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宁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南宁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举报
开通vip

南宁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南宁市人民政府文件 南府发〔2011〕28号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管委会,市级各双管单位,市直各事业、企业单位: 《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市十二届人大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一、充分认识《纲要》实施的重大意义 市十二届人大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纲要》,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我市未来五年经...

南宁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南宁市人民政府文件 南府发〔2011〕28号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管委会,市级各双管单位,市直各事业、企业单位: 《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市十二届人大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一、充分认识《纲要》实施的重大意义 市十二届人大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纲要》,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我市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对我们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率先在全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不断提高《纲要》实施的自觉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纲要》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部署上来,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全力以赴抓好《纲要》实施,奋力开创我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分解落实目标任务 将《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市直各部门和各县(区),明确各项任务的责任领导和责任单位。按照“定人员、定任务、定时间、定要求、定责任”的原则,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制定分解落实《纲要》40个主要指标特别是17个约束性指标的工作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具体落实到每一年度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中,落实到各级各部门的工作中,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以推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三、组织实施重大项目 要把加强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实施《纲要》的重要抓手,通过抓好项目建设,落实《纲要》目标任务。对《纲要》提出的重大项目,要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强化全程跟踪和协调服务,加快项目开竣工。加强项目研究,做好项目储备,完善“十二五”重大项目库。 四、完善监测评估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强化《纲要》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加强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纲要》实施情况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终期报告制度,形成监测评估报告,提交市人民政府和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五、加强督查考核 建立定期督查通报制度,加强对《纲要》实施的督促检查。制定完善《纲要》实施绩效考评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把《纲要》实施情况纳入各级各部门的绩效考评体系,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和奖惩制度的重要依据。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对《纲要》实施工作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要通报表彰奖励;对《纲要》实施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通报批评直至追究相关责任。 六、强化统筹协调 加强《纲要》与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县(区)规划的衔接协调,把《纲要》精神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强化财税、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环保、价格等政策措施与《纲要》实施的衔接配合,形成实施《纲要》的强大合力,确保《纲要》顺利实施。 七、加强学习宣传 各级各部门要把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纲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认真组织传达学习,在全市上下迅速掀起学习、宣传和贯彻《纲要》的热潮。要采取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和举办研讨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和宣传《纲要》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让全市人民了解、熟悉和掌握《纲要》基本精神,形成人人关心《纲要》、人人自觉参与《纲要》实施的良好氛围。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三日 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2月26日,南宁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九次会议批准) 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国家、自治区总体规划和《中共南宁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述我市发展战略、目标任务及工作重点,是我市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以及进行功能布局、结构调整和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  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章  “十二五”发展基础 “十一五”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全方位开放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城市综合实力继续增强,城市面貌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坚持全方位开放创新,走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大力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计划,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和“服务企业年”等重大活动,全面打好“工业经济振兴”、“五象新区开发”、“产业园区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完善”、“打造‘中国水城’”等五场攻坚战,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有效克服了冰冻、洪涝、干旱等严重自然灾害,保持和扩大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中心、信息交流中心、金融中心(以下简称“三基地三中心”)建设取得进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了良好成效,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和科学发展三年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18个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翻一番以上,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的“近期打基础”目标顺利实现。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部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等均比“十五”期末翻一番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2007年突破1000亿元的基础上,2010年达到1800.43亿元,占全区的19%,年均增长15.5%,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区首位,在西部地区省会(首府)城市中处于中上水平。 经济结构调整更趋合理。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6.55:31.96:51.49调整为2010年的13.58:36.26:50.16。工业进一步壮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达150亿元,比2005年翻1.4番以上,培育了制药、生物、铝加工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和优势企业。服务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物流、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宜居城市魅力更加彰显。“以邕江为轴线,西建东扩,完善江北,提升江南,重点向南”的城市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城镇化率达到48%左右。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承载功能显著增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五象大道、南宁大桥、广西体育中心一期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五象、凤岭、相思湖等新区建设加快推进,旧城改造加快实施。六县县城及重点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城镇特色更加凸显。农村基础设施“三大会战”、大石山区大会战等全面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等加快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山、水、树”文章谱写新篇,“中国绿城”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水城”建设开局良好,“城乡清洁工程”成效显著,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城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现代宜居城市魅力彰显,先后获得 “联合国人居奖”、 “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十大宜居城市”、“中华宝钢环境奖”及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等荣誉称号。 改革开放合作不断深化。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连续成功举办,五个东盟国家总领事馆入驻南宁,东盟十国、日本、韩国商务联络部相继启用,以东盟为重点的对外开放合作深入推进,城市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南宁保税物流中心通过国家验收并实现封关运行,与北钦防合作进一步加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西部大开发成效显著,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新进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财税、投融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城建、水务等重点行业的投融资平台相继组建,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社会事业全面繁荣发展。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推进,连续五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先后获得“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50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等荣誉称号,2010年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提前两年实现“两基”攻坚目标,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高中和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攻坚任务顺利完成。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南宁精神深入人心。城乡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加快构建,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基本建成。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人口计生工作成效显著,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顺利实施,改善民生成效显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依法治市不断推进,平安南宁建设扎实开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局面不断巩固。 “十一五”期间,经过全市各族人民努力奋斗,我市科学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大胆创新发展模式,努力提高发展质量,有效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初期目标基本实现,构筑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的基础条件逐步夯实,为“十二五”时期推动经济社会进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栏1:“十一五”南宁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05年 “十一五”规划目标 2010年初步统计完成情况 2010年预期量 年均增长 2010年完成量 五年年均增长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723.36 -- 12% 1800.43 15.5%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元 11057 -- 11% 25624 13.9% 3 财政收入 亿元 100.22 -- 15% 300.88 24.59% 4 全部工业总产值 亿元 490.92 -- 19% 1502.68 25.08% 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362.9 -- 16% 1483.02 32.52%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80.34 -- 13% 905.93 18.96% 7 出口总额 亿美元 5.77 -- 20% 15.93 22.52% 8 三次产业结构 16.55:31.96:51.49 12.2:36.5:51.3 13.58:36.26:50.16 9 城镇化率 % 38.5 45 -- 48 -- 10 全市森林覆盖率 % 40.21 42.5 -- 43.65 -- 11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31.16 42.5 -- 40.36 -- 12 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 % 17 70 -- 85 -- 13 县城污水处理率 % 0 50 -- 60 -- 14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80 100 -- 100 -- 15 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50 60 -- 60 -- 16 人口自然增长率 ‰ 7.83 ≦9 -- 8.36 -- 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9203 12900 7% 18032 14.4% 1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 2680 3582 6% 5005 13.3% 19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 87.5 90 -- 93 -- 20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 73.22 90 -- 93 -- 21 新农合农民参合率 % 90 -- 93 -- 22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30 -- 33.5 -- 23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9 ≦5 -- ≦3.69 -- 注: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全部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旅游总收入、国内游客人数、公路运输货运量、港口货物吞吐量、五年累计财政性教育支出、财政性医疗卫生支出、全部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等18个经济社会指标翻一番以上。 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是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在全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日益密切。我国仍处在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国内需求持续扩大,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经济社会仍将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我区进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期,在国家周边外交战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重大产业产能快速释放,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巨大,经济社会将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我市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开放转型、城市转型将进一步加快,经济总量扩张和结构升级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国际化持续推进,改革创新进入攻坚时期,生态宜居、绿色增长成为发展方向,改善民生成为发展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将处在长期稳定上升周期。 “十二五”时期,我市面临多重历史发展机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运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南宁—谅山—河内—海防—广宁经济走廊等区域合作将更加紧密,有利于我市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并壮大城市综合实力;国家赋予我市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的定位,有利于我市进一步扩大对外对内开放,促进“三基地三中心”加快建设;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特别是把以南宁为核心城市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西部重点经济区,有利于我市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获得国家更多的支持;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桂台经贸合作以及与东部沿海地区经贸交流的深入推进,有利于我市获得更多的外来投资和产业转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桂西资源富集区联动发展,有利于我市增强首府城市和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国家加快建设大西南出海通道和东南亚出境通道的步伐,有利于我市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中心;自治区优先发展以南宁市为核心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有利于我市发挥优势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自治区全面实施“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战略,有利于我市乘势而上在全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同时,我市仍属于后发展地区,经济总量偏小,综合经济实力还不强;产业竞争力较弱,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不够;经济发展仍较粗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仍然艰巨;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县域经济总量较小,城镇化水平偏低,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开放合作水平不够高,改革创新步伐仍需加快;城乡居民收入较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就业、社会保障、住房等城乡公共服务保障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必须围绕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牢牢抓住多重历史机遇,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第二篇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三章  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全会以及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的精神,顺应全市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富民强桂”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更加注重深化开放合作、加快构筑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更加注重打造“三基地三中心”、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更加注重完善基础设施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现代宜居城市,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为在全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为实现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的中期目标,必须坚持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持和扩大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作为总体方向,坚持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大力优化投资结构和扩大消费需求,努力保持和推动投资较快增长,充分挖掘和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不断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切实解决前进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着力坚持以下发展导向: ——着力保持经济较快发展。坚持把保持经济较快增长、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作为中心任务,全面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全力打造“三基地三中心”,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努力保持和扩大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大力推进经济发展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不断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把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扩大内需和拓展外需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壮大工业、提升服务业、做强农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继续保持投资对经济的强劲拉动作用,不断扩大消费需求,努力拓展国内外市场,推动实现由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坚持把扩大开放合作、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必由之路,发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中国—东盟合作交流前沿的优势,进一步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水平,努力形成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更富实效的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新局面,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 ——着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坚持把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着力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升“中国绿城”水平,加快打造“中国水城”,建设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繁荣发展、生态环境优良的现代宜居宜商城市,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着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把做强做大中心城市、加快城镇和农村发展作为重要保障,加强城乡统一规划、统筹建设、融合发展,加快完善中心城市功能,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中小城镇,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促进城乡一体化,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城乡协调发展新机制。 ——着力增强内生型发展动力。坚持把改革创新、科技进步作为强大动力,以改革促进转型,以创新增强支撑,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建立健全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增强内生发展能力,促进内生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推动城市发展,实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促进经济增长。 ——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福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第四章  发展目标 经过“十二五”时期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市综合实力将显著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经济总量占全区的比重继续提升,“三基地三中心”建设成效更加显著,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更加凸显,中国—东盟合作交流平台更加完善,“中国绿城”、“中国水城”城市形象更加突出,城市更加宜居,社会更加和谐,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架构基本确立,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中期目标基本实现,在全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更加坚实。主要目标有: ——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力争期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一番以上,经济总量占全区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在全国五个自治区首府城市排位居首、在西部省会(首府)城市排位居前、在全国大中城市排位前移。 ——经济结构优化迈上新台阶。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2%,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51%以上。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提升,消费需求日益扩大,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合作迈上新台阶。国有企业、投融资、要素价格等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实现新突破,逐步形成规范、科学、高效的体制机制新优势。对外扩大开放与国内区域合作更加深入,城市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保税物流体系基本完善,开放型经济更加壮大,服务和引领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出口年均增长20%以上,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 ——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绿色增长态势初步显现,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保持全区先进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指标任务以内。“中国绿城”、“中国水城”建设取得新成效,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森林覆盖率达46.5%,森林蓄积量达4000万立方米,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100%,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到95%以上,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90%,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城乡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城镇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城镇建设加快发展,中心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中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南宁都市圈逐步形成。城乡基础设施现代化体系基本完善,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较大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在全市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制。 ——自主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有新突破,产学研有效结合、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加快,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取得新成效,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 ——公共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有效提高。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保障覆盖率明显提高;充分就业城市初步建成,年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教育质量和均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93%,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财政对文化、教育、卫生支出比重显著增大。 ——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人口资源环境保持协调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年均增长10‰以内。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得到提高,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依法治市深入推进,平安南宁建设取得新成绩,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更加巩固。 专栏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属性 单位 2010年初步统计 “十二五”规划 2015年目标 年均增长 五年累计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预期 亿元 1800.43 -- 11% --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预期 元 25624 -- 10% -- 3 财政收入 预期 亿元 300.88 -- 15% --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 预期 亿元 156.1 -- 15% --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预期 亿元 1483.02 -- 20% --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预期 亿元 905.93 -- 15% -- 6 出口总额 预期 亿美元 15.93 -- 20% -- 7 外商直接投资 预期 亿美元 3.3 -- 15% -- 8 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预期 % 26.93 32 -- 5 9 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预期 % 50.16 51 -- 0.84 城乡建设 10 城镇化率 预期 % 48 58 -- 10 11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预期 % 40.36 41.5 -- 1.14 12 污水处理率: 约束 (1)中心城区 % 85 90 -- 5 (2)县城 % 60 80 -- 20 13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约束 (1)中心城区 % 100 100 -- -- (2)县城 % 60 100 -- 40 资源环境 14 耕地保有量 约束 万公顷 61.49 61.50 -- 基本持平 15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约束 % 196吨/万元 137.2吨/万元 -- -30 16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预期 0.42 0.49 -- 0.07 17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约束 % 待自治区下达 18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约束 % 待自治区 达下达 19 二氧化硫(SO2)排放减少 约束 % 20 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减少 约束 % 21 氨氮(NH3-N)排放减少 约束 % 22 氮氧化物(NOx)排放减少 约束 % 23 森林覆盖率 约束 % 43.65 46.5 -- 2.85 24 森林蓄积量 约束 万立方米 3200 4000 5% 800 25 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预期 % 100 100 -- 保持 26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 预期 % 95.6 95 -- 基本持平 27 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预期 % 60 90 -- 30 科技教育 28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约束 % 85 93 -- 8 29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预期 % 86 93 -- 7 30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预期 % 0.98 2.5 -- 1.52 31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预期 件/万人 0.75 3 -- 2.25 公共服务和民生 32 全市总人口 约束 万人 710 760 10‰ 50 33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预期 万人 33.5 35 7 35 34 城镇登记失业率 预期 % 3.69 4.5 -- -- 35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约束 万人 81.59 98.7 -- 17.11 36 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 预期 万人 28.23 113 -- 84.77 37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约束 % 93 95 -- 2 38 五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约束 万套 5.7 11.6 -- 5.9 3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预期 元 18032 30400 11% 12368 4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预期 元 5005 8800 12% 3795 注:1.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按可比价预测,其它按当年价测算。2. 总共40个指标,其中23个预期性指标,17个约束性指标。3. 全市总人口年均增长10‰为自然增长率,不含机械增长率,只将自然增长率作为考核指标。 第三篇  构筑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 构筑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是国家从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平发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度对我市发展提出的新定位、新要求,为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提供了历史性的新机遇、新动力,将指引我市继续坚持走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实现城市国际化现代化。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构筑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是我市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的发展路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                                                                                                                                                                                                                                                                                                                                                                                                                                                                                                                                                                                                                                                                      第五章  构建战略高地构架体系 发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城市的区位、资源等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发展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 加快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构架体系。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重要合作平台,进一步发挥“南宁渠道”作用,不断扩大面向国际、国内、区内的开放,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完善城市发展环境,努力完善政府间、商会协会间、企业间、教育与科研机构间、媒体间等合作机制,积极搭建政治、经济、金融、信息、文化、科教等合作平台,提高城市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推动南宁成为国际性商品、资本、技术、信息和人力资源等集散中心及文化交流、传播中心,逐步构建以面向东盟开放为重点、国内区域合作为基础、产业发展为支柱、经贸合作为内容的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框架。 打造开放型经济支撑平台。积极推动南宁保税物流中心提升为综合保税区,充分发挥保税区功能和平台作用,加快建设南宁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国家和自治区加工出口基地及服务外包基地,推动建设面向东盟的南宁商务总部基地,促进保税物流成为开放型经济的主力军。利用新一轮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扶持政策,加快在南部、邕江两岸等地区规划建设1~2个产业优势明显、开放程度较高、发展特色鲜明的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大胆先行先试新思路、新机制、新政策,使之成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第六章  加强以东盟为重点的对外合作交流 紧紧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机遇,充分利用多区域经济合作中心节点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国际多区域合作。重点加强与东盟国家政治、经济、金融、信息、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等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建设,深化南宁—谅山—河内—海防—广宁经济走廊合作,积极参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等区域合作。 深入推进南宁·中国—东盟国际商务区等国际合作基地建设,争取更多的中国—东盟合作机构落户南宁。积极举办东盟主题文化交流活动,推进南宁与东盟各国无障碍旅游圈建设。加快完善口岸功能和通关机制,积极发展保税物流和口岸经济。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重点扶持我市企业和产业“走出去”,利用东盟国家的丰富资源和广阔市场壮大发展,在项目投资、工程承包、资源利用、农业开发、技术和劳务合作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强“引进来”的力度,积极拓展与欧美、日韩及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加强与友好城市的交流合作。 第七章  加强对内合作交流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加强区内、国内区域合作,着力提高对内开放合作水平。 加强区内合作。主动参与区内各经济区域开发建设,加强与区域内各主要城市的经济合作,不断提高在引领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 ——深入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大力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强与北(海)钦(州)防(城港)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信息、金融、文化、科技、教育、卫生、旅游等方面的合作,推进南北钦防一体化发展,推动建设以南宁为核心的北部湾城市群。重点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对接,坚持“重点向南”发展战略,推进区域交通和公共基础设施协调发展;做好北钦防石化、钢铁、林浆纸、能源等产业的延伸和服务,提高产业配套协作能力;加强区域商贸物流合作,依托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加快建设南宁“无水港”,促进商贸物流互动发展;加快推进“电子北部湾”建设,促进信息通讯一体化。大力推进五象新区总部基地建设,打造成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重要总部基地。 ——加快促进西江经济带发展。发挥“黄金水道”重要港口城市的优势,积极参与西江经济带的开发建设,依托内河航线,加强与柳州、贵港、梧州等城市的合作发展。重点要加快建设南宁港六景、牛湾等作业区物流中心,加快调整沿江六景工业园区等园区的产业布局,进一步整合沿江地区资源,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体制灵活、政策有效的沿江发展新格局,促进沿江地区经济加快发展。 ——积极参与桂西资源富集区开发。大力促进首府城市的区位优势和桂西地区的资源优势相结合,加强与桂西资源富集区各城市的互动发展,扩大在资源型产业、生态建设、旅游开发等方面的合作。积极推进南友经济走廊建设。 加强国内合作。充分发挥南宁作为全国各地走向东盟的通道和平台作用,发挥商会协会的纽带作用,加强与国内重点经济区域和先进地区的合作交流。充分把握南宁作为国家加工贸易梯度战役重点承接地的政策优势,积极承接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强与西部各省区市基础设施合作,加强旅游、矿产等资源的共同开发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合作,吸引企业在南宁设立总部基地、产业基地、产品分销中心等。加强与中部各省市在农业发展、产品出口等领域的合作,吸引中部地区企业通过南宁平台进入东南亚市场。加强与东北地区在机械和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领域的合作。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开放合作。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等推动下,重点引进港澳台地区的资金、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先进管理经验。吸引港澳地区企业继续加大在旅游、商贸物流、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投资与合作;充分利用桂台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平台,加强我市与台湾地区农业、制造业、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合作。 第八章  提高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水平 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坚持科技兴贸,扩大自有技术、自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及传统支柱产业产品出口,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继续组织企业积极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组织企业更多地参与国际国内各种重要的博览会、商品交易会等,拓宽对外贸易空间,不断扩大对外贸易。扶持本地企业一般贸易出口。推动发展加工贸易,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开发和创新。加快推进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向综合保税区过渡,建设出口加工基地。积极发展工程设计、教育培训、服务外包、金融、物流等服务贸易。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拓展东盟、欧美、日韩等出口市场。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发挥进口的综合效应,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短缺资源,支持东盟特色产品通过南宁口岸进口。 扩大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重点吸引有实力的国际知名企业来我市投资。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资源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节能环保、基础设施等领域。创新引资方式,鼓励国际知名企业在我市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等,增强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产业关联和技术交流。依托园区做为吸引外资的重点区域,完善产业配套。加强利用外资项目策划和招商信息化建设,完善招商服务体系。重视并服务好现有外资企业,推动其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并带动更多的上下游企业前来投资。继续合理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通过贷款项目的实施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企业扩张和国际化。突出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引导各类优势企业有序地到境外投资合作,鼓励我市骨干企业和国外相关知名企业合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境外兼并与收购,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营销网络。 第四篇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走首府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深入实施“壮二提三强一”战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完善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以“三基地三中心”建设为载体,推动企业集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一批优势产业基地,积极构建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竞争力强、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九章  发展壮大现代工业 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紧扣自治区打造千亿元产业规划,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转化能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实施“千百”计划,打造千亿、百亿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15年,力争全部工业增加值超过1100亿元。 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大基地带动战略,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着重推动铝加工、机械与装备制造成为主导产业,努力提升现代化工、轻纺、新型建材、特色造纸及纸品深加工、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大力促进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加快形成区域性产业优势。 ——食品产业。加快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努力把食品工业发展成为首个千亿元产业。大力促进玉米、薯类、大豆、稻米、花生、水果等重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发展各类专用粮油产品和营养、经济、方便食品加工;积极发展肉类、奶产品、水产品、蔬菜等产品加工;壮大蔗糖、烟草、啤酒、饮料等传统行业;发展高档茉莉花茶及茉莉花精深加工;延伸制糖产业链,发展精制糖,提升制糖产业综合效益。推进统一、康师傅、双汇等重点项目建设,争取2015年食品产业产值达到1100亿元以上。 ——铝加工业。延伸以铝加工为主的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着重发展铝基复合材料大型中厚板材及型材高档铝箔胚料、印刷用PS板、车用铝合金复合材料和高档建筑型材等。加快建设江南工业园区,重点扶持南南铝业、南南铝箔等企业做大做强,建设年产20万吨大规格高性能铝合金板带型材等重大项目,逐步建成我国西部铝精深加工基地。争取2015年铝加工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电子信息产业。大力发展新型高端电子信息产业,积极推进富士康集团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数字通讯、网络产品、数字家电、智能仪表、电脑配件、嵌入式系统、LED及应用软件等高端电子信息产品,打造南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争取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700亿元以上。 ——机械与装备制造业。加快机械与装备制造骨干企业的改革、重组,加强高新技术转化和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机械工业的数字化、集成化、自动化、成套化水平,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汽车、电力电气设备、压力容器、环卫机械设备、农机等成套设备制造业。重点建设八鲤机械工业园区,推动广发重工、南宁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年产2万辆专用车等搬迁改造项目实施,逐步打造成为区域性重要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争取2015年机械与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600亿元以上。 ——现代化工产业。改造提升现有化工产业,发展现代高端化工产业,促进氯碱化工与石油化工结合,积极开发北部湾经济区沿海石化大产业的下游产业和配套产业。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氯碱化工和石油化工等,延伸化工产业链。制定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加快南宁化工搬迁等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化工产业向南宁六景工业园区化工产业园集聚。争取在2015年化工产业产值达到350亿元以上。 ——轻纺产业。进一步整合提升现有轻纺产业,重点引进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工艺的企业,着重发展茧丝绸、纺织服装、鞋类、皮革、箱包及玩具等产品。加快南宁锦虹棉纺织搬迁改造、麦斯鞋业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台湾(南宁)轻纺产业园、六景工业园区等成为主要的轻工纺织集聚区。争取2015年轻工纺织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新型建材产业。加快建材产品及技术的结构调整,支持开发生产绿色新型建材,重点发展新型水泥和水泥制品、玻璃深加工产品、建筑卫生陶瓷、化学建材、新型墙体材料以及轻型合金材料等产业,规划建设现代新型建材产业园区。争取2015年建筑材料产业产值达到210亿元以上。 ——特色造纸及纸制品加工产业。积极发展非林、特色造纸,大力发展纸品深加工,促进造纸产业向规模大型化、产品高档化、技术装备先进化、生产清洁化发展,集中规划建设特色造纸及纸品深加工园区。争取2015年造纸及纸品加工产业产值达到170亿元以上。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制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建设南宁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重点推动新能源、生物、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率先形成产业规模和竞争优势,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产业技术革命和结构调整中抢占发展先机,逐步建成区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利用资源、技术等优势,加快推进生物能源、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依托木薯、甘蔗、林木废弃物等丰富的非粮生物资源,加快建设南宁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生物能源产业核心区,重点推进燃料乙醇、生物质发电、生物柴油、秸秆成型燃料和生物燃气等项目。大力推广利用太阳能,重点发展太阳能发电、照明、供冷供热及相关设备制造。积极探索利用风能,在风能条件较好的县区开展风能勘测等前期工作。争取2015年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生物医药产业。以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宝塔生物医药核心区、南宁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广西药用植物园等为平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技术研发中心及产业化专业平台公司,大力发展中草药品种保护与改良、中草药材良种繁育与推广种植、中成药开发及制造、民族医药、生物制药、新型疫苗等生物医药及配套的辅料、医疗器械及装备产业。重点发展中药创新产品、名优中成药深度开发产品,推进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争取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建设南宁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广西南宁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和广西资源再生综合利用中心建设,提升蔗糖、水煤浆、再生资源等综合利用率。积极发展环保技术及装备业,着重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三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处理、垃圾转运及处理、废旧物品回收再利用及深加工等成套设备项目。加快发展洁净产品、节能产品、有机农产品、可降解产品等。争取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推动工业创新发展。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应用,积极围绕生物技术、机械与装备制造、铝加工、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力度,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联盟,增强企业研发实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进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扶持南糖、南铝、南化、八菱等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深入实施“工业扶优扶强工程”和“亿元工业企业建设工程”,推进投资合作和重组并购,大力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加速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超50亿元的大集团、大公司。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在信贷贴息、技改投入、自主创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研发和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实施“两化融合”试点工程。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努力打造2~3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 专栏3:工业发展重点项目 ●先进制造业 机械装备类:建设客车整车、新能源汽车、绿化专用机械、环卫机械设备、制糖设备、环保助力车及特种自行车等生产项目,引进战略投资者建设生产轨道交通设备项目,重点推进南宁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专用车技改项目、广发重工搬迁技术改造项目、广西诚发农机制造有限公司农机生产项目、南宁南机动力有限责任公司环卫机械生产项目、南车工业园区等。 冶炼加工类:建设年产20万吨大规格高性能铝合金板带型材项目,南宁江南铝工业园高精铝板带加工二期和三期项目,上林等县的煤电、钒矿、石英等资源综合利用和加工项目,防城港钢铁项目南宁钢材深加工基地,东盟经济园区有色金属深加工项目等。 化工类:建设南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整体搬迁项目,南宁绿洲化工30万吨离子膜法烧碱生产、32万吨聚氯乙烯生产项目,聚乳酸全降解生物基材料项目,横县高级润滑油系列产品项目、南宁市集中电镀及废水处理项目等。 轻纺类:建设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台湾(南宁)轻纺产业园、广西丝绸集团丝绸加工基地(南宁)、南宁六景丝绸工业园、宾阳轻纺工业园、上林丝绸工业园等,重点推进南宁麦斯鞋业集团鞋类制品和皮革制品项目、南宁锦虹公司整体搬迁改造二期项目、高档五金器具加工项目等。 建材类:建设广西金鲤水泥熟料新型干法水泥及纯低温余热发电、广西高峰五洲人造板公司高密度纤维板项目、广西润宇工贸集团有限公司钢构制品生产、武鸣年产60万吨水泥及余热发电、南宁伊岭绿园节能建材有限公司节能建筑建材生产、良庆区广西方舟建材综合城、马山县集新水泥厂二期工程、隆安4000t/d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熟料生产线技改项目(二期)等项目。 造纸及制品加工类:建设华劲纸业竹浆纸一体化、南宁劲达兴年产9.8万吨桑枝浆和20万吨高级文化纸项目、金浪浆业年产10万吨化机浆纸、广西永凯9.8万吨蔗渣浆和20万吨生活用纸项目、横县百万吨浆纸基地项目二期工程等项目。 电子信息类:引进战略投资者建设电子、通讯、网络设备及配件生产项目,重点建设南宁软件园、南宁富士康电子产业园、南宁通讯网络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等项目。 食品加工类:五合粮油食品加工产业园区项目、南宁统一企业有限公司饮料生产项目、双汇肉类制品生产项目、南宁金桥农产品保鲜加工及配送中心、珠江啤酒生产、南宁五丰(原肉联厂)技改升级、广西国泰粮食集团粮油食品精深加工搬迁技改、广西集盛食品公司10万吨罐头加工、高级糖制品研发及加工、水牛乳饮料特色产业加工、各县区的谷物、香蕉、花茶、畜禽、水产、林木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深加工等项目。     ●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能源类:建设年产2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LNG燃气电厂、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生物燃气项目、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隆安县年产10万吨生物柴油项目、邕宁太阳能电池生产项目等。 生物医药类:建设南宁生物制药产业园、南宁宝塔医药产业园、南宁北湖生物医药生产基地,重点推进现代中药工程研究中心、广西冠峰集团医药生产基地、广西生物及农业高科技产业基地、广西大宗中药材良种繁育及生产加工基地、5000吨中药配方颗粒剂生产项目、广西丽原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生物制品生产项目、广西万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剑麻皂素合成甾体激素类药品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等。 节能环保类:建设广西南宁再生资源产业项目、南宁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园、脱硫除尘和工业废水处理设备生产项目、环保助力车及特种自行车生产项目、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项目、广西博世科环保设备生产与销售项目等。 第十章  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 按照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服务业产业提升、布局优化和区域合作发展,精心打造“南宁服务”品牌。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信息、金融、会展、中介服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研发设计、咨询策划等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发展商贸流通、旅游、房地产、餐饮、教育培训、家政、养老、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与服务业相结合,积极发展新型业态,逐步推动南宁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 建设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优化物流园区规划布局,加快提升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功能,建设完善保税物流体系,推进现代物流业示范城市建设,大力促进商贸物流业融合发展,打造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 ——现代物流业。以南宁保税物流中心为依托,以中国—东盟国际物流基地为平台,加快完善物流配套设施,大力发展新型物流业态,促进保税物流中心与北部湾港和吴圩机场建立“区港联运”,形成“大通关、大物流”模式,把南宁建设成为“无水港”。不断完善物流基础设施,进一步建设完善中国—东盟国际物流基地以及江南、金桥和安吉等重点物流园区。加快建设牛湾、六景、那桐等内河港口物流中心和空港物流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南宁空港综合保税区。大力发展区县物流分中心以及专业物流中心,逐步建成以重点物流园区为中心,以区县物流中心为支撑,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物流网络。推进综合物流信息网络建设,建立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着力培育和做大做强本地物流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进一步完善城乡邮政服务体系,加强邮政服务网点及信报箱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商贸流通业。加快商贸设施建设,完善商业网络。规划建设和改造专业市场、交易中心等平台性商贸服务设施,重点提升和发展朝阳商圈、凤岭商业区、相思湖商业区、五象新区商业区、江南五一商圈等商贸服务业集中区,着力打造邕江沿岸、快速环道—环城高速等商贸经济带,积极进行社区商业服务网点建设。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城际市场网络,推进“新网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供销系统传统优势,提升农村商品流通网络服务水平,不断扩大和形成南宁消费服务辐射圈,把南宁打造成为在全区、西南地区乃至东盟具有更大影响力的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建设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积极推动经济社会信息化,重点建设区域性信息网络中心、信息资源中心、信息应用中心、信息发布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建设连接国内主要中心城市的高速通信骨干网。进一步拓展南宁市城域光纤网络,构建全市统一的电子视频网络平台,提升电子政务网络服务能力,推进城乡一体化高速宽带信息网建设。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多方位拓展合作平台,构筑文化、科技、产业、人才等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南宁区域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发展广西与东盟国际数据通信业务,使南宁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信息服务及集散中心。提高公共通信服务水平。 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快培育金融市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构建金融业发展平台,深入实施“引金入邕”战略,促进金融机构、金融资本、金融人才等向南宁集聚。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到南宁设立机构和拓展业务,建立与完善证券、货币、保险和外汇等专业市场,鼓励建设区域性货币结算中心、基金中心、资产管理中心、创业投资中心等,把南宁打造成为中国—东盟区域性货币结算中心;推动在南宁设立中国—东盟期货交易所,建设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期货贸易中心。积极发展初级资本市场,推进建设产权、股权托管中心。培育和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探索建立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发展中小创业投资企业;鼓励融资担保业发展,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推进五象新区“金融街”建设,构筑金融集聚区。 优化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推进服务模式升级和产品创新,提升传统优势服务业发展水平,进一步做优做强旅游、房地产、住宿餐饮、社区服务等行业。 ——旅游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旅游线路开发、旅游产品营销,推动旅游业精品化、特色化发展。推进南宁国际都市休闲旅游区、大明山国际山地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大明山骆越古都文化旅游区的建设,建设立足广西、面向全国,以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文化体验和乡村休闲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集散地和组织中心,争取2015年旅游总人数达到8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600亿元。 ——房地产业。以增加居民住宅有效供给和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重点发展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加快棚户区、危旧住房改造,保障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继续推进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鼓励中高档商品房平稳发展,满足市场购房需求。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规范转让、租赁、抵押、中介行为,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争取2015年房地产投资达到600亿元。 ——社区服务业。加大对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重点发展社区医疗、家政服务、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托幼护理、社区保安、社区教育、再生资源回收、便民商店等。合理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社区服务,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扶持政策,推动形成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 加快发展新型服务业。推进高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促进服务业向高端化、高附加值、高带动力方向发展,着力发展商务会展、研发设计、电子商务、中介服务及服务外包等新型服务业,提升首府综合服务功能。 ——会展业。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品牌效应,不断拓展会展市场资源,提高办展的数量、规模与层次,积极办好一系列高水平的大型会议和展览。大力扶持、培植一批高水平的会展经营和会展服务企业。鼓励民营资本投资会展业设施建设。引导和鼓励国际会展企业到南宁设立会展机构或企业,单独承办或与本地会展企业联合举办各种高规格的会展。 ——研发设计。重点发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动漫设计、高技术研发、数字新媒体、软件开发等研发设计服务业。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高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到我市设立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实验室等,进一步向东盟地区拓展研发设计服务,建设成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高技术研发基地和设计中心、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平台。 ——电子商务。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与加工制造、现代物流、产品交易等产业融合,推动电子商务向纵深发展,加快电子商务国际化发展。重点在物流业推广电子商务的运用,把信息技术、仓储技术、物流技术融合应用,推动建立电子化的国际贸易平台。 ——中介服务。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在规范市场秩序,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会计、广告、咨询、营销、律师、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信用管理等中介服务业,制定行业服务标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知名服务品牌。 ——服务外包。制定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培育服务外包企业,推动服务外包业集群化发展。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外包、金融后台服务外包、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和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着重开拓面向东盟的服务外包业务。加快规划建设和申报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 专栏4: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 现代物流类:中国—东盟国际物流基地、南宁综合保税区、南宁空港物流产业园及仓储配送中心、安吉综合物流园区、金桥综合物流园区、江南综合物流园区、南宁大商汇商贸物流中心、牛湾多式联运中心、广西超大仓储配送中心、广西方舟建材综合城、广西海吉星农产品国际物流中心、南宁玉洞交通物流中心、国药南宁医药仓储中心、九州通现代医药物流中心、南宁工业科技物流项目、南宁市(中国—东盟)医药物流中心、中国—东盟(南宁)林业产业物流园、中国—东盟南宁国际农业生产资料物流配送中心、南宁区域性粮食物流项目、黎塘综合物流园、各县和开发区的商贸仓储物流中心项目等。 金融服务类:五象新区金融街及其配套工程、南宁中国—东盟期货交易所、南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金融数据后台处理中心等项目。 信息服务类:泛北部湾国际光纤,3G移动通信网、“无线城市”工程,南宁区域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南宁及北部湾地区商贸、物流、制造业数据库,中国—东盟多语种翻译服务系统,北部湾认证中心、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支付系统,中国—东盟国际软件培训基地,南宁信息系统灾备中心,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与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市级指挥中心和各专业部门、县(区)二级指挥分中心两级城市预警监控与应急指挥平台等。 商贸流通类:南宁华南城、华润万象城、东莞国际商品交易区、广西东盟工业产品贸易中心、工程机械及农机专业市场、花卉集散专业市场、凤岭北大型购物中心、南宁大型粮食交易市场、金桥农产品批发市场、广西奥特莱斯世界名牌折扣城、南宁食糖现货交易市场、各县商贸中心项目等。 休闲旅游类:南宁凤亭国际生态旅游文化区、南宁国际旅游中心、大明山风景区完善工程、大明山山地休闲度假中心(上林)、昆仑关风景区二期配套工程、青秀山森林植物园、广西药用植物园、南宁市动物园欢乐世界、广西嘉和城温泉度假酒店、九曲湾温泉度假村二期项目、扬美古镇保护项目、上林金莲湖综合旅游景区、上林大龙湖风景区、宾阳白鹤观竹海旅游度假区、隆安绿水江生态旅游区、横县百里郁江风光观光带、阳光100集团西江黄金水道横县郁江段农村连片综合改造试点项目、马山县弄拉生态旅游景区、马山县定乐江绿谷生态园项目、红水河百龙滩旅游景区、武鸣灵水改造升级项目等。 第十一章  大力做强现代特色农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坚持以稳定粮食生产为主要任务,以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大力发展加工农业、出口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都市型特色农业,走循环、高效、特色化的农业发展之路,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加快建设区域性特色农业基地,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 加快建设特色都市型农业基地。按照市场需求,发挥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服务城市的现代都市农业,加快形成若干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基地。 ——建设特色种植基地。在保护基本农田的基础上,推进作物种植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结构优化、特色鲜明、效益明显的农业集中发展区。重点发展水稻、甜玉米、甘蔗、水果、蔬菜、桑蚕、食用菌、木薯、香蕉、商品林、茉莉花等产业化种植,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4万公顷左右,蔬菜种植面积达18万公顷。加大优质稻推广力度,推进宾阳、横县、上林等成为全区重要的水稻种植基地,全市超级稻种植面积达到10万公顷;重点建设香蕉种植基地、木薯种植基地、无公害蔬菜供应基地和非粮生物种植基地,加快建设食用菌基地和甜玉米基地。保持粮食、糖料蔗、木薯、香蕉等产业在全区的领先地位。合理开发林业资源,加大林权改革力度,加快建设速丰林基地和花卉基地。建设冬种基地。 ——建设特色养殖基地。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围绕生猪、家禽、奶牛、黑山羊、罗非鱼等特色品种,加快建设一批牲畜、家禽及禽蛋、奶牛、水产品养殖基地,肉类总产量达到81万吨、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6万吨。重点抓好生猪、奶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和池塘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制定完善江河网箱养殖规划,稳步发展大水面养殖;扩大桑蚕养殖,鲜茧产量达到8万吨,努力打造广西桑蚕大市。 ——建设特色农业园区。重点建设中国—东盟(南宁)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一批无污染、生态化的农业园区,积极采用高技术改良种养方式,在农业园区加快推广发展无土种植、跨季节种植、无化肥种植等,大力提高绿色生态农业产品的产量。将特色农业和循环经济、农业旅游、教育科普等相结合,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创立优质农产品品牌。依托我市优越的农业发展条件和基础,在推进农业生态化、设施化、产业化的同时,加快形成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识认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专业化生产经营。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支持在优势产业主产区建立较为完备的加工体系,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蔗糖、花茶、桑蚕、食用菌、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培育一批产值超10亿元的省级以上知名企业。积极发展林业产业,推进速丰林、花卉的基地化生产,促进林业种植与木材加工制造业、制浆造纸业、林产化工业等进行一体化经营。 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符合我市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需求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技术、政策咨询、金融、市场营销等专业化服务。加强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检测网络、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等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组织水平,减少流通环节。加强农产品流通平台建设,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加快建设农村邮政物流网络,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完善粮食储备体系。提高科技普及率和应用率,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健全农业技术推广、良种繁育等体系。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扩大农业保险试点品种和覆盖区域。培育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提供多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 专栏5:农业发展重点项目 种植类:主要为各县区水果、花卉、蔬菜、茶叶、优质米、食用菌、药材等种植生产基地,包括五塘镇无公害蔬菜基地、三塘镇四塘片区花卉种植基地、邕宁区食用菌生产基地、良庆区食用菌生产基地、金陵和坛洛特色水果种植基地、武鸣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宾阳黎塘稻藕套种示范基地、宾阳食用菌生产基地、宾阳王灵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横县水产养殖基地、上林大明山有机茶基地、上林食用菌生产基地、马山山野葡萄种植基地、上林优质米种植基地、横县食用菌工厂化种植和深加工基地等。 养殖类:主要为各县区禽畜、水产、桑蚕养殖基地,包括三塘罗非鱼标准化养殖基地、隆安百万羽叮当鸡养殖基地、马山黑山羊养殖基地、横县桑蚕养殖产业化基地、武鸣水产畜牧养殖产业化基地等。 特色园区类:中国—东盟(南宁)现代农业产业园(长塘)、广西金光农场奶水牛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园、南宁市嘉士集团生态观光农业园、相思湖新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中国—东盟花卉博览园一期工程、广西金穗公司现代农业观光园、横县中华茉莉园、南宁市十里花卉长廊等。 第十二章  加快发展园区经济和总部经济 按照产业集聚发展的要求,推动项目向园区集中,把产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积极吸引企业总部在我市集聚,加快建设区域性总部经济基地。 积极壮大园区经济。进一步优化园区的产业结构,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创新园区运行管理机制,推动项目、资源向园区集聚,促进园区发展与城镇建设相结合,提高园区的服务水平及综合竞争力,到2015年培育形成工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的开发区1个、500~1000亿元的开发区1个、300~500亿元的开发区3个、100~300亿元的开发区4个,全市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工业总产值超3000亿元。 ——重点发展国家级、自治区级产业园区。努力推动南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宁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扩区,由国家级开发区统筹中心城区工业园区的发展,积极促进开发区与县区、国有农林场合作共建。积极推进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南宁六景工业园区升格工作,力争成为国家级开发区,不断提高广西良庆经济开发区、江南工业园区、南宁仙葫经济开发区等园区产业发展能力。 专栏6:工业园区的发展定位 南宁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建设成为我市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的孵化区及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重点发展生物工程及制药、电子信息及动漫、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专用汽车等产业。加快发展科技服务、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 南宁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以吸收外资为主、以产品出口为主的外向型加工制造基地。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机电制造、电子等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轻纺加工贸易基地和生物制造基地。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机电、轻纺制造、生物制造、家具制造等产业。 南宁江南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技术装备水平领先的铝加工基地和面向东盟的电子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铝深加工产业、电子产业及商贸物流业等。 南宁六景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我市承接临海工业下游产业及东部产业转移的重点园区,着力发展电力、化工、造纸等产业,加快发展茧丝绸及轻纺服装加工、农产品加工、船舶配套、港口物流等产业。 广西良庆经济开发区:依托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出口加工区,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建设成为外向型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制药、有色金属深加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 市中心城区的辅助型工业园区:着重发展劳动力密集、工艺技术涉及面广、产品附加值高、能耗物耗小、生产空间占地小的都市型新型工业,主要以发展农产品加工、印刷、服装、工艺品加工、物流等产业为主导。 六县工业集中区:结合本地资源、区位优势和现有产业特点,着重发展农产品加工、建材、小型机械零部件制造、造纸、生物能源及资源型工业等产业。 ——积极扶持培育特色产业园区。各县区要加快提高县区工业集中区的产业水平和服务质量,结合当地产业特点、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强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促进县区产业向集中区集聚,逐步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区,带动各县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以大企业和大项目为龙头,在有条件的开发区或工业园区扶持建设生物、化工、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形成发展优势。按照功能集聚、发展集约的要求,加快培育建设商贸物流、金融信息、旅游景区、科教文化、农业生产等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推动企业集群,打造经济新增长点。鼓励特色产业园区大胆创新发展模式,支持有条件、符合要求的特色园区 申请 关于撤销行政处分的申请关于工程延期监理费的申请报告关于减免管理费的申请关于减租申请书的范文关于解除警告处分的申请 成为自治区级重点特色园区。 专栏7:重点建设的特色园区 广西金光青年工业园,南宁汽车产业园,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台湾(南宁)轻纺产业园区、食品与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园、生物制造产业园,六景工业园区化工产业园、丝绸产业园,相思湖新区高科技产业基地,隆安宝塔生物医药产业园、华侨管理区生物能源产业园,邕宁八鲤工业集中区南宁机械工业园,武鸣伊岭工业集中区现代食品工业园,宾阳黎塘工业集中区新型建材工业园、芦圩工业集中区中国藤编工艺产业园,马山苏博工业集中区食品加工产业园,上林象山工业集中区南宁有色金属工业园,伶俐工业集中区消费品工业园,横县那阳工业集中区新型建材产业园等。 ——建设南宁空港经济区。依托吴圩国际门户机场,加快南宁空港经济区的规划建设,整合吴圩镇及周边资源,构建临空型产业集聚的空港经济区。主要发展物流业、航空食品加工业和配餐业、航空制造及维修业、现代园艺农业以及精细化工、农产品深加工、商务会展、休闲旅游、房地产等产业,使之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区域和南宁—友谊关经济走廊发展的龙头。 ——提高园区综合服务功能。着力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快水、电、路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综合配套能力。充分发挥融资平台的作用,通过经营土地、公共项目、标准化厂房等途径,吸引银行资金、企业资金、社会资金参与土地收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创新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激励机制。严格按照园区的产业定位,加强对项目的入园管理,提高园区项目服务水平,引领产业项目集中、生产要素集聚、配套服务集成,使园区成为产业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主力军、城市新区建设的主战场、科技创新的示范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 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加快建立完善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框架、服务体系,争取每年引进一批综合型、职能型和成长型企业总部落户。加快规划建设总部基地,重点建设五象新区总部基地,统筹发展其他特色总部集聚区,大力支持有实力的投融资公司、大型企业及总部企业等,采取多种投资形式参与开发建设总部基地。加快引进和培育总部企业,大力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在南宁设立全球总部、全国总部或区域性总部,鼓励龙头企业、行业商会等集中建设企业或行业总部基地,重点吸引世界500强、全国500强以及国内行业50强企业设立地区性总部或分支机构。结合我市的产业优势,逐步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并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本地总部企业。“十二五”期末,总部经济的规模明显扩大,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专栏8:总部经济重点项目 建设五象新区总部基地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五象总部大厦、青岛啤酒总部基地、海尔集团总部基地、武钢集团总部基地、广西宏观大厦、广西联创大厦、广西沿海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及生活基地、南宁温州商会工业总部基地、天龙财富中心等总部项目。 第五篇  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 加快构建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城乡一体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努力建设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继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增强抵御各类突发灾害的能力,为构筑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和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十三章  建设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中心 着力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加快建设连接东南亚、通往周边省市的立体交通网络,逐步成为服务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中心。 加强对外通道建设。积极配合全区“一轴四纵四横”铁路网建设,加快推动南凭线、南钦线、柳南客专、南广高速、云桂线等铁路线的建设和改造,做好南宁铁路枢纽扩容改造,重点推进南宁东站建设,促进以南宁为主枢纽的通向西南、中南、东部沿海、东盟及区内各城市的铁路通道建设。按照全区“四横四纵六支线”高速公路网总体布局,加快推进一批途经南宁的高速公路建设和国道、省道公路网改造,加快建设凤岭综合客运枢纽站等公路运输枢纽站场。加快南宁吴圩国际机场新航站区建设,增开国际、国内航线,建设广覆盖、大密度的航空通道,打造面向东盟乃至世界的安全高效国际门户枢纽机场,争取到2015年吴圩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达1500万人次;开展南宁三塘通用航空基地前期研究并加快建设。推进“黄金水道”建设,加快市域范围内河航道和船闸的改造建设,加快建设老口航运枢纽工程、邕宁水利枢纽工程和南宁港新港区等重大项目,全面提升西江航线的通航能力,争取到2015年南宁港吞吐能力达1000万吨。 完善市域交通网络。提高市域公路网密度和质量,建设市县(区)“一小时交通圈”。建设和改善县城之间、中心镇与县城及县城与市区之间的道路网络,重点推进二级以上市域主要干道的建设和改造,加快县镇(乡)公路改造升级和乡村公路建设,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改善农村运输服务设施条件,重点建设一批农村客运停靠设施。畅通市中心区出入通道,加强中心城区与吴圩、金陵、武鸣、宾阳等县区(镇)连接通道建设,加快邕武、南梧、友谊等主要出入公路的城区路段改造建成城市大道。加强城市道路建设,完善跨江交通设施,重点建设青山、柳沙等跨邕江大桥,加强跨江桥梁与南、北堤园路的连接;完善中心城区道路网络,重点建设东西向和南北向快速路,逐步形成“四横四纵”城市快速路系统;建设主要路口立交桥梁,优化主要道路交叉节点交通环境;建设五象新区、东扩片区等新区主干道路,形成新区路网结构;主干道延长线建设及旧城区道路改造扩建,加强打通断头路,提升中心城区交通通行速度和能力。 完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建设快速公交系统,提高城乡公交网络覆盖率;加快开工建设城市轨道交通1、2号线,争取2015年前建成运营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推进3、4号线前期工作;推动形成常规公交、快速公交、轨道交通等相协调,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交通系统。加强各种交通方式与城市交通的衔接,构建一体化交通换乘系统,促进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化衔接。加快城乡交通运输场站、大型停靠站建设。提高交通运输信息化水平,努力实现客票一体联程、货物多式联运。加强立体交通研究,引导地面交通单一方式向地上、地下交通方式发展,逐步建设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加强交通安全管理,着力解决交通拥堵,建设畅通安全交通。 专栏9: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对外交通通道建设 铁路:配合推进南宁—广州铁路、柳州—南宁客运专线、云桂线、金南线、湘桂线、南钦线等铁路网建设,重点抓好南宁火车东站、南宁集装箱办理站、吴圩火车站扩建以及南宁港六景港区配套铁路项目、横州站南宁电厂专线等一批铁路项目建设。 公路:配合自治区推进梧州—龙邦(南宁段)、六景—钦州(南宁段)、武宣—平果(南宁段)、南北高速改造(南宁段)、南柳高速公路二线(南宁段)、吴圩—浦北(南宁段)、贵港—硕龙(南宁段)、南宁外环高速等高速公路,以及南宁五塘至贵港覃塘一级公路、都安—武鸣、南宁—扶绥、迁江—古零、包头—南宁二级路(马山段)、环大明山旅游二级公路等国道、省道等公路网建设。 机场:南宁吴圩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南宁三塘通用航空基地、南宁空港经济区基础设施工程。 水运:广西郁江老口航运枢纽工程、南宁至贵港二级航道疏浚工程等内河航道和船闸的改造工程,南宁港牛湾港区一二期、南宁港六景港区一二期、南宁港横县港区、南宁港隆安港区宝塔和那桐作业区、马山港口等港口工程。 ●市域交通网络建设 市域干道:建设那马—吴圩、五村岭(经高峰林场)—武鸣、大学西路尾—金陵、槎路—苏圩、南宁—大王滩、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国防路—金陵、武鸣—上林、五塘—昆仑、新宾—黎塘、南百高速那桐互通—大新(隆安段)、六景—横州、百龙滩—马山—大明山—武鸣、马山—苏博、上林县莲花—鼓江桥、昆仑关—上林以及六县县城快速环道等一级公路;建设武鸣—马山、武鸣—平果、锣圩—隆安、新宾—巷贤、大化—灵马(马山段)、伶俐—南阳、四塘—五合、昆仑关—新桥等市内通达主要城镇、主要景点的二级公路等。 城市干道:城市东西向快速路、城市南北向快速路、安吉—武鸣城市大道、新村大道和罗文大道江南延长线、衡阳东路、邕武路延长线、昆仑大道延长线、友谊路延长线、324国道改扩建项目等。 新区道路:五象新区堤园路、物流基地多条主干道路、龙岗片区多条主干道路、龙岗大道三期、玉洞大道、外环东扩片区多条主干道路等。 桥梁和立交:建设罗文、新村、五合、青山、柳沙、伶俐、横州等越江桥梁;建设民主—园湖、中华—园湖、快环主要路口等城市立交桥。 场站设施:建设凤岭综合客运枢纽站、五象公路客运站、西乡塘公路客运站、沙井公路客货运输枢纽站、南宁公路铁路联运中心、市区多处公交换乘站等。 交通运输:建设南宁城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二号线工程,快速公交(BRT)多条线路工程等。 第十四章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 坚持区域间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覆盖延伸的原则,加快推进水利、能源和市政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城市承载力。 健全城乡市政设施。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市政设施体系,建设一批供水、排水、通讯、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快城市供水排水建设,重点布局建设城区及六县供水改扩建工程、应急供水工程、城市雨污管网改造及积雨内涝地区排水管网改造工程等,进一步完善城区供水管网系统和城市排水系统。推进市政管廊规划建设。加大城市照明设施改造力度,大力推广使用照明节能产品。加快建设市区第二饮用水源工程。积极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推进城区、重点镇污水处理厂及城乡污水管网建设,努力提高城乡污水集中处理水平。加快生活垃圾收集、中转及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南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园,不断改进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利用方式,大力提升垃圾处理能力。 专栏10:市政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供水排水:建设市区大王滩、凤亭湖等第二饮用水源工程、河南水厂扩建工程、五象加压站工程、六县城及重点镇供水扩建和新建工程、城市排水管网改造工程、农村(农场、中小学)饮水安全工程等。 污水处理:建设江南污水处理厂三期、三塘污水处理厂、五象污水处理厂等,建设城乡污水管网网络,建设重点中心镇污水处理厂和农村污水处理治理项目试点工程等。 垃圾处理:南宁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南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园(江北园、江南园)、南宁市建筑垃圾处理场、餐厨垃圾消纳处理场、南宁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南宁市污泥处置厂、南宁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中心等。 建设能源基础设施。加强城乡电源建设,加快建设火电厂、水电站、抽水蓄能电站、天然气发电厂等一批发电项目。扩大新能源开发利用,大力推广应用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加快建设生物质、太阳能光伏、风能等发电厂项目。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绿色能源,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适当发展小水电,积极开展规模化沼气综合利用。完善城市和农村电网建设,提高输变电能力。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各县的输变电工程及其配套线网改造工程、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利用智能电网技术逐步构筑安全高效输变电网络。重点建设南宁市区与六县县城燃气管网供气工程,逐步完善覆盖市区与各县城的燃气管网供气体系,在有条件的乡镇和农村探索普及燃气集中供气。     专栏11:能源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发电项目:建设国电南宁电厂一期和二期工程,广西郁江老口水电站,上林上莫抽水蓄能电站,国电LNG电厂,华电天然气发电厂,生物质电厂,太阳能光伏电厂等;开展风能等新能源利用项目前期工作。 能源设施项目:建设输变电工程,横县、宾阳、武鸣、马山、上林、隆安电网完善和技改工程,重点建设金陵500千伏输变电工程,高峰、亭洪等7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琅西、龙岗等21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以及县域8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建设各区县的燃气供应管网及气源供应站,计划新增燃气干支管100公里,南宁华南城分布式能源站等。 完善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利减灾和控制能力。完善防洪减灾设施,建立健全城市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建设邕江流域上游控制性工程和重点河段防洪工程。重点建设五象新区堤园路、邕宁防洪堤工程等一批防洪堤工程,堤库结合,使南宁市城区防洪能力提高到200年一遇。加快沿江县城的防洪堤工程建设,统筹推进沿江重点乡镇的防洪堤建设,努力将沿江县城的防洪能力提高到50年一遇以上、重点防洪区域的防洪能力提高到20年一遇以上。继续实施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进一步加大重点灌区节水改造配套力度,在巩固现有的有效灌溉面积基础上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在干旱缺水地区积极开展雨水积蓄利用工程为主的小型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到2015年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实施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程,抓好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的水土保持工程和水系统修复工程,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抓好大石山区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 专栏12:水利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水利:邕宁梯级枢纽工程、五象新区堤路园工程、邕宁防洪堤工程、横县蒙江河流域防洪整治工程、武鸣县城防洪堤建设工程、横县城防洪堤建设工程、宾阳县清水河防洪、提水综合利用工程、上林县城防洪堤建设工程、隆安县城区防洪工程、马山县城区防洪工程,约45条中小河流防洪整治工程,六县六城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和坡耕地改造工程等。 水库:全市8座大中型水库、约300小型水库以及约15座大中水闸的除险加固工程,西津水库、六蓝水库、清平水库、大龙洞水库等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 水源:武鸣县备用水源建设工程、横县县城生活饮用水第二水源建设工程、上林县城供水应急水源建设工程(大龙洞水库引水工程)、清平水库引水补水工程、峙村河水库补水工程等。 第六篇  加快城乡协调发展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进一步优化城乡功能布局,加快推进城镇化,完善全市城镇体系,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构筑功能合理、各具特色、协调共进的城乡发展格局。 第十五章  优化空间发展结构 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城镇发展空间布局,形成结构合理的全市空间发展框架。 落实主体功能区划。按照国家、自治区主体功能区划的总体划分,结合南宁市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抓紧研究编制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引导人口、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保护农业和生态发展空间,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空间开发格局。对自治区规划为重点开发区域的六城区、横县和武鸣县等区域,要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布局重大产业项目,适度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大力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促进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发展;对自治区规划为限制开发区的农业地区的隆安县、宾阳县等区域,要加强农业发展为主,大力推动特色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同时结合城镇化发展和特色产业园区建设,逐步将产业、人口聚集地区发展成为承载城市功能的扩展区,合理有序发展第二、三产业;对自治区规划为限制开发区的生态地区的马山县、上林县等区域,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在环境资源可承载的基础上,适度发展资源型的适宜产业;对市域内的自然保护区、国家和自治区级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区域,要执行严格的保护政策,禁止进行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 优化城镇发展空间布局。围绕打造南宁都市圈,坚持“中心城市提升、副中心城市跨越、小城市和城镇多极并举、城镇轴线组团发展”的空间发展策略,推动形成“一中心、三副中心、若干片区中心”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加快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引领带动区域共同发展;加快建设副中心城市,推动副中心城市与中心城市跨空间联动、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一批小城市和城镇,形成服务和带动周边发展的片区中心。推动沿着重要的经济走廊和交通干线,在南、东的方向形成中心城—大塘、中心城—六景—横县(横州)等两条主要发展轴线。按照城镇发展现状以及人口分布状况,向东北、北、西北、西南的方向及市域东部形成中心城—三塘—宾阳—上林、中心城—那桐—隆安、中心城—吴圩—苏圩、中心城—武鸣—马山、黎塘镇—六景镇—峦城镇等五条次要发展轴线。 第十六章  大力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城镇建设,突出发展中心城市,大力发展中小城镇,促进产业和人口向城镇集聚,构筑与建设超大城市人口承载能力和区域性国际城市要求相适应的城镇群,打造南宁都市圈。 拓展建设中心城区。进一步优化市区功能布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高城市规划水平,科学推进城市管理,推进建设国际风貌与民族特色融合、时代特征与文脉传承共生、现代宜居与生态休闲相依的超大城市。争取2015年末,建成区建设用地达到30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0万。 ——加快新区建设。按照“以邕江为轴线,西建东扩,完善江北,提升江南,重点向南”的城市发展方向,加快推进新区建设,拓展城市空间。重点推进五象新区建设,集中力量打造五象核心区,着力推进新区基础设施及总部基地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保税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动漫城、文化产业城、体育产业城和创意园区的建设,使之成为新的行政、文体、商贸中心和物流、制造业基地。加快外环东扩地区和相思湖新区开发建设,着重做好凤岭北片区城市分区功能的调整、完善,推进南宁东盟国际商务区建设,建设相思湖高等教育基地;加快南部城镇密集发展区和北部片区建设步伐,加快建设空港新城。 ——优化组团发展。科学规划建设若干城市组团,加快基础设施连通、产业发展引领、城镇建设依托、城市功能承载、公共服务配套,推动城市组团化发展。坚持城市改造与保护城市文脉、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加快推进旧城区、城中村、危旧房改造。高标准做好城市建筑设计,突出强化综合功能,推进城市综合体建设。高起点规划邕江沿江改造开发,打造具有现代气息、凸显绿城风采、展现水城风貌以及集产业、文化、景观于一体的城市精品。推动六个城区按照各自功能分工加快建设和发展,争取2015年末,兴宁区、青秀区、西乡塘、江南区、邕宁区、良庆区建成区人口分别达到40万人、70万人、85万人、50万人、20万人、35万人左右。统筹城市中心区周边的吴圩、苏圩、金陵、三塘、五塘、大塘、伶俐等外围组团城镇的建设,争取2015年末,吴圩、三塘建成区人口分别达到8万人左右,其他城镇建成区人口平均达到3万人左右。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立高位监督的协调指挥机制和集中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细化城市管理空间,推行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推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应对公共危机的水平。升级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与指挥系统,逐步构建集城市管理、应急指挥、市民服务和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大城管”新格局。坚持以城为本、服务为民,文明执法、公正执法,柔性服务、人性管理,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城市管理创新和多元化发展。进一步明晰市与城区两级责权制,推行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搭建社会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平台,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打造南宁成为全国最干净的城市之一。加强城市交通综合管理,建设便捷畅通城市。 加快建设中小城镇。按照节约资源、改善生态、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要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建设各县城、一批重点镇和中心镇,逐步完善中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产业、人口向中小城镇集聚,使之成为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加快县城建设。推动武鸣、宾阳、横县县城建成中等城市,逐步承担城市副中心的功能并发挥作用。武鸣县城要与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统一规划布局,力争到2015年建成区人口达到30万人;横县县城和宾阳县城建成区人口分别达到15万人;上林、马山、隆安县城建成区建设成为8~12万人口的小城市。 ——推动重点城镇建设。加快将黎塘、六景、那桐等一批县域中心镇分别建设成为工业型、旅游型、商贸型、交通型等各具特色的城镇。到2015年,黎塘、六景、那桐建成区人口规模达到8万左右,锣圩、双桥、府城、云表、峦城、新桥、大桥、白圩、周鹿等重点镇建成区人口达到3万人以上。促进地区中心镇建设,到2015年,六县的其他中心镇建成区人口达到1.5万人以上。加强村镇规划并逐步实现城镇规划和村庄规划全覆盖,加快增强城镇产业功能,推动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以产业集聚资源和人口。加快推进江南区扬美古镇等一批小城镇试点建设项目。 第十七章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原则,发挥各区域优势,合理分工,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发展机制,大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按照“全域南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联动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统筹制定城乡发展规划。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合理布局城乡居民点、农田保护、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空间,引导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土地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乡发展格局。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策略,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加强城乡产业分工协作,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规划发展五个经济带,带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东向经济带以邕江下游为轴线,通过重大产业外迁、都市型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的联系,促进青秀区、邕宁区、横县互动发展;西向经济带以邕江上游为轴线,通过高端加工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文化教育、生物技术等产业的联系,促进高新区、相思湖区、江南区、西乡塘区、隆安县等互动发展;南向经济带以银海大道为轴线,通过先进制造业、物流、休闲旅游等产业的联系,促进经开区、五象新区等互动发展;北向经济带以南金铁路为轴线,通过物流、农产品加工、生态农业等产业的联系,促进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西乡塘区、武鸣县、马山县等互动发展;东北向经济带以南梧公路(昆仑大道)为轴线,通过轻工业、生态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联系,促进兴宁区、宾阳县、上林县等互动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推手,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民增收。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科学安排、稳步推进,推动交通、市政、能源和生态等设施城乡共建、城乡联网,促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建设。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加强村庄规划,加快进行农村环境治理,改善村容村貌。努力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重点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业,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邮政网络优势,建设邮政“三农”服务站。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升中心城区经济。推动各城区依托各自特色和优势不断壮大城区经济,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区的经济综合实力,提升中心城区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重点优化调整中心城区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加强协调城区和各大开发区的产业、税收、管理等的相互关系,加快城区内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的开发建设。优先发展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提升城区工业发展水平,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大力发展城郊都市型特色农业,重点建设一批绿色农产品基地、旅游观光农业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积极打造市中心区新的经济带,高标准规划建设邕江经济带,重点发展商贸流通、商务会议、休闲娱乐、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快速环道—环城高速经济带,重点发展都市型工业、物流业等产业。 专栏13:各城区产业发展重点 兴宁区: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印刷、都市型工业等,着力提升朝阳商圈,加快建设昆仑大道经济带。 青秀区:重点发展商贸、会展、金融、特色农业等,进一步优化凤岭地区的产业结构及发展布局,加快发展外东环片区。 江南区:重点发展铝材深加工产业、电子工业及现代商贸仓储物流业等,大力提升星光大道等传统商业区,加快发展沙井片区等区域。 西乡塘区:重点发展商贸、物流、科技研发、观光农业等,着重改造升级明秀、安吉等传统商圈,积极发展沿江经济带,打造环三江经济区。 良庆区:重点发展保税物流、先进制造业、总部经济、金融、食品等,大力推进五象新区建设,加快发展南部与沿海比邻区域。 邕宁区:重点发展临港物流、新型工业、农产品加工、机械装备制造业等,着力建设龙岗新区和八鲤工业区,加快打造邕江和八尺江沿江景观经济带。 壮大县域经济。各县要发挥各自资源和区位优势,主动融入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和优势资源型工业,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加快建设两三个工业强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建设原料生产和加工基地,合理布局建设工业集中区,促进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县域扩散。培育发展非农产业,积极发展农村商贸、物流、旅游等服务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运用财政贴息、补助等办法支持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专栏14:各县产业发展重点 武鸣县:重点发展城郊观光生态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建筑材料、生物制药、生物能源、旅游等,推进县城与东盟经济开发区连片建设,加快发展城东、伊岭地区。 横县:重点发展港口物流、矿业加工、造纸、化工、建材、茧丝绸、茉莉花加工、农林产品加工、旅游等,加快发展县城和六景地区。 宾阳县:重点发展建材、制糖、造纸及纸品加工、编织工艺制品、烟花爆竹、机械制造及金属制品业、茧丝加工、林产品加工等,发展以炮龙节为主打品牌的民俗文化旅游,加快发展县城—黎塘的经济带。 上林县: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以及优质米、林木产品、茧丝绸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大力开发抽水蓄能和风能等生态能源,加快开发县城北部、南部、金莲湖等地区。 马山县: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矿产资源深加工、旅游等,进一步扩大“黑山羊”品牌影响及发展相关产业,加快发展县城西部、苏博等地区。 隆安县: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等,着重建设南宁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生物能源核心区、南宁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医药核心区等,加快发展右江河谷经济带。 第七篇  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 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基本要求,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以建设“中国绿城”、“中国水城”为载体,以加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为基本途径,加快建立生态产业、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人居、生态文化以及保护制度等生态文明体系,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力争在全区率先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区。 第十八章  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坚持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树立发展与保护并重的理念,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强化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整治,加强从源头推动污染减排、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 ——加大污染减排力度。积极落实污染物减排的“三大措施”,健全减排考核工作机制和减排督查机制,完善污染减排价税政策,确保污染减排目标顺利实现。进一步推进制浆、造纸、制糖、淀粉、酒精等五大重污染行业的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水污染物的治理,重点抓好电力、化工、冶金、建材等行业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削减。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工艺装备和落后产能。加快建设一批污染治理工程,着力促进治污减排。 ——强化污染防治。加大重点流域、城市内河、内湖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恢复生态和景观功能,建立健全城市应急和备用水源保障体系,突出抓好饮用水水源保护。进一步运用价格调节机制促进水资源节约、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建立健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抓好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扬尘污染控制,不断改善空气质量。控制市区及各县城社会生活噪声、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工业噪声,确保城镇区域及交通干线噪声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加强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污染防治。推进医疗废物、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餐厨垃圾等固体废物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强化放射源的跟踪管理,合理规划设置城市电磁辐射设施。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农用土壤和城市建设用地、遗弃污染场地土壤污染防治,开展受污染农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修复工作。加快建设环保基础设施,重点推进一批城乡、工业园区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强化执法监督,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加强环境风险防范,切实保障环境安全。加快构建高效的突发环境应急体系,建设突发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系统。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危险源基本情况调查,建立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污染物的档案库。强化风险源企业的环境管理力度,建立南宁市环境风险企业名录和风险企业应急预案库。继续实施中心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力争“十二五”期末使快速环道内所有重污染企业全部搬迁。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使高污染、高风险的新建项目远离环境敏感区。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管理。加大环境与健康监测力度,对存在健康隐患的突出环境问题进行重点防范。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研究,提高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专栏15: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建设南宁市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建设、环境监测预警与监控体系建设、“数字环保”建设、废水污染物减排综合治理工程、重金属污染防治示范工程、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广西放射性废物库迁建改造工程、南宁市快速环道和主要市政道路噪声污染整治工程、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城南渗滤液处理站改造工程、邕江水域保洁配套设施工程等。 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投入,重点建设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区,保持和扩大优良生态环境,建立安全自然的生态屏障。 ——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加强山体、森林、水系等保护利用,保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实施严格的生态功能区保护政策,加强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建设。加强城镇规划区内的天然林地、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因地制宜地建设多层次的城镇绿地体系。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对石漠化严重的马山、武鸣、上林、隆安等县,按“弄拉模式”进行生态建设。推进矿区生态治理,引导矿山合理有序生产。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保护好凤亭河、屯六、大王滩水库三个备用水源,建设中心城区第二饮用水源。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污水垃圾集中处理、土壤污染治理等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推进城乡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的防治,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力度。加强地震和气象灾害的预测预防。推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强化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措施,科学安排危险区域生产和生活设施的合理避让。 专栏16:生态建设与保护重点工程 生态功能保护:南宁市百里环城森林生态圈、大明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重点公益林保护、1万公顷退耕还林工程、2万公顷石漠化治理工程、5000多株古树名木保护以及城乡绿化工程等。 生态园区建设:青秀山森林植物园、青秀山营造林工程、邕江两侧绿化综合整治工程、大王滩综合整治保护工程、那兰鹭鸟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坛洛金花茶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横县西津湖湿地公园、八尺江湿地公园、良庆区凤亭河屯六水库湿地公园、东山水库生态景观工程、西云江水库生态景观工程、上林东红湿地公园等。 第十九章  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原则,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节约资源、开发可再生资源,促进资源、能源和废弃物的合理有效利用,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加快推进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重点抓好制糖、造纸、有色金属、建材、交通运输等行业和耗能大户的节能工作,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大水煤浆、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力度,推行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供热。推进农业、工业节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重点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强公共建筑、生活小区、居民住宅的节水和中水回用,推进城市污水、雨水综合利用,推广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逐步推进水资源有偿使用。推行产品生态设计,推广节约材料的技术工艺,鼓励采用小型、轻型和再生材料,推进木材、金属材料、水泥等的节约代用。大力建设绿色生态住宅小区。规范并减少一次性用品生产和使用。实行严格的土地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完善耕地保护责任考核体系;合理规划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用地,积极推行多层标准厂房;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建设节能省地型公共建筑和住宅。强化矿产资源保护和开采管理,对已探明的矿产资源要有保护开发,加强资源节约和保护执法监察。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推进发展循环经济。着重推动工业园区的生态化设计,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不断提升循环经济规模和档次,重点在制糖、造纸、淀粉、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构建循环发展产业体系,不断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注重提高餐厨垃圾和废旧电子产品等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循环综合利用,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加强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试点,重点规划建设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生态型工业示范园和六景工业园区生态工业示范园。 积极促进低碳发展。树立低碳发展理念,发展低碳产业,扩大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发展生物质能源。开展低碳经济试点,推进一批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社区、低碳企业示范建设,建设“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强化低碳技术研发储备,积极推进零碳和低碳技术研发及应用。倡导绿色消费。 第二十章  提高“中国绿城”建设水平 进一步加快园林绿化建设,切实提高城镇园林绿化三项指标,大力推进生态型、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推进园林绿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管理现代化水平,全面巩固和提升“中国绿城”品牌形象,通过承办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申办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扩大“中国绿城”知名度和影响力。实施多层次立体绿化,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进一步调整城市绿地布局,完善绿地类型,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新建一批市级、城区(县)级公园及街头游园;实施“增种千万株树木”工程;加大文化建园力度,推行“一园一品”建设模式;构筑“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四季花开、花开成片”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推进建设“环城森林生态圈”,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各县立足实际情况,构建绿色走廊、推进滨水绿化,积极创建自治区级和国家级“园林县城”,推动形成城镇绿地体系。争取2015年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6.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5平方米。 专栏17:中国绿城重点项目 新建五象岭森林公园、凤岭儿童公园、五象新区滨江公园、江南公园、柳沙公园、越秀生态公园、安吉花卉公园等市级公园;扩建改造青秀山森林公园、南湖公园、石门森林公园、狮山公园、动物园、邕江滨水公园等6个市级公园;建设六县六城区及三个开发区的城区(县)级公园。 第二十一章  建设“中国水城” 充分结合滨河城市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特征,加快水系综合整治,推进水体生态保护,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打造独具南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水城”。加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打造环城水系,建设“百湖之城”。大力实施城市内河湖泊的补水工程,城市建成区内河治污、截污、补水的综合整理工程初步完成,完成综合整治的内河两岸雨污分流,截污率和污水处理率达标,全面实现水质达标,构建清洁、活力水体。进一步扩大滨水绿化范围,通过建设邕宁梯级枢纽工程加快推进邕江两岸水环境的整治和水景观的建设,形成“水畅、湖清、岸绿、景美”的城市核心水系景观。加快建设宜人亲水空间,打造独具民族和地方文化特色的滨水景观带和休闲区,初步形成滨水产业带。2015年末,城市水域面积率达到10%左右。 专栏18:中国水城重点项目 邕江市区段沿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南湖—竹排冲、可利江—心圩江、五象湖及连通水系综合整治工程(五象湖主题公园、良庆河、楞塘冲连通水系工程等);可利江水系与生态景观综合工程,竹排冲上游沙江河、朝阳溪中上游段(重型机械厂至二十八中)、石埠河、西明江、凤凰江、八尺江、石灵河、亭子冲、水塘江、那平江综合整治工程,马巢河综合整治工程(包括凤凰江、马巢河连通水系工程、凤巢湖及主题公园等);二坑溪综合整治工程(含心圩江、二坑溪、朝阳溪连通水系工程);石灵河一石埠河连通渠工程;江南公园建设工程、青秀湖公园等公园及水系建设工程。     第二十二章  建立生态建设长效机制 营造生态文明社会环境,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绿色消费的新理念,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风尚。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环保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搭建多层次的政府与公众对话平台,健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资金补助、定向援助、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加大对生态环保的财政投入,合理整合资金集中投向生态补偿重点项目,改革环境恢复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全面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推进村庄整理、旧村改造、生态移民,加快生态县区、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防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探索更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农村实际的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办法,推行生态种养殖模式,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进一步优化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建立环保“一岗双责”,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监管职责的分工,明确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主体和管理原则,加强领导、协调、协作,着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环保工作机制。 第八篇  建设创新型南宁 着力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基地,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全民创新精神,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把南宁打造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 第二十三章  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夯实科技发展基础,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优化科技发展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快建立完善的创新体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实施南宁重点科技计划,着力突破制约制糖、淀粉、铝加工、生物能源和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力争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特别是区内院校和科研单位在各领域的合作,构建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依托各类技术研究中心或基地,引进和培养一批优秀的创新人才及团队,加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生物能源、新材料、特色农业等领域知识和技术创新。推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集中建设以提供检测、实验条件为主的公共检测实验平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加强科技服务网络、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市场建设,加快建设南宁(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交流信息网络平台;支持民营服务机构提供科技综合服务。加快建立技术成果转化体系,促进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 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加快改善推动自主创新的软硬环境,着力落实和完善激励自主创新机制,形成富有活力、条件优越的创新环境。加快建设一批创新平台或基地,积极引进和建设国家级、自治区级的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产品研发中心以及中试基地等,逐步成为区域性的科技研发集聚中心,重点建设铝加工产业创新基地、国家生物工程与制药创新基地、农产品加工及综合利用创新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基地、生物质能产业技术创新基地、木薯加工创新基地等。以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高端产业,加快推进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向创新型特色园区发展。保持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稳定增长,通过财政性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吸纳各类风险投资资金进入科技创新领域。进一步健全完善专利申请、管理、保护制度,建立知识产权奖励、资助制度,加大对自主创新活动及成果的保护力度。积极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支持创新、追求创新的浓厚氛围,大力培育全民创新意识,着力激发企业家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观念和活力。 第二十四章  推进教育全面发展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推进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科学规划学前教育发展,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扶持民办幼儿园,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完善和落实幼儿园年检制度,分类治理、妥善解决无证办园问题,规范学前教育收费管理。到2015年,争取每县(区)建成1~2所自治区示范幼儿园,每个乡镇建成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5%。 巩固义务教育。巩固义务教育普及率,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完善中小学校布局规划调整,做到公办学校的规划建设与城市发展同步,重点做好城市新区、新建居民小区的中小学校规划建设。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快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硬件建设。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到201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 普及高中教育。在全区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继续推进自治区示范高中与一般普通高中协调发展。充分挖掘和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发挥示范性高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扶持横县第二高中、宾阳县开智中学等建设成为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力争实现我市百万人口以上的县每县都有两所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目标。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培育和树立特色品牌,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积极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到201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以上。 提升职业教育。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水平。继续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大示范、骨干专业建设力度,加快建设南宁高级技工学校等一批示范性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技能培养,努力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积极支持驻邕中等职业学校增强办学能力,构建首府南宁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网络,努力实现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逐步实行免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办好县级职业教育中心。 支持高等教育。支持驻邕高等院校建设,推进相思湖新区和五合高教基地建设,积极支持外地高校来邕办学。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加快发展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继续大力推进和完善邕江大学新校区建设。着力引进民营高等教育。创新高职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重视特殊教育。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加强市、县两级特殊教育设施建设,推进市孤残儿童特殊教育学校、广西南宁阳光特教学校等特殊教育项目建设。推进融合教育,完善残障学生的“随班就读”制度,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扎实推进南宁市盲聋哑学校创建自治区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工作。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全员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业务技能,全面提高全市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2015年,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0%。 发展民族教育。加大对民族小学、民族初中、民族高中的投入,加强对民族学校骨干教师的充实和培养,促进民族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根据需要推进民族地区学校双语教学。支持和鼓励民族优秀文化进校园,鼓励学校积极开展民族音乐、民族舞蹈、传统体育表演竞技活动。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或讲座,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 创新办学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健全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机制。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完善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采取政府与民间并举、双边与多边并行的办法,积极开展以东盟国家为重点的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继续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专栏19:教育发展重点项目 基础教育: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重点建设玉龙学校、玉洞小学、云景路小学、越秀路学校、东南小学、位子渌小学、宁武小学、九曲湾中学、三中五象校区、八中相思湖校区、邕宁高中(龙岗新校址)等49所中小学校新建项目、迁建和扩建项目。建设广西南宁阳光特殊教育学校、南宁市中小学综合实践中心等。 职业教育:建设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仙葫校区二期、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邕宁校区、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市卫生学校新校区、南宁华侨技工学校、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等。 高等教育:建设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二三期、邕江大学新校区等。 第二十五章  建设人力资源强市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方针,加快形成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壮大人才队伍,提升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加快人才软环境建设,建立面向东盟的国际性区域人才开发合作机制,打造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聚集平台,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活力的人才队伍,使南宁成为面向东盟的区域人才集聚中心、人才培训基地、创业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国际人才高地。 建设人才小高地。以多种形式建设多样性的人才小高地,打破城乡地域界限、企业校所界限和所有制界限,扩大人才小高地的覆盖面。“十二五”期间,争取将更多的市级人才小高地升级为自治区人才小高地,在食品、物流、造纸、精细化工、生物、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培育和建设新的人才小高地。建立完善人才创业园,不断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增强人才集聚效应。进一步提升高层次人才吸纳和承载能力。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大国际性人才开发力度和国外智力的引进力度,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重视培养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大力引进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德才兼备、具有战略眼光的党政人才;培养和引进擅长经营、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特别是熟悉国内国外经济运行规则,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战略管理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大力实施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加大培养重大项目实施、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中急需的技能人才,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铝加工、化工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支柱产业、重点行业、重点学科、优势企业造就一支具有较强创新、研究、推广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大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养一批农技推广应用人才、种养能手、乡村科技能人、经营流通能人、能工巧匠;结合服务业和社会管理的发展,加强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培养和吸引一批通晓国际经济、科技、法律等各领域知识、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专门型、复合型、国际型的高级人才。 加强继续教育与能力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健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和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教育先行政策和各类人才培训工程,着力提高人才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时效性。紧紧围绕促进就业和服务经济发展这两条主线,依托首府教育资源丰富的地缘优势,深入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培养南宁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技能人才。完善制度机制,创新政策措施,加强基础管理,健全职业培训资质认证体系,加快发展职业培训。充分发挥国内外丰富的培训资源,加强知识更新、技能更新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专栏20:人力资源强市重点项目 南宁重点人才开发工程,南宁市院士/专家活动基地,南宁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南宁市创业孵化基地。 第九篇  提升文化软实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打造文化南宁,增强文化吸引力,把南宁建设成为有更大区域性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和文化交流枢纽。 第二十六章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为新起点,开展新一轮文明城市建设活动,努力使南宁走在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前列。逐步推进城乡居民素质教育,继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着力提升整体文明程度。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继续弘扬“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南宁精神,构建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展示首府市民昂扬向上、友好互助的精神风貌。加强对新闻媒体、社会文化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的管理,依法引导互联网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提升开放包容、宜居宜商的城市形象,巩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发展环境,全力塑造民族团结城市品牌,建设全国民族团结模范城市。 第二十七章  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保护和发扬以壮民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文化、民间传统特色文化,大力发展多民族、多样性文化。提升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品牌,巩固民歌节在国内节庆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将南宁打造成为世界民歌之城。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实施精品战略,推出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广播影视和文艺作品。积极发掘历史文化遗产,发展博物馆事业,稳步推进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修缮,推出一批代表南宁、影响广泛的历史文化品牌,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加大文化市场管理和“扫黄打非”工作力度,优化市场环境,促进文化市场各行业的发展。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以缔结友好城市、文化周、民间交流等方式,举办更多的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使南宁成为展示国际文化的舞台,逐步将南宁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不断丰富区域性国际城市文化内涵。进一步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不断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大文化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发掘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和广播影视人才。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第二十八章  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建立文化产业管理新制度。建立符合艺术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的专业艺术生产的新机制,建立结构合理、机制灵活、经费渠道稳定的文艺表演事业新体系。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文化新业态,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发展动漫产业、文化艺术创作与经营业、演艺和影视制作业、社会艺术培训业、现代印刷业、出版发行业等产业。推进广播电视网与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视听新媒体产业开发。培育和发展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打造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推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内容系列化、传播多样化和运营产业化,培育、集聚音乐名人,打造民歌艺术节产业链。做大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活动项目,深入挖掘整理以壮民族特色文化为主的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民族文化特色街区,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城市和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交流平台,发展餐饮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权交易、文化延伸物质产品交易等,把南宁打造成为区域性文化产品交易的重要平台。加快建设中国—东盟文化市场,促进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专题展;建设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中国—东盟”文化品牌。 专栏21: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广西民族文化开发项目(兴宁)、东盟文化博览园、南宁动漫创作展示中心、南宁市民族特色风情街(街区)、南宁文化艺术创作展示中心、南宁现代印刷产业园。 第二十九章  提升文化传播水平 加快新闻出版业发展。继续发展图书、报刊、期刊等纸介质传统出版发行产业,大力培育数字出版等非纸介质新兴出版产业,促进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产品向多种介质出版产品共存的现代出版产业转变。加强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促进广播影视事业发展。继续组织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提高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水平;新(扩)建一批数字影院,促进城市影院发展布局更加合理;新增无线传输的电视频道,提高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质量;争取采用卫星频道传送南宁广播电视节目,新增广播频率,扩大广播电视农村覆盖面;加快广播影视“走出去”步伐,实现广播影视区域性合作联动;大力推进广播影视产业化,建设多功能广播影视中心,加强壮语广播影视节目译制、制作,扩大播出覆盖面。大力实施数字化战略,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高清化,努力推进广播影视现代化进程。 第三十章  推进体育事业发展 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逐步构建全民健身体系,进一步普及群众体育,打造“健康城市”。大力提高竞技体育总体实力,加强对全市业余体校、传统项目学校和训练网点的管理,进一步建设完善南宁市体育运动学校等中等体育专业运动学校和单项运动学校。扶持社会力量办业余体校,发展体育俱乐部。做好优秀体育人才培养和输送工作,竞技体育总体实力保持全国城市中上水平。扩大体育国际交流,积极申报举办国际性的体育比赛,协助自治区筹划举办中国—东盟城市运动会,通过举办大型运动会促进中国与东盟之间更紧密地合作。支持体育产业发展。 第三十一章  推进文体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基层文化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标志性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广西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县两级群众艺术馆、图书馆、档案馆、文体活动中心以及乡镇文化活动中心、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基本形成全市“县县有馆、乡镇有站、村村有室”的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强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建设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推动实现每个城区、县都建有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加快南宁市工人文化宫改造扩建,建设完善县级文化宫。建设南宁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及县、区分中心,完善体质监测服务体系。完善城区公共体育设施和农民体育健身活动设施,重点推动广西体育中心二三期工程、南宁体育运动学校等项目建设。 专栏22:文体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广西体育中心二三期工程、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南宁体育运动学校、南宁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南宁市民族艺术基地、南宁市中心图书馆、南宁民歌博物馆、南宁博物馆、南宁市科技馆、南宁市工人文化宫改造工程、顶蛳山文化公园、南宁社会艺术培训中心、南宁广播影视中心、南宁市国家综合档案馆和地方志馆及十二个县区综合档案馆、市区及六县数码电影院建设等。 第十篇  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注重民生,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促进社会和谐。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三十二章  积极扩大就业 将扩大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将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建设充分就业城市。继续落实积极就业政策,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和统筹城乡就业工作,努力实现行政推动就业向依法促进就业转变、城镇就业向统筹城乡转变、分散灵活就业向稳定规模就业转变、数量型体能型向质量型技能型转变、困难群体生活保障向稳定的就业保障转变等“五个转变”。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扶持中小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就业容量。大力推动全民创业,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建设一批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帮助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各类人员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充实和完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大人力资源基础建设投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推进南宁市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项目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就业服务。完善就业保障机制,深化户籍、劳动就业等制度改革,完善人员流动政策,规范发展就业服务机构。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就业工作,着力完善各类困难群体就业援助的长效机制,积极做好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残疾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的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第三十三章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稳步提高保障水平。继续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制订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推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规范健全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办法。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标准,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重点解决国有关闭破产企业,国有及县级以上集体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做好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纳入失业保险参保范围的试点及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稳步提高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全面提升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服务功能。建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人均补助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五保供养水平达到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实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集中供养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加强孤儿保障工作,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孤儿保障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南宁救灾物资储备库。推进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康复服务网络。 第三十四章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增加财政投入,建立稳定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和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满足群众对卫生公共产品需求。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积极防治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严格防控艾滋病、结核病、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建立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综合性医院功能,有效利用卫生资源。实施区域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加强卫生规划指导,优化卫生资源布局。进一步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划项目建设。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启动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健全对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加强食品药品监管能力建设,确保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严格技术准入,积极支持社会、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拓宽卫生发展筹资渠道。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加快构建各级医疗机构分级治疗、双向转诊制度。支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专栏23:医疗卫生重点项目 广西艾滋病治疗关怀中心(南宁)、市妇幼保健院门诊综合楼、南宁市卫生监督所搬迁工程、市第八人民医院门诊住院综合大楼、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医技综合楼、南宁食品药品监督所业务综合大楼、南宁食品药品检验所实验综合大楼、自治区人民医院凤岭项目、各县(开发区)人民医院标准化建设、各县中医院建设等。 第三十五章  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健康发展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趋势。推进优生优育工程,加大出生缺陷预防干预力度,健全完善人口计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设一批融宣传倡导、避孕节育、生殖保健、健康咨询、医疗服务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社区人口家庭健康服务中心,提高人口服务水平。保持人口计生人均财政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完善人口目标责任制,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开展城镇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重点加强农村、城乡结合部地区以及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大力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建成覆盖全市的人口安全预警预报中心。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保护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大养老院等为老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养老保障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快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项目。 第三十六章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拓宽居民收入来源渠道,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大规模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机会公平。重点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特别要抓紧解决农民和农民工收入增长较慢的问题,努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落实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拓展农业功能,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使农民从中获得更多收益。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农民万元增收计划。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第三十七章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继续抓好扶贫工作,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开发,加强贫困人口能力建设,大力推进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大石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以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为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坚持开发式扶贫,加大投入与政策支持,进一步做好定点扶贫工作。着力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深入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连片开发、易地搬迁扶贫、以工代赈、科技和信贷支持等扶贫方式。加快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 第三十八章  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加快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以廉租住房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覆盖面,优化保障性住房布局,完善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管理,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适当增加限价商品住房供应,加大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及拆迁安置房建设力度。“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11.6万套。在廉租住房专项资金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住房保障资金筹集渠道,积极开展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规范资金使用范围和程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建立覆盖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各种类型保障性住房的综合性住房保障建设发展资金体系。进一步完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资格准入、退出等监管制度。研究、制订加快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发展的各项制度及配套政策,完善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配建管理制度,研究、落实保障性住房项目用地保障政策措施。 专栏24:保障性住房重点项目 新建廉租住房12850套,经济适用住房15500套,公共租赁住房22000套,限价商品住房6000套,各类棚户区改造10075套,旧住宅小区整治(危旧房改住房改造)22000套,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房)28000套。 第十一篇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利为根本,以增强社会活力、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为目标,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健全民主法治建设,维护全社会和谐稳定,建设平安南宁。 第三十九章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制度,创建和谐稳定模范市和社会治安一流城市。 加强社会管理。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加快完善社会管理法规规章和体制机制。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强化基层政权建设,建设、完善社区及农村管理设施,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工作,发挥基层组织的直接服务群众的亲和作用。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社会管理上的主体性及其对政府社会管理的参与作用和监督作用。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强化信访工作责任制,加强行政复议工作,畅通行政复议渠道,依法受理、办理行政复议案件,发挥行政复议在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方面的作用,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深入开展“大排查、大接访、大调处、大防控”工作,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社情民意调查网络,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社会管理工作的实效。 创新社会管理。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重点解决好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探索居住证制度、户籍制度改革等服务管理新模式,切实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完善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加强对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以及吸毒人员等人群的安置、帮教工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严格公正廉洁执法,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进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明确电信运营企业、用户的法律责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制定有效的互联网管理制度,坚决依法打击利用网络实施的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网上秩序,净化网络环境。完善分类管理政策,健全法规、规章及日常监管机制,严格准入制度,提高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的监管责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执法、治理和宣传教育行动,加强法治体制机制、保障能力和监管监察队伍建设,加快安全生产技术研发,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建立健全各种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着力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不断健全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的社会稳定机制,加快建立有效处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培育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健全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加快建立完善新闻发布制度,不断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在群体性事件等危机处理中,要善于做到“情绪疏导”和“情绪管理”,以贴近群众的感情疏导民情,化解危机。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培育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一案三制”建设,加强应急演练,完善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及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系统二级平台建设,重视防洪、防震、防地质灾害等工作,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层应急管理水平。 专栏25:社会管理重点项目 南宁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场所和社区服务站,南宁市街道办事处办公场所建设和社区服务中心,各县、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南宁市羁押中心,各区县法院审判综合楼及法警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各县区公安局综合技术用房和各县公安局看守所建设项目,各县避难场所建设项目等。 第四十章  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长效机制,开创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局面。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重点加强扶持3个民族乡的发展。广泛、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有效防范和坚决打击民族分裂活动,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群众根本利益,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推动建设全国民族团结模范城市。 第四十一章  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按照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思想,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相互促进、同步发展,构建平战结合、相互兼容、共建共用的基础平台。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的科研生产、装备保障、人才培养等体系,推进人防、交通、信息、市政等基础设施军民共享,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广泛开展“双拥”活动,积极推进军民共建,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第四十二章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完善人民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依法治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建立并实施重大问题听取意见制度、听证制度、合法性审查制度、实施后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提高行政决策水平,发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认真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发挥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在促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中的独特作用。坚持依法治市,推进依法行政,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依法规范行政行为,促进行政执法公正、廉洁、规范,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加强普法教育,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制度建设,推进科学民主立法,定期清理文件,健全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制度体系,优化南宁发展的政策法治环境,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强化法律援助。 第十二篇  深化体制改革 以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统筹城乡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重点,加快改革步伐,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全区率先取得“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新突破。 第四十三章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适应市场经济、对外开放新形势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努力把政府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市场调节、社会监管、依法行政、公共服务等职能上来,着力解决机构设置重叠、职能交叉、政出多门、重复管制等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公平的竞争环境,为公民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抓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整合部门职能,推进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进一步明确市与县区的事权范围,继续下放管理权限,充分发挥县区政府在城市管理、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推进政府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政府投资逐步从竞争领域中退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准许更多的中介机构参与评价评估事务,减少行政许可,加快完善“一站式”服务,逐步推行审批管理“零收费”制度。积极推进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信息采集、加工及信用产品使用和失信惩戒、信用监督等制度,健全个人和企业联合征信平台。强化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增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能力。 第四十四章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根据当前国内外经济深度调整和深刻变化的形势,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破除制约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障碍。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企业调整重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推进并购重组,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支持国有企业开展跨国、跨区域、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鼓励、支持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参与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继续推进劣势企业关闭破产。通过国有资本的有序合理流动,有效配置国有资本,进一步发挥国有资本投入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重组上市、合资合作、相互参股等多种途径,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大各类投融资平台的组建和扶持力度,促进投融资平台成为自负盈亏、可持续发展的市场主体。大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建立政府引导资金进行风险投资的机制,完善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政策。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鼓励更多的民营担保机构开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业务,建立财政资金对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加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加大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的项目推介力度,研究制定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财政税收、信用担保和金融服务等方面政策实施细则,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持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对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环境、公共卫生等公共性支出。做好“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市、县(区)、镇(乡)三级政府的管理事权,实现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增强县(区)、镇(乡)两级财政的公共服务能力。建立政府债务管理体系,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深化价格体制改革。加大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保障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医疗需求;完善鼓励民间投资的价格政策,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新能源、环境保护、公共事业等领域。完善价格管理机制,坚持市场取向,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对市场放开商品价格进行管理,努力从直接、微观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方向转变。 第四十五章  加快社会事业领域改革 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发挥市场机制、社会资本和民间组织的作用,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增强社会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将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改制为企业;对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要强化公益属性,继续保留。 建立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培育发展一批能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的便民类社区民间组织,开展面向社区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困难户、优抚对象的社会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及环保、治安等公益性服务。通过项目制运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培育发展社区统计、调查、评估协会等一批能够承接政府社会事务的社区民间组织。培育发展文化、体育、科普、环保、法制宣传等类社区民间组织,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发展社区互助社、慈善超市等社区民间组织,广泛开展慈善捐助、送温暖等社区互助活动,增强社区自我救助功能,拓宽基层社会救助渠道。培育发展老年人、残疾人协会、法律服务站、青少年维权等社区民间组织,依托社区工青妇及基层法律工作者协会等群团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维权活动,营造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 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对可由社会组织或机构承接的事项,政府通过项目购买、项目补贴、项目奖励等多种形式,实行购买服务,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研究制定财政补贴、特许经营、贷款贴息等政策,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承接公共服务项目,逐步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在加大公共服务财政投入的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向公共服务项目投资。进一步规范购买公共服务操作程序,明确购买服务的范围和项目、购买方式及监督评价方式,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第四十六章  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推动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释放和激活农村生产力,形成产业发展城乡联动、基础设施城乡配套、公共服务城乡协调、社会保障城乡覆盖、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的新格局。 推进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和城乡建设用地高效利用的制度。建立统一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服务市场,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中,建成市、县(区)、乡(镇)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和纠纷仲裁体系,建立县(区)和乡(镇)两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登记管理制度,建设乡(镇)以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信息化服务平台,推动农村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建设用地市场。规范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建立和完善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参与和共享集体建设用地转让收益分配机制。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协同、农民参与的农村土地管理监督营运平台。 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开展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审批和实施分离的建设用地审批方式改革,建立新型征地管理体制;缩减征地区片划分,设定征地补偿最低保护标准;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特别是宅基地的整理,合理配置村镇土地资源,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建立征地补偿安置标准增长机制,完善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险的工作联动机制。 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加大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各类金融组织在农村设立分支机构或服务网点,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农业担保体系,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到农村开展担保业务,支持建立农业投资公司和农业担保机构,创新推进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深化农村信用社投资主体多元改革,组建南宁农村商业银行。搭建支持现代农业投资、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的投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和农村建设领域。推进农村开展产权交易,盘活农村土地等资源,推动农村资产资本运作,提高农村资产的资本化程度。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社会保障和城镇住房,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土地资源增值收益共享机制。 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计划生育支撑保障体系和配套管理制度,深化户籍登记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城镇落户条件,推动人口有序向小城镇、县城、主城区聚集,重点推进城市周边本地农民工、举家迁徙并在城镇居住多年的农民工、在城镇开展经营活动或有稳定职业的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逐步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划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推进村镇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乡镇行政机构改革,按照转变职能、提高效能、降低成本的原则,撤并一些职能相近的机构,重点加强涉农部门的职能。推进重点镇、试点镇扩权,通过委托、授权等形式赋予乡镇在村镇建设、规划、项目等方面的管理权限。理顺“城中村”管理,逐步将“城中村”纳入城区一体化管理体系,对建成区内的“城中镇”、“城中村”进行整建制撤销,配套推进有条件的村委会改社区居委会。积极推进集行政办事、社区卫生、警备治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党员活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实行“一站式”管理。 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试点改革。推进试点区域改革先行先试。把兴宁、良庆两个城区,青秀区长塘镇和伶俐镇、江南区吴圩镇和江西镇、西乡塘区金陵镇、邕宁区蒲庙镇等六个乡镇作为统筹城乡改革实验区,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探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协调推进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为目标的城乡建设规划体制、农村金融体制、户籍管理制度、公共服务均等化、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管理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以试点带动,逐步推进全市城乡产业共兴,全面改善农村民生,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努力开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局面。 第十三篇  保障规划实施 充分发挥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引导作用,从组织协调、政策导向、项目安排和机制创新等方面提供切实的保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有效实施,确保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第四十七章  加强规划实施的制度建设 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及时分解落实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明确部门分工,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建立政府各部门、各基层单位之间的协调机制,形成保障规划实施的行政合力。加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科学编制专项规划和制定年度计划,分年度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由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督查部门组成联合考核组,对规划的约束性指标、主要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和重大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年度检查和中期评估,定期对规划实施进行总结分析,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对策和措施。加强舆论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健全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建立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和投诉处理机制。 第四十八章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用足用好用活国家、自治区的相关政策,研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和落实措施,配套制定财政税收政策、考核体系和奖惩办法,确保规划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财政资金的安排应以规划为指导,优先满足规划实施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合理配置财政资源,加大在社会发展、社会保障、扶贫济困、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投入,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集中财力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制定和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增加产业振兴专项扶持资金,支持发展大项目、龙头企业和名优产品。 第四十九章  大力推进项目建设 按照“先规划、后实施,有规划、先实施”的原则,围绕规划确定的建设重点项目和支撑项目,着重做好重大项目策划、建设准备等前期工作,按年度确定实施的项目数量和总投资规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工作机制。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联审机制,着力解决重大项目前期审批环节的瓶颈问题。创新项目用地新机制,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重点盘活存量土地,用好现有土地储备。完善征地拆迁补偿机制和补偿标准,加强征地拆迁工作的统筹协调,强化有关部门的联动和职责。创新项目筹资方式,大力培育和引进多元投资主体,不断拓宽筹融资渠道,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和机制。建立重大公益性项目考核激励机制,强化责任意识,提高项目建设积极性,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关键问题。 全市各族人民要在市委的领导下,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乘势而上,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目标、在“富民强桂”新跨越中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而努力奋斗! 主题词:计划  十二五规划△  通知 抄送:市委各部门,各人民团体。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 各民主党派市委会,市工商联。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1年5月30日印发                                                 (网络传输)
本文档为【南宁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606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10KB
软件:Word
页数:8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19
浏览量: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