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运动生物化学教案(全套)

运动生物化学教案(全套)

举报
开通vip

运动生物化学教案(全套)运动生物化学教案(全套) 运动生物化学教案(全套) 绪 论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专业 级 班 课程名运动生物化学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称 授课内教学仪器设数码投影仪、电绪 论 容 备 脑 授课时2007年2月 27日 星期 二 第 7 ,8 节 周次/课次 第一周/第1次 间 教学目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研究任务,发展、现状及展望;了解运动生物化学在的 体育科学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树立整体观、动态观,任 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生命、看待运动人体。 务 重 点 重点:运动生...

运动生物化学教案(全套)
运动生物化学教案(全套) 运动生物化学教案(全套) 绪 论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专业 级 班 课程名运动生物化学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称 授课内教学仪器设数码投影仪、电绪 论 容 备 脑 授课时2007年2月 27日 星期 二 第 7 ,8 节 周次/课次 第一周/第1次 间 教学目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研究任务,发展、现状及展望;了解运动生物化学在的 体育科学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树立整体观、动态观,任 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生命、看待运动人体。 务 重 点 重点: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 难 难点: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 点 教学方时间 教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法与手分配 段 1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 问 通过介绍竞技体育和大众健身中出现的生化现象,导入本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10′ 学 节内容。 情 第二部分:新授课内容 境 绪论 法 一、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与任务 (一)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 过 1、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来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 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解、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的一门科学。 教10′ 2、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生物师 化学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是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讲 程 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解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授 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辅 (二)运动生物化学的任务 以 1、揭示运动人体变化的本质 提 运动生物化学从分子水平更微观、更透彻地揭示急性运动问 与慢性运动体内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探讨人体化法 学组成与代谢能力对运动的适应性反应,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改善和发展运动 能力的分子机理,诠释与论证各种锻炼、训练方法的原理,从 而阐明长期、系统的运动对于改善人体健康水平、提高竞技能 20′ 力的机制。 例如,运动可以减体脂、控体重;力量训练增加肌肉蛋白 质合成等。 2、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 应用运动生化理论和相应的生化指标监测运动负荷、合理教掌握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了解疲劳与恢复程度、评定训练和锻师炼效果,使运动更科学,更符合运动者的实际,更具有针对性讲和高效性。 授 3、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 辅 应用运动生物化学理论指导运动,可提高运动的科学性和以有效性,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 讨 例如,怎样进行适宜的锻炼防治慢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论如何采取合理的运动节奏和营养措施等加速运动疲劳的消除法 和机能的恢复等。 教学方时间 教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法与手分配 段 2 二、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与展望 (一)发展 19世纪初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中已 涉及到一些运动生化的研究内容,如英国学 萌芽时期 Berzelius(1807)的论文“肌肉的机器”中最 。 早报道了肌肉收缩产生乳酸。Chauveau(1887) 研究报道了运动时血糖代谢的特点。 20世纪初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此期对高能磷 早 期 酸化合物的代谢、糖酵解和生物氧化等能量代过 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教15′ 20世纪50年代前后,运动生物化学专门研究 师 机构的建立,使这一门学科从理论上的研究逐 讲 中 期 步做到面向运动实践。 授 程 1968年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的国际运动和 体育联合协会的倡议下,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 成熟 尔召开了有几十个国家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参加的第1届国际 期 运动生化会议,标志着进入成熟时期。 (二)现状 1、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其大量的研究成果已渗透到运动 生物化学研究的所有领域,相互促进,融为一体。 2、生物化学研究的巨大进步影响着运动生物化学。 15′ (三)展望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必定发展的师 更快、更深入。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研究单个化学生 成分作用的基础上,更深入探讨机体化学组成之间的相互作用互 于运动能力关系。另一方面,更深入探讨运动时代谢基质间、动 运动时代谢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学习运动生物化学的意义与方法 (一)运动生物化学的地位 运动生物化学是新兴的边缘学科,也是运动人体科学的重 10′ 要组成部分,它越来越多地成为运动人体科学的共同语言,当 今已成为运动人体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 (二)学习运动生物化学的意义 1、树立整体观、动态观;2、注重掌握基本原理 教 3、加强实验环节 ;4、紧密结合运动实际。 师 讲10′ 第三部分:课末小结 授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本节课内容。 3 学 生 讲 解 1、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 2、结合实际谈谈运动生物化学在运动训练和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作 业 1、张蕴琨.运动生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版 1、冯炜权.运动生物化学的回顾与展望.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4,(4):43-49 参阅文2、雷志平.运动生物化学学科建设的探讨.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6,(4):46-49 献 3、徐明.现代运动生物化学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3): 63-66 课 后 小 结 第一章 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 授课教师: 4 授课对象: 专业 班 课程名运动生物化学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称 授课内教学仪器设数码投影仪、电第一章 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 容 备 脑 授课时2007年 3 月6 日 星期 二 第 7 , 8 节 周次/课次 第二周/第2次 间 教学目 的 掌握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酶催化反应的特点;熟悉运动中机体物质代谢的基本任 知识;理解运动引起人体物质组成及酶的适应性变化。 务 重 点 重点:酶催化反应的特点。 难 难点: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点 教学方时间 教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法与手分配 段 5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 提5′ 复习上节课有关内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内容。 问 学 第二部分:新授课内容 法 第一章 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 第一节 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 ′ 一、组成人体的化学物质 (一)人体物质组成的分类 过 有机分子: 糖质、脂质、蛋 白质、核酸 1、 根据分子结构特点分 维生素 无机分子:水、无机盐 程 能源物质:糖质、 脂质、 2、根据代谢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情况分 蛋白 质 非能源物质:核教10′ 酸、水 师 无讲 机盐、维生素 授 (二)人体物质组成的含量与功能 辅 物质组成 含量 功能 以 提水 60%-70%体主要构成人体的体液。 问重 法 糖质 2%人体干重 主要以肝糖原、肌糖原及血糖 的形式存在。 脂质 30-40%人体略 干重 蛋白质 54%人体干是人体主要的结构和功能物 重 质。 核酸 5—15%细胞略 干重 无机盐 4-5%体重 既可以作为结构物质,也可与 蛋白质相结合 维生素 含量很低 参与体内辅酶的构成,调节代 谢等。 教学方时间 教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法与手分配 段 6 二、运动对人体化学物质的影响 提5′ 1、加快人体内物质的化学反应 问 2、影响体内的调解物质 法 第二节 物质代谢的催化剂——酶 学 一、概述 (一)概念:是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 (二)化学组成 1、元素组成:C、H、O、N。 2、 分子组成 单纯酶:完全由氨基酸组成:淀粉酶、蛋白酶、脂肪教10′ 过 酶、核糖核酸酶。 师 结合酶:酶蛋白+辅助因子:如ATP酶。 讲 授 金属离子 有机化合物(辅酶) 辅 3、 多酶复合体:由几种不同的酶经非共价键相互嵌合形以 成,如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复 程 二、酶催化反应的特点(讲授为主,10分钟) 习 (一)高效性 (二)高度专一性 10′ (三)可调控性 三、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一) 底物浓度与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例 酶酶 子 促酶量一定 促反反 启 应应速速率 发 率 法 酶的浓度 底物浓度 (二) 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10′ (三) 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师 a 生a 互 性活酶 b 动 b 温 7 度 教学手时间教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段与方分配 法 8 (四)激活剂和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四、运动与酶适应 (一)酶催化能力的适应 学5′ 有效的运动训练可以使机体对酶的调控能力增强,酶更容生 学 易被激活。 总 (二)酶含量的适应 结 运动训练可促进蛋白质合成,使酶含量适应性增多。 五、运动与血清酶 1、血清酶来源 血清功能性酶:脂蛋白脂肪酶、凝血酶等。 过 血清酶 非功能性酶:GPT、GOT、CK、ALD等。一般所 讲的血清酶是指血清非功能性酶。 10′ 2、运动与血清酶 正常情况,人体组织有少量酶逸出,血清酶的活性相对稳教 定。当身体的机能状态急剧改变时,血清酶的活性升高。运动师 程 时血清酶活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引 导 运动强度 学 运动方式 血 生 运动时间 清 总 环 境 酶 结 训练水平 第三节 运动时物质代谢 一、糖代谢(略) 二、脂质的代谢(略) 三、蛋白质代谢(略) 四、水代谢 (一)人体水的来源与存在形式 1、水的来源: 人体内 5′ 多 少 的水 代食物 谢 饮料 2、存在形式 教 游离水:约占95%。 师 细胞中水 引 结合水:约占4-5%。 导(二)水平衡与运动 学 生 9 总 结 教学手时间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段与方分配 法 五、无机盐代谢 (一)无机盐的分类 教 根据含量多少分 常(宏)量元素 师5′ 无机盐 引 教 微(痕)量元素 导 (二)无机盐功能 学 详见课本26页表1-3-3。 生 六、维生素代谢 总 (一)定义、来源与分类: 结 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学 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 维 水溶性维生 根据水解性质分为 生素 5′ 素 脂溶性维生过 食素 来源 教 物 师 (二)各种维生素的作用 引 详见课本28页表1-3-5。 导 学 程 第三部分:课末小结 生10′ 总结本节课内容。 总 结 学 生 讲 解 1、维生素与运动能力有何关系, 2、酶催化反应的特点是什么, 作 业 10 1、张蕴琨等.运动生物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冯美云.运动生物化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参阅文3、冯炜权.运动训练生物化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6-21 献 课 后 小 结 第一章 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专业 级 班 课程名运动生物化学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称 授课内教学仪器设数码投影仪、电第一章 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 容 备 脑 授课时2007年3月13日 星期二 第 7 ,8节 周次/课次 第三周/第3次 间 教学目 的 掌握运动中生吴氧化过程及ATP的合成。 任 务 重 点 重点:运动中生物氧化过程及ATP的合成。 难 难点:运动中生物氧化过程及ATP的合成。 点 教学方时间 教 法与手分配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段 11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 提5′ 复习上节课有关内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内容。 问 学 第二部分:新授课内容 法 第四节 运动时机体的能量代谢 一、ATP(讲授为主,30分钟) (一)ATP的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 过 1、 分子结构:是由腺嘌呤、核糖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的 核苷酸。 教 师 10′ 讲 程 授 辅 2、生物学功能 以 (1)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 提 (2)合成磷酸肌酸和其他高能磷酸化合物; 问 (二)肌肉活动时ATP的代谢 法 1、肌肉活动时ATP的利用 2、 ATP的再合成途径 CK CP+ADP ATP+C 包括 MK 20′ ADP+ADP ATP+AMP 高能磷酸化和物 合物 ATP酶 ATP ADP Pi 糖无氧酵解 教 师 + 引 导 H2O 能量 学 有氧代谢 生 总 结 教学方时间 教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法与手分配 段 12 (讲授为主,40分钟) 二、生物氧化 (一)概述 1、概念:是指在体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 学 能量的过程。 2、生物氧化的一般过程 第一阶段:糖、脂肪和蛋白质经过分解代谢生成乙酰 辅酶A; 第二阶段: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多次脱氢,使 过 NAD+和FAD还原成NADHH+和FANH2,生成二氧化碳; 第三阶段:NADHH+和FANH2中的氢经呼吸链将电子传 教 递给氧生成水,氧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用于ATP的合成。 师 10′ 3、 生物氧化的发生部位:主要部位在线粒体。线粒体包讲 授 括外膜、内膜、膜间隙和基质4个功能区间。 辅 程 以 提 问 法 4、生物氧化的特点 (1)物质的氧化方式主要为脱氢; (2)在细胞内37?及近中性的水环境中,通过酶的催化 作用逐步进行; (3)物质中的能量逐步释放,ATP生成率高; (4)生物氧化中生成的水由物质脱下的氢与氧结合产生; 二氧化碳由有机酸脱羧产生。 (二)呼吸链 1、呼吸链的定义: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递氢、递电子 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 20′ 称为呼吸链。 2、呼吸链的组成 (1)复合体?:即NADH脱氢酶,含有FMN和铁硫蛋白。 教 作用是催化NADH的2个电子传递至辅酶Q,同时将4个质子 师 由线粒体基质(M侧)转移至膜间隙(C侧)。 讲(2)复合体?:即琥珀酸脱氢酶,含有FAD和铁硫蛋白。 授 作用是催化电子从琥珀酸转移至辅酶Q,但不转移质子。 (3)复合体?:即细胞色素C还原酶,含有细胞色素b(b526、b566)、细胞色素c1和铁硫蛋白。作用是催化电子从辅酶Q转移到细胞色素c,每转移1对电子,同时有4个质子 由线粒体基质移至膜间隙。 13 教学方时间 教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法与手分配 段 14 (4)复合体?:即细胞色素c氧化酶。作用是将从细胞 色素c接受的电子传给氧,每转移1对电子,在基质侧消耗2 个质子,同时转移2个质子至膜间隙。 学 3、呼吸链组分的排列顺序 续 过 上 程 4、水的生成:物质代谢脱下的成对氢原子经两条呼吸链 的传递过程,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 (三)ATP的合成 1、底物水平磷酸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高能化合物,如 甘油酸-1,3-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和琥珀酸辅酶A可使 ADP磷酸化合成ATP。这种代谢分子的高能磷酸基直接转移给 教10′ ADP生成ATP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简称底物磷酸化。 师 2、氧化磷酸化:细胞内ATP生成的主要方式。代谢物脱讲 下的氢,经呼吸链传递,最终生成水,同时伴有ADP磷酸化合授 成ATP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辅 以 P/O比值:是指在ATP形成时,每消耗1摩尔氧原子所消 讨 耗无机磷的摩尔数。可确定氧化磷酸化反应中ATP的生成数 论 量。 法 三、二氧化碳的生成(讲授为主,5分钟) 通过脱羧基的代谢过程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此过程没有 ATP生成。 10′ 四、生物氧化的意义(讲授为主,10分钟) 1、生物氧化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1)能量逐渐释放,持续利用; (2)合成人体的直接能源 教 (3)产生热量,维持体温; 师5′ 2、运动时生物氧化的意义 引 导第三部分:课末小结 学总结本节课内容。 生 总 15 结 学 1、生物氧化合成ATP有几种形式,它们有何异同, 2、试述ATP的结构与功能。 作 业 1、张蕴琨等.运动生物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冯炜权.运动训练生物化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6-21 参阅文 3、冯美云.运动生物化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献 课 后 小 结 第二章 糖代谢与运动 16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专业 级 班 课程名运动生物化学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称 授课内教学仪器设数码投影仪、电第二章 糖代谢与运动 容 备 脑 授课时2007年3 月20 日 星期二 第 7 ,8 节 周次/课次 第四周/第4次 间 教学目 的 掌握糖的概念、人体内糖的存在形式与储量、糖代谢不同化学途径与ATP合成的任 关系;了解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的基本代谢过程及其在运动中的意义。 务 重 点 重点:糖代谢的不同化学途径及其与ATP合成的关系。 难 难点:糖代谢的不同化学途径 点 教学方时间 教 法与手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分配 段 17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 提 复习上节课有关内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内容。 问10′ 学 第二部分:新授课内容 法 第二章 糖质代谢与运动 第一节 糖质概述 一、糖的概念和化学组成 (讲授为主,5分钟) (一)概念:糖质是一类含有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的总 过 称。 (二)化学组成:由C、H、O3种元素组成,其分子式绝大多 数都可以用Cn(HO)n表示。 2 不能用水解方法再降解的二、糖的分类(讲授为主,5分钟) 程 最简单形式的糖。 教10′ 单糖 师 由2-10个单糖分子缩合而 讲 成的糖。 分为 授 糖 辅 低聚糖 以 由多个糖分子缩合而成的 提 高分子有机物。 问 多糖 法 三、糖的生物学功能 (一)人体内糖的存在形式与储量 1、 血糖:空腹时其浓度约为4.4-6.6mmol/L,总量约为 15′ 6g。 2、 肌糖原:约占肌肉重量的1-1.5g/100g湿肌,总量约 为350-400g。 教3、 肝糖原:约为15-80g/kg肝组织,总量约为75-100g。 师(二)运动时糖的生物学功能 引 1、 糖可提供机体所需的能量;2、调节脂肪代谢; 导 3、糖具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4、糖具有促进运动性疲劳学 生恢复的作用。 总 结 教学方时间 教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法与手分配 段 18 第二节 糖的分解代谢 一、糖的无氧酵解(讲授为主,40分钟) (一)代谢过程 学 1、 代谢过程: 过 教 师 讲20′ 授 辅 以 程 讨 论 2、ATP的生成数量:参见课本49页表2-2-1。 法 (二)生理意义 1、正常生理条件下,少数代谢活跃、耗能较多的组织细 胞通过糖酵解获得能量。 2、剧烈运动时,能量的供应主要依靠糖酵解作用来获得。 二、糖的有氧氧化(讲授为主,40分钟) (一)基本代谢过程 可分下列三个阶段: 1、葡萄糖或糖原氧化分解成丙酮酸 这个阶段也是在胞液中进行的,与无氧酵解过程基本相同。 2、 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 胞液中的丙酮酸透过线粒体膜进入线粒体后,经丙酮酸脱氢 酶系催化,进行氧化脱羧, 25′ 并与辅酶A结合而 生成乙酰辅酶A。 3、乙酰辅酶A 教 师进入三羧酸循环 讲 授 辅 以 讨 论 法 19 教学方时间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法与手分配 段 教 (二)ATP的生成:参见课本53页表2-2-3。 续 (三)生理意义: 上 学 1、产生的能量多,是机体利用糖能源的主要途径 2、 三羧酸循环是人体内糖质、脂质和蛋白质三大代谢的 中心环节。 过 10′ 学第三部分:课末小结 生 总结本节课内容。 程 总 结 1、简述糖的生化功能。 2、简述糖在人体内的分布及储量。 作 业 3、比较糖有氧氧化和无氧氧化的异同。 1、张蕴琨等.运动生物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冯美云.运动生物化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参阅文 献 课 后 小 结 第二章 糖代谢与运动 20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专业 级 班 课程名运动生物化学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称 授课内教学仪器设数码投影仪、电第二章 糖代谢与运动 容 备 脑 授课时2007年3 月 27 日 星期二 第7 ,8 节 周次/课次 第五周/第5次 间 教学目掌握糖代谢及其产物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熟悉糖原合成和糖异生作用的基本的 代谢过程及其在运动中的意义;了解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糖代谢产生的适应性任 变化。 务 重 点 重点: 难 难点: 点 教学方时间 教 法与手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分配 段 21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 提10′ 复习上节课有关内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内容。 问 学 第二部分:新授课内容 法 第三节 糖原合成和糖异生作用 一、糖原的合成(讲授为主,15分钟) 由葡萄糖、果糖或半乳糖等单糖在体内合成糖原的过程称 过 为糖原合成。 (一)基本代谢过程: (1)葡糖-6-磷酸的生成,这步反应与葡萄糖酵解的第一步 相同。 程 (2)葡糖-1-磷酸的生成。 (3)尿苷二磷酸葡糖(UDPG)的生成。 (4)糖原的生成。 教15′ 师 讲 授 辅 以 提 问 法 (二)在运动中的意义 1、运动补糖的生化基础 2、运动后糖原合成增加的机制 二、糖异生(讲授为主,10分钟) 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 教学方时间 教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法与手分配 段 22 (一)基本代谢过程 学 过 教 师25′ (二)在运动中的意义 程 引 1、弥补体内糖量不足,维持血糖相对稳定。 导 3、 乳酸异生为糖有利于运动中乳酸消除 学 生 总 结 乳酸循环 第四节 糖代谢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一、糖原与运动能力(讲授为主,15分钟) (一)肌糖原 1、肌糖原与无氧代谢运动能力:肌糖原储量过低,可抑 制乳酸的生成,从而降低无氧代谢能力。 10′ 2、肌糖原与有氧代谢能力:在长时间、大强度运动中 (45-200分钟),运动前肌糖原储量决定了运动员达到运动力 竭的时间;肌糖原储量与人体的有氧运动能力密切相关,在长教时间运动的最后阶段,肌糖原水平的高低可能是决定胜负的关师键因素。 引 导 学 23 生 总 结 教学方时间 教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法与手分配 段 24 (二)肝糖原 1、运动时肝葡萄糖的生成 续 (1)肝糖原的分解 上 学 (2)糖异生作用 2、运动时肝葡萄糖的释放:运动时肝葡萄糖释放速率是 随运动强度增大而加快的。 二、血糖与运动能力(讲授为主,15分钟) (一)运动时血糖浓度的变化 1、安静时 过 2、1-2分钟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 教10′ 3、4-10分钟的全力运动时 师 4、15-30分钟的全力运动时 引 5、1-2小时的长时间运动至疲劳时时 导 6、超过2-3小时的运动至疲劳时 学 (二)运动时血糖浓度的调解 生 程 1、组织器官的调解 总 2、激素调解 结 3、神经系统的调解 三、乳酸代谢与运动能力(讲授为主,15分钟) (一)安静状态的肌乳酸和血乳酸浓度 1、肌乳酸与血乳酸浓度的动态平衡 2、肌乳酸与血乳酸浓度 (二)运动中乳酸浓度的变化 1、 乳酸穿梭 (1)运动肌“乳酸穿梭” (2)血管间“乳酸穿梭” 2、 运动时肌乳酸与血乳酸浓度变化 10′ 3、 乳酸阈及其在运动中的意义 (三)运动后乳酸的代谢去路 教合成其他物质 师 讲 解 糖异生 辅氧化 乳酸 以 提 问 随汗、尿排出 法 25 教学方时间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法与手分配 段 (讲授为主,10分钟) 四、糖代谢与运动适应 (一)运动训练与糖代谢适应 1、无氧代谢能力训练的适应性变化:主要体现在提高无 氧耐力素质方面。 2、有氧代谢能力的适应性变化:主要体现在改善糖有氧教 教 代谢能力方面。 师 (二)体育锻炼与糖代谢适应 辅 1、 无氧代谢能力锻炼的适应性变化 导 (1)力量锻炼的糖代谢适应性变化 学 学 (2)速度、速度耐力锻炼的糖代谢适应性变化 生 2、有氧代谢能力锻炼的适应性变化 自 过 (1)肌糖原 学 (2)肝糖原 (3)血糖 程 第三部分:课末小结 10′ 总结本节课内容。 学 生 总 结 1、什么是糖异生作用,糖异生作用在运动中有什么意义, 2、简述人体血糖、血乳酸的来源、去路。 作 业 3、试述肌糖原储量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1、张蕴琨等.运动生物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冯美云.运动生物化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参阅文 3、高维纬. 运动对糖、脂代谢的影响,现代康复,2001,(1):11-13 献 课 后 小 结 第三章 脂代谢与运动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专业 级 班 26 课程名称 运动生物化学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教学仪器设数码投影仪、电授课内容 第三章 脂代谢与运动 备 脑 授课时间 2007年 4 月 3 日 星期二 第 7 , 8节 周次/课次 第六周/第6次 教学目的 掌握脂质的概念与功能、脂肪酸分解代谢的过程;了解酮体的生成和利用及运任 务 动中酮体代谢的意义。 重 点 重点:脂肪酸分解代谢的过程、酮体代谢的意义 难 点 难点:脂肪酸分解代谢的过程 教学方时间 教 法与手分配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段 27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 提10′ 复习上节课有关内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内容。 问 学 第二部分:新授课内容 法 第一节 脂质概述 一、脂质的概念:脂质是指由脂肪酸和醇所形成的酯类及其衍 生物。 过 二、脂质的分类 指由脂肪酸和醇类所形 教 成的酯。 师10′ 单纯脂 讲 程 解 指由脂肪酸、醇类和其他 辅 脂质 复合脂 物质组成的脂类物质。 以 提 是由单纯脂与复合脂衍生而来 问 衍生脂的,具有脂质一般性质的一类 法 质 物质。 三、脂质在运动中的生物学功能 10′ (一)脂肪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二)复合脂质和衍生脂质是构成细胞的成分 (三)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四)脂肪防震和隔热保温作用 教 (五)脂肪的氧化利用具有降低蛋白质和糖消耗的作用 师 第二节 脂肪的分解代谢 引 导 一、脂肪的动员与水解 学5′ 脂肪的动员:是指脂肪细胞内储存的脂肪经脂肪酶催化水 生解释放出脂肪酸,并进入血液循环供给全身各组织摄取利用的总过程。 结 脂肪的水解:是由脂肪酶催化将脂肪分解为1分子甘油与 3分子脂肪酸的过程。 学 生 总 结 教学方时间 教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法与手分配 段 28 (讲授为主,15分钟) 二、甘油代谢及其生物学意义 (一)甘油的分解代谢 1、 代谢过程: 教 学 ++ATP ADP NAD NADH+H 师 甘油 α-甘油磷酸 二羟丙讲8′ 解 酮磷酸 甘油激酶,Mg++ α-甘油磷酸脱氢酶 辅 以 葡萄糖 提 过 CO2+H2O+ATP 问 法 糖原 2、ATP的生成:参见课本76页表3-2-1。 (二)运动时甘油代谢的生物学意义 1、 糖异生作用的重要底物 程 2、 甘油所吸附的固定水可补充体液,防止运动性缺水。 三、脂肪酸的分解代谢(讲授为主,20分钟) (一)脂肪酸的β-氧化 1、脂肪酸的活化:在脂酰辅酶A合成酶的催化下,脂肪 酸转变为脂酰辅酶A的过程,称为脂肪酸活化。 2、脂肪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脂酰辅酶A不能透过线粒 体内膜,需依靠内膜上的肉碱携带,以脂酰基的形式跨越内膜 而进入基质。 3、脂酰辅酶A的β-氧化:每次β-氧化作用包括脱氢、 水化、再脱氢、硫解4个连续的反应过程。 4、脂肪酸完全氧化和ATP的合成 20′ 教 师 讲 解 辅 以 提 问 法 (二)脂肪酸β-氧化的生理意义 1、β-氧化是体内脂肪酸分解的主要途径 29 2、是脂肪酸的改造过程 教学方时间 教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法与手分配 段 30 (讲授为主,20分钟) 四、酮体代谢 学 (一) 酮体的生成 过 程 教7′ 师 讲 (二) 酮体的利用 解 (三)酮体代谢与运动 1、运动对血酮体浓度的影响 2、运动时酮体代谢的生理意义 10′ (1)酮体是体内能源物质转运的一种形式 教 (2)酮体参与脑组织和肌肉的能量代谢 师 (3)参与脂肪酸动员的调解 引 (4)血、尿酮体浓度可评定体内糖贮备状况 导 第三部分:课末小结 学10′ 总结本节课内容。 生 总 结 学 生 总 结 31 1、运动中脂质有哪些生物学功能, 作 业 2、什么叫酮体,酮体代谢的意义是什么, 1、张蕴琨等.运动生物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参阅文献 2、冯美云.运动生物化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课 后 小 结 第三章 脂代谢与运动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专业 级 班 课程名运动生物化学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称 授课内教学仪器设数码投影仪、电第三章 脂代谢与运动 容 备 脑 授课时2007年4 月 10 日 星期二 第 7 ,8节 周次/课次 第七周/第7次 间 教学目 的 掌握运动时脂肪利用的特点与规律;理解运动、脂代谢与健康的关系。 任 务 重 点 重点:运动时脂肪利用的特点与规律 难 难点:运动时脂肪利用的特点与规律 点 教学方时间 教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法与手分配 段 32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 提10′ 复习上节课有关内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内容。 问 学 第二部分:新授课内容 法 第三节 运动时脂代谢的特点 一、运动时的脂肪代谢 (一) 骨骼肌内的三酰甘油 过 肌细胞内三酰甘油为5-15mmol/kg湿肌,平均为 12mmol/kg湿肌,而脂肪组织为400-800mmol/kg湿重。在进 行长时间中等强度的耐力运动时,脂肪酸在肌细胞内氧化供能 有重要作用。 程 教15′ (二) 血浆内的三酰甘油 师 血浆三酰甘油的供能作用很小。在中等强度运动时,血浆引 三酰甘油浓度变化不明显,但存在血浆三酰甘油转换加快。长导 期训练使人体内血浆三酰甘油浓度降低。 学 (三) 脂肪组织中的三酰甘油 生 总 脂肪水解产生的脂肪酸只有少部分被释放进入血液,供其 结 他组织利用;而大部分脂肪酸在脂肪细胞内直接参与再酯化过 程。 实验证明,运动开始后30min脂解强度迅速提高,在运动 中脂解速率进一步加快,运动2h时甘油动员速率提高4倍, 表明运动中脂肪组织内直接过程处于持续稳定的激活状态。 二、运动时脂肪酸利用 15′ (一) 运动对血浆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1、 在安静、空腹状态时,血浆FFA浓度相对较低。 2、 在运动过程中,血浆FFA浓度升高,其转运率也随之 教加快,并与运动强度的增大有密切关系。 师 引 导 学 生 总 结 教学方时间 教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法与手分配 段 33 (二)运动对血浆游离脂肪酸利用的影响 续 1、安静时血浆游离脂肪酸利用 上 2、运动时血浆游离脂肪酸利用 学 三、影响脂代谢的因素与运动能力 1、运动员身体素质水平 2、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 教 3、脂肪动员和脂肪酸转运的能力 师20′ 4、脂肪酸的碳链及饱和度 讲 过 5、膳食干预 授 (1)咖啡因 辅 (2)肉碱 以 (3)禁食 讨 论10′ 四、脂肪分解代谢与运动适应(讲授为主,15分钟) 法 (一)耐力训练与脂肪分解代谢的适应 程 (二)产生适应的机制 第四节 运动、血脂代谢与健康 一、血脂的概念、分类及功能(讲授为主,5分钟) 学 生 是指人体血浆分类参见课本91总 中的脂质。 页表3-4-1 结 10′ 定义 分类 血脂 作用 与载体蛋白构成脂蛋白,血 浆脂蛋白是血脂的运输形式 教 师 二、运动对血脂代谢的影响(讲授为主,10分钟) 引10′ (一)运动对血脂含量的影响 导 (二)运动对血浆脂蛋白含量的影响 学 第三部分:课末小结 生10′ 总结本节课内容。 总 结 教 师 引 导 学 生 34 总 结 学 1、运动对血浆游离脂肪酸的利用有何影响, 2、影响脂代谢有哪些因素, 作 业 1、张蕴琨等.运动生物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参阅文2、冯美云.运动生物化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献 课 后 小 结 第四章 蛋白质代谢与运动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专业 级 班 课程名运动生物化学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称 授课内教学仪器设数码投影仪、电第四章 蛋白质代谢与运动 容 备 脑 授课时2007年4 月 17 日 星期二 第 7 ,8 节 周次/课次 第八周/第8次 间 教学目掌握蛋白质的概念、分子组成和基本代谢过程,以及运动时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的 变化的一般规律;理解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了解运动与蛋白质代谢和任 氨基酸代谢的适应。 务 重 点 重点:运动时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变化的规律 难 难点:蛋白质的代谢过程 点 教学方时间 教 法与手分配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段 35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 提5′ 复习上节课有关内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内容。 问 学 第二部分:新授课内容 法 第四章 蛋白质代谢与运动 第一节 蛋白质概述 一、蛋白质的概念与功能 过 (一)蛋白质的概念:蛋白质是指含氮的一类有机化合物,是 由氨基酸组成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二)蛋白质的分类:参见课本98页表4-1-1。 教10′ 师 (三)蛋白质的功能 程 引 1、机体最主要的结构成分 导 2、承担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学 3、机体能源物质之一 生 二、蛋白质的分子组成(讲授为主,10分钟) 总 (一)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结 1、 氨基酸的基本结构: 2、 氨基酸的分类 10′ 人体内不同侧链氨基酸有20种,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 需氨基酸两类。 必需氨基酸:人体需要,但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不足,而 必须从食物补充的氨基酸。有八种蛋、苏、赖、亮、 教缬、苯丙、异亮、色。 师 讲 非必需氨基酸:是指体内可以合成,而不必由食物中补充 授的氨基酸。 其中,组氨酸在成年人可以合成,但 辅婴儿必须依赖外源,故称为半必须氨基酸。 以 提 问 法 教学方时间 教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法与手分配 段 36 (二)蛋白质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1、分子组成: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起来的。 一个α-氨基酸的氨基与另外一个α-氨基酸的羧基脱水缩合 所形成的化合物称为肽,连接着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称为肽键 学 2、结构 教 师 过 讲5′ 授 一级结构 二级结构 辅 以 提 问 程 法 四级结构 三级结构 第二节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过程 一、蛋白质的代谢过程(讲授为主,5分钟) 5′ (一)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概况 (二)蛋白质合成代谢简述 二、氨基酸分解代谢的基本过程(讲授为主,15分钟) 教 (一)脱氨基作用 师 1、 联合脱氨基作用:是氨基酸分解代谢的主要途径,其 讲 最终结果是脱下氨基。包括两个步骤:转氨基作用和氧化脱氨授 基作用。 2、嘌呤核苷酸循环 8′ 教 师 讲 授 37 教学方时间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法与手分配 段 38 (二)氨的代谢 1、 合成尿素 教8′ 师 讲 授 2、少部分氨在肾脏以铵盐形式由尿排出 (三)酮酸的代谢 4′ 1、氧化供能 2、经氨基化生成非必需氨基酸 学 3、转变为糖和脂质及其代谢物 生 总 第三节 运动时蛋白质代谢 结 一、蛋白质代谢与运动适应 二、外源性蛋白质与蛋白质代谢 三、对运动时蛋白质代谢的评价 第四节 运动时氨基酸代谢 学 一、骨骼肌的氨基酸代谢与运动 生 (一)骨骼肌的氨基酸代谢库 自 氨基酸代谢库的大小决定了氨基酸参与供能程度的大小。 学 (二)葡萄糖-丙氨酸循环 1、定义:肌肉中的氨基酸将氨基转给丙酮酸生成丙氨酸, 后者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肝脏再脱氨基,生成的丙酮酸经糖异生 15′ 转变为葡萄糖后再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肌肉重新分解产生丙酮 酸,这一循环过程就称为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2、意义 (1)丙氨酸在肝脏异生为糖,有利于维持血糖稳定; 教(2)防止运动肌丙酮酸浓度升高所导致的乳酸增加; 师(3)将肌肉中的氨以无毒的形式运输到肝脏,避免血氨 讲浓度过度升高,对健康及维持运动能力有利。 授 辅 以 提 问 法 39 教学方时间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法与手分配 段 二、个别氨基酸代谢与运动 (一)谷氨酰胺的代谢与运动 1、谷氨酰胺代谢 2、运动对谷氨酰胺代谢的影响 教 3、外源性谷氨酰胺的补充对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师10′ (二)支链氨基酸的代谢与运动 引 1、支链氨基酸代谢 导 2、支链氨基酸与运动性中枢疲劳 学 3、外源性支链氨基酸的补充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生 总 (三)芳香族氨基酸代谢与运动 结 10′ 第三部分:课末总结 总结本节课内容。 学 生 总 结 1、试述氨基酸分解代谢的基本过程。 2、试述葡萄糖-丙氨酸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作 业 1、张蕴琨等.运动生物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冯美云.运动生物化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参阅文 献 课 后 小 结 第五章 运动时骨骼肌的代谢调节与能量利用 40 授课对象: 专业 级 班 课程名运动生物化学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称 授课内教学仪器设数码投影仪、电第五章 运动时骨骼肌的代谢调节与能量利用 容 备 脑 授课时2007年 4 月24 日 星期二 第 7 ,8 节 周次/课次 第九周/第9次 间 教学目掌握运动时物质代谢调节的基本方式、骨骼肌三大供能系统的供能特点和过程;的 了解运动过程中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进一步理解代谢能力、供能能力与运动能任 力的关系。 务 重 重点:运动时物质代谢调节的基本方式、骨骼肌三大供能系统的供能代谢特点和点 相互联系 难 难点:运动时物质代谢调节的基本方式 点 教学方时间 教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法与手分配 段 41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 提10′ 复习上节课有关内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内容。 问 学 第二部分:新授课内容 法 第五章 运动时骨骼肌的代谢调节与能量利用 第一节 运动时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一、氧化分解的共同规律 1、 乙酰辅酶A是三大能源物质分解代谢共同的中间代谢 过 物。 2、 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能源物质分解代谢最终的共同途 径。 3、 三大能源物质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均储存在ATP的高 程 能磷酸健中。 二、能量供应的相互联系 教10′ 师 引 导 学 生 总 结 第二节 运动时物质代谢的调节 一、运动时无氧代谢的调节 (一)骨骼肌磷酸原代谢的调节 (二)骨骼肌糖酵解的调节 二、运动时有氧代谢的调节 (一)运动时糖利用的调节 教 师 指 导 学 生 自 学 教学方时间 教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法与手分配 段 42 (二)脂肪酸利用的调节 续 (三)糖和脂肪酸利用之间的调节 上 第三节 运动时骨骼肌的能量利用 运动过程中,机体能量的释放与利用是以ATP为中心的, 学 ATP的再合成有三条途径,又称为运动时骨骼肌的三个供能系 统。 一、磷酸原供能系统 (一)定义:由ATP、CP分解反应组成的供能系统。 (二)磷酸原供能系统的组成 1、 ATP 过 2、 CP (1)CP的分子结构: 10′ 教 师 讲 授 程 (2)CP的功能 ?高能磷酸基团的储存库; ?组成肌酸-磷酸肌酸能量穿梭系统。参见课本134 页图5-3-2。 (二)运动时骨骼肌磷酸原供能 1、 磷酸原供能系统的供能过程:参见课本135页图 5-3-3。 2、 磷酸原供能系统的供能特点: 运动开始时最早起动,最快利用,具有快速启动 供能和的特点。 15′ 持续时可维持最大供能强度运动时间约6—8秒钟。 教 间 师 运动项与速度、爆发力关系密切。短跑、投掷、跳 引 目 跃、举重及柔道等项目的运动。 导 3、 磷酸原供能系统对运动训练的适应 学 (1) 运动训练可以明显提高ATP酶的活性; 生 (2) 速度训练可以提高肌酸激酶的活性,从而提高ATP 总 的转换速率和肌肉最大功率输出,有利于运动员提高速度素质 结 和恢复期CP的重新合成; 15′ (3)运动训练使骨骼肌CP储量明显增多,从而提高磷酸原 供能时间。 二、糖酵解供能系统 (一)定义: 糖原或葡萄糖无氧分解生成乳酸,并合成ATP的供能代谢 教系统。 43 师(二)糖酵解供能在肌肉活动中的作用 引在短时间、大强度的运动中,ATP的生成主要由糖酵解系 导统提供。 学 教学方时间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法与手分配 段 44 (三)运动中骨骼肌糖酵解供能的特点 启动 全力运动30~60秒 功率 每千克干肌每秒1毫摩尔 续 持续时维持30秒到2分钟以内最大强度运动。 上 间 速度、速度耐力项目;200—1500米跑、运动项 100—200米游泳,短距离速滑等项目;摔跤、目 柔道、拳击、武术等。 三、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一)定义: 在氧的参与下,糖、脂肪和蛋白质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的过程,释放能量合成ATP的供能代谢系统。 教15′ (二) 糖、脂肪和蛋白质在有氧代谢供能中的作用 师 (三) 有氧代谢供能系统的特征 引 导 功率 低于其他两个系统。 学 持续时较长。糖:15-2小时、FFA 不限时间。 生 间 总 有氧代谢供能是数分钟以上耐力性运动项 结 运动项目的基本供能系统,对速度和力量运动而 目 言,提高有氧代谢能力,起着改善运动肌代 谢环境和加速疲劳消除的作用。 10′ 四、运动中三大供能系统的相互关系 1、运动过程中骨骼肌各供能系统同时发挥作用,肌肉可 以利用所有的能源物质。不存在一种能源物质单独供能的情 况,只是时间、顺序和相对比例随运动状况而异。 教 2、各供能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较大,其顺序为:磷酸原 师 系统糖酵解系统>糖有氧氧化>脂肪氧化,他们以近50%的速度 引 递减。 导5′ 3、各供能系统维持运动的时间不同。 学4、运动后能源物质的恢复及代谢产物的清除,必须依靠 生有氧代谢供能。 总第三部分:课末小结 结 总结本节课内容。 学 生 总 结 45 1、简述运动时三大供能系统的组成及其特点。 2、叙述运动时三大供能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 业 3、以一个运动项目为例,分析其供能特点。 1、张蕴琨等.运动生物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参阅文2、冯美云.运动生物化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献 课 后 小 结 第六章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专业 级 班 课程名运动生物化学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称 授课内教学仪器设数码投影仪、电第六章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 容 备 脑 授课时2007年5 月 15 日 星期二 第7 ,8节 周次/课次 第十周/第10次 间 教学目掌握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分类及其与运动训练的关系,理解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的 的生化特点,运动后不同物质的代谢恢复规律和代谢适应机制,并学会应用这些任 知识指导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 务 重 点 重点:运动性疲劳的概念、生化特点、分类及其与运动训练的关系 难 难点:运动性疲劳的生化特点 点 教学方时间 教 法与手分配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段 46 提10′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 问 学 复习上节课有关内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内容。 法 第二部分:新授课内容 5′ 讲 过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概述 授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有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和/或不 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程 二、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是指运动引起的骨骼根据发 5′ 肌功能下降,不能维持 生的部 教 预定收缩强度的现象。 位分为 师 讲 运动性外周疲劳 授 运辅 动 性以 疲运动性中枢疲劳 提 劳 问 法 是指由运动引起的、发生在从大脑到脊髓运动神经元的 神经系统的疲劳,即指由运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能 产生和维持足够的冲动给肌肉以满足运动所需的现象。 教学方时间 教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法与手分配 段 47 第二节 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生化特点 一、脑内代谢变化 教 学 糖 师10′ 糖 引 氨 氨 导 脑细胞 脑细胞 学 生 疲劳前 疲劳后 总 过 结 三、神经递质的变化 γ-氨5-羟色 基丁酸 胺 程 10′ 神经 递质 教 师 引 乙酰胆多巴胺 导 碱 „ „ 学 生 三、其他因素:某些感染等。 总 第三节 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 结 15′ 一、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参见课本150 页表6-3-2。 二、耐力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参见课本151页表 6-3-3。 第四节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 一、疲劳链:参见课本152页图6-4-1。 二、突变理论:参见课本153页6-4-2,154页图6-4-3。 教 三、运动性疲劳与神经-内分泌-免疫和代谢调节网络:参见师 课本155页图6-4-4。 引 第五节 运动后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 导10′ 一、运动后恢复过程的生化规律 学 (一) 超量恢复原理 生 在恢复期的一个阶段中,会出现被消耗的物质超过原来总 数量的恢复阶段,称为超量恢复。 结 学 生 自 学 48 教 教学方时间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法与手分配 段 (二) 运动应激-适应学说 应激-适应学说是以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理论为基础的。运 动员长期处于剧烈的运动训练或比赛的应激状态下,而内环续 境还能保持相对稳定,这有赖于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针对应上 激原对身体各种功能影响的精细调节,使内环境不发生剧烈 波动,逐渐过渡到适应。 二、运动后物质代谢的恢复 运动后恢复期物质恢复的速度不同,可用半时反应来表 教 示物质恢复的速度。半时反应是指恢复运动时所消耗的物质 的二分之一所需的时间。 (一)代谢产物的消除 学 以乳酸的消除、氨的消除、自由基的消除为例说明。 15′ 教 (二)能源物质的恢复 师 以磷酸原的恢复、肌糖原的恢复为例说明。 引过 三、过度训练 导 四、运动能力提高的代谢适应机制 学 (一)蛋白质合成的适应性变化 生程 (二)能源物质的代谢适应 总 (三)运动训练的整体适应机制 结 10′ 第三部分:课末小结 总结本节课内容。 学 生 总 结 1、中枢和外周运动性疲劳各有什么生化特点, 2、运动后恢复的生化规律主要有哪些, 作 业 1、张蕴琨等.运动生物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冯美云.运动生物化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参阅文 3、冯炜权.对疲劳机制的再认识.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433-437 献 课 后 小 结 49 第七章 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评定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专业 级 班 课程名运动生物化学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称 授课内教学仪器设数码投影仪、电第七章 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评定 容 备 脑 授课时十一周/第112007年5 月 22 日 星期 二 第 7 ,8 节 周次/课次 间 次 教学目 的 掌握评定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指标,评定原理与方法及实际运用中的注意事项;任 理解运动人体机能评定的生化原则与意义。 务 重 点 重点:评定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指标,评定原理与方法 难 难点:评定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指标,评定原理 点 教学方时间 教 法与手分配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段 50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 提10′ 复习上节课有关内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内容。 问 学 第二部分:新授课内容 法 第一节 运动人体机能评定的生化原则与意 义 一、运动人体机能评定的生化原则 过 代谢产物作指标 评定运动人体机能生功能物质作指标 化指标的选择及原理 教 机程 代谢调解物作指标 师15′ 能 化生化指标的可测性与评讲 原定 易测性 则 授 的 生 辅 以 生化评定的综合性和提 长期性 问 法 二、运动人体机能生化评定的意义 机能生化评定的意义 10′ 运动评定评价运动预测 员科与监运动者合运动 学选测机训练理营成绩 材的能状效果养的的依教 依据 态的的依依据 据 师 依据 据 引 导 学 生 总 结 教学方时间 教 法与手分配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段 51 第二节 评定运动人体机能生化指标分析 运动时体内代谢过程加快,代谢产物增加,内环境发生暂 时改变,从而使血液、尿液中某些成分会发生改变,甚至出现 某些异常成分。因此,常以血液、尿液中某些成分的变化,作 学 为评定运动负荷和身体状态的重要内容。 生化 序 指标正常安静值 指标的应用 号 名称 一 血 1-2mmol/L。 1、评定负荷强度2、 乳 运动后乳酸的消除速过 酸 率可以了解人体的代] 谢与恢复能力。 二 血 普通人: 1、评定运动负荷量; 尿 (3.2-7mmol/L),2、评定运动训练后人 教 素 运动员: 体机能适应与恢复状 师45′ 5.5-7mmol/L 况。 程 引 三 血红男性120-160g/L, 评定运动负荷的指标 导 蛋白 女性110-150g/L 及评定运动员身体机 学 能状态和营养、健康状 生 况。 总 四 尿蛋10mg%以下,日排出评定运动负荷强度、身 结 白 总量不超过体机能状态。评定运动 150mg。 负荷强度、身体机能状 态。 五 血睾通常测定血睾酮/监测过渡训练及疲劳 酮 皮质醇(T/C)比值 恢复状态。 六 血清男子10-100IU/L;1、评定运动负荷强度; 肌酸女子10-60IU/L;2、评定身体机能状态 激酶 即小于100IU/L。 及恢复状况。 七 尿肌男性为: 评定运动员肌肉质量 酐 18-32mg/kgBW; 或CP含量。 女性为: 10-25mg/kgBW; 运动员则为: 10′ 25-40mg/kgBW。 第三部分:课末总结 总结本节课内容。 学 生 总 结 试述运动时血乳酸、尿蛋白、血清CK的量变与强度的关系。 作 业 52 1、张蕴琨等.运动生物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参阅文2、冯连世、冯美云、冯炜权.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北京:人民体育出 献 版社,2003 课 后 小 结 第七章 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评定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专业 级 班 课程名称 运动生物化学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数码投影授课内容 第七章 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评定 教学仪器设备 仪、电脑 十二周/第授课时间 2007年5 月29 日 星期 二 第 7 ,8 节 周次/课次 12次 教学目的 掌握运动训练效果的评定方法;学会根据所学生化指标和评定方法,结合实际对运动人体的任 务 机能状态及其运动适应能力做出综合评定。 重 点 重点:运动训练效果的评定方法、对运动人体的机能状态进行综合评定 难 点 难点:结合实际对运动人体的机能状态及其运动适应能力做出 教学方法时间 教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与手段 分配 53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 提问10′ 复习上节课有关内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内容。 法 第二部分:新授课内容 第三节 运动训练效果的生化评定 学 从运动生物化学观点出发,可以通过测定、评价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能力的变化来客观反映运动训练的效果,具体体现在三个供能系统的供能 能力上。 过 一、磷酸原供能系统供能能力的评定(讲授为主,20分钟) CP在体内自行分解生成肌酐,从尿中排出, 即为尿肌酐。可通过测定尿肌酐含量了解肌依据 肉CP储量,评价运动员的力量与速度素质。 程 尿 详见课件。 肌教师20′ 酐讲授测定 评 辅以尿肌酐系数不变或减少,反映运动员工作肌定讨论 的机能或质量等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或机法 法 能下降,也可能与肌肉脂肪相对含量增加有 评价 关。然而,高水平运动员如能维持一定水平, 也是有效训练的结果。 教学方法时间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教 与手段 分配 54 依据:运动员从事短时间剧烈运动时,乳 酸越少成绩越好,说明磷酸原供能能力强。 方法:详见课件。 10s快速运学 动评定法 评价:完成功率大或跑速快,血乳酸值 低,磷酸原供能能力强。 依据:10s左右的极限强度运动,乳酸 续上 生成量少,所做的总功率高,这是磷酸 过 原代谢能力提高的表现。 血乳 磷酸原商 酸评 评定法(AQ方法:详见课件。 定法 法) 评价:磷酸原能商值越大,表示磷酸原 供能能力越强。 程 方法:详见课件。 30m冲刺评 定法 评价:在测试中跑速提高,则血乳酸含 量增加值低者,磷酸原供能系统的供能 能力强。 二、糖酵解供能系统供能能力的评定 方法:详见课件。 乳酸能商评定 法(LQ法) 评价:乳酸能商值越大,表示糖酵解 供能能力越强。 教师 方法:详见课件。 讲授 辅以20′ 实验室负荷法 评价:跑的时间越长,且?HL越大,说讨论 明运动中糖酵解动用参与供能和耐酸能法讨 力越强。 论法 方法:详见课件。 400m全力跑血乳 运动后血乳酸在14-18mmol/L左右,是糖酵解供酸评定法 能能力好的表现;如在9- 10mmol/L 以下,是能 力差的表现。 55 教学方法时间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与手段 分配 三、有氧供能系统供能能力的评定 (一)乳酸阈 教师 1、乳酸阈与有氧代谢供能能力:研究证明,乳酸阈能更客观、更好引导 10′ 地反映运动员的有氧代谢供能能力。 学生 2、乳酸阈的测定:详见实验指导。 总结 3、评价:乳酸阈跑速越快或功率越大(或出现乳酸阈曲线右移),则 教 说明有氧代谢供能能力越强。个体乳酸阈值变化范围为2.0-7.5mmol/L, 阈值越低(所对应的速度快或功率高),有氧耐力越好。 (二)个体乳酸阈 学生 学 自学 第四节 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综合评定 一、运动人体机能综合评定的意义 过 选用多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可起到相互补充、扬长避短的作用。 二、运动人体机能生化综合评定的方法 (一)综合评定的生化指标的选择与组合:参见216页表8-4-1。 教师 程 (二)进行准备实验,确定指标测定的可靠性与客观性 引导15′ (三)对测试结果做出综合分析评价 学生 测试者应根据测试结果,依据运动生化原理,做出合理、全面、科学总结 的综合评价。参见课本217页表8-4-2、8-4-3、8-4-4。 第三部分:课末小结 学生10′ 总结本节课内容。 总结 结合自己专项,简述如何应用生化指标来综合评定运动人体的机能状态。 作 业 1、张蕴琨等.运动生物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冯连世、冯美云、冯炜权.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参阅文献 课 后 小 结 第八章 儿童少年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专业 级 班 56 课程名称 运动生物化学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教学仪器设数码投影仪、电授课内容 第八章 儿童少年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 备 脑 授课时间 2007年 6 月 5 日 星期二 第 7 , 8节 周次/课次 十三周/第13次 掌握儿童少年的代谢及代谢调节的特点、合理安排适宜运动负荷的生化依据;教学目的 熟悉儿童少年进行体育教学与训练原则的生化依据,了解儿童少年运动器官的任 务 化学组成。 重 点 重点:儿童少年进行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原则的生化依据 难 点 难点:儿童少年进行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原则的生化依据 教学方法时间 教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与手段 分配 57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 提问5′ 复习上节课有关内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内容。 法 第二部分:新授课内容 第七章 儿童少年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学 定 第一节 儿童少年的化学组成与代谢特点 一、儿童少年的化学组成特点 过 儿童少年 成人 体 教师 体脂 > 体脂 成 引导10′ 瘦体重 < 瘦体重 程 分 学生 总结 骨 水分、有机成分比例 > 水分、有机成分比例 骼 无机盐比例、骨钙化程度< 无机盐比例、骨钙化程度 运 动 器 骨 骨骼肌比例、收缩蛋白 < 骨骼肌比例、收缩蛋白 官 骼 水分 > 水分 肌 肌纤维横断面积 < 肌纤维横断面积 磷酸原总量和糖原等含量<磷酸原总量和糖原等含量 二、儿童少年的代谢特点 (一)儿童、少年物质代谢的特点 教师 引导20′ 1、糖代谢特点:儿童少年骨骼肌糖原含量低,糖酵解酶 学生 活性低,因此,糖酵解能力、有氧氧化能力均低于成人。 总结 2、脂类代谢特点:儿童少年脂肪动员与肌肉氧化脂肪酸 的能力高于成人。 3、蛋白质代谢特点:儿童少年蛋白质的合成代谢大于分 解代谢。 教学方法时间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教 与手段 分配 58 4、水、盐与酸碱平衡代谢特点:?儿童少年的排汗量比 成人低;?儿童少年体液占体重比例高于成人;?儿童少年 调节酸碱平衡的能力与碱储备量都低于成人,肌肉耐酸能力 较差。 学 (二)能量代谢特点 续上 1、无氧代谢:儿童少年磷酸原供能能力和糖酵解供能能 力都低于成人。 2、有氧代谢:儿童少年有氧代谢能力岁年龄增长而变化。 在青春期前,运动成绩与年龄呈正比关系。 3、运动对有氧代谢、无氧代谢能力的影响:合理的运动过 训练可以提高儿童少年有氧和无氧代谢的能力。 三、儿童少年代谢调解的特点 教师 激素调解 酶的调解 引导10′ 程 学生 总结 生长性激 激素 素 教师 第二节 科学安排儿童少年体育教学与业余训练 引导10′ 的生化依据 学生 一、体育教学和训练原则的生化依据 总结 超负荷原则 运 动专门性原则 训 练全面训练原则 原 则 可逆性原则 教师 二、适宜运动负荷的生物化学分析(讲授为主,10分钟) 引导10′ (一)运动负荷和强度 学生 适宜运动负荷的安排,从生化特点上应注意两个方面: 总结 ?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选择最适宜的运动时间;?同一时间 的运动,要注意强度的控制,使机体产生最明显的超量恢复, 达到预期训练效果。 (二)休息间歇:休息间歇的长短取决于恢复速度,而评定 恢复速度采用半时反应。具体以磷酸原、肌糖原的恢复和乳 酸清除加以说明。 (三)训练内容的安排:?儿童少年不宜进行大强度的力量 训练;?注意安排训练内容的顺序。 59 教学方法时间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与手段 分配 第三节 儿童少年体育锻炼效果的生化 评定 一、无氧代谢能力的生化评定 教师 可用几秒钟内运动的最大功率输出来间接评引导6′ 磷酸原供能能力 价机体的磷酸原供能能力。最大功率输出越学生 大,磷酸原供能能力越强。 总结 在完成10s以内的运动时,血乳酸浓度减小,血乳酸含量 成绩提高是体内磷酸原系统供能增强的表现。 教 二、有氧代谢能力的生化评定(讲授为主,6分钟) 教师 学 引导6′ 乳酸阈跑速越快(或功率越大),有氧能力越强。 乳酸阈 学生 总结 过 12分钟运动 12分钟跑的距离越长,跑后血乳酸消除速度越 快,有氧能力越强。反之越差。 程 三、身体机能状态的生化评定(讲授为主,8分钟) 教师 引导8′ 血红蛋白含量增加,是体育锻炼效果好和身体血红蛋白 学生 机能增强的表现。 总结 体育锻炼可改善儿童少年的血脂成分,肥胖者 血脂 更为明显。 学生5′ 第三部分:课末小结 总结 总结本节课内容。 1、儿童少年运动系统的化学组成有何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安排他们的体育锻炼, 作 业 2、结合自己以前学过的知识,如何用生化指标来正确评价儿童少年进行有氧运动锻炼的效果, 1、张蕴琨等.运动生物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生物化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参阅文献 60 课 后 小 结 第九章 女子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 第十章 中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专业 级 班 课程运动生物化学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名称 授课第九章 女子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 数码投影仪、电教学仪器设备 内容 第十章 中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 脑 授课十四周/第142007 年6 月12 日 星期 二 第7 , 8 节 周次/课次 时间 次 教学掌握女子、中老年人的身体化学组成与代谢特点;熟悉女子在不同的生理时期的生目的 化特点及合理的体育锻炼以及体育锻炼的抗衰老作用;了解中老年人健康 状态存在任 的问题、衰老机理的主要学说。 务 重 重点:女子、中老年人的身体化学组成与代谢特点 点 难点:女子在不同的生理时期的生化特点及合理的体育锻炼以及体育锻炼的抗衰老难 作用 点 教学方时间 教 法与手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分配 段 61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 提10′ 复习上节课有关内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内容。 问 学 第二部分:新授课内容 法 第九章 女子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 一、女子身体化学组成特点 (一)女子运动系统的生化特点 过 1、骨骼肌的生化特点 肌肉重量 能源物质含量 程 男 女 < ATP、CP、脂肪 肌糖原 教20′ 绝对相对男 女 > 师 储量 储量 引 导 学 男 男 女 女 ? < 生 总 2、骨骼的生化特点 结 (1)骨骼的结构特点:女子骨骼细且短,骨密质厚度薄、坚固性差,重量轻,抗弯能力较差;关节囊、韧带薄,脊柱椎间软骨较厚,柔韧性和弹性较好。 (2)骨质丢失特点:女子骨质开始年龄早于男子,丢失率大于男子。 教学方时间 教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法与手分配 段 62 3、运动对骨骼、肌肉的影响 (1)运动训练可以提高骨骼肌收缩时的力量。但由于女子雄 性激素水平低,因此力量训练对女子骨骼肌体积的影响小,且女 子的力量、速度和耐力素质的提高幅度均低于男子。 学 (2)运动可以预防骨质疏松,减少骨折的危险性。骨对运动 负荷产生适应性改变,负荷降低表现为骨量丢失,而负荷增加表 现为骨量增加。 (二)女子体成分的特点 与男子相比,女子表现为身体高,体重轻,脂肪多,皮下脂 肪显著发达。 过 (三)氧运输系统的生化特点 续 1、安静时每搏输上 出量低, 心脏体积小 心率高; 1、心血管系统 程 心肌收缩力量弱 2、定量运动时, 心率增加 幅度高,每搏量 增加低。 胸廓、胸围、呼吸差小 呼吸肌力弱 呼吸频率快 女子氧运输 能力 2、呼吸系统 肺活量低 弱于男子 肺通气量和最大吸氧量小 红细胞数量低 红蛋白含量低 二、女子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特点 (一)女子物质代谢的特点 肝糖元和肌糖原储量性别差异不 教15′ 大,但女子绝对储量低于男子 师 糖代谢 引男女血糖浓度无显著差异,但运动 导后的变化趋势有差异。 学 生利用脂肪酸供能的比例显著高 总 结 脂代谢 肌肉组织利用酮体的能力高 脂蛋白代谢能力高于男子 长时间运动时的血尿素变化与男子 Pr代谢 不同 63 教学方时间 教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法与手分配 段 64 (二)能量代谢的特点 无氧代谢供能系统 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学 磷酸肌肉运输糖有利用 原的中CK氧的氧氧脂肪 续 总量活性能力化酶酸氧 上 比男低于比男活性化供 子少 男子 子差 接近能能过 或超力强 过男 子 3、体育锻炼对女子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能力的影响 (1)体育锻炼对女子无氧代谢能力的影响。 程 (2)体育锻炼对女子有氧代谢能力的影响。 三、女子不同生理时期的生化特点与体育锻炼 (一)女子月经周期的生化特点与体育锻炼 (二)孕期生化特点与体育锻炼 教 (三)产后女子的生化特点与体育锻炼 师 (四)更年期女子的生化特点与体育锻炼 指 第十章 中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 导 一、中老年人机体化学组成的特点 学 (一)体成分的变化 生 自 细胞 脂肪 学 体成分 10′ 水分 (二)运动器官的变化 1、骨骼:骨的弹性和硬度均降低,脆性增加,负荷力弱,易教 发生骨折。 师 2、骨骼肌:肌力下降、工作不能持久。 引 二、中老年人物质代谢的特点 导 (一)糖代谢:中老年人体内的肝糖元、肌糖原储量逐渐减少,学 肌肉中的磷酸果糖激酶和肌型乳酸脱氢酶活性降低,糖酵解能力生 下降。糖有氧代谢能力也随年龄增加而减弱。但其衰减速度比糖总 酵解慢。 结 10′ (二)脂类代谢:中老年人脂肪参与有氧代谢供能的能力减弱。 血脂增加。 (三)蛋白质代谢:随着年龄的增加,蛋白质合成能力相应减弱, 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出现负氮平衡。 (四)酸碱平衡的调节能力:中老年人体内酸性代谢产物增加, 酸碱平衡的代偿调节能力较差。 65 教 师 引 教学方时间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法与手分配 段 66 三、中老年人系统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教 教 学 师5′ 内分心血免疫 引 过 泌系管系系统 导 统 统 程 学 生 四、体育锻炼的抗衰老作用 总 (一)衰老是生命过程的基本规律 结 (二)体育锻炼抗衰老作用的主要生化表现 1、增加肌肉蛋白质及糖原的储备量,增加肌肉做工能力; 2、能加强骨骼的血液循环及代谢功能,使骨密度增厚,坚固 性及弹性增大,延缓骨质疏松、脱钙等老化过程,同时也可增强 关节的灵活性; 3、改善血液成份,使胆固醇含量下降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增 10′ 加,血管弹性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多,从而改善心血管功能; 4、能调节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使大脑反应敏捷、 准确,不易疲劳,从而使机体保持较好的机能状态; 教 5、促进体内物质代谢,提高细胞内酶的活性,使合成代谢和师 分解代谢趋向平衡,并提高排除代谢废物的能力; 引 6、延缓内分泌腺功能的减退,保持激素的适量分泌,尤其是导 肾上腺和性腺功能; 学 7、能延缓胸腺的萎缩,增加T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机体免生 疫力; 总 8、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抗自由基生成酶的活性,结 降低脂质过氧化物等自由基的生成。 五、中老年人常见疾病的生化特点与体育锻炼 一、高脂血症 二、肥胖症 三、糖尿病 四、骨质疏松 五、痛风 10′ 第三部分:课末小结 教 总结本节课内容。 师 指 导 学 生 自 学 学 生 总 67 结 1、根据女子化学组成特点及代谢规律,分析女子健身锻炼及运动训练中应该注意的作 问题。 业 2、中老年人机体的化学组成和代谢能力有何特点, 1、张蕴琨等.运动生物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参阅2、冯美云.运动生物化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文献 课 后 小 结 68
本文档为【运动生物化学教案(全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357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8KB
软件:Word
页数:72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26
浏览量: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