内容是:公共生产的承担者是公立医疗机构,公立医疗机构一般应由公共财政投资建设,医疗设备、设施等建设也由财政政府补贴完成。公立医疗机构实行按成本收费、经常性收支自给的收费政策。这里的经常性收支包括医疗机构的人员工资、房屋和医疗设备的维护、更新在内的全部费用。 非公共生产即由私立医疗机构承担医疗服务。非公共生产、混合提供的基本内容是:一些达到一定规模、具有必须医疗水平的私立医疗机构,可以承担属于基本医疗消费的服务,相应的,其收费标准也就必须与公立医疗机构相类似,政府则予以必要的财政补贴,并进行相应的管理。 此外,在公立医疗机构中,一些超出社会所规定的基本医疗消费的项目,即通常所说的自费项目,以及大多数私立医疗机构所提供的医疗服务,都应该采用市场提供的方式。 总之,医疗产品生产中的多元主体的存在,对向公众提供更好的医疗产品上有重要的促进作 用。因为,一方面,私立医疗机构的建立及运行不需要政府投资,而且布点分散,便于向公众就医,另一方面,只要规范管理得好,市场条件下的私立医疗机构要存在和发展,也必须靠提供合理的优良的服务,这就与公立医疗机构形成竞争,从而通过这种竞争使病人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4、现代体育事业的基本内容有哪些?体育事业产品的准公共性有何表现? 现代体育事业有自己的特定内涵。这一内涵是随着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也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日益丰富多样。这些样态繁多的体育活动,与文化活动与诸多的交融。总体特征上,现代体育活动也呈现出与现代文化事业活动诸多的相似之处,并可以按其活动的直接目标和功能,大致分为公益性或营利性体育活动两大类别。 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健身强体有久远的历史,早在古希腊就有专门对身体的训练,我国春秋时代的六艺中的“射”、“御”也包含对身体的锻炼。但是,对人的身体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锻炼,并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用专门的课程来完成,则是随着工业革命开始后所产生的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出现的,最早对之进行完整而系统论述的是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斯宾塞。因而,现代体育首先是学校一项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其英文即physical education。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是工作和生活的高节奏,既需要强健的身体,也需要通过一定的身体的活动对身体和精神予以放松,同时,在和平的环境下,公众还需要通过对竞技术运动的欣赏(一种特定的参与),来使自己的感性和激情获得释放,来享受一种与艺术表演不同的更为真实的身体艺术活动。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物质的日益丰富和休闲时间的增多,也为公众进行自身的身体锻炼和竞技活动的参与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体育的含义较之作为学校的一项活动有了极大的扩张,增加了公众众强身健体、满足自身娱乐和精神需求的内涵,同时,由于体育设施和体育运动中科技含量的增加,体育活动的水平也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科学技术水平和国民体质的水平的标志。 目前,我国学术界认为体育这一概念可以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体育与“体育运动”概念基本相同,主要包括身体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三个方面。其中的“身体教育”即狭义的体育概念,即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知识与技能、培养高尚品质和意志等的教育过程,与德育、智育一起构成整个教育。一般来说,在现代社会中,大众的健身活动较之以往已更为有目的和系统,但较之学校体育来说,这一更多属于成人的校外的身体教育在目的性和系统性上还是不足的,不能进入教育而属于身体锻炼的范畴。由于学校的体育活动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纳入现代教育事业,因此,从整个现代公共事业的分类来看,进入体育事业范围的,应该主要是竞技运动和大众的身体锻炼活动。 体育事业产品总体上是具有准公共性的产品,其准公共性与教育和文化事业产品的准公共性有相似之处,表现在下述两个方面: 1、体育事业产品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一定的消费竞争性 体育事业产品的消费大多具有无形性、延伸性的特点,在一定范围内,如一个人进行健身活动、跑步、进行球类活动、游泳、观看体育比赛等,并不影响其他人进行健身活动、跑步、进行球类活动、游泳、观看体育比赛等。也就是说,在一定范围内,一个人消费体育产品时,并不排斥其他人同时消费,体育产品具有非排他性。但是,这一非排他性是有限度的。因为,体育活动大多数需要一定的场地和设施的,虽然有的活动对场地和设施的要求不高,但毕竟有要求,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消费需求个性化的出现和体育需求层次的提高,对活动场地和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对竞技体育的欣赏来说,更是有场地条件限制的。因此,当消费者人数增加到一定数量时,必然需要增加场地设施即增加成本,或者必须限制参与人数。 相应的,体育事业产品的竞争性,表现在如上面所说的随着消费者的增加,总成本也必然增加,而体育需求的满足是与一定的社会进步相联系的,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因而相对于公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体育事业产品的供给能力是有限的。这样,在体育事业产品供给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必然产生需求竞争。这种需求竞争通常产生在普遍受欢迎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产品的提供中,如当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足球世界杯赛、奥运会的比赛等就存在消费竞争。 这里要指出的是,如上所述,与文化事业产品相类似,体育事业产品还具有层次性、多样性的特点,许多消费项目是在满足公众基本体育消费需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样式的文化需求的公众进行生产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竞技体育项目,以及一些热门的时尚的公众可以参与的既是竞技体育项目,也可以成为娱乐项目的台球、保龄球等,因而这类体育产品具有更强的排他性和更强的竞争性,实际上就是一种完全的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和消费竞争。 2、体育事业产品具有外部收益性 体育活动的主体是人,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事业产品已成为一种消费,因而不论是针对社会公共需求的还是针对个人不同体育消费需求的体育活动,都具有内部收益,表现为个人体质的提高、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增强、精神得到享受和放松等,乃至于体育企业通过提供体育产品获得利润等。同时,体育活动由于自身的特点,也具有明显的外部性。这一外部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体育活动尤其是公益性体育活动,在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体育消费需要的同时,提高了全社会成员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从而提供了社会生存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之一。正因为如此,在相当程度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人数即体育人口,表现着该国家或地区的体育运动普及水平,也表现着该国或地区的公众基本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第二、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的体育活动的开展,也会推动了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的发展,从而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第三、全面发展不同层次的体育事业,提高了国家或地区的体育运动水平,一方面能给予公众高水平的完全不同于文化艺术享受的另一种感性艺术享受,从而另一个重要的侧面陶冶了公众的情操,另一方面,能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国家与民族的凝聚力,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提高国家声誉,扩大国际影响。在当今世界,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当然,不同的体育产品由于其活动的直接目标和在社会中的功能的是不同的,相互之间在非排他性和竞争性,以及外部收益上存在着差别 5、体育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大众体育产品的生产与提供 大众体育消费是满足一个社会公众基本的体育消费需求消费,是社会的共同需要。作为产品,大众体育具有突出的外部收益,是接近于纯公共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如果完全交给市场,会出现供给不足。因此,这类体育产品的最合理的生产方式是公共生产,而且是公共提供。当然,公共提供可以是完全免费,也可以是收取一定费用作为场馆维护和提供服务的成本补充。 在具有效的宏观管理的条件下,某些大众体育产品也可以采取私人生产,如交由一定的社会体育协会或体育俱乐部负责,政府以公共财政对这些协会或俱乐部进行必要的补贴,即采取私人生产、混合提供的方式。采取这种生产和提供方式的,主要是一些原来是比较个性化的,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已逐步开始成为一种大众消费的体育产品,通常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充分吸引了社会资金投入大众体育活动。 (2)、非共同需要的体育产品的生产与提供 这类体育产品主要是以满足公众个性化的、在基本需求满足后体育消费需求,产品表现形式是更个性化的个人体育消费活动和职业体育活动。承担的机构主要是面向大众提供个性化体育消费的俱乐部、职业俱乐部、半职业俱乐部等。换言之,这类体育产品基本上是现代体育产业的产品,因而,最合理的方式是非公共生产,市场提供。即主要交由市场决定,政府只按有关的法律法规对这一体育市场的运行进行外部监督。 由于这类活动中的竞技体育活动在向大众提供高水平的体育享受时,另一个产品是高水平的体育人才养成,而这其中的一些人通常在一定时期内要组成运动队代表国家或地区进行比赛,从而具有了较强的外部收益,因而国家可以根据需要,对一些需要支持的非大众的体育活动给予必要的补贴,同时也进行必要的管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非公共生产、混合提供。 (3)、对国家运动队或地区运动队体育产品的生产和提供 由于现代体育竞技活动尤其是国家间和地区间的体育比赛的存在,使得代表国家或地区的运动队的活动即提供的体育产品,成为现代体育事业产品中外部收益比较突出的产品之一。在综合管理模式下,这类体育产品的生产即对运动队的维持,视情况可以采取不同的生产方式。从理论上说,这类外部收益高的产品通常应该由政府进行干预,进行公共生产,但由于现代职业体育的特殊性,使一些体育类别既有较高的外部收益又具有较强自我经营能力,如现代足球运动、一些国家如美国的篮球运动等,因此,在这些运动类别的国家运动队层面上,可以采取由相关体育协会投入一定费用或吸纳一定社会资金的方式进行运作,而其他的则应由公共生产为主,以市场投入为辅。至于提供方式,这类体育活动产品通常主要采用市场提供,有时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 6、现代公用事业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其发展趋势是什么?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现代公用事业的基本内容日益丰富。从产品涉及公众基本生活质量来看,现代公用事业主要包括了如下内容: 公共交通。其内涵如上面所述,有传统的城市和城市间的公路客运,也有一定条件下的铁路客运、航空客运和水路客运。 城市供水和排水。电力供应。煤气、天然气等。 邮政、通讯。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以及公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移动通讯、网络等也正逐步成为大众的基本需要。 7、公用事业产品有什么特点? 现代公用事业产品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一定社会的公用事业产品从其产品属性来看,具有双重性。即一方面,现代社会尤其是城市所提供的公用事业产品,是在一定社会发展条件下关系到居民日常生活或基本生活质量的产品,反映着社会的共同需要,关系着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发展,也就是说,具有公共产品的特点;另一方面,现代公用事业产品又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公众在保证基本生存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基本生活质量的可选择的消费,由于现代社会个人经济水平仍然存在差异,也由于这些产品一定程度上可替代品,如只有能保证将饭做熟,不一定非得用煤气,如经济条件不允许或电的价格太高,不用电而用其他能源,虽然效果不完全相同,但基本上也可以照明。因而,消费还是不消费这些产品,消费多少,具有较大的弹性。而且,在现代社会,由于工商企业大都集中在城市或城市周围,因而它们的消费就是一种企业的生产资源,是企业消费。就此而论,公用事业产品又是首先满足个人需要或个性化需要的产品,而且还是企业营利相关的消费品,因而更接近于私人产品。 第二、公用事业产品是一种垄断性突出的产品。构成其垄断性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相对于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来说,生产公用事业产品的资源基本上都具有稀缺性,如用于公共交通修路的土地、水源、产生煤气的煤、天然气、一定范围的电讯频道,等等,而且,其中许多是具有不可再生的资源,尤其是一个城市周围的水源等更是如此。资源的稀缺和为了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往往使获得这一资源的生产者具有唯一性或稀少性,从而产生垄断。 二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范的扩大,公用事业产品的生产一般都具有投资大,具有规模才能进行生产和供给的特点,因而一般企业和个人无力投资,从而只有通过公共财政投入或极少数的企业能有必须的经济进行这一类产品的生产。生产者的唯一或稀少且具有左右市场的经济实力,容易产生市场垄断。 三是在现实中,公用事业产品大多具有非固体实物性,既是提供一种产品,又是提供一种服务,公用事业产品通常是生产和服务融为一体,从而使生产和经营具有较强的垄断性。 第三、公用事业产品具有重要的内部收益和具有突出的外部收益,而且,外部收益一般都大于所创造的内部收益。其内部收益表现在,公用事业产品既使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有所提高,又满足了个人不同的生活质量需求,同时,也给生产者和提供者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而其外部收益表现在,保证了社会成员作为特定社会或社区成员的基本生活,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其体力和智力的发展获得了更好的条件,劳动力质量得以提高,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公用事业实际上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部门,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扩大再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因而,随着公用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随着公用事业的发展,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获得了改善,与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相一致,使整个城市或社会协调发展,产生显著的环境效益。这也就是公用事业的社会效益,它一般大于所创造的直接效益即经济效益。 总之,从公用事业的基本特点可以看出,公用事业所具有的涉及公众基本生活质量的一面、其突出的外部收益等,具有公共性,而其同时具有并首先满足公众提高基本生活质量的一面,及其具有的一定条件下的产品可替代性等,具有私人产品的特征,因而总体上看,公用事业产品是一种更接近私人产品的准公共产品。 8、公用事业产品市场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公用事业产品价格听证会有什么作用?发挥这一作用的关键是什么? (1)、公用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制度 第一、公用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制度的理论设定 我们知道,准公共产品既可以公共生产,也可以非公共生产,而提供则既可以是公共提供、也可以是市场提供或者混合提供。由于公用事业产品所具有的比较突出的垄断性,完全交由市场将造成产品的需求不足,因而必须由政府介入限制其垄断性。这样,现代社会一般不采用市场提供,其生产和提供的基本组合方式是: 公共生产、公共提供。即完全由政府生产,公共提供(不是免费而是低收费)。 公共生产、混合提供。即完全由公共财政支出承担生产费用,但由于需要考虑收回对公用事业的投入尤其是公用事业的本身的发展,因而采取保本微利的原则制定价格,向公众提供公用事业产品。 非公共生产、混合提供。即由私人投资进行公用事业产品的生产,但政府对这一公用事业产品的生产以公共支出予以必要的补贴,同时,对其产品生产的数量调控,对其产品的价格进行限制,以保证公用事业产品对公众的供给,并破除垄断。这一方式对生产企业来说,实际上是定价时按有关政策规定采取了保本微利原则,同时,以政府的补贴进行利润上的弥补,换言之,这也是我们在第一章中曾分析过的生产准公共产品企业的特定的营利。 第二、当代公用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的趋势 在当代社会,公用事业产品的生产与提供方式的组合,最主要的存在两种方式,即公共生产、混合提供,非公共生产、混合提供。前者如欧洲的许多国家,以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且通常将从事这些公用事业产品生产的企业称为公共企业,作为公共部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混合提供中,由于收费的不同,实际上有的趋向于公共提供,甚至将公用事业视为福利事业或强调其公益性的一面,如我国改革开放前的公用事业即如此,而有的则趋向于非公共生产的混合提供。后者比较少,最典型的是美国。美国长期以来都是将公用事业产品交由私营部门生产,政府以公共政策进行管理,并以政府工具即公共支出进行补足。 公共生产的优点是便于进行对公用事业产品的生产进行规划和管理,但却使公共财政以相当大的压力,同时,存在政府所有权问题。而且,由于缺乏必要的服务竞争,因而公用事业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一直存在问题。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未开始的政府管理改革以来,以英国的公共企业民营化改革为起点,不少国家都将公用事业产品的公共生产转为非公共生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尤其是服务质量,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因此,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公用事业公共生产的方式正在减少。当然,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条件和需要,因而关键是要从公用事业的基本特点出发,结合自己的国情和公共管理文化传统,探索最适合自己的公用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方式的组合。 (2)、公用事业产品市场的价格管理 由于现实中的公用事业产品基本上都是采用混合提供方式,因而,虽然公用事业产品的生产也很重要,但要保证公用事业产品的合理的需求和供给,实际上更为重要的是提供方式。混合提供的意味着政府对公用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的管理,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公用事业产品的价格管理。 政府对公用事业产品价格的管理是价格制定问题,如下两个方面必须注意: 第一、制定公用事业产品价格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从公用事业产品价格的形成来看,由于公用事业在经营上有较强的垄断性,同时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突出的外部收益,因而其价格形成具有政策约束性。同时,公用事业产品又是接近于私人产品的准公共产品,需求面大,投入高,因而必须考虑其价值问题。所以,在制定公用事业产品价格时,既要考虑价值及供求关系,更必须考虑公众基本需求及社会效益,即国家特定政策的要求。一般来说,合理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价格既体现了经济效益的要求,也表现了社会效益的规定,如果在特定的情况下两者发生矛盾,由于公用事业产品的外部收益大于内部收益,因而就以社会效益为主。 另外,这里还有一个公用事业产品价格的地方性问题。因为公用事业作为一种与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产品,主要是面向某个地区或城市的产品,由于不同的地区在人口密度、居民结构、购买力、资源分布和气候条件,以及公用事业企业的数量 第二、制定价格过程中的公众了解和制约。公用事业产品一个涉及到公众基本生活质量保证及基本生活质量提高的产品,涉及面广,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因而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对这类产品的价格是如何制定的,是否考虑到了公众的基本利益,公众是享有知情权,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制约作用。当然,公众对公用事业企业生产的产品价格的制约,是要依靠相应的政治制度及具体的政府管理制度来确立的。目前,公众对公用事业产品价格制定中的了解和制约的最基本的也是目前正在逐渐普及的,就是价格听证会制度。 所谓价格听证会制度,其基本内涵是针对涉及到公众基本生活和利益的产品,在作出价格决定时,就有关价格决定的相关的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听取利益受到影响方的意见的程序性法律制度。一般公用事业价格听证会由政府主管部门、公用事业产品生产企业和相关的消费者代表三方组成,如进行铁路运价的调整而举行价格听证会,参加听证会的就必须有政府相关部门、铁路部门和公众代表。公用事业价格听证会虽然对价格的最终确定没有决定权,但如果作为一种法律规定的专门的公用事业价格制定的管理程序,在民主社会中对价格的最终形成具有相当大的制约作用。 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相关问题是,要真正使价格听证会发挥作用而不是走过场,核心是必须进行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必要内容的公开,因为这是价格进行调整的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也是进行价格听证的最重要的事实。一般来说,非公共企业的成本核算是其商业秘密,为了进行竞争,企业有权保密。但公用事业产品本质上是准公共产品,是涉及到公众基本生活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产品,因而凡是涉足公用事业产品生产的企业,不论是公共的还是非公共的,公开必要的生产耗费,是社会对其的要求,也是必须承担的义务。唯其如此,才能既保证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又保证了公众的基本利益。 第十二章  公共事业分类管理概述(下) 单项选择: 1、_____是指防疫站等机构以防治疫病,包括防治流行病的发生为主要业务的活动。 A、医疗    B、卫生    C、医学研究    D、突发事故救助 2、从卫生事业活动的表现形式和结果——产品的角度看,卫生事业产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_____。 A、准共公性  B、公共性  C、综合性  D、社会性 3、_____是卫生产品生产首先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A、区域卫生规划    B、医疗产品的生产与提供  C、适合国情的医疗保障制度  D、卫生市场的管理 4、职业体育活动的主要承担机构是_____。 A、健身俱乐部  B、半职业性体育俱乐部  C、职业体育俱乐部  D、球类俱乐部 5、体育事业产品具有一定的_____和一定的消费竞争性 A、延伸性  B、无形性  C、排他性  D、非排他性 6、体育事业产品的______,表现在如上面所说的随着消费者的增加,总成本也必然增加。 A、竞争性  B、排他性性  C、非排他性  D、稀少性 7、不论是针对社会公共需求的还是针对个人不同体育消费需求的体育活动,都具有_____,表现为个人体质的提高、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增强、精神得到享受和放松等,乃至于体育企业通过提供体育产品获得利润等。 A、外部收益    B、内部收益    C、准共公性    D、竞争性 8、公用事业是现代社会关系到公众基本生活质量的行业,其产品总体上更接近于_____。 A、公共产品      B、准共公产品    C、私人产品      D、消费品 多项选择: 1、医疗卫生产市场又是一个较一般商品市场特殊的市场,政府必须介入,其主要原因在于_____。 A、卫生事业产品的外部性    B、卫生产品信息的不对称性    C、为生产品信息的对称性    D、公众对卫生产品的需求的不确定性           2、在分析文化事业时我们已指出,人的需要一般可以分为三大基本类别,即_____。 A、生存需要      B、享受需要      C、精神需要      D、发展需要 3、现代公用事业主要包括了如下内容_____。 A、公共交通  B、城市排水供水  C、电力供应  D、邮政通讯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 1、B  2、A  3、A  4、C 5、D 6、A  7、B  8、C 多项选择: 1、ABD    2、ABD  3、ABCD
本文档为【公共事业管理题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773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56KB
软件:Word
页数:69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19
浏览量: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