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管子》同义词语研究

《管子》同义词语研究

举报
开通vip

《管子》同义词语研究《管子》同义词语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管子》同义词语研究 姓名:王洁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指导教师:刘兴均 20080401 《管子》同义词语研究 姓名:王洁 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方向:文字训诂学 年级:2005 级 导师:刘兴均教授 中文摘要 同义关系是常见的一种特殊的词的聚合关系,同义词语聚合的构成在不同时代,不同 作家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古汉语专书的同义词语聚合反映某个时代的认知情况和思 想活动。聚合中的成员的分布和相互关系,更是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

《管子》同义词语研究
《管子》同义词语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管子》同义词语研究 姓名:王洁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指导教师:刘兴均 20080401 《管子》同义词语研究 姓名:王洁 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方向:文字训诂学 年级:2005 级 导师:刘兴均教授 中文摘要 同义关系是常见的一种特殊的词的聚合关系,同义词语聚合的构成在不同时代,不同 作家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古汉语专书的同义词语聚合反映某个时代的认知情况和思 想活动。聚合中的成员的分布和相互关系,更是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词汇系统的特点。论 文采用根据文献原文在语境中观察同义词的方法,确定《管子》各篇中的同义词,对同义 词进行了辨析,并对《管子》中同义的语用特点进行了总结。 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 绪论:对《管子》一书及其研究情况进行简单介绍,并阐述古汉语同义词研究中的几 个基本问题,包括同义词的定义,同义词的认定方法以及对同义词进行辨析的方法。 第一章:介绍《管子》中的同义词概貌,对《管子》各篇的同义词组进行统计,包括 对《管子》各篇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的同义组分别进行统计,以及对《管子》各篇 的三类同义组的总数进行统计。并对《管子》与《论衡》进行同义词语比较。 第二章:把《管子》各篇在同一义位上构成同义组的词汇总在一起,按名词、动词、 形容词三大类分别进行证同求异。 第三章:总结《管子》各篇同义关系显示的格式以及同义词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管 子》中的同义关系显示的格式有六种;《管子》中的同义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义、语法、 修辞、语用等方面。 馀论:指出《管子》同义词语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论文具有以下特点和意义:1、力求从原书的实际出发,客观、忠实地反映同义关系 的构成。2、对同义关系的描写比较全面,用材料实事说话。3、对具体著作年代不是很确 定的文献,在语言研究中如何利用,进行尝试。4、为古汉语同义词研究以及汉语词汇史 的研究提供经过辨析与论证的基础材料。 关键词:《管子》 同义词语 证同 辨析 I The Research On Synonyms In Guanzi Name: Wangjie Subject: Chinese Linguistics and Character Orientation: Exegetics and Character Grade: 2005 Tutor: Liu Xingjun Abstact The relationship of synonyms is a special kind of paradigmatic relationship. The member of paradigmatic of synonym in different time and different literature presents different appearance. The paradigmatic of synonym in specific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reflected the cognition and thought of specific time. The member of paradigmatic of synonym in specific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showed the vocabulary features of the specific time which the specific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had been written.I found the synonyms in each chapter of “Guanzi” by observing the text of “Guanzi” and referring to the exegesisses of ancient literature and books about exegetics at the same time. Then I differentiated the synonyms and found the pragmatic features of the synonyms. The paper consists of five sections: Introductiong: I introduced simply about “Guanzi” and the research situation carries on to “Guanzi”. And I also discuss the basic problem of research on the synonyms of ancient Chinese, including the concept of synonym, the method of deciding and differentiating the synonyms. Chapter 1: I showed all the synonyms in “Guanzi”and counted the groups of noun synonyms, the groups of verb synonyms and that of adjective synonyms in each chapter of “Guanzi”. I also calculated the total of groups in each chapter of “Guanzi”. Chapter 2: I put the member of each group of synonyms which had the same sememe together. Then I showed the proofs that they had the same sememe and fou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Chapter 3: finding the way that show the relationship of synonyms in each chapter of “Guanzi” and how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ynonyms manifest. I found that there are six ways that show the relationship of synonyms in each chapter of “ Guanzi ”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ynonyms mainly manifest in the semantics, the grammar, the rhetoric, the pragmatics and so on. The paper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1. try the best show the member of each group of synonyms truly on the basis of the text of “Guanzi”. 2.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 of synonyms completely on the basis of the true. 3. attempting to make use of the literature that can not be make sure that when II had been written on the research of language. 4.some basic data that has been proved for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synonyms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vocabulary. Key word: “Guanzi” synonym proving differentiating III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 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广西师范 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 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 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绪 论 一、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吕叔湘曾指出:“汉语史研究中最薄弱的部分应该说是词汇的研究”[1];他还说:“汉 语的历史词汇学是比较薄弱的部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力量跟这项工作的繁重程度很不相 [2] 称。” 要加强古汉语词汇的研究首先应该从基础性的工作开始。整个汉语词汇史由各断代 词汇史构成,断代词汇史是整个汉语词汇史的基础,而专书词汇的研究则是断代词汇史的 基础,具有重大的意义。 蒋绍愚指出:“同义词和反义词是词的聚合关系中的特殊的两类。同义词和反义词的 研究在古汉语的阅读和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3]p94同义词语聚合的构成在不同时代,不 同作家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古汉语专书的同义词语聚合反映某个时代的认知情况和 思想活动。聚合中的成员的构成及相互间的差异,能够体现那个时代词汇的特点。 《管子》一书旧题春秋初齐国管仲撰,但其真伪问题早就被人提出来了。在宋代就形 成了“(《管子》)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书”的论点 。[4]具体到各篇的著作年代,至今 仍是众说纷纭,没有达成共识。但是,《管子》一书所反映的词汇面貌属上古时期,这是 没有疑问的。《管子》一书内容思想极其丰富,包含儒、道、法、阴阳、名、农、兵等诸 家学说的内容,所反映的词汇面貌比较广泛,对其进行词汇专题研究是可行的,而且是必 要的。由于《管子》一书各篇的成书年代至今仍是众说纷纭,我们以篇为单位对《管子》 的同义词语进行判定,并以义位为纲对构成同义关系的成员进行辨析,为古汉语同义词语 研究以及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经过辨析与论证的材料;并对各篇同义词语聚合所反映的 语义语用特点进行总结,从而总结《管子》所属时代的词汇的特点。这对汉语词汇史的建 立与完善,无疑是有学术价值和意义的。 二、 《管子》简介及《管子》研究概况 (一)《管子》简介 《管子叙录》记录了校理《管子》的情况及定本《管子》的成书经过: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雠中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太中大夫卜卦书二十 七篇,臣富参书四十一篇,射声校尉立书十一篇,太史书九十六篇,凡中外书五百六十四, [5]p3 以校除重复四百八十四篇,定著八十六篇,杀青而书,可缮写也…… 由此可以看出,刘向等校理《管子》参考了众多的本子,合校之后,删除重复,最后 定著八十六篇《管子》。这样《管子》始有定本流传。 池万兴指出:《管子》到唐初已有缺佚,《管子?封禅》篇已亡。《管子》流传到宋代, 已亡佚《王言》、《谋失》、《正言》、《言昭》、《修身》、《问霸》、《牧民解》、《问乘马》、《轻 重丙》、《轻重庚》十篇。 [6]p25-26 1 流传至今,刘向所定著的八十六篇《管子》共亡佚十一篇,我们今天看到的只有 75 篇(不含《封禅第五十》)。关于《管子》的流传版本情况,以及分组的情况分别在池万兴 [6] [7] 的《〈管子〉研究》 及张固也的《〈管子〉研究》 有很详尽的论述。 (二)关于《管子》的研究概况 《管子》一书内容丰富,结构复杂,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注意。池万兴在其《〈管子〉 研究》中介绍了 20 世纪以来一直到解放前,国内《管子》研究的主要专著: 黄汉《管子经济思想》(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年)、罗根泽《管子探源》(北京中华 书局,1931 年),后收入《诸子考索》(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年)、梁启超《管子传》 (北京中华书局,1936 年版)、石一参《管子今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 年排印本)、 王毓瑚《管子》 重庆胜利出版社,1945 年)、刘师培《管子斠补》 见《刘申叔遗书》,1936 ( ( 年)、郭嵩焘《读管札记》(见《文哲季刊》,1930 年)、陶鸿庆《管子札记》(见《读诸子 札记》,1917 年)、章太炎《管子余义》(见《章氏丛书》,1919 年)、黄巩《管子编注》(见 《存几堂排印本》,1914 年)、张之纯《管子菁华录》(见《诸子菁华录十八种》,1918 年)、 支伟成《管子通释》(上、下)(上海泰东书局,1924 年)、唐敬杲《管子选注》(上海商务 印书馆,1925 年)、钱文霈《管子地数篇》(见《钱苏斋述学》,1924 年)、陈和详等《管 子读本》(上海世界书局,1926 年)、姚永概《管子笔记》(见 《慎宜轩笔记》,1926 年)、 叶昀《管子集解》 上、下) 上海大达图书供应社,1936 年)、于省吾《管子新证》 见《诸 ( ( ( 子新证》,1939 年)、金其源《管子管见》(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 年)、戴濬《管子学案》 (上海中正书局,1949 年)等。 [6]p28 以上这些研究,涉及到《管子》的思想、管仲的思想生平、《管子》与诸子的关系、 原著注释、文字校勘及著作年代等方面。解放后,对《管子》的研究基本上也在这些方面 的范围之内。比较重要的著作有:郭沫若等《管子集校》(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年)、 胡寄窗《管子经济学说》(见《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年)、赵 守正《管子注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上册 三年级上册必备古诗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下载人教社三年级上册数学 pdf四年级上册口算下载三年级数学教材上册pdf ,1982 年;下册 1987 年)、胡家聪《管 子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年)、谢浩范、朱迎平《管子全译》(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年)等。 姚小平总结了《管子》中的语言观,认为“在名称的起源问题上,管子持自然论的观 „凡物载名而来?”;“在名称的社会功用问题上,管子 点,提出„物固有形,形固有名?、 [8] 主张„督言正名?、„修名督实?,其思想对孔子不无影响。” 目前学界鲜有以《管子》为对象进行语言上的研究,这方面几乎还处于空白状态,原 因在于《管子》各篇的著作年代问题尚未解决。著作年代问题给《管子》各方面的研究带 来极大的困难,它仍然是《管子》研究的关注点。以下是一些关于各篇著作年代的观点: 罗根泽认为: 经言”九篇: 牧民第一》、 形勢第二》、 權修第三》、 立政第四》、 乘 “ 《 《 《 《 《 馬第五》、《七法第六》均作于战国时期;《版法第七》疑作于战国;《幼官第八》作于秦汉 间;《幼官圖第九》作于汉以后。 2 “外言”八篇:《五輔第十》、《宙合第十一》、《樞言第十二》、《法禁第十四》、《法法 第十六》均作于战国;《八觀第十三》作于西汉文景后;《重令第十五》、《兵法第十七》作 于秦汉间。 “内言”九篇:《大匡第十八》、《霸形第二十二》、《霸言第二十三》、《問第二十四》、 《戒第二十六》均作于战国;《中匡第十九》作于汉初;《小匡第二十》疑作于战国。 “短语”十八篇:《地圖第二十七》最早作于战国中世;《參患第二十八》作于汉文景 以后;《制分第二十九》、《四稱第三十三》疑作于战国;《君臣上第三十》、《君臣下第三十 一》、 小稱第三十二》、 侈靡第三十五》、 四時第四十》、 五行第四十一》、 勢第四十二》、 《 《 《 《 《 《正第四十三》作于战国;《心術上第三十六》、《心術下第三十七》、《白心第三十八》作 于战国中世以后;《水地第三十九》作于汉初;《九變第四十四》疑作于战国以后。 “区言”五篇:《任法第四十五》、《明法第四十六》作于战国中世;《正世第四十七》、 《治國第四十八》作于汉文景后;《内業第四十九》疑作于战国中世以后。 “杂篇”十三篇:《封禪第五十》汉司马迁作;《小問第五十一》辑战国关于管仲之传 说而成;《七臣七主第五十二》作于战国末;《禁藏第五十三》作于战国末至汉初;《入國 第五十四》、《九守第五十五》、《桓公問第五十六》并疑作于战国末年;《度地第五十七》 作于汉初;《地員第五十八》疑作于汉初;《弟子職第五十九》疑汉儒家作。 “管子解”五篇:作于战国末秦统一前。 “轻重”十九篇: 作于汉武昭时。 罗根泽的观点,《管子》各篇著作年代最早的是战国。 [9] 胡寄窗认为《管子》出现于战国中期。 [10] [11]p467 郭沫若认为《管子》是战国、秦汉文字之总汇。 [12]p4 马非百认为“管子轻重”一组文章产生于西汉末年王莽时代。 张岱年则认为《管子》是战国时代齐国推崇管仲的学者的著作汇集。 [13] 胡家聪认为《管子》系田齐变法时代的时代产物,其书出于稷下之学的管子学派。 [14] 池万兴认为:《管子》一书是春秋战国到战国末年齐国历代推崇管仲功业的学者的著 [6]p14 作总汇 。 张固也认为:“经言”诸篇主要是春秋末叶至战国早期的作品。 [7]p76《外言》八篇, 作于公元前 350 年左右(战国后期)。 [7]p164 “内言”九篇中,“三匡”(《大匡第十八》、《中匡第十九》、《小匡第二十》)与内言诸 篇比较而言,主体内容的产生年代应该比较早;《霸形第二十二》,其书于竹帛当晚于“三 匡”; [7]p176《霸言第二十三》产生于战国; [7]p205《問第二十四》产生于春秋末年; [7]p223《戒 [7]p224 第二十六》作于战国,不会晚至战国末叶。 “短语”十八篇中,《地圖第二十七》、《參患第二十八》《制分第二十九》大约产生于 战国晚期 ;[7]239《君臣上第三十》、《君臣下第三十一》作于战国晚期; [7]p246《小稱第三十 [7]p242 二》、《四稱第三十三》作于战国; 《侈靡第三十五》产生于春秋时期; [7]p275《心術上 3 《 《 第三十六》、 心術下第三十七》、 白心第三十八》产生于战国中期; [7]p277《水地第三十九》 [7]p289 产生于公元前 4 世纪中期; 《四時第四十》、《五行第四十一》作于战国; [7]p293《勢第 四十二》作于战国晚期; [7]p296《正第四十三》作于战国晚期;[7]p297《九變第四十四》作于 战国中晚期。 [7]p299 “区言”五篇中,《任法第四十五》、《明法第四十六》、《正世第四十七》、《治國第四 [7]p318 十八》均作于战国中晚期 ; 《内業第四十九》作于战国中期。 [7]p277 “杂篇”十三篇中,今本《封禪第五十》是据[汉]司马迁《封禅书》抄补而成; [7]p320 《小問第五十一》可能晚于《经言》《内言》诸篇,但仍可作为研究管仲思想的重要参考 资料 ;[7]p326《七臣七主第五十二》作于战国晚期; [7]p326《禁藏第五十三》作于战国中晚期 之际 ;[7]p330《入國第五十四》不必晚至战国末年; [7]p335《九守第五十五》作于约战国晚期 [7]p339 之初; 《桓公問第五十六》疑非战国末年人伪作 ;[7]p335《度地第五十七》作于战国 ; [7]p339 《地員第五十八》不晚于战国中期; [7]p349《弟子職第五十九》作于战国。 [7]p350 “管子解”五篇,作于战国晚期 。[7]p356 “轻重”十九篇,大约作于战国早中期之际 。[7]p370 [7]p275 张固也的观点,《侈靡第三十五》产生的年代最早,在春秋时期。 综合上述观点,《管子》各篇的著作年代上限是春秋管仲时代,下限在西汉刘向等校 理《管子》之前,《管子》一书所反映的词汇面貌属于上古时期,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 三、 古汉语同义词语研究概况 (一) 关于同义词的定义 关于同义词的定义主要有以下面几种观点: 1、“意义相同、相近”说 [15] 此种观点认为,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意义相近的词。以周祖谟 、张永言[16]p105、陆 善采[17]等为代表。此外,王力先生的“义同”说[18],高名凯的“义近”说[19]均可以归入此 类。 2、“概念同一”说 此种观点认为,同义词是指在同一概念内具有各种细微差别的词。石安石[20]、陈满华 [21] 、崔復爰[22]等持此说。 3、“对象同一”说 此种观点认为,判别同义词,惟一的依据就是它们是不是概括同一对象。以武占坤、 王勤[23]、刘叔新[24]、武谦光[25]等为代表。 4、“义位同一”说 此种观点认为,同义是指义位相同。如:蒋绍愚[3]p94、钱乃荣[26]、符淮清[27]、黄金贵[28] 等均持此说。 “义位同一”说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同。我们接受“义位同一” 4 说,将同义词的“同”,界定为有相同的义位。 在同义词研究中,我们应该注意同源与同义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陆宗达、王宁两位先 生在《训诂方法论》中指出:“广义的同义词指意义有相重关系的词。狭义的同义词只指 声音不同而意义偶然相同或相近的词,以区别于音近义通的同根词。”[29]这区分了同义词 和同源词。徐正考提出:“同义词有的同时还属于同源词。同源词有同源关系,但在同一 共时状态的语言中有一个或几个相同或相近的义位,即可视为同义词,同义词与同源词, 是从不同角度对词汇进行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的结果,其间有交叉是正常的。”[30]p8同源词是从历时的角度 对词汇进行研究,而同义词是对处于一个共时平面中的词汇进行研究,两者的角度不同, 但是同源的词如果在一个共时平面里具有相同的义位,那么,也可以视为同义词。 (二) 同义词的认定方法 1、关于同义词的认定方法 目前学者们提出的汉语同义词的认定方法主要有:替换法、义素分析法、同行结合法。 有人认为“同行结合法”的实质也是“替换”。 [31]p24 这些方法基本上都是针对现代汉语提出来的,各有优劣。古汉语的语料是个相对封闭 的系统,这些方法运用于古汉语同义词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洪成玉将古汉语同义词的确定依据归纳为五种情况,他认为:“一般说属于下列情况 之一的,都可以认为是古汉语中的同义词:(一)互训,(二)同训,(三)同义递训,(四) [32] 457-458 互文,(五)异文”。 王宁先生在《训诂学原理》中列举了,可以证明词的同义关 系的四种材料:(一)义训,(二)互言,(三)对言,(四)连言。 [33] 在专书同义词研究中,仅根据训诂材料来确定同义词存在很大的局限,实际上很多构 成同义关系的词并没有相应的训诂材料来做根据。 [34]p505 徐正考、周文德等参 宋永培先生提倡根据文献原文在语境中观察同义词的方法 。 考前辈们的观点,提出了一些适合专书同义词研究的方法。徐正考认为:研究古汉语单音 同义词的基本方法是“系联法”:根据文义,将对文同义者或同一上下文中同义异辞者系 联为一个同义词组;在此基础上兼用“参照法”:参照古训及有关研究成果,进一步确认 系联到一起的同义关系,并进一步扩大同义词组的范围 。[35] 周文德提出“经典文献原文 与训诂材料双重印证法”:从经典文献原文中找依据,确定专书同义词语,再利用训诂材 料对从经典文献原文中考察出的同义词进行验证。 [36]p35-36 黄晓冬将根据文献原文在语境中 观察同义词的方法称为“文本格式法”。将徐正考提出的“系联法”也归为“文本格式法”。 [31]p24、31-34 我们借鉴前辈们的方法,采用宋永培先生所倡导的根据文献原文在语境中观察同义词 的方法,先对《管子》各篇中的原文进行考察,再结合训诂材料、训诂专书等,以此来分 析确定同义关系赖以形成的相同义位。 2、关于同义词的词性问题 5 构成同义关系的词语是否必须词性一致,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这个问题多有争论。 主要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一致”说。这种观点认为,构成同义关系的语词,彼此的词性必须相同。高庆 赐[37]、刘冠群[38]、刘叔新[39]、葛本仪 [40]等均赞同此说。 (2)“不一致”说。此种观点认为,构成同义关系的语词,彼此间的词性可以不同。 [41] 持此说的有以下学者:张世禄 、蔚群、濮侃[42]、梅立崇[43]等。 (3)“折中”说。这种观点认为,构成同义关系的词最好词性一致,但也认可词性不 同的词可以构成同义关系。其中以张永言为代表,他认为:同义词通常属于同一个词类, 词类不同的词尽管意义很相近,一般也不看作同义词,就是因为词类不同词的语法特点和 [16]p107 用法也就有较大的差异。” 词性不同的词,就会处于不同的语义场,其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都会存在较大差异。 [44]p230 因此我们认为词性不同应视为不同的义位,故词性一致的词才列在同一个同义组。 3、 关于同义连用以及由同义语素构成的联合式复音词的问题 对于一个复音组合是词还是词组,我们应该怎样来区分呢,目前学术界对复音词的 判定标准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程湘清认为从四个方面入手:从语法结构上区别,从词 汇意义上区别,从修辞特点上区别以及从出现频率上区别。 [45]本文参考前修时贤的说法, 结合《管子》各篇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对由同义语素构成的复音组合是词还 是词组,这如何判断,我们不进行讨论,只作出以下说明。 同义连言的组合形成了新的义位,而不是与构成组合的语素单用时的意义相同,这样 的组合应当看成同义联合式复音词,如: “溝壑”,借指野死之处或困厄之境;“溝瀆”,比喻渠道。“溝澮”,借指野死之处或 困厄之境;“居處”,指住处;“馳騁”,泛指打猎等。对于这样的词,我们在文中仅进行证 同的工作,指明它们是同义联合式复音词而不对构成复音词的语素进行辨异。 由同义语素组成的组合,组合的意义与构成组合的语素单用时的意义相同,这样的情 况,我们一般不当作复音词来处理,而看作是同义连言。出于同义组构成的考虑,我们也 将少数同义组合看成同义联合式复音词。 (三)关于同义词的辨析 对于同义词的辨析,学者们提出了很多看法,如: 周祖谟认为,对同义词的辨析,应该从词义、风格色彩、用法三方面着眼。 [46] 洪成玉认为,同义词的辨析可以从词汇属性和语法属性两方面来展开。词汇属性方面 的差别包括概念差别、色彩差别、引申义差别、反义词的差别、地区性差别和时间差别; 语法属性的差别包括词的句法功能差别和结合能力差别。 [32] p459-463 胡裕树认为,同义词可以从词的性质和范围上来辨析,包括感情色彩的不同、语意轻 重的不同、范围大小不同、具体和概括的不同、适应对象的不同;可以从词的用法上来辨 6 析,包括词的配合关系的不同、词性和句法功能的不同;可以从语体风格上来辨析,包括 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普通用语和特殊用语的不同、专业用语和一般用词的不同、普通话 [47] 语词和方言语词的不同等。 韩陈其认为,同义词可以从词义、语法、修辞三大层次来辨析。词义层次,包括程度 的差别、速度的差别、位置的差别、范围的差别、质料的差别、形状的差别、情态的差别、 方式的差别、对象的差别和时间的差别;语法方面,包括词序的差别、搭配关系的差别和 句法功能的差别;修辞方面,包括感情色彩和等级方面的差别。 [48] 我们将同义词的“同”,界定为有共同的义位,那么,我们对同义词的辨析应该是寻 找相同义位基础上存在的差别。上述的各个方面,我们都应该考虑。 徐正考认为如果一组同义词在其他古汉语语料中有区别,而在所研究的专书中没有区 别,那就应视为专书中的等义词;反之,如果一组同义词在其他古汉语中没有区别,而在 所研究的专书中有区别,那就是专书中的近义词,这也是该专书的特色。而且也只有比较 一组同义词在专书中的应用情况,才能准确地看出其间的差异。 [30]p23 对于专书同义词研究的辨析,比较构成同义关系的成员在专书中的应用情况,这是很 必要的。高守刚认为词在文献语言中的用例,是辨析古代汉语同义词的根本依据。 [49]专书 同义词研究中,同义关系的确定要根据专书原文的语境,同样,确定了同义关系之后的辨 析也应该要根据专书中的使用情况来进行。但是,将在所研究的专书中没有区别同义词视 为专书中的等义词,这有些不妥,完全的等义词是很少的。 我们在进行同义词研究中的辨析工作时,采取的做法是:主要考察构成同义组的各词 在各篇中的用例,结合有关文献中的用例,训诂专书、训诂材料,从词义、语法、修辞、 语用等方面来寻找同义词的差异。 7 第一章 《管子》同义词概貌 本文对《管子》同义词的考察,只限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实词。《管子》中 直接引述前代文献且指明出处的文句,不作为《管子》的语料。本文对同义组的构成是以 篇为单位的,即同时出现在某一篇中的同义词才放在同一个组中,因此,某一篇中对另外 篇章中直接引用而有指明出处的文句,均不视为该篇的语料。 文中引《管子》,一般不出书名,引例后括号内的数字标明其所在的篇序和在《管子 [5] 校注》 中的页码。如: “殺戮衆而心不服,則上位危矣。(一/13)”其中的“(一/13)”是表示这个例子出现 在《牧民第一》,在《管子校注》的第 13 页。 全文只在本章《〈管子〉与〈论衡〉同义词语比较》这一节中为了区分两书中的引例, 所引《管子》才出书名。引用其他文献,具出书名、篇章名。 第一节 《管子》各篇同义词统计 《管子》各篇同义组的总数以及各篇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的同义组的数量如下: 《牧民第一》(共 21 组) 名词:(6 组) 君,上 民,衆 倉,廪 辱,恥 殺,戮 巧,詐,偽 动词:(13 组) 曰,謂(叫做,称为) 聽,從 滅,亡 畏,恐 予,授 積,藏 審,察 生,萌(产生,发生) 服,行 涸,竭 好,嗜 留,處 敬,恭,明,祗 形容词:(2 组) 多,繁,衆 實,盈,满 《形勢第二》(共 11 组) 名词:(1 组) 君,上,主 动词:(7 组) 曰,言 伐,矜 至,极 予,施 斵,削 察,视 变,易,更 形容词:(3 组) 一,同 亲,近 倦,怠 8 《權修第三》(共 26 组) 名词:(17 组) 衣服(复音词) 車,輿 婦,女 男,士 憲,令 商,賈 赋,敛 穀,粟 貨,財 倉,廪 道,數 詐,欺 賞,慶 臣,臣下 土,地,野 衆,百姓,民,人 上,君,人君,人主,主 动词:(7 组) 樹,種 牧,治 赐,予 積,藏 盡,竭 知,察 觀,審,察 形容词:(2 组) 尊,貴 小,微 《立政第四》(共 37 组) 名词:(22 组) 疏,遠 賓,客(门客、食客) 君,上 官,吏 制,度 憲,令 閭,閈 薪,蒸 商,賈 障,防 溝,瀆 卒,士 貨,財 身,體 宫,室 樹,蓺 殺,戮 賢良,賢 衣服,服 功,勞,力 道,途(塗),路 稅,租,賦,斂 动词:(14 组) 捐,棄 宥,赦 諂,諛 曰,謂(叫做,称为) 出,布 授,與 備,具 舉,為 壅,塞 盡,竭 勸,勉 請,謁 相,視,觀 輕,薄,省 形容词:(1 组) 淺,薄 《乘馬第五》(共 11 组) 名词:(6 组) 網罟(复音词) 百姓,民 商,賈 道,路 地,田 斤,斧 动词:(3 组) 和,調 易,化,更 9 盡,竭,殫,窮 形容词:(2 组) 尊,貴 卑,贱 《七法第六》(共 22 组) 名词:(10 组) 潦,水 功,勞 卒,士 貨,財 道,數 令,命 蓄,積 憲,法,律 世主,人君,君 人民,民,百姓,衆 动词:(7 组) 變,易 收,穫 傷,害 毁,破 備,具 如,猶,若 攻,伐,撃 形容词:(5 组) 少,寡 疏,遠 尊,貴 卑,贱 多,衆 《版法第七》(共 7 组) 名词:(3 组) 民,衆 法,度 殺,戮 动词:(3 组) 法,象 終,窮 殺,戮 形容词:(1 组) 頓,怠,倦,勞 《幼官第八》(共 36 组) 名词:(16 组) 祭,祀 原,本 租,賦 軍,兵 旗,物 材,能 物,財 道,數 詐,偽 死,亡(指死亡者) 器,械 令,命 賢,賢人 道,路,道里 人主,君,国君,人君 民,衆,庶人,民人 动词:(15 组) 識,知 傷,害 明,章 若,如 終,卒 賜,予(與) 予,授 備,具 攻,伐 收,聚 偕,一 殺,僇 勸,勉 施,行,服 明,審,察 形容词:(5 组) 安,定 濡,濕 尊,貴 卑,贱 恭,敬 10 《幼官圖第九》(共 35 组) 名词:(16 组) 祭,祀 原,本 租,賦 軍,兵 旗,物 材,能 物,財 道,數 詐,偽 死,亡(指死亡者) 器,械 令,命 賢,賢人 道,路,道里 人主,君,国君,人君 民,衆,庶人,民人 动词:(14 组) 識,知 傷,害 明,章 終,卒 賜,予(與) 與,授 備,具 攻,伐 收,聚 偕,一 殺,僇 勸,勉 明,審,察 施,行,服 形容词:(5 组) 安,定 濡,濕 尊,貴 卑,贱 恭,敬 《五輔第十》(共 47 组) 名词:(23 组) 疾病(复音词 病人) 衣服(复音词) 貧,窶 乏,絶 親,戚 墆,積 功,勞 道,途 田,疇 罪,戾 倉,廪 名,譽 詐,偽 身,體 飢,饉 樹,蓺 慈,惠 國家,國 財用,財 賢人,賢良 君上,君,人君 征,賦,稅,斂 民,百姓,衆,庶人 动词:(16 组) 樹,蓺 辟,墾 宥,赦 踰,越 輕,薄 曰,謂 諂,諛 聽,從 滅,覆 征,稅 教,誨 作,為 勸,勉 審,覆 匱,乏 省,撙,節 形容词:(8 组) 整齊(复音词) 安,定 纎,嗇 專,一 寛,裕 足,饒 恭,敬 和,調,協,輯,睦 《宙合第十一》(共 25 组) 名词:(10 组) 潤,澤 暮,昏 朝,晨 繆,過 貨,財 器,械 臣,人臣 名,聲,譽 君,君上,人君 百姓,衆,民 11 动词:(12 组) 苓(零),落(衰败) 明,章 伐,矜 傷,害 盡,減 操,執 和,調 察,審 田獵,馳騁 曰,言,說 如,猶,若 懟,怨,忿 形容词:(3 组) 周,密 一,同 解,怠,惰 《樞言第十二》(共 16 组) 名词:(6 组) 疇,類 婦,女 民,人 功,勞 邊,竟 國家,國 动词:(4 组) 憎,惡 約,束 若,如 動,作 形容词:(6 组) 朽,腐 少,寡 尊,貴 卑,贱 多,衆 富,足 《八觀第十三》(共 55 组) 名词:(24 组) 罔罟(复音词) 衣服(复音词) 觀望(复音词) 疏,遠 樹,木 功,勞 閭,閈 場,圃 黨,與 丘,墟 習,俗 能,力 囷,倉 賞,慶 室,屋 粟米,粟 度,法,制 憲,法,令 貨,財用,財 積,藏,聚 田,野,壤,地 君,上,人主,主上 民,衆,氓,百姓,人徒,人民 动词:(22 组) 辟,墾 踰,越 賣,鬻 賤,輕 用,治 滅,亡 攘,奪 毁,壞 攻,擊 積,聚 教,訓 商,賈 務,事 盡,竭 請,謁 視,觀 休,已 節,儉 殖,衍,繁 生,作,起(产生,发生) 形容词:(11 组) 整齊(复音词) 侈,泰 肥,饒 少,寡 簡,慢 著,明 空,虚 輯,睦 淺,狹 充,盈 多,繁,衆 《法禁第十四》(共 12 组) 名词:(8 组) 12 君,上 功,勞 朋,黨 名,譽 賜,賞 百姓,民 度,法,制 貨,財,資 动词:(2 组) 踰,超 一,同,齊 形容词:(2 组) 多,衆 詭,異 《重令第十五》(共 32 组) 名词:(12 组) 疏,遠 令,法 黨,與 卒,士 能,力 倉,廪 名,譽 賞,慶 榮,華(荣 耀;显贵) 衆,民,下 貨,財,資 衣服,衣,服 动词:(13 组) 犯,離(罹)(遭遇) 并,兼 變,更 攘,奪 若,如 收,聚 盡,竭 貴,尊 請,謁 伐,矜 踰,過,侈 侵,征,伐 樹,蓺,殖 形容词:(7 组) 侈,泰 凍,寒 飢,餓 緩,怠 空,虚 專,一 懦,弱 《法法第十六》(共 36 组) 名词:(15 组) 親,戚 民,衆 風,俗 材,能 賞,慶 宫,室 臣,人臣 賢,賢人 謀,慮 仇,讎,敵 度,法,制 殺,僇,誅 卒,士,衆 法,令,憲,律 人主,上,君,人上,主,人君 动词:(12 组) 侑,赦 輕,傲 奪,簒 置,立(制定,订立) 殺,弑 盡,竭 黨,比周 慮,圖,謀 興,作,起(产生,发生) 勵,勸,勉 聽,從,順,服 變,易,更,遷,移 形容词:(9 组) 倨,傲 周,密 著,明 尊,貴 卑,贱 重,大 懦,弱 多,繁,衆 異,詭,殊 13 《兵法第十七》(共 13 组) 名词:(7 组) 民,衆 旗,章 亡,遁 器,械 蓄,積 度,法,制 詐,偽,詭 动词:(4 组) 識,知 終,卒 追,逐 明,審,察 形容词:(2 组) 著,明 多,衆 《大匡第十八》(共 39 组) 名词:(11 组) 親,戚 豕,彘 年,歲 祭,祀 稅,征 朋,友 封,竟(境) 死,亡(死亡的行为) 令,命 衣服,衣裳 庶人,百姓,民,衆,人 动词:(16 组) 奉,承 憎,惡 束,縛 曰,謂 識,知 脩,繕(整修,修补) 畏,懼 辭,讓 予,授 伐,侵 反,歸 迎,逆 戮,殺 勸,勉 命,令 死,卒,薨 形容词:(2 组) 少,鲜 多,衆 《中匡第十九》(共 18 组) 名词:(8 组) 賓,客(门客、食客) 法,度 稅,斂 貨,財 封,竟 百姓,民 國家,國 賢良,賢人 动词:(8) 輕,薄 識,知 平,治 隳,隕 誅,伐 危,害 殺,弑 慈,愛 形容词:(2 组) 鄙,贱 慢,緩,怠 《小匡第二十》(共 47 组) 名词:(18 组) 奇,怪 祭,祀 暮,昔 令,法 赋,敛 斤,斧 名,聲 賞,慶 14 死,亡(死亡的行为) 器,械 令,命 衣,衣裘 人君,君 不辜,無罪 貨,財,資 百姓,衆,民 田,野,疇 境,封,疆,場,界 动词:(25 组) 辟,墾 束,縛 宥,赦 薄,省 告,語 遷,徙 識,知 攘,奪 畏,懼 畏,敬 稅,正 賜,予 辭,讓 備,具 教,訓 從,事 勸,勉 居,處 曰,謂(叫做,称为) 征,伐,攻 蕃,育,殖 曰,謂,言 戮(僇),殺,弑 掃,除,糞 田獵,罼弋,田 形容词:(4 组) 安,定 興,昌 驩,欣 恭,敬 《霸形第二十二》(共 14 组) 名词:(6 组) 居處(复音词) 年,歲 官,吏 稅,斂 疾,病 百姓,民,人 动词:(8 组) 畏,懼 征,賦 伐,攻 疾,病 居,處 取,拔,克 曰,謂,言 如,猶,若 《霸言第二十三》(共 21 组) 名词:(组) 動作(复音词) 封,竟 謀,慮 主,君,人主 百姓,衆,民 动词:(8 组) 憎,惡 并,兼 曰,謂(叫做,称为) 取,奪 備,具 攻,伐 興,作 殺,弑 形容词:(8 组) 整齊(复音词) 安,定 孤,獨 少,寡 尊,貴 卑,贱 多,衆 弱,小 《問第二十四》(共 20 组) 名词:(11 组) 15 老,亲 官,吏 制,度 門,閭 園,圃 溝,壑 旌,旗 具,器 男,士 百姓,民 粟米,粟,糧 动词:(8 组) 忘,遺 傷,害 田,弋獵 修,築(修建,建造) 授,予 疾,病 視,觀 修,繕,補(整修,修补) 形容词:(1 组) 整齊(复音词) 《戒第二十六》(共 9 组) 名词:(3 组) 言,辭(话;言语) 身,體 百姓,民 动词:(6 组) 識,知 正(征),斂 曰-謂(叫做,称为) 曰,謂,言 薨,卒,死 如,猶,若 《地圖第二十七》(共 6 组) 名词:(4 组) 功,勞 丘,阜 貨,財 器,械 动词:(2 组) 供,給 征,伐 形容词:(1 组) 解,怠 《參患第二十八》(共 7 组) 名词:(3 组) 才,能 蓄,積 人主,君,主,世主 动词:(3 组) 曰,謂 盡,殫 伐,攻,征 形容词:(1 组) 懦,弱 《制分第二十九》(共 3 组) 16 名词:(2 组) 卒,士 道,術,數 形容词:(1 组) 多,衆 《君臣上第三十》(共 33 组) 名词:(17 组) 衣服(复音词) 嬖,寵 心,意 功,勞 田,地 事,業 材,能 道,術 堵,牆 令,命 賢,賢人 婦人,女 臣,人臣 國家,國 度,法,制 民,百姓,衆,庶人 人君,君,上,主,人主,人上 动词:(12 组) 犯,離(违背,违反) 曰,言 循,從 如,猶 同,一 僇,殺 盡,竭 明,審,知 給,授,供 牧,畜,治 朋黨,比,比周 悖,逆,反,迕 形容词:(4 组) 專,一 一,同 豐,足 足,豐 《君臣下第三十一》(共 32 组) 名词:(18 组) 小,微 妃,匹 婦,女 容,貎 婦,妻 心,意 功,勞 法,制 道,術 閒,郄 詐,偽 身,體 賢,賢人 財用,財 衣服,衣 臣,人臣 百姓,衆,民 主,君,上,人君,人上,國君 动词:(13 组) 倍,棄(违背) 曰,謂(叫做,称为) 曰,言 變,易 牧,治 反,違 盡,竭 禁,止 居,處 發,布,出 如,猶,若 施,舍,給 朋黨,比,黨 形容词:(1 组) 多,衆 《小稱第三十二》(共 9 组) 17 名词:(3 组) 調和(复音词) 辭,讓 百姓,民 动词:(6 组) 憎,惡 束,縛 曰,謂 去,除 畏,懼 遁,逃 《四稱第三十三》(共 19 组) 名词:(3 组) 婦,女 貨,賄 國家,國 动词:(12 组) 曰,謂(叫做,称为) 告,語 變,易 滅,亡 若,猶 攻,伐 蕃,殖 收,聚 服,行 動,作 居,處 獠獵,畢弋,馳騁 形容词:(4 组) 安,寧 倨,傲 迷,或 《侈靡第三十五》(共 35 组) 名词:(14 组) 親,戚 始,端 樹,木 聲,樂 祭,祀 法,制 道,理 事,業 虚,国 人君,君 粟米,五榖 婦人,女子 商,贾,商人 人民,民,百姓,衆 动词:(16 组) 徙,移 明,章 戚,親 若,如 備,具 伐,攻 興,作 足,贍 勸,勉 明,敬 願,欲 觀,視 曰,謂(叫做,称为) 曰,謂,言 滅,亡,毁 易,移,化,變 形容词:(5 组) 侈,靡 醜,同 殊,異 罷,勞 遮(庶),多,衆 《心術上第三十六》(共 10 组) 名词:(1 组) 人主,君 动词:(8 组) 18 變,化 取,奪 慮,謀 殺,僇 留,處 曰-謂(叫做,称为) 曰,言,說 掃,除,辟 形容词:(1 组) 殊,異 《心術下第三十七》(共 9 组) 名词:(3 组) 心,意 喜,樂 民,百姓,民人 动词:(5 组) 曰,謂(叫做,称为) 曰,言 竭,涸 明,察 變,化,移 形容词:(1 组) 專,一 《白心第三十八》(共 14 组) 名词:(4 组) 始,端 壤,土 名,聲 民,百姓,人 动词:(8 组) 曰,言 曰,謂(叫做,称为)若,如 虧,損 原,本 置,立(制定,订立) 建,立(设立) 形容词:(2 组) 多,衆 驕,倨,傲 《水地第三十九》(共 10 组) 名词:(3 组) 文,理 形,體 本原,根菀(荄),宗室 动词:(4 组) 變,化 諂,諛 若,如 生,產 形容词:(3 组) 愚—戇 著,明 豐,茂 19 《四時第四十》(共 16 组) 名词:(6 组) 堤,防 溝,瀆 封,疆 牆,垣 國家,國 民,百姓,人 动词:(8 组) 樹,蓺(藝) 曰,謂(叫做,称为) 遷,徙 終,窮 賞,賜 收,聚 解,赦,舍 蕃,息,殖,育 形容词:(2 组) 周,密 久,長 《五行第四十一》(共 10 组) 名词:(3 组) 榮,華(草木的花) 溝,澮 宫,室 动词:(7 组) 寛,緩 死,薨 脩,築(修建,建造) 賞,賜 解,釋 明,察 命,令 《勢第四十二》(共 6 组) 名词:(3) 網罟(复音词) 動作(复音词) 慈,惠 动词:(3) 曰,謂 作,起 仁,愛 《正第四十三》(共 2 组) 名词:(2) 志,意 詐,偽 《九變第四十四》(共 5 组) 名词:(5) 親,戚 習,俗 坟,墓 教,訓 慈,愛 《任法第四十五》(共 31 组) 名词:(12 组) 心,意 法,制 土,地 囷,倉 詐,偽 教,訓 蓄,積 百姓,民 國家,國 20 論,議,説 身,體,形,軀 人主,君,主,上 动词:(16 组) 犯,離(违背,违反) 曰,謂 告,愬 變,更 便,利 侵,陵 令,法 聽,從 如,猶 慮,圖 壅,蔽 殺,戮 請,謁 賞,賜 馳騁,弋獵 置,立,設 形容词:(3 组) 迷,惑 奇,偉 輯,睦 《明法第四十六》(共 7 组) 名词:(3 组) 法,度 道,術 主,君,人主,上 动词:(3 组) 曰,謂 慮,圖 朋黨,比周 形容词:(1 组) 多,衆 《正世第四十七》(共 18 组) 名词:(7 组) 赋,敛 過,失 事,務 邪,僻 國家,國 人君,人主,上,君 百姓,人民,民,人 动词:(9 组) 變,化 簡,輕 從,服 陳,出 侵,奪 設,立(制定,订立) 從,事 憂,患 誅,殺 形容词:(2 组) 衆,繁 罷,勞 《治國第四十八》(共 15 组) 名词:(11 组) 民,衆 年,歲 法,制 租,徵(征) 習,俗 倉,廪 府,庫 塗,道 農,本事 農夫,農 君,人主,上 动词:(3 组) 21 變,易 徙,移 禁,止 形容词:(1 组) 一,同 《内業第四十九》(共 2 组) 动词:(1 组) 若,如 形容词:(1 组) 周,密 《小問第五十一》(共 12 组) 名词:(4 组) 封,竟 坟,墓 倉,廪 人君,君 动词:(7 组) 牧,治 若,如 授,予(與) 睹,見 曰,謂(叫做,称为) 曰,謂,言 觀,望,視 形容词:(1 组) 喜,樂,説,欣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共 21 组) 名词:(13 组) 樹,木 雷,霆 音,聲 法,度 赋,敛 術,數 賜,賞 臣,臣下 百姓,民 國家,國 土,地,壤 宫,室,屋 婦人,婦,女 动词:(5 组) 誹,謗 貨,賂(贿赂,以财物买通) 曰,謂(叫做,称为) 曰,謂,言 釋,赦,緩 形容词:(3 组) 濡,濕 滿,實 多,繁,衆 《禁藏第五十三》(共 36 组) 名词:(16 组) 網罟(比喻法律) 親,戚 車,輿 官,吏 令,法 傷,妨 坟,墓 貨,賂 身,體 宫,室 22 歡,欣 本,本事 衣服,衣 具,械,器 仇,讎,敵 民,百姓,人 动词:(13 组) 曰,謂 遷,徙 斷,斬 去,除 如,猶 慮,謀 賞,賜 備,具 奔,亡 伐,攻 蕃,息 收,最 禁,止 形容词:(7 组) 驕,傲 侈,泰 重,大 樂,歡 贍,足 儉,約 恭,敬 《入國第五十四》(共 11 组) 名词:(8 组) 居處(复音词) 賓,客(门客、食客) 疾,病 婦,妻 婦,婦人 糧食,粟 知識,故人 士民,士人,衆庶 动词:(3 组) 曰,謂(叫做,称为) 死,殊 欲,嗜 《九守第五十五》(共 4 组) 名词:(1 组) 心,意 动词:(2 组) 變,更 閉,塞 形容词:(1 组) 久,長 《桓公問第五十六》 (共 1 组) 形容词:(1) 久,長,常 《度地第五十七》(共 17 组) 名词:(5 组) 屬,類 年,歲 堤,防 廥,倉 危,殆 动词:(9 组) 曰,謂(叫做,称为) 曰,謂 去,除 收,斂 備,具 填,塞 已,止 視,觀 繕,治,補(整修,修补) 形容词:(3 组) 23 肥,饒 和,調 榮,華 《地員第五十八》(共 8 组) 名词:(3 组) 猪,豕 陵,丘 壤,土 动词:(4 组) 曰,謂(叫做,称为) 若,如 立,置(设立) 蕃,滋,殖 形容词:(1 组) 潤,濕 《弟子職第五十九》(共 9 组) 名词:(4 组) 賓,客(门客、食客) 賓,客(客人) 夜,暮,昏 夙,朝,蚤(早) 动词:(3 组) 從,服 置,錯,陳 興,起,作(起身,起来) 形容词:(2 组) 整齊(复音词) 恭,敬 《形勢解第六十四》(共 56 组) 名词:(17 组) 動作(复音词) 親,戚 言,辭(话;言语) 官,吏 法,度 令,法 過,失 習,俗 計,謀 詐,偽 賜,賞 教,訓 親,父母 百姓,民 仇,讎,敵 道,術,數 名,聲,譽 动词:(27 组) 倍,畔(背叛) 離,疏 曰,言 告,語 蒙,被 法,象 矜,奮 傷,害 聽,從 滅,亡 取,奪 置,立(制定,订立) 備,具 教,訓 扶,持 和,調 已,止 慈,仁 如,猶,若 慮,謀,计 牧,治,莅 加,施,布 征,伐,攻 逆,悖,違 蔽,蓋,擁 誅,殺,僇 變,易,更,化 24 形容词:(12 组) 整齊(复音词) 侈,奢 孤,特 解,惰 尊,貴 卑,贱 多,衆 和,輯 寛,裕 平,易 簡,慢,易 久,長,遠 《立政九敗解第六十五》(共 20 组) 名词:(10 组) 賓,客(门客、食客) 聲,樂 法,制 黨,與 邊,竟 貨,財 宫,室 危,殆 蓄,積 百姓,民 动词:(9 组) 賤,輕 諂,諛 攘,奪 毁,壞 盡,竭 請,謁 壅,遏 朋黨,比周 補,修,繕(整修,修补) 形容词:(1 组) 遼,遠 《版法解第六十六》(共 24 组) 名词:(8 组) 疏,遠 别,差 心,意 令,法 朋,友 卒,士 殺,僇 百姓,衆,民 动词:(12 组) 倍,棄(违背) 告, 變,更 便,利 去,除 明,章 取,奪 生,殖 教, 順 操,執 貴,尊 忿,憾,恨,怨 形容词:(4 组) 疏,遠 久,長 著,明 微,賤,卑 《明法解第六十七》(共 40 组) 名词:(13 组) 疏,遠 官,吏 功,勞 令,法 朋,黨 過,失 能,力 貨,財 詐,偽 臣,人臣 道,術,數 邪,枉,僻 百姓,衆,下,民 动词:(21 组) 25 去,除 憎,惡 踰,越 曰,謂 侵,凌 廢,免 傷,害 張,置(设立) 畏,敬 服,行 壅,塞 盡,竭 貴,尊 禁,止 明,察 審,察 朋黨,黨 從,聽,服 牧-領,治,御 壅,蔽,遏 生,起,長(产生,发生) 形容词:(6 组) 孤,特 迷,惑 尊,貴 卑,贱 多,衆 煩,勞 《臣乘馬第六十八》(共 6 组) 名词:(4 组) 民,衆 心,意 器,械 農夫,農 动词:(2 组) 曰,謂 簡,輕 《乘馬數第六十九》(共 4 组) 名词:(4) 民,衆 財,物 宫,室 本則,本事 《事語第七十一》共 9 组) 名词:(6 组) 衣服(复音词) 雷,霆 心,意 倉,廪 宫,室 蓄,積 动词:(3 组) 曰,謂 若,如 留,處 《海王第七十二》(共 1 组) 名词:(1 组) 樹,木 《國蓄第七十三》(共 13 组) 名词:(10 组) 年,歲 令,法 壤,地 事,業 財,物 器,械 租,籍,税 蓄,積,聚 五榖,榖,糧食 民人,民,民庶,民下 动词:(3 组) 取,奪 操,執 禁,止 26 《山國軌第七十四》(共 12 组) 名词:(8 组) 萌(氓),民 年,歲 租,賦 財,物 器,械 五榖,榖,粟 壤,田,疇 室,廬,宫 动词:(3 组) 并,兼 曰,謂(叫做,称为) 曰,謂 形容词:(1 组) 贍,足 《山權數第七十五》(共 15 组) 名词:(7 组) 溝澮(复音词) 民,下 年,歲 言,辭(话;言语) 過,失 粟,榖 道,數 动词:(7 组) 樹,蓺(藝) 簡,輕 蕃,育(袬) 疾,病 盡,殫 已,止 命,令 形容词:(1 组) 登,豐 《山至數第七十六》(共 13 组) 名词:(共 9 组) 朋,與 倉,廪 道,數 器,械 壤,田,土 財,物,貲 榖,五榖,粟 民,百姓,民萌 賦,税,籍,斂 动词:(4 组) 曰,謂 簡,輕 若,如 授,予 《地數第七十七》(共 14 组) 名词:(11 组) 民,衆 年,歲 鹽,煮 壤,地 冢,墓 道,數 牆,垣 宫,室 國,本 榖,菽粟,粟,五榖 动词:(3 组) 治,立(修建,建造) 繕,修(整修,修补) 務,事 《揆度第七十八》(共 25 组) 名词:(15 组) 27 溝澮(复音词) 餘,羨 奇,怪 親,戚 年,歲 終,卒 辭,讓 邊,竟 事,業 宫,室 賈人,賈 親,父母 五榖,粟 田,土,野 財,物,貨 动词:(8 组) 曰,言 賣,鬻 沒,死 若,如 歛,賦 終,窮 賞,賜 積,臧 形容词:(2 组) 凍,寒 饑(飢),餓 《輕重甲第八十》(共 38 组) 名词:(25 组) 溝澮(复音词) 冢,墓 餘,羨 婦,女 年,歲 樹,木 雷,霆 言,辭(號令) 鹽,煮 薪,蒸 劵,契 財,物 倉,廪 道,數 牆,垣 餓,餒 農夫,農 衣裳,衣 田,野,地 蓄,積,聚 宫,室,屋 商,賈,賈人 甿(氓),民,民人,衆 正(征),籍,租,税 五榖,菽粟,粟,榖 动词:(12 组) 辟,墾 并,兼 曰,謂 賣,鬻 取,奪 予,給 積,藏 驚,駭 止,息 留,處 睹,見 走,亡,遁 形容词:(1 组) 久,長 《輕重乙第八十一》(共 27 组) 名词:(16 组) 親,戚 樹,木 商,賈 劵,契 邊,竟 事,業 旌,旗 囷,窌 道,數 農夫,農 甿(氓),下,民 正(征),籍,租 軍,衆,兵 財,賂,物 田,野,地,壤 粟,榖,五榖,粟米,糧 动词:(9 组) 并,兼 曰,謂 發,出 若,如 賞,賜 逃,亡 積,藏 憂,患 止,息 形容词:(2 组) 多,衆 豐,足 28 《輕重丁第八十三》(共 30 组) 名词:(17 组) 嬖,寵 年,歲 言,辭(號令) 潦,水 暮,昏 薪,蒸 田,野 溝,瀆 道,數 牆,垣 積,藏 農夫,農人 劵,契,書 財,物,資,貲 倉,廪,囷,京 五榖,菽粟,粮食 百姓,人民,萌(氓),氓,人,民 动词:(12 组) 戚,親 論,議 若,如 毁,壞 給,予 商,賈 竭,歇 居,處 睹,見 觀,望 曰,謂(叫做,称为) 曰,謂(说;说道) 形容词:(1 组) 朽,腐 《輕重戊第八十四》(共 13 组) 名词:(9 组) 門,閭 道,路 道,術 牆,垣 室,屋 器,械 人民,人,民 農,本,耕農 五榖,榖,粟 动词:(3 组) 賞,賜 鬭,戰 去,釋,棄 形容词:(1 组) 餓,餒 《輕重己第八十五》(共 11 组) 名词:(4 组) 年,歲 器,械 蓄,積 百姓,民,士民 动词:(7 组) 樹,蓺(藝) 零,落(比喻死亡) 曰,謂(叫做,称为) 發,出 備,具 祭,祀 殺,戮 29 第二节 《管子》与《论衡》同义词语比较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们对《管子》与《论衡》两书中都出现的义位进行同义比较, [50] 寻找词汇历时的变化。《管子》全书字数约 12 万,《论衡》全书字数约 20 万。 通过对一些同义组构成成员的比较,得出以下四种主要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两书中同一义位的同义组构成成员相同,但某一个或几个成员的使用情 况有所变化。 第二种类型是同一义位的同义组构成成员,两书部分相同,《管子》中的成员比《论 衡》中的成员数量多。 第三种类型是同一义位的同义组构成成员,两书部分相同,《管子》中的成员比《论 衡》中的成员数量少。 第四种类型是同一义位的同义组构成成员,两书部分相同, 管子》的成员有的在《论 《 衡》中没有出现,而《论衡》中出现的成员,有些在《管子》没有出现。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第一种类型: (1) 木本植物的通称 这个义位《管子》、《论衡》中出现的同义组都是:树,木。 《论衡》中“树”、“木”的用例如: 缘《尔雅》之言,验之於物,案味甘之露下着树木,察所着之树,不能茂於所不着之 木。(论衡?是应篇第五十二/174) 通过《管子》与《论衡》中“树”、“木”在“木本植物的通称”这个义位上所有用例 的考察,可以看出以下的变化: 《管子》中,“树”出现 17 例,“木”出现 77 例,“树木”连言出现 6 例。《论衡》中, “树”出现 39 例,“木”出现 86 例,“树木”连言出现 11 例。 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树”的使用频率在上升,而“木”的使用频率在下降。 “树”、“木”在一些表达习惯搭配的变化。表达“种植树木”这个意思,《管子》中 用“種木”,而《论衡》中用“种树”,如: 其桑其松,其杞其茸,種木胥容,榆桃柳楝。(管子?地員第五十八/1112) 稷为兒,以种树为戏;孔子能行,以俎豆为弄。(论衡?本性篇第十三/29) 表达“砍伐树木”这个意思时, 管子》中宾语都用“木”,而《论衡》中 “树”、“木” 《 均用,例如: 毋殺畜生,毋拊卵,毋伐木,毋夭英,毋拊竿,所息百長也。(管子?禁藏第五十三 /1017) 案《论语》之篇、诸子之书,孔子自卫反鲁,在陈绝粮,削迹於卫,忘味於齐,伐树 於宋,并费与顿牟,至不能十国。(论衡?儒增篇第二十六/80) 30 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论衡?超奇篇第三 十九/135) 在表达“大树”这个意思上,《管子》用“大木”,而《论衡》中“巨树”、“巨木”均 有出现,例如: 春無殺伐,無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斬大山,行大火,誅大臣,收榖賦。 管子?七 ( 臣七主第五十二/995) 道畔巨树,堑边长沟,所居昭察,人莫不知。(论衡?自纪篇第八十五/285) 故夫孔子,山中巨木之类也。(论衡?效力篇第三十七/129) 小名与大名一起出现的语境中,两书中关于“木”、“树”的使用情况。小名与大名一 起出现的语境里,《管子》中大名均用“木”,《论衡》中大名“树”、“木”均有出现。大 名置于小名之后的情况,《管子》中只出现大名“木”置于小名之后的情况,如:“果木”; 而《论衡》中大名“木”、“树”置于小名之后的用例都有出现,即“某木”、“某树”。如: 山之上命曰復吕,其草魚膓與蕕,其木乃柳,鑿之三尺而至於泉。(管子?地員第五 十八/1085) 蓄殖果木,不若三土以十分之二,是謂壤土。(管子?地員第五十八/1124) 上古之人,有神荼、郁垒者,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居东海度朔山上,立桃树下,简 阅百鬼。(论衡?乱龙篇第四十七/157) 虞氏天下太平,夔歌舜德;宣王惠周, 诗》颂其行;召伯述职,周歌棠树。 论衡?须 《 ( 颂篇第六十/197) 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论衡?订鬼篇第 六十五/221) 数家度日之光,数日之质,刺径千里,假令日出是扶桑木上之日,扶桑木宜覆万里, 乃能受之。(论衡?说日篇第三十二/112)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在《管子》里,“木”与“树”的使用情况相比较,“木” 的使用比“树”活跃,使用范围仍比“树”广。在《论衡》里,“木”与“树”的使用情 况相比较,“木”的使用仍比“树”活跃,使用范围仍比“树”广,有“木”、“竹”连用, “草”、“木”连用。 《管子》中“树”的使用情况与《论衡》中“树”的使用情况相比较, 论衡》中“树” 的使用更活跃,“树”的使用范围在扩展中;而“木”的使用则没有《管子》中活跃。 (2) 泛指女性 这个义位《管子》、《论衡》中出现的同义组都是:女,妇,女子,妇人。 《论衡》中“女”、“妇”、“女子”、“妇人”的用例如: 富贵之男娶得富贵之妻,女亦得富贵之男。(论衡?骨相篇第十一/24) 齐部世刺绣,恆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论衡?程材篇第三十四/120) 男子服玉,女子服珠。(论衡?儒增篇第二十六/82) 31 丞相黄次公,故为阳夏游徼,与善相者同车俱行,见一妇人年十七八,相者指之曰: “此妇人当大富贵,为封侯者夫人。”(论衡?骨相篇第十一/24) 《管子》一书“女”与“男”、“士”相对;出现“處女”1 例;“女子”3 例;“妇女” 4 例;“女”85 例;“妇人”10 例;“妇”13 例。 《论衡》中“女”与“男”相对,没有出现与“士”相对的用例;没有出现“妇女” 连用的情况;出现“处女”2 例;“女子”6 例;“女”52 例;“妇人”44 例;“妇”9 例。 与《管子》相比,可以说复音词“妇人”使用频率升高;单音词“妇”、“女”的使用 频率下降;而“女子”的使用频率基本上算相同。这些能表明《论衡》中的词汇复音化趋 势 (3) 泛指男性 这个义位《管子》出现的同义组是:士,男;《论衡》中出现的同义组是:男,夫, 男子,丈夫。 《论衡》中“男”、“夫”、“男子”、“丈夫”的用例如: 犹高祖初起,相工入丰、沛之邦,多封侯之人矣,未必老少男女俱贵而有相也,卓砾 时见,往往皆然。(论衡?命义篇第六/10) 一夫冤而一叹,天辄下霜,何气之易变,时之易转也,(论衡?感虚篇第十九/50) 男子服玉,女子服珠。(论衡?儒增篇第二十六/82) 丈夫有短寿之相,娶必得早寡之妻;早寡之妻,嫁亦遇夭折之夫也。(论衡?偶会篇 第十/22) 《管子》中“士”、“男”、“男子”、“丈夫”、“夫”均有出现,因为以篇为单位进行构 组的缘故,只有《權修第三》中“士”、“男”构成同义组。“士”与“女”对举,特指未 婚的男子。《论衡》中,“士”没有与“女”相对指未婚男子的用法;出现“男”与“女” 对立以及“男子”与“女子”对立的用例;没有出现“丈夫”与“妇人”相对的用例。 这一类型,同一义位的同义组的构成成员相同,但各个成员的具体的使用情况发生了 变化,主要体现在出现频率、组合情况等方面上。 第二种类型: (1) 种植,栽培 这个义位《管子》中有以下这些同义组:樹,蓺、樹,種、樹,蓺,殖、樹,蓺(藝); 而《论衡》中只有出现:树,种,殖。 《论衡》中“树”、“种”、“殖”的用例如: 如地种葵韭,山树枣栗,名曰美园茂林,不复与一恆地庸山比矣。(论衡?量知篇第 三十五/122) 耕夫多殖嘉谷,谓之上农夫;其少者,谓之下农夫。(论衡?别通篇第三十八/132) 在“种植,栽培”这个义位上,《管子》一书“蓺(藝)”出现 8 次,都没有出现单用 32 之例,均为“樹”、“蓺(藝)”连用。《论衡》里的“艺”没有出现“种植”这个义位。 胡敕瑞在《〈论衡〉与东汉佛典词语比较研究》中指出:在“种植”这个义位上,“藝” [51] 在东汉实际语言中大概不用了。 《管子》中出现“树”23 例;“種”29 例;“殖”15 例;“蓺(藝)”8 例。《论衡》中 出现“树”9 例;“种”12 例;“殖”3 例。 同《管子》相比,在“种植,栽培”这个义位上,《论衡》中“殖”的使用频率下降 了很多。 (2) 猪 这个义位《管子》中有以下这些同义组:豕,彘 猪,豕;而《论衡》中只有出现: 猪,豕。 《论衡》中“猪”、“豕”的用例如: 後产子,捐於猪溷中,猪以口气嘘之,不死;复徙置马栏中,欲使马借杀之,马复以 口气嘘之,不死。(论衡?吉验篇第九/18) 昆山之下,以玉为石;彭蠡之滨,以鱼食犬豕。(论衡?定贤篇第八十/265) 《管子》出现“豕”,3 例;“彘”,4 例;“猪”1 例。《论衡》出现“豕”15 例;“猪” 6 例。《论衡》只出现“猪”、“豕”,没有出现“彘”。《管子》“豕”出现的频率比“猪”高, 《论衡》里也是“豕”出现的频率比“猪”高。但跟《管子》相比,《论衡》中“豕”与 “猪”的比例有所下降。 管子》中“豕”与“猪”的比例是 3;1; 论衡》中“豕”与“猪” 《 《 的比例是 5:2。 (3) 柴火 这个义位《管子》中有以下这些同义组:薪,蒸 薪,蒸,蕘;而《论衡》中只有出 现:薪,柴。 《论衡》中“薪”、“柴”的用例如: 使富贵若凿沟伐薪,加勉力之趋,致强健之势,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无命 之人,皆得所愿,安得贫贱凶危之患哉。(论衡?命禄篇第三/5) 燔柴於大坛,祭天也;瘗埋於大折,祭地也,用骍犊。(论衡?祭意篇第七十七/250) 《管子》有出现“柴”的用例,但因为以篇为单位进行构组的缘故,没有跟其他词构 成同义组。“柴”的用例如: 萊即釋其耕農而治柴。(管子?輕重戊第八十四/1520) 《论衡》在“柴火”这个义位上只出现“薪”、“柴”,没有出现“蒸”、“蕘”。 (4) 堤防;堤坝 这个义位《管子》中有以下这些同义组:障,防 堤,防;而《论衡》中只有出现: 堤,防。 《论衡》中“堤防;堤坝”的用例如: 救漏防者,悉塞其穴,则水泄绝。(论衡?薄葬篇第六十七/226) 33 宅掘土而立木,田凿沟而起堤,堤与木俱立,掘与凿俱为。(论衡?讠间时篇第六十 九/230) 与《管子》相比,在这个义位上《论衡》没有出现“障”。 这一类型的同义组中,《论衡》的构成成员与《管子》的构成成员部分相同,但《论 衡》的构成成员比《管子》少,其中缺少的成员很可能在东汉时期已经退出同义聚合关系 了。 第三种类型: (1) 数量小 这个义位《管子》中有以下这些同义组:少,寡 少,鲜;而《论衡》中只有出现: 少,寡,鲜,希,罕,阙。 《论衡》中“少”、“寡”、“鲜”、“希”、“罕”、“阙”的用例如: 上赐寿王书曰:“子在朕前时,辐凑并至,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至连十余城之 势,任四千石之重,而盗贼浮船行功取於库著。(论衡?定贤篇第八十/264) 敌力角气,能以小胜大者希;争强量功,能以寡胜众者鲜。(论衡? 时篇第六十 九/232) 是故罕发之迹,记於牒籍;希出之物,勒於鼎铭。(论衡?自纪篇第八十五/287) 非材顿知不及也,希见阙为,不狎习也。(论衡?程材篇第三十四/120) 《管子》出现“鮮”1 例;“少”56 例;“寡”62 例。《论衡》出现“鲜”,5 例;“少” 93 例;“寡”,29 例。 与《管子》相比较,《论衡》中“鮮”的使用频率升高;《管子》中“寡”的使用频率 比“少”高,而到了《论衡》则是“少”的使用频率高于“寡”。 (2) 务农的人 这个义位《管子》中有以下这些同义组:農夫,農 農夫,農人;而《论衡》中只有 出现:农,农夫,耕夫,田夫。 《论衡》中“农”、“农夫”、“耕夫”、“田夫”的用例如: 使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而阴阳缪,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 士不得战也。(论衡?非韩篇第二十九/95) 耕夫多殖嘉谷,谓之上农夫;其少者,谓之下农夫。(论衡?别通篇第三十八/132) 从农论田,田夫胜;从商讲贾,贾人贤;今从朝庭谓之文吏。(论衡?程材篇第三十 四/120) 在这个义位上,两书均出现“農”和“農夫”;《管子》中出现的“农人”在《论衡》 中没有出现;《论衡》中出现的“耕夫”、“田夫”,均为双音词。这两个词《管子》一书中 没有看到。 (3) 说;说道 34 这个义位《管子》中有以下这些同义组:曰,言 曰,謂 曰,言,說 曰,謂,言; 而《论衡》中只有出现:言,曰,云,说,道,谓。 《论衡》中“言”、“曰”、“云”、“说”、“道”、“谓”的用例如: 谶书又言:“尧母庆都野出,赤龙感己,遂生尧”。(论衡?奇怪篇第十五/33) 世俗之议曰:“贤人可遇,不遇,亦自其咎也:生不希世准主,观鉴治内,调能定说, 审词际会。”(论衡?逢遇篇第一/2) 後行泽中,手崭大蛇,一妪当道而哭,云:“赤帝子杀吾子。”(论衡?吉验篇第九/19) 儒者说曰:太平之时,人民侗长,百岁左右,气和之所生也(论衡?气寿篇第四/8) 道口舌之烁,不言拔木焰火,必云烁金,金制於火,火口同类也。(论衡?言毒篇第 六十六/223-224) 雨之出山,或谓云载而行,云散水坠,名为雨矣。(论衡?说日篇第三十二/114) 在这个义位上,“言”、“曰”、“说”、“谓”在两书中均有出现,《论衡》中出现的“云” “道”这两个词在《管子》没有看到。 这一类型的同义组,《论衡》的构成成员与《管子》的构成成员部分相同,但《论衡》 的构成成员比《管子》多,其中增多的成员很可能是在东汉时期才进入同义聚合关系的。 第四种类型: (1) 国家,统治阶级实施统治的组织 这个义位《管子》中有以下这些同义组:國家,國 國家,本;而《论衡》中只有出 现:国家,国” ,邦。 《论衡》中“国”、“国家”、“邦”的用例如: 国且亡,身且死,祆气见於天,容色见於面。(论衡?变虚篇第十七/43) 陈子禽问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论衡?知实篇第七十九/257) 公曰:“宰相所使治国家也,而移死焉,不祥。” (论衡?变虚篇第十七/41) 在这个义位上,在《管子》中出现“國家”、“國”、“本”这三个词;在《论衡》中出 现“国家”、“国”、“邦”这三个词。 旗帜 (2) 这个义位《管子》中有以下这些同义组:旗,物 旗,章 旌,旗;而《论衡》中只 有出现:旗,旌,帜。 《论衡》中“旗”、“旌”、“帜”的用例如: 夫壮士力多者,扛鼎揭旗;儒生力多者,博达疏通。(论衡?效力篇第三十七/127) 武王以甲子日战胜,纣以甲子日战负,二家俱期,两军相当,旗帜相望,俱用一日, 或存或亡(论衡?诘术篇第七十四/243) 旌旗垂旒,旒缀於杆,杆东则旒随而西。(论衡?变动篇第四十三/147) 在这个义位上,《管子》中出现的“物”、“章”没有在《论衡》中出现;《论衡》中出 35 现了《管子》中没有出现的“帜”。 无论《管子》还是《论衡》,“旌”均是与“旗”连用,没有单用之例;《管子》中的 “物”,《论衡》中的“帜”,都是与“旗”连用,没有出现单用的例子。 以上是《管子》与《论衡》两书同义组成员差异的主要类型。同一义位,《管子》中 出现而《论衡》中没有出现的成员,很可能在东汉时期已经退出同义聚合关系。而《管子》 中没有出现而《论衡》中出现的成员,很可能是在东汉时期才进入同义聚合关系的。 36 第二章 《管子》同义词语证同求异 本章把《管子》各篇在同一义位上构成同义组的词汇总在一起,进行证同求异工作, 这是出于行文的考虑,并不是指放在一起的这些词构成一个同义组。 第一节 名词类同义词语辨析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们将在同一义位上构成同义组的所有名词放在一起来进行辨 异。 ?疏/遠 证同:“疏”、“遠”的相同义位是:不亲近的人。如: 三本者審,則便辟無威於國,道塗無行禽,疏遠無蔽獄,孤寡無隠治。(四/60) 辨异: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在“不亲近的人”这个义位上, 遠”与“近”或“親” 构成反义关系,如: 法立數得,而無比周之民,則上尊而下卑,遠近不乖。(八/153) 夫然,則下不倍上,臣不殺君,賤不踰貴,少不陵長,遠不閒親,新不閒舊,小不加 大,淫不破義。(十/198) “疏”与“親”构成反义关系,如: 子婦不失其常,則長幼理而親疏和。(六十四) ?貧/窶 [52]p2582 证同:《尔雅?释言》:“窶,貧也。”邢昺 疏:“貧者,無財也”。 《史记?仲尼 弟子列传》:“無財者謂之貧”。[53]p2208 “貧”、“窶”的相同义位是:贫穷之人。如: 衣凍寒,食飢渇,匡貧窶,賑罷露,資乏絶,此謂賑其窮。(十/195) 辨异:“貧”、“窶”原均为形容词,词义所指存在差异。《诗?邶风?北门》:“终窶且 貧,莫知我艰。”毛 传:“窶者,無禮也;貧者,困于財”。孔颖达 疏:“窶谓无财可以为 礼,故言窶者无礼”。[54]p309 “窶”,原指无财备礼,是“貧”导致的结果。 ?小/微 证同:《说文?小部》:“小,物之微也”。[55]p28 “小”、“微”具有相同的义位:指细微、 细小之事物。如: 昔者,聖王本厚民生,審知禍福之所生,是故慎小事微,違非索辯以根之。(三十一 /576)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二者在“指细微、细小之事物”这个义位上的差异。 ?餘/羨 [54]p447 证同:《 诗 ?小雅?十月之交》:“ 四方有羨”,毛 传: 羨,餘也“ ”。 《吕氏春秋?辩 37 [56] p336 “餘”、“羨”的共同义位是:指多 士》:“亦无使有餘”,高诱 注:“餘,犹多也”。 出来之财物。如: 國有患憂,輕重五榖以調用,積餘臧羨以備賞。(七十八/1380) 辨异:出现的语境稍有差异。“餘”出现与“積”或“蓄”连用的用例,而“羨”只 出现与“藏”连用,如: 國有患憂,輕重五榖以調用,積餘臧羨以備賞。(七十八/1380) 不然,則世且并兼而無止,蓄餘藏羨而不息,貧賤鰥寡獨老不與得焉。(八十/1433) ?奇/怪 证同:《说文?丂部》:“奇,異也。”[55]p101《说文?心部》:“怪,異也。”[55]p220“奇”、 “怪”具有相同的义位:指不寻常的人或事物。如: 是以羽旄不求而至,竹箭有餘於國,奇怪時來,珍異物聚。旦昔從事於此,以教其子 弟。(二十/402) [57] 辨异:词义侧重点不同。《淮南子?主术》:“珍怪奇物”,高诱 注:“非常曰奇。” p138 “ “ 《楚辞?招魂》: 多珍怪些”,王逸 注: 诡异为怪。”[58] p63 上 “奇”词义侧重于“非常”; “怪”词义侧重于“诡异”。 ?乏/絶 证同:《吕氏春秋?季春纪》:“赐贫穷,振乏绝”,高诱 注:“行而无资曰乏,居而无 [56] p24 食曰绝。” “乏”、“絶”的相同的是:指食物缺乏、断绝的穷困者。如: 衣凍寒,食飢渇,匡貧窶,賑罷露,資乏絶,此謂賑其窮。(十/195) 辨异:词义侧重点不同。《礼记?月令》:“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發倉廪,賜貧窮, 振乏絶”。 孔颖达 疏: 暫無曰乏,不續曰絶。 皇氏 云,長無謂之貧窮,暫無謂之乏絶。” “ [59]p1363 “乏”侧重于暂时缺乏;“絶”侧重的是供应上的不续。 ?潤/澤 证同:“潤”、“澤”的相同义位是:恩泽。如: 夫强言以為僇,而功澤不加,進傷為人君嚴之義,退害為人臣者之生,其為不利彌甚。 (十一/219) 淵泉而不盡,微約而流施,是以德之流,潤澤均加于萬物。(十一/227) 辨异:出现的语境存在差异。“潤”多与“潤澤”连言,“澤”不仅有“潤澤”连言, 还有“功澤”连用。用例见证同部分所引。 ?别/差 证同:《庄子?秋水》:“则差数覩矣”,成玄英 疏:“差,别也。”[60]p254 “别”、“差”的相同义位是:差别,差异。如: 是故正君臣上下之義,飾父子兄弟夫妻之義,飾男女之别,别疏數之差,使君徳臣忠, 父慈子孝,兄愛弟敬,禮義章明,如此則近者親之,遠者歸之。(六十六/1204) 辨异:词义所指存在差异。“别”多指两个相对立的事物,如男与女,上与下之间的 38 差别,如: 閭閈無闔,外内交通,則男女無别。(十三/256)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婦妃匹之合,獸處羣居,以力相征。(三十一/568) 而“差”没有体现出这样的特点。 ?知識/故人 证同: 墨子?号令》: 其有知識兄弟欲見之,爲召,勿令入里巷中”。岑仲勉 注: 知 《 “ “ [61] “知識”、“故人”的相同义位上是:指旧交;老友。如: 識,友人也。” 所謂接絶者,士民死上事,死戰事,使其知識故人受資於上而祠之。(五十四/1035) 辨异:《管子》中,“知識”、“故人”在“指旧交;老友”这个义位上没有体现出差异。 ?老/親/父母 证同:《周礼?地官?司门》:“以其財養死政之老與其孤”,郑玄 注:“死政之老,死 [62]p739 國事之父母也。” 《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 “君亲无将 ”,何休 注: 亲,谓父母也。“ ” [63]p2242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父母者,人之本也”。 [53]p2482 “老”、“親”、“父母”的相 同义位是:父亲和母亲。如: 毋遺老忘親,則大臣不怨。(二十四/484) 子婦者,親之所以安也,能孝弟順親,則當於親。(六十四/1166) 父母者,子婦之所受教也,能慈仁教訓而不失理,則子婦孝。(六十四/1167) 辨异:出现的语境存在差异。“父母”多与“子”,“子婦”出现在同一语境,如: 將欲治其子,不可棄其父母。(二十/389) 父母者,子婦之所受教也,能慈仁教訓而不失理,則子婦孝。(六十四/1166) “親”与“子婦”出现在同一语境,如: 子婦者,親之所以安也,能孝弟順親,則當於親。(六十四/1167) “老”在《管子》中没有体现出其语用特点。 ?親/戚 [64]p1932 证同:《 左传 ?襄公四年》:“ 咨親爲詢”,杜预 注: 問親戚之義“ ”。 《吕氏春秋?论 人》:“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56] p31 “親”、“戚”的相同的义位是:亲人,亲戚,与 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如: 曰:孝悌慈惠以養親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禮節,整齊撙詘以辟刑僇, 纎嗇省用以備飢饉,敦懞純固以備禍亂,和協輯睦以備冦戎。(十/197) 辨异:词义所指存在差异。《周礼?秋官?掌戮》:“凡殺其親者焚之,殺王之親者辜 之”,郑玄 注:“親,緦服以内也。” [62]p883 “緦”,旧时五种丧服中最轻的两种之一,由亲 [56] p31 缘较疏者服之。《吕氏春秋?论人》:“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 “親”,所指的范 围比“戚”大一些。《管子》中没有体现出这样的差异。 ?豕/彘/猪 证同:《庄子?徐无鬼》:“濡需者,豕蝨是也”,成玄英 疏:“豕,猪也。” [60]p373《说 39 文?彑部》:“彘,豕也。” [55]p197《说文?豕部》:“豕,彘也。”[55]p196“豕”、“彘”、“猪”均 指猪这种哺乳动物。三者义位相同。如: 五月,襄公田于貝丘,見豕彘。(十八/337) 公怒曰:“公子彭生安敢見~”射之,豕人立而啼。(十八/337) 凡聽徴,如負猪豕,覺而駭。(五十八/1080) 辨异:三者存在方言的差异。《方言?卷八》:“豬,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豭,关东西 或谓之彘,或谓之豕。”[65]p43 下 “豕”、“彘”、“猪”来自不同的方言。 ?車/輿 [55]p301 证同:《 说文 ?車部》:“ 車,舆輪之總名。” 《说文解字注?車部》:“ 輿,車輿也。” 段玉裁注:“車輿谓车之輿也。……輿为人所居,可独得車名。”[66]p721 “輿”,原指车箱, 后泛指车子。《易?剥》:“君子得輿,小人剥廬。”孔颖达 疏:“是君子居之則得車輿也。” [67]p38 “車”、“輿”均泛指车子,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运输工具。如: 地辟而国贫者,舟輿饰,台榭广也。(三/49) 舟車饰台榭广,则赋敛厚矣。(三/49) 辨异:组合能力不同。全书“舟輿”连言,仅一见,而“舟車”连用有 3 例,此外, 还有“車馬”、“兵車”、“家車”、“帥車”等组合,可见“車”的组合能力要比“輿”强。 ?仇/讎/敵 证同:《说文?攴部》:“敵,仇也。”[55]p68“仇”、“讎”、“敵”具有相同的义位:仇敌。 如: 故惠者,民之仇讎也;法者,民之父母也。(十六/296) 賢者食於能,則上尊而民從;鬭士食於功,則卒輕患而傲敵。(十六/298) 辨异:词义所指存在差异。在“仇敌,敌人”这个义位上,“敵”可以指国家的敌人, 带有政治色彩,如: 故國富兵强,則諸侯服其政,鄰敵畏其威。(六十四/1173) 全书“仇”、“讎”都没出现用来指国家的仇敌的用例,两者在《管子》中没有体现出 差异。 ?疇/類 证同:《战国策?齐策三》:“夫物各有疇,今髡賢者之疇也。”高诱 注:“疇,類。” [70]p311 上 “疇”、“類”具有相同的义位:指同类。如: 一日不食比歲歉,三日不食比歲飢,五日不食比歲荒,七日不食無國土,十日不食無 疇類,盡死矣。(十二/246) 辨异:《管子》中没有体现出两者的差异。 ?屬/類 证同:《书?吕刑》:“墨刑之屬千”,蔡沈 集传:“屬,類也。”[71]p135 “屬”、“類”具有相同的义位:种类。如: 40 故五害之屬,傷殺之類,禍福同矣。(五十七/1058) 辨异:《管子》中没有体现出两者的差异。 ?賓/客 证同:《吕氏春秋?高义》:“比于賓萌”,高诱 注:“賓,客也。” [56] p239 “賓”、“客” 的相同义位之一:指门客、食客。如: 若在長家子弟、臣妾、屬役、賓客,則里尉以譙于游宗,游宗以譙于什伍,什伍以譙 于長家。(四/65) “賓客”、“客”的相同义位之二:指一般的客人。如: 若有賓客,弟子駿作。對客無讓,應且遂行。(五十九/1146) 辨异:出现的语境存在差异。《管子》各篇中,仅《弟子職第五十九》一篇中有“客” 单用的一个用例,“對客無讓,應且遂行”(五十九/1146),其余各篇中都是“賓客”连言。 《弟子職第五十九》中的“賓客”、“客”所指为一般的客人,与其他各篇不同,其他 各篇中的“賓客”均特指门客、食客。 ?嬖/寵 证同:《左传?僖公十七年》:“易牙入,與寺人貂因内寵以殺羣吏。”杜预 注:“内 寵,内官之有權寵者。” [64]p1809 “嬖”、“寵”具有相同的义位:指受宠爱的人。如: 大臣假於女之能以規主情,婦人嬖寵假於男之知以援外權,於是乎外夫人而危太子, 兵亂内作,以召外寇,此危君之徴也。(三十/558) ?女部》:“嬖, 辨异:两者词义所指存在差异。“嬖”指身份卑下而受宠爱的人。《玉篇《春秋传》曰:贱而获幸曰嬖。”[72]p15 下 “寵”所指的范围比“嬖”大。 ?妃/匹 证同:《说文解字注?女部》:“妃,匹也。”段玉裁注:“人之配耦亦曰匹。妃本上下 [66]p614 通称,后人以为贵称耳。” “妃”、“匹”的共同义位是:配偶。如: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婦妃匹之合,獸處羣居,以力相征。(三十一/568) 辨异:词义所指存在差异。《左传?桓公二年》:“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 [64]p1743 “妃”指嘉耦,而“匹”没有此限制,所指范围要大一些。 ?婦/女/婦人/女子 证同:四者均指女性。如: 商贾在朝则货财上流,妇言人事则赏罚不信,男女无别则民无廉耻。(三/53) 主徳不立,則婦人能食其意。(三十/556) 女子不辯於致諸侯,自吾不為汙殺之事,人布織不可得而衣,故雖有聖人,惡用之,” (三十五/700) 辨异: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女”与、“士”、“男”相对,如: 女有家,男有室,無相瀆也,謂之有禮。(十八/ 336) 罷士無伍,罷女無家。(二十/ 417) 41 “女”与“男”相对,突出的是与男性在性别上的相对。“女”与“士”对言,突出 的是未婚。《荀子?非相》:“婦人莫不願得以爲夫,處女莫不願得以爲士。”王先谦 集解: “士者,未娶妻之稱。《易》曰:„老婦得其士夫。?郝懿行 曰:„女、士對言,如《詩》 之《氓》、《易》之《大過》,當是古以士,女爲未嫁娶之稱。?”[73] “婦”与“夫”相对,如: 管子曰:匹夫為鰥,匹婦為寡,老而無子者為獨。(七十八/ 1386) “婦人”与丈夫相对,如: 因其謀,方百里之地,樹表相望者,丈夫走禍,婦人備食。(三十五/ 712) 《侈靡第三十五》中“婦人”与“丈夫”相对,“婦人”指已婚妇女;《形勢解第六十 四》“婦人之求夫家也,必用媒而後家事成。”(六十四/1188)此例中的“婦人”则指未婚 女子。 “女子”与“男子”相对。如: 楚之男子居外,女子居涂。(八十四/1521) ?臣/臣下/人臣 证同:三者具有相同的义位:臣下,臣子。指君主制时代的官吏。如: 是以臣有杀其君,子有杀其父者矣。(三/51) 上好诈谋闲欺,臣下赋敛竞得,使民偷壹,则百姓疾怨,而求下之亲上,不可得也。 (三/53) 夫强言以為僇,而功澤不加,進傷為人君嚴之義,退害為人臣者之生,其為不利彌甚。 (十一/219) 辨异: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臣”的反义词有“君”、“人君”、“主”、“上”,如: 君臣各能其分,則國寧矣。(十一/211) 凡人君之所以為君者,勢也,故人君失勢,則臣制之矣。(十六/305) 勞主不明分職,上下相干,臣主同則,刑振以豐,豐振以刻,去之而亂,臨之而殆, 則後世何得。(五十二/982) 上惽則隟不計而司聲直禄,是以諂臣貴而法臣賤,此之謂微孤。(五十二/1002) “臣下”的反义词有“主”、“人主”、“上”,如: 臣下不易其則,故主無過失。(六十四/1168) 人主之所以制臣下者,威勢也。(六十七/1212) 上好詐謀閒欺,臣下賦斂競得,使民偷壹,則百姓疾怨,而求下之親上,不可得也。 (三/53) “人臣”的反义词有“人君”、“人主”、“人上”,如: 八者各得其義,則為人君者中正而無私,為人臣者忠信而不黨,為人父者慈惠以教, 為人子者孝悌以肅,為人兄者寛裕以誨,為人弟者比順。(十/198) 人主操逆,人臣操順。(十二/254) 42 為人上者,釋法而行私,則為人臣者,援私以為公。(三十/558) ?上/君/主/人君/人主/世主/国君/君上/主上/人上 证同:这些词具有相同的义位:君主。如: 御民之轡,在上之所貴。(一/17) 故君求之則臣得之,君嗜之則臣食之,君好之則臣服之,君惡之則臣匿之。(一/17) 牺牷圭璧不足以飨鬼神,主功有素,寳币奚为~(二/25) 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三/51) 爵服加于不义,则民贱其爵服;民贱其爵服,则人主不尊;人主不尊,则令不行矣。 (三/57) 世主所貴者實也,所親者戚也,所愛者民也,所重者爵禄也。(六/111) 使國君得其治,則人君從。(八/177) 曰:孝悌慈惠以養親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禮節,整齊撙詘以辟刑僇, 纎嗇省用以備飢饉,敦懞純固以備禍亂,和協輯睦以備冦戎。(十) 是故主上用財毋已,是民用力毋休也。(十三/261) 是以為人上者,患而不勞也;百姓,勞而不患也。(三十一/583) 辨异: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 “上”的反义词出现有“民”、“百姓”、“衆”、“人”、“下”、“臣下”、 “臣”,如: 百姓疾怨非上,賤爵輕禄,則上毋以勸衆矣。(十三/269) 人甚傷勞,而上舉事不時。(二十二/454) 上好詐謀閒欺,臣下賦斂競得,使民偷壹,則百姓疾怨,而求下之親上,不可得也。 (三/53) 上惽則隟不計而司聲直禄,是以諂臣貴而法臣賤,此之謂微孤。(五十二/1002) “君”与“臣”相对,如: 上令輕,法制毁,則君毋以使臣,臣毋以事君矣。(十三/269) “主”与“民”、“民人”、“百姓”、“臣”、“臣下”、“人臣”相对,如: 能上盡言於主,下致力於民,而足以修義從令者,忠臣也。(三十/545) 主者,人之所仰而生也,能寛裕純厚而不苟忮,則民人附。(六十四/1166) 主不易其則故百姓安焉。(六十四/1168) 主尊臣卑,上威下敬,令行人服,理之至也。(二十三/472) 臣下者,主之所用也,能盡力事上,則當於主。(六十四/1167) 人臣之所以畏恐而謹事主者,以欲生而惡死也。(六十七/1209) “人君”与“民”、“民庶”、“人臣”、“臣”相对,如: 地之生財有時,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無窮。(三/51) 人君鑄錢立幣,民庶之通施也,人有若干百千之數矣。(七十三/1266) 夫强言以為僇,而功澤不加,進傷為人君嚴之義,退害為人臣者之生,其為不利彌甚。 43 (十一/219) 然則人君聲服變矣,則臣有依駟之祿。(三十五/746) “人主”的反义词有 “民”、“百姓”、“人臣”、“臣下”,如: 然則為之用者衆則尊,為之用者寡則卑,則人主安能不欲民之衆為己用也(十六/302) ( 今人主輕刑政,寛百姓,薄賦斂,緩使令,然民淫躁行私而不從制,飾智任詐,負力 而爭,則是過在下。(四十七/920) 人主操逆,人臣操順。(十二/254) 人主之所以制臣下者,威勢也((六十七/1212) “君上”与“百姓”、“臣”相对,如: 若民有淫行邪性,樹為淫辭,作為淫巧,以上謟君上,而下惑百姓,移國動衆,以害 民務者,其刑死流。(十/200) 夫為君上者既失其義正,而倚以為名譽,為臣者不忠而邪,以趨爵禄,亂俗敗世,以 偷安懐樂,雖廣其威可損也。(十一/227) “主上”与“民”相对,如: 是故主上用財毋已,是民用力毋休也。(十三/261) “人上”与“人臣”、“百姓”、“人下”相对,如: 為人上者,釋法而行私,則為人臣者,援私以為公。(三十/558) 是以為人上者,患而不勞也;百姓,勞而不患也。(三十一/583) 上見功而賤,則為人下者直,為人上者驕。(四十/838) 《管子》中“世主”、“国君”均没有出现相对应的反义词。 ?民/衆/人/百姓/人民/庶人/衆庶/民人/氓/人徒/下/士民/士人/民下/民庶/萌(氓) /民萌(氓)/甿(氓) 证同:这些词具有的相同义位是:人民,民众。如: 野蕪曠則民乃菅,上無量則民乃妄。(一/3) 城郭溝渠不足以固守,兵甲彊力不足以應敵,博地多財不足以有衆。(一/17) 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故地不辟则城不固。(三/52) 小义不行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义,不可得也。(三/56) 人民、鳥獸、草木之生物,雖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嘗變也,謂之則。(六/106) 五紀不解,庶人之守也。(八/140) 民之所利,立之;所害,除之,則民人從。(八/177) 故曰:主上無積而宫室美,氓家無積而衣服脩,乘車者飾觀望,步行者雜文采,本資 少而末用多者,侈國之俗也。(十三/259) 夫國城大而田野淺狹者,其野不足以養其民;城域大而人民寡者,其民不足以守其城; 宫營大而室屋寡者,其室不足以實其宫;室屋衆而人徒寡者,其人不足以處其室;囷倉寡 而臺榭繁者,其藏不足以共其費。(十三/259) 44 曰:非號令毋以使下,非斧鉞毋以威衆,非禄賞毋以勸民。(十五/290) 士民有子,子有幼弱不勝飬為累者,有三幼者無婦征,四幼者盡家無征,五幼又予之 葆。(五十四/1033) 士人死,子孤幼,無父母,所養不能自生者,屬之其鄉黨知識故人。(五十四/1034) 衆庶五日一問。(五十四/1034) 人君鑄錢立幣,民庶之通施也,人有若干百千之數矣。(七十三/1266) 然則人君非能散積聚,鈞羨不足,分并財利,而調民事也,則君雖彊本趣耕,而自為 鑄幣而無已,乃今使民下相役耳,惡能以為治乎~(七十三/1266) 人君鑄錢立幣,民庶之通施也,人有若干百千之數矣。(七十三/1266) 管子對曰:“……謂髙田之萌,曰:……乗令而進退,無求於民,謂之國軌。”(七十 四/1284-1285) 謂民萌皆受上粟。(七十六/1333) 桓公憂北郭民之貧,召管子而問曰:“北郭者,盡屨縷之甿也,以唐園為本利,為此 有道乎,”(八十/1421) 辨异: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 “民”与“上”、“主”、“人主”、“主上”相对,如: 上好詐謀閒欺,臣下賦斂競得,使民偷壹,則百姓疾怨,而求下之親上,不可得也。 (三/53) 然則為之用者衆則尊,為之用者寡則卑,則人主安能不欲民之衆為己用也(十六/302) ( 能上盡言於主,下致力於民,而足以修義從令者,忠臣也。(三十/545) 是故主上用財毋已,是民用力毋休也。(十三/261) “衆”与“上”相对,如: 百姓疾怨非上,賤爵輕禄,則上毋以勸衆矣。(十三/269) “人”与“上”相对,如: 人甚傷勞,而上舉事不時。(二十二/454) “百姓”与“主”、“君上”、“人君”、“上”、“人上”、“人主”、“君”相对, 朝廷不肅,貴賤不明,長幼不分,度量不審,衣服無等,上下凌節,而求百姓之尊主 政令不,可得也。(三/53) 若民有淫行邪性,樹為淫辭,作為淫巧,以上謟君上,而下惑百姓,移國動衆,以害 民務者,其刑死流。(十/200) 故曰:凡人君之所以内失百姓,外失諸侯,兵挫而地削,名卑而國虧,社稷滅覆,身 體危殆,非生於謟淫者,未之嘗聞也。(十/201) 便辟左右不論功能而有爵禄,則百姓疾怨非上,賤爵輕禄。(十三/269) 為人上者,制羣臣百姓,通中央之人和。(三十一/578) 今人主輕刑政,寛百姓,薄賦斂,緩使令,然民淫躁行私而不從制,飾智任詐,負力 45 而爭,則是過在下(四十七/920) 君下令於百姓曰:„民富,君無與貧;民貧,君無與富。(七十六/1333) “民人”与“主”相对,如: 主者,人之所仰而生也,能寛裕純厚而不苟忮,則民人附。(六十四/1166) “氓”与“主上”相对,如: 故曰:主上無積而宫室美,氓家無積而衣服脩,乘車者飾觀望,步行者雜文采,本資 少而末用多者,侈國之俗也。(十三/259) “下”与“上”相对,如: 上好詐謀閒欺,臣下賦斂競得,使民偷壹,則百姓疾怨,而求下之親上,不可得也。 (三/53) “士民”,与“上”相对,如: 夫上既主盛處賢以操士民,國家煩亂,萬民心怨,此其必亡也。(十一/231) “民下”与“人君”相对,如: 然則人君非能散積聚,鈞羨不足,分并財利,而調民事也,則君雖彊本趣耕,而自為 鑄幣而無已,乃今使民下相役耳,惡能以為治乎。(七十三/1266) “民庶”与“人君”相对,如: 人君鑄錢立幣,民庶之通施也,人有若干百千之數矣。(七十三/1266) “民萌”与“上”相对,如: 管子对曰:“粟之三分在上,謂民萌皆受上粟,度君藏焉……”(七十六/1333) “人民”、“庶人”、“衆庶”、“人徒”、“士人”、“萌”、“甿”均没有出现相应的反义词。 这些词的使用范围不同,体现在出现频率上,“衆庶”仅出现 1 例,“人徒”出现 2 例,“士 人”出现 2 例,“甿”出现 3 例,“人民”出现 6 例,“庶人”出现 11 例,“萌”出现 22 例, 其中“甿”、“萌”均仅出现在“轻重”这一组的各篇中。 ?年/歲 证同:“年”、“歲”的相同义位是:指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如: 桓公乃告諸侯,必足三年之食安,以其餘脩兵革。(十八/364) 士庶人毋専棄妻,毋曲堤,毋貯粟,毋禁材,行此卒歲,則始可以罰矣。(十八/365) 辨异:出现的语境存在差异。“歲”可与“卒”、“終”连用,表示一整年,如: 士庶人毋専棄妻,毋曲堤,毋貯粟,毋禁材,行此卒歲,則始可以罰矣。(十八/365) 曰:某鄉女勝事者終歲績,其功業若干。(七十四/1282) 而“年”则常与“期”连用,表示一整年。如: 在臣期年,臣雖不忠,君不能奪也。(十六/305) “歲”还可与“往”、“來”连用,表示过去、将来,而“年”没有出现这样的用例。 夫往歲之糶賤,狗彘食人食,故來歲之民不足也。(七十三/1269) 总体而言,“歲”的使用范围比“年”稍广。 46 语法功能存在差异。“歲”还有单用作状语的用例,表示每年的意义。如: 所以然者,獨水蒙壤自塞而行者,江、河之謂也,歲髙其堤,所以不沒也。(五十七 /1069) ?容/貎 证同:“容”、“貌”的相同义位是:指脸部神情。如: 道德定於上,則百姓化於下矣。戒心形於内,則容貎動於外矣。(三十一/583) 辨异:词义侧重点不同。《说文解字注?皃部》:“皃,頌儀也。貌,籀文皃。”段玉裁 [66]p406 注:“頌者,今之容字。必言儀者,謂頌之儀度可皃象也。凡容言其内,皃言其外。” “容”侧重于内心活动的体现,而“貌”侧重于外观、外貌。 ?榮/華 [56] 证同:《吕氏春秋?务大》:“三王之佐,其名無不榮者。”高诱 注:“榮,顯也。” p330 “ “ 《国语?鲁语上》: 且吾闻以德榮为国華”,韦昭 注: 以徳榮顯者可以為國光華。”[74]p53 下 “榮”、“華”具有的相同义位:荣耀;显贵。如: 爵人不論能,禄人不論功,則士無為行制死節,而羣臣必通外請謁,取權道行,事便 辟,以貴富為榮華以相稺也,謂之逆。(十五/285)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出二者的差异。 ?榮/華 [55]p128 证同:《说文?華部》:“華,榮也。” 《诗?小雅?皇皇者華》:“皇皇者華”,朱 熹 集传:“華,草木之華也。”[75]p101 “榮”、“華”具有的相同义位:草木的花。如: 然則天無疾風,草木發奮,鬱氣息,民不疾而榮華蕃。(四十一/872) 辨异:词义所指存在差异。《尔雅?释草》:“木谓之華,草谓之榮。” [52]p2630 “榮”, 原指草本植物的花,“華”,原指木本植物的花,两者都引申泛指植物的花。 ?始/端 证同:“始”、“端”具有相同的义位:开始,开端。如: 不然,鰥寡獨老不與得焉,均之始也。”(三十五/634) 化之美者應其名,變其美者應其時,不能兆其端者菑及之。(三十五/661) 辨异: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始”与“终”、“卒”相对,如: 始無始乎,終無終乎,(三十八/794) 人君操始,民不得操卒。(七十八/1378) “端”与“窮”相对,如: 始乎無端,卒乎無窮。(八/176) ?終/卒 证同:《尔雅?释诂》:“卒,终也。” [52]p2577 “卒”、“終”的相同义位是:结束。如: 人君操始,民不得操卒。(七十八/1378) 不察於終始,不可以為至矣。(七十八/1379) 47 辨异:《管子》中没有体现出二者的差异。 ?樹/木 [74]p88 上 证同:《国语?晋语二》:“夫坚樹在始”,韦昭 注:“樹,木也”。 “樹”、“木” 的相同的义位是:木本植物的统称。如: 夫山澤廣大則草木易多也,壤地肥饒則桑麻易殖也,薦草多衍則六畜易繁也。(十三 /258) 食谷水,巷鑿井,場圃接,樹木茂,宫牆毁壊,門户不閉,外内交通,則男女之别毋 自正矣。(十三/266) 辨异:出现的语境存在差异。“木”常与“草”连用,而无“樹”与“草”连言,说 明在强调木本与草木对立的时候用“木”而不用“樹”。《地員第五十八》篇多例“果木”, 可见,在表示种类的时候用“木”而不用“樹”。全书,在“木本植物的通称”这个义位 上,“樹”很少但用,多为“樹”、“木”连用。从这些方面看来,“木”的使用范围比“樹” 广。 ?雷/霆 [52]p2608 证同:《尔雅?释天》:“疾雷为霆霓。” 阮元 校勘记:“霆下本無霓字。” [52]p2612 “雷”、“霆”的相同义位是:震雷,霹雳。如: 夫凶歲雷旱,非無雨露也,其燥濕,非其時也。(五十二/993) 四者俱犯,則陰陽不和,風雨不時,大水漂州流邑,大風漂屋折樹,火暴焚,地燋草, 天冬雷,地冬霆。(五十二/995) 辨异:出现的语境存在差异。《七臣七主》中“四者俱犯,則陰陽不和,風雨不時, 大水漂州流邑,大風漂屋折樹,火暴焚,地燋草,天冬雷,地冬霆。”“天”言“雷”,“地” 言“霆”。(五十二/995) 有“雷電”连用,如: 有雷電之戰,故能獨行而無敵矣。(六/120) ?農/本事/本/本則/耕農 证同:《管子?五輔》:“在於强本事”,尹知章 注:“本事,謂農桑也。”(十/201)《管 子?七臣七主》:“主好本,則民好墾草萊。”尹知章 注:“本,谓农桑也。”(五十二/989) “農”、“本事”、“本”、“本則”、“耕農”具有相同的义位:指农业。如: 夫富國多粟,生於農,故先王貴之。(四十八/924) 捨本事而事末作,則田荒而國貧矣。(四十八/924) 故先慎於己而後彼,官亦慎内而後外,民亦務本而去末。(五十三/1007) 若歲凶旱水泆,民失本則,修宫室臺榭,以前無狗、後無彘者為庸。(六十九/1232) 萊即釋其耕農而治柴。(八十四/1520) 辨异: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本事”与“末作”相对;“本”与“末”相对,用例 见证同部分。其余各词没有出现相对应的词。 48 ?農夫/農/農人 [60]p415 证同:《庄子?譲王》:“石户之農曰”,陆德明 释文引李云:“農,農人也。” 《大戴礼记?夏小正》:“農率均田”,王聘珍 解詁:“農,謂農夫。”[76] p27 “農”、農夫”、 “農人”具有相同的义位:指务农的人。如: 今也倉廩虛而民無積,農夫以粥子者,上無術以均之也。故先王使農士商工四民交能 易作,終歲之利,無道相過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四十八/926) 君榖籍而務,則農人獨操國固。(八十三/1500) 辨异:出现的语境存在差异。“農夫”与“百工”出现在同一语境中,如: 故農夫不失其時,百工不失其功,商無廢利,民無游日,財無砥墆。(十六/299) “農”与“士”、“商”、“工”一起合称“四民”,四者出现在同一语境中。如: 故先王使農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終歲之利,無道相過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四 十八/926) 而“農人”与“賈人”出现在同一语境中。如: 且君幣籍而務,則賈人獨操國趣。君榖籍而務,則農人獨操國固。(八十三/1500) ?婦/妻 [55]p259“婦”、“妻”的相同义位是:男性证同:《说文?女部》:“妻,妇与夫齐者也。” 的配偶。如: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婦妃匹之合,獸處羣居,以力相征。(三十一/568) 是故國君聘妻於異姓,設為姪娣命婦宫女,盡有法制,所以治其内也。(三十一/585) 辨异:出现的语境存在差异。两者均与“夫”相对,但《管子》全书只有“夫婦”连 言,而没有出现“夫妻”连用的情况。 ?言/辭 证同:《周礼?天官?九嫔》:“妇德,妇言,妇容,妇功。”郑玄 注:“妇言谓辞令。” [62]p687 “言”、“辭”具的相同义位:话;言语。如: 利言卑辭不在側,復反衛公子開方。(二十六/527) 辨异:出现的语境稍有差异。在“话;言语”这个义位上“辭”多与“言”连言或对 举,而且“言”出现的频率比“辭”高。 组合能力存在差异。“言”出现“利言”、“大言”、“違言”、“惡言”、“善言”、“惠言”、 “巧言”、“妄言”等组合,“辭”出现“卑辭”、“言辭”、“淫辭”这样的组合,“言”的组 合能力比“辭”强。 ?言/辭 证同:《国语?周语上》:“有不祭則修意,有不祀則修言。”韦昭 注:“言,號令也。” [74]p6 上 《管子轻重篇新诠?轻重丁》:“ 管子对曰:„ 动之以言,溃之以辞……”马非百 新诠: “言辞指號令言……” [12]p677 “言”、“辞”具的相同义位:號令。如: 動言揺辭,萬民可得而親。(八十/1398) 49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出二者在“號令”这个义位上的差异。 ?鹽/煮 证同:二者具有相同的义位:指食盐。如: 夫楚有汝、漢之金,齊有渠展之鹽,燕有遼東之煮。(七十七/1422)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出二者在“指食盐”这个义位上的差异。 ?衣服/服/衣/衣裳/衣裘 证同:这组词的相同义位是:泛指服饰。如: 飲食有量,衣服有制,宫室有度,六畜人徒有數,舟車陳器有禁。(四/76) 雖有賢身貴體,毋其爵不敢服其服;雖有富家多資,毋其禄不敢用其財。(四/76) 布帛不足,衣服毋度,民必有凍寒之傷,而女以美衣錦繡綦組相稺也,謂之逆。(十 五/285) 從列士以下有善者,衣裳賀之。(十八/360) 又游士八千人,奉之以車馬衣裘,多其資糧,財幣足之,使出周游於四方,以號召收 求天下之賢士。(二十/423) 辨异:事物功能不同。《权修第三》中“衣服”言“等”,《立政第四》中“服位”连 言,《重令第十五》中“服”亦言“等”,且“爵服”连用,这些都表明“衣服”、“服”除 了御寒功能外,还具有标示身分地位的功能,而“衣裳”、“衣”、“裘”没有显示出具有表 示身分地位的功能。全书多“衣食”连用,突出“衣”的御寒功能。 ?聲/樂/音 证同:《说文?音部》:“音,聲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宫商角徵羽聲;丝竹金 石匏土革木音也。”[55]p58《说文?木部》:“樂,五声八音總名。”[55]p124“音”、“聲”、“樂” 均可泛指音乐。如: 從其宜,則酸醎和焉,而形色定焉,以為聲樂。(三十五/741) 女樂三千人,鐘石絲竹之音不絶。(五十二/989) 辨异:事物的来源不同。《说文解字注?耳部》:“聲,音也。”段玉裁 注:“„音?下曰: 聲也。二篆为转注,此浑言之也。析言之,则曰,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宫商角徵羽, 聲;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乐记》曰:知聲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66]p592)由“丝 竹金石匏土革木”发出的乐音称为音;“聲”指“宫商角徵羽”。《七臣七主第五十二》中 “鐘石絲竹”言“音”,显示了“音”与“聲”的区别。 樂”则原是音乐的总称。 说文?木 《 部》:“樂,五声八音總名。” [55]p124 ?心/意/志 [55]p217 心”、“意”、“志”具有相同证同:《说文?心部》:“意,志也。” “志,意也。” 的义位:意念,意志。如: 専意一心,守職而不勞,下之事也。(三十/553) 遏之以絶其志意,毋使民幸。(四十三/893) 50 辨异:组合能力不同。“心”出现有“民心”、“怨心”、“貪心”、“人心”、“二心”、“戰 心”、“姦心”、“幸心”、“君心”、“賊心”等组合;“意”出现“氣意”、“心意”、“懾意”、 “惑意”、“離意”、“私意”、“民意”等组合;而“志”仅出现“志行”、“志意”这样的组 合;可见,“心”的组合能力最强,其次是“意”,“志”的组合能力最小。 ?潦/水 证同:两者的共同义位是:水灾。如: 故曰:治人如治水潦,養人如養六畜,用人如用草木。(六/111) 有水旱之功,故能攻國救邑。(六/120) 辨异: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水”与“旱”相对,用例见证同部分。“潦”没有出 现相应的反义词。 ?國家/國/本 证同: 管子?地数》: 惡食無鹽則腫。守圉之本,其用監獨重。” 马非百 新诠: 許 《 “ “ 維遹 云:„本猶國也。《輕重甲篇》作守圉之國,足證本與國同義。? 郭沫若 云:„本乃 邦之替字……? 元材 案:兩説是也。……” [12]p423 “國家”、“國”、“本”具有的共同义 位是:国家,统治阶级实施统治的组织。如: 暴王之所以失國家,危社稷,覆宗廟,滅於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嘗聞。(十/191) 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國亡。(十/192) 守圉之本,其用鹽獨重。(七十七/1364) 辨异:出现的语境存在差异。“國家”常与“社稷”并举,如: 古之隳國家、隕社稷者,非故且為之也,必少有樂焉,不知其陷於惡也。(十九/379) 出现频率不同。 管子》一书,在“国家,统治阶级实施统治的组织”这个义位上, 本” 《 仅出现 1 例,出现频率最低,而“國”是三者中出现频率最高的。 ?官/吏 证同:《国语?周语上》:“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民。”韦昭 注:“百吏,百 [74]p9 上 官。” “官”、“吏”具有相同的义位:官员。如: 將軍大夫以朝,官吏以命,士止于帶緣。(四/76) 辨异:组合能力不同。“官”出现“百官”、“鄉官”、“官爵”、“官職”、“大官”、“官 府”、“官位”、“五官”、“水官”等组合;“吏”出现“百吏”、“屬吏”、“姦吏”、“鄉吏”、 “廏吏”、“五吏”等组合,“官”的组合能力比“吏”稍大。 词义所指存在差异。根据两词的组合来看,“官”所指是职位比较高的,而“吏”所 指是职位比较低的。 ?功/力/勞 证同:《诗?大雅?民勞》:“无弃尔劳”,郑玄 笺:“劳,犹功也。” [54]p548《国语?晋 语五》:“子之力也夫”,韦昭 注:“力,功也。” [74]p116 上《国语?吴语》:“乃使王孙苟告于 [74]p173 上 周”,韦昭 注:“勞,功也。” “功”、“勞”、“力”具有相同的义位:功劳,对事业 51 的贡献;劳绩。如: 故國有德義未明於朝者,則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見于國者,則不可授以重禄;臨事 不信於民者,則不可使任大官。(四/59) 論功計勞未嘗失法律也,便辟、左右、大族、尊貴大臣不得増其功焉,疏遠、卑賤、 隠不知之人不忘其勞。(六/112) 辨异: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功”多与其反义词“罪”对举,如: 凡上賢不過等,使能不兼官,罰有罪不獨及,賞有功不專與。(四/65) 《管子》一书中“勞”、“力”均没有出现相应的反义词。 三者词义所指存在差异。《周礼?夏官?司勋》:“國功曰功”, 郑玄 注:“保全国家 若伊尹”。“事功曰勞”郑玄 注:“以劳定国若禹”。“治功曰力”,郑玄 注:“制法成治若 [62]p841 咎繇。” ?祭/祀 证同:《尔雅?释詁下》:“祀,祭也。” [52]p2574《说文解字注?示部》:“祭,祭祀也。” 段玉裁 注:“统言则祭祀不别也。” [66]p3 “祭”、“祀”具有相同的义位:祭祀,祀神或供 祖的仪式。如: 五會諸侯,令曰:“修春秋冬夏之常祭食,天壤山川之故祀必以時。”(八/158) 辨异:见第 99 页“祭/祀”。 ?原/本/本原/根菀(荄)/宗室 证同:《礼记?孔子閒居》:“必达于礼乐之原。”郑玄 注:“原,犹本也。” [59]p1616 《管子?水地》:“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菀,一本作“苑”。郭沫若 等 集校引 王引之 曰:“„根菀?當爲„根荄?。下文曰„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諸生之宗 [11]p475 室也?。本原、根荄、宗室,皆謂根本也。” “原”、“本”、“本原”、“根菀(荄)”、 “宗室”的相同义位是:根本,根源。如: 必得文威武,官習勝之務,時因勝之終,無方勝之幾,行義勝之理,名實勝之急,時 分勝之事,察伐勝之行,備具勝之原,無象勝之本。(八/164) 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美惡賢不肖愚俊之所生也。(三十九/913) 故曰: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美惡賢不肖愚俊之所產也。 三十九/831) ( 辨异:“原”、“本”的差异在于各自的来源不同。《说文?灥部》:“ (原),水泉本 也。” [55]p239 原指水流的源头。引申指根本,根源,因由。《说文?木部》:“本,木下曰本。” [55]p18 “本”,原指草木的根。引申指根本,根源。 “本原”是由“本”、“原”构成的联合式复音词。“本原”、“根菀(荄)”、“宗室”在 《管子》中都各仅出现 1 例,没有体现出在“根本,根源”这个义位上的差异。 ?暮/昏/昔/夜 证同:“暮”,本作“莫”。《说文?茻》:“莫,日且冥也。” [55]p27《说文?日部》:“昏, [55]p27 日冥也。” 《庄子?天运》:“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 ” 郭庆藩 集释:“昔,猶夕。” 52 [60]p230 《广雅?释诂四》:“暮,夜也。”王念孙 疏证:“凡日入以后,日出以前通谓之夜, [77] p81 下 故夕时亦谓之夜……夕、夜、暮三字同义。” “暮”、“昏”、“昔”、“夜”的相同义 位是:指傍晚的时候。如: 歲有春秋冬夏,月有上下中旬,日有朝暮,夜有昏晨半,星辰序各有其司,故曰:天 不一時。(十一/234) 今夫士,羣萃而州處,閒燕,則父與父言義,子與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長者言愛, 幼者言弟,旦昔從事於此,以教其子弟。(二十/400) 少者之事,夜寐蚤作。(五十九/1145) 辨异: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暮”与“朝”或“旦”相对;“昏”与“晨”相对; “昔”与“旦”相对;“夜”与“夙”或“蚤”相对。例如(部分例证见证同部分): 旦暮利之,衆乃勝任。(七/127) 顔色整齊,中心必式,夙興夜寐,衣帯必飾。(五十九/1144) ?朝/晨/夙/蚤 证同:《尔雅?释诂下》:“朝,早也。”“晨,早也。”“夙,早也。” [52]p2574《广韵?皓 [78] 韵》:“蚤,古借为早暮字。” “朝”、“晨”、“夙”、“蚤”具有相同的义位:早晨。如: 歲有春秋冬夏,月有上下中旬,日有朝暮,夜有昏晨半,星辰序各有其司,故曰:天 不一時。(十一/234) 顔色整齊,中心必式,夙興夜寐,衣帯必飾。(五十九/1144) 少者之事,夜寐蚤作。(五十九/1145) 辨异: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朝”与“暮”或“夕”相对;“晨”与“昏”相对; “夙”、“蚤”均与“夜”相对。例如(部分例证见证同部分所引): 朝忘其事,夕失其功。(二/37) ?道/理 证同:《墨子?所染》:“处官得其理矣”,孙诒让 閒诂:“理,亦道也。”[79]p10 “道”、 “理”具有相同的义位:事理。如: 尊天地之理,所以論威也。薄德之君之府囊也,必因成刑而論於人,此政行也,可以 王乎,(三十五/638) 必辨於天地之道,然後功名可以殖。(三十五/646) [55]p42 辨异:两者的来源不同。《说文?辵部》:“道,所行道也。” “道”的本义是指 道路。引申指事理。《说文?玉部》:“理,治玉也。” [55]p12 “理”的本义是治玉,动词。 引申为事理,名词。 ?閭/閈/門 证同: 荀子?大略》: 慶者在堂,弔者在閭。”杨倞 注: 閭,門也。”[80]p192《汉书?叙 《 “ “ 传下》:“綰自同閈,鎮我北疆。”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楚名里門爲閈。”[81]p4246 “閭”、 “閈”、“門”的相同义位是:指门。如: 53 築障塞匿,一道路,博出入,審閭閈,慎筦鍵。(四/65) 若夫城郭之厚薄,溝壑之淺深,門閭之尊卑,宜修而不修者,上必幾之。 二十四/493) ( 辨异:词义所指存在差异。“閭”、“閈”都指里巷的大门。《说文?門部》:“閭,里门 [55]p248《汉书?叙传下》:“綰自同閈,鎮我北疆。”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楚名里 也。” [81]p4246 門爲閈。” “ 《玉篇?門部》: 門,人所出入也。在堂房曰户,在区域曰門。” [72]p44 下“門” 所指范围比大“閭”、“閈”一些。 “閭”、“閈”出现的语境存在差异,“閈”出现“閭閈”连言之例,而“閭”出现“門 閭”连言和“閭閈”连言的用例。 ?薪/蒸 证同:《管子?弟子职》:“蒸间容蒸,然者处下。”尹知章 注:“蒸,细薪。”(五十九 /1155)“薪”、“蒸”的共同义位是:柴。如: 使民於宫室之用,薪蒸之所積,虞師之事也。(四/73) 辨异:事物的形制特征不同。《诗?小雅?无羊》:“爾牧來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 郑玄 笺:“麤曰薪,細曰蒸。” [54]p438 “薪”、“蒸”区别在于所指对象有粗细的差异。 ?商/賈/商人/賈人 证同:这些词的相同义位是:商人,做买卖的人。如: 商贾在朝则货财上流,妇言人事则赏罚不信,男女无别则民无廉耻。(三/53) 丹沙之穴不塞,則商賈不處。富者靡之,貧者為之。(三十五/652) 故無使下當上必行之,然後移商人於國,非用人也。(三十五/730) 君朝令而夕求具,民肆其財物與其五榖為讎,厭而去,賈人受而廩之,然則國財之一 分在賈人。(七十八/1377) 辨异:词义所指存在差异。《周礼?天官?太宰》:“六曰商賈,阜通貨賄。”郑玄 注: [62]p647 “行曰商,處曰賈。” 《说文?貝部》:“賈,一曰坐卖售也。” [55]p130 “商”、“賈”原 有游走与坐售的区别。 从《管子》全书的使用情况来看,既有“游商”,亦有“游賈”;既有“蓄賈”,又有 “蓄商”。《管子》中“商”、“賈”已经不存在“行”与“處”的区别。 ?賦/斂/稅/租/征(徵、正)/籍 证同: 吕氏春秋?孟冬》: 收水泉池泽之賦”,高诱 注: 賦,税也。” [56] p95《周礼?地 《 “ “ 官?司稼》: 以年之上下出斂灋。”贾公彦 疏: 以此豐凶而出税斂之法。” [62]p750《说文?禾 “ “ 部》:“稅,租也。” [55]p146《说文?禾部》:“租,田賦也。” [55]p146《周礼?夏官?司勋》:“惟 加田無國正。”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正,謂税也。” [62]p841《左传?文公十一年》:“宋公 [64]p1850 於是以門賞耏班,使食其征。”杜预 注: 門,關門。征,税也。” “徵”,通“ 征 ”。 “ 《管子?轻重甲》:“請以令使賀獻、出正籍者必以金,金坐長而百倍。”马非百 新诠:“正 [12]p535 籍,謂民之賦税。” “賦”、“斂”、“稅”、“租”、“征(徵、正)”、“籍”的相同义位 是:泛指赋税。如: 54 國之所以富貧者五,輕稅租、薄賦斂不足恃也。(四/59) 關市之租,府庫之徵,粟什一,厮輿之事,此四時亦當一倍貸矣。(四十八/925) 租籍者,所以彊求也。租税者,所慮而請也。(七十三/1259) 管子對曰:“請以令使賀獻、出正籍者必以金,金坐長而百倍。……” (八十/1423) 辨异:出现的语境不同。在“泛指赋税”这个义位上,“歛”没有单用之例,均是与 “賦”、“徵”、“稅”、“籍”等两两连用;“稅”没有单用之例,均是与“租”或“斂”连 言;賦”既有与“斂”、“征”、“税”等两两连言之例,又有单用之例;“籍”既有与“租”、 “斂”、“正”等两两连言之例,又有单用之例;“租”既有与“”或“”连用之例,又有 单用之例。“征(徵、正)”既有“徵斂”、“征賦”、“正籍”等两两连言之例,又有单用之 例。 组合能力存在差异。其中“租”的组合能力最强,出现“田租”、 租金”、 柴楂之租”、 “ “室奉之租”、“棺槨之租”、“重租”、“小租”等组合;其次是“賦”,出现“市賦”、“關 賦”、“田賦”等组合。其余各词除了同义连言的组合外,均没有出现与其他词的组合。 ?劵/契/書 证同: 说文?刀部》: 券,契也……契别之書,以刀判契其旁,故曰契券。” [55]p92《说 《 “ 文解字注?大部》:“契,大约也。”段玉裁 注:“《小宰》:„听取予書契。?大郑云:„書契, 符契也。?后郑云:„書契谓出予受入之凡要。凡簿書之冣目,狱讼之要辞,皆曰契。?引 《春秋传》„王叔氏不能举其契。?按:今人但于买卖曰文契。” [66]p493《玉篇?大部》:“契, 券也。” [72]p81 上“券”、“契”、“書”的相同义位是:契约。如: 與之定其劵契之齒。(八十/1404) 稱貸之家皆折其劵而削其書,發其積藏,出其財物,以振貧病,分其故貲,故國中大 給。(八十三/1493) 辨异:使用范围稍有差异。在“契约”这个义位上,全书“契”出现 3 例,没有单用 之例,均为“劵契”连言,“書”仅出现 1 例,且与“劵”对举。三词中,“劵”使用频率 最高。 ?場/圃/園 证同:《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駒,食我場苗。”朱熹 集传:“場,圃也。” [75]p122 《左传?哀公十五年》: 舍於孔氏之外圃。”杜预 注: 圃,園。”[64]p2175 “場”、 圃”、 園”、 “ “ “ 具有相同的义位:种植蔬菜、花果或苗木的园地。如: 食谷水,巷鑿井,場圃接,樹木茂,宫牆毁壊,門户不閉,外内交通,則男女之别毋 自正矣。(十三/266) 問理園圃而食者幾何家,(二十四/487) 辨异:《诗?豳风?七月》:“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毛 传:“春夏为圃,秋冬为 場。”郑玄 笺:“場圃同地,自物生之時,耕治之以種菜茹,至物盡成熟,築堅以爲場。” [54]p391 《说文?囗部》:“种菜曰圃。” [55]p129《说文?囗部》:“園,所以树果也。” [55]p129《八 55 觀第十三》篇“場圃”连用,言“樹木”,《管子》书中不存在“种菜”与“树果”的差别。 ?辭/讓 证同:“辭”、“讓”具有相同的义位:指谦让的行为。如: 管子曰: 脩恭遜敬愛辭讓,除怨無争,以相逆也,則不失於人矣。……” 三十二/605) “ ( 辨异:见第 94 页“辭/讓”。 ?朋/友 证同:“朋”、“友”均泛指交谊深厚的人。如: 今若殺之,此鮑叔之友也,鮑叔因此以作難,君必不能待也,不如與之。(十八/342) 鮑叔對曰: 夫國之亂也,智人不得作内事,朋友不能相合摎,而國乃可圖也。” 346) “ ( 辨异:使用范围稍有差异。《管子》中,在“泛指交谊深厚的人”这个义位上,“朋” 仅出现 2 例,且均为“朋友”连言,“友”出现单用之例,使用频率比“朋”高。 ?黨/與/朋 证同: 楚辞?离骚》: 惟夫黨人之偷乐兮”,王逸 注: 黨,朋也。” [58] p4 下《周礼?秋 《 “ “ 官?士师》:“七曰为邦朋”,贾公彦 疏:“朋,谓朋党。” [62]p875《荀子?强国》:“今已有 [80]p115 數萬之衆者也,陶誕比周以争與。” 杨倞 注:“與,謂黨與之國也。” “黨”、“與”、 “朋”具有相同的义位:同党之人,同伙。如: 以朋黨為友,以蔽惡為仁,以數變為智,以重斂為忠,以遂忿為勇者,聖王之禁也。 (十四/279) 内則大夫自還而不盡忠,外則諸侯連朋合與,熟榖之人則去亡,故天子失其權也。 七 ( 十六/1327) 辨异: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與”出现反义词“敵”,“朋”出现反义词“寡”,“而 黨”,没有出现相对应的反义词。如: 如是則朋黨者處前,寡黨者處後。(六十五/1194) 词义所指存在差异。《八觀第十三》篇有“敵與”、“與國”,“與”可以就国家而言, 而“朋”、“黨”出现的用例均就个人而言。 ?道/塗(途)/路,道里 证同:《说文?足部》:“路,道也。” [55]p48《说文?辵部》:“道,所行道也。” [55]p42《玉 [72]p40 下 篇?辵部》:“途,途路也。” 《集韵?模韵》:“途,通作塗。”[82]“塗”与“途”,记 录的是同一个词。“道”、“塗(途)”、“路”、“道里”具有相同的义位:道路,地面上供通 行的部分。如: 三本者審,則便辟無威於國,道塗無行禽,疏遠無蔽獄,孤寡無隠治。(四/60) 築障塞匿,一道路,博出入,審閭閈,慎筦鍵。(四/65) 發伏利,輸墆積,修道途,便關市,慎將宿,此謂輸之以財。(十/194) 器成教守則不遠道里,號審教施則不險山河,博一純固則獨行而無敵,慎號審章則其 攻不待權與,明必勝則慈者勇,器無方則愚者智……(八/165) 56 辨异:“道”、“塗(途)”、“路”三者原有宽度上的差异。《周礼?地官?遂人》:“百 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郑玄 注: [62]p741 “涂、道、路皆所以通车徒于国都也。……涂容乘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 “道”、“塗(途)”、“路”、“道里”在《管子》中的差异体现在使用范围上。“道里” 出现 6 例;“塗(途)”出现 11 例,有“道塗(途)”连用 2 例;“路”出现 13 例,“道路” 连言 5 例;“道”出现 17 例,“道塗(途)”连用 2 例,“道路”连言 5 例。 ?障/防/堤 证同:《吕氏春秋?爱类》:“禹於是疏河決江,爲彭蠡之障,乾東土,所活者千八百 百國,此禹之功也。”高诱 注:“障,隄防也。” [56] p282《玉篇?土部》:“堤,与隄同。” [72]p8 上 《吕氏春秋?慎小》:“巨防容螻,而漂邑殺人。”高诱 注:“防,堤也。” [56] p326 “障”、 “防”、“堤”具有相同的义位:堤防;堤坝。如: 決水潦,通溝瀆,修障防,安水藏,使時水雖過度,無害于五榖,歳雖凶旱,有所秎 穫,司空之事也。(四/73) 宗正陽,治堤防,耕芸樹藝,正津梁,脩溝瀆,甃屋行水,解怨赦罪,通四方。(四 十/842) 辨异:事物的形制特征不同。《管子?度地第五十七》:“大者為之堤,小者為之防, 夾水四道,禾稼不傷。”(五十七/1063)“堤”、“防”的差异在于形制的大小。《管子》中 的用例没有体现出“障”与“防”、“堤”的差异。 ?野/地/田/疇/壤/土 证同:《楚辞?大招》:“田邑千畛”,王逸 注:“田,野也。” [58] p70 上《庄子?应帝王》: [60]p135 “鄉吾示之以天壤,名實不入。” 成玄英 疏:“壤,地也。” 《说文?田部》:“疇, [55]p290 耕治之田也。” 《广雅?释地》:“田,土也” [77] p209 下《广雅?释地》:“地,土也。” [77] p209 下 “野”、“地”、“田”、“疇”、“壤”、“土”具有的共同义位是:泛指土地,田地。如: 野不辟,民无取,外不可以应敌,内不可以固守。(三/48) 地辟而国贫者,舟舆饰,台榭广也。(三/49) 方六里,一乘之地也。方一里,九夫之田也。(五/90) 故善為政者,田疇墾而國邑實,朝廷閒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倉廩實而囹圄空, 賢人進而奸民退。(十/192) 夫山澤廣大則草木易多也,壤地肥饒則桑麻易殖也,薦草多衍則六畜易繁也。(十三 /258) 夫亡國踣家者,非無壤土也,其所事者,非其功也。(五十二/993) 辨异:词义所指存在差异。这些词中,“地”、“壤”的所指范围要比其他各词大一些, 可以指已耕种的土地,也可以指未开垦的土地,还可以泛指领土。“疇”所指的范围要比 其他各词小,所指的土地是已耕种的,其余各词既可以指已耕种的土地,也可以指未开垦 的土地。 57 出现的语境不同,“野”既出现“田野”连言的用例,也有单用之例;“地”既有“土 地”、 壤地”、 田地”这样两两连言的用例,也有单用之例; 田”,既有“田野”、 田疇 ”、 “ “ “ “田土”、“田地”这样两两连言的用例,也有单用之例;“疇”出现 6 例,均为“田疇” 连言,没有单用之例;“壤”既有“壤地”、“壤土”这样两两连言的用例,也有单用之例; “土”既有“土地”、“壤土”、“田土”这样两两连言的用例,也有单用之例。 ?壤/土 证同:《吕氏春秋?辨士》:“于其施土”,高诱 注:“土,壤也。” [56] p336 “土”、“壤” 具有相同的义位:泥土;土壤。如: 見是土也,命之曰三施。(五十八/1073) 其下有灰壤,不可得泉。(五十八/1085) 辨异:使用范围不同。在“泥土;土壤”这个义位上,“土”出现的频率比“壤”高。 ?溝/瀆/壑/澮 证同:这些词的共同义位是:沟渠,水道。如: 溝瀆遂於隘鄣,水安其藏,國之富也。(四/64) 若夫城郭之厚薄,溝壑之淺深,門閭之尊卑,宜修而不修者,上必幾之。 二十四/493) ( 所築城郭,修牆閉,絶通道阨闕,深防溝,以益人之地守者何所也,(二十四/494) 天子出令,命行人内御,令掘溝澮,津舊塗,發臧任君賜賞。(四十一/972) 辨异:各词所指存在差异。《说文?水部》:“溝,水瀆,广四尺,深四尺。” [55]p232《说 [66]p161 文解字注? 部》: “,溝也。”段玉裁 注: 凡穿地为水瀆皆称溝,称?(壑)。” “ “溝”、“壑”所的范围大一些,凡沟渠,水道均可称“溝”或“壑”。 周礼?地官?稻人》: 《 “以澮寫水。”郑玄 注:“澮,田尾去水大溝。” [62]p746 “澮”所指范围最小,仅指田间的 水沟。 《管子》中出现了由这些同义词构成的联合式复音词,有: “溝壑”义位为:借指野死之处或困厄之境。如: 三十一年而藏十一年,與少半藏參之,一不足以傷民,而農夫敬事力作,故天毁埊凶 旱水泆,民無入於溝壑乞請者也。 (七十五/1300) “溝瀆”义位为:比喻渠道。如: 五榖者,民之司命也。刀幣者,溝瀆也。(七十八/1382) “溝澮”义位为:借指野死之处或困厄之境。例如: 君出四十倍之粟,以振孤寡,牧貧病,視獨老窮而無子者,靡得相鬻而養之,勿使赴 於溝澮之中。(八十/1404) ?斤/斧 证同:“斤”、“斧”的共同义位是:砍物工具。如: 蔓山,其木可以為材,可以為軸,斤斧得入焉,九而當一。(五/89) 58 《 “ 辨异:事物的形制特征不同。 说文?斤部》: 斤,斫木斧也。”[55]p299王筠《说文句读》: [83] “斤之刃横,斧之刃纵,其用与钁相似,不与刀锯相似。” ?邊/竟(境)/封/疆/場/界 证同:《国语?吴语》:“句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韦昭 注:“边, 边境。” [74]p167 上《吕氏春秋?赞能》:“至齐境”,高诱 注:“境,界也。” [56] p309《荀子?富 国》:“其竟关之政尽察。”杨倞 注:“竟,与境同。” [80]p69“竟”、“境”记录的为同一个词。 《吕氏春秋?孟春》:“皆修封疆”,高诱 注:“封,界也。” [56] p2《说文?畕部》:“畺,界 [55]p291 也,从畕;三,其画也。疆,畺或从彊、土。” 《周礼?地官?大司徒》:“制其畿疆”, [62]p702 郑玄 注:“疆,犹界也。” 《国语?周语中》:“候不在疆”,韦昭 注:“疆,境也。” [74]p22 上下 “場”,为“埸”字之误也。“疆場”,边境也。[11]p429 “埸”,《广雅?释诂三》:“埸, [77] p88 上 界也。” 《说文?土部》:“畍,境也。” [55]p291 这些词的相同义位是:边境,疆界。如: 先王不以勇猛為邊竟則邊竟安,邊竟安則鄰國親,鄰國親則舉當矣。(十二/245) 乃行,入齊境,自刎而死。(十八/343) 公不聽,乃令四封之内脩兵,關市之征侈之。(十八/351) 管子對曰:“審吾疆場,反其侵地,正其封界,毋受其貨財,而美為皮幣,以極聘頫 於諸侯。以安四鄰,則鄰國親我矣。”(二十/424) 四鄰大親,既反其侵地,正其封疆,地南至於岱陰,西至於濟,北至於海,東至於紀 隨,地方三百六十里。(二十/424) 辨异:词义所指存在差异。“竟(境)”、“邊”多连用,两者在意义上较其他词更接近, 可视为一组;“封”、与“界”、“疆”,“疆”与“埸”多连言,四者的意义更接近,可视为 一组。两组所指稍有差异,前组所指多为国土的边缘,是属于某国领土的一部分;后组所 指多为国家之间的界线,不属于某个国家的领土,或是属于国家间共同所有的。但也有所 指属于某国的情况,如: 管子對曰:“審吾疆場,反其侵地,正其封界,毋受其貨財,而美為皮幣,以極聘頫 於諸侯。以安四鄰,則鄰國親我矣。”(二十/424) “疆場”所指属于齐国领土。 ?軍/衆/兵 证同:“軍”、“衆”、“兵”具有相同的义位:军队。如: 管子執枹而揖軍士曰:“誰能陷陳破衆者,賜之百金。”(八十一/1456) 吾舉兵而攻,破其軍,并其地,則非特四萬二千金之利也。(八十一/1457) 辨异:三者的来源不同。《说文? 部》:“兵,械也。” [55]p59 “兵”,原指兵器,引 申指军队。《说文?車部》:“軍,圜围也。” [55]p302 “軍”,原指包围、围攻的战术,引申指 军队。《说文??部》:“衆,多也。” [55]p169 “衆”原为数量大之义,引申指军队。 ?卒/士/衆 59 证同:“卒”、“士”、“衆”的共同义位是:兵士。如: 兼愛之說勝,則士卒不戰。(四/79) 進無敵,退有功,是以三軍之衆皆得保其首領,父母妻子完安於内。(十六/303) 辨异:词义所指存在差异。“士”,古代军制,在车上的称为士,区别于步卒。《吕氏 春秋?简选》:“晋文公造五两之士,五乘,锐卒千人。”高诱 注:“在车曰士,步曰卒。” [56] p80 《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出三者在“兵士”这个义位上的差异。 ?丘/墟 证同:《楚辞?九章?哀郢》:“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朱熹 集注: [84] p338 下 “丘,荒墟也……言楚王曾不知都邑宫殿之夏屋当为丘墟。” 《吕氏春秋?贵直》: “使人之朝为草而国为墟。”高诱 注:“墟,丘墟也。” [56] p297 “丘”、“墟”具有相同的义位:废墟。如: 彼民不足以守者,其城不固;民飢者,不可以使戰;衆散而不收,則國為丘墟。(十 三/258)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出二者在“废墟”这个义位上的差异。 ?丘/阜/陵 证同:三者的共同的义位是:土山。如: 轘轅之險,濫車之水,名山、通谷、經川、陵陸、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葦之 所茂,道里之遠近,城郭之大小,名邑、廢邑、困殖之地,必盡知之。(二十七/529) 五粟之土,若在陵在山,在隫在衍。(五十八/1100) 辨异:事物的形制特征不同。 诗?小雅?天保》: 如山如阜,如岡如陵。”毛 传: 高 《 “ “ 平曰陸,大陸曰阜,大阜曰陵。” [54]p412《尔雅?释丘》:“释丘”,邢昺 疏:“土有自然而高, [52]p2616 小于陵者名丘也”。 《说文?阜部》:“陵,大阜也。” [55]p304 “丘”、“阜”形体上都比 “陵”小。“丘”区别于其他词的特点是天然形。《说文?丘部》:“丘,土之高也,非人所 为。” [55]p169 ?繆/過/失 [59]p1614 证同:《礼记?仲尼燕居》:“于礼繆”,郑玄 注:“繆,误也。” 《易?解》:“君 子以赦过宥罪”,孔颖达 疏:“過,谓误失。” [67]p52 “繆”、“過”、“失”的共同义位是: 错误;过失。如: 繆過以昏則憂,憂則所以伎苛,伎苛所以險政。(十一/230) 夫萬民不和,國家不安,失非在上,則過在下。(四十七/919) 辨异:词义所指存在程度上的差异。“繆”、“過”、“失”三词中,“過”的程度最严重, 常与“罪”出现在同一语境,如: 故曰:頓卒台倦以辱之,罰罪有過以懲之,殺僇犯禁以振之。(六十六/1201) 而“繆”的程度最轻。 “失”多与“過”对举或连言,不同的是“過”本身往往还有程度的差异,故有“大 60 過”、“小過”之说。 ?罪/戾 [55]p157 证同:《说文?网部》:“罪,捕鱼竹网。从网、非。秦以罪为辠字。” 《尔雅?释 诂上》:“戾,辠也。” [52]p2569 “罪”、“戾”具有相同的义位:罪愆;犯法。如: 薄徵斂,輕征賦,弛刑罰,赦罪戾,宥小過,此謂寛其政。(十/195) 辨异:使用范围大小存在差异。在“罪愆;犯法”这个义位上,“戾”仅出现 1 例, 且是“罪戾”连言,使用的频率远小于“罪”。 ?不辜/無罪 证同:“不辜”、“無罪”具有相同的义位:没有犯罪的人。如: 决獄折中,不殺不辜,不誣無罪,臣不如賓胥無,請立為大司理。(二十/447) 辨异:出现的语境存在差异。“不辜”常与“有罪”对举,如: 刑罰不審,則有辟就;有辟就,則殺不辜而赦有罪;殺不辜而赦有罪,則國不免於賊 臣矣。(三/58) ?粟/穀/粟米/糧/五榖/糧食/菽粟 证同:“粟”、“穀”、“粟米”、“糧”、“五榖”、“糧食”、“菽粟”的共同义位是:泛指 粮食。如: 野与市争民,家与府争货,金与粟争贵,乡与朝争治。(三/52) 一年之计,莫如树榖;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三/55) 田半墾,而民有餘食,而粟米多者,國地大而食地博也。(十三/260) 城粟軍糧,其可以行幾何年也,(二十四/493) 君壽以政年,百姓不夭厲,六畜遮育,五榖遮熟,然後民力可得用。(三十五/646) 若有窮夫婦無居處,窮賓客絶糧食,居其鄉黨,以聞者有賞,不以聞者有罰。(五十 四/1034) 天非獨為湯雨菽粟,而地非獨為湯出財物也。(七十七/1352) 辨异:词义所指存在差异。“榖”、“五榖”所指可以是粮食作物,故有“樹榖”(七十 七/1352)、“樹五榖”(八十四/1507)之说。 “菽粟”既可以指粮食作物,如: 天非獨為湯雨菽粟,而地非獨為湯出財物也。(七十七/1352) 也可以指已收获了粮食,如: 行令半歲,萬民聞之,舍其作業,而為囷京以藏菽粟五榖者過半。(八十三/1499) “粟”多指已收获的粮食,如: 若此,則齊西出三斗而决其籍,齊東出三釜而决其籍,然則釜十之粟皆實於倉廪。 八 ( 十三/1483) “粟米”、“糧”、“糧食”所指也为已收获的粮食。 ?事/業/務 61 [80]p176 证同:《荀子?性恶》:“未尝不可以相为事也。”杨倞 注:“事,業。” 《吕氏春 [56] p147 秋?义赏》:“一时之務也”,高诱 注:“務,犹事也。” 《尔雅?释诂上》:“業,事 也。” [52]p2570 “事”、“業”、“務”具有相同的义位:事务;事业。如: 是故為人君者,因其業,乘其事,而稽之以度。(三十/546) 古之欲正世調天下者,必先觀國政,料事務,察民俗,本治亂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 然後從事。(四十七/919) 辨异:使用范围存在差异。在“事务;事业”这个义位上,“業”、“務”多与“事” 连言,或对举,“事”的使用范围最广。 ?習/俗/風 证同:《说文?人部》:“俗,習也。” [55]p165《吕氏春秋?音初》:“而知其风”,高诱 注: [56] p59 “风,俗。” “習”、“俗”、“風”、具有相同的义位:社会习惯;风俗。如: 入州里,觀習俗,聽民之所以化其上,而治亂之國可知也。(十三/266) 況主倨傲易令,錯儀畫制,變易風俗,詭服殊說猶立。(十六/296) 上不行君令,下不合於鄉里,變更自為,易國之成俗者,命之曰不牧之民。 十六/296) ( 辨异:使用范围存在差异。在“社会习惯;风俗”这个义位上,只有“俗”有单用之 例,其余二者皆无单用之例,皆与“俗”连用,“俗”的使用范围最广。 ?旗/物/章/旌 证同:“章”,《国语?晋语》:“变非声章,弗能移也。”韦昭 注:“章,旌旗也。” [74]p79 上 “旌”,《楚辞?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争先。”王逸 注:“旌旗蔽 天,敵人衆多,來若雲也。” [58] p23 下《国语?吴语》:“审物则可以战乎”,韦昭 注:“物, [74]p175 上 旌旗,物色徽幟之属。” “章”、“旗”、“旌”、“物”均有“旗帜”之义。如: 旗物尚青,兵尚矛,刑則交寒害釱。(/171) 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十七/319) 三官、五教、九章,始乎無端,卒乎無窮。(十七/320) 大夫疏器,甲兵、兵車、旌旗、鼓鐃、帷幕帥車之載幾何乘,(二十四/493) 辨异:出现的语境存在差异。“章”、“旗”有单用之例,其余均为“旗物”连用,“旌 旗”连言。“旌”、“旗”可用于军事上,常与“兵車”、“鼓”等出现在同一语境,如: 大夫疏器,甲兵、兵車、旌旗、鼓鐃、帷幕帥車之載幾何乘,(二十四/493) 鼓旗未相望,衆少未相知,而萊人大遁。(八十一/1457) ?虚/国 证同: 管子?侈靡》: 開國 辱”,黎翔凤 注: 国”为殡宫,公墓。[5]p667《管子?侈 《 “ “ [5]p6771 靡》: 長其虚”,黎翔凤 注:《说文》: 虚,大丘也。?即丛葬之大冢。” “虚”、 国”“ “ „ 具有相同的义位:指公墓。如: 公曰:“国门则塞,百姓谁敢敖,胡以备之,” (三十五/662) 62 员其中,辰其外而复,畏强,长其虚而物正,以视其中情。(三十五/662)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出二者在“指公墓”这个义位上的区别。 ?坟/墓/冢 [55]p188 证同:《说文?土部》:“墳,墓也。” [55]p289《说文?勹部》:“冢,高墳也。” 《广 [77] p210 下 雅?释邱》:“墓,冢也。” “坟”、“墓”、“冢”的共同义位是:泛指坟墓。如: 曰:大者亲戚坟墓之所在也,田宅富厚足居也。(四十四/898) 管子曰:“陽春農事方作,令民毋得築垣牆,毋得繕冢墓。……”(七十七/1364) 辨异:事物的形制特征存在差异。《说文解字注?土部》:“墓,丘墓也。”段玉裁 注: “丘自其高言,墓自其平言,浑言之则曰丘墓也。” [66]p692《说文解字注?土部》:“墳,墓 [66]p693 也。”段玉裁 注:“此浑言之也。析言之则墓为平处,坟为高处。” 《说文解字注?勹 部》:“冢,高墳也。”段玉裁 注:“《土部》曰:„墳者,墓也。?墓之高者曰冢。” [66]p433 古 时称墓之封土成丘者为坟,平者为墓;对称有别,合称相通。后泛指埋葬死人的穴和上面 的坟头。“冢”,指高大的坟墓,亦泛指坟墓。 ?文/理 证同: 荀子?正名》: 形体、色、理,以目异。”杨倞注: 理,文理也。” [80]p163 “文”、 《 “ “ “理”具有相同的义位:花纹,物质组织的纹路。如: 鳥獸得之,形體肥大,羽毛豐茂,文理明著。(三十九/815) 辨异:在“花纹,物质组织的纹路”这个义位上, 理”仅出现“文理”连用 1 例, 文” “ 的使用频率比“理”高。 ?材/能 证同:“材”、“能”均具有的义位是:有才华有能力的人。 尊賢授德則帝,身仁行義、服忠用信則王,審謀章禮、選士利械則霸,定生處死、謹 賢修伍則衆,信賞審罰、爵材禄能則强。(八/139)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出二者在“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这个义位上的差异。 ?能/力/才 证同:《国语?晋语四》:“夫教者,因体能制而利之者”,韦昭 注:“能,才也。” [74]p112 上 [75]p237 《诗?鲁颂?駉》:“思無期,思馬斯才。”朱熹 集传:“才,材力也。” 《孟子?告 子上》:“非才之罪也”,朱熹 集注:“才,犹材质,人之能也。” [85]p6 “能”、“力、“才”具有相同的义位:才能,能力。如: 彼積勞之人不務盡力,則兵士不戰矣。豪傑材人不務竭能,則内治不别矣。 十三/269) ( 道正者不安,則才能之人去亡。(二十八/533) 辨异:词义侧重点不同,“能”侧重于智谋方面的能力,而“力”侧重于体力上的能 力。“才”,与“材”为古今字,其词义侧重于资质良好。 ?賢良/賢/賢人 63 证同:三者的相同义位是:指有才德之人。如: 二曰見賢不能讓,不可與尊位。(四/62) 舉賢良,務功勞,布德惠,則賢人進。(十/201) 辨异:使用范围存在差异,体现在出现频率上。“賢良”出现 4 例,“賢人”出现 23 例,“賢”出现 126 例。 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賢”出现反义词“不肖”,如: 羣徒比周之說勝,則賢不肖不分。(四/79) “賢人”出现反义词“姦民”,如: 不能為政者,田疇荒而國邑虛,朝廷兇而官府亂,公法廢而私曲行,倉廪虚而囹圄實, 賢人退而姦民進。(十/192) 而“”没有出现相应的反义词。 ?貨/財/物/財用/資/賄/賂/貲 证同:《说文?貝部》:“貨,財也。”[55]p130《周礼?天官?酒正》:“辨三酒之物”,贾 公彦 疏:“物者,財也。” [62]p669《说文解字注?貝部》:“貲,小罰以財自贖也。” 段玉裁 [66]p282 注:“貲,引申为凡財貨之偁。” 《易?旅》:“旅即次,懷其資,得童僕貞。”王弼 注: “資,貨。” [67]p68《诗?卫风?氓》:“以爾車來,以我賄遷。”毛 传:“賄,財。” [54]p324 “貨”、“財”、“物”、“財用”、“資”、“賄”、“賂”、“貲”具有的共同义位是:财物; 货物。如: 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三/51) 府不积货,藏于民也。(三/52) 九會諸侯,令曰:“以爾封内之財物、國之所有為幣。” (八/159) 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諂諛,其士民貴武勇而賤得利,其庶人好耕農而惡飲食,於是財用 足而飲食薪菜饒。(十/192) 用不稱其人,家富於其列,其禄甚寡而資財甚多者,聖王之禁也。(十四/277) 貪於貨賄,競於酒食。(三十三/621) 厚其貨賂,得情可深。(五十三/1026) 故賦無錢布,府無藏財,貲藏於民。(七十六/1333) 辨异:词义所指存在差异。 周礼?天官?大宰》: 六曰商賈阜通貨賄。”郑玄 注: 金 《 “ “ [62]p647 玉曰貨,布帛曰賄。”贾公彦 疏:“自然之物曰貨也,人所为曰賄也。” “財”有时 侧重指自然形成的财物,故“天財”(七十四/1290)之说。“賄”所指侧重于人为的财物。 《书?洪範》:“一曰食,二曰貨。”孔颖达 疏:“貨者,金玉布帛之總名。” [69]p189 “貨” 是财物,金钱珠玉布帛的总称。《周礼?地官?縣师》:“辨其物”,郑玄 注:“物,谓地所 有也。” [62]p727 “物”有时强调其所指为土地上出产的财物。“物”有时“粟”相对,特指 用于交换的财物,商品。 賂”本指赠送财物。 诗?鲁颂?泮水》: 元龜象齒,大賂南金。” “ 《 “ [54]p612 毛 传:“賂,遺也。”孔颖达 疏:“賂者,以財遺人之名,故賂爲遺也。” 引申指赠送 64 的财物。如:《左传?庄公二十八年》:“齊侯伐衛,戰,敗衛師,數之以王命,取賂而還。” [64]p1781 ?倉/廪(廥)/囷/窌/京 证同: 说文?五下?仓部》: 倉,榖藏也。仓黄取而藏之,故谓之藏。”[55]p109《说文?囗 《 “ [55]p129 部》:“囷,廪之圓者。” 《荀子?富国》:“故田野縣鄙者,財之本也;垣窌倉廩者, 財之末也。” 杨倞 注:“窌,窖也,掘地藏穀也。穀藏曰仓,米藏曰廪。” [80]p70《广雅?释 宫》:“京,倉也。” [77] p147 上“倉”、“廪(廥)”、“囷”、“窌”、“京”的相同义位是:古代贮 藏粮食的场所。如: 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守在倉廪。(一/3) 積於不涸之倉者,務五榖也。(一/14) 當冬三月,天地閉藏,暑雨止,大寒起,萬物實熟,利以填塞空郄,繕邊城,塗郭術, 平度量,正權衡,虚牢獄,實廥倉。(五十七/1063) 民偷處而不事積聚,則囷倉空虚。(十三/272) 君直幣之輕重以決其數,使無劵契之責,則積藏囷窌之粟皆歸於君矣。 八十一/1462) ( 管子曰:“今者夷吾過市,有新成囷京者二家。君請式璧而聘之。” (八十三/1499) 辨异:事物形制、特征、功能存在差异。《周礼?地官?序官》郑 玄“廪人”注:“藏 米曰廪”,贾公彦 疏:“藏谷曰仓”。 [62]p700《礼记?月令》:“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 [59]p1363 绝”,孔颖达 疏:“蔡氏云:穀藏曰仓,米藏曰廪”。 “倉”储藏未舂的谷物,“廪” 储藏已舂好的谷物。《周礼?考工记?匠人》:“囷窌倉城”,郑玄 注:“囷,圜倉”。贾公 彦 疏:“方曰倉,圜曰囷。” [62]p933 “囷”是储藏粮食的圆形仓库,而“倉”是方形的。《周 礼?考工记?匠人》:“囷窌倉城,逆牆六分。”贾公彦 疏:“地上爲之方曰倉,圜曰囷; [62]p933 穿地曰窌。” “窌”是地下仓库。 出现的语境存在差异。从《管子》各篇的使用情况来看,除了《牧民第一》中“倉” 有单用的两个用例外,其他各词都没有单独使用的情况,都是两两连言泛指储藏粮食的仓 库。 ?府/庫 证同:二者具有相同的义位:指国家贮藏东西的处所。如: 關市之租,府庫之徵,粟什一,厮輿之事,此四時亦當一倍貸矣。(四十八/925) 辨异:事物的功能不同。《周礼?天官?宰夫》:“五曰府”,贾公彦 疏:“藏文书及器 物者,其名曰府。府者,主以藏物。” [62]p655《说文?广部》:“府,文书藏也。” [55]p192 “府” 的本义是指储藏文书的地方,引申指储藏财物的地方。《周礼?春官?序官》:“天府”郑 [62]p753 玄 注:“府,物所藏。” 贾公彦 疏引郑云:“藏财货曰府。” 《说文解字注?广部》: “庫,兵车臧也。”段玉裁 注:“此庫之本义也。” [66]p443 “庫”的本义是指收藏兵器和兵 车的处所。引申指收藏财物的仓库。 ?塗(途)/道/數/術 65 《 “ “ [74]p175 上《吕氏春秋?决勝》: 证同: 国语?吴语》: 道将不行”,韦昭 注: 道,術也。” [56] p80 “知先后远近纵舍之數”,高诱 注:“數,術也。” 《礼记?祭统》:“惠術也,可以觀 政矣。” 郑玄 注:“術猶法也。” [59]p1604 这些词的共同义位是:方法。如: 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務,有人之塗,治國之道也。(四十八/927) 教训成俗而刑罚省,数也。(三/56) 道術知能,不為愛官職。(二十九/540) 辨异:词义侧重点不同。“塗(途)”、“道”可为一组,两者的词义侧重于指途径,两 者在于语用上稍有差异,“塗(途)”出现受贬义词修饰的用例,而“道”没有出现这样的 用例,例如: 益損者毋罪,則是教民邪途也。(十五/284) “數”、“術”可为一组,两者的词义侧重于指谋略。两者在《管子》一书中没有体现 出明显的差异。 ?閒/郄 证同:《说文?門部》:“閒,隟也。” [55]p248 “隟”同“隙”。“閒”,本指空隙,缝隙, [64]p2183 引申之嫌隙,隔阂。《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故君臣多間。” “郄”,通“隙”。嫌隙。如:《韩非子?六反》:“今上下之接,無子父之澤,而欲以 行義禁下,則交必有郄矣。” [68]p319《说文? 部》:“隙,壁際孔也。” [55]p306 “隙”本指 墙壁的裂缝,引申指嫌隙,隔阂。 “閒”、“郄”的共同义位是:嫌隙,隔阂。如: 然則兄弟無閒郄,讒人不敢作矣。(三十一/586) 辨异:使用范围存在差异。“閒”仅出现 1 例,且为“閒郄”连言,“郄”出现 2 例。 ?名/聲/譽 [55]p31 证同:《说文?口部》:“名,自命也。” “名”,本指人的名字,引申指名声; 名誉。《易?乾》:“不成乎名,遯世無悶。”孔颖达 疏:“不成乎名者,言自隱黜,不成就 令名,使人知也。” [67]p15“聲”,声誉;名声。《诗?大雅?文王有声》:“文王有聲,遹駿 有聲。”郑玄 笺:“文王有令聞之聲者,乃述行有令聞之聲之道所致也。” [54]p526《说文?言 部》: 譽, 言爯)也。” [55]p53 “譽”,原为称颂,赞美之义。引申指声誉,名声。 玉篇?言 “ ( 《 部》:“譽,声美也。” [72]p34 下“名”、“聲”、“譽”具有相同的义位:声誉;名声。如: 古之聖王所以取明名廣譽,厚功大業,顯於天下,不忘於後世,非得人者未之嘗聞。 (十/191) 曰:審時以舉事,以事動民,以民動國,以國動天下,天下動然後功名可成也。(十 /199) 深而迹,言明墨章書,道德有常,則後世人人修理而不迷,故名聲不息。(十一/235) 辨异:出现的语境存在差异。“名”常“功”连言。如: 曰:審時以舉事,以事動民,以民動國,以國動天下,天下動然後功名可成也。(十 66 /199) “名”、“聲”均可以与贬义的词连用,而“譽”一般不与表示贬义的词连用,如: 入者不說,出者不譽,汙名滿天下。(十九/378) 中情信誠則名譽美矣,修行謹敬則尊顯附矣。(六十四/1180) 中無情實則名聲惡矣,修行慢易則汚辱生矣。(六十四/1180) “名”可受“汙”、“美”、“惡”修饰,“聲”受“惡”修饰,而“譽”受“美”修饰。 ?謀/慮/計 [55]p52 证同:《说文?言部》:“謀,慮难曰谋。” “謀”,谋虑,谋划。引申指计谋,策 略。如: 书?虞书?大禹谟第三》: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69]p136《说文?思部》: 《 “ “慮,謀思也。” [55]p217 “慮”,谋虑,谋划。引申指计谋,策略。《吕氏春秋?不廣》:“管 [56] p173 子之慮近之矣”,高诱 注: 慮,謀也。” “ “ 《广雅?释诂四》: 计,謀也。” [77] p77 下“计”, 谋虑,谋划。引申指计谋,策略。如:《楚辞?离骚》:“相观民之计极”,王逸 注:“计, [58]p9 上 謀也。” “謀”、“慮”、“計”的共同义位是:计谋,策略。如: 國無以小與不幸而削亡者,必主與大臣之徳行失於身也,官職、法制、政教失於國也, 諸侯之謀慮失於外也,故地削而國危矣。(十六/304) 亂主與不肖者謀,故其計失;與之舉事,故其事敗。(六十四/1186)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出这些词在“謀/慮/計”这个义位上的差异。 ?牆/垣/堵 证同:《说文?土部》:“垣,牆也。” [55]p287《说文?土部》:“堵,垣也。五版为一堵。” [55]p287 “堵”,原是古代筑墙的计量单位名。引申泛指墙。《庄子?盗跖》:“爲欲富就利, [60]p438 故滿若堵耳。”成玄英 疏:“堵,牆也。” 《诗?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踰我 [54]p337 牆。”毛 传:“牆,垣也。” “垣”、“堵”、“牆”具有相同的义位,指房屋、院落、城 邑等的四围用土筑或砖砌而成的屏障或外围。如: 大城不可以不完,郭周不可以外通,里域不可以横通,不可以毋闔,宫垣不可以不脩。 (十三/256) 食谷水,巷鑿井,場圃接,樹木茂,宫牆毁壊,門户不閉,外内交通,則男女之别毋 自正矣。(十三/266) 閒之堵牆,窺而不見也。(三十/566) 辨异:《管子》中没有体现出这些词的差异。 ?巧/詐/偽/欺/詭(十七) 证同: 战国策?西周策》: 君為多巧”,鲍彪 注: 巧,猶詐”。[86]p476 下《说文?言部》: 《 “ “ [55]p56 “詐,欺也。” “ “ 《说文?人部》: 偽,詐也。” [55]p166《说文?欠部》: 欺,詐欺也。” [55]p180 《荀子?正论》:“则求利之诡缓,而犯分之羞大也。” 杨倞 注:“诡,诈也。” [80]p132 “巧”、“詐”、“欺”、“詭”、“偽”均具有的义位是:欺诈。如: 故不踰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一 67 /11) 量民力則事無不成,不彊民以其所惡則詐偽不生,不偷取一世則民無怨心,不欺其民 則下親其上。(一/14) 上好诈谋闲欺,臣下赋敛竞得,使民偷壹,则百姓疾怨,而求下之亲上,不可得也。 (三) 亂之不以變,乘之不以詭,勝之不以詐,一之實也。(十七/325) 辨异:各词实现目的所采取手段存在差异。“巧”以技巧;“詐”以语言;“欺”以骗; “詭”以假冒;“偽”以虚假。 ?邪/枉/僻 [59]p1536 (十三经/ 证同:《礼记?乐记》:“回邪曲直”,孔颖达 疏:“邪,谓邪辟。”页 1536)“僻”,邪僻,偏离正道。《吕氏春秋?论人》:“乐之以验其僻”,高诱 注:“僻, [56] p30 邪也。” “枉”,邪曲,不正直。亦指邪事或邪曲之人。《楚辞?惜誓》:“众枉聚而矫 [58]p72 上 直”,王逸 注:“枉,邪也。” “邪”、“枉”、“僻”的共同义位是:指邪僻,邪曲之 人。如: 夫民貪行躁而誅罰輕,罪過不發,則是長淫亂而便邪僻也。(四十七/922) 亂主則不然,聽無術數,斷事不以參伍,故無能之士上通,邪枉之臣専國,主明蔽而 聰塞,忠臣之欲謀諫者不得進。(六十七/1210) 主無邪僻之行,蔽欺之患,此臣之所以為功也。(六十七/1219)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出三者在“邪僻,邪曲之人”这个义位上的差异。 ?賞/慶/賜 证同:《诗?小雅?楚茨》:“孝孫有慶。”郑玄 笺:“慶,賜也。” [54]p468《孟子?告子 下》: 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養老尊賢,俊傑在位,則有慶;慶以地。” 赵岐 注: 慶, “ “ [87]p2759 賞也。” “慶”、“賞”、“賜”具有的共同义位是:赏赐。如: 故末產不禁則野不辟,賞罰不信則民無取。(三/48) 上身服以先之,審度量以閑之,鄉置師以說道之,然後申之以憲令,勸之以慶賞,振 之以刑罰,故百姓皆說為善,則暴亂之行無由至矣。(三/50) 交人則以為己賜,舉人則以為己勞,仕人則與分其禄者,聖王之禁也。(十四/277) 辨异:出现的语境不同。在“赏赐”这个义位上,“慶”均与“賞”连用,没有单用 之例,“賞”多与其反义词“罰”连言,“賜”仅出现 2 例,其中 1 例,“賜”与“賞”对 举。 ?辱/恥 证同:“辱”、“恥”在“耻辱”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如: 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上服度則六 親固,四維張則君令行。(一/3) 68 禮不踰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一/11) 辨异:词义侧重点不同。“恥”还有羞愧的义位,其“耻辱”之义侧重于个人内心的 羞耻感,而“辱”还有侮辱的义位,其“耻辱”之义侧重于外界所给予的侮辱。 反义词出现的情况和出现的语境存在差异。《管子》中“辱”与“荣”相对,“恥”没 有出现相对应的反义词,常与“廉”出现在同一语境。 ?身/體/形/軀 证同:“身”、“體”、“形”、“軀”的共同义位是:身体,躯体。如: 雖有賢身貴體,毋其爵不敢服其服;雖有富家多資,毋其禄不敢用其財。(四/76) 不思不慮,不憂不圖,利身體,便形軀,養壽命,垂拱而天下治。(四十五/900) 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起居不時,飲食不節,寒暑不適,則形體累 而壽命損。(六十四/1170) 辨异:各词的来源不同。 “身”甲骨文作“ ”,本义是指怀孕, 诗?大雅?大明》: 大任有身”,毛 传: 身, 《 “ “ [54]p507 引申指物体的主干或主体部分,于人则指颈部以 重也”。郑玄 笺:“重谓怀孕也”。 下大腿以上的躯干。 《说文解字注?骨部》:“體,总十二属也。”段玉裁 注:“首之属有三:曰顶、曰面、 曰頤;身之属三:曰肩、曰脊、曰 ;手之属三:曰厷,曰臂、曰手;足之属三:曰股, [66]p166 曰胫、曰足。” “體”,是全身各个部分的总称。某个部分亦称體。有“七體”、“百 體”、“四體”等,如: 《国语?郑语》:“和六律以聰耳,正七體以役心。”韦昭 注:“七體,七竅也。” [74]p146 下 《管子?立政第四》:“令則行,禁則止,憲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體之從心,政之所 期也。”(四/80)《论语?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十三经/页 2529) [55]170 《说文?身部》:“軀,體也。” 徐锴 系传:“泛言曰身,举四體曰軀,軀犹区域 也。”[88]p168 “軀”,举四肢代指身体,全身。 [60]p210 《庄子?天道》:“ 分守己明而形名次之”,成玄英 疏: 形,身也。“ ” 《吕氏春秋?适 威》:“有其形不可谓有之”,高诱 注:“形,體也”。[56] p246《广雅?释诂四》:“形,容也。” [77] p87 上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彡部》“形”字 注:“形容谓之形”。[66]p424 “形”以形象代指 身体,全身。 ?宫/室/屋/廬 证同:《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邢昺 疏:“古者贵贱所居皆得称宫。 是士庶人皆有宫称也,至秦汉以来,乃定为至尊所居之称。” [52]p2579 “宫”古代对房屋、 [55]p175 居室的通称。《说文?尸部》:“屋,居也。” “屋”,房舍,房屋。《诗?小雅?信南 山》: 中田有廬,疆埸有瓜。”郑玄 注: 中田,田中也。農人作廬焉,以便其田事。” [54]p471 “ “ “廬”,原指农时寄居或休憩所用的简易房舍,又引申泛指房屋。 “宫”、“室”、“屋”、廬”均具有“房屋”之义。如: 69 夫國城大而田野淺狹者,其野不足以養其民;城域大而人民寡者,其民不足以守其城; 宫營大而室屋寡者,其室不足以實其宫;室屋衆而人徒寡者,其人不足以處其室;囷倉寡 而臺榭繁者,其藏不足以共其費。(十三/259) 主好宫室,則工匠巧。(五十二/989) 四者俱犯,則陰陽不和,風雨不時,大水漂州流邑,大風漂屋折樹,火暴焚,地燋草, 天冬雷,地冬霆。(五十二/995) 小家為室廬者,服小租。(七十四 1297) 辨异:词义所指存在差异。《管子?山国軌》:“巨家美修其宫室者,服重租。小家為 室廬者,服小租。”(七十四/1297) “巨家”修“宫室”,“小家為室廬”,如此看来,“廬”所指房屋是比较简陋的。而“宫 室”所指则是较大较好的房屋。 其余各词在《管子》中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差异。 ?死/亡 证同:二者具有的相同义位(1):指死亡者。如: 四機不明,不過九日而游兵驚軍;障塞不審,不過八日而外賊得閒;由守不慎,不過 七日而内有讒謀;詭禁不修,不過六日而竊盜者起;死亡不食,不過四日而軍財在敵。 八 ( /172) 二者具有的相同义位(2):死亡的行为。如: 忽曰:“子固辭無出,吾權任子以死亡,必免子。”(十八/331) 管仲辭於君曰:“君免臣於死,臣之幸也。……” (十八/349) 辨异: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在“死亡的行为”这个义位上,“死”与“生”构成 反义关系。如: 子其勉之,死生有分矣。(十八/343) “亡”没有出现相应的反义词。 ?亡/遁 证同:“亡”、“遁”具有相同义位:指逃亡之人。 器成教施,追亡逐遁若飄風,擊刺若雷電,絶地不守,恃固不拔,中處而無敵,令行 而不留。(十七/322) 辨异:《管子》中没有体现出二者的差异。 ?危/殆 证同:《尔雅?释诂下》:“殆,危也。”邢昺疏:“危,危险也。” [52]p2574 “危”、“殆” 具有共同的义位:危险。如: 此五水者,因其利而往之可也,因而扼之可也。而不久常,有危殆矣。 五十七/1054) ( 辨异:《管子》中没有体现出二者的差异。 ?喜/樂/歡/欣 70 [55]p101《说文?欠部》:“歡,喜樂也。” [55]p179《尔 证同:《说文?喜部》:“喜,樂也。” [52]p2569 雅?释诂上》:“欣,樂也。” “喜”、“樂”、“歡”、“欣”具有相同的义位:指欢乐 情绪。如: 凡民之生也,必以正乎~所以失之者,必以喜樂哀怒。(三十七/786) 宫室足以避燥濕,食飲足以和血氣,衣服足以適寒温,禮儀足以别貴賤,游虞足以發 歡欣,棺槨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墳墓足以道記。(五十三/1012) 辨异:《管子》中没有体现出这些词的差异。 ?具/械/器 证同:“具”、“械”、“器”均具有的义位是:器具。如: 鄉師車輜造修之具,其繕何若,(二十四/493) 工尹伐材用,毋於三時,羣材乃植,而造器定冬,皃完良備用必足。(二十四/193) 繕農具當器械,耕農當攻戰,推引銚耨以當劎?,被蓑以當鎧鑐,葅笠以當盾櫓,故 耕器具則戰器備,農事習則功戰巧矣。(五十三/1016) 辨异:词义所指存在差异。“械”、“器”均可指军事上所用的器具,如“戰械”、“戰 器”,亦皆可指生活上的用具,如“耕械”、“耕織之器”。“器”指生活用具的情况比指指 军事上所用器具的情况多一些,有“耕器”、“食器”、“祠器”、“名器”、“梓器”等组合。 而“具”所指一般为生活上所用的器具,如:“農具”。 ?憲/令/法/律 证同:《尔雅?释诂一》:“憲,法也。” [52]p2569《韩非子?八说》:“不可以为令”,王先 慎 集解: 令,即法也。” [68]p325《尔雅?释诂上》: 律,常也。”邢昺 疏: 律者,常法也。” “ “ “ [52]p2569 “憲”、“令”、“法”、“律”具有相同的义位:法令。如: 論功計勞未嘗失法律也,便辟、左右、大族、尊貴大臣不得増其功焉,疏遠、卑賤、 隠不知之人不忘其勞。(六/112) 故曰:憲律制度必法道,號令必著明,賞罰必信密,此正民之經也。(十六/301) 明君不為親戚危其社稷,社稷戚於親;不為君欲變其令,令尊於君;不為重寳分其威, 威貴於寳;不為愛民虧其法,法愛於民。(十六/316) 布法出憲,而賢人列士盡功能於上矣。(三十一/571) 辨异:事物的功能不同。《管子?七臣七主》:“夫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 以定分止爭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五十二/998)“令”、“法”、“律”的功能各不 相同,《管子》中没有体现出“憲”与其他词的差异。 ?法/制/度 证同:“法”、“制”、“度”的相同义位是: 规章制度 食品安全规章制度下载关于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关于行政管理规章制度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范本关于公司规章制度 。如: 飲食有量,衣服有制,宫室有度,六畜人徒有數,舟車陳器有禁。(四/76) 脩生則有軒冕、服位、榖禄、田宅之分,死則有棺槨、絞衾、壙壟之度。(四/76) 正法直度,罪殺不赦。(七/127) 71 辨异:词义侧重点不同。“法”所指侧重的是法律上的规章制度,“制”、“度”侧重指 礼仪上的规章制度。 ?飢/饉 [70]p254 上《论语?先 证同: 战国策?西周策》: 秦飢而宛亡”,高诱 注: 穀不熟曰飢。”《 “ “ [89]p253 “飢”,通“饑”, 进》:“ 因之以饑饉”,刘宝楠 正义: “案穀不熟,蔬不熟,皆可名饉。 ” 与“饉”具有相同的义位:灾荒,收成差或颗粒无收。如: 修飢饉,救災害,賑罷露,則國家定。(十/201)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出二者的差异。 ?餓/餒 证同: 左传?襄公二十年》: 吾有餒而已”,杜预 注: 餒,餓也。” [64]p1970《说文?食 《 “ “ [55]p108 部》:“餓,飢也。” “餓”、“餒”具有相同的义位:饥饿。如: 今君躬犂墾田,耕發草土,得其榖矣,民人之食,有人若干步畝之數,然而有餓餒於 衢閭者何也,(八十/1432) 辨异:语法功能不同。“餓”出现充当定语的用例,而“餒”没有出现充当定语的用 例。如: 歲適凶,則市糴釜十繦,而道有餓民。(七十三/1269) ?疾/病 证同:《说文?疒部》:“疾,病也。” [55]p154 “疾”、“病”具有相同的义位:泛指病。 如: 所謂問疾者,凡國都皆有掌病。士人有病者,掌病以上令問之。(五十四/1034) 辨异:词义所指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周礼?天官?疾医》:“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 [62]p667 贾公彦 疏:“疾病兩言之者,疾輕病重。” ?教/訓 证同:“教”、“訓”具有相同的义位:教导训诲。如: 不然,則上之教訓習俗慈愛之於民也厚,無所往而得之。(四十四/898) 羣臣不用禮義教訓則不祥。(四十五/902) 辨异:见第 98 页“教/誨/訓(順)”。 ?男/士 证同:“男”、“士”具有相同的义位:指男性。如: 商賈在朝則貨財上流,婦言人事則賞罰不信,男女無别則民無廉恥。(三/53) 凡牧民者,使士無邪行,女無淫事。(三/53) 辨异:词义所指存在差异。“男”泛指男性,“士”可与“女”对举,指未婚男性。用 例见证同部分。 ?令/命 证同:“命”、“令”具有相同的义位:指发出的命令。如: 72 故不為重寳虧其命,故曰“令貴於寳”。(六/111)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出二者的差异。 ?樹/蓺 证同:“樹”、“蓺”具有相同的义位:义位为:种植、栽培。如: 曰:辟田疇,利壇宅,修樹蓺,勸士民,勉稼穡,修墻屋,此謂厚其生。(十/194) 辨异:见第 77 页“樹/種/殖/蓺(藝)”。 ?殺/戮(僇)/誅 证同:这些词具有相同的义位:杀死、杀害的行为。如: 故刑罰不足以畏其意,殺戮不足以服其心。(一/13) 引之以繩墨,繩之以誅僇,故萬民之心皆服而從上。(十六/295) 辨异:见 104 页“殺/戮(僇)/弑/誅”。 ?論/議/説 证同:三者具有相同的义位:言论,观点。如: 以法制行之,如天地之無私也,是以官無私論,士無私議,民無私説,皆虚其匈以聽 於上。(四十五/911)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三者的差异。 ?蓄/積/聚/藏 证同:这些词的相同义位是:积聚储存的财物。如: 夫國城大而田野淺狹者,其野不足以養其民;城域大而人民寡者,其民不足以守其城; 宫營大而室屋寡者,其室不足以實其宫;室屋衆而人徒寡者,其人不足以處其室;囷倉寡 而臺榭繁者,其藏不足以共其費。(十三/259) 故曰:主上無積而宫室美,氓家無積而衣服脩,乘車者飾觀望,步行者雜文采,本資 少而末用多者,侈國之俗也。(十三/259) 然則人君非能散積聚,鈞羨不足,分并財利,而調民事也,則君雖彊本趣耕,而自為 鑄幣而無已,乃今使民下相役耳,惡能以為治乎~(七十三/1266) 國有十年之蓄,而民不足於食,皆以其技能望君之禄也。(七十三/1259)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三者的差异。 ?慈/惠/愛 证同:三者的相同义位是:仁爱。如: 曰:孝悌慈惠以養親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禮節,整齊撙詘以辟刑僇, 纎嗇省用以備飢饉,敦懞純固以備禍亂,和協輯睦以備冦戎。(十/197) 不然,則上之教訓習俗慈愛之於民也厚,無所往而得之。(四十四/898)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出三者的差异。 ?觀望 证同:“觀”、“望”构成同义联合式复音词,义位为:外观。如: 73 故曰:主上無積而宫室美,氓家無積而衣服脩,乘車者飾觀望,步行者雜文采,本資 少而末用多者,侈國之俗也。(十三/259) ?墆積 证同:《管子?法法》:“商無廢利,民無游日,財無砥墆。” 尹知章 注:“墆,久積 也。”(十六/ 299)“墆”、“積”具有相同的义位:贮藏;贮积。两者构成同义联合式复音 词,义位是:指贮积的财物。如: 發伏利,輸墆積,修道途,便關市,慎將宿,此謂輸之以財。(十/194) ?調和 证同:“和”、“調”具有相同的义位:调和;调配,使协调。 两者均为动词,构成同 义联合式复音词,义位为:烹调,调味。名词。如: 夫易牙以調和事公,公曰惟烝嬰兒之未嘗,於是烝其首子而獻之公。(三十二/608) ?動作 证同:“動”、“作”具有的共同义位是:行动,采取行动。两者为动词,构成同义联 合式复音词,义位是:行为举动。名词。如: 亂主之動作失理義,號令逆民心,誅殺不當其罪,賞賜不當其功,故雖用犧牲珪璧禱 於鬼神,鬼神不助,天地不與,舉事而有禍。(六十四/1173) ?疾病 证同:“疾”、“病”构成同义联合式复音词,义位为:泛指病人。如: 養長老,慈幼孤,恤鰥寡,問疾病,弔禍?,此謂匡其急。(十/195) ?居處 证同:“居”、“處”构成同义联合式复音词,义位为:居所;住处。如: 若有窮夫婦無居處,窮賓客絶糧食,居其鄉黨,以聞者有賞,不以聞者有罰。(五十 四/1034) 在“居所;住处”这个义位上,《汉语大词典》首例为《後汉书?袁安传》:“居處仄 陋,以耕學爲業。”年代过晚。 ?網(罔)罟 [77] p157 下 证同:《广雅?释器》:“罔谓之罟。”王念孙 疏证:“此罔鱼及鸟兽之通名。” “罔”、“網”记录的为同一个词。“網”、“罟”的共同义位是:用绳线等结成的捕鱼或 捉鸟兽的用具。“網罟”构成同义联合式复音词,指用绳线等结成的捕鱼或捉鸟兽的用 具。如: 流水,網罟得入焉,五而當一。(五/89) 江海雖廣,池澤雖博,魚鼈雖多,罔罟必有正。(十三/261) 74 第二节 动词类同义词辨析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们将在同一义位上构成同义组的所有动词放在一起来进行辨 异。 ?輕/賤/傲/簡 [88]p127 证同:《说文?貝部》徐锴 系传:“賤之言践,轻也。” 《吕氏春秋?骄恣》:“自 骄则简士”,高诱 注:“简,傲也。” [56] p270 “輕”、“賤”、“傲”、“簡”具有相同的义位: 轻慢,轻视。如: 法虚立而害疏遠,令一布而不聽者存,賤爵禄而毋功者富,然則衆必輕令而上位危。 (十三/270) 賢者食於能,則上尊而民從;鬭士食於功,則卒輕患而傲敵。(十六/296) 夫民勞苦困不足,則簡禁而輕罪。(四十七/920) 辨异: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賤”出现其反义词“貴”,其他词则没有出现。如: 故曰:入朝廷,觀左右,本求朝之臣,論上下之所貴賤者,而彊弱之國可知也。(十 三/ 269) 组合能力不同。通过对全书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賤”的宾语有:爵服、爵、爵禄; “輕”的宾语有:禄賞、禄、令、患、罪、過、生、死、死節、財;“簡”的宾语有:禁、 賞、親。 在“轻慢,轻视”这个义位上,“輕”的适用对象范围最广,其次是“簡”,“賤”的 适用范围相对最小。 ?省/撙/節/儉 [64]p1923 证同: 左传?成公十八年》: 節器用”,杜预 注: 節,省也。” 《 “ “ 《管子?五辅》: “節飲食,撙衣服,則財用足。” 尹知章 注:“撙,節也。” (十/201)《吕氏春秋?召 类》:“其唯仁且節与”,高诱 注:“節,俭也。”。[56] p263“省”、“節”、“撙”、“儉”具有共 同的义位:省俭,减少。 如: 曰:孝悌慈惠以養親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禮節,整齊撙詘以辟刑僇, 纎嗇省用以備飢饉,敦懞純固以備禍亂,和協輯睦以備冦戎。(十/197) 節飲食,撙衣服,則財用足。(十/201) 故適身行義,儉約恭敬,其唯無福,禍亦不來矣。(五十三/1013) 辨异:组合能力存在差异。“節”的对象有“百用”、“飲食”、“用”、“衣食”;“省” 的对象有“用”;“撙”的对象有“衣服”,“儉”的对象有“財用”、“力”,在“节约;省 俭”这个义位上,“節”的组合能力比另外三者要稍强。 ?明/章 证同:《国语?晋语四》:“爱亲戚,明贤良”,韦昭 注:“明,顯也。” [74]p107 下《书?尧 [69]p119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孔颖达 疏:“教之以禮法,章顯之使之明著。” “章”、 75 “明”具有的相同义位是:彰显,使显明。如: 是故正君臣上下之義,飾父子兄弟夫妻之義,飾男女之别,别疏數之差,使君徳臣忠, 父慈子孝,兄愛弟敬,禮義章明,如此則近者親之,遠者歸之。(六十六/1204) 乘夏方長,審治刑賞,必明經紀。(六十六/1198) 辨异:组合能力不同。通过对《管子》全书的 考察,“明”的对象可以是:名、名分、 法;“章”的对象可以是:實、禮、道、名、名聲,“章”的组合能力要比“明”稍广。 ?明/知/察/審/識 [56] p255 证同:《吕氏春秋?恃君》:“不可不明也”,高诱 注:“明,知也。” 《礼记?丧 服四制》:“禮以治之,義以正之,孝子、弟弟、貞婦,皆可得而察焉。” 郑玄 注:“察, 猶知也。” [59]p1696《淮南子?说山》:“不可不審”,高诱 注:“審,知也。” [57] p276《说文?言 [55]p52 部》:“識,一曰知也。” “明”、“審”、“察”、“知”、“識”具有相同的义位:明白, 知道。如: 审其所好恶,则其长短可知也;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三/52) 察數而知治,審器而識勝,明謀而適勝,通德而天下定。(八/177) 桓公曰:“昔三王者既弑其君,今言仁義,則必以三王為法度,不識其故何也,”(十 九/379) 上明下審,上下同徳,代相序也。(三十/550) 公道而託其私焉,寖久而不知,姦心得無積乎,(三十/558) 辨异:《管子》中没有体现这些词在“明白,知道”这个义位上的差异。 ?戚/親 证同:《孟子?告子下》:“戚之也”,赵岐 注:“戚,親也。” [87]p2756 “親”、“戚”具 有相同的义位:亲近。如: 故桓公推仁立義,功臣之家兄弟相戚,骨肉相親,國無饑民。(八十三/1491) 辨异: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親”出现反义词“棄”、“疏”,如: 對曰:“計得地與寳而不計失諸侯,計得財委而不計失百姓,計見親而不計見棄,三 者之屬,一足以削,遍而有者亡矣……”(十九/379) 莅民如仇讎,則民疏之。(六十四/1175) 而“戚”没有出现相应的反义词。 ?誹/謗 证同:《战国策?东周策》:“國必有誹譽”,鲍彪 注:“誹,謗也”。[86]p487 下“誹”、“謗” 具有相同的义位:毁谤。如: 故有百姓無怨於上,上亦法臣法,斷名決,無誹譽。(五十二/999) 愚臣深罪厚罰以為行,重賦斂,多兑道,以為上,使身見憎而主受其謗。 五十二/1002) ( 辨异:反义词出现的情况存在差异。“誹”出现反义词“譽”,如: 譽者不能進,而誹者不能退也。(四十六/917) 76 而“謗”没有出现相应的反义词。 ?蒙/被 证同:“蒙”、“被”具有相同的义位:遭受,蒙受。如: 主明而國治,竟内被其利澤。(六十四/1172) 古者三王五伯,皆人主之利天下者也,故身貴顯而子孫被其澤。桀、紂、幽、厲,皆 人主之害天下者也,故身困傷而子孫蒙其禍。(六十四/1183) 辨异:动作涉及的对象存在差异。在“遭受,蒙受”这个义位上,“被”所接的宾语 是像“利”、“澤”这样美好的事物,而“蒙”后所接为“禍”这样不好的事物。 ?法/象/則 [80]p17《吕 证同: 荀子?不苟》 畏法流俗而不敢以其所独甚”,杨倞 注: 法,效也。”《 “ “ [56] p17 氏春秋?情欲》:“必法天地也”,高诱 注:“法,象也。” 《庄子?刻意》:“天德之象 也”,成玄英 疏:“象者,法效也。” [60]p240《左传?文公十八年》:“则以欢德”,杜预 注: “则,法也。” [64]p1861 “法”、“象”、“則”具有的相同义位是:仿效;效法。如: 法天合德,象地無親,參於日月,伍於四時。(七/128) 霸王之形,象天則地,化人易代,創制天下,等列諸侯,賓屬四海,時匡天下。(二 十三/463) 辨异:《管子》中没有体现出三者在“仿效;效法”这个义位上的差异。 ?伐/矜/奮 证同: 左传?襄公十三年》: 小人伐其技以冯君子。”杜预注: 自称其能为伐。”[64]p1954 《 “ “ [80]p208 《荀子?子道》:“奮於言者華,奮於行者伐。”杨倞 注:“奮,振矜也。” “伐”、“矜”、“奮”的共同义位是:夸耀。如: 故曰:伐矜好專,舉事之禍也。(二/36) 亂主自智也,而不因聖人之慮,矜奮自功,而不因衆人之力,專用己而不聽正諫,故 事敗而禍生。(六十四/1179) 明主配天地者也,教民以時,勸之以耕織,以厚民養,而不伐其功,不私其利。(六 十四/1179) 辨异:词义侧重点不同。在“夸耀”这个义位上,“伐”往往是夸耀自己的功劳;“矜” 夸耀的是自己的贤良;《书?大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 与汝争功。”孔颖达疏:“自称己贤曰矜,自言己功曰伐。”孔安国传:“自贤曰矜,自功曰 伐。” [69]p136《管子》中“奮”的用例没有体现出与另外二者的差异。 ?諂/諛 证同:《说文?言部》:“讇,諛也。从言,閻声。諂,讇或省。” [55]p54《说文?言部》: “諛,諂也。” [55]p54 “諂”、“諛”具有相同的义位:奉承;谄媚。如: 其君子上諂諛而下中正,其士民貴得利而賤武勇,其庶人好飲食而惡耕農,於是財用 77 匱而食飲薪菜乏。(十/192) 辨异:《管子》中没有体现出二者的差异。 ?收/穫/斂 [74]p170 下 证同:《国语?吴语》:“以岁之不穫也,无有诛焉”,韦昭 注:“穫,收也。”《孟子?梁惠王下》:“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孙奭 疏:“秋則省察民之收 而有力不足者則助之。” [87]p2676“收”、“穫”、“斂”的共同义位是:收获。如: 水旱之功者,野不收,耕不穫也。(六/120) 當秋三月,山川百泉踊,降雨下,山水出,海路距,雨露屬,天地湊汐,利以疾作收 斂毋留。(五十七/1063) 辨异:动作涉及的对象存在差异。“穫”多与“耕”、“樹”、“種”等词一起出现,如: 一樹一穫者,榖也。(三/55) 四種而五穫,中年畝二石,一夫為粟二百石。(四十八/926) “穫”多用于收获耕种的庄稼,《说文?禾部》:“穫,刈穀也。” [55]p145《管子?七法第 六》篇“水旱之功者,野不收,耕不穫也。” (六/120)“收”与“野”一起出现,可见 “收”作为“收获”讲,收获的不一定是耕种的庄稼。 ?忘/遺 证同: 战国策?齐策六》: 遺公子纠而不能死”,鲍彪 注: 遺,忘也。” [86]p561 上“忘”、 《 “ “ “遺”具有相同的义位:遗弃。如: 毋遺老忘親,則大臣不怨。(二十四/484) 辨异:《管子》中没有体现出二者的差异。 ?樹/種/殖/蓺(藝) [87]p2705 证同: 孟子?滕文公上》: 樹藝五穀”,赵岐 注: 樹,种也。” 《 “ “ 《礼记?中庸》: “地道敏树”,郑玄 注:“树,谓殖草木也。” [59]p1629 《左传?昭公六年》:“不采蓺”,杜 预 注:“蓺,种也。” [64]p2045《诗?齐风?南山》:“蓺麻如之何”,毛 传:“蓺,树也。”陆 [54]p352 德明 释文:“蓺,树也。本或作藝。” “樹”、“種”、“蓺(藝)”、“殖”具有相同的义位:种植,栽培。如: 一年之计,莫如树榖;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三/55) 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三/55) 畜長樹蓺,務時殖穀,力農墾草,禁止末事者,民之經産也。(十五/286) 宗正陽,治堤防,耕芸樹藝,正津梁,脩溝瀆,甃屋行水,解怨赦罪,通四方。(四 十/842) 辨异:组合能力不同。“樹”、“種”、“殖”都能带宾语,而“蓺(藝)”没有出现带宾 语的用例。“樹”的对象有:榖、木、葵菜、麻、五榖;“種”的对象有:麥、麻桑;“殖” 的对象有:穀、果木。“樹”的组合能力比“種”、“殖”强。 ?辟/墾 78 [86]p512 下《广雅?释 证同:《战国策?秦策三》:“再辟千里”,鲍彪 注:“辟,拓地也。” [77] p209 下 地》:“墾,耕也。” “辟”、“墾”具有相同的义位:开垦。如: 故善為政者,田疇墾而國邑實,朝廷閒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倉廩實而囹圄空, 賢人進而奸民退。(十/192) 曰:辟田疇,利壇宅,修樹蓺,勸士民,勉稼穡,修墻屋,此謂厚其生。(十/194) 辨异:组合能力不同。“辟”的对象有:地、野、田野、田疇、田、土、草萊、土地、 壤;“墾”的对象有:田疇、田、草、草萊;可见,“辟”的组合能力要比“墾”强。 ?苓(零)/落 证同:《管子?宙合》:“明乃哲,哲乃明,奮乃苓,明哲乃大行。” 戴望 校正:“苓, [90]p67 零之借字。” 《楚辞?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王逸 注:“零、落, [58]p4 上 皆堕也。” “零”、“落”均可以指草木的凋零,又都可以引申指其他事物的衰败。如: 明乃哲,哲乃明,奮乃苓,明哲乃大行。(十一/206) 是故聖人著之簡筴,傳以告後進曰:奮盛苓落也。盛而不落者,未之有也。 十一/222) ( 辨异:《管子》中没有体现出二者的差异。 ?零/落 证同:《管子?轻重已》:“宜穫而不穫,風雨將作,五穀以削,士民零落”,马非百 新 诠:“零落,殞也。言風雨大起,五穀因而削減。士,戰士。民,普通人民。謂戰士與人 民皆將飢餓以死也。” [12]p747 《尔雅?释诂下》:“落,死也。” [52]p2577 “零”、“落”具有相 同的义位:比喻死亡。如: 宜穫而不穫,風雨將作,五穀以削,士民零落。(八十五/1540) 辨异:《管子》中没有体现出二者的差异。 ?奉/承 [55]p59 证同:《 说文 ?廾部》:“ 奉,承也。” “ 《说文?手部》: 承,奉也,受也。”[55]p253 “奉”、 “承”具有相同的义位:接受,遵守。如: 管仲曰: 夷吾之為君臣也,將承君命,奉社稷以持宗廟,豈死一糺哉!……” 十八/332) “ ( 管子曰:“子出奉令則可。”鮑叔許諾,乃出奉令,遂傅小白。(十八/332) 辨异:动作涉及的对象存在差异。言“命”, 奉”、 承”皆用;言“令”、 法”,用“奉”; “ 言“指”、“教”,用“承。” ?犯/離 证同:《庄子?天地》:“故離此患也”,成玄英 疏:“離,遭也。” [60]p198《淮南子?主 [57] p150 术训》:“犯患难之危”,高诱 注:“犯犹遭也。” “離”,通“罹”,“犯”、“離”的 相同义位是:遭遇。如: 察身能而受官,不誣於上,謹於法令以治,不阿黨,竭能盡力而不尚得,犯難離患而 不辭死,受禄不過其功,服位不侈其能,不以毋實虚受者,朝之經臣也。(十五/286) 79 辨异:《管子》中没有体现出二者的差异。 ?犯/離 证同:《管子?任法》:“故聖君置儀設法而固守之。然故諶杵習士聞識博學之人不可 亂也,衆彊富貴私勇者不能侵也,信近親愛者不能離也,珍怪奇物不能惑也,萬物百事非 在法之中者不能動也。”尹知章 注:“离,犹违也。”(四十五/905) “犯”、“離”的相同义位是:违背,违反。如: 君據法而出令,有司奉命而行事,百姓順上而成俗,著久而為常,犯俗離敎者,衆共 姦之,則為上者佚矣。(三十/559) 辨异:组合能力不同。“犯”的宾语有:俗、法、禁、令;“離”的宾语有:敎、法。 全书言“法”多用“離”,用“犯”,仅 1 例;言“禁”、“令”用“犯”而不用“離”。“犯” 组合能力比“離”强。 ?倍/棄 证同:“倍”,通“背”。“倍”、“棄”具有相同的义位:违背。如: 為人君者,倍道棄法而好行私,謂之亂。(三十一/574) 辨异:《管子》中没有体现出二者的差异。 ?倍/畔 证同:“倍”,通“背”。“畔”,通“叛”《论语?阳货》:“公山不擾以費畔。” 皇侃 义 疏:“畔,背叛也。”[91] “倍、“畔”具有相同的义位:背叛。如: 天下畔之,而願為文王臣者,紂自取之也。(六十四/1172) 約結而不襲於理,後必相倍。(六十四) 辨异:《管子》中没有体现出二者的差异。 ?捐/棄/去/釋 证同:《说文? 部》:“棄,捐也。” [55]p83《楚辞?离骚》:“不抚壮而棄秽兮”,王 [58]p4 下 逸注:“棄,去也。” 《吕氏春秋?长见》:“视天若釋躧”,高诱 注:“釋,棄。” [56] p113 “捐”、“棄”、“去”、“釋”具有的共同义位是:抛弃;舍弃。如: 三本者不審,則邪臣上通,而便辟制威,如此則明塞於上而治壅於下,正道捐棄而邪 事日長。(四/60) 魯梁之君即令其民去綈修農,榖不可以三月而得。(八十四/1515) 萊即釋其耕農而治柴。管子即令隰朋反農。(八十四/1520) 辨异: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棄”出现反义词“親”,如: 對曰:“計得地與寳而不計失諸侯,計得財委而不計失百姓,計見親而不計見棄,三 者之屬……”(十九/379) “捐”、“去”、“釋”没有出现相应的反义词。 ?離/疏 80 证同:“離”、“疏”具有的相同义位是:指离间,使疏远。如: 出言而離父子之親,疏君臣之道,害天下之衆,此言之不可復者也,故明主不言也。 (六十四/1189) 辨异:《管子》中没有体现出二者的差异。 ?憎/惡 [55]p221 证同:《说文?心部》:“憎,惡也。” “憎”、“惡”具有相同的义位:厌恶,憎 恨。如: 夫兵攻所憎而利之,此鄰國之所不親也。權動所惡,而實寡歸者,彊擅破一國,彊在 後世者,王。(二十三/480) 辨异: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憎”与“愛”构成反义关系,如: 愛人甚而不能利也,憎人甚而不能害也,故先王貴當貴周。(十二/245) 而“惡”与“好”、“愛”、“喜”均构成反义关系,如: 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惡。(一/17) 天道大而帝王者用愛惡,愛惡天下可袐,愛惡重閉必固。(十二/254) 然則喜賞惡罰之人,離公道而行私術矣。(四十六/916) ?約/束 证同:《广雅?释诂三》:“約,束也。” [77] p59 上《论语?雍也》:“約之以礼”,刘宝楠 正 [89]p130 义:“約,約束。” “約”、“束”的相同义位是:约束,限制。如: 先王不約束,不結紐。約束則解,結紐則絶,故親不在約束結紐。(十二/245) 辨异:《管子》中没有体现出二者的差异。 ?束/縛 [55]p128 证同:《说文?束部》:“束,縛也。” “束”、“縛”的相同义位是:捆绑。如: 費走而出,遇賊於門,脅而束之。(十八/337) 魯君乃遂束縛管仲與召忽。(十八/342) 辨异:《管子》中没有体现出二者的差异。 ?寛/緩 证同:《尔雅?释言》:“宣,緩也。”郭璞 注:“緩,谓寛缓也。” [52]p2584 “寛”、“緩” 的相同义位是:宽免;宽恕。如: 天子出令,命左右司徒内御,不誅不貞,農事為敬,大揚惠言,寛刑死,緩罪人。(四 十一/874) 辨异:《管子》中没有体现出二者的差异。 ?赦/宥(侑)/解/舍/釋/緩 证同:《尔雅?释诂下》:“赦,舍也。” [52]p2576《广雅?释言》:“宥,赦也。” [77] p100 下《周 礼?秋官?司圜》:“上罪三年而舍”,郑玄 注:“舍,释之也。” [62]p883《汉书?樊哙传》: [81]p73 “吕后释哙,得复爵邑”,颜师古 注:“释,解也,解免其罪。” 《仪礼?聘礼》:“以 81 [92]p1065“宥”、“侑”记录的是同一个词。 侑幣如致饗”,郑玄 注:“古文侑皆作宥。” “赦”、“宥(侑)”、“解”、“舍”、“釋”、“緩”具有相同的义位:赦免,宽免。如: 譙敬而勿復,一再則宥,三則不赦。(四/65) 文有三侑,武毋一赦。惠者,多赦者也,先易而後難,久而不勝其禍。(十六/298) 宗正陽,治堤防,耕芸樹藝,正津梁,脩溝瀆,甃屋行水,解怨赦罪,通四方。(四 十/842) 一政曰:論幼孤,舍有罪。(四十/843) 秋無赦過釋罪緩刑。(五十二/995) 辨异:组合能力不同。“赦”的宾语有:罪戾、小過、罪、姦、過、薄罪、無罪者、 有罪;“宥”的宾语有:小過、薄罪;“解”的宾语有:怨;“釋”的宾语有:罪;“舍”的 宾语有:有罪;“緩”的宾语是:刑;如此看来,在“赦免,宽免”这个义位上,“赦”的 组合能力最强。 “赦”,“宥”涉及的对象存在差异。罪行情节严重的情况用多用“赦”,“宥”只用于 罪行较轻的情况。 ?踰/越/超/過/侈 证同: 说文?足部》: 踰,越也。”[55]p46《孟子?梁惠王下》: 而孟子之后丧踰前丧”, 《 “ “ 朱熹 集注: 踰,过也。”[85]p17《礼记?曲礼上》: 戒勿越”,孔颖达 疏: 越,踰也。”[59]p1240 “ “ “ 《管子?大匡》:“乃令四封之内修兵,关市之征侈之。”尹知章 注:“侈,谓过常也。谓 重其税赋。”(十八/351) “踰”、“越”、“超”、“過”、“侈”具有的相同义位是:超越,超过,指不依次序,超 出某种规定或范围。如: 夫然,則下不倍上,臣不殺君,賤不踰貴,少不陵長,遠不閒親,新不閒舊,小不加 大,淫不破義。(十/198) 夫人必知禮然後恭敬,恭敬然後尊讓,尊讓然後少長貴賤不相踰越,少長貴賤不相踰 越,故亂不生而患不作。(十/198) 故士莫敢詭俗異禮以自見於國,莫敢布惠緩行、脩上下之交以和親於民,故莫敢超等 踰官、漁利蘇功以取順其君。(十四/282) 察身能而受官,不誣於上,謹於法令以治,不阿黨,竭能盡力而不尚得,犯難離患而 不辭死,受禄不過其功,服位不侈其能,不以毋實虚受者,朝之經臣也。(十五/286) 辨异:《管子》中没有体现出这些词的差异。 ?輕/薄/省 [56] p335 证同:《吕氏春秋?任地》:“当时而薄之”,高诱 注:“薄,轻也。” “省”,减 轻。《礼记?月令》:“命有司省囹 圄,去桎梏,毋肆掠,止狱讼。”郑 玄注:“省,减也。” [59]p1361 “輕”、“薄”、“省”具有相同的义位:减少,减轻。如: 國之所以富貧者五,輕稅租、薄賦斂不足恃也。(四/59) 82 故曰:刑省治寡,朝不合衆。(四/60) 辨异:动作涉及的对象存在差异。在“减少,减轻”这个义位上,全书,“省”只用 于刑罚,“輕”、“薄”可用于征賦、刑罚等方面。 ?并/兼 [55]p146 证同:《说文?秝部》:“兼,并也。” “并”、“兼”具有的相同义位是:吞并。 如: 若夫地雖大而不并兼,不攘奪;人雖衆,不緩怠,不傲下;國雖富,不侈泰,不縱欲; 兵雖強,不輕侮諸侯,動衆用兵,必為天下政理。(十五/289) 辨异:动作涉及的对象存在差异。“并”、“兼”的“吞并”义,多用于指土地的侵并。 “并”除了用于指土地侵并之外,还可以用于财物的吞并,如: 今君鑄錢立幣,民通移,人有百十之數,然而民有賣子者何也,財有所并也。(八十 /1432) 而“兼”没有出现这样的用法。 ?曰/謂 证同:“曰”、“謂”具有相同的义位:叫做,称为。如: 言室滿室,言堂滿堂,是謂聖王。(一/17) 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一/11) 辨异:出现的语境存在差异。“曰”可以用于并举的几项,而“谓”无此用法。 ?曰/言/謂/說 证同:《广雅?释诂二》:“谓,说也。” [77] p40 上《广雅?释诂四》:“曰,言也。” [77] p80 上 “曰”、“言”、“謂”、“說”具有相同的义位:说,说道。如: 故曰: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二/36) 言而不可复者,君不言也。(二/46) 曰:民知務矣,而未知權,然後考三度以動之。所謂三度者何, 是故辯于一言,察于一治,攻于一事者,可以曲說,而不可以廣舉。(十一/234) 辨异:出现的语境和使用范围存在差异。“曰”、“言”都能在后面接引用的话语,不 同的是:“曰”后面往往接直接引用的话语,而“言”后接的一般驶转述的话语。“謂”多 与“曰”一起才能在后面接引用的话语。 曰”还能与“告”一起用,与“言”、 對”、 問” “ 等连用。在“说,说道”这个义位上,“曰”的使用范围最广。 ?告/語/愬( ) [60]p381 证同:《庄子?则阳》:“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成玄英 疏:“告,语也。” 《论 语?子罕》:“可以語上也”,邢昺 疏:“語,谓告语。”(十三经/页 2491)《说文?言部》: “訴,告也。从言,厈声。 ,或从言、朔。愬,訴或从朔、心。” [55]p56 “ ”,同 [75]p15 “訴”。 诗?邶风?柏舟》: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朱熹 集传: 愬,告也。” “愬”,《 “ “ 83 同“訴”。 “告”、“語”、“愬( )”具有相同的义位:告诉,告知。如: 桓公又問曰:“仲父,寡人幼弱惛愚,不通四鄰諸侯之義,仲父不當盡告我昔者有道 之君乎,吾亦鑒焉。”(三十三/615) 桓公曰:“是何言邪,以繬緣繬,吾何以知其美也,以素緣素,吾何以知其善也,仲 父已語我其善,而不語我其惡,吾豈知善之為善也,” (三十三/616) 賤人以服約卑敬悲色告愬其主,主因離法而聽之,所謂賤而事之也。(四十五/911) 治不盡理,則疏遠微賤者無所告 。(六十六/1196)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出这些词的差异。 ?變/易/更/化/遷/移 证同:《说文?攴部》:“变,更也。” [55]p68《说文?攴部》:“更,改也。” [55]p68 《吕氏 春秋?荡兵》:“而工者不能移”,高诱 注:“移,易也。” [56] p76《礼记?大传》:“有百世不 [59]p1508 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 郑玄 注:“遷猶變易也。” “變”、“易”、“更”、“化”、“遷”、“移”具有相同的义位:改变。如: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古今一也。(二/21) 日夜之易,陰陽之化也。(五/85) 號令已出又易之,禮義已行又止之,度量已制又遷之,刑罰已錯又移之,如是,則慶 賞雖重,民不勸也;殺戮雖繁,民不畏也。(十六/295) 辨异:词义侧重点不同。全书多“變化”连用,“變”强调改变的发生,“化”强调改 变的结果。 易?系辞上》: 而易立乎其中矣”,孔颖达疏: 易者,阴阳变化之谓也。” [67]p82 《 “ “ “易”的改变之义来自阴阳的交替变化,故其变化之义含有事物替换的特点。“更”的宾 语有:節、制、號令、名、稱號等;多是人为的东西,“更”改变义侧重于人为性。“遷”、 “移”的改变之义均来自空间位置的改变,两者都不涉及事物本质的改变。《管子》中的 用例没有体现出二者的差异。 ?遷/徙/移 [64]p1881 证同: 左传?宣公十二年》: 使群臣遷大国之迹于郑”,杜预 注: 遷,徙也。” 《 “ “ 《国语?齐语》:“相地而衰征,則民不移。”韦昭 注:“視土地之美惡及所生出,以差征 賦之輕重也。移,徙也。” [74]p69 上“遷”、“徙”、“移”具有相同的义位:迁徙,移居。如: 内教既成,令不得遷徙。(二十/413) 徙邑移市,亦為數一。(三十五/731)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出这些词的差异。 ?賣/鬻 证同: 礼记?王制》: 戎器不粥于市”,郑玄 注: 粥,賣也。” [59]p1344《国语?齐语》: 《 “ “ “市贱鬻贵”,韦昭 注:“鬻,賣也。” [74]p66 下“粥”、“鬻”记录的为同一个词。“賣”、“鬻” 具有相同的义位:賣,以货物换钱。如: 84 什一之師,三年不解,非有餘食也,則民有鬻子矣。(十三/261) 故曰:良田不在戰士,三年而兵弱;賞罰不信,五年而破;上賣官爵,十年而亡;倍 人倫而禽獸行,十年而滅。(十三/271) 事再其本,民無 者賣其子。(七十八/1388) 辨异:动作涉及的对象和使用范围存在差异。“賣”的宾语有:官爵、子、薪蕘、衣 屨;“鬻”的宾语仅有:子;“賣”的适用范围要比“鬻”大一些,卖的对象包括货物和人 等,而“鬻”一般用于以人为货物的情况。 ?便/利 证同:《战国策?齐策一》:“盼子必用,復整其士卒以與王遇,必不便於王也”,高诱 [70]p296 上“便”、“利”具有相同的义位:有利,方便。如: 注:“便,利也。” 不思不慮,不憂不圖,利身體,便形軀,養壽命,垂拱而天下治。(四十五/900)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出二者的差异。 ?斷/斬 证同: 墨子?号令》: 守曰断之”,孙詒让 閒诂: 断谓斩也。” [79]p352 《墨子?号令》: 《 “ “ [79]p355 “诸盗守器械、财物及相盗者,直一钱以上,皆断。” “斷”、 斬”具有相同的义位: 斩断。如: 刑賞不當,斷斬雖多,其暴不禁。(五十三/1008) 辨异:动作涉及的对象不同。《释名?释丧制》:“斫头曰斬,斬要曰要斬。”[93]p422 上 ?侵/凌(陵) 证同:《楚辞?九歌?国殇》:“凌余阵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王逸 注:“凌,犯 也。” [58]p23 下《战国策?齐策三》:“有侵君者”,鲍彪 注:“侵陵之侵。” [86]p550 上《广雅?释 [77] p102 下 言》:“侵,淩也。” “侵”、“凌(陵)”具有相同的义位:侵犯,欺侮。如: 然故諶杵習士聞識博學之士能以其智亂法惑上,衆彊富貴私勇者能以其威犯法侵陵, 鄰國諸侯能以其權置子立相,大臣能以其私附百姓、翦公財以祿私士。(四十五/906) 蔽欺侵凌,人主莫不惡也。(六十七/1216) 辨异:适用场合和使用范围存在差异。“侵”多用于下对上的情况;而“陵”可以用 于下对上,少对长,强对弱等情况,“凌(陵)”的使用范围比“侵”广。 ?去/除 证同: 左传?闵公二年》: 卫侯不去其旗”,陆德明 释文: 去,除也。”[64]p1788 “去”、 《 “ “ “除”具有的相同义位是:清除,去除。如: 怨氣見於面,惡言出於口,去惡充以求美名,又可得乎。(三十二/599) 管子曰:“脩恭遜敬愛辭讓,除怨無争,以相逆也,則不失於人矣。”(三十二/605) 辨异:组合能力不同。“去”的宾语有:奇說、讒慝、無用、憂、惡充、兹毒、苦惡、 怒喜、草茅等;“除”的宾语有:怨、害等;“去”的组合能力比“除”强。 ?廢/免 85 证同:“廢”、“免”具有相同的义位:罢黜,废除。如: 明主之治也,明於分職而督其成事,勝其任者處官,不勝其任者廢免,故羣臣皆竭能 盡力以治其事。(六十七/1217)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出二者的差异。 ?掃/除/糞/辟 [86]p480 下 证同:《 战国策 ?西周策》:“ 除道属之于河”,鲍彪 注: “除,去秽也。 ” 《广雅?释 诂三》:“糞,除也。” [77] p66 下《楚辞?远遊》:“风伯为余先驱兮,氛埃辟而清凉。”王逸 注: [58]p50 下 “扫除之也。” “掃”、 “除 ”、 糞“ ”、“辟”具有的共同义位是:扫除;清除尘秽。如: 管子對曰:“昔吾先王周昭王、穆王,世法文、武之遠迹,以成其名,合羣國,比校 民之有道者,設象以為民紀,式美以相應,比綴以書,原本窮末,勸之以慶賞,糺之以刑 罰,糞除其顛旄,賜予以鎮撫之,以為民終始。”(二十/396) 掃除不絜,神乃留處。(三十六/759) 神者至貴也,故館不辟除,則貴人不舍焉。(三十六/767)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出这些词的差异。 ?傷/害/妨 证同:《楚辞?七谏?沈江》:“覽私微之所傷”,王逸 注:“傷,害也。”[58]p75 上《说文 解字注?女部》:“妨,害也。”段玉裁 注:“害者,伤也。” [66]p623《国语?越语下》:“王若 [74]p181 上 行之,将妨于国家”,韦昭 注:“妨,害也。” “傷”、“妨”、“害”具有相同的义位: 妨害,损害。如: 夫强言以為僇,而功澤不加,進傷為人君嚴之義,退害為人臣者之生,其為不利彌甚。 (十一/219) 為其傷於本事,而妨於教也。(五十三/1007)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出这些词的差异。 ?田獵/馳騁/罼(畢)弋/田/弋獵/獠獵 证同: 诗?郑风?叔于田》: 叔于田,巷无居人。”毛 传: 田,取禽也。”孔颖达 疏: 《 “ “ [54]p337 “田者,猎之别名。以取禽于田,因名曰田。” 《说文?犬部》:“獵,放獵逐禽也。” [55]p205 “田”、“獵”构成联合式复音词,义位为:泛指打猎。《吕氏春秋?任数》:“馳騁而 因耳”,高诱 注:“馳騁,田猎也。” [56] p204《广雅?释器》:“罼,率也”,王念孙《疏证》 引《月令章句》:“掩飞禽曰罼。” [77] p157 下《尔雅?释天》:“宵田为獠”,郭璞 注:“獠獵罼 弋”,陆德明 释文: 罼,本又作畢”。[52]p2610《庄子?则阳》: 田獵畢弋”,成玄英 疏: 弋, “ “ “ 绳系箭而射也。” [60]p391“罼(畢)”、“弋”构成联合式复音词,义位为:泛指打猎。“弋”、 “獵”亦构成联合式复音词,义位为:泛指打猎。《尔雅?释天》:“宵田为獠,火田为狩。” [52]p2610 “獠”,本义为夜猎。亦泛指打獵。“獠”、“獠”构成联合式复音词,义位为:泛指 打猎。 “田獵”、“馳騁”、“罼(畢)弋”、“田”、“弋獵”、“獠獠”的相同义位是:泛指打 86 獵。如: 遠其憂,言上之亡其國也。常邇其樂立優美,而外淫于馳騁田獵,内縱于美色淫聲, 下乃解怠惰失,百吏皆失其端,則煩亂以亡其國家矣。(十一/231) 曰:“昔先君襄公,高臺廣池,湛樂飲酒,田獵罼弋,不聽國政,卑聖侮士,唯女是 崇。……”(二十) 公曰:“寡人不幸而好田,晦夜而至禽側,田莫不見禽而後反。……” (二十/413) 國子弟之無上事,衣食不節,率子弟不田弋獵者幾何人,男女不整齊,亂鄉子弟者有 乎,(二十四) 獠獵畢弋,暴遇諸父。(三十三/617)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出这些词的差异。 ?聽/從/順/服/循 [64]p1901《公羊传?宣 证同:《左传?成公四年》:“诸侯聽焉”,杜预 注:“聽,服也。” 公十二年》:“告從”,何休 注:“從,服從。” [63]p2285《仪礼?特牲馈食礼》:“南顺”,郑玄 注:“顺,犹从也。” [92]p1180《礼记?月令》:“顺彼远方”,郑玄 注:“順,犹服也。” [59]p1373 [69]p185 《书?武成》:“万姓悦服”,孔颖达 疏:“服,谓听从。” 《荀子?性恶》:“上不循于 乱世之君”,杨倞 注:“循,顺从也。” [80]p177 “聽”、“從”、“順”、“服”、“循”具有相同的义位:顺从,听从,遵从。如: 引之以繩墨,繩之以誅僇,故萬民之心皆服而從上。(十六/295) 上尊而民從,卒輕患而傲敵,二者設於國,則天下治而主安矣。(十六/296) 君子食於道,則上尊而民順;小人食於力,則財厚而養足。(十六/298) 故法之所立,令之所行者多,而所廢者寡,則民不誹議,民不誹議則聽從矣。(十六 /302) 是以有道之君,行法脩制,先民服也。(十六/312) 下之事上不虚,則循義從令者審也。(三十/550) 辨异:适用场合存在差异。《管子》一书中,在“顺从,听从,遵从”这个义位上, 在有上下关系的语境中, 聽”多用于下对上的情况,但有用于上对下的用例; 從”、 順”、 “ “ “ “服”都仅出现下对上的用例。 “服”与“從”的词义侧重点不同。《管子?正世》:“夫民不心服體從,則不可以禮 義之文教也。”(四十七/923)从这个用例可以看到,“服”侧重于心悦诚服,而“從”侧 重的是行动上的服从。 ?用/平/畜/治/莅/牧/領/御 证同:《荀子?富国》:“仁人之用國,將脩志意,正身行。” 杨倞 注:“用,爲也。” [80]p70 《公羊传?隐公元年》:“公将平国而反之桓”,何休注:“平,治也。” [63]p2197《诗?小 雅?节南山》:“式訛爾心,以畜萬邦。”高亨 注:“此二句言:望你改變心腸,以治理天 [94] 下。” 《庄子?逍遥游》:“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成玄英 疏: 87 [60]p12《易?明夷》:“明夷,君子以莅衆。”孔颖达 疏:“君子能用此明夷 “治,谓理也。” [67]p49 之道以臨於衆。” 《荀子?成相》:“ 请牧基,贤者思,尧在万世如见之。”杨倞 注: 牧,“ 治。”[80]p181《礼记?乐记》: 領父子君臣之節。” 郑玄 注: 領,猶理治也。”[59]p1537 《书?大 “ “ 禹谟》:“臨下以簡,御衆以寬。” [69]p135 “用”、“平”、“畜”、“治”、“莅”、“牧”、“領”、“御”具有相同的义位:治理。如: 不通於若計者,不可使用國。(十三/259) 對曰:“昔者,禹平治天下,及桀而亂之,湯放桀以定禹功也。湯平治天下,及紂而 亂之,武王伐紂以定湯功也。且善之伐不善也,自古至今,未有改之,君何疑焉~” 十 ( 九/379) 然則上之畜下不妄,而下之事上不虚矣。(三十/550) 主牧萬民,治天下,莅百官,主之常也。治之以法,終而復始。(六十四/1167) 人主立其度量,陳其分職,明其法式,以莅其民,而不以言先之,則民循正。(六十 四/1171) 人主者,擅生殺,處威勢,操令行禁止之柄,以御其羣臣,此主道也。(六十七/1208) 法度者,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姦邪也,所以牧領海内而奉宗廟也。(六十七/1210) 辨异:组合能力存在差异。“牧”的宾语有:民、羣臣;“治”的宾语有:民、人、 國、衆、天下、國家;“用”的宾语有:國;“平”、“治”连用,宾语有:天下;“畜”的 宾语有:下;“莅”的宾语有:百官、民;“牧”、“領”连言,宾语有:海内;“御”的宾 语有:民、羣臣。如此看来,“治”的组合能力最强。其余各词在《管子》中没有体现出 明显的差异。 ?死/卒/薨/殊/沒 [52]p2577 证同:《尔雅?释诂下》:“卒,死也。” 《论语?宪问》:“君薨”,邢昺 疏:“诸 侯死曰薨。”(十三经/页 2513)《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太子即自剄,不殊。”裴駰 集解 引 晋灼 曰:“不殊,不死。” [53]p3093 沒”,通“殁”。死。《说文通训定声?履部》:“ (没),叚借为殁。”[95] “死”、“卒”、“薨”、“殊”、“沒”具有相同的义位:死亡,生命的丧失。如: 僖公卒,以諸兒長得為君,是為襄公。(十八/336) 文姜告齊侯,齊侯怒,饗公,使公子彭生乘魯侯,脅之,公薨於車。(十八/336) 乃行,入齊境,自刎而死。(十八/343) 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後止。(五十四/1034) 親沒之後,無死子。(七十八/1382) 辨异:组合功能不同。“死”、“殊”可以接宾语,其他各词没有出现接宾语的用例。 词义所指存在差异。“死”可以用于指人的生命的丧失,也可以用于指人之外的生命 的丧失,其余各词均只出现指人的生命丧失的用例。 适用对象和使用范围存在差异。《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 88 [59]p1269《管子》一书,“薨”只用于诸侯、王后、夫人。“卒” 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可以用于诸侯、士大夫。“死”的适用范围最广,没有限制。 ?論/議 证同:《说文?言部》:“論,議也。” [55]p51 “論”、“議”具有相同的义位:指对人或 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如: 父兄相睹樹下,論議 語,終日不歸。(八十三/1497)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出这些词的差异。 ?滅/覆/亡/毁 [63]p2250 证同:《公羊传?僖公五年》:“滅者,亡国之善辞也。” 《逸周书?周祝》:“国 [96] 覆”,孔晁 注:“覆,灭也。” 《书?商书?仲虺之诰第二》“取乱侮亡”,孔颖达 疏: [69]p161 “国灭为亡。” 《左传?庄公三十年》: 自毁其家”,杜预 注: 毁,滅。”[64]p1782 “滅”、 “ “ “覆”、“亡”、“毁”具有相同的义位:毁亡,灭绝,指复存在。如: 故曰:凡人君之所以内失百姓,外失諸侯,兵挫而地削,名卑而國虧,社稷滅覆,身 體危殆,非生於謟淫者,未之嘗聞也。(十/201) 堅强以乘六,廣其德以輕上位,不能使之而流徙,此謂國亡之郄。(三十五/653) 章明之,毋滅。(三十五/673) 亡國之起,毁國之族,則兵遠而不畏。(三十五/682)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出这些词的差异。 ?發/布/出/陳 证同:《周礼?夏官?训方氏》:“正歲則布而訓四方”,郑玄 注:“布告以教天下,使 知世所善惡。” [62]p864《玉篇?阜部》:“陳,布也。” [72]p86 下“發”、“布”、“出”、“陳”具有 相同的义位:发布,公布。如: 有道之國,發號出令,而夫婦盡歸親於上矣。布法出憲,而賢人列士盡功能於上矣。 (三十一/571) 是故陳法出令,而民不從,故賞不足勸,則士民不為用;刑罰不足畏,則暴人輕犯禁。 (四十七/921) 辨异:各词的习惯搭配对象稍有差异。“發”的对象有:號;“布”的对象有:憲、令、 法;“出”的对象有:令、號令、憲;“陳”的对象有:法;由此看来,“布”与“出”的 组合能力相对较强。 ?攘/奪/簒/取/侵 证同:《吕氏春秋?慎重》:“无忌劝王奪”,高诱 注:“奪,取也。” [56] p285《说文?厶 [55]p189 部》:“簒,屰而奪取曰簒”。 “攘”、“奪”、“簒”、“侵”、“取”具有相同的义位:掠夺,夺取。如: 里域横通,則攘奪竊盜者不止。(十三/256) 以此事君此,所謂誣能簒利之臣者也。(十六/313) 89 是故先王之伐也,必先戰而後攻,先攻而後取地。(二十三/479) 財竭則不能毋侵奪,力罷則不能毋墮倪。民已侵奪墮倪,因以法隨而誅之,則是誅罰 重而亂愈起。(四十七/920) 辨异:组合能力存在差异。“奪”、“簒”、“取”出现带宾语的用例,“奪”的宾语有: 民用、民時、其事、餘滿、民財、其時、農事及市庸、能能、吾民等;“取”的宾语有: 地、之;“簒”的宾语有:利;“攘”、“侵”没有出现接宾语的用例。如此看来,在“掠夺, 夺取”这个义位上,“奪”的组合能力最强。 ?如/猶/若 证同: 礼记?杂记下》: 如三年之丧”,孔颖达 疏: 如,若也。”[59]p1567《诗?召南?小 《 “ “ [54]p292 星》: 肃肃宵征,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毛 传: 猶,若也。” “ “ 《左传?昭 [64]p2044 公六年》:“若吾子之言”,孔颖达 疏:“若,如也。” “如”、“猶”、“若”具有相同 的义位:如同,像。如: 是必立,非必廢,有功必賞,有罪必誅,若是安治矣,未也。(六/105) 不明於計數,而欲舉大事,猶無舟檝而欲經於水險也。(六/107) 故曰:治人如治水潦,養人如養六畜,用人如用草木。(六/111) 辨异:出现的语境存在差异。“如”、“若”均有与代词“此”连用,指代上文的用法, 而“猶”没有这样的用法;“猶”、“若”均有与“辟”连用,构成词组“辟若”、“辟猶” 的用例,而“如”没有出现这样的用例。 /破/壞 ?隳/隕/毁 证同: 吕氏春秋?顺说》: 隳人之城郭”,高诱 注:“隳,壞也。” [56] p171《淮南子?覽 《 “ [57] p89 冥训》: 景公臺隕”,高诱 注: 隕,壞。” “ “ 《左传?文公十六年》:“ 毁泉臺”,杜预 注: [64]p1859 “毁,壊之也。” 《广雅?释诂一》:“破,壞也。” [77] p15 上《尔雅?释诂上》:“壞,毁 也。” [52]p2570 “隳”、“隕”、“毁”、“破”、“壞”具有相同的义位:毁坏,破坏。如: 古之隳國家、隕社稷者,非故且為之也,必少有樂焉,不知其陷於惡也。(十九/379) 是故張軍而不能戰,圍邑而不能攻,得地而不能實,三者見一焉,則可破毁也。(六 /119) 食谷水,巷鑿井,場圃接,樹木茂,宫牆毁壊,門户不閉,外内交通,則男女之别毋 自正矣。(十三/266) 辨异:《管子》中没有体现出这些词的差异。 ?虧/損 证同:《易?損》:“損,有孚。”陆德明 释文:“損,虧减之义也。” [67]p52《说文解字 注?亏部》段玉裁“虧”字 注:“引申凡損皆曰虧。” [66]p204 “虧”、“損”具有相同的义位: 减损;减少。如: 强而驕者損其强,弱而驕者亟死亡。(三十八/793) 90 極之徒仄,滿之徒虧,巨之徒滅。(三十八/794) 辨异: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損”与“益”相对;“虧”与“滿”相对。如: 天地莫之能損益也。(五/85) 日極則仄,月滿則虧。(三十八/794) ?慮/圖/謀/计 证同:《诗?小雅?雨無正》:“昊天疾威,弗慮弗圖。”郑玄 笺:“慮、圖,皆謀也。” [54]p447 《易?訟》:“君子以作事谋始。”孔颖达 疏:“凡欲兴作其事,先须谋虑其始。” [67]p24 《战国策?东周策》:“内自尽计”,鲍彪 注:“计,謀也。” [86]p482 上 “謀”、“慮”、“圖”、“計”具有相同的义位:考虑,谋划。如: 故曰:上苛則下不聽,下不聽而彊以刑罰,則為人上者衆謀矣。(十六/295) 爵不尊,禄不重者,不與圖難犯危,以其道為未可以求之也。(十六/298) 用民者將致之此極也,而民毋可與慮害己者。(十六/302) 明主之慮事也,為天下計者,謂之譕臣,譕臣則海内被其澤。(六十四/1176) 辨异:组合能力存在差异。 慮”的宾语有:殺其主、害己者、利害、其家、之等; 謀” “ “ 的宾语有:己、厲國、之;伐莒等;“圖”的宾语有:難、國家、國等;“計”的宾语有: 其可否、事。“慮”、“計”均可以接主谓宾语;而“謀”、“圖”没有出现这样的用例。 ?至/极 证同:《尔雅?释诂上》:“极,至也。” [52]p2568 “至”“极”有共同的义位:到达。如: 山髙而不崩,则祈羊至矣。(二/21) 渊深而不涸,则沈玉极矣。(二/21) 往者不至,来者不极。(二/41)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出二者的差异。 ?置/錯/陳 证同:《易?繫辞上》:“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 [67]p79 之有。?”孔颖达 疏: 錯,置也。” “ “ “ 《广雅?释诂三》 陳,布也。” [77] p68 下“置”、 錯”、 “陳”具有的相同义位是:放置,安置。如: 攝衽盥潄,跪坐而饋。置醬錯食,陳膳毋悖。凡置彼食,鳥獸魚鼈。(五十九/1146)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出三者的差异。 ?置/設/立/張 证同:《广雅?释诂四》:“置,立也。” [77] p81 下《礼记?经解》:“規矩誠設。不可欺以 方圜。”孔颖达 疏:“設,谓制置。” [59]p1610《吕氏春秋?荡兵》:“故立君”,高诱 注:“立, [56] p76 置也。” “置”、“立”、“設”、“張”具有的相同义位是:制定,设立。如: 國更立法以典民則祥。(四十五/902) 故聖君置儀設法而固守之。(四十五/905) 人主之張官置吏也,非徒尊其身,厚奉之而已也,使之奉主之法,行主之令,以治百 91 姓而誅盜賊也。(六十七/1228) 辨异:动词的习惯搭配对象存在差异。“置”的对象有:法、儀、常等;“立”的对象 有:法、儀、禁、度量等;“設”的对象有:法、刑、賞等;三者均可与“法”搭配,但 与其他词的习惯搭配稍有不同。“設”没有出现与“儀”搭配的用例;“置”“立”没有出 现与“賞”、“刑”搭配的用法;“設”、“置”没有出现与“禁”、“度量”搭配的情况。 ?建/立 [71]p75 “建”、“立”、 证同:《书?洪範》:“皇建其有極。”蔡沈 集传:“建,立也。” 具有相同的义位:建立。如: 建當立有,以靖為宗,以時為寶,以政為儀,和則能久。(三十八/788)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出二者在“建立”这个义位上的差异。 ?修(脩)/築/治/立 证同:“修(脩)”、“築”、“治”、“立”具有相同的义位:修建,建造。如: 所築城郭,修牆閉,絶通道阨闕,深防溝,以益人之地守者何所也,(二十四/494) 天子脩宫室,築臺榭,君危。外築城郭,臣死。(四十一/880) 管子曰:“陽春農事方作,令民毋得築垣牆,毋得繕冢墓。丈夫毋得治宫室,毋得立 臺榭。……”(七十七/1364)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出这些词在“修建,建造”这个义位上的差异。 ?修(脩)/繕/治/補 证同:《广雅?释诂三》:“修,治也。” [77] p65 上《说文?糸部》:“繕,補也。” [55]p275《玉 [72]p72 上 篇?水部》:“治,修治也。” “修(脩)”、“繕”、“治”、“補”具有相同的义位:整 修,修补。如: 異日,公告管仲曰:“欲以諸侯之閒無事也,小脩兵革。”(十八/350) 政未能有行也,二年,桓公彌亂,又告管仲曰:“欲繕兵。” (十八/351) 城郭、堤川、溝池,官府寺舍及州中當繕治者,給卒財足。(五十七/1059) 常以朔日始出閲具之,取完堅,補弊久,去苦惡。(五十七/1059) 然則内之不知國之治亂,外之不知諸侯强弱,如是則城郭毁壞,莫之築補,甲弊兵彫, 莫之修繕。(六十五/1191)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出这些词在“整修,修补”这个义位上的差异。 ?原/本 证同: 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孔颖达 疏: 言《易》 《 “ “ 之为书,原穷其事之初始……又要会其事之终末。” [67]p90 “原”、“本”具有相同的义位: 推求本源,推究。如: 原始計實,本其所生,知其象則索其刑,緣其理則知其情,索其端則知其名。(三十 八/788)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出这些词在“推求本源,推究”这个义位上的差异。 92 ?畏/恐/懼 [77] p43 上 证同: 广雅?释诂二》: 畏,懼也。” 《 “ “ 《说文?心部》: 懼,恐也。” [55]p218 “畏”、 “恐”、“懼”具有相同的义位:害怕,恐惧。如: 故刑罰不足以畏其意,殺戮不足以服其心。(一/13) 故刑罰繁而意不恐,則令不行矣。(一/13) 桓公與宋夫人飲舡中,夫人蕩舡而懼公,公怒出之。(十八/351) 辨异:“恐”与“畏”、“懼”的差异在于语法功能。“恐”没有出现带宾语的用例,而 “畏”、“懼”均有出现带宾语的用例。 “畏”与“懼”的差异在于词义所指稍有不同。《管子?版法第七》:“殺僇必信,民 畏而懼。”(七/127)可见,“懼”所指的心理活动产生于“畏”所指的心理活动之后。 ?畏/敬 证同:《广雅?释训》:“畏,敬也。” [77] p10 下“畏”、“敬”具有相同的义位:敬服。如: 故以耕則多粟,以仕則多賢,是以聖王敬畏戚農。(二十/401) 辨异:二者词义侧重点不同。“畏”侧重于害怕,而“敬”侧重于恭敬。 ?征(正)/稅/賦/歛 证同: 左传?僖公十五年》: 於是秦始征晉河東,置官司焉。”杜预 注: 征,賦也。” 《 “ “ [64]p1808 《周礼?地官?司门》:“幾出入不物者,正其貨賄。”郑玄 注:“正,讀爲„征?,征 [62]p738 税也。” 《说文?贝部》:“賦,斂也。” [55]p131“征(正)”、“稅”、“賦”、“歛”的相同 义位是:征收。如: 是故博帶梨,大袂列,文繡染,刻鏤削,雕琢采,關幾而不征,市鄽而不稅。 十/201) ( 通齊國之魚鹽東萊,使關市幾而不正,壥而不稅,以為諸侯之利,諸侯稱寛焉。(二 十/439) 使稅者百一鍾,孤幼不刑,澤梁時縱,關譏而不征,市書而不賦。(二十二/454) 管子曰:“善正商任者省有肆,省有肆則市朝閒,市朝閒則田野充,田野充則民財足, 民財足則君賦歛焉不窮。……”(七十八/1379) 辨异:语法功能稍有差异。在“征收”这个义位上,“歛”、“稅”、“賦”均出现带宾 语的用例,“征(正)”没有出现带宾语的用例。 ?終/卒/窮 [54]p321 证同:《诗?卫风?考槃序》:“使贤者退而窮处”,郑玄注:“窮,犹终也。” 《尔 雅?释诂》:“卒,终也。” [52]p2577 “終”、“卒”、“窮”具有相同的义位:尽,完,结束。 如: 三官、五教、九章,始乎無端,卒乎無窮。(十七/320) 管子曰:“善正商任者省有肆,省有肆則市朝閒,市朝閒則田野充,田野充則民財足, 民財足則君賦歛焉不窮。……”(七十八/1379) 管子對曰:“若四時之更舉,無所終。……” (七十八/1380) 93 辨异: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在“尽,完,结束”这个义位上,“卒”与“始”相 对,而另外两词没有出现相对应的反义词。 ?賜/予(與)/賞 [80]p13 证同:《荀子?修身》:“怒不過奪,喜不過予。” 杨倞 注:“予,賜也。” “予”、“與”记录的为同一个词。“賜”、“予(與)”、“賞”的相同义位是:赐予。 如: 故曰:察能授官,班禄赐予,使民之机也。(三/51) 十二天氣下,賜與。(八/147) 喜無以賞,怒無以殺。(七/1198) 慶勉敦敬以顯之,富禄有功以勸之,爵貴有名以休之。(七/127) 辨异:出现的语境不同。在“赐予”这个义位上,“賜”多与“賞”连用,“賞”多与 其反义词“罰”连言或对举,“予(與)”多与“賜”连用。 ?辭/讓 [58]p42 证同:《楚辞?九章?怀沙》:“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王逸 注:“讓,辭也。” 上 “辭”、“讓”具有相同的义位:不接受,辞让。如: 管仲辭讓,然後對以參國伍鄙,立五鄉以崇化,建五屬以厲武,寄兵於政,因罰備器 械,加兵無道諸侯,以事周室。(二十/445) 辨异:词义侧重点不同:《仪礼?聘礼记》:“辭曰:非礼也敢”,郑玄 注:“辭,不受 也。”[92]p1073《书?尧典》: 允恭克讓。”孔颖达 疏引 郑玄 曰: 推賢尚善曰讓。”[69]p119 “辭” “ “ 的词义侧重点在于不接受;而“讓”的词义侧重点在于推賢。如: 二曰見賢不能讓,不可與尊位。(四/62) /給/供(共)/舍/加/布 ?予(與)/授/施 [74]p51 下 证同:《国语?鲁语上》:“爲我予之邑,今日必授。”韦昭 注:“授,予也。” 《周礼?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與。”郑玄 注引 郑 [62]p803 司农 云:“與謂予人物也。” 《广雅?释诂三》:“施,予也。” [77] p67 上 “予(與)”、“授”、“施”、“給”、“供(共)”、“舍”、“加”、“布”的的相同义位是: 给予。如: 故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寳也。(一/13) 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國柄。二曰見賢不能讓,不可與尊位。 四 ( /62) 见与之交,几于不亲;见哀之役,几于不结;见施之德,几于不报。(二/45) 大夫比官中之事,不言其外,而相為常具以給之。(三十/560) 是故將與之,惠厚不能供。(三十/565) 則故施舍優猶以濟亂,則百姓悅。(三十一/574) 死,上共棺槨,勸子弟,精膳食,問所欲,求所嗜。(五十四/1033) 94 故德澤加於天下,惠施厚於萬物,父子得以安,羣生得以育。(六十四/1169) 澤布於天下,後世享其功,久遠而利愈多。(六十四/1176) 辨异:适用对象存在差异。“供”、“給”可为一组。“供”多指下对上的供应,但有时 也用于上对下的给予。“加”、“布”、“施”可为一组。“加”、“布”的对象皆为恩泽、荣耀 等抽象的东西。“施”的对象既可是恩惠这样抽象的事物,也可以是财物等具体之物。 “布”与其他各词的差异在于其有遍布的词义特点,侧重于范围的普遍。 “予(與)”与其他各词的差异在于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予(與)”多与其反义 词“取”、“奪”连言或对举。 ?備/具 [92]p1180 “備”、 证同:《仪礼?特牲馈食礼》:“宗人举兽尾告具”,郑玄 注:“備,具。”“具”具有相同的义位:备办;准备。如: 曰:形勢器械未具,猶之不治也。形勢器械具,四者備,治矣。(六/105) 辨异:词义侧重点不同。“具”侧重于使事情完善。《说文解字注?肉部》:“膳,具食 也。”段玉裁 注:“具者,供置也,欲善其事也。” [66]p172《说文?人部》:“備,慎也。” [55]p163 “備”词义侧重于防范未然。 韩非子?爱臣》: 质之以備”,王先慎 集解引王先谦曰: 備 《 “ “ 者,未至而设之,所以逆杜其邪心也。” [68]p17 ?遁/逃/奔/亡/走 证同:这些词具有的相同义位是:逃亡。如: 民之觀也察矣,不可遁逃,以為不善。(三十二/598) 故奔亡者無所匿,遷徙者無所容。(五十三/1023) 君求焉而無止,民無以待之,走亡而棲山阜。(八十/1430) 民走於中而士遁於外,此不待戰而内敗。(八十/1430) [64]p1840 辨异:出现的语境存在差异。 《左传 ?文公三年》: “凡 民逃其上曰溃,在上曰逃。” “奔”可特指王公贵族由于国家灭亡、政乱等原因而逃亡在外。《玉篇?夭部》:“以罪走 出他国曰 ,今作奔。” [72]p82 下《礼记?坊记》:“先亡者而后存者”,孔颖达 疏:“亡, 谓身为国事亡在外。” [59]p1619 ?黨/朋黨/比/比周 证同:这些词的相同义位是:勾结,结为朋党。如: 使人主孤而毋内,人臣黨而成羣者,此非人臣之罪也,人主之過也。(十六/294) 治國無法,則民朋黨而下比,飾巧以成其私。(三十/554) 姦心之積也,其大者有侵偪殺上之禍,其小者有比周内爭之亂。(三十/558)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这些词的差异。 ?鬭/戰 证同:《说文?戈部》:“戰,鬭也。” [55]p266 “戰”、“鬭”的共同义位是:作战,战斗。 如: 95 桓公問於管子曰:“楚者,山東之强國也,其人民習戰鬭之道。舉兵伐之,恐力不能 過,兵弊於楚,功不成於周。為之奈何,”(八十四/1521) 辨异:适用范围存在差异。“戰”只用于战争上,而“鬭”的使用范围要大一些,不限 于战争场合。如: 費袒而示之背,賊信之,使費先入,伏公而出,鬭死于門中。(十八/337) “鬭”用于内乱场合。 ?攻/伐/撃/侵/征/誅 证同:各词的共同义位是:攻打;讨伐。 故凡攻伐之為道也,計必先定于内,然後兵出乎境。(六/119) 是故以衆撃寡。以治撃亂。以富擊貧,以能撃不能,以教卒練士撃歐衆白徒,故十戰 十勝,百戰百勝。(六/120) 内守不能完,外攻不能服,野戰不能制敵,侵伐不能威四鄰,而求國之重,不可得也。 徳不加於弱小,威不信於強大,征伐不能服天下,而求霸諸侯,不可得也。(十五/288) 公曰:“甲兵既足矣,吾欲誅大國之不道者,可乎,” (十九/379) 辨异:“撃”与其他词的差异在于词义侧重点不同,“撃”侧重于战术。 其余各词的差异在于动作的目的不同。 攻”是出于掠夺,故多与“取”连言,与“守” “ 相对。“伐”是声讨有罪。《春秋?桓公十二年》:“及郑师伐宋”,孔颖达 疏:“伐者,讨 有罪之辞。”(十三经/页 1756)“侵”也是声讨有罪,但“伐”、“侵”的差异在于出师有无 钟鼓。《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孔颖达 疏:“侵、 伐、袭者,师旅讨罪之名也。” [64]p1782“征”是讨伐不恭。《书?胤征》:“胤征”,孔传:“奉 [69]p157 辞伐罪曰征。”孔颖达 疏:“奉则让之辞,伐不恭之罪,名之曰征。” “誅”是大国 [74]p85 讨伐小国之傲。 国语?晋语二》: 大國道,小國襲焉曰服;小國傲,大國襲焉曰誅。” 《 “ 下 ?取/拔/克 证同:各词的相同义位是:攻取,打败。如: 宋已取杞,狄已拔邢、衛矣。(二十二/455) 是欲以文克齊而以武取宋、鄭也。(二十二/459) 辨异:词义侧重点不同。“取”,侧重于容易地征服别国或打败敌军。《左传?襄公十 三年》:“師救邿 ,遂取之。凡書„取?,言易也。” [64]p1954“拔”侧重于使对方败得很彻底。 《汉书?高帝纪上》:“攻碭,三日拔之。”颜师古 注:“拔者,破城邑而取之,言若拔樹 木,並得其根本也。” [81]p13-14“克”侧重于取胜。《吕氏春秋?爱士》:“遂大克晉 ,反獲惠 [56] p87 公以歸。”高诱 注:“克,勝也。” ?殖/衍/繁/蕃/育(袬)/息/滋/生 证同:《国语?晋语四》:“同姓不婚,惡不殖也。”韦昭 注:“殖,蕃也。” [74]p101 上 《易?坤》:“天地變化,草木蕃。”孔颖达 疏:“謂二氣交通,生養萬物,故草木蕃 96 [67]p19《国语?鲁语上》:“且夫山不槎蘖,澤不伐夭……蕃庶物也。”韦昭 注:“蕃, 滋。” [74]p52 上 息也。” “袬”,与“育”同。 “殖”、“衍”、“繁”、“蕃”、“育(袬)”、“息”、“滋”、“生”的相同义位是:孳生; 繁殖。如: 夫山澤廣大則草木易多也,壤地肥饒則桑麻易殖也,薦草多衍則六畜易繁也。(十三 /258) 五穀不蕃,六畜不育,而蓬蒿藜 並興。(二十/426) 信能行之,五榖蕃息,六畜殖而甲兵强。(四十/855) 其榆其柳,其檿其桑,其柘其櫟,其槐其楊,羣木蕃滋,數大條直以長。 五十八/1100) ( 天覆而無外也,其徳無所不在;地載而無棄也,安固而不動,故莫不生殖。(六十六 /1203) 民之能樹瓜瓠葷菜百果使蕃袬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七十五/1309)戴望校 正:“宋本袬作育。” [90]p379 辨异:“衍”、“繁”、“蕃”、“息”的差异在于词义引申的着眼点不同。 “衍”,本谓 水广布或长流。引申指动植物孳生繁衍。词义引申的着眼点在于希望后代像水流一样扩展 或延伸。《说文解字注?糸部》:“?,马髦饰也。”段玉裁 注:“引伸为繁多。” [66]p658“繁”, 本义为马髦饰。引申为繁殖;繁衍;生出许多后代。词义引申的着眼点在于希望后代数量 众多。《说文?艸部》:“蕃,艸茂也。” [55]p27 “蕃”,本为茂盛之义,引申为生息;繁殖。 词义引申的着眼点在于希望后代繁盛。《说文?心部》:“息,喘也。” [55]p217 “息”,本义为 呼吸时进出的气。引申为滋息;生长。词义引申的着眼点在于希望后代的延绵不断。 “殖”、 育(袬)”、 滋”、 生”的差异在于适用对象上。在“繁殖”这个义位上, 育” “ “ 一般只用于人或动物,“殖”既可以用于人或动植物,也可以用于“功名”这样抽象的东 西。“滋”仅出现 1 例,且与“蕃”连言,用于植物。“生”一般用于人,且常与“育”连 言。 ?反/歸 [59]p1454 证同:《礼记?郊特牲》:“土反其宅”,孔颖达 疏:“反,歸也。” “反”、“歸” 的共同义位是:返回。如: 反,誅屨於徒人費,不得也,鞭之見血。(十八/337) 公怒,歸告管仲曰:“請脩兵革。吾士不練,吾兵不實,諸侯故敢救吾讎。内脩兵革。” (十八/351) 辨异:词义侧重点存在差异。《礼记?郊特牲》:“大报本反始也”,孔颖达 疏:“歸其 初谓之反。” [59]p1453 “歸”强调回到原点。 ?迎/逆 [80]p45 证同:《荀子?儒效》:“东面而迎太岁。”杨倞 注:“迎,谓逆。” “迎”、“逆” 97 具有相同的义位:迎接。如: 君若欲定齊之社稷,則亟迎之。(十八/342) 造於長勺,魯莊公興師逆之,大敗之。(十八/355) 辨异:两者存在方言的差异。《方言?卷一》:“逢、逆,迎也。自关而东曰逆,自关 [65]p7 上 而西或曰迎,或曰逢。” ?悖/逆/反/迕/違 证同: 国语?周语下》: 言爽,日反其信。”韦昭 注: 反,違也。” [74]p28 下《庄子?天 《 “ “ [60]p211 道》:“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成玄英 疏:“迕,逆也。” 《国语?周语上》:“是以事行而不悖。”韦昭 注:“悖,逆也。” [74]p7 下 “悖”、“逆”、“反”、“迕”、“違”具有的相同义位是:违背;违反。如: 為上而矯,悖也。為下而勝,逆也。國家有悖逆反迕之行,有土主民者失其紀也。(三 十/554) 是故道術德行出於賢人,其從義理兆形於民心,則民反道矣(三十一/568) 辨异:“逆”、“反”、“違”均出现带宾语的用例,“悖”、“迕”没有出现带宾语的用例。 “逆”出现反义词“顺”,如: 若有事必圖國家,徧其發揮,循其祖德,辯其順逆。(三十三/619) 其余各词没有出现反义词。 全书“迕”仅出现 1 例,且与“反”连言。 ?貨/賂 证同: 诗?鲁颂?泮水》: 元龜象齒,大賂南金。” 毛 传: 賂,遺也。”孔颖达 疏: 《 “ “ “賂者,以財遺人之名,故賂爲遺也。” [54]p612 “貨”、“賂”的共同义位是:贿赂,以财物 买通。如: 故君法則主位安,臣法則貨賂止,而民無姦。(五十二/999)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出二者在“贿赂,以财物买通”这个义位上的差异。 ?積/藏(臧)/聚 证同:“積”、“藏(臧)”、“聚”具有相同的义位:积聚,储藏。如: 錯國於不傾之地,積於不涸之倉,藏於不竭之府,下令於流水之原。(一/14) 國有患憂,輕重五榖以調用,積餘臧羨以備賞。(七十八/1380) 悦商販而不務本貨,則民偷處而不事積聚;豪傑不安其位,則良臣出;積勞之人不懷 其禄,則兵士不用。(十三/272)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出三者在“积聚,储藏”这个义位上的差异。 ?收/聚/最 证同:《尔雅?释诂下》:“收,聚也。” [52]p2574《管子?禁藏》:“冬,收五藏,最萬物。” 尹知章 注:“最,聚。”(五十三/ 1018)“收”、“聚”、“最”的相同义位是:聚集。如: 春嬴育,夏養長,秋聚收,冬閉藏。(四十/847) 98 冬收五藏,最萬物。(五十三/1018)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出三者在“聚集”这个义位上的差异。 ?祭/祀 [52]p2574 证同:《尔雅?释诂下》:“祀,祭也。” “祭”、“祀”的共同义位是:对祖先鬼 神举行祭礼。如: 天子祀於太宗,其盛以麥。(八十五/1535) 皆齊大材,出祭王母。(八十五/1535) 辨异:适用对象稍有差异。对祖先的祭祀,多用“祀”;对鬼神的祭祀则多用“祭”。 ?教/誨/訓(順) 证同:《诗?大雅?抑》:“四方其訓之”,毛 传:“訓,教也。” [54]p554《诗?小雅?鹤 [54]p433 鸣序》:“誨宣王也”,郑玄 笺:“誨,教也。” 《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宣王伐魯, 殺其君伯御,而問魯公子能道順諸侯者,以爲魯後。”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順,一作 [53]p1528 „訓?。” “訓”、“順”记录的是同一个词。“教”、“誨”、“訓(順)”的相同义位是: 教导;训诲。如: 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十/192) 八者各得其義,則為人君者中正而無私,為人臣者忠信而不黨,為人父者慈惠以教, 為人子者孝悌以肅,為人兄者寛裕以誨,為人弟者比順以敬,為人夫者敦懞以固,為人妻 者勸勉以貞。(十/198) 教訓不善,政事其不治。(二十/418) 而衆者不愛則不親,不親則不明,不教順則不鄉意。(六十六/1199) 辨异:动作行为的目的存在差异。 礼记?学记》: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59]p1523 《 “ “教”通过树立好榜样来实现目的,“教”的目的是“长善而救其失者”。《说文解字注?言 [66]p91 部》:“訓,说教也。”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訓”,通过 言辞达到目的,“訓”的目的是“顺其理”。《说文解字注?言部》:“誨,晓教也。”段玉裁 注:“明晓而教之也……晓之以破其晦,故曰诲。” [66]p91 “誨”的目的是“破其晦”。 ?解/釋 证同:《说文?采部》:“釋,解也。” [55]p28《老子?第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將釋。” 河上公 注:“释者,消亡。”(册 1055-页 55 上)“解”、“釋”具有相同的义位:溶化,消 融。如: 然則水解而凍釋,草木區萌,贖蟄蟲,卯菱春辟勿時,苗足本,不癘雛鷇,不夭麑, 毋傅速,亡傷繦褓,時則不凋。(四十一/869)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出二者在“溶化,消融”这个义位上的差异。 ?驚/駭 证同:《楚辞?招魂》:“宫廷震驚”,王逸 注:“驚,駭也。” [58]p64 下“驚”、“駭”具有 相同的义位:惊慌害怕。如: 99 ?牝虎充市,以觀其驚駭。(八十/1400) 辨异:组合能力存在差异。“驚”可以带宾语,而“駭”没有出现带宾语的用例。如: 姦臣痛言人情以驚主,開罪黨以為讎。(五十二/1002) ?舉/為/作/興 证同:《周礼?地官?师氏》:“凡祭祀、宾客、会同、丧纪、军旅、王举则从。”郑玄 [62]p731 注:“举犹行也。” 《吕氏春秋?贵生》:“不得擅为”,高诱 注:“为,作也。” [56] p14 《墨子?经上》:“行,为也。” [79]p191 “舉”、“作”、“為”、“興”具有的共同义位是:做, 干,从事某种活动。如: 凡將舉事,令必先出。曰事將為,其賞罰之數必先明之,立事者謹守令以行賞罰。 四 ( /73) 故曰:五經既布,然後逐姦民,詰詐偽,屏讒慝,而毋聽淫辭,毋作淫巧。(十 以備待時,以時興事。(二十三/469) 辨异:组合能力存在差异。在“做,干,从事某种活动”这个义位上,“舉”的宾语 有:“事”或“大事”;“興”的宾语有:之、善;“作”的宾语有:亂、難、土功等。“為” 的宾语有:不可成、大善、大功、玩好、善、宫室臺榭、雕文刻鏤等。“作”、“為”的组 合能力要比“舉”、“興”强,而“為”的组合能力又比“作”强。 ?商/賈 证同:两者的共同义位是:经商。如: 金玉貨財,商賈之人不論志行而在有爵禄也,則上令輕,法制毁。(十三/269) 八十三/1495) 辨异:词义所指存在差异。《周礼?地官?大宰》:“商賈阜通貨賄。”郑玄 注:“行曰 [62]p647 商,處曰賈。” 《管子》中两者均泛指经商,没有体现出“行”与“處”的区别。 ?生/萌/作/起/興/產/長/發 证同:《庄子?外物》:“跈則衆害生”,郭象 注:“生,起也。” [60]p404《楚辞?离骚》: [58]p5 下 “各興心而嫉妒”,王逸 注: 興,生也。” “ 《吕氏春秋?直谏》:“ 百邪悉起”,高诱 注: “起,興也。” [56] p298 《说文?人部》:“作,起也。” [55]p165《说文解字注?長部》:“長,久 远也。”段玉裁 注:“引申之为滋长、长幼之长。” [66]p453 “生”、“萌”、“作”、“起”、“興”、“產”、“長”具有的共同义位是:产生,发生。 唯有道者能備患於未形也,故禍不萌。(一/17) 國侈則用費,用費則民貧,民貧則姦智生,姦智生則邪巧作。(十三/259) 如是而君不為變,然則攘奪、竊盜、殘賊、進取之人起矣。(十三/272) 上妄誅則民輕生,民輕生則暴人興,曹黨起而亂賊作矣。(十六/301) 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美惡賢不肖愚俊之所產也。(三十九/831) 私意者,所以生亂長姦而害公正也,所以壅蔽失正而危亡也。(六十七/1210) 辨异:语法功能存在差异。在“产生,发生”这个义位上,“生”、“長”均出现带宾 100 语的用例,而“萌”、“起”、“作”、“興”、“產”均没有出现宾语的用例。 ?興/起/作 [54]p325 证同:《诗?卫风?氓》:“夙興夜寐,靡有朝矣。”郑玄 笺:“早起夜卧。” 《说 文解字注?走部》:“起,能立也。”段玉裁 注:“起,本发步之称,引申之训为立,又引 申之为凡始事、凡興作之称。”[66]p65 《周礼?地官?胥》: 掌其坐作出入之禁令”,郑玄 注: “ “作,起也。” [62]p738 “興”、“起”、“作”的共同义位是:起身,起来。如: 顔色整齊,中心必式,夙興夜寐,衣帯必飾。(五十九/1144) 少者之事,夜寐蚤作。(五十九/1145) 師出皆起,至於食時,先生將食,弟子饌饋。(五十九/1146) 辨异:词义所指存在差异。“興”、“作”均指起床,与“寐”相对;而“起”指由坐而 立,与“坐”相对。 ?施/行/服 证同:《易?系辞上》:“推而行之谓之通”,孔颖达 疏:“因推此以可变而施行之,谓 之通。” [67]p83 《管子?四称》:“君若有忧,则臣服之”,尹知章 注:“服,行之。”(三十 三/ 620)“施”、“行”、“服”具有相同的义位:实行,施行。如: 尊賢授德則帝,身仁行義、服忠用信則王,審謀章禮、選士利械則霸,定生處死、謹 賢修伍則衆,信賞審罰、爵材禄能則强。(八/139) 兩者備施,動静有功。(八/176) 辨异:在“实行,施行”这个义位上,三者的使用范围不同。“行”的使用范围最广, “服”的使用范围最小,而“施”的使用范围介于两者间。 ?危/害 证同:“危”、“害”具有的共同义位是:危害,损害。如 對曰:“臣聞之,沉於樂者洽於憂,厚於味者薄於行,慢於朝者緩於政,害於國家者 危於社稷。臣是以敢出也。”(十九/383) [55]p194 辨异:词义侧重点不同。《说文?危部》:“危,在高而惧也。” “危”,有高义, 高则不稳,词义侧重于不稳。《说文解字注?宀部》:“害,伤也。”段玉裁 注:“《人部》 曰;„伤,创也。?” [66]p341 “害”,词义侧重于损减。 ?務/事/從 证同: 礼记?曲礼上》: 其次務施报”,孔颖达 疏: 務,犹事也。” [59]p1232 《荀子?性 《 “ “ 恶》:“不可学,不可事。”杨倞 注:“事,为也。” [80]p171 《说文?从部》:“從,随行也。” [55]p169 “從”本为随行,跟随之义。引申为从事;参与。如:《左传?成公十六年》:“君之 [64]p1919 外臣至 ( 郤至 )從寡君之戎事,以君之靈,間蒙甲胄,不敢拜命。” “務”、“事”、“從”的相同义位是:从事;参与。如: 悦商販而不務本貨,則民偷處而不事積聚;豪傑不安其位,則良臣出;積勞之人不懷 其禄,則兵士不用。(十三/272) 101 今夫士,羣萃而州處,閒燕,則父與父言義,子與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 長者 言愛,幼者言弟,旦昔從事於此,以教其子弟。(二十/400) 辨异:出现的语境不同。在“从事;参与”这个义位上,“從”均与“事”连言,没 有单用之例,“事”既有“從事”连言之例,又有单用之例,而“務”都是单用之例。 ?偕/一/同/齊 [62]p706 证同:《周礼?地官?大司徒》:“六曰同衣服”,郑玄 注:“同,犹齐也。” 《国 语?周语上》:“其惠足以同其民人”,韦昭 注:“同,犹一也。” [74]12 上《管子?幼官第八》: 四會諸侯,令曰: 修道路,偕度量,一稱數,藪澤以時禁發之。”尹知章 注: 偕,同也。” “ “ (八/158)“偕”、“一”、“同”、“齊”的相同义位是:使相同。如: 四會諸侯,令曰:“修道路,偕度量,一稱數,藪澤以時禁發之。”(八/158) 至善不戰,其次一之。(八/175) 故有國之君,苟不能同人心,一國威,齊士義,通上之治,以為下法,則雖有廣地衆 民,猶不能以為安也。(十四/275) 辨异:词义侧重点不同。《说文?齊部》:“齊,禾麥吐穗上平也。” [55]p143 “齊“本义 指禾麥吐穗上平整,引申为平整,再引申指齐一,使相同。“齊”词义侧重点在于使整齐。 “同”词义侧重点在于使无异。“一”词义侧重点在于使无二。《说文?人部》:“偕,一曰 俱也。” [55]p164 “偕”强调使全部都一样。 ?壅/塞/閉 证同:《广雅?释诂一》:“壅,隔也。” [77] p24 下《说文?土部》:“塞,隔也。” [55]p288《广 雅?释诂三》:“閉,塞也。” [77] p53 上“壅”、“閉”、“塞”具有的共同义位是:阻隔,堵塞。 如: 三本者不審,則邪臣上通,而便辟制威,如此則明塞於上而治壅於下,正道捐棄而邪 事日長。(四/60) 許之則失守,距之則閉塞。(五十五/1042) 辨异:动作行为所采取的手段不同。《左传?昭公元年》:“勿使有所壅閉湫底”,孔颖 [64]p2024 达 疏: 壅谓障而不使行,若土壅水也。” “壅”,通过设置障碍达到目的。 礼记?祭 “ 《 注:“塞,充满也。”义》:“致礼乐之道而天下塞焉。”郑玄 [59]p1598 “塞”,通过充塞来达 到目的。《说文?門部》:“閉,闔門也。” [55]p248 “閉”本义为关门,引申为阻隔,堵塞。 “閉”,通过切断联系来实现目的。 ?填/塞 证同:《说文?土部》:“填,塞也。” [55]p287 “填”、“塞”均有“塞满;充塞”之义。 如: 當冬三月,天地閉藏,暑雨止,大寒起,萬物實熟,利以填塞空郄,繕邊城,塗郭術, 平度量,正權衡,虚牢獄,實廥倉。(五十七/1063) 辨异:动作行为的目的不同。“填”的目的是使之充满。《玉篇?土部》:“填,满也。” 102 [72]p7 下 而“塞”的目的不一定是使之填满,也可以是使之阻隔。《说文?土部》:“塞,隔也。” [55]p288 ?壅/蔽/蓋/擁/遏 证同:“壅”、“蔽”、“蓋”、“擁”、“遏”的共同义位是:蒙蔽;遮盖。如: 天多雲氣,蔽蓋者衆,則日月不明。人主猶日月也,羣臣多姦立私,以擁蔽主,則主 不得昭察其臣下,臣下之情不得上通,故姦邪日多而人主愈蔽。(六十四/1188) 見知不悖,賞罰不差,有不蔽之術,故無壅遏之患。亂主則不然,法令不得至於 私意者,所以生亂長姦而害公正也,所以壅蔽失正而危亡也。(六十七/1210) 然則府倉虚,蓄積竭,且姦人在上,則壅遏賢者而不進也。(六十五/1194) 辨异:动作行为实现的手段不同。《左传?昭公元年》:“勿使有所壅閉湫底”,孔颖达 疏: 壅谓障而不使行,若土壅水也。” [64]p2024 “壅”,通过设置障碍达到目的。 广雅?释 “ 《 诂四》:“蔽,隐也。” [77] p87 上“蔽”以隐达到目的。《说文?艸部》:“蓋,苫也。” [55]p24 本指盖屋子的茅苫,泛指覆盖物。引申为覆盖之义,动词。再引申之蒙蔽。《玉篇?皿 部》:“蓋,掩也,覆也。”[72]p62 下“蓋”以掩盖实现目的。《礼记?内则》:“女子出門,必 [59]p1462 擁蔽其面。”郑玄 注:“擁,犹障也。” “擁”以遮实现目的。 ?憂/患 证同:《说文?心部》:“患,憂也。” [55]p223 “憂”、“患”具有相同的义位:忧虑;担 心。如: 夫盜賊不勝,邪亂不止,彊劫弱,衆暴寡,此天下之所憂,萬民之所患也。(四十七 /922) 辨异:词义侧重点不同。“憂”的词义侧重点在于愁;“患”的词义侧重点在“担心”。 ?斵/削 证同:《榖梁传?庄公二十四年》:“斲之砻之。”,陆德明 释文:“斲,削也。” (十 三经/页 2386)羿之道非射也,造父之术非驭也,奚仲之巧非斵削也。(二/25) 辨异:发出动作所用的工具不同。“斵削者,斤刀也。故曰:奚仲之巧,非斵削也。” (六十四/1174) 斵削”与“斤刀”相对应,显示了两者的区别所在。 说文?斤部》: 斲, “ 《 “ [55]p300 斫也。” “斲”,本指斧斤之类的工具。引申之指用斧斤之类的工具砍、削。“削”,本 指一种有柄而微弯的两刃小刀,汉代多用以刮削简牍上的文字。《礼记?少仪》:“刀卻刃 授穎,削授柎。”孔颖达 疏:“削,謂曲刀。” [59]p1514后引申指用刀斜切。 ?足/贍 证同:《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 赵岐 注:“贍, [87]p2785 足也。” “足”、“贍”具有相同的义位:满足,使满足。如: 飲食者也,侈樂者也,民之所願也。足其所欲,贍其所願,則能用之耳。 三十五/652) ( 辨异:使用范围存在差异。“足”出现的频率比“贍”低。 ?疾/病 103 证同:二者的相同义位是:患病。 桓公曰:“寡人有千歲之食,而無百歲之夀,今又疾病,姑樂乎~且彼非伐寡人之國 也,伐鄰國也,子無事焉。” (二十二/455)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二者在“患病”这个义位上的差异。 ?殺/戮(僇)/弑/誅 [55]p66 [77] p28 上 证同:《说文?殳部》:“殺,戮也。” 《广雅?释诂一》:“誅,殺也。” 《左 传?宣公十八年》:“凡自内虐其君曰弑,自外曰戕。”杜预 注:“弑、戕皆殺也。” [64]p1890 [79]p149 《墨子?明鬼下》:“是以賞于祖而僇于社。”孙诒让 间诂:“僇、戮字通。” “僇”、 “戮”记录的是同一个词。“誅”、“殺”、“戮(僇)”、“弑”具有相同的义位:杀,杀死。 如: 頓卒怠倦以辱之,罰罪有過以懲之,殺僇犯禁以振之。(七/127) 人主失令而蔽,已蔽而刦,已刦而弑。(十六/305) 非戮之也,將用其政也。(二十/390) 魯有夫人慶父之亂,而二君弑死,國絶無後。(二十/439) 湯、武征伐無道,誅殺暴亂,以致民利。(六十四/1183) 辨异:适用的场合存在差异。在“杀,杀死”这个义位上,“誅”与“赏”构成反义 关系,多用于犯罪、发生暴乱的场合;“戮”多与“殺”连用,用于刑罚的场合;“殺”适 用范围最广,凡杀死均可以用。“弑”,多用于卑幼杀死尊长。 ?竭/涸 证同:《左传?宣公十二年》:“且律竭也。”孔颖达疏:“竭是水涸之名。” [64]p1880 “竭”、“涸”具有相同的义位:水干枯。如: 泉之不竭,表裏遂通;泉之不涸,四支堅固。(三十七/786) 辨异:使用范围不同。 涸”的对象有“淵”、 澤”、“泉”、“川”, 涸”还出现与“旱” “ 连言的用例;“竭”的对象有“泉”、“澤”、“源泉”,“涸”的使用范围要比“竭”广一些。 ?涸/竭/盡/窮/殫/歇 [56] p140 证同:《吕氏春秋?本味》:“相为殫智竭力”,高诱 注:“殫、竭,皆盡也。” 《尔雅?释诂下》: 涸,竭也。” [52]p2576《庄子?齐物论》: 所以窮年也”,成玄英 疏: 窮, “ “ “ 盡也。” [60]p52《左传?宣公十二年》:“憂未歇也,”杜预 注:“歇,盡也。” [64]p1883 “竭”、“涸”、“盡”、“殫”、“窮”、“歇”具有相同的义位:穷尽;竭尽。如: 錯國於不傾之地,積於不涸之倉,藏於不竭之府,下令於流水之原。((一/14) 貨盡而後知不足,是不知量也。(五/89) 距國門以外,窮四竟之内,丈夫二犁,童五尺一犂,以為三日之功。(五/91) 故不均之為惡也,地利不可竭,民力不可殫。(五/92) 源泉有竭,鬼神有歇。守物之終始,身不竭,此謂源究。(八十三/1504) 辨异:语法功能存在差异。 竭”、 盡”、 窮”均出现带宾语的用例, 涸”、 殫”、 歇” “ “ “ “ “ “ 104 均没有出现带宾语的用例。“殫”多作谓语,还出现充当补语的用例,如: 遠占得失以為末教,詩記人無失辭,行殫道無失義,易守禍福凶吉不相亂,此謂君棅。 (七十五/1310) “歇”全书只出现 1 例,没有体现出与其它词的差异。 ?忿/憾/恨/怨/懟 [70]p289 下 证同: 战国策?秦策五》: 伯主约而不忿”,高诱 注: 忿,怨也。” 《 “ “ 《孟子?尽 心下》:“我不憾焉者”,赵岐 注:“憾,恨也。” [87]p2779《说文?心部》:“恨,怨也。” [55]p221 [55]p221 《说文?心部》:“懟,怨也。” “忿”、“憾”、“恨”、“怨”、“懟”的相同义位是:怨恨。如: 事不工則傷,人不用則怨。(六十六/1200) 如此,則衆無鬱怨之心,無憾恨之意。(六十六/1204) 厚藉斂于百姓,則萬民懟怨。(十一/231) 變無不至,無有應,當本錯,不敢忿,故言而名之曰宙合。(十一/236) 辨异:出现的语境不同。“怨”、“恨”各都仅出现 1 例,且为“怨”、“恨”连言,“懟” 仅出现 1 例,且与“怨”连言。 “忿”、“怨”均出现与“怒”连言的用例,两者的差异在于语法功能不同,“怨”出 现带宾语的用例,而“忿”没有。 ?勸/勉/勵 证同:三者具有相同的义位:鼓励。如: 行鄉里,視宫室,觀樹蓺,簡六畜,以時鈞脩焉,勸勉百姓,使力作毋偷,懷樂家室, 重去鄉里,鄉師之事也。(四/73) 赦過遺善,則民不勵。有過不赦,有善不遺,勵民之道,於此乎用之矣。(十六/294) 辨异:词义具有不同的特点。“勸”、“勉”的差异在于,用“勸”时表示是乐意听从 的,而用“勉”则有逼迫之意。《说解字注?力部》:“勸,勉也。”段玉裁 注:“勉之而 [66]p699 悦从亦曰勸。”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力部》“勉”字 注:“凡言勉者,皆相迫之意。 自勉者自迫也;勉人者迫人也。” [66]p699 ?操/執 证同:“操”、“執”具有相同的义位:控制。如: 左操五音,右執五味,此言君臣之分也。(十一/211) 夫上既主盛處賢以操士民,國家煩亂,萬民心怨,此其必亡也。(十一/231)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二者在“控制”这个义位上的差异。 ?扶/持 证同:“扶”、“持”具有相同的义位:护持。如: 道者,扶持衆物,使得生育而各終其性命者也。(六十四/1182)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二者在“护持”这个义位上的差异。 105 ?動/作 [55]p292 证同:《说文?力部》:“動,作也。” “動”、“作”具有相同的义位:采取,采 取行动。如: 戒之戒之,微而異之,動作必思之,無令人識之,卒來者必備之。(十二/246) 居處則思義,語言則謀謨,動作則事。(三十三/619)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二者在“采取行动”这个义位上的差异。 ?明/祗/敬/恭 证同:“敬”“恭”“明”“祗”的相同义位是:尊敬,推崇。如: 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國之度,在飾四維;順民之經,在明鬼神,祗山川,敬宗 廟,恭祖舊;不務天時則財不生,不務地利則倉廪不盈。(一/3) 辨异:词义侧重点不同。《礼记?曲礼》“是以君子恭敬撙節。”孔颖达 疏:“何胤云: 在貌为恭,在心为敬。何之所说,从多举也。夫貌多心少为恭,心多貌少为敬。”[59]p1231 “敬” “恭”的区别在于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前者侧重于内心活动,后者侧重于神态动作等。 “祗”,从“示”,本用于神鬼,侧重于敬畏的色彩。“明”与其他三者不同在于:它必须 要通过某些仪式才能表达其“尊敬、推崇之义。”黎翔凤《管子校注?牧民》 注:“鬼神 为始祖,人鬼尊为天帝氏者,例如颛顼。鬼神居幽,明之,所以尊之也。明之者,柴燎以 [5]p7 祭。” ?貴/尊 证同:《孟子?尽心上》:“尊德乐义”,赵岐 注:“尊,贵也。” [87]p2764 “貴”、“尊” 具有相同的义位:重视,以为宝贵。如: 萬物尊天而貴風雨。所以尊天者,為其莫不受命焉也。所以貴風雨者,為其莫不待風 而動,待雨而濡也。(六十六/1198)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二者在“重视,以为宝贵”这个义位上的差异。 ?好/嗜/欲 [76] p51 证同: 大戴礼记?保傳》: 故择其所嗜”,王聘珍 解诂: 嗜,好也。” 《 “ “ 《说文?口 部》:“嗜,嗜欲,喜之也。” [55]p33 “好”、“欲”、“嗜”具有相同的义位:爱好;喜爱。如: 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惡。故君求之則臣得之,君嗜之則臣食之,君好之則臣服之, 君惡之則臣匿之。(一/17) 死,上共棺槨,勸子弟,精膳食,問所欲,求所嗜。(五十四/1033) 辨异:各词有程度上的差异。“好”与“惡”构成反义关系,程度最浅。《广雅?释诂 二》:“嗜,贪也。”[77] p31 上 “嗜”达到贪的地步,程度最深。 ?願/欲 证同:《孟子?告子上》:“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朱熹 集注:“願,欲也。” [85]p91 “願”、“欲”具有相同的义位:想要,希望。如: 飲食者也,侈樂者也,民之所願也。足其所欲,贍其所願,則能用之耳。 三十五/652) ( 106 辨异:词义侧重点不同。“願”侧重的是期待、愿望,如:《孟子?公孙丑上》曰:“管 [85]p18 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朱熹 集注:“願,望也。” “欲”侧重的 则是一种打算。 ?和/調 证同:《吕氏春秋?察传》:“夔能和之”,高诱 注:“和,调也。” [56] p294 “和”、“調” 具有相同的义位:调和;调配,使协调。如: 夫五音不同聲而能調,此言君之所出令無妄也,而無所不順,順而令行政成。五味不 同物而能和,此言臣之所任力無妄也,而無所不得,得而力務財多。(十一/211) 辨异:词义侧重点不同。“調”侧重指动作,而“和”侧重指结果。 ?休/禁/止/已/息 证同:《尔雅?释言》:“休,戾也。”郭璞 注:“戾,止也。” [52]p2581 《吕氏春秋?功 名》:“不可禁”,高诱 注:“禁,止也。” [56] p21 《诗?郑风?风雨》:“風雨如晦,雞鳴不 [54]p345 已。”郑玄 笺: 已,止也。” “ 《诗?召南?殷其雷》:“ 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毛 传: [54]p290 “息,止也。” “休”、“禁”、“止”、“已”、“息”的共同义位是:阻止;停止。如: 是故主上用財毋已,是民用力毋休也。(十三/261) 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農事。(四十八/924) 歲修增而毋已,時修增而毋已,福及孫子。(五十七/1051) 不然,則世且并兼而無止,蓄餘藏羨而不息,貧賤鰥寡獨老不與得焉。(八十/1433) 辨异:“禁”、“止”可为一组。两者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止”,与“行”相对; “禁”与“勸”相对。如: 決之則行,塞之則止。(三十一/585) 禁淫務,勸農功,以職其無事,則小民治矣。(三十一/594) 且“禁”、“止”的词义侧重点有所不同,“禁”强调动作;而“止”强调结果。 “已”、“息”可为一组。两者的组合能力不同。“已”可以带宾语,而“息”没有出 现带宾语的用例。如: 民之能已民疾病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七十五/1309) ?留/處 证同:《礼记?射义》:“公罔之裘揚觶而語曰:„幼壯孝弟,耆耋好禮,不從流俗,脩 [59]p1688 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蓋去者半,處者半。” 郑玄 注: 處,猶留也。” “留”、 “ “處”具有相同的义位:停留。如: 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上服度則六 親固,四維張則君令行。(一/3) 不處不可久者,不偷取一世也。(一/14) 辨异:二者在语法功能上存在差异。“留”没有出现带宾语的情况,“處”出现带宾语 107 的情况。 ?居/處 证同:“居”、“處”具有相同的义位:居住,处在。如: 居國則富,處軍則克。(三十三/616) 辨异:适用对象上稍有差异。“處”可以用于动物,而“居”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 如: 人有喪雌雄,居室如鳥鼠處穴。(二十二) ?請/謁 证同:《说文?言部》:“請,謁也。” [55]p51 “請”、“謁”具有相同的义位:谒见,拜 谒。如: 爵人不論能,禄人不論功,則士無為行制死節,而羣臣必通外請謁,取權道行,事便 辟,以貴富為榮華以相稺也,謂之逆。(十五/285) 辨异:出现的语境稍有差异。在“谒见,拜谒”这个义位上,“謁”出现单用之例, 而“請”皆是“請謁”连言,没有出现单用之例。 ?睹/見 证同:《说文?目部》:“睹,見也。” [55]p72 “睹”、“見”具有相同的义位:看见。如: 管子對曰:“請以令髙杠柴池,使東西不相睹,南北不相見。”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睹”、“見”在“看见”这个义位上的差异。 望/視 ?觀/ 证同:《广雅?释诂一》:“望,視也。”[77] p23 下“觀,視也。”(页 23 下)“觀”、“望”、 “視”的相同义位是:观看。如: 桓公觀於廏,問廏吏曰:“廏何事最難,” (五十一/966) 桓公乘馬,虎望見之而伏。桓公問管仲曰:“今者寡人乘馬,虎望見寡人而不敢行, 其故何也,” (五十一/968) 日者臣視二君之在臺上也,口開而不闔,是言莒也。(五十一/977) 辨异:词义侧重点存在差异。“望”侧重于向高处、远处看。《释名?释姿容》:“望, [93]p395 下 茫也,远视茫茫也”。 “觀”侧重于观看的仔细。《说文解字注:見部》:“觀,諦視 也。”段玉裁 注:“宷諦之視也。《穀梁傳》曰:„常事曰視,非常曰觀。?” [66]p408 “視”在 “观看”这个义位上没有体现出特别的词义特点。 ?相/覆/審/監/觀/察/瞻/視 证同:《书?无逸》:“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 孔 传: [69]p221 “視小人不孝者,其父母躬勤艱難,而子不知其勞。” 《周礼?考工记?弓人》:“覆 之而角至,謂之句弓。” 郑玄 注:“覆,猶察也。” [62]p937 《尔雅?释诂下》:“覆,審也。” [52]p2576 《书?吕刑》:“上帝監民,罔有馨香。” 孔 传:“天視 苗 民無有馨香之行。” [69]p247 《尔雅?释诂下》:“瞻,視也”。郭璞 注:“谓察视也。” [52]p2575《易?贲》:“观乎人文, 108 以化成天下”。孔颖达 疏:“ 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67]p37 “相”、“覆”、“審”、“監”、“觀”、“察”、“瞻”“視”的相同义位是:考察,观察。 如: 相高下,視肥墝,觀地宜,明詔期前後,農夫以時鈞脩焉,使五榖桑麻皆安其處,由 田之事也。(四/73) 上彌殘苟而無解舍,下愈覆鷙而不聼從,上下交引而不和同。(十/192) 今夫商,羣萃而州處,觀凶飢,審國變,察其四時,而監其鄉之貨,以知其市之賈。 (二十/402) 能以所聞瞻察,則事必明矣。(五十三/1013)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这些词在“考察,观察”这个义位上的差异。 ?命/令 [62]p876 证同:《周礼?秋官?遂士》:“则王令三公会其期”,郑玄注:“令,犹命也。” “命”、“令”具有相同的义位:命令,发令以使之。如: 公乃命曹孫宿使於宋,宋不聽,果伐杞。(十八/358) 趨立於相位,乃令五官行事。(十八/349)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二者在“命令,发令以使之”这个义位上的差异。 ?慈/愛/仁 证同:《诗?大雅?皇矣》“克順克比” 毛 传:“慈和徧服曰順。” 孔颖达 疏引 服 [54]p520 虔 曰:“上愛下曰慈。” 《礼记?大传》:“五曰存愛”,孔颖达 疏:“存,察也, 察有仁愛也。” [59]p1506 《墨子?经说下》:“仁,仁愛也。” [79]p233 “慈”、“愛”、“仁”具有 相同的义位:爱。如: 對曰:“遠舉賢人,慈愛百姓,外存亡國,繼絶世,起諸孤,薄稅斂,輕刑罰,此為 國之大禮也。……”(十九/386) 故賢者誠信以仁之,慈惠以愛之。(四十二/888) 辨异:“慈”、“愛”的差异在于适用对象上。“慈”的对象多为“百姓”、“民”如: 慈於民,予無財,寛政役,敬百姓,則國富而民安矣。(二十/412) “慈”多用于上爱下;父母爱子女。《诗?大雅?皇矣》“克順克比” 毛 传:“慈和 [54]p520 徧服曰順。” 孔颖达 疏引 服虔 曰:“上愛下曰慈。” 三者中“愛”的适用范围最广,无论是上爱下,下爱上,父母爱子女,子女爱父母, 均可以用。 “仁”与另外二者的差异在于,其词义侧重于亲善。 说文?人部》: 仁,親也。” [55]p161 《 “ ?追/逐 证同:《说文?辵部》:“追,逐也。” [55]p41 “追”、“逐”具有相同的义位:追赶,追 逐。如: 器成教施,追亡逐遁若飄風,擊刺若雷電,絶地不守,恃固不拔,中處而無敵,令行 109 而不留。(十七/322)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二者在“追赶,追逐”这个义位上的差异。 ?匱/乏 证同:“匱”、“乏”具有相同的义位:不充足,缺乏。如: 其君子上諂諛而下中正,其士民貴得利而賤武勇,其庶人好飲食而惡耕農,於是財用 匱而食飲薪菜乏。(十/192) 辨异:语法功能稍有不同。“乏”出现带宾语的用例,如: 三會諸侯,令曰: 田租百取五,市賦百取二,關賦百取一,毋乏耕織之器。” 八/158) “ ( 而“匱”没有出现带宾语的用例。 第三节 形容词类同义词语辨析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们将在同一义位上构成同义组的所有形容词放在一起来进行辨 异。 ?安/定/寧 证同: 尔雅?释诂下》: 安,定也。”[52]p2577《尔雅?释诂下》: 寧,安也。”[52]p2575 “安”、 《 “ “ “寧”、“定”具有相同的义位:安定、安宁。如: 計凡付終、務本飭末則富,明法審數、立常備能則治,同異分官則安。(八/139) 察數而知治,審器而識勝,明謀而適勝,通德而天下定。(八/177) 外内均和,諸侯臣伏,國家安寧,不用兵革。(三十三/615) 辨异: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管子》一书中,“寧”、“定”均没有出现相应的反义 词,而“安”与“危”构成反义关系,如: 天下得之則安,不得則危,故命之曰禾。”(五十一/969) 出现的语境稍有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三者的修饰对象上。 全书言及“国” 多用“安”、“寧”,“國安”连用出现 6 次,“國寧”连言出现 4 次。 偶或有以“定”修饰“国家”的,全书只有 1 例: 修飢饉,救災害,賑罷露,則國家定。(十/201) 而言及“天下”则多用“安”,全书共出现 3 例;也偶有以“安”修饰“天下”的, 全书仅 1 例,如: 天下得之則安,不得則危,故命之曰禾。(五十一/969) ?倨/敖(傲)/驕 证同:《礼记?曲来上》:“遊毋倨”,孔颖达 疏:“倨,慢也。” [59]p1240《尔雅?释言》: “敖,傲也。”郭璞 注:“傲,慢也。” [52]p2581《战国策?秦策五》:“王兵胜而不驕”,高诱 [70]p289 下 注:“驕,驕慢也。” “敖”、“傲”记录的是同一个词。“倨”、“敖(傲)”、“驕”的 110 相同义位是:傲慢,轻视。如: 倨傲易令,錯儀畫制,作議者盡誅。(十六/295) 强而驕者損其强,弱而驕者亟死亡。(三十八/793) [55]p163 段玉裁“倨”字 注: 辨异:词义侧重点不同。《说文?人部》:“倨,不逊也。” [66]p369 “遜当是本作孫。说详辵部。孫者逡循恭敬之意。战国策曰。何前倨而后恭。” “倨” 的词义侧重点在于不谦虚恭顺。《左传?文公九年》:“冬,楚子越椒来聘,执幣傲。”杜预 [64]p1847 注:“傲,不敬也。” “傲”的词义侧重在于:不恭敬。《国语?越语下》:“天道盈 [74]p180 下 而不溢,盛而不驕,勞而不矜其功。”韦昭 注:“不驕,不自縱弛。” “驕”的词义 侧重点在于“縱”,傲慢是由于“縱”而导致的客观结果。 ?侈/泰/靡/奢 证同:《说文?人部》:“侈,一曰奢也。” [55]p166《国语?晋语八》:“夫卻昭子,其富半 公室,其家半三軍,恃其富寵,以泰于國。”韦昭 注:“奢泰於國。” [74]p136 上《礼记?檀弓 [59]p1290 上》:“若是其靡也”,郑玄 注:“靡,侈也。” “侈”、“奢”、“泰”、“靡”具有的共 同义位是:奢侈;浪费。如: 國侈則用費,用費則民貧,民貧則姦智生,姦智生則邪巧作。(十三/259) 故曰:審度量,節衣服,儉財用,禁侈泰,為國之急也。(十三/259) 故上侈而下靡,而君臣相上下。(三十五/731) 明主法象天道,故貴而不驕,富而不奢,行理而不惰,故能長守貴富,久有天下而不 失也。(六十四/1182) 辨异:在出现的语境上,“侈”与“奢”稍有差异。“侈”与“俭”连言,或对举。 如: 辨於黄金之理則知侈儉,知侈儉則百用節矣。(五/89) 故儉則傷事,侈則傷貨。(五/89) “奢”与“驕”对言。如: 明主法象天道,故貴而不驕,富而不奢,行理而不惰,故能長守貴富,久有天下而不 失也。(六十四/1182) 在“奢侈;浪费”这个义位上,“泰”没有单用之例,所有用例均与“侈”连言。 ?凍/寒 [55]p151 证同:《说文?宀部》:“寒,凍也。” “凍”、“寒”具有相同的义位:指寒冷; 受寒或感到冷。如: 布帛不足,衣服毋度,民必有凍寒之傷,而女以美衣錦繡綦組相稺也,謂之逆。(十 五/285) 辨异:“凍”、“寒”的差异在于出现的语境稍有差异。 在与“饑(飢)”连用时,语 序稍有不同,“飢寒”连言,“凍飢”连言。如: 民乃知時日之蚤晏,日月之不足,飢寒之至于身也。(五/91) 111 君有加惠於其臣,使臣不凍飢,則是君之賜也。(二十/389) 而且,多是“饑”与“寒”对言。如: 饑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葬,不 者得振,則天下之歸我者若流水。 八十/1398) ( ?肥/饒 证同:“肥”、“饒”具有相同的义位:指土地肥沃。如: 而擇地形之肥饒者,鄉山,左右經水若澤,内為落渠之寫,因大川而注焉。(五十七 /1051) 辨异: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肥”出现与之相应的反义词“墝”,“饒”却没有出 现与之相对应的反义词。如: 相高下,視肥墝,觀地宜,明詔期前後,農夫以時鈞脩焉,使五榖桑麻皆安其處,由 田之事也。(四/73) ?孤/獨/特 证同:《广雅?释诂三》:“孤,独也。” [77] p54 下《诗?小雅?正月》:“念我独兮,忧心 慇慇。”郑玄 笺: 此贤者孤特自伤也。” [54]p443《礼记?内则》: 君已食,徹矣,使之特餕。” “ “ [59]p1470 郑玄 注:“使獨餕也。” “獨”、“孤”、“特”具有相同的义位:孤单,单独。。如: 諸侯皆令,已獨孤,國非其國也。(二十三/471) 夫輕重彊弱之形,諸侯合則彊,孤則弱。(二十三/478) 外内皆失,孤特而無黨,故國弱而主辱。(六十四/1188) 辨异:词义侧重点和出现语境上存在差异。 “獨”、“孤”、在词义侧重点上,稍有差异。“獨”,多与众人对比,词义侧重于与众 不同。如: 人皆赴高,己獨赴下,卑也。(三十九/814) “孤”与“合”相对,“孤特”连言,与“黨”或“羣黨”相对,两者词义侧重于孤 立,没有同伙。如: 夫輕重彊弱之形,諸侯合則彊,孤則弱。(二十三/478) 外内皆失,孤特而無黨,故國弱而主辱。(六十四/1188) 全书,在“孤单,单独”这个义位上,“特”没有单用的情况,均是“孤特”连言。 ?飢(饑)/餓/餒 证同:《说文?食部》:“飢,餓也。” [55]p108《左传?桓公六年》:“今民餒而君逞欲”, 陆德明 释文:“餒,餓也。” [64]p1749 “饑”,通“飢”。饥饿。《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 饑,无一旬餓。”高诱 注:“饑,食不足。餓,困乏。” [57] p279 “飢”、“饑”记录的是同一 个词。“飢(饑)”、“餓”、“餒”的相同义位是:饥饿。如: 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飢餓之色,而工以雕文刻鏤相稺也,謂之逆。 十五/285) ( 一農不耕,民有為之饑者。(七十八/1388) 魯梁之民餓餒相及,應聲之正無以給上。(八十四/1515) 112 辨异:“飢(饑)”与“餓”的差异在于词义侧重点。《诗?陈风?衡门》:“可以乐飢”, [54]p377 郑玄 笺:“飢者,不足于食也。” “飢(饑)”侧重于缺乏食物的客观事实,而“餓” 侧重于缺乏食物的主观生理感受。 适用范围和出现语境存在差异。在“饥饿”这个义位上,“飢(饑)”的使用范围要大 于“餓”、“餒”。“飢(饑)”常与“寒”、“凍”、“渇”,还有其反义词“飽”连言或对举。 ?迷/惑(或) 证同:《说文?辵部》:“迷,或也。” [55]p41“或”、“惑”为古今字。《说文解字注?死 [66]p164 部》:“ ,戰,見血曰傷,亂或爲惛。”段玉裁 注:“或、惑古今字。” 迷”、“惑 (或)”的共同义位是:迷惑,辨别不清。如: 擅創為令,迷或其君。(三十三/621)戴望 校正:“宋本或作惑。” [90]p192 失君則不然,舍法而任智,故民舍事而好譽;舍數而任説,故民舍實而好言;舍公而 好私,故民離法而妄行;舍大道而任小物,故上勞煩,百姓迷惑,而國家不治。(四十五 /900) 辨异:两者的差异在于词义侧重点稍有差异。 “迷”与“芒(茫)”连言,其词义侧重于模糊不清,无所知。如: 分其師衆,人旣迷芒,必其將亡之道。(四十二/882) “惑”与“疑”连言,其词义侧重点在于怀疑。如: 民有疑惑貳豫之心,而上不能匡,則百姓之與閒,猶掲表而令之止也。(三十/545) ?朽/腐 证同:《说文?歺部》:“?,腐也。从歺,丂声。朽,?或从木。” [55]p85 “朽”、“腐” 的共同义位是:腐烂朽败。如: 蓄藏積陳朽腐,不以與人者,殆。(十二/252) 辨异:出现的语境存在差异。全书“腐”没有单用的情况,均与“朽”连言,而“朽” 有单用之例。 ?少/寡/鲜 [55]p151 证同:《说文?宀部》:“寡,少也。” 《尔雅?释诂》:“鲜,寡也。”郭璞 注:“谓 少。”[52]p2575“寡”、“少”、“鲜”具有相同的义位:数量少。如: 立少而觀多,則天下懷之矣。(六/117) 是故以衆撃寡。(六/120) 天下之國,帶甲十萬者不鮮矣。(十八/354) 辨异: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少”与“多”构成反义关系,如: 負任擔荷,服牛輅馬,以周四方,料多少,計貴賤,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買賤鬻貴。 (二十/402) “寡”与 “多”、“繁”、“衆”分别构成反义关系,如: 故曰:市者可以知治亂,可以知多寡,而不能為多寡。(五/88) 113 夫国城大而田野浅狭者,其野不足以养其民;城域大而人民寡者,其民不足以守其城; 宫营大而室屋寡者,其室不足以实其宫;室屋众而人徒寡者,其人不足以处其室;囷仓寡 而台榭繁者,其藏不足以共其费。(十三/259) 若此則遠近一心,遠近一心則衆寡同力,衆寡同力則戰可以必勝,而守可以必固。 十 ( 五/271) 《管子》一书中,“鮮”没有出现相应的反义词。 ?愚/戇 [55]p220 证同:《说文?心部》:“愚,戇也。” “愚”、“戇”的共同义位是:愚笨。 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美惡賢不肖愚俊之所生也。(三十九/813) 燕之水萃下而弱,沈滯而雜,故其民愚戇而好貞,輕疾而易死。(三十九/831) 辨异:反义词出现的情况存在差异。“愚”的反义词,除了《水地第三十九》篇出现 的“俊”以外,在其他篇中还出现“智”,如: 故以戰功之事定勇怯,以官職之治定愚智。(六十七/1219) 全书“戇”没有出现相应的反义词。 ?纎/嗇 证同:《史记?货殖列传》:“周人既纖,而师史尤甚”,裴骃 集解引《汉书音义》曰: “纖,俭,啬也。” [53]p3279 “纎”、“嗇”具有共同的义位:吝啬。如: 曰:孝悌慈惠以養親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禮節,整齊撙詘以辟刑僇, 纎嗇省用以備飢饉,敦懞純固以備禍亂,和協輯睦以備冦戎。(十) 辨异:使用范围存在差异。《管子》一书,在“吝啬”这个义位上,“纎”仅出现“纎 嗇”连用 1 例,而“嗇”出现单用之例,“嗇”的使用范围比“纎”广。 /怠/易 ?簡/慢/緩 [55]p220 证同:《说文?心部》:“怠,慢也。” 《国语?周语下》:“可先而不备谓之怠”, 韦昭 注:“怠,緩也。” [74]p36 上《吕氏春秋?处方》:“而长不簡慢矣”,高诱 注:“簡,惰 [56] p324 也。” 《说文?心部》:“慢,惰也。” [55]p220《吕氏春秋?上德》:“荆成王慢焉”,高诱 注:“慢,易,不敬也。” [56] p242 “簡”、“慢”、“緩”、“怠”、“易”具有相同的义位:轻 忽,怠慢。如: 故形勢不得為非,則姦邪之人慤愿;禁罰威嚴,則簡慢之人整齊;憲令著明,則蠻夷 之人不敢犯;賞慶信必,則有功者勸;教訓習俗者衆,則君民化變而不自知也。 十三/256) ( 人心之變,有餘則驕,驕則緩怠。(十五/289) 中無情實則名聲惡矣,修行慢易則汚辱生矣。(六十四/1180) 辨异:出现的语境不同。在“轻忽,怠慢”这个义位上,“易”,没有出现单用之例, 易” 均为“慢易”连言; 簡”也没有出现单用之例,均为“簡慢”连言; 慢”既有出现与“或“簡”连言之例,又出现单用之例;“緩”、“怠”两词既有“緩怠”连言的用例,也各 自出现单用的情况。 114 ?解/怠/惰 [75]p195 证同:《诗?大雅?假樂》:“不解于位”,朱熹 集传:“解,惰。” 《诗?大雅?烝 民》:“夙夜匪解”,朱熹 集传:“解,怠也。” [75]p214“解”、“懈”记录的是同一个词。“解”、 “惰”、“怠”具有的共同义位是:松懈,懒散。如: 常邇其樂立優美,而外淫于馳騁田獵,内縱于美色淫聲,下乃解怠惰失,百吏皆失其 端,則煩亂以亡其國家矣。(十一/231) 馬者,所乘以行野也,故雖不行於野,其養食馬也,未嘗解惰也。(六十四/1179) 辨异:出现的语境稍有差异。在“松懈,懒散”这个义位上,“解”、“怠”均没有出 现单用之例,“解”都是与“怠”或“惰”连言,“怠”都是与“解”连言,仅有“惰”有 出现单用之例。 ?遼/遠 证同:《说文?辵部》:“遠,遼也。” [55]p42“遼”、“遠”具有相同的义位:遥远,指空 间距离大。如: 遼遠之地謀,邊竟之士修,百姓無圉敵之心。(六十五/1191) 辨异: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在“遥远,指空间距离大”这个义位上, 远”与“近” 构成反义关系,而“遼”没有出现相应的反义词。如: 剛柔也,輕重也,大小也,實虚也,遠近也,多少也,謂之計數。(六/106) ?疏/遠 证同:《吕氏春秋?慎行》:“王为建娶妻于秦而美,无忌劝王夺,王已夺之,而疏太 子。”高诱 注:“疏,远也。” [56] p285 “疏”、“遠”具有相同的义位:指关系上感情上有距 离,不亲近。如: 論功計勞未嘗失法律也,便辟、左右、大族、尊貴大臣不得増其功焉,疏遠、卑賤、 隠不知之人不忘其勞。(六/112) 辨异:二者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在“指关系上感情上有距离,不亲近”这个义位 上,“遠”与“近”构成反义关系,“疏”与“親”构成反义关系。如: 故從其四欲,則遠者自親;行其四惡,則近者叛之。(一/13) 登降揖讓,貴賤有等,親疏之體謂之禮。(三十六/759) ?濡/濕/潤 [60]p103 证同: 庄子?大宗师》: 入水不濡”,成玄英 疏: 濡,溼也。” “溼”,同“濕”。 《 “ “ 《广雅?释诂一》:“潤,溼也。” [77] p26 下《礼记?聘义》:“温润而泽”,郑玄 注:“潤,或 为濡。” [59]p1694 “濡”、“潤”、“濕”具有相同的义位:富含水分,不干燥。如: 藏温濡,行歐養,坦氣修通。(八/135) 五怸之狀,廪焉如壏,潤濕以處。(五十八/1128) 辨异: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濕”出现相应的反义词“燥”,另外二者则没有出现 相应的反义词。如: 115 夫凶歲雷旱,非無雨露也,其燥濕,非其時也。(五十二/993) ?周/密 [55]p33 证同:《说文?口部》:“周,密。” “周”、“密”具有相同的义位:细密,严谨。 如: 言不周密,反傷其身。(十一/223) 辨异:两者的组合能力不同。在“细密,严谨”这个义位上,“周”仅出现“周密” 连言的用例,而“密”出现“審密”、“信密”等组合,可见,“密”的组合能力比“周” 强一些。 ?著/明 证同:《广雅?释诂四》:“著,明也。”[77] p76 下“著”、“明”具有的相同义位是:显明。 如: 是故先王制軒冕所以著貴賤,不求其美;設爵禄所以守其服,不求其觀也。(十六 /298 ) 故曰:憲律制度必法道,號令必著明,賞罰必信密,此正民之經也。(十六/301) 辨异:使用范围存在差异。在“显明”这个义位上,“明”出现的频率比“著”高。 ?空/虚 证同: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批亢擣虚”,司马贞 索引: 虚,空也。” [53]p2163 “空”、 《 “ “ “虚”具有相同的义位:空无,不充实。如: 民偷處而不事積聚,則囷倉空虚。(十三/272) 辨异: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空”的反义词有“實”,如: 故善為政者,田疇墾而國邑實,朝廷閒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倉廩實而囹圄空, 賢人進而奸民退。(十/192) “虚”的反义词出现“實”、“滿”,如: 剛柔也,輕重也,大小也,實虚也,遠近也,多少也,謂之計數。(六/106) 唯聖人不為歲,能知滿虚,奪餘滿補不足,以通政事,以贍民常。(三十五/742) ?尊/貴 证同:“尊”、“貴”具有共同的义位:尊贵,社会地位高。 朝廷不肃,贵贱不明,长幼不分,度量不审,衣服无等,上下凌节,而求百姓之尊主 政令不,可得也。(三/53) 爵服加于不义,则民贱其爵服;民贱其爵服,则人主不尊;人主不尊,则令不行矣。 (三/57) 辨异:“尊”、“貴”的来源不同。《说文解字注?酋部》:“尊,酒器也。”段玉裁 注: [66]p752 “凡酌酒者必资于尊。故引申以为尊卑字。犹贵贱本谓货物而引申之也。” 两者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尊”与“卑”相对,“貴”与“贱”相对。 ?鄙/賤/微/卑 116 [55]p65 证同:《说文 部》:?“卑,贱也。” 《书?舜典》:“虞舜侧微。”孔颖达 疏:“不 [69]p125 在朝廷谓之侧,其人贫贱谓之微。” “鄙”、“卑”、“賤”、“微”具有相同的义位:社 会地位低下。如: 舉賢良,而後可以廢慢法鄙賤之民。(十九/379) 治不盡理,則疏遠微賤者無所告 。(六十六/1196) 佐賢則君尊、國安、民治,無佐則君卑、國危、民亂。(六十六/1205) 辨异:“卑”、“贱”的来源不同。《说文?贝部》:“贱,贾少也。” [55]p131 “贱”来源于 货物价格低下。《说文解字注?酋部》:“尊,酒器也。”段玉裁 注:“凡酌酒者必资于尊。 [66]p752 故引申以为尊卑字。犹贵贱本谓货物而引申之也。” 而“卑”来源于于地势低下。 “卑”、“贱”的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卑”与“尊”相对,“贱”与“貴”相对。 “鄙”、 微”的差异在于词义侧重点不同。 玉篇?邑部》: 鄙,不慧也”。[72]p10 上“鄙” 《 “ 侧重于不慧。《广雅?释诂二》:“微,小也”。[77] p37 下“微”侧重于小。 ?久/遠/長/常 [74]p176 下 证同: 国语?吴语》: 以民生之不長”,韦昭 注: 長,久也。” 《 “ “ 《吕氏春秋?大 [56] p46 乐》:“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高诱 注:“遠,久也。” 《诗?大雅?卷阿》:“纯嘏 尔常矣”,陈奂 传疏:“常,犹长也。”[97]“長”、“久”、“常”、“遠”的共同义位是:时间 长。如: 而不久常,有危殆矣。(五十六/1054) 天地和調,日有長久。(五十六/1060) 澤布於天下,後世享其功,久遠而利愈多。(六十四/1176) 辨异: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在“时间长”这个义位上,“長”出现相应的反义词 “短”,“久”、“常”,如: 時之短長,陰陽之利用也。(五/85) 语法功能存在差异。在“时间长”这个义位上,“長”、“久”均出现作状语的用例; 如: 明主法象天道,故貴而不驕,富而不奢,行理而不惰,故能長守貴富,久有天下而不 失也。(六十四/1182) 主有天道以禦其民,則民一心而奉其上,故能貴富而久王天下。失天之道,則民離畔 而不聽從,故主危而不得久王天下。(六十四/1183) 而“常”、“遠”则没有出现这样的用例,如: ?多/繁/衆/殷/遮 [54]p628 证同:《诗?商颂?殷武》:“天命多辟”,郑玄 笺:“多,衆也。” 《左传?成公 十七年》:“今衆繁而從余三年矣,無傷也。” 杜预 注:“繁,猶多也。” [64]p1922 《尔雅?释 诂下》:“衆,多也。” [52]p2574《广雅?释诂三》:“殷,衆也。” [77] p67 下“遮”,通“庶”,《尔 [52]p2574雅?释诂下》:“庶,衆也。”邢昺 疏:“谓衆夥也。” “多”、“繁”、“衆”、“殷”、“遮” 117 的相同义位是:数量大。如: 城郭溝渠不足以固守,兵甲彊力不足以應敵,博地多財不足以有衆。(一/17) 故刑罰繁而意不恐,則令不行矣。(一/13) 殺戮衆而心不服,則上位危矣。(一/13) 百姓殷众,官不可以无长。(三/48) 君壽以政年,百姓不夭厲,六畜遮育,五榖遮熟,然後民力可得用。(三十五/646) 辨异: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多”的反义词出现有“寡”、“少”,如: 故曰:市者可以知治亂,可以知多寡,而不能為多寡。(五/88) 精時者,日少而功多。(二十三/469) “衆”的反义词出现有“寡”,如: 人之衆寡,士之精麤,器之功苦,盡知之,此乃知形者也。(二十七) “繁”没有出现相应的反义词。 语法功能存在差异。“多”、“衆”均出现作状语、谓语的情况,而“繁”仅出现作谓 语的情况。 “多”作状语,如: 多備規軸者,成軸也。(十一/213) “多”作谓语,如: 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四十八/926) “衆”作状语,如: 亂臣多則造鐘鼔,衆飾婦女,以惽上故。(五十二/1002) “衆”作谓语,如: 鮑叔謂管仲曰:“國死者衆矣,毋乃害乎”。(十八/352) “繁”作谓语,如: 號令已出又易之,禮義已行又止之,度量已制又遷之,刑罰已錯又移之,如是,則慶 賞雖重,民不勸也;殺戮雖繁,民不畏也。(十六/295) ?專/一 [56] p156 证同:《吕氏春秋?必己》:“而无肎專为”,高诱 注:“專,一也。” “一“專” 具有的共同义位是:专一,不二心。如: 夫民必知務然後心一,心一然後意專,心一而意專,然後功足觀也。(十/199) 辨异:两者在适用对象上,稍有差异。考察《管子》全书,在“专一,不二心”这个 义位上,全书多用“専”言“意”,以“專”言“心”仅,例,而且是“專一”连用;全 书均以“一”言“心”。 ?一/同/醜 证同: 国语?晋语四》: 戮力一心”,韦昭 注: 一,同也。” [74]p101 上《广雅?释诂四》: 《 “ “ [77] p79 下 “醜,同也。” “同”、“一”、“醜”具有相同的义位:相同,一样。如: 118 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二/43) 問曰:“古之時與今之時同乎,”(三十五/627) 不有而醜天地,非天子之事也。(三十五/647) 辨异:“醜”带有方言色彩。《方言?卷三》:“醜,同也。江淮南楚之间曰掩,宋卫之 [65]p417 下 间曰綷,或曰掍,东齐曰醜。” 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在“相同,一样”这个义位上,“同”与“異”构成反义关 系,“醜”、“一”没有出现相应的反义词。如: 萬事之生也,異趣而同歸,古今一也。(二/43) 语法功能上存在差异。“同”可以做状语、谓语、定语,语法功能最强,“一”仅出现 作谓语的情况, “同”做状语,如: 法者,所以同出不得不然者也。(三十六/770) 作谓语,如: 故五害之屬,傷殺之類,禍福同矣。(五十七/1058) 作定语,如: 管子對曰:“城陽大夫嬖寵被絺,鵝鶩含餘粖,齊鍾鼓之聲,吹笙箎,同姓不入,伯 叔父母遠近兄弟皆寒而不得衣,饑而不得食。(八十三/1490) “一”可作谓语,如: 權度不一,則修義者惑。(三十/545) ?異/詭/殊/偉/奇 证同:《庄子?齐物论》:“是其言也,其名爲弔詭。”郭庆藩 集释引 卢文弨 曰:“詭, [60]p50 九委反,異也。” 《吕氏春秋?论人》:“人同类而智殊”,高诱 注:“殊,異也。” [56] p30 《说文?人部》:“偉,奇也。” [55]p162《战国策?秦策一》:“辩言偉服”,鲍彪 注:“偉,奇 也。” [86]p490 上《说文?丂部》:“奇,異也。” [55]p101“詭”、“異”、“偉”、“奇”的共同义位是: 不同。如: 國毋怪嚴,毋雜俗,毋異禮,士毋私議。(十六/295) 況主倨傲易令,錯儀畫制,變易風俗,詭服殊說猶立。(十六/296) 世無請謁任舉之人,無閒識博學辯説之士,無偉服,無奇行,皆囊於法,以事其主。 (四十五/903) 辨异: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異”、“殊”都分别与“一”、“同”构成反义关系, 如: 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異。(二/41) 萬事之生也,異趣而同歸,古今一也。(二/43) 五家之數殊,而用一也。(七十九/1392) 同族者人,殊族者處。(八十五/1535) 119 “詭”、“奇”、“偉”没有出现相应的反义词。 语法功能上存在差异。“詭”、“殊”、“異”均可以作定语、谓语,“奇”、“偉”仅出现 作定语的情况。 “詭”作定语,如: 能不通於官,受禄賞不當於功,號令逆於民心,動靜詭於時變,有功不必賞,有罪不 必誅,令焉不必行,禁焉不必止,在上位無以使下,而求民之必用,不可得也。 十五/288) ( “殊”作谓语,如: 天不一時,地不一利人,不一事,是以著業不得不多,人之名位不得不殊。 十一/234) ( “詭”、“殊”作定语,用例见证同部分。 “異”可作定语,谓语,如: 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二十/400) 是故國君聘妻於異姓,設為姪娣命婦宫女,盡有法制,所以治其内也。(三十一/585) “奇”、“偉”作定语,用例见证同部分所引。 ?重/大 证同:“重”、“大”的相同义位是:重大,情结严重。如: 民毋重罪,過不大也。民毋大過,上毋赦也。上赦小過則民多重罪,積之所生也。(十 六/294) 辨异: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大”与“小”相对,而“重”与“轻” 相对。 出现的语境上存在差异。“大”可以修饰“過”,也修饰“罪”,全书只出现修饰“罪” 的用例。 ?興/昌 [56] p338 证同:《吕氏春秋?审时》:“是故得时之稼興”,高诱 注:“興,昌也。” “興”、 “昌”的相同义位是:昌盛,兴旺。如: 五穀不蕃,六畜不育,而蓬蒿藜 並興。夫鳳皇之文,前徳義,後日昌。 二十/426) ( 辨异: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昌”出现反义词“亡”,“興”则没有,如, 治積則昌,暴虐積則亡。(四十/855) 两者的适用对象存在差异。“昌”用于抽象事物,如: 大寒乃極,國家乃昌,四方乃服,此謂歲德。(四十/847) “興”既可用于抽象事物,亦可用于具体事物,如: 五榖興豐,則士輕禄,民簡賞。(六十八/1227) 故君無失時,無失筴,萬物興豐無失利。(七十五/1310) ?豐/茂/榮/華 证同:《诗?小雅?湛露》:“在彼豐草”,毛 传:“豐,茂也。” [54]p421 “豐”、“茂”、 “榮”、“華”的共同义位是:茂盛。 鳥獸得之,形體肥大,羽毛豐茂,文理明著。(三十九/815) 120 當夏三月,天地氣壯,大暑至,萬物榮華,利以疾 殺草薉,使令不欲擾,命曰不 長。(五十七/1063) 辨异:“豐”、“茂”可为一组,二者的使用范围存在差异。《管子》一书,在“茂盛” 这个义位上,“豐”只出现“豐茂”连用 1 例,用于指毛发浓密,而“茂”有出现单用之 例,用于指植物生长茂盛。“茂”的使用范围比“豐”广。 “榮”、“華”可为一组,二者的使用范围存在差异。在“繁茂,茂盛”这个义位上, “華”只出现“榮華”连用 1 例,而“榮”有出现单用之例,两者均用于指植物生长茂盛。 “榮”的使用范围比“華”广。 ?登/豐 [85]p39 证同: 孟子?滕文公上》: 五谷不登”,朱熹 集注: 登,成熟也。” 《 “ “ “登”、 “豐 ” 具有相同的义位:成熟,丰收。如: 管子對曰:“大豐則藏分,阨亦藏分。”(七十五/1303) 民之知時,曰歳且阨,曰某榖不登,曰某榖豐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七十 五/1309) 辨异:使用范围存在差异。“豐”的使用频率比“登”高。 ?驩(歡)/欣/喜/樂/悦(説) 证同:《说文?欠部》:“歡,喜樂也。” [55]p179《荀子?大略》:“夫妇不得不驩”,杨倞 [80]p193 注:“驩,与歡同。喜樂也。” “驩”、“歡”记录的是同一个词。《尔雅?释诂上》: “欣,樂也。” [52]p2569《说文?喜部》: 喜,樂也。” [55]p101 《尔雅?释诂上》: 悦,樂也。” “ “ [52]p2569 邢昺 疏:“悦者,心乐也……悦、説音义同。” “喜”、“悦(説)”、“樂”、“驩(歡)”、“欣”具有相同的义位:快乐;高兴。如: 驩欣足以相死。(二十/413) 桓公不説,瞋目而視祝鳬、已疪。(五十一/967) 東郭郵曰:“夫欣然喜樂者,鐘鼔之色也。……” (五十一/977) 辨异:“喜”与“說”的词义侧重点不同。《孙子兵法?火攻》:“怒可以复喜”,张预 [98]p224 注:“见于色者谓之喜,得于心者谓之悦。” “喜”侧重于脸部神态,“說”侧重于 内心的情绪。 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喜”与“怒”相对,如: 民予則喜,奪則怒,民情皆然。(七十三/1259) “樂”与“哀”、“憂”相对,如: 好惡喜怒哀樂,生之變也。(二十六/509) 凡人之情,得所欲則樂,逢所惡則憂,此貴賤之所同有也。(五十三/1012) “悦(説)”、“驩(歡)”、“欣”没有出现相应的反义词。 各词语法功能稍有差异。“驩”可做谓语、状语,如: 父母不失其常,則子孫和順,親戚相驩。(六十四/1168) 121 故萬民驩盡其力而樂為上用,入則務本疾作以實倉廩,出則盡節死敵以安社稷,雖勞 苦卑辱而不敢告也。(六十四/1170) “悦(説)”只做谓语,(用例见“证同”部分); “喜”多做谓语,如: 罰不嚴,令不行,則百吏皆喜。(十五/284) “樂”可做谓语、状语,例如: 凡人之情,得所欲則樂,逢所惡則憂,此貴賤之所同有也。(五十三/1012) 故萬民驩盡其力而樂為上用,入則務本疾作以實倉廩,出則盡節死敵以安社稷,雖勞 苦卑辱而不敢告也。(六十四/1170) ?和/調/協/輯/睦 [74]p29 下 证同:《国语?周语下》:“言惠必及和”,韦昭 注:“和,睦也。” 《楚辞?东方 朔〈七谏?谬谏〉》: 不論世而高舉兮,恐操行之不調。”王逸 注: 調,和也。” [58]p81 下《尔 “ “ 雅?释诂下》:“協,和也。” [52]p2573 《诗?大雅?板》:“辞之輯矣”,毛 传:“輯,和也。” [54]p549 《孟子?滕文公上》:“则百姓亲睦”,赵岐 注:“睦,和也。” [87]p2703 “調”、“和”、“協”、“輯”、“睦”具有的共同义位是:协调,和睦。如: 曰:孝悌慈惠以養親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禮節,整齊撙詘以辟刑僇, 纎嗇省用以備飢饉,敦懞純固以備禍亂,和協輯睦以備冦戎。(十/197) 夫民必知義然後中正,中正然後和調,和調乃能處安,處安然後動威,動威乃可以戰 勝而守固。(十/198) 故民必知權然後舉錯得,舉錯得則民和輯,民和輯則功名立矣。(十/199) 辨异:各词在适用对象上稍有差异。“和”、“調”多就两个相对的事物而言,如: 上帥士以人之所戴,則上下和。(二十四/484) 寒暑調,日夜分。(五十七/1063) 全书“睦”没有单用的情况,均为“輯睦”连言。“輯”、“睦”多就人际关系而言, 如: 百姓輯睦聽令。(四十五/906) 君臣親,上下和,萬民輯,故主有令則民行之,上有禁則民不犯。(六十四/1180) 鄉毋長游,里毋士舍,時無會同,喪蒸不聚,禁罰不嚴,則齒長輯睦毋自生矣。(十 三/266) 《管子》中“協”没有体现出跟其他词明显的差异。 ?懦/弱 [64]p1791 证同:《左传?僖公二年》:“懦而不能强谏”,杜预 注:“懦,弱也。” “懦”、 “弱”具有相同的义位:柔弱,软弱。如: 如此,則巧佞之人,將以此成私為交;比周之人,將以此阿黨取與;貪利之人,將以 此收貨聚財;懦弱之人,將以此阿貴事富;便辟伐矜之人,將以此買譽成名。(十五/285) 122 辨异:出现的语境存在差异。“弱”常与反义词“彊”出现在同一语境,如: 夫輕重彊弱之形,諸侯合則彊,孤則弱。(二十三/478) “弱 ”往往与“老”、“小”、“幼”等具有弱小特点的词出现在同一语境中,如: 凡物開静,形生理,閒男女之畜,修鄉閭之什伍,量委積之多寡,定府官之計數,養 老弱而勿通,信利周而無私。(八/154) 徳不加於弱小,威不信於強大,征伐不能服天下,而求霸諸侯,不可得也。 十五/288) ( 士民有子,子有幼弱不勝飬為累者,有三幼者無婦征,四幼者盡家無征,五幼又予之 葆。(五十四/1033) 全书“懦”没有单用的情况,均为“懦弱”连言,与“猛毅”相对。 ?弱/小 证同:“小”、“弱”具有相同的义位:弱小,力量小。 國小而政大者,國益大。(二十三/471) 彊最一伐而天下共之,國必弱矣。(二十三/478) 辨异:两者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小”与“大”相对;“弱”与“彊”相对。 ?小/微 证同: 孟子?公孙丑上》: 则具体而微”,赵岐 注: 微,小也。” [87]p2686 “小”、 微” 《 “ “ 的共同义位是:细微、细小。 小耻不饰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耻,不可得也。(三/56) ) 微邪者,大邪之所生也。(三/56 辨异:两者的适用范围稍有差异, 权修第三》篇中, 小”可以修饰”礼”、 义”、 廉”、 《 “ “ “ “耻”,“微”仅修饰“邪”,“小”的适用范围比“微”广。 ?淺/薄 证同: 淮南子?齐俗训》: 于是百姓糜沸,豪乱暮行逐利,烦挐澆浅。”高诱 注: 浅, 《 “ “ 薄也。” [57] p186 “淺”、“薄”具有相同的义位:不深厚。如: 故徳厚而位卑者謂之過,徳薄而位尊者謂之失。(四/59) 過於君子,其為怨淺;失於小人,其為祸深。(四/59) 辨异:两者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薄”与“厚”相对;“淺”与“深”相对。 ?淺/狹 证同:《吕氏春秋?先己》:“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 高诱 注:“浅,褊。” [56] p28《说文解字注?心部》:“急,褊也。”段玉裁 注:“褊者,衣小 也。故凡窄陿谓之褊。” [66]p508 “淺”、“狹”的相同义位是:狭窄,不宽。如: 夫國城大而田野淺狹者,其野不足以養其民;城域大而人民寡者,其民不足以守其城; 宫營大而室屋寡者,其室不足以實其宫;室屋衆而人徒寡者,其人不足以處其室;囷倉寡 而臺榭繁者,其藏不足以共其費。(十三/259) 彼野悉辟,而民無積者,國地小而食地淺也。(十三/260) 123 辨异: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在“狭窄,不宽”这个义位上, 狹”出现反义词“廣”, 而“淺”没有出现相应的反义词。例如: 於是列廣地以益狹地,損有財以與無財。(二十/440) 使用范围存在差异,“狹”出现 13 例,而“淺”仅出现 2 例,“狹”的使用频率高些。 ?寛/裕 [67]p49 证同:《易?晋》:“罔孚,裕,无咎。”孔颖达 疏引何氏云:“裕,宽也。” 《广 雅?释诂四》:“裕,容也。”王念孙 疏证:“裕,为宽容之容。” [77] p87 上“寛”、“裕”具有 相同的义位:宽容。 是故上必寛裕而有解舍,下必聽從而不疾怨,上下和同而有禮義。(十/192) 辨异:两者出现的语境存在差异。在“宽容”这个义位上,“裕”均与“寛”连言, 而“寛”出现与“惠”、“舒”、“厚”连言的情况,可见,“寛”的使用范围要比“裕”广 一些。 ?平/易 证同:《汉书?鼂错传》:“險易异备。”颜师古 注:“易,平也。” [81]p2281 “平”、“易” 具有相同的义位:平坦。如: 山,物之髙者也。地險穢不平易,則山不得見。(六十四/1189) 辨异:在“平坦”这个义位上,“易”与“險”,构成反义关系,如: 夫天地一險一易,若鼓之有楟,擿擋則撃。(十一/206) “平”则没出现相应的反义词。 ?整/齊 [55]p67 证同:《说文?攴部》:“整,齊也。” “整”、“齊”均有整齐之义。如: 曰:孝悌慈惠以養親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禮節,整齊撙詘以辟刑僇, 纎嗇省用以備飢饉,敦懞純固以備禍亂,和協輯睦以備冦戎。(十/197) 辨异:《管子》中的用例没有体现出二者在“整齐”这个义位上的差异。 《管子》各篇中“整齊”构成同义联合式复音词,义位为:端方,严肃。此义位《大 词典》收例晚。 《形勢解第六十四》篇“整齊”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义位为:使之端正。如: 為人父而不明父子之義以教其子而整齊之,則子不知為人子之道以事其父矣。 ?勞/頓/怠/倦/罷/煩 证同: 国语?晋语》: 用而不倦”,韦昭 注: 倦,勞也。” [74]p79 上《战国策?秦策一》: 《 “ “ “内者吴甲兵頓,士民病”,高诱 注:“頓,罷也。” [70]p260 上下《孙子?用間》:“怠于道路”, [98]p226 杜牧 注:“怠,疲也。” 《说文?人部》:“倦,罷也。” [55]p167《广雅?释诂一》:“罷, 劳也。”王念孙 疏证:“罷与疲同。” [77] p23 上罷”、“疲”记录的为同一个词。 “勞”、“頓”、“怠”、“倦”、“罷”、“煩”具有相同的义位:疲倦,疲劳。如: 用財嗇則費,用力苦則勞。(七/127) 124 頓卒怠倦以辱之,罰罪有過以懲之,殺僇犯禁以振之。(七/127) 傷心者不可以致功,故嘗至味而罷至樂,而雕卵然後瀹之,雕橑然後?之。(三十五 /652) 張官任吏治民,案法試課成功,守法而法之,身無煩勞而分職。(六十七/1221) 辨异:出现语境和使用频率存在差异。“頓”出现 2 例,均为“頓卒”连言;“煩”出 现 2 例,均与“勞”连用,没有出现单用之例;“怠”出现 3 例,没有单用之例,均“怠 倦”连言;“倦”出现 8 例,“罷”出现 16 例,“勞”的使用频率是这些词中最高的。 ?富/豐/足/饒/贍 [76] p156 证同:《大戴礼记?千乘》:“下无用,则国家富”,王聘珍 解诂:“富,足也。” 《楚辞?九章?怀沙》:“谨厚以为豐”,朱熹 集注:“豐,犹富足也。” [84] p341 下《论语?先 [99]p48 进》:“可使足民”,朱熹 集注:“足,富足也。” 《易?豐》:“豐,享。”孔颖达 疏: “豐者,多大之名,盈足之义。” [67]p67《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 [87]p2785 不贍也。” 赵岐 注:“贍,足也。” “富”、“豐”、“足”、“饒”、“贍”具有相同的义位:富足;丰足。如: 其事君也,有好業、室富足則行衰矣。(十二/254) 布政有均,民足於産,則國家豐矣。(三十/551) 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諂諛,其士民貴武勇而賤得利,其庶人好耕農而惡飲食,於是財用 足而飲食薪菜饒。(十/192) 能適衣服、去玩好以奉本,而用必贍,身必安矣。(五十三/1012) 辨异:词义侧重点不同。“足”、“贍”侧重于足够,而“饒”、“豐”侧重于多。《管子》 中没有体现出“富”与其他词的明显差异。 ?實/盈/满/充 [72]p44 上 证同:《玉篇?宀部》:“實,不空也。” 《广雅?释诂四》:“盈,充也。” [77] p89 下 《庄子?天运》:“在谷滿谷,在阬滿阬。”成玄英 疏:“乃谷乃阬,悉皆盈滿。” [60]p223《吕 [56] p7 氏春秋?重己》:“味重则胃充”,高诱 注:“充,满也。” “實”、“盈”“满”、“充” 均具有“充满,充实”之义。如: 國雖充盈,金玉雖多,宫室必有度。(十三/261) 夫男不田,女不緇,工技力於無用,而欲土地之毛,倉庫滿實,不可得也。(五十二 /989) 辨异:各词词义特点不同。 “實”、“盈”、“满”三者具有充实器物的词义特点,同时又存在差异。段玉裁《说文 解字注》“實”字 注:“以货物充于屋下是为實”。[66]p340 可见,“實”多用于像“财货”这 样的东西。 礼记?哀公问》: 好實无厌”,孔颖达 疏: 實,谓财货充实”。[59]p1611《说文?皿 《 “ “ 部》:“盈,满器也。” [55]p10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盈”字 注:“满器者,谓人满宁之。如 彉下云满弩之满。水部溢下云器满也。则谓器中已满。满下云盈溢也。则兼满之、已满而 125 言。” [66]p212《说文?水部》:“满,盈溢也。” [55]p231 “盈”侧重于使之满的动作,而“满” 既可以指使之满的动作,也可以指已满的状态。另外,“满”还可以用于抽象的东西。 “充”具有“多”的词义特点。《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寇盗充斥”,杜预注:“充 满斥见,言其多。” [64]p2014 ?亲/近 证同:“亲”、“近”具有相同义位:亲密,情感距离小。如: 召远者使无为焉,亲近者言无事焉,唯夜行者独有也。(二/25) 乌鸟之狡,虽善不亲。(二/45) 辨异: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親”与“疏”构成反义关系,“近”与“遠”构成反 义关系,如: 治世則不然,不知親疏遠近貴賤美惡,以度量斷之,其殺戮人者不怨也,其賞賜人者 不德也。(四十五/911) ?儉/约 证同:《说文?人部》:“儉,约也。” [55]p165 “儉”、“约”具有相同的义位:节俭,节 约。如: 故適身行義,儉約恭敬,其唯無福,禍亦不來矣。(五十三/1013) 辨异: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在“节俭,节约”这个义位上“儉”出现反义词“侈”, 如: 人惰而侈則貧,力而儉則富。(六十四/1170) 而“約”没有出现相应的反义词。 ?恭/敬 证同:“恭”、“敬”具有相同的义位:恭敬;端肃。如: 夫人必知禮然後恭敬,恭敬然後尊讓,尊讓然後少長貴賤不相踰越,少長貴賤不相踰 越,故亂不生而患不作。(十/198) 辨异:见第 104 页“明/祗/敬/恭”。 第四节 小结 《管子》全书,名词类共有 121 个义位出现有同义词,动词类共有 126 个义位出现同 义词,形容词类共有 48 个义位出现同义词。以下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的同义词: 名词类 疏/遠、貧/窶、小/微、餘/羨、奇/怪、乏/絶、潤/澤、别/差、知識/故人、老/親/父母、 親/戚、豕/彘/猪 、車/輿、仇/讎/敵、疇/類、屬/類、賓/客、嬖/寵、妃/匹、婦/女/婦 126 人/女子、臣/臣下/人臣、上/君/主/人君/人主/世主/国君/君上/主上/人上、民/衆/人/ 百姓/人民/庶人/衆庶/民人/氓/人徒/下/士民/士人/民下/民庶/萌(氓)/民萌(氓)/甿 (氓)、年/歲、容/貎、榮/華、榮/華、始/端、終/卒、樹/木、雷/霆、農/本事/本/本則 /耕農、農夫/農/農人、婦/妻、言/辭、言/辭、鹽/煮、衣服/服/衣/衣裳/衣裘、聲/樂/ 音、心/意/志、潦/水、國家/國/本、官/吏、功/力/勞、祭/祀、原/本/本原/根菀(荄) /宗室、暮/昏/昔/夜、朝/晨/夙/蚤、道/理、閭/閈/門、薪/蒸、商/賈/商人/賈人、賦/ 斂/稅/租/征(徵、正)/籍、劵/契/書、場/圃/園、辭/讓、朋/友、黨/與/朋、道/塗(途) /路/道里、障/防/堤、野/地/田/疇/壤/土、壤/土、溝/瀆/壑/澮、斤/斧、邊/竟(境)/ 封/疆/場/界、軍/衆/兵、卒/士/衆、丘/墟、丘/阜/陵、繆/過/失、罪/戾、不辜/無罪、 粟/穀/粟米/糧/五榖/糧食/菽粟、事/業/務、習/俗/風、旗/物/章/旌、虚/国、坟/墓/冢、 文/理、材/能、能/力/才、賢良/賢/賢人、貨/財/物/財用/資/賄/賂/貲、倉/廪(廥)/ 囷/窌/京、府/庫、塗/道/數/術、閒/郄、名/聲/譽、謀/慮/計、牆/垣/堵、巧/詐/偽/欺 /詭、邪/枉/僻、賞/慶/賜、辱/恥、身/體/形/軀、宫/室/屋/廬、死/亡、亡/遁、危/殆、 喜/樂/歡/欣、具/械/器、憲/令/法/律、法/制/度、飢/饉、餓/餒、疾/病、教/訓、男/ 士、令/命、樹/蓺、殺/戮(僇)/誅、論/議/説、蓄/積/聚/藏、慈/惠/愛、觀望(复音 词)、墆積(复音词)、調和(复音词)、動作(复音词)、疾病(复音词)、居處(复音词)、 網(罔)罟(复音词) 动词类 輕/賤/傲/簡、省/撙/節/儉、明/章、明/知/察/審/識、戚/親、誹/謗、蒙/被、法/象/則、 伐/矜/奮、諂/諛、收/穫/斂、忘/遺、樹/種/殖/蓺(藝)、辟/墾、苓(零)/落、零/落、 奉/承、犯/離、犯/離、倍/棄、倍/畔、捐/棄/去/釋、離/疏、憎/惡、約/束、束/縛、寛 /緩、赦/宥(侑)/解/舍/釋/緩、踰/越/超/過/侈、輕/薄/省、并/兼、曰/謂、曰/言/謂 /說、告/語/愬( )、變/易/更/化/遷/移、遷/徙/移、賣/鬻、便/利、斷/斬、侵/凌 (陵)、去/除、廢/免、掃/除/糞/辟、傷/害/妨、田獵/馳騁/罼(畢)弋/田/弋獵/獠獵、 聽/從/順/服/循、用/平/畜/治/莅/牧/領/御、死/卒/薨/殊/沒、論/議、滅/覆/亡/毁、 發/布/出/陳、攘/奪/簒/取/侵、如/猶/若、隳/隕/毁/破/壞、虧/損、慮/圖/謀/计、至/ 极、置/錯/陳、置/設/立/張、建/立、修(脩)/築/治/立、修(脩)/繕/治/補、原/本、 畏/恐/懼、畏/敬、征(正)/稅/賦/歛、終/卒/窮、賜/予(與)/賞、辭/讓、予(與)/ 授/施/給/供(共)/舍/加/布、備/具、遁/逃/奔/亡/走、黨/朋黨/比/比周、鬭/戰、攻/ 伐/撃/侵/征/誅、取/拔/克、殖/衍/繁/蕃/育(袬)/息/滋/生、反/歸、迎/逆、悖/逆/ 反/迕/違、貨/賂、積/藏(臧)/聚、收/聚/最、祭/祀、教/誨/訓(順)、解/釋、驚/駭、 舉/為/作/興、商/賈、生/萌/作/起/興/產/長/發、興/起/作、施/行/服、危/害、務/事/ 從、偕/一/同/齊、壅/塞/閉、填/塞、壅/蔽/蓋/擁/遏、憂/患、斵/削、足/贍、疾/病、 殺/戮(僇)/弑/誅、竭/涸、涸/竭/盡/窮/殫/歇、忿/憾/恨/怨/懟、勸/勉/勵、操/執、 127 扶/持、動/作、明/祗/敬/恭、貴/尊、好/嗜/欲、願/欲、和/調、休/禁/止/已/息、留/ 處、居/處、請/謁、睹/見、觀/望/視、相/覆/審/監/觀/察/瞻/視、命/令、慈/愛/仁、 追/逐、匱/乏 形容词类 安/定/寧、倨/敖(傲)/驕、侈/泰/靡/奢、凍/寒、肥/饒、孤/獨/特、飢(饑)/餓/餒、 迷/惑(或)、朽/腐、少/寡/鲜、愚/戇、纎/嗇、簡/慢/緩/怠/易、解/怠/惰、遼/遠、疏 /遠、濡/濕/潤、周/密、著/明、空/虚、尊/貴、鄙/賤/微/卑、久/遠/長/常、多/繁/衆/ 殷/遮、專/一、一/同/醜、異/詭/殊/偉/奇、重/大、興/昌、豐/茂/榮/華、登/豐、驩(歡) /欣/喜/樂/悦(說)、和/調/協/輯/睦、懦/弱、弱/小、小/微、淺/薄、淺/狹、寛/裕、 平/易、整/齊、整齊(复音词)、勞/頓/怠/倦/罷/煩、富/豐/足/饒/贍、實/盈/满/充、 亲/近、儉/约、恭/敬 《管子》中的同义词,出现同义词的义位的数量最多的是动词类,其次是名词类,形 容词类最少。 毛远明著《左传词汇研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同义词的数量如下: 名词类同义词有 150 组,动词类同义词有 263 组,形容词类同义词有 96 组。[44]p226-231 周文德著《孟子同义词研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同义词的数量如下: 名词类 83 组,动词类 118 组,形容词类 30 组。[36]p44-47 赵学清著《韩非子同义词研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同义词的数量如下: 单音节同义词名词 72 组,动词 167 组,形容词 41 组。[100] 由此可见,《管子》中所反映的动词、名词的发达与先秦汉语动词、名词的发达是一 致的。形容词的发达程度远不如动词、名词。 128 第三章 《管子》同义词语用语义特点研究 第一节 《管子》各篇同义关系显示的格式 本节对《管子》各篇中的同义关系的主要显示格式进行了总结。 1、同义连言 两个同义词并列连用,共同表达相同的义位,使意义的表达更加准确。这是汉语词汇 复音词复音化的重要途径。《管子》各篇中有很多这种例子。 (1)名词类例子如: 淵泉而不盡,微約而流施,是以德之流,潤澤均加于萬物。(十一/227) “潤”、“澤”在“恩泽”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 士人死,子孤幼,無父母,所養不能自生者,屬之其鄉黨知識故人。(五十四/ 1034) “知識”、“故人”在“指旧交;老友”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 舉賢良,務功勞,布德惠,則賢人進。(十/201) “功”、“勞”在“对事业的贡献;劳绩”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两者分别使用, 单独表示这一义位的用例如: 論功計勞未嘗失法律也,便辟、左右、大族、尊貴大臣不得増其功焉,疏遠、卑賤、 隠不知之人不忘其勞。(六/ 112) (2)动词类例子如: 明主法象天道,故貴而不驕,富而不奢,行理而不惰,故能長守貴富,久有天下而不 失也。(六十四) “法”、“象”在“仿效;效法”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两者分别使用,单独表示 这一义位的用法如: 法天合德,象地無親,參於日月,伍於四時。(七/ 128) 是故正君臣上下之義,飾父子兄弟夫妻之義,飾男女之别,别疏數之差,使君徳臣忠, 父慈子孝,兄愛弟敬,禮義章明,如此則近者親之,遠者歸之。(六十六/ 1204) “章”、“明”具有的相同义位是:彰显,使显明。 (3)形容词类例子如: 夫山澤廣大則草木易多也,壤地肥饒則桑麻易殖也,薦草多衍則六畜易繁也。(十三/ 258) “肥”、“饒”在“指土地肥沃”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 管子對曰:“夫河 諸侯,畝鍾之國也,故榖衆多而不理,固不得有。……”(八十 一/ 1450) “衆”、“多”在“数量大”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两者分别使用,单独表示这一 129 义位的用例如: 待五榖者衆也。(八十一/ 1452) 故善為國者,天下下我髙,天下輕我重,天下多我寡,然後可以朝天下。 八十一/ 1453) ( 2、同一个句子中,两个结构对等的词组表示的相同或相近的意义时,处于相对应的 位置上的词具有同义关系,这些词往往词类相同,语法功能相当。《管子》各篇中这样的 例子很多。 (1)名词类例子如: 國有患憂,輕重五榖以調用,積餘臧羨以備賞。(七十八/ 1380) “羨”、“餘”在“指剩余的财物”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两者都作动词的宾语。 器成教施,追亡逐遁若飄風,擊刺若雷電,絶地不守,恃固不拔,中處而無敵,令行 而不留。(十七/ 322) “亡”、“遁”在“逃亡之人”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两者均作动词宾语。 (2)动词类例子如: 器成教施,追亡逐遁若飄風,擊刺若雷電,絶地不守,恃固不拔,中處而無敵,令行 而不留。(十七/ 322) “追”、“逐”在“追赶,追逐”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看。两者均带宾语。 (3)形容词类例子如: 故上侈而下靡,而君臣相上下。(三十五/ 731) 两者具有相同的义位:奢侈,浪费。两词均作谓语。 上述各例,均为同一个分句中的对等结构。处于同一个句子中的结构对等的不同分句, 相对应的位置上的词具有同义关系。如: 明主法象天道,故貴而不驕,富而不奢,行理而不惰,故能長守貴富,久有天下而不 失也。(六十四/ 1182) “長”、“久”在“时间长”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两者均作状语。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號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四十八/ 924) “一”、“同”在“相同”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两者均作谓语。 爵尊則肅士,祿豐則務施,功大而不伐,業明而不矜。(十一/ 222) “伐”、“矜”在“夸耀”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两者都作谓语。 两词均有“夸耀”之义,都作谓语。 3、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不同句子,表达的意思相关,相对应位置上词构成同义关系。 意思相关是指意思相同、相类,或相反。 (1)名词类例子如: 所謂治國者,主道明也。所謂亂國者,臣術勝也。(四十六/913) “道”、“術”在“方法”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两者分别处于两个结构相同的句 子中。 130 (2)动词类例子如: 古者三王五伯,皆人主之利天下者也,故身貴顯而子孫被其澤。(六十四/ 1183) 桀、紂、幽、厲,皆人主之害天下者也,故身困傷而子孫蒙其禍。(六十四/1183) “被”、“蒙”在“遭遇”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两者分别处于两个意思相反的句 子中,所带宾语意思相对。 夫五音不同聲而能調,此言君之所出令無妄也,而無所不順,順而令行政成。(十一/ 211) 五味不同物而能和,此言臣之所任力無妄也,而無所不得,得而力務財多。 十一/ 211) ( “和”、“調”在“调和;调配,使协调”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两词所处的句子 意思相近,两词均作谓语。 (3)形容词类例子如: 故刑罰繁而意不恐,則令不行矣。(一/ 13) 殺戮衆而心不服,則上位危矣。(一/ 13) “繁”、“衆”在 “数量大”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两者所在的句子结构相近。 4、同一个意思在不同的句子中以不同的词来表达,这些词构成同义关系。例如: 顔色整齊,中心必式,夙興夜寐,衣帯必飾。(五十九/ 1144) 少者之事,夜寐蚤作。(五十九/ 1145) “夙”、“蚤”为时间名词,在“早晨”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興”、“作”为动 词,在“起身,起来”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 地辟而國貧者,舟輿飾,臺榭廣也。(三/49) 舟車飾臺榭廣,則賦斂厚矣。(三/49) “車”、“輿”在“指车子,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运输工具”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 舉賢良,而後可以廢慢法鄙賤之民。(十九/ 379) 對曰:“遠舉賢人,慈愛百姓,外存亡國,繼絶世,起諸孤,薄稅斂,輕刑罰,此為 國之大禮也。……”(十九/ 386) “賢良”、“賢人”在“指有才德之人”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 桓公終舉兵攻萊,戰於莒必市里。鼓旗未相望,衆少未相知,而萊人大遁。故遂破其 軍,兼其地,而虜其將。故未列地而封,未出金而賞,破萊軍,并其地,禽其君。(八十 一/ 1457) “并”、“兼”在“吞并”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 5、在有顺承关系或推理关系的不同分句或句子中,这些分句或句子中都涉及的不同 的词成同义关系。如: 故法廢而私行,則人主孤特而獨立,人臣羣黨而成朋。如此則主弱而臣强,此之謂亂 國。(六十七/ 1207) “人臣”、“臣”在“臣下,臣子,指君主制时代的官吏”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 131 “人主”、“主”在“君主”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 夫萬民不和,國家不安,失非在上,則過在下。(四十七/919) “過”、“失”在“错误;过失”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 6、涉及不同事物的相同或相类的角度,所用的词构成同义关系。如: 管子對曰:“請以令髙杠柴池,使東西不相睹,南北不相見。”(八十/ 1406) “睹”、“見”在“看见”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 不然,則世且并兼而無止,蓄餘藏羨而不息,貧賤鰥寡獨老不與得焉。(八十/ 1433) “止”、“息”在“阻止;停止”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 君臣親,上下和,萬民輯,故主有令則民行之,上有禁則民不犯。君臣不親,上下 不和,萬民不輯,故令則不行,禁則不止。(六十四/1180) “和”、“輯”在“协调,和睦”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 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諂諛,其士民貴武勇而賤得利,其庶人好耕農而惡飲食,於是財 用足而飲食薪菜饒。(十/ 192) “足”、“饒”在“富足;丰足”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 《管子》一书同义关系显示的格式中,同义连言的现象很突出,有的已经凝结成复音 词,有的在以后也将凝结成复音词,同义连言是汉语复音词形成的重要途径。 第二节 《管子》各篇同义词差异的体现 本节按照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对《管子》各篇中的同义词的差异进行了总结。 一、名词 (一)、语义上的差异 名词类同义词语义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 这主要体现在构成同义关系的一组词,各自是否出现反义词,出现的的反义词是否相 同。例如: “遠”、“疏”在“指不亲近的人”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遠”的反义词出现有 “近”和“親”,而“疏”的反义词只出现“親”。 “女”、“婦”、“婦人”、“女子”在“泛指女性”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女”与 “士”或“男”相对;“婦”与“夫”相对;“婦人”与“丈夫”相对;“女子”与“男子” 相对。 “始”、“端”在“开始,开端”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始”与“终”或“卒” 相对;“端”与“窮”相对。 132 2、词义侧重点有所差异 构成同义关系的一组词,各词具有不同的词义特点,在使用的时候往往侧重或强调各 自的词义特点。例如: “奇”、“怪”在“指不寻常的人或事物“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奇”词义侧重 于“非常”;而“怪”词义侧重于“诡异”。 “容”、 貌”在“指脸部神情“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但各自的词义侧重点不同。 《说文解字注?皃部》:“皃,頌儀也。貌,籀文皃。”段玉裁 注:“頌者,今之容字。必 [66]p406 言儀者,謂頌之儀度可皃象也。凡容言其内,皃言其外。” “容”强调的是内心的情绪,而“貌”则强调的是内心情绪的外在体现 “能”、“力、“才”在“才能,能力”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三者的词义侧重点 不同,“能”侧重于智谋方面的能力,而“力”侧重于体力上的能力。“才”,与“材”为 古今字,其词义侧重于资质良好。 3、词义所指存在差异 这主要是词义所指的对象的范围不同。例如: “别”、“差”在“差异”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但“别”多指两个相对立的事物 之间的差别,而“差”所指没有体现出这样的限制。 “仇”、“讎”、„敵”在“仇敌,敌人”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但“敵”可以指国 家的敌人,带有政治色彩,全书“仇”、“讎”都没出现用来指国家的仇敌的情况。 “具”“、械”、“器”在“器具”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但三者所指的范围稍有 差异。“械”、“器”均可指军事上所用的器具,亦皆可指生活上的用具;但“器”指生活 用具的情况比指军事上所用器具的情况多一些。而“具”所指一般不是军事上用的,所指 一般为生活上所用的器具。 4、事物的来源不同 这主要包括事情产生的来源不同,事物命名来源不同等。例如: “音”、“聲”、“樂”在“泛指音乐”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但三者的来源不同。 “音”原来是指“丝竹金石匏土革木”发出的乐音;“聲”指“宫商角徵羽”;而“樂”则 原是音乐的总称。 “身”、“體”、“形”、“軀”在“身体,躯体”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在这个义位 上,各词的来源不同。“身”以主干部分代指身体,全身;“體”,是全身各个部分的总称; “軀”,举四肢代指身体,“形”以形象代指身体,全身全身。 5、事物的功能、形制等不同 这主要是指构成同义关系的一组词,其所指的事物具有功能、形制等方面的差异。例 如: “衣服”、“服”、“衣”、“衣裳”、“衣裘”具有相同的义位:泛指服饰。但各词所指事 物存在功能上的差异。“衣服”、“服”除了御寒功能外,还具有标示身分地位的功能,而 133 “衣裳”、“衣”、“裘”没有显示出具有表示身分地位的功能。全书多“衣食”连用,往往 突出其御寒功能。 “堤”、“防”的共同义位是:堤坝。两者的差异在于形制的大小。“堤”指大的堤坝, “防”指小的提坝。 “薪”、“蒸”的共同义位是:柴。区别在于所指对象有粗细的差异。粗的称“薪”, 细的称“蒸”。 6、使用范围大小存在差异 这主要是指构成同义关系的一组词,各自的使用范围存在差异,有时表现为使用频率 上的差异。 “車”、 輿”在“指车子,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运输工具”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 但二者的使用范围稍有差异。全书“舟輿”连言,仅一见,而“舟車”连用有 3 例,此外, 还有“車馬”、“兵車”、“家車”、“帥車”等组合,可见“車”的组合能力比“輿”大得多。 7、出现的语境不同 这主要是指构成同义关系的一组词,各自出现的语境中,存在一些语用习惯。例如: “木”、“樹”在“木本植物的通称”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但两者出现的语境稍 有差异。“木”常与“草”连用,而无“樹”与“草”连言,说明在强调木本与草木对立 的时候用“木”而不用“樹”。《管子?地員第五十八》篇多例“果木”,可见,在表示种 类的时候用“木”而不用“樹”。《管子》全书,在“木本植物的通称”这个义位上,“樹” 很少单用,多为“樹”、“木”连用。 “雷”、“霆”在“震雷,霹雳”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但各自出现的语境稍有不 同,《管子?七臣七主第五十二》中“四者俱犯,則陰陽不和,風雨不時,大水漂州流邑, 大風漂屋折樹,火暴焚,地燋草,天冬雷,地冬霆。”(五十二/995)“天”言“雷”,“地” 言“霆”。有“雷電”连用,如: 有雷電之戰,故能獨行而無敵矣。(六/120) (二)语法上的差异 这主要体现在充当句子成分的功能不同。例如: “餓”、“餒”具有相同的义位:饥饿。但两者充当句子成分的功能不同。“餓”出现 充当定语的用例,而“餒”没有出现充当定语的用例。如: 歲適凶,則市糴釜十繦,而道有餓民。(七十三/1269) (三)修辞上的差异 《管子》中出现的名词类同义词,在修辞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词的感情色彩不同。 “名”、“聲”、“譽”在“声誉;名声”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但三者存在感情色 彩上的差异,这体现在它们的修饰词上。“名”可受表示贬义的“汙”、 “惡”修饰,也 可受表示褒义的“美”修饰; 聲”受表示贬义的“惡”修饰;而“譽”受表示褒义的“美” 修饰。 134 二、动词 (一)词义上的差异 1、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 这主要体现在构成同义关系的一组词,各自是否出现反义词,出现的的反义词是否相 同。例如: “憎”与“愛”在“厌恶,憎恨”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但两者的反义词不同。 “憎”与“愛”构成反义关系,而“惡”与“好”、“愛”、“喜”均构成同义关系。 2、词义侧重点不同 这主要体现在构成同义关系的动词,侧重或强调的词义特点不同。例如: “變”、“易”、“更”、“化”、“移”、“遷”在“改变”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这些 词的差异在于所强调的词义特点不同。 變”强调改变的发生, 化”强调改变的结果, 易” “ “ “ 强调改变中的替换,“更”则侧重于改变的人为性。“遷”、“移”的改变之义都不涉及事物 本质的改变。 “偕”、“一”、“同”、“齊”的相同义位是:使相同。但各自的词义侧重点不同。“齊” 的词义侧重点在于使整齐,“同”的词义侧重点在于使无异,“一”的词义侧重点在于使无 二,“偕”则强调使全部都一样。 3、动作涉及的对象存在差异 这主要体现在构成同义关系的一组词,各自涉及的对象不同或适用对象、适用的场合 存在差异。例如: “蒙”、“被”在“遭受,蒙受”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在这个义位上,“被”所 接的宾语往往是像“利”、“澤”这样美好的事物,而“蒙”后所接多为“禍”这样不好的 事物。 “居”、“處”在“居住,处在”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两者适用对象上稍有差异。 “處”可以用于动物,而“居”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 “侵”、“凌(陵)”在“侵犯,欺侮”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两者适用的场合不 同。“侵”多用于下对上的情况;而“凌(陵)”可以用于下对上,少对长,强对弱等情况, 如此看来,“凌(陵)”的使用范围比“侵”广。 4、动作行为的目的不同 这主要是实施动作行为的目的不同。例如: “教”、“誨”、“訓(順)”的相同义位是:教导;训诲。但三者的目的存在差异。《礼 [59]p1523 记?学记》: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教”的目的是“长善而救其失者”。 说 《 文解字注?言部》:“訓,说教也。”段玉裁 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66]p91 “訓(順)”的目的是“顺其理”。《说文解字注?言部》:“誨,晓教也。”段玉裁 注:“明 [66]p91 晓而教之也……晓之以破其晦,故曰诲。” “誨”的目的是“破其晦”。 135 “填”、“塞”在“塞满;充塞”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但二者的目的稍有不同。 “填”的目的是使之充满。而“塞”的目的不一定是使之填满。也可以是使之阻隔。 5、实现动作状态的方式不同 这主要体现在实现动作行为所采取的手段不同,例如: “壅”、“閉”、“塞”在“阻隔,堵塞”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三者实现目的所采 取的手段不同。“壅”,通过设置障碍达到目的,“塞”,通过充塞来达到目的,“閉”,通过 切断联系来实现目的。 “壅”、“蔽”、“蓋”、“擁”、“遏”的共同义位是:蒙蔽;遮盖。各词实现目的所采用 的手段不同。“壅”,通过设置障碍达到目的,“蔽”以隐达到目的,“蓋”以掩盖实现目的, “擁”以遮实现目的。 6、程度上的差异 这主要是指构成同义关系的动词,在程度上存在差异,例如: “好”、“欲”、“嗜”在“爱好;喜爱“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三者存在程度上的 差异。“好”程度最浅,“嗜”达到贪的地步,程度最深。 7、来源不同 这包括命名的根据不同,词义引申的着眼点不同,存在方言色彩等,如: “殖”、“衍”、“繁”、“蕃”、“育(袬)”、“息”、“滋”、“生”的相同义位是:孳生;繁 殖。各词词义引申的着眼点不同。 “衍”,本谓水广布或长流。引申指动植物孳生繁衍。 词义引申的着眼点在于希望子孙后代像水流一样扩展或延伸。《说文解字注?糸部》:“?, 马髦饰也。”段玉裁 注: 引伸为繁多。” [66]p658 “繁”,本义为马髦饰。引申为繁殖;繁衍; “ 生出许多后代。词义引申的着眼点在于希望后代数量众多。 说文?艸部》: 蕃,艸茂也。” 《 “ [55]p27 “蕃”,本为茂盛之义,引申为生息;繁殖。词义引申的着眼点在于希望子孙后代繁 盛。《说文?心部》:“息,喘也。” [55]p217 “息”,本义为呼吸时进出的气。引申为滋息;生 长。词义引申的着眼点在于希望子孙后代的延绵不断。 “迎”、“逆”在“迎接”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两者来自不同的方言。《方言?卷 [65]p7 上 一》:“逢、逆,迎也。自关而东曰逆,自关而西或曰迎,或曰逢。” 7、出现的语境不同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构成同义关系的成员,出现的语境有无某些特定的限制,适用范围 大小等方面。例如: “曰”、“謂”在“叫做,称为”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两者的差异在于语用环境 稍有不同。“曰”可以用于并举的几项,而“谓”无此用法。 “說”、“曰”、“謂”、“言”在“说,说道”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四者的差异在 于语用环境的不同。“曰”、“言”都能在后面接引用的话语,不同的是:“曰”后面往往接 直接引用的话语,而“言”后接的一般驶转述的话语。“謂”多与“曰”一起才能在后面 接引用的话语。“曰”还能与“告”一起用,与“言”、“對”、“問”等连用。在“说,说 136 道”这个义位上,“曰”的使用范围最广。 “戰”、“鬭”在“作战,战斗”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两者的适用范围存在差异。 “戰”多用于战争上,而“鬭”的适用范围要大一些,不限于战争场合。 (二)语法上的差异 这主要是指组合能力大小不同。主要体现在是否能带宾语,所带宾语的范围大小以 及能带什么样的宾语等方面。 “驚”、“駭”在“惊慌害怕”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两者的组合能力存在差异。 “驚”可以带宾语,而“駭”没有出现带宾语的用例。 “犯”、“離”在“违背,违反”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两者的组合能力存在差异。 “犯”的宾语有:俗、法、禁、令;“離”的宾语有:敎、法。全书言“法”多用“離”, 用“犯”,仅 1 例;言“禁”、“令”用“犯”而不用“離”。“犯”组合能力比“離”大。 “謀”、“慮”、“圖”、“計”具有相同的义位:考虑,谋划。这些词的组合能力存在差 异。“慮”的宾语有:殺其主、害己者、利害、其家、之等;“謀”的宾语有:己、厲國、 之;伐莒等;“圖”的宾语有:難、國家、國等;“計”的宾语有:其可否、事。“慮”、“計” 均可以接主谓宾语;而“謀”、“圖”没有出现这样的用例。“慮”与“計”相比较,“慮” 的使用范围比“計”广。 三、形容词 (一)、词义上的差异 1、反义词出现的情况不同 “淺”、“薄”在“不深厚”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两者的反义词不同。“薄”与 “厚”相对;“淺”与“深”相对。 “空”、“虚”在“空无,不充实”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两者的反义词出现的情 况存在差异。“空”的反义词出现“實”,而“虚”的反义词出现“實”、“滿”。 “寡”、“少”、“鲜”在“数量少”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三者的反义词出现的情 况稍有差异。“少”与“多”构成反义关系,“寡”与 “多”、“繁”、“衆”分别构成反义 关系,而《管子》一书中,“鮮”没有出现相应的反义词。 2、词义侧重点不同 这方面的例子有: “足”、“饒”、“豐”、“贍”的共同义位是:富足。这些词的差异在于词义侧重点稍有差 异,“足”、“贍”侧重于足够,而“饒”、“豐”侧重于多。 “實”、“盈”“满”、“充”的共同义位是:充满,充实。各词的词义侧重点不同。“實”、 “盈”、“满”三者具有充实器物的词义特点,同时又存在差异。“實”多用于像“财货” 这样的东西。“盈”侧重于使之满的动作,而“满”既可以指使之满的动作,也可以指已 满的状态。另外,“满”还可以用于抽象的东西。“充”侧重于多。 137 3、适用范围大小,适用对象存在差异 这方面的例子有: 这是义域大小的体现。 “小”、“微”在“细微、细小”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两者的适用范围稍有差异, 《权修第三》篇中,“小”可以修饰”礼”、“义”、“廉”、“耻”,“微”仅修饰“邪”,“小” 的适用范围比“微”大。 “一“專”在“专一,不二心”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两者在适用对象上,稍有 差异。考察《管子》全书,在“专一,不二心”这个义位上,全书多用“専”言“意”, 以“專”言“心”仅,例,而且是“專一”连用;全书均以“一”言“心”。 4、出现的语境不同 这方面的例子有: “凍”、“寒”在“指寒冷;受寒或感到冷”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两者出现的语 境稍有差异。在与“饑(飢)”连用时,语序稍有不同,“飢寒”连言,“凍飢”连言。而 且,多是“饑”与“寒”对言。 “懦”、“弱”在“柔弱,软弱”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两者出现的语境稍有差异, “弱 ”往往与“老”、“小”、“幼”等具有弱小特点的词或者与其反义词“强”出现在同 一语境中,全书“懦”没有单用的情况,均为“懦弱”连言,与“猛毅”相对。 (二)语法上的差异。 《管子》一书,形容词类同义词在语法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构成同义关系的成员充当 句子成分的功能不同。 “同”、 一”、 醜”具有相同的义位:相同,一样。三者在语法功能上存在差异。 同” “ “ 可以做状语、谓语、定语,语法功能最强,“一”、“醜”仅出现作谓语的情况。 “詭”、 異”、 偉”、 奇”的共同义位是:不同。这些词在语法功能上稍有差异。 詭”、 “ “ “ “殊”、“異”均可以作定语、谓语,“奇”、“偉”仅出现作定语的情况。 138 馀论 本文对同义词的辨析工作做得不够细致,甚至对有些同义词的辨析进行得很不到位。 对《管子》中所进行的与《论衡》的同义比较非常粗糙。本文最初还打算通过对《管子》 各篇中的同义词进行历时比较研究,从而推测各篇的著作年代,由于本人学识、能力有限, 主观上不够抓紧时间,暂时没有进行这一部分的工作。此外,对同义词的认定、辨析缺乏 理论上的探索,对《管子》同义词的形成原因和途径没有进行探究,以后有时间,应该完 成这些方面的工作。今后应该更加努力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139 注释: [1]吕叔湘(汉语研究工作者的当前任务[A] (见:吕叔湘(吕叔湘全集(第 7 卷)[M] (沈 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32( [2]吕叔湘(新版《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读后 [A] (见:吕叔湘(吕叔湘文集(第 4 卷)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8、228( [3]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4( [4](宋)叶适(习学记言[M](见:四库全书(第 849 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750( [5]黎翔凤(管子校注 [M](北京:中华书局,2004:3( [6]池万兴(《管子》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3:25-26( [7]张固也(《管子》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6( [8]姚小平(管子语言观略说,J,(语言研究,2001,3:82( [9]罗根泽(诸子考索?“管子”探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25-427( [10]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288( [11]郭沫若等(管子集校(第 8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2]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诠[M] (北京:中华书局,1979:4( [13]张岱年(管子学说的历史价值,J,(管子学刊,1987,创刊号:7( [14]胡家聪(管子新探[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23( [15]周祖谟(语言学常识,J,(语文学习,1958,9:25( [16]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 (武昌: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105( [17]陆善采(实用汉语语义学[M] (北京:学林出版社,1993:85( [18]王力(语文知识,J,(语文学习,953,8:3( [19]高名凯(普通语言学(下)[M] (上海:东方书店,1955:59( [20]石安石(关于词性和概念,J,(中国语文,1961,8:38( [21]陈满华(词义之间的关系与同义词、反义词的构成,J,(汉语学习,1994,2:34( [22]周荐(汉语词汇研究史纲[M]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70( [23]武占坤、王勤(现代汉语词汇概要[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101( [24]刘叔新(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导论[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1( [25]武谦光(汉语描写词汇学[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179( [26]钱乃荣(汉语语言学[M] (北京:北京语言出版社,1995:85( [27]符淮清(现代汉语词汇[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27( [28]黄金贵(论同义词之“同”,J,(浙江大学学报,2000,4:86( [29]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83( [30]徐正考(《论衡》同义词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40 [31]黄晓冬(《荀子》单音节形容词同义关系研究[M] (成都:巴蜀书社,2003( [32]洪成玉(古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方法,J,(中国语文,1983,6( [33]王宁(训诂学原理[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83,84( [34]宋永培(说文与上古汉语词义研究[M] (成都:巴蜀书社,2001( [35]徐正考(《论衡》“征兆”类同义词研究,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4:7( [36]周文德(《孟子》同义词研究[M] (成都:巴蜀书社,2002:35-36( [37]高庆赐(同义词和反义词[M] (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7:11( [38]刘冠群(关于同义词的两个问题,J,(语文学习,1957,7:28( [39]刘叔新(同义词词典怎样处理词性,J,(辞书研究,1983,3:8( [40]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01( [41]张世禄(词性和词义的关系[A] (见:张世禄(张世禄语言学论文集[M] (北京:学 林出版社,1984:326( [42]蔚群、濮侃(同义词及其辨析方法,J,(山西师范学院学报,1979,3:89( [43]梅立崇(词性不同的词能否构成同义词,J,(逻辑与语言学习,1987,1:15( [44]毛远明(左传词汇研究[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30( [45]程湘清(先秦汉语研究[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63,80( [46]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50( [47]胡裕树(现代汉语[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230,235( [48]韩陈其(论古代汉语同义词的源类辨证,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1:66—70( [49]高守刚(古代汉语词义通论[M]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93( [50](汉)王充(论衡[M] (见:诸子集成(第 7 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51]胡敕瑞(《论衡》与东汉佛典词语比较研究[M] (成都:巴蜀书社,2002:201( [52]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M] (见:(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 (北 京:中华书局,1980( [53](汉)司马迁(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62( [54] (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M] (见:(清)阮元(十三经 注疏[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55](汉)徐慎(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1963( [56](汉)高诱注(吕氏春秋[M] (见:诸子集成(第六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57](汉)高诱注(淮南子[M] (见:诸子集成(第 7 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58](汉)王逸注(楚辞章句[M](见:四库全书(第 1062 册)[M] (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7( [59] (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 (见: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 (北 ( 京:中华书局,1980( [60](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见:诸子集成(第 3 册)[M] (上海:上海书店,1986( 141 [61]岑仲勉(墨子城守各篇简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116,117( [62]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 (见: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 (北 ( 京:中华书局,1980( [63] (汉)公羊寿传,何休注解诂,(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M] (见:(清)阮 元(十三经注疏[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64] (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M] (见:(清)阮 元(十三经注疏[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65](汉)扬雄撰,(清)戴震疏证(方言疏证[M](见:小学名著六种 [M] (北京:中 华书局,1998( [66](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67](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M] (见:(清)阮元(十 三经注疏[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68](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 (见:诸子集成(第 5 册)[M] (北京:中华书局, 1959:55( [69] (汉)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M] (见: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 (北 ( 京:中华书局,1980:182( [70](汉)高诱注(战国策[M](见:四库全书(第 406 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7( [71](宋)蔡沈注(书经集传[M](见:四书五经(上册)[M] (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5( [72](梁)顾野王(玉篇[M](见:小学名著六种 [M] (北京:中华书局,1998( [73](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 (见:诸子集成(第 2 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48( [74](吴)韦昭注(国语[M](见:四库全书(第 406 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75](宋)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1( [76](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7](清)王念孙(广雅疏证[M](见:小学名著六种 [M] (北京:中华书局,1998( [78](宋)陈彭年等(广韵[M](见:小学名著六种 [M] (北京:中华书局,1998:76 上( [79](清)孙诒让(墨子閒詁[M] (见:诸子集成(第 4 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80] (唐)杨倞 注(荀子[M] (见:四部丛刊初编(第 72 册)[M] (北京:中华书局, 1936( [81](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2](宋)丁度等(集韵[M](见:小学名著六种 [M] (北京:中华书局,1998:22 上( [83] (清)王筠(说文句读[M] (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212( 142 [84](宋)朱熹(楚辞集注[M](见:四库全书(第 1062 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7( [85](宋)朱熹(孟子章句集注[M](见:四书五经[M] (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 [86](宋)鲍彪注(鲍氏战国策注[M](见:四库全书(第 406 册)[M] (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7( [87] (汉)赵岐 注,(宋)孙奭疏(孟子正义[M] (见: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 (北 ( 京:中华书局,1980( [88](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89](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 (见:诸子集成(第 1 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90](清)戴望(管子校正[M] (见:诸子集成(第 5 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91](魏)何晏集解, 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M] (见:四部要籍注疏丛刊[M] (北 京:中华书局,1998:283( [92](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M] (见:(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 (北 京:中华书局,1980( [93](汉)刘熙(释名[M](见:四库全书(第 221 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94]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74( [95](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武汉:武汉古籍书店,1983:629( [96](晋)孔晁(逸周书[M](见:四库全书(第 370 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60 下( [97](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卷二十四)[M] (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35( [98](汉)曹操等注(孙子十家注[M] (见:诸子集成(第 6 册)[M] (北京:中华书局, 1959( [99](宋)朱熹(论语章句集注[M](见:四书五经[M] (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 48( [100] 赵学清(《韩非子》同义词研究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1( 143 参考文献 [1]孙常叙(汉语词汇[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56( [2]何九盈、蒋绍愚(古汉语词汇讲话[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3]陆宗达(训诂简论 [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4]王力(汉语史稿[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5]王力(中国语言学史[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6]武占坤、王勤(现代汉语词汇概要[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7]武占坤(词汇[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8]郭良夫(词汇[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9]段德森( 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10]刘叔新、周荐( 同义词语和反义词语[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1]苏新春(汉语词义学[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 [12]王政白(古汉语同义词辨析[M] (合肥:黄山书社,1992( [13]许威汉(汉语词汇学引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4]王凤阳(古辞辨[M] (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15]向熹(简明汉语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6]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M]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17]石安石(语义研究[M]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18]宋永培(说文解字与文献词义学[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19]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0]周荐(汉语词汇研究史纲[M]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21]符淮清(汉语词汇学史[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22]宋永培(《说文》汉字体系与中国上古史[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3]詹人凤(现代汉语语义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4]邓瑞金、王冠英(中国伪书综考[M] (合肥:黄山书社,1998( [25]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6]宋永培(《说文》汉字体系研究法[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27]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28]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29]宋永培(当代中国训诂学[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30]宋永培(古汉语词义系统研究[M] (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 [32]张联荣(古汉语词义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2]管锡华(史记单音词研究[M] (成都:巴蜀书社,2001( [33]刘兴均(周礼名物词研究[M] (成都:巴蜀书社,2001( 144 [34]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5]黄金贵(古汉语同义词辨析论[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6]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7]郭在贻(训诂学(修订本)[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145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1]王洁(书写符号的代码——关于纯字母缩写形式性质的一些看法,J,(怀化学院学报, 2007,10:98-99( 146 后 记 在桂林呆了 7 年,无论是学业上还是生活上,都得到过很多的人的帮助。 读本科的时候,导师刘兴均教授和孙建元教授给我们上的课让一直自以为喜欢文学的 我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从此进入语言文字这一奥妙无穷的领域。 在迷惘和不知所措的成长过程中,导师刘兴均教授不断给我指引方向,给我鼓励; 高 列过教授也常在学业和生活上给予我帮助。正是老师们的关怀和帮助,我才从迷惘中走到 现在。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受用终身的东西。 我的毕业论文从选题开始一直到定稿都得到汉语言文字学教研室很多老师的指导和 帮助。导师刘兴均教授总是很认真地批阅我的论文,不厌其烦地指导我修改,高列过老师 出差的时候还特意帮我买了很重要的参考书,非常感谢他们。 感谢研究生资料室的张老师,唐老师以及教工资料室的两位黄老师,她们在我的求学 生涯中帮了很大的忙。 感谢我的师兄弟姐妹们,刘绽霞师姐,蒙诗兴师兄,王建军师兄,罗强、丘雅、朱芳 毅、袁卫华,韩梅,张仪良、王玉柱、焦艳等,还有同学余义兵、王其进,他们都帮了我 不少忙,非常感谢。 147
本文档为【《管子》同义词语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5416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14KB
软件:Word
页数:243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12-12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