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西夏碑(石)刻述要

【doc】西夏碑(石)刻述要

举报
开通vip

【doc】西夏碑(石)刻述要【doc】西夏碑(石)刻述要 西夏碑(石)刻述要 西夏碑(石)刻述要 陈永耘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宁夏银川750001) 摘要:西夏遭到蒙古毁灭性的打击后,人民流散,城池沦为废墟,遗迹,遗存屈指可数.加之宋, 辽,金修史,也刻意跳过西夏这一段历史,致使西夏历史几乎不被后人所知.清嘉庆着名学者张澍发现了 《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通过这块夏汉文合壁碑的碑文,揭开了西夏文字之迷.自此,西夏历史文 化才犹如一方初遭洞开的迷阵.因此,西夏文物考古资料,特别是有文字记录的碑刻就显得特别重要,它 犹如一...

【doc】西夏碑(石)刻述要
【doc】西夏碑(石)刻述要 西夏碑(石)刻述要 西夏碑(石)刻述要 陈永耘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宁夏银川750001) 摘要:西夏遭到蒙古毁灭性的打击后,人民流散,城池沦为废墟,遗迹,遗存屈指可数.加之宋, 辽,金修史,也刻意跳过西夏这一段历史,致使西夏历史几乎不被后人所知.清嘉庆着名学者张澍发现了 《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通过这块夏汉文合壁碑的碑文,揭开了西夏文字之迷.自此,西夏历史文 化才犹如一方初遭洞开的迷阵.因此,西夏文物考古资料,特别是有文字记录的碑刻就显得特别重要,它 犹如一卷卷石刻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史籍的不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书法艺术价值,成为揭开 西夏历史文化神秘色彩不可或缺的实物佐证,具有丰富的史料,文物价值,对考证史籍,辅翼方志,存史 资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西夏碑(石)刻意义 蒙古灭夏时,成吉思汗临终前发出灭绝指令:"殄灭 无遗,以灭之,以死之."紧接着,蒙古军队便对西夏民 族进行了毁灭性屠戮,"城郭付之_炬,四面搜杀遗民, 白骨蔽野,数千里几成赤地".经过战争蹂躏,地震,兵 乱,屠城,大部分西夏城镇沦为废墟,遗迹,遗存屈指可 数,毁灭性的打击使得西夏王朝的许多历史变成千古之 谜.加之元代史学家修宋,辽,金三史时,也有意跳过西 夏这一段历史,没有给西夏修一部纪传体专史.因此曾经 创造了几多成就,有着近二百年辉煌历史的西夏王朝,一 夜顿失而不为人所知,在其灭亡之后的数百年间,愈发显 得神秘.直至1804年,清嘉庆着名学者张澍发现了《凉州 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通过这块夏汉文合壁碑的碑文, 揭开了西夏文字之迷.白此,西夏历史文化才犹如一方初 遭洞开的迷阵,令无数先贤学者探求钻研,痴迷忘返.因 此,西夏文物考古资料,特别是有文字记录的碑刻就显得 特别重要,它犹如一卷卷石刻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 史籍的不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书法艺术价值,成为 揭开西夏历史文化神秘色彩不可或缺的实物佐证,具有丰 富的史料,文物价值,对考证史籍,辅翼方志,存史资政 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目前国内考古发现的和西夏历史文 化有关的重要碑(石)刻资料加以综括并扼要述之. 一 ,西夏故都(今宁夏银川市) 出土的重要碑(石)刻 公元1038年,西夏李元昊凭借宁夏在历史上曾有的特 殊的军事战略地位和自己的雄才大略,在今宁夏银川市 22 l!!!! (定名兴庆府)建都称帝,成为西夏王朝的开国皇帝.自 元吴及其之后的西夏皇帝,都曾大兴土木,择距今银川市 区西约30公里的贺兰山东麓,建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寝.至 今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内发现了9座帝陵,253座陪葬 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 园之一,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 而迄今在西夏故都兴庆府发现的重要碑刻大都出土于 此.西夏陵区9座帝陵共有碑亭遗址16座,200多座陪葬墓 约三分之一有碑亭遗址.目前已发掘的碑亭遗址11座, 共出土夏,汉残碑4400余块.圆但西夏陵屡遭洗劫,所得 残碑多数极其破碎,同一块墓碑的残块有的多达千余块. 出土残碑仅存一二字,三五字者数量最多,十字,八字已 实属难得,一二十字者更为少见,而可缀读成句的就要算 是珍品了.即便如此,它们亦成为在西夏故都所发现西夏 碑刻的重要组成部分. 1,梁国正献王墓残碑 1975年在宁夏银川西夏陵区108号陪葬墓(梁国正献 王墓)碑亭遗址,共出土有字碑残块349块,其中汉文残碑 216块,有篆,楷两种书体;西夏文残碑133块,楷体.墓 碑阴阳两面刻字,番汉合壁,首行均为碑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碑身四缘刻 忍冬纹花纹边框,碑四棱刹角,刹角处及碑侧均为素面. 根据出土的汉文和西夏文残碑碑首刻有"尚父太师(尚) 书令知(枢)密院事六……梁国正献王神道碑"字样,推 断出108号陪葬墓是西夏梁国正献王之墓.正献王"嵬名, 讳安惠",被尊为"尚父",任"太师,尚书令,知枢密 院事,六部口口"等职.从史书的记载中可知,西夏有封 王之制,但梁国正献王之封,史籍中却缺载.正献王的出 生年代因石碑砸损破碎,无法得知.但从全部残碑拼合后 碑铭中的叙事内容分析,其在世的时间大约为惠宗乾道年 间至崇宗正德二年(公元1063—1129年)六十余年间,这 正与碑文中出现的"毅惠两朝"等时间相符合.从残碑的 碑文可以得知,墓主人嵬名安惠生前活动主要有二件大 事:其一随梁太后征怀德军,另一为维修西夏首府中兴府 ("中兴"即兴庆府后期的名称).他曾是一个出入于朝 廷内外,听命于皇帝左右,得宠一时的权臣. 108号墓的汉文或西夏文残碑中记述墓主生前的活 动,多为西夏乾顺时期,而正献王大约卒于乾顺正德年 ,可以初步断定该墓当在西夏中期,为乾顺显陵 间,所以 的陪葬墓.lO8号陪葬墓碑亭中的汉,西夏两种文字的残 碑,与墓葬本身的形制以及出土的唐,宋货币等实物,都 说明了西夏与北宋,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 关系. 该碑现藏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 2,八号陵汉文经幢 八号陵位于宁夏西夏陵区的中部偏西处,西部紧靠宁 夏贺兰山.整个陵园由阙,碑亭,月城,内城,献殿,灵 台,角台,神墙等单体建筑组成,地面建筑已成废墟.在 陵园的地表,散布有不少遗物.在灵台前盗坑的底部,发 现有汉文经幢幢身一件,幢座三件.幢身八棱,分别刻有 "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大势至菩萨摩诃萨","越三 界菩萨摩诃萨","无边身菩萨摩诃萨","口上菩萨摩 诃萨","药王菩萨摩诃萨","(缺损)菩萨摩诃 萨","(缺损)菩萨摩诃萨"的汉文经语.幢身每面宽 l6厘米,高34厘米,上下两端各有一圆形凸榫,径15厘 米,长7厘米,以插入石座和承接顶盖,但盖已失.幢座 三件,一件完好,二件残损.形制相同.通高22厘米.分 二层,下层呈八边形,在一边雕出乌龟头部,上层圆形, 周边雕莲瓣,平面中心有一圆孔,孔径l7厘米.在西夏陵 区发现此经幢,说明西夏时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和推崇, 以及佛教对西夏的影响. 3,西夏文寿陵残碑 宁夏银川西夏陵区7号陵(寿陵)于1972年发掘, 东,西两座碑亭遗址共出土夏,汉文残碑1775块.碑缘花 纹均为以蔓草,云纹衬底的龙纹图案,龙身弯曲腾跃向 前,蔓草翻卷,置于NJL2_问.西夏文寿陵残碑于西碑亭 发现与研究 bo/Faxlanyuyahjiu 遗址出土,己残碎,经拼合后文字内容尚可辨识.碑文阴 刻,楷,篆两种书体.碑额两面阴刻西夏文篆书四行,每 行四字,汉译为"大白高国护城神(圣)德至懿皇帝 寿陵志文"."大白高国"为西夏国名,"护城神(圣) 德至懿皇帝"是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嵬名仁孝的谥号, "寿陵"是仁孝的墓号.碑额文字书写工整,笔画均匀 流畅,结构严谨饱满.西夏文字的特征以此略见一斑.该 碑文十分重要,为我们确定该陵陵主提供了实物佐证. 寿陵残碑长28.5厘米,宽49厘米.此块残碑白砂 石质,由五块残碑粘接而成,为拼合后留存西夏文字最多 的一块,共ll行44字,实为珍品.墓碑正文为阴刻楷书的 西夏文字,结构饱满匀称,字体刚劲,挺拔,美观,凿刻 刀法娴熟.每字边长约3厘米,字体鎏金,有的笔画内金 箔犹存.译文为:受后魏典/也义残/文武皆备/世各显也 不妙也乎/深院悖懿略具足/内家未与悟故/行者钟鼎家 /而岳/方立起/上藏/负.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 且充分反映了西夏文字的结构特征.该残碑现藏于宁夏回 族自治区博物馆. 从武威的《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和西夏陵寿陵 残碑显示,碑刻有两种书体,碑额刻写小篆,碑铭用楷书 体.其中凉州碑西夏文碑额竖刻两行,每行八字;寿陵碑 则为四行,每行四字,线条蜿蜒,圆通,流畅,有动态 感.这种西夏文小篆的笔画虽无波折和起落笔之分,但每 一 笔婉转扭曲的弧度和姿势各异;各笔画又连接组成一个 圆角的方块字,从而使字体显得规整,典雅,充实,流 通.迄今发现的这种西夏文字体主要有西夏陵的寿陵残碑 和凉州碑.西夏文楷书则严谨工整,端庄大方,有北朝碑 刻方,硬之特征. 4,西夏灵芝颂汉文残碑 1972年宁夏银川西夏陵区7号陵出土,高63.5厘米, 宽2O厘米,厚l65厘米.该残碑为西夏陵区7号陵东碑亭 出土的汉文残碑中最大的一块,阴刻楷书,字体刚劲有 力,有柳体之风,文字内容为西夏崇宗乾顺所作的诗歌 《灵芝颂》.碑文残存3行3l字:"(灵)芝颂一首其辞 日於皇/俟时效祉择地腾芳口晕晔/德施率土赉 及多方",四言一句,二句一韵,句法整齐,短促有力. 西夏建国以后,由于"曲延儒士,渐行中国之风", 在汉文化的强烈影响下,文学艺术一改以前那种简朴,纯 厚的风格,出现了许多类同汉族文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据 记载,大德五年I顷亲自作有《灵芝颂》一首,中书令仁 wENB.wENB. I23 忠等作诗相和.惜《灵芝颂》的全文已不见记载,所幸在 西夏陵区发现的这块残碑,让我们能够领略西夏诗歌的魅 力以及它所达到的成就. 5,西夏文残碑 1974年于宁夏银川市西夏陵区出土.长27厘米,宽 22.5厘米.此块残碑为西夏陵出土的形体较大,字数较多 的一块西夏文碑.砂岩雕凿,阴刻楷书,所刻碑文笔画 匀称,刀法工整,字形繁复,捺笔较多且重,笔力道劲厚 重,点划穿插有序,构字和运笔十分讲究,是不可多得的 西夏书法艺术珍品. 二,西夏故地河西走廊地 区出土的重要碑刻 公元103;s年,李元吴裂土称帝,正式建立大夏国,开 创了西夏立国一百九十年的基业.这个以党项民族为主体 建立的西夏王国,东据黄河,西至玉门,南临萧关,北抵 大漠,境域两万余里,包括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的 大部分,陕西省的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青海省的 东部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的一小部分地区.二十 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在 西夏的故地有大量遗址,遗迹,遗存的重要发现.尤其作 为丝绸之路这条国际商道"中转站"的西夏王国西部疆域 的河西走廊地区,所出土的几方重要碑(石)刻,极大地 丰富了西夏的实证资料.. 1,夏汉文合壁碑——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即 凉州碑) 碑身通高2.5米,宽0.9米.该碑原封藏于凉州(今甘 肃武威)大云居寺内的一座碑亭中.1804年,清嘉庆着名 学者张澍于休假疗养之际发现.此碑刻于西夏崇宗卓乞Jl顷天 祜民安五年(公元]094年).碑阳刻西夏文,碑额为"敕 感通塔之碑铭"篆书西夏文;正文悉数为西夏文楷书,计 28行,每行65字.碑阴为汉文,碑额为"(凉州)重修 (护国)寺感(通塔)碑铭"12个篆书汉文;正文为工整 的汉文楷书,共26行,每行70字.两面碑额各有一对线刻 伎乐菩萨,上端为云头宝盖,碑面四周为线刻卷草纹.两 面碑文所记内容相近,碑文甚长,主要记述了:凉州(-'h- 甘肃省武威市)城内护国寺有_座佛塔,前凉时期(314— 376年)就显"灵应",西夏时"灵应"更多.特别是 1092年武威地震,佛塔被震倾斜,据说正要派人维修时, 竟又自行恢复了原状.于是,西夏皇太后,皇帝下诏对塔 重新进行修建装饰,工程完毕后立碑记功,以颂扬佛的 24 一!一!wEB. "灵应"和西夏统治者的功德. 凉州护国寺是西夏重要寺庙之一,其中的感通塔始建 于5世纪.由于年久日深,风击雨淋,特别是天祜民安四 年的地震,使塔遭到严重破坏.天佑民安五年,西夏政府 集能工巧匠,营心役思,进行重修.感通塔碑汉文部分记 载了当时修塔的睛况:"……于是众将率职,百工效技, 朽者绩者,是墁是饰,丹媵具设,金碧相间,辉耀日月, 焕然如新,丽矣壮矣,莫能铭状.……"感通塔是西夏 时期重要的佛教建筑,可『昔此塔现已不存,不过我们仍可 从感通塔碑文中略知其昔日风采.据感通塔碑文描绘此塔 云:"木干覆瓦如飞鸟,金头玉柱安稳稳,七珍庄严如晃 耀,诸色妆饰殊调和.绕觉金光亮闪闪,壁画菩萨活生 生."...再加上青雾缭绕的殿堂,各色各样的神幡和明亮 的吉祥香炉,更给护国寺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凉州碑碑头西夏篆字,简约严整,碑铭楷书端庄朴实 自然飘逸,系西夏切韵博士,官阙门冷批,西夏文书法家 浑嵬名所书;感通塔碑汉文篆额圆润流畅,碑铭楷书淳厚 古朴,外柔内刚,系崇尊时任供写南北章表,西夏中期的 一 位书法家张政思所书.因此,凉州重修护国寺匿塔碑 不失为西夏的书法艺术珍品. 该碑为迄今仅存的一件夏汉文合壁碑.今存于甘肃省 武威市博物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藏汉文合壁碑——西夏黑水河桥敕碑(即甘州 碑) 又名"西夏告黑水河诸神敕","西夏黑水桥碑", "西夏黑河建桥敕碑"等等.此碑于西夏仁宗乾祜七年 (1176年)立于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城西十里之黑水河 桥.碑高1.3厘米,宽9o厘米,属西夏时期的碑刻,但 是,碑文是汉藏合壁.碑阳面刻汉文,楷书l3行,每行 30个字,共计293字(包括题名,年月日行款五行),字迹 纯熟秀丽,行文,抬头格式也符合一般习惯.两面碑额各 线刻一对托盘侍女像,周边饰线刻莲花牵枝卷云纹图案. 碑文是:"敕镇夷郡境内黑水河上下,所有隐显一切水土 之主一山神,水神,龙神,树神,土地诸神等,咸听联 命:昔贤觉圣光菩萨,哀愍此河年年暴涨,漂荡人畜,故 发大慈悲兴建此桥.普令一切往指有睛,咸免徒涉之患, 皆安济之福,斯诚利国便民之大端也.联昔已曾亲临此 桥,嘉美贤觉兴造之功,仍罄虔恳躬,祭汝诸神等.自是 之后,水患顿息,固知诸神冥歆联意,阴加护佑之所致 也.今肤载启精虔,幸冀汝等诸多灵神,廓慈悲之心,恢 济渡之德,重加神力,密运威灵,庶几水患永息,桥道久 长,令此诸方膏情,俱蒙利益,佑我邦家,则岂惟上契十 方诸圣之心抑亦可副联之宏愿也.诸神鉴之,勿替肤命! 大夏乾佑七年次丙申九月二十五日立石.主案郭郡王成, 司吏骆永安,笔手张世恭书,泻作使安善惠刊.小监王延 庆.都大勾当镇夷郡正兼郡学教授王德昌".此碑阴面刻 藏文,楷书21Jd,惜字迹漫漶过半.两面碑额均无字,各 线刻飞天二身.飞天穿交领大袖衫,无飘带,曲腿,拱手 作供养状,周围云气缭绕,很有特色.周边饰线刻卷云纹 图案.碑座为两层仰覆莲式.两面碑文所记内容略同,主 要记述了西夏仁宗仁孝皇帝为黑水河诸神发布敕命,以求 水患永息,桥道久长. 碑铭中所载建桥者是所谓贤觉圣光菩萨.《甘州府 志》记载,桥为"郡人冯君洗建,今口圮.",又云: "西夏李仁孝尝建桥黑水上.".此中都没曾提到贤觉圣 光菩萨的事.《张掖县志》于仙姑庙一目下注称:"仙姑 未祥姓氏,张掖河北人,幼好道,誓不嫁,遂修道合黎 山.见黑河横溢,誓建桥一座,以济居民,言日:'桥成 即我道成日也.'……西夏主尊称贤觉圣光菩萨.乾祜七 年,李仁孝敕云:'哀愍此河,年年暴涨,飘荡人畜,故 以大慈悲兴建此桥.'即指仙姑灵迹焉." 从匕述记载里可以看出一则民间故事转化成贤觉圣光 菩萨"灵迹"的过程.黑水河灌溉甘州一带田亩,使其旱 涝得收,有"金张掖,银武威"之谚.它关系到人民生 活,影响极大,所以古老相传,渲染神话,形成此说.碑 中题名职衔有"小监","都大勾当"等官名,这些官衔 也在凉州感通塔碑中出现,说明此等官衔职司与西夏的典 章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有关.碑铭也对研究话夏官制和黑河名称的演变具 有一定参考价值.从碑铭中可知,西夏除信佛教外,还信 仰多种教. 该碑原在张掖市西五公里的下龙王庙,解放前迁民众 教育馆.1955年10月迁于甘肃省张掖市文化馆. 3,汉回鹘文合壁碑一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 系之碑(即肃州碑) 现存碑无碑额,一分为二作两长方体石柱状.碑身高 236米,宽Q91米;碑两面皆有字.碑阳汉文24行,左石 13行,右石l1行,每行字数不等;碑阴回鹘文32行.此碑 在解石作柱时,中间有凿毁处,碑阳损汉字数十.碑阴长 期外露,磨损甚残,回鹘文字迹难辨;嵌于墙内之汉字, 磨损较少,但因石质粗劣,字迹亦不清晰,然大部尚可辨 认.此碑为达鲁花赤,党项人善居为自己的家族于元至正 二十一年(1361年)所立,但未曾见明,清金石家着录. 概是由于明,清两代肃州修城之时,将此碑作为普通碑石 而被筑入城门洞壁,长达五百年之久不为世人所重视.该 碑为1962年扩建甘肃酒泉市市区时,从城东门洞壁内拆 出.现藏酒泉市文化馆. 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在肃州置肃州路(治 今酒泉)总管府."也可达鲁花赤"为蒙古语译音."也 可"意为"大","达鲁花赤"意为"长官","镇守 官".该碑碑文记录了一个党项家族唐兀人(即建立西夏 政权的主体民族)白西夏灭亡至元朝末年共一百三十多年 的时间内,历六代(十三人)的职官世袭及其活动.碑文 始记成吉思汗攻打肃州时唐兀氏阿沙之父举立沙献城经 过;次记阿沙以下五世到赤斤帖木儿,计十三人在肃州等 处任职,以及元太祖至元顺帝历朝对他们的封赠『青况.此 十三人《元史》均无传,仅可在《元史》中找到一些有关 阿沙的记载.因此,碑史互证,碑文丰富TN沙活动的史 实,增补了除阿沙之外十二人的史料;同时史籍也证实了 碑记的可靠. 蒙,元王朝统一中国后,在实行残酷的民唉压迫的同 时,对一些势力较大,如党项,回鹘,藏等民族也采取了 较为灵活的照顾 政策 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018本科2018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公共政策概论作业1答案公共政策概论形成考核册答案 .当时党项人被称为唐兀人或河西 人.不少党项族的上层,先后为蒙元王朝委以重任,他们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比较活跃,对巩固元政 府的统治起到了显着的作用.《肃州碑》竭力颂扬这一家 族为元朝政府统治人民的"政绩".所谓"牧民以仁惠之 道","民怀其德,吏服其廉","黔黎怀惠,政令乐 从",不过是立碑人对自己祖先歌功颂德的褒词而已.但 这种比较完整地反映元代党项民族谱系和少数民族历史人 物活动的记载是非常珍贵的,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对研 究西夏灭亡后一部分党项人的下落,元代党项人在河西的 活动,元代的民族关系,民族同化等方面都提供了重要的 资料. 肃州碑反映了成吉思汗征西夏取肃州的史实;提供了 西夏灭亡后河西,陇右一带党项人居留活动的重要资料, 由此可见有元一代河西走廊之党项人政治势力之—斑;反 映了元代党项人一个家族世守其地的情况;《肃州碑》记 唐兀氏世系以汉文,回鹘文同刊一碑,反映出直到元朝末 年仍有相当数量的回鹘人居住在肃州一带,并使用此种回 鹘文,亦反映出党项民族与回鹘民族的密切友好关系.两 wENB.wENB.25 面碑文虽已残损,但详加校比,互相印证增补,仍不失为 回鹘语文字研究的重要资料.书写碑文并撰写碑额的是圆 通慈济禅师,肃州在城洪福寺主持定慧明,由此或可说明 当时在河西有较大势力的西夏后裔,与佛教寺庙有着较为 密切的关系,他们对元代的佛教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4,六种文字合壁碑——莫高窟六体真'言雨卑 元代至正八年(1348年)速来蛮西宁王及其眷属,在 敦煌莫高窟下寺建立了一块莫高窟造像碑.碑高O.81米, 宽60米.碑中刻有六臂坐式观音一尊.周围用梵,藏, 汉,西夏,八思巴,回鹘六种文字刻"喳,嘛,呢,叭, 嘧,畔"六字真言. 元朝对西夏后裔,委以管理宗教事务长官的职位,监 理西夏故地,说明元代佛教在西夏故地依然盛行,以及元 政府对西夏故地所采取的灵活的照顾政策.莫高窟六体真 言碑上不仅刻有西夏文,所刻汉文发愿文人名中,也有沙 州党项姓名.可见,直至元末,党项人的后裔,在河西一 带仍有佛事活动,并用他们的民族文字,刻画了他们活动 的痕迹.该碑不仅佐证了党项人在元代进行佛事活动的史 实,从而也说明了蒙元时期,西夏后裔在佛教传播与发展 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此碑比居庸关云台六体文字真 言石刻晚三年. 该碑现藏于甘肃敦煌莫高窟. 三,西夏故地周边地区出土的重要碑刻 1227年,西夏为蒙古大军所灭,而党项民族所创造的 西夏历史文化并未随之消失殆尽,其余脉I1影响也不断地 反映在后代周边地区所发现的碑(石)刻中. 1,居庸关云台h{$25~lJ 居庸关是万里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在今北京市西北 50余公里的南口和八达岭之间.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至 五年,命阿鲁图和别儿怯不花等在居庸关建造过街塔.今 仅存塔基,即居庸关云台.台座用青色汉白玉石砌成,高 5米,下基东西长84米,南北深l7.57米.台顶四周安 设石栏杆和排水龙头,台下正中开一南北向券门,可通车 马.券门内外遍雕密宗图像.券顶雕石曼陀罗,两侧斜面 雕十方佛,千佛,券洞内两壁左右雕刻护法天王.南北券 门呈半六边形,保存了唐宋以来的城关门洞的形式,面上 雕有"六具":大鹏,龙子,鲸鱼,童男,兽和象.空间 雕以卷草和交杵,皆系元代藏传佛教图像雕刻.而其中最 珍贵的是元至正五年(1345年),在居庸关云台两侧券壁 _I撕刻的六体文字石刻.该石刻面积很大,包括有用梵, 26 l!NB.wEN8. 藏,八思巴,回鹘,西夏和汉文六种文字刻成《陀罗尼经 咒》,以及除梵文外的5种文字刻成的《造塔功德记》及 与建塔有关的人名记寻. 居庸关云台六体石刻仅西夏文就有七十七行.参与倡 导其事的有在朝中官居中书平章政事的党项上层纳麟.主 持此事的除国师南加惺机外,还有党项人显秘二种巧猛沙 "为党项人姓.书写西夏文的是党 门领占那征师."那征 项人沙门智妙酩布."酩布"是党项人姓,"智妙"为法 名,当为大都寺庙僧人,可见当时的大都北京也有党项僧 人. 西夏文字是在借鉴了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汉字的基础 上,在西夏开国皇帝李元吴倡导下,由大臣野利仁荣主持 创制完成的,共6O0O多字.八思巴文是元世祖忽然必烈命 其帝师八思巴创立的蒙古新字,它脱胎于藏文,采用 拼音 带拼音的儿童故事下载带拼音千字文的原文下载拼音格子下载小学拼音大全下载看拼音写汉字 下载 的方式书写,并于公元l269年颁诏推行.这两种文字虽得 以推广流传使用,但终因历史原因未能后世延用至今.因 此,居庸关云台保存下来的石刻文字对破译古代文字,以 及研究西夏,蒙古历史都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2,保定明代西夏文经幢 幢名"相胜幢",共两座.凿刻于明弘治十五年 (1502年),为河北保定北郊稀什寺主超度死者所立.两 幢形制相同,由顶盖,幢身,幢座三部分组成,平面作八 角形.其一顶盖高Q42米,幢身高1.58米,基座高Q63 米,通高2.63米;其二顶盖高Q36米,幢身高1.43米,基 座高49米,通高2.28米.两幢的幢身八面以较大的西夏 文连续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身首末还夹以汉字年 号和刻工姓名.咒文自右而左,分大中小三体,以中楷为 主.两幢的第一面顶端均用三个西夏文大字横书幢名,汉 译为"相胜幢",其下竖行楷书死者年月,称号,地点, 建幢者和时间,并用汉字镌刻汉工姓名(二号幢仅记建幢 年月和建幢人称号).两幢第一面第一行,第七面第三行 和第八面都刻有西夏文题款,特别是第一面第一行题款记 载了造幢者的时间,原因和造幢者的姓名.由题款汉译文 可知,两幢出土的地点为一大型寺庙遗址,原有殿堂和宝 瓶式白塔.两经幢分别为沙弥巴答那征和比丘师圆寂而 作.造幢者是该寺主持,党项僧人平尚吃失领占;两幢第 一 面末,第二面至第七面镌刻"尊胜陀罗尼经";第八面 记助缘随喜人男女姓名法号,两幢合计八十余人.幢文所 记西夏人,不仅有建幢者,寺院住持,写西夏文-7-A.~死 僧名姓,更重要的是记出助缘随喜的八十多个西夏人,多 属于西夏番姓(即西夏以党项羌为主的非汉人姓氏,如平 尚氏,嵬名氏,西壁氏等)之列.其中,有的还冠以文职 官衔和武官职称.当时的汉文文献中已不记载党项人了, 而在河北保定地区这一部分党项遗民,还用本民族语言文 字对自己的佛事活动加以记述保留,并把标志族别的姓氏 刻在经幢匕,实属难得. 保定明代西夏文经幢是迄今所知有确切年代可考的, 可能是最晚的西夏文文献,距创制西夏文的时问,已有四 百六十余年了.它对于科学地阐述曾与其他民族一起建 立过西夏地方割据政权的我国古代党项民族后期的历史或 党项人的佛教史,对于正确地说明党项族和我国其他各兄 弟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探讨民族和语言融合的问题等, 都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在西夏灭亡二百七十多年 后,仍有人能写出如经幢上所刻那般精美而规范的西夏文 字,说明西夏文字的特殊魅力以及两夏佛教文化所具有的 顽强的生命力. 该经幢现藏于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公司. 四,西夏碑刻的重要价值 1,破解,研究西夏语言文字的重要奠基石 夏汉文合肇的凉州感通塔碑,所记载的西夏文和汉文 的碑文住段落次序等方面虽不尽相同,但所记内容基本一 样,这就可以互相比较研究佐证,是一部西夏文字与汉字 相对照的珍贵的"字典",为破解,研究西夏语言文字提 供了宝贵的材料,开启了研究西夏语言文字的开端,起到 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西夏学这部"绝学"的研究发展史 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2,反映西夏历史文化史籍资料的重大补充 西夏碑碑文的主旨是宣传封建迷信和统治者的功德, 但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历史资料,尤其是一些 未见于史籍记载的.这些资料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反映社会经济及阶级关系方面的;反映西夏官制的材 料;反映民族关系的材料;根据碑文的内容,补充了过去 文献中没有记载的关于1092年武威地震的资料;碑中题名 不用"大夏国",而用"白上国",关于西夏的这个国 名,在汉文史籍中是没有记载的.此后,在发现的西夏文 字典和—部分佛经的题款中也发见用此国名. 3,西夏书法艺术直观立体的展示 西夏不仅有一朝典章制度,而且创造自己的文字,以 加强统治."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 卷,字形体方正类八分,而画颇重复.教国人纪事用蕃 未黜 书……".从形体上看,西夏文字和汉字很相象,但又有 不同于汉字的特点.从文字构成上,它可分为单纯字和合 体字两大类.西夏文字笔画大多在l0画以上,撇捺等斜笔 较多,结构均匀饱满,左右平衡,格局周正,形似方块, 字由点,横,竖,撇,捺,拐,提等笔画组成,有比较完 整的构成体系和规律,具有鲜明的个}生特点,应用范围十 分广泛. 西夏文字的创造借鉴于汉字,其书法艺术必然继承了 中原地区的书法传统并受汉字影响.但是它作为一种独立 的,有特点的文字,在使用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有很高的艺术造.两夏文字多为比较工整的楷书,大概 是借鉴了唐代成熟的楷书风格.从西夏文楷书的书写规则 来看,两夏义字闻汉字样,亦具有祥而静的特点.不但 字体方正匀称,而且秀丽轻盈.在用笔方法上,西夏文楷 书亦藏露兼施,方圆并出,既显其骨力,又具有精神.西 夏陵区碑刻的考古发现,已对其书法艺术做了集中展示, 而上述林林总总的碑刻,也从不同侧面立体直观地反映了 其特征,大都不失是西夏时期的书法艺术精品,在此就不 再作——赘述. 4,为研究我国古文字,探寻西夏后裔提供了重要的 实物佐证 西夏文字在整个西夏时期,从未间断过使用,即使其 灭亡后,仍在一定范围内延续使用至明朝中期.莫高窟六 体真言碑,北京居庸关云台元代的六体陀罗尼刻经及保定 明代的两座西夏文石刻经幢的发现,印证了降及元明,留在 河西地区和东移内地的一部分党项人,仍有人继续使用西 夏文字.它们不仅反映了西夏文化,文字的延续,表明了 元时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而且也为研究我国古 文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西夏的主体党项民族是一个消失了的民族.蒙元时期 将党项人称为唐兀氏,列为色目人.那么,这些人的下落 如何?西夏后裔究竟何在?史书的记载是不足的.上述的 肃州碑记录了一个党项家族唐兀人白西夏灭亡至元朝末年 共130多年的时间内,历六代的职官世袭及其活动.保定明 代西夏文经幢的发现,证明迟至明代中叶,还有西夏人的 后裔在河北境内聚族而居.居庸关云台六体石刻揭示出元 代仍有西夏之裔在大都一带活动.河南省濮阳市城东柳屯 乡杨十八郎村发现的《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户府百夫长 唐兀公碑铭》铭文和杨氏族谱等资料相互印证,得知现 (下转第55页) wENB.wENBo l21 简报》,《敦煌悬泉汉简内容综述》,《敦煌悬泉汉简释 文选》,《文物》2000年第5期,1-45页,图二:4. 【12]关于长安到张掖,敦煌的距离,相对于史料较多的唐代, 汉代就显得有些贫乏.关于这方面的唐代史料,参看王仲 荦《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中华书局,2007年),郑 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甘肃教育出版社, 1989年)等. f13I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上,下),中国地图出 版社,1990年;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全8 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 I14】初世宾《汉简长安至河西的驿道》,《简帛研究》 (2005),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f15】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卷 23,第597—598页. 『16]赵斌先生把汉简中记载的丝绸之路长安至安定段称为"长 安,漆县,萧关道",而把班彪《北征赋》所记行程路线 称为"长安,云阳,义渠,高平道",这两条线路所记时 代大体相当,约在两汉之际新莽时期.参考赵斌《丝绸之 路西安至泾川段线路研究》,《丝绸之路》2009年第6 期. 『171吴忠礼等着《宁夏历史地理变迁》(宁夏历史文化地理丛 书,张进海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 fi8J赵贞《敦煌文书中所见晚唐孟代宋初的灵州道》,《中国 史迹考述 bo/Shiiikaoshu 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4期. f191贾晨光,魏俊舱主编《庄浪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8年. 李并成《山结,水结,路结一兰州与丝绸之路东段的五条 干道》《2(X)9年8月甘肃省博物馆建馆7f】周年暨丝绸之路 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 1】裴文中《史前时期之东西交通》,《边政公论》1948年第 7~/-4期. 夏鼐《青海西宁出土的波斯萨珊朝银币》《考古》 1958年第1期.许新国《丝绸之路佛教文化的传播者一从 湟中出土胡僧骑马俑谈起》,《西陲之地与东西方文 明》,北京燕山出版社,2OO6年. 许新国《青海丝绸之路在中西交通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昆仑文汇》1998年第6期. [241林梅村着《松漠之间考古新发现所见中外文化交流》,三 联书店,2007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青海省文物考 古研究所编《都兰吐蕃墓》,科学出版社,2005年. 李宗俊《唐代河西走廊南通吐蕃道考》,《敦煌研究》 2(】年第3期. 『261前揭孟凡人论着. 吕舟《文化线路:世界遗产的新类型》,《中华遗产》 2006年第1期;《文化线路构建文化遗产保护网络》,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年第1期. (上接第27页) 今居住在濮阳市柳屯乡卜余个自然村里的35OO多位杨姓居 民均为党项遗裔,说明部分西夏后裔进入汉族地区并逐渐 汉化.因此,这些西夏碑刻作为新的材料,为今人探寻西 夏后裔踪迹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拓宽了考证途径,具 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5,迄今所存为数不多的西夏艺术珍品 西夏碑刻中除碑铭显得尤为重要外,碑额,碑缘和碑 座等不同部位所刻纹饰,因与碑铭搭配得当,刻画合理, .如伎乐菩萨,宝盖纹饰,线条 ,刻画得缠绵而枝叶肥大;游 流畅,形象生动;蔓草纹饰 动的飞龙,线条如逝水行云,清新流畅.这些纹饰镌刻视 角不同,雕刻手法各异,与碑铭主次分明,各有所长.因 其发现留存数量有限,亦成为目前考古发现中为数不多的 西夏石刻艺术珍品之一. 注释: 【11许成,杜玉冰:《西夏陵》,东方出版社,1995年. I2l114]~建录:《中国藏西夏文献碑刻题记卷综述》,《西 夏学》2006年第一辑. 【3]汤小芳,陈育宁,王月星:《西夏艺术》,宁夏人民出版 社.2003年. [41[5]f6l中国国家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大夏寻 踪西夏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71【13】史金波:《西夏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年. [81f91【11】【1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8年. 【1()】韩小忙,孙昌盛,陈悦新:《西夏美术史》,文物出版 社.2001年 !!!!l55
本文档为【【doc】西夏碑(石)刻述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297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0KB
软件:Word
页数:18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2-20
浏览量: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