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意如思无邪摘录【共享精品-doc】

安意如思无邪摘录【共享精品-doc】

举报
开通vip

安意如思无邪摘录【共享精品-doc】安意如思无邪摘录【共享精品-doc】 安意如《思无邪》摘录 1 桃花是乡气的,民间寻常百姓家,田畈村头遍地皆是,但也空灵清绝,谁说借着她遁不得桃源,像失意清醒之后的唐伯虎,在苏州桃花坞隐居,将自己的驻地命名为“桃花庵”,从此不思功名,不恋富贵,卖文卖画为生,闲来在桃花树下吟诗,自己在觉着美得不行,穗遂作《桃花庵歌》„„ 一个好的女人,要贤良淑德,看起来就是受过良好的教育的女子;她要心无别念,不会在外面招蜂引蝶,她自然还要宜室宜家,多子多男;她甚至还要善于处理家族内部的关系,不会挑拨离间多嘴多舌。这样的女子,...

安意如思无邪摘录【共享精品-doc】
安意如思无邪摘录【共享精品-doc】 安意如《思无邪》摘录 1 桃花是乡气的,民间寻常百姓家,田畈村头遍地皆是,但也空灵清绝,谁说借着她遁不得桃源,像失意清醒之后的唐伯虎,在苏州桃花坞隐居,将自己的驻地命名为“桃花庵”,从此不思功名,不恋富贵,卖文卖画为生,闲来在桃花树下吟诗,自己在觉着美得不行,穗遂作《桃花庵歌》„„ 一个好的女人,要贤良淑德,看起来就是受过良好的教育的女子;她要心无别念,不会在外面招蜂引蝶,她自然还要宜室宜家,多子多男;她甚至还要善于处理家族内部的关系,不会挑拨离间多嘴多舌。这样的女子,比如《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其实从社会的角度看,确实宝钗是比黛玉适合做一个大家族的少奶奶,有这么多心思和责任,哪有空叹息薄命,黛玉作《桃花行》,叹“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而宝钗作《临江仙》,一句“好风送我上青云”,野心不掩,豪气不减,等闲男子也比不过。难怪黛玉早夭,而她咬着牙活下来。宝钗所不适合的只是做宝玉的妻子。假如换一个世俗志气的男人,说不定怎样登对~ 性格决定命运哪~ 诗三百的前六篇,地位不可谓不重。它们写了恋爱,结婚,夫妻离别的思念,渴望多子,回娘家探亲等等,可以说把婚姻生活中的主要问题都谈到了。开卷头几篇无一例外是写婚姻家庭问题的,着就很奇怪了~不论是谁编辑的“诗三百”,不论孔子是删诗了,抑或是为“诗三百”作了些正乐的工作,都不容置疑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前人是十分重视婚姻和家庭问题的。 这是有深刻的历史成因的。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每个人都仰仗着家庭的力量迎接困难,战胜天灾,争取幸福生活,当然希望家族和睦、家庭团结兴盛。娶亲是一件大事,因为它关系到家庭未来的前途,所以,对新人最主要的希望就是“宜其室家” 对统治者来说,“宜家”一样重要,甚至牵涉到国计民生。社会的安定很多时候有赖于每个家族单位的和睦。妻贤夫少祸。每个小家子安定了,民心也就安定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才好做。听古乐唯恐卧、听郑卫之音而不知倦的魏文侯有一段名言,说的很为透辟。他说:“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上承宗庙,下启子孙,如之何可以苟,如之何其可不慎重以求之也~”“宜家”是为了“宜国”原来是一回事,当然看得十分重要了。 (《你是要灼灼容颜,还是要宜室宜家》——《周南?桃夭》) 2 人生的得失阿,原来就这样难以预料。 何况有时候两情相悦也不一定就万事大吉。我由汉水女神很自然想到洛水女神,想起李商隐的那句诗:“宓妃留枕魏王才。”吟的是甄宓和曹植之间那段隐隐绰绰的情事。甄宓死后,曹植入觐,也不知道出于对弟弟愧疚的心态,还是想更狠地刺激他一下,叫他彻底崩溃,反正曹丕把宓妃留下的金缕玉带枕赐给了曹植。曹植抱着那个枕痛不欲生,神魂恍惚地来到洛水边,看见已死的甄宓化做女神来相会。醒来后也分不清是梦是真,只那相会的情景倒还历历在目。一代才子感慨万千,遂挥笔写下流传千古的《洛神赋》。其实它还有个更私人的名字叫《感甄赋》,甄宓的儿子魏明帝长大后觉得小叔叔这样明目张胆地写对自己老妈的感情很是不妥,就将名字改为《洛神赋》 可知无论是王孙贵胄还是平民百姓,人生不如意事总是十之八九。 事事留个有余不尽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召外忧。古语有云,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有时留点遗憾也不见得是坏事。 (《有种距离叫爱情》——《周南?汉广》) 3 至于男奴隶,身份就更卑贱。秦穆公时大夫百里奚,是名门之火,更是一代名臣,可这名臣的身价却非常低,只值五张羊皮,因为他曾经是个奴隶。 百里奚的身世说起来那真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要追溯到周初时才行。周武王封周太王古父亶父的二儿子虞仲的子孙在虞国。春秋时,虞仲有个后人叫奚,因住在百里乡,又称百里奚也作为陪嫁的奴仆之一送往秦国。百里奚不甘心做奴隶,就在半路上逃跑了,可不久又被楚人捉去,成了楚国的奴隶。秦穆公是个有雄心壮志的的国君,一直留心收罗人才,他听说百里奚是个有才干的人之后,决心吧他追回来。他怕用重金去赎会引起楚国对百里奚的重视,就按照当时奴隶的身价,用五张羊皮把他作为逃奴赎回来。秦穆公同百里奚交谈后,对他大加赞赏,封他为大夫,随时向他征询国策。 事业不如意,是人生的大坎坷,像胃壁长久溃疡的伤口,对男人来说这伤口尤其致命。如果有家人温情抚慰,伤口好得也会快些,即使不好,痛感也会轻些。而做妻子的,也不必日日在懊恼自己没有前后眼的恨海中自我煎熬。夫妻,应该是坦诚地互相舔伤口的动物,相互扶持着从苦难中走出来。 我看见,在另一个空间,千年的时光被冻结,思念那样重,重得光阴载不动。 这种透明的心境好像我就是那远役的人,回望星辰如梦,知道身后有个人,那个人的心思我明白,她想我早日归家。我何尝不想,只是身不由己。 或许前生,我这样守候过一个人,也被一个人守候过。 同样是被人等待,《殷其雷》与《小星》相似又不同,它一样是说工作很辛苦,责任重大,妻子惦念行役的丈夫,可是一点怨天尤人的气味都嗅不到,它是赞诗,呼唤丈夫来归的“她”与《北门》中小吏的家人更是截然不同。或许因为这诗中所说的男子,是“君子”而非小吏,身份相对高贵。所以连他的亲人也深明大义起来——“召南之大夫远行从攻,不遑宁处。其室家能闵去勤劳,劝以大义也。” 我相信人的觉悟有高低,但觉悟的高低不是可以令我感慨的原因。我赞赏的是《殷其雷》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出的互相理解,没有抱怨的情感方式。天知道这在情感疏缺的年代多么重要! 有时候我喜欢断涯独坐,静静思审,但更多的时候我愿同我身边的人有所交流,不要彼此讲感情冷藏。一个人做什么、生活的怎样不重要,最重要是有人关心。如果潦倒失意,周遭的人仍关心你,证明你这个人是贫而不困,仍有翻转的余力。这种余力,在帝王将相叫做民心所向,在普通人叫做亲情,友情。 (《是辛苦,还是心苦》——《召南?小星》 4 《式微》有一种薄弱的未被剪绝的美,似在黄昏时望见的天际最后的一缕霞光,远处小屋透出了的一点橘黄灯光,遥远难求,却未至绝望。《诗序》里写它是黎国臣工对黎侯的劝谏其君上:“国势衰微得像这昏沉的暮色,我们还是回国去吧,若不是因为国君之故,我们何苦在此受辱呢,” 我想起王维,他曾经在亲爱暮游郊野的时候,吟出:“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王维这个天生的完美理想主义者,他以他天性中的冲淡清和,举重若轻地拂去了《式微》上的汗水和泥土,让愤懑变成宁静。他的眼睛看见的,是一幅悠然自足的田园风光,展现在他诗中的,有人间烟火,而无人间疾苦。平常郊野,寻常村落,在他的描摹下,俨然是桃源胜景。 王维不是可以要去美化什么,着实在是天性所致,温暖闲逸是他所最能迅速感知的。一 样的田园,如果站在那里看的人是杜甫,他吟出的诗必定是另一番景象。 (《式微?待归》——《邶风?式微》) 5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句著名的感慨出自诗经《王风?黍离》。大约是在东周初年,平王东迁不久,朝中一位大夫行役至西周都城镐京(陕西西安),追望往昔的兴盛,满目所见,皆是荒凉。昔日巍峨的城阙宫殿,旧时繁盛的王都都消失了。废都上只有一片郁茂的黍苗肆意生长,也许天空偶尔还传来以两声野雉的哀鸣。在某个夏天的白日,当已不灼烈的光线均匀铺照在暗淡大地上——末世疮痍间击垮了一位内心庄重的大夫,他不禁悲从中来,涕泪满衫。 《史记?宋微子世家》载:“箕子朝周,过故殷墟,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殷民闻之,无不流涕。”《麦秀歌》虽始载于《史记》,微子之伤殷却在西周初年,《麦秀歌》的内容,《黍离》的作者不可能不知道。西周的灭亡,是因为周幽王姬宫湦先生的荒淫残暴,致使犬戎攻破镐京,周朝国祚倾颓,这情景和商纣王荒淫失国,被武王消灭何其相似呢,此诗特意以“彼黍离离”点染颓败景象,不仅见出朝代更迭、世事变迁之速,更大有“殷鉴不远”的意味。 此后的千百年中,故宫禾黍就成为亡国之思的代名词,从不竭止地出现在诗文辞赋中,从曹植唱《情诗》到向秀赋《思旧》,从刘禹锡的《乌衣巷》到姜夔的《扬州慢》,无不体现这种兴象风神。然而殷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 禾黍成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当“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与此相随的是诗人的情绪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深化。而每章之后半部分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一次次反复的吟唱加深了悲凉沉郁。 (《你看,你看,从前的脸„„》——《王风?黍离》) 6 《君子于役》是一首写妻子怀念远处服役丈夫的诗,但由于一般的思妇诗绝不雷同。《诗经》里的思妇诗或是从女子角度入笔,遥想丈夫在外的艰辛,或是从男子角度入笔,幻想闺中人此际是如何牵记自己,《君子于役》却有一段天然姿态。它起首破题之后,就不再执于描写思念,不再正面摹写妻子思念丈夫的哀愁乃至忿怨,而是淡淡地描绘出一幅乡村晚景的画面:在夕阳余晖下,鸡儿归了窠,牛羊从村落外的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这里的笔触好像完全是不用力的,甚至连一个形容词都没有。不像后代的文人辞章总是刻画得深入、警醒,习惯举轻若重,着意将一份思念写到一叶惊秋的地步。《君子于役》反其道而行之,故意举重若轻。这是我一直喜欢这诗的原因。它那么淡然,那么慎重。 黄昏给人的通感是压抑晦暗的,沉沉暮色易使旅人渴望归宿,而在农人的角度,却是最轻松温暖的时刻。黄昏,大地舔合伤口,呈现出白天未有的温顺。告别了一日的忙碌,农人终于可以直起腰来,含笑看着以生命珍爱着的东西向他们身边归聚,这便是古老的农耕社会中最平常也是赋予生活情趣的时刻。可是在这诗里,那位女子的丈夫却犹在远方。这一刻,她的生活的缺损也就显得最为强烈了~她,如此怅惘地期待着。 等待亲人归来,最令人心焦的就是这种归期不定的情形,好像每天都有希望,结果每天都是失望。如果只是外出时间长但归期是确定的,反而不是这样烦人。正是在这样的心理中,诗中的她带着叹息地问出了“曷至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这是一首朴素的诗。两章相重,只有很少的变化。这诗的两章几乎完全是重复的,这是歌谣最常用的手段——以重叠的章句来推进抒情的感动。但第二章的末句也是全诗的末句,却是完全变化了的。它把妻子的盼待转变为对丈夫的牵挂和祝愿;不能归来也就罢了,但愿 他在外不要忍饥受渴吧。这也是最平常的话,但其中包含的感情却又是那样的善良和深挚。 昨夜读宋词,见柳永断鸿声里立尽斜阳,不由浸没在这悲伤中徘徊不去,一遍遍倾心演绎。独立黄昏的思念如昙花般惊艳,开始是从一个女人叹息声中飞落。 (《昙花飞落,一念千年》——《王风?君子于役》) 7 孟子比孔子务实,他对后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肌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 我想的有点多,大丈夫既然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不被功名富贵所扰,不为贫贱清寒焦虑,不受强权恶势的逼迫。如果为人清正如湖心明月,外事外物皆不能动摇。那么亚圣所谓苦其心志的苦又自何处来,百折不挠的心志又是如何被锻炼出来的, 然后我在想圣人未提流言,就像佛不戒烦恼,他是比一般人更明白人言的威力的。中国人的观念很奇怪,大凡一个人出身低微,人们总要孤立他,英雄不问出处,你要寒窗苦读自己懂得上进啊,难道想一辈子吃糠咽菜住茅屋吗,但若一个人真想努力发奋,他所受的质疑同样是很大的,人们通常会认为他不安分守己不自量力,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苏秦相六国之前,在家人跟前受的屈辱就够让后来人凛然心惊,一家人尚且如此,外人如何冷眼相看是不言而喻的了。还有个著名的例子是韩信。韩信成名前靠女人供养,落魄到街上小混混不相信他会有出息,敢让他从胯下穿过去。韩信钻是钻啦,也被人言击得不堪,心灰意冷之下躲到大泽里去不见人,要不是被生命中重要的人鼓励,这一辈子怕也是废了。 一个人,尤其是一个男人在功成名就之前,他所需要面对的最大痛苦不是来源于身体,不是经济的窘迫,而是周遭众人口舌翻覆,对其才能的质疑动摇。这种不信比失败更让人回信胆怯。 《西游记》里写太上老君有极厉害的八卦炉和三昧真火,把个孙悟空投在里面炼。七七四十九日,孙猴子固然没烧死,却也熏成烟熏眼,得了个见风掩泪的毛病。神仙尚且如此,何况凡人,八卦炉是个灵物也不过死物一个,童子打瞌睡不煽风火就灭了。人的嘴却比八卦炉厉害百倍不止,盖因此八卦是以人心作火,以人言作柴,生生不息,千万年不息。你不信么,三皇五帝到如今,有谁躲得开流言的纷扰,尧舜大贤,孔孟亲自上阵,儒家子弟百般粉饰,犹不免被人盘出老底:“尧幽囚,舜野死。”寻常人哪里敌得过蜚短流长。 (《流言蜚语,无法拔除的巨毒》——《郑风?将仲子》) 8 想起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中有一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否,”历来为人称道,然而也可以从《风雨》中找到根源。读《诗经》就有这种好处,它告诉你所有的艺术都有迹可循,无须过度迷信崇拜,只是语言的天才会将文字表达得落花无声,踏雪无痕,叫你请以寻不到来处。 天将雪未雪,也是一种晦。在这有点期待又有点寥落之际,突然有人对你说,我已准备好心酿的美酒,点燃了温暖的火炉,这么阴寒的天气,不如到我家来共饮一杯吧。这种温暖妥帖的邀请,挚爱寒冷的天气里是有其令人无法拒绝的。那个隐在《风雨》诗后的男子,他也是被邀请和等待的人,应该有刘十九这样的惊喜和温暖,心怀期待地行在路上,眼前微微地烛光摇晃。夜行人所不能拒绝的,正是远方坚定地等待。 诗中未说女子准备了什么,新酒还是佳肴,或许只是清粥小菜。然而那也无妨。温暖的定义原不在于物质的丰裕,家的概念也是广大无形的。在某一刻,有人递过一碗热汤,笑眼相映,顷刻间心中已显现家的形象。 无论《风雨》还是《问刘十九》,所描绘的都是温暖世俗的图景,让人心生期待,而《风雨》的对比更截然一点。一开始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是由景入笔,带出凄冷的意境, 接下来却笔风陡转,有景入情。结果不仅是诗中的女子,连读诗的人也向走过叠叠迷津进入桃花源的渔人一样,无限惊艳喜悦。 等待,是天亮花开。刘十九走进了白居易的家中,我们看见的是朋友相知的风雅;这男子走进了女子的家中,我们读懂的是情人的相许倾心。 (《与君有约,风雨不改》)——《郑风?风雨》) 9 若言优雅的思念,千秋以来当属《诗经?郑风》里的那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美在四个叠字:“青青”有声有色,春光泻下树梢般现货亮丽;“悠悠”像戏曲里的尾腔,字里行间情意拖延。 他青色的衣襟,将她的思念也染成了青色。思念有了颜色,向河流两岸青青树影。思念如水涣涣,女心似影悠悠。这句话漂亮得惊人,尤其是“悠悠”一语,道尽思念是如何缱绻漫长,让后来的人无不心有戚戚。因为很难,我们对一个人产生这样持久的思念而始终心无厌倦。“悠悠”的长久可以满足我们队情感的夸饰的心理,同时又无不天真,希冀着从别人处获得这种不绝的情感。 多年之后,有一个男人,用这句话为自己的雄心做了精美的修饰。他告诉我们,这后面还有两句:“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于是,这思念像被植入土壤的植物,更饱满,更稳固。千百年后,多情女子的情意,通过文字在盖世无双的男人身上找到依托。这未尝不算一种安慰。 多情的郑国女子在城阙等候着情人,她望眼欲穿,就是不见情人的踪影,她着急地来回走动,不但埋怨那个人不赴约会,更埋怨他连音信也不曾传递。 她唱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你衣服纯青的士子啊,你的身影深深萦绕在我心间。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你佩玉纯青的士子呀,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你,虽然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就不来看我,我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守候在城楼上,一天不见你,就像过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失约,是让人心花零落的事,像她坐在窗前,面朝大海,花容寂寂,知道今年年他又不来了,就那么一瞬间,花凋心谢,心碎无痕。在旁观者看来,郑女已接近失恋的边缘,起码是感情出了问题。由她自己的叙述可以了解,那男子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来找她,也没有和她通音信。这种不寻常的迹象极有可能她的恋人变心了。 说她痴也好,说她傻也行,爱情令人盲目而迷乱,能让人失望也能给人无穷的勇气和信心。她的吟唱“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听得出失落,听不出绝望。化作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由此也可见这句话是如何动人了——思念遥如何缱绻不绝,才能在一日之间穿越三秋,抵达彼处时,已白发满头。 我们说郑女是可爱的,是因为她对感情的不绝望,这是我们达不到的执著,即使是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她仍相信转过这一处山坳,就能看到梦中的花园。诗中并无交代男子因何失约,后来有没有来。不解释,不交代结局,也是一种期待。 (《与君有约,子宁不来》——《诗经?郑风》) 10 青石小巷波影微光,夜见独身回转客栈的路上,想起一直很喜欢的那首叫《偶然》的小诗: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转瞬间消灭踪影。 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 据说这首小诗是徐志摩为回应林徽因的一首诗而作,把他和徽因在英伦乃至世间的邂逅比喻成亮点在暗夜的海面上的偶然交汇。林徽因很理性地回绝了徐志摩的求爱,而志摩也把这段恋情很深地埋藏在心中,至死,她都是他的人间四月天。 他遇是在对的地方遇见对的人,仰目心惊,瞬息间心花开遍,就像有个女子在桃花树下,她不期待能遇见什么,却在抬首间撞见了爱情。那男子站在不远处,她一笑,很快又低下头,问一句:“原来你也在这里吗,”虽然日后那女子也许会沦落为为生活锱铢计较的老妇,那清秀儒雅的男生也许只是个内心怯懦无用的男人,在生活中面目疮痍。 (《无心邂逅,有心艳遇。有心艳遇,无心欢喜》——《郑风?野有蔓草》) 11 姜子牙本身就是东夷人,他没有革除东夷习俗,而是保留了东夷人的尚武风格和竞争精神,同时大力发展经济。姜子牙讲求经世致用的学问,举贤士上功,中庸能人和功臣,他还鼓励经商,不拘一格地搞活经济,开发渔盐,鼓励妇女织造,刺激器皿手工业生产,引导商朝遗民发展商业以补充农业的局限。(这种改革思路不要说是在当时,就是搁现在也不落伍啊,姜子牙先生真乃不世奇才也~)齐国在他的领导下经济持续发展,国力蒸蒸日上,一直是诸侯国里的强国,后来更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约会么,地点是你家》——《齐风?东方之日》) 12 《陟岵》这首诗,让独身在外的人看见,恐怕是要落泪的。 日暮下的松赞林寺,坐在一壁黄墙下看落日缓缓沉入山后,辽远的草原渐渐在眼前闭合了大门。看不见天空起落的飞鸟,听得见它们的凄叫。 偶然地,心里家的印象晃荡起落,心思满满,像载满货物的船,再也驶不动了。漂泊这条路,有人是无可奈何,有人却是命中注定,无法逃避。 决定房子建在海上的一刻起,只有注定一生漂泊了。 不由想起这首古老的诗。一个离家日久的孩子,在日暮黄昏的时候,登上一座山冈,远远地眺望。与我的漂泊不同,他是公家所逼,逼不得已才行役漂泊。 天长日久,这可怜的孩子想家想亲人,就在某天爬上一处高山远望,满怀希望又不无绝望地唱—— 登临葱茏山岗上,远远把我爹爹望。似闻我爹对我说:“我的儿啊行役忙,早晚不停真紧张。可要当心身体呀,归来莫要留远方。” 登临荒芜山岗上,远远把我妈妈望。。似闻我妈对我说:“我的小儿行役忙,没日没夜睡不香。可要当心身体呀,归来莫要将娘忘。” 登临那座山岗上,远远把我哥哥望。。似闻我哥对我说:“我的兄弟行役忙,白天黑夜一个样。可要当心身体呀,归来莫要死他乡。” 细心体味,这一从对面设想的幻境,在艺术创造上有两个特点。其一幻境的创造,是把想象与怀忆的融合。汉唐的郑笺孔疏把“父曰”“母曰”和“兄曰”,解释为征人望乡之时追忆当年临别使亲人的叮咛。此说通而不透;钱钟书指出:“然窃意面语当曰:‘嗟女行役’;今乃曰:‘嗟予子(季、弟)行役’,词气不类临歧分手之嘱,而似行役者思亲,因想亲亦思 己之口吻尔。” 其二,亲人的念己之语,体现出鲜明的个性。毛传在各章后曾依次评曰:“父尚义”“母尚恩”“兄尚亲”。这虽带有腐儒气息,却已见出了人物语言的个性特点。父亲说:“犹来无止”,嘱咐他不要永远滞留他乡,这语气纯从儿子出发而不失为父的旷达,母亲说“犹来无弃”,叮咛这位小儿子不要抛弃亲娘,则是更多地从母亲的心理出发,表现出难以割舍的母子之情,一级“娘怜少子”的申请;兄长的“犹来不死”,直言祈愿他不要尸骨埋他乡,这脱口而出的“犹来不死”,强烈表现了手足申请,表现了对青春生命的爱惜与珍视。 这并非诗人主观的刻意造作,而是情至深处的自然表现。在这一声声亲人念己的设想语中,包含了几多嗟叹,几多叮咛,几多希冀,几多盼望,几多爱怜,几多慰藉。 在篇幅短小,语言简古的《诗经》中,寥寥数笔即写出人物的个性,已是极为不易,而能在极逼仄的篇幅中造出环境,从对面设想的幻境中,写出人物的特点,更属难能可贵,这在后世同类抒情模式的思乡诗中,也是不多见的。《陟岵》一诗,曾被推为“千古羁旅行役诗之祖”,这并非是说它是最初表现了征人思亲的主题,而在于它开创了中国古代思乡诗一种独特的抒情模式。 游役之思常被古人连用,实际上还是有分别的。宦游之人,嘴里絮絮念着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实际上无奈是有的,却未必那么心酸入骨。所以你看诗词里,那些宦游的人,一叶扁舟泊岸,三杯两盏薄酒,衬着岸边几树烟柳摇曳,橹声入耳,景有了,情便带着酒香丝丝从喉咙里逸出来,带着骚客的优雅矜持——半是哀怨,半是享受。崔颢式的销魂的愁,惹你感触么,我也感触——那只是文人墨客的顾影自怜罢了~烟波江上的眼界心界,不到那个境界的人还领略不到。 日暮乡关何处是,你信他当真不知么,问得凄然,心里却是有底的,家在那里,人只是自我放逐,一时不归。 行役不同。行役的人要苦得多,有太多无可奈何在里面,冲淡了自我放逐的自由色彩。因为他不知何时命终,不知何时再归故里再见亲人。很可能,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不是以放荡旷达的心态子啊外游历的人,永远也无法轻盈起来。如在田里耕作的人,看见陌上花开,和心情闲散的游人看见花开的心情是不同的,你要他缓缓归么,他想着错了这个季节,收成就不同了。 这样切实而沉重的乡思。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魏风?陟岵》) 13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很多看到“七月流火”四个字,会很自然认为是用来形容天气炎热的。„„其实正相反。所谓“流火”,《辞海》释义:“火,星名,即心宿。每年夏历五月间黄昏时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时暑热开始减退。”另孔颖达疏:“于七月之中有西流者,是火之星爷,知是将寒之渐。” 由此可见,“七月流火”虽与节气、气候有关,但绝不是形容暑热之词。余冠英《诗经选译》对此说地更为简洁明了:“秋季黄昏后大火星向西而下,就叫做‘流火’。”《诗经》中的“七月流火”描写所失将近四千年前的景象,由于岁差,我们今天看到的天象与我们前辈所看到的已经不一样了,那时的“七月”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公历8、9月。 西周的太阳,或炽烈或柔亮,照在人身上是什么感觉呢,那时空气清甜,土地空旷,风在原野中来去自由,像飞鸟一样。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是豳地的采诗官记录下来的《七月》的第一句。采诗官们夹着马车,走过豳地的田园山野,有农夫和奴隶在耕作,有男有女。不错。他们很都很勤快, 这当中还有些庄园主,国朝建立初期,他们不改朴素的本性,和农奴们一起工作。到了午饭时间,庄园主的妻女们带着饭来了,他们非常守礼地把饭菜送到田官面前。大家一起吃得其乐融融。采诗官们觉得既开心又自豪;这是他们繁荣兴盛的大周朝才有的景象啊,早在数十年前,残暴的子辛先生(商纣王)在位时,哪有这样温馨和睦的画面呢,那时候仿佛来拿太阳都是灰色的,大地了无生机,民不聊生啊~ 周公的名字叫姬旦,他的父亲就是周文王姬昌。他的哥哥叫姬发,也就是推翻商纣的周武王,而难得的是姬旦与姬发是同一个娘生的。周武王死时,继位的周威王姬诵还太小,于是,周公便责无旁贷地摄政天下。 摄政后,伟大的周公有完成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便是大名鼎鼎的周公东征,评定了武庚领导的殷商遗民的大规模叛乱,第二件是营建东都,迁商的遗民于此便于监视,奠定周朝八百年的基业,第三件是分封制,与欧洲中世纪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自己封于鲁国,却终身不就国,尽心辅佐成王,成就了“成康盛世”的伟业。于是五百年后有一个鲁国的老人,坐在牛车上进行漫长的旅行,反复向他的学生们讲述着伟大的周公一生的丰功伟绩。 (《和炎热无关的生活》——《豳风?七月》) 14 范晔《后汉书?逸民列传》序中,将隐士区分为六个类型: 一、隐居以求其志; 二、回避以全其道; 三、静己以镇其躁; 四、去危以图其安; 五、诟俗以动其概; 六、癖物以激其清。 诸葛亮自不必说,典型的奇货可居,堪称最早由广告意识的人。曹操是隐士,这个论断恐怕会让许多人疑惑不已,然而事实上确实如此,曹操早年曾做过“洛阳北部令”这样的小京官,但不久便辞官在家乡的山后筑屋闲居了,在这期间,他一方面隐居家乡的木屋里读书,一方面密切关注着朝廷里的一举一动,对时局了若指掌,伺机而出。果然当外戚何进掌权时,他再度受朝廷征召,便一跃成为军队中枢的“西园八校尉”之一,其显赫已不复是“洛阳北部令”之类的小京官可比的了。他的隐居看似退避,其实是一种看透时局、以退为进的手段。曹操的隐居为“隐居以求其志”做了最好的诠释。 以“隐居以求其志”为目的的一类士人,他们以隐邀名,工于心计甚至近乎诡道,且往往能赢得广泛的社会声誉,但在我看来,这类士人名为归隐,而走得却是与隐士截然相反的两条道路,他们归隐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隐,而是为了仕,为了更为显赫的仕,因此他们实际上早就不能归于隐士这一范畴了,他们是士,是参杂了权术的士。 东晋谢安便是如此。简文帝时期内乱频繁,强敌压境,司马家族山河风雨飘摇。出身高门谢安被公认为雅量足以镇安内外,可是,谢安本人却“无处世意”,高卧东山坚不出仕。谢安隐居东山,只为等待最合适的时机,可笑当时的士大夫还担心:“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还不如简文帝有见识。 简文帝是个窝囊的皇帝,在位两年一直战战兢兢,害怕被独揽大权的桓温废黜。可是他虽五济世之略,却有知人之明。谢安水放情于丘壑,纵意于林泉,泛舟于沧海,似乎真的“去伯夷叔齐不远”,但其每次外出游赏,总要携妓相陪,据此简文帝断言:“安石必出。”理由是:“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 一个纵情声色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归隐的,即便你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的感慨,如果不放弃你的激情与冲动,不甘心平淡的生活,如孔明的“淡泊以明 志,宁静以致远”也就成了空谈。 真正的隐士,隐的不是形,隐的是心。但这不同于“佛教”中讲求的修心,因为隐士首先是士,子啊他们的骨子里流淌着“儒”家的血液,他们是文化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人格,因此他们的心不能空,他们成不了佛,他们是在追求,追求一种纯粹的文化氛围。在上述的六类隐士中,“回避以全其道”“静己以镇其躁”“诟俗以动其概”“癖物以激其清”这四类人走的就是整条路。他们才是隐士,真正的隐士,纯粹的隐士。 作为一个隐士,只有“动其概”“激其清”,才可能“镇其躁”,而只有“镇其躁”,才有可能“全其道”,这四点时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要把它们完全地独立开来记不太可能,也不太现实。他们是一个群体,一个文化群体,他们的存在,代表了社会中另类文化倾向,文化品格,他们是社会中的另类文化人。 有隐者,也必然会有招隐者,正常得好像商品的供求关系一样。《鹤鸣》就是我国的招隐诗之祖。通篇比兴,鹤、鱼、檀、石,皆以喻在野的贤人。 全诗翻译成白话是这样的: 鹤叫沼泽九曲弯,声音嘹亮传上天。鱼儿潜藏在深渊,有的游到浅滩前。我爱那个好林园,园中生长有香檀,还有枣树在下边。别的山上有美石,可做琢玉金刚钻。 鹤叫沼泽九曲弯,声音嘹亮传上天。鱼儿潜藏在深渊,有的游到浅滩前。我爱那个好林园,园中生长有香檀,还有楮树在下边。别的山上有美石,可做琢玉显璀璨。 喜欢这诗有陶渊明田园诗的意境,澹泊宁远,如果这理想中的小园建起来,绝对可以看做现实版诗人桃花源。然而更叫我喜欢的是这诗的清明大气,无论是开篇的“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还是结篇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都正正直大气的诗人起敬。 (《我要的是孤洁,不是孤绝》——《小雅?鸿雁之什?鹤鸣》) 15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该庆幸吧,他是余生,修罗劫后的那一撮艳火。惊天彻地的屠杀后,草丛里颤巍巍的小兽;该高兴吧,归途遥遥毕竟有尽。可是却应了那句“近乡情更怯”的话,越是急切,越觉得遥远,越是靠近,越是不敢获知真相。 昔日去时,还是柳色青青的春天,柳丝飘荡似人有眷恋之情。今我来归,这里雪花飘零,淫雨霏霏。春色已褪尽。 ——是怎样深长的思念啊,遮湮了漫漫的年华。我怕,这么多年战火肆虐,当我再归时,已见不到你们那温暖如春的笑靥。 当看到谢灵运说,诗三百中最美的诗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就知道,李白的推崇没有错,谢灵运的才气是冠古绝今,足以笑傲江湖的。因为是人写得出,也要有人品得出。 这十六个字对偶匀称,亦景亦情,艺术上的完美子啊《诗经》中式少见的。“依依”尽杨柳之貌,简直是精准传神到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地步。以依依的杨柳来象征离别时恋恋不舍,有用雨雪交加来形容归来的凄凉。亦景亦情的四句话既言儿女情长又暗喻战争残酷,写景状物皆生动传神,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想他是窥破 文字精义的。有那么一霎,也许不是文字,而是藏在身体内的感情自在起伏澎湃,像插在地上的柳枝到时节破土而出。于是文字开始招展,情意如雨蓦然降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是天意降临于文字,如孩童自会认得母亲,那个人的脱口而出,却让所有文人在这十六个字面前哑然无语。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小雅?鹿鸣之什?采薇》
本文档为【安意如思无邪摘录【共享精品-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732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29
浏览量: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