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浅论《三国演义》中的“三绝” -毕业论文

浅论《三国演义》中的“三绝” -毕业论文

举报
开通vip

浅论《三国演义》中的“三绝” -毕业论文浅论《三国演义》中的“三绝” -毕业论文 【标题】浅论《三国演义》中的“三绝” 【作者】杨 昆 【关键词】 三绝 诸葛亮 关羽 曹操 【指导老师】李 荣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引 言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作为一部优秀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不仅善于叙事,而且也长于写人。它塑造人物形象的显著特点,突出甚至夸大了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如奸诈雄豪的曹操、忠义勇武的关羽、仁爱宽厚的刘备、谋略超人的诸葛亮、浑身是胆的赵云、心地狭窄的周瑜、忠厚老...

浅论《三国演义》中的“三绝” -毕业论文
浅论《三国演义》中的“三绝” -毕业论文 【标题】浅论《三国演义》中的“三绝” 【作者】杨 昆 【关键词】 三绝 诸葛亮 关羽 曹操 【指导老师】李 荣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引 言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作为一部优秀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不仅善于叙事,而且也长于写人。它塑造人物形象的显著特点,突出甚至夸大了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如奸诈雄豪的曹操、忠义勇武的关羽、仁爱宽厚的刘备、谋略超人的诸葛亮、浑身是胆的赵云、心地狭窄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老奸巨滑的司马懿„„,这些艺术典型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一定的“类”的意义。 《三国演义》对人物的定型化描写非常突出,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三绝”的定型化描写。这“三绝”分别是指“奸绝”的曹操、“智绝”的诸葛亮、“义绝”的关羽。?清初小说评点家毛宗岗把诸葛亮、曹操、关羽并称为 “三绝”:诸葛亮“是古往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堪称“智绝”;曹操“是古往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堪称“奸绝”;而关羽则“是古往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堪称“义绝”。要想对“三绝”说法有一个客观的认识,首先就必须对“三绝”的含义进行解释:“三”只是一个数量词,本身不具有意义。 “绝”在古汉语字典中有多种解释,《三国演义》中的“三绝”的“绝”应该是作“极、最”讲。诸葛亮的“智”、曹操的“奸”、关羽的“义”都被重点进行了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这三个人物形象特征的定型化描写造就了关于《三国演义》中“三绝”的说法。自从“三绝”提法提出以后,“三绝”就是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三绝”在不同研究者的头脑中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完全赞同“三绝”的说法,认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关羽、曹操的确在智、义、奸方面有着一种登峰造极的表现,如清初小说评点家毛宗岗就把他们成为“三绝”。现在的很多学者也对“三绝”说法各有不同的意见。如彭波在成都大学学报发表的“关羽华容道私纵曹操的行为阐释——质疑《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义”,就对关羽的“义”表示了质疑。本文就准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再来讨论一下“三绝”的问题,对于“三绝”的说法,本文是持不同意见的,他们固然是在智、义、奸方面有着突出表现,成为这三个人物的主要特征,以至这三个人物的其他方面都被掩盖了,但还不至于到“绝”的程度。 下面我们就这三个人物在“智”“义”“奸”方面不够完美的地方进行探讨一下: 一(诸 葛 亮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关于诸葛亮的“智绝”的问题。 毫无疑问,“智”是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体现。他不仅通过三顾茅庐来慧眼识真主,还在隆中便制定了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继而在初出茅庐时便一把火烧了博望坡,紧接着又一把火烧了新野。在赤壁之战中他不仅舌战群儒,草船借箭,还借来东风以帮助东吴周 瑜火烧赤壁.以至后来入住西川、七擒孟获、空城计、火烧葫芦谷、制造木牛流马等等,甚至是连自己的性命都想方法补救。就连死了也能“死诸葛能走生仲达”。以至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就用了“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来形容诸葛亮多智。 在《三国演义》这部书中,作者对诸葛亮“智”的描写可以说是毫不吝惜笔墨,且有巧夺天工之处。但是看完《三国演义》后都会对《三国演义》并不满意,都会对蜀汉的灭亡抱以一种惋惜的态度。人们不禁会怀疑像诸葛亮这样一个绝顶聪明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最后并没有能统一中原,完成自己的心愿。然而只要我我们细心的去阅读、去思考就会发现诸葛亮其实并非像毛宗岗评价的那样“智绝”,且莫说书中的诸葛亮与历史上的诸葛亮有所差别,就是单从《三国演义》书中去发掘,也会发现他 “智绝”表现得并不完美。这里我便举一些《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一些事例,以此来证明我关于诸葛亮并非“智绝”的观点: (一)穷兵黩武 诸葛亮在政治上没有审时度事,以弱蜀去征讨强大的魏国,充分体现了他的穷兵黩武。 诸葛亮在执政期间,为完成“先主之心愿”和他自己的“隆中对”的策略而不顾蜀汉嬴弱,六出祁山。由于力量相差太远,无法收复中原,反而令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如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班部中太史谯周出奏曰:“臣夜观天象,北方旺气正盛,星曜倍明,未可图也。”乃顾孔明曰:“丞相深明天文,何故强为,”孔明曰:“天道变易不常,岂可拘执,吾今且驻军马与汉中,观其动静而后行。”谯周苦谏不从。在这次北伐中,诸葛亮以失败告终。虽然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归罪于马谡不听意见而失街亭,但也不失为看成是诸葛亮违背天命而行的必然结果,当时蜀汉嬴弱,以弱蜀而征强魏,无异于以卵击石。而且在《三国演义》中,天象的预兆往往是比较准确的:如诸葛亮正值出师北伐时,忽一阵大风,自东北角而起,把庭前松树吹折。众皆大惊,孔明就占一课,曰:“此风主损一大将~”随后便有赵云之子前来报丧,可见《三国演义》中对天象的预测是比较准确的。然而诸葛亮在谯周以天象劝其不要北伐的情况下还要强行出师,并以“天道不常,岂可拘执,”做为理由,强行北伐,最后导致失败,其穷兵黩武的体现尽显无疑。明知道会失败而要强行北伐,诸葛亮在这里是不是做了一个不明智的决定呐, (二)北伐失策 诸葛亮在军事上不听取别人的意见,导致北伐失败。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魏延上帐献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孔明大笑,遂不用魏延计。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前来拒敌,出关下寨,请先锋张郃至帐下曰:“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征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由此可见,子午谷奇谋虽则不是万全之策,却也是一个奇招。蜀汉嬴弱,魏国鼎盛,以弱敌强,如不用奇招,断难取胜,诸葛亮不用奇谋,而与敌人正面交锋,不失为一大败招。再者,司马懿等已料诸葛亮不敢弄险,不会用从子午谷进兵,若诸葛亮智绝,先一步像“空城计”那般弄险,可能魏已图矣。与诸葛亮同样有智谋的司马疑都认为子午谷奇谋能成功,而诸葛亮处处小心,谨慎有余,这里已通过敌人之口说出来了子午谷奇谋能克敌制胜,然而诸葛亮不用此谋,不失为诸葛亮的一大失策。 (三)处理内部矛盾不恰当 诸葛亮内部矛盾的处理上并不恰当,使蜀汉内部产生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 刘备初定西川时,曾封关云长为荡寇将军,汉寿亭侯;张飞为征远将军,新亭侯;赵云为镇远将军;黄忠为征西将军;马超为平西将军;就是所谓的“五虎大将”。然关羽不受,遣关平来谢所赐金帛,要求入川与马超比试高低。刘备深恐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孔明修书与关羽,其书曰:“亮闻将军欲与孟起分别高低。以亮度之: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鲸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今公受任守荆州,不为不重。倘一入川,若荆州有失,罪莫大焉,惟冀明照。”云长看毕,自绰其髯笑曰;“孔明知我心也。”将书遍示宾客,遂无入川之意。孔明深知关羽脾性,骄傲异常。孔明在这里迎其所好,拍其马屁。虽然避免了二虎相争的局面,但是却未能解决根本矛盾,相反还增加了新的矛盾。首先是关羽将书遍示宾客,这难免会传到张飞和马超耳中,二人也是刚烈之人,且三人武艺本不分伯仲,他二人如何肯服,此一。其二,关羽本骄傲之人,诸葛亮非但不帮助他改掉这一毛病,相反投其所好,助长了关羽的骄傲情绪,为失荆州埋下祸根。由此看来,诸葛亮在这里做了一个并不明智的举措,也应算做他不“智”的一面。同样,对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同样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使两人矛盾无法根除,为魏延造反埋下祸根。 (四)用人不当 诸葛亮在用人方面有着一些大的失误,导致本来要成功的事情最终功亏一溃。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后,在斩马谡时曾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亦如此,及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由此看出:诸葛亮在用人上某些地方还不如刘备, 对把街亭这样的重地交给刘备临终时一再叮咛要小心的马谡,诸葛亮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众所周知,诸葛亮乃荆州名士,马氏五常也是荆州名士,诸葛亮在任人上以荆州人氏为主,任人为亲,也间接造成了失街亭。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足以让他成为一个智者,但他在一些举措上却表现得并不完美。通过上面举的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其实并非“智绝”。 二、关 羽 千百年来,关羽被百姓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一起歆享世人崇拜。时至今日,不少地方还有关羽的庙宇。他有如此礼遇,并非因“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也非“勇冠三军,所向无敌”,恰恰在于他的“义”。?可以说“义”在封建社会里属于人民的道德品质,被人民当作主要的道德标准。封建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压迫下的人民,正是靠“义”这一道德品质建立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关系。靠“义”来团结,来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迫害。特别是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更是以“义”作为团结民众的旗帜。在他们心中“义”不仅仅指人与人之间始终不渝的忠诚,也包括恩怨分明的态度。因此,历代农民起义都要高举“义”旗,最典型的就是《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位好汉在梁山聚义,替天行道。在《三国演义》里,“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就正面典型而言,和曹操形成对立情势并受到人们尊崇的,应该说是被誉为“义绝”的关羽的形象。 关羽贵为“义绝”,受世人尊敬。但在我看来关羽虽然是《三国演义》中“义”的代表,但被称为“义绝”,却实在是有一点不大相称。在我看来关羽虽“义”,却不“绝”。 关羽的“义”,是义尽于私,义尽于个人,并且具有一定封建报恩思想的“义”。关羽义之所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忠义“不绝” ?儒家认为“义”是“立德之本,诸德之发也”。《管子?心术》说“君臣父子之间之事曰义”《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在儒家看来,“义”以“忠”为先。关羽对刘备、对汉朝十分忠诚。刘关张在桃园结义曾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词中三人都把“上报国家”做为共同的目标,可见三人对汉室的忠义,关羽也不例外。关羽在投降曹操时曾对张辽说:“兄言三便,吾有三约。若丞相能从,我即当卸甲;如其不允,吾宁受三罪而死。”辽曰:“丞相宽洪大量,何所不容。愿闻三事。”公曰:“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望文远急急回报。”可见关羽对汉室和刘备是何等的忠义。 关羽虽然忠义,但要被称为“义绝”,我却不能赞同。关羽其实也做过一些有悖忠义的事,比如华容道私放曹操;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操曰:“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众将曰:“人纵然不怯,马力已乏,安能复战,”程昱曰:“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不忍。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三国演义》第50回) 关羽私放曹操表面上可以把他看作是他恩义的表现,但从忠义方面来看他却犯了大错,也就是现在看来的私人恩怨与民族大义发生了冲突,曹操乃汉朝一大奸臣,在这里他舍弃了大义以成小义,放跑了汉朝的一大奸臣,实在是有悖于对刘备和汉朝的忠义。另外,关羽缺乏政治头脑,没有切实贯彻刘备、诸葛亮的政治战略意图,如在联吴抗曹的战略中,诸葛亮曾为孙权向关羽提亲,关羽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遂唤左右逐出。他不仅拒绝与孙权联姻,还对孙权破口大骂,以至于激怒孙权,并最终导致孙权在内心深处与其貌合神离,关键时候不但不与其联合,反而落井下石。这里可表现出关羽对刘备忠义的违背,诸葛亮为刘备定下“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关羽的行为不但没有“东和孙权”,反而破坏了吴,蜀同盟,实在也算是对刘备忠义的违背了。 (二)恩义“不绝” 桃园结义誓词有“背义忘恩,天人共戮”两句,这是一条贯穿《三国演义》的道德准则。从刘、关、张结义开始一直到刘、张 为关羽报仇,出兵伐吴,双双以死殉义。刘、关、张徐州兵败之后,关羽保护刘备家眷被困土山,张辽来说降时关羽说“吾今虽处死地,视死如归,汝当速去,吾即下山迎战~”可见他后来降曹非求苟 活,而是为了保全两位夫人及桃园之盟。降曹之后,曹操为收买其心,三日一小宴,五一大宴,待如上宾,对关羽恩宠优渥,但他不为所动,他的信念是“君知我报君,友知我报友”,具有极浓的封建报恩色彩曹操对他有恩,他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来报效,在华容道上,这个义重如山的大英雄想起当日曹操的许多恩义,面对曹操的苦苦哀求,不顾触犯军法,把曹操放了。当然,即使依照当时的政治标准来看,放走曹操也是敌我不分站错立场的失节,但倘以民间的道德标准来评价,这是义不负心。但是曹操之所以拉拢关羽,是因为关羽勇武,也就是他们之间本无恩义。然而关羽却置大汉皇叔刘备对他的恩义于不顾,由此看来,关羽违背了刘备对他的恩义。另外,关羽性格中的弱点十分突出,骄傲自满、刚愎自用,缺乏灵活的政治手段。关羽在败走麦城时,公安守将傅士仁劝降麋芳时曾说:“吾非不忠。势危力困,不能支持,我今已降东吴。将军亦不如早降。”芳曰:“吾等受汉中王厚恩,安忍背之,“士仁曰:“关公去日,痛恨吾二人;倘一日得胜而回,必无轻恕。公细察之。”芳曰:“吾兄弟久事汉中王,岂可一朝相背,”正犹豫间,忽报关公遣使至,接入厅上。使者曰:“关公军中缺粮,特来南郡、公安二处取白米十万石,令二将军星夜解去军前交割。如迟立斩。”芳大惊,顾谓傅士仁曰:“今荆州已被东吴所取,此粮怎得过去,”士仁厉声曰:“不必多疑~”遂拔剑斩来使于堂上。芳惊曰:“公如何斩之,”士仁曰:“关公此意,正要斩我二人。我等安可束手受死,公今不早降东吴,必被关公所杀。”正说间,忽报吕蒙引兵杀至城下。芳大惊,乃同傅士仁出城投降。可见正是因为关羽轻视部下,刻薄少恩,所以导致当孙权暗中联络其部将麋芳、傅士仁时,二人迅速答应作为内应成为关羽败亡的直接原因。这也可以看出关羽不体恤下属,对下属有失恩义。 自古以来人们对关羽的评价都很高,认为他是“义”的代表,但是通过上面所举事例可以看出关羽并不是真的就完全“义绝”。 关羽之“义”更多地体现在曹操和刘备身上,后世渲染的“桃园三结义”中与张飞的关系基本阙如。他对刘备“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等描写,则是臣下对君主的态度。这说明,关羽之义更多的是“恩义”、“忠义”,即一种知恩图报意识,并非刘关张三兄弟之间的“情义”。他与曹操的关系,除了政治上的对立之外,更多的是他们之间自然存在的丞相与下级军吏的关系,所以,斩颜良、解白马之围除了曹操待之甚厚的因素外,应该是下级对上级的正常表现。当然,我也认为关羽是在义方面杰出的代表。他的”义”是应该受到我们世人的景仰。但是我们在正确理解“义绝”的情况下,他却不能够胜任,也就是我所说的“义不绝”了。 三、曹 操 在汉末三国时期的众多人物中,历史贡献最大,同时又是历代评价争议最多、分歧最大的,首推曹操。而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艺术形象中,内涵最复杂,并一再引起争议的,也是曹操。 曹操的奸是显而易见的。他的奸诈表现在各个方面:为了在政治方面压倒对手,他迁都许都,以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可见曹操在政治上的奸诈。在为报父仇而攻打徐州,竟下令“但得城池,将中百姓,尽行屠戮”(第十回);可见曹操性格方面的奸诈。他最得力的首席谋士荀彧,仅仅因为不赞成他封魏公,便被逼服毒而亡(第六十一回); 可见曹操用人方面的奸诈。至于“借头欺众”、“梦中杀人”等阴谋诡计,更是花样百出,令人怵目惊心„„,则体现曹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中国传统文化概念中的曹操是一大奸臣,如同京剧脸谱中之形象,面孔敷白如涂墙,眼细如丝,颊间肌肉褶皱,一派险谲气象,大有“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感觉。其实民众心里的历史人物形象,往往会受到正统观念的误导,所谓曹操 的“奸”,不外乎是站在刘备的立场上对非刘姓宗室成员控制天下局势的一种不满。虽然《三国演义》给我们呈现的最多是曹操的奸,但是只要我们去发现,去探索也会发现曹操并不一味只有人们所认为的奸诈,他也有着许多我们接受他的一面:如“割发代首”,招贤纳士,求贤若渴等等。至少能让我们对他“奸绝”的形象有一个新的认识。 (一)政治策略方面的“奸不绝” 在大多数人看来“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奸的重要体现,但换个角度,曹操的这一举措也不失为高人一筹的政治策略。分析汉代政治文化,可以看到当时正统观念已经初步形成,并且对社会政治生活发生了重要的影响。?董仲舒说:“心止于一中者,谓之‘中’;持二‘中’者,谓之‘患’。患,人之中不一也。不一者,故患之所由生也。”这种观念经过四百多年的专制统治,已经深入人心。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汉代人的人名用字中,“忠”是最为普遍多见的。利用这种政治正统意识,是政治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曹操集团取得政治优势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采取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自秦汉以来,大一统的高度集权的封建主义王朝的政治格局已经形成确定的模式,汉文化的凝聚力也已经明显表现出来。统一,已经成为广大民众诚心拥护的政治形式。特别是在经历严重的战乱以后,统一往往是全社会上下一致的强烈愿望。魏蜀吴三国统治集团相同的政治目标,都是要以自己为中心,建立大一统的新王朝。曹操是在锄灭许多地方豪强势力之后统一北方的。继而发动赤壁之战希望一统全国。他的旗帜一直是汉献帝,在汉献帝的旗号下进行统一的战争。刘备的蜀国是以继汉为旗帜,刘备称自己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孙权虽没有援引任何外力支援,但也与曹操、刘备一样不甘心只作偏据一方的实力派军阀,而决心成为如同汉家天子那样的一统天下的帝王。从此种意义上讲,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似乎只具有在道义上被官僚士大夫攻击的漏洞,但仍不失为一种高超的政治策略。曹操统一天下的政治意图较早就表现得非常明显,在为统一事业进行的努力中,曹操集团积蓄力量最久,基础最为雄厚,所取得的成就也最为显著。后来西晋终于实现大一统,也是以曹操集团长期以来的政治积累为条件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有了以朝廷名义号令四方的优越地位,在其政治集团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由此可见,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只是相比于刘备继汉和孙权割据的一种政治策略而已。而很多人却把它看成是曹操“奸”的表现。“挟天子以令诸侯”固然是曹操“奸”的体现,但于理可原。曹操虽然功高盖主,却并没有取汉而代之。可见曹操并没有奸到做篡位这样不忠不义的事,相比曹丕和司马昭等人,曹操似乎还没有他们奸诈。所以说毛宗岗把曹操说成“奸绝”实在是有一点一杠子打死的味道了。而且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减少割据战乱和后来的统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人民遭受的战乱少了很多。所以我认为分析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我们应该多看它的积极作用,而不要把它只看成是奸的体现。 (二)用人方面的“奸不绝” 很多人认为曹操在用人方面是非常奸诈的,而且是非常残忍的。如在《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中写到:却说曹操在许都,威福日甚。长史董昭进曰:“自古以来,人臣未有如丞相之功者,虽周公、吕望,莫可及也。栉风沐雨,三十余年,扫荡群凶,与百姓除害,使汉室复存。岂可与诸臣宰同列乎,合受魏公之位,加九锡以彰功德。”你道那九锡,一,车马(大辂、戎辂各一。大辂,金车也。戎辂,兵车也。玄牡二驷,黄马八匹。)二,衣服(衮冕之服,赤舄副焉。衮冕,王者之服。赤舄,朱履也。)三,乐悬(乐悬,王者之乐也。)四,朱户(居以朱户,红门也。)五,纳陛(纳陛以登。陛,阶也。)六,虎贲(虎贲三百人,守门之军也。)七,鈇钺 (鈇钺各一。鈇,即斧也。钺,斧属。)八,弓矢(彤弓一,彤矢百。彤,赤色也。【左玄右旅去方】弓十,【左玄右旅去方】矢千。【左玄右旅去方】,黑色也。)九,秬鬯圭瓒(秬鬯一卣,圭瓒副焉。秬,黑黍也。鬯,香酒,灌地以求神于阴。卣,中樽也。圭瓒,宗庙祭器,以祀先王也。)侍中荀彧曰:“不可。丞相本兴义兵,匡扶汉室,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闻言,勃然变色。董昭曰:“岂可以一人而阻众望,”遂上表请尊操为魏公,加九锡。荀彧叹曰:“吾不想今日见此事~”操闻,深恨之,以为不助己也。建安十七年冬十月,曹操兴兵下江南,就命荀彧同行。彧已知操有杀己之心,托病止于寿春。忽曹操使人送饮食一盒至。盒上有操亲笔封记。 开盒视之,并无一物。彧会其意,遂服毒而亡。年五十岁。荀彧是曹操的重要谋臣,但仅仅因为不赞成他封魏公,便被逼服毒而亡。可见曹操在用人方面的奸诈。 曹操在用人方面固然很奸诈,他不仅杀害了荀彧,就连杨修之死也是因为杨修过于聪明,能猜中曹操的心思,曹操便把他杀了。但是若要给曹操在用人方面的奸诈冠以“绝”字却似乎有些过于绝对了。其实曹操在用人上也不乏一些过人之举。如《三国演义》十九回、二十回写到:方操送宫下楼时,布告玄德曰:“公为坐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玄德点头。及操上楼来,布叫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操回顾玄德曰~“何如,”玄德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布目视玄德曰:“是儿最无信者~”操令牵下楼缢之。布回顾玄德曰:“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耶,”忽一人大叫曰:“吕布匹夫~死则死耳,何惧之有~”众视之,乃刀斧手拥张辽至。操令将吕布缢死,然后枭首。后人有诗叹曰:“洪水滔滔淹下邳,当年吕布受擒时:空余赤兔马千里,漫有方天戟一枝。缚虎望宽今太懦,养鹰休饱昔无疑。恋妻不纳陈宫谏,枉骂无恩大耳儿。”又有诗论玄德曰:“伤人饿虎缚体宽,董卓丁原血未干。玄德既知能啖父,争如留取害曹瞒,”却说武士拥张辽至。操指辽曰:“这人好生面善。”辽曰:“濮阳城中曾相遇,如何忘却,”操笑曰:“你原来也记得~”辽曰:“只是可惜~”操曰:“可惜甚的,”辽曰:“可惜当日火不大,不曾烧死你这国贼~”操大怒曰:“败将安敢辱吾~”拔剑在手,亲自来杀张辽。辽全无惧色,引颈待杀。曹操背后一人攀住臂膊,一人跪于面前,说道:“丞相且莫动手~”话说曹操举剑欲杀张辽,玄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面前。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曹操在打败吕布后对陈宫虽然予以加害,却给予他的家人以善后。对言而无信的吕布,他也没有姑息。而对辱骂自己的张辽他却能看出他是个忠义之士,从而加以重用。可见曹操在用人方面的一些过人之处了,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曹操在屡屡受险时他的部下都会舍死相救。曹操用人主要重才,也就是唯才是举,使许多乌合之众在他帐下听令。但也正是他的唯才是举,使有许多才能的人得到重用。从这个角度看:曹操在用人方面并非“奸绝”。 (三)性格方面的“奸不绝” 曹操性格方面的奸诈是显而易见的,《三国演义》第十回曾写道曹操为报父仇,下令攻打徐州,并下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以雪父仇。足可见曹操性格方面的残忍。曹操虽然性格奸诈,但是还算不上“奸绝”,如《三国演义》第十七回曾写道: 操留荀彧在许都,调遣兵将,自统大军进发。行军之次,见一路麦已熟;民因兵至,逃避在外,不敢刈麦。操使人远近遍谕村人父老,及各处守境官吏曰:“吾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与民除害。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 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军法甚严,尔民勿得惊疑。”百姓闻谕,无不欢喜称颂,望尘遮道而拜。官军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并不敢践踏。操乘马正行,忽田中惊起一鸠。那马眼生,窜入麦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操随呼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主簿曰:“丞相岂可议罪,”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众急救住。郭嘉曰:“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操沉吟良久,乃曰:“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乃以剑割自己之发,掷于地曰:“割发权代首。”使人以发传示三军曰:“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于是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说的是曹操在一次行军途中经过田间,为不使田里的青苗遭到军队的践踏,便下令凡践踏青苗者,斩。然而曹操的坐骑受到了惊吓,践踏了青苗。曹操请随行军官定罪,但曹操是一军统帅,随行军官不便定罪。曹操便割自己的头发来代替死罪。以示军令。由此可见曹操在性格方面还是有着善良的一面,为不让老百姓的庄稼遭到破坏,以身作则。可见曹操性格方面并非“奸绝”,他也有着热爱民众,关心民众的一面。 结 语 上面就清初小说评点家毛宗岗关于诸葛亮、关羽、曹操“三绝”进行了探讨。大家也会很容易的发现我所持的观点:诸葛亮虽然富有智慧,但是在某些方面却做得不够完美,也就是“智不绝”。关羽虽然义薄云天,但在义的某些方面却也做得不够完美,也就是“义不绝”。曹操固然是奸诈小人,但在某些方面却表现出了他仁慈和宽恕的一面。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中“三绝”的人物辨析,揭示了人物定型化描写的优劣。《三国演义》虽然分别描写了诸葛亮、关羽、曹操在智、义、奸方面的突出表现,但由于它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必须围绕历史加以虚构,因而无论《三国演义》怎样对诸葛亮、关羽、曹操在智、义、奸方面加以描写,都无法逃离历史的束缚,都无法把他们塑造成智义奸各方面完美的形象。
本文档为【浅论《三国演义》中的“三绝” -毕业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2044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0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2-20
浏览量:114