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举报
开通vip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中南民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姓名:龚莉辉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民族学 指导教师:柏贵喜 20080528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 要 近些年来,大众传媒与乡村社会发展已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有不少学者 从大众传播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但是,从民族学的视野对大众传播下, 尤其对电视传播下的乡村文化变迁研究还十分有限,可以说是民族学研究的新领 域。 本文主要运用人类学和传播学的有关知...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中南民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姓名:龚莉辉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民族学 指导教师:柏贵喜 20080528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 要 近些年来,大众传媒与乡村社会发展已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有不少学者 从大众传播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但是,从民族学的视野对大众传播下, 尤其对电视传播下的乡村文化变迁研究还十分有限,可以说是民族学研究的新领 域。 本文主要运用人类学和传播学的有关知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 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来凤县舍米湖村为个案,对电视传播下土 家族乡村生活方式的变迁进行了实证研究。全文除导言外,共分三章:第一章主 要描述了舍米湖村的基本概况,并对电视在当地的发展历程和传播状况进行了概 述,为后文的展开作铺垫;第二章主要从家庭生活、闲暇生活、消费生活和社会 交往四个方面对电视传播下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的变迁进行了民族志的叙述;第 三章着重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了电视在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认为,电视加强了乡村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影响了村民的消费行为,促 进了村民对流行文化的认同与接受,促进了村民传统观念和闲暇方式的改变,促 进了乡村人际关系的重构;同时也加速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消解。总之,以电视为 主体的现代传媒已成为促进乡村生活方式变迁的巨大动力。 关键词:电视 土家族乡村 生活方式变迁 I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of mass media and rural social development has been paid extensive attention in academic circles. Many scholars have done research work on this subject from the view of communication and sociology. However, the study, which is on rural culture change in the environment of TV communication, has been rather limi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nology. It can be said that this is a new domain in research of ethnology. On the base of the research outcomes of predecessors, the thesis mainly used the knowledge of anthropology and communications, and took Shemihu Village in Laifeng county as an example to make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lifestyle change caused by TV communication in Tujia countryside, combining the fieldwork and literature study.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the full text wa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Shemihu Village and stated the development course and communication condition of TV, giving the base for the latter parts; the second chapter made a description as Ethnography of lifestyle change caused by TV communication in Tujia countryside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family life, leisure life, consumption life and social intercourse; the third chapter paid emphasis on analysing the important role which TV played in the rural lifestyle change. The writer thought that TV strengthened ties between the village and the outside world, influenced the villagers' consumption behavior, promoted them to recognise and accept the Pop culture, promoted them to change their traditional values and the way of leisure, facilitated the reconstructi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the village. At the same time, TV accelerated Tujia traditional culture to die down gradually. In short, TV, as the main body of modern media, has become a great impetus to promote the rural lifestyle change. Key words: Television Tujia Countryside Lifestyle Change II 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 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再现手段保存和汇编本 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导 论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 1(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 关于传播技术的利用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学者已做 过许多研究。其中影响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有丹尼尔?勒纳的《传统社会的 消逝——中东的现代化》、埃弗雷特?罗杰斯的《创新的扩散》以及威尔伯?施拉 姆的《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 美国社会学家勒纳的《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的现代化》是根据1950年到 195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所对六个中东国家所做的一次大规模社会 调查所取得的资料写成的。勒纳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可以把有 关新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生动形象地传播给社会各个阶层的大众,人们可以足不出 户就能接触到来自全球各个角落的信息,通过文字、声音和图像获得有关对新事 物、新模式和新生活方式的认识。因此,他将大众传播媒介比喻为社会发展过程 中的“奇妙的放大器”,认为它能大大加速社会发展速度,提高现代化程度。? 埃弗雷特?罗杰斯在《创新的扩散》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创新扩散”模 式,把新思想、新事物的普及、推广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态,社会变化过程 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新、发明被推广采纳的过程。罗杰斯主张,大众传播在一个国 家的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非常值得重视,社会成员接触大众传播,是在发展中国 家从事大规模的有指导的社会变革与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威尔伯?施拉姆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 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科———传播学,被人们称为“传播学之父”。他 以《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一书的出版而成为传播与发展研究领域的先驱之 一。他在论述大众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时说, 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变革的代 “ 言者。它们所能帮助完成的是这一类社会变革:即向新的风俗行为、有时是向新 的社会关系的过渡。在这一类行为变革的背后,必定存在着观念、信仰、技术及 社会规范的实质性变化。”? ? 参见谢咏才,李红艳(中国乡村传播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32,33 ? 参见谢咏才,李红艳(中国乡村传播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33 ? [美]韦尔伯?施拉姆著(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M](金燕宁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21 1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2(电视与社会生活研究 英国学者罗杰?西尔弗斯通所著的《电视与日常生活》分析了何以电视在我 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如此巨大而普遍的影响。他的研究深入阐述了电视 对于我们的情感和认知意义,以及在时空和政治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认为, 电视 “ 融入日常生活的明显之处在于:它既是一个打扰者也是一个抚慰者,这是它的情 感意义;它既告诉我们信息,也会误传信息,这是它的认知意义;它扎根在我们 日常生活的轨道中,这是它在空间与时间上的意义。”?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的 《电视与社会》从电视制作、电视节目和电视观众三者的角度展示了电视与社会 的关系。其目的是让读者了解电视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戴维?莫利的《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电视受众研究 的历史和现状做了全面而系统的评述,揭示了电视在时间、空间和群体上对社会 进行组织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他的《家庭电视》和勒尔的《家庭收视内幕》 都观察到,只有通过分析家庭结构和闲暇活动这一总体语境,才能理解电视收看 行为及其文化影响。勒尔认为从长远看,电视自身能影响人们对时间的理解以及 使用。 用餐时间,睡觉时间,共处时间,做家务的时间……以及口头交流的方式, “ 都受到了电视节目的时间安排方式的影响”。?他特别引用了贝利在印度所做的调 查。此项调查表明,电视“正改变着印度一些乡村家庭的生活。以前他们的日常 生活基本由大自然规律所设定,而现在变成了由时钟和电视来制约……星期日变 成了„电视假日?,而以前晚上用来谈生意的时间,也已被„电视时间?所取代…… 许多时段被电视节目的时间安排所重新定义和构建”。? 美国社会学博士柯克?约翰逊所著《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 的民族志调查》第一次系统地分析了电视对乡村生活的影响,填补了这一研究领 域的空白。作者主要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探求了变迁中的印度乡村生活的社 会环境,深入村民们的实际生活,让他们讲述了他们与电视的不断演变的联系, 进而分析了电视在乡村生活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以及它在近几年中对极大改变印 度乡村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发展进程所产生的影响。约翰逊认为,正是这种角色 使电视成为文化变迁的重要动因。? ? [英]罗杰?西尔弗斯通(电视与日常生活[M](陶庆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4 ? 参见[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M](张永喜,鲍贵,陈光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 参见[英]戴维?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史安斌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 转引自[英]戴维?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史安斌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308 ? 转引自[英]戴维?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史安斌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308 ? 参见[美]柯克?约翰逊(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M](展明辉,张金玺译(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7 2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国内研究 1(大众传播与乡村社会发展研究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大众传播与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专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研究开始进入人 们的视线。 苏晓红通过实地调查,对苏南农村受众与大众媒介、大众媒介与苏南农村经 济、政治、文化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互动的角度论证了“农村的变 革是媒介发展的动力” ?、“大众媒介构建了农村与城市文明对话的平台”?等观 点。在调查中她发现,看电视已成为当地大多数农民闲暇时间的主要文化娱乐活 动,娱乐消遣是他们看电视的主要动机,进而分析了性别、年龄、文化层次与受 众接受电视节目类型的关系,提出了“对于农村受众而言,娱乐性节目更易影响 其观念的变更”?等新的理念。 尚妍、彭光芒对大众传媒在推动农村文化变迁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探 讨。他们在《大众传媒与农村社会文化变迁》一文中指出,随着城乡互动的频繁 和现代传媒技术在农村社会的发展, 城市现代文化不断涌入农村社会,潜移默化 地冲击、改变着农民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他们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大众传 媒不仅本身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被农民群体所接受, 成为农村文化变迁的内容 之一, 而且充当了推动农村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加速器”。? 沈宇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作用,即:大众传播可以影响 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发展进程从而影响社会发展。他提出,大众传播应该为社会 的发展服务。? 除此之外,还有裘正义的博士论文《大众媒介与中国乡村发展》、谢咏才和 李 红 艳 的 《 中 国 乡 村 传 播 学 》、 姚 君 喜 的 《 甘 肃 大 众 传 播 与 社 会 发 展 报 告 (2002-2003)》、王文棣的《大众传媒与西部农村现代化》等,也是这一领域的重 要研究成果。 2(大众传播与民族文化研究 益西拉姆研究、分析了大众传播与西北地区民族文化发展的关系及影响,指 出:大众传播与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相互交融的关系,无论是通过 大众传媒传播与建设民族文化,或是以民族文化丰富大众传播的内容与功能,都 ? 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M](北京:中华书局,2002,79 ? 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M](北京:中华书局,2002,136 ? 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M](北京:中华书局,2002,132 ? 参见尚妍,彭光芒(大众传媒与农村社会文化变迁[J](理论观察,2006(3) ? 参见沈宇(论大众传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J](新闻知识,2003(5) 3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能够有效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提升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水准。益西拉姆肯 定大众传播对民族文化变迁的重要作用。大众传播“无疑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 社会生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添加了一种积极的促动因素,更重要的是 大众传播将对于西北地区各族群众生存与发展所依托的民族文化平台注入以思想 观念、道德水准、生活态度与社会规范为层面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的色彩。”? 李勤也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他认为,大众传播使少数 民族的思想价值观念、民间文艺与民族习俗、行为规范与行为方式等逐步发生改 变,因而大众传媒在多民族地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 角色。? 彭婵、吕尚彬通过调查大众传媒对利川市土家族节庆民俗文化的影响,发现 由于受众在媒介接触内容、接触目的以及对媒介的依赖性程度上的不同,使他们 在对传统节庆民俗文化变迁以及接受外国节日的态度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受众媒 介接触行为越多,对待非本土文化的态度就越趋于开放,在行为上也更容易进行 模仿。? 马翠华从传播学视野对现代传媒语境下的回族传统文化、乡村社会问题进行 了研究,主要探索了回族传统文化对现代传媒的普及和媒介使用的影响,并从媒 介内容选择的角度分析了现代传媒娱乐者、教育者、大众消费文化引导者的角色。 她在论述中始终围绕着两个环境,即文化环境中的现代传媒和媒介环境中的民族 传统文化。? 3(电视与乡村生活研究 柏贵喜在对当代土家族的社会文化变迁进行研究时,注意到了电视传媒对民 族文化的影响。 在当代文化传播中,电视的价值尤为重要。电视不仅改变了人们 “ 的闲暇生活方式,而且不断地将外界的新的信息、新的观念、新的思想传入土家 族地区,在开启民智和风气上与书籍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他在调查时发现, 看电视已成为当代土家族最主要、最经常的闲暇活动,可以说, 电视的发展使土 “ 家族闲暇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郭建斌于 2001 年 10 月至 2002 年 4 月独自一人到云南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 ? 益西拉姆(中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众传播与民族文化[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130 ? 参见李勤(大众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J](当代传播,2005(5) ? 参见彭婵,吕尚彬(媒介接触行为与民俗文化变迁的相关性研究——以利川市土家族节庆民俗文化为个 案[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1) ? 参见马翠华(现代传媒与回族乡村生活——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太阳乡下李村调查[D]([兰 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7 ? 柏贵喜(转型与发展:当代土家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233 ? 柏贵喜(转型与发展:当代土家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74 4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自治县独龙江乡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越冬田野调查。他以日常生活中直接面对的现 象作为研究的起点,探讨电视与少数民族乡村日常生活的关系、相互影响等问题。 调查中,他从那些当地人最平常的生活状态中来找问题,并尝试着寻找这些问题 的答案,或是对这些问题作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解释,力图完整真实地呈现电 视与乡村日常生活的场景。? 李春霞对电视在彝族乡村生活中的影响及其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 究。在《地方性知识的建构与变迁——电视对彝族乡村传统的影响研究》一文中, 她试图通过电视植入一个彝族社区的民族志研究来论证“电视影响彝族乡村传统, 导致当地文化变迁”?这一观点。她认为,电视在当地“神圣/世俗”的社会结构 被划归入世俗空间,但电视在当地文化/知识系统中新建构了“电视—面子”、“电 视—汉族”、“电视—非电视”、“现实情境—电视节目情境”(这组关系还可以 表述为“家庭—外部世界”)的关联。通过打破一些传统的文化关联,建构新的文 化关联或区隔,电视“植入”地方性文化/知识系统,成为地方性知识的建构者和 变迁动力。在她的另一篇论文《彝民通过电视的仪式——对一个彝族村落“电视 与生活”关系的民族志研究》中,通过把电视植入某个社区的过程视为该社区通 过电视的仪式,将大众传播视为社区在现代宿命的、必然要“通过”的“仪式”, 是在面临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所带来的种种变化和现象时, 社区为标识、定位、 解释这些现象和变化, 进而调整自己以适应这种现象和变化而做出的种种社会性 行为。她认为,电视与村落的生活一直处于相互建构的过程中, 村民按照自己的 方式将电视纳入当地生活, 同时村民们也渐渐调整自己的生活和文化结构以适应 电视。? 张莉分析了电视对农村的影响。“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说,电视对农村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影响是具有颠覆性的;从深层的思想和观念层面来讲,电 视给农民的震撼和在重塑农民性格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同时期其他任何工具和设备 所不能比拟的。”? 彭小川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了电视媒介对农村社会交往方式的影响。他认为, 在电视媒介影响下农村社会交往方式呈现出交往范围扩大、理性化程度提高等基 本特征,电视媒介在农村居民社会交往观念向现代化转变中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 参见郭建斌(独乡电视:现代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日常生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 李春霞( 地方性知识的建构与变迁——电视对彝族乡村传统的影响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 (7) ? 参见李春霞(彝民通过电视的仪式——对一个彝族村落“电视与生活”关系的民族志研究[J]( 思想战 线,2005(5) ? 张莉(电视——农民的“眼睛”——浅议电视对农村的影响[J](科教文汇,2006(12) 5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在影响老年人家庭交往和亲子互动上也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它也是家庭矛盾 产生的源泉之一。? 姚君喜、郑微波都对西部贫困地区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受众对电视的接触状 况、认知效果和认知态度,以及使用媒介的情况,发现电视是农村居民获得信息 的主要媒介,看电视成为目前贫困地区受众闲暇时的主要文化活动,并分析了农 村受众在接触媒介内容方面呈现的特点。?姚君喜认为,电视作为文化传播载体, 在西部贫困地区的文化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 以上是关于电视与乡村生活的研究。另外,邢虹文从社会结构、社会互动、 社会变迁与发展三个层面分析了电视与整个社会的关系。在社会结构的层面,作 者指出了电视的社会生产与消费机制。一方面,电视发展不断地受到来自社会生 态的制约与要求,按照社会环境的状况生产电视产品;另一方面,电视本身也通 过观众的消费不断拓展其影响力,从而促使其所处的社会生态发生变化。在社会 互动的层面,作者认为电视与社会、观众的互动是一种“点对面”的交流,是一 种“拟态环境”中的精神文化互动。电视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知识结构, 也改变了人类观察世界的方法和思想过程。在社会变迁与发展的层面,作者认为, 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电视不仅推动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而且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如电视可以传递政治信 息,塑造政治形象,指导消费生活,传播现代价值观念,促进文化交流等。? (三)简要评论 从以上综述来看,国外研究电视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主要集中在都市社会生活, 尽管约翰逊博士对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的关系作了开创性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填 补了这个研究领域的空白,但是由于时空的限制,他的研究也只适合于当时的印 度乡村。 国内尽管不少学者关注电视对乡村生活的影响,既有宏观研究,也有少量的 微观研究,还有一些个案研究,但他们重在研究生活整体性的变迁,尚无人就电 视在乡村生活方式变迁(如闲暇生活、消费生活的改变等)这一主题中的作用进 行“以小见大”的研究。 本论文将或多或少借鉴以上论著的某些理论与观点,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 ? 参见彭小川( 电视媒介对农村社会交往方式的影响研究——对湖北省钟祥市两村庄的调查[D]([华中农 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 ? 参见郑微波( 关于大众媒介在西部贫困地区现状的调查报告[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6);参见姚 君喜( 西部贫困地区电视文化发展的调查——以甘肃为研究个案[J]( 新闻界,2005(1) ? 参见邢虹文(电视与社会——电视社会学引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6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进一步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电视传播下乡村生 活方式的变迁作比较深入的论述和分析。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文化变迁,是民族学研究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乡村文化变迁引起了学界的 广泛关注,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但是,从民族学的视野对大众传播 语境下,尤其对电视传播下的民族文化、乡村社会问题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可以 说是民族学研究的新领域。学术界对于大众传播的主流媒体——电视与乡村文化 变迁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具象研究很少,特别是电视对少数民族聚居的 乡村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几乎还是空白。本研究正是对此领域的一种尝试,具有 一定的创新性,在理论上可以为民族文化变迁研究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丰富文 化人类学学科内容,使文化变迁理论更具时效性。 (二)实践意义 舍米湖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迟缓,现代化程度较低,民族特色较突出,在这 样一个村庄电视媒介可以看作是一个非常引人注意的现代性因子,研究其对当地 文化生活的影响就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过翔实地反映电视对土家族乡村生活各 方面产生的多种影响,洞察电视在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一 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乡村文化变迁的进程和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涉农 传媒的发展提供参考。 三、借鉴的理论 本研究主要借鉴西方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对电视传播下乡村生活方式的变迁 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本研究主要借鉴以下理论: 文化变迁理论:文化变迁也称社会变迁,或称社会文化变迁。一般而言,文 化变迁这一术语为人类学家所好;社会变迁这一术语则为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 家们所好。?文化变迁,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人类学家们认 为文化的变迁是一切文化的永存现象,人类文明的恒久因素。文化变迁,多数人 类学家认为是指任何足以影响文化内容或文化结构的变化。也有学者认为,文化 变迁指的是由于族群(或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 ? 参见石奕龙(应用人类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91 7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目前在文化人类学界,凡谈到文化变迁,实质上 都是指文化的任何方面的变化。它主要研究的是文化的动态发展的一个侧面。 促使文化发生变迁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部分:内部原因是由 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的;外部原因是由自然环境的变化或社会环境的变化如人 口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改变等而引起。? 人类学家们认为文化变迁往往是通过这几种方式进行的:创新、传播、进化、 涵化、文化的恢复和重新解释、革命与改良。? 文化传播理论:除自身的发现和发明以外,一个社会中新文化因素的出现还 可来自外部社会的传播。文化传播指的是一个文化发明创造出来的文化要素乃至 文化的结构、体系向本文化之外的地域扩散或转移,引起其他文化的互动、采借 (borrowing)及整合的过程。?正因为有文化传播,一个地方发明的先进事物才 能为各地所共享,人类进步才会加速。 许多人类学家认为,传播是人类文化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可分为两种模 式:基本传播和次级传播。但也有人类学家不满意上述的两分法,认为文化的传 播可分为直接传播、媒介传播和刺激传播三种模式。其中,媒介传播指的是两种 文化之间的交流不是直接进行,而是通过第三者作媒介,使某种文化因素得以交 往。?本研究中的电视便是一种传播媒介,它不仅本身作为一种娱乐工具改变了 土家族农民的生活习惯,而且它所传播的文化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地农民的 思维方式,继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后面的正文对此将作详细 的论述。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基本思路 本文从生活方式变迁的视角嵌入,以电视传播为背景,运用人类学和传播学 的相关知识,分析电视在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中所发挥的作用。全文除导言外,共 分三章:第一章主要描述了调查村落的基本概况和电视在当地的传播状况,为后 文的展开作铺垫;第二章主要从闲暇生活、家庭生活、消费生活和社会交往四个 方面对电视传播下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的变迁作民族志的描述;第三章探讨了电 ? 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39 ? 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40 ? 参见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41,50 ? 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43 ? 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44 8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视在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中所发挥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查阅大量的相 关文献资料,整理、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纵向了解电视在该地区的发展历程 和传播状况。田野调查以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为主,了解电视在人们 生活中的地位、人们对于电视传播的认知,以及电视传播对人们生活方式、文化 观念产生的影响。 五、调查情况 我出生于恩施土家族地区,有着在民族地区生活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去 舍米湖村调查之前,我曾到过绿水、飞机等其他几个乡镇的村子,对土家族农民 的生活有一些大致的了解。 2007 年 7 月下旬至 8 月中旬,在朋友的帮助下,与师弟赵情学一起到舍米湖 村对电视在当地的影响进行田野调查,与村民进行了亲密接触,开展了深入访谈, 并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得到舍米湖村干部彭承金、彭大召等人的大力支持, 为我的进一步调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9 月初对调查材料稍加整理之后,又一次 深入舍米湖,与村民进一步接触,获得了更多访谈资料,并拍摄了大量照片,这 些为我的毕业论文的撰写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调查期间,我都以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为主,关注电视媒介给当地村民生 活所带来的变化。是年 9 月下旬,我还到来凤县广播电视局、来凤县史志办公室 等单位搜集了大量有关当地电视传播的文献资料,这些都是我从事本课题研究的 基础。 9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第一章 舍米湖村概况及电视在当地的传播 一、舍米湖村概况 舍米湖村是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百福司镇河东乡的一个土家村落。 来凤县地处鄂西南边陲,东南接湖南省龙山县,西邻重庆市酉阳县,北与本 省宣恩县和咸丰县相连,现隶属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县城所在地翔凤镇东 距省会武汉市 728 公里(公路),北距州府所在地恩施市 135 公里(公路)。?据 2000 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来凤县总人口为 316707,其中少数民族人 口为 165575 人,占总人口数的 52.3%。少数民族人口中,土家族 93471 人,苗族 70679 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29.5%和 22.3%。 百福司镇(卯洞)位于来凤县城南偏西 53 公里处,北与本县漫水区相连, 东与湖南省龙山县火岩乡桂塘乡接壤,西南与重庆市酉阳县大溪镇的五福乡兴隆 乡毗邻,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省道来(凤)智(勇关)线由东北向西南贯 穿全境。全镇国土面积 184.13 平方公里,集镇面积 2.5 平方公里,南北长约 20 公里,东西宽约 15 公里,辖 23 个行政村 29183 人,城镇居民 6000 余人。该镇属 于二高山地区,丘陵、坪坝皆有之,山地与平坝面积比为 7:1。全镇地势呈西高 东低、北高南低,境内峻岭连绵,沟壑纵横。酉水河纵贯东西,怯道河横穿南北, 两水汇合于镇区,沿河一带比较平坦,均为粮食生产基地。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 玉米、薯类等,经济作物有烟叶、茶叶、油菜、花生、西瓜、棉花、油桐、中药 材等。农村家庭副业主要是生猪养殖。全镇工商业绝大部分为个体民营经济,主 要有运输、建筑、商品零批、小型加工、农副土特产经销及餐饮、娱乐等行业。? 通常,集镇内商贸营销多依赖于老百姓三日一隔或五日一隔的“赶场”行为。 舍米湖村位于百福司镇的西南方,属湖南、重庆、湖北三省市交界之地,东 南与湖南龙山县毗邻,西南与重庆酉阳县接壤。东起磨刀湾,西至鱼鳞堡,版图 面积 403 公顷,耕地面积 871 亩,水田 489 亩,旱地面积 382 亩,有林地面积 532 亩,荒山面积 678 亩。全村居住着土家族、苗族和少量侗族人,共有 6 个村民小 组 145 户 636 人,其中农业劳动力 457 人。土家族占人口总数的 97%,其中彭姓 土家族人占全村人口的 85%。? 舍米湖是土家语,意思是“阳光照耀的小山坡”。舍米是阳光照耀的,湖是山 ? 参见湖北省来凤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来凤县志[Z](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3 ? 参见湖北省来凤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来凤县志[Z](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16 ? 参见文稿——土家摆手舞蹁跹,舍米遍开民族花 10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坡。本地人又称舍米湖是爬满猴子的山坡,因其宁静、美丽,足以引得猴子都来 居住而得名。 舍米湖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 16.3?C,冬季平均气 温 5.1?C,夏季平均气温 26.6?C。全年无霜期较长,约 280 天左右,年平均相 对湿度为 80%。全年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为 1400 小时。?由于光照条件好,土 壤肥沃,水质优良,温差较大,所以这里种植的水稻、蔬菜、水果等等,所有的 农副产品,都格外的优良,口味好,让人品尝后念念不忘。 舍米湖地理位置非常的优越,坡前有水流,背靠石口山。从风水角度来讲, 这里可谓是得天独厚。从地质形成来讲,舍米湖最上部是志留纪层状砂岩,泉水 丰富,是村民的用水来源。这个地层的水,水质优良,含有锶、锂、锌、碘、硒、 硼、镉等矿物质,且这里远离污染,所以这里的水可与优质矿泉水相媲美。这里 的水稻米质洁白香甜,曾是贡米。这种泉水蒸出的大米饭,雪白晶莹,味道香美 可口;这种泉水不用煮沸,可以生喝,不会肚子痛。 舍米湖村傍山而建,民居集中,民风淳朴,土家风味浓厚,景色宜人,属典 型的土家山寨(见图一)。该村落保持较完好,住房基本上全是黑瓦木制结构的吊 脚楼。宁静的山村,古木参天,翠竹秀丽,古老的吊脚楼掩隐其间,安详而宁静, 檐角高挑,错落有致,浑然成韵,大有“空中楼阁”之意境。在百十路通往村子 的路口远远望去,黑色的瓦与山坡混为一体,不仔细分辩,很难看得出那是房子。 顺坡而上,层层梯田,甚为壮观。古朴独特、源远流长的土家民间风俗,成为舍 米湖土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舍米湖土家人天性强悍豪爽,俭朴勤劳、重 情尚义、守信自约、鄙弃淫奢、重节如命。 由于群山绵亘的地理环境,长期道路不通、交通不便,这里与外界几乎没有 交流。至今还没有通客车,只有摩的,从百福司镇坐大约 40 分钟可以到达舍米湖 村。大众传媒进入村里之后,尤其是电视的出现,使村民与外部世界有了越来越 多的接触。新闻、娱乐、广告等通过电视传播进入当地村民的生活,这些来自多 元世界的现代生活信息和新观念在日复一日中潜移默化地冲刷、消解、改变着土 家族村民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 二、电视在当地的传播 (一)电视在当地的发展历程 1979 年 6 月,来凤县电视收测组在邻近的湖南省龙山县海拔 1318 米的沙子 ? 参见文稿——土家摆手舞蹁跹,舍米遍开民族花 11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坡进行反复测试,信号较稳定,经双方协定,由来凤出设备,龙山出资金,于 6 月中旬在沙子坡进行试验转播,两县人民第一次看上电视。在试转同时,来凤县 广电局另组人员在本县境内的佛山、贵帽山等地进行反复测试,决定在海拔 1178 米的贵帽山顶建立电视差转台。1980 年 5 月 10 日正式转播电视节目,这是来凤 电视转播台在来凤上空第一次向全县各族人民传送电视信号。? 随着电视用户的逐步增加,1983 年后,百福司、三胡等区镇和胡家坪林场、 新峡一级电站等单位先后自筹资金建起小功率差转台。?这一时期,舍米湖村虽 已通电,市场上也早有电视机出售,但价格昂贵,黑白电视机都要几千元,村民 们买不起。然而,那时有的村民还是到河东乡的乡政府所在地捏车坪管理区过了 一把看电视的瘾。现任村支部书记彭承金说:“最开始村里还没有电视的时候, 我们就到捏车坪去看,那时候放《射雕英雄传》,很好看的。但要走那么远的路, 还是有点不方便。” 直到 1987 年,村里出现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村民们才终于在自己村里看上了 电视,但效果不是很好。1988 年,县里新建了百福司、绿水、贵帽山三座地面卫 星接收站,解决了百福司附近几个区镇收视不好的问题。? 1992 年县广播电视局开始兴建有线电视站,使县城人民看上了有线电视。之 后,有线电视安装到了县城郊区土堡、飞机、活水等地,这些郊区的农户也看上 了加密电视。?1993 年 12 月百福司镇开始安装有线电视,?但舍米湖的村民们还 是只能收看到百福司地面卫星接收站转播的节目。由于收看的电视频道少,节目 内容十分有限,有的村民就到镇上租些影碟回来看。彭书记说:“我以前看电视 时间多,那时村里还没有安装卫星锅,经常租碟看,比如《水浒传》、隋唐演义》、 《 《西游记》都是我最爱看的。因为我往镇上跑得多,每次去了就带一大摞碟子回 来看。但现在很少有时间看了,忙得很。” 1999 年,由于来凤县城可收看到 18 套电视节目,而有的农村地区只可看 1 套电视节目, 村村通工程”开始启动,县广播电视局在农村狠抓有线电视用户的 “ 发展。?但舍米湖等地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不能统一铺设有线电视网,为了真正 解决边远山区农民看电视难的问题,县广播电视局致力于在这些地区发展卫星锅 用户。随着家用卫星电视接收器的出现(见图二),舍米湖村民们也能看到多套电 ? 参见湖北省来凤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来凤县志[Z](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429 ? 参见湖北省来凤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来凤县志[Z](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429 ? 参见来凤县广播电视局志稿 ? 参见来凤县广播电视局志稿 ? 参见来凤县广播电视局志稿 ? 参见来凤县广播电视局志稿 12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视节目了。 2000 年后至 2003 年,村民购买彩电的数量激增,卫星接收器的数量也随之 递增,因为凡是买了电视的家庭同时都会购买卫星接收器,以便能收看到丰富的 电视节目。安装了卫星接收器之后可以收看 30—40 个台,而且效果相当好。到 2007 年我去调查的时候,村里电视机的普及率已高达 99.3%,而且有电视的家庭 都安装了卫星接收器。 (二)村民拥有电视的基本情况 调查期间,经常会到老村支部书记彭大召家坐坐。他说,村里是1983年通的 电,为此他付出了很多劳动,比如电线杆、变压器等都是他一手一脚买回来的。 1987年,舍米湖村出现第一台电视机,就是他家买的。事隔二十年,老彭书记还 清楚地记得那台电视机是14寸黑白的,牌子是金利浦。当时,村干部相较于其他 村民来说,家庭经济条件要好一些,所以他家是村里第一个买电视的家庭。不久, 一些较富裕的家庭也相继购买了电视,都是黑白的。这些家庭便成了没有电视那 些家庭的羡慕对象,有的村民形容当时的心情: 那些家庭买了电视,我们家却没 “ 有,真是造孽(方言,意思是:可怜)呀。”于是紧接着就为购买电视机做预算。 九十年代黑白电视慢慢多起来,1996年彩电开始进入舍米湖村。经济条件比 较好的家庭原来已有黑白电视,现在又添置了彩电,这些家庭中就拥有了两台电 视机。购买第二台电视机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集中在村民需求这一焦点上, 因为大多数家庭都是“想买大些的彩电”,或是认为“两台看起来方便些”, 只有 极少数家庭是因为“第一台坏了”才买第二台的。 2000 年后至 2003 年,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购买彩电的数量激增, 电视机的普及率达到 97.9%,全村只剩下三户没有购买电视。这期间,彭承金家 换了台 29 英寸彩电,到目前为止是村里最大的电视。他说,刚买那几天,很多村 民都到他家来看电视,家里都没地方坐了。2006 年,村里又有两个家庭购买了电 视。到 2007 年我去调查的时候,除了一个特困户之外,村里其余的家庭都有了电 视,并安装了卫星锅,普及率已达到 99.3%。舍米湖村农户目前拥有电视情况如 下表所示: 表1 村民拥有电视的情况 拥有电视机台数 户数 比例 一台 95 65.5% 两台 48 33.1% 三台 1 0.7% 没有 1 0.7% “ 比例 节目类型 13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三)村民收看电视的基本情况 1(村民收看电视的时间 在农村,闲暇时间的多少有农闲和农忙季节之分。农闲季节要干的活不多, 村民们一般都呆在家里看电视。调查发现,电视占去了村民们大部分闲暇时间, 68.3%的被访对象平均每天收视时间为 3—5 小时,白天晚上都看。但是农忙季节 就不同。村民们多忙于生产活动,看电视的时间就相对少些。白天只有稍小点的 孩子在家看电视,大人们都在田里忙碌,一般天黑了才回到家,只有晚上才看看 电视。所以,对于“农忙时,您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大约为”这一问题,村民 选择“1—3 小时”的居多,占 77.9%。 2(村民收看电视节目的情况 在安装卫星锅之前,村民能收看到的电视频道很少,主要是央视一套,在没 有太多选择的情况下,村民们一般就在固定时间看看新闻节目,但当时他们最爱 看的是天气预报。因为这跟他们的生产活动休戚相关,收看天气预报便于安排农 事。2003 年以后,村里的卫星接收器逐渐普及,安装了卫星接收器的家庭都能收 到 30—40 套电视节目,不仅包括全国各省卫星转播的电视节目,还能收到部分境 外电视节目。于是, 新闻联播》等节目不再是人们的必然选择,取而代之的是各 《 种娱乐节目。具体访谈和入户调查的结果如下: 表2 村民收视内容的选择 “ 比例 节目类型 娱乐类(影视、综艺、音乐等) 95.9% 新闻类 63.4% 科技知识类 34.5% 生活类 31.0% 体育类 26.9% 广告类 19.3% 《 户数 占有率 从上表可以看出,电视节目按村民的喜爱程度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娱乐类、 “ 新闻类、科技知识类节目。对所有被访对象来说,娱乐类(影视、综艺、音乐等) “ „ 节目是最受欢迎的,特别是连续剧。村民们收看新闻,主要是了解与自己利益息 ( “ 息相关的国家政策与法规。关于科技知识,村民主要看农业方面的,如中央七套 “ 播放的节目。 媒介 对于广告类节目村民们会有意无意地选择收看,由于广告在电视中几乎无处 不在,村民们被动地耳濡目染,已熟记了不少广告词。 14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 邢虹文认为,关于生活方式的定义,目前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生活方“ 式是回答人们„怎样生活?的概念,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文化模式为满足自身生 活需要而运用社会环境提供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文化资源的活动方式、„配置方 式?。”?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生活方式本身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生 活方式涵盖人们的劳动生活、政治生活、物质消费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等生活活 动的一切领域,而狭义的生活方式则仅仅关注人们在日常生活领域中的活动,如 闲暇、消费、家庭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等。本文是从狭义上来探讨电视对土家族 乡村生活方式的影响的。 随着电视业的迅猛发展,电视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也日益增强,成为促使人 们生活方式不断变迁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当代社会中,电视通过图像与语言的传 播,不断传递新的生活信息,示范新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的闲暇、消费、社会 交往以及家庭生活等日常生活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家庭生活的变迁 所谓家庭生活方式,主要指的是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生活节奏、家庭作息规 律等等。?在本文中,家庭生活和闲暇生活的区别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家庭生活里涵盖了人们为了自身生存和繁衍所进行的一系列必需活动,如劳动、 工作、吃饭和睡眠等;闲暇生活则是一种充分展示人们生活情趣和个性特征的生 活状态,闲暇活动是人们利用闲暇时间为了满足自己的享受、娱乐、发展等身心 层次的高级需要而进行的活动。第二,家庭生活的范围是在家庭之内,而闲暇活 动是在家庭范围之内和之外都可以进行的。 电视侵入家庭之后,土家族村民的家庭生活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一)家庭的娱乐活动中心由火塘转向电视 舍米湖村民的住房是土家族独具特色的吊脚楼。来到每个村民家最先进入的 是堂屋。堂屋一般都较大,是村民最为重视和尊敬的家庭特殊场所。天冷或下雨 时,全家人就集中在这里休息、吃饭、聊天,也在这里接待客人或存放农具和农 产品。它还是供置祖先牌位的地方。 ? 邢虹文(电视与社会——电视社会学引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250 ? 电视社会学引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253 邢虹文(电视与社会—— 15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以前在堂屋的一侧设有火塘,用石条镶成略成正方形的火坑,架铁三脚架, 或上悬梭钩以烘烤东西和吊锅鼎煮饭烧水。火塘是吃饭和冬天取暖之所,是一家 人起居活动的中心。农闲季节,人们常围着火塘说说笑笑,谈古论今,老人对下 一代年轻人和儿童讲述着他们的人生经历、祖先来历和功德、民间故事,对周围 的人和事进行道德评价等等,可以说火塘是那时家庭休闲活动的中心,也是儿童、 青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自从电视侵入家庭之后,这一现象就发生了变化。因为电视一般都放在堂屋 里,昔日那种烟熏火燎、满屋尘灰的景况就不得不改变,于是多数家庭把厨房设 在堂屋后面加盖的屋子里,砌有水泥瓷砖节能灶,或使用沼气炉,卫生条件大为 改善。同时这一变化也就意味着火塘文化的消失,与火塘有关的文化内涵只保留 在老年人的记忆中。 随着电视这一现代娱乐媒体的普及,家庭的娱乐活动中心逐渐转向电视。从电 视的摆放位置可以看出人们对它的重视。电视一般放在堂屋里最显眼的角落里的 桌子或柜子上(见图三)。由于是堂屋,也由于摆放了电视机的缘故,与家里其 他房间相比,这间房格外干净整洁。电视机旁边的墙上挂着明星像或大钟之类的 装饰物。有的家庭在电视关着的时候,用一块从镇上花不少钱买来的花布盖着。 人们将贵重的柜子和橱子从里屋搬出来,整齐地摆放在这个房间里,而把以前堆 放的一些杂物都挪走,让它看起来更舒适、漂亮一些。这个房间的光线较其他房 间更好,以展示它有多整洁,装饰得有多好。 前面已作了介绍,老彭书记家是村里第一个买电视的家庭,他家从黄昏到夜 晚的家庭生活记录会为我们展示一幅电视对家庭生活影响的生动图景。由于调查 期间村民们白天都忙着摘西瓜,这个时段可以说是家庭活动最多的时段。下午四 点多到达他家的时候,女主人刚从西瓜地里回来,她想在晚上看电视,所以早点 回来准备晚饭,其他人都还在西瓜地里忙着。堂屋窗前写字桌上摆放着一台 21 英寸彩电,一对音响高耸在电视两旁,左边还放着影碟机。女主人说,这是她家 买的第三台电视,第一台就是前面说的 14 英寸金利浦黑白电视,第二台是彩电, 比现在的小一点,大儿子搬到镇上去了,这台就是第三台。她打开电视,调了一 下就做饭去了。一会儿,10 岁的孙女回来了,第一件事就是摆弄电视,换台,然 后从厨房端来一盆海带,一边清理海带一边看河南台的《家有儿女》。她说:“这 个电视剧好看,我非常喜欢。现在放暑假了我经常看电视。爸爸妈妈很忙,一般 在镇上不回来,平时就我和弟弟还有爷爷奶奶在家。现在是假期,叔叔、表哥表 姐们都回来了,这会儿都在西瓜地里帮忙呢。白天他们都很忙,没时间看电视, 就晚上看。” 16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七点左右,地里干活的人都陆陆续续回来了。主人家 27 岁的小儿子 PCS 把电 视调到中央一台,大家一边看新闻联播,一边等着吃饭。我趁着这间隙和老书记 聊了起来,他给我形容了他家刚买电视时的一些情形:“我家刚买电视的那会儿, 附近村民都到我家里来看,屋里都挤满了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好热闹哦, 一看就看到很晚。后来电视普及了,大家就在自己家里看,晚上都不出门了。” 新闻联播结束,黄金时段的电视剧开始,大人们坐在饭桌前边吃边看,孩子们则 是端着碗坐到电视机前,趁着放广告的间隙夹了菜又坐回电视机前。PCS 知道妈 妈提前回家做饭,就是想看这个电视剧,于是主动包揽了收拾、洗刷碗筷的活儿。 八点左右,一个家里没有电视的村民来到彭家,和他们一起看电视。遇到精彩处, 大家还讨论一番,看着聊着,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十点半左右,我们起身离开,电视还在继续播放着。夜晚走在寂静的乡间小 路上,可以从很多家庭的窗户里看到电视机屏幕一闪一闪的亮光。正像老书记说 的,电视在村里普及之后,村民们夜晚基本上不出门了,看电视、谈电视成了他 们晚上唯一的家庭活动。 (二)电视使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发生变化 以前没有电视的时候,夜晚是村里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光。村民们在一天的劳 动之余,也就是傍晚时分,通常都是“串门子”,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反而少些。由 于电视在家庭中的普及,村民们减少了走亲串邻的活动,多是呆在家里和家人们 一起看电视。可见电视使家庭成员多了相处的机会,为成员间的交流提供了条件, 有助于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 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或联系是家庭关系状况的体现。这种互动包括不同家庭角 色之间的联系,其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中非常重要的类型。夫妻之 间的相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是农村家庭内部成员互动中的重要内容。?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主体和核心。电视的到来,使家庭中的丈夫和妻子多 了彼此接触、交流的机会,夫妻关系因此起了微妙的变化,正向着和谐的方向发 展。从下面村民平实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出这一点: 村民 PCM 说:“电视对我的家庭来说是件好东西。以前和老婆总是吵架,现 在有时间都看电视,我们架也吵得少了,相处容易些了。在电视里可以学到很多 东西,比如看到别的夫妻是怎么相处的,我们也跟着学,这样很好。” 一位 40 出头的女村民说:“我丈夫以前晚上很少在家呆,总是去别人家摆龙 ? 参见彭小川(电视媒介对农村社会交往方式的影响研究——对湖北省钟祥市两村庄的调查[D]([华中农 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 17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门阵。自从我们买了这台电视机后,他在家的时间多了,有时还帮着我做点家务。” 现在,看电视是孩子们最主要的娱乐活动,虽然大部分父母不喜欢孩子看太 多电视,但随着可看节目的增多,增加了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的机会和时间。在某 种程度上,共同看电视塑造了一个有利于家人共处的情境,电视不仅使家庭中的 夫妻多了相处的时间,也给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更多进行交流的机会。有的父母在 看电视时会边看边讲给孩子听,或者用电视上正在播放的例子来教育子女;还有 的父母在电视上看到父母与孩子发生冲突的场面时,会马上联想到自己的孩子, 思考应该如何更好地去处理自己和孩子的关系。 在传统的家庭里,父母对子女有着绝对的权威,而近些年,家庭中的亲子关 系正朝着民主型的方向转变,子女听取父母的教导,但同时也可以和父母进行平 等的对话和沟通。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电视媒介为父母做出了积极的示范,向父 母提供了怎样处理好父母与孩子关系的方法。很多父母都是通过电视学到了更科 学的教育方法,并把它们用于实践之中。可见电视提供的关于亲子教育、亲子关 系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对于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处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电视节目内容有利于父母和子女之间关系的处理,但同时我们也该看到因为 电视而引起的父母与子女间的冲突。电视给了孩子一个了解外面世界的好机会, 吸引着孩子新奇的目光与心灵,但由于年纪小、自我控制能力差,许多孩子沉迷 于电视之中,花在学校功课上的时间比以前少了,只要一有假期就回家看他们喜 欢的肥皂剧。有的家长说, 现在放暑假了,孩子们整天坐在电视机前,喊他们做 “ 什么事都喊不动。”曾到过一个村民家中,当时他十六岁的儿子和十岁的女儿正津 津有味地看一部电视剧——苏有朋版的《倚天屠龙记》,对于我们的到来视而不见, 对于我们的谈话充耳不闻,头也没有回一下,眼睛一直盯着电视,可见孩子们对 电视的入迷程度。亲眼目睹了这种情形之后,我深深体会了家长们的担忧。很多 家长都因孩子过多地看电视而与其发生过争执,因此电视也给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家庭生活节奏和作息时间围绕电视节目而安排 在舍米湖,传统典型的作息制度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村民们大体是按 着昼行夜息的作息规律来安排一天中的各种活动的,随着日夜的自然节拍年复一 年地度过时日,很少变化。 电视的出现改变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安排,开饭、出门、就寝等时间,在很大 程度上受到电视的影响。家庭生活的节奏慢慢按照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进行调整。 比如,以前女人们一般在下午五点半以后才回家做饭,现在她们想在晚上看电视, 18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就把做饭时间提前了,会在五点以前赶回家,所以晚饭时间也比原来提前约半小 时,这样她们就能赶在黄金时段的电视剧开始之前把碗筷洗刷完毕。晚上 19:00 ——19:30 是新闻联播时间,村民们一般在这个时候开饭,一边吃饭一边看新闻。 在这之后,村民们继续收看黄金时段(20:00——22:00)的电视剧和十点以后 的晚间电视剧。 村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日落而息”,而是根据他们喜爱的电视节目来安排睡 觉时间。他们睡得比过去晚得多,一般收看电视直到凌晨,早上还是差不多时间 起床,觉睡得少了,干活的体力也相应减少,白天能够明显看出他们的疲劳。他 们总是抱怨太累了,可是晚上并不早早关掉电视,直到喜爱的电视节目结束。电 视决定了村民们夜晚基本的生活安排。以前和朋友、家人、邻居聊天度过的夜晚 现在都用来看电视了,也就是过去用作重要人际交流的时间现在被花在了电视上。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电视的影响力。看电视成了村民们优先考虑的事, 而在电视前度过的时间已经对他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产生了影响。尽管不是唯一 的有效因素,但电视仍然是土家族乡村家庭生活面貌改变的重要变量。 二、闲暇生活的变迁 闲暇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闲暇生活的变化是生活方式变迁的一个重 要表现。对“闲暇生活方式”概念的理解,多数学者赞同这种看法,即把闲暇生 活方式定义为人们利用闲暇时间,进行闲暇活动的方法和形式。?这个定义表述 了闲暇生活方式的内涵,说明了闲暇生活方式的本质。什么是闲暇时间呢? 以一 天为一个时间单位来论,闲暇时间是人们在工作、就餐和睡眠等必要活动之外的 剩余时间。? (一)没有电视时的闲暇生活 过去,由于生计条件十分艰苦,舍米湖的村民们长年累月“日出而作,日落 而息”,用于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极少,夜晚是除节假日之外的最好的闲暇时光。 对于他们来说,劳动是社会生活的中心。在电视出现之前和电视机还是奢侈品的 年代,村民们的闲暇时间主要都花在跳摆手舞、唱山歌、走亲串邻、看电影、听 广播等方面。其中,跳摆手舞、唱山歌等是土家族人民在“忙里偷闲”中创制出 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闲暇活动。 ? 参见游俊,龙先琼(湘西农民闲暇生活方式变革的文化审视[J](吉首大学学报,2000(1) ? 参见游俊,龙先琼(湘西农民闲暇生活方式变革的文化审视[J](吉首大学学报,2000(1) 19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1(看电影 50年代来凤县农村电影队已有所发展。1961年,县内初步形成电影放映网, 放映人员坚持上山下乡,舍米湖等一些边远村寨的村民亦看上了电影,但次数相 当少。1970年,县里出现了第一个管理区电影队——河东管理区电影队。?电影 队在河东五个村轮流“放电影”,村民称之为“打电影”。一个村基本上一个月才 轮到一个星期。这种“文化下乡”放电影的活动,那时在村民看来可是件惊天动 地的大事。每逢“打电影”的那个星期,村民们都特别高兴,早早吃罢晚饭,家 家户户扶老携幼,带着小凳浩浩荡荡地向放电影的场所——文化活动中心进发, 一般家里都看不到人了。这个文化中心位于舍米湖寨中心的位置,是木质结构的 二层土家吊脚楼,吊脚楼前面是一个面积较大的坝子(见图四),凡是本村重大文 化活动都在此举行。 文化大革命期间,来凤县农村电影放映受到影响,许多影片被封存,除了“样 板戏”影片,其他影片放得很少,村民们看电影的活动也随之减少。进入 80 年代, 农村电影放映又得到恢复和发展,村民看电影的积极性再度高涨。?这时的影片 多以故事片为主,如《少林寺》、《瞧这一家子》、《牧马人》等都是村民们最爱看 的。 九十年代电视慢慢普及,电影逐渐退出当地村民的生活。 2(跳摆手舞 舍米湖村民虽忙于生计,用于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极少,但在“忙里偷闲” 中,他们也创制了一些独特的闲暇生活内容,跳摆手舞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 摆手舞被誉为民族艺苑的奇葩。“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也叫舍巴巴、舍巴 日、舍巴骆驼、舍巴格蚩),是土家族传统的祭祀舞蹈,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 土家族人纪念先祖、祈求后代兴旺发达、年丰人寿的一种舞蹈仪式。?“摆手舞 是土家族群众最喜爱的传统舞蹈,来凤境内主要流传在酉水河流域的百福司镇和 漫水区一带,尤以河东乡为盛。摆手舞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前者 规模宏大,多在野外进行。后者规模较小,多在摆手堂进行。本县以„小摆手? 居多, 大摆手?活动较少。摆手活动的时间集中在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之间,多 „ 在傍晚开始,深夜方休,逢重大喜庆时连续举行三天三夜。届时,人们扛着龙凤 大旗,打着灯笼火把,吹起牛角号、唢呐、咚咚喹,点燃鞭炮,放起三眼铳,抬 ? 湖北省来凤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来凤县志[Z](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416 ? 湖北省来凤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来凤县志[Z](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416 ? 土家摆手舞蹁跹,舍米遍开民族花 参见文稿—— 20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起牛头、粑粑、刀头(即大块的熟肉)、米酒等供品,涌进摆手堂。先举行祭祀仪 式,然后涌到坪坝,在一棵挂满彩灯的大树下围成圈,随着锣鼓的节奏翩翩起舞, 欢歌竟夕。”? 调查期间,彭书记跟我聊起过当时跳摆手舞的一些情形:“那时候我们都归 生产队管,个人或者家庭完全处在生产队这个组织之中。我们的生产生活、一举 一动甚至吃喝拉撒睡等,生产队都可以管。不打电影的时候,吃过晚饭,队长拿 个喇叭在村子里一喊:„跳摆手舞罗?,村民们就都涌去了。村里有个文化活动中 心,就在那里跳,有时也在村里的大仓库里跳,逢重大节日时就在摆手堂跳。村 ( 民们不去跳行吗,)不去不行的,要扣工分。其实我们也都愿意去,男的女的都 跳,有时嗨(方言,意思是:玩耍)到十二点。感觉那时比现在还好玩些。有了 电视之后,这些活动就少多了。” 3(唱山歌 漫长而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勤劳智慧的土家族,他们不仅善舞,而且 能歌。唱山歌也是土家族独具特色的闲暇活动之一,为当地村民所喜爱。“河东、 漫水一带的群众常以歌代言,无论悲喜,都用山歌来抒发情感。如路途或街上遇 到好友,往往对歌抒怀,直到日落西山才欢快归家。若素不相识的人对歌,唱得 投机了,非要请回家盛情招待,并以此结为良友。对歌唱赢了,便会受到大家敬 重,称为歌师傅。”? 不放电影也不跳舞的时候,村民们吃过晚饭就聚集在院子里唱山歌,好不热 闹。“歌唱者或自我抒发,或相互盘歌。”?“群山绵亘的地理环境,赋予土家山 歌独唱、对唱、一人唱众人合等形式。”?男人女人都唱,女人们唱山歌的瘾似乎 比男人们大,据有的女村民自己形容,那时“三天不唱山歌,喉咙像长蜘蛛窝”。 村主任的妻子告诉我:“六、七十年代唱山歌的多。那时农业社组织一二十 岁的女孩去跳戏,(什么是跳戏呢,)就是把毛主席语录编成山歌,再编成舞蹈 跳出来,算工分的。搞农业社时嗨就好嗨呀,就是没有现在钱多,经济条件不好。 我一二十几岁的时候也爱唱山歌,三十岁以后就唱得少了。” 4(走亲串邻 在广大农村,走亲串邻一直是农民们休闲时的常规活动,在舍米湖村也不例 ? 湖北省来凤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来凤县志[Z](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402 ? 湖北省来凤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来凤县志[Z](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400 ? 彭英明主编(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238 ? 彭英明主编(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238 21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外。没有其他活动的时候,村民们经常走东家、串西家,当地的说法叫“串门子”。 村民 PCJ 说:“男人们聚在一起一般都是摆龙门阵(方言,意思是:聊天), 谈古论今,女人们就打鞋底,线扯得噁啊噁(方言,形容拉线的声音)的,有时 候还一边打鞋底,一边唱山歌。”如《来凤县志》中载:“低腔山歌音调柔和,旋 律婉转,多为妇女作„手头工夫?时低吟轻唱,以叙事与抒情。”?那时候孩子们 也聚在一起玩游戏,传统的乡间游戏常常使孩子们乐得留连忘返,天黑透了也舍 不得回家。这样的场景在电视未出现之前是随处可见的。不管是男人、女人还是 孩子,他们通过如此简单而丰富的活动维系和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 5(听广播 半导体收音机没有在舍米湖出现过,村民说: 那时收音机很贵的,几十块钱 “ 一个,我们买不起。”所以,村民们收听的广播节目都是本区广播站播出的。村里 通电之前,卯洞区已建立广播放大站,而且县至该区的广播专杆专线也已架通。 ? 1983 年舍米湖村通电后,村民就能收听到广播节目了。平均每天播出时间为 4 小时 25 分,早、中、晚播三次,主要有“新闻联播”、“科学生活”、“广播论坛” 等节目,1985 年又增加了“农业科技”、“„四有?教育”和“吊脚楼文艺”等节 目。?其中,“吊脚楼文艺”节目中播出的村民喜闻乐听的山歌、曲艺和本地人士 创作的小说、散文等,在舍米湖大受欢迎。这一时期,广播成为村民们获取信息 的主要媒体,听广播就成为当地村民闲暇生活的重要内容。 1987 年电视在舍米湖村出现,盛行一时的广播退居其次。1988 年,广播销声 匿迹,完全让位于电视,退出当地人的生活。村民们都说, 自从有了电视,广播、 “ 电影就都没有了。” (二)电视在闲暇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1(电视与其他大众传媒 没有电视的年代,广播、报刊等媒介在村民的闲暇生活中还占有一席之地, 而现在这一情况却大为改观,电视在舍米湖的覆盖率远远高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 独占鳌头,稳居第一。媒介占有情况如下表所示: ? 湖北省来凤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来凤县志[Z](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400 ? 湖北省来凤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来凤县志[Z](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428 ? 来凤县广播电视局志稿 22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3 目前村民拥有大众传播媒介的情况 《 户数 占有率 “ “ 电视 144 99.3% „ ( 报刊、杂志 40 27.6% “ 广播 0 0% “ 媒介 电脑 0 0% “ 比例 由上表中可以看出,电视的拥有率为99.3%,与其他媒介相比占绝对优势,成 “ 为当地最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报刊、杂志的占有率虽然位居第二,但远远落后 选项 于电视,只有27.6%,而且村民们并没有经常接触。相比之下,广播、电脑的接触 率就更低了,均为零。因为广播早已完全退出村民的生活,电脑则根本还未在村 民的生活中出现。 调查中发现,文化层次对于村民理解电视内容的影响甚微。正如方晓红教授 所言: 电视的确是一种最为通俗的大众化的传播媒介。它的直观与图示造成了节 “ 目的最大包容性:文化程度的高低只会导致理解的层面高低与理解的量的多寡, 但不会阻碍理解。所以人们只要喜爱新闻,就可以去选择新闻,只要喜爱娱乐, 就可以去选择娱乐,不必担心文化的缺乏而难以解读。”? 相反,报刊、杂志作为一种主要以文字为信息传达手段的印刷媒介,对人们 的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整体教育程度不算高的舍米湖村,报刊、杂 志的普及率仍然受到限制。除此之外,交通不方便以及由此带来信息时间上的滞 后与报刊、杂志价格上的涨幅也对其普及有所影响。 2(看电视成为村民最主要的闲暇活动 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村民用于生产的时间逐步减少, 闲暇时间比过去有了明显的增加。柏贵喜教授对土家族农村劳动者的每周七天内 平均每天时间分配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 当代土家族平均用于自由支配的 “ 时间为 235 分钟,即 3.92 个小时,占 16.3%。在个人可支配时间中,用于看电视 时间最多(1.43 小时),占 43.8%,其次是聊天,占 25.1%。”?由此可以看出,现 代娱乐媒介——电视已占去了农村劳动者大部分的闲暇时间。 随着电视的逐步普及,土家族闲暇生活的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更好 地说明电视的影响,我对村民们闲暇生活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 4 所示: ? 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M](北京:中华书局,2002,131,132 ? 柏贵喜(转型与发展:当代土家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72 23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表4 村民闲暇生活的现状 “ 比例 “ 看电视 87.6% 选项 和家人在一起 49.7% 串门聊天 28.3% 读书看报 25.5% 参加村集体活动 24.1% 其他 18.6% 图表显示,舍米湖村民闲暇生活被选择排在第一位的是“看电视”,有 87.6% 的村民选择此项为最主要、最经常的闲暇方式,其他各项的选择都低于 50%,足 以反映电视在村民生活中的重要性。由于看电影、听广播这两项闲暇活动早已从 村民的生活中消失了,所以没有在表中列出来。而另外一些传统的主要闲暇活动, 如“串门聊天”、“参加村集体活动”(包括跳摆手舞、唱山歌等)也分别只达到 28.3%和 24.1%,失去了以前的主导地位。可见,电视的普及给当地村民的生活带 来了影响,使其传统的闲暇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看电视成为村民最主要的闲暇活动,分析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首先,生 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使得电视机在当地逐步普及,几乎家家都有了电视,村民 接触电视媒体的机会大大增多。其次,电视以一种“画面(文字、图片)+声音(语 言、音乐)”的手法传递信息,比之纯画面表述的图书、报纸、杂志,使村民能更 加轻松地接受各种信息。第三,电视传递信息比较及时,使村民可以在短时间内 了解到各方面的重要动态,一些重要活动及体育赛事的现场直播就是电视最吸引 人的风景线之一。第四,由于电视文化是一种雅俗共赏、老少同乐的文化形式, 所以一家人共同看电视成为不少家庭夜晚生活的一种常规模式。第五,安装了卫 星锅之后,村民可以收看到的频道非常多,各地各类的电视频道和五花八门的电 视节目为人们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这么多的优势使得“看电视”稳稳当当地 占据了村民闲暇方式选择的榜首位置。 电视作为一种娱乐工具获得了村民的青睐。它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来吸引村 民,使他们在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中获得身心的放松。有些地方电视台经常在休 息日播出一些游戏节目,如湖南电视台的《快乐大本营》、福建东南台的《开心明 星脸》等,以游戏为主,辅以歌舞及各种形式的节目,贴近生活、贴近观众,以 较高品味的娱乐形式为村民的休闲生活提供了乐趣。此外,还播出为人们所喜闻 乐见的电视剧,如《还珠格格》、《宰相刘罗锅》、《乡村爱情》等等,让村民们乐 此不疲。 24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同时,电视还是一种信息工具,或多或少指引着村民休闲生活的方向。在专 业的电视栏目方面,主要涉及旅游、饮食、保健、生活、时尚、流行等内容。中 央电视台的生活类栏目,就涵盖了衣、食、住、行、用、休闲等领域,其中的一 些栏目如生活、天天饮食、为您服务等都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信息。这些电 视栏目的开办,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村民的休闲需求。与此同时,电视广告的迅 速发展,也成为人们在闲暇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来源。 三、消费生活的变迁 所谓消费生活方式,就是人们享用物质的、精神的和劳动的生活资料的方式。 从具体内容来看,主要包括消费行为与消费观念。在消费行为中,主要包括消费 方式、消费决策以及消费结构等;而消费观念则主要指消费理念、价值观等,就 是人们对消费持有的态度的意识。? (一)崇尚节俭的传统型消费生活 舍米湖村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里,以农业为主,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水平 低下,过着自给但不能自足的生活,终年勤扒苦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朴实 善良,只求能够吃饱穿暖, 生存繁衍。在长年累月的艰苦劳作中,他们认识到了 勤劳的可敬,同时养成了节俭的习惯。量入为出、勤俭持家、力戒奢侈、无债一 身轻等传统观念深入人心,长期贯穿于村民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中, 居家过日 “ 子要精打细算”、“丰收万担,也要粗茶淡饭”、“粒粒沙,堆成山,滴滴水,汇成 川”、“省下来的钱就是挣来的钱”、“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等等都是人们当 时的口头禅。传统消费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给人们的消费生活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崇尚节俭和鄙弃淫奢是一以贯之的信条,也是村里人共同推崇的道德风尚和消费 观念。 对于村民过去的生活,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访谈资料中看出点端倪: “日常生活中处处节俭,衣服都是几代人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 又三年?,等到补丁五花八门了才会考虑换新的;吃的是粗茶淡饭,剩饭菜也从 来不倒掉;屋里也没什么摆设,最糟的就是厕所,你们肯定没法想像。” “小时候生活好苦呀。早晨起来放牛,中午、下午放学后还要带一背柴回来。 平常有时间就去挖泥鳅,弄回来炒着吃。那时能有饭吃就不错了,哪有钱去买日 用品哦,更莫说什么家电了。以前我都不刷牙,没见过牙膏、洗衣粉啊这些东西, 也不知道什么品牌,后来有了电视才了解一点。” ? 参见邢虹文(电视与社会——电视社会学引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252 25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二)电视引导下的新型消费生活 近年来,村民们在彭书记的带领下开始发家致富,收入比以前大为增加。被 誉为“土家鼓手第一槌”的彭书记,踏实肯干,又有经济头脑,自从上任以后, 一头扎到群众当中,引导村民以绿色产业为“龙头”,调整产业结构。舍米湖素 有“贡米之乡”之美誉,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烤烟、西瓜等经济 作物种植,初步形成了 300 亩烟叶基地、1000 亩西瓜基地和以通村公路为中心形 成了以楠竹、桃、李、柚、杉树、马尾松为主的经济林带,使村里的致富路子越 走越宽,经济效益越来越好,圆了村民的脱贫梦。? 收入的增加、经济条件的改善为消费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电 视等大众传媒潜移默化的影响,村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观念在不 知不觉中逐渐发生变化,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在依然认可节俭致富、量入为出等 传统消费观的基础上,逐步接受电视中所传递的现代消费观念和新的消费方式, 对物品的拥有不再是仅仅停留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而是开始了对心理满足上 的追求。 只要自己喜欢,价钱贵贱无所谓”、 愿意多花钱去消费有品味、个性的 “ “ 东西”、“更加注重品牌”、“有条件,衣食住行都要跟上时代”已经得到了部分村 民的认可,说明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愿意跟随时代的脚步尝试新的消费,满 足自己多方面的需求;而最近一二十年才深入城市居民心目中的分期付款在村民 心目中也很有吸引力,如一个村民说:“现在城里人买房子可以分期付款,真是 好啊~钱不用一次交清,可以先交一部分,等有钱了再慢慢交剩下的。我们也想 分期付款,那么买大件东西就不用找别人借钱了。不晓得(方言,意思是:知道) 农村什么时候才可以这样哦……”这些都说明村民对新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自 觉追随的心态,愿意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自己的消费观念。 现在大部分村民的消费观属于融合型,典型的传统型和现代型只占一小部分, 这说明传统消费观念和现代消费观念对村民起着双重作用。传统消费观因长期深 入人心,对村民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所提供的生活 方式和所营造的消费环境又催生着种种现代观念,于是他们的消费观便呈现出传 统与现代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特点。在消费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电视 通过传递消费信息与消费观念,不断建构着新的生活方式,并直接作用于具体的 消费过程。其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是电视广告和电视剧。 1(电视广告的魅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大量的产品涌入农村这一广大市场,铺天盖地的 ? 参见文稿——土家摆手舞蹁跹,舍米遍开民族花 26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电视广告也纷至沓来。村民们面对种类繁多、日新月异的产品很难从容地对每一 个产品仔细地比较出它的优劣,在进行产品的选择时就越来越多地受到电视广告 的影响。商品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村民对于电视广告的依赖性就越来越大。 丰富的电视广告信息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产品的信息、消费的观念、生活的方式、 流行的选择,还以叙事图像化和诉求审美化的攻势,提供日常生活审美消费的理 念,不断传播某种流行话语和流行生活方式,如明星与化妆品、服饰的画面组合, 成功人士与高档汽车的广告诉求。 电视广告凭借其极具感染力和煽动性的画面,别致又与产品特性相符的音乐, 或磁性或媚惑的声音语言,带给人们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虽然明知电视里的 广告有夸大其词的嫌疑,但是村民还是对那些通过电视的镜头烙印在脑子里的商 品印象比较深刻,潜意识地购买广告中所推销的商品。“舒肤佳香皂”、“创维 彩电”、“雕牌洗衣粉”、“白加黑感冒片”等广告深入人心,所以在面对市场 上纷杂的品牌时,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电视广告里宣传的产品。 在有些商品方面,村民对于电视广告的依赖性很明显。首先是家用电器。在 村里一度被视为奢侈品的家电现在成为必需品。哪家女儿出嫁,电视也成了必备 的嫁妆。20年前,村民们绝不会梦想拥有一台电视或冰箱。今天,如果没有一台 电视机,他们会感到失落甚至难堪。为了争面子也为了满足一家老小的愿望,家 用电器一件件搬回家。可是在购买的过程中,当家电商品的数量和种类多到远远 超过购买的需求时,面对可以随意挑选的家电,“选”与“弃”就成为一个难以通 过自己的判断进行抉择的问题,这时,电视广告就成为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伙伴。 在彭书记家的厨房一角摆着一台浅银灰色的冰箱,新飞牌的(见图五)。他说: “这冰箱是前两年买的。我看电视里那些家庭很多用冰箱,而且广告也经常打, 就照着电视里常打广告的这个牌子去买了一个,反正现在也有多余的钱了,不像 过去生活苦。我这手机也是,看到电视剧中的那些人几乎个个用手机,早就想买 了。在电视广告中经常看到„诺基亚?这个牌子,好像还不错,去年就攒钱买了 一个。” 其次是日用品。对于这类商品的购买,电视中的广告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 村民,进而指导,甚至是决定他们的消费行为。对于 “头屑去无踪,秀发更出众”、 “立白,不伤手的”、“帝花之秀,青春好朋友”等等五花八门的广告词,村民 牢记在心,甚至电视中的广告词才说出一半,中间稍作停顿的时候,有的村民便 能响亮而流利地补上后半句,由此可见他们对广告词的熟悉程度。 一位女村民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些了,逢镇上赶场时就去买些日用品回来, 比如肥皂、洗衣粉啊之类的。(买什么牌子的,)一般都买雕牌的。种类太多, 27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真的不知道选什么牌子好,看到电视广告上经常放„雕牌透明皂,洗得干净,还 不褪色?、„只买对的,不选贵的?,于是就买了。这个牌子确实好,价格比较便 宜,量多又不贵。” 村民 PSY 说:“我从广告词中学到了生活知识:知道每天要刷牙,这对身体 有好处;而且还了解到很多牙膏的品牌,如黑妹、名人、佳洁士、蓝天六必治、 两面针等。我现在一般都用„蓝天六必治?牙膏,因为它广告词说得好:„牙好 胃口就好,吃饭倍儿香,身体倍儿棒~?” 2(电视剧的影响 电视剧是舍米湖村民们普遍喜爱的电视节目类型之一,也是他们收看的主要 电视内容。由于电视剧的收视时间长,其影响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一些电视剧通 过示范现代大都市的消费生活方式,如衣着引领时尚、注意家居环境、喜爱室内 布置装饰、消费讲求品位等,影响着村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调查期间惊异地发现,村里很多家庭重修了厕所,有墙壁与猪圈隔开,自成 一间,虽然谈不上什么装修,但格局和城里的差不多了,装了白瓷便池,有几个 较富裕的家庭还在地面铺了“马赛克”。于是专门就这个问题与村民进行了深入访 谈:“以前厕所是这样的吗,”村民 PCK 说:“当然不是,以前的厕所和猪圈都在 一间大屋,紧挨着的,中间没有墙壁隔开。粪池上面搭两个小木板,很简陋的。 一来那时经济条件差,二来也不晓得(知道)怎么整才好,后来在有些电视剧中 看到人家的厕所是那个样子的,所以跟着学了,不过还是没有他们的搞得好,毕 竟农村条件有限。” 在电视剧中流行时尚的引导下,村民们在选择服饰时不再只满足于合身和保 暖,还会考虑颜色、款式等,尽量与社会流行保持一致,特别是年轻女孩子从电 视剧中看到了同龄人的风采,也试图照着他们的方式张扬自己的青春,经常学着 电视剧中人物的衣着来打扮自己。有天晚上来到一个村民家,当时全家人正在看 一部现代都市剧,坐下来没多久,电视中出现一个年轻女子穿着吊带露脐装跳舞 的画面,这家十多岁的女儿就突然站起来,学着电视里面的美女扭了扭腰,笑着 跟大家说: 我也会跳肚脐舞呢。”一会儿又问她妈妈: 妈妈,那件吊带背心好看 “ “ 吧,我也想去买一件那样的。”不难看出,电视已悄悄溶入了村民的消费生活,引 导着他们一步步接近流行时尚。 电视就像是一个万花筒,又像一支望远镜,想看什么就能看到什么。由于它 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新鲜空气涌进乡村。通过看电视,村民们学会了如何花钱、 如何享受、怎样过得舒服、怎样活得轻松,可以说电视是把乡村和外界联结起来 28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最直接的纽带——就像二十年前人们不知道有电视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如今也 不可想象没有电视生活要怎么过。 四、社会交往方式的变迁 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社会成员间必然会进 行各式各样的沟通和互动,这种沟通和互动就是社会交往。社会交往方式就是日 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接触往来的方式,是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在舍米湖,随 着电视的普及,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影响日益深刻而广泛。 (一)人际传播主导下的传统交往方式 乡村社会交往是乡村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乡村,村民的社会交 往主要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基础之上,由于乡村的封闭性较强,与外 界的交流较少,村民之间的人际关系比较密切,相互之间的交往也以情感性为主。 舍米湖共有6个村民小组,在每个村民小组中居民住得相当紧密,有的住户甚至共 用一堵墙,有许多住户仅一米之隔。在同一村民小组中,远的住户也才相距三、 四百米,各家相互交往密切,交往的频度很高。可以说,一天之中,每个村民小 组的成员之间“低头不见抬头见”。 传统的乡村生活由每天四个主要时段组成。早晨,为接下来的一天做准备, 整理东西等。白天是劳动时间,没有闲暇。黄昏,结束一天的劳动,为夜晚做准 备。晚上,是放松休息的时间,在整整一天的劳动之后恢复体力,为第二天积蓄 精力。夜晚也是人与人接触、发展人际关系的时间。晚饭过后,村民们便开始 “串 门子”。串门聊天是舍米湖村民们的日常娱乐,这使得村民们的生活更融洽、更亲 密。对于这样的闲聊,当地村民给了一个很特别的说法——“摆龙门阵”。他们“摆 龙门阵”可以说是山吹海侃,无所不谈,说笑话、拉家常,讲述民族典故、历史 传说、祖先来历和功德,当然也忘不了交流生产、生活经验,评论东家长西家短。 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们在感受到乐趣的同时,获取了大量信息,也就是说,人际 传播是当时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人际传播的效果主要在两个层面展开。首先是个 人整合层面:串门聊天活动具有很重要的个人社会化功能,个人通过这种方式获 取知识、身份地位和对于某些事物意义的理解。其次是社会整合层面:通过聊天, 使地方的礼俗文化、社会规范得到了传承,生产、生活经验得到了交流,生活习 ? 参见彭小川,彭光芒(村庄成员社会交往的媒介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北省钟祥市马南村为例[J](湖北 社会科学,2005(1) 29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惯上得以相互协调。村民们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 舍米湖村民还有团结互助的传统习惯,各家各户之间能实现“守望相助,疾 病相扶”,面对共同的困难和任务,一般都能很团结地携手解决。这与本村人的勤 劳、质朴、重情尚义的品格有关, 坦诚相待”是舍米湖村民交往的基本社会规范。 “ 农忙季节,邻里乡亲不分亲疏,团结协作。经常有些农活不是仅靠自己一家的几 个劳动力能够很好完成的,比如抢割水稻、水稻脱粒等农活往往需要邻里的帮助。 邻居们只要有空,都乐于出手帮忙。而接受帮助的人通常也会想办法找机会还这 个人情。这种生产协作在舍米湖是很经常和普遍的。在长期的你来我往中,彼此 建立起水乳交融的感情。 当然,村民之间也会发生一些争执、冲突,有时甚至很激烈,但一般不会发 展到相互厮打。一旦村民间发生争吵,其他村民会进行劝阻,这种劝阻非常有效, 可以使怒气冲冲的双方有了台阶下,顺势结束争吵。争吵过后双方可能有一个星 期或半个月相互不说话。为了缓和双方的关系,各自家庭中未参加吵架的成员或 者双方家庭共同的好朋友就会极力营造一种亲密交往、和好的氛围,使双方冰释 前嫌,和好如初。可见,舍米湖的村民之间是和睦、友好、亲密、互助式的伙伴 关系。 (二)电视影响下的新型交往方式 随着大众传播手段的繁荣,大众媒介在乡村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特别是电视媒介,已经成为村民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来源,也成为影响村民行为方 式的重要因素。它的普及与发展必然对村庄成员间的社会交往带来一定的影响, 从而进一步地影响着乡村社会关系。通过调查发现,电视对于舍米湖社会交往的 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传统的串门活动明显减少 以前,村民们晚饭后的串门聊天活动是非常频繁的,随处可见。自从电视在 舍米湖村普及之后,基本上看电视、谈电视成为了每家每户晚上唯一的娱乐活动。 吃过晚饭看电视是大家默认的一个程序规则。一家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围坐在电 视机前,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视机。邻里之间不再花大量的时间闲话家常,孩子们 也不再喜欢在田野树林里嬉戏玩耍了。他们都热衷于看电视,花大量的时间在电 视上。 老彭书记说:“电视进入村里之后,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人们之间的来往比 ? 参见顾炜程,朱娇娇(社会转型中农村的传播媒介与观念变迁、交往格局的关系研究——以青浦农村家 庭调查为例[J](新闻大学,2007(2) 30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前少了。没有电视的时候,人们爱串门子,走东家,串西家,晚上好热闹。现 在几乎家家都有了电视,人们晚上基本不出门了,都到屋里看电视。”另一个村 民也说:“我以前经常到邻居家去玩,摆摆龙门阵。自从买了电视,就不愿出去 了。电视节目那么丰富,国内外大事、戏剧歌舞、市场商品啊什么的,都可以看 得到,还有精彩的电视剧。有了电视,不出门就可以了解到好多东西,我喜欢看。 而且晚上不看电视干什么呢,不管你走到哪家,人们都是在看电视,没得别的活 动,还不如在自己家看。” 调查期间看到的事实的确如他们所说,家家户户晚上唯一的活动就是看电视, 再也看不到大家坐下来聊天嬉戏的欢笑场面了,取而代之的是家人围坐在一起看 电视的情景。可见,电视的普及使维系和增强村民彼此关系的社会交往活动明显 减少,邻里之间几乎和城市一样变得越来越疏远,自然而然人们的关系也就越来 越淡薄,不再像以前一样温馨和睦、亲密友好了。 2(交流内容更加丰富 在传统的社会交往中,村民主要通过走亲串邻、面对面聊天获得信息。那时, 由于人们获取信息方式的局限性,交流的内容仅限于人们所熟知的本民族民间故 事、神话传说、人物传奇和生产、生活的经验等等。电视的出现开阔了人们的眼 界,大大丰富了人们交流的信息,扩大了人们聊天内容的范围。 电视作为一种形象直观、受众面广的媒介,通过占据人们大量的时间,向人 们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和知识,提供各种不同的生活模式、价值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行为规范 等。其中电视新闻是当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枢纽,大量具有新颖性和知识性的 信息通过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给受众。新闻时事报道是社会生活中人们最关注的问 题之一,这与新闻时事报道本身的特殊性有关,又与人们对新鲜事、未知信息有 强烈的知晓心理有关。对于信息媒介相对单一的舍米湖村来说,电视新闻更是成 为了村民了解外部社会、获取新资讯的重要途径。从电视中获知的当前社会上的 一些新闻事件,特别是与日常生活非常贴近的“社会新闻”,成为村民茶余饭后最 平常的谈资。闲聊时,村民们经常会向周围的人讲述自己看到的电视新闻。可以 说在村民的日常交流中,电视新闻已经成为重要的谈论内容。 从深度访谈中了解到,电视剧是舍米湖村民普遍喜爱的电视节目类型之一, 也是他们收看的主要电视内容。湖南卫视是村民们收看较多的电视台。这个台从 晚上七点半开始到十一点半播放的几乎都是电视剧。村民们一般在七点左右吃晚 饭看电视,直到把晚间剧场的几集连续剧看完再睡觉。精彩纷呈的电视剧满足了 村民们消遣娱乐的需要,同时也渗入了村民的社会生活中,成为村民日常交流的 31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重要内容。电视剧的收看不仅使村民得到了休闲娱乐,也在人们的内心形成了一 定的观念、看法,于是在与其他人的社会交往中人们会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村民在看过一部好看的电视剧后,在聊天时就会和其他人谈到,相互交流一下意 见,比如故事情节的发展,剧中人物的服饰、饮食、家居环境,对剧中角色和演 员的评价、看法等,都是他们频繁交谈的话题。可见电视剧为村民的日常交流提 供了丰富的内容。 社会交往强调的是交往双方的互动。村民们在谈论一部电视剧时,都倾向于 和看过的人一起讨论。有的村民表示曾有过这种经历——当其他人都在讨论一部 电视剧而自己又没看过时心里会很不舒服。我们可以看出,在乡村社会交往中, 电视剧的接触成为了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媒介接触的缺失会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村民与其他成员的交往范围和交往深度。 32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电视:乡村生活方式变迁的动力 电视是 20 世纪对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伟大发明之一,它是一种综合性、 多功能的信息传播工具。电视的普及,使“地球村”的概念成为人们眼前活生生 的现实,它每日每时都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或正面或侧面地折射和影响着社会生 活,影响着大众的习惯、思维、文化品味和对世界的认识。 张雅欣在《电视概论》一书中论述了电视传播的优势与长处:首先,它集图 像、声音、文字于一体,还具有鲜明的娱乐性和电子表现形式的美感,是最为通 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大众传播媒介。其次,电视可以“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 精华”,把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和文化艺术门类中的作品有选择地融汇到屏幕上。第 三,电视可以对正在发生的事件,即时制作成节目直接播出,可以将某地的现场 实况通过真实的视听符码跨越万水千山呈现在受众面前。第四,繁多的电视频道 和丰富多彩的节目为受众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让他们可以随意收看自己喜欢 的电视节目。最重要的是,电视在大众传播媒介家族中具有最多样、最广泛的功 能。它可以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按比例地统筹兼顾,传递新闻,反映舆论,施行社会教育和 知识教育,满足文化娱乐和艺术欣赏需要,并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切实的服务。? 电视正是凭借其独特的传播优势, 强大的传播功能,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深 入地渗透到地球的各个角落,给人类社会,尤其是闭塞的乡村带来重大的影响, 日积月累地冲刷、消解、改变着当代农民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 一、电视促进了乡村生活的改变 电视媒介不仅本身作为一种娱乐工具改变了村民以往的休闲方式,而且其大 量的反映现代生活的内容也对村民产生重要的影响,引导他们在生活方式上逐渐 向现代转变。随着电视功能的多元化和复杂化,电视传播的影响不断深化和广泛, 日益成为具有某种促进文化变迁因素的外在力量。 (一)电视加强了乡村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乡村社会由于闭塞落后的地理环境,长期道路不通,交通不便,与外界几乎 没有交流。 那时候的农村就像是一个密闭的铁盒子,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 “ 也出不去;用封闭落后、自给自足、愚昧纯朴等词语来形容还真的是很贴切。”? ? 参见张雅欣(电视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145 ? 张莉(电视——农民的“眼睛”——浅议电视对农村的影响[J](科教文汇,2006(12) 33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严重阻碍了村民对外部世界的了解。 后来,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在乡村社会的大规模进入,硬是在这个铁盒子上 钻了几个眼儿。电视传播以其跨越时空、信息高度密集、传播面广、辐射力强、 社会功能显著等优势逐渐得到广大村民的接受和认可,成为乡村社会信息沟通的 主要方式。已有千百年历史曾极受村民欢迎的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或亲密和谐的 群体传播等方式,现虽在乡村社会中仍占一定比例,但已降至次要地位。? 电视作为信息的载体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尤为突出,新闻、资讯、现场直播 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有资料显示,如今电视已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第一媒介,2003 “ 年的伊拉克战争,全世界人们大都是从电视这一媒体了解战况和获知相关信息的, CNN、CCTV 等电视台通过电视声像和分析报道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正 如世界传播学大师——加拿大的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信息?。”?电 视传播内容丰富,向村民传递现代社会方方面面的知识和信息,是一种开放的社 会教育方式,可以弥补正规学校教育的缺失。它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媒介特 点,使得其影响力能迅速遍及地处偏远山区的乡村社会,为村民了解外部世界提 供了最方便快捷的渠道。 电视这一“奇妙的放大器”,拓展了村民的视野,加强了乡村与外部世界的 联系,成为村民观察、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口。从这扇窗口中,村民们可以获得各 种各样的信息,如国内外新闻、市场商品、天气预报、体育赛事、戏剧歌舞、名 人明星、流行时尚等。由于一个减轻农民负担的减免农业税的政策往往会关系到 村民们一年的经济收入,所以他们经常从电视上了解国家的政策与法规。对这类 信息的高度关注,充分说明他们对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重要信息的需求。村民 PZF说:“现在骗不了我们,上面一有什么政策,我们马上通过刚才你所说的传媒 ——电视就知道了。看电视还可以知道很多东西,比如哪种化学原料有什么作用, 工业污染有些什么害处,什么地方出现什么古怪病啊等等。”可见在电视的浸染 下,土家族农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封闭、保守的农业劳动者,他们已开始 关注外面的世界,渴求了解天下大事,走向开放。 (二)电视影响了村民的消费行为 电视具有经济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电视传播各类经济信息,发布广告,干 预经济生活,沟通社会生产的产、供、销各个经济环节,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美国学者威尔伯?施拉姆曾指出,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主要包括:(1)提供关于 ? 参见李勤(大众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J](当代传播,2005(5) ? 黄辉(通晓电视 [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68 34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资源以及买和卖的机会的信息;(2)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 市场;(3)开创经济行为等。?在舍米湖,电视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电视广告 对当地村民消费行为及消费观念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在扩大。电视广告为村 民提供了大量有关商品、服务的信息,刺激他们的消费热情。只要广告中的情境 和人们某一时刻的需求一致而经济条件又许可,熟悉的电视广告便会产生效果。 对于电视节目中插播的广告,舍米湖村民会有意无意地选择收看。许多年轻 人能认出一些广告明星,也能随口说出一些广告词。村民们对各种日用商品的广 告很感兴趣,尤其是女性。她们在购买牙膏、洗衣粉、香皂等商品时,一般都会 选择在电视中做过广告的牌子。不少人觉得,商品质量就如广告上所表现的那样, 广告做得好的商品,质量一定也不错,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 电视会告诉我们 “ 买什么东西是好的”。当然,村民在购买物品时,价格仍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但 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购买自己认为质量更可靠的商品,他们都会选择一个知道的 品牌。 除此之外,在电视中流行时尚的引导下,村民在选择商品时逐渐以城市消费 方式为参照物,尽量与社会流行保持一致。他们也不再只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消费 品,开始追求时髦的、高档次的奢侈消费,购买家用电器、手机等已经不再是城 市人的“专利”。 (三)电视促进了村民对流行文化的认同与接受 “在少数民族地区,当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文化并非某个少数民族的本民族文 化时,大众传播活动本身便明显带有一定的文化移入和文化影响色彩,对少数民 族文化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电视媒介的传播理念与价值标准、传播内容与传 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有意识的围绕着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予以确立, 其传播的信息以及大部分电视剧,多以社会主流文化即现代汉族生活环境为背景, 展现的多是汉民族的文化环境、行为规范及价值标准,很少有反映土家族生活或 以土家民俗文化为背景的影视剧,而流行的港台、日韩或西方影视剧大多是现代 人的现代生活,新闻与生活服务也是以现代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在长期的观看中, 对当前流行文化的接受就影响并形成了人们的态度,越是喜欢这一类节目的人态 度就越开放。村民PCB说:“电视的影响相当大。电视刚在村里出现的时候,人们 只看电视剧中人物的打扮、饮食等,觉得很新奇,甚至好笑,因为跟我们的不一 样嘛~而且喜欢讨论剧中人的长相,这人长得像村里的谁,那人又像谁。由于不 ? 参见严功军(变迁与反思:转型期俄罗斯大众传媒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大学, 2004 ? 李勤(大众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J](当代传播,2005(5) 35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习惯普通话,电视剧的情节也不太看得懂。后来因为看多了,像我妈这么大年纪 的都能看懂了,她现在最喜欢听刘德华唱的歌。” 村民对于流行文化的接受与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传播文化的载体—— 电视——的崇拜与信从上。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舍米湖村民不可能对整个外部 环境和众多事物保持经验性的接触,对于超出自己亲身感知范围以外的事物,他 们只有通过电视媒介去了解,因而对于电视的依赖也越来越大。人们倾向于认为 电视所传播的信息是客观的、准确的,其推崇的东西、宣扬的观点是主流的、代 表了大多数人意见的。例如,九十年代以刘德华的歌曲为代表的流行音乐刚刚流 入舍米湖时,大多数中老年人对此并不欣赏,甚至持反对态度,限制自己的子女 接触这类音乐——在调查中,不少人对当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但他们很快发 现在电视中流行音乐已被当作音乐文化的主流,甚至被奉为当代音乐文化的正宗, 于是开始改变态度,越来越多地对此保持沉默,以免被视为不合潮流的异端。慢 慢地,反对者们在沉默中也开始修正自己的观点,尝试接受这类音乐,有的还演 变到后来的非常喜欢。到了 2000 年电视剧《还珠格格》在全国各地热播时,村里 不仅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甚至五、六十岁的老太太也能够跟随旋律哼唱其主题曲 《当》和其中一些插曲。 (四)电视促进了村民传统观念的转变 如前所述,在电视广告所带来的消费信息和电视剧中社会流行时尚的引导下, 村民的消费观渐渐发生了转变。除此之外,村民的其他一些观念也受到电视的影 响而起了变化。 1(婚姻观、生育观的转变 柯克?约翰逊曾对印度两个村庄进行调查后指出,电视增加了晚婚倾向,而 且电视在人口统计数字变化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个结论同样适用于舍米 湖村。 过去村里的女孩子到了十七八岁就开始谈婚论嫁,现在的年轻人表示,不想 像父母那样早结婚。他们希望先小小地享受一下人生,推迟结婚。一个年轻的女 孩说:“现在我们村里的女孩子都是二十多岁才结婚,谁愿意那么早出嫁啊,电 视中不是说年纪太小结婚就不好吗,我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城里女孩都不急着 结婚,有的甚至三十多了还没找对象。我以后也不会太早结婚,想多玩几年。” 村民们传统的“多生”观念正在向“不愿意多生”转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 ? [美]柯克?约翰逊(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M](展明辉,张金玺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88—190 36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因,除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强制性塑造之外,电视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村民PCR 说:“我就一个女儿,今年十岁了,人家劝我再生一个,可是现在消费高啊,多 生一个孩子,就多好多费用,而且电视上很多节目宣传少生优生的好处,所以我 不想再生了。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满足于只有两个孩子,没人愿意多生了。” 2(乡土观的转变 几千年以来,舍米湖村民束缚在以血缘、亲缘、地缘关系建立起的狭隘的活 动圈内,养成了浓厚的“安土重迁”的乡土观念,认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一生不出门是个大福人”、 故土难离”、 金窝银窝赶不上自己的狗窝”。听天由 “ “ 命的人生观使得很多村民安贫守旧、得过且过。电视凭借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将 现代社会进取、发展、流动等进步观念传入乡村社会,冲击了村民恋土恋家的传 统思想,促使村民结合现实进行反思,并通过反复报道从而在无形中培养了村民 对这些现代意识的认同感。尤其是青年农民,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在电视媒体 宣传内容的说服下,进取和发展意识增强,乡土观念变得日益淡薄,不再认为“土 地绝对是命根子”了,也不再把务农作为唯一的生存手段和终生职业,反而认为 是“光种田的穷,打工的富,做生意的赚大钱”。电视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它给 都市的生活和工作罩上美丽的光环,许多年轻人萌生出“跳农门、当工人、做城 市人”的想法,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寻求发展的机会。虽然他们并未直接承认电 视影响了这一渴望,但有许多人谈起电视上描绘的都市生活。如一位 20 多岁的男 村民说:“你看电视中的那些城里人,生活得多舒服呀。在这里,累死累活也没 多少钱,我不想一辈子当农民,所以才出去打工。这次回来是因为家里忙,人手 不够。等忙完了这阵,我还会再去的。”目前村里外出打工挣钱的人数已达二百 多人。可以说,日渐壮大的“民工潮”的形成与电视传媒现代意识的传播是分不 开的。 (五)电视改变了村民的闲暇方式 电视在村里出现之前,村民们的闲暇活动主要有跳摆手舞、唱山歌、串门聊 天、看电影、听广播等。其中,跳摆手舞、唱山歌等是土家族人民在“忙里偷闲” 中创制出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闲暇活动,这些传统的闲暇活动多是在户外进行 的,晚饭后人们就开始聚集在各家各户的院落里,唱唱跳跳、谈天说地、讲故事 等,好不热闹。 随着电视的出现和普及,土家族乡村的闲暇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听广播、看电影、跳摆手舞、唱山歌等闲暇活动明显减少,看电视成为最主要的 闲暇活动。电视把家庭成员拢在一起,减少了乡亲邻里之间集体休闲活动的机会, 37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从而重构了乡村生活的社会面貌。村民的休闲活动从集体性休闲方式转变为家庭 性休闲方式,娱乐场所也开始从室外走向室内。户外休闲比重逐渐减少,户内休 闲比重逐渐增多。休闲活动多以家庭为中心展开,男女老少一大家人围坐在电视 机前聚精会神地看电视成为一大风景,传统的以村落为中心的休闲活动逐渐淡出 村民的生活。 (六)电视促进了乡村人际关系的重构 柯克?约翰逊在对印度的村庄达瑙里和拉杰布里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 电视 “ 是重构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他所说的“重构人际关系”,是指“电视促 使个人间发生以往不可能的互动、交流,从而重构了乡村生活的社会面貌。村民 间的交流增多。” ?因为当时在他所研究的这两个村庄,电视还未普及,大部分村 民仍到别人家看电视。 电视定期地把来自不同家庭、阶级、年龄和性别的人们亲 “ 密地聚集在一起,聚会的时间也延长了。这些人处于轻松的气氛之中,惟一的目 的是欣赏电视节目和互相陪伴。这种伙伴精神有助于培育新建立的关系,如果没 有电视,这种关系是不会建立起来的。” ?所以他认为,“与电视造成了离群索居 的流行观点相反,人们接触电视的早期几个阶段,电视反而促进了社会联系。” ? 而在当前我所研究的舍米湖,电视的普及率已达到 99.3%,所以情况和十多 年前柯克?约翰逊所研究的印度村庄有所不同。电视仍然是重构人际关系的一个 重要因素,但这里的“重构”却是指“电视造成了离群索居”。 村里没有电视的时候,乡亲邻里之间常互相走动,聚集在各家各户的院落里, 或唱唱跳跳,或聊天互通信息,其乐融融。当时这种面对面的传播是乡村关系至 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村民们一般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知识、信息和对于某些事物意 义的理解,并通过这种方式维系和增强彼此之间的关系,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 随着电视进入乡村,信息不再需要面对面的接触进行传递,村民们只需通过 电视这扇小小的窗口,就能了解外面广阔而多彩的世界。电视可以将人们所能想 到的种种景象尽收眼底,与亿万大众同步分享外界发生的重大事件。现在村里几 乎人人都能看到电视。因此,个人关于世界的知识不再依赖于人际关系,而是依 赖于个人对电视的接触和电视所传递的信息、图像。电视的普及使得人们不再走 ? [美]柯克?约翰逊(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M](展明辉,张金玺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86 ? [美]柯克?约翰逊(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M](展明辉,张金玺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86 ? [美]柯克?约翰逊(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M](展明辉,张金玺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04 ? [美]柯克?约翰逊(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M](展明辉,张金玺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04 38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出家门,而是呆在自己家庭的小天地里独享其乐。看电视、谈电视成为了他们晚 上主要的娱乐活动。这样,电视在导致家庭成员聚集的同时,却导致了家庭与家 庭之间的“隔离”。邻里之间不再花大量的时间互相走动、闲话家常,孩子们也不 再喜欢在田野树林里玩耍嬉戏了。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在电视上。乡亲邻里之间以 前频繁的互动、交流活动明显减少,自然而然彼此的关系也就越来越淡漠,不再 像以前一样亲密友好了。 二、电视加速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消解 “民间文化艺术如音乐、歌舞、戏剧、雕塑等,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 也是各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与传承途径。而民族习俗则是民族群体中民族成员共 同约定俗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群体规范,是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随着民族的形成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往往在较大程度上发挥着规范社会、 维护民族传统道德的功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电视的普及却使民族 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影响,一些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因此而濒临灭亡。比如前面 提及的摆手舞,它是土家族独具魅力的文化艺术,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就 曾经一度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首先,自从电视出现之后,其全方位、大容量的娱 乐节目占据了村民的大部分闲暇时间,跳摆手舞的活动越来越少;其次,会跳的 也不愿跳了,认为跳摆手舞不挣钱,也不如电视中的现代舞蹈好看;第三,村里 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信息潮流的冲击下,为了多找些钱,很多都出去打工了;第 四,会跳摆手舞的老人到现在没剩几个了。作为孙子辈的土家族摆手舞传人彭承 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一手鼓打得特棒,又喜爱跳摆手舞,他的摆手舞已 然得到老辈们的真传,十里八乡的没有人不知道他的。为了抢救即将失传的土家 族原生态摆手舞,他决定在村里组织一支队伍跳摆手舞,农忙时忙农活,农闲时 排练一下摆手舞,有重要的活动就去凑凑热闹,说不定还有经济收入。在领导的 大力支持下,舍米湖村摆手舞队于 1999 年正式成立,之后,参加了一些表演,获 得了大家的好评。虽然摆手舞的抢救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它还是失去了当初的原汁原味。 民间歌谣伴随土家族走过了漫长的历史长河,现在受到电视娱乐节目的影响, 也正在走向衰微没落。过去的山里乡间,有着较深的民族烙印、保留着土家族音 乐古老风貌的山歌常萦绕于耳畔,民间歌手一唱三叹,听众如痴如醉,很多人能 出口成章,年轻人甚至可以即兴编歌斗歌谈情说爱。现在这种盛况已成往事,村 ? 李勤(大众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J](当代传播,2005(5) 39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民们大部分的闲暇时间花在了电视上,年轻一代痴迷于影视歌舞、流行音乐,民 间歌手寂寥冷落,年轻的民间歌手更是凤毛麟角。 曾几何时,家庭中的火塘、村里的院落都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农闲之 时,家人欢聚一堂;茶余饭后,乡亲邻里之间互相走动、串门聊天。“年年岁岁, 闲话桑麻农事;代代相传,讲述民族典故和历史传说。”?通过聊天,使本民族 的民间故事、礼俗文化、社会规范等得到了传承,生产、生活经验得到了交流。 而且女人闲聊时通常做一些民族传统的手艺活儿,如挑花、刺绣、编织、纳鞋底 等,如今这些情景都消失不再。人们渐渐习惯于各自呆在家里看电视,邻里之间 的互动明显减少,电视文化对过去民间故事、礼俗谣谚和传统手艺传承方式的冲 击如风卷残云,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因此而面临着衰微消亡的危险。 由此可以看出,乡村人际关系、闲暇方式等在电视普及后所发生的变迁给民 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危机,也就是说,电视在促进土家族乡村生活改变的同 时,也加速了土家族传统文化的消解。 三、电视的影响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 按照科塔克的观点,“电视的影响应该被理解为一种分阶段发生的现象”。他 提出了社会经历的四个阶段。在最初的阶段,电视是一种新奇之物,它的奇异性 俘虏了观众的全部注意。在这个阶段,催眠者是媒介,而非信息。当人们适应了 电视,并习惯于它的经常存在时,便进入了第二阶段。这时观众对他们收看到的 内容变得更加具有选择性, 对于电视信息的抵制、解释和加工的过程”便开始了。 “ 在第三阶段,电视进入某地的大多数家庭。第四阶段表现为“电视收看行为对土 生土长的当地人的持续和终生的影响,后者一生都生活在电视传播的全国文化和 电视制造的大众现象之中。” ? 舍米湖村电视传播的状况也可依据这四个阶段来划分。 舍米湖村 1983 年通电。村里第一台电视机是老彭书记家于 1987 年购买的, 是一台 14 寸的黑白电视机,牌子是金利浦。 物以稀为贵”,这台电视机进入舍米 “ 湖留给村民以强烈印象,村里最新奇的玩意莫过于此。 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电视影响的第二阶段。受经济条件制约,大部分村民仍 到别人家看电视,这段时期,电视最初的新奇性已经逐渐消失,村民正在开始有 选择性地收看节目。电视定期地把来自不同家庭、年龄、性别的人们亲密地聚在 ? 游俊,龙先琼(湘西农民闲暇生活方式变革的文化审视[J](吉首大学学报, 2000(1) ? 转引自[美]柯克?约翰逊( 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M](展明辉,张金玺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02 40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起,一同享受着轻松和愉快,使他们在欣赏电视节目的同时还可以互相陪伴。 电视在舍米湖的普及尽管进程缓慢,但是在本世纪初,电视还是进入当地的 大多数家庭。到 2007 年,除了一个特困户之外,村里其余的家庭都有了电视,并 安装了卫星锅,普及率已达到 99.3%。电视进入舍米湖二十年时间,如今已成为 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论当地村民是否意识到,他们都已经生活在电视所营 造的媒介文化中。由此,以电视为首的现代传媒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当地村民的 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成为促进乡村生活方式变迁的巨大动力。 41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结 论 随着电视在中国乡村的出现和普及,村民与外部世界有了越来越多的接触。 新闻、娱乐、广告等现代信息通过电视传播进入千万户农家,这些来自多元世界 的现代生活信息和新观念在日复一日中冲刷、消解、改变着当代农民的生活方式 和传统观念。本文主要运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舍米湖村为个 案,从家庭生活、闲暇生活、消费生活和社会交往四个方面对电视传播下土家族 乡村生活方式的变迁进行了民族志的叙述,在此基础上具体地分析了电视在乡村 生活方式变迁中的重要作用。文章认为,电视媒介无论是作为一种娱乐工具,还 是作为一种信息工具,都促进了乡村生活方式的变迁,具体而言,电视加强了乡 村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影响了村民的消费行为,促进了村民对流行文化的认同与 接受,促进了村民传统观念的转变,促进了乡村人际关系和闲暇方式的改变。正 是这种人际关系和闲暇方式的变迁给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危机,也就是说, 电视在促进土家族乡村生活改变的同时,也加速了土家族传统文化的消解。总之, 电视媒介作为乡村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醒目的现代性因子,在与村民生活发生关联 的过程中,对他们的生活发挥着重大影响。虽然电视并不是影响乡村生活并使它 发生变迁的唯一因素,但它在拓展人们的视野、刺激人们的消费热情、传播大众 文化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有力推进了乡村生活方式的变迁。 然而,对于任何民族、任何村落来说,发展经济都是其必须的选择,这也是 民族文化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媒介提供给他们的仅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参照和启 发,真正的社会变革与发展有赖于更为坚实的物质保障和强大的制度推动。在这 些因素进入乡村社会之前,当地的社会变迁仅是一种意识层面的动员,真正的变 迁对于舍米湖村来说,依然缓慢而曲折。 42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美]韦尔伯?施拉姆著(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M](金燕宁等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0( 2、湖北省来凤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来凤县志[Z](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 3、裘正义(大众媒介与中国乡村发展[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4、石奕龙(应用人类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5、张雅欣. 电视概论[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6、[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M](张永喜,鲍贵,陈光明译(南 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柏贵喜(转型与发展:当代土家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1( 8、彭英明(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9、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0、陈龙(在媒介与大众之间:电视文化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11、胡燕鸣主编. 平峰村的文化转型[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12、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3、益西拉姆(中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众传播与民族文化[M](兰州:兰州大学 出版社,2002( 14、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5、[英]罗杰?西尔弗斯通(电视与日常生活[M](陶庆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 版社,2004( 16、[英]戴维?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史安斌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 17、[美]柯克?约翰逊(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 [M](展明辉,张金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8、姚君喜(甘肃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报告[M]. 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5( 19、谢咏才,李红艳(中国乡村传播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20、郭建斌(独乡电视:现代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日常生活[M](济南:山东人民 出版社,2005( 21、邢虹文(电视与社会——电视社会学引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43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22、吴飞,王学成(传媒?文化?社会[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式社,2006( 23、黄辉. 通晓电视[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二、期刊论文类 1、游俊,龙先琼. 湘西农民闲暇生活方式变革的文化审视[J]. 吉首大学学报, 2000(1). 2、张利洁,高永久(民族之间文化传播方式初探[J]. 青海社会科学,2001(6)( 3、方晓红(对农村受众选择电视节目倾向的研究——江苏农村受众的实证调查 [J].电视研究,2003(2)( 4、刘伦文. 现代化背景下土家族社会文化变迁——景阳河社区调查[J]. 湖北民 族学院学报,2003(5). 5、沈宇(论大众传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J]. 新闻知识,2003(5)( 6、方晓红(大众媒介与苏南农村文化生活关系研究[J]. 当代传播,2004(4)( 7、 姚君喜(西部贫困地区电视文化发展的调查——以甘肃为研究个案[J].新闻 界,2005(1)( 8、 彭小川,彭光芒(村庄成员社会交往的媒介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北省钟祥 市马南村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05(1)( 9、 饶旭鹏(民族文化变迁研究 20 年——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J]. 贵州民族研 究,2005(4). 10、李勤(大众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J]. 当代传播,2005(5)( 11、李春霞(彝民通过电视的仪式——对一个彝族村落“电视与生活”关系的民 族志研究[J]. 思想战线,2005(5)( 12、郑微波(关于大众媒介在西部贫困地区现状的调查报告[J]. 重庆工学院学 报,2005(6)( 13、李春霞(地方性知识的建构与变迁——电视对彝族乡村传统的影响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7)( 14、彭婵,吕尚彬(媒介接触行为与民俗文化变迁的相关性研究——以利川市土 家族节庆民俗文化为个案[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1)( 15、尚妍,彭光芒(大众传媒与农村社会文化变迁[J]. 理论观察,2006(3)( 16、张莉. 电视——农民的“眼睛”——浅议电视对农村的影响[J]. 科教文汇, 2006(12). 17、顾炜程,朱娇娇. 社会转型中农村的传播媒介与观念变迁、交往格局的关系研 究——以青浦农村家庭调查为例[J]. 新闻大学,2007(2). 44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学位论文类 1、王文棣(大众传媒与西部农村现代化——传媒社会学在甘肃农村的个案研究 [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3( 2、严功军(变迁与反思:转型期俄罗斯大众传媒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 文],成都:四川大学,2004( 3、彭小川. 电视媒介对农村社会交往方式的影响研究——对湖北省钟祥市两村庄 的调查[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 4、曾洁. 农村居民广告媒介接触行为对其消费观念的影响研究——对豫南 C 乡的 调查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5、马翠华. 现代传媒与回族乡村生活——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太阳乡 下李村调查[D].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7( 45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致 谢 岁月匆匆,一转眼就在这美丽的南湖畔度过了三年的学生时光。离别之际, 感激之情不禁涌上心头。 首先衷心感谢我的导师柏贵喜教授一直以来对我的谆谆教诲与无私帮助。我 的毕业论文,从选题立意、框架结构、实地调查、初稿撰写到最后定稿的每一个 环节无不浸润着柏老师的大量心血。柏老师博学睿智的大家风范、严谨求实的治 学态度令我由衷敬佩,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柏老师总是那样兢兢业业、 诲人不倦,使我受益匪浅,感激之情实难以言表。同时也感谢师母伍老师对我生 活上的诸多关心和帮助。 衷心感谢段超教授三年来对我的宽容与支持,让我克服了许多困难,坚定了 我前行的信念。段老师在做人、做学问方方面面的教诲给我以巨大的帮助和深刻 的影响,让我感佩难忘。 在校期间,我还有幸聆听了田敏教授、库少雄教授、彭英明教授讲授的课程, 他们广博精深的知识、孜孜不倦的教诲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从中汲取 到了许多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学术品格与精神养分。还要感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研究生部的老师们在三年中给予我的无私教诲。 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业上,梁正海师兄、赵情学师弟、龙运荣、肖金香、 吴利华、郭鹏等同学都给了我很多的关心和帮助,在此深表谢意。尤其是梁师兄, 在自己比较繁忙的情况下,仍抽出时间帮我校对稿子并提出中肯的意见,令我深 深感动。 此外,我要感谢来凤县舍米湖村的村干部彭承金、彭大召等人在本文的调研 工作中提供的大量帮助。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我的调查也许会劳而无果。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从精神和物质上给予我的全力支持,特别是我的 父母,他们无时不在的鼓励、理解和无私的爱给了我前行的动力,支撑着我奋斗 至今,顺利完成学业~ 龚 莉 辉 2008 年 5 月于南湖畔 46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 录 A 电视与土家族生活方式变迁调查问卷 亲爱的朋友: 您好~欢迎并诚请您参加该问卷调查~ 本调查纯属学术调查,请您不必顾虑,如实填写。答案没有正确错误之分, 您只需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合适的答案上打“?”就可以了。 衷心感谢您的支持和协助~ 您的性别: 年龄: 文化程度: 、您家有电视机吗,A、有 B、没有 什么时候买的, 1 2、您家有几台电视机, A、一台 B、两台 C、三台 3、您家的电视机是否接入有线网, A、是 B、否 4、您是否自己安装了卫星接收器, A、是 B、否 5、您家有报刊、杂志吗, A、有 B、没有 6、您家有收音机吗, A、有 B、没有 7、您家有电脑吗, A、有 B、没有 8、在日常生活中,对您影响最深的传媒是: A、报纸 B、书籍 C、广播 D、电视 E、网络 9、农忙时,您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大约为: A、一小时以内 B、 1——3 小时 C、 3——5 小时 D、5 小时以上 10、农闲时,您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大约为: A、一小时以内 B、 1——3 小时 C、 3——5 小时 D、5 小时以上 11、您常在哪个时段收看电视,(可多选) A、6:00——9:00 B、11:00——13:00 C、17:00——19:00 D、19:00——22:00 E、22:00——23:00 F、23:00 以后 12、您喜欢看以下哪些类型的电视节目:(可多选) A、新闻类节目 B、娱乐类节目(影视剧、音乐节目、综艺节目或晚会) C、体育类节目 D、科技知识类节目 E、生活类节目 F、广告类节目 47 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 13、您闲暇时间做些什么,(可多选) A、看电视 B、读书看报 C、和家人在一起 D、串门聊天 E、听广播 F、看电影 G、参加村集体活动 H、其他 14、电视广告对您购物的影响: A、非常大 B、比较大 C、偶尔有影响 D、无影响 15、当您在生活中面临选择,如购买家电、手机或日用品等,您一般从哪种 渠道获取相关咨询信息: A、听朋友介绍 B、看报纸 C、看电视广告 D、看生活服务类电视栏目 16、您最喜欢看的电视广告种类是: A、家用电器广告 B、医药广告 C、食品饮料广告 D、日用品广告 E、化妆品广告 F、化肥等肥料广告 G、其他 48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 B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都市移民的社会网络研究综述》,载《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49 图一 舍米湖全景 图二 卫星电视接收器 图三 村民家的堂屋 图四 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 图五 彭书记家的厨房一角
本文档为【电视与土家族乡村生活方式变迁——以舍米湖村为个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380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7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10-13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