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品]王阳明散逸诗文续补考

[精品]王阳明散逸诗文续补考

举报
开通vip

[精品]王阳明散逸诗文续补考[精品]王阳明散逸诗文续补考 王阳明散逸诗文续补考 , ——兼论黔版《阳明文录续编》的史料价 钱 明 一、序 论 自从1992年新版的《王阳明全集》(以下简称《全集》,引文只注页码)问世以后,十余年来,随着大陆各地图书馆、博物馆及藏书楼的陆续开放和查阅条件的逐步改善,以及学术界研究视野的进一步拓展,“田野调查”作为近世思想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而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海内外学者对王阳明及其后学的著述、版本情况以及散逸文献的实 ??证调查,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永富青地、余姚书画家计...

[精品]王阳明散逸诗文续补考
[精品]王阳明散逸诗文续补考 王阳明散逸诗文续补考 , ——兼论黔版《阳明文录续编》的史料价 钱 明 一、序 论 自从1992年新版的《王阳明全集》(以下简称《全集》,引文只注页码)问世以后,十余年来,随着大陆各地图书馆、博物馆及藏书楼的陆续开放和查阅条件的逐步改善,以及学术界研究视野的进一步拓展,“田野调查”作为近世思想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之一而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海内外学者对王阳明及其后学的著述、版本情况以及散逸文献的实 ??证调查,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永富青地、余姚书画家计文渊、 ?北京大学教授陈来等,可以说是这项复杂工程的先行者和取得卓越成就者之一。笔者也在 ?这方面耕耘多年,颇有所获。 但与永富青地、计文渊、陈来等不同的是,笔者主要是从地 ?方史志、族谱家谱或明人文集中搜寻阳明的散逸文字, 而永富青地主要是调查已刊的阳明 , 本文为“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名称:“中国古代哲学典籍英译的多维视角研究”;项目编号:“20060526”。 ? 永富青地以“阳明学的著作に关する文献学的研究”为题,申请了2005年度日本科学研究费补助金(基础研究C,课题番号15021227),现已陆续发表了数十篇研究报告和论文(部分论文与日本防卫大学教授水野实合作),内容涉及王阳明的十几种著作、版本的调查、考辨和研究。据笔者所知,这是迄今为止有关王阳明著作的单行本和合集本的最完整详细的“田野调查”工作,可以说覆盖了国内外各主要图书馆、博物馆和藏书楼。 ? 计文渊著有《王阳明法书集》(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1996年版),收录阳明散逸佚诗文数十篇,近又撰写了《吉光片羽弥足珍——新发现王阳明诗文墨迹十种》(2007年余姚“王阳明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一文,收录阳明散佚诗文数篇。 ? 陈来等从《阳明先生遗言录》(按:其中的36条至55条见于嘉靖14年刊刻的《从吾道人语录》)、 《稽山承语》、《明儒学案》、《龙溪集》、《龙溪会语》、《东廓集》、《心斋集》、《念庵集》、《横 山遗集》、《颜钧集》、《王阳明先生图谱》等明人著述中辑出阳明语录230余条,总数接近《传习录》和《传习录补遗》之条数。 ? 十余年来,笔者在参与王阳明遗迹调查的同时,还非常注意收集王阳明的散逸文字,所获成果可参见拙作:《王阳明全集未刊逸诗汇编考释》,16000字,《浙江学刊》2002年第5期;《王阳明佚文汇编考释》,40000字,《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2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谱牒中的王阳明逸文见知录》,12000字,张新民主编《阳明学刊》第1期,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新发现的十六篇王阳明逸诗文考释》,7500字,张新民主编《阳明学刊》(又称《阳明学衡》)第2期,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 ? 其实,从地方志、谱牒中搜寻阳明散逸文字,还有不少工作可作。比如最近笔者从余姚文保所得知,去年余姚发现的《虞南达溪王氏宗谱》(光绪十五年第四修)和《达溪王氏宗谱》(民国年间第六修)中,就有阳明佚文两篇,分别为《阳明公书扇一则》和《伯三公像赞》。因笔者未见二谱,故本文暂不录考。再比如,在地方志中有不少阳明佚文或值得与《阳明全集》对勘的史料,尝有学者指出:阳明的两次福建之行留下诗文多篇,然《王阳明全集》所收诗文与地方志记载有许多差别,为学者增加了在选用时的难度(参见赵广军:《方志对文化史料的补充:以王阳明在福建遗留诗文为例》,《中国地方志》2007年第5期)。 ?著述的各种刊本尤其是明版本,计文渊主要是调查散落在各地的阳明手迹和碑刻,陈来则主要是带领他的学生们从明人著述中辑录阳明语录。此外,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复旦大学教授吴震、贵州学者王萼华、余姚学者王孙容、赣州师范学院教授周 ?建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任文利等, 也在搜寻阳明散逸文字方面作了不少努力。经过十余年的搜集考辨,使我们惊奇地发现,未见于通行本《王文成公全书》的阳明散佚文字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大大超出我们的预计。据初步统计,总字数将超出十三万字,内容涉及语录、序跋、书札、墓铭、祭文、公移、制义、诗词、楹联等。对这些新发现的史料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考释,无疑将有力地推动阳明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这些新发现的散逸诗文,有些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比如笔者曾从明人汪循文集中辑录了三篇阳明佚诗文,由此不仅能使我们了解到王阳明与徽州学者的关系及其《朱子晚年定论》的编撰、刊刻过程,而且还为我们深入研究王阳明与江西朱学的 ?关系以及阳明学进入江西后的曲折经历提供了重要依据。 而从王门地域学派的角度看,毫无疑问,永富青地教授发现的黔版《阳明先生文录续编》所具有的史料价值最高。这部沉睡在上海图书馆近一个世纪的珍贵文献,经永富先生发现整理后,方显出它的真正价值。该书的发现,为黔中王门的研究提供了最令人信服的第一手资料。以往的地域学派研究,大都把注意力集中于义理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和一些无为的争论之中,而很少注意文献调查与考释。现在这一基础性的研究工作由一位日本学者为我们弥补了,这既是对阳明学研究的一大贡献,也是对我们多年来疏忽的一个警示。 黔版《阳明先生文录续编》全三卷,每卷卷首载有“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总目”,录有各卷所收诗文之篇目;每卷卷首首行是“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卷之一(或二、三)”,然无编纂者姓名;每卷卷尾末行有“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卷之一(或二、三)终”;卷三末尾分三行录有三位校刊者的姓名,分别是贵州都司经历赵昌龄、耀州知州门人陈文学、镇安县知县门人叶悟;全书最后是王杏撰于嘉靖十四年的《书文录续编后》。 由于该书刊本极少,且只流布于西南边陲,故其书目未见于明清以来各种公私所藏之藏 ? 比如永富青地从嘉靖二十九年闾东本《阳明先生文集》中辑出150篇公移(参见永富青地:《闾东本〈阳明先生文集〉の价值》,日本《东洋の思想と宗教》1999年第16号),皆为《王文成公全书》未刊文,数量与通行本所收公移相当。 ? 比如任文利从清乾隆五年弘昼监理、方苞校阅的《钦定四书文》(《四库全书》集部396所收)中辑出王阳明制义文三篇(参见氏作:《王阳明制义三篇》(《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分别为《(同)化(弘)治四书文》中的“志士仁人”一节(页30)、“《诗》云‘鸢飞戾天’”一节(页39)和“子哙不得与人燕”二句(页50)。关于这三篇佚文的价值,我们可以从《钦定四书文凡例》及编者评语中略知一二。《凡例》称:“明人制义体凡屡变,自洪永至化治百余年中,皆恪遵传注,体会语气,谨守绳墨,尺寸不踰。„„凡此数种,各有所长,亦各有其蔽。故化治以前择其简要亲切稍有精彩者,其直写传注寥寥数语,及对比,改换字面而意义无别者不与焉。„„前人流传名篇,间有字句率易、义理或未妥者,向来各家选本多有节删,互异之处,今择其犹当者从之;其未经诸选摘发而稍加改易者,亦间有之;至于全文俱佳,语句偶讹,难为改易者,必细摘出,亦恐贻误后学。”(《四库全书》集部396,页3—5)由此至少可得出以下三点结论:第一,阳明“为宋儒格物之学„„遍求考亭遗书读之”(《全集》,页1223),是在弘治五年,是故其撰制义文当在弘治年间。此时“阳明制义,谨遵朱注”(《四库全书》集部396,页39),实属正常;然阳明此时已初显出“豪杰气象,亦少具儒者规模高言„„气盛辞坚,已开嘉靖间作者门径”(同上,页51);表明当时阳明思想正处于新旧转换之中。第二,清人选明人包括阳明制义文,亦只“择其简要亲切稍有精彩者,其直写传注寥寥数语”,即不选或少选照抄朱子传注者,而对亲切精彩者亦只择要录之,并未全选;所以估计阳明所撰制义文远不止这三篇。第三,乾隆以前已有四书文选本,惟“向来各家选本多有节删”,彼此“互异”。遗憾的是,这些选本皆已失传,使我们今天只能根据清人选本来窥见阳明解经制义之全貌。另外,任文利还从《御定渊鉴类函》中辑出阳明史论佚文《四皓论》,并且指出,阳明多于诗作中援引“四皓”故事以言自身“退隐”之志(参见氏作:《王阳明史论佚文《四皓论》考》(《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由此凸显出此文之价值。 ? 详见拙作:《王学在新安地区的遭遇与挫折——以王守仁与汪循关系为例》,叶树望、钱明主编:《王阳明的世界——政治、思想与生活》,凤凰出版社2007年。 书书目,亦不见阳明后学者在各自著述中提及。上海图书馆之藏本,乃迄今为止见到的唯一的传世本。该本卷头有墨书“同治元年壬戌九月晦日,读于崇川寓舍,时患黄病,鹤寿主人记”二十五字;表纸、卷首与卷末皆记有当代著名报人、藏书家黄裳之识语,其中朱书于表纸的识语是:“《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三卷,嘉靖黔中刊,黑口本,赵次候藏书,壬辰(1952)七月黄裳小燕。”说明此书曾为赵次候所藏。而墨书于卷首的识语是: 此黑口本《阳明文录续编》三卷~佳书也。世未有以之著录者。通行之本~大抵皆 ?重刊汇编本耳。余前得《居夷集》三卷~嘉靖甲申刊于黔中者~时先生尚存。此集则 刊于弃世后七年~亦贵州刊本。刀法朴茂~别具古趣。大抵名人文集多传汇刻全书~而 单刊者反易湮没~是更足增重者。匆匆题识~未暇取校~不知尚有逸出《全集》之外者 否,壬辰二月二日黄裳。 ?书于卷末的识语是:“壬辰二月初二日,上海所收,黄裳百嘉之一。” 黄裳先生的这三段识语,不仅为我们点出了该书作为单行本的史料价值,而且还使我们大致了解了该书的来龙去脉。不过,对于此书是否“有逸出《全集》之外者”及其对研究黔中王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黄先生似乎并不了解。 依笔者拙见,该书的真正价值,当主要体现在黔中王门方面,兹举四例: 第一,该书序跋向我们透露了王阳明著作在黔中刊刻的一些重要信息。据王杏《书文录续编后》载: 贵州按察司提学道奉梓《阳明王先生文录》~旧皆珍藏~莫有睹者。予至~属所司 颁给之。贵之人士~家诵而人习之~若以得见为晚。其闻而慕~慕而请观者~踵继焉。…… 予因贵人之怀仰而求之若此~嘉其知所向往也。并以《文录》所未载者出焉以遗之~俾 得见先生垂教之全录~题曰‚文录续编?。於乎:读是编者~能以其心求之~于道未必 无小补。否则~是编也犹夫文也~岂所望于贵士者哉,先生处贵有《居夷集》~门人答 问有《传习录》~贵皆有刻~兹不赘云。时嘉靖乙未夏六月~后学王杏书于贵阳行台之 虚受亭。 说明从嘉靖七年阳明去世到嘉靖十四年的七年间,贵州曾先后刊刻过《居夷集》、《传习录》、《阳明先生文录》、《阳明先生文录续编》等阳明著作。但不知何故,这些刻于嘉靖年间黔版阳明著作,皆不见于当时及后来的各类藏书目录及明清文献,亦未闻贵州有藏,这无疑应成为我们今后研究黔中王门时须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因为通过对黔刻本阳明著述的考辨和诠释,必将大大深化黔中王门的研究。 黔版阳明著作大都失传,固然与当时贵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刻本数量、收藏者身份等因素密切相关,但不能不说阳明著作的主要编纂者钱德洪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嘉靖十四年,钱德洪在苏州准备刊刻《阳明文录》前,曾作《购遗文》一疏,并派遣弟子王安成“自闽、粤由洪都(今南昌)入岭表,抵苍梧(今梧州),取道荆、湘,还自金陵,又获所未备。然后谋诸提学侍御闻人邦正,入梓以行”(《徐爱?钱德洪?董澐集》,页185)。换言之,王安成当时受钱德洪之命几乎跑遍了阳明所有到过的地方,可唯独没去与阳明思想的 ? 甲申年即嘉靖三年。然据上海图书馆所藏《居夷集》卷首丘养浩《叙居夷集》及卷末韩柱跋文和徐珊跋文,却不能得出“刊于黔中”的结论。丘、韩、徐三人皆为余姚人。丘于正德十六年出任余姚令,嘉靖四年召入为御史(参见何乔远:《闽书》卷八十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206,页233)。是故笔者推测,丘氏刻《居夷集》是在余姚县令任上所为。又,钱德洪云:“徐珊尝为师刻《居夷集》,盖在癸未年(嘉靖二年),及门则辛已年(正德十六年)九月,非龙场时也。”(拙编:《徐爱?钱德洪?董澐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页213)此说虽刊刻时间有误,但却可佐证初刻《居夷集》不在黔中,而在余姚;刊于黔中者,乃《居夷集》之重刊本,而非初刻本。重刊本今已不传,黄裳可能是读了王杏的《书文录续编后》(详见后述)才误得出这一结论的。 ? 参见永富青地:《上海图书馆藏《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について》,《东洋の思想と宗教》2006年第23号。 形成发展有密切关系的贵州寻找遗文。这固然与入黔之路太艰险,或者王安成想尽快赶回去交差,不然会误了钱氏的出版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有关。但从钱氏后来所下的“(阳明)诸稿幸免散逸”的武断结论分析,钱氏当时可能根本就没把贵州这块蛮荒之地放在眼里。这也就进一步证实了 ?笔者所作的黄宗羲《明儒学案》不收黔中王门与钱德洪有一定关系的推论,绝非妄断。钱德洪的作法,至少说明他在负责搜集阳明著作时是有严重疏漏的,而所造成后果,便是导致了时人对黔中王门的无知和淡漠。当然,这些情况在阳明黔版著作被发现之前,是根本不可 ?能为学术界包括贵州同仁所了解的。 这也正是黔版阳明著作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第二,从该书的几篇阳明散佚诗文中能使我们感受到王阳明对黔中的深厚感情。尽管阳明只在贵州住了两年多一点时间,但从他交游极广,其黔中诗文中,可以见到官吏、乡绅、 ?士官、方士以及未记姓名的群众。他对贵州这方土地印象极深,对黔中诸友怀有很深的感情,离黔后对贵州的山水人物也时刻牵挂于心,这从其所撰的《寄贵阳诸生》、《寄叶子苍》书及《龙冈谩书》诗中便可看出一斑: 诸友来书~间有疑吾久不寄一字者。吾岂遂忘诸友哉,……且得吾同年秦公,名 礼,为之宗主~诸友既得所依归~凡吾所欲为诸友劝励者~岂能有出于秦公之教哉,吾 是可以无忧于诸友矣~诸友勉之。吾所以念诸友者~不在书札之有无。诸友诚相勉于善~ 则凡昼之所诵~夜之所思~孰非吾书札乎,不然~虽日致一书~徒取憧憧往来~何能有 分寸之益于诸友也: 彼中朋友~亦有可相砥砺者否,区区年来颇多病~方有归图。人远~匆匆略布闲阔~ 余俟后便再悉也。 可见,阳明离开贵阳后,虽因公务繁忙,身体多病,而“久不寄一字”,但心里却始终牵挂着黔中诸友(实即弟子),强调“吾所以念诸友者,不在书札之有无”,而在于诸友能“相勉于善”,读书勤思,相互砥砺,切磋学问。表现出对以黔中诸友为核心的贵州文化教育事业的高度期盼。 当然,黔中的知识精英和普通百姓们也没有忘记王阳明。据《阳明年谱?嘉靖十三年》载: 是年~杏按贵阳~闻里巷歌声~蔼蔼如越隐~又见士民岁时走龙场致奠~亦有遥拜 而祀于家者~始知师教入于人之深若此。门人汤唕、叶梧、陈文学等数十人请建祠以慰 士民之怀~乃为赎白云庵旧址立祠~臵膳田以供祀事。杏立石作《碑记》。记略曰:‚诸 君之请立祠~欲追崇先生也。立祠足以追崇先生乎,……追崇之实~会是足以尽之乎, 未也。夫奠其人~在行其道~想像于其外~不若佩教于其身。……言先生之言~而德音 ? 参见拙作:《黔中王门论考》,《贵州文史论丛》2007年第2期。按:钱德洪对搜集和编纂阳明著作虽有莫大之功,但却做得很不到位。且不说有较多遗漏,即使说他有意删除亦不为过。比如本文收录的十几篇佚文,除了有关黔中的,未被收录的那几篇,皆可能是因与阳明思想有严重抵触而被钱氏有意删除的。 ? 于是贵州学者把余姚人施邦曜于崇祯年间编刻、贵州巡抚林肇元于光绪五年重刊的《阳明先生集要三编》,“疑为阳明著作于贵州版本之独一”,也就毫不奇怪了。据林肇元后序载:光绪四年(1878)二月,阳明后裔王介臣致自京师,将此书呈于黎简堂中丞。中丞以黔为阳明迁谪悟良知良能之地,是阳明之理学实启于黔,为厥后之经济、文章所始基也。于是主张“刊是书而藏之黔”,于当年三月致书贵州巡抚林肇元并委之校订。林遂以王介臣所持许星叔家藏之旧本为底本,而商之廉访吴眉生和观察曾挚民,动支局款,开雕于光绪四年夏五月,完工于次年夏六月(参见王晓昕主编:《王阳明与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页67—68)。此即《阳明先生集要三编》的“光绪黔南(即贵阳)重刊本”。在上海图书馆所藏的《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未发现之前,此书被“作为阳明著述在贵州的唯一的版本”(同上,页70),当不为过。 ? 如《镇远旅邸书札》中特地提到一位叫阁真士的贵州方士:“阁真士甚怜其客房卧病,今遣马去迎他,可勉强来此调理。”(《全集》,页1203)阳明写此信时,已在赴庐陵上任途中。风尘仆仆、踌躇满志,却对此等琐事都如此关心,说明他对贵州友人的感情相当深厚。 以接也,行先生之行~而光范以睹也,思先生之思~而精蕴以传也:其为追崇也何尚焉:? ,《全集》~页1330—1331, 杏即王杏,王公祠又称阳明书院。据《贵州通志》卷九(《四库全书》571册,页225)记载:嘉靖十四年,巡按御史王杏建阳明书院;二十五年,巡按王学益改建于宣慰司学右;隆庆五年,按察使冯成能建于抚署左,中三楹祀王阳明。因王杏是浙江奉化人,把王公祠与阳明书院并举,估计是参照了当时王门弟子在各地建阳明祠或阳明书院的一般作法。但王杏的真实用意,则恐怕是想把祠堂当作教育阵地,以用来宣传、普及和实践阳明精神,这显然与汤唕等人“以慰士民之怀”的建祠初衷有很大不同。 第三,王阳明黔中讲学的目的,主要是想在黔中普及文化教育,而并不是为了王学的传播和门户的扩张。这便是为什么阳明会对并非属于王门的秦礼如此放心(见《寄贵阳诸生》),也是为什么他会说出 “吾‘良知’二字,自龙场已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于学者言,费却多少辞说”(《徐爱?钱德洪?董澐集》,页186)这样的话。也就是说,良知本体说确实在龙场时就已提出,但阳明就是“点此二字不出”,究其原因,是当时他“于学者言,费却多少辞说”,即当地学者很难理解这些深奥的知识。笔者这样说,可能有点牵强,甚至还会引起个别学者的反拨。但我认为,阳明说这样的话,并不是要贬低其黔中弟子,而是想证明自己在贵州所做的文化教育的普及性工作,是完全应该而且必要的。笔者的这一推断,似可从阳明撰于正德三年的《重刊文章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序》中得到佐证。序云: 宋谢枋得氏取古文之有资于场屋者~自汉迄宋~凡六十有九篇~标揭其篇章句字之 法~名之曰《文章规范》。盖古文之奥不止于是~是独为举业者设耳。世之学者传习已 久~而贵阳之士独未之多见。侍御王君汝楫于按历之暇~手录其所记忆~求善本而校是 之,谋诸方伯郭公辈~相与捐俸廪之资~锓之梓~将以嘉惠贵阳之士……属守仁叙一言 于简首。(《全集》,页874—875) 说明当时的贵州,不仅文化教育十分落后,就连基本读物都非常奇缺,于是侍御王汝楫只好凭记忆手录《文章规范》,以便为黔中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提供范文,并请阳明为之作序,而阳明则欣然应允,表现出对贵州文化教育事业的高度关注。王汝楫,名济,江苏丹徒人,其重视贵州教育,与阳明对他的影响有密切关系。这从正德二年王济巡按贵阳时,阳明为其随身所带的《恩寿双庆诗》(系在朝官员为汝楫父亲王沙隐七十寿辰、母亲严孺人六十九寿辰而作)作序,便可看出一斑。据说当时“士大夫之有事于贵阳者,自都宪王公(即王济)而下,复相与歌而和之,联为巨帙,属守仁叙于其后”(《全集》,页874)。这一方面说明阳明当时的处境已大为改善,名誉已事实上得到恢复,基本成为贵阳精英阶层的核心;另一方面也说明包括阳明在内的贵阳精英分子都想藉王汝楫巡按贵州的机会,密切彼此间的关系,促使其为贵州文化教育事业多作些实事。 其实,王阳明想在黔中推广基础教育,是与明代在贵州开科举试后当地汉族氏族、庶民包括少数民族皆有读书受教育的需求密切相关的。据《贵州通志》卷三《风俗?入学》载:“乡里有社学及名士,先期父兄为子弟求师,集乡人有子弟者往叩之,尽礼允,则择日送至学或于家,听其执经授业、课试讲改,别其资质之俊秀者,以岁通经书为期。阳明王守仁《寓贵诗》:‘村村兴社学,处处有书声。’盖有试也。先年附试滇南,恐不能给科举之费,故 ?读书者尚少。即今开科会者,风教大行。”可见,贵州兴教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开科会”,而阳明则在此过程中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阳明之务实精神,亦由此可见一斑。 第四,王阳明对明初来戍贵阳人士的后代有深切的同情与期待。这可以从阳明为黔中人士撰写的墓志铭中找到相关证据。如《蜀府伴读曹先生墓志铭》中的墓主曹霖(,—1505),字时望,号戇庵,贵阳人,蜀惠王伴读,“以明诗经举于乡,入试进士,中乙榜,选教夔(今 ? 《贵州通志》,嘉靖三十二年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68册,页320—321。 四川奉节)之建始。建始之学名存实废,先生至,为立学宫,设规条,启新涤秽,口授身率,士始去诞谚,循帖知学,科第勃兴,化为名庠。„„铭曰:於维斯人,此士之方。彼藩之良, ?渊塞孔将。不宁维藩,可以相邻。”《孺人詹母越氏墓志铭》中的詹恩(,—1506),字荩臣,贵阳人,弘治十二年三甲进士,试政户部,历官大理寺正公,正德元年八月,卒于服阕还贵途中。祖詹英,字止庵;父詹木,字补庵,又称评事公,“有文事,累立军功,倜傥善(喜)游”。这些出身进士的贵阳人士,都是明初来戍贵阳人士的后代。阳明介绍他们,主要是因为他们曾为贵州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过贡献。 诚然,阳明刚到龙场时,基于精神上的极度郁闷和困惑,是把自己的全部心力都放到超越式的内心“悟道”上,于是就有了“龙场悟道”这样的思想创新。故而他对龙场诸生说: 君子之仕也以行道~不以道而仕者~窃也。今吾不得为行道矣。虽古之有禄仕~未 尝奸其职也……夫禄仕~为贫也~而吾有先世之田~力耕足以供朝夕~子且以吾为道乎, 以吾为贫乎, 吾之来也~谴也,指谪龙场,~非仕也,吾之谴也~乃仕也~非役也。役者以力~ 仕者以道,力可屈也~道比可屈也。……惟命之从而不以道~是妾妇之顺~非所以为恭 也。,《全集》~页912, 然而,随着政治待遇的改善和对黔中社会的逐渐了解,阳明又很快把注意力转移到当地的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工作上。于是他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遂“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这与其撰《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同上,页87—89)的用意何等相似~同时他还强调说:“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并明确反对“虚而为盈,无而为有”(《全集》,页974)。这与其面对知识水平较高的门徒时所说的话又是何等不同~因为谁都知道,要在一个地处边陲、教育落后的地区从事学术事业,就必须得从普及性、基础性的工作开始做起,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所以阳明在“龙场悟道”后,并未把过多的精力投放在个人思想体系的梳理与完善上,而是把注意力很快转向了当地的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工作,憧憬着“村村兴社学,出处有书声”的人文景观能在贵州出现。这无疑是王阳明为黔中留下的最宝贵财富。 二、集 释 本节所录的24篇诗文,皆属通行本《全集》未载之内容。除7篇是笔者新收集的,其 ?余17篇都是从永富青地新近发表的两篇论文中移录。其中第4、5、14、16篇是有关黔中王门的珍贵史料,第2、18篇是有关楚中王门的,第1篇是有关闽中王门的,第20篇是有关粤中王门的,第7、21、22篇是有关阳明与北方学界的资料;第17篇是有关阳明与王琼关系以及阳明政治活动的重要史料。笔者在转录永富先生搜集的17篇散佚诗文时,曾将其与上海图书馆所藏原刻本作了重新校对,纠正了个别错字,并在永富先生“补说”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考释。 ? 收录于《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卷二。按:该墓志铭未见于通行本《王阳明全集》,其石碑已于1954年在贵阳西郊出土,碑文题曰《明封孺人詹母越氏墓志铭》,1986年贵州省博物馆将其编入《贵州省墓志选集》(参见王萼华:《王阳明在贵州的一篇佚文》,载王晓昕主编:《王阳明与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互校后发现,《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所收《孺人詹母越氏墓志铭》与石碑内容有数字不同,前者还有两句缺文。因该墓志铭已收入于拙作:《王阳明佚文汇编考释》(《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2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故本文不再赘录。 ? 永富青地:《上海图书馆藏《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について》,《东洋の思想と宗教》2006年第23号;《上海图书馆藏《阳明先生与晋溪书》について》,《汲古》第49号,汲古书院2006年6月刊。 1、《答樊贞少参》(正德三、四年) 别后怀企益深。朋友之内,安得如执事者数人,日夕相与磨砻砥砺,以成吾德乎,困处中,忽承笺教,洒然如濯清风。独惟进与,虽初学之士,便当以此为的,然生则何敢当此。悚愧中,闻叹近来学术之陋,谓前辈三四公能为伊洛本源之学,然不自花实而专务守其根,不自派别而专务守其源,如和尚专念数珠而欲成佛,恐无其理。又自谓慕古人体用之学,恐终为外物所牵,使两途之,皆不到。足以知执事执之致力于学问思辨,重内轻外,惟曰不足,而不堕于空虚渺茫之地无疑矣。生则于此少有所未尽者,非欲有所勖,将以求益耳。夫君子之学,先立乎其大者,而小者不能夺。故子思之论修德凝道,必曰尊德性而道问学。而朱子论之,以为非存心无以致知,而存心者又不可以不致知。执事所谓不自花实派别而专务守其根源,不知彼所守者,果有得于根源否,尔如诚得其根源,则花实派别将自此而出,但不宜块然守此,而不复有事于学问思辩耳。君子之学,有立而后进者,有进而至于立者。二者亦有等级之殊。盖立而后进者,卓立后有所进,所谓三十而立,吾见其进者。进而至于立者,可与适道而至于可与立者也。盖不能无差等矣。夫子谓子贡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又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执事之言,殆有惩于世之为禅学者而设夫,亦差有未平与。若夫两途之说,则未知执事所指者安在。道一而已矣,宁有两耶,有两之心,是心之不一也,是殆本源之未立与。恐为外物所牵,亦以是耳。程子曰:“苟以外物为外牵,已而从之,是以己性为有内外也。”又曰:“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今以恶外物之心而求照无物之地,是反镜而索照也。”又曰:“君子之学,莫若扩然而太公,物来而顺应。”由是言之,心迹之不可判而两之也,明矣。执事挺特沉毅,岂生昧劣所敢望于万一,然乃云尔者,深慕执事乐取诸人之盛心而自忘其无足取。且公事有暇,无吝一一教示成之。文鸣如相见,亦乞为致此意也。(《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卷一,书类) 释文:林希元,1481—1565,~字懋贞,一作茂贞,~号次崖~福建晋江,一作同安,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授大理评事~撰有《林次崖集》十八卷及《朱子大同集》、《易经 ?存疑》等著作。阳明谪贵阳途中尝赠诗于他~到贵阳后又寄书于他~诗已遗~书则存,即此书,。从书中之意看~阳明显然不赞成林希元的‚重内轻外?之见。但为何阳明‚求益?于林希元的心情又如此强烈呢,依笔者之见~这是由于阳明身处边陲~有倾心于内心悟道的冲动~于是才致书希元~切望其‚教示?。另据书中所谓‚困处中~忽承笺教~洒然如濯清风?句推测~此书当作于正德三、四年阳明戍谪龙场期间。 2、《答文鸣提学》(正德三年) 书来非独见故旧之情,又以见文鸣近来有意为己之学,窃深喜望。与文鸣别久,论议不入吾耳者三年矣。所以知有意于为己者,三年之间,文鸣于他朋旧书札之问甚简,而仆独三至焉。今又遣人走数百里邀候于途,凡四至矣。所以于四至之书,而知其有为己之心者,盖亦有喻。人有出见其邻之人病,恻焉,煦煦讯其所苦,遵之求医,诏之以药饵者,入门而忽焉忘之,无他,痛不切于己也已。疾病则呻吟息,不能旦夕,求名医,问良药,有能已者,不远秦楚而延之。无他,诚病疾痛切,身欲须臾忘,未能也。是必文鸣有切身之痛,将求医药之未得,谓仆盖同患而方求医与药者,故复时时念之,兹非其焉己乎,兼来书辞,其意见趋向,亦自与往年不类。是殆克治滋养,既有所得矣。惜乎隔远,无因面见讲究,遂请益耳。夫学而为人,虽日讲于仁义道德,亦为外化物,于身心无与也。苟知为己矣,寝食笑言,焉往而非学,譬如木之植根,水之浚源,其畅茂疏达,当日异而月不同。曾子所谓诚意,子思所谓致中和,孟子所谓求放心,皆此矣。此仆之为文鸣喜而不寐,非为文鸣喜,为吾道喜也。 ? 关于林希元的研究,可参见小岛毅:《明代知识分子论:以林希元为例》,王中江主编:《新哲学》第2辑,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拙作:《闽中王门考略》,《福建论坛》2007年第1期。 愿亦勉之,使吾侪得有所矜式,幸甚幸甚~病齿兼虚下,留长沙八日。大风雨绝往来,间稍霁,则独与周生金者渡橘州,登岳麓。尝有三诗奉怀文鸣与成之、懋贞,录上请正。又有一长诗,稿留周生处,今已记忆不全,兼亦无益之谈,不足呈也。南去俦类益寡,丽泽之思,惄如调饥,便间无吝教言。秋深得遂归图,岳麓、五峰之间,倘能一会甚善。公且豫存之意,果尔,当先时奉告也。(同上) 释文:文鸣提学即陈凤梧~字文鸣~号静斋~江西泰和人~弘治九年进士~历任湖广提学佥事等职~官至右都御史。阳明一生曾两次途径湖南~钱德洪所谓‚先是先生赴龙场时~随地讲授?,《全集》~页1230,~指的是第一次~时在正德三年早春。当时阳明赴谪贵州龙场~途经湖南醴陵、长沙、辰州等地~其间在长沙住的时间最长~此即书中所谓‚病齿兼虚下~留长沙八日。大风雨~绝往来~间稍霁~则独与周生金者渡橘州~登岳麓。尝有三诗奉怀文鸣与成之、樊贞~录上请正。又有一长诗~稿留周生处~今已记忆不全~兼亦无益之谈~不足呈也?。除奉怀文鸣、成之,即徐守诚~字成之~余姚人,、樊贞,即林希元,的三首诗及一长诗外,此四首诗~今皆已遗,~阳明还赋诗畅怀~追忆朱,熹,张,栻,~并对山中朱、张遗迹荒芜破败而佛道寺庙香火旺盛的景象感触良多~慨然吟诵道:‚九仞谁亏一篑功~叹息遗基独延伫:浮屠观阁摩青霄~盘据名区遍寰宇。其徒素为儒所摈~以此方之反多愧。?,《全集》~页690,对儒释道三教间的悲欢离合以及朱学的功亏一篑~可谓曲尽衷肠。恐怕从这时开始~阳明就已经在为后来的‚龙场悟道?作铺垫了,或者说~路径楚地~追忆朱张~也许对一年后的阳明悟道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3、《寄云卿》(正德七年) 尊翁厌世,久失吊慰。云卿不理于谗口,乃得归,书送终之礼,此天意也。哀疚寂寥,益足以为反身修德之助,此天意也。亦何恨,亦何恨~君子之学,惟求自得,不以毁誉为欣戚,不为世俗较是非,不以荣辱乱所守,不以死生二其心。故夫一凡人誉之而遽以为喜,一凡人毁之而遽以为戚者,凡民也。然而君子之自责则又未尝不过于严也,自修则又未尝不过于力也,夫然后可以遗荣辱,一死生。学绝世衰,善俦日寡,卓然云卿,自爱自爱。雨风半日之程,无缘聚首,细扣新得,动心忍心,自当一日千里。尝谓友朋言:道者在默识,德在默成,颜子以能问于不能,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较,此最吾侪准的。云卿进修之功,想亦正如此矣。秋半乘考满,且反,棹稽山京口,信宿其期也。不尽不尽。(同上) 释文:云卿~不详。据‚云卿不理于谗口~乃得归……学绝世衰~善俦日寡~卓然云卿~自爱自爱……颜子以能问于不能~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较~此最吾侪准的。云卿进修之功~想亦正如此矣?~可知阳明对云卿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学说是比较赞赏的。又据‚秋半乘考满~且反~棹稽山、京口~信宿其期也?句推知~此书可能作于正德七年。当时阳明在京师~陞南京太仆寺少卿~计划便道归省~于是预想与云卿‚信宿其期也?。若再结合‚尊翁厌世~久失吊慰?句~则估计云卿是绍兴人。 4、《寄贵阳诸生》(正德八年) 诸友书来,间有疑吾久不寄一字者。吾岂遂忘诸友哉,顾吾心方有去留之扰,又部中亦多事,率难遇便,遇便适复不暇,事固有相左者,是以阔焉许时。且得吾同年秦公为之宗主,诸友既得所依归,凡吾所欲为诸友劝励者,岂能有出于秦公之教哉,吾是可以无忧于诸友矣,诸友勉之。吾所以念诸友者,不在书札之有无。诸友诚相勉于善,则凡昼之所诵,夜之所思,孰非吾书札乎,不然,虽日致一书,徒取憧憧往来,何能有分寸之益于诸友也。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诸友勉之。因便拾楮,不一。(同上) 释文:秦公~名礼~弘治十二年与阳明同举进士出身。阳明离开贵阳后~由秦礼为‚宗主?~凡阳明‚所欲为诸友劝励者?~皆由秦代为教之~从而使阳明‚可以无忧于诸友矣?。阳明在贵阳时为地处边陲的贵州文化教育事业培养了不少人才~秦礼就是其中的代表~故而阳明要求贵阳诸生向秦礼好好学习。据《年谱》~阳明于正德五年三月离开贵阳后~至正德 七年十二月升南京太仆寺少卿~就一直忙于政务~是故‚率难遇便~遇便适复不暇~事固有相左者~是以阔焉许时?。据此推定~该书当作于正德七年以后~估计是在正德八年便道归越后所作。 5、《寄叶子苍》(正德七年) 消息久不闻,徐曰仁来,得子苍书,始知掌教新化,得遂迎养之乐,殊慰殊慰。古之为贫而仕者正如此,子苍安得以位卑为小就乎~苟以其平日所学熏陶接引,使一方人士得有所观感,诚可以不媿其职。今之为大官者何限,能免窃禄之讥者几人哉,子苍勉之,毋以世俗之见为怀也。寻复得邹监生乡人寄来书,又知子苍尝以区区之故,特访宁兆兴,足仭相念之厚。兆兴近亦不知何似。彼中朋友,亦有可相砥砺者否,区区年来颇多病,方有归图。人远,匆匆略布闲阔,余俟后便再悉也。(同上) 释文:叶子苍~名梧,又作‚悟?,~正德八年举人~曾掌教湖南新化~与徐爱,曰仁,有往来~后归筑~得‚迎养之乐?~寻贵州镇安县知县~著有《凯歌集》~同时也是黔刻本《阳明先生文录续编》的校刊者。阳明对叶子苍的评价甚高。阳明殁后~叶与陈宗鲁、汤伯元等数十人曾联名上书巡抚王杏~‚请建祠以慰士民之怀?。据‚徐曰仁来~得子苍书……区区年来颇多病~方有归图?句推知~此书可能作于正德七年二月至十月徐爱随阳明归越期间。宁兆兴~未详~估计也是阳明在贵阳时的学生~故阳明对宁的近况亦相当关心。 6、《奉石谷吴先生书》(弘治十三年) 生自壬子岁拜违函丈,即羁縻太学,中间余八九年,动息之所怀仰,寤寐之所思及,其不在函丈之下者,有如白日。然而曾无片简尺牍致起居之敬而伸仰慕之私者,其敢以屡黜屡辱,有负知己之故,遂尔惭沮哉。实以受知过深,蒙德过厚,口欲言而心无穷,是以每每伸纸执笔,輙复不得其辞而且中止者,十而二三矣。坐是情愈不达,而礼益加疎。姑且逡巡,日陷于苟简浇薄,将遂至忽然之地而不自觉。推咎所因,则亦诚可闵也。蜀士之北来者,颇能具道尊候。以为动履益康,著述益富,身闲而道愈尊,年高而德弥邵。闻之无任忻慰庆跃。嗟乎~古之名儒硕德如先生者,曾亦多见也。夫今之人,动輙叹息咨嗟,以为曾不得如古之名儒硕德者处之庙堂,以辅吾君。至如先生,乃复使之优游林下,乌在其能思古之人也,居先生门下,为先生谋,则不宜致叹于此。立吾君之朝,为斯世谋,则斯言也,实天下之公论,虽以俟后贤无惑也。生近者授职刑部云南司,才疎事密,惟日扰扰于案牍间而已。于同僚侯守正之行,思其闲暇时,犹不能略致起居之问,今且日益繁冗,是将终不得通一问也。是以姑置其所愿陈者,以需后便。且尔先伸数载间阔之怀,以请罪于门下。伏惟大贤君子,不以久而遂绝,不以微而见遗,仍赐收录,俾得复为门下士,岂胜庆幸感激哉,香帕将远,诚万一,伏惟尊照。不备。(《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卷二,书类) 释文:壬子年即弘治五年~是岁阳明举浙江乡试~‚始侍龙山公于京师~遍考考亭遗书读之……自委圣贤有分~乃随世就辞章之学?,《全集》~页1223,。估计阳明就是在此时拜于石谷门下的。书曰‚生近者授职刑部云南司?。阳明于弘治十三年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这与首句‚中间余八九年?正好吻合。故知此书当作于弘治十三年。吴石谷~估计是四川人~为官京师~阳明曾拜其门下~并誉其‚名儒硕德?、‚大贤君子?~自认‚受知过深~蒙德过厚?~试图‚复为门下士?~可见吴石谷在阳明心目中的地位颇高。 7、《答王应韶》(正德六、七年) 昨承枉顾,适兹部冗,未获走谢。向白岩自关中回,丞道执事志行之高。深切企慕,惟恐相见之晚。及旌节到此,获相见,又惟恐相别之速。以是汲汲数图一会,整所欲请,亦承相亮,两辱枉教,辩难穷诘,不复退让。盖彼此相期于道义,将讲去其偏,以求一是,自不屑为世俗谀媚善柔之态,此亦不待相喻而悉也。别去深惟教言,私心甚有所未安者。欲候面请,恐人事缠绕,率未有期。先以书告其诸讲说之未合,皆所未暇。惟执事自谓更无病痛,不须医药,又自谓不待人启口,而已识其言之必错。在执事之为己笃实,决非谬言以欺世, 取给以御人者。然守仁窃甚惑之。昔者夫子犹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又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未闻以为无过也。子路人告之以其过则喜,未闻人之欲告以过而拒也。”今执事一过之,一反焉,此非浅陋之所能测也。舜好问而好察迩言。迩言者,浅近之言也,犹必察焉。夫子尝曰:“不逆诈。”又曰:“不以人废言。”今不待人之启口,而已识其必错者,何耶,又以守仁为乡医,未晓方脉,故不欲闻其说。夫医术之精否,不专系于乡国,世固有国医而误杀人者矣。今徒以乡医闻见不广于大方,脉未必能通晓,固亦有得于一证之传知之真切者,宁可概以庸医视之,兹不近于以人废言乎,虽然,在守仁则方为病人,犹未得为乡医也。手足痿痹而弗能起,未能远造国都,方将求乡医而问焉。骤闻执事自上国而来,意其通于医也,而趋就之。乃见执事手足若有挛拳焉,以为犹吾之痿痹也,遂疑其病,固宜执事之笑而弗纳矣。伏惟执事诚国医也,则愿出一匕之药以起其痿痹。诚亦步挛拳乎,则愿相与讲其受病之源,得无亦与痿痹者同乎,而将何以瘳之。泛泛扬舟,载沉载浮。既见君子,我心则休。幸执事之亮此情也。(同上) 释文:王应韶,1465—1517,~名云凤~字应韶~号虎谷~山西和顺人~成化二十年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顺抚宣府。虎谷与王华同辈~比王华晚举进士三年~故阳明对他非常尊重。后两人意见相左~是故阳明‚两辱枉教~辩难穷诘~不复退让……自不屑为世俗谀媚善柔之态?。虎谷代表的是北方正统理学~阳明代表的是南方新兴力量。‚执事自谓更无病痛~不须医药~又自谓不待人启口~而已识其言之必错?~说明虎谷非常固执~‚守仁窃甚惑之?~指出:‚今不待人之启口~而已识其必错者~何耶,?虎谷贬斥阳明是‚乡医?~意即乡巴佬~阳明则反唇相讥~认为‚夫医术之精否~不专系于乡国~世固有国医而误杀人者矣。今徒以乡医闻见不广于大方~脉未必能通晓~固亦有得于一证之传知之真切者~宁可概以庸医视之~兹不近于以人废言乎?,此‚国医?实暗指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全集》卷四收录阳明作于正德六年的《答王虎谷》书~书中对虎谷的‚弘毅说?提出过严厉批评~而本文对虎谷的批评更显激烈。虎谷卒于正德十二年~本书所谓‚昨承枉顾~适兹部冗~未获走谢?~据此推断该书可能作于正德六、七年。 8、《答汪抑之》一(正德六年) 昨承枉教,甚荷至情。中间定性之说,自与仆向时所论者无戾。仆向之不以为然,殆听之未审也。然训旨条贯,似于前日精采十倍。虽仆之不审于听,亦兄之学,日有所进欤。惟未发之说,则终不敢以为然者。盖喜怒哀乐,自有已发未发。故谓未发时无喜怒哀乐则可,而谓喜怒哀乐无未发则不可。今谓喜怒哀乐无未发已发,固已发未发亦已发。而必欲强合于程子动亦定、静亦定之说,则是动亦动、静亦动也。非惟不得子思之旨,而于程子之意,似亦有所未合欤。执事聪明绝人,其于古人之言,求之悉矣。独此似犹有未尽者。宜更详之,勿遽云云也。(同上) 9、《答汪抑之》二(正德六年) 所不避于烦渎,求以明道也。承喻论向所质者,乃疑思问耳,非敢遽有之也。乃执事谦退不居之过。然又谓度未能遽合,愿且置之,恐从此多费议论,此则大非仆之所望于吾兄者也。子思曰:“有弗问问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辩辩之,弗明弗措也。”既曰疑思问矣,而可惮于议论之费耶,横渠有云:“凡致思,到说不得处,始复审思明辩,乃为善学。若告子则到说不得处遂已,更不复求。”老兄之云,无乃亦是病欤。所谓不若据见成基业者,虽诚确论,然详老兄语意,似尚不以为然者。如是而遂据之不疑,何以免于毫厘之差、千里之谬乎,始得教,亦遂欲罢去不复议,顾仆于老兄不宜如此。已昏黑,将就枕,輙复云云,幸亮此情也。(同上) 释文:汪抑之~名浚~字抑之,《明儒学案》作‚升之?,~号石潭~江西弋阳人~弘治六年进士~授翰林编修。正德初~汪忤逆刘谨~调南京工部员外郎~谨诛~复还翰林。嘉靖初~晋吏、礼二部侍郎~至礼部尚书兼国史副总裁。大礼议起~汪力主宋儒之议。隆庆改元~ 赠太子少保~谥文庄。石潭与阳明相交然不同道。《全集》中录有阳明作于正德六年的《答汪石潭内翰》书~以及撰于正德二年的十一首诗~即《答汪抑之》,三首,、《一日怀抑之也抑之之赠既尝答以三诗意若有歉焉是以赋也》、《梦与抑之昆季语湛崔皆在焉觉而有感因记以诗三首》和《寄石潭二绝》。阳明在《寄石潭二绝》序中云:‚仆兹行无所乐~乐与二公一会耳。得见闲斋~固已如见石潭矣。留不尽之兴于后期~岂谓乐不可极耶,闻尊恙已平复~必于不出见客~无乃太以界限自拘乎,奉次二绝~用发一笑~且以致不及请教之憾。?,《全集》~页795,黄宗羲据此认为:‚此正朋友相爱之情见之于辞~以是为绝交,指杨止庵所谓‘阳明过弋阳~寄四绝以示绝交?,~则又何说,?,《黄宗羲全集》第7册~页449,从本书可以看出~阳明虽赞成石潭的定性说~但反对其未发说~表现出对汪的极度失望。而两人意见相左~从《答汪石潭内翰》书中也能看出。可见杨止庵所谓‚阳明过弋阳~寄四绝以示绝交?~恐非臆测。只是‚绝交?的时间估计在正德六年前后~而非正德二年。 10、《答陈文鸣》(正德五至七年) 别后企仰日甚。文鸣趋向端实,而年茂力强,又当此风化之任,异时造诣,何所不到,甚为吾道喜且幸也。近于名父处见所寄学规,深叹用意精密,计此时行之已遍。但中间似亦有稍繁。必欲事事责成,则恐学者诵习之余,力有弗逮。若但施行,无所稽考,又恐凡百一向废坠,学者不复知所尊信。何若存其切要者数条,其余且悉删去,直以琐屑自任为过,改颁学者,亦无不可。仆意如此,想高明自有定见,便中幸加斟酌,示知之。仆碌碌度日,身心之功,愈觉荒耗。所谓未学而仕,徒自贼耳。进退无据,为之奈何。懋真成之丞,相见必大有所讲明。凡有新得,不惜示教。因郑汝华去,草率申问。(同上) 释文:陈文鸣~见《答文鸣提学》之释文。杨名父,1458—1513,~名子器~字名父~号柳塘~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名父卒于正德八年~故知本书必作于此前。又据‚仆碌碌度日~身心之功~愈觉荒耗。所谓未学而仕~徒自贼耳。进退无据~为之奈何?句推知~此书可能作于正德五至七年阳明任职京师期间。郑汝华~未详。 11、《答徐子积》(嘉靖元年至三年) 承示送别诸叙,虽皆出于一时酬应,中间往往自多新得,足验学力之进。性论一篇,尤见潜心之学,近来学者所未能道。详味语意,大略致论于理气之间,以求合于夫子相近之说,甚盛心也。其间鄙意所未能信者,辞多不能具,輙以别幅写呈,略下注脚求正。幸不吝往复,遂以蹇劣见弃也。夫析理愈精,则为言愈难;立论愈多,则为缪愈甚。孔孟性善相近之说,自是相为发明,程朱之论详矣。学者要在自得,自然循理尽性。有不容已,毫分缕析,此最穷理之事。言之未莹,未免去离,支离判于道矣。是以有苦心极力之状,而无宽裕温厚之气。意屡偏而言之窒,虽横渠有所不免。故仆亦愿吾兄之完养思虑,涵泳养理,久之自当条畅也。兄所言诸友,求清与仆同举于乡,子才尝观政武选,时仆以病罕交接,未及与语。叶君虽未相识,如兄言,要皆难得者也。微服中不答书,为致意。学术不明、人心陷溺之余,善类日寡。诸君幸勉力自爱,以图有成也。尝有《论性书》,录去一目。(同上) 释文:徐子积~未详。求清与阳明‚同举于乡?~估计是阳明同乡,子才即魏校~字子才~号庄渠~江苏昆山人~弘治十八年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尝私淑胡居仁~‚聂双江归寂之说~当是发端于先生者也。……先生疑象山为禅~其后始知为坦然大道~则于师门,指胡居仁,之教~又一转矣?,《黄宗羲全集》第7册~页41,。阳明虽与魏校相识~但因病‚罕交接~未及与语?。叶君~未详。‚微服中不答书~为致意?~疑指丁优归乡之际~不便致书。若然~则此书作于嘉靖元年二月至三年四月阳明为王华服阙期间。从书中看出~徐子积倾心程朱~与魏校相近~所著《性论》~‚详味语意~大略致论于理气之间~以求合于夫子相近之说?。阳明对此颇有异议~故曰:‚其间鄙意所未能信者~辞多不能具~輙以别幅写呈~略下注脚求正。?并提醒道:‚夫析理愈精~则为言愈难,立论愈多~则为缪愈甚。?主张‚学者要在自得~自然循理尽性?。又~据此书而知阳明尝撰有《论性书》~亦属阳明佚文。 12、《书刘生卷》(正德八、九年) 仁者以天地万一为一体,医书以手足痿痹为不仁。大庾刘生慎请为仁之说。生儒而善医,吾尝见其起危疾,疗沉屙(疴),皆应手而验。夫儒也,则知一体之仁矣。医也,则知痿痹之非仁矣。世之人仁义不行于伦理,而私欲以戕其天性,皆痿痹者也。生惟无以其非仁者而害其仁焉,求仁之功尽此矣,吾何说,生方以贡人京,自此将为民社之寄。生能以其素所验于医者而施于政民,其有瘳乎~(《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卷二,跋类) 释文:刘生~未详~江西大余,即大庾,人~儒而善医~阳明弟子。阳明主张医儒合一~并希望刘生‚能以其素所验于医者而施于政民?~实为‚知行合一?思想之具体运用。另~阳明曾于正德十年作《刘氏三子字说》:‚刘毅斋之子三人。当毅斋之始入学也~其孟生~名之曰甫学,始举于乡也~仲生~名之甫登,始从政也~其季生~名之曰甫政。毅斋将冠其三子~而问字于予。?,《全集》~页907,此刘毅斋可能就是刘生。此书作于刘生以贡入京时~而正德十年刘生已‚从政?~是故此书估计作于正德八、九年。 13、《策问一道》(年月未详) 问: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自上古之圣神以至于后之贤士君子,未有不由师友能有成者。经传之载详矣,请试言之。夫师以传道授业,必贤于己者也。孔子之师,苌郯之流也,果贤于孔子欤,无友不如己,而文王之友四人,果皆文王所不若欤,果文王所不若也,则四人者为友不若己矣。民生于三事之如一,弟子于师,心丧三年。若子贡之徒于孔子,是已未闻。孔子之丧苌郯,若是也。友不可以有挟,若献子之友五人者是矣。而孔子于原壤,以杖叩胫焉,无乃近于有挟乎,不保其往,待物之洪,而取瑟之歌不已甚。犯而不较,与人之厚,而责善之道无乃亏。后世若操戈入室,已无足责。而施帐登堂者,于师生之道,果无愧乎,挤井下石,已非所伦。而弹冠结绶者,于朋友之谊,果已尽乎,立雪坐风,严和不同,而同称善教何居,分金投杖,避让不同,而同称善交何说,今师友之道沦废久矣,欲起而振之,以上有承于洙泗,下无忝于濂洛,若之何而可,诸君辱在不佞,方有责于师友之间,不可以不讲也。(《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卷二,杂著) 释文:此文是阳明针对科举考试的提问而作的回答。策问起源于汉朝~是指提出有关经义或政事等问题~以简策难问~征求对答。对答者因其意图而阐发议论者曰‚射策?~针对问题而陈述政事者曰‚对策?。后世科举考试也多采用之。阳明认为‚今师友之道沦废久矣~欲起而振之?~表现出对师友之道的高度关注。 14、《蜀府伴读曹先生墓志铭》(正德三年) 弘治十八年三月己亥,蜀府伴读曹先生卒。又三年始克葬,是为正德戊辰之冬,缓家难也。将葬,其子轩谋所以志其墓者。于时余姚王守仁以言事谪贵阳。轩曰:是可以托我先人于不朽矣。以其妹婿越榛状来请。贵阳之士从守仁游者询焉,皆曰信,乃为志之。先生始以明诗经举于乡,入试进士,中乙榜,选教夔(今四川奉节)之建始。建始之学名存实废,先生至,为立学宫,设规条,启新涤秽,口授身率,士始去诞谚,循帖知学,科第勃兴,化为名庠。改教成都华阳,化之如建始。部使者以良有司荐,将试之州郡,先生闻曰:是非吾所能也。会以满考至,部恳求补,遂以为蜀惠王伴读。先生入则论经史,开谕德义,出咨否可备替,献王甚尊宠敬信之,欲加之秩,请于朝,固辞不可,乃止。及嗣王立,复加之,辞益至。王使私焉,曰:闻府之进秩者,皆先容而获。今日以义举,而使者以贿成之,辱上甚矣。其敢不承于先王,王叹曰:纯士,勿强之。先生以知遇之厚,无弗尽。憸曲有阴嫉之者,居久之,乃以老求去。王曰:君忘先王耶。先生再拜谢曰:臣死不朽,殿下之及此言,将顾諟明,命正厥事,臣孰敢非正之供,奚事惫臣。不然,臣死且无日,况能左右是图,不得已,许之。家居五年,寿七十有一。卒之五月,以藩府旧劳进阶登仕郎。先生之先为吴人也。永乐间,曾大父迪功郎炯始来自苏之长洲,戌贵阳,家焉。炯生伏乙,伏乙生二子荣、昌。晶娶秦氏,生先生及弟。两方龀而相继以殁,掬于大父之侧室王伯荣是庇。王卒,先生去官丧 焉。伯荣既老,先生奉以之官,不欲留养。不许。乃大备羞耉慎终之具而后行。谓其子曰:吾闻绞矜衾冒死而后制。然吾四方之役也,可异乎,亦为之具。鸣呼~若先生乃可以为子谅笃行之士,今亡矣。配孺人刘氏,子五人,轾干蛊,轼先卒,辙旌义民,轩庠生,力学有闻,輙业举。女五人,适知县尤善辈,皆名家。孙男子六人。先生之世德,于是乎证。先生讳霖,字时望,号戆庵。墓在贵阳城东祖 茔之次。铭曰:于维斯人,此士之方。彼藩之良,渊塞孔将。不宁维藩,可以相邻。靡曰其下,厥闻既起。靡曰其逝,其仪孔迩。我行其野,我践其里。其耉若穉,其昆若嗣。于维斯人,不愧铭只。(《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卷二,墓志) 释文:正德三年滞在贵阳的阳明受曹轩之托~为其父撰墓志铭。墓主曹霖,,—1505,~字时望~号戆庵~贵阳人~蜀惠王伴读,详见前述,。 15、《送人致仕》(年月未详) 人生贵适意,何事久天涯。栗里堪栽柳,青门好种瓜。冥鸿辞网罟,尘土换烟霞。有子真麒麟,归欤莫怨嗟。(《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卷三,诗类) 16、《龙冈谩书》(正德三年) 子规昼啼蛮日荒,柴扉寂寂春茫茫。北山之薇应笑汝,汝胡局促淹他方。彩凰葳(豕与生)临紫苍,予亦鼓棹还沧浪。只今已在由求下,颜闵高风安可望。(同上) 《全集》卷十九载有阳明撰于正德三年的《龙冈新构》诗~此诗当撰于同时。 17、《阳明先生与晋溪书》第十三书(正德十四年) 畏途多沮,不敢亟上启。感恩佩德,非言语可尽。所恨羸病日增,近复吐血潮热,此身恐不能有图报之地矣。伏望终始曲成,使得苟延余喘于林下,亦仁人君子不忍一物失所之本心,当不俟其哀号控吁也。情隘势迫,复尔冒干,伏惟悯有。不具。(引自永富青地:《上海图书馆藏<阳明先生与晋溪书>について》,《汲古》第49号,汲古书院平成18年6月刊) 释文:王晋溪,1459—1532,~名琼~字德华~号晋溪~别署双溪老人~山西太原人~成化二十年进士~历事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由工部主事升至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王琼一生做了三件被人称赞的大事:一是治理漕河,运河,三年~‚敏练著称?,二是平定宸濠叛乱时~‚任人,阳明,唯贤?,三是总制西北边防~‚功在边陲?。因此~历史上把他与于谦、张居正并称为明代三重臣。据《阳明年谱》载:‚先是~先生平贼擒濠~俱王晋溪先事为谋~假以便宜行事。?故阳明对王琼怀有知遇之恩。关于阳明与晋溪书~现存有三种版本:一是通行本《全集》卷二十七《续编二》所收的《与王晋溪司马》。二是嘉靖三十六年谈恺序刊《阳明先生全集》,江西赣州府上梓本~日本名古屋大学图书馆藏,之《正录》卷五末尾增补的《类刻阳明先生与晋溪书》。书前有嘉靖四十二年三月王宗沐序~书后有嘉靖四十三年仲冬吴百朋跋。据序跋~知该书乃王宗沐在舟行湘江途中~从箧中翻检到后亲自抄写的~后因惧抄本泯没~而寄友人王祯~使刻于婺州,今浙江金华,。后吴百朋见婺州刻本不佳~遂命赣州太守赵时齐重刻~并附于谈恺序刊的《阳明先生全集》后。三是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单行本《阳明先生与晋溪书》。此书不分卷~无题笺~鱼尾有‚阳明手柬?字样~共十五封书。卷首有嘉靖四十二年王宗沐《刻阳明先生手柬序》~卷末有嘉靖四十三年王祯《刻阳明先生与晋溪书后跋》和隆庆六年陈文烛《重刻阳明王先生手柬后语》。据序跋~知该书成书于嘉靖四十三年~由王宗沐弟子王祯初刻。隆庆六年~王宗沐又命陈文烛重新校订刊刻。此重刻本与百朋重刻本并非同一本子。比较诸本~可知通行本《全集》至少存有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第一~通行本未标明第几书~并缺第十三书,即此书,~而原书及吴百朋重刊本、《明经世文编》都是标出的。第二~秩序颠倒:一是第八书末尾~从‚守仁不肖?开始~原为第十二书~而通行本却臵于第八书后,二是通行本第九段从‚輙有私梗?到结尾~原书属于第十一书~接于缺文‚奏稿一通渎览~又一通系去冬中途被沮者~今仍令原舍赍上。惟老先生面赐尊裁~可进进之~不可进已之。恃深爱~敢渎冒至此~死罪死罪:附渎?,缺五十五字,后~而通行本却独立成段。第二~缺文漏字颇多:一是第一书缺开头‚侍生王守仁顿首再拜~启上太保大司马晋溪老先生、大人尊丈执事?二十七字~而多‚伏惟?二字,二是第六书末尾缺‚外具用兵事宜一通~极知狂妄~伏惟曲赐采择~并垂恕察。幸甚幸甚?二十六字,三是第七书多‚生惟?二字,四是第八书有多处异同,五是第十书末尾缺‚奏稿二通渎览?六字,六是第十一书末尾缺五十六字,见上述,,七是第十二书末尾缺‚外奏稿揭帖奉呈?七字,八是第十五书末尾缺‚归省疏已蒙曲成~得蚤下一日~举家之感也。恳切恳切?二十一字。这些缺文漏字~可能是重刊时为校订者所删~也可能是钱德洪编订《续编》时所删。通过对这些佚文、缺文和漏字的对勘比较~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阳明与晋溪之间的特 殊关系以及阳明的政治主张。 18、《朱张祠书怀示同游》(正德二年) 灵杰三湘会,朱张二月留。学在濂洛系,文共汉江流。 ?释文:嘉靖二年徐珊编《居夷集》与嘉靖九年钱德洪编《阳明先生诗录》时~虽录有数首阳明居楚诗赋~但终因年久失传~不仅多有遗漏~而且编排错乱。如清康熙二十六年赵宁纂修的《长沙府岳麓志》卷六所载的《望赫曦台》,见《中国历代书院志》第四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就不见于《居夷集》和《阳明先生诗录》以及通行的《全集》本。而《全集》本所收的《陟湘于迈岳麓是尊仰止先哲因怀友生丽泽兴感伐木寄言二首》之一~《长沙府岳麓志》,卷六,题为《登岳麓》~清光绪六年李扬华编的《石鼓志》,卷三,题为《忆朱张两夫子》,见《中国历代书院志》第四册,,之二~《石鼓志》,卷五,题为《朱张祠书怀示同游》~并把该诗一分为二~其中之一即本文所录四句。据笔者推测:《陟湘于迈岳麓》与《朱张祠书怀示同游》原诗均为二首~徐珊、钱德洪所见到估计只是《陟湘于迈岳麓》之一与《朱张祠书怀示同游》之大部~因二人未见到原诗~又不加考辩~故而才把两首互不搭界的诗拼合为一首。本诗说明阳明谪龙场前尚倾心于程朱之学。 19、《游阴那山》(正德十二年)Q, 路入丛林境,盘旋五指巅。奇峰青卓玉,古石碧铺泉。吾自中庸客,闲过隐怪阡。菩提何所树,盘涅是其偏。轮回非曰释,寂灭岂云禅,有偈知谁解,无声合自然。风幡自不定,予亦坐忘言。 释文:本诗录自清顺治《潮州府志》卷十一《古今文章部〃诗部》。阴那山在程乡~明属粤之潮郡~说明阳明曾履迹潮地也。正德十二年~阳明备兵征赣、闽诸寇~地与广东龙川接~程乡县知县张戬统率新民从征~或于其时登阴那山并留诗。郡城有怀惠祠之建~邹守益《怀惠祠记》称:‚怀惠祠者何?潮士若民怀阳明先生之惠而祠之者也。……先生未尝履其地、施其惠~何祠尔矣,德威遐被~风教宏敷~人心感慕~自有不能已焉乎,?,《潮州府志》卷十二《古今文章部〃文部》,实阳明曾入潮境~邹氏所言有误。后潮中王门弟子尚立祠宗山精舍~上祀阳明~下以薛侃配焉。甘泉尝撰记以勒之石。 20、《大伾山诗》(弘治十二年) 晓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水寒。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余姚王守仁大明弘治己未仲秋朔。 21、《大伾山赋》(弘治十二年) 王子游于大伾山之麓,二三子从焉。秋雨霁野,寒声在松。经龙居之窈窕,升佛岭之穹窿。天高而景下,木落而山空,感鲁卫之故迹,吊长河之遗踪。倚清秋而远望,寄遐想于飞鸿。于是开觞云石,洒酒危峰,高歌振于岩壑,余响迩于悲风(后缺) 释文:本诗赋皆转录自陶宗晓《儒雅放逸——从大伾山诗石刻看王阳明及其书法》,《鹤壁日报》2004年1月30日,。诗赋皆刻于大伾山大石佛北崖下~诗碑宽1.66米~高0.93米~为大行书,赋碑高,米~宽0.88米~为中楷行书。大伾山在河南浚县。弘治十一年~浚县名宦威宁伯王越死于甘州军中~消息传到京师~皇上伤心不已~特辍朝一日以示哀悼。弘治十二年秋~新科进士王阳明奉旨送王越灵柩回浚县安葬。在督造王越墓期间~阳明‚驭役夫以什伍法~休食以时~暇即驱演‘八阵图’。事毕~威宁家以金帛谢~不受~乃出威宁所佩宝剑为赠~适与梦符,指阳明‘未第时尝梦威宁伯遗以弓剑’事,~遂受之?,《全集》~页1224—1225,。期间阳明还登大伾山揽胜~并挥毫写下了被誉为大伾山镇山之宝的《大伾山诗》和《大伾山赋》。诗赋皆作于己末,1499,秋天~前者落款‚己未仲秋朔?~后者落款 ? 关于《居夷集》和《阳明先生诗录》的考辩,详见拙作:《新发现的十六篇王阳明逸诗文考释》、《王阳明佚文汇编考释》。 ‚己未重阳?~说明阳明在浚县至少逗留了一个月。诗赋除了对大伾山的赞誉外~还充溢着对人生、仕途的信心与激情~活脱脱地表现出了一个刚刚步入仕途者的雄心壮志。后人为纪念阳明~遂把建于嘉靖三十九年的大伾山东山书院改建为阳明书院~并将《大伾山诗》和《大伾山赋》手迹镌刻于书院中。1934年~有人又将阳明画像摹刻于书院墙壁。大伾山诗赋与阳明书院遗址~为我们研究阳明的早期思想以及北方王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2、《游齐山赋并序》(弘治十五年) 齐山在池郡之南五里许。唐齐映尝刺池,亟游其间,后人因以映姓名山。继之以杜牧之诗,遂显名于海内。宏治壬戌正旦,守仁以公事到池,登兹山以吊二贤之遗迹,则既荒于草莽矣。感慨之余,因拂崖石而纪岁月云。 适公事之甫暇,乘案牍之余晖,岁亦徂而更始,巾予车其东归。循池阳而延望,见齐山之崔嵬。寒阳惨而尚湿,结浮霭于山扉。振长飚而舒啸,麾彩见于虹霓。千岩豁其开朗,扫群林之霏霏。羲和闯危巅而出,候倒回于苍矶。蹑晴霞而直上,陵华盖之葳蕤。俯长江之无极,天风飒其飘衣。穷岩洞之幽邃,坐孤亭于翠微。寻遗躅于烟莽,哀壑悄而泉悲。感昔人之安在,菊屡秋而春霏。鸟相呼而出谷,雁流声而北飞。叹人事之倏忽,晞草露于须斯。际遥瞩于云表,见九华之参差。忽黄鹤之孤举,动陵阳之遐思。顾泥途之溷浊,困盐车于枥马。苟长生之可期,吾视弃富贵如砾瓦。吾将旷八极以遨游,登九天而视下。餐朝露而饮沆瀣,攀子明之逸驾。岂尘网之误羁,叹仙质之未化。 乱曰:旷观宇宙,漠以广兮。仰瞻却顾,终焉仿兮。吾不能局促以自污兮,复虑其谬以妄兮。已矣乎,君亲不可忘兮,吾安能长驾而独往兮。 释文:原载乾隆《池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9~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和光绪《贵池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61~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现据尹文汉《王阳明游九华山综考》,《池州师专学报 》2006年第2期,一文移录。齐山位于安徽池州市贵池区城南5里处~离九华山约70余里~素有‚与九华之胜~并擅江南?之美誉。齐山高不过百米~然自晚唐以来~即以其千姿百态之岩石、幽暝奇幻之溶洞而倍受游人青睐。到明代~齐山已与九华山并擅江南。齐山之名~一说山有十余峰~峰峰齐等~故名齐山,一说唐贞元年间,785—805,~齐映任池州刺史~享有政声~且常登此山~故以其姓作山名。王阳明尝两次游齐山~并在齐山作诗赋四篇:《寄隐崖》、《游齐山赋并序》、《春日游齐山用杜牧之韵》二首。《游齐山赋并序》和《寄隐崖》作于弘治十五年第一次游齐山时~《春日游齐山用杜牧之韵》二首作于正德十五年第二次游齐山之时。《寄隐崖》收录在《全集》卷二十之‚京师诗?中~乾隆《池州府志》、光绪《贵池县志》收此诗于齐山寄隐崖条下。《春日游齐山用杜牧之韵》二首收录在《全集》卷二十之‚江西诗?中~嘉靖《池州府志》、乾隆《池州府志》、光绪《贵池县志》收此诗于齐山条下。弘治十四年~王阳明从长江登岸入池州境内~又经齐山至五溪上九华山。正德十五年王阳明再游齐山时~有参政徐琏、知府何绍正、主事林豫、周昺和评事孙甫同行。 23、《石庵和尚像赞》(弘治十四、十五年) 从来不知光闪闪气象,也不知圆陀陀模样。翠竹黄花,说甚么蓬莱方丈。看那九华山里金地藏,好儿孙,又生个实庵和尚。噫,那些儿妙处,丹青莫状。 释文:原载康熙《九华山志》卷九,康熙二十八年池州郡守喻成龙、李灿重辑~教授黄华、训导宗观同校,~现据尹文汉《王阳明游九华山综考》,《池州师专学报 》2006年第2期,移录。弘治十四年底~王阳明循长江南下~在青阳境内登陆~游池州齐山后~经五溪入九华山~夜宿山麓之无相寺~后沿石阶上山~先抵太白祠和化城寺~因大雨而滞留化城寺~其间与化城寺西长生庵住持石庵和尚相谈甚契~遂为之作赞。石庵和尚~未详。 24、《简庆公像赞》(年月不详): 君敬称字,谨饬谦和,克家有子,孙掇巍科,富而且贵,尘寰几何,睹容景仰,泰山嵬 峨。姻晚生王守仁拜题。 释文:录自《余姚岑氏章庆堂宗谱》,光绪三十四年章庆堂活字本,卷首。据《简卿公像赞》旁注:‚莹房:六世元五~新九长子~讳俊卿~字子秀~娶邑中闻人氏~随奁三百亩~名云柯庄~就产启住石姆山~卒葬云柯塔子岭施家滩。女适王~即海日公之母~阳明先生之祖母太夫人~享年百岁。?‚恺十一~新九次子~讳简卿~字君敬~赠儒林郎。生元大德十年丙午六月初八日亥时~卒至正七年丁亥二月廿九日戌时~年四十有二~配郑氏~宰相郑清之女~葬游深照面山~子二:沂四、沂五。?据王孙荣说~王华曾为《余姚上林岑氏家谱》写过序,有手迹复印件,~名《浙江余姚谱世系》。此谱为余姚族人赠与广西族人者~今复由广西得来。说明广西岑氏与余姚岑氏有姻缘血缘关系。
本文档为【[精品]王阳明散逸诗文续补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7495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4KB
软件:Word
页数:34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12-24
浏览量: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